甲真菌病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2013

甲真菌病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2013
甲真菌病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2013

甲真菌病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Current status and progress of onychomycosis treatment

于培综述,尤德渊审校

YU Pei,YOU De-yuan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摘要】甲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难以彻底治愈。常规治疗方法主要有局部用药、系统用药、拔甲及联合治疗。目前已研制出特比萘芬新的剂型,三唑类药物有数种新药在研发,苯硼酸半酯开始应用于甲真菌病的治疗,电离子、激光、光动力、超声等借助设备的治疗方法正在兴起。本文对近年来有关甲真菌病治疗的研究报道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甲真菌病;治疗;抗真菌药物;设备

【中图分类号】R75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6170(2013)04-0211-04

甲真菌病(onychomycosis)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或霉菌引起的甲感染性疾病,是甲最常患的疾病,全球患病率约10% 30%。其中仅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者称为甲癣。指、趾甲均可发病,趾甲更易罹患。由于甲板的结构致密,一般药物很难渗入,导致甲真菌病治疗起来十分棘手,而且需要很长的疗程。目前治疗甲真菌病的主要方法仍是药物治疗,其他有利的治疗也正在兴起,以下进行综述。

1外用药

局部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安全,无全身不良反应,费用低,患者易接受。适合病甲数少、未累及甲根、高龄、甲板生长过慢或有服药禁忌证者。但此方法渗透性差,需将病甲处理后外用,并且外涂药需要一定技术性,疗程较长,适用范围窄,总体疗效不太理想,多作为系统治疗的辅助治疗。目前认为8%环吡酮甲涂剂和5%阿莫罗芬甲搽剂疗效较好[1]。8%环吡酮甲涂剂为人工合成的羟基吡啶类抗真菌药。它通过耦合三价阳离子,抑制金属依赖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真菌细胞内能量合成过程以及毒性代谢产物的降解,干扰生物代谢,致真菌死亡,有广谱杀真菌作用。该药穿透性较好,作用时间长而且系统毒性很小。5%阿莫罗芬甲搽剂为苯丙吗啉衍生物,主要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合成,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导致真菌死亡,对常见的致病真菌均有效。5%阿莫罗芬甲搽剂拥有透甲药物传递系统,使用24h内即可穿透甲板扩散至甲床,甲下药物浓度高于多种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常可在甲板内达到数倍至数百倍于MIC的药物浓度。5%阿莫罗芬甲搽剂还可在甲板表面形成无色防水薄膜,促进药物向甲板弥散,长时间发挥作用从而杀灭真菌。外用后系统吸收少,无系统不良反应。据报道两种药物相比5%阿莫罗芬效果更好,费用更低,效价比更高[2]。

特比萘芬甲涂膜剂(terbinafine nail lacquer,TNL)用10%的特比萘芬和渗透增强剂配制而成。其在动物实验有效[3]的基础上进行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与赋形剂和阿莫罗芬相比使用特比萘芬甲涂膜剂48周治疗治愈率最高。其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痛、鼻咽炎、流感和背痛[4]。目前正在研发中的有TDT-067(terbinafine in Transfersome)[5]和NB-002[6]。TDT-067是一种含特比萘芬传递体颗粒的外用制剂,为囊泡形式,内含脂质。其表面有亲水性,可增加药物吸收。其开放性试验显示治疗效果良好,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NB-002是一种特比萘芬的纳米乳剂,其MIC值在体外与环吡酮、特比萘芬、伊曲康唑的比较中为最低,并表现出广谱的杀菌作用。

三唑类药物中efinaconazole是第一个被开发用于治疗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癣(distal and lateral sub-ungual onychomycosis,DLSO)的。最近报道的10% efinaconazole的III期临床研究结果[7]表明其治愈率远高于赋形剂,不良事件一般都是轻微和短暂的,并且发生率与赋形剂相似,有可能成为DLSO局部治疗的首选,并有可能替代口服治疗。在欧洲和日本,联苯苄唑和卢立康唑的外用制剂已分别被批准用于局部治疗甲真菌病[8]。

苯硼酸半酯(benzoxaboroles)是最新一类的抗真菌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真菌的亮氨酰-tRNA 合成酶,导致细胞tRNA储备失衡,进而阻碍真菌体内蛋白质的合成[9],从而杀灭真菌。目前正在研发的有Tavaborole(原AN-2690)和AN-2718。Tavabo-role局部应用可渗入甲板的腹侧和中间层,甲板的Tavaborole载药量高[10],副作用小,疗效明显[11]。AN-2718是另一种外用苯硼酸半酯化合物,甲渗透率较高[10],已有研究表明其对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比tavaborole更有效[12]。

2拔甲

外科拔甲损伤大,目前已少用,而常用角质剥脱剂进行化学拔甲。化学拔甲损伤小,痛苦小,不易损伤甲母质,新甲恢复较好且复发率较低。但化学拔甲效果较慢,一般仅适用于轻中度患者,亦多作为系统治疗的辅助。常用的化学拔甲剂有水杨酸苯甲酸、40%尿素软膏或霜剂或硬膏等。

3口服药的应用

以往的治疗经验显示,甲根部受累面积>30%或病甲数量>3个的甲真菌病均应选择口服药物系统治疗。但一般的抗真菌口服药由于系统性用药副作用大和药物间相互作用,应用一直受到一定局限。灰黄霉素最早用于甲真菌病的系统治疗,但仅对皮肤癣菌感染有效,且治愈率低(≤30%),不良反应大。酮康唑抗菌谱较广,对皮肤癣菌和酵母菌都有效,但不良反应大,严重者引起肝坏死,目前已很少用于治疗甲真菌病。氟康唑为念珠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但抗皮肤癣菌活性低,剂量和疗程仍不明。

目前最常用的抗真菌药是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相对来说广谱、高效、安全。伊曲康唑是一种合成的广谱抗真菌药,为三氮唑衍生物,作用于真菌的细胞色素酶系统,阻碍真菌代谢而使真菌细胞死亡,常用治疗方案为每天200mg,持续3个月为1疗程,治疗指甲持续2个疗程,治疗趾甲持续3个疗程。特比萘芬是新一代的丙烯胺类抗真菌药,主要通过抑制真菌细胞中的角鲨烯环氧化酶,使细胞内角鲨烯大量聚积,从而使细胞壁破裂而杀菌,常用治疗方案为每天250mg,治疗指甲持续1个半月,治疗趾甲持续3个月。伊曲康唑与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结合但不与人的色素P450酶结合,而特比萘芬缺乏对P450酶的亲和力,因此这两种药物不良反应通常为缓和的、短期和可逆的,最常见胃肠道反应,其次为口干,乏力等。伊曲康唑还有导致一过性蛋白尿的报道[13]。目前认为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与特比萘酚连续治疗疗效相当,副作用小,安全性好,耐受性高,复发率低。其常用治疗方案为每天200mg,分2次口服,服用1周,停3周。指甲真菌病需2个疗程,趾甲真菌病需3个疗程。据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分析:伊曲康唑起效较快;有良好的药物“后效应”,治愈率随时间推移逐渐提高,停药后6个月达到最高治愈率。短程间歇冲击疗法使药物在血浆中有一个无药间歇期,增加了安全性,患者依从性高,费用也大大降低。到目前为止,尚无特比萘芬间歇冲击疗法的可行性和疗效的明确报道。

目前有许多新一代的唑类抗真菌药物正在研发当中。2006年美国FPA批准泊沙康唑用于治疗霉菌的系统感染。其口服混悬剂目前认为可有效治疗曲霉菌和念珠菌感染。其II期临床试验(NCT00491764)显示各剂量疗效均优于安慰剂。200mg/d,持续24周是最有效的方案,完全治愈率优于特比萘芬,真菌学治愈率与特比萘芬相当。试验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腹泻、恶心和疲劳,并且发生率与特比萘芬组相似[14]。另一种三唑类抗真菌药是雷夫康唑,初步研究结果显示200mg/d雷夫康唑治疗最有效,真菌治愈率达59%,完全治愈率达46%;不良反应率为21%,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痛,腹痛[15]。

有许多其他作为口服制剂的唑类药物也正处在不同的开发阶段。阿巴康唑、依柏康唑和普拉康唑的抗菌谱研究和临床试验都在进行中。但新的唑类药物有与其他唑类药物相互作用的麻烦。

4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治疗甲真菌病可以弥补单一用药的不足,起到药物协同作用,起效更快,减少用药总量,提高治愈率,降低失败率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耐受性,被认为是今后甲真菌病治疗的新方向。一般情况下联合治疗包括以下方案。

4.1口服药与外用药联合口服抗真菌药渗透指甲的速度比局部药物慢,但在甲板中保留时间长,联合局部治疗药物,效果较理想。口服抗真菌药联合5%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甲真菌病,可同时从不同位点抑制和杀灭真菌,增强疗效,缩短疗程并且耐受性好,对于受累病甲数量较多、累及甲根部以及趾甲生长速度较慢者尤其适合。另有报道显示5%阿莫罗芬搽剂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甲真菌病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中老年合并有心肺疾病的患者。原因可能为活血化瘀类药物改善甲皱襞微循环,从而提高甲的生长速度,增强治疗作用,缩短疗程,减少费用[16]。

4.2口服药联合目前认为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二者联合使用对多种真菌感染具有协同作用,两药可从不同途径抗真菌。宋韬等[17]报道伊曲康唑及特比萘芬平行冲击(伊曲康唑200mg加特比萘芬250mg每日口服,连用7天,停药21天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治疗甲真菌病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复发率低,较单一口服药物治疗有更好的效价比,值得临床推广。叶伟等[18]报道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序贯疗法(伊曲康唑每天200mg,分2次口服,连服7天,停21天为1个疗程;接着用特比萘芬每天250 mg,分2次口服,连服7天,停21为1个疗程。指甲真菌病2个疗程,趾甲真菌病3个疗程)治疗甲真菌病效优于单独应用伊曲康唑,依从性好,不良反应

少,复发率低。

4.3化学拔甲、外用药和口服药联合口服药联合化学拔甲及外用抗真菌药物疗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且安全有效,不失为治疗甲真菌病的好方法。邵拓[19]报道伊曲康唑联合化学拔甲及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甲真菌病安全有效。吴冰月等[20]报道非手术拔甲加中药醋热泡加口服伊曲康唑。醋有杀菌作用,与中药一起加热后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药物渗透和吸收,增强药物疗效。中药醋热泡对甲床残余真菌有抑制作用,并改善了潮湿环境,剥离甲床表面病变组织并且不留瘢痕。特别适用于甲根、甲床皮肤真菌不易清除干净的近端甲癣。此方法弥补了各单一疗法的不足,提高了近端甲癣的治愈率,是一种治疗甲癣疑难杂证的好方法。

5物理疗法

5.1电离子导入疗法离子导入疗法是一种用电流来提高外用药物递送的技术。目前正在开发中的两种离子导入装置都是为改善外用特比萘芬的递送而设计的。Power Paper离子导入设备的初步临床试验[21]显示离子电渗传送方法的真菌学治愈率比被动药物输送特比萘芬补片法高1倍。清洁指甲生长长度远远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为刺痛感和局部刺激性。一氧化氮生物离子导入设备在红色毛癣菌的体外实验中显示了杀真菌作用。它靶向作用于甲板或其周围的皮肤。如果离子导入法能够在人体内进行,它或许是能够把生物技术和药理学结合起来的一个很有效的治疗策略。

5.2激光治疗激光治疗甲真菌病在迅速兴起。目前已有数种市售的激光设备。激光系统由它们的增益介质和脉冲格式而分类。已用于甲癣研究的增益介质包括CO2激光、Nd:YAG激光、钛蓝宝石和二极管激光。激光与药物制剂相比更安全。目前需要确定哪一种波长、脉冲格式和治疗方案最有效。但激光治疗的疗效与现行的药物治疗标准很难比较。所以需要更多证据支持激光的疗效。

5.3光动力治疗光动力疗法(PDT)[8]通过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激发组织吸收的光敏剂,生成活性单态氧,单态氧和相邻的生物大分子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细胞毒性作用,杀死真菌细胞。市售的光敏化剂有5-氨基乙酰丙酸(ALA)和甲基氨基乙酰丙酸(MAL),它们是血红素的生物中间体。但目前还没有显示出好的疗效。另一个光敏剂Sylsens B是卟啉,但不是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的中间产物。据研究,Sylsens B在体外对红色毛癣菌有效[7]而这种光敏剂在体内是否成功还有待观察。

5.4超声治疗最近出现了治疗甲真菌病的超声介导的药物输送设备[21]。该设备在动物甲模型上做了测试,结果显示1.5W/cm2,120秒内最有效。但此方法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该技术是否适用于现有的抗真菌药物。

6小结

甲真菌病是一种难治性疾病,虽很少致命,但对患者身心健康都有很大影响。其治疗过程较复杂,治疗效果受很多因素影响。目前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使甲真菌病的治愈率明显提高,副作用大大减小,方便程度也有所改善,但仍需提高。局部用药不良反应少,可增强联合用药的疗效。局部用药目前最常用的是5%阿莫罗芬甲搽剂。新的局部药物都着力于提高渗透率,但它们很难与系统治疗的疗效相媲美。系统用药多用于病情较重者,相对局部用药副作用较大,常用的是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新的系统用药的试验成果显著,但临床研究还有待进一步证实。借助设备的疗法是甲真菌病的治疗中发展最迅速的领域。它们包括不同类别,可以单用亦可结合外用药物治疗。这些疗法有减少麻烦,提高患者依从性的潜能。目前医者可根据实际医疗条件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选择合理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甲真菌病在过去十年中一直缺乏新药的审批,临床试验和后续监管机构批准过程具有长期性。我们希望目前的临床试验产生强劲的成果,以扩大治疗的选择。人们期待快速、高效、价廉、安全的药物和方法的问世。

【参考文献】

[1]陈丽华,朱红梅,温海.甲真菌病治疗现状[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2,7(3):188-192.

[2]吴军,何威.甲真菌病及其治疗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志,2004,20(3):265-266.

[3]Ghannoum MA,Long L,Pfister WR.Determination of the efficacy of terbinafine hydrochloride nail solution in the topical treatment of der-matophytosis in a guinea pig model[J].Mycoses,2009,52(1):35-43.

[4]Elewski BE,Ghannoum MA,Mayser P,et al.Efficacy,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topical terbinafine nail solution in patients with mild-to-moderate toenail onychomycosis:results from three randomized stud-ies using double-blind vehicle-controlled and open-label active-con-trolled designs[J].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ol,2011,[Epub a-head of print].

[5]Ghannoum M,Isham N,Herbert J,et al.Activity of TDT067(terbin-afine in Transfersome)against agents of onychomycosis,as deter-mined by minimum inhibitory and fungicidal concentrations[J].J Clin Microbiol,2011,49(5):1716-1720.

[6]Pannu J,McCarthy A,Martin A,et al.NB-002,a novel nanoemulsion with broad antifungal activity against dermatophytes,other filamen-tous fungi,and Candida albican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9,53(8):3273-3279.

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

[7]Elewski BE,Rich P,Pollak R,et al.Efinaconazole10%solu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oenail onychomycosis:Two phase III multicenter,randomized,double-blindstudies[J].J Ami Acad Dermatol,2012,20(12):1140-1141.

[8]Gupta AK,Simpson FC.New therapeutic options for onychomycosis.Expert opinion on pharmacotherapy[J].June,2012,13(8):1131-1142.

[9]Rock FL,Mao W,Yaremchuk A,et al.An antifungal agent inhibits an aminoacyl-tRNA synthetase by trapping tRNA in the editing site[J].Science,2007,316(5832):1759-1761.

[10]Hui X,Baker SJ,Wester RC,et al.In Vitro penetration of a novel ox-aborole antifungal(AN2690)into the human nail plate[J].J Pharm Sci,2007,96(10):2622-2631.

[11]Benter K,Toledo-Bahena M,Barbosa-Alanis H,et al.Interim Re-sults of a Multi-Center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opically Applied AN26905.0%and7.5%Solu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Onychomycosis of the Great Toenail[J].J Am Acad Derma-tol,2009,60(3Suppl):AB116.

[12]Mao W,Seiradake E,Crepin T,et al.AN2718has Broad Spectrum Antifungal Activity Necessary for the Topical Treatment of Skin and Nail Fungal Infections[J].J Am Acad Dermatol,2007,56(2Sup-pl):AB124.

[13]王晏辉,李冬梅,李良英.伊曲康唑致一过性蛋白尿1例[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5,2(1):74.

[14]Elewski B,Pollak R,Ashton S,et al.A randomized,placebo-and ac-tive-controlled,parallel-group,multicentre,investigator-blinded-

Studyof four treatment regimens of posaconazole in adults with toe-nailonychomycosis[J].BritishJournal of Dermatology,2012,166(2):389-398.

[15]Gupta AK,Leonardi C,Stoltz RR,et al.A phase I/II 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dose-ranging study evaluating the efficacy,safet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ravuconazole in the treatment of onychomycosis[J].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05,19(4):437-443.

[16]杜胜利,陈琳.5%盐酸阿莫罗芬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甲真菌病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22(9):加页4-加页5.

[17]宋韬,盛晚香,严月华,等.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治疗趾甲真菌病[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10):829-831.[18]叶伟,谭以和,莫家亮,等.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观察[J].皮肤性病诊疗志,2011,18(4):267-268,285.

[19]邵拓.伊曲康唑联合拔甲及外用药物治疗甲真菌病55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09,26(2):72-73.[20]吴冰月,杜晓斌.伊曲康唑与中药醋联合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0):348-349.

[21]Amichai B,Nitzan B,Mosckovitz R,et al.Iontophoretic delivery of terbinafine in onychomycosis:a preliminary study[J].Br J Dermatol,2009,162(1):46-50

[22]Gupta A,Simpson F.Device-Based Therapies for Onychomycosis Treatment[J].Skin Therapy Lett,2012,17(9):4-9.

(收稿日期:2013-01-09;修回日期:2013-03-22)

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ronic pancreatitis and pancreatic carcinoma

张立华

ZHANG Li-hua

(四川省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四川西昌615000)

【摘要】研究发现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关系密切,国内外学者从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以及肿瘤分子标记物等多方面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发现胰腺炎患者发生胰腺癌的危险性增加,但两者的因果关系尚有争议。本文从两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方面做一综述。

【关键词】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R576;R735.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6170(2013)04-0214-03

慢性胰腺炎是胰腺内外分泌腺体发生进行性和不可逆性损害、胰腺实质被纤维组织取代的炎症过程,并最终导致胰腺发生各种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炎症。胰腺癌主要是指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属于胰腺的外分泌肿瘤,据报道,它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其具有恶性度高、早期诊断率低、疗效欠佳、预后差等特点,病死率接近100%,总体5年生存率低于5%[1,2]。胰腺癌全球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国内资料也表明,胰腺癌发病率也有明显增加,上海市1963年为1.16/ 10万,1977年为3.8/10万,1982年为6.92/10万,1995年男性为9.6/10万,女性为9.2/10万[3]。

慢性胰腺炎病变中有时可有胰腺癌病灶,因此,有学者提出慢性胰腺炎可能是胰腺癌的癌前病变。1993年Lowenfels等开展的一项涉及6个国家共1552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国际性大样本队列研究结果表明,慢性胰腺炎诊断后10年和20年,患者发生胰腺癌的累积风险分别为1.8%和4.0%[4]。Ek-bom等在一项共有7956例急慢性及未明确类型的胰腺炎患者参与的研究中发现,慢性胰腺炎发生胰腺癌的标化发病比(SIR)为3.8[5]。Talamini等对715例慢性胰腺炎患者平均随访10年,发现其发生胰腺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SIR为18.5)[6]。也有学者认为胰腺癌多有导管上皮化生,癌肿超越一定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_刘正印

文章编号:1001-8689(2006)02-0069-03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Advances in antifungal agents 刘正印 王爱霞 Liu Zheng -y in and Wang Ai-x ia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100730) (P eking U nio n M edical Co llege Ho spit al,Chinese A cademy of M 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0) 摘要: 近20多年来,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骨髓和脏器的移植、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艾滋病发病率的增加、各种导管的介入和真菌检测技术的提高,念珠菌血症和系统性曲霉感染逐渐增多。北京协和医院报道在四个不同年代败血症血培养的结果显示,1994~1995年真菌发生率为8.1%;2000年为6.7%。20年149例真菌感染的分析显示,真菌感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上已有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和耐两性霉素B 的曲霉存在。因此需要新的抗真菌药物。目前即将推出和已上市的新药有:多烯类的制霉菌素脂质体、两性霉素B 脂质体剂型A mBisome 、两性霉素B 脂质体复合物A belect 、两性霉素B 胶样分散体Amphot ec 、伊曲康唑口服液和注射剂、伏立康唑注射剂和口服片剂以及卡泊芬净注射剂。各种新药均有其特点与不良反应,但总的是新药的开发和临床应用,将会对侵性真菌感染提供有力的治疗措施,真菌感染的治疗前景将会有进一步的改观。 关键词: 抗真菌药; 多烯类; 三唑类; 棘白菌素类中图分类号:R978.5 文献标识码:A 第十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大会报告。 作者简介:刘正印,男,生于1966年,硕士,副主任医师。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骨髓器官移植的开展、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导管介入治疗,特别是艾滋病的流行,念珠菌血症和系统性曲霉病等系统性真菌感染逐渐增多。资料显示,上述人群中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约为11%~40%,病死率为40%[1~3] 。北京协和医院四个不同年代败血症培养的结果显示,1994~1995年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高达8.1%[4];2000年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达6.7%。20年149例真菌感染的分析显示,真菌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5]。去氧胆酸两性霉素B(AMB)作为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广谱抗真菌药已成为治疗真菌感染的金标准,但由于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临床上已经发现有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和耐两性霉素B 的曲霉存在,因此近年来一些新的抗真菌药物包括三唑类、棘白菌素类以及毒性较小的两性霉素B 衍生制剂不断出现,应用于临床取得显著疗效[6] 。 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药物现共有多烯类(两性霉素B 及其衍生物)、三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嘧啶类(如氟胞嘧啶)、棘白菌素类(如卡泊芬净)、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等。第一个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抗真菌药物制霉菌素由于毒性大而逐渐被停用;1959年两性霉素B 产生,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和80年代分别研究出氟胞嘧啶和酮康唑,随着氟胞嘧啶的 临床应用很快出现对氟胞嘧啶耐药现象,而酮康唑的毒性也使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20世纪90年代三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由于疗效确定且不良反应较少,迅速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自1990年至今的14年中,先后上市并应用于临床的药物有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的不同剂型[包括两性霉素B 脂质体(L -AM B )、两性霉素B 胶体分散体(ABCD)、两性霉素B 脂质复合物(ABLC)],卡泊芬净(caspo fungin)及伏立康唑等。不久还有其它更多的药物将应用于临床如普沙康唑(po saco nazo le)、拉夫康唑(r av uconazole )、制霉菌素脂质体(lipo som al nystatin ,nystatin LF,商品名:Nyotran)以及micafung in (FK-463)这些药物不但毒副作用少,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两性霉素B 效果还好[6]。1 多烯类药物 (1)制霉菌素脂质体 制霉菌素属多烯类抗真菌药,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对新型隐球菌、念珠菌属、曲霉等均有良好作用,经皮肤黏膜用药不吸收,口服几乎全部自粪便排出对深部真菌感染无治疗作用,注射用药肾毒性大。临床上仅限于局部治疗口咽部、胃肠道及阴道真菌感染。Aronex 公司将游离制霉菌素包裹在多层脂质中,研制出注射用制霉菌素脂质体(lipo som alny statin ,Ny s- ? 69?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年2月第31卷第2期

甲真菌病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2013

甲真菌病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Current status and progress of onychomycosis treatment 于培综述,尤德渊审校 YU Pei,YOU De-yuan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摘要】甲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难以彻底治愈。常规治疗方法主要有局部用药、系统用药、拔甲及联合治疗。目前已研制出特比萘芬新的剂型,三唑类药物有数种新药在研发,苯硼酸半酯开始应用于甲真菌病的治疗,电离子、激光、光动力、超声等借助设备的治疗方法正在兴起。本文对近年来有关甲真菌病治疗的研究报道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甲真菌病;治疗;抗真菌药物;设备 【中图分类号】R75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6170(2013)04-0211-04 甲真菌病(onychomycosis)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或霉菌引起的甲感染性疾病,是甲最常患的疾病,全球患病率约10% 30%。其中仅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者称为甲癣。指、趾甲均可发病,趾甲更易罹患。由于甲板的结构致密,一般药物很难渗入,导致甲真菌病治疗起来十分棘手,而且需要很长的疗程。目前治疗甲真菌病的主要方法仍是药物治疗,其他有利的治疗也正在兴起,以下进行综述。 1外用药 局部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安全,无全身不良反应,费用低,患者易接受。适合病甲数少、未累及甲根、高龄、甲板生长过慢或有服药禁忌证者。但此方法渗透性差,需将病甲处理后外用,并且外涂药需要一定技术性,疗程较长,适用范围窄,总体疗效不太理想,多作为系统治疗的辅助治疗。目前认为8%环吡酮甲涂剂和5%阿莫罗芬甲搽剂疗效较好[1]。8%环吡酮甲涂剂为人工合成的羟基吡啶类抗真菌药。它通过耦合三价阳离子,抑制金属依赖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真菌细胞内能量合成过程以及毒性代谢产物的降解,干扰生物代谢,致真菌死亡,有广谱杀真菌作用。该药穿透性较好,作用时间长而且系统毒性很小。5%阿莫罗芬甲搽剂为苯丙吗啉衍生物,主要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合成,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导致真菌死亡,对常见的致病真菌均有效。5%阿莫罗芬甲搽剂拥有透甲药物传递系统,使用24h内即可穿透甲板扩散至甲床,甲下药物浓度高于多种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常可在甲板内达到数倍至数百倍于MIC的药物浓度。5%阿莫罗芬甲搽剂还可在甲板表面形成无色防水薄膜,促进药物向甲板弥散,长时间发挥作用从而杀灭真菌。外用后系统吸收少,无系统不良反应。据报道两种药物相比5%阿莫罗芬效果更好,费用更低,效价比更高[2]。 特比萘芬甲涂膜剂(terbinafine nail lacquer,TNL)用10%的特比萘芬和渗透增强剂配制而成。其在动物实验有效[3]的基础上进行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与赋形剂和阿莫罗芬相比使用特比萘芬甲涂膜剂48周治疗治愈率最高。其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痛、鼻咽炎、流感和背痛[4]。目前正在研发中的有TDT-067(terbinafine in Transfersome)[5]和NB-002[6]。TDT-067是一种含特比萘芬传递体颗粒的外用制剂,为囊泡形式,内含脂质。其表面有亲水性,可增加药物吸收。其开放性试验显示治疗效果良好,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NB-002是一种特比萘芬的纳米乳剂,其MIC值在体外与环吡酮、特比萘芬、伊曲康唑的比较中为最低,并表现出广谱的杀菌作用。 三唑类药物中efinaconazole是第一个被开发用于治疗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癣(distal and lateral sub-ungual onychomycosis,DLSO)的。最近报道的10% efinaconazole的III期临床研究结果[7]表明其治愈率远高于赋形剂,不良事件一般都是轻微和短暂的,并且发生率与赋形剂相似,有可能成为DLSO局部治疗的首选,并有可能替代口服治疗。在欧洲和日本,联苯苄唑和卢立康唑的外用制剂已分别被批准用于局部治疗甲真菌病[8]。 苯硼酸半酯(benzoxaboroles)是最新一类的抗真菌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真菌的亮氨酰-tRNA 合成酶,导致细胞tRNA储备失衡,进而阻碍真菌体内蛋白质的合成[9],从而杀灭真菌。目前正在研发的有Tavaborole(原AN-2690)和AN-2718。Tavabo-role局部应用可渗入甲板的腹侧和中间层,甲板的Tavaborole载药量高[10],副作用小,疗效明显[11]。AN-2718是另一种外用苯硼酸半酯化合物,甲渗透率较高[10],已有研究表明其对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比tavaborole更有效[12]。

(整理)抗真菌药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致病真菌耐药的逐年上升,免疫抑制状态下严重真菌感染的增多,以及某些抗真菌药毒副作用大及选择范围小等原因,两种以上抗真菌药的联合应用是临床抗真菌治疗的发展方向之一。近年来抗真菌药联合应用进展较大,有很多联合用药已进入临床应用阶段。本文综述了不同种类抗真菌药联合应用的研究状况。 目前,抗真菌药主要有以下几类:(1)多烯类,如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等;(2)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伏立康唑(voriconazole)和泊沙康唑(posaconaz ole)等;(3)丙烯胺类,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4)杂类,如核酸抑制剂5-氟胞嘧啶等;细胞壁抑制剂类,如尼可霉素Z、棘球白素等。从理论上讲,不同种类的抗真菌药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部位,联合应用可能有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并可以减少单一用药的剂量及其毒副作用,缩短疗程,还可防止耐药的发生。现将近年来国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多烯类与唑类合用 Louiee等先后通过体外实验发现两性霉素B 与氟康唑合用对白色念珠菌有拮抗作用。也有研究证实两性霉素B加咪康唑对光滑念珠菌有拮抗作用。Kontoyiannis等用E-te st方法证实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烟曲霉有拮抗作用。但Barchiesi等用棋盘微量稀释法发现,两性霉素B分别与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合用时对新生隐球菌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而且末发现有拮抗作用。 Louie等利用兔白色念珠菌感染模型发现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合用表现为拮抗作用。随后又利用小鼠白色念珠菌感染模型发现两件霉素B和氟康唑对敏感株和中度耐药株的菌珠表现为拮抗作用,对氟康唑高度耐药的菌株则表现为相加作用。也有学者利用小鼠白色毛孢子菌感染模型发现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合用有协同作用,可减少脏器菌荷量。Barchie si等在小鼠隐球菌病动物实验中也发现,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合用可相互增强抗菌活性。

6--真菌性皮肤病

市卫生学校教案首页

真菌性皮肤病 第一节概述 一、定义:真菌性皮肤病亦可称皮肤真菌病,是指由医学真菌所引起的人类皮肤、粘膜及皮肤附属器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二、真菌的特点:具有真正细胞核,产生孢子,以寄生或腐生等方式吸收养料,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多有分支或不分支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生殖和(或)无性生殖、具有甲壳质的微纤维或纤维素(或其他葡聚糖)或两者兼有的细胞壁的有机体。 三、真菌的种类:发现近20万种真菌,其中仅有极少数真菌具有相当毒力,能侵袭人体。多数真菌平时无害,只有当宿主免疫受损时它们才具有侵袭性,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真菌按其形态可分为两大类,即酵母菌和丝状真菌,后者分为皮肤癣菌和非皮肤癣菌的霉菌。 四、真菌病的分类:共有五种表现形式:侵袭性感染、机会性感染、真菌性变态反应、真菌中毒及真菌致癌; 若按感染部位来分,则可分为浅部真菌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三大类。 1.浅部真菌病:是指限于表皮、皮肤附属器和粘膜的真菌感染,主要致病微生物为皮肤癣 菌和念珠菌,大多表现轻微,容易诊断,疗效良好; 2.深部真菌病:则指那些累及真皮及以下、脏、血液和系统性真菌感染,主要致病微生物 为念珠菌、曲霉、隐球菌及毛霉等,大多为机会性感染,患者多有较严重的基础疾患或免疫抑制,如不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可危及生命。 第二节浅部真菌病 头癣 一、定义:是一种累及头皮毛囊的皮肤癣菌病,通常可导致炎症性或非炎症性脱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前儿童。 二、致病微生物和发病机制 头癣患者的毛发在显微镜下有三种主要类型,即发外型、发型和黄癣,反映真菌侵入毛干的模式,但不论哪一种模式,其临床均基本表现为脱发和鳞屑并常伴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 头癣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头癣的临床表现可分为黄癣、黑癣、白癣和脓癣4种类型。 ◆黄癣或称黄癣菌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其典型皮损为黄癣痂和黄癣发,前者是黄癣菌孢子在侵入头皮部位的脓疱大量繁殖,形成圆形碟状的黄痂所致,其中央微凹,界限明显,2~5mm直径或更大,中央有一根头发穿过,可融合成片,甚至可覆盖整个头皮,可嗅及一种难闻的鼠臭味。黄癣菌的溶组织作用可破坏毛囊,故黄癣愈后常遗留萎缩性瘢痕,导致永久性脱发。 ◆黑癣可见于儿童及成人。皮损初起以丘疹为主,渐向周围蔓延,形成钱币大小的环状皮损,中央有愈合倾向,可见少许鳞屑。随着病程进展,毛发渐失去光泽、弯曲以至折断,在毛囊口形成以断发为标志的所谓“黑点”,镜检可见充满全长病发的发型关节孢子,但也有病发高位折断的情形,即在出头皮2~4mm或更长处折断,片状分布类似白癣,但无菌鞘。 ◆白癣:早期表现为环状体癣样皮损,边缘隆起,为病菌侵入部位形成的丘疹或水疱/脓疱向周围等距离扩散所致,以后演变为以鳞屑为主的斑片,无明显边缘隆起;斑头发大部或全部距头皮2~4mm处折断,外围绕以灰白色菌鞘;镜检见成堆密集发外小孢子;有时原发斑疹的周边有小的“子斑”,系菌鞘脱落播散传染所致。 ◆脓癣:主要由一些亲动物性或亲土性皮肤癣菌引起,机制为患者对真菌抗原产生迟发性

393例甲真菌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

393例甲真菌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 发表时间:2014-08-22T09:41:02.5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7期供稿作者:姜亚芳王霞沈红明王忠明 [导读] 甲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浅表真菌病,常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其他丝状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组织感染所致。 姜亚芳王霞沈红明王忠明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皮防所检验科江苏苏州 215128) 【摘要】目的了解本地甲真菌病人群分布情况,分析病原菌的种类和构成情况。方法 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来我院皮肤科就诊的直接镜检阳性且真菌培养阳性的甲真菌病患者39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同时进行真菌分离培养并鉴定菌种。结果其中男性155例(39.4%)女性238例(60.6%)。病原菌分布为皮肤癣菌295(75.1%)株,酵母菌75(19.1%)去株,非皮肤癣霉菌23(5.89%)株。我们研究还显示女性人群中穿高跟鞋频率越高则趾甲发病率越高。农村务农手工业者指甲真菌病比例高。结论本地区甲真菌病病原菌以皮肤癣菌为主,其次为酵母菌。年龄段为2150岁多见。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穿高跟鞋是造成趾甲真菌病的易感因素之一。苏州地区的农村务农人员指甲真菌病比例高。 【关键词】甲真菌病流行病学易感因素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7-0211-01 甲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浅表真菌病,常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其他丝状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组织感染所致。自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上市以来,特别是有可用于口服用药的伊曲康唑以来,为真菌病的治疗提供很有效的手段[1,2]。为了解本地区甲真菌病的人群分布,病原菌的种类和构成情况,同时为临床治疗指导用药,本人对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来我院皮肤科就诊的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具有甲真菌病典型临床病状,病甲屑直接镜检阳性并且真菌培养结果阳性患者393例入选。 1.2方法 直接镜检:以10%KOH为载液将病甲屑制片,直接镜检观察真菌形态,并判断致病菌。真菌分离培养及鉴定:甲屑分别在两种培养基(含与不含放线菌酮和抗菌素)的两种培养基同时做多点接种25℃27℃培养24周,连续4周无菌落生长判定为阴性。 2.结果 393例患者中男性155例(39.4%),女性238例(60.6%),指甲与趾甲按年龄段分布见表1,病原菌菌种构成见表2 表1 各年龄段指(趾)甲甲真菌病例情况 χ2=23.817, DF=1,P值=0.000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 甲真菌病是常见的真菌病之一,占皮肤真菌病30%左右[3],我院甲真菌病临床分离菌株中皮肤癣菌、酵母菌、非皮肤癣菌所占比例分别为75.1%、19.1%、5.8%,与全国其他地区报道基本一致[4]。本组资料显示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可能与甲板的脂质结构含量及职业有关,也可能与女性注重自身仪表要求而使就诊率增高有关。从年龄结构来看,21—50岁人群患者占69.7%,与青岛王凤华[1]等报道基本一致,可能与就诊人群出于工作、美容等需要,有较强的治疗欲望有关。调查还显示,在21-50岁女性组中,患趾甲真菌病为该年龄段女性患者的74%,与男性该年龄段人群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和女性其它年龄段趾甲真菌病占其年龄段的38%相比也明显高出不少。这一结果与本次女性穿高跟鞋的频率一项调查相符。调查中显示平均每周穿高跟鞋≥2天的女性占56.3%。人群较集中于21-50这一年龄段。这也提示较

甲真菌病治疗进展综述

甲真菌病治疗进展 【摘要】平常生活家常常说到的“灰指甲”,其实是由各种真菌引起的甲真菌病中的一种甲癣。甲真菌病是由皮癣菌、酵母菌及非皮癣菌等真菌引起的甲感染。治疗甲真菌病,目前常用的系统口服用药,然而近来也有一些新的治疗技术应运而生。本文针对甲真菌病的治疗进展做一个简要综述。 【关键词】甲真菌病;治疗;联合用药;激光疗法 甲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皮肤癣菌病中约占30%,约占甲病的50%。我国甲真菌病患病率约为15.6%[1],老年人及机体免疫力降低的患者易患此病。甲真菌病根据甲菌侵犯的部位和程度可分为4型,分别是:白色浅表型;远端侧位甲下型;近端甲下型; ④全甲毁损型。通过对疾病不断地认识,对该病的治疗也有了不断的突破。 一、外科手术治疗 在一开始,人们对甲真菌病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即采用常规的外科思维处理方式,即外科拔甲术[2],认为把有病变的甲拔掉即可达到治本的作用。然而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损伤大,影响美观以外,而且治疗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因为当时对该病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认为只是单一的甲的病变,而不知道其背后真菌感染才是致病的关键。拔甲

只是取到了暂时的作用,而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以往采用的外科手术拔甲治疗,现在已基本上不单独使用,因为它可以造成甲母质的损害,导致生长出的新甲变形,并有一些术后合并症。现在临床上多采用一种非手术的称之为化学拔甲来去除感染的甲板。最近有作者采用1%联苯苄唑和40%尿素软膏联合封包使甲板剥除,其真菌学治愈率较高[3]。 二、外用药治疗 随着对该病的不断认识,开始了局部外用药疗法,传统的外用药疗法包括:10-30%冰醋酸、10%碘酊、40%尿素软膏、水酸制剂、甲基十一烯酸酯等[4]。局部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安全,无全身不良反应,费用低,患者易接受。适合病甲数少、未累及甲根、高龄、甲板生长过慢或有服药禁忌证者。但此方法渗透性差,需将病甲处理后外用,并且外涂药需要一定技术性,疗程较长,适用围窄,总体疗效不太理想,多作为系统治疗的辅助治疗[5]。目前认为8%环吡酮甲涂剂和5% 阿莫罗芬甲搽剂疗效较好。然而多数外用药无法渗透入甲板,目前只作为辅助用药。 三、口服用药疗法 外用药的副作用小,但其疗效取决于甲真菌病的类型及甲的受累程度,故治愈率不高,渐而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发展,人们开始采用了

常见的真菌性疾病

常见的真菌性疾病 真菌性疾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真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真核细胞生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叶绿素,以寄生和腐生方式吸取营养,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 真菌的基本形态是单细胞个体(孢子)和多细胞丝状体(菌丝)。估计全世界已记载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其中绝多数对人类无害,只有少数真菌(约200余种)与人类疾病有关。真菌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为温度22℃~36℃,湿度95%~100%,pH5~6.5。真菌不耐热,100℃时大部分真菌在短时间内死亡,但低温条件下可长期存活;紫外线和X射线均不能杀死真菌,甲醛、石炭酸、碘酊和过氧乙酸等化学消毒剂均能迅速杀灭真菌。 按照菌落形态,真菌可分为酵母菌(yeast)和霉菌(mold)两大类,前者菌落呈乳酪样,由孢子和芽生孢子组成,后者菌落呈毛样,由菌丝组成,故又称为丝状真菌。有的致病真菌在自然界或25℃培养时呈菌丝形态,而在组织中或在37℃培养时则呈酵母形态,称为双相真菌。 根据真菌入侵组织深浅的不同,临床上把引起感染的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浅部真菌 浅部真菌主要指皮肤癣菌(dermatophyton),包括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和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其共同特点是亲角质蛋白,侵犯人和动物的皮肤、毛发、甲板,引起的感染统称为皮肤癣菌病(dermatophytosis),简称癣(tinea)。目前浅部真菌病仍按发病部位命名(如头癣、体癣、股癣、手癣和足癣等),少数按皮损形态的传统命名,如叠瓦癣、花斑癣。皮肤癣菌病为接触传染,不洁的卫生习惯、多汗浸渍、共用拖鞋、毛巾、梳子及接触患癣的动物是皮肤癣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深部真菌 深部真菌病一般按致病菌命名(如着色芽生菌病、念珠菌病等)。多数深部真菌系条件致病,多侵犯免疫力低下者,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增多,器官移植、各种导管和插管技术的开展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增多,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机会也不断增加,同时还发现了许多新的致病菌种。 头癣 头癣是头皮和头发的浅部真菌感染,根据病原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和黑点癣三种。 发病原因 头癣是真菌感染头皮和头发所引起的疾病。患了头癣,头皮上会出现很多灰白鳞屑或大片的黄痂,还可引起头发折断或脱落。严重者头发参差不齐甚至所剩无几,即人们所说的“癞痢头”。 头癣的发生主要是通过接触头癣患者或有病的动物而被传染的,从自然界中感染来的极罕见。正常人与患头癣者经常密切接触,特别是儿童在一起玩耍,头碰头的接触,很容易被传染。还有与有病的动物接触后患病,这都属于直接传染。如果使用头癣患者用过的帽子、头巾、枕头、梳子或理发推子、剪刀等也可被传染,这叫做间接传染。可见头癣是很容易传染的。过去头癣在我国流行很广,医院里常可看到头癣患者。 但是,真菌感染后不一定都引起头癣,这与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密切相关。大多数成人对真菌抵抗力较强,而儿童较弱,所以头癣多见于儿童。

甲真菌病的治疗方法

甲真菌病的治疗方法 *导读:如果不信感染了甲真菌病,那么患者一定会非常知 道甲真菌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为了让大家对甲真菌病有一个更加充分的认识,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甲真菌病。…… 如果不信感染了甲真菌病,那么患者一定会非常知道甲真菌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为了让大家对甲真菌病有一个更加充分的认识,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甲真菌病。 甲真菌病就是我们大家平常所说的灰指甲,我们又可以将它称为甲癣。甲真菌病会导致患者的指甲发生改变,甲面会发生凹陷、变软、下陷、可形成裂纹等多种症状。给患者的学习、生活、工作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困扰,那么究竟该怎么治疗甲真菌病呢? 甲真菌病是属于一种顽固的疾病,所以治疗这种病患者需要耐心,一般治疗甲真菌病有三种方法,手术拔甲、内服药物、外用疗法三种: 1.手术拔甲,手术拔甲仅仅适用于单发的指甲,通过麻醉,将患者的发病指甲拔除,但是这种方法现在临床上已经比较少用到了。因为手术拔甲创面比较大,患者出血多,术后会感到非常疼痛,并且很容易引起感染。 2.内服药物治疗,这种方法适用于多个患病指甲的患者,可

以服用特比萘芬片、伊曲康唑、氟康唑等药物,坚持服药,可以达到一定的疗效。具体的用药量用药方法小编在这里不多做说明,希望各位患者不要自己盲目用药,到正规专业的医院咨询相关的专家,他们会给出满意的答复。 3.外用疗法,患者可以通过使用指甲锉将指甲磨薄,定期泡甲和上药,如果能够坚持治疗,也是能够治愈的。治疗甲真菌病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所以患者真的需要很有耐心,不要半途而废,那样是不可能根治灰指甲的。 上面这三种就是甲真菌病的治疗方法,如果大家还有更多的疑问或者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灰指甲的知识,建议大家去正规的医院咨询医师,他们会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病情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甲真菌病治疗进展综述

甲真菌病治疗进展 【摘要】平常生活中大家常常说到的“灰指甲”,其实是由各种真菌引起的甲真菌病中的一种甲癣。甲真菌病是由皮癣菌、酵母菌及非皮癣菌等真菌引起的甲感染。治疗甲真菌病,目前常用的系统口服用药,然而近来也有一些新的治疗技术应运而生。本文针对甲真菌病的治疗进展做一个简要综述。 【关键词】甲真菌病;治疗;联合用药;激光疗法 甲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皮肤癣菌病中约占30%,约占甲病的50%。我国甲真菌病患病率约为15.6%[1],老年人及机体免疫力降低的患者易患此病。甲真菌病根据甲菌侵犯的部位和程度可分为4型,分别是:①白色浅表型;②远端侧位甲下型;③近端甲下型; ④全甲毁损型。通过对疾病不断地认识,对该病的治疗也有了不断的突破。 一、外科手术治疗 在一开始,人们对甲真菌病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即采用常规的外科思维处理方式,即外科拔甲术[2],认为把有病变的甲拔掉即可达到治本的作用。然而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损伤大,影响美观以外,而且治疗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因为当时对该病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认为只是单一的甲的病变,而不知道其背后真菌感染才是致病的关键。拔甲

只是取到了暂时的作用,而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以往采用的外科手术拔甲治疗,现在已基本上不单独使用,因为它可以造成甲母质的损害,导致生长出的新甲变形,并有一些术后合并症。现在临床上多采用一种非手术的称之为化学拔甲来去除感染的甲板。最近有作者采用1%联苯苄唑和40%尿素软膏联合封包使甲板剥除,其真菌学治愈率较高[3]。 二、外用药治疗 随着对该病的不断认识,开始了局部外用药疗法,传统的外用药疗法包括:10-30%冰醋酸、10%碘酊、40%尿素软膏、水杨酸制剂、甲基十一烯酸酯等[4]。局部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安全,无全身不良反应,费用低,患者易接受。适合病甲数少、未累及甲根、高龄、甲板生长过慢或有服药禁忌证者。但此方法渗透性差,需将病甲处理后外用,并且外涂药需要一定技术性,疗程较长,适用范围窄,总体疗效不太理想,多作为系统治疗的辅助治疗[5]。目前认为8%环吡酮甲涂剂和5% 阿莫罗芬甲搽剂疗效较好。然而多数外用药无法渗透入甲板,目前只作为辅助用药。 三、口服用药疗法 外用药的副作用小,但其疗效取决于甲真菌病的类型及甲的受累程度,故治愈率不高,渐而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发展,人们开始采用了

2017陕西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试题-浅部真菌的诊断和药物治疗

2017试题-浅部真菌病的诊断与药物治疗(必考-1.5学分)本套试题必考,1.5学分 1.真菌的基本形态包括:( D ) 1.A: 孢子 B: 星状体 C: 硬壳小体 D:菌丝 2.下列哪种表现是黄癣的最典型临床表现?( C ) A: 母子斑 B: 点状疤痕 C: 黄癣痂 D:炎症反应轻 3.下列哪个选项是脓癣的常见病原菌?( D ) A: 念珠菌 B: 马拉色菌 C: 曲霉 D:亲动物性皮肤癣菌 4.下列哪种药物属于咪唑类抗真菌药物?( A )

A: 克霉唑 B: 灰黄霉素 C: 奈替芬 D:制霉菌素 5.下列哪种药物即可口服又可外用治疗浅部真菌病?( B ) A: 克霉唑 B: 特比萘芬 C: 奈替芬 D:布替萘芬 6.下列哪几种药物属于丙烯胺类抗真菌药?( B ) A: 克霉唑 B: 特比萘芬 C: 奈替芬 D:布替萘芬 7.下列哪种药物属于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C ) A: 克霉唑 B: 灰黄霉素 C:伊曲康唑 D:制霉菌素

8.下列哪两种药物是临床常用口服治疗甲真菌病的药物?(C) A: 克霉唑 B: 灰黄霉素 C:伊曲康唑 D特比萘芬 9.下列哪种药物不是口服治疗浅部真菌病的常用药物?( A ) A: 两性霉素 B: 氟康唑 C: 伊曲康唑 D:特比萘芬 10.下列哪种药物口服极少吸收?( B ) A: 氟康唑 B: 制霉菌素 C: 伊曲康唑 D:特比萘芬 11.下列哪种表述是正确的?( D ) A: 伊曲康唑抗菌谱比特比萘芬窄 B: 口服制霉菌素吸收良好

C: 口服特比萘芬治疗花斑糠疹疗效好 D: 灰黄霉素可用于治疗头癣 12.下列哪种口服药物可用于治疗花斑糠疹( C ) A: 灰黄霉素 B: 制霉菌素 C: 伊曲康唑 D:特比萘芬 13.下列哪种药物属于吗啉类抗真菌药?( C ) A: 灰黄霉素 B: 制霉菌素 C: 阿莫罗芬 D:特比萘芬 14.下列哪种药物属于硫脲类抗真菌药?( A ) A: 利拉萘酯 B: 制霉菌素 C: 阿莫罗芬 D:特比萘芬 15.一名10岁患有甲真菌病的儿童,如患甲真菌病,真菌培养

真菌感染的分类及症状

真菌感染的分类及症状 真菌感染性疾病根据真菌侵犯人体的部位分为4类:浅表真菌病、皮肤真菌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前二者合称为浅部真菌病,后二者又称为深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深部真菌感染肠道即表现为真菌性肠炎,可独立存在如婴儿念珠菌肠炎,或为全身性真菌感染的表现之一,如艾滋病并发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 1.浅表真菌病 感染仅仅局限于皮肤角质层的最外层,极少甚至完全没有组织反应,感染毛发时也只累及毛发表面,很少损伤毛发。主要包括:花斑癣、掌黑癣和毛结节菌病。 2.皮肤真菌病 感染累及皮肤角质层和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甲板等,能广泛破坏这些组织的结构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宿主免疫反应;这类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皮肤癣菌病,其他真菌引起的感染还包括皮肤念珠菌病等。 皮肤癣菌病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可以分为足癣(俗称“脚气”)、手癣、体癣、股癣、甲癣以及头癣等各类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是最常见的真菌性疾病,发病率高。 3.皮下真菌病 感染皮肤、皮下组织,包括肌肉和结缔组织,一般不会经血液流向重要脏器播散;但有些感染可以由病灶向周围组织缓慢扩散蔓延,如足菌肿等;也有些则沿淋巴管扩散,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免疫受损患者的皮下真菌具有潜在的播散全身的危险。 4.系统性真菌病 除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累及组织和器官,甚至引起播散性感染,又称为侵袭性真菌感染。近年来,随着高效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导管技术以及外科其他介入性治疗的深入开展,特别是AIDS的出现,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系统性真菌病日益增多,新的致病菌不断出现,病情也日趋严重。主要包括念珠菌病、曲霉病、隐球菌病、接合菌病和马内菲青霉病等。 后二者为深部真菌病,其感染危害最大,也是院内感染类型之一,其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缺乏有效诊断工具,病程进展快,预后差,预防性治疗和经验性治疗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0418696837.html,/tixuan/2014/0807/189807.html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与常用药物介绍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皮肤真菌感染可分为浅部及深部二大类。浅部真菌病主要包括皮肤癣菌病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及头癣等,还有念珠菌病和花斑糠疹等,临床很常见。深部真菌病主要是皮下真菌病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等,较为少见。 绝大多数限局性浅表的真菌感染都可使用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这类外用药物较多,常用的有咪唑类药物如咪康唑、联苯苄唑、益康唑、酮康唑和克霉唑等。丙烯胺类药物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还有吗啉类阿莫罗芬和环吡酮胺等。水酸、苯甲酸、十一烯酸、冰醋酸等兼有角质溶解和抑真菌作用,也常用于治疗。剂型有乳膏、软膏、散剂、凝胶剂、溶液剂等(关于制型的选择)。 为了防止复发,治疗在感染症状消失后需再维持1~2周。为了减轻炎症反应,抗真菌外用制剂可与糖皮质激素配合成复合制剂,如益康唑曲安奈德软膏,复方酮康唑软膏等,由于并用的是中效至强效激素,因此此类复方制剂不能用于皮肤薄嫩处,更不能长期使用,以免产生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对于顽固、泛发或有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例,可选用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如伊曲康唑一日100mg,连续15日,或100~200mg/次,一日2次,连续7天。也可用特比萘芬250mg/日,1~2周。 头癣及其药物治疗 头癣(tinea capitis)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的疾病。根据致病菌种类和宿主反应性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以及脓癣。头癣应采取综合治疗,即口服药物,外用药物以及剃发消毒联合应用。各项措施需配合进行,不可偏废,以免造成治疗失败。 口服药物灰黄霉素为首选药,儿童一日15~20mg/kg口服,成人0.6~0.8g/日,分3次口服,连续服药3~4周。若对灰黄霉素过敏或治疗失败的病例,可采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或氟康唑口服。伊曲康唑成人一日100~200 mg,儿童一日3~5 mg/kg,,餐后立即服用,疗程4~6周。特比萘芬成人一日250mg,儿童体重小于20kg者,一日62.5mg,体重20~40kg,一日125mg,疗程4~6周。脓癣治疗除服抗真菌药物外,急性期可短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有细菌感染需加用抗菌药,注意切忌切开引流。服药结束后进行真菌镜检,如病发真菌镜检仍阳性,需延长疗程。以后每10~14天复查1次,连续3次阴性后方可认为治愈。外用5%~10%硫磺软膏或其他抗真菌外用制剂,搽遍整个头皮,一日2次,连续2 个月。 甲真菌病及其药物治疗

NEJM 综述:脑脓肿临床诊治进展

NEJM 综述:脑脓肿临床诊治进展 2014-08-13 10:30来源:丁香园作者:幸福的味道 字体大小 -|+ 尽管我们在成像技术,实验室诊断,抗生素治疗,外科手术等方面均取得了许多进展,然而脑脓肿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临床问题,其病死率很高。脑脓肿可由细菌、分枝杆菌、真菌、寄生虫 (原生动物和蠕虫 )等引起,报告的发病率从每 10万人 0.4例到 0.9例。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发病率增加。 近期 NEJM 发表综述总结了脑脓肿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推荐的抗生素治疗、外科治疗进展和临床预后。 发病机制和流行病学 在大多数患者中,脑脓肿是由于易感因素所致,比如基础疾病 (如 HIV感染病史 ),免疫抑制药物治疗,脑周围天然保护屏障破坏 (如手术所致创伤,外伤,乳突炎,鼻窦炎,或口腔感染等 )或系统性感染 (如心内膜炎或菌血症 )等。一半的患者中,细菌是通过临近组织的扩散进入脑内,1/3的病例是通过血行传播(图 1)。 图 1 A. 脑脓肿形成的病理机制

感染的发病机制取决于机体易感状况。由于实体脏器或者造血干细胞移植而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通常表现为肺结核或非细菌性感染,如真菌或寄生虫感染。HIV感染患者的脑脓肿通常由于刚地弓形虫感染所致,但 HIV也会使患者容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接受实体器官移植的患者不仅容易患诺卡菌氏脑脓肿,也容易表现为真菌感染,如曲霉菌或念珠菌感染。这些患者中 90%为真菌感染。 神经外科术后或头部外伤后也可出现脑脓肿。这些患者的感染通常是由皮肤表面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或革兰氏阴性杆菌等所致。由临近组织扩散所致的脑脓肿 (如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 )通常由链球菌引起,但也可表现为葡萄球菌脓肿和多细菌感染性脓肿 (包括厌氧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 )。 细菌的血行传播通常与潜在的心脏疾病 (如心内膜炎或先天性心脏病 )、肺疾病 (如动静脉瘘 ) 或远处病灶(皮肤、鼻旁窦和牙齿 )感染相关。血行传播的脑脓肿主要由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所致。由鼻旁窦和牙齿所致的血行感染通常为多细菌性。 脑脓肿的第一个阶段通常表现为早期的脑炎,是由坏死中心周围炎症反应以及周围白质水肿增加所致。随后,坏死中心达到最大体积,并通过成纤维细胞增生和新生血管形成等机制产生囊腔。囊腔增厚,伴有活性胶原蛋白增加,但炎症和水肿的大小超过囊腔的大小。图 2显示了脑脓肿的病理学表现。

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2015版)

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 ( 2015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 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共同组织专家组成“甲真菌病指南专家工作组”,对 2008 版指南进行了认真补充和修订,制定了2015 年版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参加制定本指南的顾问: 吴绍熙、廖万清、金学洙; 成员(按姓氏笔划排列) : 王爱平、李福秋、李若瑜、刘维达、吕雪莲、章强强、温海、潘炜华;秘书: 余进; 特邀审阅:郑岳臣、李春阳。 1前言 甲真菌病 (onychomycosis)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其患病率约占所有甲疾病的50%和所有皮肤感染的10%。由于甲板的特殊解剖结构特点、药物难以渗透、治疗疗程长、复发率高等因素,导致其治疗存在很大挑战。随着强效、安全的口服及外用抗真菌药物和物理治疗等新疗法的问世,给甲真菌病的治疗带来了显著进步。但是,在甲真菌病的临床诊疗中仍然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存在诊断不清、盲目选择口服药物等问题,导致治疗结果不够理想。近年来,国内在甲真菌病的病原学、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特别是在2008 年“甲真菌病诊疗指南”发表后,使甲真菌病的诊疗更加规范合理,对临床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但是鉴于篇幅的限制,该指南只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和建议。2010年相关专家又对具体实施指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发表了“甲真菌病的诊疗难点和个体化策略”。近年来,国内外在甲真菌病诊治方面又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为了进一步完善甲真菌病指南,规范甲真菌病的诊疗原则,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有益的指导,我们制定了本指南。 2定义 甲真菌病是指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简称其他霉菌)侵犯甲板和(或)甲床所致的病变。其中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真菌病又称为甲癣。 3流行病学与发病因素 甲真菌病的发病率占自然人群的 2%~18%,全球的发病率有较大差别,我国南北跨度较大,发病率也存在地域差别。国内目前自然人群发病资料匮乏,仅有20 世纪 80 年代上海 11 万人口的调查资料,结果提示甲真菌病患病率为5.69%。全国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皮肤科门诊就诊足病患者中甲真菌病患者的比例为 15.7% (n = 41 329)。但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精确的发病资料。 甲真菌病的发病与年龄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60~79岁人群患病率为18.2%,而19 岁以下者仅为 0.7%。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趾甲多于指甲。免疫受损状态,如罹患糖尿病、 HIV 感染、接受系统性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等都是导致甲真菌病的易感因素。其他易感因素还包括甲外伤、罹患足癣、穿不透气的鞋等。最近的研究揭示:某些遗传因素导致的天然免疫缺陷可能与严重的皮肤癣菌感染相关。 4病原学和发病机制 甲真菌病的病原菌包括皮肤癣菌、酵母菌和其他霉菌。皮肤癣菌是一群在形态、生理、抗原特性上关系密切的真菌,其共同的特点是亲角蛋白,可侵犯人或动物的皮肤、毛发和甲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