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概率内容分析及教材教法

《统计与概率》内容分析与建议

平遥县实验小学王秀丽

各位老师:大家午好!

按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在各学段中都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今天我们将一起分析“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内容、目标,共同探讨相关的教学策略。

“统计与概率”的教育价值(插入PPT2)在于:有助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式;有助于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因此,作为四部分并列内容之一,“统计与概率”在新课程中得到了较大重视,其中统计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

“统计与概率”的内涵

1、统计的定义(插入PPT3)

我们来看统计学的定义:“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定义中有三个核心词:

第一,数据。

首先我们要区分数据与数。“数据”和“数”的区别是:数据应有实际背景,而“数”并不一定。例如:20、 20米,无论其是否带有单位名称,它们充其量只不过是个数,带有单位名称的我们叫它名数。这些数要想成为真正的数据,必须将其放在具体的情境中,赋予它实际的意义。例:楼与楼之间的间距是20米。这时,20米才有其作为统计量的研究价值。统计正是要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来提取信息,从而帮助人们进行决策。说简单点,数据是信息的载体,随着信息的迅速增长,我们需要扩大对数据的认识。事实上,现在“数据”作为信息的载体,(插入PPT3)包括数,也包括言语、信号、图象……凡是能够承载事物信息的东西都构成数据。

第二,收集和分析数据。

运用统计处理数据的步骤(插入PPT4)一般包括: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决定收集数据的方法并收集数据;整理并尽可能清晰地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并做出决策和推断。由此可见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

第三,科学和艺术。

统计学有其科学的一方面,但也有艺术的一方面(插入PPT5)。对于同样的数据,由于背景和目标不同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也就是统计的方法没有简单意义上的对和错,只有“好”和“不好”。

2、统计与概率的关系

最初统计工作的目的就是了解统计对象的概况、现状和趋势,所涉及的数学方法几乎都是算术的知识。处于这个水平的统计工作存在着一些很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它必须观测统计对象的每一个个体(也就是必须研究总体,而不能抽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越来越复杂,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涉及某一数量关系的所有数据都收集到,而经常会根据部分数据对总体所具有的规律做出“推断”,为了使这种推断科学化,就需要概率来帮忙了。(插入PPT6)概率是从数量上研究随机性的学科,它从偶然性因素和影响中寻求必然的数量规律,并对这些偶然性影响给以数量的刻画和分析。

实际上,统计与概率都是研究随机现象的学科。“不论怎么说,机遇(或说偶然性)无所不在,机遇伴随着人的一生(当然随人的情况而有异),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1。(插入PPT7)统计与概率正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如何刻画随机现象,统计侧重于从数据来刻画随机,概率侧重于建立理论模型来刻画随机。

初步了解“统计与概率”的关系之后,我们到《数学课程标准》中去,看一看新课标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安排有什么变化。

一.总体把握课标对《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要求

(一)新课标中关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结构

与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小学“统计与概率”的内容结构在课程标准中有较大的变化,即在第一学段内容大大减少,只保留3条要求。(插入PPT8)概括起来讲:主要是学会分类、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第二学段分为“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两部分,共8条(插入PPT9-11)。这样调整的原因有,一是在实验过程中原来第一学段对于统计与概率内容的要求,按照学生现有

1陈希孺.机会的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3

的理解水平,学习有一定困难,教学设计与实施也有很大难度。二是在内容上与后面两个学段也有较多的重复。因此,较大幅度降低了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学习内容的要求,对后两个学段的内容也做相关的调整,如中位数、众数等内容从第二学段移到第三学段。这样使小学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与初中在学习的要求上有明显区分,在难度上也表现一定的梯度。概括起来来讲,《新课程标准》小学“统计与概率”的课程内容主要由(插入PPT12)数据分析观念与简单数据分析的过程﹑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数据的随机性和随机现象及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构成。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让学生参与在简单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统计数据的基本技能。

(二)新课标下,关于“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策略(插入PPT13)策略1、抓住一个核心概念——数据分析观念

在《课程标准》中,将数据分析观念解释为(插入PPT14):“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这段表述点明了两层意思,一是点明了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即“数据是信息的载体,这个载体包括数,也包括言语、信号、图象,凡是能够承载事物信息的东西都构成数据,而统计学就是通过这些载体来提取信息进行分析的科学和艺术。”二是点明了(插入PPT15)数据分析观念的三个重要方面的要求:“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基于这些阐述,为使学生树立数据分析的观念,教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投入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掌握数据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学习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同时还将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提高自己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2把握“统计与概率”教学的4条主线:

第一条主线:经历数据分析的过程(插入PPT16)

数据分析的过程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根据课标的要求,在第二学段中学生就要经历一个较完整的数据分析的过程。

《课程标准》各个学段都举了对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分析的例子,并且鼓励学生把每年测量身高的数据保留下来,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对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提取信息,从而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具体阐述和要求如下。

我们每年都要测量学生的身高,这为学习数据收集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因此这个问题可以贯穿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要求可以有所不同。(插入PPT17)

第一学段:对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调查。主要让学生感悟这些信息,而在提取信息的数量上并不是要求非常高,关键是可以从数据中得到一些信息,如学生会发现,我们班谁最高、谁最矮,谁比谁高多少,最后让学生意识到数据就是信息,并让学生把测量身高的数据保留下来,养成保存数据资料的习惯。

第二学段:对全班同学的身高的数据能进行整理和简单分析。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已经引导学生对全班同学的身高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在这个学段中,要求小学生结合以前积累的身高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整理,然后进行分析。整理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分析。如条形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不同高度段的学生数及其差异;扇形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不同高度段的学生占全班学生的比例及其差异;折线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几年来学生身高变化的情况,预测未来身高变化趋势。学生还可以讨论用什么数据来代表全班同学的身高,自己的身高在全班的什么位置。显然这个要求又有所提高。

当然,到了第三学段的要求将更高。不再赘述。

第二条主线: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插入PPT18)

一般数据分析可以分为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断性统计分析。小学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主要依据描述性的统计分析,使学生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方法,读统计图的基本方法及平均数的分析方法。

,也可能是通过抽样获得的数据(抽样数据)。《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第一、第二学段,学生收集的数据,基本上都是总体数据,其中收集数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现成的数据,另一种是需要自己收集的数据。在义务教育阶段两种数据来源都应让学生有所体验,特别是对自己收集的数据,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调查、试验、测量、查阅资料等。在第二学段提出“会根据实际问

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收集数据,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用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法收集有效的数据。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中,逐步使学生了解数据的重要性。

当学生收集了一些数据以后,这些数据往往看起来有些杂乱,这就需要来整理数据,在不损失信息的前提下,对看起来杂乱的数据要进行必要的归纳和整理,然后把整理后的数据运用统计图表等直观地表示出来,并加以适当的分析,为人们作出决策和推断提供依据。因此整理、描述、分析是数据分析的又一方法。

(1)整理数椐。整理数椐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对看起来有些杂乱的数据进行必要的归纳,然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习的方法,尽可能多地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数据,进行分类、排序。因为分类是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重要的手段,也是整理数据的开始,在此基础上,再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面、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2)描述数据。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是描述数据,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描述数据的内容不是原来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学一些条形统计图和平均数,即不学习正式的统计图表或统计量。现在《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在第一学段不用过早地去学习这些描述的方法,而是用自己比较正规的,用自己的方式来把这些数据统计表示出来,这并不代表对统计过程的要求有所降低,它主要是鼓励学生先自己想办法,去呈现自己整理数据的结果,而不是使学生较早地陷入到单纯学习知识中。这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进一步学习的经验和兴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的信息”。

(3)数据分析。在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上,在第二学段将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即学习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常见的统计图,并能用它们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如《课程标准》中例38的说明中指出:“条形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不同高度的学生数及其差异;扇形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不同高度的学生占全班学生的比例及其差异;折线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几年来学生身高变化的情况,预测未来身高变化趋势。”因此,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对对数据进行分析。

3、读统计图的方法

由于学生在第二学段将学习常见的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和折线形统计图,并且能够用它们直观有效地来表示出数据,即用图形表示数据的统计

方法,因此读统计图是数据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

Curcio (1987)把学生对数据的“读取”分为三个水平:(插入PPT21)

①数据本身的读取(reading the data),即直接能够从统计图中获取有关信息,包括用能够得到的信息来回答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图表中有明显的答案。如读一个条形统计图,直接就能看到喜欢红色的有多少人,喜欢蓝色的有多少人。

②数据之间的读取(reading between the data),即不仅要关注一个一个的数据,还要关注数据之间的关系,包括插入和找到图表中数据的关系。如做比较(如最多、最少,比较好、最好、最高、最小等)和对数据进行操作(例如,加、减、乘、除)。

③超越数据本身的读取(reading beyond the data),包括通过数据来进行推断、预测、推理,并回答具体的问题。

受上述框架的启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读图。(插入PPT22)

第一,要读统计图表中能直接看见到或简单推理能得到的信息。包括:单个数据的多少,数据的比较(多少、倍数、百分比等)。

第二,要读统计图表中蕴含的信息。包括数据的整体变化(最大、最小、平均情况、变化情况、偏差、极端数据)。可以鼓励学生看一看极端数值,去思考这个极端的数据可能说明了什么,因为极端数据往往可能会反映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或者有时候会提醒极端数据的出现是不是在收集数据中出现了什么问题等。

第三,对统计图的解释。数据是含着信息的,人们光看见了数据还不够,还要尝试去解释它。包括统计图表的名字和图标(这个统计图表是用来说明什么问题的),为什么数据会呈现这种情况,统计数据能否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能否解决其他问题,能否进行预测。注意的两点:第一,预测需要基于数据。对于脱离数据进行“预测”的学生,要引导他用数据说话,虽然这个预测也有可能,但可能性不会大;第二,有时候为了更合理地预测,需要我们收集更多的数据。

第四,更进一步,就是评价意识。不仅要去阅读图表,还要对统计图表中的指标、收集数据的方法、统计图使用的是否合理、得出的结论是否有道理等进行评价。

第二学段还将学习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这也是课标修改后,小学阶段学习的唯一的一个统计量。

关于平均数的学习,《课程标准》强调要从三个角度理解平均数。

(插入PPT24)

一个是算法理解,就是计算某些数据的平均值。求所有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总个数=平均数。

二是概念理解,一般情况下是比最小的要大,比最大的要小,是介于两个数值之间的数值。

三是统计理解,即不仅要从概念上理解平均数,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的价值,它在人们获取信息,作出判断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数据分析教学,概念理解和数据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有人做过调查,学生学习了平均数并会进行计算,但遇到真正的数据需要分析时,他们却很少想到用平均数。所以说,平均数教学关键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数的这个统计意义,使他们想到用平均数,愿意用平均数来刻面数据。要做到这一点,在教学中就要适当地设计一些现实实践活动案例,将课程内外结合起来。关于平均数教学设计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插入视频)

{下面是的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价值的案例,学生在学习了平均数后,师生共同讨论了以下的三条信息。

1.利用节约用水信息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插入PPT25)

师:我这也有条信息,我们一起看看。

(l)出示:节约用水图。

师:为什么要节约用水?(根据学生回答评价学生的节能意识)那我们来看看我们国家酌淡水情况。

(2)出示: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米3,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4位。

师:找一名同学读一读。看到这条信息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可能产生疑问:水并不少,世界100多个国家,我们排第4名。)

(3)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条信息。出示:我国人均水资源只有2 300米3,在世界上名列第121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师:请大家静静地读一读这条信息,你又发现了什么?

(这里让学生通过名次下降再次提出对平均数的理解。“贫乏”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有那么多水,怎么用“贫乏”来形容我们国家呢?)

总结:言之有理,看来同学们对平均数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了,光比总量是不行的,还要看我们的人均水资源。好,那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就更应该去节约用水了。

2.出示:儿童乘车免票线“长个”了的标题。(插入PPT26)

师:你知道什么叫“儿童乘车免票线”吗?

没错,就是这条线,我们来看看(图略)。市发改委与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将北京市六岁以下儿童l.1米乘车免票线提高到了1.2米。

师:为什么要提高?

(学生自然会想到:孩子们都长高了。)

师: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的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可以调查一下。)

师: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

(这里要明确调查六岁儿童的身高,渗透抽样调查的想法。学生结合平均数的理解,回答调查完了可以计算平均数。)

师:总结:你们真了不起,既能准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又能想到可操作的办法。那我们一起看看实际是怎样做的。据统计,目前我市六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厘米,女童身高平均值为118.7

厘米。和你们想的一样,市发改委就是参照了我市六岁儿童的平均身高,才确定了免票线的高度。看来,这平均数的作用真是不小,连确定免票线的高度都可以参照它。

3.那你们能利用平均数帮我判断一件事情吗?(插入PPT27

出示:据统计,周一至周五晚高峰时,平均每小时需要通过1

号桥的车辆为1 756辆,需要通过2号桥的车辆965辆(两个桥的宽度等条件差不多)。王老师回家这两条路都可以,并且驾车路程差不多。你们觉得我走哪好?那我走那一定快吗?为什么?

(学生建议教师走2号桥,但偶尔也不一定快。)

总结:同学们理解得很好,平均数可以用来作参考,但是它反映的只是一般情况,并不能反映出某种特殊情况。

由于理解平均数有三个角度:算法理解、概念理解、数据理解。因此,对于数据分析教学,概念理解和数据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在上面的案例中,第一个信息,首先提出我国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出示我国的淡水资源情况,使学生体会我国的淡水总量

很多,世界排第四位,最后出示我国人均水资源的情况。使学生体会到在水资源这个问题上,我们光看总量不能说明问题,还要看人均水资源,从而体会了平均数的价值。第二个信息,儿童乘车免票线问题。不但使学生能再次体会平均数的价值,而且还渗透了抽样的想法。第三个信息,走哪条路,学生根据平均需要通过的车辆,帮助老师选择路线并且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一方面平均数可以用来作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它反映的只是一般情况并不排除某种特殊情况,从而既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又体会了数据的随机性。通过这三个案例不仅说明平均数的使用价值,也说明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有效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意识。}

第三条主线: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课程标准》将数据随机性作为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之一,提出数据的随机性主要有两层含义(插入PPT28):一是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二是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如《课程标准》中的例子(例40):袋中装有若干个红球和白球,一方面,每次摸出的球的颜色可能是不一样的,事先无法确定;另一方面,有放回重复摸多次(摸完后将球放回袋中,摇晃均匀后再摸),从摸到的球的颜色的数据中就能发现一些规律,如红球多还是白球多.红球和白球的比例等。从而让学生感悟虽然数据是随机的,但数据较多时具有某种稳定性,可以从中得到很多信息。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课程标准》对小学和初中教学随机性的要求是不同的。如对上面提到的摸球游戏,第二学段要求“通过摸球,学生发现每次摸出的球的颜色不确定,初步感受数据的随机性。进一步通过统计摸出红球和白球的数量,可以估计袋中是白球多还是红球多。在不确定的基础上,体会规律性。”而到了初中还要估计不同颜色球的比例等。

第四条主线:分析随机现象及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1)随机现象的特点。(插入PPT29)在义务教育阶段,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的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都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也是相同的。

(2)对于随机的学习,(插入PPT30)《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运用数据分析来体会随机性。而且从第二学段开始《课程标准》才安排了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的学习,并且要求学生是“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简单随机现象的实例”,感受其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试验,其试验结果不确定,以至于

在试验之前无法预料哪一个结果会出现。在此基础上“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概作出定性描述”。这里所涉及的随机现象显然具有如下特点。一是问题情境比较简单(类似于《标准》案例41);二是学生能够直接列出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并且感受到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三是学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3)分册教材分析,探究教学方法

1、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原则(插入PPT31-32)

为了实现“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应把统计与概率思想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主线之一,尽早把随机的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当然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透过现象看本质,参透辩证唯物主义观。事情是发展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等等。

第二,应鼓励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全过程,体会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这是让学生接受统计特有观念最有效的方法。

第三,应通过选择现实情景中的数据,使学生理解概念、原理的实际意义;着重于对现实问题的探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统计与概率在日常生活及各学科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第四,教学中,应强调运用计算器来处理复杂的数据,以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来处理更为现实的问题。对于有条件的地方,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计算机的作用,发挥其在处理数据和进行概率模拟实验中的作用。

第五,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和其他数学领域的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这部分课程的教学,应为发展和运用比、分数、百分数、度量、图象等概念提供活动背景,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供机会。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概率与统计之间的联系。统计过程不只是纯数字的运算,学生应初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随机性;而很多事件发生概率的获得是建立在大量数据统计的基础上的。

2、分册例题分析(见资料)(插入PPT33-----70)

二.问题探讨:

1、用随机的观点看随机现象的实验设计插入PPT71

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做实验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共识,在不少的课堂中可以看到教师们设计了多种实验供学生操作。在这里,我们要明确实验的目的,不是通过实验去验证概率是多少,而是通过实验从数据中获取信息,对总体做一些推断。

下面我们运用“体会数据随机”的想法来看“摸球实验”

如何在课堂中设计合理的实验落实“体会数据随机”的目的呢?一个好的切入点是对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加以分析,看看哪些实验的设计是合理的,哪些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改进。下面是笔者收集到的有关案例,并且加以了分析,以求能给教师以启发。

1.第一类:“验证”类

下面是一个五年级的课堂教学片段:

老师拿出一个盒子,盒子里有9个白球、1个黄球。如果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有多大,黄球呢?

(学生略做思考后交流。)

生1: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生2: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9/10,因为有10个球,其中9个是白球。

(大家都表示同意)

师:好,下面就请你们分小组摸球,记录摸球的结果,验证一下大家的想法。

本活动的目的是验证摸到白球的概率是否为9/10,如前所述是不提倡的。因为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分析推理得到摸到白球的概率,他们产生不了做实验的需求。如果做了实验,摸到白球的频率往往不是9/10,学生反而产生困惑,当然也体会不到数据的作用了。

2.第二类:“体会随机”类

看下面的一个二年级的课堂教学片段:

组织小组活动:盒子里有3个黄球、3个白球。每次摸出1个,摸之前先猜猜你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每次你都猜对了么?

活动结束时,老师询问:有没有每次都猜对的同学?(全班只有2人举手。)

师:为什么我们那么多的同学都没有猜对呢?

(此时,两个猜对的同学急于向大家介绍方法。)

生1:黄球和白球摸在手里的感觉不一样!

师:(饶有兴趣地)真的吗?让我们见识一下!

生1:(摸出一球,没看前猜测)黄色! (拿出后是白色,生1低头坐了下去。)

师:怎么不试了?

生1:没有信心了。

师:怎么就没有信心了?

生1:摸在手里分辨不出来.

生2:我发现了,如果第一次摸出来的是黄球,第二次就猜是白球,是交错出现的。

师:你刚才就是这样猜的,结果都对了吗?

生2连连点头。

师(半信半疑地):还有这个规律?摸1个!

(生2摸出1个白球,放回。)

生2:第二次一定是黄球。

(第二次生2果真摸出一个黄球。)

师:看来,下次……

生2:第三次该是白球了!

(第三次生2摸出个黄球。)

师:这个规律还成立么?

学生们直摇头。

师:通过刚才的摸球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生:盒子里又有黄球又有白球,摸出一个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

这个案例乍一看和上面的案例一样,都是摸球,但仔细分析目的是不一样的。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不确定性,即事先无法确定实验的结果。其实,学生对于不确定性的认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们总是希望找到“确定”的结论。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凭手感判断段结果,有的学生把球放在固定的地方从而“破坏”随机,有趣的是还有的学生通过几个数据的黄白相间规律就去推断整体是这样的。学生出现这些想法是正常,逐渐消除学生存在的误解正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亲自实验,案例中教师正是运用了这一策略。

3.第三类:“推断”类

上面已经举过这样的例子,对于这样的活动是在课程标准修订中大力提倡的,即通过数据来进行推断。这里不妨举一个自己所做的学生调研的例子。在课程标准修订刚刚提出“体会数据随机”的想法后,本人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3,4,5,6年级各随机抽取了1个学习小组,进行了调研。教师在袋中事先放好5个球,4个黄球和1个白球。这些球除颜色外都相同,教师不告诉学生袋中球的情况。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共同解决如下的问题:

(1)如何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估计袋子里是黄球多还是白球多。

(2)如果可以通过摸球估计袋中球的情况,你们觉得需要摸几次?

(3)多次有放回的摸球,每次统计此时摸出各种颜色球的数量,这时你们估计袋中是白球多还是黄球多。

讨论后,教师打开袋子,让学生看看袋中实际的状况。

限于篇幅,这里只概括描述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和一些片段。

对于第(1)个问题,所有小组都可以通过讨论想到摸球的办法,通过摸出的球的情况来估计袋中是黄球多还是白球多。难得可贵的是,当教师在摸完后追问学生“本来可以打开袋子直接看看就可以知道哪个颜色的球多,为什么还要讨论通过摸球估计袋中是黄球多还是白球多呢”,一个5年级的学生回答道:“有时侯球太多看不清楚或者无法数出来袋中到底是几个球时,这就需要摸球了。”

在回答第(2)个问题时,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所有的学生都认为不能摸一次就进行估计,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并没有出现觉得应该摸得数量多一些的情况。在4个学习小组中,3年级学生认为需要摸15次;4年级学生认为需要摸5次;5年级学生认为需要摸12次;而6年级学生认为摸4次就可以了。

在回答第(3)个问题时,大部分小组都能够根据数据做出合理的推断,并且能够说明自己的理由。比如,3年级学生当15次摸球的结果是摸出10个黄球和5个白球时,四个人一致推断袋中黄球多。一个同学表达了理由:“因为数量多摸出的可能性就大,现在是黄球摸出的多,就可以判断是黄球多”。显然学生根据数据进行了合理的推断。接着教师询问:“那么是否有可能袋中白球多呢”,3个学生回答不可能,有一个学生给出了很好的补充:“我补充一下,即使是白球多,可能性也很小”,大家都表示了认同。有趣的现象出现在四年级,他们摸的次数只有5次,摸出了“3个白球和2个黄球(实际摸球情况是白,黄,黄,白,白)”的“相反”情况,当教师询问他们此时的估计时,他们产生了分歧:

生1:白球多。

生2:不一定。(生3附和)

生4:黄球多。

生1:我认为就是白球多,你看看那些摸出来的球呀。

(教师希望能引起大家对他的回答的注意,但没有起到作用)

生4:我根据奇偶性来判断,奇数+奇数=偶数。假设盒子里的球是奇数,拿出来的是奇数,剩下的一定是偶数。摸出来又放回去了,说明了盒子里的球还是奇数。

(学生的回答似乎并没有指向要思考的问题,并且思考过程也出现了局部“混乱”。老师提醒他现在讨论的问题)

生4:黄球和白球一个是奇数一个是偶数,奇数和偶数就应该相差1(错误的认识,所以也可能是黄球多。

生3:我认为一样多。

(教师提示此时摸得次数少,是否可以再摸几次,但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

由上面的回答不难看出,在测试的4个学习小组中,学生对于“随机”的经验并没有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长;并且结合问题(2)的回答,学生对于实验次数增加会提高推断的可靠性的认识的经验是比较缺乏的。

虽然以上只是一个小实验,样本也很少,但可以初步看出,学生已经有了通过摸球实验进行推断的经验,并且能够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推断,由此可见标准修订中的想法是有可能在小学中实现的,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到底能体会到什么程度,他们的困难是什么,还有哪些好的学习素材,都需要大家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

4.第四类:“运用频率估计概率”类

有的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了如下的情境2:父亲和儿子决定谁去看奥运会男篮决赛。但是,与过去教学不同,使用决定是否去的工具并不是硬币,而是啤酒瓶盖。

师: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圆满地、无与伦比地结束了。去过北京,现场看奥运会的请举手。没有人,的确,就是北京当地的人也买不到奥运会的门票。我有一位朋友,知道我当年是学校篮球队的队长,就专门帮我找了一张男子篮球决赛的门票。(出示篮球票)只有一张。我儿子也是个篮球迷。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么办呢?饭桌上,我和儿子商量。我儿子看到桌子上有一个啤酒瓶盖,就说:“爸爸,我们抛啤酒瓶盖吧。如果正面朝上就我去,如果反面朝上就您去。”我说:“儿子,什么是正面朝上?什么是反面朝上?”(出示瓶盖正、反面图片,并标注“正——儿子、反——爸爸”)你们想一想,(板书:问题)这个办法好不好?认为好的举手。

(学生纷纷举手表示认可。)

师:为什么好?谁能说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觉得是靠命运决定的,所以公平。

生2:我认为是公平的,因为儿子的机遇是二分之一,爸爸的机遇也是二分之一。

师:二分之一,就是这个瓶盖抛起来的时候,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只有两种可能,(板书:可能性)并且抛一次的话,一定会有一面朝上。所以说这是公平的。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3: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会有所争议,因为啤酒瓶盖打开过,会有一定的折痕,会影响最终的公平性。

师:你想的很好,不过我们选的啤酒瓶盖如果就是平的,好像就没问题了。用抛啤酒2执教者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特级教师华应龙

瓶盖的办法,刚才大家都说好了。现在在他的启发下,有没有人认为不好?

生4:我认为瓶子盖的反面那一圈是折起来的,这一面的重量会比正面的重量大,所以爸爸胜的可能性比较大。

师:能用“可能性”这个词很好。同意这个观点的人请举手。

部分同学同意。

师:小结,看来现在有两种意见了。

生3一直坚持举手,最终获得发言机会:我认为,瓶盖上的锯齿也会影响比赛的结果。

师: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问题(指板书:问题),用抛啤酒瓶盖的办法来决定谁去看比赛,究竟公平不公平呢?答案不一致。怎么办呢?

生4:做个实验呗。看一下到底有没有问题。

师:非常好!做个实验来看一看到底公平不公平。(板书:实验)有这样的想法非常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以上案例曾经在《小学数学教师》杂志2009年1-2期合刊上刊登过,在这里为什么还选择了这个案例呢,一是因为自己收集到小学教学中这方面的案例比较少,而这个案例确实是亲自看过的,有亲身的感受;二是因为运用频率估计概率,在课程标准小学阶段没有明确要求,主要是没有足够的研究“证据”表明小学生可以接受,所以设计一个既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情境确实是不容易的,而此例无疑较好地体现了这点。

在这个活动里学生做的是“抛瓶盖”的实验。那么,“抛瓶盖”和“抛硬币”有什么不同呢。我们知道,如果运用的是硬币,由于掷一枚硬币,硬币落下时有两种可能: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并且两种结果是等可能的,所以这是一个古典概率的问题。古典概率的问题,我们可以有公式计算出某种结果发生的概率,虽然小学不正式学这个公式,但通过经验并加以分析,学生容易得到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此时再让学生做实验,学生不仅产生不了愿望,并且往往会由于数据(频率)与概率的不一致而产生困惑。瓶盖虽然落下时也有两种可能,但二者不是等可能的,不符合古典概率的要求,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做实验,运用频率去估计概率的大小,从而对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进行比较,这不仅仅使实验变得很有必要,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澄清一些误解。面对着儿子提出的决定方法是否公平的问题,开始时大多数学生都表示了认可。要消除学生的误解,自然而言需要实验帮忙,于是做实验成了“水到渠成”。学生亲自经历了实验的过程,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修正了自己的猜测。进一步,在课堂中教师又利用了形象的比喻“踢毽子”帮助学生分析为什么“反面”朝上的可

能性大,至此教师引导学生们完整经历了: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后亲自动

手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最后进行理性分析,并与实验结果联系起来。

5.第五类:“体会频率与概率的关系”类

还有的教师设计实验是在已经知道概率的前提下,将频率与概率进行对比,从而帮助学生体会频率与概率的关系。比如,已经验证一个硬币是均匀的,则任意抛出后,落地时正面朝上的概率是1/2,我们设计实验可以使学生体会虽然频率随实验次数的不同而变化,但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会稳定在1/2。对于这一目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是不要求的,教师可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渗透,但不必强求体会。

以上对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几种实验的设计加以了分析,希望能引起教师们对于实验设计目的的思考。当然,对于什么是数据的随机,小学生对此的理解是什么,在小学阶段如何设计好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加以体会,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数据分析的价值,无疑是一个

长期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问题讨论2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渗透辩证唯物观!(插入PPT72)

我国著名概率学家陈希孺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习惯于从统计规律看问题的人,在思想上不拘执一端,他既认识到一种事物从总的方面看有一定的规律,也承认例外”3。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插入PPT73)

实际上,应该看到,统计与学生的生活很紧密,我们的教学就是使学生产生对数据的亲切感,愿意去分析数据提取信息,遇到问题时愿意去收集数据来帮助解决问题。这样就需要我们进行关于“统计与概率”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选择合适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经历一个完整的数据分析的过程,增强对统计与概率知识运用的能力。

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有关“统计与概率”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呢?

1、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让学生经历数据分析的全过程,提高学习统计知识的兴趣;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题目上,往往也是常被我们忽略的问题:例如:

2、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等资源,寻找社会生活中的数据,体验统计的价值所在;

3、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要有机地渗透国情教育、环保教育、经济理财观念等教育。

例如:打扑克插入PPT74-76

电视大奖赛上的评分(插入PPT77-80)

结束语插入PPT81

3陈希孺.机会的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69

统计与概率内容分析及教材教法

《统计与概率》内容分析与建议 平遥县实验小学王秀丽 各位老师:大家午好! 按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在各学段中都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今天我们将一起分析“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内容、目标,共同探讨相关的教学策略。 “统计与概率”的教育价值(插入PPT2)在于:有助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式;有助于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因此,作为四部分并列内容之一,“统计与概率”在新课程中得到了较大重视,其中统计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 “统计与概率”的内涵 1、统计的定义(插入PPT3) 我们来看统计学的定义:“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定义中有三个核心词: 第一,数据。 首先我们要区分数据与数。“数据”和“数”的区别是:数据应有实际背景,而“数”并不一定。例如:20、 20米,无论其是否带有单位名称,它们充其量只不过是个数,带有单位名称的我们叫它名数。这些数要想成为真正的数据,必须将其放在具体的情境中,赋予它实际的意义。例:楼与楼之间的间距是20米。这时,20米才有其作为统计量的研究价值。统计正是要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来提取信息,从而帮助人们进行决策。说简单点,数据是信息的载体,随着信息的迅速增长,我们需要扩大对数据的认识。事实上,现在“数据”作为信息的载体,(插入PPT3)包括数,也包括言语、信号、图象……凡是能够承载事物信息的东西都构成数据。 第二,收集和分析数据。 运用统计处理数据的步骤(插入PPT4)一般包括: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决定收集数据的方法并收集数据;整理并尽可能清晰地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并做出决策和推断。由此可见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 第三,科学和艺术。

人教版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内容编排顺序

人教版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内容编排顺序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统计与概率”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下、(第93~97页) 内容结构;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二上、(第页94-98页) 内容结构: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下、(第106页-114页) 内容结构 例1 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上、可能性(概率)(第104页—111页) 内容结构: 主题图、例1:通过实验,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例2: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例3:经历简单的重复试验,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统计规律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例4:根据简单重复试验的条件,判断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并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一步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例5:根据试验的统计结果,推测试验条件中的数量关系,并加以验证。(进一步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统计规律)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六年级数学下册6整理与复习3《统计与概率》教学分析素材新人教版

《统计与概率》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统计表,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实验等)从众多信息中提炼出有效数据并记录在表中,会对统计表进行初步分析,能较敏锐地感悟到统计表中的一些隐性信息,根据需要处理信息,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理所学习的统计图和统计量,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条形、折线、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区别单式统计图和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进一步巩固用统计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4.利用丰富的统计图表,帮助学生巩固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掌握看图填表和看表制图的方法以及逐步巩固规范制作统计图表的方法。在读懂统计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统计信息的来源和读出的数据得出结论、根据结论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以及进行交流的能力。 5.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价值。 6.使学生在实例中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和预测,并能相互交流;以随机的观点来理解世界。 7.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统计”与“概率”都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描述获得对一些整体性规律的认识,从而帮助人们对大量纷繁芜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该部分内容的整理与复习应通过系统的梳理,使学生具备一些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知识,具备一定的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根据数据进行合理推断并进行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面对不确定情境或大量数据时作出合理决策的能力。 本节复习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安排了5道例题,分别从五个层次帮助学生梳理相关知识,具体内容如下。

统计与概率主流教材分析

第二节主流教材分析 一、“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安排 《数学课程标准》将“统计与概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四个领域之一。教材整体设计以“起点低,分布广,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为指导思想,从第一学段起就安排了有关的学习内容,并对各学段的内容标准作了具体的说明和阐述。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科书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一年级起就根据知识的自身逻辑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学有计划、有层次地安排在相应的教材中。具体安排见下表:

二、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的新内容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统计的内容虽然在过去也有,但现在无论从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要求上来看,与过去相比都有了许多新变化。 1.“统计与概率”强调和注意的方面强调 “统计与概率”过程性目标的达成;强调对统计表特征和统计量实际意义的理解;注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注意统计与概率和其他内容的联系;注意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和对有关术语进行严格表述。 2.“统计与概率”增加的新内容 增加概率知识。概率知识下放到小学阶段,这是第一次,概率是处理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的一门科学。所谓“随机现象”,是指在相同的自查报告条件下重复同样的实验得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在实验之前无法预测实验结果。了解现实生活中的随机现象能在不同的情境中找出合理的判断是概率学习的主要标准,小学生以直观为主。例如:掷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有多少;在一个口袋里放3个红球和1个白球,随意从口袋中摸出一个球,摸到的球可能性谁大。这涉及集中量数、离散量数问题。 三、教材的编写有何特点 “统计与概率”教学内容是学生逐步形成统计观念的载体,新教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各学段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实际水平,同时顾及各学段学生学习数学特有的情感体验过程,力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使学生熟悉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使他们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合理预测以及进行交流的能力,重视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实际意义的理解,逐步渗透概率思想。“统计与概率”在教材编写上的特点如下: (1)由浅入深,螺旋上升 在信息社会,统计与概率思想方法将越来越重要。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个合格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同时,对小学生而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人教版教材梳理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人教版教材梳理 统计与概率第一学段统计 主要涉及数据信息的收集 主要包括数据的描述、分析过程 第二学段统计 经历数据统计的全过程 统计图表及其对数据的有效表示 理解不同统计量的基本特征 利用数据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正确对 待数据的信息 概率 初步了解随机现象 感受可能性 一年级“统计与概率”人教版教材梳理 单元课题重点难点出自 分类与整理单一标准分类的 一致性 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 方法,体验单一标准下的 一致性 体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一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不同标准分类的 多样 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 分类 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 类 统计统计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 的过程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 的过程 一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 二年级“统计与概率”人教版教材梳理 单 元 课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数据收集整理 统计统计体验数据的收 集、整理、描述 和分析的过程, 初步了解统计的 意义,会用简单 的方法收集和整 理数据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初步认识简单的 复式统计表,能 根据统计表中的 数据提出问题、 回答问题,同时 能够进行简单的 分析 完成以1格代表5个单位的统计表的制作

简单的统计图认识条形统计 图,明确可以用 一格表示5个单 位 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可以用一格表示5个单位 三年级“统计与概率”人教版教材梳理 单元课题重点难点出自 可能性可能性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 和不确定性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 不确定性 三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可能性的大小学生通过试验操作、分析 推理知道事件发生的可 能性有大有小 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掷一掷掷一掷学生学会列出简单试验 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 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三年级上册 第九单元 统计条形统计图体会横向条形统计图与 纵向条形统计图的不同 与相同点,正确的做出对 数据的分析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 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简单的数据分析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 析 能根据一组数量选择合适 的数值做单位 平均数与条形统 计图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 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 方法 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 的方法 四年级“统计与概率”人教版教材梳理 单元课题重点难点出自 统计认识纵向复式统 计图 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 问题并能根据提供的信 息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 测 自主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 的绘制。 四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认识纵向复式统 计图 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 计图 根据从统计图中发现的信 息,说明自己的看法或想 法 统计认识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绘制折 线统计图 统计图的选择,折线统计 图的特点和利用折线统计 图的变化预测未来事物的 变化 四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绘制折线统计图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 正确地绘制折线统计图; 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够 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问 题和解决问题 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 问题和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教案概率与统计

高中数学教案概率与统计 教案: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掌握概率计算的方法和统计数据的分析方法。 3.培养学生的概率思维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概率计算的方法和应用。 2.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展示。 三、教学难点 1.概率与统计的联系与区别。 2.概率计算中的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 1.概率的基本概念介绍 概率是用来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数值。通过引入样本空间、事件、试验等概念,介绍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概率计算方法

2.1 事件的概率计算:通过计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样本空间的比值,得出事件的概率。介绍事件的互斥与独立性,并给出计算公式和示例。 2.2 条件概率与乘法原理:概率计算中考虑事件的条件发生情况,引入条件概率的概念,并结合乘法原理进行计算。 2.3 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介绍通过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解决复杂事件的概率计算问题。 3.统计的基本概念介绍 统计是描述和分析数据的一种方法。通过引入总体、样本、频数等概念,介绍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4.统计数据的分析方法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介绍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和分布形状的度量方法,如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等。 4.2 统计图表的绘制与分析:介绍用直方图、条形图、折线图等图表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并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得出结论。 4.3 抽样与估计:介绍统计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和估计统计指标的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五、板书设计 (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板书) 六、课堂活动和教学资源准备

1.课堂活动:通过小组讨论、示例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概率和统计内容的讨论和思考。 2.教学资源准备:教学PPT、小白板、教材和练习册等。 七、教学评价方法 1.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概率与统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 握情况。 2.课堂小结:通过课堂讨论和总结,检查学生对概率与统计的理解 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概率与统计的基本 概念和计算方法。针对概率计算中的复杂问题和统计数据的分析方法,采取了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对概率与统计的理解 和应用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进一步拓展 概率和统计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小学数学》中的“统计与概率”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涉及到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以及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的能力。下面对《人教小学数学》中的“统计与概率”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 建议。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收集和整理数据:教材中要求学生能够使用各种方法、工具和技能,如调查问卷、图表、计数、排序等,收集和整理各种类型的数据,如数量、时间、距离、温度等。 2.数据的分析和表示:教材中要求学生能够读取和理解各种图表和图像,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进而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表示。还要求学 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数据进行推测和预测。 3.概率的认识和计算:教材中要求学生能够认识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可能性、比例、几率等,在实际问题中能够运用概率计算方法进行 预测和判断。 二、教学建议 1.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能力:可以通过让学生实际参与到数据 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如设计调查问卷、制作图表等,培养他们对数据的 敏感性和辨别能力。 2.引导学生掌握数据的分析和表示方法:可以通过图表分析的方式, 让学生研究图表的构建和读取方法,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和图表阅读能力。

还可以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数据找出问题的规律和解决的 方法。 3.利用游戏和实例引入概率的相关概念: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和 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概率的存在和影响,如投掷硬币、扔骰子等,以培养学 生的直观认识和预测能力。 4.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可以通过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和项目,让 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复杂的数据整理和分析,以及概率 的计算和预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5.引导学生将统计与概率与生活实际结合:可以通过一些与生活经验 和实际情境相结合的问题,引导学生将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对概率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总结起来,《人教小学数学》中的“统计与概率”内容是培养学生数 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和活动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培养他们的概率计算和预测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将统计与概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新课标统计与概率解读

新课标统计与概率解读 统计与概率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分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新课标中的统计与概率内容主要涵盖了基本概念、数据的整理和表示、统计分布、概率计算以及统计推断等方面。下面我们将对新课标中的统计与概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新课标中的统计与概率介绍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在实际应用中,统计学可以帮助我们对数据进行概括和描述,进而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决策。统计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医学等各个领域。 其次,新课标中的统计与概率介绍了数据的整理和表示方法。在实际问题中,我们通常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概括,以便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特征和规律。新课标中介绍了常见的数据整理方法,包括数据的收集、分类、整理和表达等。此外,新课标还介绍了数据的可视化表示方法,如频率分布表、直方图和折线图等,这些方法可以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和趋势。 第三,新课标中的统计与概率介绍了统计分布的概念和

应用。统计分布是指在大量重复试验中,某一随机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分布情况。新课标中介绍了常见的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如二项分布、正态分布等。通过了解这些分布的性质和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实际问题中的随机现象。 第四,新课标中的统计与概率介绍了概率计算的方法和技巧。概率是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数值,是统计与概率的核心概念之一。新课标中介绍了概率的基本性质、计算方法和常见概率模型,如条件概率、独立事件和贝叶斯定理等。这些概率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评估和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最后,新课标中的统计与概率介绍了统计推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统计推断是指通过对样本进行分析和推断,得出对总体的统计性质和参数的估计。新课标中介绍了抽样方法和抽样分布的基本原理,以及使用样本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方法。通过统计推断,我们可以基于有限的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并对统计结论的可靠性进行评估。 总结起来,新课标中的统计与概率内容包括基本概念、数据的整理和表示、统计分布、概率计算以及统计推断等方

统计与概率教案

统计与概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学和概率论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及其应用领域。 2.掌握基本的概率计算方法,运用于实际问题求解。 3.了解和掌握几种常见的随机变量分布,以及它们的参数和性质。 4.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概率论和统计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概率基本概念的掌握。 2.概率计算方法的学习和应用。 3.常见的随机变量分布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 1.随机变量分布和参数的区分和理解。 2.应用概率论和统计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 1.讲授和演示相结合。 2.案例分析和练习。 3.学生讨论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内容: 一、统计学和概率论的概念及应用领域 1.1 统计学的定义和应用领域 统计学是研究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解释的一门学科。它还包括推断和决策。统计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管理、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 1.2 概率论的定义和应用领域

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概率论的应用领域包括金融、保险、医学、科学等领域。 二、概率的基本概念 2.1 随机试验和样本空间 随机试验是指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多种不同结果的试验。样本空间是指随机试验中所有可能结果的集合。 2.2 事件和概率 事件是指样本空间中的一个子集。概率是指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它是一个介于0和1之间的实数。 2.3 概率的性质 (1)非负性:概率值必须为非负数。 (2)规范性:样本空间事件的概率之和为1。 (3)可列可加性:对于任何两个互不相容的事件A和B,有P(A∪B)=P(A)+P(B)。 2.4 条件概率和独立性 (1)条件概率:指已知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 (2)独立性:如果事件A和B相互独立,则P(A∩B)=P(A)P(B)。 三、概率计算方法 3.1 全概率公式 全概率公式用于求解一个事件的概率,它可由以下公式得出: P(A)=P(B1)P(A|B1)+P(B2)P(A|B2)+...+P(Bn)P(A|Bn)。 3.2 贝叶斯公式 贝叶斯公式用于求解一个已知条件下的事件的概率,它可由以下公式得出: P(Bi|A)=P(Bi)P(A|Bi)/[P(B1)P(A|B1)+P(B2)P(A|B2)+...+P(Bn)P(A|Bn)]。 四、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4.1 随机变量的概念

统计与概率难分析及教学建议

概率难点分析及教学建议 河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程海奎 统计与概率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对新课标教材中的统计与概率内容,就知识层面和方式看,似乎不难。但蕴涵的概率观点和统计思想却不容易了解。那么,概率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概率难在何处?统计推断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统计推断的结果?统计与概率的关系是什么?下面就这些问题作一简单分析。 一、概率的难点分析 1.概率的抽象性。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气宇。像长度和面积这些气宇都比较直观,对温度的高低在必然范围咱们可以感知。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气宇,直观看不见,也无法感知,太抽象了。 2. 统计规律的隐含性。随机现象有其偶然性的一面,也有其必然性的一面,这种必然性表现为大量实验时,事件频率的稳定性。这种规律称之为统计规律性。 频率的稳定性是概率论的理论基础,它说明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事件本身固有的、不随人们的意志而改变的客观属性,它是可以气宇的。同时它也给出了气宇的一种方式。 现实中,只有个别特殊情形,在合理的假设下不需通过重复实验而直接计算概率,而大量事件的概率需要用频率去估量。由于统计规律是通过大量重复实验揭露的,因此,只有深刻理解概率与频率的关系、概率与频率的本质区别,才能正确理解概率的意义,利用概率思想进行风险决策。 对概率与频率的关系的熟悉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直观熟悉。概率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它是由事件本身唯一肯定的一个常数;频率反映在n次实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繁程度。一般地,若是一个事件的概率较大,频率也

较大,概率较小,频率也较小。反之也对。 具体实验。通过大量重复实验,借助图形表示频率的稳定性规律:随实在验次数的增多,频率的波动愈来愈小,逐渐稳定在一个常数周围。但应该熟悉到频率的不肯定性,即当实验次数较少时,频率的波动可能比较大。 精准刻画。有些资料这样叙述:“实验次数越多,用频率估量概率越准确”,这样的叙述周密吗?以掷硬币为例,已知“正面向上”的概率为0.5,掷两次硬币,可能频率为是0.5,用频率估量概率的误差为0;而掷100次硬币,也可能频率为0.2,误差为0.3。显然上面的叙述不周密,太绝对了。究竟如何精准地刻画频率的稳定性呢?提供如下案例供参考(不需要学生了解计算方式)。 案例1 别离掷100次、200次、1000次硬币,用“正面向上”的频率估量概率,在给定误差范围内,计算估量的靠得住性。 用f n表示掷n次硬币“正面向上”的频率,f n的取值具有不肯定性,用EXCEL计算结果如下表: 比较严格的叙述为:“当实验次数较少时,用频率估量概率误差较小的可能性较小,实验次数越多,用频率估量概率误差较小的可能性越大”。 3. 概率概念的复杂性。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气宇。这是概率的描述性概念,它虽然揭露了概率的本质,但对概率具有那些性质,如何计算或估量事件的概率都没有帮忙。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这是概率的统计概念。它给出了估量事件概率的一种方式,而且明确了概率作为一种气宇,应该具有非负性、规范性和可加性。但频率还有随机性的特征,特别当实验次数不大时,很难知道这个稳定值是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与概率》教案

统计与概率》教案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96-99例1。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加深认识统计的意义,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方法,能根据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简单的统计图,明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能在看懂统计图内容的基础上作简单的分析。能解决统计与概率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运用统计图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灵活应用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提示课题 统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在做一些事情之前,先要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再做决定。例如,学校为了了解学生体质健康的情况, 就需要收集学生身高、体重等数据。统计就是帮助人们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知识方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统计与概率的知识。

板书课题:统计与概率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总体回顾。 师: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统计的知识? (1)组织学生独立回答。 (2)教师做适当评价和补充。学生可能的回答有:我们学过简单的统计表,还有统计图。统计表里分为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统计图里分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说一说上述统计图表的优缺点。 2.学生自主整理。 师:同学们说的很全面,我们以前学习了这么多关于统计的知识,现在就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把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下。 (1)独立整理。 (2)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小组活动) (3)交流汇报。(师多找几个小组汇报,在对比中引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优化整理方法,并完善板书。) 3.师:谁知道统计知识有什么用处? (1)找不同学生独立回答。 教师做适当评价和补充。 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经常需要用到统计知识。例如,为了了解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经常要测量学生的身高和体重,把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再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进行分析。又如,工厂要了解每天、每 周、每月、或者每年的生产进度或产量,就需要进行统计;要了解本单位的工 作效率,产品的质量,计算产品的合格率等,也需要进行统计。(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再举出一些例子,说明统计知识的用处。)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统计与概率》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编写意图 (l)教材首先概括地介绍了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指出统计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作研究和决策时常用的方法。并结合了解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实例,使学生明确统计的意义,感受统计的重要性。 (2)紧接着教材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是整理、回顾学过的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即例1;第二层是回顾统计图的特点及适用的情况,即例2;最后,教材在引导学生思考“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是什么”后,让学生根据同学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如每名学生的身高、体重、最喜欢的学科、图书等项目,设计个人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统计。例3、例4、例5是一个整体,分别代表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例3是让学生先回顾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过程,并亲自参与确定统计的主题、设计具体统计项目、收集数据的过程。有了这些原始数据,才可以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工作。教材中的调查表只是一个示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确定调查表的内容。

教学建议 (l)引导学生自主回顾、整理学过的统计与概率知识,教师再给予点拨、梳理。 教学时,可让学生回顾:关于统计与可能性,小学阶段学过哪些知识?学生的回忆也许是散乱的,无序的、不完整的,教师可在学生交流的时候给予梳理。例如,可以按照统计的过程梳理,从数据的分类、计数到统计表、统计图、统计量,再到可能性,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然后再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重点复习统计图表和统计量的概念、特征和适用范围,使学生对各种统计图表的特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 (2)引导学生亲身参与统计的全过程。 例3是让学生经历统计项目的确定、数据的收集过程,为例4、例5打下基础。以了解六年级学生的个人情况为例,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对于个人情况,可以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每个小组设计一个调查表。然后进行组间交流,互相补充调查项目,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全班通用的调查表。全体学生填完调查表后,就形成了一系列原始数据,每一份调查表就是一个数据样本。在此基础上,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调查,如调查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特长等。 编写意图 (1)例4和例5,是在例3的调查项目基础上,以某班的统计结果作为示例,引导学生复习统计图表的特征、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经历统计过程,体会统计价值,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2)例4,结合对六(l)班同学的调查情况,分别用统计表、扇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描述男生和女生人数、男生和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学会读表、读图,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分析相关的信息,感受各种统计图表的特点。

高中数学教案——概率与统计教材分析

第三册(选修Ⅱ)第一章概率与统计教材分析 本章的教学内容是在初中“统计初步”和高中必修课的“概率”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分为“随机变量”和“统计”两部分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抽样方法;总体分布估计;正态分布;线性回归;实习作业 本章共需14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1.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约2课时 1.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约2课时 1.3. 抽样方法约3课时 1.4. 总体分布估计约1课时 1.5. 正态分布约2课时 1.6. 线性回归约2课时 1.7. 实习作业约1课时 小结与复习约1课时 一、教学内容与要求 本章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属于概率论的初步知识,包括随机变量,离

步,包括抽样方法,总体分布估计,正态分布,线性回归 随机变量是概率论的一个基本概念规律的数学分支,研究的大部分局限于能用随机变量来描述的随机现象随机变量的引入,使我们能用变量来刻划随机试验的结果以及随机事件,以便更好地随机变量两种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我们关心的是它会取什么值,取这些值的多与少,取值的平均值,稳定性等对于连续型随机变量,我们关心的是它在各个范围内取值的多与少等问题本章的第一部分就介绍与此有关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 数理统计是研究如何有效地收集,整理,分析受随机影响的数据,并对所考虑的问题作出推断或预测,直至为采取决策和行动提供依据和建议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凡是有大量数据出现的地方,都要用到数理统计现在,数理统计的内容已异常丰富,成为数学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教科书选择了数理统计中最基本问题来介绍这门学科的思想与方法 在本章的第二部分“统计”中,教科书选择了数理统计中最基本的问题来介绍这门学科的思想和方法总体,第一个问题就是采集样本,然后才能作统计推断抽样方法就是介绍怎样科学、合理、公正地采集样本,教科书介绍了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基中简单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这三种抽样方法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需在抽样实践中酌情选用另一个基本问题教科书首先介绍了总体分布的意义,并用实际例子介绍了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用样本累积频率分布图估计总体的累积分布曲线假设检验是数理统计的一个基本问题,教科书借助于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介绍了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首先作出一个统计假设,在此假设下某些随机事件是否发生,从此来判断事先所作的统计假设:拒绝这个假设,还是接受这个假设教科书还借此介绍了统计中的重要分布——正态分布的一些基本知识科书接下去介绍了总体平均数的估计,在初中介绍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基础上,介绍了总体方差的估计问题正文部分介绍的是“点估计”,在阅读材料中介绍了“区间估计”在本章的最后,通过一个实习作业,对本章的大部分内容进行一次复习,给学生提供一次自己动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大纲的规定,本章的教学要求是: 1.了解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意义,会求出某些简单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2.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方差的意义,会根据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求出期望和方差 3.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的意义 4.会用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常用的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5.会用*2s 与2s 去估计总体方差2σ,会用* s 与s 去估计总体标准差σ

小学数学概率与统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概率与统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整理统计与概率知识,各种统计图特点和适用性,以及对数据收集的方法的复习。 2.从实际生活中应用平均数的例子,明白各种简单统计量的意义,经历统计的几个步骤,明白统计的作用 3.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统计的过程性和实践性,培养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 加强对统计和概率相关知识内在意义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梳理统计的知识和方法,形成知识网络。 三、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初步形成科学的方法论。 四、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搜集实际生活中应用平均数的例子,比如在歌唱比赛中参赛人员分数的统计。 2.调查本班同学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近视的影响因素,做好调查和记录。 五、教学过程:

评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诊断性评价”一种是“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前测”一种是“后测”。 “前测”是在课前用“问卷”或“访谈”的形式进行检测。 “后测”是在课后对“前测”涉及的方面进行的追踪检测。 “形成性评价”是对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作出的问卷式测评。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要求学生在课前和课上完成的“任务单”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设置的各种学习活动。二是对该学习活动的“评价反思”。

《概率与统计》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基础方面: 在开始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大部分学生学会通过收集数据,并利用统计量,如平均数、中数、众数对这些现象进行简单的描述或预测。。 学生的生活经验准备方面: 学生的统计思想是在生活中的实际操作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例如,在生活中面对由许多香蕉和苹果组成的一堆水果时,在开始的时候,可能只会采用先数出香蕉的个数,再数出苹果个数的方法来比较哪种水果多。但是,当这些水果的数量足够多的时候,慢慢地,他可能就会想到将这些水果先分开来,然后再分别去数。随着经验的增长,他可能逐渐会想到将这些水果分类对应排列起来,于是,对这个学生来说,基本的统计经验就产生了。 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主要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因而在作出判断的时候,他们所处的

人教版“课标”教材《统计与概率》教学内容、具体目标和要求

人教版“课标”教材《统计与概率》教学内容、具体目标和要求 人教版“课标”教材 《统计与概率》教学内容、具体目标和要求 九年义务小学数学教材中只有统计而没有概率,并且只占很小篇幅,可以说都属于古典统计学范畴。而在《标准》中,“统计与概率”与历来数学教学中重量级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三分天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由于首次将“统计观念”(统计观念主要指:能产生利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能从统计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能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及由数据得到的结果提出合理的质疑。)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新教材对整个统计和概率的思想观念及方法的教学内容编排还处于实验阶段,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老师教学“统计与概率”,下面针对人教版1~12册“课标”教材,以“课标”要求及各册教材中对《统计与概率》教学的具体目标要求进行重新编排,以期对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材编排体系从整体上有新的把握,在教学上有新的帮助。 一年级上册《分类》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活动包含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 课标具体目标要求 本册具体目标要求 第一学段的学生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具体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标准的关系。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一年级下册《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_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六单元第三节《统计与概率》例5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统计与概率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97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价值。 2、使学生在实例中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能以随机的观点来理解世界。 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与表示数据,归纳出有用的信息。 2.能借助于数字计算器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尝试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价值。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实例中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能以随机的观点来理解世界。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喜不喜欢知识竞赛呀?今天我们就用知识竞赛的形式来继续复习《统计与概率》的知识。竞赛就应该有竞赛的规则,课件出示(1、方式:主要采用抢答方式,答错时其他同学继续抢答。2、计分:一次“点赞”奖励五分,答错不扣分,根据最终的得分我们进行统一分析来确定获胜组。3、分组:每行为一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记录,一二组交换记录,三四组交换记录,组长负责完成记录表。)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我们开始上课,上课!一起大声的告诉我本次竞赛的主题是:统计与概率(出示课题) 二、竞赛过程 第一关:轻松热身 1.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2.平均数据有哪些优势和缺点?(板书:优势弊端) 第二关:能力测试 (出示学生身高、体重统计表)咱们的竞赛从上节课你们自己制作的身高体重的统计表开始,仔细分析一下,回答问题:

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内容变化及教学启示 “统计与概率”是实验稿所规定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之一。由于这部分内容与传统的“确定性数学”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教师对“统计与概率”的核心思想、统计与概率的联系和区别、课堂上应当突出的关键和重点,以及不同年级学生应当达到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等问题,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困惑和认识上的分歧。为此,新标准对这部分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一方面明确统计课程的核心是数据分析观念,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统计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想到用数据、愿意亲近数据,初步培养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在活动中逐步提高对随机现象的把握能力;另一方面,重新梳理、整合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及相关教学要求,使得义务教育阶段三个学段的学习层次更加明确,从而有利于广大教师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关键。 一、进一步明确和强调的内容 实验稿在“前言”部分给出了各部分内容学习的关键词,也是相关内容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所谓核心,不是指具体的知识点,甚至不是指具体的知识本身,而是概括很多知识的共性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和思维方式。[1]就统计而言,实验稿给出的关键词是“统计观念”,其内涵是:“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容易看出,统计意识、统计过程、质疑评价是

“统计观念”所关注的三个主要方面。相应地,新标准给出的统计学习的关键词是“数据分析观念”,其内涵是:“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数据分析观念”与“统计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对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逐步培养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重视上;区别在于,后者更加关注数据在统计活动中的基础地位、数据分析方法的特点,以及数据处理过程所蕴涵的更为一般的数学思想。 1.统计研究的基础是数据,统计就是通过数据来进行分析和推断的。 当今世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数据越来越多,经济、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中都存在大量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来获取信息、作出决策的例子。因此,必须树立利用数据的意识,掌握一些分析数据的方法和模型。所谓数据,是指用来描述对客观事物观察测量结果的数值。当我们对某个随机变量(比如某个年龄的学生身高)进行观测时,事先不能预料会取到谁的身高,而一旦某位同学被抽取到,就称这个人的身高数值为这个随机变量(身高)的一个观测值,即数据。

《统计与概率》教案15篇

《统计与概率》教案15篇 《统计与概率》教案1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09-110页“统计与概率” 教学目标: 1.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难点: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 师: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六(2)班建立手拉手班级,你想向手拉手的同学介绍哪些情况? 学生可能回答: (1)身高、体重 (2)姓名、性别 (3)兴趣爱好 A调查表

为了清楚记录你的情况,同学们设计了一个个人情况调查表。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的调查表,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为了帮助和分析全班的数据,同学们又设计了一种统计表 六(2)学生最喜欢的学科统计表 学科语文数学语文音乐美术体育科学 将数据填在统计表中,你认为用统计表记录数据有什么好处?你对统计表还知道哪些知识?与同学交流一下。 2、统计图 (1)你学过几种统计图?分别叫什么统计图?各有什么特征? a、条形统计图(清楚表示各种数量多少) b、折线统计图(清楚表示数量的变化情况) c、扇形统计图(清楚表示各种数量的占有率) (设计意图:统计图在表述统计结果时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故统计活动中常用统计图来描述统计信息,展示统计结果。)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统计与概率》教案2 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学习数学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并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对具体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师做出适当引导,学生就会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的。所以教材选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些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及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数学思考: 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逆向思维和与人交流思考过程的能力。 问题解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