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足太阴脾经经穴歌

四、足太阴脾经经穴歌
四、足太阴脾经经穴歌

四、足太阴脾经经穴歌

[日期:2009-04-22]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作者:未知[字体:大中小] (一)足太阴脾经经穴总歌

1.足太阴脾经经穴穴名歌

脾经隐白始甲根,大都太白有公孙;

商丘三阴交漏谷,直上地机阴陵泉;

血海箕门冲门来,府舍腹结大横开;腹哀食窦天溪交,周荣循腋下大包。

2.足太阴脾经经穴分寸歌

大趾内侧起隐白,节前大都后太白;

节后一寸叫公孙,踝前凹陷商丘存;

踝上三寸三阴交,再上三寸漏谷眺;

膝下三寸地机连,胫踝内陷阴陵泉;

血海膝膑上二寸,海上六寸有箕门;

冲门距中三寸半,耻骨上缘便可扪;

斜上七分到府舍,舍上三寸至腹结;

大横四寸距脐排,直上三寸号腹哀;

中旁六寸肋间量,五窦四溪三胸乡;

二肋成荣接经气,腋中六肋大包是。

(二)足太阴脾经经穴各歌

1.隐白

大趾甲根隐白居,安神统血补中虚;

便溏腹胀头昏厥,崩漏癫狂惊厥宜。

取穴:姆趾内侧趾甲旁约0.1寸。

针灸法:浅刺0.1寸;可灸。

功用:健脾和胃,益气统血,安神定志。

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烦心多梦,昏厥,惊风,足趾痛。

临床运用:①配足三里治疗便血。②配委中治疗衄血。③配血海、大敦治疗月经过多。④配胃俞、足三里、天枢治疗腹胀。⑤配厉兑、神门治疗多梦而烦。

文献报道:隐白配大敦点刺出血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温灸隐白穴(两侧轮换灸约l小时)治疗血虚所致的慢性齿衄;温灸隐白治疗放置节育环后的月经过多症都有较好的疗效。

2.大都(附:太白)

大趾节前立大都,健脾和中胃可苏;

肠鸣腹痛呕吐泻,热病心烦亦可舒。

太白为输依次后,痔疮胸胀痢同图。

取穴:姆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处。

针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用:健脾助运,解表安神。

主治:腹胀,胃痛,呕吐,泻泄,便秘,热病,心烦。

临床运用:①配内关、足三里治疗消化不良。②配中冲、关冲治疗四肢厥逆。③配关元、中极、三阴交治疗崩漏。④配经渠治疗热病无汗。

附:太白

取穴: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中。

针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善噫食不化,胸胁胀痛。

临床运用:①配公孙治疗腹胀、食不化。②配内关、足三里治疗急性胃肠炎。③配大肠俞、天枢治疗便秘。④配然谷、大肠俞治疗肠痈。

文献报道:温和灸太白、丰隆治疗脾虚泄泻有较好的疗效。

3.公孙

公孙一跖基底缘,八脉会交冲脉连;

腹痛肠鸣泄泻痢,心烦狂妄肠风痊。

取穴: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针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

功用:健脾和胃,化湿理中。

主治:胃痛,呕吐,腹泻,泄泻,痢疾。

临床运用:①配内关治疗胃、心、胸疾病。②配足三里、梁门治疗胃痛、吐酸。③配冲阳、足三里(灸)治疗脚气。④配百会、人中、合谷治疗癫狂痫病。⑤配束骨、八风治疗足趾麻痛。

文献报道:针刺患者健侧的公孙、太白穴治疗腹股沟淋巴结炎;针刺公孙、内关、足三里控制化疗所致的胃肠反应;针刺公孙、三阴交等(泻法)治疗脉管炎所致的足剧痛都有较好的疗效。

4.商丘

内踝前陷是商丘,利湿和中胀满消;

泻痢疸黄癫痫恐,转筋呕吐痛能休。

取穴:内踝前下方凹陷中。

针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用:健脾化湿,理气活络。

主治:腹胀,泄泻,便秘,黄疸,癫狂,足踝病。

临床运用:①配承山治疗痔疮、大便难。②配天枢、阴陵泉治疗腹胀、腹泻。③配风池、廉泉治疗舌强、言语不利。④配内关治疗呕吐、太息。⑤配中极治疗月经不调、痛经、不孕。

5.三阴交

阴交踝上三寸安,健脾通经力不凡;

腹泻肠鸣经事乱,遗精脚气便溲难;

阳痿疸黄身倦怠,阴挺痿痹疝同还。

取穴: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针灸法:直刺l~1.5寸;可灸。

功用:健脾化湿,调气通络。

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临床运用:①配血海、关元治疗月经不调。②配合谷、太冲治疗难产。③配水分治疗单腹胀。④配阴陵泉、中极治疗癃闭。⑤配归来、太冲治疗疝气。⑥配承山治疗胸膈痞满、痔疮、睾丸肿痛。

文献报道:针刺三阴交、肾俞穴治疗肾绞痛;皮内针留置三阴交穴治疗遗尿症;针刺三阴交穴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术后排尿困难;针刺三阴交、涌泉治疗产后少乳都有较好的疗效。针刺三阴交、足三里、内关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也有一定疗效。

提示:本穴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交会穴。

注意:孕妇禁针。

6.漏谷(附:地机)

漏谷沿胫上地机,瘕症脚气痹多需,

肠鸣腹胀溲难下,足痿遗精癔并医。

地机渗湿能消水,经事不调食不思。

取穴:三阴交穴上3寸,胫骨后缘。

针灸法:直刺l—1.5寸;可灸。

功用:健脾渗湿,利尿消肿。

主治: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脚气。

临床运用:①配太冲治疗小便不利。②配血海、足三里治疗膝腿部麻痛。③配大陵治疗癔病。④配曲泉治疗血瘕。⑤配阴陵泉、三阴交治疗下肢重痛。

附:地机

取穴:阴陵泉穴下3寸,胫骨后缘。

针灸法:直刺l~1.5寸;可灸。

功用:健脾渗湿,调经理中。

主治: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临床运用:①配中极、三阴交治疗痛经。②配水分治疗水肿。③配脾俞、足三里治疗腹痛、腹泻。④配血海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

文献报道:针刺地机,上下午各l次,治疗痛经疗效很好。

7.阴陵泉

胫踝下缘阴陵泉,健脾化湿疸黄痊:

腹胀溲难腰膝痛,带下遗精水肿连。

取穴:胫骨内侧踝下缘凹陷中。

针灸法:直刺l~2寸;可灸。

功用:健脾利湿,益肾固精。

主治:腹胀,泄泻,小便不利,水肿,黄疸,小

便不利或失禁,膝痛,中风,带下,阴挺。

临床运用:①配水分、中极治疗癃闭。②配三阴交、日月、胆俞治疗黄疸。③配水分治疗水肿。④配地机、下脘治疗少腹急坚。⑤配涌泉治疗中风昏迷、昏厥、小儿惊风。⑥配关元治疗小便不利、尿失禁、下肢痿痹。

文献报道:针刺阴陵泉、三阴交(行泻法)治疗尿闭有良效。

8.血-海

髌上二寸血海名,散风活血并调经;

诸疮丹毒荨麻疹,漏崩能摄热能清。

取穴:髌骨内上缘上2寸。患者屈膝,医者以左

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

针灸法:直刺l-1.5寸;可灸。

功用:健脾化湿,散风,调经统血。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隐疹,湿疹,丹毒。

临床运用:①配足三里治疗痛经。②配隐白治疗血崩。③配曲池、委中治疗荨麻疹。④配梁丘、膝阳关治疗膝关节痛。⑤配冲门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

文献报道:针刺血海治疗经期头痛;针刺血海穴并艾条悬灸关元穴治疗慢性荨麻疹;针刺血海,大幅度捻转,强刺激治疗皮肤瘙痒症都有良好的疗效。

9.箕门

箕门阴股两筋间,祛湿能通水道艰;

清热可疗痒湿疹,尿遗淋浊一针还。

取穴:血海穴与冲门穴的连线上,血海穴直上6寸。

针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5-l寸;可灸。

功用:健脾利湿,通调水道。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五淋。

临床运用:①配行间、然谷治疗淋证。②配三阴交治疗腹股沟淋巴结炎。③配合阳、三阴交治疗带下。

④配三阴交、会阴(灸)治疗阴囊湿疹。

文献报道:针刺箕门穴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推拿箕门穴治疗非阻塞性癃闭症都有较好的疗效。

10.冲门(附:府舍)

府舍冲门近股沟,疏肝调气带能收;

漏崩疝气和淋浊,湿热能清积聚瘳。

取穴: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3.5寸。

针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5~1寸;可灸。

功用:清利湿热,调理气机。

主治:腹痛,疝气,崩漏,带下。

临床运用:①配气冲治疗带下。②配大敦、三阴交治疗睾丸肿痛。③配太冲治疗疝气。④配关元、中极、三阴交治疗尿闭。⑤配血海、天枢治疗症瘕。

文献报道:箕门、冲门、急脉等穴行温针灸,加用6805电针仪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有一定的疗效。

附:府舍

取穴:冲门穴外上方0.7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针灸法:直刺l~2寸;可灸。

功用:健脾和中,疏肝止痛。

主治:腹痛,疝气,便秘,积聚。

临床运用:①配足三里、合谷、内关治疗腹痛、积聚、浮肿。②配内关、上巨虚治疗霍乱。

文献报道:针刺府舍、天枢、上巨虚治疗阑尾炎;针刺府舍、关元、阴陵泉治疗子宫脱垂都有较好的疗效。

11.腹结

腹结脐旁可祛寒,温中理气治痉挛;

冲心咳逆和肠疝,腹痛绕脐泻痢安。

取穴:府舍穴上3寸,大横穴下l.3寸。

针灸法:直刺l-2寸;可灸。

功用:温脾止泻,理气降逆。

主治:腹痛,胁肋痛,气上冲心,咳逆,泄泻,疝气,便秘。

临床运用:①配天枢、足三里治疗腹痛、泻痢。②配阳陵泉治疗胁痛。③配太冲、三阴交治疗疝气。

④配神阙治疗绕脐腹痛。

12.大横

大横平脐四寸开,温中通腑秘能排;

腹胀肠鸣泄泻痢,肠痈肠痹积虫裁。

取穴:脐中旁开4寸。

针灸法:直刺l—2寸;可灸。

功用:温中散寒,通调腑气。

主治:泄泻,便秘,腹痛。

临床运用:①配中脘、足三里治疗腹痛、泻痢。

②配带脉治疗腹水。③配大肠俞、支沟治疗便秘。④配四缝治疗肠道蛔虫病。⑤配中脘、天枢治疗慢性胃痛。

文献报道:针刺大横穴治疗尿失禁病;针刺大横、足三里用补法;针刺中脘、三阴交用泻法,治疗震颤麻痹性瘫痪都有较好的疗效。

提示:针刺大横穴可使腹部对感应电刺激的痛阈升高。

13.腹哀

横上三寸有腹哀,便溏能止秘能开;

和中利湿还清痢,腹痛肠鸣饮食呆。

取穴:大横穴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针灸法:直刺l~1.5寸;可灸。

功用:健脾和中,通腑利湿。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临床运用:①配支沟、阴陵泉治疗胁肋疼痛。②配太自治疗饮食不化。③配中脘、足三里治疗腹痛。

④配天枢、隐白治疗胃痛吐酸。

14.食窦

食窦前胸五肋间,吞酸嗳气逆能还;

上焦邪实胸中满,腹胀胁疼痰饮安。

取穴:第五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

针灸法:斜刺或外平刺0.5-0.8寸;可灸。

功用:清上焦水邪,和中下气。

主治:胸胁胀痛,噫气,反胃,腹胀,水肿。

临床运用:①配膈俞、三阳络透刺郄门、阳陵泉治疗胸胁满痛。②配列缺、天突治疗哮喘。15.天溪(附:胸乡)

前胸四肋有天溪,理气宽胸咳喘施;

乳少乳痈身乏力,侧身疼痛痹同医。

三肋胸乡宣肺气,可疗胸胁胀难舒。

取穴:第四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

针灸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可灸。

功用:宽胸理气,止咳降逆。

主治:胸胁疼痛,咳嗽,乳痈,乳汁少。

临床运用:①配内关、尺泽、膻中治疗胸痛。②配天府治疗咳逆上气。③配侠溪治疗乳痈肿溃,胸胁满痛。④配乳根、足三里治疗乳汁不足。

附:胸乡

取穴:第三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

针灸法:斜刺或向外平刺O.5-0.8寸;可灸。

功用:宽胸理气,定喘止痛。

主治:胸胁胀痛,胸痛引背,咳喘,胸闷短气。

临床运用:①配内关、心俞治疗胸痛彻背。②配列缺、膻中治疗咳喘。

16.周荣

前胸二肋取周荣,清肺祛痰咳喘同;

理气可疗胸胁满,肋间疼痛也为功。

取穴:第二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

针灸法:斜刺后向外平刺0.5-0.8寸;可灸。

功用:宣肺平喘,理气降逆。

主治:咳嗽,气逆,胸胁胀满,食不下。

临床运用:①配天突、尺泽、膻中治疗哮喘。②配心俞、内关治疗心悸。③配大肠俞治疗饮食不下。17.大包

腋中六肋寻大包,活络通经气血调;

胸胁胀痛还咳喘,一身尽痛也能疗。

取穴:在腋中线上,第六肋间隙中。

针灸法:斜刺或后平刺0.5~0.8寸;可灸。

功用:宽胸止痛,调理气血。

主治:气喘,胸胁痛,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临床运用:①配三阳络透刺郄门、阳辅、足临泣治疗胸胁痛。②配曲池、阳陵泉治疗一身尽痛、四肢无力。③配支沟、阳陵泉治疗胸胁痛。

文献报道:针刺大包穴,针尖斜向病位,治疗急性扭伤有较好的疗效。

四、足太阴脾经经穴歌

四、足太阴脾经经穴歌 [日期:2009-04-22]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作者:未知[字体:大中小] (一)足太阴脾经经穴总歌 1.足太阴脾经经穴穴名歌 脾经隐白始甲根,大都太白有公孙; 商丘三阴交漏谷,直上地机阴陵泉; 血海箕门冲门来,府舍腹结大横开;腹哀食窦天溪交,周荣循腋下大包。 2.足太阴脾经经穴分寸歌 大趾内侧起隐白,节前大都后太白; 节后一寸叫公孙,踝前凹陷商丘存; 踝上三寸三阴交,再上三寸漏谷眺; 膝下三寸地机连,胫踝内陷阴陵泉; 血海膝膑上二寸,海上六寸有箕门; 冲门距中三寸半,耻骨上缘便可扪; 斜上七分到府舍,舍上三寸至腹结; 大横四寸距脐排,直上三寸号腹哀; 中旁六寸肋间量,五窦四溪三胸乡; 二肋成荣接经气,腋中六肋大包是。 (二)足太阴脾经经穴各歌 1.隐白 大趾甲根隐白居,安神统血补中虚; 便溏腹胀头昏厥,崩漏癫狂惊厥宜。 取穴:姆趾内侧趾甲旁约0.1寸。 针灸法:浅刺0.1寸;可灸。 功用:健脾和胃,益气统血,安神定志。 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烦心多梦,昏厥,惊风,足趾痛。 临床运用:①配足三里治疗便血。②配委中治疗衄血。③配血海、大敦治疗月经过多。④配胃俞、足三里、天枢治疗腹胀。⑤配厉兑、神门治疗多梦而烦。 文献报道:隐白配大敦点刺出血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温灸隐白穴(两侧轮换灸约l小时)治疗血虚所致的慢性齿衄;温灸隐白治疗放置节育环后的月经过多症都有较好的疗效。

2.大都(附:太白) 大趾节前立大都,健脾和中胃可苏; 肠鸣腹痛呕吐泻,热病心烦亦可舒。 太白为输依次后,痔疮胸胀痢同图。 取穴:姆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处。 针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用:健脾助运,解表安神。 主治:腹胀,胃痛,呕吐,泻泄,便秘,热病,心烦。 临床运用:①配内关、足三里治疗消化不良。②配中冲、关冲治疗四肢厥逆。③配关元、中极、三阴交治疗崩漏。④配经渠治疗热病无汗。 附:太白 取穴: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中。 针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善噫食不化,胸胁胀痛。 临床运用:①配公孙治疗腹胀、食不化。②配内关、足三里治疗急性胃肠炎。③配大肠俞、天枢治疗便秘。④配然谷、大肠俞治疗肠痈。 文献报道:温和灸太白、丰隆治疗脾虚泄泻有较好的疗效。 3.公孙 公孙一跖基底缘,八脉会交冲脉连; 腹痛肠鸣泄泻痢,心烦狂妄肠风痊。 取穴: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针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 功用:健脾和胃,化湿理中。 主治:胃痛,呕吐,腹泻,泄泻,痢疾。

足太阴脾经 已时

足太阴脾经已时(9点至11点)—脾经旺。 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循行概要 脾经起于足大趾,循行于脚内侧,经过内踝(内脚眼),并沿着大腿及小腿的内侧直上,进入腹腔,与脾相联系,在体外,经脉上行至胸部,直达喉咙及舌根,在体内,经脉则从脾分出,上至心经。 主要病候 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主治概要 本经穴位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 养生之道: 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虚会导致记忆力下降等。这段时间是我脾经开穴运行的时间,也是护脾最好的时间段,已经要吃中午饭了,有条件的建议在家做饭多选择牛肉、羊肉、猪肉、扁豆、番薯、马铃薯、豆腐、芹菜、玉米、大米等。水果可以选择苹果、橘子、柠檬、柳橙、等。茶水可以选择绿茶、花茶、蜂蜜水等。 虚症: 内分泌失调或分泌不足、胃弱、膝异常、易失眠、疲劳、食欲不振、大便异常、腹胀等。 实症:

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气打嗝、头疼、疲倦乏力、膝关节异常、排便异常等。 脾经疼痛部位图解析 概述 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脉腧穴有21穴,左右合42穴。 主要病候

原文《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语译本经异常表现为:舌根部发强,吃了就要呕,胃脘痛,腹胀,好嗳气,大便或矢气后则感到轻松,全身沉重无力。本经穴主治“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舌根部痛,身体不能活动,吃不下,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块,泄泻或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睡,勉强站立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 脾大络病症:实证为浑身酸痛;虚证为百节松弛软弱附注足太阴络脉原文《灵枢·经脉》: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语译足太阴络脉名公孙,在距离足大趾本节后方一寸处分出,走向足阳明经;其支脉进入腹腔,与肠胃相联络。其病症:气厥逆则挥霍缭乱,上吐下泻,实证见腹内绞痛,虚证见腹部胀气,可取足太阴络穴治疗足太阴经别原文《灵枢·经别》: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本语译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分出,到达大腿前面,同足阳明经别相合并行,向上结于咽喉,贯通舌根足太阴经筋原文《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结于膝内辅骨;上循于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与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语译足太阴经筋起始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结于内踝;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胫骨内髀部);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股前,会聚于阴器部。向上到腹部结于脐;再沿着腹内结于肋骨,散布胸中;在内的经筋则附着于脊柱。其病为足大趾强滞不适,内踝部痛,转筋,膝内侧骨痛,股内侧牵引髋部酸痛,阴部扭转疼痛,并上引脐及两胁作痛,牵引胸中和脊内疼痛。

中医执业医师针炙学练习题及答案:足太阴脾经、腧穴

中医执业医师针炙学练习题及答案:足太阴脾经、腧穴 三阴交可以主治哪项疾病() A.丹毒流注 B.目赤肿痛、牙痛 C.耳鸣、耳聋 D.胃脘疼痛、呕吐 E.月经不调、失眠、阳痿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失眠、阳痿等病症。手少阴心经、腧穴 “心系”是指 A.心脏 B.心包 C.心的功能 D.心包的功能

E.心与其他脏器联系的部位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心系”是指心与其他脏器联系的部位。 A.足少阳胆经 B.足太阴脾经 C.手阳明大肠经 D.手少阴心经 E.足厥阴肝经 挟咽,连舌本散舌下的是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挟咽,连舌本散舌下的是足太阴脾经。出属心系,下膈的是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出属心系,下膈的是手少阴心经。 A.尺泽 B.曲泽 C.曲池 D.少海 E.支沟 属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是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

属手少阴心经的腧穴是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少海属手少阴心经。 患者,男,45岁。自觉心慌心烦,时息时作,健忘失眠。治疗应首选 A.三阴交 B.神门 C.足三里 D.太溪 E.合谷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自觉心慌心烦,健忘失眠,属于心的病症,选择神门穴。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手太阳小肠经主治 A.侧头、耳病、胁肋病 B.前头、口齿、咽喉、胃肠病 C.心、胃病 D.头、项、耳、目、咽喉病和热病、神志病 E.肾病、肺病、咽喉病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手太阳小肠经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和热病、神志病。 A.少商 B.少泽 C.中冲 D.隐白 E.大敦 治疗咽喉疼痛应首选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治疗咽喉疼痛应首选少商。 治疗乳汁缺乏应首选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治疗乳汁缺乏应首选少泽。 治疗头痛项强、目赤耳聋、癫狂病,常用 A.腕骨 B.听官 C.后溪 D.颧髎 E.少泽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治疗头痛项强、目赤耳聋、癫狂病,常用后溪穴。

男性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男性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1、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 主条目: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左右各67个,共134个: 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足通骨穴、至阴穴。

2、足厥阴肝经穴位图 主条目:足厥阴肝经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4个,共28个: 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中封穴、蠡沟穴、中都穴、膝关穴、曲泉穴、阴包穴、足五里穴、阴廉穴、急脉穴、章门穴、期门穴。

3、足少阳胆经穴位图 主条目:足少阳胆经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4个,共88个: 瞳子髎穴、听会穴、上关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率谷穴、天冲穴、浮白穴、头窍阴穴、完骨穴、本神穴、阳白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正营穴、承灵穴、脑空穴、风池穴、肩井穴、渊腋穴、辄筋穴、日月穴、京门穴、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居髎穴、环跳穴、风市穴、中渎穴、膝阳关穴、阳陵泉穴、阳交穴、外丘穴、光明穴、阳辅穴、悬钟穴、丘墟穴、足临泣穴、地五会穴、侠溪穴、足窍阴穴。

主条目:手少阴心经穴;位于手少阴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9个,共18个: 极泉穴、青灵穴、少海穴、灵道穴、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少府穴、少冲穴。

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1、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 2、 3、主条目: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左右各67个,共134个: 4、 5、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足通骨穴、至阴穴。 6、

7、2、足厥阴肝经穴位图 8、 9、主条目:足厥阴肝经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4个,共28个: 10、 11、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中封穴、蠡沟穴、中都穴、膝关穴、曲泉穴、阴包穴、 足五里穴、阴廉穴、急脉穴、章门穴、期门穴。 12、

13、3、足少阳胆经穴位图 14、 15、主条目:足少阳胆经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4个,共88个: 16、 17、瞳子髎穴、听会穴、上关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率谷穴、天冲穴、浮白穴、头窍阴穴、完骨穴、本神穴、阳白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正营穴、承灵穴、脑空穴、风池穴、肩井穴、渊腋穴、辄筋穴、日月穴、京门穴、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居髎穴、环跳穴、风市穴、中渎穴、膝阳关穴、阳陵泉穴、阳交穴、外丘穴、光明穴、阳辅穴、悬钟穴、丘墟穴、足临泣穴、地五会穴、侠溪穴、足窍阴穴。 18、

足太阴脾经

四、足太阴脾经1?隐白: 穴位:隐白(井穴)(木) 作用:健脾和胃,益气摄血,醒脑开窍,宁神定志。 主治:腹胀,暴泄,善呕,吐血,便血,溲血,气喘,热病,鼻衄, 烦心,善悲,胸闷,胸痛,月经过期不止、量多,崩漏,慢惊风,癫狂,梦魇,晕厥。 取法: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解剖:有趾背动脉;布有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深层为胫神经的足底内侧神经。 刺灸法: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鬼垒,鬼眼,阴白。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清热解表。 主治:腹胀,胃痛,食不化,呕吐,暴泄,便秘,热病无汗,烦心,目眩,肢肿体重,手足清冷。 取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在拇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刺灸法: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别名: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胃痛,呕吐,饥不欲食,食而不化,腹胀,腹中切痛,肠鸣, 泄泻,痢疾,便下脓血,便秘,肠痈,痔漏,脚气,热病,烦闷,不 得卧,胸胁胀痛,心痛,脉缓,身重,骨酸,痿证。 取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在拇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和腓浅神经的吻合支。 刺灸法: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4.公孙: 穴位:公孙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化石消积,通经活络。 主治: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胀如鼓,腹中切痛,泄泻, 痢疾,肠风下血,霍乱,多饮,面肿,心烦,失眠,狂言,嗜睡,脚气。取法: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解剖:在拇指展肌中;有足跗内侧动脉分支,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和腓浅神经分支的吻合支。 刺灸法: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别名:

详细脚部穴位图解

详细脚部穴位图解 人体上穴位多得不计其数,而每一种穴位都映射身体的某一部位,掌握常见的穴位每天进行按摩,可以预防小病,使身心都感到舒服。那么接下来大家看一下关于脚步的穴位。 方法/步骤 1. 1 涌泉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主治疾病: 涌泉穴的主治疾病为: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穴道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穴位按摩治疗膀胱炎、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 2. 2 大敦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 主治疾病: 大敦穴的主治疾病为: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除此之外,自古以来亦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缓解焦躁情绪的指压法等。 3. 3

定位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 主治病症: 太冲穴的主治病症为:肝脏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增强性能力的指压法等内容。 4. 4

定位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病症: 太白穴的主治病症为: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湿疹。 5. 5 太溪穴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流注足太阴脾经流注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隐白穴)循指内侧白肉际(大都穴)过核骨后(太白穴)上内踝前廉(商丘穴)上腨内(腨谓胫之鱼腹也)循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阴陵泉穴)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肢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自此交入手少阴)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寒疟溏瘕泄水下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灵枢)○巳时自冲阳过交与隐白循腿腹上行至腋下大包穴止(入门)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大仓(灵枢)足太阴脾经左右凡四十二穴足太阴脾经左右凡四十二穴隐白二穴在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太阴脉之所出为并针入一分留三呼禁不可灸(铜人) 大都二穴在足大指内侧本节前陷中(铜人)○在本节内侧白肉际(资生)○足太阴脉之所流为荣针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壮(灵枢) 太白二穴在足大指内侧核骨下陷中足太阴脉之所注为腧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铜人) 公孙二穴在足大指本节之后一寸(铜人)○在太白后一寸陷中(入门)○足太阴络别走阳明针入四分可灸三壮(铜人) 商丘二穴在足内踝骨下微前陷中足太阴脉之所行为经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铜人) 三阴交二穴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铜人)○在骨后筋前(入门)○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针入三分可灸三壮○昔有宋太子善医术逢一孕妇诊曰是一女徐文伯诊曰此一男一女也太子性急欲剖视之文伯曰臣请针之泻足三阴交补手合谷应针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妊娠不可刺(铜人) 漏谷二穴在内踝上六寸骨下陷中针入三分禁不可灸(铜人) 地机二穴一名脾舍在别走上一寸空中在膝下五寸足太阴之郄(铜人)○在膝下五寸大骨后伸足取之(入门)○针入三分可灸三壮(铜人) 阴陵泉二穴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乃得之(铜人)○在膝内侧辅骨下陷中(资生)○曲膝取之(入门)○足太阴脉之所合针入五分留七呼禁不可灸(入门) 血海二穴在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三寸(铜人)○在膝膑上三寸内廉骨后筋前白肉际(入门)针入五分可灸五壮(铜人) 箕门二穴在鱼腹上越筋间阴股内动脉应手(铜人)○在股上起筋间(灵枢)○在血海上六寸阴股内动脉应手筋间(入门)○可灸三壮禁不可针(入门) 冲门二穴一名慈宫上去太横五寸在府舍下横骨两端约文中动脉针入七分可灸五壮(铜人) 府舍二穴在腹结下二寸大横下三寸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此三脉上下三入腹络肝脾结心肺从胁上至肩此太阴郄三阴阳明之别针入七分可灸五壮(铜人) 腹结二穴一名肠窟一名腹屈在大横下三寸针入七分可灸五壮(铜人) 大横二穴在腹哀下一寸六分(铜人)○平脐旁四寸半(入门)○去章门合为六寸(资生)○针入七分可灸五壮(铜人)○自期门至冲门去腹中行各当四寸半(资生) 腹哀二穴在日月下一寸六分针入三分禁不可灸(铜人) 食窦二穴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中举臂取之针入四分可灸五壮(铜人) 天溪二穴在胸乡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入四分可灸五壮(铜人) 胸乡二穴在周荣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入四分可灸五壮(铜人) 周荣二穴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入四分禁不可灸(铜人) 大包二穴在渊液下三寸此脾之大络布胸胁中出九肋间针入三分可灸三壮(铜人)○云门中府周荣胸乡天溪食窦六穴去膺中行各六寸六分(资生)手少阴心经(共九穴)手少阴心经(共九穴) 极泉在臂内腋下筋间动脉横直天府三寸微高于天府八分针三分灸七壮主治心胁满痛肘臂厥寒四肢不收干呕烦渴目黄青灵在肘上三寸灸三壮主治头痛目黄振寒胁痛肩臂不举少海在肘下内廉二寸直青灵针五分灸三壮一日禁灸主治寒热齿痛目眩发狂癫痫羊鸣呕吐涎沫项不得回头风疼痛气逆瘰疬肘臂腋胁痛挛不举○主腋下瘰疬漏臂疼痛风痹瘙漏屈伸不得针三分留七呼泻五呼(千金)心疼手颤少海间若要除根觅阴市(席弘赋)兼三里穴治两臂顽木(百证赋) 灵道在掌后一寸五分针三分灸五壮主治心痛悲恐干呕瘛疭肘挛暴喑不能言通里在腕侧后一寸陷中微向外针三分灸三壮主治热病头痛目眩面热无汗懊憹暴喑心悸悲恐畏人喉痹苦呕虚损数欠少气遗溺肘臂肿痛妇人经血过多崩漏○治目眩头疼可灸七壮(神农经)疗心惊(玉龙赋)兼大钟治倦言嗜卧(百证赋)治欲言声不出懊憹及怔忡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声平仍欠数喉闭气难通则不能食暴喑面无容毫针微微针方信有神功(马丹阳) 阴郄在掌后脉中去腕五分针三分灸三壮主治鼻衄吐血失音不能言霍乱胸中满洒淅恶寒厥逆惊恐心痛○止盗汗治小见之骨蒸(标幽赋)兼二间能疏通寒栗恶寒又兼后溪治盗汗之多出(百证赋) 神门在掌后锐骨端陷中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一云七壮炷如小麦主治疟疾心烦欲得冷饮恶寒则欲就温咽干不嗜食惊愦心痛少气身热面赤发狂喜笑上气呕血吐血遗溺失音健忘心积伏梁大人小儿五痫证手臂挛制○治癫痫失意(玉龙赋)同上脘治发狂奔走(百证赋) 少府在手小指本节后掌上横纹头骨缝陷中直劳宫针二分灸三壮一日七壮主治痎疟久不愈振寒烦满少气胸中痛悲恐畏人臂酸肘腋挛急阴挺出阴痒阴痛遗尿偏坠小便不利少冲在手小指内正端针一分留一呼灸一壮一日三壮主治热病烦满上气心火炎上眼赤血少呕吐血沫及心痛冷痰少气悲恐善惊口热咽酸胸胁痛乍寒乍热臑臂内后廉痛手挛

人体穴位高清图

女性人体穴位图【正背面高清图解大全】 2015-05-11 穴位密码网小编微信号:xulei3699 文章浏览:( 399328)次 [导读]从女性人体穴位高清图可以看出,左侧的红线是任脉穴位,右侧的蓝线是足阳明胃经,本文高清图解女性人体穴位的详细位置,以及常用穴位在身体方面和皮肤方面的作用与功效。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而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经络、腧穴在人体中纵横交错、沟通内外、联系上下,与人体脏腑、机体、五官的健康息息相关,能使人体气血运行畅通,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大全——任脉穴位各个位置 01、曲骨穴 02、中极穴 03、关元穴 04、石门穴 05、气海穴 06、阴交穴07、神阙穴 08、水分穴 09、下脘穴 10、建里穴 11、中脘穴 12、上脘穴 13、巨阙穴 14、鸠尾穴 15、中庭穴 16、膻中穴 17、玉堂穴 18、紫宫穴 19、华盖穴 20、璇玑穴 21、天突穴 22、廉泉穴 23、承浆穴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任脉作用: 1、曲骨穴主治 身体方面:阴部瘙痒、下腹坠胀、月经不调、痛经; 皮肤方面: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暗疮。 2、中极穴、关元穴、石门穴、气海穴、阴交穴主治 身体方面: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性冷淡、内分泌失调;皮肤方面: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黄黑皮肝、体毛过多,毛孔粗大。 3、神阙穴、水分穴、下脘穴、建里穴、中脘穴、上脘穴主治 身体方面: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痛、反酸、便秘、口气重;皮肤方面:嘴周暗疮、皮肤色晦无光、鼻翼两旁充血。 4、巨阙穴、鸠尾穴、中庭穴、膻中穴主治 身体方面:失眠多梦、胸闷、心烦、健忘、反胃、呕吐;皮肤方面:面色苍白、肤色异常、粉刺。 5、玉堂穴、紫宫穴、华盖穴、璇玑穴、天突穴主治 身体方面:咳嗽、气喘、呕吐、胸中气逆、哮喘。 6、廉泉穴、承浆穴主治 身体方面:牙痛、口舌生疮、舌下肿痛。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足阳明胃经作用 1、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主治 身体方面:咽炎、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百日咳、食道炎、火消化不良、胸膜炎;皮肤方面:皱纹、油脂旺盛、面色苍白。 2、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主治 身体方面: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胸膜炎、乳腺炎;皮肤方面:面色灰白、晦暗无华、口唇苍白、眉眼之间暗青。 3、乳中穴、乳根穴主治 身体方面:产妇乳汁不足,乳腺炎、胸膜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 4、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主治 身体方面:胃炎、胃痉挛、十二指肠溃疡、呕吐、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肝炎肠炎;皮肤方面:颜面浮肿,面色萎黄、色素沉着、嘴周痤疮、鼻梁晦暗无光泽、眼角外侧色斑。 5、滑肉门穴、天枢穴主治 身体方面: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痛经、便秘、内分泌失调;皮肤方面:黑眼圈、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 6、外陵穴、大巨穴主治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脾经的作用 足太阴脾经和脾脏相关,中医医学里所谓的脾脏,以现代医学而言,是指胰脏的功能;特别和胃有深厚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以完成消化机能。其主要的机能是温暖五脏,并吸收运送胃部消化,完成之养分入五脏六腑,以生成身体需要的细胞。胃和脾两个脏腑,具有表里关系,主宰着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因此,脾经一发生异常,身体各种症状就会呈现出来。如心窝或胃附近会有重压感,出现疼痛、恶心、打嗝等现象。容易下痢或便秘,身体消瘦下去。尿量少,有时甚至完全无法排尿。脚部容易冰冷、浮肿、身体有倦怠感。因为经常失眠,故身体感觉不适,不活跃。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只要刺激经上的穴道,就能改善不适的症状。脾经上的穴位共有二十一个,列举如下:胸、腹部分有大包、周荣、胸乡、天谷、食卖、腹哀、大横、腹结等。下肢部份有府舍、卫门、箕门、血海、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商丘、公孙、太白、大都、隐白等。 主要病候 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主治概要: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等。

本经穴位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 虚症:内分泌失调或分泌不足、胃弱、膝异常、易失眠、疲劳、食欲不振、大便异常、腹胀等。 实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气打嗝、头疼、疲倦乏力、膝关节异常、排便异常等。 脾经养生 足太阴脾经运行时间:巳时(9点至11点)旺。 巳时脾经旺,造血身体壮;“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虚会导致记忆力下降。这段时间是脾经开穴运行的时间,也是护脾最好的时间段。 要吃中午饭了,建议多选择牛肉、羊肉、猪肉、扁豆、番薯、马铃薯、豆腐、芹菜、玉米、大米等。水果可以选择苹果、橘子、柠檬、柳橙、等。茶水可以选择绿茶、花茶、蜂蜜水等。

脾经的位置图

脾经的位置图

足太阴脾经经络穴位图

足太阴脾经循行图

脾经穴位 足太阴脾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1、隐白穴SP1 Yǐn bái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配伍: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刺灸法:浅刺0.1寸。 附注: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2、大都穴SP2 Dàdū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主治: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配伍:配足三理治腹胀。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3、太白穴SP3 Tài bái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配伍: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 附注:足太阴经所注为“输”;脾经原穴。 4、公孙穴SP4 Gōng sūn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解剖:在拇展肌中;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配伍:配中脘、内关治胃酸过多、胃痛。 刺灸法:直刺0.6~1.2寸。 附注:足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参考资料: ①据报道,对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X线胃肠检查时,观察到针刺内关、足三里对胃蠕动多有增强作用,尤以足三里为明显,而针刺公孙则胃蠕动多减弱。 ②据报道,针刺公孙、内关、梁丘等穴有抑制胃酸的分泌作用。 5、商丘穴SP5 Shāng qiū 定位: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导读:足太阴脾经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的腧穴,共21个穴位。以下详解足太阴脾经穴位图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足太阴脾经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太阴脾经所属穴计有:腧穴有: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共21穴。 根据《足太阴脾经穴国家标准部位表》,以下详解足太阴脾经穴位图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隐白穴 【位置】: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作用】:健脾和胃,益气摄血,宁神定志。 【主治】:①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②腹胀。③癫狂,梦魇,惊风。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井穴

大都穴 【位置】:在足内侧,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清热解表。 【主治】:①胃痛,使秘。②热病无汗。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荥穴 太白穴 【位置】: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①胃病,腹胀,腹痛,泄泻,痢疾。②肢倦,身重。③心痛。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输穴,原穴 公孙穴 【位置】: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胃脘堵闷,不思饮食,绕脐腹痛,泄泻,便血。②心痛,胸闷,胁胀。③月经不调,胎衣不下,产后血晕。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商丘穴

刮痧基础之不得不说的经络(足太阴脾经篇)

刮痧基础之不得不说的经络(足太阴脾经篇) 安啾啦的修学日记 安啾啦说 脾胃,在中医的世界里面,特别的重要。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中说: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同实也。我们常说脾胃为后天之本,而在黄帝内经的设定里面,脾是“为胃行津液”的——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黄帝内经在我们的身体里面画了一幅大气与水的循环图呢。。。脾者土也,治中央,常著胃土之精也,在情志上来讲呢,脾藏意,思伤脾。在肉体上而言,脾又主一身之肌肉,所以脾如果病了,则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脸色薄微黄,不嗜食,或者烦不能食,食不下,脾虚之人还会腹满肠鸣,大便不成形。在临床上,有很多慢性病与我们的“脾”能够对应起来,比如胰腺炎,糖尿病,肥胖(特别是肚子大的那种),月经不调(崩漏,推迟),便秘等等。 脾这么重要,能不好好学吗? 首先来看看《灵枢》经脉第十篇所言脾经的巡行路线吧: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

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比起胃经的巡行路线,脾经简直是一个规矩的小天使呢~大家好好记住,安啾啦老师明 天会考试哦~ 接下来看一看胃经的井荥腧经合: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腧;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插入一个小知识吧~为什么阴经的第一个穴位,“井”穴都是属木的呢?因为阴经往上走,或由足走胸,或由胸走手,这种升发的气质符合“木”的属性,相反,阳经下降,井穴的属性 就是下降的“金”了。 看这些穴名,会不会感到有一种上古的调性呢?神秘而久远,微言而大义呢~按照惯例,接下来聊几个我认为很重要的穴位。阴陵泉 这个穴位是脾经的合穴,是人身的祛湿要穴,很多湿疹、腹中水饮以及浮肿的治疗,都用到这个穴位。公孙这是个治疗很多慢性病的要穴。有句话叫做“脾居中土,灌溉四方,有中央黄帝,位临四方”,可有一种天上地下惟我独尊的修真男猪

足太阴脾经(共21穴)

十二经脉四、足太阴脾经(共21穴) 1.经脉循环: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跖趾关节向上行至内踝前,上行腿肚,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过膈上行,挟咽旁系舌根,散舌下。 胃部支脉:过膈流注于心中,与心经相接。 2.主要病候: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 3.主要概要: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隐白 Yǐnbái [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 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配伍] 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刺灸法] 浅刺0.1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2)大都 Dàdū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主治] 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配伍] 配足三理治腹胀。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3)太白 Tàibái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配伍] 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注为“输”;脾经原穴。 (4)公孙 Gōngxūn

肾经27个穴位详解

肾经27个穴位详解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 而经络穴位在我们的医疗或日常养生中广泛使用。 本文提供肾经27个穴位详解, 以供大家参考选用。

涌泉穴 拼音:yǒnɡquán 拼音 别名:地冲穴 别名 解析:(1)涌泉。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该解析 穴名意指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 表。本穴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它联通肾经 的体内体表经脉,肾经体内经脉中的高温高 压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故名。(2)地 冲。地,地部也。冲,冲突也。地冲名意指 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表。理同涌 泉名解。(3)肾经井。井,地部孔隙也。本穴 气血运行是体内经水由地部孔隙外出体表, 故为肾经井穴。(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 气血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 体内外出体表的高温水液,出体表后水液大 量气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此气因其湿重不 能上行天部的更高层次,而是蒸升到天部的 较低层次,只表现出木的一发特征,故其属 木。 意义: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 意义

运行 运行:由天部横向传于然谷穴。 气血: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温热水气。 气血 取穴: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取穴 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 前1/3与后2/3交点上。(在足前部凹陷 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 1/3处)。 解剖:有指短屈肌腱,指长屈肌腱,第二蚓状肌,解剖 深层为骨间肌;有来自胫前动脉的足底弓; 布有足底内侧神经支。 功能:散热生气。 功能 主治:头顶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主治 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 热,癫疾,霍乱转筋,昏厥。神经衰弱、精 力减退、倦怠感、妇科病、失眠、多眠症、 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 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穴位 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穴位按摩治疗 膀胱炎、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

2021年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欧阳光明(2021.03.07) 导读:足太阴脾经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的腧穴,共21个穴位。 以下详解足太阴脾经穴位图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足太阴脾经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太阴脾经所属穴计有:腧穴有: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共21穴。 根据《足太阴脾经穴国家标准部位表》,以下详解足太阴脾经穴位图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隐白穴 【位置】: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作用】:健脾和胃,益气摄血,宁神定志。 【主治】:①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②腹胀。③癫狂,梦魇,惊风。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井穴

大都穴 【位置】:在足内侧,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清热解表。 【主治】:①胃痛,使秘。②热病无汗。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荥穴 太白穴 【位置】: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①胃病,腹胀,腹痛,泄泻,痢疾。②肢倦,身重。 ③心痛。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输穴,原穴 公孙穴 【位置】: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胃脘堵闷,不思饮食,绕脐腹痛,泄泻,便血。②心痛,胸闷,胁胀。③月经不调,胎衣不下,产后血

足太阴脾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足太阴脾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穴),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穴),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穴、公孙穴),上向内踝前边(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穴、漏谷穴),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穴、阴陵泉穴),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穴、箕门穴),进入腹部(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中极穴、关元穴,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穴、日月穴、期门穴),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络大包;会中府穴),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本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隐白穴、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1) 隐白穴SP1 Yǐn bái [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 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配伍] 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刺灸法] 浅刺0.1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2) 大都穴 SP2 Dà dū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主治] 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配伍] 配足三理治腹胀。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3) 太白穴SP3 Tài bái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配伍] 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注为“输”;脾经原穴。 (4) 公孙穴SP4 Gōng sūn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主治]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配伍] 配中脘、内关治胃酸过多、胃痛。 [刺灸法] 直刺0.6~1.2寸。

图解十大穴位

¤.图解十大人体穴位图及特效保健按摩法(绝对值的收藏) 简介 我们可从十大人体穴位图与(眼、头、面、手、脚、胸、耳、背、足及全身)对应图上找到你所需要的穴位并按摩保健。如眼睛不好,可从面、眼、手、足、耳穴位图(有详细说明)中找到相应穴位,并实施按摩祛病强身美容瘦身。 1、按摩穴位治感冒 2、眼疲劳指按保健法 3、眼部按摩美容(见前图) 4、眼部不适——眼睛痛与头痛 5、按摩使头脑清晰 6、头面部按摩 7、瘦脸十大穴位 8、健鼻养生巧防病 9、過敏性鼻炎 10、按摩减肥 11、按摩催眠 12、按摩太阳穴治白内障 13、贫血 14、消除腿部浮肿 15、按摩腿部穴位 16、按摩腿肚 17、减轻小腿浮肿

18、点穴减肥 19、摩腹养生补泻 20、按压合谷助排便 21、揉摩耳廓益健康 22、夹鼻梁治牙痛 23、按摩治疗老年斑 24、活动脚趾健胃法 25、前列腺肥大按摩法 26、涌泉穴的主治疾病 27、指压“丘墟、昆仑”治疗脚部淤血 28、按摩治尿不净 29、中药敷脐(穴位)可治病 30、向老年朋友推荐三个最常用的穴位 31、治疗脚部淤血 32、用“足三里”打击法清晰头脑 33、涌泉穴的主治疾病为 34、精神差(十分疲倦,哈欠连天) 35、保健八段锦 十大人体穴位图与特效保健按摩法

1、按摩穴位治感冒 选穴太阳、迎香、头维、风池;大椎;合谷、鱼际、尺泽、曲池等穴: 1)啄法用剑指啄击大椎穴(见人体背部穴位图); 2)揉按法(一般经2—3次治疗后即可痊愈。如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可配合抗生素治疗): (1)用两手拇指指腹同时揉按同侧风池、头维穴(见下图)。 (2)用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揉按对侧尺泽、曲池、鱼际、合谷穴(见人体穴位全图中图)。先左侧后右侧。 (3)用两手示指指腹同时揉按同侧太阳、迎香穴(见下图)。 3)注:注意保暖,勿使再受寒邪、不要过度疲劳;多饮开水,少吃油腻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