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器教案

计算器教案
计算器教案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Windows系统附件中画图程序和记事本程序,也学习了文件及文件夹复制与粘贴命令,也具有三年级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道计算器是是算数运算工具。

2、掌握C和CE键的功能,了解其它键的作用。

3、掌握用计算器的按钮取值、键盘输入取值、复制与粘贴命令进行运算,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合适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C和CE键的功能,了解其它键的作用;掌握用计算器的按钮取值、键盘输入取值、复制与粘贴命令进行运算,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合适的方法。

2、难点:通过

四、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教学过程

二、

自主探究完成任务任务一:1、出示练习1

2、指名两个学生分别展示计

算结果

3、提问:谁在计算过程中用

到了键、键和

4、介绍计算器上其他按钮的

功能,例如键、

5、简单介绍科学计算器

6、评价

任务二:1、出示练习2

学生自主完

指名回答

学生认真听

并了解这些

集体计算

熟悉按钮

的功能

掌握三个

键的功能

为今后使

用计算器

作铺垫

学生在计

算过程中

体会、感

悟计算器

的键盘输

入取值比

按钮取

值、更快

捷、方便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知识;掌握存储器容量单位 及其换算;了解常见外存储器的特点,学会查看硬件的配置信息。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交流、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 作精神。 4、行为与创新:科学地解答生活中遇到的计算机问题;积极参与各种创新设计活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知识。 难点:容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设计说明: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作为功能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学生对计算机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也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但是,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软件、硬件方面的知识还是很模糊的,因此,这节课将带领学生通过接触实物、观看录像等直观方式去认识计算机。开头首先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作一个简要的了解;然后引入实物,让学生打开计算机,去探究计算机的内部结构。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部件名称以及功能、参数等相关信息,说的不足的地方老师加以补充。这样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学习任务,就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教师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完成了。此时,教师通过设疑,让学生懂得:一台完整的计算机系统除了硬件系统外,还必须要有软件系统;最后,教师简要地说明计算机的发展。在课堂小结时,可以通过说明四代计算机的发展,让学生感觉到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这时向学生提出希望: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有作为的人。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精美的计算机图片) 这些漂亮的计算机大家一定看过,但是同学们肯定很少有人看过计算机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大家也一定很好奇,今天我们就一块儿去认识计算机吧!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使用计算器计算

使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熟悉键盘和数据的录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用计算器计算。 1234 + 3649 = 7208 – 376 = 1845 + 365 = 1452 –786 = 649 + 9818 = 7000 –2047 = 2.提问:用计算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你是怎么操作的?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二、揭示课题 以前,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整数加、减法,掌握了它们的计算方法,那么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又是怎样计算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三、教学新课 1.让学生看例4上面的图和一段话,在计算器上找到小数点键,了解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教学例4 用计算器计算 18.7 + 3.96。 (1)清屏,键入“18.7”。(注意:有没有显示小数点) (2)对照表中的按键过程录入。(注意显示器的显示内容) (3)核对计算结果。 (4)说明:以后遇到比较复杂的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 3.补充例题:用珠算计算 25.4 + 13.58 + 43.12 (1)让学生试着用计算器计算。 (2)说一说用计算器计算的操作过程和方法。 四、尝试练习

练习二十六的第8题。 五、巩固练习 1.练习二十六的第9题。 (1)让学生说说表的意思? (2)用什么方法可计算出9月2日的结存金额?为什么? (3)以下各栏的结存金额该怎样计算?为什么? (4)本月合计栏该怎样填?让学生完成本题。 2.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1)地球表面除了陆地就是什么? (2)怎样求海洋的面积? (3)怎样求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 5.1 - 1.49 - 1.49 =3.61 - 1.49 =2.12(亿平方千米) 3.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1)“a - 34.6 + 7.2”与“a - 34.6 + 72”中的a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说明是同一个数)这两个式子中哪些部分是相同的?哪个是不同的? (2)使计算结果发生变化的是哪个数? (3)错误的算法与正确的算法相比,是多算了还是少算了? (4)多算了多少? 72 - 7.2 = 64.8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六的第10、11、12题。

【教案】 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

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 一、学生起点分析 (本课适合有条件使用计算器的学校) 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计算器的使用》,学会了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掌握了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过了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有理数的计算并利用计算器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活动,积累了一些活动经验.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实数》第一节,具体内容为: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以及有关混合运算.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为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 2.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器的用法,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情推理的能力. 3.在用计算器探索有关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规律性,体验数学活动的创造性和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设计了六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学习使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第三环节:做一做;第四环节:议一议;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教学准备:每位学生一个计算器,并按计算器的类型分小组 目的:便于使用相同计算器的学生进行讨论,共同学习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5吗? 提出问题:你能计算89 进而明晰:对于小数、分数或一些较大的整数的开方运算,我们可以用计算器来计算. 目的: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学习使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 内容: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计算器使用说明书,找到关于开方运算的说明,并按说明书上的范例操作,然后与组内成员进行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开方运算要用到键和键. 2.对于开平方运算,按键顺序为:

认识计算机教案

认识计算机教案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张小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知识;掌握存储器容量单位 及其换算;了解常见外存储器的特点,学会查看硬件的配置信息。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交流、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 作精神。 4、行为与创新:科学地解答生活中遇到的计算机问题;积极参与各种创新设计活动。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知识。 难点:容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设计说明: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作为功能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学生对计算机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也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但是~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软件、硬件方面的知识还是很模糊的~因此~这节课将带领学生通过接触实物、观看录像等直观方式去认识计算机。开头首先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作一个简要的了解,然后引入实物~让学生打开计算机~去探究计

算机的内部结构。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部件名称以及功能、参数等相关信息~说的不足的地方老师加以补充。这样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学习任务~就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教师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完成了。此时~教师通过设疑~让学生懂得:一台完整的计算机系统除了硬件系统外~还必须要有软件系统,最后~教师简要地说明计算机的发展。在课堂小结时~可以通过说明四代计算机的发展~让学生感觉到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这时向学生提出希望: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有作为的人。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精美的计算机图片) 1 这些漂亮的计算机大家一定看过,但是同学们肯定很少有人看过计算机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大家也一定很好奇,今天我们就一块儿去认识计算机吧~ (二)新课讲授: 师:首先,让我们先看一段计算机的录像,简要地对它作一个了解。 看了这段录像,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打开桌上的这台计算机看个究竟。好,现在就请大家快快打开你们的主机,去探索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吧~大家可以动手拆拆看,把里面的部件拿出来,跟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看看它的名称、作用…… (教师巡视、倾听讨论) 设计意图:开头播放录像~不但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简要的了解~同时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我桌上的计算机里究竟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会产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也会高涨。 师:你们认识这些部件吗,哪个小组能说说它们的名称、作用, (小组推荐,学生回答)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实数第五节用计算器开方教案

3.5 用计算器开方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 难点:探求规律,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投影:科学计算器教学模板。提出课题:利用科学计算器怎样进行开方运算? 2、说明开平方、开立方运算的方法。 (1)开方运算要用到乘方运算键2x 第二功能“ ”和∧的第二功能“x ”。 对于开平方运算,按键顺序为:nd 2 2x 被开方数 = 对于开平方运算,按键顺序为:3 nd 2 ∧ 被开方数 = 二、师生共同参与活动 1、让学生跟随教师按步骤利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数,各题的按键顺序同课本P42的“按键顺序”。 2、做一做 利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结果保留4个有效数字) (1)800; (2)3 522 ; (3)58.0 ; (4)3432.0- 让学生交流完成上述各题,教师可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并指出正确的结果: (1)28.28 (2)1.639 (3)0.7616 (4)—0.7560 3、例1利用计算器比较3 3和2的大小。 (1)让学生讨论出如何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 (2)让一个学生把计算33和2的过程在教学模板上演示。 (3)演示P42页例1的解答。 教师归纳:我们可以利用计算器计算比较两个无理数的大小。 三、随堂练习 利用计算器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311,5 2、85,215- 四、小结 1、如何利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举出具体例子并口述过程。 2、如何比较两个无理数的大小? 3、今天探索了什么规律? 五、作业 1、P55习题3.7 六、教后反思

计算器的使用教案

§2.12 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目标: 1、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 教学重点: 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用计算器探求规律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大家都去过乐客多吧?它每天都有很多顾客,特别是到了节假日,那更是人山人海。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为什么营业员会算得那么快呢,你知道吗? 生:因为是用计算器计算的。 师: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用“计算器计算”。(出示课题) 二、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1、认识计算器 师:你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计算器吗? 生1:在菜场买菜时。 生2:在书店买书付帐时用到了计算器。 生3:工人在拿工资时也用到过计算器。 …… 师:你了解计算器吗?今天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的推销员,你打算怎样向大家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 生(边指边说):我的计算器是英文牌子的,还有一个R,这说明是经过国家质量验证过的。这是显示器,下面是键盘,有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和功能键,它们是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示的。 …… 说明:各种不同的计算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在使用前一定要先看使用说明书。但对于一些简单的操作,方法还是相同的,象开机按?关机按?生:开机按ON/C,关机按OFF 2、用计算器计算 师:大家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会操作他吗?现在咱们就用计算器来算一些题目,请把计算器准备好,准备好了吗? 小黑板出示: 75+47= 24×7.6= 62.8-0.95=

2021年八年级数学上册 .3用科学计算器开方教案 北京课改版

2019-2020年八年级数学上册 12.3用科学计算器开方教案北京课 改版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 难点:探求规律,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1)64;(2)0.25;(3);(4)11。 2.从“11”的算术平方根不能直接获得,说明非平方数的平方根的求 得需要借助——计算器。 3.展示计算器(必要时放在投影仪上),提出课题:利用科学计算器怎 样进行开方运算。 4.说明利用计算器进行开平方、开立方的运算方法。 老师讲解使用方法时,重点教会学生如何进入开平方和开立方状态和按键顺

序(由于各地使用的计算器型号不同,在此叙述价值不大)。指导学生查阅《说明书》或带领学生按键即可。 二、师生共同参与活动 1.学习按键:让学生跟随教师利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数,板书出要学 生计算的数,借助投影仪带领学生计算。 2.实际操作:——做一做 利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结果保留4个有次数字)。 (1);(2);(3);(4)。 本题除按键外,可能部分学生在有效数字的问题上会出现困难,教师应注意个别辅导。 3.例1利用计算器比较和的大小。 (1)让学生相互讨论,得出比较大小的方法——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大小; (2)学生操作得出结论——>; (3)教师进行规范表述的示范。 三、随堂练习 利用计算器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与 2、与

四、小结 1.让学生口述利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方法——通过实例说明即可; 2.如何利用计算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五、作业 课后习题节选23927 5D77 嵷27052 69AC 榬34281 85E9 藩Zz9v27945 6D29 洩r37768 9388 鎈37322 91CA 释33303 8217 舗("~

(四年级数学教案)“计算器的认识和简单应用”教学设计与反思

“计算器的认识和简单应用”教学设计与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笔寡?生了解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初步学会简单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较大数目的四则能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蓖ü?对计算器的使用,体验它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笔寡?生体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 1?泵扛鲅?生自备一个计算器。 2?苯淌χ谱鞯?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这两年我们学校的变化特别大,校园的环境越来越美了。上学期学校粉刷了教学楼,这学期又为同学们购置了新桌椅。

问:你能算算每套桌椅多少钱吗? 生:每套桌椅:115元。75元40元 师:购置一套桌椅就要115元,你能快速地算出2套桌椅多少钱?10套呢? 出示各年级人数统计表(____年11月): 每套桌椅115元,每人一套全校共需多少钱? 师:那么学校这次为全校同学更换桌椅共花多少钱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帮助学校快速、准确地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 (多数学生用笔算,时间较长;个别学生用自带的计算器算。) 二、尝试研究 1?被惚ń峁?。 师:(问用计算器计算的同学)你怎么算得这么快?(生:我是用计算器算的。)噢,还有哪些同学是用计算器算的?你是怎么想到用计算器算的?(生:计算器算得快、准。)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师随学生演示把题写完整) 师:其他同学用什么方法算的?能给大家说说吗?(展示笔算过程) 师:同学们给我们介绍了笔算和用计算器算这两种方法,请你反思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用哪种计算方法好?为什么?(学生初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

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面积计算器》学案理工版

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面积计算器》学案 理工版 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面积计算器》学案理工版 第二课面积计算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变量的意义 2.掌握创建变量的方法 3.掌握【数字和逻辑运算】模块库中命令模块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为角色搭建脚步 难点:添加运算模块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为我们的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天我们就将利用SRATH制作一个面积计算器。 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任务驱动 1.新增背景

学生通过阅读书上内容,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找生上前演示操作。 学生练习 2.绘制长方形角色 学生通过阅读书上内容,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找生上前演示操作。 对于学习慢的同学,采取小组帮带,共同进步。 学生练习 3.创建变量 操作演示:变量---新建一个变量----输入变量名称----只适用于这个角色----确定 教师给学生边演示边讲解,学生自己练习 练习:创建“长方形的宽”和“长方形的面积” 为角色搭建脚本 教师演示长方形的长,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长方形的宽”和“长方形的面积”,找生上前演示操作。 对于学习慢的同学,采取小组帮带,共同进步。 5.添加运算模块 教师给学生边演示边讲解,学生自己练习 6. 演示成果 (三)学习检测 1.完成“我的收获”中是说一说

2.设计三角形面积计算器 3.展示成果 (四)教师总结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面积计算器 1. 新增背景 2. 绘制长方形角色 3. 创建变量 4.为角色搭建脚本 5.添加运算模块 七、课后反思:了上一节的知识点后,这节课相对于学生说比较简单了,只要会建变量,逻辑运算弄明白就可以了,一节课下,几乎学生们都能完成。

北师大数学八上《用计算器开方》同课异构教案 (4)

2.6 用计算器开方教学设计 一.学生起点分析 (本课适合有条件使用计算器的学校) 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计算器的使用》,学会了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掌握了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过了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并利用计算器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活动,积累了一些活动经验.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实数》第5节,具体内容为: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以及有关混合运算. 三.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器的用法,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情推理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目标 在用计算器探索有关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规律性,体验数学活动的创造性和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 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三)教学难点 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课设计了六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学习使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第三环节:做一做;第四环节:议一议;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教学准备:每位学生一个计算器,并按计算器的类型分小组 目的:便于使用相同计算器的学生进行讨论,共同学习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5吗? 提出问题:你能计算89 进而明晰:对于小数、分数或一些较大的整数的开方运算,我们可以用计算器来计算. 目的: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学习使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内容: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计算器使用说明书,找到关于开方运算的说明,并按说明书上的范例操作,然后与组内成员进行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认识计算机教案

教案设计

认识计算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计算机组成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2)知道什么是计算机软件,了解计算机软件的作用。 (3)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计算机是由特定功能的各种设备组合在一起的一个整体。 (2)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计算机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了,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个环节中去了。那么你们知道哪些有关计算机的名词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出相应的小结)。同学们,你们所说的这些名词有的是计算机的硬件,有的是计算机的软件,还有一些则是计算机的应用,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组成的。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相信大家都会成为一个计算机小行家。 二、新授(以台式微机为例) 1.硬件 计算机硬件从外观上看,计算机由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器等部分组成。(结合实物讲解)硬件就是我们实实在在能够看到的计算机部分。学生看书,结合图片自学各部分名称及作用。教师补充,区分输入、输出设备。 (1)主机 主机是计算机的心脏和大脑,在里面有很多的部件,分别实现各种连接和处理功能。它能存储输入和处理的信息,进行运算,控制其他设备的工作。 打开计算机主机箱,里面有一块印刷电路板,这就是计算机的主机板(简称主板),一般地,计算机的重要控件都做在计算机的主板上。主板上还许多部件,如ROM、RAM、总线槽、插座、电池等。机箱内还有硬盘、软驱、光驱、电源和小喇叭等。 (2)输入设备 键盘主要用来输入文字和命令,是一种输入设备。其实输入设备还有很多,我们常用的还有鼠标器、话筒、扫描仪、手写笔等。 (3)输出设备 显示器可以把计算机处理的数据给我们看,它是一种输出设备。输出设备还有打

《认识计算器》精品教案

《认识计算器》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和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和只有用同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 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设计意图:故事得到如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起孩子们的爱国热情。 1、关于计算器你了解那些信息? (1)教师提出挑战性问题,相互给同桌讲一讲,再给班里的同学们讲一下。 教师出示图片,介绍远古时代的石子计数和结绳计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出示最早的计算工具------算筹,几百年前的算盘 师:算筹有的是竹子,有的是木头,也有的是骨头,放在布袋里,便于随身携带。几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根据算筹发明了跟简便的计算工具--算盘 (3)认识最先进的计算机,美妙可以运算上万次。 (4)认识我们最常用的计算工具,今天学习的计算工具。 探究一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认识计算器的基础上,学会使用计算器。从而更简单、快速的计算较大的数字。 1、认识计算器 (1)师:当今蛇会的市场上,超市里,你还能看见算盘吗?最常见的是用什么计算价格? (2)学生拿着自己的计算器,对照课本认识计算器的每个键。教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 2、计算器的应用 (1)用计算器计算38+27 学生先自己探究,实验算法,然后同桌交流,再在班里说给大家听一听。最后学生解说教师用课件展示,进一步学习计算器的用法。(先输入38,然后输入+,接着输入27,再输入=,屏幕上出现的数,就是计算的结果) 学生用笔算一下,计算器的结果是否正确? (2)计算30×18 学生自己计算,同桌相互说说算法。学生代表说算法和结果。 教师课件演示。 2、练习 765+4698 = 589×76= 41600÷128= 2800-1798=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计算器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计算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快乐联想”的游戏吗?还想玩吗? 课件依次出示四个提示 提示一 提示二 提示三 提示四 完美 基督教 医院

三三两两 师:你能想到什么? 生1:我猜是十字架。 生2:我想可能是……。 出示提示四 生3:我猜是十。 答对的同学,给予肯定。 师:还想玩吗? 课件依次出示提示 提示一 提示二 提示三 提示四 知错能改 小巧 学习用品 计算工具 生1:我猜是橡皮 生2:我也认为是橡皮。 出示了提示四后 生3:计算器。 表扬答对的同学。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计算器。 同学们,你们在哪里见过计算器?(根据同学回答,依次出示课件中的图片) 表述:看来计算器已经深入我们生活中。瞧,老师手中就有一个计算器,你们观察过计算器吗?看老师手中的计算器,你们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数字键、符号键、功能键、键盘、显 示器) 指出:有些功能键由于我们所学知识有限,现在还不需要用,今后我们可以再慢慢认识它们。 2、认识开机键、关机键。 用计算器前,先按什么键?(ON键,根据学生回答指出开机键) 用完后呢?(OFF键,指出关机键) 3、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有多少同学会用计算器?真会?那我们来“试着瞧瞧”。 (课件出示38+27=30×18=) 指名说第一题计算过程。 师:你是怎么输入的? (先输入3和8,再输入加号键,输入3和7和等号键,等于65。) 追问:想知道得数,需要输入什么键?(等号键) 指出:算完后,我们可以口算或者笔算验算计算结果。 4、用计算器计算“试一试”。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5用计算器求平方根与立方根》

《14.5用计算器求平方根与立立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使用计算器求立方根和立方根的求值规律.首先指出很多有理数的立方根是无限不循环小数这一结论,我们可以用有理数近似值表示它们.由于估算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近似值的方法和估算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近似值的方法相同, 教学时,学生会解答这类问题即可,不必深究;结合例题,学习利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方法,指出不同的计算器操作过程或按键顺序可能是不相同的;最后要求学生利用计算器探究并归纳出被开方数的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时立方根的小数点的变化规律,利用所发现的这个规律求一个数立方根的近似值. 【知识与能力目标】 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过程与方法目标】 2、经历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并会根据实际问题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念,提高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教学难点】 对计算器的按键的使用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 问题1:图片展示的是我国知名的旅游景点,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问题2:站在这些高楼上肯定能看到周围旖旎的风光,你们想知道能看到多远的风景吗? 俗话说,登高望远。从理论上说,当人站在距地面h千米高处时,能看到的最远距离约为d=112 ×h千米,上海金茂大厦观光厅高340米,人在观光厅里最多能看多远(结果保留到个位)?

二、探究新知 (一)科学计算器的使用 以A 型科学计算器为例,科学计算器上的2ndF 键是第二功能键,计算器中2ndF 意思: (1)作用:更换模式的,有些键有两种功能。说明:比如tan ,按了2ndf 再按tan 实,则就是cot ; (2)上面是科学计算器,按【SHIFT 】【sin 】,就是arcsin 2 1=30°. 如:顺序按键2ndF 3 8=可以求得38=2. (二)应用探究 例1 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近似值.(精确到.001) (1) 137 (2) 120 (3) 385- (4) 2)2 1( 例 2 喷水池中央的顶端放置了一大理石球,已知球的质量公式为 ρπ334r m = ,其中,m(kg)表示球的质量,r(m)表示球的半径,ρ(kg/m3)为大理石的密度。如果球的质量m 为400 kg ,大理石的密度ρ为2600 kg/m3,那么这个大理石球的半径r 是多大?(π取3.14,结果精确到0.01 m) 三、巩固深化 1.计算23- 的结果精确到0.01是(可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或笔算) A.0.30 B.0.31 C.0.32 D. 0.33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古庄店乡第一中心小学史心愿 教学题目:认识计算机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并能够准确说出计算机的组成部分的名称。 2、学会如何正确的开机、关机的方法。 3、认识Windows的基本界面,知道图标、桌面、任务栏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主要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索-成功-激情的学习循序中,自主探索能力与协作学习方法得到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并指导学生如何上好计算机课。 2、能够规范地使用计算机,并注意爱护它。 3、培训学生了解正确开关机的重要性,进一步培养并养成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2、学会正确的开机、关机。3、对Windows的桌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难点:1、准备说出计算机的组成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图标、桌面、任务栏等概念 教学课时:1课时(40分钟) 教学准备:投影仪、PPT、台式计算机 教学方法:观察体验学习、合作讨论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启发引导学习。 教学地点:本校三楼微机室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提前二分钟组织学生进入微机室并坐到各自的计算机面前。 2、上课铃响前,在投影仪上演示(或展示)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游戏、动画等,以此方法来激发同学们对电脑的学习兴趣。 二、激趣导入: 上课。同学好!欢迎大家来上计算机课!今天的计算机课由我和大家来一块学习。计算机呢,俗称电脑,它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出现大大促进了人类的文明程度,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现今,它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例如:在交通、通信、银行、医疗等许多方面。计算机已经成为了高科技的代名词,可以说,作为现代青年,你不会电脑,你就是一个不合格的社会接班人,一个现代的文盲,那么作为咱们刚刚接触电脑的同学来说,教不会你们用电脑,那我就是个不合格的老师。好了,现在开始咱们的课。(板书:一、计算机的应用) 我说了计算机的这么多用途,你们可不可以也来说一说,计算机还有哪些应用?和你周围的同学一起展开讨论。(大约1分钟,指生回答)既然计算机有这么大的本领,我们赶紧来学习一下吧!(板书:第2课认识计算机)

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计算器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计算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快乐联想的游戏吗?还想玩吗?课件依次出示四个提示 提示一 提示二 提示三 提示四 完美 基督教 医院 三三两两 师:你能想到什么?

生1:我猜是十字架。 生2:我想可能是。 出示提示四 生3:我猜是十。 答对的同学,给予肯定。 师:还想玩吗? 课件依次出示提示 提示一 提示二 提示三 提示四 知错能改 小巧 学习用品 计算工具 生1:我猜是橡皮 生2:我也认为是橡皮。 出示了提示四后 生3:计算器。 表扬答对的同学。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计算器。 同学们,你们在哪里见过计算器?(根据同学回答,依次出示课件中的图片) 表述:看来计算器已经深入我们生活中。瞧,老师手中就有一个计算器,你们观察过计算器吗?看老师手中的计算器,你们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数字键、符号键、功能键、键盘、显示器) 指出:有些功能键由于我们所学知识有限,现在还不需要用,今后我们可以再慢慢认识它们。 2、认识开机键、关机键。 用计算器前,先按什么键?(ON键,根据学生回答指出开机键) 用完后呢?(OFF键,指出关机键) 3、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有多少同学会用计算器?真会?那我们来试着瞧瞧。 (课件出示38 +27 = 3018 = ) 指名说第一题计算过程。 师:你是怎么输入的? (先输入3和8,再输入加号键,输入3和7和等号键,等于65。) 追问:想知道得数,需要输入什么键?(等号键)

“第2课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第2课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刘黄玲子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认识计算机主要部件的作用·掌握开关机的正确方法 ·掌握鼠标单击和滑动基本操作 ·对Window桌面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情感目标: ·意识到正确开关机的重要性 ·意识到有效利用计算机必须养成良好的应用习惯 【教学内容】 ·计算机的组成

·开机操作 ·鼠标单击操作 ·关机操作 【教学难点】 ·计算机的正确开关机的操作顺序 ·鼠标单击操作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是计算机技术的启蒙知识,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件、计算机的启动和关闭、鼠标使用方法。教学中要注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使枯燥的基本技能训练趣味化,使学生尽快熟练地正确使用鼠标。 本课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操作练习,因此上课时应再次重申机房规则,并在教学中强调正确开、关机的重要性。 关于计算机的组成部件,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以及音箱等。掌握计算机的各组成部分是正确使用计算机和后续学习的基础,建议在教学中增加“光驱”的介绍,并适当组织游戏强化学生的认知效果。

正常启动Windows系统后,学生由于好奇,一般都会试探地做出移动、单击鼠标的动作。根据学生的这种认知特性,教材在这里适时地安排了鼠标操作方面的内容。为了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各类练习或游戏(如教材后的练习题)强调鼠标“拖动”和“单击”的操作。 【教学方法和手段】 先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以理解教师的一些指导用语;然后通过示范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快速掌握开机、鼠标单击操作、关机的基本方法;同时提供一些练习以巩固习得技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算机,而且知道了计算机本领很大。在现代社会中,计算机无处不在,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计算机基本组成,正式开始接触计算机。 二、计算机的组成 (一)示范讲解 师:但是在我们接触计算机之前,先了解一下计算机都由哪些部分组成。 (以多媒体课件和实际设备辅助讲解)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第 2 课时用计算器计算(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感受数学的形式美。 3.在有趣的探索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体会并掌握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和蕴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236-564= 546×25= 1548÷43= 326+1856÷29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算器,学会了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算式中蕴含的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题3。 2.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教师:将下面两题分别和第一题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小组内和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发现:被除数相同,除数乘2,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2,除数乘3,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3。 4.运用规律。 (1)提问:根据发现的规律,你能直接填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进行填写。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填完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 (3)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2页“练一练”。 让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三题的得数,再直接填出后面几题的得数,最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所写的得数是否正确。 2.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左边的算式,说说算式中的规律。 (2)根据左边算式中的规律,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得数。 (3)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用计算器开方》精品教案

《用计算器开方》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并能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器的用法,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学生 的探究能力和合情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方法,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用学到的计算器去顺利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 2.在用计算器探索有关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规律性,体验数学活动的创造性和趣 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通过估算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练一练 1、利用平方与开平方、立方与开立方互为逆运算,通过观察或估算可以求出一些比较简 单的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 举例 4 情境导入 小明做了一个体积为632cm3的正方体模型,你能求出这个模型的表面积吗?(精确到1cm) (1)要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正方体的棱长 (2) 正方体的棱长怎么求?a3=632 (3) 如何求a的近似值?利用计算器求

探究新知 1 开平方键 开立方键 2被开方数 = 3 x 3被开方数= 计算器不同,按键顺序和操作方法也可能不一样 举例: 按键顺序 显示结果 3 2 ab/c 7 = 0.658633756 3 (﹣) 1 2 8 5 = ﹣10.87178969 -π( 6 × 7 ) ﹣SHIFT EXP = 3.339148045 a 632cm 3 3x

《计算器的认识和应用》教学设计

《计算器的认识和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计算器各部分名称及功能。 2、学会使用计算器,会进行的大数目的计算。 3、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器的优点(快速、准确、方便)。 4、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器只是一种工具,不能过于依赖,仍要积极思 考。 重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难点:利用急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具:计算器、课件 一、课前互动 1、猜谜语,引出课题。 师:一个东西真奇怪,上面布满小方块; 用手一摁字出来,加减乘除算得快。 问:你猜出来了吗? 生:计算器。 2、板书:计算器的认识和应用 二、认识计算器各部分名称及功

1、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哪儿见过人们使用计算器?对计算器你还有哪些了解,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简单介绍) ON/C—开机键 OFF——关机键 C CE—清除数据键 0~9—数字键 +、-、×、÷、—运算符号键 =—等号键 ·—小数点键 (课件出示计算器各部分名称,教师说明。) 师:我们介绍的这些按键都是我们常用的基本键,有些键由于我们学的知识有限现在还不能用,可以将来再学习,不同的计算器还有一些特殊的功能键,我们可以在需要时边用边学。 2、(多媒体出示):题目:用计算器算一算:39520÷48×56=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用计算器是怎样算的? 生答:先按39520(数字键)(再按运算符号)÷48 ×56= 同时师在多媒体屏幕上演示(注:反馈清除数据键的用法故意把56按成54)

三、体验计算器的优越性 1、(课件出示练习题1、2题,体验计算器计算的优点。) 7825-2138= 226×39= 2、师:使用计算器有那么多优势,下面我们就用计算器进行一次比赛。(出示) 分组赛一赛:同桌为一组!一人读数,另一人按键计算,看哪小组算得又快又准: 1952-764 829431÷9 75399+392241 同桌角色互换,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们算得又对又准: 146-89 2759×8 37291+84731-73826 四、体验计算器的局限性。 师:使用计算器有很多优势,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组题目,(出示)考考你的观察力: 3×500= 2467+889+111= 问:仔细观察这两道题,你能很快计算出结果吗?用什么方法是计算又对又快? (生试做、订正。) 师:你又有什么发现?

初中数学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计算教案

初中数学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计算教案 3.4 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过程与方法: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能运用计算器进行较为复杂的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教学难点:能用计算器进行数的乘方的运算。 教材分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较为复杂的混合运算,这就要求使用科学计算器。因此,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数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就成为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Powerpoint幻灯片、科学计算器。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一、从问题情境入手,揭示课题。 (出示幻灯一) 在棋盘上放米,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

放22粒米,然后是23粒、24粒、25粒……一直到64格,你能计算第64格应放多少粒米?有简单的计算方法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并带着问题引入本节课题:板书:3.4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计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积极回答。通过师生的相互探讨,使学生认识到学会使用计算器的必要性,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探究活动一一、介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出示幻灯二) B型计算器的面板示意图如下: 教师结合示意图介绍按键的使用方法。 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使用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计算器的按键操作,熟悉计算器的程序设计模式。 探究活动二二、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出示幻灯三) 例1 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3.75)+(-22.5) (2)51.7(-7.2) 解:(1) (-3.75)+(-22.5)=-26.25 学生相互交流,并用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计算,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