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说课稿终极

化学平衡说课稿终极
化学平衡说课稿终极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说课稿

乌鲁木齐八一中学

丁赤

2010年12月6日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化学平衡是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的基础。因此,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剖析和理解化学平衡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设计时, 本节课是化学平衡的第一节课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较为枯燥,所以如何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成为本节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组织学生进行扳手腕的活动,再现蓄水池等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例入手,然后按逐步分化的原则,层层引导和讨论,通过观察事实和联想的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由学生自己讨论后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在教师的帮助下增强认识结构,并通过习题讨论巩固和深化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二、化学平衡教学的功能和价值

通过化学平衡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平衡观以及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特征和化学平衡背后的一些规律,而平衡观以及化学平衡背后的规律实际上对我们在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教学起到基础性和工具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面的教学合力来使学生获得学科能力;从另一个角度说,平衡观结合氧化还原观、转化观、微粒观等其它一些基本观念的获得使学生建立学科观,也就是使学生获得一种学科素养。

三、学生的情况分析,初高中对比

对化学反应的概念来说,初中建立的角度更多的是从直观、会意、完全转化的角度建立的,高一建立的角度更多的是从微粒、会意、反应限度的角度建立,而高二建立的角度更多的是从微观、本质、普遍实证的角度建立的;初中建立的意义是从形式上对物质变化进行归纳,高一是从微粒的结合和反应限度了解化学反应,而高二建立的意义是建立基本的科学观、并且通过规律的学习,学生最终能够掌握和应用。初中对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概念没有叙述,也就是认为化学反应能够完全进行到底,不存在逆反应,高一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更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存在反应限度,而高二格外强调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正逆反应相互伴生,对立统一。这样,在化学反应的学习过程中,从初中到高中,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层层推进,从直观到本质,明确可逆反应,进而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四、学生的认识发展线索

学生的认识发展线索,一方面对化学反应概念的认识,学生经历了从形式到特征到本质的思维上升过程;其次,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学生也经历了从物质变化到微粒变化到微观变化的思维上升过程,在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现象的分类,学生也经历了为分类而分类到为更有概括性而分类到为共同规律、应用而分类的思维上升过程,对平衡概念的认识,学生经历了从习惯性忽略到直观性表现到抽象性概括到迁移性应用的思维上升过程。

五、主要教学环节

1、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线索,我设计了以下五个主要教学环节:(1)、平衡的直观表现(2)平衡的特征总结(3)平衡的迁移应用(4)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5)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概括总结和实际应用。

呈现顺序为:

生动直观——分析推断——个别结论——个别现象——归纳综合——一般性规律——

指明内涵与外延——练习。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①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等基本概念;

②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形成的条件、适用范围、特征,学会判定化学平衡状态的方法。⑵、能力目标

通过对化学平衡概念、化学平衡的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演绎、归纳的能力,观察能力,识图能力以及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⑶、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化学平衡的教学,使学生明白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建立拥有良好心态,和谐美好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征是本节的核心,对它的理解不仅可以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理解,还可以为下一课时学习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奠定基础。

所以化学平衡概念和特征是本课时教学重点。而化学平衡的建立要从微观分子反应的数量

和快慢过渡到宏观的反应速率及组成成分的含量,内容抽象,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六、说教学过程:

1、环节一:平衡的直观表现

首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扳手腕比赛,因为学生的认识特点是习惯从直观出发,而化学平衡恰好是微观和抽象的,将学生习惯性忽略的平衡概念通过学生熟悉的活动唤醒。再现

学生熟悉的蓄水池的平衡。

2、环节二:平衡的特征性总结

结合刚才的活动,请学生回答介绍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宏观的平衡现象和使用平衡的概念。如:力的平衡、生态平衡、家庭的收支平衡、人口平衡、心理平衡…..;在列举这些平衡时,学生对平衡概念的疑问就会越来越明显:

1、为什么要唤醒熟悉的平衡?为什么要建立平衡的概念?有什么必要?

2、都是平衡,这些平衡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这些平衡和我所学习的化学有什么关系?

对上述疑问,得出解决策略一:学生分组对上述平衡的平衡过程、可能的结果、平衡原因、平衡时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如:在A、B同学扳手腕的平衡过程中,可能的结果是A 赢、B赢、僵持,平衡原因是AB都想赢,所使的力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平衡时的现象

是僵持(A、B的手都没有位移变化);设计目的:1、清楚平衡概念,将平时忽略的平衡

现象的本质分析总结。2、为理解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特征铺垫形象的认知基础….3、为

通过化学平衡的移动来控制反应及认识平衡在生产生活的应用留下伏笔。

解决策略二:由学生分组讨论刚刚总结过的平衡建立时的共同特征,教师进行肯定并

补充,1、平衡是两个相反元素同时作用时存在的三种情况之一。2、平衡时体系活动表面

静止,但两个相反元素间的作用仍然在进行。(动态平衡)3、平衡时两个相反元素的作用

结果相同。设计目的:1、培养学生观察、识图、演绎、归纳的能力。2、培养学生对形象

的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并表达的能力。3、使学生明白事物具有的普遍联系性,树立对立统一的唯物主义辩证观。4、凸显平衡的特征,从一开始就防止模糊概念的产生。

至此,教师应该解决的问题

问题一:学生已经知道了平衡的特征并且了解这些与化学平衡有关,但是还没有建立确切的关系。

问题二:如何利用平衡的特征引出可逆反应的概念。学生认识的化学反应虽然存在反应限度但还是只能正向进行。

通过提问:生活中我们熟悉的都是宏观的平衡现象,那么有没有微观的平衡现象?进入下一环节。

3、环节三:平衡的迁移应用

学生观察将蔗糖溶解在水中形成的饱和溶液和晶体共存的体系,提问:蔗糖晶体溶解过程中是否建立平衡?这个平衡和我们刚总结过的平衡有无共同点?

学生思考:蔗糖晶体溶解过程中存在哪两个相反的过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两种过程的速率如何变化?达到溶解平衡时,是不是这两过程均已停止?溶液有何特征?讨论总结后多媒体演示蔗糖的溶解及溶解平衡的建立;并让学生思考试用变化速率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作图表示溶解至平衡过程。描画和分析溶解平衡建立过程中的速率-时间图;设计目的:利用刚刚总结的平衡特征举一反三,强化巩固新得到的概念。

学生对上述认识过程的潜思考:化学平衡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特征?4、环节四: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

在这个环节所面临的问题:学生能否准确的表示可逆反应和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通过提问:根据平衡观点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存在平衡?并追问:存在平衡的化学反应应当具备什么特点?后进行课堂练习1:2H 2+O 2==2H 2O 2H 2O==2H 2+O 2是否互为可逆反应?NH 4Cl==NH 3+HCl NH 3+HCl==NH 4Cl 呢?设计目的:1、引导学生总结出“二同”,即“同一条件下”和“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2、进而得出可逆反应的特征。3、可逆反应的习惯表示法。课堂练习2、反应2SO 2+O 2

2SO 3达到平衡后,再向容器中充入含氧的同位素18O 的氧气,经过一段时间后,18O 原子存在于 ( )

A O 2

B 、 O 2 和SO 2

C 、 SO 2

D 、SO 2、O 2和SO 3设计目的:加深“动”的理解课堂练习3:

X 、Y 、Z 三中气体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目的:1、强化可逆反应的判断、书写2、用图像直观的判断可逆反应的特征,培

养学生识图能力。

练习后提问:可逆反应如何建立化学平衡?学生总结,教师给以肯定并板书。

5、环节五: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面临的问题:

1、只注重“等”,而忽略是“一正一逆”。

2、都是“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物理量,为什么有些是平衡态达到的标志而有些不是?

解决策略:利用扳手腕的三种可能和僵持的原因突破。

通过提问:在任一时刻,可逆反应的可能处于什么状态?追问:可逆反应为什么会处于当前状态?再追问:如何根据可逆反应可能的状态判断化学平衡达到的标准?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并板书课堂练习:

4、下列叙述表示可逆反应N 2 (g) +3H 2 (g) 2NH 3 (g)一定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A 、N 2、H 2、NH 3的百分含量相等

B、单位时间消耗A摩N2的同时消耗3A 摩H2

C、 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温度一定时,压强不随时间改变 D 、 1个N ≡N 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 -H 键形成

5、对于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的气体反应可以说明A(气)+B(气) C(气) +D(气)在恒温下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 、反应容器中压强不随时间而变化B、A气体和B气体的生成速率相等C、A、B、C三种气体的生成速率相等D、反应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追问:哪些物理量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可以作为达到平衡的标志?学生讨论总结,教师肯定并板书。

设计目的: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的结论更为深刻,并加强概念的清晰度。整个课堂练习的设计目的:强化巩固,完成学生的认识向普遍性上升。

课时小结:

一、化学平衡的建立

化学平衡特征(前提.对象.本质.现象)常见平衡

化学平衡概念

→迁移

→归纳

分析判定平衡状态

二、平衡特征:

逆——对象是可逆反应 “=”等——V 正 =V 逆 “一正一逆”

动——动态平衡。达平衡后,正逆反应仍在进行 (V 正=V 逆>0)定——平衡时,各组分浓度、含量保持不变(恒定)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改变课堂练习6:

已知合成氨工业,发生的反应为N 2 (g) +3H 2

(g) 2NH 3 (g),是否存在化学平衡?如何使更多的N 2 (g)和H 2 (g) 转变为NH 3?

设计目的:1、为以后化学平衡的移动的教学做铺垫2、强调化学平衡的实际应用价值

六、收获和反思

1、了解学生认识问题的思维发展过程的阶段性,帮助学生明确和扬弃。

2、通过扳手腕比赛将微观过程直观外显,利用学生的切身感受加强概念的建立。

3、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主总结,得到的结论会更加自然清晰;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更好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化学平衡—平衡的建立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1、定义:

2、特点:⑴ 同一反应条件;⑵ 正反应和逆反应同时进行;⑶ 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

正向进行:→ [V (正)> V (逆)]

3、可逆反应的三种状态 逆向进行:← [V (正)< V (逆)]

平衡状态 [V (正)= V (逆)]

二、化学平衡的建立1. 溶解平衡的建立开始时:

V (溶解)> V (结晶)平衡时:

V (溶解)= V (结晶)2. 化学平衡的建立

二、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

2、特征:①逆: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

“=”

③等:V(正)= V(逆)>0

“正、逆”

④定:反应混合物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若某个物理量在可逆反应的三个状态均不变化则不能作为平衡的标志;

若某个物理量只在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变化则可以是平衡的标志)

⑤变:外界条件改变,平衡状态将遭到破坏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说课稿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说课稿 叶承名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 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即勒夏特列原理。 学生在学习化学平衡之前已经有溶解平衡的初步概念(初中),在化学平衡之后将学习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化学平衡在学生所需学习的平衡系列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理论、水解平衡和溶解平衡奠定基础。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状态是基础;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化学平衡常数。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采取先通过实验说明化学平衡能够移动,从而展开对“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条件”的讨论。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浓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②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并应用。

③理解用图像方法表示可逆反应从不平衡状态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过程。 ( )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从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培养和训练抽象概括能力 ②通过从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培养和训练抽象概括能力 (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讲解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②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浓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浓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的速率时间图 二、说学情 本堂课的对象是高二理科班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等理论,在知识上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合作意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对问题进行简单探讨,为该节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能力保证。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选修4_化学平衡_知识点总结说课讲解

化学平衡 一、可逆反应 1、定义: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表示方法:用“ ”表示。如:H 2 + I 2 2HI 3、特点:参加反应的物质不能完全转化 二、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⑴溶解平衡的建立 溶解平衡图像 化学平衡图像:从反应物达到平衡 ⑵化学平衡的状态建立 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不断减少,生成物逐渐增加,V(正)逐渐减小,V(逆)逐渐增大,当反应进行到某一时刻,V(正)=V(逆),此时,反应达到了其“限度”,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等都不再发生变化,但反应仍然在进行着,只是V(正)=V(逆),我们把这样的状态叫作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⑶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 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就叫做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的特征 ⑴ 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⑵ 等:化学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但都不等于零,即: V(正)=V(逆)>0 ⑶ 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时,化学反应仍在进行,反应并没有停 ⑷ 定:化学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化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一定,体积分数 保持一定 ⑸变: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平衡状态,当外界条件变化,原有的化学平衡被破坏,直到 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3、化学平衡的标志 ⑴微观标志:V(A 正)=V(A 逆) >0 ——实质 ⑵宏观标志:反应混合物中个组分的浓度和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4、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⑴基本依据:???①υ(A 正) ==υ(A 逆) >0,只要能证明此即可 ②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⑵常见方法:以xA +yB zC 为例 ①直接的 Ⅰ、速率:???a 、υ(A 正) ==υ(A 逆) b 、υ(A 耗) ==υ(A 生) c 、υ(A 耗) ∶υ(A 生) == x ∶y d 、υ(B 耗) ∶υ(C 耗) == y ∶ z ②间接: ???a 、混合气体的总压、总体积、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x+y ≠z )b 、各物质的浓度、物质的量、质量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 c 、各气体的压强、体积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 d 、混合气密度、平均分子量、压强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x+y ≠z ) 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1、定义: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 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是反应条件的改变引起反应速率的变化,使V(正)≠V(逆),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3、化学平衡移动的标志 ⑴微观: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原平衡体系V(正)=V(逆)的关系被破坏,使V(正)≠V(逆), 然后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建立V(正)=V(逆)的关系,才能表明化学平衡发生了移动 ⑵宏观: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发生了改变,才能说明化学平衡发生了移动 4、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定 外界条件的改变,首先影响的是化学反应速率,因此要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我们首先必须知道条件改变对V(正)、V(逆)的影响哪个大些 ⑴V(正) >V(逆):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右)移动 ⑵V(正) <V(逆):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左)移动

化学平衡_说课稿

《化学平衡》说课 各位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六号,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设计的高二化学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平衡》这节课。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四、说板书设计 一、说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会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所以本节课教学的中心内容是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并从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实质、特征、达到平衡状态标志的判断等方面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涵义。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力用化学平衡常熟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 涉及查阅资料:奇妙的化学震荡反应,讨论(2个)化学反应的趋势和速率,合成氨反应条件的选择的依据。 【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是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学科的重要理论之一,内容抽象,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具有一定的难度,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以及对其他很多相关或不相关知识的学习,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经过初三一年和高一一年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物质的溶解、溶解度、饱和溶液、溶解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等,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新的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经历决定着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的探究方法,学以致用。根据上述情况,我为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概念 (2)初步会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数据、绘制图像等方法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能够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说明化学平衡。 (2)通过演示实验:改变2NO 2(红棕色气体)N2O4(无色气体)的平衡温度,观察玻璃管中气体颜色的变化,认识化学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最大限度的思想,感悟化学平衡理论来自于实际生产,又可以为实际生产提供指导,具有很重要的社会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理解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概念; (2)初步会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说课稿最终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说课稿 乌鲁木齐八一中学 丁赤 2010年12月6日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化学平衡是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的基础。因此,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剖析和理解化学平衡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设计时, 本节课是化学平衡的第一节课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较为枯燥,所以如何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成为本节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组织学生进行扳手腕的活动,再现蓄水池等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例入手,然后按逐步分化的原则,层层引导和讨论,通过观察事实和联想的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由学生自己讨论后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在教师的帮助下增强认识结构,并通过习题讨论巩固和深化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二、化学平衡教学的功能和价值 通过化学平衡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平衡观以及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特征和化学平衡背后的一些规律,而平衡观以及化学平衡背后的规律实际上对我们在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教学起到基础性和工具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面的教学合力来使学生获得学科能力;从另一个角度说,平衡观结合氧化还原观、转化观、微粒观等其它一些基本观念的获得使学生建立学科观,也就是使学生获得一种学科素养。 三、学生的情况分析,初高中对比 对化学反应的概念来说,初中建立的角度更多的是从直观、会意、完全转化的角度建立的,高一建立的角度更多的是从微粒、会意、反应限度的角度建立,而高二建立的角度更多的是从微观、本质、普遍实证的角度建立的;初中建立的意义是从形式上对物质变化进行归纳,高一是从微粒的结合和反应限度了解化学反应,而高二建立的意义是建立基本的科学观、并且通过规律的学习,学生最终能够掌握和应用。初中对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概念没有叙述,也就是认为化学反应能够完全进行到底,不存在逆反应,高一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更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存在反应限度,而高二格外强调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正逆反应相互伴生,对立统一。这样,在化学反应的学习过程中,从初中到高中,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层层推进,从直观到本质,明确可逆反应,进而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四、学生的认识发展线索 学生的认识发展线索,一方面对化学反应概念的认识,学生经历了从形式到特征到本质的思维上升过程;其次,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学生也经历了从物质变化到微粒变化到微观变化的思维上升过程,在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现象的分类,学生也经历了为分类而分类到为更有概括性而分类到为共同规律、应用而分类的思维上升过程,对平衡概念的认识,学生经历了从习惯性忽略到直观性表现到抽象性概括到迁移性应用的思维上升过程。 五、主要教学环节 1、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线索,我设计了以下五个主要教学环节:(1)、平衡的直观表现(2)平衡的特征总结(3)平衡的迁移应用(4)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5)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概括总结和实际应用。 呈现顺序为: 生动直观——分析推断——个别结论——个别现象——归纳综合——一般性规律——指明内涵与外延——练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说课稿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是“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章的核心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本章的难点,在本课教学以前,学生已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速率时间图象,但只局限于外界条件改变对化学速率的影响。改变外界条件化学反应速率改变,但化学平衡不一定改变。所以本节内容既是化学反应速率的拓展和应用,又是学生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是解决化学平衡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2.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使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采用“以问题、实验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 ①通过实验、观察、思考,领略实验学习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个人及学科价值。 ②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学习中体会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平衡移动原理。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选修化学的学生,他们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的建立”等理论, 了解了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和学法设计 教法:根据学生已具备的速率知识和能力, 采用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等多种方法综合进行教学,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以便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重视实验设计,设计注重学生心理与认知水平、认知发展相结合。通过以学生对新知预言、主动探究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来落实三维目标。采取“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有效的进行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学法:学生预言→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化学平衡的特征.抓住“变”这 一特征导入新课。(用时1分钟以内) ↓

弱电解质电离 说课稿 教案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教学目标: 1. 通过与化学平衡的比较,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酸碱电离理论。 2. 结合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了解电离平衡常数及其意义。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电离平衡的建立与电离平衡的移动,从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的移动理论认识电离平衡的建立与电离平衡的移动。 教学难点: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什么是电解质?举例说明 [回答] 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实例:酸﹑碱﹑盐﹑水 [投影]请大家根据电解质的概念,讨论以下几种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1. 石墨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 2. 由于BaSO4不溶于水,所以不是电解质。 3. 盐酸能导电,所以盐酸是电解质。 4. SO2、NH3、Na2O溶于水可导电,所以均为电解质。 [学与问]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中都能电离出离子,不同的电解质电离程度是否有区别? [回答] 有区别,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板书]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1.1 强弱电解质 [思考1] 潮湿的手触摸正在工作的电器,为什么可能会发生触电事故? [回答] 手上的水中含有某种电解质,使水溶液具有较强的导电能力。 部分电器外壳上有禁止触摸标记 [思考2] 盐酸与醋酸是生活中常用的酸,盐酸常用于卫生洁具的清洁和去除水垢,为什么不用醋酸代替盐酸呢? [回答] 醋酸腐蚀性比盐酸小,酸性弱。 [追问] 醋酸的去水垢能力不如盐酸强,除浓度之外是否还有其它因素? (学生互相交流,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1] 分别试验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醋酸与等量镁条的反应。 实验要点:

化学平衡_教案_说课稿

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对 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奠 定基础。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化学平衡的建立。教材在介绍蔗糖溶解平衡的基础上引出跟可逆反 应对应的化学平衡,并以CO和H2O(g)在1L容器中发生的可逆反应为对象,通过分析讨论引 出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征,过渡自然,给出知识的先后顺序合理,介绍知识采取以旧(溶 解平衡)带新(化学平衡)的方法降低了知识的难度,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四、重点、难点 因为对化学平衡的理解不仅可以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理 解,还可以为下一课学习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奠定基础,所以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征是 本节的重点。 而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要从微观分子反应的数量和快慢过渡到宏观的反应速率及组成 成分的含量,内容抽象,是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程序 一、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举一些熟悉例子说明什么是可逆反应? [教学设计]给出可逆反应H2(g) +I2 (g ) 2HI (g )引导学生总结出: (1)可逆反应包含 “二同”,即“同一条件下”和“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2)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对于任何一个可逆反应,都存在一个反应进行的程度 问题,即化学平衡,并由此自然导入新课。 蔗糖的溶解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就建立了溶解平衡状态。 溶解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 [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当水箱进水的速率与出水的速度相等时,水 箱中的水位保持不变,处于平衡状态,加深对动态平衡的理解。 二、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 [设疑]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是否也会建立起一个平衡状态呢?试以CO + H2O CO2 + H2 反应为例,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来分析如何建立化学平衡状态? [讨论]: ①反应开始时,反应物CO ,H2O(g)的浓度和生成CO2、H2的浓度如何?正逆反应速率 如何? ②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浓度怎样变化?正逆反应的速率怎样变化?(引导学生 从数据中得出:在t2时,V正=V逆 ) ③当V正=V逆时,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数据 中得出:从t2开始,外界条件一定时,各组分浓度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 )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说课稿及教案、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说课稿及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一、说教材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的第二课时主要介绍了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主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化学反应,为后期化学反应原理以及有机化学反应的学习奠定基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学会用反应速率描述正逆反应; 2.了解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特征、判断方法以及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以及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重点:可逆反应的特征及化学平衡状态的相关知识 难点:反应平衡的特征、判断方法 二、说学情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对于速率的概念并不陌生。本节课是在之前化学反应速率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也要注意到,化学平衡状态的特殊。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学法:组内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比之前所学的化学反应工业合成氨和氢气氧气的燃烧有什么不同。 (二)新课讲授 1.可逆反应 学生自行找出可逆反应的概念、特点。 2. 化学平衡状态 学生阅读思考与交流,体会反应过程中这个特殊的节点,并总结归纳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 (1)化学平衡的特征 师生通过可逆反应的V—T图像,反复感受达到平衡状态前、中过程。 (2)化学平衡的判断 判断方法引导学生找出之后,教师要进行系统的梳理,我们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总共有多种角度。 (3)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化学平衡说课稿新人教版

化学平衡 一、说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会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所以本节课教学的中心内容是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并从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实质、特征、达到平衡状态标志的判断等方面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涵义。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力用化学平衡常熟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 涉及查阅资料:奇妙的化学震荡反应,讨论(2个)化学反应的趋势和速率,合成氨反应条件的选择的依据。 《化学平衡》是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学科的重要理论之一,内容抽象,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具有一定的难度,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以及对其他很多相关或不相关知识的学习,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经过初三一年和高一一年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物质的溶解、溶解度、饱和溶液、溶解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等,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新的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经历决定着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的探究方法,学以致用。根据上述情况,我为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概念 (2)初步会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数据、绘制图像等方法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能够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说明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说课稿 教案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逆反应、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 2.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 3.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响形成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及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化学平衡与反应限度,并用得到的结论去指导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的因素。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科学史话: 高炉尾气之谜 【引导发现】某些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并不是按化学方程式中的相应物质的计量关系完全转变为生成物。 【提出概念】化学反应存在着限度问题 【探究问题】反应平衡状态的宏观特征,反应平衡状态微观本质,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 【收集信息】小组讨论、交流,阅读教材。 【概念建立】 1、可逆反应 概念:同一条件下正反应和逆反应均能进行的化学反应。 2、化学平衡状态 宏观特征: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在改变,一种表明静 止的状态。 微观本质: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单位时间内各物质的生成量和 消耗量相等。

3、影响限度的因素 【实际应用】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目的:促进有利的反应,抑制有害的反应。 措施: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促进反应的限度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或转化率。 板书设计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1、可逆反应 概念:同一条件下正反应和逆反应均能进行的化学反应。 2、化学平衡状态 宏观特征: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在改变,一种表明静 止的状态。 微观本质: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单位时间内各物质的生成量和 消耗量相等。 3、影响限度的因素 三、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目的:促进有利的反应,抑制有害的反应。 措施: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促进反应的限度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化学平衡的移动》说课稿

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平衡的移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单元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高中新课改选修4教材专题2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中的一部分。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中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到指导作用。本节在掌握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平衡状态的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为后面归纳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奠定基础。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对解决化工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学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 在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可逆过程(反应)及其特征,了解任何可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都是有限度的,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了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及特征,对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以有正确认识——化学平衡是建立在一定条件下的,当条件改变是平衡也将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学习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机成熟,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外界条件对平衡影响》内容的知识量,本节只学习其中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浓度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通过浓度的改变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先利用已掌握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对本节教材设定的实验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可能会出现的实验现象进行科学猜想,再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去验证科学猜想是否成立,从而得到浓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然后通过对速率-时间的图象分析使学生理解平衡移动具体原因,最后可以联系实际生产让学生理解学习该理论的意义,使学生了解理论学习对生产实际有指导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相应的化工问题的同时,体会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4、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移动、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浓度改变引起平衡移动的原因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2、对涉及原理的解释,力求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模拟的电化教学手段加以解决,即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采用方法1,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采用方法2,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且能使他们的认识过程遵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并能提高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确定教学思路

弱电解质的电离(说课稿)

弱电解质的电离(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2节的弱电解质的电离。 一、说教材 1、 本节以前两章的理论为基础,选取了最常见、最典型的水溶液体系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 论建立新概念的能力。 2、 这节课的重点是温度、浓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难点是电离平衡常数的含义。 二、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电离平衡常数的含义,能说明浓度、温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交流研讨等活动,引导学生体会综合、分析、归纳等方法在解决水溶液问题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与电离平衡相关的应用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水溶液在化学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化学知识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这节课是在《化学1(必修)》第二章第2节电解质之后出现的,建立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也是在学习了化学平衡理论以后出现的,建立了一定的理论储备,体现了化学学习的螺旋式上升,目标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3、教学方法:以教学知识目标为主线,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能力,运用了总结归纳法、实验探究法、引导启发法等方法。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思考讨论→归纳总结→练习巩固”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过程 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环节:这节课从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的移动理论认识电离平衡的建立与电离平衡的移动。通过化学平衡常数来推知电离平衡常数,通过交流研讨、实验探究来归纳总结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一)导入课题 [探究实验]分别试验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醋酸溶液与等量镁条的反应;并测这两种酸的pH [总结]请分析盐酸和醋酸产生上述不同现象的原因? [提升拓展]请依据上表所提供的信息,绘制出醋酸电离的速率—时间图象: 1mol/LHCl 1mol/LCH 3COOH 与镁条反应现象 溶液的pH 相对大小

人教版高中化学《化学平衡》第一课时说课稿DOC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化学平衡是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的基础。因此,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剖析和理解化学平衡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设计时, 本节课是化学平衡的第一节课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较为枯燥,所以如何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成为本节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组织学生进行扳手腕的活动,再现蓄水池等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例入手,然后按逐步分化的原则,层层引导和讨论,通过观察事实和联想的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由学生自己讨论后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在教师的帮助下增强认识结构,并通过习题讨论巩固和深化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二、化学平衡教学的功能和价值 通过化学平衡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平衡观以及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特征和化学平衡背后的一些规律,而平衡观以及化学平衡背后的规律实际上对我们在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教学起到基础性和工具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面的教学合力来使学生获得学科能力;从另一个角度说,平衡观结合氧化还原观、转化观、微粒观等其它一些基本观念的获得使学生建立学科观,也就是使学生获得一种学科素养。 三、学生的情况分析,初高中对比 对化学反应的概念来说,初中建立的角度更多的是从直观、会意、完全转化的角度建立的,高一建立的角度更多的是从微粒、会意、反应限度的角度建立,而高二建立的角度更多的是从微观、本质、普遍实证的角度建立的;初中建立的意义是从形式上对物质变化进行归纳,高一是从微粒的结合和反应限度了解化学反应,而高二建立的意义是建立基本的科学观、并且通过规律的学习,学生最终能够掌握和应用。初中对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概念没有叙述,也就是认为化学反应能够完全进行到底,不存在逆反应,高一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更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存在反应限度,而高二格外强调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正逆反应相互伴生,对立统一。这样,在化学反应的学习过程中,从初中到高中,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层层推进,从直观到本质,明确可逆反应,进而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四、学生的认识发展线索 学生的认识发展线索,一方面对化学反应概念的认识,学生经历了从形式到特征到本质的思维上升过程;其次,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学生也经历了从物质变化到微粒变化到微观变化的思维上升过程,在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现象的分类,学生也经历了为分类而分类到为更有概括性而分类到为共同规律、应用而分类的思维上升过程,对平衡概念的认识,学生经历了从习惯性忽略到直观性表现到抽象性概括到迁移性应用的思维上升过程。 五、主要教学环节 1、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线索,我设计了以下五个主要教学环节:(1)、平衡的直观表现(2)平衡的特征总结(3)平衡的迁移应用(4)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5)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概括总结和实际应用。 呈现顺序为: 生动直观——分析推断——个别结论——个别现象——归纳综合——一般性规律——指明内涵与外延——练习。 2、教学目标

070203化学平衡

《第二节 化学平衡》说课稿 一.复习重点 1. 化学平衡的建立、特征和实质。 2. 平衡常数的含义和应用。 3. 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 化学平衡的判断、实质,平衡常数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 话题引入:蔗糖溶于水,直到不再“溶解”——其实还在溶解,V (溶解)=V (结晶),表现在“糖块质量不变,但外形改变”。 一、化学平衡状态 1、可逆反应 (1)定义:相同条件下,既能正向,又能逆向。 (2)特点:a 、反应物、生成物同时存在。 b 、任一反应物的转化率都小于100%。 c 、用“ ” 2、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反应的限度 (1)建立过程: 学生阅读p84。以N 2+3H 2 2NH 3为例 1 3 0 (2)v-t 图 (3)概念: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4)平衡状态的特征: a “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 ,各物质的转化率必小于 。 b “动”:达到平衡时, ,即化学平衡是 ,正反应和逆反应仍在进行。v v 正逆 的具体含义有两个方面:用同一种物质表示反应速率时,该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消耗速率,即单位时间内生成与消耗反应物(生成物)的量相等;用不同物质来表示时,某一反应物的速率与某一生成物的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的 。 c “等”:是指 ,这是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特征。

d “定”:由于v v 正逆,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及体积(或质量分数) 。 e “变”:外界条件改变导致 ,原化学平衡被破坏,从而发生平衡移动直至建立新平衡。 (5)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判断标准 a .等速标志,即 以N 2+3H 2 2NH 3 反应为例,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 ①若有1mol N 2消耗..,则有 N 2生成.. ②若有1mol N 2消耗..,则有 H 2生成.. ③若有1mol N 2消耗..,则有 NH 3消耗.. ④若有1mol N ≡N 键断裂,则有 N-H 键断裂 b .百分含量不变标志 正因为v 正=v 逆≠0,所以同一瞬间同一物质的生成量等于消耗量.总的结果是混合体系中各组成成分的物质的量、质量、物质的量浓度、各成分的百分含量、转化率等 。 c .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可逆反应 (1)从反应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 )考虑:M = n m 当△n (g )≠0, M 一定时,则标志达平衡. 当△n (g )=0,M 为恒值,不论是否达平衡. 若有非气体参与:不论△n (g )是否等于0,则当M 一定时,可标志达平衡 实例: ① H 2(g)+I 2(g) 2HI(g) △n (g )=0 ② SO 2(g)+O 2(g) 2SO 3(g) △n (g )≠0 ③ C(s)+O 2(g) CO 2(g) △n (g )=0 ④ CO 2(g)+C(s) 2CO(g) △n (g )≠0 在实例反应①中,M 总为恒值. 在反应②、③、④中,只要反应未达平衡,则M 不为定值.反之当M 为一定值,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时,则标志着达到平衡状态. (2)从气体密度考虑: ρ= v m 恒容:ρ总为恒值,不能作平衡标志 当各成分均为气体时 △n (g )=0. ρ总为恒值,同上 △ n (g )≠0. ρ为一定值时,则可作为标志 恒容:ρ为一定值时,可作标志 若各物质均为气体 恒压: 当有非气体物质参与时

《醋酸电离平衡随温度的变化》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醋酸电离平衡随温度的变化》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一。 二、实验器材 仪器:pH计,恒温槽装置,5mL移液管,重蒸馏水,小烧杯,100ml容量瓶、玻璃棒。 药品: HAc溶液(1 mol·L-1,已经标定准确浓度)。 三、实验创新要点 1.探究性实验验证已有知识,串联已有知识进行分析; 2.一次实验数据多次应用,充分发掘实验的潜能; 3.实时生成所需数据和对应图像,数形结合进行具象化分析。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测定不同温度或不同浓度醋酸溶液的pH值。 醋酸的电离程度有多个衡量指标,可以用电离平衡常数、电离度,对于等浓度的醋酸溶液还可以用pH值。由于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需要非常精密的条件且一定温度范围内其数值随着温度的变化并不明显,容易存在较大误差。因此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pH值和电离度来表示醋酸的电离程度,并用pH和电离度的相对大小来评价平衡的移动方向。 本实验中设计到的数据较多,因此采用绘制pH-T图来对比醋酸的电离程度随温度的变化。 五、实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初步测定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分析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引导学生提出 问题,发展质疑精神; 2.联系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实验结果,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 3.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精神的素养; 4.通过对于两次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到结论,打破了理论和实践的壁垒,发展学生 辩证认识的能力; 5.通过实验数据与图像的转化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评价目标 1.通过定量测定平衡常数,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水平(定量水平); 2.通过分析醋酸电离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变化评价学生的分析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宏观 现象、微观认识); 3.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诊断学生对于化学实验设计模型的理解程度(视角水平、内涵水

《化学平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化学__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化学平衡》(板书:课题(化学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策略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本单元主要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三次课。在前面两次课中,学生已初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等知识。化学反应速率研究的是反应的快慢,但要全面的研究一个化学反应,还需要研究这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我们今天要讲的化学平衡。本节课主要分三个部分内容,分别是: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平衡常数。本节课是在学习化学平衡及化学平衡常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的关键,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特征与判断;(2)、理解平衡移动原理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3)、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化学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1)可逆反应的特点。(2)平衡移动的原理分析及应用。(3)、理解化学平衡常数与反应进行方向和限度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掌握可逆反应的特点;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使学生理解浓度、温度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化

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2、能力目标:通过浓度、温度等实验,逐步探究,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实验的探究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实验方法,的能力;通过诱导、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化学原理中的哲学思想,并用以指导学习实践和生活实践。 三、教学策略分析 1、本课教学是化学平衡,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并借助三个实验和一个化学平衡数据制定探究任务,让学生围绕着这四个任务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分组合作、互助探究、讨论的形式完成教学,这样不仅是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给学生提供更多表达、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敢说敢想,通过诱导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为不教”,因此本课堂在教法和学法的落实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自主学习和伙伴合作等方式,自我探索,顺利掌握新知识,完成任务。 四、教学过程分析 本课堂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板书】 1、新课导入

盐类的水解说课稿

《盐类的水解》说课稿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刘健华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以下我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盐类的水解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原理的基础上讨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行为,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学生也知道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规律,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盐类水解是后续电化学学习的必备基础。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弱酸、弱碱及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 2、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盐类水解的本质。 难点:盐类水解的方程式的书写。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和规律 (2)能够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反应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微粒间相互作用这一微观本质的角度去理解盐溶液呈现酸碱性这一宏观现象。 (2)使用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探究不同类型盐溶液的酸碱性,揭示化学平衡理论在盐溶液中的延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在思考分析过程中倾听他人意见,相互启发,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与快乐。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3)建立个性与共性、对立与统一的科学辩证观。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采取了实验探究和理论研究两条学习主线: 实验探究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喝实践能力。 理论研究是运用已有的化学平衡知识,发掘出新知识的“生长点”——盐类水解,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如①引课的情境设计贴近学生、贴近实际;②采用归纳法揭示几类盐水解的规律;③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④概念的建构充分体现概念的科学价值。感性和理性两条探究主线相辅相成,使盐类水解的概念统一在化学平衡的理论体系之中。既达到理论完整,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四、教学过程 Ⅰ引课

化学反应的限度说课稿

必修2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 化学反应的限度说课稿 河北黄骅中学化学组李振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是首次在必修课程的学习中出现。化学反应限度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性知识。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识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限度的含义。 2. 通过实验认识到化学反应都有一定的限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2.通过图像分析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培养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 二、教学背景分析 1.知识基础: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2.知识特点:理论性强,需要学生有较高的抽象逻辑推理能力 3.学生基础:学生在这之前缺少类似的研究方法和探究经历 三、教学方法 1.教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按“启发、引导、实验”的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图像分析法,将抽象的事物直观化,便于研究反应限度的本质。 2.学法:在实验中检验真理,由浅入深,一步步挖掘事物的本质。 四、设计思想 教学中先由“科学史话——炼铁高炉尾气之迷”入手,激发学生求知欲,然后以制备SO3的实验数据,进一步激发学生认知与事实的矛盾冲突,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确大多数的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再通过数据和设置一些问题,用图像分析法揭示平衡状态的特点,最后解决“炼铁高炉尾气之迷”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炼铁高炉尾气之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