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25论钱学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为例

2011.2.25论钱学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为例
2011.2.25论钱学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为例

浅论钱学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以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思想为例

内容摘要:钱学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系统思想为方法论基础,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伟大构想,这个体系包括“三层次一核心十一个桥梁十一大部门”,体现了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研究对象、体系及基本方法等方面的独到见解。本文拟就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体现的钱学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予以分析阐述。

关键词: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

随着近代科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走向独立,各门自然科学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从最初的分化状态逐渐趋向于整体化和结构化,科学与技术逐渐走向联姻,科学的部门结构和层次结构日益分化,其的整体化特征也日益明显。至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一体化,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即现代科学技术体系。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钱学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运用系统论观点对现代科学和技术进行了新的分类,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伟大构想。这个体系体现了钱学森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一、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思想的形成

(一)理论基础

钱学森提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构想,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钱学森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的系统思想,二是其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功底。

第一,钱学森深刻的系统思想始终贯穿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其系统思想源于1950年对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受美国数学科学家维纳控制论思想的启发,钱学森结合其赴美留学期间对火箭、导弹的研究,运用控制论的原理解决了远程火箭的自动导航、火箭发动机燃烧的伺服稳定等问题。后来他意识到,不只在火箭技术领域,整个工程技术范围内几乎处处存在着被控制的系统。于是,他用更系统的方法将当时工程技术领域的实践经验概括成一般理论,并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该书首次提出了关于受控工程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可直接应用于工程设计的实践中。其实,《工程控制论》一书已经触及到了系统思想。“《工程控制论》第十八章中,钱学森同志就讲到用重复不那么可靠

的元件组成高度可靠的系统的问题。这大大超出了当时自动控制理论的一般研究对象了,实质上是系统学的问题”。[1]

20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又对系统科学做了众多研究,他认为,“什么事情都是一个系统,而且有一个结构,而这个结构之中存在着相互作用”[2]。1978年,他与徐国志等联名发表了《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拉开了我国研究和应用系统工程的序幕。在对系统工程的研究过程中,钱学森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构建中。他把人类的全部知识看作一个系统,对整个系统做了层次、结构上的分析,确定系统的组成元素,从横向上划分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层次,从纵向上划分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和文艺理论各子系统。同时,他考察了整个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现在被称为前科学知识和资本主义的社会科学部分会逐渐被吸收到这个体系中来。由此可见,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构成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理论基础。

第二,钱学森较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功底为其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体系结构、地位和作用等都有独到的见解。留美期间,为了回国,他系统地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著作,在学习过程中,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其科学研究相结合,并于20世纪50年代写出了《技术科学中的方法论问题》、《技术科学的研究能脱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吗》等文章。在《技术科学中的方法论问题》一文中,他讲到如何用辩证唯物论来提高技术科学研究的效率,以及把工程师常用的有效方法总结出来,以丰富自然辩证法的内容。[3]此时,钱学森逐渐由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转变成了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长期学习过程中,他结合现代自然科学成果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到人类一切知识的最高概括之高度。

(二)思想渊源

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创立离不开其科学分类的思想。早在18世纪,林奈和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都提出过关于科学分类的思想。但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他们的科学分类思想呈现出表面性和空想性的特征。后来,恩格斯在

对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概括和总结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科学分类原则,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过程的集合体,都处在生成、发展和灭亡的变化过程中,自然科学亦如此。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按照物质的运动形式对科学进行了分类。他认为,物质最低级的运动形式是机械运动形式,然后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物理运动形式、化学运动形式、生物运动形式,相应地,科学被分为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这种科学分类方法体现了事物的动态特征,同时也揭示了各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的顺序性。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了根据科学对象的矛盾特殊性之不同来划分科学门类的思想。他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持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4]沿着这一思路,钱学森结合其对现代科学门类的研究,提出了将科学分为十一大部门的分类方法,创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扎根于科学技术中,十一大科学部门通过各自的桥梁通往并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然是人类知识的最高概括,那么,人类知识有新东西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然要发展,要吸收新的科学成果”。[5]

二、钱学森关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结构解析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尤其是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以及科学分类思想的基础上,钱学森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系统科学的观点、方法,通过研究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结合自己的科学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整体构想。钱老的这个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矩阵式的交错系统,包括一个核心、三个层次、十一架桥梁、十一大部门,其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纵向上,按照研究对象的角度不同,将科学分为十一大部门。

随着新兴学科的出现和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学习借鉴前人科学分类研究的基础上,钱学森认为,按照以前的科学分类方法,已经很难理解新学科和新科学技术门类之间的关系。于是,按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角度不同,钱学森将现代科学技术划分为十一大部门,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和文艺理论。(1996年7月新加上了建筑科学)而且,这些科学技术部门各有自己的研究角度。在钱

学森看来,自然科学的研究角度是物质运动;社会科学的研究角度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运动;数学科学的研究角度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系统科学的研究角度是系统与要素的统一;思维科学的研究角度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人体科学的研究角度是人体在整个宇宙环境中的运动和发展;军事科学的研究角度是各集团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行为科学的研究角度是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下个人行为的规律;文艺理论的研究角度是美感。[6]他的这种科学分类方法打破了以往按照某个固定的对象、按照固定的物质运动形式对科学进行分类的局限,开阔了研究问题的思路。这有利于人们多学科地综合研究问题,更全面地解决问题。当然,这十一大科学部门的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科学技术和认识的发展而逐渐完善的。

2、横向上,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分为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基础科学三个层次。

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十一大科学技术部门中每一个部门又有众多学科,钱学森从系统观点出发,将每个学科分为三个层次,即工程技术(也称应用技术)、技术科学与基础科学。钱学森讲过:“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首先是工程技术这一层次,然后是直接为工程技术作理论基础的技术科学这一层次,再就是基础科学这一层次;最后进一步综合,提炼达到最高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7]可见,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从工程技术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了一个层层概括的过程。其中,工程技术是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它侧重于把科学技术通过实践活动运用于实际生产中,并在具体实践生产中总结经验、创新技术、改进方法,其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发展的动力。技术科学是联系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中介,它是以基础科学为理论基础,在工程技术中提炼出来的普遍适用的规律和方法,主要解决如何将基础科学准确简练地运用于工程技术的问题。基础科学是指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理论,它综合提炼了各具体学科中较普遍的原理、规律和方法,其研究侧重于对客观世界进行新探索,发现新规律,获得新知识,进而形成更深刻的理论,它是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得以发展的基础与先导。钱学森认为,这三个层次的知识结构适用于除文艺之外的所有科学技术部门,文艺只有理论层次,实践层次上的文艺创作属于艺术范畴,而非科学问题。钱学森对各学科三个层次的划分具有启发性意义,

使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形成了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最高理论的严密的学科结构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处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最高层次。

钱学森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理论,都是一层一层地概括的,到了最高层次就是哲学,就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总结出来的最高的最有普遍性的原理。这种最有普遍性的原理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核心,就是辩证唯物主义。”[8]可见,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也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核心,它处这个体系的最高层次。马克思、恩格斯曾用大量的社会历史现象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恩格斯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接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接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9]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知识的最高概括,其科学性又受到人类认识史的检验。而且,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也曾明确地把“科学的世界观”看作全部人类知识的成果,处于最高层次,而“科学的社会观”处于下一层次。在他那里,“科学的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社会观”即历史唯物主义。[10]在此基础上,钱学森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最高概括。”[11]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处于最高层次,而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则是它的下属层次。辩证唯物主义反映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也就反映了全部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

4、从每一个科学部门到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一座桥梁。

“桥梁”即“沟通”之意,科学的十一大部门各自都有通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钱学森认为,自然科学的桥梁是自然辩证法;社会科学的桥梁是唯物史观;数学科学的桥梁是数学哲学;系统科学的桥梁是系统论;思维科学的桥梁是认识论;人体科学的桥梁是人天观;地理科学的桥梁是地理哲学;军事科学的桥梁是军事哲学;行为科学的桥梁是人学;建筑科学的桥梁是建筑科学;文艺理论的桥梁是美学。[12]这样,十一大科学部门就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沟通起来,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同时,也以自己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离开了这十一座桥梁,就割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科学部门的联系,不但会导

致各科学部门盲目地发展,而且也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失去生命活力。因此,十一个桥梁的提出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科学部门的融合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均具有重大意义。

三、钱学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基本思想

哲学观,顾名思义,是指从本质意义上理解哲学,它以追问和回答“哲学究竟是什么”为标志。“它不是哲学理念或者学说中的‘一个观念’,而是构成该种理论或学说的‘核心观念’、‘根本观念’、‘灵魂观念’,它决定该种理论或学说的生命力,它构成该种理论或学说与其他的哲学理论或学说的原则区别。”[13]对哲学核心观念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哲学观,这种理解决定了一个哲学家能否建立起独特的哲学理论,关系到他们的哲学是否具有合理性以及合理性的程度。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观念(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以及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态度等为主要内容。钱学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集中体现在他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

第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问题,学术界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有“实践唯物主义说”,“实践人本主义说”,“辨证方法说”等等。钱学森对此做出了精辟的回答,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人类知识的最高概括。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结构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它处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最高层,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最高概括,统领整个体系,对现代科学技术各部门具有指导作用。钱学森一向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法宝”,他认为,我们现在讲哲学发展,不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过时的而把它抛弃,而要促使其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指导发展着的科学技术。他说:“我感到当前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应该把大约一百年来现代科学技术,包括自然科学、数学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极其丰富的成果加以提炼,用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14]而且,在科学教育中也要坚持这种理念,在谈到人的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时,他讲到:“要从高中开始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在高等院校除了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外,还要讲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学生开阔眼界,能高瞻远瞩,也就能更好地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15]可见,现代科学技术

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教育均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它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最高概括。

第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的问题,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有的学者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为了解决实践基础上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等等。[16]然而,在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所有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各科学技术部门。他指出:“由于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只有同全部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哲学才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它的所谓‘哲学’也将‘最终被清除了’。”[17]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钱学森把现代科学技术分为十一大部门,并给每一科学技术部门找到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连接的“桥梁”。与传统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的观点相比,钱学森定位的研究对象更直观、更易懂。这对以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和看法提供了有益的补充,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

第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一个核心、十一座桥梁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钱学森讲过: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最高概括,即体系中所有的学科、理论都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不能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体系中所有学科、理论的发展,即科学技术的成果,又要用来丰富、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18]十一架桥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大厦,它们连接了科学技术各部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可见,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大系统,它包含了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全部精华,是智慧的源泉,故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被钱学森称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并没有给出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我们现在公认的体系形成于共产主义运动风云变化的年代,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局限性。钱学森的新哲学体系的建构设想对于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探讨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

首先,关于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方法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用整体和系统的观点看问题,反对把事物分裂开来进行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进步,科学技术的研究也要求将其研究的多样性与其内在的整体性联系起来。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钱学森坚持了整体性研究的方法,他试图把人类所有的知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研究。把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全部纳入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框架中来,而把那些暂时还没有理论化、系统化的实践经验和知识(钱学森称之为前科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外围环境。同时,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那些被称为前科学的知识和经验终将被纳入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之中。这样,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就将是一个包含所有科学部门、经验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全面系统的体系了。

其次,关于联系的研究方法问题。钱学森认为,所有学科部门之间、学科部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他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贯穿着普遍联系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所有的科学技术部门都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它们都研究客观世界,所有科学部门之间都是紧密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联系“十一大部门”的纽带。另一方面,所有的科学部门的最高概括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它们通过各自的桥梁与辩证唯物主义相联系的同时,辩证唯物主义也对各学科部门给予指导。可见,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

再次,关于用发展动态的观点看问题。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体系,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所坚持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观点。钱学森说过:“这是个活的体系,是在全人类不断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发展变化的体系”[19]一方面,体系具有动态性。在体系本身来看,表现为上层对下层的指导和下层逐渐上升到上层的双向运动过程中,这种双向互动作用就是一种动态过程。从体系与周围环境来看,表现为体系结构随着时间流动而不断演变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进步,体系的变化发展也会不断进行,不仅体系的结构得到发展,内容得到充实,新的科学部门也将陆续纳入到体系之中。另一方面,体系具有开放性。虽然那些知识性的、经验性的东西以及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仍被放在体系之外,但并不表明体系对这些知识是

排斥的。恰恰相反,“体系和体系外还要有不断的交往,我们要重视研究体系外的知识,经过整理和鉴别,有的还要随时吸收到体系中来,以充实和发展这个体系。”[20]因此,我们要不断研究新经验、新知识,逐渐把它们提升到科学的高度,使它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然后将它们一一吸收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来,从而不断地吸收营养,不断地充实体系的知识内涵。

综上所述,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辩证唯物主义是钱学森哲学思想的精髓。这一体系的提出不仅为我们学习各门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提供了一个新思路。而且,也为我们在教育改革中贯彻这一精髓,培养“通才型”的杰出人才提供了理论依据,因而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钱学森等.论系统工程(修订本)[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8:5

[2]钱学森.系统理论中的科学方法与哲学问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8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8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9

[5]钱学森.要为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设计我们的教育事业[J].教育研究,1989(7)

[6]王英.钱学森学术思想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61

[7]钱学森.现代科学的结构——再论科学技术体系学[J].哲学研究,1982(3):19

[8]钱学森.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艺美学方法论的几个问题[J].文艺研究,1986(1):4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3

[10]李达.法理学大纲[M]. 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

[11]钱学森.正确对待祖国历史文化传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J].思维科学,1988(1):1-3

[12]于景元.钱学森的科学技术体系与综合集成方法[J].中国工程科学,2001(11):12

[13]孙正聿.哲学观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2

[14]钱学森.自然辩证法、思维科学和人的潜力[J].哲学研究,1980(4):9

[15][18][20]钱学森.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J].哲学研究,1987,(2):3-4

[16]王福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之研究[J].赤峰学院学(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22

[17]钱学森.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艺学美学方法论的几个问题[J].文艺研究,1986(l):4-11

[19]钱学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和系统工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135

我心目中的伟人——钱学森

我心目中的伟人——钱学 森 31日清晨,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泰斗钱学森,静静地走了,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祖国和人民。 钱学森是我心目中的伟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大师,是新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重要组织者和创业奠基人。在近一个世纪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他不仅为中国科技事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更以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深刻展示了一代科学巨擘崇高的大师风范和超凡的人格魅力。仰大师之学更慕大师之德。钱学森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德馨品高的大师风范却历久弥新、光耀后人,永远是我们立身做人、治学研修、干事创业、为官从政的光辉旗帜。 巨星陨落,划过天际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钱老的离去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哀思,而他的科学成就和爱国情怀却生生不息。 1947年,庄逢甘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他和同事一道为美国设计、研制出可以用于作战的第一代导弹,为世界航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祖国的召唤让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切优越的条件。 1955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随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庄逢甘说,“他经常鼓励我们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

钱学森主要学术贡献

钱学森主要学术贡献 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 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②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③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④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 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⑤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

钱学森的成就

二、科学成就 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②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③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④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⑤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保证这三种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就是社会系统工程。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来看,不仅需要经济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系统工程。 ⑥系统科学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⑦思维科学

中国顶级科学家钱学森去世了

中国顶级科学家钱学森去世了,不少悼念文章还是老调重弹,称颂他当年一腔赤子之情,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良好条件,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美国官员很后悔钱老回国,说宁愿枪毙了他,因为他可以顶5个师,云云。于是想到去年钱老的堂侄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奖后谈到钱学森时说的一段似乎透着不屑的话: “My father""""s cousin was quite a famous engineer (H.S. Tsien). He was the head of the ballistic missile program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It""""s actually a strange tale. He was at Cal Tech as an aeronautical engineer, but then got in trouble in the 1950s because he had some communist links in his past. He was put under house arrest and then deported. Back in China, he started up the ballistics program, I guess partly because he was mighty pissed off at the US!” https://www.360docs.net/doc/049773883.html,/articlerender.fcgi?artid=2064723 “我父亲的堂兄是一个很有名的工程师(钱学森)。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弹道导弹计划的头儿。 这实际上是一个古怪的故事。他在加州理工学院当一个航空工程师,但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陷入了麻烦,因为他过去有一些共产主义联系。他被软禁,然后被驱逐出美国。 回到中国后,他开始了弹道导弹计划,我猜部分是因为他对美国非常生气!” 钱永健的这番话与我们耳熟能详的宣传口径是多么矛盾! 最有意思的是钱永健用“piss off ”一词,字面本义是“撒尿赶走人”,意思是“立刻滚开”,好像比中文里的“扫地出门”要严重些,引申为“激怒”“使人气恼”,用作被动语态则表示处于生气状态。所以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美国撒尿赶走钱学森,把钱学森惹毛了! 更详细的资料,这里有美国权威的“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上的一篇文章则非常详细地叙述了钱老的专长,贡献以及回国前后的波折,足以佐证钱永健的说法,彻底推翻钱老“放弃优越条件,毅然回国报效”的爱国主义宣传的高大形象。因为钱老是被驱逐出境的,当时他正在申请美国国籍,企图留在美国!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我只择其要点翻译一下,全文太长,这里也不能全贴出来):https://www.360docs.net/doc/049773883.html,/aw/generic/story_channel.jsp?channel=space&id=news/aw010708p

我心目中的伟人――钱学森

我心目中的伟人——钱学森31 日清晨,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泰斗钱学森,静静地走了,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祖国和人民。 钱学森是我心目中的伟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大师,是新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重要组织者和创业奠基人。在近一个世纪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他不仅为中国科技事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更以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深刻展示了一代科学巨擘崇高的大师风范和超凡的人格魅力。仰大师之学更慕大师之德。钱学森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德馨品高的大师风范却历久弥新、光耀后人,永远是我们立身做人、治学研修、干事创业、为官从政的光辉旗帜。 巨星陨落,划过天际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钱老的离去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哀思,而他的科学成就和爱国情怀却生生不息。 1947 年,庄逢甘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他和同事一道为美国设计、研制出可以用于作战的第一代导弹,为世界航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祖国的召唤让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切优越的条件。 1955 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随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庄逢甘说,“他经常鼓励我们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钱学森对祖国无限热爱,充分彰显了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基于大义,本于大德。钱学森之所以成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最根本的是他有一颗赤诚之心,始终把祖国至上、人民至上的信念追求熔铸到自己的血脉和灵魂,毕生实践着“人民满意才是最高褒奖”的座右铭。钱学森把爱国与爱党、爱民完美地结合起来,为国家强盛、百姓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 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 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 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 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2011.2.25论钱学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为例

浅论钱学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以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思想为例 内容摘要:钱学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系统思想为方法论基础,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伟大构想,这个体系包括“三层次一核心十一个桥梁十一大部门”,体现了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研究对象、体系及基本方法等方面的独到见解。本文拟就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体现的钱学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予以分析阐述。 关键词: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 随着近代科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走向独立,各门自然科学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从最初的分化状态逐渐趋向于整体化和结构化,科学与技术逐渐走向联姻,科学的部门结构和层次结构日益分化,其的整体化特征也日益明显。至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一体化,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即现代科学技术体系。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钱学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运用系统论观点对现代科学和技术进行了新的分类,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伟大构想。这个体系体现了钱学森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一、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思想的形成 (一)理论基础 钱学森提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构想,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钱学森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的系统思想,二是其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功底。 第一,钱学森深刻的系统思想始终贯穿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其系统思想源于1950年对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受美国数学科学家维纳控制论思想的启发,钱学森结合其赴美留学期间对火箭、导弹的研究,运用控制论的原理解决了远程火箭的自动导航、火箭发动机燃烧的伺服稳定等问题。后来他意识到,不只在火箭技术领域,整个工程技术范围内几乎处处存在着被控制的系统。于是,他用更系统的方法将当时工程技术领域的实践经验概括成一般理论,并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该书首次提出了关于受控工程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可直接应用于工程设计的实践中。其实,《工程控制论》一书已经触及到了系统思想。“《工程控制论》第十八章中,钱学森同志就讲到用重复不那么可靠

我心目中的伟人――钱学森

我心目中的伟人一一钱学森31日清晨,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泰斗钱学森,静静地走了,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祖国和人民。 钱学森是我心目中的伟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大师,是新中国火箭' 导弹、航天事业的重要组织者和创业奠基人。在近一个世纪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他不仅为中国科技事业'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更以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 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 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深刻展示了一代科学巨擘崇高的大师风范和超凡的人格魅力。仰大师之学更慕大师之德。钱学森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德馨品高的大师风范却历久弥新、光耀后人,永远是我们立身做人、治学研修' 干事创业、为官从政的光辉旗帜。 巨星陨落,划过天际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钱老的离去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哀思,而他的科学成就和爱国情怀却生生不息。 1947年,庄逢甘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他和同事一道为美国设计、研制出可以用于作战的第一代导弹,为世界航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祖国的召唤让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切优越的条件。 1955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随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 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 导弹和航天事业。庄逢甘说,“他经常鼓励我们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钱学森对祖国无限热爱,充分彰显了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基于大义,本于大德。钱学森之所以成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最根本的是他有一颗赤诚之心,始终把祖国至上' 人民至上的信念追求熔铸到自己的血脉和灵魂,毕生实践着“人民满意才是最高褒奖”的座右铭。钱学森把爱国与爱党' 爱民完美地结合起来,为国家强盛' 百姓幸福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小结 唯物论包括三个要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一、第一个要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世界观和哲学的概念 a、世界观的定义 b、哲学的定义 c、世界观和哲学的关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a 、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c、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 a、唯物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b、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主要形态 (1)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态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特点: (1)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2)特点: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b、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二、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两个要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a、科学物质范畴的形成是个历史过程 b、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即有区别,有又联系 c、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意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a、一元论、二元论: (1)、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二元论:特点、实质 b、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基本原理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有四个方面 (一)意识的起源:a、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探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探究 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只有转化为方法论,才能成为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论体系,是科学的哲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理论中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地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就必须依次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正确转化,并必须克服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转化中的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系统中,实事求是方法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空洞的方法,而是作为根本方法始终贯穿于具体方法当中。矛盾分析方法是最常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有助于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最一般的方法论,是具有深远的理论、实践意义的。它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本性,因此更有助于人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的科学抽象性和广泛的社会实践性可以有效地创建或改进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提供有价值的方法论启示更有利于人们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真正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向实践的转化。我们在探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目的就是通过实践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帮助,为推动、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保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世界观实践基本方法转化

第一章研究目的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说是真理,是因为它总是反映客观现实,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一理论品质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这就决定了它必须遵循科学精神,反对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不断发展自己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批判性,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说。马克思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只有转化为方法论,才能成为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南。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深入分析,是为了能够提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系统理论,弥补马克思哲学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是为了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为了更直接地指导实践。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有一定的深度,但是更多的是着重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或者说是研究某一个或者两个具体方法,也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相对独立性、辩证本性以及它的影响。 本文主要是力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进行探讨,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主题的转化得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实现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求从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实际出发来分析社会生活,回答现实问题,全面地审视历史发展,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精密地梳理历史逻辑、准确概括历史规律,形成新的理性认识。

我心目中的伟人――钱学森

我心目中的伟人——钱学森31日清晨,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泰斗钱学森,静静地走了,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祖国和人民。 钱学森是我心目中的伟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大师,是新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重要组织者和创业奠基人。在近一个世纪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他不仅为中国科技事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更以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深刻展示了一代科学巨擘崇高的大师风范和超凡的人格魅力。仰大师之学更慕大师之德。钱学森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德馨品高的大师风范却历久弥新、光耀后人,永远是我们立身做人、治学研修、干事创业、为官从政的光辉旗帜。 巨星陨落,划过天际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钱老的离去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哀思,而他的科学成就和爱国情怀却生生不息。 1947年,庄逢甘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他和同事一道为美国设计、研制出可以用于作战的第一代导弹,为世界航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祖国的召唤让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切优越的条件。 1955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随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庄逢甘说,“他经常鼓励我们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钱学森对祖国无限热爱,充分彰显了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基于大义,本于大德。钱学森之所以成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最根本的是他有一颗赤诚之心,始终把祖国至上、人民至上的信念追求熔铸到自己的血脉和灵魂,毕生实践着“人民满意才是最高褒奖”的座右铭。钱学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三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对象:二年级各专业学生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探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认识的来源、本质。 2、探讨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通过实践观的引入,理解认识的本质以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4、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通过对真理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 教学难点: 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授课时间:9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论以认识为研究对象,是对认识的认识,思想的思想。认识论要研究认识的来源、对象、性质、本质,认识过程,认识活动的规律,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等问题。本专题主要分三讲,主讲前两讲,第三讲自学。 第一讲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论,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规律的哲学学说。它将认识本身当作对象,反思自身。 一、认识的过程:从经验到理性

1、认识从哪里开始?---从实践到认识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人的想法、意见、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等属于思想、认识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进入现场,调查研究,用五官去感知,接受各种信息,搜集感性材料。基本方式:观察,试验,走访等,由此获得感性认识。 什么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人有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这些器官是人与对象之间的桥梁和通道。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这些感觉器官时,产生的刺激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就产生了各种感觉。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每一感觉反映事物某一个方面的表面特性,而知觉是对事物各种感觉的综合,形成对事物的整体的形象。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与感觉和知觉不同,感觉和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是由当前的事物引起的;而表象则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此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的发展。这一发展,是从对事物表面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到各种特性的综合反映,从对事物的当下反映到事后的回忆再现。在表象中,认识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选择性,即表象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事物,它舍去了过去感觉和知觉事物的一些次要特性,留下对自己比较重要、比较有意义的特性。这说明表象已经开始有概括、抽象的萌芽。但是,表象并没有超出感性认识的范围。 感性认识是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它的特点:一是直接性,就是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二是具体性,就是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不断的实践活动,使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越来越多,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认识是什么”这一问题,认识论中历来都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很全很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⑤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③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发展: ①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②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 ③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小学六年级写人作文:我最崇拜的科学家—钱学森

我最崇拜的科学家—钱学森 本文是小学关于小学六年级写人作文的我最崇拜的科学家—钱学森,欢迎阅读。 钱学森爷爷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为祖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倡导人。他1911年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他1935年考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深造学习,并于1936年转入加州理工学院继续学习,并拜著名的航空科学家冯·卡门为师,学习航空工程理论。钱学森爷爷学习十分努力,三年后便获得了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对火箭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钱学森爷爷成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从1935年到1950年的15年间,钱学森爷爷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生活上享有丰厚的待遇,但是他始终想念着自己的祖国。1949年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徐徐升起时,钱学森爷爷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很不容易,而钱学森爷爷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所以他历尽种种艰辛,最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才终于回到了阔别20年的祖国。他这一曲折的斗争过程,表现了钱学森爷爷对祖国的深爱之情,是多么的感人啊! 1955年初冬,刚刚回到祖国的钱学森爷爷,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他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这是多么强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呀!”就这一句话,决定了他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1956年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成立,钱学森爷爷被任命为第一任院长。 在酒泉发射场钱学森爷爷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

我最崇拜的科学家—钱学森_六年级作文

我最崇拜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爷爷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为祖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开展做出了卓越奉献,是我国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提倡人。他1911年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他1935年考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深造学习,并于1936年转入加州理工学院继续学习,并拜著名的航空科学家冯·卡门为师,学习航空工程理论。钱学森爷爷学习十分努力,三年后便取得了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教师的指导下,他对火箭技术产生了浓重的兴趣,不久,钱学森爷爷成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从1935年到1950年的15年间,钱学森爷爷在学术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生活上享有丰厚的待遇,但是他始终想念着自己的祖国。1949年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徐徐升起时,钱学森爷爷深为祖国的新生而快乐。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很不容易,而钱学森爷爷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所以他历尽种种艰苦,最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才终于回到了阔别20年的祖国。他这一波折的斗争过程,表现了钱学森爷爷对祖国的深爱之情,是如许的感人啊!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1955年初冬,刚刚回到祖国的钱学森爷爷,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他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这是如许强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呀!”就这一句话,决定了他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1956年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成立,钱学森爷爷被任命为第一任院长。 在酒泉发射场钱学森爷爷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剖析、研究。在他的指导下,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1966年10月27日,钱学森爷爷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一位美国将军说,钱学森爷爷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战斗力。 钱学森爷爷在国外获得了成就,但是他并无忘记自己的祖国。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冲破美国的重重阻拦,终于回到了祖国,为我国国防事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开展贡献出他的全部聪慧才智。这种精神是如许令人敬仰呀!同学们,今天我们是中小学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主观能动性 (一)是什么: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精神状态 (二)为什么: (三)怎么办: ·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含义及表现 2、尊重、认识、利用客观规律 3、尊重客观条件,一切从实际出发 4、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解放思想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限制,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承认、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3、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积极、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让规律为人类服务。反之…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按客观规律办事: 1、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不能被创造或消灭;集中表现为不可抗拒性 2、承认规律,尊重规律 3、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规律 4、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客观条件出发,利用规律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认识 Ⅰ.认识的根本任务 (一)是什么: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为什么: 1、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2、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的指导实践(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其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怎么办: 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前提)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关键) Ⅱ.认识的深化与发展 (一)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 1、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第二次飞跃 (二)认识需要不断的深化、拓展、发展 Ⅲ.科学思维方法 (一)分析与综合 (二)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创新 三、实践(认识论的首要、基本观点) Ⅰ.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Ⅱ.基本形式 (一)生产实践 1、含义: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处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的活动 2、作用: ①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②生产实践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③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3、现实意义: ①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②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 (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1、内容: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 的关系,对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革 2、作用: ①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钱学森主要科学成就

钱学森主要科学成就 新华网北京10月31日电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在空气 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1956年初,钱学森 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 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任命他为 委员。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 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 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在控制科学领域,1954年,钱学森发表《工程控制论》的学术著作,引起了控制 领域的轰动,并形成了控制科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高潮。1957年,《工程控制论》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同年9月,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 FAC)成立大会推举钱学森为第一届IFAC理事会常务理事。他也成为该组织第一届 理事会中唯一的中国人。 在应用力学领域,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及固体力学方面做了开拓性研究,揭示了可压 缩边界层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并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1953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 在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领域,钱学森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 概念,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 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他发展了系统学和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在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领域,钱学森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使 飞机跑道距离缩短;1949年,他提出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196 2年,他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 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在思维科学领域,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 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推动思维科学研究是计算机技术革命 的需要。他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并将系统科学 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在人体科学、科学技术体系等方面,钱学森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