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消毒原则和方法

手足口病的消毒原则和方法
手足口病的消毒原则和方法

手足口病的消毒原则和方法

手足口病系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托幼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消毒隔离工作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一、消毒隔离原则

(一)做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一是熟悉科学的消毒原理,家庭成员间交流传播消毒知识。二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相互督促,相互检查。三是制订家庭防病预案,把住病从口入关,尤其注意勤洗手、会洗手。

(二)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各种消毒隔离措施,对接诊的门诊、病房等场所以及相关用品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引导住院病人、陪护人员勤洗手、勤换衣、勤洗澡等做好个人疾病预防,防止院内感染发生。

(三)托幼、学校等机构要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桌椅、餐桌、楼层扶梯等)、游乐设施、食饮具、寝具及书本等要做重点清洁消毒。清洁消毒后的物品尽可能移至户外接受阳光照射晾晒。

(四)家庭消毒。一是家里没有病人,本地没有发生流行,对于居住的环境、居室里的空气,以及使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处理,没有必要每天进行消毒。二是家里虽然没有病人,但本地已经有疫情,家庭成员有可能把病毒带回家,此时需要进行预防性消毒,例如用消毒剂对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常开窗通风等,采取适当消毒措施。三是病家消毒。本地流行时,家庭已经有病人,或者有病人进入家庭,按疫点消毒要求处理,由专业人员实施。

(五)发生手足口病疫情时,疫点疫区现场消毒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及时有效地的进行,应避免盲目消毒,防止过度消毒,尽可能采取无害化处理,能采取物理方法达到消毒效果的不必采用化学方法。

二、消毒方法

(一) 空气:室内空气的消毒可采取通风换气法,经常打开门窗,使室内空气对流,每天通风换气至少1~2次,每次通风时间一般不少于30分钟。紫外线照射法只适用人不在现场时使用,采用紫外线灯直接消毒法,可以固定照射也可以移动式照射,每立方米不少于1.5W,照射时间不少于30 分钟;在有人情况下,条件许可选用空气净化消毒机进行消毒。

化学消毒法:利用化学消毒剂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具有作用快速、效果可靠、节省等优点。一般采用化学气体熏蒸法和化学气溶胶喷雾消毒法,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强氧化剂、含氯消毒剂及臭氧等。熏蒸法:房屋经密闭后,每立方米

用15%过氧乙酸溶液7ml(1g/m3),放置瓷或玻璃器皿中加热蒸发,薰蒸2h,即可开门窗通风。喷洒后,应在无人的情况下紧闭门窗,消毒后,应开门窗通风,人才能进入;用2% 过氧乙酸溶液(8ml/m3)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30min~60min。

(二)地面、墙壁及一般物体表面: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泥土墙吸液量为150ml/m2~300ml/m2,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ml/m2。对上述各种墙壁的喷洒消毒剂溶液不宜超过其吸液量。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200ml/m2~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洒一次。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30min~60min。

(三)衣服、被褥、毛巾等: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min,或用流通蒸汽消毒30min,或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不耐热的毛衣、毛毯、被褥、化纤尼龙制品等,可采取过氧乙酸薰蒸消毒或阳光下暴晒。

(四)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稀薄的排泄物或呕吐物,每1000ml可加漂白粉50g或2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2000ml,搅匀放置2h。

(五)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15min,也可用0.1%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min后,再用清水洗净。

(六)食物:生吃的瓜果、蔬菜类可用0.1%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0min。病人的剩余饭菜不可再食用,煮沸30min,或用20%漂白粉乳剂浸泡2h,也可焚烧处理。

(七)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用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或0.2% 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min。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

(八)生活用具、玩具等:可用0.2%~0.5% 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喷洒或擦洗消毒,作用时间30min。

(九)纸张、书报:可采用过氧乙酸或环氧乙烷气体薰蒸,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min,无应用价值的纸张、书报要焚烧处理。

(十)手与皮肤:手消毒可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聚六亚甲基胍、洗必泰、新洁尔灭等复配消毒液)揉搓作用1~3min。

(十一)厕所:厕所的四壁和地面的消毒,方法同(一)。粪坑内的粪便可按粪便量的1/10加漂白粉,或加其他含氯消毒剂干粉或溶液(使有效氯作用浓度为20000mg/L),搅匀作用12h~24h。

(十二)垃圾:可燃物质尽量焚烧,也可喷洒有效氯100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60min以上。

(十三)水消毒

1、饮用水(应急时):用有效氯3~5mg/L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优氯净等作用30min

2、生活污水:用有效氯50mg/L含氯消毒剂作用120min。

三、选择、使用消毒产品的原则

(一)使用合格产品。必须使用符合国家法规、标准、规定的消毒产品。

(二)按需选择。消毒产品的种类很多,其用途、用法、杀菌能力以及对物品的损坏程度都不尽相同。应根据消毒物品选择消毒产品,如用于手部消毒的消毒剂。

(三)使用前详读说明书。根据消毒对象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选用合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一般情况下,消毒液浓度高、作用时间长,消毒效果增加,但也易造成物品的损坏。多数消毒液既可以浸泡、擦试消毒,也可以喷雾处理,可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处理方法。

(四)一般消毒剂具有毒性、腐蚀性、刺激性。消毒剂仅用于物体及外环境的消毒处理,切忌内服。不同的消毒剂的毒性、腐蚀性及刺激性不同,使用时均应注意。

(五)有效期内使用。消毒剂标签上标注有有效期,大多数消毒剂有效期为1年,少数消毒剂不稳定,有效期仅为数月,如有些含氯消毒液。有些消毒剂原液比较稳定,但稀释成使用液后便不稳定,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二氧化氯等消毒液,稀释后不能放置时间过长。有些消毒液只能现生产现用,不能储存,如臭氧水、酸性氧化电位水等。

手足口病的消毒原则和方法

手足口病的消毒原则和方法 手足口病系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托幼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消毒隔离工作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一、消毒隔离原则 (一)做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一是熟悉科学的消毒原理,家庭成员间交流传播消毒知识。二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相互督促,相互检查。三是制订家庭防病预案,把住病从口入关,尤其注意勤洗手、会洗手。 (二)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各种消毒隔离措施,对接诊的门诊、病房等场所以及相关用品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引导住院病人、陪护人员勤洗手、勤换衣、勤洗澡等做好个人疾病预防,防止院内感染发生。 (三)托幼、学校等机构要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桌椅、餐桌、楼层扶梯等)、游乐设施、食饮具、寝具及书本等要做重点清洁消毒。清洁消毒后的物品尽可能移至户外接受阳光照射晾晒。 (四)家庭消毒。一是家里没有病人,本地没有发生流行,对于居住的环境、居室里的空气,以及使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处理,没有必要每天进行消毒。二是家里虽然没有病人,但本地已经有疫情,家庭成员有可能把病毒带回家,此时需要进行预防性消毒,例如用消毒剂对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常开窗通风等,采取适当消毒措施。三是病家消毒。本地流行时,家庭已经有病人,或者有病人进入家庭,按疫点消毒要求处理,由专业人员实施。 (五)发生手足口病疫情时,疫点疫区现场消毒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及时有效地的进行,应避免盲目消毒,防止过度消毒,尽可能采取无害化处理,能采取物理方法达到消毒效果的不必采用化学方法。 二、消毒方法 (一) 空气:室内空气的消毒可采取通风换气法,经常打开门窗,使室内空气对流,每天通风换气至少1~2次,每次通风时间一般不少于30分钟。紫外线照射法只适用人不在现场时使用,采用紫外线灯直接消毒法,可以固定照射也可以移动式照射,每立方米不少于1.5W,照射时间不少于30 分钟;在有人情况下,条件许可选用空气净化消毒机进行消毒。 化学消毒法:利用化学消毒剂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具有作用快速、效果可靠、节省等优点。一般采用化学气体熏蒸法和化学气溶胶喷雾消毒法,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强氧化剂、含氯消毒剂及臭氧等。熏蒸法:房屋经密闭后,每立方米

学校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

学校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 为了有效防范手足口病疫情的传播,确保广大师生安全,下面整理了以下学校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学校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一) 为了贯彻落实县镇教育主管部门关于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有关要求,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生命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为了确保师生安全,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小河小学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一、提高认识,加强宣传教育。 要充分认识到预防手足口病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及时掌握疫情,明确工作责任,做好以下工作。 1、紧急召开全体师生专题大会,各班开好主题班队会,宣讲手足口病的发病症状和预防措施。提高全体师生的思想认识。 2、学校办一期关于手足口病方面知识的黑板报、对学生及家长散发传单进行大力宣传。 3、积极利用校园广播讲手足口病对人体的危害,以及出现症状的应急办法,防患于未然。 二、强化防控措施,加大落实力度 1、坚持每天早晨晨检及午饭后普查,认真做到"一看、二问、三测、四访、五记",尤其对缺课学生做好统计和缺课原因追踪记录,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每天对各班未到校和请假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协调处理。 3、实行24小时监控,坚持每天10时前零报告制度。 4、建立应急处理制度。发现患有发热或疱疹的患儿,立即动员家长对其进行家庭隔离治疗或到医疗机构就诊、治疗,直到病愈方可返校,同时在第一时间内上报白山中心学校和卫生防疫部门。 三、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防病知识水平。 组织多种形式的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专题报告、观看影视录像、校园广播,与卫生防疫等部门联办讲座等形式,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十问(通用版)

Safety issues are often overlooked and replaced by fluke, so you need to learn safety knowledge frequently to remind yourself of safety.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十问(通用版)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十问(通用版)导语:不安全事件带来的危害,人人都懂,但在日常生活或者工作中却往往被忽视,被麻痹,侥幸心理代替,往往要等到确实发生了事故,造成了损失,才会回过头来警醒,所以需要经常学习安全知识来提醒自己注意安全。 1.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 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常出现暴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报告与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监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重点场所及公众预防控制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Coxasckievirus A, CVA)的 2、4、5、7、9、10、16 型等,B组(Coxasckievirus B, CVB)的 1、2、3、4、5 型等;肠道病毒 71 型(Human Enterovirus 71, EV71);埃可病毒(Echovirus, ECHO等。其中以 EV71及CVA16型较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C 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 4C可存活1年,-20 C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 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3. 易感性。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

预防手足口病常用的10种消毒方法

预防手足口病常用的10种消毒方法 《河南省手足口病防治技术方案(试行)》对预防手足口病常用的10种消毒方法作出介绍。蚊蝇:可用5%氯氰菊酯(奋斗呐)、2.5%溴氰菊酯或其他杀虫剂,按说明书使用。 饮用水:用每升1毫克—3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优氯净等作用30分钟。 垃圾:用每升10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120分钟。 生活用具、书籍、玩具、交通工具:用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0.3%过氧乙酸作用6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 食具、饮具:用每升25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30分钟。 生活污水:用每升5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人畜粪便: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 盛放排泄物的容器: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患者衣、被单:煮沸20分钟或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 厕所或其他污染地面、墙: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消毒。用量每平方米200毫升。旱厕也可用生石灰覆盖。 (记者单纯刚) 《河南省手足口病防治技术方案(试行)》对预防手足口病常用的10种消毒方法作出介绍。蚊蝇:可用5%氯氰菊酯(奋斗呐)、2.5%溴氰菊酯或其他杀虫剂,按说明书使用。 饮用水:用每升1毫克—3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优氯净等作用30分钟。 垃圾:用每升10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120分钟。 生活用具、书籍、玩具、交通工具:用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0.3%过氧乙酸作用6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 食具、饮具:用每升25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30分钟。 生活污水:用每升5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预防手足口病教案

三年级“预防手足口病”主题班会方案活动内容:小学预防与应对手足口病的措施 活动地点:三年级教室 活动时间:4月23日 活动目标: 1、了解关于手足口病的传播和预防的知识。 2、教育学生注意个人及饮食卫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手足口病,不恐慌。 活动过程: 一、认识“手足口” 1、出示手足口病的患儿图片,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2、教师介绍全国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 3、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⑴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传染病,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 广为流行。 ⑵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飞沫和呼吸道传播。 ⑶患儿摸过的玩具、图书;带有病毒的苍蝇叮、爬过的食物。 ⑷全年均可有发病,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 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 率最高。 4、症状: 潜伏期2—5天,初期:低热,困倦、头疼、咳嗽流涕,食欲不佳;之后粘膜出现疼 痛性小泡。并发症: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迟缓性麻痹、肺水肿。 二、预防“手足口” 1、预防措施: ⑴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饭后漱口。 ⑵不吃生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 ⑶健康学生可口服板蓝根、大青叶等药物。 ⑷少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 ⑸夏天少吃冷饮,不喝生水,瓜果洗净削皮,不吃变质的食品。幼儿加强营养,注 意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而降低抵抗能力。

⑹花卉:吊兰、龟背竹、满天星、芦荟、龙舌兰。 ⑺艾叶煮水泡脚,患儿隔离2周。水泡结痂,皮疹消退,热度消退。 2、正确洗手: (1)、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2)、搓: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 ①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②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③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④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⑤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⑥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三、活动总结:学生通过主题班会的学习,知道了手足口病预防关键是从日常生活的预防。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发病率就会下降。我用15字方针“常洗手、勤开窗(通风)、喝开水、食熟食、晒衣被”概括了预防措施,同时提出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过于劳累,增强免疫力。此外,建议学生少去拥挤的场所,尽量减少与家畜的直接接触等预防措施。最后,我还教给学生正确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这次班会再次让大家认识到了预防疾病,从我做起的重要性。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 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 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 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

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 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 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 出冷汗;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 血压升高或下降。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二)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cTnI)、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CRP)一般不升高。乳酸水平升高。 (三) 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 (四) 脑脊液检查。 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五) 病原学检查。

手足口病消毒指南

手足口病疫源地消毒杀虫指南 手足口病是我市常见幼儿传染病。历年来,发病率居高不下,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为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规范地进行预防性消毒及灭蝇达到控制疾病发生的目的,特制定本消毒杀虫指南。 一、消毒剂的选择 (一)对室内外环境及物体表面的消毒,常使用含氯消毒剂;对被污染的手和皮肤消毒使用75%酒精或0.5%碘伏; (二)消毒剂配制: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配制不同浓度的消毒剂。一般常用的是:取5%“84”消毒剂100ml倒入配药桶内,加水0.4公斤、0.9公斤、2.4公斤、4.9公斤、9.9公斤、15.9公斤混匀,即得含有效氯1%、0.5%、0.2%、0.1%、0.05%、 0.03%的含氯消毒液,多用多配。 二、消毒措施 (一)患儿家庭消毒 当患儿住院、康复或死亡后,应及时对被污染的居室地面、墙壁(1.5米以下),桌、椅、床沿等家具台面,门把手,患儿奶嘴、奶瓶、餐饮具、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玩具,卫生间等,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二)有儿童的家庭应注意家庭成员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应注意勤洗手、洗澡,勤换洗衣物,勤晾晒被褥;

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家庭地面和桌、椅、床、柜、门把手等各种物体表面应做好卫生清洁;婴儿奶嘴、奶瓶煮沸消毒20分钟后使用;儿童玩具定期清洗;搞好厨房、厕所卫生;家庭成员回家后应及时洗手、更衣,有客来访后,对相关物品进行清洁处理,必要时进行消毒。(三)托幼机构的消毒 1、配备消毒工具:10升以上背负式手动或电动喷雾器、配药桶(一般10升以上塑料桶均可)、1000ml以上刻度量杯(筒); 2、配备防护用品:工作服(隔离服)、毛巾、防护眼镜、口罩、帽子、橡胶手套、长筒胶鞋; 3、室内空气应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一般不主张使用化学消毒剂作室内喷洒消毒; 4、室内外地面、墙壁当患儿的排泄物、呕吐物污染地面、墙壁时,根据污染程度,使用0.2%一0.5%“84”消毒剂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当地面、墙面有可见污染物时,应先用吸湿物对污染物进行清洁,再消毒; 5、物体表面对门把手、楼梯扶手、床围栏、桌椅台面、水龙头、电脑键盘、鼠标等物体表面用0.1%一0.2%“84”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以免腐蚀损坏;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肠道病毒病的疫情报告和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公

众预防和疫情应急处置。 二、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 A组16、4、5、7、9、10 型, B组2、5、13 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 Al6型最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三、流行病学 (一) 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和消毒方法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和消毒方法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一、预防措施 (一)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和消毒。 3、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4、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在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6、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以减少传播机会。 二、消毒方法 含氯消毒剂属高效消毒,具有广谱、速效、低毒或无毒、对金属有腐蚀性、对织物有漂白作用,受有机物影响很大,粉剂稳定而水剂不稳定等特点。常用的含氯消毒剂有液氯,含氯量大于99.5%,漂白粉含有效氯25%,漂白粉精含有效氯80%,三合二含有效氯56%,次氯酸钠含有效氯10%等。 (一)、适用范围:用于餐(茶)具、环境、水、疫源地等消毒 1、使用方法:根据有效氯含量,用蒸馏水将含氯消毒剂配制成所需溶液。 ①浸泡法:将待消毒的物品放入装有含氯消毒剂溶液的容器中,加盖。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的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mg/L消毒

2015年横市镇卫生院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

2015年横市镇卫生院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

横市卫生院2015年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为切实做好我镇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根据宁乡县卫生局、县疾控中心下达的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并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及时发现和控制手足口病疫情,减少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和死亡病例,控制暴发和流行规模。配合县疾控中心做好相关督导工作。 二、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全面准备,依靠科学、依法管理,加强合作、统一领导,分类处置、有效应对。 三、领导小组 组长:黄新和 副组长:易湘华姜太群陈小利 成员:公卫办人员村卫生室负责人各学校负责人 主要职责:负责全镇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应急处理和督导工作。 四、普通病例发现、报告和监测 托幼机构及小学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制度,制定专人或校医落实晨检制度,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状况进行巡查,及时核实缺勤、缺课原因,一旦发现疑似手足口病例或其他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时,要及时送医院救治。 镇卫生院实行首诊负责制和预检分诊制,接诊手足口病例时,除了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诊断和救治病人,还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报告疫情,报告疫情时要详细报告病例的现居住地、学习(工作)地点、家长姓名和联系电话等信息。 疫情管理员及时浏览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及时审核相关信息,密切关注疫情动态。组织各村卫生室负责人定期到辖区内托幼机构、学校进行督导管理。 五、聚集性疫情报告和调查 托幼机构和学校等单位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1周内,同一

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但不足10例手足口病病例;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3例及以上;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县疾控中心报告。并配合县疾控中心搞好相关资料收集、调查和督导工作。 六、控制措施 (一)病例管理。 多数手足口病患者症状轻微,可以居家隔离治疗,领导小组组织村医对居家治疗病例每日访视。陈小利医师每日浏览疾病监测信息系统,将辖区内的患者基本情况告知相应村医,由其到患儿居住地进行面访。访视时告知家长或监护人居家患儿不应外出,避免与未发病儿童接触直至体温正常,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后1周。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每4小时量一次体温,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发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相关症状时,应立即转诊至上级医院,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 (二)加强晨午检和健康观察。 督导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应加强每日晨午检和健康观察,如发现发热或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患儿,应立即通知家长带患儿到医院诊治。 (三)加强消毒隔离措施。 医疗机构应加强预检分诊,开设发热疱疹门诊接诊发热、出疹病例,增加候诊及就诊等区域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医务人员应加强洗手和双手消毒,在诊疗中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体温计及其他物品等要擦拭消毒。医疗机构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医疗机构的消毒由专人进行。督导学校、托幼机构每天进行全面消毒。 (四)关班、关园措施。 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可建议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停课关园

预防手足口病的十种消毒好方法正式版_1

Guide operators to deal with the process of things, and require them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details of safety technology and be able to complete things after special training.预防手足口病的十种消毒 好方法正式版

预防手足口病的十种消毒好方法正式 版 下载提示:此操作规程资料适用于指导操作人员处理某件事情的流程和主要的行动方向,并要求参加施工的人员,熟知本工种的安全技术细节和经过专门训练,合格的情况下完成列表中的每个操作事项。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蚊蝇:可用5%氯氰菊酯(奋斗呐)、2.5%溴氰菊酯或其他杀虫剂,按说明书使用。 饮用水:用每升1毫克—3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优氯净等作用30分钟。 垃圾:用每升10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120分钟。 生活用具、书籍、玩具、交通工具:用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0.3%过氧乙酸作用6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

分钟。 食具、饮具:用每升25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30分钟。 生活污水:用每升5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人畜粪便: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 盛放排泄物的容器: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患者衣、被单:煮沸20分钟或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 ——此位置可填写公司或团队名字——

小学手足口病防治方案

小学手足口病防治方案 为有效控制手足口病(EV71感染)及其他呼吸道、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切实保障学校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特制穆家学校防治手足口病实施方案。 一、成立穆家学校防治手足口病工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班班主任 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校长(组长)是第一责任人,班主任是直接责任人。教导处负责宣传、安全、晨检、统计、上报等工作,后勤负责校园的清洁、消毒、食堂监管等工作,班主任负责本班学生的晨检、报告、宣传教育、卫生区打扫等工作。 三、近期防治工作要点: 1、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学习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的紧急通知,传达县教育局紧急会议精神,通报我省、我市、我县疫情,充分认识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组织开展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2、加强健康教育和防治工作的指导。学校利用晨会、班会、黑板报、印发资料等形式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学生自我防护能力。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3、实行晨检、报告制度。学校认真落实班主任晨检制度,及时记录并每天向学校办公室报告学生缺课情况和原因,办公室每天定时向校

长室报告。一旦发现可疑病例,第一时间向各级部门报告,并通知家长及时隔离治疗,对患病学生的教室、桌椅、物品等进行彻底消毒。 4、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处理。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以防治手足口病等疾病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加大校园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增强学生自觉防病和自我保护意识。学校定期开展环境(教室、宿舍)清理,加强食堂卫生、饮用水的管理,防治食源性感染;加强厕所的清洁和管理。

预防手足口病的十种消毒好方法

编号:AQ-CS-05132 ( 安全常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预防手足口病的十种消毒好方 法 Ten good disinfection methods to prevent hand foot mouth disease

预防手足口病的十种消毒好方法 备注:安全是指没有受到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人类的整体与生存环境资源的和谐相处,互相不伤害,不存在危险、危害的隐患, 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安全是在人类生产过程中,将系统的 运行状态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环境可能产生的损害控制在人类能接受水平以下的状态。 蚊蝇:可用5%氯氰菊酯(奋斗呐)、2.5%溴氰菊酯或其他杀虫剂,按说明书使用。 饮用水:用每升1毫克—3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优氯净等作用30分钟。 垃圾:用每升10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120分钟。 生活用具、书籍、玩具、交通工具:用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0.3%过氧乙酸作用6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 食具、饮具:用每升25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30分钟。 生活污水:用每升5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人畜粪便: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

盛放排泄物的容器: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患者衣、被单:煮沸20分钟或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 这里填写您的公司名字 Fill In Your Business Name Here

预防手足口病的十种消毒好方法

预防手足口病的十种消毒好方法 河南省疾控中心针对手足口病,发布《河南省手足口病防治技术方案(试行)》,以有效地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生与流行。 手足口病是由儿童感染肠道病毒EV71引起的非法定报告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 《河南省手足口病防治技术方案(试行)》对预防手足口病常用的10种消毒方法作出介绍。 蚊蝇:可用5%氯氰菊酯(奋斗呐)、2.5%溴氰菊酯或其他杀虫剂,按说明书使用。 饮用水:用每升1毫克―3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优氯净等作用30分钟。 垃圾:用每升10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120分钟。 生活用具、书籍、玩具、交通工具:用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0.3%过氧乙酸作用6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

直接照射30分钟。 食具、饮具:用每升25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30分钟。 生活污水:用每升5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人畜粪便: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 盛放排泄物的容器: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患者衣、被单:煮沸20分钟或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 厕所或其他污染地面、墙: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消毒。用量每平方米200毫升。旱厕也可用生石灰覆盖。(记者单纯刚) 河南省疾控中心针对手足口病,发布《河南省手足口病防治技术方案(试行)》,以有效地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生与流行。

手足口病是由儿童感染肠道病毒EV71引起的非法定报告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 《河南省手足口病防治技术方案(试行)》对预防手足口病常用的10种消毒方法作出介绍。 蚊蝇:可用5%氯氰菊酯(奋斗呐)、2.5%溴氰菊酯或其他杀虫剂,按说明书使用。 饮用水:用每升1毫克―3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优氯净等作用30分钟。 垃圾:用每升10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120分钟。 生活用具、书籍、玩具、交通工具:用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0.3%过氧乙酸作用6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 食具、饮具:用每升25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30分钟。 生活污水:用每升5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4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4版)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和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常出现爆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报告 与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 学监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重点场所 及公众预防控制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肖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的2、4、5、7、9、10、16型等,B 组的1、2、3、4、5型等;肠道病毒71型;埃可病毒等。 其中以EV71及CVA16型较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

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猛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一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 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 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和粪便就可检出病 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 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 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 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 水或食物传播。 3、易感性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 病,以五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 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形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 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体内存留较长的时 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 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 4、流行特征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 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幼托机构等易感人群 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形感

幼儿园手足口病的预防及处理方案

幼儿园手足口病的预防及处理方案 一、方案由来 春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为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传染,以及接触疱疹液,或被污染食物、衣服、用具等由消化道间接感染。为增强全园教职工疾病预防与控制意识,不轻病,不恐病,提高全园教职工防病能力,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手足口病,保障幼儿及教职工的身体健康,我特意制定了“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及处理方案”。 二、工作目标 1、全园教职工认真学习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做到不轻病,不恐病。提高防病能力, 2、有效预防手足口病,仔细观察幼儿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上报、早治疗。 3、发现手足口病患儿,立即隔离,切断疾病传播途径,杜绝各类传染疾病的发生。 三、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手足口病预防及处理领导小组 组长:园长 副组长:副园长、教导主任、后勤主任、保健医生 组员:各班教师及保育员 四、预防及处理措施 (一)园务措施 1、加强有关手足口病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增强全园教职工对手足口病的预防及应急处理知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健康生活习惯。

2、至少组织一次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与其它幼儿园交流预防手足口病的成功经验,尽量争取聘请医院儿科医生入园给全园教职工及家长做讲座及指导。 3、幼儿园通过宣传栏、家园联系册、站、《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途径向幼儿家长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向家长讲解了手足口病的发病症状、预防措施、传播途径、病儿的护理等方面的知识,让家长全面了解病理知识,家校配合做好预防工作。 4、保持幼儿园空气质量清新,睡眠室、教室、洗手间、办公室、医务室、活动室、食堂等每天开窗通风不少于2个小时。 5、幼儿园给全园幼儿及教职工提供洗手液,提供消毒液及消毒柜,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紫外线消毒,对幼儿的日用品及幼儿园的各种物品置于日光下暴晒消毒。 6、如果15天内发生13例或占全园幼儿%的手足口病确诊病例,应及时上报应急小组组长,将关闭幼儿园2周。 (二)保健医生 1、保健医生和带班老师认真做好幼儿入园的晨检和午检工作,做到一摸、二看、三问、四查,细致地观察幼儿的情绪及身体状况,重点检查幼儿有无发烧和皮疹,并做好幼儿入园情况登记工作。 2、发现幼儿发烧或可疑症状,及时通知家长带幼儿到医院确诊,避免疫情的进一步发展;一旦确诊为手足口病,保健医生以书面形式及时上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发现在园幼儿有发烧等情况后进行紧急隔离,由保健医生通知家长病儿的病情并送往医院诊治,或拨打“120”救护电话,确诊病情后进行相关处理。 4、家长及教师一定要报告本园医务室,不得隐瞒病情。保健医生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在第一时间内上报疫情责任被告人(园长或授权人),并由疫情责任报告人以电话及书面信息等形式,上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近年报告病死率在6.46/10万~51.00/10万之间。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手足口病的临床管理,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病死率,有效推进手足口病诊疗工作,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新进展制定本指南。《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同时废止。 一、病原学 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近年部分地区CV-A6、CV-A10有增多趋势。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二)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三)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 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相应的病毒受体结合,其中EV-A71和CV-A16的主要病毒受体为人类清道夫受体B2 (Human 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2,SCARB2)和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PSGL-1)等。病毒和受体结合后经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病毒基因组在细胞浆内脱衣壳、转录、组装成病毒颗粒。肠道病毒主要在扁桃体、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结大量复制后释放入血液,可进一步播散到皮肤及黏膜、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脏、肝脏、胰脏、肾上腺等,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导致相应的临床

预防手足口病的十种消毒好方法(新编版)

预防手足口病的十种消毒好方 法(新编版) By learning safety knowledge, we can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safety knowledge in daily life. Safe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life and life. ( 安全常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预防手足口病的十种消毒好方法(新编版) 蚊蝇:可用5%氯氰菊酯(奋斗呐)、2.5%溴氰菊酯或其他杀虫剂,按说明书使用。 饮用水:用每升1毫克—3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优氯净等作用30分钟。 垃圾:用每升10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120分钟。 生活用具、书籍、玩具、交通工具:用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0.3%过氧乙酸作用6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 食具、饮具:用每升25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30分钟。 生活污水:用每升5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

钟。 人畜粪便: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 盛放排泄物的容器: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患者衣、被单:煮沸20分钟或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 可在本位置填写公司名或地址 YOU CAN FILL IN THE COMPANY NAME OR ADDRESS IN THIS POSITION

小学手足口病预防工作方案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6542 (方案范本系列) 小学手足口病预防工作方 案详细版 The Common Structure Of The Specific Plan For Daily Work Includes The Expected Objectives, Implementation Steps,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Specific Requirements And Other Items.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小学手足口病预防工作方案详细版 提示语:本方案文件适合使用于日常进行工作的具体计划或对某一问题制定规划,常见结构包含预期目标、实施步骤、实施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为切实加强度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有效应急处置我校可能发生的手足口病,防止疫情的发生和扩散,确保全校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针对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领导 成立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把各项预防措施落实到人,由专人负责专项工作,分工协作,分头行动,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yz 副组长:xsb xdl

成员:(lue ) 消毒员:(lue) 二、加大宣传力度,广泛深入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教育 1、尽量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2、家长、教师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情况,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3、加强营养,注意膳食合理搭配,保证休息时间,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4、学校各班要做好晨午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避免其他儿童接触,及时报告并进行积极治疗。建立每日零报告制度,幼儿有异常症状,班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