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步骤.pdf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步骤.pdf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步骤.pdf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步骤:选择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计划,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教育研究的特点: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可验证性。

教育研究的伦理原则:自愿原则、匿名原则、保密原则、无害原则。

教育研究的意义: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是定量和定性的方法。

资料分析的基本步骤:阅读资料、筛选资料、解释资料。

研究论文可分为两大类:实证性的研究报告、理论性的学术报告。

影响研究方法选择的因素:综合与分析、归纳与演绎、因素的控制程度、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常用的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质的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相关性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内容分析研究法。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多数是以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为主。

课外、校外活动的意义: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

小组活动的特点是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家庭教育的特点: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家庭、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统一;要理解和尊重孩子;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

社会教育对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途径和形式:

1、社区对学生的影响;

2、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

3、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戏剧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1、相互访问

2、建立通讯联系

3、举行家长会

4、组织家长委员会

5、举办家长学校

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互相联系

1、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

2、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

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

班级的功能:

1、班级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2、班级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

3、班级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4、班级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5、班级对学生个性的影响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

程。

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即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

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马卡连柯提出的)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

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方式偏于专断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的程度低

解决的方法: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问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主体地位

3、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班级管理的一般功能:

1、有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的里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纵型;

、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1、

2、班主任的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这些构成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取决于三方面:

1、班主任自身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

2、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

3、高度发展的控制自我的能力。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及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

(1)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研究学生个人、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了解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了解学生的方法(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对学生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2、有效的组织和培养优秀的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有效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是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决定班级的管理水平。

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家德鲁克提出的。

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作者是大教学论

班主任的中心任务是设计和建设良好班集体。

班级管理的实质是让学生的潜能尽可能的得到开发。

班级管理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和评价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它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社会德育是德育的新形势;

德育的意义:(中小学学生为甚麽要学习德育;)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德育的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

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

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是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马卡连克)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公民教育)

6、自觉纪律教育

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就是使学生形成集体观念,关心集体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的教育。

德育过程是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是有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共同构成的:分别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德育从内容上看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发面交与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我国中小学生的德育原则:

1、社会主义方向相性原则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3、知行统一原则(陶行知提出的)

4、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原则(又称平行教育原则)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马卡连克)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德育工作要把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克所说:“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

学校应加强控制和调节各种教育影响,使之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确保学生的思想品德安设会要求健康发展。

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提出了20字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

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德育的途径:(德育评定有哪些?)

1、思想道德与其他学科教学(最直接、中心途径、主要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

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理教育法(最基本的方法)

2、榜样示范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陶冶教育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其令而不从。背诗、)

4、实际锻炼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6、品德评价法(奖励或惩罚)

运用品德评价法要注意做到目的明确、公正合理,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1、德育目标

2、德育内容

3、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德育工作的新形势:

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建立德育基地

4、创办业余党校(高中阶段实施的)

我国新时期德育的特点:

1、社会主义方向性

2、全民性和民主性

3、变革性

4、开放性

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克教育思想的核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

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出版的《道德教育论》,道德内论是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社会学习论兴起于本世纪60年代初,其代表人物是班杜拉。(观察模仿学习)

社会学习论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儿童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可以获得和改

变;

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血洗成绩的检

查与评定。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

备课的意义:

1、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教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了解学生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熟悉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其次要了解班级的情况;

再次,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准确

3、结构合理

4、方法适当

5、语言艺术

6、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自如

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标准:1、要使学生注意力集中2、要使学生思维活跃

3、要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4、要能够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继续

-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2、作业要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3、作业布置适宜、难易适度;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5、作业要求明确,规定完成时间;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常用的检查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平时考查和考试。

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百分制记分法、等级制记分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方法的制约因素:神会主义生产和科技的发展水平是最根本的制约因素。

直接影响教学方法的是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依据指导思想不同,各种教学方法可归并为两大类:注入式和启发式,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

注入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

启发式则是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5、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讲授法抓哟有讲述、讲解,讲读、学校讲演四种方式。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

2、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以及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最早的教学手段是口耳相传。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1、教学建设的突破

2、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

3、师生关系的突破

4、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5、扩大教学规模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

和活动程序。

教学模式的特点: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灵活性、

教学模式的功能:1、教学模式的中介作用2、教学模式的方法论意义

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1、从单一教学想多样教学模式发展

2、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法展

3、有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

4、教学模式的日益现代化

各种教学模式:

1、传递——接受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

2、自学——辅导式

3、探究式教学(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

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

4、概念获得模式

5、巴特勒的自主学习模式

6、抛锚式教学(根据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基本程序:创设情境——确定问题—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7、范例教学模式(德国教育心理学家瓦·根舍因提出的。)

8、现象分析模式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以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的功能和意义:

1、诊断教学问题

2、提供反馈信息

3、调控教学方向

4、检验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安置性评价、摸底测验)

2、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

3、总结性评价

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1、相对性评价(以常人为参照点,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

队的依据)

2、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性评价,宜用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

教学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4、指导性原则

浙师大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整理(2012上半年)

教育科研方法(2012) 一、教育研究的过程 从科学方法的一致性,从研究过程提供的基本的、系统的要素看,可分为5个步骤: 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推导结论 二、 (一)教育研究的效度:指结论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内在效度)和结论的普遍性(外在效度)。内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外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其他总体条件、时间和背景中的程度。 (二)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前后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内在信度:指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外在信度:涉及的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 (辨析题): 1、内在效度高的实验,外在效度也一定高。(错) 内在效度指研究的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外在效度表明研究结果的可推广程度,即研究结果是否被正确地应用到其他研究情境、其他条件及其他时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内在效度决定了研究结果的解释,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前提,但是内在效度高,外在效度不一定高,有时候,内在效度高,外在效度反而低。 2、为达到外在效度,结果必须能推广到许多不同的人群和条件中去?(错,科教) 外在效度依赖于特定研究工作的条件及目的。研究的效度只是一个度的问题,事实上也不可能得到纯粹的内在或外在效度,提高内在效度的企图可能降低外在效度,反之亦然。研究者需要求得一种平衡,使某一结果得到合理的解释,又具有某种程度的推广价值。 3、没有信度也就没有效度(对) 信度是效度的一个必要的保证,也就是说,一项研究不可能没有信度却有效度。如果一项研究是不可靠的,我们就不可能有信心去解释结果,并将它推广到其他的人群和条件中去。从本质上说,信度和效度共同构成了研究的可靠性。 4、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1)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个测量工具要有效度必须有信度,没有信度就没有效度;但是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度。 (2)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因为如果测量的数据不准确,也并不能有效地说明所研究的对象。 (3)信度高,效度未必高。例如,如果我们准确地测量出某人的经济收入,也未必能够说明他的消费水平。 (4)效度低,信度很可能高。例如,即是一项研究未能说明社会流动的原因,但它很有可能很精确很可靠地调查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人的流动数量。 (5)效度高,信度也必然高。 三、教育研究的分类方法(给出一个实例,能判断是属于哪类研究?选择) 1、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于研究的目标或目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扩展知识,为现有学科的知识体系增添新的东西。 应用研究的基本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 2、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基于研究的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用文字来描述现象。主要是描述性的说明;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关心的是研究对象在自然情境中,对事物已经发生或已经存在的意义的理解、看法和体验,而不注重对象的操作行为和反应。定量研究: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现象。注重结果,更强调标准研究程序和预先设计,企图对同类问题作广

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学最优化理论 尤里·康斯坦丁诺夫·巴班斯基(1927--1987)是原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院土,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教育活动、教育思想和成就的集中代表。 一、教学最优化的基本准则。所谓"最优化"是指在现有的条件下,根据当时的实际可能性,按照一定的准则来衡量是最好的。"最优的组织教学过程,应当是各个班级的每个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方面,达到他当时实际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同时在可能的范围内,提高他的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因此,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两个基本准则是: (1)每个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方面都达到他该期内可能达到的水平; (2)每个学生和教师都遵守归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数。 二、教授最优化的八个方法。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最优化要求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前者更为迫切和重要,具体方法: (1)综合规划和具体确定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 (2)使教学内容符合教学任务,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东西上; (3)选择最适当的课堂教学结构,即提问→学习新知→练习→巩固→家庭作业→小结的顺序; (4)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其中包括口述法、直观法、实践法、复现法、探索法、独立工作法、激励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 (5)对学生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采取全班形式,小组形式和个别形式; (6)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7)选择最优的教学速度,节省教师和学生的时间; (8)按最优的准则分析教学效果和师生的时间用量。 三、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巴班斯基将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类: (1)组织学习的认知活动的方法; (2)激励学习的认知活动的方法 (3)检查学习的认知活动的方法。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任务、目的及

考研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 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 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 (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 (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

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 (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 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 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步骤.pdf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步骤:选择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计划,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教育研究的特点: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可验证性。 教育研究的伦理原则:自愿原则、匿名原则、保密原则、无害原则。 教育研究的意义: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是定量和定性的方法。 资料分析的基本步骤:阅读资料、筛选资料、解释资料。 研究论文可分为两大类:实证性的研究报告、理论性的学术报告。 影响研究方法选择的因素:综合与分析、归纳与演绎、因素的控制程度、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常用的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质的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相关性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内容分析研究法。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多数是以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为主。 课外、校外活动的意义: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 小组活动的特点是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 家庭教育的特点: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家庭、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统一;要理解和尊重孩子;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 社会教育对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途径和形式: 1、社区对学生的影响; 2、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 3、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戏剧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1、相互访问 2、建立通讯联系 3、举行家长会 4、组织家长委员会 5、举办家长学校 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互相联系 1、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 2、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教育过程最优化

《教育过程最优化》读后感 读了《教育过程最优化》一书,此书分别阐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对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活动中的典型困难的分析、最优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条件、为预防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措施、论对优秀生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途径等内容,研究了教学过程的理论原理,论证了选择最优教学结构的标准和程序,总结了在实验学校实施教学最优化方面的先进经验,我发现这本书不像其它的理论书籍一样去强调教学的艺术性,高谈阔论一些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实现的东西,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很多东西说出了我们的心声。下面谈谈如何做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首先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任务、目的及学生的特点、本人的特长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判断它是否能够全面地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通过钻研、通读教材,如果发现必须充实教材内容,那么教师就必须借助教学参考书和有关该学科的科普读物予以解决。与此同时,还应使教材内容现实化:即以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生活发展的最新例子、事实等,来充实教材内容。并在内容中充分考虑学生日常的生产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特点,依靠学生周围现实中所熟悉的事实、例子,探讨和完成课上所学问题的作业,也可以同时完成几项教学任务:保证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的职业定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掌握知识,从而保证提高既定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达到最优化的目的。 其次,教学不应完全依赖“课本”,也就是说要灵活地使用教材。“跳出教材看教材、跳出教材用教材”,新课程的环境给予了我们教师更大的自主教育空间,要把教材当作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载体,当作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抓手,让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而不是让学生围着教材转。

教育研究方法背诵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背诵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本节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均为单选题。 2.在历年考试中,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为考查重点,考生需要掌握各种方法的 基本含义。 一、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和特点 (一)中学教育科研的含文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指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为了改进中学教育工作,围绕某一主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探究教育现象本质的活动。其目的是在自己工作中研究教育现象,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为了准确理解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含义,需要区分科研和教研两个概念。教研是指教学研究,是教师以各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进行的研究。而科研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不仅要研究教学问题,还要研究学校德育问题、管理问题,以及社会、家庭中发生的教育现象,与教育相关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等。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 教育科研除具备一般科研的特征,如:探索性、问题性、系统性、继承性和创造性等,还具有自己的 特点。 1.研究角度的多维性 中学教育科研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需要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有机 结合,并从多角度进行研究。 2.研究目的的针对性 中学教育科研是基于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它是改进中小学教育工作的主力军。 3.研究主体的多元性 参加中学教育科研的,不仅包括教育理论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更有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而且 他们是中学教育科研的主力军。 4.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教育科研属于科学研究范畴,教育现象是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因此,科研方法是多样的,既有宏 观的哲学思考,又有实证研究;既有定性研究,又有定量研究。 5.研究成果的滞后性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周期性很长的活动,这使得教育研究的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显现和“量化”。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 (一)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 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总是会面临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当今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教育教学中也有很多情况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学生的时代特征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尤·克·巴班斯基(1927——1987)是苏联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苏联教育科学院正式院士、副院长、教育科学博士。也是苏联当代教育理论界的权威之一。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最大的特色,就是其方法论基础与众不同,即他首次尝试性地使用了辩证的系统结构方法论。他指出,要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就必须以辩证的系统结构方法论来研究教学过程。在他的这个系统结构方法论之下,还包括如下一些具体观点:整体观,联系观,矛盾观,综合观,真理的具体性原理,划出系统中主要环节的原理等等。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概述 (一)教学最优化的定义 教学最优化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耗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 巴班斯基在不同场合对“教学过程最优化”或“教学最优化方案”作了与上述定义基本一致的解释: 1、所谓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教师有目的地选定一种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使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解决教养和教育学生的任务,并取得尽所可能最大的效果。 2、教学过程最优化指的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 3、当代学校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所选择的教学教育过程的方法,可以使师生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的效果。 4、最优的教学方案,也就是对现有条件来说,对现阶段来说,从其效果和师生的时耗角度看,为最佳的教学方案。 (二)教学最优化的标准 通过上述定义和解释可以看出,教学结果和教学时耗量,是评定、选择、实施最优化教学方案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这就涉及教学最优化的标准问题。 教学最优化的第一个标准是,每个学生都在教养、教育、发展上达到符合他最近发展区内实际学习可能性的水平。这里强调的不是现有的实际学习可能性,而是在最近发展区内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其教养水平可以用五级记分制来作定量评估,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可采用高、中、低三级评定制。 教学最优化的第二个标准是,教师和学生均遵守卫生学为之规定的用于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这种定额在当时苏联统一颁发的《学校章程》中作了具体规定。

2020年整理教育研究方法学习心得.doc

教育研究方法学习心得 关于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的学习快要结束了,虽然时间并不是很长,但还是有或多或少的收获。教育研究方法是作为一个现代师范生所必须学习的学科,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对教师进行从教活动有很大的帮助。刚开始上这门课的时候,觉得这课上不上都一样,只要因材施教就能当好好老师,后来上了这门课之后,我才明白,我完全误解了这门课。不管后面有多少人来上课,但是我每次都去上课,学习到不少有关教育研究方面的知识。 教育研究方法通过一系列规划好的活动步骤的实施及方法、技术的运用,来认识教育现象,为教育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可信赖的知识。它有助于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简单地说,教育研究是采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的活动。教育研究方法的真正意义是:要老师发现在教育中的问题,并研究出问题的所在,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应该对应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把教育落到实处,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发展为主题,注重学生学的方式,形成一种让学生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教学方式。学校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这需要迫切的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先导则是教育研究,需要教育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准备。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对于教育研究有了比较直观的感受,思维也得到了转变。 下面我来谈谈,这次的教育研究方法学习的收获。 收获之一:我开始感到教育研究并不是十分神秘的事。这种意识对我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将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收获之二:是了解了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教育研究领域积累了种种研究方法,诸如调查法、观察研究、访谈法、实验研究、历史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叙事研究法。 收获之三:是感到学无止境。平时各科的学习一般是先学知识再学知识如何用,有的知识学了以后一时还不知道有什么用,所以我们往往只感到知识太多而感受不到知识的不足。而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正好是反过来:先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再回过来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在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中,我不仅感到知识不够用,在提到研究的能力方面也马上感到力不从心。这种学无止境的感受将激励我今后更加努力地学习。 收获之四:是深切地体会到教育研究方法时团结很重要,合作就是力量。教育的研究过程就是团结合作的过程,大家要共同努力自不待言,还要填写问卷的同学的积极配合,有时还要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学校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等等,都对教育研究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收获之五:是培养了老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且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要难。只有发现了问题的所在才能认识到自己不足,进尔进一步提升自己。 收获之六:培养了我们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初步理解到教育研究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 教师这个职业,几乎全部的时间都是和学生打交道,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进行各种“研究”,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术问题等等。学校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这需要迫切的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先导则是教育研究,需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定义P3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建构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以一定的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简言之,教育研究方法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研究中所采取的步骤、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二、内容分析属于文献研究中的一种。 三、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特点P6 【西方】1、1900年以前的教育研究方法、 (1)教育研究方法的萌芽期(古希腊——16世纪前)——直觉观察时期 (2)教育研究方法的形成期(16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时期特点】 (1)研究中心问题域集中到学校教育内部,开始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 (2)初步形成了以不同哲学理论指导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风格,这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3)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4)教育研究中的方法有所增强,开始了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 2、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学科时期) (1)教育研究实证化趋势形成 (2)教育研究方法明显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 (3)教育研究方法受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影响 (4)教育研究方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教育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从偏重实证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2)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相结合 (3)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4)教育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 【中国】 1、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引进西方教育研究方法 (2)倡导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 (3)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 2、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学习苏联的教育研究方法(1949—1955) (2)教育研究方法的中国化探索(1956---1965) (3)全盘否定前17年教育研究方法(1966---1975) (4)教育研究方法的重建和发展(1976---2000) ①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史人们从反思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开始的 ②从当代科学发展的成果中,从与教育科学相关学科中吸取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适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影响、渗透、汇流的趋势,构建教育研究方法体系 ③许多高等师范院校结合教育系的课程改革,着手教育研究方法类学科研究和建设,开设了

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

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巴班斯基 一、简介 巴班斯基(1927—1987),是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他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在苏联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一生发表的著作约有三百多部(篇),代表作是《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基础》以及他主编的《教育学》以上著作都有中译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巴班斯基去世后,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选》,以纪念这位为教育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与苏联教育改革中产生的问题直接有关。第一,这一理论的提出,是要克服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性。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理论家们对一些基本的教学论问题看法不一,互相排斥,方法论上形而上学和绝对化盛行。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各种教学实验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大部分研究者只从某一方面研究教学现象,导致了片面性,只能使一部分学生获得较好发展,而且忽略了德育和劳动教育问题。第二,提出这一理论是为了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1964年教改的重点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过分强调“高难度”和“高速度”原则,使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与师生实现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之间存在差距,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第三,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对罗斯托夫地区教育经验的总结。60~70年代,罗斯托夫地区的教师创造了在普通学校中大面积消灭留级现象、预防学生成绩不良的成功经验。巴班斯基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思想,对这一经验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原理。他又会同有关部门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四年实验研究,使这一理论更成熟、更完整、更科学。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概念

教育研究方法整理

1、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是什么?基本特点各是什么? 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有“实证主义范式”和“自然主义范式”。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一些学者也将这两种范式称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一)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 1、实证主义范式的出发点:教育研究中实证主义范式的兴起,得益于教育研究向自然科学学习,以实现“科学化”的不懈努力。这种范式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典范,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运用数学工具、推究因果关系,对研究对象加以说明或解释 2.实证主义范式关注的主要方面 研究结果的客观真实性; 研究过程和结论的可检验性; 所获认识的确定性; 研究结论的普遍有效性 3.实证主义范式评价研究质量的主要指标 有代表性的抽样技术; 确立研究变量的规范;(每一个变量是否有清晰的操作性定义,否则在实施研究过程中难以准确地控制和考察这些变量;还要看变量之间及变量内部是否具有逻辑关系:同一变量的不同指标之间是否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不同变量之间是否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标准化的研究工具; 控制干扰变量的手段; 符合线性因果观的论证过程; 检验假设时精确的统计处理 (二)自然主义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 1.自然主义范式的出发点 自然主义范式是在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研究中形成的 本体论,它认为教育活动是由人在意识和情感支配下完成的,必然带有参与者的主观价值因素,因而不存在纯粹客观的现实,而只有被人赋予意义的现实 认识论,它认为研究主体和客体不可能分离,也不可能存在精致地等待被人发现的纯粹客观的规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际上是主体通过与客体的接触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有意义的、可沟通的见解。认识的结果不是对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确证,而是理解人的特征、活动和教育情境 方法论,它特别强调研究者深入现场,在尽可能自然的情境中与被研究者一起生活,了解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对自己所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刻的反省,注意自己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移情理解被研究者的行为和思想,获得对研究对象的真切认识。 这种范式更多地采用归纳法的研究思路,研究者不是从一定的假设出发,只关注由此

教学过程最优化

1、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实质其实就是以最小代价取得相对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任务、内容、方法和形式,以及该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其关键是比较各种方案,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本质是获得最优效果。 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在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中,“最优的”一词并不等于“理想的”,也不是一般所指的“最好的”。最优化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寻求最好的方案,以达到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的目的。具体地说, 是指学生和教师在具体条件的制约下所能达到的最大成果, 如果师生发挥了全部可能性,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成果, 就可认为是实现了最优化。最优化是相对的,它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案”。可见,最优化不是一种抽象的、僵化的模式,它是相对于一定条件而言的。这充分显示出辩证法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的灵魂。 2、基本标准 巴班斯基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是效果标准,即每个学生在教学、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得低于规定的及格水平)二是时间标准,即学生和教师都遵守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 3、基本方法体系 (1)综合设计教学任务,并把教学任务内容具体化。 (2)深入研究学生,具体落实任务。 (3)依据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分出内容主次。 (4)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教法。 (5)采取合理的形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6)分析教学效率,确定最优速度,节省师生时间。 4、对教学最优化理论的评析 教学理论的优势是: (1)以辩证的系统理论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巴班斯基以辩证的系统理论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系统。他认为教学过程的结构成分包括: 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结果。而这些结构成分的存在和发展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完整系统。例如: 教学目的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又影响着教学方法 (2)引入最优化思想, 符合劳动活动的普遍原则 效果标准、时间标准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两条主要评价标准。这两条标准完全符合高效、低耗的人类劳动活动的普遍原则。 (3)关注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 重视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巴班斯基在论述教学过程时指出: “没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活动, 没有他们在教学上的相互作用, 教学是不可能的。不管教师如何教授知识, 要是学生没有激发组织这种活动, 那

教育研究方法整理版考试必备

教育研究方法 1.教育研究:是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导致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1.教育研究特点: 一般特点①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已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要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查的指标③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收集可靠的资料④强调方法的科学性⑤创造性。 独特特点①综合性与整体性②周期长③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④实践工作者参与⑤遵从一定的道德规范 2.教育研究的分类: ⑴按目的、功能分: ①基础研究:研究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通过研究寻求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 ②应用研究:为解决当下实际特定问题,研究目的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理论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③发展研究:主要目的是开发与创造用于学校教育的有效策略,为某一领域的教育改革提出改进建议,主要解决如何改进现实、展望未来、提高教育水平的问题。 ④评价研究:对某一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一个教育方案是否科学、是否具有价值和实施的可行性以及实际执行的效

果。 ⑤预测研究:对教育的某一个领域未来发展和趋势的研究,在对历史和现状的考察中,在对现实的各种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模型为基础,对教育的发展趋势作预测 ⑵按适用范围与概括程度分:具体学科的研究方法、一般的研究方法、方法论。 ⑶按研究方法分: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 3.内部效度:结果可以被精确解释的范围 4.外部效度:结果能被推广的范围和程度 5.内在信度:在给定的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6.外在信度: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者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得到的结果是否一致,即可重复性。 7.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阶段) ①准备阶段:选定课题、文献检索、确定研究类型、选定研究方法、选定研究对象、分析规定研究变量、制成有关研究工具、形成研究方案 ②实施阶段:实施研究、收集资料 ③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8.好得研究课题的特点(评估一项选题的标准) 问题具有价值、社会发展需要、理论发展需要、问题具有现实性、

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

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巴班斯基一、简介 巴班斯基(1927—1987),是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他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在苏联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一生发表的着作约有三百多部(篇),代表作是《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基础》以及他主编的《教育学》以上着作都有中译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巴班斯基去世后,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选》,以纪念这位为教育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与苏联教育改革中产生的问题直接有关。第一,这一理论的提出,是要克服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性。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理论家们对一些基本的教学论问题看法不一,互相排斥,方法论上形而上学和绝对化盛行。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各种教学实验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大部分研究者只从某一方面研究教学现象,导致了片面性,只能使一部分学生获得较好发展,而且忽略了德育和劳动教育问题。第二,提出这一理论是为了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1964 年教改的重点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过分强调“高难度”和“高速度”原则,使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与师生实现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之间存在差距,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第三,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对罗斯托夫地区教育经验的总结。60~70年代,罗斯托夫地区的教师创造了在普通学校中大面积消灭留级现象、预防学生成绩不良的成功经验。巴班斯基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思想,对这一经验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原理。他又会同有关部门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四年实验研究,使这一理论更成熟、更完整、更科学。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概念 巴班斯基把辩证的系统论观点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以整体性观点、相互联系观点、动态观点、综合观点、最优化观点等指导教学论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这就是说,巴班斯基的理论把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看成是相互

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法 1.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2)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3)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4)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5)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摘要)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摘要)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巴班斯基说,这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一般定义。为了澄清在教学过程最优化概念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他还多次从不同的侧面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论述。 首先,“教学过程最优化不仅要求科学地组织教师的劳动,还要求科学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把“最优化”理解为单指教师的工作,是片面的。 其次,“当谈论最优性时,必须强调指出,这里所说的尽可能最大的效果并非泛泛而谈,乃是针对一所学校或一定班级现有的具体条件而说的”。因此,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不是泛泛地谈理想,而是具体条件下的最优化。 第三,“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并不是一种什么新的教学形式或教学方法,而是教师工作的一项特殊原则”。 第四,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原则组织师生的活动时,“不单纯是提高它的效率,而且是要达到最优的,即对该条件来说是最佳的结果。” 巴班斯基认为在师生的教学活动中也存在着社会、心理、控制三方面的因素:社会因素即教育目的和内容,心理因素即师生双方的动机、注意力、意志、情感等等,控制因素就是教师对教学的组织、方法的选择和计划的调整以及学生的自我控制。这三个方面的最佳统一,也就是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境界。换句话说,所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要求将社会的具体要求与师生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正确的教学原则几方面结合起来,从而选择和制订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并在实际中坚决而灵活地施行之,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所谓教学规律,就是指按系统论的观点分析教学这一系统与其内的子系统以及与其外的大系统之间的各种联系时所得到的规律性的结论。 形成了“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规则”三个层次的、操作性渐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控制体系,成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重要特色。 巴班斯基认为,上述控制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技术及其他人文学科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研究本身的深入,对教学规律的研究也会有所进展,相应的教学原则和规则都会有所更新。 按照巴班斯基的观点,最优化指“从一定看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标准是效果和时间,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不增加负担。效果标准指每个学生于某个时间,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水平;时间标准指师生应遵守学校卫生学和相应文件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为使教学过程符合上述标准,他根据辩证系统的方法,对教学过程的因素进行了新的划分,包括社会(目的、内容),心理(动机、意志等)和控制(计划、调整)方面。他对教学过程的环节亦做了新的划分,制定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方法体系。具体来讲,他提出了最合理的课堂结构、十大教学原则和六项实施办法。巴班斯基认为,应按下列顺序安排课堂教学:提问→讲解→巩固→检查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复习已学过的知识→概括这些知识并使之系统化。他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视教学原则为一系统,它所包含成分即每条原则。十大原则在实际运用时,必须相互联系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发挥最优作用。其六项实施方法是:①综合考虑任务,注意全面发展;②深入了解学生,具体落实任务;③依据教学大纲,分清内容重点;④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方法;⑤采取合理形式,实行区别教学;⑥确定最优进度,节省师生时间。由此可见,教学

教育研究方法必背知识精华版

2010年教育学考研必背知识精华版——教育研究方法之一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 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 3.教育研究的类型: (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 (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 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 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 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五)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要从客观的教育事实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教育问题; 2.创新性原则:体现在选题、研究方法和角度和研究结论等方面;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体现在注意选题的生活基础及研究对象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