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则教学

教育法则四条

1、鱼缸法则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三寸来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而父母的保护就像鱼缸一样,孩子在父母的鱼缸中永远难以长成大鱼。要想孩子健康强壮的成长,一定要给孩子自由活动来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金鱼生长。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到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原来三寸的金鱼可以长到一尺。

的空间,而不让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父母提供的“鱼缸”。随着社会进步,知识的日益增加,父母应该克制自己的想法和冲动,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2、狼性法则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他们不会将任何事物当成理所当然,而倾向于亲身研究和体验,大自然的神迷和新奇永远令狼惊异。狼总是会有对周围环境产生兴趣,因而它们能不断在环境中发现食物,了解危险,从而有力的生存下来。

因此,要培养孩子超强的学习能力,一定要培养孩子对于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仔细观察生活,用兴趣来作为他学习的老师。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就能不断对工作有新创见和新灵感。

3、南风效应

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强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

南风效应告诉人们: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样如此,那些一味批评自己孩子的父母,最终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听不进他们的话。每个孩子都可能犯错误,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体谅孩子的同时,从自身入手做好修养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4、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是美国心理学家,1966年他做了一项关于学生对成绩期望的试验。他在一个班上进行测验结束后将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单交给了校长。校长将这份名单交给了这个班的班主任。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再次来到这个班上时,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同学成绩提高的秘诀很简单,因为老师更多的关注了他们。

4、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父母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的去爱护、期望和珍惜这些孩子。

孩子的成长方向取决于父母和老师的期望。简单的说,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优秀教案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和加法运算律;能够熟练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和运算律进行计算,并且会运用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体会分类和归纳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以及加法运算律。 2.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加法法则以及运算律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有理数的一些基础知识,从今天起开始学习有理数的运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有理数的加法。 [问]两个有理数相加,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形? 为此,我们来看一个大家熟悉的实际问题: 足球比赛中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比如,赢3球记为+3,输2球记为-2.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以下各种不同的情形: (1)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那么全场共赢了5球。也就是 (+3)+(+2)=+5;① (2)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输了1球,那么全场共输了3球。也就是 (-2)+(-1)=-3;② 现在,请同学们说出其他可能的情形。 答: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输了2球,全场赢了1球,也就是 (+3)+(-2)=+1;③ 上半场输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全场输了1球,也就是 (-3)+(+2)=-1;④

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不输不赢,全场仍赢3球,也就是 (+3)+0=+3;⑤ 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两队都没有进球,全场仍输2球,也就是 (-2)+0=-2;⑥ 上半场打平,下半场也打平,全场仍是平局,也就是 0+0=0。⑦ 上面我们列出了两个有理数相加的7种不同情形,并根据它们的具体意义得出了它们相加的和。但是,要计算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我们总不能一直用这种方法。 [问]现在我们大家仔细观察比较这7个算式,看能不能从这些算式中得到启发,想办法归纳出进行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也就是结果的符号怎么定?绝对值怎么算? 这里,先让学生思考2~3分钟,再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二、应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计算下列算式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1)(+4)+(+7); (2)(-4)+(-7); (3)(+4)+(-7); (4)(+4)+(-4); (5)(-9)+0; (6)0+(+2); (7)0+0; 学生逐题口答后,教师小结: 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有一个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 全班学生书面练习,学生板演,教师对学生板演进行讲评。 三、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问]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对数的运算法则(教学实录)

《对数的运算法则》教学实录 泾县中学王葆华 执教班级:高一(8) 执教老师:王葆华 执教时间: 执教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前面学习了对数的概念,那么什么叫对数呢?请同学们通过下面的题目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看到这个式子会有何联想? 生1: 生2: 生3: 生4:. 师:从式子中,可以总结出从概念上讲,对数与指数就是一码事,从运算上讲它们互为逆运算的关系.既然是一种运算,自然就应有相应的运算法则,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对数的运算法则. 板书:对数的运算法则 师:对数与指数是互为逆运算的,自然应把握两者的关系及已知的指数运算法则来探求对数的运算法则,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指数的运算法则. 生:,,. 师:若 ,是否成立?

(由学生讨论并举出实例说明其不成立) 生::而 (教师在肯定结论的正确性的同时再提出) (可提示学生利用刚才的反例,把 5改写成应为 ,而32=2,还可以让学生再找几个例子, .之后让学生大胆说出发现有什么规律?)生: 师:现在它只是一个猜想,要保证其对任意都成立,需要给出相应的证明,怎么证呢?你学过哪些与之相关的证明依据呢? (学生经过思考后找出可以利用对数概念,性质及与指数的关系,再找学生提出证明的基本思路,即对数问题先化成指数问题,再利用指数运算法则求解.找学生试说证明过程,教师可适当提示,然后板书.) 板书: 师:公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生:每个真数都大于零 师:能否用文字语言叙述这条法则 生:两个正数的积的对数等于这两个正数的对数的和. 师:若真数是三个正数,结果会怎样? 生:. 师:能否利用法则完成下面的运算: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10个法则帮你上好一堂课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10个法则帮你上好一堂课“教无定法,教学有法”,不提倡任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但教学又必须有“法”,即教学所必需共同遵循的规律。 1 依据课本,超出课本 1.必须以大纲和教材为“本”,不能随心所欲,开无轨电车。 2.但又不能囿于课本,而应对课本进行加工提炼,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加深加广。 包括: ①讲出学生通过自学阅读仍体会不到的内容,发掘课本背后和字里行间蕴藏的奇珍异宝。 ②讲出教师自己钻研教材的心得体会,独到之处,要有见地,有升华处,从而引导学生超出课本达到新境地。 2 疑始疑终

按对立统一观点,教学过程应是解决矛盾的过程,教学由矛盾始,到矛盾终,如此不断循环往复螺旋式向前发展。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授课一开始就应提出一个鲜明的学生不易回答的问题,以引起矛盾,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引起注意,逼使并诱导学生的思维“入路”。然后再进行讲授或谈话、演示、实验等等来解决矛盾。 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问题,一可使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二可激发新的求知欲,三可收到“欲知后事且听下回”的余味无穷之效。 3 要有适当的难度和密度 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教学就是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水平”的过程。所谓适当的难度就是处于“最近发展区”水平的知识。难度一适当,就能激发学习兴趣,刺激智力的发展。

在难度的把握上,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对高难度的内容,要化难为易,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去教。 ②对较容易的内容,要从不同角度以及在和其它知识的联系中找出隐藏在内部的本质、精髓。 ③复习旧课,不能简单重复“炒冷饭”,要以灵活多样的方法加强系统性和综合性,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 适当的密度即适当的容量。必须充分估计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设计中安排足够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否则,教学过程松散、拖沓,不仅浪费时间,还使学生注意力涣散,抑制学生思维活动,影响学习积极性。 4 教学要博而精 “量”的积累才能引起“质”的飞跃,博大方能精深。广征博引,拓宽视野,把基础打厚打实,才能使学生学深学透,才能攀高峰。

在数学公式-法则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在数学公式\法则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公式及其法则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解决一些数学问题的依据,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是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基本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忽视交流、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而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际,我在公式、法则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关键词】数学公式情景教学 一、注重情境教学 教师‘施教之初,贵在引导’,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的参与到教学全过程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做获得知识,教学是教与学的协同活动,具有双边性。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认识活动,即使教师的独角戏演的再好,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因此,我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了不同的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讲解有理数混合运算时,为了能巩固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我让学生带来扑克牌,四人一组,做起了二十四点游戏,这时同学们兴趣十足,就连班级最差的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使每位同学都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达到了理想效果。 二、注重过程与方法 传统的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情感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不够,局限于死记、机械训练的现状,而当今的公式、法则教学应经历探索、猜想、合作交流、结论、验证这几个过程。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运算法则和运算率,并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较为规范的语言。又如在探索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中,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法则,重视代数式运算对验证规率的作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当学生试着解决问题时,应让学生出声的想,这样,学生以有什么技能、缺乏什么技能,这些技能的缺乏又是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知识迁移的。教师可以从他们出声的想法中得到所要的足够信息,从而可以有的放矢的设计数学问题练习,向学生清晰的示范如何解决问题,并通过学生的练习和教师的及时反馈,使学生掌握所缺乏的技能,逐步完善认知的技能。 三、公式、法则的逆用 综上所述,在计算题运算过程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把某些法则、公式逆向运用,可使运算简便,成为一种解题的计算技巧,也可使有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因此,教师应注重研究、发现技巧,变“死”的单作用的法则、公式为

教学法则

教学法则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1)含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2)基本要求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③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含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2)基本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③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1)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2)基本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④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启发性原则(1)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

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启发性原则看似强调教师的启发,实则更重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重学生的领悟、融会贯通与觉醒,让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智能与品性的全面发展。故这个原则亦可称探究性原则,或启发与探究相结合原则,更能反映时代的精神。(2)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③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④发扬教学民主。5.循序渐进原则(1)含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2)基本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④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6.巩固性原则(1)含义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效地运用。(2)基本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7.发展性原则(1)含义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2)基本要求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8.因材施教原则(1)含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

“负负得正”法则的教学初探

“负负得正”法则的教学初探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而两个负数相乘法则的理解又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其主要困难是难以像有理数的加法一样,用简单而直观的数轴上的点的运动来表征。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只能根据自己有限的教学经验和教材提供的呈现方式,开展“负负得正”的教学工作,教学起来,非常吃力,且效果欠佳。学生虽然也能够按照法则 进行运算,但并不能解释法则背后的道理。也就是说,学生也只知算法,并不明白算理。 事实上,在数学的发展史上,负数的引入以及负数的运算也是困难重重,符合逻辑的“负负 得正”的法则的形成,更是缺失,因而导致在数学教学中对这一法则的内容的呈现、说明方式的多样性,形成至今也没有公认的最为恰当的教学方式。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并根据自己 的教学实践共归纳出五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供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时参考。 二、几种教学方式及其特点 方式1:以“蜗牛爬行”为情景,归纳抽象出“负负得正”。 其教学要点是:一只蜗牛沿直线爬行,它现在位置恰在直线上的点0. (1)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 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如何用数学式子表示?(+2)×(+3)=+6 (2)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 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如何用数学式子表示?(-2)×(+3)=-6 (3)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 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如何用数学式子表示?(+2)×(-3)=-6 (4)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 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如何用数学式子表示?(-2)×(-3)=+6 进而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包括“负负得正” 在这个情景中,涉及到时间、速度、位移三个向量,每个向量又有其准点、正方向、负方向 之分,三者关系复杂。实践证明此类情景,对于刚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难度太大,而且难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可能从中归纳概括出法则来。长期以来,老新人教版采用这种方 式引入法则。另外,苏科版、浙教版教材提供的呈现方式也与此类似。 方式2:类比、猜想、归纳出“负负得正” 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其要点为: (1)由(-3)×4=(-3)+(-3)+(-3) +(-3)=-12 (2)让学生类比计算:(-3)×3,(-3)×2,(-3)×1,(-3)×0的值。 (3)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当一个因数减小1时,积怎样变化,比较一个因数的变化和积的 变化规律的关系。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教学设计

2.4.1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教材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4节第1课时的内容。有理数的加法是小学算术加法运算的拓展,是初中数学运算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之一。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学习有理数其它运算的前提,同时,也为后继学习实数、代数式运算、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奠定基础。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建构在生产、生活实例上,有较强的生活价值,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3)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准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有理数加法法则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2)体验初步的算法思想; (3)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三、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能熟练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尤其是理解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四、教法:启发、交流、探究、发现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五、学法:观察发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总结―主动提高。 六、教学过程 本课时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引入,提出问题;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猜想结论;第三环节:明确法则,运用巩固;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回扣目标;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一)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复习提问 1.如果+2表示向东走2米,那么-3表示. 2.一个不等于0的有理数可看作由哪两个部分组成? 3.比较下列各组数绝对值哪个大? (1)-22与15;(2)5与-3 (3)-6与6 4.小学里学过什么数的加法运算? 5.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于2016年9月15日发射升空。太空中天宫二号舱外温度很低, 只有-100℃,天宫二号舱内的空气温度比舱外温度约高123℃,要想知道舱内温度,该怎么样计算呢?

有理数乘法法则“负负得正”的五种教学法

有理数乘法法则“负负得正”的五种教学法 引言 有理数乘法法则作为初中数学课程教育的一大基石,也是初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数与代数”部分的基础。有关于有理数乘法法则教学设计的话题讨论经久不息,其中对于“负负得正”的讨论与设计更是汇集了前人无数智慧并渴望将其解决的。笔者通过查阅,汇总各类初中数学版本教材、初中数学及小学奥数教辅用书中“负负得正”相关的教学设计、教法、解法,提出总计五种解决方法,希望有理数乘法中“负负得正”这一课程难点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基础解释方法:引入现实问题,建立对应模型。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可以说数学自诞生起便是直接服务于实际生活的一门学科,引入现实问题,建立对应模型是帮助理解、记忆数学原理和规律最常用的方式,下文通过建立类似“ 1+1=2”对应“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的现实模型,从现实问题出发引入解释“负负得正”。 导入:乘法法则的初步学习中,人教版通过对“一个人有两个苹果,那么四个人有几个苹果?”一类问题的思考进行引入,再通过引入两个不同的量,人和苹果,定义乘法并得出: 2+2+2+2=2X4,得出:2X4=8 个。 负数的学习中,人教版首先通过“比没有苹果还少一个苹果”的思考,“0-1= ?”的思考进行引入,再通过依靠建立具有相反意义的模型,如将今天记为 0,明天记为 1,得出昨天记为 -1,从而解释了正数

的相反数一一负数,此部分,通过类似的方法:引入现实问题,建立对应模型。 方法一:建立两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模型 方法一导入:选取三种生活中的例子,从现实生活中解释负负得正。提出测量类模型,运动类模型,以及“司汤达之问”的负债模型共计三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模型作为参考。 以上三种模型就本质而言均为建立两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行解释,掌握本质后,可以举出众多例子。 测量型模型:我们通过题目来引入讲解:某气象站测得海拔每升高 1 千米,温度降低 0.6 度,观察地点的气温是 0 度;试问:在观察地点以上 2千米的地方气温是多少度?观察地点以下 3千米的地方气温是多少度? 规定,气温升高为正,气温下降为负观察地点以下为负,观察地点以上为正。 可知: 每升高 1 千米,海拔 +1;温度降低 0.6 度,温度 -0.6 每降低 1 千米,海拔 -1 ;温度升高 0.6 度,温度 +0.6 ①观察地点以上 2 千米的地方气温是 (-0.6 ) X( 2) =1.2 度 海报增加1km温度变化量x海拔增加千米数 =观察地点地 方气温 ②易得上述问题观察地点以下 3 千米的地方气温是的算式为:(-0.6 ) x( -3 ) =1.8 度总结:建立两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模

数学法则

《数学法则》的导语、概述及建议 一、导语 小学数学法则教学是小学数学知识与技能教学的严重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严重途径。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小学数学法则的主要内容、儿童数学法则学习的特点、小学数学法则教学的过程、小学数学法则教学的方法、相关教学案例的理解。 二、概述 小学数学法则的主要内容为规则、定律、公式等。这些内容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既是双基的基本内涵,也是思维的基本载体。运算法则是小学数学法则的非常严重部分。小学数学的运算法则主要包括加减运算和乘除运算的法则等。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运算规则的主要内容有:四则运算,性质运用,名数化聚和四则运用。 儿童数学法则学习的特点主要包括:生活经验是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学生对法则的理解是逐步发展的,学生在理解法则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从实物表征运算到符号表征运算。 小学数学法则的教学大凡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法则的引入。第二,法则的建立。第三,法则的巩固与应用。 法则引入有两种基本的引入方式:一种是情境引入。一种是复习引入。 法则的建构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1)用操作、实验的方法;(2)用归纳的方法引入规则;(3)由实际应用的方法。新法则建立之后,教师要及时安排练习和应用,巩固和运用法则。 三、建议 1.结合课程标准基本教学理念进行学习,理解通过数学法则学习不仅使学生形成基本的数学知识的技能,同时也要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情感态度的发展。

2.理解这部分的内容的基本内涵。包括小学数学法则的主要内容、儿童数学法则学习的特点、小学数学法则教学的过程和小学数学法则教学的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讨论二个教学教案,进一步理解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正确进行数学法则的教学。

七年级数学第1课时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优秀教案

7 有理数的乘法 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了解乘法意义的根底上,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 2.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会求一个有理数的倒数. 3.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开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理数乘法的运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法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教材第49页上方的图及相关内容. 【教学说明】通过水位的升高和下降这个学生比拟熟悉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感受有理数的乘法.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问题1你能写出以下结果吗? 〔-3〕×4=-12, 〔-3〕×3= , 〔-3〕×2= , 〔-3〕×1= , 〔-3〕×0= . 〔-3〕×〔-1〕= , 〔-3〕×〔-2〕= , 〔-3〕×〔-3〕= , 〔-3〕×〔-4〕= .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计算,与同伴交流,归纳有理数乘法计算法则.

【归纳结论】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 问题2计算: 〔1〕〔-4〕×5; 〔2〕〔-5〕×〔-7〕; 〔3〕(-3 8 ) ×(- 8 3 ) ; 〔4〕〔-3〕×(-1 3 ) . 【教学说明】通过计算,学生进一步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归纳结论】有理数相乘,先确定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 问题3 问题2中〔3〕,〔4〕的结果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由此能得到什么结论? 【教学说明】由问题2中〔3〕,〔4〕两个式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倒数的定义. 【归纳结论】 如果两个有理数的乘积为1,那么称其中的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倒数,也称这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求一个数的倒数可以把这个数的分子与分母交换位置,而符号不变.〕 注意:0没有倒数. 问题4计算: 〔1〕〔-4〕×5×〔-0.25〕; 〔2〕(-3 5 ) ×(- 5 6 ) ×(-2).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分析,与同伴交流,归纳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问:〔1〕几个有理数相乘,因数都不为0时,积的符号怎样确定?

课堂教学法则

课堂教育法则 一个前提六大法则一个标准 一个前提: 备好课,做好计划,研究透每个孩子(甚至研究透个别孩子的家长),读懂孩子的每一个眼神。心理也要准备好,你将要面临好多困难,其实把困难看成平常,也就不是困难了。心里要明白,上好课并不代表孩子们才能学会,必须开小灶,对于某些孩子来说,都是吃小灶长大的。如果课准备的不充分,课堂效率不高,那么开小灶的将会很多,对于接受能力特别差的孩子,身为教师要牢记,在五心(爱心、耐心、责任心、信心、“花”心)教育下,只要给孩子时间,他肯定能学会。 老师要时刻记住:老师坚持到什么程度,孩子肯定也能坚持到什么程度。 一、爱心:对孩子要从心里面喜欢,不能嫌弃孩子脏了、不开窍了等。 二、耐心:坚持!坚持!坚持!忍!忍!忍!实在想发火可以看看孩子纯真清澈的眼睛或干脆暂时放一放。 三、责任心:必须把孩子教会。

四、信心:相信自己,孩子是“斗不过”老师的,一定能把孩子“拿下”总有云开见日之时。 五、“花”心:方法一定要多变,多花样,时常给孩子新鲜感,不知不觉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避免别把孩子补疲了。 七大法则: 一、秩序 (一)刚上课,可以做律动,喊口号(如:1、2、3……)或上课起立等,快速把孩子的心收回来,告诉孩子们该上课了。 口号:1、师:抱臂坐好!幼:眼看前方! 2、师:一、二、三!幼:请安静!铃声响,进课堂。 3、师:四、五、六!幼:手背后!书放好,坐端正。 4、师:七、八、九!幼:闭上口!小眼睛,看黑板。 5、师:铃声响!幼:预备开始!小嘴巴,要闭上。 整队——师:稍息,立正,两手掐腰手放下!幼:一、二! 速算——师:非常速算!幼:我突出,我自信! 语文——师:非常认字!幼:我读书,我聪明! 口才——师:非常口才!幼:我出众,我快乐! (二)一上课,先“敲打”课上爱调皮,爱说话,注意力不集

利用法则课教学提升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路径设计与实施-以新浙教版七上《4.6整式的加减(1)》教学为例

利用法则课教学提升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路径设计与实施-以新浙教版七上《4.6整式的加减(1)》教学为例 【摘要】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引”概念,探究新知“明”算理,例题教学“助”巩固,拓展延伸“显”立意,课堂总结“促”升华,以一节法则教学课为例,让学生归纳总结一般法则,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辨析过程加深对法则的理解,例题和练习巩固法则,拓展延伸明确立意是法则是改变运算顺序的工具,有意识地利用法则课教学提升学生的初中数学核心素养. 【Keys】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法则课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运算”是最基础的,是基于明确运算对象,依据相关法则解决问题的“数学抽象”过程,是数学活动“直观想象”形式,也是“逻辑推理”形式,适时“数学建模”,是得到运算结果的重要手段. 学生在运算中却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于一些简单的公式、定理、运算性质等只是机械的记忆和照搬,不理解公式、法则的推导过程,不了解每一个步骤的理由和依据,更加不能做到灵活的应用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法则”一词来源于道家《黄帝内经》的哲学术语:“由道生法.”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是指解决各式各样问题,融洽人际关系,有效沟通交流,所要用到的一系列规则,通常为已经总结出来无误的规律或方法等.数学课堂上教学内容是有关法则的课,称为法则课.利用法则课提升学生初中数学核心素养需要教师积极去落实. 二、提升核心素养的路径 下面就以新浙教版七上《4.6整式的加减(1)》去括号法则的教学为例,来阐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设计与实施.路径设计框架如下:

三、提升核心素养的实施 整式的加减是继数的学习及运算基础上由数到字母运算的飞跃,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是后续学习“解方程”,“分式运算”等内容的基础.去括号法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对含有字母的式子不是很熟悉,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特别是括号前面是负数的情况更容易出错.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去括号法则,有意识地提升学生“数学运算”素养.(一)精选例子,创设情境“引”概念,提升“数学抽象” 教学中,教师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起到“激励·鼓舞·唤醒”的效果,进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片段1】在教学引入中,用由两个小长方形拼接而成的长方形面积来引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熟悉的,他们很轻松的能得到两种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和,一个带有括号,一个没有,却表示的意义相同,自然就引出如何去括号. 用图形的面积可以直观解释:,学生也能很容易理解这个等式成立的依据(实质)是分配律的运用. 师(追问):把改成,那么去括号后是什么结果?怎么解释?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极讨论、努力思考,明确了运算的依据是分配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

斯坦福黄金教学法则

斯坦福黄金教学法则 斯坦福黄金教学法则,是指由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家约翰·A·布鲁纳创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法则在课堂教育中广泛运用,并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 斯坦福黄金教学法则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意味着教学过程应始终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兴趣。布鲁纳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多样性和特点,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因此,他提出了一种基于认知科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新型教学法则,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维能力。 斯坦福黄金教学法则的主要原则包括: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可以通过问题导向的学习、实际案例分析以及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学材料等方式实现。 2.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互动:合作学习是斯坦福黄金教学法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这有助于促进他们之间的知识交流和思维碰撞。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力。 3.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斯坦福黄金教学法则强调了问题解决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 4.及时反馈与评估: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发现和纠正错误。通过反馈,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并对自己的学习策略进行调整。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便掌握教学效果,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 斯坦福黄金教学法则在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注入了创新的元素,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更有趣的学习体验。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斯坦福黄金教学法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规则教学 2

§7.1 小学数学规则教学概述 7.1.1 小学数学规则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小学数学规则的主要内容 小学数学规则的主要内容为法则、定律、公式等。 在小学数学的规则学习中,按规则水平分,主要有一级运算规则(加减运算)的学习和二级运算规则(乘除运算)的学习,还有简单的三级运算规则(主要是二次或三次乘方运算)的学习;按涉及对象看,主要是整数和小数的四则运算规则的学习和简单的乘方运算规则的学习,也包含简单的分数四则运算规则的学习;从运算形式看,主要有口算、笔算和估算(有时也包括珠算)等学习;从学习目标看,主要有运算的规则理解与掌握以及运算技能和运算策略的初步形成。具体地看,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运算规则的学习主要有:(1)四则运算(包括整数和小数四则运算,简单的分数加减运算等);(2)性质运用(包括分数、小数的互化,解答简易方程,分数、小数化简等);(3)名数化聚;(4)四则运用(包括简单几何形体的面积、体积的求法,各种数学问题的解决等)。 (二)小学数学规则的特点 小学数学规则,既要体现数学学科的严密性、逻辑性的特点,又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因而具有以下特点: 1、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 按照数学科学的要求,数学规则的叙述必须严密、准确,都要经过严格的论证。但受儿童智力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许多小学数学规则并不进行严格的证明。为了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严密性、逻辑性,使学生感到数学规则是有根有据的,小学数学规则学习一般采用合情推理,用不完全归纳法或类比法导出。往往是先给出具体事例或已有知识,让学生经过观察、实验、探索,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或发展的规律性,经过归纳、猜测、验证过程,然后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形成规则。 2、重要规则逐步深化 为适应小学生认知能力及认知规律,小学数学中的重要规则,采用先渗透,再深化,逐步提高的分段编排方法。例如:加减法运算法则分成2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的加减法,三位数、四位数的加减法三个阶段进行教学;加法、乘法的运算律采用先渗透,再使用,然后归纳成条文的编排方法。 3、有些规则不给结语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有些规则不形成命题的形式,而是通过例题给出。这样的规则称为“隐规则”。“隐规则”也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通过习题练习使用,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如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教材中未给出结语,但要求学生会利用它简化运算。 7.1.2 各种不同的运算规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