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生态学

草地生态学
草地生态学

草地生态学

草地生态学(Grassland Ecology):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生产、动态、生态调控,并探索其实现高效、平衡和持续发展的科学。

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环境:主体以外、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要素。

环境因子(Environment factors):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是环境因子的一部分。

生态适应:生物在与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些具有生存意义的特征。依靠这些特征,生物能免受各种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和伤害,同时还能有效地从其生境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以确保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生态适应是生物界中极为普遍的现象。

生活因子(life factors):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生境habitat: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限制生物生长和生存繁殖的任何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Liebig’s law of minimum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a. 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能量、物质处于平衡态时才适用;

b. 要考虑生态因子的可补偿性。

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耐性定律:生态因子的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会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内稳态homeostasis: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内稳态通过生理或行为的调整来实现的。

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酶系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性限度,驯化即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

植物耐荫性shade tolerance:植物对环境郁闭度的敏感程度。用植物在地上方光照和剧烈竞争上的生存能力来衡量。

光周期photoperiod:在陆地上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里,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即为~。

光周期反应photoperiodic reaction:生物的生长发育对于不同昼夜长短交替的反应。

需温性: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度量和温度变辐植物生活型life form:植物对不良气候条件适应而形成的生活形态。

生活型系统: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一年生草本。

温周期现象thermoperiodicity: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同步的现象。

a.变温促使种子萌发

b.促进干物质积累

c.对开花结实有影响

物候:生物(植物)在生长期适应一年中气候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相应的生长发育节律。

物候学(phenology):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律变化与环境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物候期:植物在不同季节里在形态上形成上所显示的各种变化现象。

生长期:从叶芽萌动到落叶为止的这段时期,称为~或生长日数。

生长季:一年中适于生长的时期。近于无霜期。

地理替代现象:树种对水分需求不同,水条件不同的相邻地区,常可见到一些地理替代种。

植物对水分的需要:植物在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过程中,所吸收和消耗的水分数量。主要用于蒸腾作用。

蒸腾强度不能反映水分利用程度。

植物需水量(蒸腾系数):生产1g干物质所需的水量。

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趋异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趋异适应的结果是使同一类群的生物产生多样化,以占据和适应不同的空间,减少竞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亲本投资:有机体在产生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

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或资源的所有消耗。

性选择:指具有特定遗传基础的精核与卵细胞优先受精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生理、生化与遗传特征上,如自交不亲和性、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多个花粉精核之间的竞争现象等。

生活史life history: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生活史。亦称为生活周期。

绝对生长速度:单位时间内个体的增长量。

相对生长速度:单位时间内单位重量的增长量。

r-对策者是不断地侵占暂时性生境的种类,基本上是机会主义者。

K-对策者具有稳定的生境,其进化的方向是使它们的种群保持在平衡水平上和增加种间竞争力。

r-选择种类具有所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期。

K-选择种类具有使竞争能力最大化的特征: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个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期。

C-选择:在资源丰富的可预测生境中的选择,主要将资源分配给生长。(竞争型)

R-选择:在资源丰富的临时生境中的选择,主要将资源分配给生殖。(干扰型)

S-选择:资源分配的主要方式是分配给维持,在资源有限或由于生理胁迫限制了资源利用的生境中,将主要的资源用于维持存活,这就是胁迫忍耐种。(胁迫忍耐型)

CS:草本胁迫忍耐竞争型:资源充分,不受干扰,非生产性生境,多演替后期木本植物。

SR:胁迫忍耐杂草型:非生产性生境,干扰中等,多一年生小型草本植物,或因胁迫而多短命的多年生植物,如沙漠植物。

CR:竞争杂草型:资源丰富,干扰适中,阻止高竞争种和高适应种,开花前营养生长期长,植株较大,能利用竞争种的低生产力季节,或占据有泛滥、强度放牧等场所。

种群population: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

1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存形式;

2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将随时间而发生变动;

3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内禀增长能力: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的潜在增长能力(或速率)。用在不同条件约束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rm来表示。

逻辑斯谛曲线增长:在有限资源空间中的简单种群的增长。在早期,资源丰富,死亡率最小,防止尽可能的快,种群内个体可达到内禀增长率。种群呈集合式增长,直到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可持续支持的最大程度,这个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当种群更加拥挤时,种群增加率减少到零,种群大小处于稳定状态。

A 开始期

B 加速期

C 转折期

D 减速期

E 饱和期

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指某些生物由于偶然的机会进入某一适宜其生存和繁殖的地区,其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分布区稳定扩大的过程。

最后产量恒定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都差不多。

自疏:密度增大后,种群内的部分个体死亡,种群密度有所下降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歇地现象:连作影响作物长势、降低产量的现象。连作轮作。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邻近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类型(密度制约、逆密度制约、非密度制约。)基本规律 1)最后产量恒定法则 2)-3/2自疏(self-thinning)法则

密度制约性种群增长:逻辑斯谛方程非密度制约性种群增长种群连续增长模型

最小面积:又称为表现面积,指能够包括绝大多数植物种类和表现出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最小面积

生态位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生物群落中,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称为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realized niche):生物群落中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称实际生态位。

生态位重叠(niche overlap): 两物种生态位空间的相互重叠部分,称生态位重叠。

生态位分离(niche separation):种间竞争结果使两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分化,从而使生态位分开。

竞争释放(competion release):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这种现象称竞争释放。

生态位宽度:物种对n-维资源空间的适应范围,是有机体单位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

高斯假说(生态排斥原理)有共同资源需求的两物种间存在竞争,生态需求越相似,竞争越激烈,完全相同的两物种不能共存。

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包括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优势层的优势种称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

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 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物种

多度(丰富度)abundance:是目测估计指标,对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密度density: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 D=N/S

相对密度: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

密度比:某一物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分比。

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分种盖度(分盖度)、总盖度(群落盖度)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相对盖度: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

盖度比:某一物种的盖度占最大物种的盖度的百分比。

频度frequency :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重量和相对重量: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一物种的重量占全部物种重量的百分比。

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所用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同资源种团: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被称为同资源种团,它们在群落中占有同一功能地位,是等价种。

层片是群落的结构单元,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一致性和一定小环境的种类组合。第一级层片是同种的个体组合;第二级层片是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的组合;第三级层片是不同生活不同种类植物的组合。

水生演替:演替开始于水生环境中,但一般都发展到陆地群落。如淡水湖或池塘中水生群落向中生群落的转变过程。

旱生演替:从干旱缺水的基质开始。如裸露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群落交错区(ecotone)(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边缘效应(edge effect):群落交错区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称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或减少)的趋势。

关键种:生物群落中,处于较高营养级的少数物种,其取食活动对群落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

群落更新:群落优势种被相同物种后代个体所取代的过程。

演替:是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它是群落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演替系列:指从生物侵入开始直至顶极群落的整个顺序演变过程。

群落演替(community succession):自然群落中,一种群落被另一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演替过程中,最早定居下来的物种称先锋种;演替过程中最初形成具在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群落称先锋群落。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特点: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超过5-6个;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食物链(food chain):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

食物链的类型捕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寄生性食物链

生物扩大:由于生物体对于某物不能代谢,它们就累计在个体的体内,这就导致在更高营养级上的有机体中的积累。

营养级(Trophic level):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林得曼定律: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它必然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相应变化,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

负反馈: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

正反馈: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反过来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

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是一种动态平衡。

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受外界干扰后,自动调节的极限。

生态危机: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温室效应: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

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简述生态工程的主要原理: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自生原理生态位原理限制因子原理食物链原理生态问题:1.沙漠化日益严重2森林遭到严重砍伐3野生动物大量灭绝,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许多动物绝种,影响生态平衡4世界人口急剧增长5饮水资源越来越少,供饮用的甜水源逐渐减少,人类饮水问题越来越大6渔业资源逐渐减少7河水遭到严重污染8大量使用农药,这不仅使农作物受到影响,也给人体带来危害9地球温度明显上升10酸雨现象正在发展。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直接和间接作用,限制性作用

植物性选择的生态学意义:保证最适两性细胞的高度融合、增强后代存活能力,限制异种交配、种间生殖隔离,保证种的相对稳定性。

动态有哪几种主要形式:1、数量动态①季节消长②不规则波动③周期性波动④种群爆发⑤种群平衡⑥种群衰亡⑦生态入侵2空间动态(1)空间需要生物有机体需要一定的空间以获取必要的物种、能量。从而影响种群密度。(2)种群空间格局

干扰理论与生态管理干扰可以增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因为干扰使许多竞争力强的物种占据不了优势,其他物种乘机侵入。如果要保护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就不要简单地去阻止干扰。实际上,干扰可能是产生多样性的最有力手段之一。这种思想在自然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管理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负反馈调节对生态平衡的意义?

自然界生态系统总是趋向于保持一定的内部平衡关系,使系统内各成分间完全处于相互协调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内的负反馈机制是达到和维持平衡或稳定的重要途径。

气体型循环物质与沉积型循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有哪些异同?

特点是贮存库主要是大气和海洋,循环功能完善,其循环具有明显的全球性。O.C.N循环;特点是贮存库主要是岩石、沉积物、土壤等,循环过程缓慢,循环是非全球性的,容易出现局部短缺。P,S循环生态工程的评价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一般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综合效益,第二层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第三层为各种具体指标。

关于耐性定律的补充说明: I生物可能对某一因子耐受范围很宽,而对另一生态因子又很窄II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广,分布一般很广。III当某一生态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态时,对其它因子的适应性可能随之下降IV在自然界生物并不在某一特定生态因子最适合的地方生活,而往往在很不适合的地方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一定有其它的生态因子起决定作用V繁殖期往往是临界期

边缘效应产生的原因: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重叠群落中所有的一些种以及交错区的特有种;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比较复杂,两类群落中的生物能够通过迁移而交流,能为不同生态类型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地隐蔽条件。

利用:1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增加边缘长度和交错区面积,提高野生动物的产量。2人类活动而形成的交错区有的有利,有的是不利的。

森林有重要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用

(1)减少地表径流;(2)减少洪枯比;(3)减少雨水冲击力;(4)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蓄水力。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1、生物种的概念

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2、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1)环境(Environment): 主体以外,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要素。(大小范围、具体、相对)

(2)环境因子(Environment factors): 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

环境科学(研究的是人——人类环境)

内环境(inter environment):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环境。

3、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是环境因子的一部分。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特定的生态因子组合

生活因子(life factors):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生境(habitat):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一)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综合作用(自然不存在孤立的生态因子,也不存在单一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生态因子间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任何单一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

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生态环境中各因子地位不同,一般情况下,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因子对其它因子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该因子即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是随时间、空间变化而变化的。)

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活因子同等重要,不可缺少,具不可替代性或同等重要性。同时,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的不足,可由其它因子的增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仍可获得相同的生态效应。即为可补偿性。)

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或发育阶段有不同需求,不同阶段同样生态因子或期组合的生态作用不同。)

直接和间接作用(间接因子通过直接因子体现,如地形因子属间接因子)

(二)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

(1)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限制生物生长和生存繁殖的任何因子,称为限制因子。(2)Liebig’s law of minimum(1840):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3)谢尔福德耐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1913)

1)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1913): 生态因子的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会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即为耐性定律。

2)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fitness, optimum, minimum, maximum 广适eury-、窄适steno-: stenothermal, eurythermal…低窄、高窄:如冷窄适、热窄适

3)关于耐性定律的补充说明:

I ) 生物可能对某一因子耐受范围很宽,而对另一生态因子又很窄。

II)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广,分布一般很广。

III)当某一生态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态时,对其它因子的适应性可能随之下降。

IV)在自然界生物并不在某一特定生态因子最适合的地方

生活,而往往在很不适合的地方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一定有其它的生态因子起决定作用。V)繁殖期往往是临界期。

4)生物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

内稳态(homeostasis):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内稳态通过生理或行为的调整来实现的。如恒温动物、合欢的昼开夜合。内稳态是提高耐性限度的一种重要机制,但不能完全摆脱环境制约。

耐性限度的驯化:内稳态机制外另一种调整生物耐性限度的方法。

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酶系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性限度,驯化即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

(三)生态化学计量学

(四)生物与主要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

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是最基本的能量来源。光强、光质、光周期性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地理分布有深刻的影响,生物对光也有极其多样的适应性。

光强随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光强随海拔的增高而逐渐增强,山的坡向、坡度影响光照强度(在北半球温带地区:山的南坡接受的光照强度》平地》北坡。随着纬度的增加,在南坡上获得最大年光照量的坡度也随之增大,但在北坡无论什么纬度都是坡度越小光强越大。南方喜热作物可以移栽到北方的南坡)

1、光强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

(2)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补偿点—透光带水生植物的分布。

海洋植物只能分布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内,植物的光和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3)植物对光强的适应

植物耐荫性shade tolerance:植物对环境郁闭度的敏感程度。用植物在地上对光照剧烈竞争的生存能力来衡量。

2、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理有效辐射(PAR):红、橙、兰、紫生理无效辐射:绿可见光、红外、紫外

深水植物光和色素可以有效地利用绿光,高山植物对紫外光的适应,发展了特殊的莲座状叶丛。

3、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光周期photoperiod:在陆地上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里,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即为~。

光周期反应photoperiodic reaction:生物的生长发育对于不同昼夜长短交替的反应。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生态作用

(1)温度与生物生长三基点:T max, T min, T optimum.

(2)温度与生物发育

需温性: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度量和温度变辐,即~。

广温性、狭温性

积温accumulative temperature

有效积温(生物学零度):

积温意义:林业引种,安排农事活动,研究物种分布(一种重要的限制因子)

2、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1)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形态:芽和叶片有油脂类物质保护;芽具鳞片;体表被蜡粉和密毛等;

生理:水分、糖类、脂肪、色素降低冰点,提高抗寒能力;

行为:冬季休眠(植物);冬眠、迁徙和集群(动物)

(2)生物对高温的适应

形态(密绒毛、鳞片;植物体色呈白色、银白色;厚的木栓层绝热等)和生理(增加细胞液浓度以减慢代谢;蒸腾作用加强);

3、温度与生物的地理分布

控制生物的分布与数量

例:当山体达到一定高度时出现的森林分布上限就是高山林线(alpine treeline)

年均温、最冷、最热月均温;活动积温;极端温度

植物引种上注意气候相似性原则。

4、昼夜变温与温周期现象

温周期现象thermoperiodicity: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

化同步的现象。

主要影响: a.变温促使种子萌发 b.促进干物质积累 c.对开花结实有影响。5、季节变温与物候

(1)物候:生物(植物)在生长期适应一年中气候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相应的生长发育节律。

物候学(phenology):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律变化与环境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2)物候期:植物在不同季节里在形态形成上所显示的各种变化现象。

(3)生长期:从叶芽萌动到落叶为止的这段时期,称为~或生长日数。

(4)生长季:一年中适于生长的时期。近于无霜期。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生态作用

(1)水分形态

降水(降水量precipitation,包括降雪)空气湿度(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指空气中的水汽含量。)

土壤水分(soil moisture)

(2)水分条件

年降水量:>400mm森林、<400mm草原、 < 250mm荒漠。

湿润系数:年降水量/年蒸发量(≥1 森林; <1稀树草原、荒漠)

干燥度: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K=0.16 sum(t) /r sum(t): ≥10℃积温,r: 同期降水量。

K<1湿润(森林);1-1.5半湿润;>1.5干旱、半干旱。

(3)生态作用

生存条件、生长发育、数量分布

地理替代现象:树种对水分需求不同,水条件不同的相邻地区,常可见到一些地理替代种。

2、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植物对水分的需要:植物在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过程中,所吸收和消耗的水分数量。主要用于蒸腾作用。

蒸腾强度不能反映水分利用程度。

植物需水量(蒸腾系数):生产1g干物质所需的水量。栽培植物:300-700g水,乔木:170-340g 水。

(2)植物对水分的要求:

植物对土壤湿度或水分状况的生态适应性。

适应类型:水生植物(沉水、浮水、挺水)陆生植物(湿生、中生、旱生)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生态作用

(1)母岩、土层厚度的影响

(2)物理性质的影响

质地、结构水分、养分、空气——根系发育及呼吸作用。

(3)化学性质

营养元素土壤肥力:土壤及时满足生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生力。(阳离子含量、盐基饱和度等);耐瘠土树种、喜肥土树种、中等土树种。

土壤酸碱度(pH):土壤溶液的反应(森林土壤多呈酸性)。影响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矿质养分有效性(酸性:Ca、P少,Fe、Al多);微生物及生化过程;

(4)土壤微生物:有机质矿化、腐殖质化、有机碳、生长素、维生素、氨基酸;毒害物质、反硝化作用、生物固氮(根瘤、菌根)

2、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

形成各种以土壤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

PH:酸性土、盐碱土(盐土植物、碱土植物)、中性土;钙质土、嫌钙土;沙生植物;

酸性土植物:PH< 6.5:茶树、油茶、柃木、杜鹃、马尾松、桃金娘等,在碱性或钙质土上生长不良不能生长;

钙质土植物:PH>7.5:柏木、枧木、南天竺、金丝李、乌桕、棕竹等;

中性土植物:PH 6.5—7.5,多数乔木树种;

盐碱土植物:柽柳、盐爪爪、碱蓬、盐蒿等;

沙土植物:生活在沙区(以沙粒为基质)生境的植物称为沙生植物。它们在长期适应过程中,形成了抗风蚀沙割、耐沙埋、抗日灼、耐干旱贫瘠等一系列生态适应特性。

生物与大气

1、大气成份的生态作用: CO2à植物C源,光补偿点与饱和点; O2动植物呼吸与人类需求;

N2àN素的最重要的库,N沉降。

2、全球变化引起[CO2]升高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3、生物与气流的生态关系

植物à风速:防护林建设;动物à(风媒)à扩散:扩散过程,生存机会增加;

4、植物对大气的净化作用

滞尘、杀菌、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噪声、CO2/O2交换与污染物吸收;

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主要有食物、捕食者、寄生物和病原微生物。

1、生物的生态适应

生物在与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些具有生存意义的特征。依靠这些特征,生物能免受各种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和伤害,同时还能有效地从其生境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以确保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自然界的这种现象称为“生态适应”。生态适应是生物界中极为普遍的现象。

(1)趋同适应(生活型)

趋同适应(convergence adaptedness)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植物生活型(life form):植物对不良气候条件适应而形成的生活形态。

Raunkier(1907)生活型系统:根据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方式作为分类基础,以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位置的高低和保护方式为依据,分为5类: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一年生草本。

(2)趋异适应(生态型)

趋异适应(divergence adaptedness)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趋异适应的结果是使同一类群的生物产生多样化,以占据和适应不同的空间,减少竞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态型(Ecotype):指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由于生长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长期受综合生态条件的影响,在生态适应过程中,发生了不同个体群之间的变异和分化,并且这些变异在遗传上被固定下来,分化成不同的个体群类型,这种不同的个体群称为生态型。生态型是同种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发生趋异适应的结果。

生态型分化与地理分布幅度成正相关,生态分布区域很广的种类,产生的生态型越多;而具有很多生态型的种,则能更好适应广泛的环境变异,反之亦然。

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品种生态型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命作为一个整体,不仅能够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且还能主动地影响环境,改造环境,使环境保持相对稳定,向有利于生物生存的方向发展。

第三章生态对策

1、

2、生活史概述

生活史life history: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生活史。亦称为生活周期。

生物的生活史由遗传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某些性状具有可塑性。(一)个体大小个体小:世代短,更新快,适应幅广,进化速度快。个体大:寿命长,易保持内稳态,竞争力强,存活率高。

(二)生长与发育速度相对生长速度:单位时间内单位重量的增长量。

异速生长:生物体各部分器官的不均匀和不成比例的生长。大多可用幂函数较好地表达。(三)繁殖

(四)扩散

(1)植物的扩散扩散:有机体扩展种群空间的一种行为。分为主动扩散与被动扩散。

植物多为固着生长(浮游植物除外),只有繁殖体可以移动,多需借助媒介。

(2)动物的扩散多为主动扩散(可动性)

原因:食物资源不足、社会结构及领域性、自然环境与气候季节性变化、躲避天敌、追寻配偶、生境突变、环境污染等。

动植物扩散的意义:1)可以使种群内和种群间个体得以交换、防止近亲繁殖。2)可以补充或维持在正常分布区以外暂时性分布区域的种群数量;3)扩大种群分布区。

3、繁殖成效

1、生殖价(RV):在相同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包括现时繁殖价值(当年繁殖力)M与剩余繁殖价值(余生中繁殖期望)RRV。

Reproductive effect:个体现时繁殖输出与未来繁殖输出的总和。主要由遗传特性决定,同时具有一定的生态可塑性

进化预期使个体传递给下一世代的总后代数量大,换句话说,使个体出生时的生殖价最大。因此生殖价为比较不同的生活史提供了一条进化的有关途径。

如果未来生命期望低,分配给当前繁殖的能量应该高,而如果剩下的预期寿命很长,分配给当前繁殖的能量应该较低。个体的生殖价必然会在出生后升高,并随年龄老化降低。

2、亲本投资

Parental investment:有机体在产生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产子代少,大部分投资于子代抚育,确保存活率;产子代多,子代存活率低,大量个体来补偿,抚育少;

3、繁殖成本

分配给生活史一个方面的能量不能再用于另一方面,所以在不同生活史特性间进行“权衡”是不可避免的。

成功的生活史是能量协调作用的结果。

Reproductive costs: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或资源的所有消耗。

Code(1966)的分配原理:生活史的各个环节都要分享有限资源,增加某一环节能量分配,必然要以减少其它环节能量的分配为代价。

4、繁殖格局

1、一次繁殖与多次繁殖繁殖格局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生境条件下常拥有不同繁殖格局类型的植物。

有利条件下,多次结实的草本、木本植物居多。不利条件下,一次结实的草本植物居多;

同样的能量分配可以生产许多小型后代,或较少的较大型后代。

2、生活年限与繁殖

一般相对有利的生境,一次繁殖趋于延迟繁殖,多次繁殖优于一次繁殖,主要关系到竞争力、生存力。一次繁殖中短命型为提前繁殖,长寿型为延迟繁殖。

寿命具遗传性(生理寿命)与生态可塑性(生态寿命)。

5、繁殖策略

D. Lack (1954)发现动物繁殖的生态趋势,总是面对两种对立的进化趋势,一是高生育力但无亲代抚育,一是低生育力但有亲代抚育。

1、r-选择、K-选择

r-对策者是不断地侵占暂时性生境的种类,基本上是机会主义者。

K-对策者具有稳定的生境,其进化的方向是使它们的种群保持在平衡水平上和增加种间竞争力。

若:世代时间T,生境保持有利的时间长度H 则:T/H<<1èK-对策者;T/H>>1èr-对策者r-选择、K-选择物种的特点:

r-选择种类具有所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期。

K-选择种类具有使竞争能力最大化的特征: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个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期。

(r-选择、K-选择对策的优缺点)

2、R-、C-、S-选择

干扰型R:资源丰富、临时生境竞争型C:资源丰富、可预测生境胁迫忍耐型S:资源胁迫生境

R-选择:在资源丰富的临时生境中的选择,主要将资源分配给生殖。(干扰型)

C-选择:在资源丰富的可预测生境中的选择,主要将资源分配给生长。(竞争型)

S-选择:资源分配的主要方式是分配给维持,在资源有限或由于生理胁迫限制了资源利用的生境中,将主要的资源用于维持存活,这就是胁迫忍耐种。(胁迫忍耐型)

C-, S-, R-选择种的特征比较:形态学、生活史、生理学及其它。

CS:胁迫忍耐竞争型:资源充分,不受干扰,非生产性生境,多演替后期木本植物。

SR:胁迫忍耐杂草型:非生产性生境,干扰中等,多一年生小型草本植物,或因胁迫而多短命的多年生植物,如沙漠植物。

CR:竞争杂草型:资源丰富,干扰适中,阻止高竞争种和高适应种,开花前营养生长期长,植株较大,能利用竞争种的低生产力季节,或占据有泛滥、强度放牧等场所。

6、性选择

1、植物的选择受精

生态意义:保证最适两性细胞的高度融合、增强后代存活能力,限制异种交配、种间生殖隔离,保证种的相对稳定性。

Selective fertilization:指具有特定遗传基础的精核与卵细胞优先受精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生理、生化与遗传特征上,如自交不亲和性、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多个花粉精核之间的竞争现象等。

2、动物的性选择

主要以外表与行为作为选择的依据。由于选择一般只对雄性发生作用,结果必然导致雌雄二形现象。

雌性的婚配选择及雄性为争取交配机会而进行内部斗争的原因,可以通过亲本投资的不平衡及繁殖成效加以解释

雌性除产卵数,还与孵育成活及以后的存活率有关,雌性只有精心选择才能提高繁殖成效。性征有时也不利于生存,如太显眼而招致危险性。避免近亲繁殖在动物中也有广泛的证据。雄性繁殖能力正比于交配次数。

第四章种群生态学

1、种群的概念

种群population: 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的存在单位,又是群落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种群动态(population dynamics):研究种群大小或数量在时间、空间的变动规律。

自然种群具有三个特征: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存形式;

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将随时间而发生变动;

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2、种群的一般特征

1、种群大小与密度

(1)大小与密度

大小size:一定空间(面积或体积)内某个种的个体总数(个体数、生物量)。

密度density:单位空间的种群大小。

(2)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

Unitary organism: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生物体,其器官、组织各个部分的数目在整个生活周期中各阶段均保持不变。

Modular organism: 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组成,并且构件数很不相同,且随环境条件而变化。

构件(module):或称为构体,是指每个基株上与生死过程相关的可重复的结构单位。土壤种子库(soil seed bank):指存在于土壤上层凋落物和土壤中全部存活种子的总和。分为瞬时土壤种子库和永久土壤种子库。

研究土壤种子库的意义:

一、预测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产量、载畜量;

二、其时空格局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未来植被构成至关重要;

三、长命种子具有重要的遗传学意义,是植物种群基因多样性的潜在提供者。

2、种群繁殖力

实际出生率(生态出生率)最大出生率(生理出生率)

3、年龄结构与性比

~:种群内各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即各个年龄级个体数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百分比。(1)年龄结构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下降型)

(2)年龄结构划分:按繁殖年龄:繁殖前期、繁殖期、繁殖后期

按个体发育:休眼期、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老龄期

(3)性比:S=(M/F )100%

4、生命表Life Table

记录任一种群已生存到年龄x至x+1间的个体数目比例的一览表。

(1)常规生命表 conventional life table

Dynamic life table:观察一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特定年龄生命表或水平生命表。

Static life table:根据某种群在特定时间的年龄结构编制而成,又称为特定时间生命表(time specific ~)或垂直生命表(vertical life table)。

5、存活曲线与死亡曲线 survivorship curve mortality curve

6、内禀增长能力innate capacity of increase

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的潜在增长能力(或速率)。用在不同条件约束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rm来表示。

3、种群动态

主要动态规律有:

种群在自然界受多种因素制约,其空间格局及种群大小在一定范围内不断波动。

1、数量动态

种群数量总体上可能处于相对平衡、规则或不规则波动、缓慢增长、迅速增长、迅速下降、迅速扩张等多种状态。

(1)季节消长

不同生物其季节消长规律不同。具有季节生殖的物种,尤其是动物与草本植物季节消长规律明显。

(2)不规则波动

植物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其数量相对稳定,如大型木本植物。动物尤其是昆虫则年际变化大,如落叶松毛虫经常泛滥成灾,其大发生一般有规律,有周期性爆发现象,但周期由于各地种群世代(一年一代、二年一代)、外界因子影响及立地条件等差异性而不一致。

一般认为,干旱是害虫大量繁殖、爆发的前提。

(3)周期性波动旅鼠、北极狐3-4年的周期性波动。

(4)种群爆发不规则及周期性波动的种群都可能周现种群爆发。如老鼠、蝗虫、赤潮、水华等。

(5)种群平衡 K-对策者

(6)种群衰亡当种群长期处于不利条件下,其数量持续下降,K-对策者种群数量易出现这种情况。

(7)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

指某些生物由于偶然的机会进入某一适宜其生存和繁殖的地区,其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分布区稳定扩大的过程。如紫茎泽兰、水花生等。

2、空间动态

(1)空间需要生物有机体需要一定的空间以获取必要的物种、能量。从而影响种群密度。(2)种群空间格局

静态:分布格局动态:迁移、扩散

分布格局:种群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或布局。大致有:均匀型、随机型、群聚型。

原因复杂:个体竞争、资源格局、种群扩散与种子传播、动物的社会行为、适应机制等。4、种群调节

1、密度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密度制约因子是种群动态平衡的重要调节因子。 density-dependent,

density-independent,

2、密度调节

密度调节: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

Logistic增长表明,每个个体具有明显的密度制约机制,种群大小与增长率、环境阻力三个变量之间存在调节与反馈。(大密度的幼苗、小密度的成林。)

密度调节一般分为种内调节和种间调节

(1)种内调节:种内成员间,因行为、生理、遗传上的差异而产生的密度制约性调节方式。即所谓“自动调节学说”

行为调节:动物的社群行为是调节种群的一种机制,如社群等级、领域性行为等。

生理调节:内分泌调节,种群增加è社群压力增加,生长激素下降,发生代谢障碍,导致死亡。

遗传调节:自然选择,遗传多态、双态等机制调节种的数量,同时也可适应环境的变化。

(2)种间调节: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性作用。即生物学派。群落中各物种种群存在“特征密度”(Characteristic Density)——“自然平衡”食物调节也属于生物学派。

3、非密度调节: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气候学派。

5、种内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存在于各种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一)种内关系

在种内关系方面,植物种群与动物种群有很大区别。

植物种群除有集群生长的特性外,更主要的是个体之间的密度效应(density effect), 反映在个体产量和死亡率上。

动物种群主要表现为等级制、领域性、集群和分散等行为上。

1、密度效应

a. 定义: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邻近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动物:等级制、领域性、集群与分散行为等。植物:邻接效应(the effect of neighbours)等;

邻接效应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植物种群个体数目或密度的增加,必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植物种群的邻接效应,会引起个体的死亡,而且还有个体上某些部分,如枝、叶、花、果、小根等的枯萎。在植物群落形成过程中,种群的邻接效应较突出的是自然稀疏。还反应在形态、繁殖、产量等方面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资源的限制。

b. 类型:密度制约、逆密度制约、非密度制约

内源性作用因素:遗传效应,病理效应、领域性效应。外源性作用因素:种间竞争、食物、气候等。

c.基本规律

1)最后产量恒定法则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都差不多。

2)-3/2自疏(self-thinning)法则自疏:密度增大后,种群内的部分个体死亡,种群密度有所下降,称为自疏。

2、领域性

领域性: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类入侵的空间。

扩散(dispersal) :种群中的个体或其集群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或运动状况。

3、社会等级

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基础是支配行为。

类型:独霸式(狼)、单线式(鸡)、循环式

4、他感作用

他感作用allelopathy: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植物排出分泌物的方式与途径:挥发、淋溶、根的分泌、植物残株的腐烂释放

生态意义:1)对农林生产的影响:歇地现象:连作影响作物长势、降低产量的现象。连作à轮作。

2)群落中的种类组成

H.B. Bode(1958):黑核桃下几无草本植物,因其树皮、果实含有氢化核桃酮(1-4-5-三羟基萘),进入泥土中氧化成核桃酮,抑制其它植物生长。日本、朝鲜的刺松的他感作用。

3) 群落演替内因演替中的一种重要机制。

(二)种间关系

相互作用型物种1 物种2 相关作用的一般特征(+:有利—:有害○:无利无害)中性作用○○两个物种彼此不受影响

竞争:直接干扰型- - 每一种群直接抑制另一个

竞争:资源利用型- - 资源缺乏时的间接抑制

偏害作用- ○种群1受抑制,种群2无影响

寄生作用+ - 种群1寄生者,通常较宿主2的个体小

捕食作用+ - 种群1捕食者,通常较猎物2的个体大

偏利作用+ ○种群1偏利者,而宿主2无影响

原始合作+ +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有利,但不是必然的

互利共生+ +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必然有利

1、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生态位niche:一个种群与群落中其它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及机能关系。生态位与生境不同:生态位是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功能和环境关系的特征;生境是指物种生活的环境类型的特征。

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生物群落中,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称为基础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realized niche):生物群落中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称实际生态位。

多维生态位空间(multidimensioanl niche space):影响有机体的环境变量作为一系列维,多维变量便是n-维空间,称多维生态位空间。或n-维超体积(n-diensional hypervolume)生态位。

生态位重叠(niche overlap): 两物种生态位空间的相互重叠部分,称生态位重叠。

生态位分离(niche separation):种间竞争结果使两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分化,从而使生态位分开。

竞争释放(competition release):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这种现象称竞争释放。

2) 生态位理论及计测

生态位宽度:物种对n-维资源空间的适应范围,是有机体单位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

生物体只能利用现有资源中的一小部分:狭生态位;生物体能利用现有资源中的很大部分:广生态位;

生态位重叠:两个种(多个种)对一定资源位的共同利用程度。

3)生态意义:

重叠、分离与竞争、进化(重叠少,资源利用系数小,进化上à重叠;重叠多,竞争排斥原理à不利于共存。)

生态位互补配置,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生态位重叠小,系统稳定性高。

一个稳定的群落中,由于各种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态位,种群间能避免直接的竞争,从而保证了群落的稳定;

一个相互起作用的、生态位分化的种群系统,各种群在他们对群落的时间、空间和资源的利用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因此,由多个种群组成的生物群落,要比单一种群的群落更能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维持长期较高的生产力,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2、竞争关系

高斯假说(生态排斥原理)

有共同资源需求的两物种间存在竞争,生态需求越相似,竞争越激烈,完全相同的两物种不能共存。

3、捕食关系

广义: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狭义:动物间prey-predator关系。

a. 捕食者与猎物

狭义捕食作用。相互制约,负反馈机制。防御:化学、形态、解剖、行为等。b. 草食作用:

特点:被食者部分受害;植物固着生长,不能逃避。

ii) 防御机制(防卫反应):

次生代谢物质、毒害、适口性;形态:刺、硬皮等。

iii) 草食动物对植物的危害 iv) 植物的补偿作用

v) 植物和食草动物的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植物毒性——动物特殊的解毒性。

4、寄生关系parasitism

1)寄生:一种(寄生者)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寄生物的多样性:(1)微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繁殖。

(2)大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生长,但不繁殖。

专性寄生必需以宿主为营养来源,兼性寄生也能营自由活动。

拟寄生物包含一大类昆虫大寄生物,它们在昆虫宿主身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导致寄主死亡。

寄主对疾病的反应:脊椎动物被微寄生物感染后会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植物和低等动物在受到感染后也能提高免疫力,但没有脊椎动物那样复杂的特异性。例如,烟草植物的一片叶子被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后,会提高整个植物体的防御性化学物质水平,从而增加对多种病原体的抵抗力。

5、共生作用(互利或偏利)定义:有机体间相互依赖、相互适应、互惠共居现象。

偏利共生:仅对一方有利的共生。

互利共生(mutualism): 不同种两个个体间的一种互惠关系,可增加双方的适合度。

互利共生的类型:开花植物和传粉动物的互利共生,蜜蜂和植物

动物消化道中的互利共生,反刍动物和胃纤毛虫高等植物与真菌的互利共生,菌根6、原始合作:

定义:生物间互相适应、互惠或偏利的共栖、非共栖现象。如切叶蚁——真菌;蚂蚁——金合欢。

第五章群落生态学

1、生物群落的基本概念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

群落(community):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包括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而是在一定的生境下相互作用地有规律地生长在一起,并与环境发生一定的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一个统一体。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和外貌:物种数和个体数。

2、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无机环境;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和发展(种群构成群落的二个条件)。

3、形成群落环境:定居生物对生活环境的改造结果。

4、具有一定的结构:形态结构、生态结构、营养结构。

5、一定的动态特征: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6、一定的分布范围: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的生境。

7、群落的边界特征:或明确或不明确的边界。8、不同物种在群落中作用不同

三、群落的性质

不同群落有时有明显的差异,有时却彼此混合,以至于不存在明显的界限

机体论学派(organismic school)

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像有机体与种群那样,被称为机体论学派。

个体论学派(individualistic school)

群落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组合,被称为个体论学派。

2、群落的种类组成

一、种类组成性质分析

最小面积minimum area :又称为表现面积,指能够包括绝大多数植物种类和表现出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最小面积。

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和群落最小面积的大小是一种正比关系。

法国生态工作者用标准化了的巢式样方研究世界各地不同草本植被类型的种类数目特征,所用的样方面积最初为1/64㎡,以后成倍加大。他们把每含样地总种84%的面积做为群落的最小面积。

优势种和建群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优势层的优势种称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

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 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物种。

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为群落的常见物种,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偶见种或罕见种(rare species):是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

二、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多度(丰富度)abundance:是目测估计指标,对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密度density :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 D=N/S

相对密度: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

密度比:某一物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分比。

盖度coverage :指植物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分种盖度(分盖度)、总盖度(群落盖度)

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相对盖度: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盖度比:某一物种的盖度占最大物种的盖度的百分比。

草本植物2.5cm高处草丛断面积,乔木取1.37m高处断面积(胸高断面积DBH)。

盖度—多度关系个体数量多,盖度大——à灌木;多度大,盖度小——à草本;多度小,盖度大——à乔木

频度frequency :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样方大小)

高度:自然高度和绝对高度。

重量和相对重量: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一物种的重量占全部物种重量的百分比。

在草原群落中分鲜重与干重。密度、盖度、高度、频度、生物量称为群落的四度一量。

优势度: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定义和计算方法不统一。

重要值(important value) :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300 相对密度=(某种株数/总株数)100%

相对频度=(某种频数/总频数)100% 相对显著度=(某种基面积之和/全部种的基面积之和)100%

(草本:=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

优势度=(相对多度+相对盖度+相对频度+相对高度)/400

三、种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所用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α多样性:栖息地或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测度群落内的物种多样性。

β多样性:测度区域尺度上物种组成沿着某个梯度方向从一个群落到另一个群落的变化率。

γ多样性:测度最大地理尺度上的多样性,体现一个地区或许多地区内穿过一系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总和。

四、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一、群落的结构单元生活型和层片

生活型:(1)植物:Raunkier系统中国植被动物生活型:飞行、游泳、穴居等。(2)叶片大小、性质、叶面积指数LAI

1)叶片大小与性质叶片大小与收益成本分析

光合收益(叶温)?à蒸腾耗水è叶片面积叶温、光强、耗水、气体交换è叶片大小硬叶林

2)LAI Leaf area index=总叶面积/单位土地面积

层片synusia:是群落的结构单元,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一致性和一定小环境的种类组合。也就是说有相似生态需求的植物种组,由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构成。

层片—植物种组层片—层次层片的时空变化

分三级:第一级层片是同种的个体组合;第二级层片是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的组合;第三级层片是不同生活型不同种类植物的组合。

层片的层的区别:由于一个层的类型可由若干生活型的植物所组成,因此,层片的范围比层窄。

同资源种团 guild:

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被称为同资源种团,它们在群落中占有同一功能地位,是等价种。

guild—群落稳定性 guild—生态位不完全重叠

二、群落的外貌和季相

群落外貌决定于群落的优势生活型和层片结构。

季相: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这就是季相。

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成层现象。

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群落层次主要是由植物生活型所决定。地下根系也有分层现象。

陆地动物群落的分层主要与食物有关,其次与不同层次的微气候条件有关。

森林群落:乔木层:高大树木组成,高差>20%可分亚层——单层林、多层林、复层林

灌木层:灌木和未达乔木层高度的乔木树种构成。对林木更新影响很大。

草本层:草木植物、低矮的半灌木和小灌木组成。

苔藓层:苔藓、地衣、菌类组成,常有环境指示作用。

层间植物:藤本植物。

群落的水平结构: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镶嵌性。群落内微生境的异质性。

镶嵌性: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小群落斑块相间的现象;二维空间的不均匀配置。

群落的季节结构:群落外貌、色彩、种类组成随四季交替而发生季节变化。

群落交错区(ecotone)(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其特征由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时间及强度所决定。

边缘效应(edge effect):群落交错区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称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或减少)的趋势。

边缘效应产生的原因:

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重叠群落中所有的一些种以及交错区的特有种;

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比较复杂,两类群落中的生物能够通过迁移而交流,能为不同生态类型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地隐蔽条件。

边缘效应原理的实践意义:利用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增加边缘长度和交错区面积,提高野生动物的产量。

人类活动而形成的交错区有的有利,有的是不利的。

3、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资源利用→生态位重叠→竞争→生态位分化→性状替代、特化→共存

竞争→排斥

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捕食压力与群落结构与捕食者是泛化种还是特化种有关

泛化种的作用:捕食提高多样性、过捕多样性降低

特化种的作用:捕食对象为优势种,多样性增加;捕食对象为劣势种,降低多样性。

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 :生物群落中,处于较高营养级的少数物种,其取食活动对群落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称关键种。关键种可以是顶极捕食者,也可以是那些去除后对群落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物种。

冗余种(redundant species)在一些群落中,有些种是多余的,这些种的去除不会引起群落内其他物种的丢失,同时对整个系统的结果和功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二)干扰:平静的中断,对正常过程的打扰和妨碍。

中度干扰假说(T.W.Connell):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最高多样性。它允许更多的物种丢失和建立种群。

干扰理论与生态管理:干扰可以增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因为干扰使许多竞争力强的物种占据不了优势,其他物种乘机侵入。如果要保护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就不要简单地去阻止干扰。实际上,干扰可能是产生多样性的最有力手段之一。这种思想在自然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管理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利用干扰管理生物群落,如利用火进行干扰管理. --小火不止,大火不至

(三)空间异质性: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和生物空间异质性,异质性越高,小生境越多,共存物种数越多

(四)岛屿化

中班幼儿社会教案《保护鸟类》

中班幼儿社会教案《保护鸟类》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2.能积极参与讨论活动,想出保护鸟类的方法。 3.增强保护鸟类、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幼儿看过有关鸟类与环境的图书。 活动过程: 1.认识鸟类,了解鸟类与人类是有关系的。 (1)出示图片,引出小鸟。 (2)讨论:小朋友认识哪些鸟?(幼儿自由回答) (3)师:老师这里也有很多鸟类的图片,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结合ppt讲述)捉虫能手--燕子、喜鹊; 森林医生--啄木鸟等;森林音乐家--百灵鸟、黄莺、山雀等; 捕鼠能手--猫头鹰;会说话的鸟--鹦鹉; 会开屏的鸟--孔雀…… (4)小结:我们一起认识了这么多小鸟,还知道小鸟是和我们人类有关系的。 2.教师讲述故事《保护鸟类》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很特别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保护鸟类》,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故事发生了什么?

老师边讲故事边放ppt,故事讲完后提问; (2)师:听完这个故事,你知道小鸟为什么要罢工吗?(因为猎人打死了小鸟的同伴) (3)师:猎人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不能伤害小鸟?(小鸟能吃害虫,是人类的朋友) (4)小结:听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小鸟能吃害虫,保护森林,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不能伤害它。 3.讨论(1)师:大家都知道鸟类对我们人类有很大的帮助,那有哪些保护小鸟的好方法呢?小朋友自由讨论一下。 (2)幼儿分享讨论结果。 师:有没有小朋友愿意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分享给大家听一听。 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说了这么多好的方法,待会儿请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张"爱鸟卡",挂在走廊里,让更多的小朋友知道 要保护鸟类,好不好? 故事:保护鸟类 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国家叫呼呼国,那里有美丽的森林、草原,到处能听到小鸟在歌唱,看到小鸟在忙着捉虫。 有一天,树林里忽然传来了"砰砰"几声枪响,只见一个猎人 提着猎枪,高兴地喊:"我打中了!哈哈!"小鸟们看到后都伤心地哭了,它们又失去了一位好伙伴。小鸟们唧唧喳喳地开起了大会,决定举行大罢工,什么工作也不做了,离开呼呼国。

2017-2018年宁夏大学考博试题草地农业生态学

宁夏大学 2017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卷考试科目:草地农业生态学适用专业:草学(不用抄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明题号,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8分) 1、草地农业生态系统 2、生态位 3、斯太普(Steppe) 4、生态系统服务 5、能值 6、草地基况 二、问答题(共52分) 1、草地农业系统的生物因素包括了哪些因子?每个因子在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有哪 些?(6分) 2、叙述草地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过程。(6分) 3、生产中一些养殖户会购买年龄在1.5岁以内的羊只进行短期育肥出售,请用次 级生产积累规律解释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年龄段的羊只?(6分) 4、提高净初级生产力的途径有哪些?(6分) 5、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和草地生产力是一回事吗?有何区别?(7分) 6、叙述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重要意义以及今后评估应关注的重点问题。 (7分) 7、建设和发展草地农业应遵循哪些原则?(7分) 8、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蕴藏在哪些方面?(7分)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放牧草地由于放牧家畜的介入,使之与未放牧草地在元素循环方面产生了较大 差异。请论述家畜放牧及其排泄物对草地元素循环产生了哪些影响? 2、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草牧业,2016年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均 提出推进粮改饲、发展现代饲草生产体系。请基于植物生产系统和动物生产系统相悖及耦合理论,结合我国草畜产业发展现状,论述国家提出草牧业和粮改饲的背景、并论述系统耦合理论对发展草牧业和推进粮改饲有何指导意义? 第1页,共1页

宁夏大学 2018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卷 考试科目:草地农业生态学适用专业:草学 (不用抄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明题号,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阐述草地农业生态系 统的结构(四个生产层)及其特征。 2.简述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碳素循环过程。 3.水热综合因子如何影响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类型的基本特征、空间分布及类型 间的发生学关系? 4.降低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各因素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的影响如何? 5.从草地农业力能学的观点着眼,对初级生产力的调控,可以从哪几个力能学 效应考虑? 6.简述斯太普、普列里及萨王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分布及其特征。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论述系统耦合和系统相悖理论在草地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 2.基于大草食动物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阐述实施围封禁牧政策的利弊及其可持续性。 第1页,共1页

草地生态学

草地生态学 草地生态学(Grassland Ecology):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生产、动态、生态调控,并探索其实现高效、平衡和持续发展的科学。 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环境:主体以外、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要素。 环境因子(Environment factors):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是环境因子的一部分。 生态适应:生物在与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些具有生存意义的特征。依靠这些特征,生物能免受各种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和伤害,同时还能有效地从其生境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以确保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生态适应是生物界中极为普遍的现象。 生活因子(life factors):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生境habitat: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限制生物生长和生存繁殖的任何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Liebig’s law of minimum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a. 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能量、物质处于平衡态时才适用; b. 要考虑生态因子的可补偿性。 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耐性定律:生态因子的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会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内稳态homeostasis: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内稳态通过生理或行为的调整来实现的。 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酶系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性限度,驯化即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 植物耐荫性shade tolerance:植物对环境郁闭度的敏感程度。用植物在地上方光照和剧烈竞争上的生存能力来衡量。 光周期photoperiod:在陆地上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里,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即为~。 光周期反应photoperiodic reaction:生物的生长发育对于不同昼夜长短交替的反应。 需温性: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度量和温度变辐植物生活型life form:植物对不良气候条件适应而形成的生活形态。 生活型系统: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一年生草本。 温周期现象thermoperiodicity: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同步的现象。 a.变温促使种子萌发 b.促进干物质积累 c.对开花结实有影响 物候:生物(植物)在生长期适应一年中气候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相应的生长发育节律。 物候学(phenology):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律变化与环境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物候期:植物在不同季节里在形态上形成上所显示的各种变化现象。 生长期:从叶芽萌动到落叶为止的这段时期,称为~或生长日数。 生长季:一年中适于生长的时期。近于无霜期。 地理替代现象:树种对水分需求不同,水条件不同的相邻地区,常可见到一些地理替代种。 植物对水分的需要:植物在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过程中,所吸收和消耗的水分数量。主要用于蒸腾作用。 蒸腾强度不能反映水分利用程度。 植物需水量(蒸腾系数):生产1g干物质所需的水量。 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必背整理

0 绪论 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1 生物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只有在耐受范围内,生物才能存活。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狭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保护鸟类:范文4篇

保护鸟类:范文4篇 保护鸟类范文一:鸟类数量越来越少了,这与人类是分不开的,很多人喜欢捕捉小鸟,把它们当宠物来饲养。有些人还让鸟类走上了餐桌,成为了人们可口的饭菜。人们在森林里乱砍乱伐,让小鸟失去了家园。这些都是使鸟类数量剧减的原因,我感到非常痛心。 现在自然界中的鸟类有9021种,估计有1000亿只。它们的食性复杂,生活方式多样,栖息在各种生态环境中,是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对人类利益而言,它们是整个动物界中益处较大而害处极小的类群。鸟的食物多种多样,包括花蜜、种子、昆虫、鱼、腐肉……主要以害虫为主,是非常有益的动物。 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为保护鸟类做出一份贡献吧! 保护鸟类范文二: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蓝天白云之下,绿草如茵,茫茫无际。苍穹之下,常常此起彼伏地演奏着连音乐家都难以谱成的美妙乐曲,那就是鸟儿们高唱的情歌。百灵鸟从平地飞起时,往往边飞边鸣,由于飞得很高,人们往往只闻其声,不见其踪。 鸟儿们和草原一起经过几百万年的共同演化,获得了适于开阔草原生存的各种特征。它们一般在三月末开始配偶成对,在地面上鸣叫,并选择巢区。雌雄鸟双双飞舞,常常凌空直上,直插云霄,在几十米以上的天空悬飞停留。歌声中止,骤然垂直下落,

待接近地面时再向上飞起,又重新唱起歌来。 鸟的巢筑在地面草丛中或高大树木上,巢呈杯状。每窝产卵大多为2-5枚。它们的卵很好看,底色棕白,上面散缀淡褐色的斑点,接近钝端有一个暗褐色的圆圈。大约经过15天孵化,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审视它们美丽的家园。 草原上的各种草籽、嫩叶、浆果以及昆虫为杂食性地面取食的鸟儿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食物。鸟儿们繁殖的季节,正是昆虫大量繁衍的时候,以高能量的昆虫饲喂雏鸟,雏鸟就能快速成长,有些种类的亲鸟便可以进行第二次繁殖。 鸟适应干旱的能力很强。它们或快速飞行到远处取水,或以一定的生理生化特性减少对水的需求。冬季,鸟儿们大多集群生活,几十只甚至上百只为一群,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众多感官的功能,增加在恶劣环境下集体防御的能力。 鸟儿们既是森林的“歌手”,又是“舞蹈家”。它的歌不光是单个的音节,而是把许多音节,串连成章。它在歌唱时,又常常张开翅膀,跳起各种舞姿,仿佛蝴蝶在翩翩飞舞。不但以其美妙的歌喉,优美的舞姿,令人叹服的飞翔技巧美化了环境,也给人类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更以其自身的存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遗憾的是嘹亮悦耳的歌声也给自己带来了恶运。由于在北方,它是人们饲养的一种名贵的笼养鸟。一些唯利是图的人在鸟儿们的繁殖季节,潜入美丽的草原,不论雌雄,大量捕获幼鸟,运往外地销售。那些可怜的小鸟们还没来得及享受大草原清新的空气和晶莹的晨露,就被关入牢笼,很多死于非命。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系统 (System)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 (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称为生态系统。简言之,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生产者 (Producer) 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 消费者(Consumer)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主要指依赖初级生产者或其他生物其他生物为生的各种动物。 分解者 (Decomposer) 主要是指以动物残体为生的一样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如甲虫、蠕虫、白蚂蚁和某些软体动物。 生物圈 (Biosphere)地球上存在生物有机体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土壤圈全部。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组分结构 (Components Structure)即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由哪些生物种群所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量比关系。 垂直结构 (Vertical structure)指农业生物类群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垂直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农业生物也因适应环境的垂直变化而形成各类层带立体结构。 水平结构(Horizontal Structure) 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农业生物类群在水平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亦即由农田、人工草地、人工林、池塘等类型的景观单元所组成的农业景观结构。时间结构(Temporal Structure)指农业生物类群在时间上的分布与发展演替。 营养结构(Trophic Structure) 指生态系统中生物间构成的食物链与食物网结构。 能量流动 (Energy Flow)能量是生命活动的动力。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量沿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单向流动,是驱动一切生命活动的齿轮。 物质循环 (Nutrient Cycle)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主要是指生物为维持生命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它们沿着食物链在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传递,最终归还环境,并可被多次重复吸收利用,构成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Information Transfer)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产生的物理信息(声、光、色、电等)、化学信息(酶、维生素、生长素、抗生素等)、营养信息(食物和养分)和行为信息(生物的行为、动作)在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传递,把生态系统的各组分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具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功能。 信息流 (Information Flow)农业生态系统不但保留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信息网,而且还利用了人类社会的信息网,利用电话、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教育、推广、邮电、计算机网络等方式高效地传送信息。 价值流(Value Flow)价值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转换成不同的形式,并且可以在不同的组分间转移。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农业生产资料的价值,在人类劳动的参与下,转变成生产形态的价值,最后以增值了的产品价值形态出现。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以价格计算的资金流是价值流的外在表现。 种群 (Population)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特定空间与时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出生率 (Natality) 是指种群在以生产、孵化、分裂或出芽等方式下,产生新个体的能

鸟类群落生态学报告

鸟类群落生态学报告(三) 关于水鸟群落的研究 方慧51111300113 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与种群一样,生物群落也有一系列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不是由组成它的各个种群所能包括的,也就是说,只有在群落总体水平上,这些特征才能显示出来。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包括群落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如森林、灌丛、草地、沼泽等)和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组配和种类结构)、优势种(群落中以其体大、数多或活动性强而对群落的特性起决定作用的物种)、相对丰盛度(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相对比例)、营养结构等。近年来对我国对水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包括对水鸟群落的结构及其变化、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等研究。 一:水鸟群落的集团结构 长江中下游湖泊是越冬水鸟的重要栖息地,随着湖泊渔业养殖强度的不断加大,湖泊湿地严重退化,水鸟的越冬生态受到影响。为揭示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越冬水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特征,2008 年12 月至2009 年3 月,通过扫描取样法采集安徽省长江沿江升金湖、菜子湖和武昌湖3 个浅水湖泊30 种越冬水鸟的取食行为百分比数据,利用聚类分析法对越冬水鸟进行集团划分,并采用无倾向对应法( DCA) 分析越冬水鸟的取食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安庆沿江湖泊越冬水鸟群落可分为4 个集团,即深水取食集团G1、挖掘和啄取集团G2、浅水取食集团G3 和泥滩拾取集团G4。G2 集团的鸟种最多,共有13 种,优势种为鸿雁( Anser cygnoides) 、豆雁( Anser fabalis) ; G3 集团次之,共6 种,优势种为小天鹅 ( Cygnus columbianus) 、白琵鹭( Platalealeucorodia) ; G4 集团共5 种,优势种为黑腹滨鹬( Calidris alpina) 、鹤( Tringa erythropus) 和红脚鹬( Tringa totanus) ; G1 集团水鸟种类有6 种。这些水鸟的觅食生境主要在湖泊滩涂和浅水区域,其食物资源的可利用性和觅食对策共同决定群落组成结构。 DCA 分析表明,取食方式及取食时运动方式组成的觅食对策决定了集团食物资源的分割,草滩中取食鸟类主要采用静止取食和啄取方式,泥滩取食集团主要采取拾取及奔-停取食,深水区取食集团则主要采用潜水方式取食, 二:水鸟群落的结构变化 近年来长江口滩涂湿地高强度的促淤围垦对生物多样性保育造成了严重影响。2006 至2010 年在南汇东滩进行了水鸟调查,研究围垦后堤内环境的快速演替过程对水鸟的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分析鸻鹬类、雁鸭类和鹭类3 类主要水鸟类群,结果表明鸻鹬类的总数量呈严重下降趋势( ANOV A,P= 0. 009) ,而雁鸭类和鹭类总数量在上升( ANOV A,P = 0. 015; P = 0. 00) ; 在种类数量方面,鸻鹬类和雁鸭类差异不显著( ANOV A,P = 0. 597; P = 0. 523) ,鹭类种类数变化极显著( ANOV A,P = 0. 00) 。同时,通过对水鸟的栖息地选择因子偏好的分析,发

爱护鸟类倡议书

爱护鸟类倡议书 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临、高三县区,是我国鸟类迁徒三大通道之一,是众多鸟类栖息地、繁殖地和中转地,区域内有鸟类1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黑鹳,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灰鹤和省级保护动物大白鹭、灰雁等。 目前,特别是在大雪天和冰冻季节,鸟类食物极其短缺,觅食显得极为困难,不少鸟类因饥饿导致体能下降,严寒对它们生命的摧残,迫使体能弱小者在凄厉嚎叫声中惨死,食物的严重短缺,容易引发禽流感,进而导致病菌通过食物链在人畜之间传播,鸟类的种群数量减少,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破坏。 为确保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维持我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给鸟类留下更多生存栖息地,同时给我们人类留下更多生存空间,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鸟语花香的美好家园。为此,我们倡议: 一、树立“呵护湿地,关爱鸟类”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美好家园的理念; 二、在全区中小学生中开展每人认捐“一元爱鸟粮”活动;

三、各乡镇、街道、部门负责,在全区干部职工中开展每人认捐“五元爱鸟粮”活动; 四、在全区各企业中积极开展“呵护湿地,关爱鸟类”公益事业认捐活动; 五、在其它社会团体和群众个人捐赠活动; 爱鸟热线:0936--5991660 甘州区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2015年10月30日 爱护鸟类倡议书 [篇2] 鸟类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身边最常见到、关系最为密切的野生动物朋友。为保护野生鸟类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2011年“爱鸟周”活动来临之际,我们向全社会发出倡议: 一、主动学习保护鸟类的科学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牢固树立保护鸟类光荣,破坏鸟类违法的理念,养成爱鸟护鸟的良好习惯。 二、积极行动起来,不伤害、不捕杀、不笼养野鸟,拒食野鸟等野生动物,从我做起,做一名文明、守法的公民。 三、各饲养、运输、餐饮企业不非法经营、贩运、加工、制作、销售野生鸟类及其制品,做一个绿色、环保、守法经营者。 四、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对野生鸟类资源保护、疫源

北京林业大学801草地生态学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北京林业大学2020年考研801草地生态学考试大纲 一、大纲综述 《草地生态学》考试是草学学科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教育部授权的各草学硕士生招生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试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草地生态学》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对草地种群生态学、草地群落生态学、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草地的生产性能、放牧生态学、草地火管理、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等相关基础知识和实践分析及运用能力。 二、考试内容 《草地生态学》考试测试以下内容: 1. 草地生态学的概念与背景知识; 2.草地种群生态学; 3.草地群落生态学; 4.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5.草地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 6.放牧生态学; 7.草地火生态学; 8.中国主要的草地生态系统。 三、考试要求 1、透彻理解草地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及其含义; 2、理解并注重草地的种群生态、草地群落的演替、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草地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放牧和火管理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中国主要的草地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特点等内容。

四、试题结构 1、名词解释(约占30分) 2、填空题(约占30分) 2、简答题(约占50分) 3、论述题(约占40分) 五、考试方式及时间 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50分。 六、主要参考书 1.《草地生态学》,周寿荣主编, 农业出版社, 1996 2. 《生态学》,李博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草地农业生态学》,任继周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重心就是生态系 统、 2.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的四个层次: ●个体:就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映。 ●种群:就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 年龄结构比、性比、种内关系与空间分布结构等。60年代前就是研究主流。 ●群落:栖息在同一区域中的动物、植物与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群落的结构、演替、 多样性、稳定性。群落组成与结构的过程。 ●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过程。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与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 圈与大气圈的下层。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分为野外、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 ●野外就是首选、并且就是第一性的。如了解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动 ●实验研究就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补充手段。优点就是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 较可靠,重复性强。——自然条件下试验法,如驱除寄生虫以研究雷鸟种群的动态。 ●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在种群生态学中,研究种群动 态,种群增长与种间竞争。预测结果还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根据现实通过修改模型 参数,使研究结果逐步逼近现实等。 第二章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与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与其她相关生物等。 2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与。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与发展的各种因素。 3生境: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与(无机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生境就是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4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那些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而限制其生存、生长、繁

保护鸟类的倡议书范文

保护鸟类的倡议书范文 保护鸟类资源,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那么你知道保护鸟类的倡议书范文怎么写的吗?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保护鸟类的倡议书范文,希望对你有用! 保护鸟类的倡议书范文篇1 鸟是人类的朋友,是翱翔蓝天的精灵,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野生动物。鸟类以它特有的鲜艳羽色、优雅动人的体态和婉转动听的鸣声,为人类带来了多彩的春天、欢乐的夏天、丰收的秋天和纯洁的冬天,赢得了人们由衷的喜爱。鸟类是自然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与自然和谐日趋受到关注和重视的今天,更应倍加爱护鸟类。 角尾乡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是候鸟越冬迁徙必经之地。每年途经角尾越冬的候鸟达数十万多只,倍受外界的广泛关注,素有雷州半岛候鸟天堂之美誉。故保护候鸟并为其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具有重大的意义。 目前鸟类保护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非法猎捕、出售、收购、加工、利用等捕杀鸟类资源行为还比较严重。为了有效保护鸟类资源,我们向全社会发出倡议: 一.主动学习保护鸟类的科学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牢固树立保护鸟类光荣,破坏鸟类违法的理念,养成爱

鸟护鸟的良好习惯。 二.从我做起,摒弃陋习,拒食野鸟等野生动物,劝诫亲朋好友不食用野鸟等野生动物,树立健康、科学的饮食观念和文明的生活风尚。 三.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不伤害、不笼养、不捕杀野生鸟类,保护鸟类的栖息环境,为其取食、饮水和隐蔽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自觉遵守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不非法出售、收购、加工、运输鸟类或其产品。 五.对伤害鸟类者主动劝说,发现乱捕滥猎、伤害、贩卖鸟类等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及时检举和控告;发现受伤、病弱、饥饿、受困、迷途的鸟类,及时报告当地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确保鸟类得到及时救护。 保护鸟类资源,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一个乡镇,同一个责任。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保护鸟类资源,建设鸟语花香的绿色角尾而共同努力。共同谱写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美好动人篇章。 倡议人:xuexila xx年x月x日 保护鸟类的倡议书范文篇2 鸟类和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大自然不可缺少

草地生态学复习资料

天然草地:以多年生禾草占优势的植物群落,灌丛极少甚至没有,或完全没有乔木(moore ,1964),一般被称为永久性草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及陆地生态系统 人工草地:通过人们精心播种与培育的农业栽培草本植被,但经过长时间的演替,也会有外来种侵入,物别是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种,使人工草地打上天然草地的烙印 草地:具有更广泛的农学涵义,而不等同于植被类型概念,应与“草原”一词作划分,也就是说草地是指可作为家畜放牧或打草利用的比生态学上草原植被类型更为广泛的范围,其中包括草原,也包括草原以外天然的或人工的供畜牧业利用的草地。 草地生态学(Grassland Ecology):是研究草地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系统关系的科学。它是草地学与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科学,是农业生物学与生态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因而又是应用植物生态学。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A·G·Tansley 1935年提出的 草原:主要是在温带半干旱气候下发育形成的一种植被类型,以夏绿的多年生旱生草本植物为主要成分,缺乏乔木,有时夹以小灌木,小半灌木。它主要是由所在地区的气候因素和历史条件决定的。即温带半干旱气候下发育形成的旱生或半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即称为草原。 典型草原:大针茅草原、羊草草原、克氏针茅草原 荒漠草原:小针茅草原、短花针茅草原、沙生针茅草原 草甸草原:贝加尔针茅草原 紫花高寒草原:紫花针茅草原 草甸:是由多年生中旱生草本植物为主体的群落类型,是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包括大气降水,地面径流,地下水和冰雪融化等各种来源的水分)形成和发育起来的,这里所说的中生植物包括旱中生植物和湿中生植物,也包括那些适盐耐盐的所谓盐中生草本植物。草甸一般不呈地带性分布。 草场:通过放牧,割草或其它方式为家畜等食草动物提供食料的自然,地段(李特),一般是指在其上进行着草群培育过程的生产地段,在每一段时间内,草场都处在一定的生产状况之下,产生若干一定品质的草群。 草地(Grassland):一般译为草地,狭义指禾草草地,包括Prairie(高禾草草地)和Steppe (矮禾草草地)。广义的草地应与草场相同。草本植物群落的泛称,即能放牧或割草,提供牲畜饲料的自然地段。 草地资源: 一般是指提供家畜所需要的放牧场与打草场的自然资源。 在论述草地资源前,我们有必要分清几个概念,即草原,草甸,草地,草场。一般情况下草地和草场是农学的概念,草原和草甸是植物群落的概念。

实验18家鸽的外形与解剖

实验18 家鸽的外形与解剖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鸟类的解剖方法。 2.通过家鸽的外形观察和解剖及其骨骼系统的观察,认识鸟类各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适应飞翔生活的主要特征。 二、实验材料 活家鸽、家鸽解剖示范标本、家鸽骨骼系统标本、家鸽神经系统浸制标本。 三、实验器具 解剖盘、粗剪刀、骨钳、解剖刀、解剖剪、解剖针、各种镊子、吸管、棉线或尼龙线、棉花、吸水纸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外形观察 家鸽身体呈纺锤形,体表被羽,具流线型的外廓。身体可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等部分。 1.头部 喙上下颌向前极度延伸,前 端覆有角质膜。 蜡膜为上嘴基部隆起的软 膜。 外鼻孔1对,位于蜡膜下面两 侧,呈裂缝状。 眼大而圆,有可活动的眼睑 和半透明的瞬膜。 耳位于眼的后下方,外观为 一椭圆形的孔,称耳孔。鼓膜内陷 图18-1 鸟翼上的各种羽毛(自郑作新)

形成浅短的外耳道,耳孔外覆以羽 毛,称耳羽。 2.颈细长,灵活。 3.躯干略呈卵圆形,紧密坚 实,不能弯曲。 泄殖孔位于躯干的后端腹面,尾的下面。 4.翼(或称翅)前肢特化而成,其上着生各种羽毛,分上臂、下臂及手,弯曲成Z 形,飞翔时能伸展,为飞行器官。 飞羽构成翼的主要部分,可分为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图18-1)。 初级飞羽着生在腕掌骨和指骨上,为最长的1列飞羽,9-10枚。 次级飞羽着生在尺骨上,较初级飞羽短。 三级飞羽亦着生于尺骨上,为最内侧的次级飞羽,但其羽色和羽形常与其余的次级飞 羽有所不同。 5.脚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股或大腿为脚的最上部,与躯干相接,被羽。 胫或小腿在股的下面,跗跖的上面。鸽的胫部裸出。 跗跖在胫的下面,趾的上面,为脚部最显著的部分,其上着生角质鳞片。 趾4个,3趾向前、1趾在后,先端具爪,为常态足。 6.尾缩短成小的肉质突起。 尾羽生长在尾部的大型正羽。这些尾羽能展开成扇形,在飞翔中起舵的作用。 尾脂腺尾基部背面的1 对油腺,呈乳头状突起,能分泌 油脂。 7.羽毛家鸽体表被羽, 有羽区和裸区之分(图18-2)。 按羽毛构造可将区分为正羽(翮 羽)、绒羽和纤羽(毛羽)3种 (图18-3)。 正羽由羽轴和羽片构成, 图18-2 鸟类的羽区和裸区(自丁汉波)

生态学的10个规律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 日照实验高中崔宝刚 一、生态学的十个规律 1.生态学是科学:生态学是关于动、植物投资的一门科学。生物的行为都是一种投资行为,与经济学密切相关。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党和生态平衡等 A.大面积森林砍伐、滥施开垦干草原、破坏沼泽、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生态不平衡; B.生态平衡像“收支平衡”一样,是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平衡,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好还是坏? C.生态平衡不存在(发展观),常用生态系统稳定性描述。 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并不直接产生或指挥伦理和政治的运动。 2.生态学只有按照进化论才能被理解 (1)离开了进化论,生物学就没有了意义。 (2)形态学、生理学和行为学等的巨大多样性都是亿万年进化的结果。 例:为什么鸸鹋(澳洲鸵鸟)、几维鸟(新西兰唯一保存下来的无翼鸟; 新西兰人把从我们中国引种去的猕猴桃,称为几维果)和美洲鸵鸟等都是无翼的?——进化的结果。 (3)从更广的水平而言,进化的趋势是使有机体的适合度(fitness)最优 (4)由于环境是对于有机体的基本约束,所以生态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忽视进化和遗传?---错 3.“对物种有利”现象并不存在 自然选择将有利于那些传给大多数后裔的基因 假如兵蚁或工蜂在防御性攻击后自取灭亡(工蜂遇敌时,不得已而使用螫针,螫针会连同一部分内脏拉出,这是一种自杀性的行为,但它保卫了蜂巢内同胞的安全)或雌章鱼在生产后就即可死去只是对物种其它个体有好处,但是对携带基因的个体是不利的,那么进化将有利于别的基因取代它,这种死亡的意义并不在于利它。 由于同样的理由,认为种群大小通过出生率降低而受到限制是“为了对物种有好处”的论点同样是不可靠的。基因是自私的,只对自己有利。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某种个体含有利它基因现象。 无论是利他行为还是种群调解,用进化作用于个体的观点都是很容易被理解的。 4.基因和环境都很重要 先天定型行为与学习行为 动物的行为也像消化道内的酶一样,同样是被基因控制的。目前有许多基因控制行为特征的实例。 学习行为也是重要的,很多鸟类出生时就和同种鸟类分开,成体后并不会本种鸟叫。 正确评价这两方面因素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事实,对于正确理解生态学是很重要的。 5、理解复杂性需要模型 首先要确定小的特定问题:如“雄性乌鸫为什么形成领域?” 然后要“提出特定假设”:有领域的乌鸫能得到更多的交配机会。 再次要检验特定的假说

对生态学的认识

江西师范大学 对生态学的认识 在学习过植物学与土壤学之后再学生态学,感觉各个学科是交叉在一起的,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自己没有很完整的学好生态学,但也有了基本的认识。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科学。一生态学的发展 生态学长期不为公众所熟知,直到1900年前后,才作为生物学的独立分支或领域被社会公认。那是,它像生物学的其他分支一样,只有生物学工作者研究它。但自20世纪60年代起,生态学收到了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现代的重大学科之一。这是由于人们认识到,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诸如:人口压力、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生态破坏等均为生态学问题,而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又必须依赖于生态学原理。 生态学原先只是自然科学中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现在,生态学的概念不论在内涵和外延上搜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并且突破了原先生物学的范畴,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大气、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相结合,成为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综合性学科,有着自己庞大的学科体系。目前,生态学不仅仅是生物科学的前沿,而且又更近一步地突破了自然科学的界限,

江西师范大学 强烈地域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结合,出现了生态法学、生态伦理学、经济生态学等学科,建立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盟,成为全球超种族、超国界、超意识形态的共同责任和共同课题来对付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生存挑战。 生态学现在已发展成为多源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动物学、植物学、分类学、生理学、遗传学、行为学、气象学、行为学、气象学、地质学、社会学、物理学、数学、数学模拟、遥控技术、经济、城乡建设等各个领域;它不仅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学科之一,而且与农、林、牧、副、渔、猎、医药等行业的规划、工业污染的控制等均有密切关系。因为这些都需要在生态学调查的基础上和生态学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因此,生态学具有重大的使用意义,并且日益受到普遍的重视,现在生态学已经有100多个分支。 和许多自然学科一样,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是:由定性研究趋向定量研究,由静态描述趋向动态分析;逐渐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发展;与其他某些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显著。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生态学时研究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中心的宏观生物学。 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同种个体组成的群体,在群体水平上形成了一系列的群体特征,这是个体层次上所没有的。种群生态学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是动物生态学的主流。

爱护鸟类的倡议书

爱护鸟类的倡议书 倡议书的发出贵在引起广泛的响应,只有交待清楚倡议活动的原因,以及当时的各种 背景事实,并申明发布倡议的目的,人们才会理解和信服,才会自觉的行动。这些因素交 待不清就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难以响应。以下是2篇关于爱护鸟类的倡议书,供大家参 考! 爱护鸟类的倡议书一 以团结之心,围绕大局促和谐。争做“成长表率”,带动周围同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和校纪校规,自觉抵制非法行为;带动周围同学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教育活动;主动关心关注学院舆情动态,及时 发现并汇报违反学校安全稳定规定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发挥党员在我院安全教育工作中的 引领、示范作用。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兴则中国行!身为21世纪新青年,我们在缅怀 先烈,铭记苦难的同时,应知耻而后勇,立志于心、发奋于行。并要高瞻远瞩,以新的眼 光看世界,为国家的繁荣与富强献出自己的力量。我们要深念国耻,发奋图强,以自己的 拳拳之心、赤诚之志,为伟大的祖国书写绚烂的篇章!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________班的________,也是与杭州市爱鸟小使者。鸟是自然界的 精灵,是人类的朋友,保护鸟类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爱鸟、护鸟是少先队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再次,我特向全校少先队员发出倡议: 1、主动学习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知识,遵守野生动物的保护法律、法规,积极宣传 爱鸟、护鸟,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预防禽流感; 2、多植树、种草、养花,保护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地,为它们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 3、不伤害、不捕杀、不笼养野鸟等野生动物; 4、对伤害野生动物的人主动劝说,发现捕杀、贩卖野生动物的不法行为要及时向有 关部门举报; 5、拒食野鸟等野生动物,并劝诫亲朋好友不食用野生动物; 6、遇到受伤、生病的野生动物要及时与相关动物保护部门进行联系,进行救治放生。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争做保护鸟类的小卫士,用我们的行动,用我们的 爱心,保护生态,呵护生命,为建设美好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倡议人:

鸡的解剖实验报告

鸡的解剖实验报告 专业:动物医学年级:2015 姓名:王涛学号:86150233 一、实验日期:2016年12月12日 小组成员:张建刚、冯洋、李金霞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对鸡的骨骼和肌肉的观察,认识禽类动物的基本生活习性和主要特征。 2、通过对鸡的内部结构解剖和观察,认识鸟类的各个基本器官以及系统的基本结 构,并发现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主要特征。 3、通过对鸡的解剖操作,掌握解剖鸟类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三、实验内容 1、观察鸡的外形结构,了解鸡的基本生活习性。 2、打开胸腔和腹腔,观察各个器官,并能准确找出器官所在的位置。 四、实验器材 手术盘、剪刀、一只已经处死并脱毛的健康鸡五、实验步骤和观察内容 (一)、观察外形结构: 背面腹面

脱毛后的外形特征:头部、颈部、躯干部、四肢容易区分,尾部明显退化,皮肤薄 且松,皮肤腺体不发达。前肢特化为翼,后肢具有四趾,趾间无蹼。 (二)、外形基本观察结束后,用剪刀沿着鸡的大腿内侧剪开,如图所示;把鸡腿给打开后沿着腹侧的肛门正上方无骨处 剪开,打开腹腔,观察其内部结构; 在打开腹腔之后,大概观察了各个器官的具 体位置和形态,然后在进一步观察其结构; 1、十二指肠:位于腹腔右侧,前端与肌胃相接,灰白色,管状 心脏 泄殖腔 气囊 空回肠 剪开位置

2、胰腺:夹在十二指肠降升支之间,淡黄色,长条形 十二指肠 胰腺 盲肠 十二指肠 空肠 结直肠 输卵管 回肠 泄殖腔 肛门

3、结直肠:很短,前接回肠 4、空肠:前接十二指肠,后接回肠,灰白色,管状 5、回肠:前接空肠,后接结直肠,夹在两条盲肠之间,灰白色,管状 6、输卵管:分为:漏斗部,壶腹部,峡部,子宫,阴道五部分 观察完肠管之后,开始观察内脏各个器官的形态特征,然后从咽喉部剪开,找出气管和食管,观察软骨等结构; 7、肺:位于胸腔背侧,扁平四方形 8、肝:位于腹腔前下部,暗褐色,分左右两叶,右叶有一绿色胆囊

生态学概念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H.Thorean(索瑞)于1858年提出,“Eco—“一词源自”oikos”(希腊文),意思是:隐蔽所,居所,居住环境。 1866年,E.Heackel(海格尔,德国)最早给生态学下定义: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此,标志着生态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其所处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 关系。 2、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宏观学科,其重点是生态 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3、以人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生物学。 4、以社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学问 题。 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866年以前,1866—1970,1970年以后 1、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1866年以前) 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虽然在这个阶段的晚期有一些相关著作,但是,显得很肤浅、零碎、片断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理论。 2、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1866—1970) 1866年海格尔给生态学下定义后,标志着生态学科学理论的建立。在此阶段,为之作出重大贡献的主要代表人有: (1)德国Mobius(摩比乌斯)于1877年提出“生物群落“概念。 (2)德国Schroter(斯洛特)于1896年创立了个体生态学。 (3)德国Schimper(新柏尔)于1898年出版了〈植物地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