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

第一节词法

一、实词的活用:在古汉语中,原属甲类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时可以临时用作乙词类,这就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多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有时也可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动词。如:

1、用讫再火令药熔。(用火烤)

2、大楚兴,陈胜王。(称王)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运行到中午)

4、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向西进军)

练习:

指出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并解释。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二月草已芽。

3、左右欲刃相如。

4、驴不胜怒,蹄之。

5、师还,馆于虞。

6、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子房前。

8、(儒者)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9、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10、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二)名词作状语。如:

1、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像人一样)

2、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像蛇一样蜿蜒)

3、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在朝廷上)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畚箕)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当面)

6、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像对待货物)

7、失期,法皆斩,(按法律)

8、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向西、向南或南面、西面)

9、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

10、谨食之,时而献焉。(到时间)

练习:

A、指出活用为状语的名词并解释。

1、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

2、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

3、(孙)策亦亲戚待之。

4、吾义固不杀人。

5、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6、乡邻之生日蹙。

7、日割月削,以趋于亡。

8、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B、名词作状语的用法,至今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的某些成语和双音词中,成为凝练的结构,填词并体会。

——吞——咽、——蟠——踞、——消——散、——起——涌、——崩——解、——食——吞、——新——异、

——黑、——凉、——亮、——黄、——缩、——拥……

(三)、形容词用作动词。如:

1、大王必欲急臣。(逼迫)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3、尔安敢轻吾射。(轻视)

4、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消散净尽)

5、朔漠则桃李夏荣。(开花)

(四)、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凡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施行的,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因而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即主语使宾语怎样),就叫做使动用法。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臣活之”,“活”不是“臣(张良)活”,而是“臣(张良)使之(项伯)活”,即我张良使他活了下来。

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

a、予我千金,吾生汝。(使……活)

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

a、诸侯恐惧,令盟而谋弱秦。(使……削弱)

b、日思高其位,大其禄。(使……抬高,使……丰厚)

3、名词的使动用法。如:

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

b、乘势,则哀公臣仲尼。(使……为臣)

(五)、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形容词、名词用作动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程度“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它反映主观上的认识,并不一定与事实相符。如:

a、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不相符)

b、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相符)

1、形容词意动用法

a、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以……为贵,以……为贱)

b、且庸人尚羞之,况乎将相乎?(以……为羞)

c、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认为……是聪明的)

2、名词的意动用法

a、不如吾闻而药之也。(把……当作良药)

b、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看待)

c、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把穷儿子当作儿子)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把……当作鼻祖)

练习:

(一)说明下列各句中的使动或意动用法。

1、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2、外连衡而斗诸侯。

3、齐女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4、(云)友风而子雨。

5、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6、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

(二)比较使动和意动的区别。

1A、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后汉书·赵充国传》)

1B、(谢)石闻(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老秦师。(《淝水之战》)

2A、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

2B、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质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老子》)

(三)“战而胜之”和“战而败之”在意义上有没有区别?为什么?

二、通假字

练习:圈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或师焉,或不焉。

5、昂其直,居为其货。

6、两股间浓血流离。

7、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8、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虫跃去尺有咫。

9、譬如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10、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

11、使悉反诸侯侵地。

12、臣左手把其袖,右手刺其匈。

三、古今异义词

(一)定义:古今异义词就是古汉语中意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词(二)古今词义变化规律

1、词义扩大

如:(1)“河”:[古义]传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2)“股”:[古义]名词,大腿。

[今义]①大腿。②事物的一部分。③量词。

2、词义缩小

如:(1)“狱”:[古义]①名词,监牢。②名词,官司,案件。

[今义]监牢。

(2)“让”:[古义]①谦让。②责备

[今义]只表谦让

3、词义转移

如:(1)“窃”:[古义] ①私下,私意。②“我”的谦词。

[今义]偷窃。

(2)“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4、感情色彩的变化

如:(1)“卑鄙”:[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不含贬义。

[今义]品质恶劣,含贬义。

(2)“风流”:[古义] ①杰出、英俊。②繁华的景象。

[今义]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

5、双音词

(1)“中间”:[古义] 中,当中;间,夹杂着。

[今义]当中。

(2)“指示”:[古义] 指点给…看。

[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四、偏义复词

(一)定义:所谓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同或意反的词素构成的复合词,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意义,只作陪衬,词的意义落在一个词素上。

(二)举隅: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如:①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如:①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第二节句法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用“也”表判断。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谓语后“者也”连用。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谓语后用“也”表判断。例:环滁皆山也。

4、用“为”表判断。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5、用“乃”、“则”、“即”、“非”等表示判断。

例如:吾翁即汝翁。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6、直接用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例:刘备,天下枭雄。

7、用“是”表判断。例: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

8、主语后用“者”表提顿。例如:次者吾君,次者遂。

体会并翻译下面的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吾师道也。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非字而画。

6、入其舍,则密室垂帘。

7、在药则未为良时。

8、此其效也。

9、深山中则四月花。

10、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11、以谓“日出没所激而成”,此极无理。

12、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

13、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莸之所居。

14、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15、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

16、白起,小竖子耳。

17、次者吾君,次者遂。

18、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二、被动句

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接受者,这类句子叫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用“见┄┄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见”表被动。如:渐见愁煎迫。

4、用“受……于”表被动。如: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省略了“于”的引进。如:感[于]斯人言。

6、用“为”表被动。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7、用“为……所”表被动。如: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8、直接用“被”表被动。如: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9、用兼词“焉”[于之]中的“于”表被动。如: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10、主语后用他动词表主语被动,无被动标志。如:戍卒叫,函谷举。翻译并体会被动句:

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旬余,杖至百。

6、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

7、左骖殪兮右刃伤。

8、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9、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10、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11、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

12、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13、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

14、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15、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三、倒装句

[只是从现代汉语的习惯看,这样称呼。古汉语里是正常的句式] (一)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到动词或介词前面去。如:

(1)、大王来何操?(2)、何以知之?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1)古之人不余欺也。(2)子不我思。

3、通过助词“之”、“是”使宾语前置。如:(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诸君无有意则已,诸君而有意,则唯予马首是瞻。

4、介宾词组中的宾语前置。例: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

5、为突出宾语,无标志地将宾语前置。如: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说明下列句子宾语前置的情形: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世浑浊而莫余知兮。

3、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4、乃谓其骑曰:“何如?”

5、客何为者也?

6、彼且奚适也?

7、吾谁欺?欺天乎?

8、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9、微斯人,吾谁与归?

10、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二)定语后置

1、中心词+定语+者。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中心词+之+定语。苟以天下之大。

3、中心词+数量词。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4、中心词+定语。如:兵精足用。

翻译下列定语后置的句子,注意将后置定语译到中心语前面去。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

3、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

4、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

5、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

6、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

7、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

8、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三)介宾结构后置

指介宾结构置于它所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后,翻译时必须要将它放到所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去。

如:(1)皆以美于徐公。(2)得双石于潭上。

(四)谓语前置:为突出谓语,将谓语放在主语前面的句子。

如:(1)甚矣,汝之不惠。(2)快哉此风!

四、省略句(因承前、蒙后、对话而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翻译时为了句子成分的完整和句意的清楚,一般要补译在括号内)

1、主语的省略

例:(1)赵惠文王时,(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2、谓语的省略

例:(1)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觉)非前物。《促织》

3、宾语的省略

例:(1)以一头进(上官),试使(之)斗而才。《促织》

4、定语的省略

例:(1)细瞻(图之)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促织》

5、定语所修饰的中心词的省略

例:(1)如平地(之药)三月花者,深山中(之药)则四月花。《采草药》

6、介词或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1)楚人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和氏》

省略的种类有三种,一为蒙后省略,即下文马上要出现的,上文就省略了;一为承前省略,即上文刚出现过,下文就省略了;一为对话省略,借助对话的语境省略。如:

1、于是王召见(蔺相如),(王)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之)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省略现象相当普遍,为节省篇幅,故每篇课文的省略情况略。

(注:这是应学校要求,在语文拓展课讲义的基础上,我和胡老师编撰的一点汉语语法资料。作为要素之一,任何语言学习,离不开语法常识——有意又强于无意。片面强调语感,而完全忽视语法的语文教学是畸形的,我深信。语文教学中,语法一度处境尴尬:初中教而不考,高中考而不教。时下,被冷弃的语法终于又有走进语文中高考试卷的趋势,这无疑是拨乱反正。长久保存并共同享用这些有用的资料,是我不避冗赘把它及其他一些语文教学资料存放在新浪的园地里的目的,敬请大方之家理解、补充、指正。)

句式倒装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在正常情

况下,汉语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顺序的。如主语

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

修饰限制或在中心词前,补充成份在谓语后。

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

与现代汉语的位置顺序不一致。有时宾语可以

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

面,甚至有时候谓语还可以放到主语的前面

等。

常见的倒装有以下的五种:

1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

否定句中

出现结构助词

2定语后置:

数量性定语后置

修饰性定语后置

“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3介词并语前置

4介词宾语的位置,

5谓语前置

(1)宾语前置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其类有三: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例如,

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③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④圣王有百,吾孰法焉?

⑤“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⑥吾谁欺,欺天乎?

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例(3)的“敢”是能愿动词,它必须与动词连在一,所以“谁”用在“敢”之前。最有启发性的是例(6),“欺天乎”当然也是疑问句。但由于“天”这个宾语是名词。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动词“欺”的后面。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有之)

②臣未之闻也(未闻之)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无诈尔…)

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莫欺之)△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据统计,《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占98.4%。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例如:

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汉代以后,这种宾语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②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虽然汉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我们可以认为前置是沿袭先秦语法规则,是文人仿古的结果。

(三)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

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

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如:

①宋何罪之有?

②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③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④我周之东迁,晋郑依焉。

⑤王贪而无信,唯蔡是感。(感通憾怨恨)

⑥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责备你)其各例意思分别是:宋有何罪、说的是虞虢、将灭虢、依晋郑、感蔡、过尔。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就是这种格式。这种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其他语句如:1惟余马首是瞻。(只要看我的马头就行了)2惟陈言之务去。(只要是陈旧的语言就务必去除)

以上各句翻译要体现出“只要…就”的意思来,如只要是命令就听从,只要有利就图,只要是人才就举荐。

古汉语中,还有些没有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但并不多见。

(2)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用来修饰中心语。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或者因为定语过长没,而为了使语言更流畅,于是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边。今译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语前面,其格式有三类

〈1〉数量性定语后置

①命子封帅车-- 三百乘以伐京。

②不豫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2〉修饰性的定语后置

①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分别译为:“长长的剑”(陆离,形容剑之长),“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高高的庙堂,远远的江湖。

〈3〉“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①太子宾客 -- 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③村中少年 -- 好事者驯养一虫。

译为“知其事的太子宾客:“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的石头:“好事的少年”。都因为有“者”字标志而将定语后置。

(2)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的宾语通常是在介词后面,但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放在介词之前,主要以下两种:〈1〉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

①许子奚为不自织?(为什么?)

②何以战?(凭什么?)

③客胡为若此(为什么?)

④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为何?)

⑤学恶乎始?恶乎终?(从哪里?)〈2〉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虽无形式标志,但也可以将宾语提到介词之前。例如:

①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③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待。

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夜以继日”这类成语是古汉语的遗够

(3)介宾语短语的位置

介宾短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但是,古汉语中表示方式、时间、处所、原因、比较、被动等的介宾断语务作补语。“以、宾”式短语作状语。补语参串,而这些补语的短语,今译时一般要作状语翻译。若仍作补语直译,便感到生际别扭,如:

①何不试之以足?(用脚试试)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④兵数破于齐秦。

⑤名垂乎后世。

例①、②是介对象,③介处所,主动者,⑤介时间,今译时,都应译作状语。

(4)谓语前置

主倒置,是为了突出谓语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或是为了合乎讲对仗,押音韵,如

①子耶,言伐莒者?

②甚矣,汝之不惠!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

+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

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

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

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 第一节词法 一、实词的活用:在古汉语中,原属甲类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时可以临时用作乙词类,这就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多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有时也可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动词。如: 1、用讫再火令药熔。(用火烤) 2、大楚兴,陈胜王。(称王)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运行到中午) 4、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向西进军) 练习: 指出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并解释。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二月草已芽。 3、左右欲刃相如。 4、驴不胜怒,蹄之。 5、师还,馆于虞。 6、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子房前。 8、(儒者)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9、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10、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二)名词作状语。如: 1、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像人一样) 2、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像蛇一样蜿蜒)

3、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在朝廷上)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畚箕)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当面) 6、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像对待货物) 7、失期,法皆斩,(按法律) 8、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向西、向南或南面、西面) 9、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 10、谨食之,时而献焉。(到时间) 练习: A、指出活用为状语的名词并解释。 1、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 2、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 3、(孙)策亦亲戚待之。 4、吾义固不杀人。 5、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6、乡邻之生日蹙。 7、日割月削,以趋于亡。 8、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B、名词作状语的用法,至今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的某些成语和双音词中,成为凝练的结构,填词并体会。 ——吞——咽、——蟠——踞、——消——散、——起——涌、——崩——解、——食——吞、——新——异、 ——黑、——凉、——亮、——黄、——缩、——拥…… (三)、形容词用作动词。如: 1、大王必欲急臣。(逼迫)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论语)十则》)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出师表》) 5.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一、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如: 1、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2、乂用篆章一,原句应为:乂用一篆章。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4、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5、如:其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其矣! 6、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7工湖之远则忧其启。 7、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8、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9、②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起于鲁。 14、欲信大义于天下 15、战于长勺。 1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7、蒙辞以军中事务多。 18、白雪纷纷何所似? 19、微斯人,吾谁与归。 20、何陋之有? 2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2、为人五,为窗八。 2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其有 隐逸气质的花”。 24、告之于帝 25、躬耕于南阳 26、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27、祭以尉首 28、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 2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二、判断句:(一般有:“者,也)如: I、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9、失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10、莲,花之启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II、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1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1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贝U”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1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1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 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1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7、菲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 1、(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2、(此)忠之届也。(《曹刿论战》) 3、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4、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投(之)以骨。(《狼〉〉) 5、启与(之)俱来。(《隆中对》) 6、林尽(丁)水源。(《桃花源记》) 7、急湍甚(丁) 箭。(《与朱元思书》) 8、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 已 9、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10、二(个)男新战死 11、日中(友人)不至。 12/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13、口技人坐(丁)屏障中。 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竽”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4、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丁士举丁……”即在……被举荐”。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山峦为晴学所洗。

学习文言文入门的语法常识

学习文言文入门的语法常识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持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能够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姐”,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小姐,那么,这位小姐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四)了解文言文的一些主要(特殊)句式 了解并掌握文言句式的构成与规律性,可以准确解读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不必死背概念。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个判断句,译成现代文,应加判断动词“是”,“陈胜是阳城人”。有的判句没有“……者……也”的 标志,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示判断,可译成“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表示否定判断,用“非”来表示,如“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文言中表示疑问的句式,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前,形成动宾或介宾倒装。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就要译成“凭借什么作战?”“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文言中表示被动的句式,有的借助介词“于”,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又如省略句式,在文言中也是常出现的,了解这些文言句式,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我们归纳一下,大体包括以下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1.判断句。包括三种类型:有标志的判断句和无标志的判断句,以及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 (1)有标志的判断句。如“……者也”式;

例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者……也”式;例句:“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式;例句:“夫战,勇气也”等等。 (2)无标志的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荀卿,赵人(荀卿是赵国人)。 (3)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诸如,“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啊); 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被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皆: “余购三百盆皆病梅”(我所购买的三百盆都是有病的梅花); 即:“吾所忧,即尔所痛矣”(我所忧虑的,就是你所心痛的)。 2.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包括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两种类型。 (1)有标志的被动句:句中常用介词“受” “被”“为”“于”“见”“为……所”“见……于”

文言文语法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1、“……者……也”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者……”式。“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也”式。“也”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1. “谓语+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见+谓语”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见+谓语+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受+谓语”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 如:(1)有罪受.贰。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 “为+动词”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 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 “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 ..虏!(司马迁《鸿门宴》) 6. “被+动词”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初中语文文言文4种常见句式详解

初中语文文言文4种常见句式详解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1)用“…者,…也”来表示。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3)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例: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①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例: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例: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5)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例:此为何若人——《公输》 为与此同类——《公输》 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6)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用“是”表示判断。

初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词类)

初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词类活用)基本使用方法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一) 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智子疑邻》 2、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口技》 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口技》 4、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口技》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陋室铭》 6、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送东阳马生序》 7、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狼》 8、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作为动词,攻击。《狼》 9、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狼》 10、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中)打洞。《狼》 11、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石壕吏》 12、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三峡》 1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奔:名词用做动词,飞奔的马《三峡》 14、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观潮》 15、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出师表》 1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17、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醉翁亭记》 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满井游记》 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名词用作动词,端酒杯。 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蹇: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19、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陈涉世家》 20、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板打。《陈涉世家》 21、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陈涉世家》 22、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为君王。《陈涉世家》 23、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用鱼网。《陈涉世家》 24、功宜为王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陈涉世家》 25、皆刑其长吏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陈涉世家》 26、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木兰诗》 27、愿为市鞍马市:名词用作为动词,买。《木兰诗》 28、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桃花源记》 29、未果,寻病终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桃花源记》 30、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孝服。《唐雎不辱使命》

古文语法知识

古文语法知识 一、古文句子成分的划分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1、主语和谓语 在句子中,陈述的对象和陈述的内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陈述的对象叫主语,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陈述的内容叫谓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主谓之间用“//”分开)。 例如:①语文老师//正在点名 ②今天天气//非常暖和 ③邻国之民//不加少 2、当谓语的中心词是动词时,在动词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宾语。(宾语用“﹏﹏”划起来)。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我们//需要创新精神。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吾//师道也。 3、定语: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作用。(定语用()标出)。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

③(秦)//东割(膏腴)之地。 ④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4、状语是修饰、限制用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状语用“〔〕”标出)。状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③(蚓)//〔上〕食埃土。 总之,一般的句式是:〔时间或地点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二、古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这类宾前的句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末”“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3、介词宾语前置

中考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 环村居者皆猎户。可译为:村子周围居住的人都是猎户。 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数之大观也。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可译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是夫子呢? 判断句子特殊标志,需要记住。 2.被动句: 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如,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3.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谓语后置 甚矣,汝之不惠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称心如意,几家能彀应是几家能彀,称心如意 (2)宾语前置 弗之怠——弗怠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应前置) 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于我加何焉 我之谓也——谓我也(有之,是作标志,加强语气) 且焉置土石——且置土石焉 何苦而不平——苦何而不平(谁,何,奚,安作宾语时)(3)介宾短语后置 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 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乎东西叫嚣,乎南北隳突 倏与忽相与于遇于浑沌之死——倏与忽于浑沌之死相与于遇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求于诸侯闻达 (4)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千里马者 闻道百——闻百道 北瞰隔山一重——北瞰隔一重山 中垂草莽者千尺——中垂千尺草莽者 2.省略句 (1)省略宾语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余)游 撰长书以(之)为贽 医之好治不病以(之)为功 日光下澈(潭水) 可以(之)一战 (2)省略介词 余立侍(于)左右 既而下(于)西峰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局促(于)一室之内 (3)省略主语 参差荇菜,(君子)左右流之 (臣)受任于败军之际 在肌肤,(病)针石之所及也 触草木,(草木)尽死 (操蛇之神)告之于帝 (4)省略状语 (四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5)省略定语 (鱼)影布石上

(鸟)毛羽(鱼)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所以动(其)心忍(其)性 (6)省略谓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必以情(断之)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鼓之) (7)兼语省略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之)学 3.被动句 (1)“于,受…于”表被动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为…所”表被动 山峦为晴雪所洗 (3)“见,见…于”表被动 虽欲强聒,终必蒙见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帝感其诚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4。表判断句式 (1)“…者…也”表判断,是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也 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夫战,勇气也 (3)“…者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没有任何标志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无他但熟尔 1.固定句式 (1)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与…无宁:与其…不如)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如果不是…就) (3)非人哉(不是) (4)幸尚宽,何为不可(何为即为何:为什么)(5)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邪?(宁…邪,表反问:难道…吗) (6)吾射不亦精乎(不亦…乎,不也…吗) 使君一何愚(一何:多么)

高中文言文语法知识

高中文言文语法知识 一些文言文语法知识,例如使动,状语后置,重要的句式结构 答:同学你好,具体知识如下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等五种。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 用疑问代词的,例如: 谁为哀者? (张溥《五人墓碑记》) 独五人之激檄,何也? (同上)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同上)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四)了解文言文的一些主要(特殊)句式了解并掌握文言句式的构成与规律性,可以准确解读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不必死背概念。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个判断句,译成现代文,应加判断动词“是”,“陈胜是阳城人”。有的判句没有“……者……也”的 标志,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示判断,可译成“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表示否定判断,用“非”来表示,如“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文言中表示疑问的句式,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前,形成动宾或介宾倒装。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就要译成“凭借什么作战?”“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文言中表示被动的句式,有的借助介词“于”,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又如省略句式,在文言中也是常出现的,了解这些文言句式,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我们归纳一下,大体包括以下五大类: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1.判断句。包括三种类型: 有标志的判断句和无标志的判断句,以及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 (1)有标志的判断句。如“……者也”式;例句: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者……也”式;例句: “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式;例句: “夫战,勇气也”等等。 (2)无标志的判断句。如: 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荀卿,赵人(荀卿是赵国人)。 (3)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

xx,“则”: “此则xx之大观也” (这就是xx雄伟的景象啊); 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被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皆: “余购三百盆皆病梅”(我所购买的三百盆都是有病的梅花); 即: “吾所忧,即尔所痛矣”(我所忧虑的,就是你所心痛的)。 2.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包括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两种类型。 (1)有标志的被动句: 句中常用介词“受” “被”“为”“于”“见”“为……所”“见……于”“受……于”的方式来表被动。 第一类: 用“为”(或“为……所”)表被动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士卒们多数愿为他卖命。)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恐怕被曹操抢了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第二类: 用“被”表被动

初中语文必背的7大文言文句式

初中语文必背的7大文言文句式,轻松读懂文言文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文言句式可分为7种: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三.疑问句(不是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 (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

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词类常识 一、文言文词类划分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类别。 古代汉语的词类,跟现代汉语的词类大致相同:总共可以分成十一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二、文言文常用词法 (一)古今异义 古代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江河睡 2.词义缩小:臭亲戚宫 3.词义转移:涕走汤去 4.感情色彩不同:爪牙鹰犬 5.单音节词代表双音节词的误会 ①今齐地方千里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③云髻半偏新睡觉 ④叶叶相交通 ⑤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⑥诚宜开张圣听 ⑦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⑧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⑨老大嫁作商人妇 (二)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是另一个意义。 ①兵 ②闻 ③信 ④间 (三)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的语素组成的并列式词语,在某个具体语言环境中,两个语素只有一个语素的意义充当整个词语的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意义,只作陪衬,只具备语法作用。

①意义相近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②意义相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四)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使动用法 在一般情况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但在使动用法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并不是动作行为的直接发出者,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直接发出,主语只是使宾语发出这种动作行为,含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 ③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 ④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⑤又数刀,毙之。(《狼》) 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谓语,是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构成描写句。如果形容词的后面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就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 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的例子不普遍。名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名词用作动词带宾语,表示使动,含有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wànɡ)之。(《史记·项羽本纪》) ②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膑》)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的性状,宾语本身并不一定真的具有这种性状,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 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活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也是一种主观认为。例如: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②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各种实用句式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各种实用句式详解 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 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 “何……”是其宾语。提前宾语的作用在 前的标志。“有”是动词, 于强调宾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何……”。“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如: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 简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 2.“不……乎” 吗”,或者“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 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 “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 3.“何以……为”,“为”是动词, 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如: (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

么用兵做什么? (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 “安……以为”。如:“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 (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 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如: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二、标点辨析 文言文本身没有标点符号,研究者根据现代的标点规范 为其加上标点,以便于大家学习和研究。有些文言语句的标 点出现些许差错可以理解,但是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篇 目应是典范之作,不管从文言句式、篇章结构、辞采修饰还 是标点符号哪方面来说,都是学生学习的范本,不应出现差 错。笔者发现新编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中出现两处标点错 误,特分析如下: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培训资料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 象和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 1: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2: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动词,就是含有认定意义的动词,它对宾语含有“以为什么”或“以为怎样”的意思,或者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或看成怎样。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以……为……”、“以为”、“为”等。如: 市人皆以赢为小人。(都市里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信陵君窃符求赵》 皆以美于徐公。(全都认为我比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但是,在古汉语里,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动动词,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动词,并简化结构,我们称之为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意动动词。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名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 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冯谖客孟尝君》 侣鱼虾而友麋鹿。(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前赤壁赋》 二、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语法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语法总结 (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 例句: ①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 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 ④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 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 (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句: 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侯张良.(与….友善) 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王(说坏话)

③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 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 (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 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 ③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 (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 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 例句: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 ②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 ③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 ④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

[精]初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

初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 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文言文判断句与现代文判断句,以及其他语种的判断句作用相同。判断句是一种逻辑关系,在于明确关系、属性,与形容、夸张、比 喻不同。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举例: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④“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⑤“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⑧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举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⑤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举例: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举例: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