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课程教学大纲

设计模式课程教学大纲
设计模式课程教学大纲

《设计模式》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设计模式

课程代码:10011210

课程学时:64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32学时)

课程学分: 2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方向)

一、验证性实验【课程教学中验证原理、算法、技术、效果等】

实验一:面向对象基础实验(2学时)

【实验类型】验证性

【实验目的】

掌握OOP基本概念,并能运用这些基本概念进行应用设计。

【实验要求】

基于JA V A开发环境,综合运用主要的OOP概念,比如类、接口、继承、多态,并将这些概念融合到一个特定的应用场景中。

【实验内容】

基于JA V A开发环境设计一个简易的学生信息管理的控制台应用,要求在该实验项目中需要融合使用类、接口、继承、多态等主要OOP概念。

实验二:创建型模式单项实验(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单例模式)(6学时)【实验类型】设计性

【实验目的】

1.了解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单例模式的主要作用

2.理解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单例模式的角色及作用

3.掌握利用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单例模式进行代码设计并绘制相关UML类图

4.理解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单例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实验要求】

基于JA V A开发环境,设计案例,体会原型模式的应用方式。所设计的实验程序要满足以下两点:1)体现原型模式的工作原理;2)符合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

【实验内容】

Prototype模式其实就是常说的"虚拟构造函数",其主要思想就是:基于现有的对象克隆一个新的对象出来,一般是有对象的内部提供克隆的方法,通过该方法返回一个对象的副本。举一个例子来解释这个模式的作用,假设有一家店铺是配钥匙的,他对外提供配制钥匙的服务(提供Clone 接口函数),你需要配什么钥匙它不知道只是提供这种服务,具体需要配什么钥匙只有到了真正看到钥匙的原型才能配好。也就是说,需要一个提供这个服务的对象,同时还需要一个原型(Prototype),不然不知道该配什么样的钥匙。

原型模式的UML图如下:

原型模式的克隆分为深拷贝和浅拷贝。至于具体的操作过程应该是在clone函数中实现的,原型模式作为创建型模式中的最特殊的一个模式,具体的创建过程,是由对象本身提供,这样我们在很多的场景下,我们可以很方便的快速的构建新的对象,就像前面分析讲解的几类场景中,可能我们通过使用对象的克隆,比通过其他几类的创建型模式,效果要好的多,而且代价也小很多。打个比方,原型模式对于系统的扩展,可以做到无缝的扩展,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其他的创建型工厂,如果新增一个对象类型,那么我们不管是修改配置文件的方式,还是修改代码的形式,无疑我们都是需要进行修改的,对于我们大家通用的公共应用来说这无疑是危险的,那么通过原型模式,则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因为类型本身实现这样的方法即可,但是也有一定的缺点,每个对象都实现这样的方法,无疑是很大的工作量,但是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或者实际的项目中,可能原型模式是好的选择。

实验三:结构型模式实验(适配器模式、装饰模式、外观模式、代理模式)(9学时)

【实验类型】设计性

【实验目的】

1.了解适配器模式、装饰模式、外观模式、代理模式的主要作用

2.理解适配器模式、装饰模式、外观模式、代理模式的角色及作用

3.掌握利用适配器模式、装饰模式、外观模式、代理模式进行代码设计并绘制相关UML类图4.理解适配器模式、装饰模式、外观模式、代理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实验要求】

基于JA V A开发环境,设计案例,体会装饰模式的应用方式。所设计的实验程序要满足以下两点:1)体现装饰模式的工作原理;2)符合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

【实验内容】

应用开发中通常可以使用继承来实现功能的拓展,如果这些需要拓展的功能的种类很繁多,那么势必生成很多子类,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同时,使用继承实现功能拓展,我们必须可预见这些拓展功能,这些功能是编译时就确定了,是静态的。使用Decorator的理由是:这些功能需要由用户动态决定加入的方式和时机。Decorator提供了"即插即用"的方法,在运行期间决定何时增加何种功能。应用(适用环境)

1) 在不影响其他对象的情况下,以动态、透明的方式给单个对象添加职责。2) 处理那些可以撤销的职责。

3) 当不能采用生成子类的方法进行扩充时,一种情况是,可能有大量独立的扩展,为支持

一种组合将产生大量的子类,使得子类数目成爆炸性增长。另一种情况是可能类定义被隐藏,或类定义不能用于生成子类。

结构

在谈及软件中的结构,一般会用UML图表示,下面是Decorator模式的UML结构图:

成分:

在装饰模式中的各个角色有:

抽象构件(Component)角色:给出一个抽象接口,以规范准备接收附加责任的对象。具体构件(Concrete Component)角色:定义一个将要接收附加责任的类。

装饰(Decorator)角色:持有一个构件(Component)对象的实例,并定义一个与抽象构件接口一致的接口。

具体装饰(Concrete Decorator)角色:负责给构件对象"贴上"附加的责任。

1. Component就是装饰器模式中公共方法的类,在装饰器模式结构图的顶层。

2. ConcreateComponent是转换器模式中具体的被装饰的类,IO包中的媒体流就是此种对象。

3. Decorator装饰器模式中的核心对象,所有具体装饰器对象的父类,完成装饰器的部分职能。在上面的例子中Decorator类和这里的对应。该类可以只做一些简单的包裹被装饰的对象,也可以还包含对Component中方法的实现……他有一个鲜明的特点:继承至Component,同时包含一个Component作为其成员变量。装饰器模式动机中的动态地增加功能是在这里实现的。

4. ConcreteDecoratorA和ConcreteDecoratorB是两个具体的装饰器对象,他们完成具体的装饰功能。装饰功能的实现是通过调用被装饰对象对应的方法,加上装饰对象自身的方法。这是装饰器模式动机中的添加额外功能的关键

实验案例设计:通过装饰模式为图书馆的图书与录像带添加"可借阅"装饰"。

实验四:行为模式实验(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5学时)

【实验类型】验证性

【实验目的】

1.了解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的主要作用

2.理解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的角色及作用

3.掌握利用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进行代码设计并绘制相关UML类图

4.理解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实验要求】

基于JA V A开发环境,设计一个在线图书销售案例,体会策略设计模式的应用方式。所设计的实验程序要满足以下两点:1)体现策略模式的工作原理;2)符合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

【实验内容】

1、模式定义:策略模式定义了一系列的算法,并将每一个算法封装起来,而且使它们还可以

相互替换。策略模式让算法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而独立变化。

2、模式练习:设计一个商店的收银系统,这个商店有普通顾客,会员,超级会员以及金牌会

员的区别,针对各个顾客,有不同的打折方式,并且一个顾客每在商店消费1000就增

加一个级别,那么我们就可以使用策略模式,因为策略模式描述的就是算法的不同,

而且这个算法往往非常繁多,并且可能需要经常性的互相替换。

定义:定义一个操作中算法的框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使得子类可以不改变算法的结构即可重定义该算法中的某些特定步骤。

模版方法模式的结构

模版方法模式由一个抽象类和一个(或一组)实现类通过继承结构组成,抽象类中的方法分为三种:

?抽象方法:父类中只声明但不加以实现,而是定义好规范,然后由它的子类去实现。

?模版方法:由抽象类声明并加以实现。一般来说,模版方法调用抽象方法来完成主要的逻辑功能,并且,模版方法大多会定义为final类型,指明主要的逻辑功能在子类中不能被重写。

?钩子方法:由抽象类声明并加以实现。但是子类可以去扩展,子类可以通过扩展钩子方法来影响模版方法的逻辑。

?抽象类的任务是搭建逻辑的框架,通常由经验丰富的人员编写,因为抽象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程序是否稳定性。

实现类用来实现细节。抽象类中的模版方法正是通过实现类扩展的方法来完成业务逻辑。只要实现类中的扩展方法通过了单元测试,在模版方法正确的前提下,整体功能一般不会出现大的错误。

模版方法的优点及适用场景

容易扩展:一般来说,抽象类中的模版方法是不易反生改变的部分,而抽象方法是容易反生变化的部分,因此通过增加实现类一般可以很容易实现功能的扩展,符合开闭原则。

便于维护:对于模版方法模式来说,正是由于他们的主要逻辑相同,才使用了模版方法,假如不使用模版方法,任由这些相同的代码散乱的分布在不同的类中,维护起来是非常不方便的。

比较灵活:因为有钩子方法,因此,子类的实现也可以影响父类中主逻辑的运行。但是,在灵活的同时,由于子类影响到了父类,违反了里氏替换原则,也会给程序带来风险。这就对抽象类的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多个子类拥有相同的方法,并且这些方法逻辑相同时,可以考虑使用模版方法模式。在程序的主框架相同,细节不同的场合下,也比较适合使用这种模式。

二、综合性实验【课程教学中综合所学内容、项目式等】

创建型模模式综合实验(简单工厂模式、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10学时) 【实验类型】综合性

【实验目的】

1.了解简单工厂模式、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的主要作用

2.理解简单工厂模式、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的角色及作用

3.掌握利用简单工厂模式、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进行代码设计并绘制相关UML类图4.理解简单工厂模式、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实验要求】

基于JA V A开发环境,设计图形绘制和字符串加密两个控制台应用,体会简单工厂模式的应用方式。所设计的实验程序要满足以下两点:1)体现简单工厂模式的工作原理;2)符合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

【实验内容】

简单工厂模式(Simple Factory Pattern)属于类的创新型模式,又叫静态工厂方法模式(Static FactoryMethod Pattern),是通过专门定义一个类来负责创建其他类的实例,被创建的实例通常都具有共同的父类。

简单工厂模式的UML图:

简单工厂模式中包含的角色及其相应的职责如下:

工厂角色(Creator):这是简单工厂模式的核心,由它负责创建所有的类的内部逻辑。当然工厂类必须能够被外界调用,创建所需要的产品对象。

抽象(Product)产品角色:简单工厂模式所创建的所有对象的父类,注意,这里的父类可以是接口也可以是抽象类,它负责描述所有实例所共有的公共接口。

具体产品(Concrete Product)角色:简单工厂所创建的具体实例对象,这些具体的产品往往都拥有共同的父类。

工厂方法设计模式

基于JA V A开发环境,设计案例,体会工厂方法设计模式的应用方式。所设计的实验程序要满足以下两点:1)体现工厂方法模式的工作原理;2)符合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

【实验内容】

1、创建型模式的工作原理

创建型模式隐藏了类的实例的创建细节,通过隐藏对象如何被创建和组合在一起达到使

整个系统独立的目的。创建型模式分为:工厂方法模式(Factory Method)、抽象工厂模式(Abstract Factory)、建造者模式(Builder)、原型模式(Prototype)、单例模式(Singleton)

等五类。

2、Factory Method模式的工作原理

工厂方法模式(Factory Method Pattern):也叫虚拟构造器(Virtual Constructor)模式或者多

态工厂(Polymorphic Factory)模式,在工厂方法模式中,工厂父类负责定义创建产品对象的

公共接口,而工厂子类则负责生成具体的产品对象,这样做的目的是将产品类的实例化操作

延迟到工厂子类中完成。它的UML类图如下:

工厂方法模式包含如下角色:

?Product:抽象产品

?ConcreteProduct:具体产品

?Creator:抽象工厂

?Concrete Creator:具体工厂

Factory Method 模式的特点为当系统扩展需要添加新的产品对象时,仅仅需要添加一个

具体产品对象以及一个具体工厂对象,原有工厂对象不需要进行任何修改,也不需要修改客

户端,很好地符合了“开闭原则”。

用Factory Method 模式设计一个饮料工厂的模拟程序:

要求为每种品牌的饮料提供一个子工厂,如:芒果汁工厂专门负责生产芒果汁,苹果汁工厂专门负责生产苹果汁,如果需要生产桃子汁或菠萝汁,只需要对应增加一个新的桃子汁工厂或菠萝汁工厂即可,原有的工厂无须做任何修改,使得整个系统具有更加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抽象工厂模式

基于JA V A开发环境,设计案例,体会抽象工厂模式的应用方式。所设计的实验程序要满足以下两点:1)体现抽象工厂模式的工作原理;2)符合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

【实验内容】

实验原理:提供一个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对象的接口,而无须指定它们具体的类。抽象工厂模式又称为Kit模式,属于对象创建型模式。

1.计算机包含内存(RAM)、CPU等硬件设备,根据下面的“产品等级结构-产品族”示意图,使用抽象工厂模式实现计算机设备创建过程并绘制相应的类图。

2.某手机游戏软件公司退出一款新的游戏软件,该软件能够支持Symbin,Android等多个主流的手机操作系统平台,针对不同的手机操作系统,该游戏软件提供了不同的游戏操作控制类和游戏界面控制类,并提供相应的工厂来封装这些类的初始化。采用抽象工厂模式进行设计并绘制相应的类图。

三、设计性实验【为实现课程目标设定的项目实验】

四、课程实验综合考核办法

1、课程实验计分办法。

平时实验成绩占课程实验成绩的50%,分5次记分;期末实验成绩占课程实验成绩的50%。

2、课程实验成绩占课程成绩的权重。

课程实验成绩占课程成绩40%。

大纲执笔:

教学基层组织负责人审核签字:教学院领导审核签字:

制订(修订)时间:2015年11月6 日

设计模式课程教学大纲

《设计模式》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设计模式 课程代码:10011210 课程学时:64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32学时) 课程学分: 2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方向) 一、验证性实验【课程教学中验证原理、算法、技术、效果等】 实验一:面向对象基础实验(2学时) 【实验类型】验证性 【实验目的】 掌握OOP基本概念,并能运用这些基本概念进行应用设计。 【实验要求】 基于JA V A开发环境,综合运用主要的OOP概念,比如类、接口、继承、多态,并将这些概念融合到一个特定的应用场景中。 【实验内容】 基于JA V A开发环境设计一个简易的学生信息管理的控制台应用,要求在该实验项目中需要融合使用类、接口、继承、多态等主要OOP概念。

实验二:创建型模式单项实验(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单例模式)(6学时)【实验类型】设计性 【实验目的】 1.了解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单例模式的主要作用 2.理解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单例模式的角色及作用 3.掌握利用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单例模式进行代码设计并绘制相关UML类图 4.理解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单例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实验要求】 基于JA V A开发环境,设计案例,体会原型模式的应用方式。所设计的实验程序要满足以下两点:1)体现原型模式的工作原理;2)符合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 【实验内容】 Prototype模式其实就是常说的"虚拟构造函数",其主要思想就是:基于现有的对象克隆一个新的对象出来,一般是有对象的内部提供克隆的方法,通过该方法返回一个对象的副本。举一个例子来解释这个模式的作用,假设有一家店铺是配钥匙的,他对外提供配制钥匙的服务(提供Clone 接口函数),你需要配什么钥匙它不知道只是提供这种服务,具体需要配什么钥匙只有到了真正看到钥匙的原型才能配好。也就是说,需要一个提供这个服务的对象,同时还需要一个原型(Prototype),不然不知道该配什么样的钥匙。 原型模式的UML图如下:

世界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

《世界现代设计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A0702035 总学时:32 理论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2 适用专业:环境设计 先修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世界现代设计史》是专业必修的专业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现代设计史发展的历史,了解现代设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现代设计领域的基本知识。 任务:通过对现代设计作品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认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品位,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学时分配

三、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第一章: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共4学时) 1、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现代设计的发展和现代设计教育 第二部分工业革命初期的设计发展状况 第三部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及其影响 2.重点与难点 重点:设计的概念,现代设计的萌芽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工艺美术运动”的个发展过程及影响。 难点:“工艺美术运动”的发展过程及影响。 (二)第二章: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共4学时) 1、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新艺术运动 (1)新艺术运动的背景 (2)法国、比利时、西班牙、苏格兰的新艺术运动及代表设计家 (3)奥地利分离派与德国青年风格运动 (4)新艺术运动的平面设计发展 第二部分装饰艺术运动 (1)装饰艺术运动的概况与特点 (2)法国、美国、英国的装饰艺术运动 2.重点与难点 重点:法国、比利时、西班牙、苏格兰的新艺术运动及代表设计家,奥地利分离派与德国青年风格运动。 难点:装饰艺术运动的概况与特点。 (三)第三章:现代主义设计的萌起与包豪斯(共6学时) 1、教学内容

产品语意设计-教学大纲

《产品语意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20*******课程名称:产品语意设计 学分:2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16 实践学时:16 适用对象:工业设计专业 先修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构成基础、机械制图、工业设计史、产品设计材料与加工工艺、产品效果图技法与分析、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设计心理学、产品模型制作、产品形态设计、设计原理等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通过在产品设计实践为重点的基础上提升研究的高度,使产品设计与研究相结合,使学生具有将社会、生活、文化应用于产品开发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工业设计的新的要求。产品语意学侧重于从符号学、传播学、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产品形态的使用环境中的象征意义,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新的设计思考的角度和敏锐的观察力,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并且引导以产品语意学在设计中广泛扩展思路,帮助学生提高设计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合作讨论,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以及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 本课程教学目的为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掌握创意思维的方法,学会多角度、创新性的思考、解决设计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产品语意的概念、层次及价值; 2.重点掌握功能性语意、象征性语意、趣味性语意及关怀性语意的理解; 3.熟悉产品语意表达的思维、方法及特征; 4.掌握产品语意设计的应用流程、要点; 5.熟悉信息时代产品语意的发展趋势,以及产品语意设计及表达的思路; 6.熟悉产品语意设计在设计实践中的运用于体现。 (二)能力目标 养成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勤于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勤于记录的习惯,善于捕捉灵感;养成打破常规,创新性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及表达。拓宽学生视野,改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实践操作与本理论专业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造型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产品语意概述 2课时

交互设计_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交互设计 课程代码: GC2012 计划学时: 34 学分: 2 程性质:专业、选修 面向专业:数字媒体技术(移动互联网游戏 开发) 课程负责人: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是理论实践课程,所教课程围绕“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重点讲述人机交互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意义以及发展历程、软件系统的人 机交互设计原则和方法、网络系统的人机交互设计原则和方法、人机交 互技术与设备、人机交互开发工具与环境,简要介绍人机交互的认知心 理学、计算机硬件的人机交互设计、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培养 学生利用网络交互设计制作做实际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交互设计及其软件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最终了解和掌握其工作原理,具有初步的设计能力。 2.学会使用设计类工具分析、设计,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开发、使用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创新能力。 3.通过“课程实验——实验课程——设计训练”循序渐进的训练,锻造学生的数据系统分析、设计、实现能力。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

点 第一部分:理解目标导向设计 第一章交互设计概论 1.1什么是交互设计 1.2 提出交互设计的背景 1.3交互设计和周边学科 第二章基于UCD的用户需求研究 2.1 UCD的基础设计理论 2.2心理模型和实现模型 2.3用户研究:理解用户需求及搭建用例图第三章提供高效能和愉悦 3.1设计体贴的软件、设计智能软件 3.2改进数据检索,改进数据的输入 3.3为不同的用户需要进行特定设计 第四章设计模式应用及细节应用 4.1外观设计 4.2隐喻—图标的外观设计内涵 4.3习惯用法和启示。 第五章交互细节:鼠标及其操作 5.1直接操作和定点设备 5.2鼠标的选择和拖放 5.3操作控件 5.4对象及链接 5.5思考如何精确定位鼠标 第六章控件及其行为 6.1窗口行为 6.2使用控件 6.3菜单及使用菜单

VI设计 教学大纲

《VI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60211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数:36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增强对VI设计的认识,增强从概念思维到表现的能力,培养个性设计素质,掌握主要的设计流程及实际当中的运用操作能力。 (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与基本掌握企业形象设计(CIS)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的理论系统、策划顺序、设计方法,通过典型作业训练和辅导,使学生具备较好的商标标志设计能力和合作完成企业形象策划、设计能力。 二、教学学时分配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VI基础认识 (一)教学目标: 了解标志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国内外标志设计的发展趋势。(二)重点: 初步认识VI设计的概况。 (三)难点: 掌握VI设计理论的基础知识。 (四)教学内容: 1.CIS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2.CIS的含义及构成特点 3.MI、BI、VI之间的关系 4.VI设计的基本程序 实训项目一: 阅读和收集大量优秀标志设计作品。 第二章VI基本要素设计 (一)教学目标: 掌握标志的造型手法、功能及构图形式。 (二)重点: 了解标志设计的要素和主题。 (三)难点:

运用软件制作LOGO设计。 (四)教学内容: 1.命名 2.标志的设计 3.标准字体设计 4.实践标志设计 实训项目二: 设定一个题目,让学生对其进行简单的标志设计。 第三章 VI应用要素设计 (一)教学目标: 掌握标志的造型手法、功能及构图形式。 (二)重点: 学习标志中色彩及标准字的基本运用。 (三)难点: 运用软件结合企业理念制作LOGO。 (四)教学内容: 1.企业标准字与标准色练习 2.标志设计的实践 实训项目三: 利用多种表现形式练习标志设计。 第四章 VI应用识别系统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掌握企业视觉要素的基本系统和应用系统的内容最后完成

设计模式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

《设计模式》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在第四学期课程中讲解,在前三个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Net专业的基本课程,具有一定的项目开发经验,但对面向对象思想的认识较肤浅,对设计模式还没有概念。通过本门课 的学习,使学生对面向对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通过程序的不断重构和演变,把设计模式的学 习门槛降低,使学生初步掌握程序的设计模式。 课程目标 ?掌握面向对象基础知识 ?掌握创建型设计模式 ?掌握结构型模式 ?掌握行为模式 本课程主要内容及计划

第一讲面向对象基础 课程目标: ?掌握面向对象基础知识 重点和难点: ?面向对象中多态和接口的使用 知识点: 1.类与实例 2.构造方法、方法重载 3.属性与修饰符 4.封装、继承、多态 5.重构、抽象类、接口 6.集合、泛型 7.委托与事件

第二讲简单工厂模式 课程目标: ?掌握简单工厂模式的使用 重点和难点: ?对程序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复用性及灵活性的理解。 ?对紧耦合和松耦合的理解 ?对UML类图的理解 ?简单工厂模式的使用 知识点: 1.代码编写规范 2.面向对象编程 3.面向对象的好处 4.紧耦合与松耦合 5.简单工厂模式 6.UML类图

第三讲策略模式 课程目标: ?掌握策略模式的使用 重点和难点: ?对策略模式的理解及使用 知识点: 1.商场收银软件 2.简单工厂实现商场收银 3.策略模式 4.策略模式实现 5.策略与简单工厂结合 6.策略模式解析

第四讲工厂方法模式 课程目标: ?掌握工厂方法模式的使用 重点和难点: ?工厂方法模式实现计算器程序 知识点: 1.简单工厂模式实现 2.工厂方法模式实现 3.简单工厂VS工厂方法模式

世界现代设计史大纲

世界现代设计史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世界现代设计史》课程教学大纲2016-01-15 08:30 《世界现代设计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属高等 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开 设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学习世界现代设计史的目的在于借鉴西方现代设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了解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风格潮流,对“功能主义”、“国际风格”、“民族特色”等语汇的认识,可以帮助设计师在设计中做出正确的定位。有助于了解发达国家的先进设计,有助于我们发展自己的设计风格和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发展道路。 对已修课程要求如下: 1、《中外美术史》课程,介绍基本的艺术时期中典型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并对时代背景有一定了解。 2、《素描》、《色彩》等专业基础课,使学生了解相应的艺术创作实践经验。 3、《版式设计》、《会展设计》、《标志设计》、《工业造型设计》等专业创作课程,使学生有相关专业创作经验,可以加深对设计作品的理解。 为后续课程服务方面如下:对后面的艺术专业创作课程提供理论支持,令学生可以从较深的艺术专业理论层面理解专业创作。 课程名称:世界现代设计史/ History of Modern Design 课程编码:3 总学时数/学分数: 48/3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课程所属部门:艺术学院 课程负责人:刘芳 制定日期:2014年4月

二、教学目标 1、熟悉世界现代设计史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潮流及其特点。 2、了解一些着名设计国家和地区如北欧、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的设计特点和设计风格。 3、了解现代世界设计史中一些着名设计师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4、能够辨别和简单画出重要设计思潮中的设计作品,并能够说明其特点和风格。 三、课程规范要求 1、课前通知学生提前进行预习,课上准备教材、笔记本。 2、上课检查督促学生按时出勤上课,凡学生无故迟到、旷课次数超过学校教务相关文件规定的次数时,根据教务相关文件规定严格处理。 3、课中教导学生认真听课,勤作笔记,文明举止,禁止喧哗、闲聊,禁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不迟到、不早退、不逃课,有事需请假。 4、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勤学好问,科学钻研,不弄虚作假、不敷衍了事。 四、教材、参考书和阅读材料 1、教材: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着中国青年出版社 2、参考书:

现代制造系统教学大纲

《现代制造系统》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272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 学分:2 适用对象:工业工程 先修课程:工程技术基础Ⅱ 一、教学目标 现代制造系统是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系统了解工业工程专业知识如何综合分析一个系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系统分析过程中的各种方法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1、使学生了解多视角、多层次、多方法的含义; 2、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系统分析与建模的基本过程; 3、使学生对这个系统运行管理与控制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的方法,同时结合实例。教学重点是了解相关行业生产的基本过程。 教学课堂外,学生要按照老师提供的参考书目认真阅读,同时完成相应的作业。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和发展制造系统的意义 第二节发展制造系统技术的基础 第三节制造系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四节制造系统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制造系统的技术基础 教学难点:制造系统的历程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达到: (1)了解制造系统的发展; (2)理解制造系统的基本技术基础。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制造系统? (2) 制造系统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制造过程 第二节制造模式 第三节制造系统 教学重点:制造过程、制造模式以及制造系统 教学难点:理解制造过程、制造模式以及制造系统概念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达到: (1)了解制造的过程、模式和系统; (2)理解制造的过程、模式和系统的基本概念; (3)掌握制造过程、制造模式以及制造系统划分。 复习思考题: (1) 制造过程的基本形式? (2) 制造模式的基本形式? (3) 制造系统包含什么? 第三章制造系统的体系结构运行原理 第一节现代制造系统的总体结构 第二节单元级制造系统的结构与运行原理 第三节车间级制造系统的结构与运行原理 第四节工厂级制造系统的结构与运行原理 教学重点:制造系统体系结构的多层次分析 教学难点:IDEF0建模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达到: (1)了解系统多层次建模的基本思想; (2)理解多层次建模的基本方法; (3)掌握多层次建模的基本流程。

世界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

《世界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成教)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76课时,其中理论26课时,实践10课时,自学40课时 学分:4学分 考核方式: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世界现代设计史是专业必修的专业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现代设计史发展的历史,了解现代设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现代设计领域的基本知识,通过对现代设计作品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认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品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 (一)概论 1、什么是设计; 2、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 3、了解现代设计教育; (二)现代设计的萌芽与工艺美术运动; 1、了解工业革命初期的设计发展情况; 2、掌握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 (三)新艺术运动; 1、新艺术运动产生的背景; 2、法国的新艺术运动。 3、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与亨利.凡德.维尔德; 4、西班牙新艺术运动与安东尼.高帝的贡献; 5、苏格兰新艺术运动和马金托什以及格拉斯哥四人设计集团; 6、奥地利分离派与德国青年风格运动 7、新艺术运动的平面设计发展; (四)装饰艺术运动 1、装饰艺术运动的基本概念; 2、装饰艺术运动在法国的发展; 3、美国与英国的装饰艺术运动; (五)现代主义设计的萌起 1、了解现代主义运动产生的背景; 2、现代主义运动的思想基础; 3、现代主义运动在欧洲的发展; (六)包豪斯 1、包豪斯成立的宗旨; 2、格罗佩斯的设计影响; 3、魏玛时期的包豪斯; 4、迪索时期的包豪斯;

5、泛政治化时期—迈耶时期; 6、米斯.凡德诺的设计影响; (七)工业设计的兴起 1、美国工业设计兴起; 2、“有计划废止制度”的建立与流线型风格; 3、消费主义与流行样式; (八)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 1、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背景; 2、国际主义风格的代表设计家; (九)世界现代设计 1、日本的设计发展 2、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设计发展 3、意大利、比利时、德国、荷兰、西班牙与瑞士的设计; (十)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 1、国际主义的衰退; 2、后现代主义设计; 3、其它设计风格; 三、参考书目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外国工艺美术史》张夫也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设计概论教学大纲

《设计概论》 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xxxxxxxxxx 编写日期:2010年9月 一、开设系(部): 信息技术系 二、教学对象: 艺术设计学专业学生 三、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设计的地位及本质、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演变的基本规律以及设计与社会生活各层面的关系,并在此基础 上,为以后的设计实践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及早树立正确的设计观。 四、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设计概论》,使学生比较广泛和深入了解有关设计的理论,认识理解设计的基本原则及方法论。 2、在了解各设计流派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理解设计与设计美学、科学工艺、地域文化、生态环境、上层建筑等社会生活各层面的关系。 3、从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材料等各个角度,了解工业设计的本质意义和发展趋势。 4、教学中应坚持整体的原则,并针对当代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讲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加深学生对讲课内容的理解。五、教学课时及其分配: 总学时:64学时 六、考核: 考核形式——期末考试; 试卷结构——试题分为四大类型: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分值分配:平时(30%)+期末(70%)=总评成绩(100%);

题量——90分钟 七、教材: 《设计概论》赵平勇主编,设计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八、主要参考书目: 1、(美)梅格斯,《20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湖北美术出版社,1989年 2、(日)大治浩,佐扣七郎合编,《设计概论》,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3、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吉林美术出版社,1991年 4、王受之,《世界工业设计史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5、柳冠中,《工业设计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6、朱淳泽,《世界工艺史》,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7、尹定邦,《设计目标论》,暨南大学出版社 8、约翰. 沙克拉,卢杰、朱国勤译,《设计—现代主义之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9、李砚祖,《设计概论》,湖北美术出版 10、李妲莉、何人可、刘景华,《美国工业设计》,上海科技出版社 九、讲授提纲 设计概论 第一章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初步了解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2、了解艺术设计的特征 3、掌握艺术设计的方法 4、了解艺术、科学与技术相互之间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艺术设计的定义 一、设计在世界上的定义 二、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艺术设计的原理 一、艺术设计的艺术性原理 二、艺术设计的科学性原理 三、艺术设计的技术性原理 第三节艺术设计的特征 一、设计的创意性特征 二、设计的图形性特征 三、设计的产品型特征 四、设计的科学性特征 五、设计的工艺性特征 六、设计的市场性特征 第四节艺术设计的方法 一、对比设计的方法

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

《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说明 一、教学目的、任务 本课程通过对工业革命以来现代设计的发生、发展以及设计师作品的分析讲授, 使学生对人类在造物史方面的发展线索、各个运动的审美风格有初步的了解, 达到以开拓学生的设计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为设计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开设做好理论准备。 二、教学的具体要求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二)通过讲授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现代设计的发生、发展概况,达到建立学生设计意识的目的。 三、教学效果检查 本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共56学时,课程结束通过考试方式或论文形式评定学生课程成绩。 四、教学时数分配 第二部分讲授内容 第一章现代设计发展的理论模式 一、设计师与独立制作的手工艺人的区别 二、现代设计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维多利亚时代的特点(1831-1901年) (二)维多利亚时期的设计 第二章工艺美术运动出现前的设计 第一节工艺美术运动之前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现代的普罗米修斯——工业革命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为解决城市矛盾的实验性规划设计 三、新专业分工的出现 第二节工艺美术运动之前的设计潮流——维多利亚风格 第三节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水晶宫”(the Crystal Palace)的出场 第四节工艺美术运动的兴起 第五节芝加哥学派·沙利文 第六节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一、与工艺美术运动的异同 二、代表人物及作品 第七节装饰主义运动(Art Deco)1920—1935年 一、装饰主义运动所源之影响方面 二、代表地区及人物、作品 第八节现代主义(Modernism) 一、主要设计师 (一)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以下简称格氏) (二)密斯(Mies Van der Rohe) (三)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四)赖特(Frank Wright) (五)阿尔托(A.Alto) 二、主要设计风格和流派 (一)荷“风格派”运动 (二)表现主义 (三)德意志制造同盟 (四)俄——1918至1925年间的构成主义 第三章包豪斯BAUHUASE(1919—1933年) 德语Bauhuase意为“建筑房子”。格罗皮乌斯创立,她旨在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现代艺术和设计教学体系,达到个人进行微型社会试验和改造社会文化的目的,同时快速提高德国设计水平,满足战后的物质需求。 第一节魏玛时期(1919—1925年) 一、课程改革 第二节德骚时期(1925—1933年)——其中1925-1927年为黄金时期

UML统一建模语言课程教学大纲

《UML统一建模语言》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概况

2.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UML与面向对象 教学内容 (1)UML概述 (2)UML组成 (3)面向对象 教学要求 (1)了解UML的发展和组成 (2)理解建模的意义 (3)掌握UML的四层结构 (4)理解UML视图和图的关系 (5)掌握UML模型元素内容 (6)理解UML通用机制 (7)理解面向对象基本概念 (8)了解面向对象开发 (9)熟悉面向对象开发的优点 (10)掌握面向对象开发三层设计 教学重点难点 建模的意义;UML的四层结构;模型元素;通用机制;视图和图的关系;面向对象相关知识。 第二章用例图 教学内容 (1)用例的基本概念,参与者,用例,泛化,用例之间的关系 (2)如何发现参与者、用例 (3)用例描述的格式要求 (4)绘制用例图 教学要求 (1)理解用例的基本概念 (2)能够很好的识别参与者与用例 (3)掌握用例之间的关系 (4)理解泛化在用例图中的使用 (5)熟练掌握用例图的绘制 (6)熟练掌握用例描述的格式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 用例的基本概念,绘制用例图;用例描述的格式要求;识别参与者与用例。 第三章类图、对象图和包图 教学内容 (1)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2)类图的基本概念

(3)对象图的基本概念 (4)包图的基本概念 教学要求 (1)了解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2)掌握类的设计原则 (3)理解类图的基本概念 (4)掌握类间的关系 (5)了解对象图和包图的概念 (6)熟练使用建模工具建模类图 教学重点难点 类的设计原则;类图的基本概念;类之间关系的模型表示及含义;熟练使用建模工具建模类图。 第四章活动图 教学内容 (1)活动图的标记符 (2)其他标记符 (3)使用建模工具为活动图建模 教学要求 (1)理解活动图的功能 (2)掌握活动图基本标记符 (3)掌握条件的使用 (4)掌握分叉和汇合的使用 (5)掌握泳道概念及其标记符的使用 (6)理解对象流概念及其标记符 (7)熟练掌握使用建模工具为活动图建模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图的功能;活动图的基本标记符;使用建模工具为活动图建模;分叉和汇合; 泳道的概念及其标记符的使用;对象流的概念。 第五章交互图 教学内容 (1)交互图概述 (2)顺序图概述 (3)通信图概述 (4)时序图概述 教学要求 (1)理解什么是交互图 (2)使用交互图有什么优点 (3)能够使用交互图为用例建模 (4)了解组合结构图描述的内容 (5)理解组合结构图的作用

设计史课程教学大纲

设计史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moderndesignhistory 课程编码: 学时:32 学分: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课程类别:理论课 先修课程:中外工艺美术史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适用专业:艺术设计,视觉传达,公共艺术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现代设计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课程重点讲述现代设计的发展状况,包括主要思想、风格、流派、典型作品代表设计师等史实的分析,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与文化、经济和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范围、手段、发展、意义等有更深入的认识,为其更好的进行创造性的视觉传达设计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状况。 2、了解现代设计中主要思想、风格、流派、典型作品代表设计师等史实的分析。 3、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与文化、经济和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对现代设计的本质、范围、手段、发 展、意义等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习者了解现代设计的起始时间,理解设计与经济、艺术、科学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1.1 “ design ”—设—计“”的定义 1.2现代设计的起始时间; 1.3设计与经济、艺术、科学的关系; 1.4现代设计艺术分类标准与方法;设计思维 [本章重点]:设计与经济、艺术、科学的关系;现代设计艺术分类标准与方法 [本章难点]:现代设计产生根源:工业革命、发明创造、现代艺术流派等的影响 第二章现代设计的滥殇时期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习者了解现代设计产生的前提和社会历史条件,理解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主要成就。 [本章主要内容]: 2.1现代设计产生的前提和社会历史条件; 2.2工业革命初期设计发展的新动向;

《世界现代史》课程教学大纲.pdf

《世界现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内容、任务 (一) 课程性质: 《世界现代史》为我校三年制大专历史教育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教学 计划安排在第二学年上学期使用。《世界现代史》课程是历史专业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知识领域的必修课程。 (二) 课程内容: 通过对这一时段世界历史的学习,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学生们可以完整 地把握人类文明史的全部进程,全面地认识现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加深对20世纪人类社会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本质的理解,比较科学地分析21世纪的世界未来走向。作为人文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世界现代史》课程的学习既是相关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从事本专 业的教学和研究,并拓宽学科视野,从事其他人文科学事业的必要条件。世界现代史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世界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现代阶段。世界现代史是一门历史系专科专业基础 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世界现代史的基础知识,了解世界现代史中的重大事件与著名人物,从而把握现代世界发展的脉络与规律,培养学生在世界视野下看问题的思维。让学生了解相关问题的研究动态、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世界现代史又是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世界现代史从20世纪初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大体上可分为四 个阶段: 20世纪初到1923年,是战争、革命、动荡时期; 1924---1929年,是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 1929---1939年是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德意日法西斯走上战争时 期; 1939---194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世界现代史的内容极其丰富,我们要从全球的视野出发,既注重各个地区、 各个国家历史发展的特殊情况,又要特别注意各个国家及各种事件彼此之间的内 在联系,探源明流,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对世界现代史有个总体的了解。学习 世界现代史就是要学习历史,认识历史,预见未来,更准确地理解变革时期的深邃历史内涵,更深刻认识当今世界自觉地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不断前进。

工业设计史教学大纲1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工业设计史 课程编号:2212540 学时学分:32 (2) 专业层次:工业设计(本科) 制订日期:2006年9月 版次: 1 归口单位:设计艺术系

1 本课程的性质及适用专业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适用工业设计专业。 2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通过系统地学习人类历史中,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设计发展演变的脉络, 包括各种设计学派、设计风格、著名设计师及其作品的特色以及设计发展的历史条件,使学生正确理解 工业设计内在动力与源泉,把握工业设计的未来发展,并为学生的课题设计提供大量的设计参考。 3 对先修课程的要求 4 本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4.1工业革命前的设计 教学内容:A 设计的萌芽阶段. B 手工艺设计阶段. 基本要求:了解A设计概念的产生和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介绍生存设计和人类需求的递进, B中国及国外手工艺设计阶段的主要特点及代表性的设计风格和特色。 4.2 1750-1914年的工业设计 教学内容:A 18世纪的设计与商业, B 机械化与设计, C 设计改革, 基本要求:了解A市场的扩展及其对设计的需求、劳动分工与设计专业的出现、18世纪的主要设计风格和代表性的产品, B英国的纺织工业、美国制造体系以及美国早期的汽车设计、设计中的标准化与合理, C 19世纪上半叶设计理论的发展,包括“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工艺美术 运动、芝加哥学派、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联盟等。 4.3 1915-1935年的设计 教学内容:A 工业、技术与设计, B 艺术变革与现代设计, C 20世纪20-30年代的流行风格, D 职业工业设计师的出现。 基本要求:了解A 介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美国家工业与设计的状况,了解新材料、新技术与设计发展的关系, B 风格派、构成派等先锋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柯布西埃与机器美学、格罗 披乌斯与包豪斯, C艺术装饰风格、流线型风格和斯堪的纳维亚风格, D 职业工业设计师的出现。 4.4 1940年至当代的工业设计 教学内容:A 战后重建与设计, B 走向多元化, C 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

《软件设计模式》教学大纲

《软件设计模式》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编号: 2、课程名称(中/英文):软件设计模式/Software Design Patterns 3、课程类别:专业课/限选 4、学时/学分:32/2.0 5、先修课程: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 6、适用专业: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7、教材、教学参考书: [1]刘伟.Java设计模式.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2]刘伟.设计模式实验及习题解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3]ErichGamma,RichardHelm,RalphJohnson,JohnVlissides.DesignPatte rns:ElementsofReusableObject-OrientedSoftware.Addison-Wesley,199 5. [4]结城浩.图解设计模式.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5]秦小波.设计模式之禅(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6]陈臣,王斌.研磨设计模式.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二、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软件设计模式》是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软件设计和开发类课程。 本课程主要学习软件设计模式基础知识、UML类图、面向对象设计原则、常用的创建型设计模式、结构型设计模式和行为型设计模式。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常用软件设计模式的动机、定义、结构、实现、使用效果以及应用实例,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软件项目设计与开发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首先学习软件设计模式的基本知识和UML类图;接着介绍常见的七个面向对象设计原则;然后重点介绍使用频率较高的软件设计模式,包括五种创建型设计模式(简单工厂模式、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原型模式、单例模式)、六种结构型设计模式(适配器模式、桥接模式、组合模式、装饰模式、外观模式、代理模式)和七种行为型设计模式(职责链模式、命令模式、迭代器模式、观察者模式、状态模式、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此外,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程设置了相应的实践环节,针对具体问题合理选择设计模式,绘制相应的模式结构图并使用代码实现

《设计史》教学大纲

《设计史》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美术系 执笔人:吴文轩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设计史 2.课程英文名称:A History Of Desing 3.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理论课) 4.适用专业:环境艺术设计(非师范)专业本科 5.总学时:36学时 6.总学分:2学分 二、实践教学目标 《世界现代设计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理论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讲授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的掌握世界现代设计史的基础知识,了解现代设计运动的背景,各国优秀的现代设计传统和辉煌的现代设计成就,认识现代设计的发展状况,提高学生的设计方面的鉴赏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更好的进行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三、实践内容与要求

四、教学文件与教学形式 教材:《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2004

年1月第三次印刷。 参考书: 1、《世界平面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2、《新艺术运动大师图典》周宏遍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贡布里希论设计》范景中选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4、《全彩西方工艺美术史》张夫也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现代西方设计概论》钱凤根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工业设计史》何人可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工业设计全书》张道一著—江苏科技出版社1998年版。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作品赏析,作业辅导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以每次作业作为考核的主要方式 成绩评定:百分制,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总平均

中外美术史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开设系(部) 信息技术系 、教学对象 艺术设计学专业学生 三、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外美术史作为美术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建构及课程设 置之一,是美术类专业学生必修课, 是基础中的基础。通过对中外美术史的学习, 研究不同 民族、不同国家各时段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流派、 艺术家及典型艺术作品,历史地 辩证地把握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及趋向, 并通过艺术发展史深层理解思想、 文化、哲学、宗教、 经济等整个人类发展史, 在整整合史料基础上,生成高尚的审美理想, 构建审美文化,提升 人文素质,并将其物化于美术作品之中。 四、教学要求 中外美术史教学由于史料丰富而易流于具体琐碎史实, 对课程深度挖掘不够。 我们应注 意在教学中既深钻精研细节, 又要统整知识框架, 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 方法与学生认识 知水平与心理能力及特点相适应, 创造性地增减实施教学, 把知识性、趣味性有地结合起来, 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 获得技能,接受审美术教育。教学方法方面, 多采用现代媒体与技 术等直观教学方式、 方法,把语言信息渠道和视觉、听觉信息渠道有机结合起来, 以达美术 史教学最优化的目的。 五、教学课时及其分配: 总学时:32学时 序号章目名称 学时 配 分序号 章目名称 学时分 配 1 导论、原始美术 2 5 隋唐美术 2 2 先秦美术 2 6 五代、木、兀美术 2 3 秦汉美术 2 7 明清美术 2 4 魏晋南北朝美术 2 8 现当代美术 2 1 原始美术 2 5 十七、十八世纪美术 2 2 古非洲、两河、印度等美术 2 6 十九世纪美术 2 3 古希腊、罗马及中世纪美术 2 7 现代美术 2 4 文艺复兴美术 2 8 后现代美术 2 六、考核: 考核形式一一期末考试; 试卷结构一一试题分为四大类型: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分值分配:平时(30% +期末(70% =总评成绩(100% ; 题 量——90分钟 《中外美术 史》 教学大纲 编写日期:2011年9月

几种教学设计模式的简要对比

几种教学设计模式的简要对比 教育科学学院 课程与教学论 20134001002 赵爽

摘要: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这一板块时,我们接触过很多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如“肯普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等。而在我国对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中,诸多学者根据心理学理论把教学设计模式细分为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式、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构建主要教学设计模式。本文对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与其他三种教学设计模式进行简要对比,以使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更加灵活有效的运用多种教学设计模式。 关键词:教学设计模式对比 一、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与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式对比: 1、相同点: (1)构成要素相同: 二者包含的相同的要素有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的阐明、学习者分析、学习策略的确定、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2)教学设计起点相同: 二者都把学习需要分析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过程。 2、不同点: (1)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属于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范畴,强调内部认知结构;而行为主义教学设计侧重于技能性训练和作业操作。 (2)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注重教学实践这一环节,这 是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必经阶段;而行为主义教学设计在某种程度上

忽略了这一重要环节。 (3)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没有刺激与反馈强化这一环节;而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式提供了反馈和强化的方法与手段,有利于使学生反应行更加精确和熟练。 二、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与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对比: 认知主义教学模式有“狄克—柯瑞模式”、一般教学设计过程模式、IDI模式等。 1、相同点: (1)二者都属于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2)构成要素相同: 二者都包含以下几种要素:学习需要分析(问题分析、学习需要、确定问题、确定目的)、目标体系(教学目标的制定、确定目标、具体目标、学习目标的阐明、绩效目标、编写行为目标)、教学评价(评价与修改、分析结果、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3)教学设计起点相同: 二者都已学习需要分析作为教学设计模式的起点。 2、不同点: (1)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与IDI教学设计模式相比,更加明确的提出了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实践环节是教学设计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能发现教学设计过程中的缺陷,并且通过对各个环节进行评估与反馈,发现问题所在,修改后再进行实践,直到实现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一致。

纤维艺术设计教学大纲

纤维艺术设计 教学大纲 纤维艺术设计课程始创于1995年,是山东工艺美院现代手工艺术系主干课程之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和完善,本科程具有了一定的理论体系,精良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实践基地,1999年被山东工艺美院确定为院级重点建设课程。 纤维艺术设计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纤维艺术设计是染织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设计课程。纤维艺术设计教学已成为综合传统染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已形成一个多项显现,互为渗透的多层结构,它包含了纤维艺术的材料学因素,注重其技法追溯,并结合现代设计,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纤维艺术设计主要研究的形式是:通过美学原理和设计规律用现代人的设计观念从材料、工艺技法等方面启发,赋予纤维以新的生命力。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系统的理论讲授和完整的设计、制作课题训练,使学生对纤维艺术设计的概念、发展演变史和现状形成完整、系统地认识,了解纤维材料的属性,掌握纺织技法特点,学习并掌握现代纤维艺术设计的诸多设计要素,提高设计修养,具备全方位的设计造型能力,用现代人的设计观念从材料、工艺技法等方面启发,赋予纤维以新的生命力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和课题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辅以课堂辅导、教学幻灯、录像、示范作品、电子刻件等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 教学总时数 190课时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授 8课时

1、纤维艺术概述: 纤维艺术概念。 纤维艺术的发展史和现状概述 2、传统编制材料属性和技法特点 3、现代纤维艺术设计: ①体现材料自身特质的设计因素。 ②体现技法形质的设计因素。 ③材料、技法与色彩相结合的装饰特点设计。 ④编与染、编与绘、的设计思考。 ⑤综合材料配置的特质设计。 ⑥技法拓展的设计因素。 ⑦返朴归真的设计意义。 ⑧空间设计的内涵。 (一)纤维艺术设计的构思 1、纤维艺术设计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 2、纤维艺术设计构思的方法和程序 ①构思程序②系统化的构思方法③来自自然启示的构思④现代科技启示的构思⑤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姊妹艺术启示的构思 (二)纤维艺术设计的造型和表现 1、纤维艺术造型的基本形式 ① 自然形造型 ② 装饰形造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