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学考点汇总

1.现代临床心理学之父:韦特默

2.临床心理学定义:临床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心理学,其目的在于采用测量、分析、观察的方法了解个体行为的能力和特点,同时综合身体检查和社会背景等情况,对个体的适当调整提出建议和意见心理评估:运用多种手段,系统化地收集评估对象自身及其有关环境的信息,并以这些信息对评估对象作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描述以及恰当决定的系统过程。

3.临床心理学核心(学科性质):临床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和治疗、心理病理问题

4.心理评估的方法多种:心理测验法、面谈法、观察法等。

5.临床心理学家的思考方式:描述,解释,预测,改变。

描述:了解个体或其心理问题(现有行为的性质、生活背景、过去的发展情况)

解释:需要参照理论模式对个体或问题提出假设,该假设需要经得起实践检验。

预测:检验预测的两种研究方式:1)对表现在真实生活中的问题的发展进行纵向研究2)为验证特殊的预测或假设,在可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实验研究。

改变:采取心理干预。

6.临床心理学工作范围:司法、法律,教育,医疗,个人诊所,企业,科研,福利康复。

7.保密是来访者与心理医生关系的核心;公共危险的开始,便是个人隐私或保护的结束。

8.研究假设的三方面来源:对临床个案或系列案例的仔细观察;人类行为或心理病理学的理论;以往的研究结果。

9.临床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相关法,横向与纵向研究法,实验法,单个病案设计,混合设计。

观察法:包括非系统性观察法(建立假设与检验假设的前提)、自然观察法、控制性观察法。

个案研究法:

适用:描述罕见的或不同寻常的现象或新的现象,描述与众不同的面谈、评价或治疗病人的方法;否定“家喻户晓”或广泛接受的知识;创立可验证的假说。

局限性:难于适合于普遍使用的规律或行为原理;不能得出原因-结果的结论。

流行病学研究法:是对某一特定人群中障碍或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以及分布的研究;以调查或面谈为基础;存在问题:调查的难度、回忆偏倚。

相关法:用于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方法无法确定因果关系;因素分析法检验在同一个时间数个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方法。

横向与纵向研究法:

横向研究设计:是在同一时间点评价或比较个体。

纵向研究设计:是按随时间进展收集同一人或同一组人的资料,可排除第三变量。

实验法(实验研究设计):通过控制自变量以确定对因变量的影响,包括控制变量研究因果联系和设计研究评价干预效果。

单个病案设计:其优势在于建立因果关系,减少实验所需被试的数目,包括ABAB设计和多基线设计。

混合设计:是实验法和相关法联合在一起使用便构成混合设计;不同群组的被试被分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中。

10.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退行regression 由高发展阶段到低阶段

投射projection 将不能接受的潜意识冲动归于他人或物

内射introjection 将他人的特征纳入自我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以合理方式解释难以接受的行为或情感

否认denial 否定已经发生的痛苦事实

升华sublimation 以文化或社会的目的代替压抑的行为

退行regression 由高发展阶段到低阶段

投射projection 将不能接受的潜意识冲动归于他人或物

内射introjection 将他人的特征纳入自我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以合理方式解释难以接受的行为或情感

否认denial 否定已经发生的痛苦事实

升华sublimation 以文化或社会的目的代替压抑的行为

11.客体---内在心理过程的外在表现,病人早期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外在表现。

12.心理评估:运用多种手段,系统化地收集评估对象自身及其有关环境的信息,并以这些信息对评估对象作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描述以及恰当决定的系统过程。

13.心理测量:按照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和操作程序,对人的行为确定出的某种数量化解释,是对心理现象进行定量化测定的一门心理科学。

14.心理测验:测量一个行为的程序,它是借助数量等级或固定类别来取样,然后对所要测查的对象进行描述。

15.评估包含测量和测验,测量包括测验,评估可以独立于测量。

16.心理测量的种类:

以测量的目的分类:智力测量;人格测量;心理健康测量;生活质量的测量。

以测量的对象的多少分类:个体测量和团体测量。

17.心理评估方法:观察法、晤谈法、个案法、测验法。

观察法: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观察对象的表情动作、行为和语言等外部表现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特点与规律。(优点:自然、真实)

观察内容:仪表、身体外观、沟通风格、言语和动作、交往中的兴趣和爱好。

观察时间:观察期、观察次数、间隔时间和观察持续时间,根据目标行为而定。

观察方式:自然观察、控制性观察。

晤谈(面谈、访谈):是按照一定的程序与会晤者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会谈,用以收集用其他方法难以获得的资料信息,它在心理评估中是一种即简单又直接,且非常重要的资料收集手段。

晤谈(面谈、访谈):是按照一定的程序与会晤者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会谈,用以收集用其他方法难以获得的资料信息,它在心理评估中是一种即简单又直接,且非常重要的资料收集手段。

面谈的一般特征:互动、自由、灵活。

面谈的要素和技巧:房间、座位的安排、干扰的处理。

关系的处理:理解、真诚、接纳、共情。

测验法: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1884年高尔顿在英国国际博览会上建立了一个人类学测量实验室,他将统计学方法用于心理测量。

1890年,卡特尔首先使用了“心理测验”的概念,指出心理测验应当建立在统计学与实验室的基础上。

1905年,比奈与西蒙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套智力测验工具,用于筛选法国学龄儿童中的智力障碍者,标志着人们对智力的鉴别进入了数量化的阶段。

18.标准化:为了减少误差,就要控制无关因素对测验目的的影响,控制的过程,称作标准化。

误差的来源: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19.标准化的条件:心理测验的建立—测验内容、评分标准、实施方法;心理测量学的技术指标(信度、效度、常模);施测人员的严格操作。

20.信度(reliability)--测验工具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可靠性、稳定性)

21.信度的评估方法: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在一致性信度;评分者信度。

22.信度的功能:解释个人分数的意义;确定信度可以接受的水平。

23.效度(validity)--一个测量工具能测量出所要测东西的真实程度(有效性、正确性)

24.效度的评估方法:内容效度;构想效度;效标效度。

25.效度的功能:预测误差;人才选拔。

26.常模(norm)--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可比较的标准。

27.常模形式:均数、标准分、百分位、划界分、比率等。

28.常模分类:年龄常模、性别常模、区域常模。

29.心理评估过程:评估问题的确定→明确评估目标→选择决策标准→收集评估资料→评估决策→心理报告。

目标的明确:心理诊断;严重程度;筛查;预测;干预评估。

30.常用智力评估量表:韦氏智力量表;中国比内测验;联合型瑞文测验(CRT)

31.常用的人格评估量表: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NEO-人格问卷修订版(NEO-PI-R)

32.人格测验是人格评估的主要方法;人格测验包括常规测验和投射测验

临床诊断:MMPI及MMPI-2

职业倾向:16PF

气质类型:EPQ

投射测验:罗夏墨迹测验、主体统觉测验。(其信度、效度的评价困难,具有争议)

33.常用的临床评定量表:90项症状清单(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等。

临床心理学考点汇总

1.现代临床心理学之父:韦特默 2.临床心理学定义:临床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心理学,其目的在于采用测量、分析、观察的方法了解个体行为的能力和特点,同时综合身体检查和社会背景等情况,对个体的适当调整提出建议和意见心理评估:运用多种手段,系统化地收集评估对象自身及其有关环境的信息,并以这些信息对评估对象作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描述以及恰当决定的系统过程。 3.临床心理学核心(学科性质):临床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和治疗、心理病理问题 4.心理评估的方法多种:心理测验法、面谈法、观察法等。 5.临床心理学家的思考方式:描述,解释,预测,改变。 描述:了解个体或其心理问题(现有行为的性质、生活背景、过去的发展情况) 解释:需要参照理论模式对个体或问题提出假设,该假设需要经得起实践检验。 预测:检验预测的两种研究方式:1)对表现在真实生活中的问题的发展进行纵向研究2)为验证特殊的预测或假设,在可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实验研究。 改变:采取心理干预。 6.临床心理学工作范围:司法、法律,教育,医疗,个人诊所,企业,科研,福利康复。 7.保密是来访者与心理医生关系的核心;公共危险的开始,便是个人隐私或保护的结束。 8.研究假设的三方面来源:对临床个案或系列案例的仔细观察;人类行为或心理病理学的理论;以往的研究结果。 9.临床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相关法,横向与纵向研究法,实验法,单个病案设计,混合设计。 观察法:包括非系统性观察法(建立假设与检验假设的前提)、自然观察法、控制性观察法。 个案研究法: 适用:描述罕见的或不同寻常的现象或新的现象,描述与众不同的面谈、评价或治疗病人的方法;否定“家喻户晓”或广泛接受的知识;创立可验证的假说。 局限性:难于适合于普遍使用的规律或行为原理;不能得出原因-结果的结论。 流行病学研究法:是对某一特定人群中障碍或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以及分布的研究;以调查或面谈为基础;存在问题:调查的难度、回忆偏倚。

临床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临床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临床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学科,通过对心理学理论 和技术的应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心理问题。在临床实践中,心理学家通过收集和评估个体的心理情绪,开展治疗和咨询,以促进 个体的心理健康。本文将对临床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 1. 心理评估与诊断 心理评估是临床心理学的核心环节,旨在了解个体的心理状况以及 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常见的评估工具包括面谈、心理问卷和观察等,心理学家通过这些手段收集客观数据,以确定个体的心理诊断和制定 相应的治疗计划。 2. 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 精神疾病是指严重干扰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疾病,如抑郁症、 焦虑症和精神分裂症等。临床心理学致力于解决这些疾病的诊断、治 疗和康复等问题,通过心理疗法和药物治疗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心 理健康。 3. 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学 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学是临床心理学的重要领域之一,研究儿童和青 少年阶段的心理发展、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在实践中,心理学家需 要运用适合儿童和青少年的评估工具和治疗方法,帮助他们应对学业、家庭和社交等方面的挑战。

4. 个体与团体治疗 个体治疗是临床心理学的常见方式,通过与患者一对一的交流,心 理学家与患者探讨个体的心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在团体治疗中, 心理学家将不同的患者组合在一起,以集体的方式解决共同的心理问题。个体治疗和团体治疗相辅相成,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 治疗方式。 5. 应用行为分析 应用行为分析是临床心理学中的一种方法,旨在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培养积极的行为模式。通过观察和分析个体的行为,心理学家可 以制定行为改变计划,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并消除负面的 心理行为。 6.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是临床心理学的常见形式之一,旨在通过与患者的对话, 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和困惑。心理治疗是一种更为深入的治疗方式,通过多种心理技术,帮助患者认识和解决内心的冲突、压力和困惑, 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7. 康复心理学 康复心理学关注个体在患病或受伤后的心理康复过程,旨在帮助患 者恢复身心的功能,重建自信与独立。康复心理学通过评估和干预, 提供精神支持和心理治疗,促进患者的康复过程,提高生活质量。

医学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作用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①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②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对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③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康复中的租用;④研究如何通过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和认知思维来控制或调动自身生理机能,以达到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3.几个关键人物及作用 ①1852年,德国洛采为医学心理学奠定了基础;②1879年,德国冯特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③1896年,美国韦特卖创立了第一个心理诊所,美国心理学之父 4.医学模式:是指一定历时时期内医学的基本观点,概念框架,思维模式和发展规范的总和。 分类:①神灵主义模式,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③生物医学模式,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系统沦为框架,心身一元论为基本思想。 5.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②实验法,③调查法,④个案法,⑤测验法 二、心理学基础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它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2.心理的实质:所谓想“人的心理实质”,就是从理论上弄清楚什么事心理,心理与物质是怎样的关系,心理如何发生以及人的心理有哪些主要特点等问题。其主要内容: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 ①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称作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前者刚刚能感受到最小刺激的能力,后者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差异量的能力。感受性是感觉阈来衡量,二者呈反比关系。 感受阈限:是指引起某种感觉刺激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感受性的变化: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并非一成不变,常因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包括感觉的适应和感觉的对比。 ②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③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本身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 注意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特征: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发展、建立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它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2、医学模式: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模式转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4、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 范围: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②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及其机制;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5、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简答) 7、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分类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心理现象结构示意图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食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是知觉形成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深化。感觉反应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外部联系。知觉虽以感觉为基础,但是知觉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集合或总合。 3、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4、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

6、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别后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减慢。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思维的种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8、情绪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首先,从产生原因来看:情绪是由生物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体验,如饮食、安全等需要引起的偷快或不愉快、恐惧等体验; 而情感则是由社会性需要的体验,如尊重、交往等需要引起的体验。因此,情绪是低级的,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情感是高级的,是人类所特有的。其次,从情络与情感的发生来看,情绪出现得早,情感出现得晚。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是情绪反应,之后随着个体发展,有了社会性需要,才有情感体验的出现。再次,从情绪与情感的表现来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外显性、冲动性,它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情绪发生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生理变化,具有较强的表现性,如高兴时手舞足蹈,愤怒时暴跳如雷等。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等特点,如爱情、良心、自豪等,它更深沉、内隐,不易外露,旦形成便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 虽有区别,但密不可分。首先,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绪离不开情感。其次,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9、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10、情感的分类: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感 11、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治性、坚持性(选择题) 12、人格: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个体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认识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14、气质的概念: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14、气质类型:分为胆汁质(热情直率,精力旺盛,缺乏耐心,冲动)、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黏液质(反应慢,动作迟缓,态度稳重,实干精神,情绪不外露)、抑郁质(不善交际,多愁善感)。 15、性格的概念:是指人对现实典型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心理特制。 第三章心理应激 1、心理应激的概念:是指由心理刺激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生理和心理反应,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过程。 2、一般适应综合征(GAS)的三个阶段: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3、应激的生理反应:神经-神经中介机制;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神经-免疫系统中介机制。 4、心理防御机制常见类型:压抑、投射、否认、退行、反向、认同、转移、幽默、升华。 5、心理应激作用过程示意图(认知评价是应激中介机制最关键的品质) 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变量应激反应 社会支持 生应对方式心理反应 活行为反应健康疾病 事 件 6、应激源的分类:(选择) 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自然性应激源

临床心理学全部整理

临床心理学 名词解释: 1、临床心理学:狭义的临床心理学注重心理病理机制的理论研究,对心理病理进行解释并探明解决的途径。广义的临床心理学注重研究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以及心身疾病的发生原因、性质诊断,挖掘潜在的心理病理现象,针对心理问题、障碍及其疾病采取综合性预防与矫治措施。 2、性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又名性变态、性倒错、性歪曲、性精神障碍。它是指性对象或性行为方面的异常,不是以正常异性恋的关系获得性满足,而是以特殊方式获得性心理或性活动的满足,它属于变态心理现象。 3、三级预防制:一级预防重点在于从生理方面维护正常人的心理健康;二级预防尽量缩短已患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病程;三级预防是以减少心理疾病所致的缺陷为目标,防止各类因疾病引起的能力丧失。 4、多动症:又称为运动过度综合症,多动综合症。是指与儿童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涣散;与处境不相宜的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并伴有情绪不稳、易激惹,学习困难和攻击行为的一组症状群。 5、反社会型人格:又称无情性人格障碍、悖德性人格障碍。其特点是极端自私与自我中心,冷酷无情,有明显违反道德规范与法纪的倾向。特征:⑴肤浅的乐趣与良好的智力;⑵无妄想或不合理思维;⑶无神经症表现;⑷不可信赖;⑸不真诚、不坦率;⑹缺乏羞耻与真正的后悔;⑺虽有行为动机存在,但并不充分,有明显的反社会性行为;⑻不吸取教训,由于缺乏道德标准而不辨善恶是非;⑼极端自私自利;⑽冷酷无情;⑾缺乏自知之明;⑿处理人与人关系时不负责任;⒀爱不切实际地幻想;⒁罕有自杀;⒂性生活反常或紊乱;⒃不按计划办事。 6、生理始基:生理始基是指心理生理障碍者病前的生理特点,不同的生理始基使个体具有不同的相应的心理生理障碍的易感性。 7、心理生理障碍: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心身障碍或心身疾病,是一组综合征或躯体疾病,通常限于受植物神经系统所支配的器官发生生理功能紊乱以及病理形态方面的变化。 8、A型人格特征:突出特征有二点:一是试图以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成就;二是经常地持有经过掩饰和文饰的泛化性敌意。富有闯劲、雄心勃勃、竞争性强、不知疲倦的为在短期取得成就而奋斗;爱显示才能、好胜心强,对竞争对手充满敌意,做事匆忙,缺乏耐心,总有时间紧迫感。 9、紧张性头痛:又称为肌肉收缩性头痛,是由于颈部和头部肌肉过度收缩或者痉挛而引起,头痛呈持续性,往往有紧张感、压迫感和牵拉感,可伴有头晕、恶心和焦虑不安等。当事人通常有认真、好强、固执、孤僻和谨小慎微等性格特征。 10、惊恐障碍:又称惊恐发作,基本特征是反复发作的严重焦虑。常有突发的心悸、胸闷、窒息感及眩晕感等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11、广泛性焦虑障碍:基本特征为广泛和持续的焦虑。症状较多,可以有一系列心身症状,如心跳加快、心前区不适、胸闷、口干和尿频等;容易紧张,外表常显示面容焦虑、眉头紧锁、姿势紧张、皮肤苍白;手足多汗,并伴有震颤等。 12、应激:应激是机体遭受各种有害因素侵袭时所发生的心理及生理的变化。应激不是刺

临床心理学期末考核知识点

1.心理治疗:以一定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患者的感受、认识、情绪及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2.防御机制: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3.共情:意味着一个人能够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边界取理解另一个人;共情是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不但有能力正确地了解患者的感受和感受包含的意义,同时可以将自身这种体验向患者传达,并促进患者个人的感受和经验达至更深的自觉和认识 4.强化: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强化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形成后越巩固;指在强化物作用下,行为的增强(正强化、负强化) 5.创伤事件:指那些严重威胁个体安全或躯体完整性,引起个体身心发生巨变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共同特点是能使个体产生的强烈的恐惧感、无助感和失控感,并使个体感受到毁灭性的威胁 6.精神分析:亦称心理分析,一方面指一种心理治疗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指的是有关潜意识的理论 7.移情:指患者将过去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的情感转移到治疗师身上,表现为患者对治疗师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反应 8.惩罚:指一个行为发生后跟随一个刺激,那么这个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减少(正性惩罚、负性惩罚) 9.CBT:认知行为治疗,是基于认知行为模型建立的一种以目前问题取向的、短程的、结构式的心理治疗方法 10.督导:指心理治疗师在有经验的督导师的指导帮助下,实践咨询技巧、监控治疗服务质量、改进治疗工作、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过程 1.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有哪些?请列举4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⑴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 ①"精神病性"防御机制②幼稚的防御机制③神经症性防御机制④成熟的防御机制 ⑴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潜抑否认反向形成外射内向投射投射性认同退行转换抵消情感隔离转移补偿合理化幽默升华 2.以人为中心疗法是如何解释心理失调的原因的? //⑴心理失调的实质:自我概念是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了解心理失衡的关键。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是心理失衡产生的原因 ⑴个体的经验与自我概念之间存在着三种情况:①符合个体的需要,被个体直接体验、知觉到,被纳入到自我概念之中②由于经验和自我感觉不一致而被忽略③经验和体验被歪曲或被否认,用于解决自我概念和体验的矛盾 3.个体人本主义治疗的常用技术 //⑴人文主义治疗是以"人本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的统称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身体疾病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学科,它与临床医学、心理学密切相关。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身体疾病的心理危险因素、心理干预措施、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等。在临床实践中,医学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治疗效果。 以下是医学心理学的重点总结: 1.心理危险因素 心理危险因素是指那些可能导致身体疾病发生、发展或者复发的心理因素。其中,疾病的发生与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等密切相关;疾病的发展与应对能力、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了解其心理危险因素,从而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2.心理干预措施 心理干预是指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手段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身体健康水平。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家庭治疗等。药物治疗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在选择心理干预措施时,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是指那些与患者的社会环境、家庭、工作、人际关系等密切相关的因素。这些因素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等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情绪问题,进而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评估,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4.疾病的心理影响 身体疾病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癌症、糖尿病等严重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进而影响其身体健康。因此,在治疗身体疾病的同时,医生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了解其心理危险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一、心理测验:是指“对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即通过观察少 数有代表性的行为样本,对行为活动和心理特征,依据特定的原则进行推论和数 量化分析;或根据一定的心理学法则给人的行为分配数字。 1、应激: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或者说,应激时个体面临或察觉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作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 2、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分为偏执型、分裂型、反社会型、冲动型、表演型、强迫型、焦虑型、依赖型以及其他或待分类的人格障碍。 3、疑病症:是一种对躯体状况的先占观念,由于对躯体症状的错误解释而害怕患有或罹患某种疾病。 4、心身疾病:是介于躯体疾病和是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指一些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上与心理-社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的躯体疾病的总称,即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位躯体症状,多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改变的一组躯体性疾病。 5、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位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察觉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具有五个特点:意识到的心理冲突;精神痛苦;持久性;妨碍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没有任何躯体疾病。 6、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健康;

(3)、意志健全; (4)、行为协调; (5)、人际关系适应; (6)、行为反应适度; (7)、心理活动符合年龄标准; (8)、“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基本相符。 8、智力障碍的诊断: 主要是智力测验量表。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一般采用比纳-西蒙智力量表、韦克斯勒学龄儿童智力量表以及韦克斯勒学前儿童智力量表;婴儿期智力情况不易检查,常用格赛尔发育量表、贝利量表和丹佛发育筛选量表。对于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测定可采用文兰德社会成熟程度量表。 9、心理咨询的一般原则: 交友的原则;启发性原则;明确与委婉相结合的原则;整体性原则;保密性原则;咨询与治疗相结合的原则。 10、危机干预步骤: (1)、问题或危机的评估 (2)、制定治疗性干预计划 (3)、治疗性干预 (4)、危机的解决和随访 11、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 (1)、有肯定的社会心理刺激存在; (2)、社会心理刺激与起病有密切的时间联系;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心理学》考点速记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心理学》考点速记 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属于规范心理学。 2.医学模式的转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心身统一、社会影响人体健康。 4.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5.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性(经历不同)、能动性(即有选择地反映外界事物),不是对所有外界事物都反映。 6.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横常性。 7.记忆过程的规律:识记、保持、健忘、再认、回忆。 8.遗忘:已感知过的事物提取时失败,遗忘最快发生在

识记第1天,以后会变慢,呈先快后慢规律,提示要及时复习。 9.瞬时(感觉)记忆:视觉形象记忆约保持1/4秒,声像记忆大约持续2~4秒。 10.短时记忆:在感觉记忆基础上保持1分钟左右记忆,多9个记忆单位,少5个记忆单位(7±2)。 11.长时记忆:随时提取,受干扰小。 12.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成果的思维活动。 13.创造性思维阶段分为:准备-酝酿-豁朗-验证。 14.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变通性(如谁说出砖头的作用越多,创造力越高)、独特性(越独特创造力越高)、流畅性(不卡壳)能流畅才能变通,能变通才可能独创。 15.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知其香”。

16.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7.思维是属于心理活动的:认知过程。 18.个体经验的获得而引起行为发生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称为:学习。 19.情绪是适应生存心理工具;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20.心理防御机制有积极和消极的两种方式。 21.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22.意志的特征: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意志行动的核心);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23.一种比较持久微弱、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是:心境。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研究过程分六个步骤:1提出假设2选择关键变量及其检查方法3确定临床研究范式4选定研究样本5检验假设6结果的解释和发布 (医学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2相关研究3实验研究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心理现象分类: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两类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情绪的功能:1情绪的适应功能2.情绪的动机功能3心理活动的组织功能4情绪的信号功能

认知情感意志三者之间的关系:意志过程和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意志是保证,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认知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和基础,认知协助意志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采取克服困难的合理方法,而情绪对意志具有动力作用,表现为情绪情感既能激发又能阻碍人的意志行动,另一方面意志过程又可以推动认识活动的不断深入,同时意志对情绪情感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1意志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3意志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的 意志的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韧性4自制性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使每个人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 人格心理结构:1人格倾向性2人格心理特征3自我调节系统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2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和实践活动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3.教育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心理学考点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心理学考点 1.在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中,常表现为行为与年龄、社会角色不相符合,象回到婴儿时期,此病人的心理状态被称为——退化。 2.不属于行为疗法的是——自由联想。注意“属于”的有:1冲击疗法;2前提控制;3系统脱敏;4厌恶疗法。 3.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不包括——不间断发泄。注意“包括”的有:1矫正不良习惯;2心理护理;3药物缓解症状;4自我心理调节。 4.人类心理过程的认识过程不包括——信念。注意“包括”的有:1思维;2记忆;3感觉;4想象。 5.冠心病病人不应有——过分依赖他人。 6.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不包括——被动调节。注意“包括”的有:1心身统一;2个性特征;3情绪作用;4社会影响。 7.青春期自我意识中的主要矛盾不包括——学习与恋爱。注意“包括”的有:1独立与依赖;2本我与超我;3理想与现实;4交往与封闭。 8.认识过程不包括——情绪、情感。注意“包括”的有;1感觉、知觉;2想象、记忆;3思维;4注意。 9.心理评估常用的方法不包括——实验法。注意“包括”的有:1会谈法;2调查法;3分析法;4心理测验法。 10.既想参赛锻炼自己,又怕成绩不好被人讥笑,此时的动机冲突——趋避冲突。

11.“入芝兰之室,久闻而不知其香”说明——感觉适应。 12.健康咨询原则不包括——权限责问。注意“包括”的有:1鉴定需求和尽量提供信息和资源;2建立友好关系;3移情;4调动参与保守秘密。 13.说法错误的是——心理是对事物的主观反映。注意“正确”的有:1心理能客观地反映事物;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3脑是心理的器官;4心理是脑的功能。 14.病人安于已适应的角色,小病大养,该出院而不愿意出院,此时病人的状态被称为角色行为——强化。 15.IQ=[13__M/S]+100称为——离差智商。 16.“一种心理测量的工具”称为——心理测验。 17.一个测验工具中对于对象可以测量到的真实程度,是指该工具的——效度。 18.同时刺激多种感官的游戏和运动,称为——感觉整合训练。 19.医生的临床知识和技能×病人的依从性,等于——治疗效果。 20.让病人看20张图片再叫病人说故事——主题统觉测验。 21.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一般能力。 22.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一种比较持久微弱、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心境。 24.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影响健康的有关心理问题和行为。 25.对心理实质正确全面的理解——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26.动机产生的两个条件——需要与诱因。

医学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应激:(P69)当外部刺激程度强烈、超过个体一般的处理能力时,机体的生理与心理内稳 态就会受到干扰,此时,个体内部存在的维持内稳态的机制就会发挥作用,出现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心理学将这种状态称为“应激”. 2.社会支持:(P80)是指个体通过社会联系(常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社会团体等) 所能获得的他人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与帮助。 3.应对:(P80)是人们为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有意识地作出的认知性和行为性努力 4.心理评估:(P96)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多种途径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 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的过程. 5.心理测验:(P100)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量化的手段对人类行为加以确定和测定。 6.信度:(P103)同一被试者在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或用另一套相等的测验)重复测量, 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7.效度:(P103)所测量的与所要测量的心理特点之间符合的程度,或者简单地说是指一个 心理测验的准确性. 8.离差智商:(P105)是采用统计学中的均数和标准差来计算,表示被试者偏离他(她)本 人这个年龄组平均成绩的量数,是依据测验分数的常态分布来确定的. 9.心理干预:(P80)是指在个体遭遇应激事件时所得到的有经验者或是专业人员的指点 和帮助,它能够为困境中的个体指点迷津,避免更严重的应激后果。 10.感觉对比:(P21)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分为同 时对比和先后对比两类。 11.双趋冲突:(P41)也称为接近-接近式冲突,是指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由于这两 个动机同样强烈,售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无法同时实现,即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的矛盾冲突,解决的方法是两者选其一。 12.气质:(P43)人的典型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 如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稳定性、强度和指向性的特征。 13.行为学习理论:(P55)是一组学习理论的总称,他们都认为,人的正常和病态行为,包 括外显行为以及各种心身反应形式,都可能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 14.理智感:(P31)是个体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知、评价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15.人格:(P38)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6.性格:(P44)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 的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个体之间差异的一个方面。17.思维:(P26)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认知过程.在现代心理学中,思维被认定 是较高层次的认知活动,是凭借记忆和想象去处理抽象事物,从而理解其意义的心理过程。 18.言语表情:(P30)是指在不同情绪状态下语言的语调、节奏、速度方面的表情。 19.医患关系:(P223)是指医护人员与病人之间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在 医疗情境中的一种具体化形式。 20.心身疾病:(P181)也称心理生理疾病,是一类发生、发展和防治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 切相关的躯体疾病,是心身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1.求医行为:(P213)是指个体感到不适,发现自己具有疾病症状而向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 寻求帮助的行为。 22.遵医行为:(P213)是指病人遵从医护人员的医嘱进行医学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行 为,也称病人的依从性。 23.人际吸引:(P222)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彼此注意、欣赏、钦慕等心理上的好感,从而促 进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近并建立感情的过程.

临床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临床心理学:是探讨人类疾病的心理病理原因、发生机制、预防与治疗以及增进人类心身健康的一门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2、应激反应:个体察觉到应激源的威胁后,通过心理和生理中介机制产生心理、生理反应、这种变化称为应激反应. 3、精神疾病: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4、常模:是指某种心理测验在某一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分数,即可比较的标准。 5、焦虑:是一种由人格不适应状态引起的痛苦的情绪体验。 6、危机干预:是一种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自身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术。 7、心理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采用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治疗病人的心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问题。 8、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9、信度:即测验的可靠性,是指同一受试者在不同时间用同一测验(或者用另一套相等的测验)中测试,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10心理评估:是通过观察、晤谈及心理测验等手段对个体的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深入的客观描述的过程和方法。 11、高峰体验:指自我实现者在人生历程中曾有过体验到欣喜感、完美感及幸福感的经验。 12、基本健康行为: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为。 1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某一中性环境刺激(铃声、气味、语言等)通过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从而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 14、效果律: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重复的可能性更大,导致不满意后果的行为不大可能再被重复 15、共病:同一体可以同时出现不同障碍的倾向,这种倾向称为诊断性共病. 16、协同:在定量的方法中,不同问题共患的现象被称为症状协同或纬度协同 17、非结构会谈:临床心理师根据来访者对问题做出的言语反应,来访者的非言语行为等信息,来确定会谈的问题。 18、结构式会谈:临床心理师按照一套提前设定好的问题序列进行会谈,包括问题的措辞和顺序、记录反应和评估反应的方式. 19、半结构式会谈:临床心理师对需要提出的问题或主题事先有一定的安排,但后继问题在实际提出时,依据来访者的反应稍作调整。 20、心理测验:能够用来完成心理测量的标准化工具或程序叫心理测验,也叫心理量表。 21、常模团体:是由具某共同特征的人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22、信度:对测量一致性程度的估计。即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及可靠性的程度。 23、智力单位:在智力测验中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尺度. 24、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对付应激使自身适应或摆脱某种情景的手段。 25: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个体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二、填空题 1、美国心理学家赖特纳·韦特默是(第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在1896年创建了(第一个心理诊所),初步 确立了临床心理学的两大方法:(诊断)和(治疗)。 2、强迫症的基本特征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3、临床心理学家的工作内容包括(描述)、(解释)、(预测)和(改变)。 4、影响应激反应强度的因素有(认知评价)(人格因素)(社会支持)和(应对能力)。 5、弗洛伊德把人的性心理发展分为(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潜伏期) 和生殖期。

2023年医学心理学考点总结

2023年医学心理学考点总结 单选题(共80个,分值共:) 1、卡特尔人格因素测验将人格根源特质分为多少种:() A8种B12种C16种D18种[答案]C 2、罗杰斯认为儿童自我不协调的原因是:() A条件性积极关注所致B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距离接近C无条件性积极关注所致D潜能发展的阻碍[答案]A 3、交谈的原则包括:() A尊重病人B有针对性C及时反馈D以上均是[答案]D 4、促进医学模式转变的因素不包括:() A现代人心身素质降低B心脑血管病等已成为人类主要死亡原因 C社会发展对人的适应要求提高D现代人对健康的要求提高[答案]A 5、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是:() A认知改变B情绪反应C个性改变D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答案]B 6、判断心理活动正常与否时,相对更客观的标准是:() A以经验为标准B社会适应标准C心理测验的标准D以上都是[答案]C 7、行为治疗的目的是:() A纠正不适应的认知模式B改变不适应的行为模式C重现童年期的心理冲突D发挥个人的潜能[答案]B

8、情感是与人的一种需要相联系的体验,这种需要是:() A自然需要B生理性需要C社会性需要D精神性需要[答案]C 9、母乳喂养对于婴儿心理健康的主要作用是:() A给予适宜的刺激B给予充足的营养C给予有效免疫力D给予温暖的母爱[答案]D 10、行为发生后引起消极的刺激增加,导致该行为减弱的操作条件反射称为:() A消退B惩罚C负强化D泛化[答案]B 11、按比奈-西蒙智力量表的智商概念,如果某儿童的智力年龄是8岁,而实际年龄是10岁,表明他的智力水平处在:() A低于同龄儿童的一般水平B处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C高于同龄儿童的一般水平D超常儿童的智力水平[答案]A 12、现代心身作用的生理机制研究涉及:() A心理神经内分泌学B心理神经免疫学C现代分子生物学D以上都是[答案]D 13、影响社会认知的主观因素要包括:() A个人经验B认知者的性格特点C认知者的个人需要D以上均是[答案]D 14、医学模式是:() A某一时代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B某一时代各种医学学派的集中反映 C对医学各门类的总称D对医学知识和技术的总称[答案]A 15、与应激理论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内涵差距最远的概念是:() A临床医学症状学中的“心身反应”B临床医学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C心理学概念中的“应激”情绪D心理学概念中的“动机冲突”[答案]D 16、精神病科医师在判断就诊者是否有心理异常时经常采用的判断标准是:()

临床心理学复习资料论述各章重点

论述题 第二章 l、论述临床心理学研究中的客观性原则。 答:在临床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这不能直接观察到发生在受试者内部的心理活动.而只能通过他们的外显行为、生理反响和对刺激情境的分析,通过他们的内省汇报加以推测。这样一来,研究者的态度、倾向性、人格和期待等心理因素既可以微妙地影响受试者的行为,又可能会歪曲对他们行为的观察、测量、记录和分析,从而使研究结果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因此,临床心理学研究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 2、论述临床心理学研究中的整体观和系统论。 答:人的三种根本的功能:心理功能、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三者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系统。临床心理学研究设计这三种功能活动及其关系。为了保证研究的效度,研究者必须坚持整体观。系统论是由伯塔兰斐于1948年提出的对世界进行解释的一种普遍性理论.也是对世界万物进行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系统是指由假设干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单元组成的、具有肯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为搞清事物的本质,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不仅必须考察组成它的各个单元问的相互作用,而要探讨该事物与同一大系统内的其他事物间的关系。 3、简述临床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 1.尊重受试者的根本权益. 2.知情同意权; 3.解释和说明的义务: 4.自觉原则: 5.不得隐瞒和欺骗; 6.研究后的适当处理: 7.研究汇报的真实性;

8.保密原则; 9.正确使用心理测量和评估手段。 4、分析临床心理学研究中采纳生理测量法的优点。 答:a)测量记录的客观性 b)生理仪器的稳定性 c)生理测量的延续性 d)多种生理现象的同时性 第三章 l、试以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整合的观点解释多种因素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答:〔1〕素养——应激论 〔2〕身心相互作用论。 〔3〕系统论 2、简述影响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答:1、家庭气氛;家庭气氛是指以家为中心的周围的一种气氛和情调。常见的有家庭生活气氛、家庭文化气氛等。家庭气氛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对孩子的各方面特别是心理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发觉,家庭气氛与行为问题有高度相关。 2、父母教养方法;研究发觉,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家庭的教养教养方法具有相关性。教养方法分为积极的父母教养方法和消极的父母教养方法。 3、家庭结构;与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三代同堂的联合家庭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低,与父母组成的核心家庭次之,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 3、论述心理动力学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答:1、无意识矛盾冲突;无意识的矛盾冲突是各种心理病症的根源。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临床)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临床) 名解 1、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的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一门科学。 2、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 3、医学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总体认识,即医学发展的主导思想。 4、心身相关:是心理活动和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也发生变化。 5、行为(狭义):认为行为是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 (广义):认为行为是个体的外部活动、内脏活动和心理活动。 6、需要:是指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心理活动的最基本动力。 7、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8、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9、能力:是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10、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11、气质:人们生来就有的不依于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12、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13、人格:亦称为个性,既具有不同素质的人,在不同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某一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5、记忆: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6、心理应激:个体察觉到环境变化对自身构成危机或挑战时作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 17、应对:是指个体对付困难,使自身适应或摆脱某种情境的过程。 18、心身疾病: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持久的生理功能紊乱及其所致的器质性疾病。 19、心理障碍:又称精神障碍,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偏离常规或公认的规范,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适应困难。 20、神经症:是一组较轻的大脑功能障碍总称。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和情绪烦恼,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社会功能,但又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 21、心理评估: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四川大学华西临床)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四川大学华西临床)

个人的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 状态。3)应激,是个体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产生的极 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情绪被看作是身心联系的桥梁与纽带。1)通过自主神经系 统影响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功能。 2)通过边缘系统影响内 分泌代谢功能。 3)通过激素影响人体免疫功能。 意志: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克服各种困难, 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特征:1)意志行动有明确而自觉的预定目的。 2)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3)意志行动往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人格:人格是指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的成长过程中,经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的稳定而独特的身心结构。 人格的特征:1)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变性。2)人格的独特性和共同性。 3)人格的完整性。 4)人格的复杂性 马斯洛需要理论:1)自我实现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会交往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动机是驱使个体从事某种活动,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它以 需要为基础,同时要有外部诱因刺激。 动机冲突类型:1)双驱式冲突,指对两个同样有吸引力的目标难以取舍。 )双避式冲突,两个可能威胁个体的事件不能全部回避,为回 避其中一个必须忍受另一个。 3)趋避式冲突,对同一事物既有亲近的愿望,又有避开的愿望。心理防卫机制:指人们为了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以及适应环境而采用的一种策略。有自恋型,神经症型,不成熟型和成熟型四种。 成熟型心理防卫机制包括:升华,幽默,压抑 性格:性格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个体在活动中与特定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格的核心特征。 性格的特征: 1)态度特征。所谓态度是指个体对待事物的心理倾向。 2)意志特征。主要表现在意志及相应的行动中。 3)情绪特征。指个体在对情绪的控制和调节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4)理智特征。指个体认识活动的特点及风格。 能力: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能力的分类: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 特殊能力,指为完成某项专门活动所必不可少的能力 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常与人的生理素质有关。 气质分类:1)胆汁质,精力充沛,易于冲动。2)多血质,活泼敏感,好交际,注意力易转移。3)粘液质,安静稳重,注意力稳定,善于忍耐。4) 抑郁质,孤僻,行动迟缓,情感反应慢而强,善于察觉细小事物。自我意识:指个人对于自己作为主体或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包括对自己感知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尤其是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意识,以及对自身机体状态的意识。 四. 心理健康概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