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标准

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标准
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标准

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标准

肺动脉高压二维上可见肺动脉增宽,右心室增大等表现,但是估测肺动脉的压力还是诊断它的准确方法,关于测量肺动脉压(收缩压),方法如下:

《一》正常情况下肺动脉压力的估测:

我们先弄清正常情况下如何估测肺动脉压。我们知道,在没有右心室流出道梗阻或肺动脉狭窄时,

肺动脉压=右室收缩压,这时侯我们常规利用三尖瓣返流法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

我们计算的公式是:RVSP=△P+SRAP (其中RVSP=右室收缩压;SRAP=收缩期右房压;△P=三尖瓣返流的最大压差)所以我们在测量出三尖瓣返流最大压差后,加上右心房收缩压即得出肺动脉收缩压。

右心房的正常压力是5-7mmHg;当出现右房中度增大者为10 mmHg;右房重度增大者为15 mmHg。

《二》当存在心室间分流时肺动脉压的估测:

{假如左右心室之间存在分流,如VSD,这时候左右心室的压力阶差△P= LVSP-RVSP(LVSP:左室收缩压;RVSP:右室收缩压)

如果左心室流出道无梗阻出现,这时左室收缩压可用肱动脉收缩压(BASP)代替,这样PASP=BASP-△P,其中左右室之间的压力阶差△P=4V2,V为连续多普勒测得的收缩期室水平左向右最大分流速度。

举例说明:

如果测得一个VSD患者的室水平左向右分流的最大峰速为5m/s,肱动脉收缩压为120mmHg,则PASP=120-4×25=20 mmHg,即肺动脉收缩压为20 mmHg。

但是当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出现双向分流时,右室收缩压与左室收缩压几乎相等,甚至高于左室收缩压,应用分流速度间接估计肺动脉收缩压已无意义。

《三》存在大动脉水平分流如动脉导管未闭时

H动脉导管两端的收缩压差△Ps=AOSP-PASP(AOSP:主动脉收缩压;PASP:肺动脉收缩压)。在无左室流出道狭窄时,AOSP与肱动脉收缩压(BASP)相近,可替代主动压力,这样肺动脉收缩压PASP=BASP-△Ps。应用简化的伯努力方程△Ps=4V2,即收缩期左向右最大分流速度计算动脉导管两端的收缩期压差。

《四》根据肺动脉反流估算肺动脉压

1、肺动脉收缩压=3(PG+8)-2(MPG+6) PG为反流最大压差MPG为平均压差

2、肺动脉平均压=4Va2 Va为肺动脉舒张早期反流峰值速度

肺动脉舒张压=4Vb2 Vb为肺动脉舒张晚期反流速度

《五》根据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来估算肺动脉压

肺动脉收缩压=79-0.45Act Act为肺动脉频谱加速时间(用于无法获取PA反流频谱时)简单总结来说:

1)正常时用三尖瓣反流压差法:肺动脉压=三尖瓣返流压差+右心房收缩压,前提是无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狭窄

2)出现室水平分流时计算法:肺动脉收缩压=RV收缩压=肱动脉收缩期血压-室缺分流压差;3)出现大动脉水平分流计算法:肺动脉收缩压= 肱动脉收缩期血压-PDA分流压差

静息状态下

肺动脉收缩压: 正常:15-30mmHg

轻度:30-50mmHg

中度:50-70mmHg

重度: >70mmHg

肺动脉舒张压:正常6-10mmHg

肺动脉平均压:正常12-16mmHg

心脏各腔室压力估测方法

左室收缩压:当存在主动脉狭窄时,LVBP=BPS+4(VmaxAS) (VmaxAS)

左室收缩压=血压收缩压+最大跨瓣压差(AS)

左室舒张末压:当存在主动脉反流时,LVEDP=BPD-4(VmaxAR)(VmaxAR)

左室舒张末压=血压舒张压-最大反流压差(AR)

左房压:当存在二尖瓣反流时LAP=BPS-4(VmaxMR)(VmaxMR)

左房压=血压收缩压一最大反流压差(MR)

右室收缩压:当存在三尖瓣反流时右室收缩压=右房压+最大反流压差(TR)当存在室间隔缺损时右室收缩压=血压收缩压-最大分流压差(VSD)

当存在动脉导管未闭时右室收缩压=血压收缩压-最大分流压差(PDA)

在没有右室流出道梗阻及肺动脉狭窄的情况下,肺动脉收缩压=右室收缩压,所以计算方法同上

右室舒张压几乎与右房压一致,通常用右房压表示

右房压的估测方法:

(一)右心房的正常压力是5-7mmHg;当出现右房中度增大者为10 mmHg;右房重度增大者为15 mmHg。

(二)1、下腔静脉内径正常,吸气时内径减少达50%以上,右房压为0-5mmHg

2、下腔静脉内径正常,吸气时内径减少未达到50%,右房压为5-10mmHg

3、下腔静脉扩张,但吸气时内径减少达50%以上,右房压为10-15mmHg

4、下腔静脉扩张,同时吸气时内径减少未达50%,右房压为15-20mmHg

肺动脉舒张压:当存在肺动脉反流时,肺动脉舒张压=最大反流压差+右房压

在无三尖瓣及肺动脉瓣反流等情况时,肺动脉压可用肺动脉血流频谱的加速时间来估计

肺动脉压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毫秒)

正常>120ms

轻度增高80-100ms

中度增高60-80ms

重度增高<60ms

肺动脉血流频谱上的收缩中期切迹是反映肺动脉高压的可靠指征,虽然敏感性不高,但有很强的特异性,假阳性罕见。

肺动脉高压时肺动脉左瓣曲线a波低平或消失,肺动脉左瓣开放曲线呈W或V形。

而肺动脉狭窄时肺动脉左瓣曲线a波加深。

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标准

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标准 肺动脉高压二维上可见肺动脉增宽,右心室增大等表现,但是估测肺动脉的压力还是诊断它的准确方法,关于测量肺动脉压(收缩压),方法如下: 《一》正常情况下肺动脉压力的估测: 我们先弄清正常情况下如何估测肺动脉压。我们知道,在没有右心室流出道梗阻或肺动脉狭窄时, 肺动脉压=右室收缩压,这时侯我们常规利用三尖瓣返流法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 我们计算的公式是:RVSP=△P+SRAP (其中RVSP=右室收缩压;SRAP=收缩期右房压;△P=三尖瓣返流的最大压差)所以我们在测量出三尖瓣返流最大压差后,加上右心房收缩压即得出肺动脉收缩压。 右心房的正常压力是5-7mmHg;当出现右房中度增大者为10 mmHg;右房重度增大者为15 mmHg。 《二》当存在心室间分流时肺动脉压的估测: {假如左右心室之间存在分流,如VSD,这时候左右心室的压力阶差△P= LVSP-RVSP(LVSP:左室收缩压;RVSP:右室收缩压) 如果左心室流出道无梗阻出现,这时左室收缩压可用肱动脉收缩压(BASP)代替,这样PASP=BASP-△P,其中左右室之间的压力阶差△P=4V2,V为连续多普勒测得的收缩期室水平左向右最大分流速度。 举例说明: 如果测得一个VSD患者的室水平左向右分流的最大峰速为5m/s,肱动脉收缩压为120mmHg,则PASP=120-4×25=20 mmHg,即肺动脉收缩压为20 mmHg。 但是当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出现双向分流时,右室收缩压与左室收缩压几乎相等,甚至高于左室收缩压,应用分流速度间接估计肺动脉收缩压已无意义。 《三》存在大动脉水平分流如动脉导管未闭时 H动脉导管两端的收缩压差△Ps=AOSP-PASP(AOSP:主动脉收缩压;PASP:肺动脉收缩压)。在无左室流出道狭窄时,AOSP与肱动脉收缩压(BASP)相近,可替代主动压力,这样肺动脉收缩压PASP=BASP-△Ps。应用简化的伯努力方程△Ps=4V2,即收缩期左向右最大分流速度计算动脉导管两端的收缩期压差。 《四》根据肺动脉反流估算肺动脉压 1、肺动脉收缩压=3(PG+8)-2(MPG+6) PG为反流最大压差MPG为平均压差 2、肺动脉平均压=4Va2 Va为肺动脉舒张早期反流峰值速度 肺动脉舒张压=4Vb2 Vb为肺动脉舒张晚期反流速度 《五》根据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来估算肺动脉压 肺动脉收缩压=79-0.45Act Act为肺动脉频谱加速时间(用于无法获取PA反流频谱时)简单总结来说: 1)正常时用三尖瓣反流压差法:肺动脉压=三尖瓣返流压差+右心房收缩压,前提是无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狭窄 2)出现室水平分流时计算法:肺动脉收缩压=RV收缩压=肱动脉收缩期血压-室缺分流压差;3)出现大动脉水平分流计算法:肺动脉收缩压= 肱动脉收缩期血压-PDA分流压差 静息状态下 肺动脉收缩压: 正常:15-30mmHg 轻度:30-50mmHg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 [概述]: 正常人肺动脉压力为15~30/5~10mmHg,平均为15 mmHg。若肺动脉收缩压〉30 mmHg,或平均压〉20 mmHg,即为肺动脉高压。WHO规定:静息状态下肺动脉收缩压〉25 mmHg,运动过程中肺动脉压〉30 mmHg,即为肺动脉高压。 [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1、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病因未名者。 2、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常见原因为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如:ASD,VSD,PDA等。 (二)按病理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分类: 1、动力性肺动脉高压:由肺循环血流明显增加所致。 2、反应性肺动脉高压:缺氧致肺小动脉痉挛肺动脉压力升高;肺小动脉管腔器质性病变梗阻性肺动脉高压。 3、被动性肺动脉高压:因左心房、肺静脉压力增高,引起肺动脉压力升高,如二尖瓣狭窄,三心房心等。 (三)按肺动脉压力升高的程度分类: 1、轻度肺高压:肺动脉收缩压30~40 mmHg,Pp/Ps>0.45,肺血管阻力为251~500达因. 秒. 厘米-5. 2、中度肺高压:肺动脉收缩压40~70 mmHg,Pp/Ps为0.45~0.75,肺血管阻力为500~1000达因. 秒. 厘米-5.

3、重度肺高压:肺动脉收缩压>70mmHg, Pp/Ps>0.75, 肺血管阻力〉1000达因. 秒. 厘米-5. 继发性肺动脉高压 (second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 [病因]:根流体力学原理肺动脉压与肺静脉压、肺血管阻力、肺血流量有关。 平均肺动脉压=平均肺静脉压+肺血管阻力*肺血流量 1、肺血流量增加: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均有肺血流量增加,因而可使肺动脉压升高。 2、肺血管病变:主要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因而增加。 如:弥漫性肺栓塞,肺动脉炎等。 3、肺部疾病: 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 ⑵弥漫性间质性肺部病变: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肺间质纤维化等。 ⑶肺泡通气不足:原发性或神经原性肺泡通气不足(格林巴利综合征。 4、高原性肺动脉高压:由长期缺氧所致。 5、肺静脉高压 [发病机理] 目前不清,研究认为ET-1,NO,PGI,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PDGF,TGF-β,EGF)等参与了左向右分流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女性肺动脉高压的诊治进展(完整版)

女性肺动脉高压的诊治进展(完整版) 肺高压是一类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肺动脉压力升高(静息状态下平均肺动脉压力≥25mmHg)的高致死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病因将肺高压分成5型,其中第一型被称为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单纯由肺动脉系统原发性压力升高所致,属于毛细血管前肺高压,其血流动力学特征除平均肺动脉压力升高外还包括肺动脉楔压≤15mmHg及肺血管阻力>3WU。PAH的病因包括特发性、遗传性、药物和毒物、结缔组织病、HIV感染、门静脉高压、先天性心脏病、血吸虫病等。 PAH患病人群以女性为主,其中特发性PAH和结缔组织病相关PAH 女性多于男性。注册研究显示,不同国家不同种族患病的性别比例存在差异:英国和法国PAH患病女性与男性比例为2:1,美国比例为4:1;白种人中比例为3.2:1,西班牙人比例为4.7:1,黑人为5.5:1,其他种族为3.9:1。我国尚无PAH发病男女性别比例的确切统计学资料。 雌激素与PAH 女性较男性更易罹患PAH的机制未明,性激素水平不同是可能的原

因之一。研究显示睾酮可以通过钙离子拮抗作用而非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扩张肺血管,女性较低的睾酮水平使肺血管床更易受损。此外,脱氢表雄酮作为一种重要的雄激素代谢中间产物,能够缓解低氧引起的血管痉挛,其水平在男性体内高于女性。而雌激素通过一氧化氮依赖途径发挥舒血管作用,血浆雌激素水平的轻微变化即会引起肺动脉功能和收缩反应的改变。 PAH的预后及治疗反应 研究发现PAH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优于男性(62%比52%)。一项对特发性PAH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男性与女性患者基线病情严重程度相当,但男性患者的5年存活率明显低于女性患者(63%比85%),治疗后女性右室射血分数升高3.6%而男性降低1.0%,性别差异对右室射血分数的影响达到30%;这种差异可能源于雌激素对右室功能的保护作用,因为健康女性的右室射血分数高于同龄的男性,接受雌激素相关治疗的女性血雌二醇水平与右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近年来PAH的药物治疗飞速进展,除传统的钙离子拮抗剂、洋地黄、利尿剂等药物外,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增强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和前列环素通路激动剂等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给PAH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但是不同性别患者对药物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对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的6个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分析发现,治疗12周后6分钟步行距离女性患者增加44.7米,而男性患者仅增加16.7米。

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SC和ERS联合发表了新版“肺动脉高压诊断和治疗指南”。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血流动力学和病理生理学状态,其定义为海平面条件下,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测定的平均肺动脉压≥25 mm Hg。 正常人静息状态下的平均肺动脉压为(14±3)mmHg,正常上限为20 mm Hg,介于20~25 mm Hg之间为临界肺动脉高压。 新的指南首次将肺血管阻力(PVR)包括在肺动脉高压的血流动力学定义中,对于毛细血管后肺动脉高压亚型的血液动力学定义,提出了新的内容和参数(表)。 PAPm 平均肺动脉压PAWP 肺动脉楔压PVR 肺血管阻力DPG

舒张压WU 伍德单位 新指南对肺动脉高压的分类更为全面。 第1类为动脉型肺动脉高压(包括了特发性肺动脉高压、药物或毒物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和疾病相关的肺动脉高压等); 第2类左心疾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相关性肺动脉高压; 第3类呼吸系统疾病或缺氧相关性肺动脉高压; 第4类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第5类原因不明和(或)多因素所致的肺动脉高压。 与既往的指南主要不同点在于: 1、慢性溶血性贫血相关的毛细血管前肺动脉高压,从1类中移出,归入第5类。 2、1类中血管闭塞性疾病和(或)毛细血管瘤病导致的肺动脉高压范围扩展,包括特发性、遗传性、药物或毒素等其他相关类型。 3、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由于包含异源性因素,和传统的肺高压不同,因此列为1的二组类别中。 4、儿童先天性或获得性导致的左室流入道或流出道梗阻,以及先天性心肌疾病被分入第2类。 对于儿童,第1类肺高压最常见(其中以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和遗传性肺动脉高压占大部分),其次为第3类,第4和第5类肺高压则少见。 对于可疑肺动脉高压患者,首选检查是超声心动图检查,但右心导管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儿童进行心导管检查需承受较大的风险,特别是年龄小于1岁儿童。

肺动脉高压诊治进展:从指南到实践(2020完整版)

肺动脉高压诊治进展:从指南到实践(2020完整版) 1995年治疗肺动脉高压第一个靶向药物上市以来,三大途径实际种药物陆续批准应用,肺动脉高压治疗从传统治疗时代进入了靶向药物的治疗时代。PAH患者的生存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到大大改善。但总体预后依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善。下面我们一起从肺动脉高压定义、诊断、风险评估以及治疗几个方面,从指南到实践,回顾肺动脉高压诊治进展。 1.肺动脉高压定义的更新: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以肺动脉压力升高为表现形式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自1973年召开的第一届世界肺动脉高压大会以来,肺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标准一直被定义为:在海平面,平卧静息状态下,经右心导管测量肺动脉平均压(mean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mPAP)≥25mmHg。然而,在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mPAP正常值为14±3.3mmHg,即使考虑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mPAP正常也不超过20mmHg。可见,在肺动脉高压定义诊断的标准和正常肺动脉压力中间有个一空间值GAP,相当于存在一个灰色地带。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专家对肺动脉高压的认识,这个GAP也得到了重视和研究,发现mPAP超过20mmHg即使不足 25mmHg者同样是一种肺动脉压力增高的异常状态,当肺动脉20mmHg ≤mPAP≤25mmHg者与肺动脉压力正常者比较,疾病进展及死亡的风险

显著增加。因此认为,20mmHg≤mPAP≤25mmHg提示是肺血管病变的早期阶段,从而在2018年第六届肺动脉高压大会上,专家们提出是否需要将肺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定义修订为mPAP > 20mmHg。 尽管如上所述,在不同的情况下,mPAP>20mmHg与增加死亡风险相关,但是mPAP从25mmHg降低至20mmHg是否就能改善生存率是尚未被证实。何况肺动脉高压只是一种血流动力学状态,单纯以压力定义肺动脉高压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此外,从血流动力学上,肺动脉高压可分为毛细血管前肺动脉高压与毛细血管后肺动脉高压,前者是指存在毛细血管前的肺动脉病变,并由此产生肺动脉高压,后者则主要是指左心疾病患者肺静脉压力增高引起肺动脉压力被动性地增高,这部分患者早期并不存在毛细血管前的肺动脉病变。如要定义毛细血管前的肺动脉病变,除mPAP > 20mmHg外,需要肺动脉楔压(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PAWP)≤15mmHg,肺血管阻力≥3wood单位。限定PAWP ≤15mmHg以排除毛细血管后性因素,包含肺血管阻力的指标以尽可能除外无肺动脉病变但可能因肺血流量增多的高动力性肺动脉高压。这样的话,如果肺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定义修订为mPAP > 20mmHg,是否毛细血管前后肺动脉高压的定义同时都需要修订,成了专家们讨论的必须话题。最终认为,从本质上说,mPAP>20mmHg并不是定义疾病,这仅表示压力的异常升高。mPAP的轻度升高可以简单地作为强调疾病严重程度的一个标志。

肺动脉高压基因诊治的研究进展

肺动脉高压基因诊治的研究进展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以肺动脉压力增高、肺血管重构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进展性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治疗上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预后不良。近年来,随着细胞及分子学研究的开展,基因技术被应用于肺动脉高压的诊治。基因技术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索肺动脉高压发病的遗传学基础,目前已取得一系列进展,有望开辟肺动脉高压诊治的新领域。现就基因技术在肺动脉高压的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标签:肺动脉高压;基因诊断;基因治疗 肺血管疾病(Pulmonary vascular disease,PVD)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涉及多个学科,病死率高,预后差。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PAH)是最常见的一种肺血管疾病,以肺动脉压力进行性增高、肺血管重构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可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活动耐量减低、晕厥、心绞痛等,严重者可发展为右心功能衰竭而死亡。由于肺动脉高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确切,基因诊疗技术尚处于基础研究和临床动物试验阶段。 1基因诊断 基因诊断技术通过探究疾病的致病基因,不仅能对遗传疾病做出确切的诊断、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还能为其他家族成员提供有效的患病风险评估,制定科学的随访策略,进行合理的早期干预[1]。目前被证实与PAH的发病有关联的突变基因有骨形成蛋白II型受体基因(BMPR2 gene),激活素受体样激酶1基因(ACVRL1/ALK1),内皮糖蛋白基因(Endoglin),微小核糖核酸(miRNAs)。 1.1骨形成蛋白II型受体(BMPR2)骨形成蛋白Ⅱ型受体(BMPR2)基因是特发性肺动脉高压(FPAH)和家族性肺动脉高压(IPAH)的重要致病基因。BMPR2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受体超家族成员,当配体TGF-β与之结合时,产生的效应使下游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smads蛋白发生磷酸化,继而调控靶基因的转录,参与细胞的生理活动。最近的研究报道了BMPR2基因启动子突变与PAH的发病存在密切关系,尤其是FPAH和IPAH[2],提示BMPR2基因突变的筛查可能成为PAH易感人群早期诊断和干预的有效手段。 1.2内皮糖蛋白(Endoglin)内皮糖蛋白是TGF-β信号的辅助跨膜受体,主要表达与血管内皮细胞相关的辅助因子。Endoglin可调节细胞对TGF-β的反应,参与血管发育和重塑,维持ALK1和ALK5的表达平衡。Gore等[3]提取15例特发性PAH患者和15例健康者的肺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进行培养,发现特发性PAH患者的内皮细胞中存在Endoglin的高效表达,这可能与Endoglin对肺动脉高压的反馈性调控有关。Gore推测TGF-β/Endoglin信号通路可能通过调控肺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和炎性介质参与PAH的病理过程,在特发性PAH和低氧型PAH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Endoglin基因筛查可作为特发性PAH和低氧型

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肺动脉高压(PAH)归类于肺微血管疾患由于平滑肌细胞增殖、移行内膜增厚和血栓形成引起肺动脉高压。其主要特征是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最终导致患者右心衰竭而死亡。肺动脉高压已逐渐成为被关注的一大类心血管疾病。 1定义与专用术语 肺循环高压是指包括肺动脉高压、肺静脉高压和混合性肺动脉高压的总称。整个肺循环任何系统或者局部病变而引起的肺循环血压增高均可称为肺循环高压。 肺动脉高压是指肺动脉血压增高而肺静脉压力正常主要原因是肺小动脉原发病变故需肺毛细血管嵌顿压( PCWP)正常才能诊断。目前被划分为肺循环高压的第一大类。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是没有发现任何原因包括遗传、病毒、药物而发生的肺动脉高压。 另外需要重点突出肺循环血压增高的诊断标准:在海平面状态下静息时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收缩压>30mm Hg(1 mm Hg = 0.133 kPa) 和(或)肺动脉平均压>25mm Hg或者运动时肺动脉平均压>30 mm Hg。此外诊断肺动脉高压尚需包括PCWP < 15 mm Hg。需要强调上述标准为右心导管数据并非无创检查手段估测的数据。 2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分类 1998年以前肺循环高压仅分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和继发性肺动脉高压两大类。2003年威尼斯会议对肺动脉高压诊断分类标准进行修订见表1: 表1 经修订的肺动脉高压分类(2003)—————————————————————————————————— 1 肺动脉高压 1.1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 1.2 家族性肺动脉高压(FPAH) 1.3 相关疾病所致(APAH) 胶原性血管病 先天性体-肺分流性心脏疾病 门静脉高压 HIV感染 药物与毒物 减肥药(食欲抑制剂) BMPR-II 1.4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1.5 肺静脉和(或)毛细血管病变引起的肺动脉高压 毛细血管闭塞症 肺毛细血管瘤 2 肺静脉高压 2.1 主要累及左房或左室的心脏病 2.2 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疾病 3 继发于呼吸系统和(或)缺氧性疾病的肺动脉高压 3.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3.2 间质性肺疾病 3.3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3.4 肺泡内通气不足性疾病

《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要点

《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要点 第一部分概述 一、前言 肺动脉高压(PH)是指由多种异源性疾病(病因)和不同发病机制所致肺血管结构或功能改变,引起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力升高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继而发展成右心衰竭甚至死亡。近年来PH领域取得了许多进展,诊断及治疗策略不断更新。 二、指南编写方法 第二部分血流动力学定义及临床分类 一、肺动脉高压的血流动力学定义 PH是指海平面、静息状态下,经右心导管检查(RHC)测定的肺动脉平均压(mPAP)≥25mmHg。正常成年人静息状态下mPAP 为(14.0±3.3)mmHg,其上限不超过20 mmHg。

二、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分类 临床上将PH分为5大类(表5):(1)动脉性PH(PAH);(2)左心疾病所致PH;(3)肺部疾病和(或)低氧所致PH;(4)慢性血栓栓塞性PH(CTEPH)和(或)其他肺动脉阻塞性病变所致PH;(5)未明和(或)多因素所致PH。 第三部分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一、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一)动脉性肺动脉高压 (二)左心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 (三)肺部疾病和/或低氧所致肺动脉高压 (四)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和/或其他肺动脉阻塞性病变所致肺动脉高压 (五)儿童PH

二、病理生理学及发病机制 (一)病理表现 (二)病理生理 (三)遗传学 第四部分诊断 一、临床表现 PH 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右心功能不全的相关症状,常为劳累后诱发,表现为疲劳、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和晕厥,部分患者还可表现为干咳和运动诱发的恶心、呕吐。晚期患者静息状态下可有症状发作。随着右心功能不全的加重可出现踝部、下肢甚至腹部、全身水肿。导致PH的基础疾病或伴随疾病也会有相应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与PH的并发症和肺血流的异常分布有关,包括咯血、声音嘶哑、胸痛 等。严重肺动脉扩张可引起肺动脉破裂或夹层。

肺动脉高压指南1

2015ESC 指南:肺动脉高压诊疗(中文版)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 )指肺动脉压力升高超过一定界值的一种血流动力学和病理生理状态,可导致右心衰竭,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可以是并发症,还可以是综合征。其血流动力学诊断标准为: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检测肺动脉平均压 > 25 mmH? 2015ESC 肺动脉高压诊疗指南的主要亮点为: 1. 该指南的一大亮点是提供了新的治疗流程,并对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症状、血流动力学的分型方面进行了更新。对儿科情况也进行了分类,并将肺血管抵抗纳入肺高血压诊断。 2. 指南基于近期研究证据对序贯和初始联合治疗方案做了推荐,并首次推荐「肺移植治疗」。 3. 指南推荐从超声心动图判定开始诊断流程,继以常见的病因检查。 4. 新指南强调专家中心对肺高压管理的重要性,推荐用于确诊PAH 和CTEPH 的右心室导管检查,应在专家中心完成。 关于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导管检查(RHC )的若干意见 1. 建议使用RHC 确诊肺动脉高压和支持肺动脉高压的治疗。(I,C) 2. 对于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建议在专业的医疗中心行RHC 治疗,毕竟其有一定的技术要求,而且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I,B) 3. 建议根据RHC 结果判断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治疗效果。(IIa,C) 4. 对于先天性心脏分流,建议行RHC 检查,以协助确定治疗方案。(I,C) 5. 如果肺动脉高压是由左心疾病或者肺部疾病引起,而且考虑行器官移植治疗的话,建议行RHC 检查。(I,C) 6. 如果肺动脉楔压结果不满意,可以考虑行RHC 检查,以明确左心舒张末期压力。(IIa,C) 7. 对于疑似肺动脉高压和左心疾病或肺部疾病的患者,建议行RHC 检查,以辅助鉴别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IIb,C) 8. 建议使用RHC 确诊慢性血栓栓塞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和支持肺动脉高压的治 疗。(I, C) 关于血管反应试验的相关建议

肺动脉高压筛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肺动脉高压筛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一、肺动脉高压的主要特征是肺动脉阻力进行性升高,最终导致患者因右心衰竭死亡。右心衰竭是所有类型肺动脉高压患者致残、致死的共同途径,而肺动脉高压是右心衰竭的最主要原因,其病因复杂、诊断治疗棘手,致使该领域长期发展缓慢。 我国的临床工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①诊断术语混乱,概念不清晰。②缺乏规范的诊断流程及标准,不重视右心导管检查和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 ③缺乏统一的治疗方案,导致滥用钙通道阻滞剂及某些血管扩张剂 二、肺动脉高压的定义 在海平面状态下,静息时,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收缩压>30mmHg或平均压>25 mmHg,或者运动时肺动脉平均压>30 mmHg,且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15 mmHg。 三、肺动脉高压的诊断 ⒈对疑诊肺动脉高压患者应行右心导管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判断严重程度(证据水平:A)。 ⒉对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右心导管检查及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以指导选择治疗方案(证据水平:B)。 ⒊对确诊或疑诊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应进行超声心电图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左心室或右心室功能障碍、是否合并心脏瓣膜病、测量左心房和左心室大小(证据水平:A)。 ⒋应选择短效药物如腺苷或伊洛前列腺素对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证据水平:A)。 ⒌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常规进行6min步行距离试验,以评价患者的活动耐量、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反应及预后(证据水平:B)。 ⒍对无明确病因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应进行结缔组织疾病和HIV感染相关的血清学筛查(证据水平:C)。 ⒈对疑诊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应采用超声心动图估测肺动脉收缩压,观察有无右心房扩大、右心室扩大及心包积液等心脏异常(证据水平:C)。 ⒉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应进行肺功能检查和动脉血气分析以明确是否存在肺疾病(证据水平:C)。 ⒊对肺动脉高压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或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 1

肺心病患者的麻醉——【病例讨论总结】

肺心病人的麻醉 肺心病最常见者为慢性缺氧缺血性肺源性心脏病,由肺部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高,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 一、肺心病临床表现: 1.症状: 1)慢性咳嗽、咳痰或哮喘 2)乏力 3)呼吸困难 4)指端、口唇及口唇四周呈青紫色 2.体征: 肺气肿表现:桶状胸,肺部叩诊呈过清音,听诊呼吸音低,可有干湿罗音,心音轻,颈静脉怒张 3.可能并发呼衰和心衰 1)呼吸衰竭: a)紫绀 b)心悸胸闷 c)低氧血症 d)高碳酸血症 2)心力衰竭:多发生在急性呼吸道感染后 a)右心衰竭症状:心悸、少尿、紫绀加重,上腹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b)体征: 颈静脉怒张,心率增快 心前区奔马律 各种心律失常,特别是房性心律失常 1

肝肿大伴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水肿和腹水 休克 二、病理生理 1.支气管病变:支气管粘膜炎变、增厚、分泌亢进、纤毛上皮损害;细支气管平滑肌 肥厚、管腔狭窄。 2.肺泡病变:肺泡内残气量增多、压力增高,肺泡过渡膨胀,肺泡壁断裂、融合成形 成肺气肿。 3.肺血管病变:反复发作支气管周围炎及肺炎;炎症波及动脉,出现肺细动脉肌化, 中膜肌肥厚。 4.心脏病变:右心室肥大、室壁增厚;心腔扩张、肺动脉圆锥膨隆、心肌纤维有肥大 和萎缩。 三、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1)肺气肿 2)肺动脉总干弧突出 3)心力衰竭时可有全心扩大 2.心电图 1)右心室肥大表现 3.心超 1)肺总动脉舒张期内径明显增大,右肺动脉内径增大 2)三尖瓣返流及右室收缩压增高 3)肺动脉高压: mPAP 静息时> 25mmHg或运动时> 30mmHg;PCWP 或PLA ≤ 15mmHg,PVR > 3mmHg/L/min 1

2020年肺动脉高压诊治进展从指南到实践(全文)

2020年肺动脉高压诊治进展:从指南到实践(全文) 1995年治疗肺动脉高压第一个靶向药物上市以来,三大途径实际种药物陆续批准应用,肺动脉高压治疗从传统治疗时代进入了靶向药物的治疗时代。PAH患者的生存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到大大改善。但总体预后依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善。下面我们一起从肺动脉高压定义、诊断、风险评估以及治疗几个方面,从指南到实践,回顾肺动脉高压诊治进展。 1.肺动脉高压定义的更新: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以肺动脉压力升高为表现形式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自1973年召开的第一届世界肺动脉高压大会以来,肺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标准一直被定义为:在海平面,平卧静息状态下,经右心导管测量肺动脉平均压(mean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mPAP)≥25mmHg。然而,在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mPAP正常值为14±3.3mmHg,即使考虑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mPAP正常也不超过20mmHg。可见,在肺动脉高压定义诊断的标准和正常肺动脉压力中间有个一空间值GAP,相当于存在一个灰色地带。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专家对肺动脉高压的认识,这个GAP也得到了重视和研究,发现mPAP超过20mmHg即使不足 25mmHg者同样是一种肺动脉压力增高的异常状态,当肺动脉20mmHg ≤mPAP≤25mmHg者与肺动脉压力正常者比较,疾病进展及死亡的风险

显著增加。因此认为,20mmHg≤mPAP≤25mmHg提示是肺血管病变的早期阶段,从而在2018年第六届肺动脉高压大会上,专家们提出是否需要将肺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定义修订为mPAP >20mmHg。 尽管如上所述,在不同的情况下,mPAP>20mmHg与增加死亡风险相关,但是mPAP从25mmHg降低至20mmHg是否就能改善生存率是尚未被证实。何况肺动脉高压只是一种血流动力学状态,单纯以压力定义肺动脉高压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此外,从血流动力学上,肺动脉高压可分为毛细血管前肺动脉高压与毛细血管后肺动脉高压,前者是指存在毛细血管前的肺动脉病变,并由此产生肺动脉高压,后者则主要是指左心疾病患者肺静脉压力增高引起肺动脉压力被动性地增高,这部分患者早期并不存在毛细血管前的肺动脉病变。如要定义毛细血管前的肺动脉病变,除mPAP >20mmHg外,需要肺动脉楔压(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PAWP)≤15mmHg,肺血管阻力≥3wood单位。限定PAWP ≤15mmHg以排除毛细血管后性因素,包含肺血管阻力的指标以尽可能除外无肺动脉病变但可能因肺血流量增多的高动力性肺动脉高压。这样的话,如果肺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定义修订为mPAP >20mmHg,是否毛细血管前后肺动脉高压的定义同时都需要修订,成了专家们讨论的必须话题。最终认为,从本质上说,mPAP>20mmHg并不是定义疾病,这仅表示压力的异常升高。mPAP的轻度升高可以简单地作为强调疾病严重程度的一个标志。

肥胖病人麻醉

肥胖病人的麻醉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程明华 患者,女性,35岁,身高157cm,体重113kg。因反复发作性右上腹疼痛2年,加重1周诊断为胆石症,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而入院。患者一般情况尚可,有活动后心慌、气急,经系统检查未显示有心肺器质性疾病存在。 一、肥胖的定义及分类 1.什么是肥胖? 肥胖是由于能量摄入长期超过机体的消耗,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使体重超过正常范围的营养及代谢障碍性疾病。肥胖可引起呼吸、循环等系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使心肺储备、机体代偿及应激能力下降,从而使麻醉处理难度及危险性增加。 2.肥胖程度应如何估计? 目前有两种估计方法应用较为普遍: ⑴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即体重(kg)/身高平方(m2)。此法被认 为是可靠的肥胖估计指标,其正常值为10~20。可根据测定值判定肥胖严重程度:20~30——轻度肥胖 31~35——中度肥胖 36~40——重度肥胖 40~50——病态肥胖(morbid obesity,MO。即超过正常体重的2倍) 〉50——病人多出现低通气综合征及Pickwickian综合征。 由上可知,BMI值越大,体内堆积的脂肪量亦必随之越高。 ⑵皮脂厚度测定:用皮脂厚度标尺,在①三头肌处,即肩、肘的中点、上肢的后 面,捏起皮肤,测其厚度,从这里测得的值,多数偏低;②肩岬部位,正对肩岬下角的下缘,捏皮测量。此处所测值,常与BMI值相接近。根据皮脂厚度所测结果,对照真正的脂肪量,误差不超过10%。这说明用皮脂厚度方法以估计脂肪多少,较为可靠。其结 (mm)(%) 4~5 9~10 正常体重不胖 10 16 10% 体重稍超 15 21 15% 轻度肥胖 20 27 20% 中度肥胖 35 33 25% 重度肥胖 40 50 40% 病态肥胖乃至带 ⑴以躯干为主的肥胖,又称男性样肥胖,腰臀比例,女性>0.9,男性>0.8;以臀 部及大腿为主的肥胖,又称女性样肥胖。男性样肥胖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及高氧耗的发生率远大于女性样肥胖。 ⑵大部分肥胖病人的PaCO2仍在正常范围,为单纯肥胖;有5%~10%病人可出现低 通气量及高CO2血症,即所谓肥胖性低通气量综合征(OHS)或匹克威克综合征(Pickwickian Syndrome) 二、肥胖的病理生理

临床麻醉试题麻醉与心脏三军医大

临床麻醉试题—麻醉与心脏 1、心脏病人行非心脏手术麻醉时危险因素较小者是下列哪一项?(C) 2、A、奔马律,颈静脉压升高;B、6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塞; 3、C、偶发房性早搏D、室性早搏> 5次/分;E、非窦性心律。 4、2、下列有关冠心病病人麻醉要点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D) 5、A、防止低血压;B、防止高血压;C、防止心动过速;D、麻醉宜浅;E、维持心肌氧的供需 18、B、预激综合征麻醉处理重点是防治心律失常;C、二尖瓣脱垂的主要危险是频发室性早搏和阵 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9、D、Q-T间期延长综合征麻醉期间应防止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因素; 20、E、安置永久起搏器的病人,术中尽量不用电灼,或选用双极电灼器。 21、6、房颤对循环功能的干扰主要在于:(A)

22、A、干扰心室充盈B、影响心肌血流C、增加心脏负荷D、干扰心室收缩E、影响冠脉回 流 23、7、围术期心梗最好发于:D 24、A、术前B、麻醉后C、术中D、术后24小时以内E、术后24小时以后 25、8、下列有关慢性高血压病人的叙述哪一项是准确的?A 26、A、器官血流自身调节范围右移B、颅内压增高C、颅内压下降D、PaO2代偿性增高 27、E、PaCO2代偿性下降 5 40、15、增加心肌氧耗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41、 A.心率增加B.心肌收缩力增加C.心室壁张力增加D. PCO2上升E.后负荷增加D 42、16、收缩压与心率乘积可作为心肌耗氧量的指标(RPP)正常时 43、 A.RPP>150000 B.RPP<12000 C.RPP<15000 D.RPP<1000 E.RPP>12000 B 44、17、射血分数(EF) 为 45、 A. SV/EDV B. SV/ESV C. CO/ 体表面积(BSA) D. SV X EDV E. SV X ESV A

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标准

肺动脉高压得诊断标准 肺动脉高压二维上可见肺动脉增宽,右心室增大等表现,但就是估测肺动脉得压力还就是诊 断它得准确方法,关于测量肺动脉压(收缩压),方法如下: 《一》正常情况下肺动脉压力得估测:?我们先弄清正常情况下如何估测肺动脉压。我们知道,在没有右心室流出道梗阻或肺动脉狭窄时,?肺动脉压=右室收缩压,这时侯我们常规利用三尖瓣返流法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 我们计算得公式就是:RVSP=△P+SRAP(其中RVSP=右室收缩压; SRAP=收缩期右房压;△P=三尖瓣返流得最大压差)所以我们在测量出三尖瓣返流最大压差后,加上右心房 收缩压即得出肺动脉收缩压。 右心房得正常压力就是5-7mmHg;当出现右房中度增大者为10mmHg;右房重度增大者为15 mmHg。 《二》当存在心室间分流时肺动脉压得估测:?{假如左右心室之间存在分流,如VSD,这时候左右心室得压力阶差△P=LVSP-RVSP(LVSP:左室收缩压;RVSP:右室收缩压) 如果左心室流出道无梗阻出现,这时左室收缩压可用肱动脉收缩压(BASP)代替,这样PASP=BASP—△P,其中左右室之间得压力阶差△P=4V2,V为连续多普勒测得得收缩期室水平左向右最大分流速度。?举例说明: 如果测得一个VSD患者得室水平左向右分流得最大峰速为5m/s,肱动脉收缩压为 120mmHg,则PASP=120-4×25=20mmHg,即肺动脉收缩压为20mmHg。 但就是当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出现双向分流时,右室收缩压与左室收缩压几乎相等,甚至高于左室收缩压,应用分流速度间接估计肺动脉收缩压已无意义、?《三》存在大动脉水平分流如动脉导管未闭时?H动脉导管两端得收缩压差△Ps=AOSP—PASP(AOSP:主动脉收缩压;PASP:肺动脉收缩压)。在无左室流出道狭窄时,AOSP与肱动脉收缩压(BASP)相近,可替代主动压力,这样肺动脉收缩压PASP=BASP-△Ps。应用简化得伯努力方程△Ps=4V2,即收缩期左向右最大分流速度计算动脉导管两端得收缩期压差。 《四》根据肺动脉反流估算肺动脉压1?、肺动脉收缩压=3(PG+8)-2(MPG +6) PG为反流最大压差MPG为平均压差 2、肺动脉平均压=4Va2 Va为肺动脉舒张早期反流峰值速度 肺动脉舒张压=4Vb2 Vb为肺动脉舒张晚期反流速度?《五》根据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来估算肺动脉压?肺动脉收缩压=79-0.45Act Act为肺动脉频谱加速时间(用于无法获取PA反流频谱时) 简单总结来说:1?) 正常时用三尖瓣反流压差法:肺动脉压=三尖瓣返流压差+右心房收缩压, 前提就是无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狭窄2?)出现室水平分流时计算法:肺动脉收缩压=R V收缩压=肱动脉收缩期血压-室缺分流压差; 3)出现大动脉水平分流计算法: 肺动脉收缩压=肱动脉收缩期血压-PDA分流压差 ?静息状态下 肺动脉收缩压:正常: 15-30mmHg 轻度: 30-50mmHg?中度: 50-70mmHg 重度: >70mmHg 肺动脉舒张压:正常6-10mmHg 肺动脉平均压:正常12-16mmHg 心脏各腔室压力估测方法 左室收缩压:当存在主动脉狭窄时,LVBP=BPS+4(VmaxAS)(Vmax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