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说课稿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说课稿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说课稿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说课稿

叶承名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 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即勒夏特列原理。

学生在学习化学平衡之前已经有溶解平衡的初步概念(初中),在化学平衡之后将学习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化学平衡在学生所需学习的平衡系列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理论、水解平衡和溶解平衡奠定基础。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状态是基础;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化学平衡常数。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采取先通过实验说明化学平衡能够移动,从而展开对“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条件”的讨论。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浓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②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并应用。

③理解用图像方法表示可逆反应从不平衡状态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过程。

( )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从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培养和训练抽象概括能力

②通过从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培养和训练抽象概括能力

(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讲解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②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浓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浓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的速率时间图

二、说学情

本堂课的对象是高二理科班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等理论,在知识上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合作意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对问题进行简单探讨,为该节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能力保证。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根据学生已具备的速率知识和能力 采用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等多种方法综合进行教学,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以便在教学

过程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重视实验设计 设计注重学生心理与认知水平、认知发展相结合。通过以学生对新知预言、主动探究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关注学生科学探

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来落实三维目标。采取“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有效的进行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学法:

学生预言→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说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为化学教学助一臂之力。合理使用电教手段,使化学教学生动形象,充分利用幻灯、投影的特点去揭示矛盾,启发思维。在联系生活实际、对比新旧知识、练习等方面,不断开拓思路,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实验能力和表达能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探索真理、发现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 调动学生思维的主观能动性。

五、说教学流程

、入新课 复习提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化学平衡的特征 抓住“变 这一特征导入新课。 用时 分钟以内

、实验探究,设疑导入

提出问题若改变外界条件,平衡是否发生变化?

(开门见山,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吸引学生思考)

教师演示实验

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但如何变,可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实际,加深理解

可通过边讲边练,使速率 时间图像的练习得以贯彻实施,让学生能从数学角度出发解决化学问题,达到综合的目的。

(这部分内容,可通过计算机来演示,不仅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课堂小结:总结浓度,压强的改变对平衡的影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课后 页第 、 、 、 题。

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预习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内容适当,课堂教学探究性的问题和环节比较多,在提出问题 科学猜想 实验验证 得出规律 实际应用 反思提高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研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时,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实

验:氯化铁与硫氰化钾溶液的反应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讨论,让学生真正理解改变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原因。

创设情境 极大地增强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表现力。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使学生从单纯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自我学习,自我发现,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增大课堂的容量,活跃课堂,提高效率。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化学教学 具有其它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

选修4_化学平衡_知识点总结说课讲解

化学平衡 一、可逆反应 1、定义: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表示方法:用“ ”表示。如:H 2 + I 2 2HI 3、特点:参加反应的物质不能完全转化 二、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⑴溶解平衡的建立 溶解平衡图像 化学平衡图像:从反应物达到平衡 ⑵化学平衡的状态建立 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不断减少,生成物逐渐增加,V(正)逐渐减小,V(逆)逐渐增大,当反应进行到某一时刻,V(正)=V(逆),此时,反应达到了其“限度”,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等都不再发生变化,但反应仍然在进行着,只是V(正)=V(逆),我们把这样的状态叫作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⑶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 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就叫做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的特征 ⑴ 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⑵ 等:化学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但都不等于零,即: V(正)=V(逆)>0 ⑶ 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时,化学反应仍在进行,反应并没有停 ⑷ 定:化学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化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一定,体积分数 保持一定 ⑸变: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平衡状态,当外界条件变化,原有的化学平衡被破坏,直到 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3、化学平衡的标志 ⑴微观标志:V(A 正)=V(A 逆) >0 ——实质 ⑵宏观标志:反应混合物中个组分的浓度和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4、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⑴基本依据:???①υ(A 正) ==υ(A 逆) >0,只要能证明此即可 ②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⑵常见方法:以xA +yB zC 为例 ①直接的 Ⅰ、速率:???a 、υ(A 正) ==υ(A 逆) b 、υ(A 耗) ==υ(A 生) c 、υ(A 耗) ∶υ(A 生) == x ∶y d 、υ(B 耗) ∶υ(C 耗) == y ∶ z ②间接: ???a 、混合气体的总压、总体积、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x+y ≠z )b 、各物质的浓度、物质的量、质量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 c 、各气体的压强、体积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 d 、混合气密度、平均分子量、压强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x+y ≠z ) 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1、定义: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 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是反应条件的改变引起反应速率的变化,使V(正)≠V(逆),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3、化学平衡移动的标志 ⑴微观: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原平衡体系V(正)=V(逆)的关系被破坏,使V(正)≠V(逆), 然后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建立V(正)=V(逆)的关系,才能表明化学平衡发生了移动 ⑵宏观: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发生了改变,才能说明化学平衡发生了移动 4、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定 外界条件的改变,首先影响的是化学反应速率,因此要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我们首先必须知道条件改变对V(正)、V(逆)的影响哪个大些 ⑴V(正) >V(逆):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右)移动 ⑵V(正) <V(逆):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左)移动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说课稿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说课稿 叶承名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 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即勒夏特列原理。 学生在学习化学平衡之前已经有溶解平衡的初步概念(初中),在化学平衡之后将学习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化学平衡在学生所需学习的平衡系列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理论、水解平衡和溶解平衡奠定基础。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状态是基础;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化学平衡常数。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采取先通过实验说明化学平衡能够移动,从而展开对“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条件”的讨论。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浓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②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并应用。

③理解用图像方法表示可逆反应从不平衡状态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过程。 ( )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从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培养和训练抽象概括能力 ②通过从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培养和训练抽象概括能力 (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讲解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②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浓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浓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的速率时间图 二、说学情 本堂课的对象是高二理科班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等理论,在知识上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合作意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对问题进行简单探讨,为该节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能力保证。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化学平衡_说课稿

《化学平衡》说课 各位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六号,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设计的高二化学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平衡》这节课。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四、说板书设计 一、说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会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所以本节课教学的中心内容是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并从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实质、特征、达到平衡状态标志的判断等方面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涵义。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力用化学平衡常熟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 涉及查阅资料:奇妙的化学震荡反应,讨论(2个)化学反应的趋势和速率,合成氨反应条件的选择的依据。 【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是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学科的重要理论之一,内容抽象,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具有一定的难度,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以及对其他很多相关或不相关知识的学习,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经过初三一年和高一一年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物质的溶解、溶解度、饱和溶液、溶解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等,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新的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经历决定着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的探究方法,学以致用。根据上述情况,我为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概念 (2)初步会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数据、绘制图像等方法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能够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说明化学平衡。 (2)通过演示实验:改变2NO 2(红棕色气体)N2O4(无色气体)的平衡温度,观察玻璃管中气体颜色的变化,认识化学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最大限度的思想,感悟化学平衡理论来自于实际生产,又可以为实际生产提供指导,具有很重要的社会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理解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概念; (2)初步会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最新《化学平衡常数》教案演示教学

《化学平衡常数》教案 教学目标要求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 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2、《山东卷考试说明》要求: 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3、教材分析 在近几年教材的修订改版中,除了沪教版一直保留着“化学平衡常数”并在高考中时有出现外,在其它版本中,这个概念几度沉浮。如今,人教版和鲁科版等教材中,都再度引入化学平衡常数,而且,对知识内容的层次要求比较高。因而,可能成为课改实验区化学高考的新看点,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从近几年的上海高考题来看,高考对化学平衡常数的要求主要是初步认识其含义及影响因素,并能用化学平衡常数对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进行判断和对反应物的转化率进行定量 计算。教科书列举了H2(g)+I2 (g)2HI(g)反应中的相关数据,从定量角度给以深化, 希望学生能够从变化的数据中找出规律,即化学平衡常数,并学会描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2)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对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逻辑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本节知识为载体使学生感到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积极实践的科学作风 二、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难点: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三、教学方法 例题探究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引导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化学平衡说课稿最终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说课稿 乌鲁木齐八一中学 丁赤 2010年12月6日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化学平衡是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的基础。因此,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剖析和理解化学平衡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设计时, 本节课是化学平衡的第一节课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较为枯燥,所以如何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成为本节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组织学生进行扳手腕的活动,再现蓄水池等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例入手,然后按逐步分化的原则,层层引导和讨论,通过观察事实和联想的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由学生自己讨论后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在教师的帮助下增强认识结构,并通过习题讨论巩固和深化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二、化学平衡教学的功能和价值 通过化学平衡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平衡观以及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特征和化学平衡背后的一些规律,而平衡观以及化学平衡背后的规律实际上对我们在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教学起到基础性和工具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面的教学合力来使学生获得学科能力;从另一个角度说,平衡观结合氧化还原观、转化观、微粒观等其它一些基本观念的获得使学生建立学科观,也就是使学生获得一种学科素养。 三、学生的情况分析,初高中对比 对化学反应的概念来说,初中建立的角度更多的是从直观、会意、完全转化的角度建立的,高一建立的角度更多的是从微粒、会意、反应限度的角度建立,而高二建立的角度更多的是从微观、本质、普遍实证的角度建立的;初中建立的意义是从形式上对物质变化进行归纳,高一是从微粒的结合和反应限度了解化学反应,而高二建立的意义是建立基本的科学观、并且通过规律的学习,学生最终能够掌握和应用。初中对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概念没有叙述,也就是认为化学反应能够完全进行到底,不存在逆反应,高一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更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存在反应限度,而高二格外强调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正逆反应相互伴生,对立统一。这样,在化学反应的学习过程中,从初中到高中,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层层推进,从直观到本质,明确可逆反应,进而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四、学生的认识发展线索 学生的认识发展线索,一方面对化学反应概念的认识,学生经历了从形式到特征到本质的思维上升过程;其次,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学生也经历了从物质变化到微粒变化到微观变化的思维上升过程,在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现象的分类,学生也经历了为分类而分类到为更有概括性而分类到为共同规律、应用而分类的思维上升过程,对平衡概念的认识,学生经历了从习惯性忽略到直观性表现到抽象性概括到迁移性应用的思维上升过程。 五、主要教学环节 1、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线索,我设计了以下五个主要教学环节:(1)、平衡的直观表现(2)平衡的特征总结(3)平衡的迁移应用(4)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5)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概括总结和实际应用。 呈现顺序为: 生动直观——分析推断——个别结论——个别现象——归纳综合——一般性规律——指明内涵与外延——练习。

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平衡常数教案

第三课时化学平衡常数【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能正确书写给定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并能进行相应的简单计算。 2、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各种数据资料的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温度对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 [引导]我们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存在化学平衡状态。那么,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究竟有多少反应物转化成了生成物,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之间是否有一定的关系? 请大家完成P44页的问题解决表2-6 NO2(g)-N2O4(g)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求出平衡浓度关系,最后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探究活动]阅读教材和P44页表2—6,对表中数据进行观察计算并归纳。 起始浓度(mol·L-1) 平衡浓度(mol·L-1) 平衡浓度关系 C(NO2) C(N2O4) C(NO2) C(N2O4) C(N2O4) C(NO2) C(N2O4) C(NO2) 2.00×10-20 6.32×10-3 6.84×10-3 1.082 171.25 3.00×10-20 8.00×10-3 1.10×10-2 1.375 171.68 0 2.00×10-29.46×10-3 1.52×10-2 1.607 169.85 0 0.100 2.28×10-28.86×10-2 3.886 170.44 [总结]一定温度下: c (N2O4)/c2(NO2)=K [小结]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又不论反应物起始浓度的大小,最后都能达到化学平衡,这时N2O4的平衡浓度与NO2平衡浓度的平方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如果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情况又如何呢? 如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H 2(g) +I2(g)2HI(g) 起始以及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如下表(见幻灯片)所示。他们的浓度间存在何种关系? [板书]一、化学平衡常数 1、定义:一定温度下,对于已达平衡的反应体系中,生成物以它的化学计量数为乘幂的浓度之积除以反应物以它的化学计量数为乘幂的浓度之积是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符号K表示。 [启发]刚才得出的平衡常数K是由一个特殊的反应引出的,其,但 如果对于任意一个可逆化学反应:m A+n B p C+q D其平衡常数K又该如何表示呢? [回答]平衡常数实际上是平衡混合物中各生成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方的乘积除以反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说课稿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是“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章的核心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本章的难点,在本课教学以前,学生已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速率时间图象,但只局限于外界条件改变对化学速率的影响。改变外界条件化学反应速率改变,但化学平衡不一定改变。所以本节内容既是化学反应速率的拓展和应用,又是学生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是解决化学平衡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2.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使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采用“以问题、实验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 ①通过实验、观察、思考,领略实验学习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个人及学科价值。 ②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学习中体会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平衡移动原理。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选修化学的学生,他们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的建立”等理论, 了解了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和学法设计 教法:根据学生已具备的速率知识和能力, 采用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等多种方法综合进行教学,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以便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重视实验设计,设计注重学生心理与认知水平、认知发展相结合。通过以学生对新知预言、主动探究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来落实三维目标。采取“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有效的进行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学法:学生预言→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化学平衡的特征.抓住“变”这 一特征导入新课。(用时1分钟以内) ↓

弱电解质电离 说课稿 教案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教学目标: 1. 通过与化学平衡的比较,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酸碱电离理论。 2. 结合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了解电离平衡常数及其意义。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电离平衡的建立与电离平衡的移动,从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的移动理论认识电离平衡的建立与电离平衡的移动。 教学难点: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什么是电解质?举例说明 [回答] 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实例:酸﹑碱﹑盐﹑水 [投影]请大家根据电解质的概念,讨论以下几种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1. 石墨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 2. 由于BaSO4不溶于水,所以不是电解质。 3. 盐酸能导电,所以盐酸是电解质。 4. SO2、NH3、Na2O溶于水可导电,所以均为电解质。 [学与问]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中都能电离出离子,不同的电解质电离程度是否有区别? [回答] 有区别,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板书]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1.1 强弱电解质 [思考1] 潮湿的手触摸正在工作的电器,为什么可能会发生触电事故? [回答] 手上的水中含有某种电解质,使水溶液具有较强的导电能力。 部分电器外壳上有禁止触摸标记 [思考2] 盐酸与醋酸是生活中常用的酸,盐酸常用于卫生洁具的清洁和去除水垢,为什么不用醋酸代替盐酸呢? [回答] 醋酸腐蚀性比盐酸小,酸性弱。 [追问] 醋酸的去水垢能力不如盐酸强,除浓度之外是否还有其它因素? (学生互相交流,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1] 分别试验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醋酸与等量镁条的反应。 实验要点:

高中化学平衡常数学案教案

化学平衡常数 【学习目标】: 1、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 2、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对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判断 3、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计算,转化率的计算 【学习过程】: [引言]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之间有怎样的定量关系,请完成44页[问题解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一、化学平衡常数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浓度以系数为指数的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以系数为指数的幂的乘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 2、表达式: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 (g )+ nB (g )pC (g )+ qD (g ) 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K==c p (C)·c q (D)/c m (A)·c n (B) 阅读45页表2-7,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平衡常数的意义: (1)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 程度 (也叫 反应的限度 )。 K 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 越完全 ,反应物转化率 越大 ; K 值越小,表示反应进行得 越不完全 ,反应物转化率 越小 。 (2)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是否平衡及反应向何方向进行: 对于可逆反应:mA(g)+ nB(g)pC(g)+ qD(g),在一定的温度下的任意时刻,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有如下关系:Q c =C p (C)·C q (D)/C m (A)·C n (B),叫该反应的浓度商。 Q c <K ,反应向 正反应方向 进行 Q c =K ,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Q c >K ,反应向 逆反应方向 进行 (3)利用K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若升高温度,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 吸热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若升高温度,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 放热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阅读45页表2-8、2-9,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二、使用平衡常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化学平衡常数只与 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2、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水(液态)的浓度、固体物质的浓度不写 C(s)+H 2O(g) CO(g)+H 2(g),K=c(CO)·c(H 2)/c(H 2O) Fe(s)+CO(g)Fe(s)+CO 2(g),K=c(CO 2)/c(CO) 3、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 例如:N 2(g)+3H 2(g)2NH 3(g)的平衡常数为K 1,1/2N 2(g)+3/2H 2(g) NH 3(g)的平衡常数为K 2,NH 3(g)1/2N 2(g)+3/2H 2(g)的平衡常数为K 3; 写出K 1和K 2的关系式: K 1=K 22 。 写出K 2和K 3的关系式: K 2·K 3=1 。 写出K 1和K 3的关系式: K 1·K 3=1 。 三、某个指定反应物的转化率=该反应物的起始浓度 该反应物的平衡浓度该反应物的起始浓度 ×100%

化学平衡_教案_说课稿

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对 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奠 定基础。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化学平衡的建立。教材在介绍蔗糖溶解平衡的基础上引出跟可逆反 应对应的化学平衡,并以CO和H2O(g)在1L容器中发生的可逆反应为对象,通过分析讨论引 出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征,过渡自然,给出知识的先后顺序合理,介绍知识采取以旧(溶 解平衡)带新(化学平衡)的方法降低了知识的难度,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四、重点、难点 因为对化学平衡的理解不仅可以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理 解,还可以为下一课学习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奠定基础,所以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征是 本节的重点。 而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要从微观分子反应的数量和快慢过渡到宏观的反应速率及组成 成分的含量,内容抽象,是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程序 一、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举一些熟悉例子说明什么是可逆反应? [教学设计]给出可逆反应H2(g) +I2 (g ) 2HI (g )引导学生总结出: (1)可逆反应包含 “二同”,即“同一条件下”和“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2)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对于任何一个可逆反应,都存在一个反应进行的程度 问题,即化学平衡,并由此自然导入新课。 蔗糖的溶解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就建立了溶解平衡状态。 溶解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 [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当水箱进水的速率与出水的速度相等时,水 箱中的水位保持不变,处于平衡状态,加深对动态平衡的理解。 二、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 [设疑]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是否也会建立起一个平衡状态呢?试以CO + H2O CO2 + H2 反应为例,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来分析如何建立化学平衡状态? [讨论]: ①反应开始时,反应物CO ,H2O(g)的浓度和生成CO2、H2的浓度如何?正逆反应速率 如何? ②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浓度怎样变化?正逆反应的速率怎样变化?(引导学生 从数据中得出:在t2时,V正=V逆 ) ③当V正=V逆时,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数据 中得出:从t2开始,外界条件一定时,各组分浓度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 )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说课稿及教案、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说课稿及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一、说教材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的第二课时主要介绍了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主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化学反应,为后期化学反应原理以及有机化学反应的学习奠定基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学会用反应速率描述正逆反应; 2.了解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特征、判断方法以及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以及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重点:可逆反应的特征及化学平衡状态的相关知识 难点:反应平衡的特征、判断方法 二、说学情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对于速率的概念并不陌生。本节课是在之前化学反应速率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也要注意到,化学平衡状态的特殊。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学法:组内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比之前所学的化学反应工业合成氨和氢气氧气的燃烧有什么不同。 (二)新课讲授 1.可逆反应 学生自行找出可逆反应的概念、特点。 2. 化学平衡状态 学生阅读思考与交流,体会反应过程中这个特殊的节点,并总结归纳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 (1)化学平衡的特征 师生通过可逆反应的V—T图像,反复感受达到平衡状态前、中过程。 (2)化学平衡的判断 判断方法引导学生找出之后,教师要进行系统的梳理,我们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总共有多种角度。 (3)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人教版高二年级化学《化学平衡常数》教案

第三节 化学平衡 第三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晨背关键语句 ⒈一定温度下的可逆反应a A+b B c C+d D 达平衡后,K = ⒉化学平衡常数K 只受温度的影响,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无关。 ⒊K 值越大,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的转化率越 高。 理解教材新知识 知识点一 化学平衡常数 [自学教材 填要点] 1. 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 时, 浓度幂之积与 浓度 幂之积的比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 用符号K 表示。 2. 表达式对于任意反应:m A+n B p C+q D K = 3、书写平衡常数表达式时,要注意: (1) 化学平衡常数只与 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 无关。 (2) 反应物或生成物中有固体和纯液体存在时, (2) 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化学平衡常数是指某一 具体反应的平衡常数。若反应方向改变,则平衡常数 。若方程式中各物质的 系数等倍扩大或缩小,尽管是同一个反应,平衡常数也会 。 [师生互动 解疑难] ⑴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若升高温度,K 值越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反之亦然。 ⑵K 值越大,说明平衡体系中生成物所占比例越大,它的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越 大。 ⑶如果反应中有固体和纯液体参加,它们的浓度不应写在平衡关系式中,因为它 们的浓度固定不变,化学平衡关系式中只包括气态物质和溶液中各溶质的浓度。 ⑷同一化学反应,在同一温度下,平衡常数的具体数值与方程式的写法相关,方 程式写法不同,表达式中的幂不同,平衡常数不同。可以用不同的化学方程式来 )(c )(c )(c )(c b a d c B A D C ??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化学平衡说课稿新人教版

化学平衡 一、说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会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所以本节课教学的中心内容是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并从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实质、特征、达到平衡状态标志的判断等方面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涵义。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力用化学平衡常熟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 涉及查阅资料:奇妙的化学震荡反应,讨论(2个)化学反应的趋势和速率,合成氨反应条件的选择的依据。 《化学平衡》是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学科的重要理论之一,内容抽象,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具有一定的难度,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以及对其他很多相关或不相关知识的学习,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经过初三一年和高一一年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物质的溶解、溶解度、饱和溶液、溶解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等,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新的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经历决定着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的探究方法,学以致用。根据上述情况,我为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概念 (2)初步会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数据、绘制图像等方法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能够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说明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说课稿 教案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逆反应、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 2.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 3.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响形成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及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化学平衡与反应限度,并用得到的结论去指导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的因素。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科学史话: 高炉尾气之谜 【引导发现】某些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并不是按化学方程式中的相应物质的计量关系完全转变为生成物。 【提出概念】化学反应存在着限度问题 【探究问题】反应平衡状态的宏观特征,反应平衡状态微观本质,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 【收集信息】小组讨论、交流,阅读教材。 【概念建立】 1、可逆反应 概念:同一条件下正反应和逆反应均能进行的化学反应。 2、化学平衡状态 宏观特征: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在改变,一种表明静 止的状态。 微观本质: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单位时间内各物质的生成量和 消耗量相等。

3、影响限度的因素 【实际应用】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目的:促进有利的反应,抑制有害的反应。 措施: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促进反应的限度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或转化率。 板书设计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1、可逆反应 概念:同一条件下正反应和逆反应均能进行的化学反应。 2、化学平衡状态 宏观特征: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在改变,一种表明静 止的状态。 微观本质: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单位时间内各物质的生成量和 消耗量相等。 3、影响限度的因素 三、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目的:促进有利的反应,抑制有害的反应。 措施: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促进反应的限度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化学平衡的移动》说课稿

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平衡的移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单元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高中新课改选修4教材专题2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中的一部分。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中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到指导作用。本节在掌握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平衡状态的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为后面归纳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奠定基础。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对解决化工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学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 在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可逆过程(反应)及其特征,了解任何可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都是有限度的,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了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及特征,对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以有正确认识——化学平衡是建立在一定条件下的,当条件改变是平衡也将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学习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机成熟,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外界条件对平衡影响》内容的知识量,本节只学习其中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浓度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通过浓度的改变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先利用已掌握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对本节教材设定的实验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可能会出现的实验现象进行科学猜想,再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去验证科学猜想是否成立,从而得到浓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然后通过对速率-时间的图象分析使学生理解平衡移动具体原因,最后可以联系实际生产让学生理解学习该理论的意义,使学生了解理论学习对生产实际有指导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相应的化工问题的同时,体会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4、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移动、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浓度改变引起平衡移动的原因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2、对涉及原理的解释,力求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模拟的电化教学手段加以解决,即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采用方法1,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采用方法2,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且能使他们的认识过程遵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并能提高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确定教学思路

弱电解质的电离(说课稿)

弱电解质的电离(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2节的弱电解质的电离。 一、说教材 1、 本节以前两章的理论为基础,选取了最常见、最典型的水溶液体系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 论建立新概念的能力。 2、 这节课的重点是温度、浓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难点是电离平衡常数的含义。 二、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电离平衡常数的含义,能说明浓度、温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交流研讨等活动,引导学生体会综合、分析、归纳等方法在解决水溶液问题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与电离平衡相关的应用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水溶液在化学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化学知识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这节课是在《化学1(必修)》第二章第2节电解质之后出现的,建立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也是在学习了化学平衡理论以后出现的,建立了一定的理论储备,体现了化学学习的螺旋式上升,目标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3、教学方法:以教学知识目标为主线,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能力,运用了总结归纳法、实验探究法、引导启发法等方法。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思考讨论→归纳总结→练习巩固”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过程 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环节:这节课从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的移动理论认识电离平衡的建立与电离平衡的移动。通过化学平衡常数来推知电离平衡常数,通过交流研讨、实验探究来归纳总结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一)导入课题 [探究实验]分别试验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醋酸溶液与等量镁条的反应;并测这两种酸的pH [总结]请分析盐酸和醋酸产生上述不同现象的原因? [提升拓展]请依据上表所提供的信息,绘制出醋酸电离的速率—时间图象: 1mol/LHCl 1mol/LCH 3COOH 与镁条反应现象 溶液的pH 相对大小

化学平衡常数教案

《化学平衡常数》教案教学目标要求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 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2、《山东卷考试说明》要求: 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3、教材分析 在近几年教材的修订改版中,除了沪教版一直保留着“化学平衡常数”并在高考中时有出现外,在其它版本中,这个概念几度沉浮。如今,人教版和鲁科版等教材中,都再度引入化学平衡常数,而且,对知识内容的层次要求比较高。因而,可能成为课改实验区化学高考的新看点,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从近几年的上海高考题来看,高考对化学平衡常数的要求主要是初步认识其含义及影响因素,并能用化学平衡常数对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进行判断和对反应物的转化率进行定量 计算。教科书列举了H2(g)+I2(g) 2HI(g)反应中的相关数据,从定量角度给以深化, 希望学生能够从变化的数据中找出规律,即化学平衡常数,并学会描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2)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对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逻辑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本节知识为载体使学生感到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积极实践的科学作风 二、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难点: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三、教学方法 例题探究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引导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人教版高中化学《化学平衡》第一课时说课稿DOC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化学平衡是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的基础。因此,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剖析和理解化学平衡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设计时, 本节课是化学平衡的第一节课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较为枯燥,所以如何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成为本节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组织学生进行扳手腕的活动,再现蓄水池等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例入手,然后按逐步分化的原则,层层引导和讨论,通过观察事实和联想的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由学生自己讨论后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在教师的帮助下增强认识结构,并通过习题讨论巩固和深化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二、化学平衡教学的功能和价值 通过化学平衡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平衡观以及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特征和化学平衡背后的一些规律,而平衡观以及化学平衡背后的规律实际上对我们在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教学起到基础性和工具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面的教学合力来使学生获得学科能力;从另一个角度说,平衡观结合氧化还原观、转化观、微粒观等其它一些基本观念的获得使学生建立学科观,也就是使学生获得一种学科素养。 三、学生的情况分析,初高中对比 对化学反应的概念来说,初中建立的角度更多的是从直观、会意、完全转化的角度建立的,高一建立的角度更多的是从微粒、会意、反应限度的角度建立,而高二建立的角度更多的是从微观、本质、普遍实证的角度建立的;初中建立的意义是从形式上对物质变化进行归纳,高一是从微粒的结合和反应限度了解化学反应,而高二建立的意义是建立基本的科学观、并且通过规律的学习,学生最终能够掌握和应用。初中对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概念没有叙述,也就是认为化学反应能够完全进行到底,不存在逆反应,高一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更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存在反应限度,而高二格外强调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正逆反应相互伴生,对立统一。这样,在化学反应的学习过程中,从初中到高中,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层层推进,从直观到本质,明确可逆反应,进而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四、学生的认识发展线索 学生的认识发展线索,一方面对化学反应概念的认识,学生经历了从形式到特征到本质的思维上升过程;其次,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学生也经历了从物质变化到微粒变化到微观变化的思维上升过程,在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现象的分类,学生也经历了为分类而分类到为更有概括性而分类到为共同规律、应用而分类的思维上升过程,对平衡概念的认识,学生经历了从习惯性忽略到直观性表现到抽象性概括到迁移性应用的思维上升过程。 五、主要教学环节 1、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线索,我设计了以下五个主要教学环节:(1)、平衡的直观表现(2)平衡的特征总结(3)平衡的迁移应用(4)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5)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概括总结和实际应用。 呈现顺序为: 生动直观——分析推断——个别结论——个别现象——归纳综合——一般性规律——指明内涵与外延——练习。 2、教学目标

《化学平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化学__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化学平衡》(板书:课题(化学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策略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本单元主要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三次课。在前面两次课中,学生已初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等知识。化学反应速率研究的是反应的快慢,但要全面的研究一个化学反应,还需要研究这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我们今天要讲的化学平衡。本节课主要分三个部分内容,分别是: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平衡常数。本节课是在学习化学平衡及化学平衡常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的关键,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特征与判断;(2)、理解平衡移动原理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3)、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化学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1)可逆反应的特点。(2)平衡移动的原理分析及应用。(3)、理解化学平衡常数与反应进行方向和限度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掌握可逆反应的特点;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使学生理解浓度、温度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化

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2、能力目标:通过浓度、温度等实验,逐步探究,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实验的探究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实验方法,的能力;通过诱导、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化学原理中的哲学思想,并用以指导学习实践和生活实践。 三、教学策略分析 1、本课教学是化学平衡,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并借助三个实验和一个化学平衡数据制定探究任务,让学生围绕着这四个任务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分组合作、互助探究、讨论的形式完成教学,这样不仅是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给学生提供更多表达、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敢说敢想,通过诱导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为不教”,因此本课堂在教法和学法的落实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自主学习和伙伴合作等方式,自我探索,顺利掌握新知识,完成任务。 四、教学过程分析 本课堂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板书】 1、新课导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