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认知行为治疗(一)

中美认知行为治疗(CBT)培训班课程学习笔记

整理(一)

中美认知行为治疗培训班由国际认知心理治疗协会和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WHO心理危机预防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联合主办。该培训项目始于2007年,目的是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可在本单位承担认知行为治疗督导和培训任务的心理治疗督导师。

此笔记是夸克根据课程录音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欣赏之用。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本作品,基于此产生的法律责任本人不承担连带责任。

2009年10月26日课程的第一天上午美方专家谈自己的一段故事:20年前自己开始进入到咨询行业,接手第一个惊恐障碍的来访者。在咨询师做了各项准备的时候,在等待来访者到来的过程中,被来访者电话告之不能预约前来。咨询师面对这种情况不知道处理——书上、笔记上,都没有写来访者如果取消咨询应该如何做。

咨询师做了完美的准备,但来访者没有来——这促进美方专家深刻的思考:十几年来,自己的工作总结为一点就是:如何把自己的经过实践证明的有效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到来访者身上。

各种咨询理论和方法是起点,如何应用到来访者身上是我们的终点。现在,我们有了各种手册、指导,但这些仅仅是我们学到的方法,我们自己还需要知道如何和别人(来访者)建立关系。

认知行为治疗(CBT)本次培训学习内容:CB治疗原理、全面的评估过程、发展治疗计划、治疗的技能训练等。

本次培训学习的目标是:咨询师学会用认知行为语言进行思考,做临床决策,然后把治疗方法理论和来访者结合、匹配起来。

在本次培训学习中,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将需要被不断的重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理解、掌握的程度。

有了很好的治疗理论,如何与来访者进行匹配、如何适合来访者,是我们本课程的特色。我们进行督导别人做认知行为治疗咨询时,不仅看要咨询师是否掌握了某个理论和方法,也要看咨询师是否运用正确、咨询师如何将理论和方法与来访者进行匹配的。

一、CBT的基础核心概念——认知行为治疗的三角

认知行为治疗三角,是发展治疗计划的基础中的基础,是认知行为治疗的核心。

美方专家用此三角来自己描述当下的体验,

想法——自己讲了什么,说什么样的思想

行为——自己的手在动

感受——自己感受到焦虑

所以,这个三角,是我们人类体验的最普遍现象之一,这个三角,是发展我们治疗计划的基础。

在这三角中,所有的都是双向的,都是相互影响——这一点非常的重要。也就是说,CBT疗法,通过改变想法,改变自己的感受、改变自己的行为;也可以通过行为改变,来改善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改变来访者的行为和想法来改善来访者的情绪和感受。

美国专家谈自己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过程中,经常呈现来访者看自己这个三角,让其明白自身发生了什么。咨询师既需要自己学习这个认知三角,也需要教给来访者这个三角。

CBT治疗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过程,把CBT认知三角思想传递给来访者,也是来访者成长的一个过程。

例如:

来访者躺在床上。

他的想法是:我什么都做不了

他的行为是:自己不行动。

他的想法和行为,这二者相互影响——我什么都做不了,所以不能行为;不能行为,所以什么都做不了。来访者这样的情况使自己的境况越来越糟糕。我们通过这个三角,评估来访者的行为、想法,来决定采取哪些技巧改变行为、想法、改善感受等。

二、治疗的基本原则

(一)CBT的教育性

CBT是一个非常结构化的、非常具有指导性的治疗方法,这与动力学取向的治疗强调过程之间有很大不同之处。CBT把治疗的焦点放在当前的功能。CBT认为过去很重要,但关注的焦点要放在现在。

在CBT的治疗中,我们通过教给来访者一些技巧和方法——如何来行为、如何来思考。所以,我们通过心理教育——教育来访者,治疗是什么,如何治疗。在CBT中,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没有任何神秘感,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是透明,很直接的、明了的表达。

(二)CBT的提高功能

CBT治疗的主要目的——改善情绪、提高功能、减轻痛苦。

提高功能是指参与日常生活、面对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这其实是一个广泛的概念。CBT治疗通过教会来访者一些技能(技巧)——改善情绪、增强功能的方法,这种改变其中包括——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等基于不同的方面。

我们的课程要学习就是:通过心理治疗如何起效、如何改变和如何变化。

(三)CBT的具体性

CBT要有意义,必须放到具体的人、具体的内容方面。

认知行为治疗的重要原则和特点——我们要了解是非常具体的、是要非常细致的,而不是抽象的。

例如:

来访者——我想让自己感觉好一些。

咨询师——这很好,但你说感觉好起来,你做什么、如何想,才能使感觉好的表现?

看认知部分——想法,观察和觉察想法。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知道自己的想法,但其实对自己的想法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清晰。我们还要识别认知歪曲、改变想法,提高自我意识、自我觉察。

看行为部分——一般来说,来访者的回避比较多,呆在家里比较多。改善行为就是帮助他们改善人际关系、应对日常生活等。

让来访者发生改变,我们就必须通过学习技能、使认知和行为想法发生改变。学习了这些技巧和技能,就可以减轻痛苦。

知道这个技能和运用这个技能是两回事情。要运用!知道了,不等于就掌握了就会运用。

都知道,知道了没有用。所以,知道了,运用是关键。和来访者进行工作,也必须坚持这条原则——了解了、知道了,并且运用技能

(四)CBT的灵活性

CBT特点是:循证——大量的研究证明了CBT的科学性、实效性。以诊断治疗为基础,CBT发展了手册化的治疗方案。但研究的用的来访者是同质的,例如只抑郁不焦虑的,但现实中这样的纯粹来访者很少。来访者的选择很严格、治疗师也很严格、方法

要求很严格,虽然获得了预期的治疗结果,这样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其局限性也停留在实验之中,但现实来访者很复杂、很多变,所以我们需要把基础运用到现实的来访者身上。

自己的治疗方案很完美,但来访者不来了,怎么办?CBT提供了非常优秀的、完美的、详细的方案,一定不要套在来访者身上,而是要灵活的适用于来访者。

灵活的含义——核心的、基本的原则和方法运用到来访者身上。

灵活CBT治疗模式与方法——这是美方专家15年的研究最大的项目,从团体治疗到八千人的个例,所得出的研究结论。

灵活的CBT——把理论、研究转化为实践、行动中,服务于现实中的人。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访者有大量的共同的表现——情绪、行为等方面,我们要通过这些具体的行为,还要看到其特殊性,如何设计治疗方案,真正的适用于其治疗。为每一来访者设计符合其自身的治疗方案。既要看到其自身的共性,也要看到其特殊性。

例如,抑郁的表现很多基本上相同,从情感到行为和思维都有共同的因素,对抑郁来访者来说,——“记录想法”“行为激活”这两种都是被证明有效的方法,这是研究所得出的共同性。但是这位来访者还可能在焦虑、人格障碍、酗酒、PSDT等,这位来访者可能都存在一些,我们不能提供五种治疗方案,找出五本治疗手册来,我们的方案不能设计如此多个的方案,只能用最适合的来进行。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匹配治疗”的问题——要考虑优先次序。对特定的问题,进行干预,这是一个临床决策能力。这要求我们先要学习基本原则的治疗方案——如何做、做些什么。

把方案(特定的方法)和来访者匹配,这是一种非常非常重要的能力。有了治疗的方案、基础,最重要的是考虑是否符合现实、眼前的来访者。

优先考虑的——如何让来访者进入到治疗(回应前面那位来访者没有来的)首先要处理来访者的阻抗,如果不考虑阻抗,方案就会无效。这就是临床决策。

治疗的框架、背景假设、方案是否适合,都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

惊恐障碍来访者不来了——不要套用惊恐障碍来访者治疗方案,而是要优先考虑如何让来访者进入到治疗。

三、CBT的治疗框架

(一)咨询师的假设。

咨询师首先会有一个对来访者的背景假设——帮助来访者的假设,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治疗框架。CBT的基本的概念创设了一个基本的系统,用来指导咨询师和来访者,此外还提供了一些原则和一些操作性的方案。

学习CBT分为——掌握原则,提供方案,调整治疗细节三步走。

把方案和来访者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不能眼中只有方案而没有来访者。

基本的概念给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基本框架的假设是第三步。

CBT是用特定的方法来改善来访者的功能。

(二)治疗的目标

关于治疗目标的问题:咨询首先讨论的是目标、然后讨论的事情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来访者开始学习新的思考方式,标志着来访者开始改变——开始改善自己的心境、改善自己的行为。治疗师制定的治疗目标,能够给来访者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而让来访者能够改变。

注意——想改变不代表着愿意改变、能改变。

治疗的框架包括认识三角,还有其他的治疗技巧,但CBT三角,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内容。任何情境,都可以进行填充。比如,睡觉、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行为。CBT

三角是我们最基本的认知,我们必须放到具体的情景中进行理解。在家里的三角、在工作的三角,来访者的表现不同,我们就必须很细致的进行探究。

感受是和情绪,不可以直接被改变的,我们只能改变其认知、行为。抑郁的来访者说:我需要改变自己的心境不好。咨询师就必须考虑改变某个思想、某个行为才能实现心境的改变。咨询师就要考虑如何改变认知、行为来改变感受。总之,我们不直接改变感受。

当我感觉好起来,我再做某些事情——这样说,问题是什么——我们无法掌握其情绪在什么时间能够好起来——因为我们的感受来影响我们的认知、行为。所以,我感觉很糟糕,所以什么都不做。

我们为了避免在糟糕的感觉基础上做出想法和行为,我们必须从想法和行为上去改变糟糕的感觉。如果做了些什么事情,感觉好一些,然后想法改变了——我决定再做几次,这样行为和想法就改善了自己的感受。

我们会把这三角呈现给来访者,教会来访者理解这个三角。这会让来访者感到自己的情况的确是这样的。以这样的良好开始,有利于治疗。

很重要的一点:我们把想法和感受区分开来。感受和感觉:在英语中,情绪和感受等都是一个词。想法:一般都是一个句子。赋予事物一个意义。

我担心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这是一个想法还是一个感受?这是一个句子,我担心是个想法,在行为上回避。

我们要很深入的讨论感受、想法、行为的内容。

(三)心境(情绪)监测表

情境——想法、行为、感受

所有的认知行为治疗都是会用情绪监测这个工具表。

这个表格,主要记录是消极的想法,然后从想法来改善自己的不好的感受。

例如,来访者说:我无法让自己动起来,做家务。通过情绪监测表,我们发现来访者在周六,消极情绪。这样就是利用表格,来让来访者梳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与行为。

咨询师也可以把这些表格利用在自己身上,然后才能熟练的运用在来访者身上。

你准备改善自己的想法,我们如何通过行为来改善自己的想法?

咨询师要教会来访者观察自己的想法,记录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我们的想法,来的快、去的快,我们写下来,想法就慢了下来,想法得到观察、改变起来,就很容易。

认知歪曲——消极的想法,影响了情绪。首先要识别,其实去实践改变。

认知歪曲——是自动产生的,识别了,然后才能被改变了。通过不断的识别、改变,这个歪曲就会被不断的得到纠正。

行为的改变:

一位抑郁的来访者,没有办法离开床,像被磁铁吸住了一样。这是一个行为问题,如果来访者说:等到我情绪好了,我再下床,就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时间他才能下床——咨询师:从床上“滚”下来。行为大的的改变不可能,但从床上到了地面,这不是就是太困难。改变了行为,就是改变了情境,就是产生积极变化的开端。

为来访者讲一个故事,从想法改变到改善情绪和行为。咨询师要有这个意识和能力。

(四)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合作与联系

咨询师来访者是合作的关系,共同的发现问题是什么,共同的协商如何治疗。

如果来访者问,我们应该行使做些什么?——就呈现三角来给来访者看。

如何行使咨询师的功能?咨询师的责任就是确定——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如

何实现这个目标?这些都是要有规划,而不是随意的。设定的目标,并不是一个简单的

事情。可以调整,重新设立目标,咨询师与来访者必须讨论、取得一致。

通过评估来访者掌握的技巧的研究,目前还在研究之中。

来访者学习技能的目的:

第一,是用来减轻痛苦,改善情绪的;这和情绪记录表一样,通过记录的结果也能够促进来访者的情绪好转。

第二,开始运用技能,这本身就是一种行为改善的标志和开端。

咨询师现在已经掌握了两个技能:运用三角描述问题,情绪监测表的运用,这些技能都是能够增强认知模式的自我觉察能力。

连锁分析——一个连续不断系列分析过程;

今天上午的课程先介绍了整体,然后会循序渐进的逐点推进。

技能,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有效,特别是一开始,要有不成功的思想准备,要坚持下去!

来访者,也不是立刻就能学会的,咨询师也是要逐步教会来访者逐步的掌握。

对合作的关系的理解:治疗的早期,治疗师像教师,并不是简单的教来访者,要帮助来谤者理解、愿意实践,所以这是一个沟通的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认知行为治疗师必须告诉来访者如何做,精神分析不会教育来访者。教育来访者是认知治疗的一部分

咨询师与来访者联系的重要性:人在痛苦、抑郁中,我们倾向于自己躲起来,我们必须预测到来访者的沮丧、痛苦可能不来了。咨询师要预测并且提醒来访者到这个方面和问题。

咨询师与来访者的联系,有利于来访者和其他人之间建立联系关系。

咨询师教会帮助来访者处理问题,有利于来访者自己来处理其自身的问题。

第一次治疗的目标: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基本情况、

建立起结构、建立关系,建立环境,能够让来访者再回来。这是第一次咨询师要做的。

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如何让来访者和咨询师保持联系,这很非常重要,特别是自杀者,这种联系很重要。

治疗的框架:

以上内容,来源于研究,把这些理论和每位来访者相结合,是咨询师要做到的。

识别不同的疾病的共同因素,

2009年10月26日课程的第一天下午利用三角来进行演示咨询,大约一个小时左右。需要一个学员进行角色扮演。报告案例只需要描述一个来访者,只需要提供年龄、主诉是什么,目标是什么的信息。我们需要现场的角色扮演。

美方专家老师通过提问来复习上午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这是第一天学习的目标。

上午已经学习一些基本的原则,现在我们的学习进入到评估的过程,我们还学对如何把一些技巧运用到来治疗师与病人的共同工作之中。

我们今天下午的学习,我们是从辨认问题开始,然后把治疗方案和来访者进行匹配。

我们可以以此作为上午一个总结:治疗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促进来访者的经验,体验自己的成功,如何让来访者变得成功?设置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不要太复杂,没有目标是太小的。再小也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让来访者看到自己的变化,即使很小的变化,也会让来访者感到不同。

如果没有达到目标,我们需要重新评估一下,这个目标或许不太现实。如果来访者需要改变的话,我们要让来访者先做一次、做一点,不要贪多。

如果来访者很难离开床,我们可以要求来访者先离开一次,然后第二、第三次。我们需要调动来访者发自己内心的“原动力”是自己力量完成。

这是一个技巧,技巧就是需要学习来学习、来练习。

CBT治疗师,同时也是一个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学习方式。说教也是其中的一个方式。我们还可以要求来访者写下来。写的过程,也是记录发生的过程。另外一种学习的方式是视觉,“说”“写”“看”,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学习技巧。

我们的理论或者假设是:成功一次,就可以再成功一次。开始了,就是好,开始一小步,就好。

今天上午我们学习的是一些基本的原则概念,掌握这些概念和原则,可以促进治疗。要注意的是:把治疗原则和来访者相匹配。治疗方案和问题是匹配的,才是有效的、好的治疗。

一个小结:假设我们(治疗师)是别的治疗师的来访者,CBT小组和个人治疗都是可用的。我们所要问的基本问题之一:你如何使自己的功能好起来?不管焦虑和抑郁都没有关系——如何期望自己好起来,目的是识别问题。

其次,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最优先、最想解决的问题,最紧迫要解决问题是什么,咨询师选用什么样的方案。

认知行为三角来说明讲解这些个案:

第一个个案:

要通过咨询,自己要实现的目标是:要想让自己的功能好必须使自己和外界的进行接触;到外面做运动;找一些事情做,让自己忙起来,感觉自己有用;用自己现有的资源帮助别人;

找一些事情做,让自己忙起来,感觉自己有用;

到外去——现在就是在家里,在家里的感觉是什么?在家感觉沮丧、孤单、消沉、

孤独的时候,你的想法是什么——

和别人接触的时候,想法是什么?

行为——做事情(和外界进行接触;到外面做运动;帮助别人)

认知——做事情,才是有用的人;

感受——感觉会好起来的

第二个个案:

来访者:持续的几年状态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活着没有什么意思。我感觉不到别人的感觉,

咨询师:你能感受到自己的感觉,还是麻木?

来访者:我不知道自己的感觉

认知——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活着没有什么意思;

行为——隔离(感受不到别人的感觉和自己的感觉);

感受——平静;悲伤、困惑;

活的有没有意思,是迷惑的感觉吗?——这个例子对咨询师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这个挑战在于不太好理解什么样感觉,是模糊的,不清晰的。

什么情况下是最差的?——当和别人在一起,别人鄙视他的时候,这种情况下是最差的。——和别人在一起,感觉最差

——独处的时候,也会有一些。

第三个个案:

大学生23岁,二年不想起床和上学,想死,非常不想活

——这两年都去上学了吗?

——去了的

——做梦的时候感觉很温暖

——醒的时候,感觉梦温暖,如果能够永远停留在梦中能够有多好。老师和同学看不出来我的情绪,其实我非常非常痛苦。每天都很累很累。

认知——活着累;非常不想活

行为——去上学;

感受——非常痛苦;

不想上学——个案23岁男大学生,内心很痛苦,满足外界的责任,

——是的。别人外表来看很好的,但只是内心痛苦

——不想去学校,你想做任何事情,你想挑战吗?

——基础数学没有意思,看不到出路。学心理学是不是更好一些?

分析:这是想法不好,导致感觉不好的表现。

做梦的认知行为三角

行为——做梦;

认知——希望永远停留在梦中;

情绪——自己很幸福、温暖;

第四个个案:(信息量太少,无法分析)

我有一次在家里面惊恐发作的情况,我想让自己在家里能够做自己想做的。

认知——;

行为——

感受——

第五个个案:

23岁护士,现在很痛苦,不知道到这个城市还是离开这个城市。我只有漂亮的外表,但内在素质不高,没有太多的内涵,通过想外出学习,但没有钱。这个年龄应该结婚了。

认知——不知道到这个城市还是离开这个城市;自己只有外表,没有内涵;到了年龄应该结婚;(如何做出选择才是正确的)

行为——难以做出选择;

感受——痛苦;纠结;迷茫;

——你有这个想法,你感觉是什么

——很矛盾,不知道如何怎么做?

想法和感觉联在一起

第六个个案:

36岁警察,抑郁两年,在公安管理户口,科级干部,白天工作,感觉自己什么都不行,不知道自己白天都干了些什么。

咨询师:抑郁你的感觉是什么?

来访者:麻烦、沮丧、莫名的焦虑

认知——自己什么都不行;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

行为——

感受——无力;无意义感;沮丧、莫名的焦虑;

警察——社会功能是可以的,可以去工作,虽然这么想,但依然去工作,但是自己的感觉却是内心空的,没有意义、没有很好的自我感觉,

——感到抑郁、愤怒

第七个个案:

21岁女孩子,个子很高,很漂亮,从16岁开始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感觉感觉脸庞太大一直想整容,

认知——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脸庞太大了;

行为——想去整容

感受——痛苦

——我没有任何优点,自己不好

——有这想法,感觉不舒服

——这个想法,你的行为是什么?

——自杀

——自杀的企图,需要问,什么时候想有这个想法

——16岁开始不满意自己,遇到自己工作不满意,就想到自杀

——有自杀的行为吗

——情境产生这样的想法,情境下产生的行为

用三角形来描述——

来访者是如何来描述他的问题的?作为一个治疗师,三角形可以帮助咨询师做评估。呈现问题时,我们可以把来访者提供的信息放到这三角中。

这是定义这些问题的开始,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才是去寻找方法去解决问题;但是,在进入到下一步进行干预时,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例如:

到外去——现在就是在家里,在家里的感觉是什么?在家感觉沮丧、孤单、消沉、孤独的时候,你的想法是什么——和别人接触的时候,想法是什么?

第一步,识别问题。第二步,改善。

不仅仅是这样(识别来访者的认知、行为、感受),还需要看这三个方面是如何来联系,我们就是这样来工作的。

活的有没有意思,是迷惑的感觉吗?——这个例子对咨询师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这个挑战在于不太好理解什么样感觉,是模糊的,不清晰的。

根据这个信息很难确定是思维还是一种感觉,我们需要去鉴别什么是感觉,什么是思维。来访者这个没有搞清楚,咨询师的目标也是搞清楚——究竟是思维还是感觉。

CBT三角不是简单的一下子就放到位了,有的就是不清楚的、迷糊的。遇到这种情况,咨询师的处理是——在做这件事情不清楚,在另外一种清楚可能清楚。

这种情况问:什么情况下是最差的?——当和别人在一起,别人鄙视他的时候,这种情况下是最差的。

——和别人在一起,感觉最差

——独处的时候,也会有一些。

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当咨询师不断的得到更多的信息,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澄清的过程。

第二,通过获得一些信息,得到个案的概念化。

第三,用三角形进行有组织的呈现休息,但不要特别僵硬的来使用

一个组三个人,轮流练习认知三角,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对感觉、思维、行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感觉。

比较有策略的是找到优先的问题,形成一个假设,然后不断获得信息。这样做的时候,也是在教育来访者,互动和合作是一种示范教育。

一个来访者说:没有人喜欢我,我是不可爱的。

——总是有这个感觉,还是在特定的情境下有这个感觉,提这样的具体问题,促进来访者思考。

——实际的工作中,和来访者一起讨论和交流,交谈的时候,即使咨询师知道了答案,也要问来访者:你是否感觉自己有个模式,这样才是一个合作和互动的过程——你如何来理解这个三角的关系的?你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

——CBT治疗师:是不是这样的?对不对?符合不符合你的情况?

一般来说,不给别人解释,先提问,问来访者如何来理解?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如何问过去,需要一定的结构化的提问,以后会演示。

认知行为治疗与其他流派,有根本性的不同:CBT教育来访者——收集信息后,咨询师如何变得透明,热情、肯定来访者,支持性,这是CBT治疗师的特点。仅仅是肯定和支持来访者,还不够,必须合作性,参与到治疗中,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

现场提问(一):取得了认知行为三角形成后,我们要做什么?

使用技术的唯一的目的是——推动人们去做CBT治疗师,即我们自己的假设会自动冒出来,如何利用新的模式来提高自己。

我们治疗师在学习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在自己身上,我们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可以评估自己的变化。经过一个礼拜后,可以知道自己的变化和进步。

提问(二)关于CBT指导性和透明性的问题

在评估阶段,收集信息,在没有获得足够的信息下不要给来访者解释。来访者提供信息是按照不同的顺序,咨询师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给一些解释,但可能还需要不断的返回。

针对不同的来访者具体进行的分析,三角只是一个方案,如何利用方案,具体操作需要考虑实际。

想法——情绪监测我们会想法,我们可以看到思想过程,想法这个词用的广泛。

认知行为疗法的特点

认知行为疗法的特点: ⑴求助者与咨询师是合作关系 ⑵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 ⑶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的改变 ⑷针对具体、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短期,教育性的治疗。 ?一、基本原理 (一)贝克的认知疗法 1、三个概念----------共同感受、自动化思维、规则 ①共同感受:人们用以解决问题的工具。常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 ②自动化思维:人们在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忽略了认知过程,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是模糊、 跳跃的,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 ③规则: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个体依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并用 它们来指导行动。 2、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机制: ①在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中,如果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造成认知扭曲,从而导致错 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两次交友失败,认定自己交友能力不行) ②自动化思维使思维过程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 以反省和批判;(孩子回来晚了,是不是又犯错误挨留了) ③在运用规则上,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从而导致情 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听话的孩子) ***如果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内省(思维的批判性),或是过分按规则行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观念。 3、七种认知歪曲: ①主观推断:没有根据就做结论。“孩子回来晚了,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②选择性概括:仅根据一件是就形成结论。“这次考试我有一科低分,说明我不行”。 ③过度概括:仅凭一次偶然事件便得出极端信念。“这次恋爱失败了,我不具备交友的能力”。 ④夸大和缩小:用一种比实际上大或小的意义来感知一个事件或情境。“及格说明我不行,高分也不说明我聪明”。 ⑤个性化:个体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静一些外部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的倾向。“服务员对我粗暴无礼,都是因为我的错”。 ⑥贴标签或错贴标签:根据缺点或以前的过失来描述。“我是个失败者”。 ⑦极端思维:用非黑即白的方式思考。“不成功就是失败”。 5、五种认知治疗技术: ①识别自动思维—帮助求助者学会发掘和识别这些自动化的思维过程 ②识别认知性错误—指求助者在概念和抽象性上常犯的错误,比自动化思维更难识别 ③真实性验证—这是认知治疗的核心。将求助者的自动性思维和错误观念视为一种假设,鼓励求助者在严格设计的行为模 式或情境中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让求助者认识到其观念是不合实际的,并能自觉加以改变。 ④去中心化—让求助者改变举止,然后记录别人不良反应的次数,结果他发现很少有人注意他的变化。 ⑤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的波动特点,从而增强治疗信心。 (二)雷米的认知治疗理论 1、自我概念与群集观点 ①求助者的错误观念主要指错误的自我概念; ②错误观念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以群集的方式表现出来,每一个错误观念的群集都对应着某一类情绪障碍; 每一种观念都有类似的句式,大多数都是对自我的一种判断。

中美认知行为治疗(一)

中美认知行为治疗(CBT)培训班课程学习笔记 整理(一) 中美认知行为治疗培训班由国际认知心理治疗协会和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WHO心理危机预防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联合主办。该培训项目始于2007年,目的是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可在本单位承担认知行为治疗督导和培训任务的心理治疗督导师。 此笔记是夸克根据课程录音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欣赏之用。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本作品,基于此产生的法律责任本人不承担连带责任。 2009年10月26日课程的第一天上午美方专家谈自己的一段故事:20年前自己开始进入到咨询行业,接手第一个惊恐障碍的来访者。在咨询师做了各项准备的时候,在等待来访者到来的过程中,被来访者电话告之不能预约前来。咨询师面对这种情况不知道处理——书上、笔记上,都没有写来访者如果取消咨询应该如何做。 咨询师做了完美的准备,但来访者没有来——这促进美方专家深刻的思考:十几年来,自己的工作总结为一点就是:如何把自己的经过实践证明的有效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到来访者身上。 各种咨询理论和方法是起点,如何应用到来访者身上是我们的终点。现在,我们有了各种手册、指导,但这些仅仅是我们学到的方法,我们自己还需要知道如何和别人(来访者)建立关系。 认知行为治疗(CBT)本次培训学习内容:CB治疗原理、全面的评估过程、发展治疗计划、治疗的技能训练等。 本次培训学习的目标是:咨询师学会用认知行为语言进行思考,做临床决策,然后把治疗方法理论和来访者结合、匹配起来。

在本次培训学习中,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将需要被不断的重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理解、掌握的程度。 有了很好的治疗理论,如何与来访者进行匹配、如何适合来访者,是我们本课程的特色。我们进行督导别人做认知行为治疗咨询时,不仅看要咨询师是否掌握了某个理论和方法,也要看咨询师是否运用正确、咨询师如何将理论和方法与来访者进行匹配的。 一、CBT的基础核心概念——认知行为治疗的三角 认知行为治疗三角,是发展治疗计划的基础中的基础,是认知行为治疗的核心。 美方专家用此三角来自己描述当下的体验, 想法——自己讲了什么,说什么样的思想 行为——自己的手在动 感受——自己感受到焦虑 所以,这个三角,是我们人类体验的最普遍现象之一,这个三角,是发展我们治疗计划的基础。 在这三角中,所有的都是双向的,都是相互影响——这一点非常的重要。也就是说,CBT疗法,通过改变想法,改变自己的感受、改变自己的行为;也可以通过行为改变,来改善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改变来访者的行为和想法来改善来访者的情绪和感受。 美国专家谈自己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过程中,经常呈现来访者看自己这个三角,让其明白自身发生了什么。咨询师既需要自己学习这个认知三角,也需要教给来访者这个三角。 CBT治疗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过程,把CBT认知三角思想传递给来访者,也是来访者成长的一个过程。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什么就是CBT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就是由阿伦·贝克博士创立的一大类包括了认知治疗与行为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就是通过改变个人非适应性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来减少情绪与行为失调,改善心理问题的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的总与。目前,CBT已成为世界上传播最为广泛、被使用最多的心理治疗方法。 CBT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对于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就是否有效,部分人还存在着疑虑与/或误解。实际上从文献分析来瞧,CBT在治疗轻-中度抑郁症中的疗效与药物相当;在中-重度抑郁症的治疗中,CBT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 纯药物治疗。为期两年的随访发现,经CBT治疗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仅通过药物治疗的患者。 英国NICE指南(指英国国立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美国APA指南(美国精神病学学会)、爱丁堡皇家医学院SIGN指南(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国家临床指南)与加拿大CANMET指南(加拿大双相障碍治疗指南)都推荐CBT为心理治疗中的首选疗法。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CBT就是一种优秀而有效的疗法,但CBT不就是万能的:单用CBT治疗适用于轻-中度患者,但不推荐单独应用于中-重度患者,禁止单用CBT治疗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优秀的疗法需要被恰当使用。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的抑郁障碍管理部分共有九条内容,但没有任何一条内容直接提到如何进行用药管理,这与美国APA的治疗原则类似。所提到的内容全部就是关于如何建立关系、进行评估、患者监测、开展教育、提高依从性,这些问题通常比如何用药更为关键。 精神科医生应学会两条腿走路,既会药物治疗,又会心理治疗。现在的情况就是,

认知行为疗法及案例分析

认知行为疗法与案例分析 尹童20120403006 一.概述 认知行为治疗师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阿尔伯特?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阿伦?T.贝克(A.T.Beck)和雷米(V.C.Raimy)的认知疗法(CT)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具体有以下特点:1.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2.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3.强调认知改变,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 4.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行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 二、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简称(CBM)技术。关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梅肯鲍姆认为一个人的自我陈述在很大程度上与别人的陈述一样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CBM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感受的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 CBM假设痛苦的情绪通常是来自于适应不良的想法。然而,与合理情绪疗法之间也存在区别。合理情绪疗法在揭露和辩论不合理想法时更直接和更具有对抗性。梅肯鲍姆的自我指导训练则更多地注意帮助求助者察觉他的自我谈话。治疗过程包括交给求助者做自我陈述与训练他矫正给自己的指导,从而使他能更有效地应对所遇到的问题。咨询师和求助者一起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求助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练习自我指导和期望的行为。重要的是要获得对一些问题情境具有实践意义的应对技能,其中的一些问题包括强迫和攻击行为、考试恐惧和演讲恐惧。 在梅肯鲍姆的疗法中认知重组起着关键的作用。梅肯鲍姆认为认知结构是思维的组织方面,它似乎监督和指导着想法的选择。认知结构就像一个“执行处理者”,它掌握着思维的蓝图,决定什么时候继续、中断、改变思维。 梅肯鲍姆提出,“行为的改变是要经过一系列中介过程的,包括内部言语、认知结构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及随之而来的结果。他区分了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这个三个方面都相互交织在一起。他认为只关注一个方面将被证明是不够的。 第一阶段:自我观察。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认知疗法的观点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疗法。”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

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途径 认知疗法是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它在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认知疗法的大师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艾利斯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因此,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辩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梅肯鲍姆认为,人的行为和情绪由自我指令性语言控制,而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内化,虽在成人期意识不到,但仍在控制人类的行为和情绪。如果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形成过程中有误,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因此,治疗包括学习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象技术来解决问题等。贝克也指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 认知治疗行为疗法的治疗原理 认知治疗----帮助当事人去修正不切实际的信念,假设和自动化思维。因为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干扰生活功能。例如:一位唯一在地震中生存的当事人,可能会将家人的死因归咎于自己身上而产生强烈的罪恶感。因此,认知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当事人找出不合理的信念,并且去对抗它,进而采取

认知行为疗法的优劣势

认知行为疗法的优劣势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优势 1.认知行为疗法结构化强,体系清晰,应用广泛,因为它有一整套完整的评估方法,在此次案例分析中,我们针对案主的行为判断出其是因为错误的认知导致的焦虑和自伤行为发生,因此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从预估、干预和评估三个步骤,采取ABC模型、量表、基线数据等一些模块化评估方法进行介入治疗,这一系列过程都是按照认知行为疗法体系结构进行实施的,所以相对较为方便。 2.认知行为疗法可操作性强,方法简洁,它可直接为案主提供使用技巧,从而应用这些技巧方式迁移到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情况或问题上,同时它强调的是一种合作关系,这样也有利于案主关注自身个体和可以随时调整急需改变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例如在此次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利用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案主共同描绘ABC模型,同时要求案主自己填写量表,这些都是操作性强,也较为简洁的方法,同时也便于案主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进行自我纠正。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不足 1.太过于强调意识。认知行为疗法必须要案主自愿参与进行

改变不良的认知和问题行为,通常在最初需要使用其他方法进行介入,一旦案主自主接受后再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因此,社会工作者不能在案主未认识到问题的时候强行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其实施改变想法、感受和行为的介入。

在本次案例中,一旦案主自我意识太过薄弱,那么认知行为疗法就无法进行下去,因为认知行为疗法最为重要的地方在于案主要与社会工作者一同完成构建描绘ABC模型和填写量表,这些过程严格来说都是要根据案主的自我意识来完成的。 2.只注重行为发生当前的原因。认知行为疗法往往只关注行为发生的表层原因,而在特定情况下,案主可能因为过去的经历等一些潜在问题才导致的这么一个行为发生,所以社会工作者在一定情况下需要注意潜在或过去的问题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在此案例中,案主因为“压力、劳累和不能完成学校的任务”、“压力、劳累和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原因导致其自伤的结果,根据认知行为疗法中的ABC模型分析出因素B(“自己只有达到父母的高度才算是一个“成功者””、“我无用,在工作中达不到老板的要求”),再根据因素B来进行纠正行为,而没有真正探究其潜在的原因导致的这么一个结果,比如过去的经历或问题等。 3.关注的是个体本身。认知行为疗法是在心理学基础上关注个体及自身的想法、感受及行为,忽略了环境及文化等社会层面的因素,因此作为社会工作者在评估问题时要适当视人在情境中,要将案主的文化和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同时应给案主提供一个赋权的环境,避免剥夺的情况发生。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1.阿伦?贝克的认知疗法。 贝克(A.T.)生于l921年,l946年在耶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53年获美国神经和精神病学会颁发的精神病学证书。此后,贝克从事精神分析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并于l958年在美国精神分析学院毕业。目前任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和认知治疗中心主任,《认知治疗与研究》主编。其主要著作有《抑郁症:原因与治疗》、《认知治疗与情绪困扰》等。 贝克是认知疗法的重要代表人之一,在他的理论中有几个重要概念:共同感受( ),自动化思维( )及规则()。 所谓共同感受就是指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它常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包括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等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如果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使上述过程产生局限,造成认知歪曲,从而导致错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 但是,人们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因不加注意而忽略了上述认知过程。因此,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是模糊、跳跃

的,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这就是贝克理论中“自动化思维”的含义。这样,思维过程中一些错误观念也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而被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这就需要咨询师运用细致的分析技术,帮助求助者分辨并改正这种错误的、习惯化的认知过程。 贝克还认为个体在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它们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个体依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并用它们来指导现在的行为。但是贝克进一步指出,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也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从而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 综上所述,贝克认为如果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内省,或是过分按规则行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问题。 贝克指出求助者的“自动想法”是一些个人化的观念,它们由一个特定刺激引发并可导致情绪反应。贝克坚信有情绪困难的人倾向于犯一种特有的“逻辑错误”,即将客观现实向自我贬低的方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CBT)与精神病 一、CBT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CBT)就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与行为得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与行为得短暂心理治疗方法。该疗法得理论基础认为,人得思维对其情感与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针对患者错误、歪曲或紊乱得认知问题,通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对事得瞧法与态度,可以改善她所呈现得心理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CBT)治疗得目得在于修正消极得自动式思维与潜在意识或信念得混乱,从而改变患者对特定相关问题得行为模式。 在心理治疗研究领域,CBT应用最为广泛。CBT不仅就是心理疗法中最普遍得研究形式,也就是心理疗法中应用最为广泛得治疗方式,同时还就是基于心理疗法研究证据应用最为广泛得治疗技术。国外众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CBT对健康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CBT研究领域较为广泛,涉及心理健康(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等);躯体健康(慢性疼痛、癌症及帕金森病相关问题得研究等);儿童领域(孤独症、行为障碍等其她方面)。 二、CBT得实施及步骤 1、实施 CBT得基本技术包括“认知技术”与“行为技术” 认知技术主要包括: (1)帮助患者认识自动思维(运用ABC理论阐释事件与反应之间存

在信念得作用); (2)列举患者得歪曲认知,从而提高其认知水平,矫正错误思想;(3)改变患者得极端信念; (4)帮助患者进行检验假设。帮助患者认清事实,发现消极得态度;(5)积极自我对话法,患者针对自己得消极思想,提出积极得想法;(6)家庭作业法,要求患者记录自己得思维并作分析; 行为技术主要有: (1)日常活动计划。安排给患者一些能完成得活动,活动要求随患者得能力与心情而改变; (2)活动难易与感受评估技术。让患者填写日常活动记录,发现自己得兴趣,同时检验认知歪曲得作用; (3)教练技术。治疗者为患者提供指导,帮助其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 (4)放松训练法。按照一定顺序在音乐得配合下指导患者依次放松一定部位,体验放松感。 2、步骤 Phlippa、A、Garety等人认为,CBT得实施步骤为: (1)建立初步得友好得护患关系,全面评估患者精神状况; (2)树立治疗目标; (3)帮助患者重新认识其不合理信念; (4)消除患者得错觉与幻觉; (5)帮助患者重建自信心;

认知行为疗法集合

根据语义分析技术,要使一个包含“我”的句子有意义,必须做到( )。多选(A)表语位置上不能使用“我” (B)谓语位置上不能使用系动词? (D)把“我”换成与“我”有关的具体行为和事件 参考答案:CD 语义分析方法:要使一个包含“我”的句子有意义,必须做到以下两点:1、要把主语位置上的“我”换成与“我”有关的更为具体的事件和行为;2、表语位置上的词必须能够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 关于语义分析技术理解正确的是( )。单选 (A)改变原有句式结构 (B)如何进行语义表达 (C)分析原有语法结构 (D)着重语义结构分析 参考答案:A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语义分析技术的关键是分析并改变求助者核心观念“主-谓-表”的句式结构,从而使求助者根据较为客观的标准看待自己的问题,用对具体事件的评价取代对自我的整体性评价,从而改变根深蒂固的核心错误观念。 (1/25)贝克提出的认知治疗技术包括( )。多选 (A)去中心化 (B)识别认知性错误 (C)去个性化 (D)识别自动性思维 参考答案:ABD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贝克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具的认知治疗技术:1识别自动性思维。2识别认知性错误。3真实性验证。4去中心化。5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 (2/25)关于雷米的认知治疗观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单选 (A)治疗的目的就是消除表层的错误观念 (B)治疗的目的就是揭示并改变那些深层的错误观念 (C)治疗应从深层的错误观念入手 (D)治疗应逐步根除表层的错误观念

参考答案:B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雷米认为,认知治疗的目的是要揭示并改变那些中心的、深层的错误观念,而治疗的手段则应从边缘、表层的错误观念入手,逐步靠近中心、挖掘深层并最终予以纠正。 下列关于雷米的认知治疗理论的叙述,正确的包括()。多选 (A)认为导致不适应行为和情绪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认知过程和观念 (B)强调错误观念的存在状态 (C)把自我概念作为中心问题 (D)治疗应从核心错误观念入手 参考答案:ABC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D错误,治疗应从表层、边缘的错误观念入手。 (3/25)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强调求助者必须()。多选 (A)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 (B)注意到自己对别人的影响 (C)巩固行为的固有顺序 (D)注意到自己如何感受和行为 参考答案:ABD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认知行为矫正技术(CBM)的一个基恩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感受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时,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 (4/25)关于行为治疗的步骤,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单选 (A)首先制定行为矫正目标 (B)一旦达到目标,即可逐步结束干预计划 (C)增加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是重要环节 (D)监测干预计划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参考答案:A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行为治疗是基于实验心理学的成果,帮助患者建立或消除某些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门心理治疗技术。行为治疗的实施依赖人的三种学习行为:反应学

认知行为疗法(三)

认知行为疗法(三) 四、适应症 认知行为治疗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和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神经性厌食症、性功能障碍、药物依赖、恐怖症、慢性疼痛、精神病的康复期治疗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治疗情绪抑郁病人,尤其对于单相抑郁症的成年病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短期治疗方法。 抑郁症 认知主题:剥夺、挫败、失落。 不合理认知: 极端化——抑郁者受挫后会无端地自罪自责,夸大自己的缺点,缩小自己的优点; 自责——把全部责任归咎于他们自己,表现出一种认知上的不合逻辑性和不切实际性。 消极思维:在他眼中的自己和未来,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色,他常常坚信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并且失败的原因全在于他自己。他坚信自己低人一等、不够聪明、不够称职、不够好看、不够有钱等等。总之干什么都不会成功,都没有希望。抑郁症患者的这些观点常常是扭曲的,与现实不相符合的。 核心信念:我不好,我不受欢迎,别人不喜欢我。 核心信念和个人经历、他对重要人物的认同以及对别人态度的感知等因素有关。如童年有过重大丧失体验的人,孩子不能理

解事情是跟他无关的,相反会认为和他有关,并且是由于他不好造成的,会形成“我不好”的核心信念。 抑郁症最大的风险是自杀。 自杀的认知主题: 一是高度的绝望感(贝克认为“绝望”指“对未来的消极观念,消极期待或悲观”),绝望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自杀; 二是感到不能应付生活问题,断定所遇到的问题不可能解决,会感到无路可走。所以危机干预中让他们了解到事情有解决的可能性和可实行性,可以纠正不合理认知,降低自杀风险。 焦虑症 焦虑症出现的认知主题: 1、夸大危险:对自己知觉到的危险过度夸大的反应;对事物的失控作灾祸性的解释。其认知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围绕着身体或心理、社会的危险,如怕死去、怕发疯、怕失控、怕晕倒、怕被人注视、怕出错、怕发生意外等,他们会有选择性地注意那些集中筛查身体或心理的威胁性信息。 例如,当事人的一个亲友患心肌梗塞死去,她在目睹抢救过程之后,头脑中出现了“要是生心脏病就太可怕了”的想法,当夜睡梦中惊醒,感到心跳、胸闷,于是认为“已经得了心脏病了”,这种灾难性的想法和解释将焦虑推向了高峰,形成了第一次惊恐发作。 焦虑患者的核心信念: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 未完成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是格式塔疗法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系指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虽然这些情感并未表达出来,但却与鲜明的记忆及想象联结在一起。由于这些情感在意识领域里并没有被充分体验,因此就在潜意识中徘徊,而在不知觉中被带入现实生活中,从而妨碍了自己与他人间的有效交往。未完成事件常会一直持续存在着,直至个人勇于面对并处理这些未表达的情感为止。这些未完成的事情终究会被设法去实现,当它们蓄积了足够的力量时,其个人会受到偏见、担忧、强迫行为及许多自我挫败(seff-dereating)行为的困扰。尽管未完成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很早就被完形治疗流派提出来了,但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真正把未完成事件作为课题进行的研究还很少,只有关于心理咨询或治疗师的素质里边会提到心理咨询或者治疗师应该注意和处理好自己的未完成事件,以免这些未完成事件影响自己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但具体怎么处理,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办法。本文拟结合一例因未完成事件引发焦虑的个案,讨论认知行为疗法对未完成事件引起的焦虑的解释与治疗策略,并报告此个案的治疗过程及要点,与同行分享因未完成事件而引发焦虑的理解与治疗经验,以 期共同探讨,互相提高。 1、个案情况

来访者为女性,25岁,供职于某大型台资企业IT部门,为软件开发人员。主要困扰是明明知道自己的同居男朋友对自己很好,但还是怎么看男朋友都不顺眼,总想着和自己的男朋友分手,但是又觉得分手是很不理智的想法,因此在分手与不分手这两种想法中反反复复,对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影响,让自己感觉很痛苦。来访者是二次寻求治疗,因为在一年前因为自己提出分手,男朋友做出开煤气自杀的过激行为而找一咨询机构陪男朋友去治疗,结果治疗师说问题并不在男朋友的身上,而是在她的身上,并和她进行了初步的同感和探索,但是因为300元/小时的费用,首次咨询后没有在继续。结果这次咨询后男朋友因为听咨疗师说问题不在自己身上,问题马上就好了,从此象没事的人一样了。而自己因为分手的想法一直盘绕在脑海,但另一方面又感觉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因而十分焦虑和痛苦,以至于感觉生活和工作都没有什么意思,做什么都没精神,十分痛苦。来访者再次求助希望通过治疗能消除自己莫名其妙的想和男朋友分手的想法,减少由此带来的烦恼与痛苦,快乐的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初次谈话中来访者显的有些焦虑,但整体情绪反应正常。来访者自述其莫名想和男朋友分手的想法从他们恋爱开始不久就有,持续快四年了,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谈婚论嫁问题的日益紧迫,最近两年这种想分手的想法更加频繁和强烈。依据DSM一IV,把来访者的情况诊断为“因未完成事件而焦虑”,严重程度为中度。 来访者感觉最初无明显的起因。从小做事认真,并且因为自己父母是学校老师,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成绩一直很优秀,因此常受到长辈的表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 锁定 认知行为疗法一般指认知行为治疗 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 孙春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 刘华清(主任医师)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 认知行为治疗由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 定义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 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治疗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1]。 2基本概念 "ABC"理论:由Ellis提出。 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信念或想法(Beliefs),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事件有关的情感反应结果(Consequences)和行为反应。 事件和反应的关系:通常认为,事件A直接引起反应C。事实上并非如此,在A与C之间有B的中介因素。A对于个体的意义或是否引起反应受B的影响,即受人们的认知态度,信念决定。 举例:对一幅抽象派的绘画;有人看了非常欣赏,产生愉快的反应;有人看了感到这只是一些无意义的线条和颜色,既不产生愉快感,也不厌恶。画是事件A,但引起的反应C各异,这是由于人们对画的认知评估B不同所致。 认知评估或信念对情绪反应或行为有重要影响,非理性或错误认知导致异常情感或行为,而不是事件本身。 自动思维 遇到事件后的脑子出现的想法称作自动思维。 举例:看到狗便产生恐惧,在看到狗与巩惧反应之间有一个想法是这狗会咬我,还可能有狗咬人的恐怖的想象。狗会咬我就是自动思维。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 例分析49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大家分享了多篇关于“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资料,内容精辟独到,非常感谢网友的分享,希望从中能找到对您有所帮助的内容。 相关资料一 : 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 运用贝克认知疗法治疗的案例分析 本文通过对一例有交往障碍的女大学生求助者的咨询案例研究,结合咨询过程,运用贝克认知疗法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进行了解释和分析,节选部分咨询过程说明了贝克认知疗法相关技术的使用和咨询效果评估的有关问题,最后结合该案例总结了作者对贝克认知疗法的应用体会。 一、案例事件 1、个人资料 1 杜某,女,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独生子。身高大约1.70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母亲曾是小学老师,后父母一起经商,家庭和睦,无老人同住。 2、症状详情 存在交往障碍,不敢与他人交谈,害怕集体活动,更愿意独处,对此感到十分苦恼、且情绪低落。自己在努力解除,但由于一直无法摆脱胆怯希望借助帮助尽快解脱;学习和日常生活照常,但有些妨碍。未查出幻觉、妄想及其他思维障碍。情感时而高涨时而低落。自知力完整,求治欲望强烈。精神活动协调一致,个性比较内向。 3、个人自述

入学后曾与本宿舍一名同学(称为C)关系不错,这位同学家庭条件优异,各方面比较能干,性格活泼开朗人缘很好。后来由于两人观点分歧,产生争执,不欢而散,自己感到受到了伤害,慢慢不敢与其交往。大概是从进入大学军训过后开始,求助者称自己开始感到严重的 不合群。宿舍的人都爱讨论买护肤品保养品,还时常约定好出去聚餐,自己家庭条件差又不好意思说出来,然后就受到了孤立。C家庭条件好且性格外向爱交朋友,并没有嫌弃求助者而是和她玩到了一起,但求助者很快就感觉到C有时候的言行是在刻意嘲讽她,让自己感到十分气愤。慢慢地, 2 求助者觉得与周围的人都格格不入,没有共同话题,甚至害怕和他人交谈,养成了独来独往的习惯。 4、咨询过程 (1)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在第一次咨询时,主要运用人本主义 的咨询原则,让求助者体验到被理解、被关怀、被温暖,建立信任关系。 (2) 收集临床资料、评估问题之后,在第一次会谈结束时我向她 简单介绍了贝克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并且帮助患者明了自己的情绪及行为障碍,简要概括出目前的问题,并且设立咨询的具体目标。 核心理念:我无能(消极) 中间信念:我必须要很有能力,大家才会尊重我 自动思维:消极看待自己,我不擅长交往,大家都看不起我。行为目标:1.学会找出自己的优点,并列明出来。 2.学会以温和的方式对待同学,而不是敌对的、 情绪化的方式。 认知目标:1.纠正“我不适合交往”“大家都看不起我”“我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解读

社交恐惧症的认知行为疗法 最近接到两个关于社交恐惧症的案例,促使我对这方面的问题做一个全面的资料整理和研究。 一、女,在校学生,20岁,学历大专,浙江湖州。 问题描述:我初中的时候老师每一节课都要有人上台讲一个时事新闻之类的,从那时起我觉得很紧张,平常没事就想我站在台上会是怎样的,平常总是想这事越想就越害怕它,很紧张的,后来到高中的时候就很害怕这些事也怕上课回答问题,现在大学也怕站在讲台上,真的好累,以前只是紧张,心跳加快,脸红现在是会发抖了,现在是只要是稍微人多的地方,比如说是去看医生,大家都看着我我也紧张。我真的好想解决一直困扰过我的问题。如果我胆子很大就好了,那我会多么幸福啊。 二、年龄26,性别女,工作无,婚姻未婚,籍贯山东。 问题描述:我不工作有4.5个月了,生活中,现在就是不敢看人的眼睛,不敢与人对视。害怕见到自己的同学和朋友,以及以前所有认识的人。我很孤独,很自卑,因为我没有朋友,也不能交到朋友,因为与陌生人的交往都很困难了,失败的交往,痛苦的记忆总是挥之不去,前进的道路是如此的漆黑。我很渺茫!不敢与人交往差不多三年了,在这其中断断续续的工作有好几份,都是我跟同事的交往不够自信,眼神总是闪烁,闪烁,不能控制的闪烁,让别人很不自在,都不愿意跟我交往,最终导致我辞职的。为此我心里一直很苦恼。更加在交往中不自信。害怕与任何人面对面。有时候觉得自己活的太卑微了,连门都不敢出。活的很多余,可是还有父母,自己也是很没有办法!请救我!救我! 社交恐惧是指暴露在不熟悉的人或被他人审视时感到极度恐惧。社交恐惧症以害怕社交情境和人际接触为主要症状表现,患者害怕社交情境,表现为回避参加社交情境,或者是表现为虽然非常紧张,但强忍着参加。使患者感到焦虑的情境包括:当众演讲、在公共场所吃喝、使用公共厕所等。 社交恐惧症患者担心自己在公共场合会有难堪言行,或者被人审视而感受到尴尬,极端恐惧,并极力回避,从而影响日常生活与社会功能。通常不会认为自己患有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恐惧症,错误地解释为自己性格内向、缺乏社交技能或人际关系不良。 社交恐惧症患者对社交场合或在人前表演/操作存在着显著的、持续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会面临窘迫,且一旦暴露于这些场合会不可避免地引起焦虑反应。社交恐惧常常会导致口吃、自主神经紊乱、晕厥等症状,从而妨碍患者的正常生活与社交活动。 一、社交恐惧症的病理学 1.体验到对一些社会/社交场合的恐惧与一些人际关系的焦虑,明知道自己的害怕恐惧、紧张担心没有相应根据和充足理由,但还是控制不住。 2.因为找不出到更合理的解释,患者就把这些问题归因为人际关系不良、社交技能缺乏。因此,在日常生活与工作关系中,常有自信心不足,若与人比较,甚至自卑。 3.由于担心自己会在别人面前,特别是前后有人,或者是大庭广众面前举止不好、做事不当、手脚笨拙,或者会暴露自己心理的不踏实而常有窘迫或尴尬感受。 4.由于担心自己在社交场合做出一些难堪的行为或在人际接触中被人审视,当背后有人时,会有被审视的感受,心理会因此紧张、焦虑、恐慌。 5.对人际关系特别敏感,很在乎别人对自己言行的反应与评价,特关注别人的眼神/表神。因此,周围有人在场情况下,做事的效率会受到影响,偶尔还会操作失误,因紧张与焦虑伴

认知疗法案例

认知疗法案例 【篇一:认知疗法案例】 摘要:本文是一例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研究报告。咨询过程主要运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行为疗法对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解释,针对来访者的具体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指导,最终帮助来访者顺利解决问题。节选部分咨询过程说明其中相关技术的使用,最后结合该案例总结了作者对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体会。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概述 (一)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结构,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代有a.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a.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cbt)。本研究报告主要依据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进行分析治疗。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发展史 认知行为疗法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逐渐兴起,七十年代趋向成熟并引起广泛关注。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的认知心理学在医疗中的应用促使了认知疗法的兴起,认知行为疗法正是从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的结合中产生的。 20世纪50年代,a.埃里斯(albert ellis)在美国创立合理情绪治疗(ret),因为它也采用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被称之为一种认知行为疗法。后融合发展为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从1955年起a.埃里斯开始发表有关合理情绪治疗的文章,1962年他总结了自己的观点及方法,出版了《心理治疗中的理性与情绪》一书,至此合理情绪疗法正式登上了心理治疗的舞台。 20世纪60年代初期,a.t.贝克(aaron t.beck)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创立了认知治疗法作为一种定式的、短期的、针对抑郁症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直接解决目前的问题并修正功能障碍的想法和行为。后成功地将这种疗法适用于完全不同的精神病性障碍和人群。 a.t.贝克等在1979年提出认知行为治疗(cbt),主张矫正行为应与矫正认知相结合。j.贝克(judith beck)是a.t.贝克的女儿,她继承并发展了其父倡用的认知治疗。 其他主要的认知行为理论家也在这一时期各自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认知行为疗法, a.拉扎鲁斯(arnold lazarus) 在1976提出多模式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试题终稿

认知行为疗法(试题) 一、单选题 1、认知学派源自于()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分道扬镳 A.巴普洛夫 B.阿德勒 C.斯金纳 D.艾里斯 【正确答案】B 2、( )是经过长时问的积累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动发出已经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而是按照既有的模式发出。A.自动化思考 B.自主化思考 C.习惯化思考 D.固定化模式 【正确答案】A 3、关于认知学派的基本观念,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 B.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 C.几乎所有的人类心理活动都与认知有关 D.行为学派与认知学派的融合意味着二者不存在分歧

【正确答案】D 4、小朱学习成绩较差,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是一个“差生”,社会工作者在与其交流中发现,小朱也认为自己是坏孩子,但他很想提高学习成绩,成为好孩子。根据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工作者最适当的做法应当是( )。 A.帮助小朱改变是“坏孩子”的看法 B.为小朱提供功课辅导以提高成绩 C.让老师和同学改变对小朱的看法 D.帮助小朱宣泄早期不愉快的情绪 【正确答案】A 5、为行为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的学说是( )。 A.自我心理学 B.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C.社会学习理论 D.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正确答案】B 6、认知行为疗法是()。 A、一种技能 B、一种理论指导下的疗法

. C、一种强调关系建立的疗法 D、一种以个人价值观为指导的疗法 【正确答案】B 7、贝克的认知疗法强调()。 A、咨向师是诊断者 B、咨询师是教育者 C、咨询师治疗者 D、咨询师既是诊断者又是教育者 【正确答案】D 8、合理情绪疗法认为,扮演着中介与协调作用的是() A.情境 B.情绪 C.行为 D.认知 正确答案:D 9、ABC疗法中,A是指() A.对事件的评价与解释 B.刺激性事件 C.行为和情绪 D.治疗手段 答案:B 10、信念的特征不包括:() A.稳定性 B.执着性

一例自卑心理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报告

一例自卑心理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报告 摘要:本案例是一自卑心理的案例。求助者包某,公安局新考录女大学生。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整理,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是因其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自己先天就不如别人”所至, 主要症状表现为: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有明显的焦虑,SCL-90测评焦虑因子分值为2.4分, 为阳性。紧张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苦闷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睡眠不良。SAS SDS测试也证明了这些问题的存在。该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有急切的解决问题的欲望。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排除了精神病与神经症,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根据其心理问题的特征,采用针对此类问题最有针对性和效果的认知行为疗法。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后,根据求助者的自我评估和他人反映,心理测验 结果,咨询师的评估:焦虑情绪缓解,自卑心理显著改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本案例主要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有显著的效果。关键词:自卑,一般心理问题,不良认知,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包某,女,24 岁,某公安局派出所民警,蒙古族,无宗教信仰,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农村。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性格文静、内向,但在熟悉的人面前言语较多。在家排名最小。父母均为农民,上有一姐,父母文化程度不高。自小便常听家人说因为她,导致父母没有养老送终的人,父母一直想生个儿子,但是因为生她母亲得病不能再生了,因此常有罪恶感,偶尔也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太大的价值,自我感觉很少能得到家人的重视。姐姐各方面非常优秀,长的也漂亮,总认为父母更爱姐姐,和姐姐关系也不太好,入学后,希望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优异的成绩以赢得家人的重视,大学毕业后按照家人意愿报考了公安局,上班后,发现很多专业知识自己不懂,很多同事们参加的行动自己都不能参加,工作一年下来的考核结果,更让她彻底灰心丧气,觉得自己不适合在这部门工作,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她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