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模型

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模型
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模型

随着地球村时代的到来,世界上更多的人注意到了中国的张衡和他创制的地动仪。这不仅因为它是人类第一台地震仪器,创制年代早于西方验震器约1600年, 还因为地动仪成功地测到了千里之外的陇西地震,创造了一个1700多年前“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的科学奇迹。突出的科学创新和巨大的时间差距,使得地动仪成为自然科学史中永恒的话题之一,而仪器的失传又为其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因此,自19世纪后期开始,各国科学家对地动仪的复原研究工作就没有间断过。

在地动仪的复原研究过程中,迄今已经提出了14个复原模型,实现了三次里程碑性的跨越:19世纪日本人服部一三,把文字史料变成了猜想图形;20世纪中国人王振铎先生,把猜想图形变成了展览模型;21世纪,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河南博物院组成的科学复原课题组,把展览模型上升到了验震仪器。在一百多年的复原研究中,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王振铎先生于1951年设计的地动仪复原模型。该模型在弘扬中国文化和开展国际交流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其工作原理和外形也被编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进行着传承式的宣传教育。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资料的丰富,这个模型却被国内外的学术界所否定。因为地动仪是地震学的一种专业仪器,复原模型在宏观上必须具有能够自动区分出地震和非地震的基本功能,否则就失去了所蕴含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甚至起到负面作用。而1951年的复原模型,恰在这一点上存在严重失误,张衡地动仪被复原成了报警器而不是验震器,以至于社会上流传的所有模型,包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原件,都是不能工作的。

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崛起,需要科学的批评。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势在必行。

2002年,在地震科学联合基金的资助下,张衡地动仪工作原理的研究开始起步。2004年,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同河南博物院合作,开展了科学复原的研究工作。课题组本着“原理正确,结构合理,设计有据,逼近历史”的原则,同时从历史学、考古学、地震学、机械学、试验学和美术学六个方面开展研究。新模型于2005年4月先后通过了专家委员会的验收,以及由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政府组织的验收,并在河南博物院和北京海淀公共安全馆正式展出,已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引起了广泛关注。2007年,定型小样的制作得到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的专项资助。

新模型的外型及内部结构严格忠实于史料记载,在百余年来复原研究仅限于范晔《后汉书·张衡传》196个字的基础上,拓展挖掘出了早于《后汉书》70

至150年的7份史料,经逐字对比,共得238个字:

阳嘉元年,秋七月,史官张衡始作(候风)地动铜仪。

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方兆,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机、关巧制,皆隐在樽中。张讫,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若一体焉。如有地动,地动摇樽,樽则振,则随其方面,龙机发,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丸声振扬,

司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 而其余七首不动,则知地震所起从来也。验之以事,合契若神,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自古所来, 书典所记, 未常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据此,课题组对含有明确地震学意义的结构、大小、反应、关系、应用和参数6个方面的记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史料信息定量化,提取出了地动仪的静态和动态参数;在试验室对悬垂摆、直立杆、自由杆3种工作原理进行了严格的试验,重现了陇西地震现象;利用历史地震、现代地震、灵台地基和陇西地震的研究结果,建立了检验地动仪模型的地震波动标准,为模型的设计和修改奠定了基础;确认内部结构由“柱、关、道、机、丸”5部分组成,使得复原更加科学和符合历史文献的记载。

与1951年王振铎先生的复原模型相比,新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

·在深入研究史料的基础上,将工作原理由直立杆改为悬垂摆;

·考证了“都柱”的基本词义,在液压振动台上对原大框架结构的悬挂“都柱”,进行了严格试验。证实了“悬垂摆”只对水平运动有反应,对垂直运动不反应,具有强抗干扰功能。特别是对5次真实地震记录(3个地震事件)的震例检验,实现了合理验震;

·考证了汉代加工铸造的技术水平,结合史料研究的结论,得出内部结构由“柱、关、道、机、丸”5部分组成;

·根据20世纪70年代末的灵台考古资料,进一步对当年置放地动仪的灵台地基、建筑、结构等等做了现场调查,按照史料文字的明确记载和限定,将散放的蟾蜍改为仪器的器足。新模型的蟾蜍,除具有保留测震的物质证据、撞击发声的功用外,还具有支撑樽体、提高稳定性、便于仪器的调节等作用;

·在深入研究史料的基础上,详细考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将早期模型中倒置的全龙改为龙首,樽体的基形也由圆壶改为符合史料记载和汉代特征的温酒樽,同时对迄今能掌握到的国内外全部汉代酒樽的直器壁圆径、高度、顶盖弧度、整体高度、器足高度等一一进行了测量,根据统计结果确定出了复原模型内外结构的几何尺寸;

·造型设计遵循“科学合理、有文物依据”的简单原则。顶部的凤鸟——代表阳,古人的太阳崇拜;穹隆的顶盖——苍天。史料有“形似酒樽,其盖穹隆”,张衡有“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浑天仪注》),说明古人朴素的仿生观的运用;四灵的纹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或四灵。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方,或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四个节气,是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四灵同太阳神鸟一样, 在苍天中围绕太阳呈逆时针翱翔;口含火球的八龙——创世神烛龙,盘古的原型,龙首一旦吐丸,

寓意该方位的大地不会再平静;篆文和八卦——古代表示8个方向的标志,为震(东)、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乾(西北)、坎(北)、艮(东北)。同时也表示世间万物的哲学关系;八个蟾蜍——代表阴,古代的月亮神;海浪水纹——海水承托大地的古宇宙观。庄子有“海水三岁一周流,波相薄则地震”,即海浪相碰就引起地震。张衡有“天地各承气而立,载水而浮”的浑天观。所以中国的古代地球模型只有天穹、大地、海水三层结构;平底和铭文——张衡持“天圆地平”观点[30]。作者在底边特加铸了一圈铭文,既是艺术需要,亦为共勉:科学研究,永无止境。

·在深入研究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近期的学术研究结果,澄清了史料所述“果地震陇西”的震例,应该是公元134年12月13日(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的陇西地震,震中在汉阳(今天水)一带。对长期误传的138年金城-陇西地震,应予明确更正。

新模型在研制期间,得到了丁国瑜、滕吉文院士,郭增建、孙机、卢兆荫研究员的悉心指导。参加工作的单位有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河南博物院,中国地震局地球所、地壳所,国家博物馆,北京工业机械自动化所,兰博雕塑等7个单位。此外,国家文物局所属的5个博物院(故宫、国家、河南、西安、上海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河南省考古所、河南省地震局等单位都安排了相关的专家进行了指导。正是他们的不吝赐教和大力支持,科学复原才成为现实。

目前,新模型的优化和完善工作已经完成,青铜定型小样已在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科技馆展出,引起了中国科技馆、公共安全馆及其他科普教育展馆的注意。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论文已经在《地震学报》《中国地震》《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原文物》等学术刊物发表。课题组诚恳地期待着各方的批评和指导。

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模型

随着地球村时代的到来,世界上更多的人注意到了中国的张衡和他创制的地动仪。这不仅因为它是人类第一台地震仪器,创制年代早于西方验震器约1600年, 还因为地动仪成功地测到了千里之外的陇西地震,创造了一个1700多年前“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的科学奇迹。突出的科学创新和巨大的时间差距,使得地动仪成为自然科学史中永恒的话题之一,而仪器的失传又为其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因此,自19世纪后期开始,各国科学家对地动仪的复原研究工作就没有间断过。 在地动仪的复原研究过程中,迄今已经提出了14个复原模型,实现了三次里程碑性的跨越:19世纪日本人服部一三,把文字史料变成了猜想图形;20世纪中国人王振铎先生,把猜想图形变成了展览模型;21世纪,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河南博物院组成的科学复原课题组,把展览模型上升到了验震仪器。在一百多年的复原研究中,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王振铎先生于1951年设计的地动仪复原模型。该模型在弘扬中国文化和开展国际交流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其工作原理和外形也被编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进行着传承式的宣传教育。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资料的丰富,这个模型却被国内外的学术界所否定。因为地动仪是地震学的一种专业仪器,复原模型在宏观上必须具有能够自动区分出地震和非地震的基本功能,否则就失去了所蕴含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甚至起到负面作用。而1951年的复原模型,恰在这一点上存在严重失误,张衡地动仪被复原成了报警器而不是验震器,以至于社会上流传的所有模型,包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原件,都是不能工作的。 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崛起,需要科学的批评。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势在必行。 2002年,在地震科学联合基金的资助下,张衡地动仪工作原理的研究开始起步。2004年,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同河南博物院合作,开展了科学复原的研究工作。课题组本着“原理正确,结构合理,设计有据,逼近历史”的原则,同时从历史学、考古学、地震学、机械学、试验学和美术学六个方面开展研究。新模型于2005年4月先后通过了专家委员会的验收,以及由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政府组织的验收,并在河南博物院和北京海淀公共安全馆正式展出,已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引起了广泛关注。2007年,定型小样的制作得到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的专项资助。 新模型的外型及内部结构严格忠实于史料记载,在百余年来复原研究仅限于范晔《后汉书·张衡传》196个字的基础上,拓展挖掘出了早于《后汉书》70 至150年的7份史料,经逐字对比,共得238个字: 阳嘉元年,秋七月,史官张衡始作(候风)地动铜仪。 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方兆,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机、关巧制,皆隐在樽中。张讫,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若一体焉。如有地动,地动摇樽,樽则振,则随其方面,龙机发,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丸声振扬,

张衡的故事6则完美版

《张衡的故事》 张衡的故事(一): 少年张衡的故事 少年时代对日月星辰的观察,激发了张衡努力探索天文奥秘的决心。之后他两度出任中央政府专管天文的太史令,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据《辞海》所记:他首次正确解释月食是由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观测和记录了中原地区能看到的2500颗星星,并且绘制了我国第一幅较完备的星图;他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候风地动仪;创造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和能飞行数里的木鸟。 渴求知识的张衡总是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不满17岁时,他辞别父母独身一人到外地访师求学。在古都长安,他游览了当地的名胜古迹,考察了周围的山川形势、物产风俗和世态人情。在当时的京都洛阳,他结识了不少有学问的朋友,其中有一个叫崔瑗,精通天文、数学、历法,还是很有名气的书法家。张衡登门向他求教。 正是由于他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使得他在各方面获益匪浅。除了在天文学方面有杰出成就外,在地震学的研究上也是举世瞩目的,他创制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相类似的仪器问世早1700多年。他还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他写的《二京赋》精思博会,十年乃成,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张衡的故事(二): 张衡小时候的趣事 张衡很小的时候,小张衡就是奶奶的小尾巴,不管奶奶走到哪里,后面总会有小张衡的影子。他总是缠着奶奶给他讲故事。老人家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又加上十分喜欢这个聪明的孙子,所以只要小张衡提出要听故事,奶奶就给他讲。在这些故事中,小张衡最喜欢的是北斗七星和月亮的传说了,他总是一边抬着头望着天空里眨眼的星星,一边听奶奶讲,还不时地问奶奶:星星怎样不会像苹果一样掉下来呢?星星害怕下雨吗? 对于聪明孙子的问题,奶奶当然也回答不上来,这让他越发觉得浩渺的夜空里会有无数的宝藏,同时也在他的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无数的好奇的问号。从奶奶那里得不到答案,小张衡就急切地读书,他期望能从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他十岁那年,祖母和父亲相继去世了。舅舅送张衡到书馆里去读书。他深知读书对他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因此十分刻苦。不久,小张衡开始作诗了。他作的诗常常受到老师的夸奖呢。为增长知识,小张衡博览群书。一天,他看到一本叫《鹗冠子》的书,被书中按北斗星定季节的四句话深深吸引住了。

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伟大科学家。他发明制造的地动仪、浑天仪,

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伟大科学家。他发明制造的地动仪、浑天仪,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张衡。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伟大科学家。他发明制造的地动仪。 浑天仪。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张衡影片通过复杂尖锐的矛盾。描写了他为科学事业锲而不舍的献身精神。 中文名,张衡。出品时间,1983年。导演,黄祖模。编剧,于力。类型,故事片。主演,许还山。上映时间,1983年。对白语言,普通话。色彩,彩色。制片机构,上海电影制片厂。 电影名:张衡。制片国家:中国大陆制片机构: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映年份:1983年影片颜色:彩色片影片语言:汉语普通话影片类型:故事片胶片长度:

2787米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伟大科学家。 他发明制造的地动仪。浑天仪。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片通过复杂尖锐的矛盾。描写了他为科学事业锲而不舍的献身精神。 主要演员。许还山.... 张衡高博.... 桓震秦怡.... 桓夫人朱健民.... 崔瑗吴喜千.... 车羽冯奇.... 亶谱王诗槐.... 冯少卿肖雄.... 桓娥龚雪.... 兰竹洪流.... 奴辜季虹.... 孙庆张云立.... 兰竹养父包福明.... 灵台丞张绶龄.... 杨谭张元.... 方士武皓.... 邓骘沈冰凝.... 太后阀永祥.... 幕僚。 剧情简介。东汉时。天文学家。文学家张衡为制造地动仪。 拒绝京师诏官。离开未婚妻兰竹与好友崔瑗进京都洛阳求师访友。沿途所见地震灾区一片惨景。灾后幸存的老百姓在城门外祭神消灾。张衡赶到。见祭台上方士正在弄神作鬼。他们挖出预先埋好的石牛。并从中取出”图谶”。愚弄

张衡地震仪现在在哪里【地震仪的介绍及历史故事】

张衡地震仪现在在哪里【地震仪的介绍及历史故 事】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大厅里,许多国内外的参观者都被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的复原模型所吸引。人们不觉惊叹古代中国人的聪 明智慧。 这架地震仪的发明者是我国东汉着名天文学家,南阳郡西鄂(今 河南省南召县南)人张衡。他精通天文历算,曾两度担任执管天文的 太史令。他在公元132年发明的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方位曲地动仪,比国外类似仪器早一千多年 这架地震仪用精钢制成,圆径8尺,形状像个大酒樽。上面有个盖子,内部有一个中枢机械“都柱”。柱旁通着8条道,每条道上 有发动机关,周围铸有8条龙。龙嘴里各含一个小锕球,对着东、西、南、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8个方位。在地上,对准龙 嘴蹲着8个铜蛤蟆,昂着头,张着嘴巴。哪个方向如果发生了地震,仪器上对着这个方向的龙嘴就会张开,嘴里的铜球就落到蛤蟆嘴里 发出响亮的声音,报告震源的方向。这是因为,在平时,地震仪平 稳地放着,都柱也垂直竖立在仪器的中央。但因为都柱上粗下细, 重心高,支面小,像个倒立的不倒翁,这样就极容易受震动而倾倒。譬如东方发生地震,东面的地壳自然发生波动,震波影响都柱,都 柱自然倒向震动方向。沉重的都柱向东倒下后,于是推动了东方的 横杆,横杆推开含有铜球的东面的龙嘴,于是龙嘴吐出了铜球。 有一次,位于仪器西方的龙嘴里的铜球“当啷”一声落到了蛤蟆嘴里。但洛阳并没有地震的征兆和感觉,有些人便议论纷纷,乘机 讥笑说,张衡发明的地震仪并不科学。没想到过了几天,从西北来 人飞报消息,说是距洛阳一千多里的兰州、临洗、陇西一带的陇西郡,发生了地震,大家这才信服了地震仪,赞叹它果真如此灵敏准确,从此,“铜龙报警”这个故事便在朝野上下和广大群众中广泛 流传开来。

张衡发明地动仪

地动仪简介 地动仪 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的又一传世杰作。在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滥、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在通信不发达的古代,地震后,为人们及时知道发生地震和确定地震大体位置有一定的作用。 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圆盖,仪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仪器的内部中央有一根铜质“都柱”,柱旁有八条通道,称为“八道,还有巧妙的机、关。樽体外部周围有八个龙头,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布列。 龙头和内部通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都衔有一个铜球。对着龙头,八个蟾蜍蹲在地上,个个昂头张嘴,准备承接铜球。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时,樽体随之运动,触动机关,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落到铜蟾蜍的嘴里,发生很大的声响。所以人们就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方向。 编辑本段历史实证 各种地动仪(12张) 汉顺帝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动仪的一个龙机突然发动,吐出了铜球,掉进了那个蟾蜍的嘴里。当时在京师(洛阳)的人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地震的迹象,于是有人开始议论纷纷,责怪地动仪不灵验。没过几天,陇西(今甘肃省天水地区)有人快马来报,证实那里前几天确实发生了地震,于是人们开始对张衡的高超技术极为信服。陇西距洛阳有一千多里,地动仪标示无误,说明它的测震灵敏度是比较高的。

张衡发明地动仪读后感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047981766.html,)/读后感 〔张衡发明地动仪读后感〕 地动仪是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一传世杰作。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张衡发明地动仪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1张衡发明地动仪读后感张衡是一位用他的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公元78年,他出生于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石桥镇。 公元119年2月京师洛阳突然发生地震,张衡亲眼看到地震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他决心要制造出一种能够观测地震的仪器。经过六年的刻苦专研终于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地震监测仪器――地动仪。地动仪是用青铜铸成的,形状像个酒坛子,表面装饰着各种各样的篆文,周围铸有八条龙,对准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巴都衔着一颗小钢球。每条龙的下方个蹲着一个铜蛤蟆,个个昂着头,张着大嘴巴,哪个方向发生地震,哪个方向的龙嘴就会张开,吐出铜球,落在蛤蟆的嘴里,并发出声音。公元134年12月13日张衡成功测出地震,受到了万民的敬仰。 公元134年12月13日那天张衡被村民嘲笑他的 地动仪是检测不了地震的,因为当天根本没有发生地震,但

是张衡没有一点生气只是对他们笑了笑,但是几天后真的发生了地震那些嘲笑他的村民都羞愧的低了头。我们要学习他的乐观精神。 记得有一次,我语文测验没考好,有几个同学就笑我没考好,当时我很生气的对他们说:“你们不能这样,不要以为你们考的好就可以嘲笑我,我会拿到好成绩给你们看的,气死我了。”现在想想,当时不应该对他们生气,应该对他们微微以笑。乐观能改善人们的心理,取得更大的进步。 张衡通过细心的观察,耐心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我们要像他学习,成为祖国将来的花朵。 2张衡发明地动仪读后感今天,我又翻开了我平时最喜欢看的书《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讲得都是些历史故事,今天我看的是《张衡发明地动仪》这篇历史故事。 这篇历史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人,他叫张衡,他从小就很好学,每天发奋读书,最后成了一名科学家,发明出了地动仪这个能知道哪里发生了地震的仪器。书上还说这个仪器是用铜做成的,地动仪的上面还有八条龙,八条龙的下面还有八只蟾蜍,每条龙的嘴里都有八个小铜球,如果哪一边地震了,对着那一边的龙嘴里的铜球就会掉到那一条龙的下面的那一只蟾蜍的嘴里。 我今天看了这篇故事知道了这个知识,可是,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在地震发生以后才知道发生了地震的区域,如果

高考作文素材:张衡地动仪”有没有标准答案

高考作文素材:张衡地动仪”有没有标准答案 【导语】让时间在知识的枝条上、智慧的绿叶上、成熟的果实上留下它勤奋的印痕!想要作文写的好,作文素材是必不可少的。 “张衡地动仪”有没有标准答案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2017年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关于 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内容被删除,“那个被印在教材上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由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开始淡出当代青少年的视野”。此前,人教社曾明确回应,张衡及地动仪内容并未从统编版教材中消失,只是教材编排上做了调整。 提到古代科学,张衡地动仪是一个必提选项,在几代中国学生的历史课本中,都能够看见关于张衡以及候风地动仪的描述以及模型图片。很多人就是通过教材中的张衡地动仪有了科学自信,对科学产生了兴趣。然而近年来,有关教材中张衡地动仪的科学性问题一直受到质疑。 教材中的张衡地动仪图片,是20世纪50年代的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根据古籍复原得出的。关于张衡地动仪,历史记载很少,还原很难,也因为难,后人的复原可能并不科学,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无论是科学本身还是对科学的认识,都存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如果有新的发现,还原成更接近历史真实的张衡地动仪,当然是一件好事。 可是,仅凭有限的信息,就能够保证现在还原出来的张衡地动仪一定符合史实吗?据称,为复原出更具科学性、更接近史籍记载中的候风地动仪,早在2003年,中国科学院 教授冯锐就重启了“张衡地动仪”探索证明之路。而其依据是在《后汉书·张衡列传》中找到的196字记载,后来又在《续汉书》、《后汉纪》等七部典籍中找到了相关记载,最终由“196字扩展为238字”。或许冯锐复原出了更有科学逻辑、更为符合史料记载的地 动仪模型,但也只是一家之言。

小学三年级语文张衡和他的地动仪

张衡和他的地动仪 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动仪的构造,增强民族自豪感。 4、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 5、能用自己的话介绍张衡设计制造的地动仪。 重点难点: 1、理解地动仪设计上的特点。 2、学习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插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观测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国家地震局都能准确及时地进行地震预报;将地震灭害减少到最低限度,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可是在古代,人们又是怎样进行地震预报的呢?通过学习课文,你就会明白。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看图、说图意,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片|) 2、记忆字形。 (1)借助熟字和偏旁学习生字。

(2)重点分析生字。 3、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词语。 ●四、学习感悟,精读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由汇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自由读第2~4自然段,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2)学习汇报读懂的内容。 2、学习课文第5~10自然段。 (1)默读第5~10自然段,弄清下面的的问题。 张衡是怎么会知道陕西会发生地震的呢?他所设计的地动仪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a、因为在张衡生活的年代,地震频繁,有好几次就发生在洛阳附近,引起了张衡的注意。 b、张衡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制成了测定地震的仪器“地动仪”所以最先知道陕西发生的地震。 c、地震仪是用铜做的,直径八尺,样子像个大酒坛,在外壁上倒挂着八条龙。八条龙的龙头,分别朝着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都含有一个铜球。每个龙头下面,蹲着一只铜蛤蟆,哈蟆仰着头,张大嘴巴,哪个方向发生地震,对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张开,龙嘴里的铜球就会掉在铜哈蟆嘴里。 d、陕西地震那天,地动仪朝西面的龙嘴里的铜球落下来了,所以张衡知道京都西面发生了地震。 3、图文对照,加深理解。 (1)先看图,想想图上所画的内容。

地动仪的发明故事

地动仪的发明故事 张衡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 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 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的,偏到 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 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 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烫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 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 一个身,倒挂在天空……”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夜深人静,当他看到那闪烁而明亮的 北斗星时,果然倒挂着,他感到多么高兴啊!他想:这北斗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 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 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 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 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他想,如果能制造出一种仪器,能够上观天,下察地,预报自然 界将要发生的情况,这对人们预防灾害,揭穿那些荒诞的迷信鬼话,该是多么好啊! 于是,张衡把从书本中和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开始了试制“观天察地”仪 器的工作。他把研究的心得先写成一本书,叫做《灵宪》。在这本书里,他告诉人们:天 是球型的,像个鸡蛋,天就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黄,就叫做“浑天说”。 接着,张衡根据这种“浑天说”的理论,开始设计、制造仪器了。不知经过多少个风 雨晨昏,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浑天仪诞生了。这个 大铜球很像今天的地球仪,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 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这个人造的天体上,可以准确地看到太空中的星象。张衡说:“天上的星星,能见的共有二千五百颗,但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却只有一百二十颗。”

关于地动仪的作文

关于地动仪的作文 高考作文素材:张衡地动仪”有没有标准答案 【导语】让时间在知识的枝条上、智慧的绿叶上、成熟的果实上留下它勤奋的印痕!想要作文写的好,作文素材是必不可少的。 “张衡地动仪”有没有标准答案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2021年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关于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内容被删除,“那个被印在教材上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由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开始淡出当代青少年的视野”。此前,人教社曾明确回应,张衡及地动仪内容并未从统编版教材中消失,只是教材编排上做了调整。 提到古代科学,张衡地动仪是一个必提选项,在几代中国学生的历史课本中,都能够看见关于张衡以及候风地动仪的描述以及模型图片。很多人就是通过教材中的张衡地动仪有了科学自信,对科学产生了兴趣。然而近年来,有关教材中张衡地动仪的科学性问题一直受到质疑。 教材中的张衡地动仪图片,是20世纪50年代的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根据古籍复原得出的。关于张衡地动仪,历史记载很少,还原很难,也因为难,后人的复原可能并不科学,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无论是科学本身还是对科学的认识,都存在一个不断

发展的过程,如果有新的发现,还原成更接近历史真实的张衡地动仪,当然是一件好事。 可是,仅凭有限的信息,就能够保证现在还原出来的张衡地动仪一定符合史实吗?据称,为复原出更具科学性、更接近史籍记载中的候风地动仪,早在2003年,中国科学院教授冯锐就重启了“张衡地动仪”探索证明之路。而其依据是在《后汉书·张衡列传》中找到的196字记载,后来又在《续汉书》、《后汉纪》等七部典籍中找到了相关记载,最终由“196字扩展为238字”。或许冯锐复原出了更有科学逻辑、更为符合史料记载的地动仪模型,但也只是一家之言。 相对于前人,今天的科技水平已经大大进步了,从总体上讲两者甚至都没有可比性,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一定能够理解前人,就能够理解前人的发明创造。在科技道路上,有人注重发明,有人注重研究,就像瓦特发明蒸汽机,未必都需要弄清全部原理,未必都需要就每一个细节作出学理上的解释。这就是科学的特点,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有时甚至也是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 就像现在,对张衡地动仪的认识也是一样。谁也不敢肯定现在复原出的地动仪模型就一定是当年张衡做出的那个,即便冯锐自己也说这仅算“我们在当前这个时代对张衡的理解”。这是不是意味着张衡地动仪没有意义,或者说“教材中的张衡地动仪”

高考作文素材:张衡地动仪”有没有标准答案

高考作文素材:张衡地动仪”有没有标准答 案 “张衡地动仪”有没有标准答案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2017年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关于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内容被删除,“那个被印在教材上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由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开始淡出当代青少年的视野”。此前,人教社曾明确回应,张衡及地动仪内容并未从统编版教材中消失,只是教材编排上做了调整。 提到古代科学,张衡地动仪是一个必提选项,在几代中国学生的历史课本中,都能够看见关于张衡以及候风地动仪的描述以及模型图片。很多人就是通过教材中的张衡地动仪有了科学自信,对科学产生了兴趣。然而近年来,有关教材中张衡地动仪的科学性问题一直受到质疑。 教材中的张衡地动仪图片,是20世纪50年代的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根据古籍复原得出的。关于张衡地动仪,历史记载很少,还原很难,也因为难,后人的复原可能并不科学,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无论是科学本身还是对科学的认识,都存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如果有新的发现,还原成更接近历史真实的张衡地动仪,当然是一件好事。

可是,仅凭有限的信息,就能够保证现在还原出来的张衡地动仪一定符合史实吗?据称,为复原出更具科学性、更接近史籍记载中的候风地动仪,早在2003年,中国科学院教授冯锐就重启了“张衡地动仪”探索证明之路。而其依据是在《后汉书·张衡列传》中找到的196字记载,后来又在《续汉书》、《后汉纪》等七部典籍中找到了相关记载,最终由“196字扩展为238字”。或许冯锐复原出了更有科学逻辑、更为符合史料记载的地动仪模型,但也只是一家之言。 相对于前人,今天的科技水平已经大大进步了,从总体上讲两者甚至都没有可比性,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一定能够理解前人,就能够理解前人的发明创造。在科技道路上,有人注重发明,有人注重研究,就像瓦特发明蒸汽机,未必都需要弄清全部原理,未必都需要就每一个细节作出学理上的解释。这就是科学的特点,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有时甚至也是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 就像现在,对张衡地动仪的认识也是一样。谁也不敢肯定现在复原出的地动仪模型就一定是当年张衡做出的那个,即便冯锐自己也说这仅算“我们在当前这个时代对张衡的理解”。这是不是意味着张衡地动仪没有意义,或者说“教材中的张衡地动仪”没有意义?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张衡地动仪,我们可能还没有真正理解,但我们应当记住这一路以来的跋涉。

科学家张衡与地动仪的故事

科学家张衡的故事 三年级六班:宫春娇 张衡是中国古代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他发明了“地动仪”,这是 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其方位的仪器。他还发明了“浑天仪”、“候风仪” 等仪器。我们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学习过“数星星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我 国古代科学家张衡。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 个水落石出。 张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发明就是“地动仪”了。那 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候一年好几次。发生一次大地震,就会给老百姓 和国家带来很多的伤害。当时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 认为是鬼神造成的。张衡却不信神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 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能测出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像一个酒坛, 四围铸着八条龙,龙头伸向八个方向。每条龙的 嘴里含着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只张着 大嘴的蛤蟆。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 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 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告诉人们那 边发生地震啦。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正对着西方 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这是报告西部 发生了地震呀。可是那天洛阳一点地震的迹象也 没有,更没有听说附近有什么发生了地震。于是朝庭上下都议论纷纷,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过了没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大伙儿这才真正的信服了。 张衡在科学上的创造发明是伟大的,这是由于他从小就爱科学,勤奋地学习钻研和不懈地观察实验,而且能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通过自己刻苦研究、创造才获得的。

公务员面试: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权威预测:张衡地动仪事件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权威预测:张衡地动仪事件 【背景链接】 近日,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却成了“众矢之的”。专栏作家陶短房在微博上称,我们现在看到的做工精巧的地动仪,其实并非张衡所造,而是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后汉书》的文字记载仿造的,仿造后的地动仪只是件精巧的摆设, 对地震其实毫无感知,真正的地动仪早已消失将近2000年。 【热点指导】 考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这个热点: 第一,今人对待历史之谜应坚持科学的态度; 第二,面对质疑,政府应做好引导工作; 第三,面对重大的科学难题,今人应该具备科学精神。 【思路点拨】 1、张衡的地动仪是否有效,可能将会成为永久的谜。中国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中,有着无数令人折服的发明。但由于年代久远,发明多有失传,今人要复原这些 发明,往往乏术。 2、“地动仪仿造”告诉我们,仅仅依赖于古人的自豪感是靠不住的,也是可怜的。正因为如此,应正视“笑话式自豪感”背后的浅薄和短视。通过对“地动仪仿造”成笑话的观察可知,简单地把自豪感建立于古代的发明创造上是不可 靠的,也是一种浅薄。从本质上说,未尝不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是要了“面子”丢了“里子”。而之所以认为这是短视,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 不需要这种建立在盲目崇拜基础之上的自豪感,如果还怀念于祖宗,仅仅表明 我们还没有走出自恋的泥淖。 3、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对历史的记载发出质疑。但是我们质疑的态 度要科学,不能把历史一棍子打死,也不能奉之为神明。要本着探索、求真、 扬弃的原则,对待古人创造的文明。

4、作为政府而言,应该及时出台切实可行的制度,对学术进行规范,创建积极、健康、阳光的科学研究氛围,使科学研究走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康庄大道。(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杨国平)

文明礼仪手抄报资料:文明小故事——张衡与地动仪.doc

文明礼仪手抄报资料:文明小故事—— 张衡与地动仪 张衡制造地动仪中国的历史上,除了文人雅士、帝王将相,也有很多的科学家,张衡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个。张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发明就是"地动仪"了。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候一年好几次。发生一次大地震,就会给老百姓和国家带来很多的伤害。当时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认为是鬼神造成的。张衡却不信神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能测出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像一个酒坛,四围铸着八条龙,龙头伸向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只张着大嘴的蛤蟆。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告诉人们那边发生地震啦。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正对着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这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呀。可是,那天洛阳一点地震的迹象也没有,更没有听说附近有什么发生了地震。于是,朝庭上下都议论纷纷,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过了没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

然后来在政治上并不顺利,但是,他的这些科学发明和实验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张衡制造地动仪中国的历史上,除了文人雅士、帝王将相,也有很多的科学家,张衡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个。张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发明就是"地动仪"了。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候一年好几次。发生一次大地震,就会给老百姓和国家带来很多的伤害。当时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认为是鬼神造成的。张衡却不信神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能测出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像一个酒坛,四围铸着八条龙,龙头伸向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只张着大嘴的蛤蟆。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告诉人们那边发生地震啦。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正对着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这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呀。可是,那天洛阳一点地震的迹象也没有,更没有听说附近有什么发生了地震。于是,朝庭上下都议论纷纷,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过了没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

张衡的地动仪只是传说

张衡的地动仪只是传说 在西方科学史中,人类真正开始以仪器观测地震的历史,要从19世纪算起。然而距今1800多年前,中国东汉博物学家张衡制造了候风地动仪(古时称地震为地动),它非常神奇,可以检测到地震发生的方位,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台地震检测仪器。这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神奇的地动仪 公元78年,张衡生于河南南阳,为当地大姓豪绅子弟。他自幼聪敏好学,游历多地,在文学、算学、天文、地理、机械制造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公元112年,34岁的张衡经举荐入京,进入朝廷做了郎中,后升迁至太史令,主要观测天象、编订历法(东汉太史令不担负修史职分)。在此期间,他改进并重造了一台浑天仪,以水驱动而演示天象;他还著書立说,写了中国第一本描述天体运行的书《灵宪》,提到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而已,并解释了月食的成因,这种解释即使在今天也非常科学。 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的故事记载在《后汉书》里,根据记载,这个地动仪发明于公元132年,用精铜铸成,形似酒樽,直径约2米,周身刻以山龟鸟兽的篆文,作为装饰形象,内部则是“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这八道分别对应八个方位,每个方位均对应一条口含铜珠的龙首,龙首下方各有一只张着大嘴的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会掉下,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人们便可知哪里发生了地震。 张衡时任太史令,他发明了这台精妙的仪器后,就命名为候风地动仪,字面上理解就是“以风观测地动的仪器”,或者可理解为“地震的风标”。当时,人们相信地震与空气运动有关,与上天的启示有关。张衡就认为地震是上天启示“天子”的征兆,用来警告朝廷失政,奸臣弄权,那么检测地震自然就能警示朝廷,匡正社稷。

关于张衡地动仪意义的讨论

关于张衡地动仪意义的讨论 吴忠良 摘要如果单线条地以近代地震仪为参照,过于强调张衡所发明的不过是“验震器”,我们很可能低估了这一伟大发明的意义。地震 信息的收集和传递是地震监测的实质性问题,考虑到这一点,张衡地 动仪在地震监测方面的进步应是划时代的;而张衡地动仪与现代地震 仪之间却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在地震观测史中,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的地动仪无论如何是一座不能绕过的里程碑。在很多教科书、公众读物,甚至科学著作中,主要根据《后汉书》的记载,有些是根据李约瑟先生的介绍,指出这一发明属于一种检测已经发生了地震的“验震器”,并且比西方的类似发明早一千五百年以上。这一介绍基本上反映了张衡地动仪的实际情况,然而,由于在这一介绍中,我们习惯于单线条地以近代地震仪作为参照来介绍这一探测地震的精巧装置,在不进行特别说明和仔细讨论的情况下,我们很可能低估了这一伟大发明的意义。 不少地震学家看来早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傅承义先生在《地球十讲》一书中曾特别提到,张衡地动仪的发明,表明张衡已经了解地震是从远处一定方向传来的地面振动,而这是近代地震观测的一个基本原理。Bruce Bolt教授在他早期的著作中,最初也是沿用“验震器”的思路以近代地震仪作为参照来介绍张衡地动仪的。然而在他后来的著作中,尽管仍对地动仪的灵敏度有所怀疑,却特别提到了公元138年地动仪检测到发生在甘肃省内的一次地震的记载。陈运泰院士在《数字地震学》一书中使用了完全相同的表述方式来介绍地震学发展史上的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暗示它们具有同等重要的科学意义:公元138年张衡地动仪记录到陇西地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地震仪器检测到远处发生的、但在仪器所在地无感的地震”;1889在波茨坦记录到日本的一次地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近代地震仪记录下远震”。 对于当时位于东汉首都的张衡地动仪来说,陇西地震的震中距为千华里的数量级,注意到这一点恐怕是重要的。表1是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一书中给出的十八世纪清王朝从北京到各地驿站的官定行程,其中包头到喀什为普通的商旅行程。“限期”以驿站传递文书时马匹的普通速度为标准,“加急”则大多用于军事行动。“加急”通常通过两个机制的结合实现,一是将马匹奔跑的速度设置到极限:“驿马往往因狂奔过度而倒毙”;二是进行驿站处不同马匹之间的“无缝连接”:下一驿站听到来自上一驿站的驿马的铃声后,立即上马奔驰,“当后马追及前马,两马相并时,马足不停,即在马上将文书交递”。从表1还能看出,里程相同,行程、日数并不一定相等,后者还取决于沿途的交通条件。柏杨先生给出这一表格,原是为说明中国地域的广大和“中国人对这个庞大国度的长久凝结力量的韧度”,而实际上这一表格中所给出的,是清时期国内各地之间信息传递

中国地动仪简介

地动仪是中国古代汉族科学家创造的一传世杰作,由东汉时期的张衡发明,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 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引起地裂山崩、房屋倒塌、江河泛滥,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牌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在通信不发达的古代,地震后,为人们及时知道发生地震和确定地震大体位置有一定的作用。它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一条口含铜珠的龙,在每条龙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当时利用这架仪器成功地测报了西部地区发生的一次地震,引起全国的重视。这比起西方国家用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早一千多年。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圆盖,仪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仪器的内部中央有一根铜质“都柱”,柱旁有八条通道,称为“八道,还有巧妙的机关。樽体外部周围有八个龙头,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布列。龙头和内部通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都衔有一个铜球。对着龙头,八个蟾蜍蹲在地上,个个昂头张嘴,准备承接铜球。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时,樽体随之运动,触动机关,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落到铜蟾蜍的嘴里,发生很大的声响。所以人们就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方向。张衡设计的地动仪,是当时浑天学说的体现。浑天说认为,天地是浑为一体的,天圆得像鸡蛋,地像包在里面的蛋黄,日、月、星辰都在蛋壳上不断地转动。张衡设计的地动仪体似酒樽(卵形),象征浑天说的天;立有都柱的平底,表示大地,笼罩在天内;仪器上雕刻的山龟鸟兽等可能象征着山峦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二十八宿,所刻篆文可能表示八方之气;八龙在上象征阳;蟾蜍居下象征阴,构成阴阳上下的动静的辩证关系;都柱象征天柱,居于顶天立地的地位。

张衡传原文及译文

13《张衡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译文: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他)总是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

【CN110286407A】候风地动仪【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261179.9 (22)申请日 2019.04.02 (66)本国优先权数据 201811480772.4 2018.12.05 CN 201822038217.8 2018.12.05 CN (71)申请人 罗宝琪 地址 300190 天津市南开区横江路华宁北 里8号楼3门17号 (72)发明人 罗宝琪  (74)专利代理机构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 限公司 12101 代理人 范建良 (51)Int.Cl. G01V 1/18(2006.01) (54)发明名称 候风地动仪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候风地动仪,包括尊座、 尊体、合盖、受波机构、八条龙体、铜丸以及用于 接收铜丸的蟾蜍;所述尊体的中心设有都柱,在 尊体的内设有八个上横梁、下横梁、支撑梁;受波 机构包括八个结构相同且呈圆周分布,并做平行 向心运动的地听构成,每个地听包括主受波体和 次受波体以及受波臂;在受波臂的上表面设有拨 爪;每个地听均通过施发机关连接龙头下颌,所 述施发机关包括动力接收杆、动力传导杆以及执 行杆,执行杆的外端部连接龙头下颌;合盖为球 状结构,合盖的下表面设有震响沿;都柱上端部 依点接触方式将合盖顶起。本发明符合张衡地动 仪科学技术原理,不受外界非地震因素的干扰; 灵敏性高,复原操作很简单,可以实现自动复位, 方向性强。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 附图4页CN 110286407 A 2019.09.27 C N 110286407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10286407 A 1.一种候风地动仪,包括尊座、尊体、合盖、受波机构、安装在尊体上呈均匀分布的八条龙体,所述龙体的龙头下颌和上颌内嵌有活动的铜丸,对应每个龙头位置安装在地基上的用于接收铜丸的蟾蜍;其特征在于,所述尊座为中空结构回转体,所述尊座的下部设有底脚,所述尊座的上部设有用于安装尊体的止口; 所述尊体为回转体结构;所述尊体的中心设有都柱,所述都柱伸出尊体的上表面,并且在都柱的上端部设有锐角顶尖; 在尊体的内表面上下位置均设有八个与尊体和都柱为一体结构的上横梁和下横梁;八个上横梁和八个下横梁均沿圆周方向分布;每个上横梁的下表面沿垂直方向设有立柱,每个下横梁上设有地听安装槽;在上横梁和下横梁之间所述都柱中部靠上位置沿圆周方向均布设有八个支撑梁,所述支撑梁的长度不超过尊体半径的1/2; 所述受波机构包括八个结构相同且呈圆周分布,并做平行向心运动的地听构成,每个地听包括一体结构的主受波体和次受波体以及受波臂,所述次受波体位于主受波体的下端并且向内倾斜;所述受波臂位于主受波体的上部中间位置,并且向内心方向圆弧过渡,在受波臂的端部设有平衡砣挂装环;在受波臂的上表面设有拨爪;上述八个地听的受波臂分别通过第一铰轴安装在下横梁的地听安装槽内;每个地听受波臂端部的平衡砣挂装环上挂装有平衡砣; 所述每个地听均通过施发机关连接龙头下颌,所述施发机关包括动力接收杆、动力传导杆以及执行杆,所述动力接收杆采用L型结构,动力接收杆通过第二铰轴铰接安装在尊体的支撑梁的端部,所述动力接收杆的竖直杆与受波臂上表面的拨爪的外侧面贴合;所述动力接收杆的水平杆延伸至动力传导杆的一端,并且位于动力传导杆的下表面,所述动力传导杆通过第三铰轴安装在上横梁下表面的立柱上,所述动力传导杆的另一端延伸至执行杆的上方,并且与执行杆的上表面贴合,所述执行杆通过第四铰轴铰接在龙头内,执行杆的外端部连接龙头下颌; 所述合盖为球状结构,合盖的下表面设有震响沿,所述震响沿的内壁与尊体外壁留有间隙1-3mm;所述合盖内顶部设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的下表面设有钝角锥槽;都柱上端部的锐角顶尖插装在钝角锥槽内依点接触方式将合盖顶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候风地动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砣为中空式结构,其内可增减配重物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候风地动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都柱对应受波臂的平衡砣挂装环外端端部设有防止受波臂向外运动的限位凸起。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