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需求气象条件等级

用电需求气象条件等级
用电需求气象条件等级

用电需求气象条件等级

Weather Condition Ratings for Electric Power Requirement

(征求意见稿)

、/. —L-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 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归口。本标准由湖北省气象局气象科技服务中心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洪国平、胡宗海、罗学荣本标准是首次发布。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条件的改善,致冷、取暖等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占全社

会用电量的比例越来越大,大城市致冷、取暖用电比例更高,经常带来电网高峰或尖峰负荷,这部分电能是很难预测、很不稳定、又常常给电网运行安全带来隐患,我们称之为气象敏感负荷(电量),科学预测致冷、取暖导致的气象敏感负荷和用电是各电网公司电力调度部门非常关心的技术。而致冷、取暖完全是由气温、湿度、风等气象要素决定的,研究气温、湿度、风等气象要素与电力负荷、用电量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各因子对气象敏感负荷(电量)的贡献,分别组合成气象敏感负荷指数和气象敏感用电量指数。统计分析气象指数不同范围对应的不同级别负荷或用电量,从而实现对气象敏感负荷和气象敏感用电量的评估和预测。到目前为止,全国很多地方都

开展了气象要素对用电需求影响的研究,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全国适用的方法和标准,缺乏同一性和可比性,不利于气象部门开展电力气象服务工作,为贯彻“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实现气象服务“五满意”,有必要制定全国统一的用电需求气象条件等级行业标准,为气象部门更好地开展电力气象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随着技术进步及电力气象服务研究的深入开展,本标准尚需不时修订,由于气候差异性大,不同地方使用本标准时须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加以修订,以使其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和规范性。

用电需求气象条件等级的制定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电需求气象条件包括:气象敏感负荷条件和气象敏感电量条件。本标准规定了气象敏感负荷条件等级和气象敏感电量条件等级制定方法及其计算方法。本标准规定了用电需求气象要素:气温、相对湿度及风速。

本标准适用于适用于气象敏感电力负荷、气象敏感用电量的评价,适用于气象敏感电力负荷、气象敏感用电量的预测。

2 术语和定义、缩略语下列术语及定义、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2.1 术语及定义

2.2.1 气温

气温Temperature

空气的温度,用C表示。

2.2.2 日最高气温

日最高气温daily maximum air temperature 一日内空气温度的最高值。以摄氏度(C)为单位。

2.2.3 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daily mean air temperature 一日内空气温度的平均值。以摄氏度(C)为单位。

2.2.4 日最低气温

日最低气温daily minimum air temperature 一日内空气温度的最低值。以摄氏度(C)为单位。

2.2.5 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 空气中实际水气压与当时气温下饱和水气压之比,用%表示。

2.2.6 日平均相对湿度

日平均相对湿度daily mean relative humidity 一日内空气相对湿度的平均值,以百分数(%)表示。

2.2.7 风速风速wind speed

一般指离地10m高单位时间内空气移动的水平距离,以米/秒(m/s )为单位。

2.2 8 日平均风速日平均风速daily mean wind speed 一日内风速平均值,以米/秒(m/s )为单位。

2.2.9 用电需求气象条件指数用电需求气象条件Weather conditions for electric power requirement 与电力负荷、用电量等用电指标相关的主要气象要素及其综合条件指数。

用电需求气象条件等级

用电需求气象条件等级Weather condition ratings for electric power requirement 与电力负荷、用电量等用电评价指标相关的主要气象条件综合指数等级。

体感温度

体感温度human Body sensitive temperature 人体生理感觉温度值,与气温、湿度、风等气象要素有关。

气象敏感负荷

气象敏感负荷Weather sensitive load 因气象原因引起的电力负荷的增加量。

气象敏感电量

气象敏感电量Weather sensitive power consumption 因气象原因引起的用电量的增加量。

2.2 缩略语

WSL 气象敏感负荷条件等级;

WSLI――气象敏感负荷条件指数;

WSC——气象敏感电量条件等级;

WSCI气象敏感电量条件指数;

3 用电需求气象条件等级

3.1 气象敏感负荷条件等级

将气象敏感负荷条件等级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级?四级)

,根据统计分析,第二级含较高敏感负 荷的负荷量比第一级基本负荷平均高

23%,第三级含高敏感负荷的负荷量比第一级基本负荷平均 高 42%,第四级含尖峰敏感负荷的负荷量比第一级基本负荷平均高

强度解释、指数范围及表征颜色,详见表 1。

表1气象敏感负荷条件等级( WSLR 的划分

级别 名称 强度解释 气象敏感负荷条件指数范围 表征颜色

一级 低敏感负荷 基本负荷 [6.0,30.9] 绿

二级 较高敏感负荷 敏感负荷较高 [-6.9,5.9].or.[31.0,35.4]

三级 高敏感负荷 敏感负荷高 [-17.9,-7.0].or.[35.5,36.9]

四级 尖峰敏感负荷 敏感负荷特高-18.0 > .or. > 37.0红 表 1 中气象敏感负荷指数的计算方法见本标准第 6章

3.2 气象敏感电量条件等级 将气象敏感电量条件等级划分为四个等级

(一级?四级),

电量的总用电量比第一级基本用电量平均高

23%,第三级含高敏感用电量的总用电量比第一级基 本用电量平均高 49%,第四级含尖峰敏感用电量的总用电量比第一级基本用电量平均高

75%。规 定了每一级的名称、强度解释、指数范围及表征颜色,详见表

2。

表2气象敏感用电量条件等级( WSCR 的划分

级别 名称 强度解释 气象敏感用电量条件指数范围

表征颜色 一级 低敏感用电量 基本用电量 [8.7,27.1] 绿

二级 较高敏感用电量 敏感用电量较高 [-1.8,8.6].or.[27.2,29.8]

黄 三级 高敏感用电量 敏感用电量高 [-12,-1.9].0r.[29.9,33.4]

橙 四级 尖峰敏感用电量 敏感用电量特高-12.1 > .or. > 33.5红

表 2 中气象敏感用电量指数的计算方法见本标准第 6 章。 4 气象敏感负荷条件指数因子

选取任意时刻气温 (T) 及对应时刻相对湿度 (U) 、风速 (V) 等 3 项气象因子为气象敏感负荷条件指 数等级的影响因子。选取夏季日最高气温 (Tmax) 或冬季日最低气温 (Tmin) 及对应时刻相对湿度、 风速等 3 项气象因子为日最高气象敏感负荷或尖峰负荷条件指数等级的影响因子。

5 气象敏感用电量条件指数因子

选取日平均气温 ( ) 、日平均相对湿度 ( ) 、日平均风速 ( ) 、日最高气温 ( ) 、日最低气温 ( ) 等

5 项气象因子为气象敏感电量条件指数等级的影响因子。

6 用电需求气象条件指数的确定

6.1 气象敏感负荷条件指数的计算

气象敏感负荷条件指数(WSLI )的计算公式如下:

WSLI=T+ - T>33.6

WSLI=T+ - 12.1 < T < 33.6

WSLI=T- - T<12.1

6.2 气象敏感电量条件指数的计算

气象敏感电量条件指数(WSC )的计算公式如下:

WSCI= + + - >29.1

WSCI= + - 7.1 < < 29.1

WSCI= - - <7.1

62%。规定了每一级的名称、

根据统计分析, 第二级含较高敏感用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参考文献

[1] 张立祥陈力强王明华. 城市供电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气象,26(1)27~31

[2] 周巍,陈秋红等. 人体舒适度指数对用电负荷的影响,电力需求侧管理,2004,6(3),54~56

[3] 秦海超,王玮等.人体舒适度指数在短期电力负荷预测中的应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6 ,18(2),63~66

[4] 宋若霖,黄剑等. 上海地区“气候—电力负荷敏感性分析”项目研究,华东电力,2000(9),4~8

[5] 洪国平,李银娥等. 武汉市电网用电量、电力负荷与气温的关系及预测模型研究,华中电力,2006 ,19(2),4~7

[6] 陈正红,魏静. 武汉市供电量极其最大负荷的气象预报方法,湖北气象,2000(3),25~28

[7] 田白,林铍德等. 气象因子对夏季电力负荷影响的分析,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5,19 (1 ),

86~89

[8] 康重庆,周安石等,短期负荷预测中实时气象因素的影响分析及其处理策略,电网技术,2006,30(7),5-10

[9] 袁飞,肖晶等,基于人体舒适度指数的夏季负荷特征分析,江苏电机工程,2005 ,24(6),5~7

[10] 张远亲,房云龙,汤燕冰,浦东电力负荷特性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科技通报,2006 ,22(1),21~27

用电需求气象条件等级

用电需求气象条件等级 Weather Condition Ratings for Electric Power Requirement (征求意见稿) 、/. —L-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 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归口。本标准由湖北省气象局气象科技服务中心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洪国平、胡宗海、罗学荣本标准是首次发布。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条件的改善,致冷、取暖等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占全社 会用电量的比例越来越大,大城市致冷、取暖用电比例更高,经常带来电网高峰或尖峰负荷,这部分电能是很难预测、很不稳定、又常常给电网运行安全带来隐患,我们称之为气象敏感负荷(电量),科学预测致冷、取暖导致的气象敏感负荷和用电是各电网公司电力调度部门非常关心的技术。而致冷、取暖完全是由气温、湿度、风等气象要素决定的,研究气温、湿度、风等气象要素与电力负荷、用电量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各因子对气象敏感负荷(电量)的贡献,分别组合成气象敏感负荷指数和气象敏感用电量指数。统计分析气象指数不同范围对应的不同级别负荷或用电量,从而实现对气象敏感负荷和气象敏感用电量的评估和预测。到目前为止,全国很多地方都 开展了气象要素对用电需求影响的研究,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全国适用的方法和标准,缺乏同一性和可比性,不利于气象部门开展电力气象服务工作,为贯彻“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实现气象服务“五满意”,有必要制定全国统一的用电需求气象条件等级行业标准,为气象部门更好地开展电力气象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随着技术进步及电力气象服务研究的深入开展,本标准尚需不时修订,由于气候差异性大,不同地方使用本标准时须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加以修订,以使其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和规范性。 用电需求气象条件等级的制定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电需求气象条件包括:气象敏感负荷条件和气象敏感电量条件。本标准规定了气象敏感负荷条件等级和气象敏感电量条件等级制定方法及其计算方法。本标准规定了用电需求气象要素:气温、相对湿度及风速。 本标准适用于适用于气象敏感电力负荷、气象敏感用电量的评价,适用于气象敏感电力负荷、气象敏感用电量的预测。 2 术语和定义、缩略语下列术语及定义、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2.1 术语及定义 2.2.1 气温 气温Temperature 空气的温度,用C表示。 2.2.2 日最高气温 日最高气温daily maximum air temperature 一日内空气温度的最高值。以摄氏度(C)为单位。 2.2.3 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daily mean air temperature 一日内空气温度的平均值。以摄氏度(C)为单位。

预警级别颜色气象预警等级介绍预警颜色级别怎么划分

预警级别颜色气象预警等级介绍预警颜 色级别怎么划分 这些颜色的图标正式的名称为气象预警信号,一般都有蓝、黄、橙、红四种颜色等级,严重程度依次加重,分别表示一般、较重、严重、特别严重,蓝色为最低级别预警,红色为最高级别预警。 高温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黄、橙、红表示。 (一)高温蓝色预警信号 预警级别颜色标准:48小时出现最高气温为35℃及以上。 (二)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标准: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 (三)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 (四)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 雾霾预警级别颜色 霾预警信号分为三级,以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分别对应预报等级用语的中度霾、重度霾和严重霾。 标准:预计未来24小时内可能出现下列条件之一并将持续或实况已达到下列条件之一并可能持续:

(1)能见度小于3000米且相对湿度小于80%的霾。 (2)能见度小于3000米且相对湿度大于等于80%,浓度大于115微克/立方米且小于等于150微克/立方米。 (3)能见度小于5000米,浓度大于150微克/立方米且小于等于250微克/立方米。 预报用语:预计未来24小时内将出现中度霾,易形成中度空气污染。 霾黄色预警信号防御指南: 1.空气质量明显降低,人员需适当防护; 2.一般人群适量减少户外活动,儿童、老人及易感人群应减少外出。 暴雨预警级别颜色介绍: (一)暴雨蓝色预警信号标准: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预警级别颜色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 2、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 3、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 4、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 (二)暴雨预警级别颜色黄色预警信号标准: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1.总则 1.1地面气象资料是探索气候演变规律、预测气候变化趋势的基础,是我国天气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为了适应我国大气探测自动化采集仪器的更新,确保及时收集到可靠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有必要统一我国已有的各类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1.2本模式主要根据1979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气表-1)和“基准气候站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气表-1(基准))的格式,除包括“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及补充规定”、“全国基准气候站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字符文件(A0、A1、A6/A7)格式内容外,还将自动观测基本数据统一归入本模式,并命名为文件A格式。本模式与配套的“气表-1封面、封底V文件格式”相结合,其内容涵盖了气表-1的全部内容。 1.3为了适应新仪器采集的时间分辨率更高的数据的需要,制定了单要素分钟数据文件格式,作为文件A格式的补充。1分钟降水量文件格式命名为文件J格式,其它单要素文件格式,将根据需要及业务技术发展另行制定。 1.4本模式与历史资料信息化模式相兼容,其文件框架、要素指示码排列顺序、方式位、特殊字符的表示等与原信息化模式完全相同,历史资料中有关的技术规定请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本模式不再赘述。同时为适应投入业务运行的我国自行研制或引进国外的自动气象站采集的数据,增添了部分要素的方式位和数据内容。每个要素在同一文件中方式位的设置是唯一确定的。 1.5本模式适用于我国地面气象观测各类台站、各种类型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 2.A文件编制技术规定 2.1文件名编制规定 A文件为地面气象资料基本数据文件,由地面19个要素一个站一个月的原始数据构成。文件类型为文本(或称作字符)文件。 文件名以字母“A”打头,由11位字母、数字组成。文件名的结构为: AIIiiiMM.YYY 其中“A”为文件类别标识符(保留字),用大写字母表示。“IIiii”为区站号。“MM” 为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0”。“YYY”为资料年份,取年后三位。 2.2文件结构 A文件由文件首部、尾部和文件体三个部分构成(见附表一)。 2.2.1文件首部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参考资料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 (试行) 为规范公众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科学发布天气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特制定本业务规定。 一、总则 1、根据天气过程或系统的逼近时间和影响强度,预报等级用语一般依次为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预警信号是警报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最高级别的警报。只有热带气旋和大风降温预报可以发布“消息”。 2、无论是预报、警报还是预警信号,都应明确预报名称、发布单位和发布时间;天气过程或系统影响区域、出现时段、强度、可能造成的影响及防御提示等。 3、本规定给出了热带气旋、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沙尘暴、冰雹、雪灾、道路结冰、霜冻、灰霾、城市内涝、地质灾害、森林(草原)高火险、城市高火险等十七类天气预报等级用语。文中规定的预报时效一般是指最长预报时效,各级气象台站可根据对每次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确定预报发布的时间和等级用语。 4、其它种类的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由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报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备案。 5、天气预报等级用语是根据目前的预报能力确定的。随着预报能力的提高,需要滚动修正。 二、热带气旋预报等级用语 分消息、预报、警报、紧急警报和预警信号五级。 1、消息:编号热带气旋远离或尚未影响到预报责任区时,根据需要可以发布消息,报道编号热带气旋的情况,解除警报时也可以用消息方式发布。 2、预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72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发布预报。 3、警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48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警报。 4、紧急警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24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紧急警报。 5、台风预警信号:根据逼近时间和强度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详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气发[2004]206号),下同。 三、暴雨预报等级用语 分暴雨预报、暴雨警报、暴雨预警信号三级。 1、暴雨预报:预计未来48小时或24小时责任区内将有暴雨发生,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将造成一定影响,可发布“暴雨预报”。如果影响较小,则不用“暴雨预报”术语。 2、暴雨警报:预计未来12小时(有把握时也可以提前24小时)责任区内将有暴雨发生,对国民经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有较大影响,可发布“暴雨警报”。如果影响不大,则用“暴雨预报”术语。 3、暴雨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的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暴雨预报、警报标准,报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审批。 四、高温预报等级用语 分高温预报、高温警报、高温预警信号三级。 1、高温预报:预计未来48小时责任区内将有高温天气发生。 2、高温警报:预计未来24小时责任区内将有高温天气发生。 高温标准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根据本省(区、市)实际情况确定,报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审批。 3、高温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五、寒潮预报等级用语 分大风降温消息、寒潮预报、寒潮警报、强寒潮警报、寒潮预警信号五级。 1、大风降温消息:预计未来72小时责任区内最低气温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4℃。陆上平均风力5-7级(海区平均风力7级以上)。 2、寒潮预报:预计未来48小时责任区内最低气温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4℃。陆上平均风力5-7级(海区平均风力7级以上)。 3、寒潮警报:预计未来48小时责任区内最低气温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为≤4℃。陆上平均风力5-7级(海区平均风力7级以上)。 4、强寒潮警报:预计未来48小时责任区内最低气温下降14℃以上,最低气温≤4℃。陆上平均风力5-7级(海区平均风力7级以上)。 5、寒潮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表示。 对寒潮预报中的大风标准,各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报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审批。

环境气象指数

\I CS07.060 A47 DB65 环境气象指数 environmental weather index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目次 前言................................................................................. II 气象指数 (1) 1 范围 (1) 2 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计算方法与等级划分 (2) 4.1紫外线指数 (2) 4.2森林火险天气等级 (3) 4.3 草原火险天气等级 (5) 4.4城市火险天气等级 (8) 4.5 空气污染气象条件 (9) 4.6 地质灾害天气等级 (10) 4.7 体感温度 (12) 4.8 旅行气象指数 (13) 4.9 中暑指数 (13) 4.10 穿衣指数 (14) 4.11 寒冷指数 (15) 4.12 人体舒适度指数 (16)

前言 本标准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提出。本标准由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科技服务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政策法规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彦、陈春艳、杨静、胡列群。

环境气象指数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气象指数的术语和定义、计算方法和量级划分。 本标准适用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发布和描述的环境气象指数。 2 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环境气象指数environmental weather index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气温、气压、湿度、风等多种气象要素和地理、天文和季节等其它因素综合进行计算而得出的用来描述人类生存环境和各种活动的、客观量化的气象条件预测指标。3.2 紫外线指数ultraviolet index 衡量某地正午前后到达地面的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眼睛等组织和器官可能的损伤程度的指标。指数确定主要取决于纬度、海拔高度、季节、平流层臭氧、云、地面反照率和大气污染状况等条件。 3.3 森林火险天气等级forest fire-danger weather ratings 综合考虑气温、湿度、降水、连续无雨日数、风力和物候季节等多因子的共同影响后,林区内可燃物潜在发生火灾的危险程度(或易燃程度、蔓延程度)。 3.4 草原火险天气等级grassland fire-danger weather ratings 综合考虑气温、湿度、降水、连续无雨日数、风力和物候季节等多因子的共同影响,草场可燃物潜在发生火灾的危险程度(或易燃程度、蔓延程度)。 3.5 城市火险天气等级urban fire-danger weather ratings 充分考虑湿度、可燃物表面和内部的干燥程度、环境热状况、风力等多因子的共同影响后,城市内一般性可燃物潜在的发生火灾的危险程度。 3.6 空气污染气象条件air pollution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不考虑城市及周边污染源、大气成分等因素的影响,只单纯从天气角度的变化分析作出空气污染潜势预报指数。 3.7 地质灾害天气等级geological disaster weather ratings 综合考虑地形、地貌等地质结构参数、山区积雪融化情况、降水持续等多因子的共同影响后,山区及其附近地区潜在的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 3.8 体感温度apparent temperature 考虑了气温、湿度、风速、太阳辐射(云量)及着装的多少、色彩等因素后,人体所感觉到的环境温度。 3.9 旅行气象指数travel meteorological index

地理区域时间分布特征

陆军军官学院五四比武 数学建模竞赛 参赛组编号:022******* 所属队别:学员二旅26队 参赛队员姓名:夏旭东刘小均刘豪 参赛选择的题号是: A 论文题目:地理区域气温时间分布特征

地理区域气温时间分布特征 摘要 1.问题一 问题一是对较短时间内气温的预测,为了能够较准确的预测较短时间段的气温,我们需要对所给数据进行处理,由于问题一是为了求出一天、几天或者一周的气温,我们首先需要计算出三个区每天的平均温度,其次引入三次指数平滑法,并建立时间序列模型,较精确的预测出较短时间的气温,预测结果如下: 20070624 20070624~26 20070624~30 原平均温度22.4 25.37 25 预测值23.91 26.17 26.43 2.问题二 问题二要预测冬季的最高或最低气温,实际上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预测冬季三个月的气温,但这加大了运算量,其实对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获得的,因此对一年四季随机抽取三天,观察其气温变化曲线,得出了两个时间段,即0-6时和12-16时能达到每日的最低和最高气温,再利用问题一中的基于EMD的神经网络预测,以所给数据为输入,预测下一年同期气温,比较得出最高和最低气温,如下图: 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时间20070221 20061223 平均温度17.6 -9.5 3.问题三 问题三要对2007年冬季气温整体进行分析,由于没有给出2007年的真实冬季气温,我们首先要预测出2007年冬季的气温,第二问我们利用基于EMD的神经网络预测法对2006年的冬季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进行了预测,而得出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相比,非常接近。因此我们预测2007年冬季的平均气温,也在原有的模型基础上进行求解。然后分析:1.对07年冬季气温的整体性分析2.对07年冬季气温的地域情况的分析3.对2007年冬季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时间的分析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希尔伯特黄变换 EMD经验模态分解法神经网络预测时间序列法

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级别由谁规定

1、Ⅰ级预警:特别重大(红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或者多省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极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5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5级。 2、Ⅱ级预警:重大(橘黄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特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4级、森林(草原)火险等级达4级。 3、Ⅲ级预警:较大(黄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或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3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3级。 4、Ⅳ级预警:一般(蓝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较

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或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2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2级。 扩展资料 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随着时代发展,气象预警的级别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种类由原来的3种增加到10种,为人们所熟悉的黑色台风预警信号将退出历史舞台。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新版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Ⅳ、Ⅲ、Ⅱ、Ⅰ级),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同时以中英文标识,与国家的所有应急处置等级和颜色保持一致。 而原有的台风、暴雨、寒冷3种预警信号的黑色预警信号将成为历史,统一以红色为最高等级,由原来的“白、绿、黄、红、黑”改为现在

作物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技术指南

附件 作物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技术指南 —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

目录 前言 (1) 1.作物病害气象等级预报 (2) 1.1作物病害气象等级预报的概念 (2) 1.2促病指数预报模型技术 (2) 1.3病害气象等级预报资料要求 (3) 1.3.1 模型建立资料 (3) 1.3.2预报服务资料 (4) 1.4气象等级分级 (4) 2.促病指数预报模型 (5) 2.1促病暖湿日的判断 (5) 2.2促病暖湿日出现时间的影响系数 (5) 2.3促病暖湿日连续出现的影响系数 (6) 2.4促病指数模型 (6) 2.5气象等级分级 (6) 2.6模型检验 (6) 3.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 (7) 3.1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资料 (7) 3.2促病暖湿日判断 (8) 3.3促病指数计算 (8) 3.3.1影响系数的确定 (8) 3.3.2计算赤霉病促病指数(Z) (9) 3.4气象等级分级标准 (9) 3.5气象等级预报检验 (9) 4.水稻稻瘟病气象等级预报 (10) 4.1稻瘟病气象等级预报资料 (10) 4.2促病暖湿日判断 (11) 4.3促病指数计算 (11) 4.3.1影响系数的确定 (11) 4.3.2计算稻瘟病促病指数(Z) (11) 4.4气象等级分级标准 (11) 4.5气象等级预报检验 (12) 5.注意事项 (12) 5.1预报模型的多样性 (12) 5.2预报结果的准确性检验 (13) 5.3病害气象等级预报的效益评估 (13)

前言 由国家气象中心牵头组织编写的《作物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技术指南——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详细介绍了以促病指数预报模型为主要方法的作物病害气象等级预报技术,是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业务技术中的一部分。希望通过该指南规范国家级和省级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气象等级预报指标体系、预报模型及相关技术方法,推动气象部门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业务服务的全面发展。 小麦赤霉病是威胁我国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上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赤霉病的年发生面积均在415 万hm2以上,其中长江流域麦区是小麦赤霉病发生最严重的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和四川等省。在小麦整个生长季赤霉病均可危害,造成苗枯、茎腐、茎基腐和穗腐,最常见的是穗腐。麦穗受害后,麦粒变的皱缩干瘪,品质低劣,产量降低、种子出苗率低,并含有致呕毒素和类雌性毒素造成人畜中毒。 水稻稻瘟病是一种真菌型水稻病害,我国凡有水稻栽培的地区均有发生。稻瘟病主要影响水稻产量,其次是影响水稻品质,流行年份造成产量损失10%~30%,严重时可达40%~50%。稻瘟病在水稻各生育期、各个部位均可发生,造成苗瘟、叶瘟、秆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其中尤其以穗颈瘟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近30年来我国稻瘟病的年均发生面积约为465万hm2。 气象部门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小麦赤霉病、水稻稻瘟病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建立了赤霉病、稻瘟病发生发展的气象指标。2007年开始,气象部门深入开展了气象条件对病虫害发生发展影响的理论研究和业务服务,在2008-2009 年中国气象局基础建设项目、2015-2016年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重点项目等的支持下,国家气象中心先后联合江苏、安徽、四川、重庆等省农业气象业务科研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发生发展的气象指标,建立了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业务技术方法和产品制作发布平台,为赤霉病和稻瘟病的适期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但是,我国小麦和水稻种植区域广阔,小麦和水稻品种多样、抗病性差异较大,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感病机理复杂,相关的指标与预报技术仍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在业务服务工作中,应针对本地气候特点、小麦和水稻品种抗性以及种植管理特点开展本地化应用。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A格式

四、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1、总则 1.1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是认识和预测天气变化、探索气候演变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和提供气象服务的基础,是我国天气气候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有必要对2001年版的“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简称2001 年版A格式)进行补充、修改。 1.2 本格式以中国气象局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为依据,对2001年版A格式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将格式命名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作为原“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的2003年版。 1.3本格式由一个站月的原始观测数据、数据质量控制标识及相应的台站附加信息构成,包括A文件和J 文件两个文件,附加信息即2001年版的“气表-1封面、封底V文件”,作为A文件的一部分。因此本格式涵盖了气表-1的全部内容。 1.4 根据2003年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本格式在2001年版A格式基础上增加了相关的要素项目;

为了更好地表述数据质量,增加了数据质量控制标识。观测数据部分历史资料中的技术规定可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本格式不再赘述。 1.5 根据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本格式将2001年版单要素分钟降水量J文件更改为多要素分钟观测数据文件,作为A文件的补充,简称J文件。 1.6 2001年版与2003年版A、J格式具体变动内容见附件“2001年版与2003年版格式变动对照表”。 1.7 本格式适用于我国现行各类地面气象台站和不同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 2、A文件 2.1 文件名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简称A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由17位字母、数字、符号组成,其结构为“AIIiii-YYYYMM.TXT”。

气象中天气现象的等级划分

气象中天气现象的等级划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雨、雾、风、雪等天气现象的等级划分可能不够明了,以下是部分常见天气现象的等级划分标准。

三、雾的等级划分标准,按水平能见度距离划分,为5个等级: 1.平能见度距离在1~10公里之间的称为轻雾。 2.水平能见度距离低于1公里的称为雾。 3.水平能见度距离200~500米之间的称为大雾。 4.水平能见度距离50~200米之间的称为浓雾。 5.水平能见度不足50米的雾称为强浓雾。 四、雨量的等级划分: 1.小雨:1天(或24h)降雨量小于10mm者。 2.中雨:1天(或24h)降雨量10~25mm者。 3.大雨:1天(或24h)降雨量25~50mm者。

4.暴雨:1天(或24h)降雨量50~100mm者。 5.大暴雨:1天(或24h)降雨量100~200mm者。 6.特大暴雨:1天(或24h)降雨量在200mm以上者。 五、雪的等级划分 1.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 2.5mm的降雪过程。 2.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 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2.5~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3.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5.0~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4.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5.大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2.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20.0mm或积雪深度达16CM 的降雪过程。 6.特大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24.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40.0mm或积雪深度达32CM 的降雪过程。

中国气象局_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实施细则(试行) 为规范公众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科学发布天气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依照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的要求,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总则 1.根据天气过程或系统的逼近时间和影响强度,预报等级用语一般依次为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预警信号是警报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最高级别的警报。只有热带气旋和大风降温预报可以发布“消息”。 2.无论是预报、警报还是预警信号,都应明确预报名称、发布单位和发布时间;天气过程或系统影响区域、出现时段、强度、可能造成的影响及防御提示等。 3.本规定给出了热带气旋、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冰雹、雪灾、道路结冰、霜冻、灰霾、城市内涝、地质灾害、森林高火险、城市高火险等十六类天气预报等级用语。文中规定的预报时效一般是指最长预报时效,各级气象台可根据对每次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确定预报发布的时间和等级用语。 4.天气预报等级用语是根据目前的预报能力确定的。随着预报能力的提高,需要滚动修正。 二、热带气旋预报等级用语 分消息、预报、警报、紧急警报和预警信号五级。 1.消息:编号热带气旋远离或尚未影响到预报责任区时,根据需要可以发布消息,报道编号热带气旋的情况,解除警报时也可以用消息方式发布。 2.预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72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发布预报。 3.警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48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警报。 4.紧急警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24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紧急警报。 5.台风预警信号:根据逼近时间和强度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关于预警信号的规定,详见中国气象局《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附件2),下同。 —1 —

长沙市区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及应用检验

长沙市区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及应用检验 为了对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进行有益探索,利用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3年长沙每日AQI监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在大尺度环流背景、温湿条件、水平扩散条件、垂直累积条件等气象要素与AQI指数等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有利于或不利于污染物稀释、扩散、聚积和清除的天气形势和气象参数;分别采用分类、加权法及模式预报法,计算预报参数判据及加权值,建立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方法,得到长沙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与AQI增量的短期预报结果,并对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预报应用情况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用性,回归模型对AQI变化趋势的预报亦具有一定参考性。 标签: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分类、加权法;均值分析;长沙 引言 空气中的污染物在大气中的传播、扩散受到气象条件的制约,如何充分利用气象条件可成为防治污染有效而又现实的途径之一。众多学者对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1-9]。张丽等[1]基于2011-2013年地面观测资料及风廓线雷达资料,对能见度及降水、地面和低空风向风速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建立了深圳市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的方法及流程,计算结果与实况基本相符。黄菊梅等[2]利用2014年3月-2015年2月6个空气质量监测点资料,对岳阳市区AQ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用综合指标法和逐步回归法建立岳阳市区AQI预报模型。王伟平等[10]采用数值预报方法、气象条件指标判别方法和天气学方法,对浙江省空气污染气象条件进行预报,对其预报结果作了分析与评估。由于不同地域气象影响因子与环境空气质量浓度存在着较大差异,建立合适本地的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模型至关重要[10-18]。为此,利用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3年长沙逐日AQI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通过相关性分析归纳出有利于或不利于污染物稀释、扩散、聚积和清除的天气形势和气象参数,并尝试建立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方法。 1 预报资料及方法 1.1 資料的选取 本文采用长沙市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3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及同期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1.2 预报方法 基于大尺度环流背景场、温湿条件、本区域垂直风场变化、低层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条件、垂直累积条件等高空天气形势、地面天气形势及气象参数与AQI 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对AQI均值以5%、15%、25%为分界点,给出相应的加权

《地理气象天文》教案

《地理气象天文》教案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 教材:《自然地理学》杨达源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化学02(2)班生物02(2)班 任课教师:XXX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影响的机制,提高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和开展地理学研究的能力。 教学内容: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形成过程、基本特征、类型和分布,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方法。 教学时数:48学时。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件演示;学生上网检索、观察记载当地天象物候;讨论。 绪论 教学要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任务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时数:1学时。 重点难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P 1_____4 第一节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地理的空间分异规律;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第三节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他分科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地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其他学科也密切相关。 复习思考题:1、建立天象、物候观测记载本;2、你对学习好本门课程有何建议?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球系统第一章地球系统是开放系统 教学要点:太阳系,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内部与外部构造,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教学时数:3学时。 重点难点:太阳系,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岁差、章动和极移;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教学内容:P 5——20、P 35----46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宇宙和天体;太阳和太阳系;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第三节地理坐标 纬线与纬度;经线与经度。 第四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与昼夜;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岁差、章动和极移。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 地球的圈层分化;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外部构造。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海陆分布;海陆起伏曲线;岛屿;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复习思考题:详见P 20、P 38 “关键词”、“思考题”。

气象领域的GIS应用

气象领域的GIS应用 1 GIS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气象的时空分布差异大,自然灾害频繁。从古到今我国人民既受益于天气,也受害于天气,与自然灾害进行了长期的斗争。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口的增加、环境的变化,气象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及人民的重视。因此在传统调查、规划、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的技术,将更有助于加快信息的获取、更新,促进气象行业的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门重要的空间信息技术,在越来越多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气象信息既包括空间地理信息,又包括大量与空间密不可分的气象属性信息。气象数据本质上也是地理信息,因为气象中的风速、温度、气压等都是相对于具体的空间域和时间域而言,没有地理位置的气象要素是没有任何意义的。GIS技术优势在于可以海量管理和查询气象信息,可以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与数值模型计算相结合,还可以形象直观的可视化表达模型计算结果;GIS空间分析能力还可以与气象信息技术相结合,提供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并采用一定模型为决策服务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在气象领域中引入GIS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GIS在气象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不觉限于空间数据的管理发布,它辐射到整个系统的各个环节,从数据组织、存储、管理到功能的实现与应用,能够与气象业务充分结合,为整个气象信息化系统提供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GIS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平台,针对气象领域的特点,提供数据组织策略、强大的GIS功能集成、丰富的Web展现、三维渲染和遥感处理等功能。 2 基于GIS的数据组织 GIS平台数据管理机制能够克服异构和分布式带来的气象数据使用障碍,建立一个理想的应用环境,既可以保留数据异构和分布性的优势,同时也可以为更多资源共享、处理协同与任务合作方面的用户提供一致化的服务接口和方式。 2.1 分布式数据管理 基于GIS的气象数据可以实现分布式数据管理,采取“纵向多级、横向网格”的组网方案。分布式数据的存取操作、增量式订阅和发布技术均采用面向“服务”方式进行,充分体现“面向服务”的最新设计思想。通过面向“服务”设计思想和面向“地理实体”的数据模型相结合,增量式订阅和发布技术使网络节点之间、父节点与子节点之间,因不同操作系统、不同数据库平台、不同数据大小而产生的“异构数据库”可实现增量更新与同步。

天气预报常用术语

天气预报常用术语 常规天气预报要素包括:天空状况、天气现象、降水量、降水等级、风向风速、气温等。、 1、天气预报分类: 预报时效是天气预报的有效期限。在现代天气预报业务中,根据时效的长短分为以下四类: 长期天气预报:是指10天以上(月、季、年)的旱涝、冷暖、雨量等天气趋势的展望,一年以上的预报称超长期预报。 中期预报:对未来4~10天内的逐日天气预报,内容针对灾害性天气和转折性天气。 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3天的逐日天气预报,其内容是对常规气象要素的预报。其中0-12小时的预报称为超短期预报。 短时临近预报:是指未来0-6小时的预报,其中0-2小时的预报称临近预报。对短期预报进行补充和订正,一般是对暴雨、冰雹、雷雨大风等尺度较小的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 2、天气预报常用时间用语

气象部门以北京时20点为日界,天气预报中描述的白天和夜间与我们常规的认知是有区别的。了解了天气预报中的时间划分,就能够更好的使用它了。常用时间用语如下: 白天:08时~20时; 夜间:20时~08时; 早晨:04时~08时; 上午:08时~11时; 中午:11时~13时; 午后:12时~14时 下午:13时~17时; 傍晚:17时~20时; 上半夜:20时~24时; 下半夜:24时~04时; 半夜:22时~02时; 凌晨:02时~04时; 3、天气预报常用范围用语 个别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小于5%的区域。 局部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小于10%的区域。 部分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有10%~30%的区域。 大部分地区: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大于50%的地方。 4、天气预报中天空状况是如何规定的?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知识点

〖教学目标〗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2.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区域的范围和相关情况 2.部分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和部分重要省份的轮廓 本章知识框架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⑴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⑵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⑶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大体以秦岭—淮河为界,确定这个界线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即1月0℃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大体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也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基本吻合,这个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候。 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线大体是我国地势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即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确定该界线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地势。

2、秦岭——淮河一线代表的地理意义: ⑴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⑵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⑶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⑷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⑸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⑹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一、北方地区: 1、范围: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及京、津二市的全部或大部,甘肃、宁夏的东南部和江苏、安徽两省北部 2、地理位置:位于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大致位于北纬33度以北 3、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 4、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0%。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有:东北的满族、朝鲜族;宁夏、甘肃的回族; 5、气候:暖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旱,夏季高温多雨) 6、主要气象灾害: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洪涝,冬季寒潮 7、地形:地跨我国第二、三阶梯,以平原、高原为主,有我国的“北大仓”之称 8、植被和果树:东北天然森林、温带水果; 矿产资源:铁;

数值天气预报基础

数值天气预报基础教学大纲 开课院系:海洋环境学院 教学大纲撰写人:贾英来撰写时间: 2008 年 3 月15 日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数值天气预报基础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推荐使用教材:数值天气预报编者:沈桐立,田永祥,葛孝贞,陆维松,陈德辉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9-15 , ISBN:7502919724/P.0751, 课程总学时:34 总学分:1.5 含上机学时:17学 分:0.5 周学时: 2 学期安排:三年级第二学期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是否双语教学): 教学目标:掌握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包括σ垂直坐标系以及地图投影坐标系下的大气运动方程组;几种常用的地图投影(麦卡托、兰勃脱、极射赤面投影);数值差分方法;时间积分方案;采用差分近似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比如线性计算不稳定,有限网格下的误差,非线性计算不稳定等;以及减小计算误差和克服计算不稳定常用的方法—平滑和过滤。教学目的是为了向学生传授数值天气预报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根据大气运动微分方程组构建数值预报方程的能力,能够对所建立的差分方程组进行稳定性及误差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小计算误差,提高稳定性。 基本要求:汉语教学 考试形式:考试(其中理论课成绩占50%,编程实践课成绩占35%,课堂表现占15%)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章节授课内容授课模式学时 绪 论数值天气预报的诞生、发展及现状多媒体教学 1 第三章数值计算方案 §1 差分方法 §2 时间积分方案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1 2 §3 线性计算稳定性 讨论+多媒体教学 4 §4 三层格式的计算解 §5 有限网格下的误差 §6非线性计算不稳定 §7平滑和过滤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1 1 2 2 第一章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 §1 旋转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 §2 球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 §3局地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 §4 P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 §5 σ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 §6 大气运动基本方程组的简化 §7涡度方程和散度方程及其简化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1 1 第二章 地图投影坐标系中的大气运动基本方程组 §1 地图投影 §2 普遍的正交曲线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3普遍的地图投影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讨论+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4 上机实习1编写计算兰勃脱地图投影放大系数和科氏参 数的FORTRAN程序 上机实习 2 上机实习2编写计算mecartor地图投影放大系数的 FORTRAN程序 上机实习 2 上机实习3:用欧拉后差和中央差方法求解一维线性平 流方程 上机实习 2 上机实习4对给定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场进行平滑并绘图上机实习 2 上机实习5编程把σ坐标系下的数据转换到p坐标下上机实习 2

重要天气预报质量评定办法

重要天气预报质量评定办法 (试行) (第一次修订) 国家气象局 一九九○年五月

重要天气预报质量评定办法 (试行) (第一次修订) 说明 1.为使评出的天气预报质量具有客观性、代表性和比较性,本办法采用了“技 巧水平”的评分体系。评出的技巧水平质量与过去评定办法评出的预报准确率(或百分率)是两种不同的含义。技巧评分考虑了由于各地天气气候原因的差异而影响预报质量的气候因素,因此,评出的预报质量比过去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可比较性。采用这种评定办法也便于同国外进行比较。 2.本办法适用于本地(县气象局)和区域分片(气象台)的短、中、长期天气 预报质量的评定。 3.短、中、长期预报的时段含义,为了与世界气象组织规定一致,便于今后同 国外比较,作如下统一规定:短期指0~72小时(即三天以内);中期指第4天至第10天;长期指10天以上。 4.统一评定和上报的项目,短期有:一般性降水、暴雨(雪)、大风、极端最高 (低)气温和寒潮五项。中期有:旬报中的极端最高(低)气温、一般性降水和暴雨(雪)过程以及寒潮四项。长期有:温度和降水趋势预两项(凡在年、季、月报中发布该项目预报的要上报)。其他项目由各省(区、市)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增加,并可制订相应的技巧评分规定或别的评定规定。 5.本办法中所列各类项目的天气(例如各级别的降水、大风和寒潮等)标准, 是全国统一的标准。少数省(区)因天气气候差异较大,其所在省(区)气象局可根据本省的天气气候特点,并结合服务需要等,适当修订出本省统一对外服务使用的天气标准,向国家气象局备案。但内部评定仍采用本办法所规定的统一天气标准和评定规定。 6.西北等某些地区的部分测站,有些月份降水的气候月平均值很小,例如不到 1、2毫米,在不影响服务的情况下,可以只进行定性评定,或由省(区)气象 局自行确定其他办法进行评定。 7.短期天气预报,统一评定气象台、站每天下午对外发布的一次公众预报;若 无该次预报时,可选择其它固定的主要一次预报进行评定,但确定后不得任意变动。 8.评定预报时段内的天气实况,不允许将天气实况时段作前延后伸。 9.发布订正预报的时效不作统一要求,但应视服务需要和当时的天气特点,尽 可能早地发布。订正预报与原预报分别评定,上报时应注明订正预报的时效,预报误差等情况,不得以订正预报的质量代替原预报的质量。 10.短、中、长期的区域分片预报,在事先确定代表站的基础上,内部一律进行 逐站预报(可制作预报图)逐站评定。但对外发布预报,仍可使用当地通俗易懂的习惯性服务用语(各省自订)不必发布逐站预报。 11.各级气象台、站在执行本办法之前,应对本站的(含区域分片预报的代表性 站)历史气候资料进行统计(具体规定见第六部分),以便在评定“气候预报” 误差值和计算预报技巧水平百分数时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