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的应急程序

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的应急程序

.

.

18、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的应急程序

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保留静脉通路,换输

生理盐水,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

2、报告医生及病房护士长,并保留未输完的血袋,以备检验。

3、病情紧急的患者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予氧气吸入。

4、若是一般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焦虑。

5、按要求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

6、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到化验室。

7、加强巡视及病情观察,做好抢救记录。

输血应急预案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 一、目的:积极处理输血反应,将输血反应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二、使用范围: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及大剂量输血后的并发症。 三、处置原则:立即停止输血,维护输液通道,积极救治,保留血袋。 四、处置程序: 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生理盐水,并保留未输完的血袋,以备检查。 2、报告医师及护士长。 3、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并给予氧气吸入。 4、若是一般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5、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患者应立即通知输血科,并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执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 6、怀疑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标本一同送输血科。 7、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五、常见输血反应与护理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一)过敏反应: 1、症状: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2、治疗: (1)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9%生理盐水。 (2)吸氧:鼻管、面罩、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3)抗过敏:地塞米松10MG或氢化考地松100MG+5%GS静点,严重者使用0.1%肾上腺素0.1-0.3ML静注。. (4)异丙嗪25MG肌注。 (5)10%葡萄糖酸钙10ML肌注。 (6)对多次输血有过敏反应者,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 (二)发热反应: 1、症状: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轻者畏寒,体温增高,个别可因高热、抽搐以至昏迷。症状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 2、据症状轻重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指南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指南 1.0目的 为了规范血液质量投诉和与血站相关的输血反应的受理、处理、报告等活动,确保及时发现严重不良输血反应,为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创造基础,维护用血者和用血医院对血站的满意度和信誉度,根据《质量手册》第7.6.3条款的要求,建立本指南。2.0范围 适用于与血液相关的所有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调查及处理过程。 3.0职责 3.1 质量主管组织对重大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和处理。 3.2 质管科 3.2.1 对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处理、分析、报告。 3.2.2 对因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所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进行验证。 3.2.3 与用血医院进行沟通、反馈。 3.3 供血科 3.3.1 向用血医院提供关于输血不良反应的咨询。 3.3.2 对用血医院反馈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和报告。 3.4 研究所 3.4.1 向用血医院提供关于血型相关输血不良反应的咨询。 3.4.2 协助质管科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 3.5 相关科室 3.5.1 科主任负责组织本科室相关的人员对数学不良反应涉及的不 合格进行原因分析及制定、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 3.5.2 协助质管科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和处理。 4.0 要求 4.1 定义输血不良反应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在输血 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 症状和体征;后者还包括输血相关性疾病。 4.2 分类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按时间分为急发反应(输血期间 或输血后24h内)和迟发反应(输血24h后,甚至数十天); 按免疫学分为免疫反应和非免疫反应,具体见表1。致命性输 血反应多发生在输血早期,在输血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患者的反 应,特别是输血刚开始的时候。 表1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 急性反应迟发反应 免疫反应发热反应迟发性溶血性反应 过敏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流程图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一、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 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 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

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 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 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 (一)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后(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立即报告值班医生或护士长。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通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患方提出异议时,经治医护人员应该与患方共同封存剩余血液、血袋及输血器材等,双方签字后由输血科保管备查。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无法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输血不良反应广义上包括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因输血操作、血液成分本身、血液质量、外来物质和微生物传播引起的副作用和疾病;输血不良反应下以上不包括血源性传染疾病传播。此外,输血不良反应的判定应通过实验室检查或其他方法证实不良反应与输血有关。 一般情况下,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开始出现症状、体征和临床表现的时间,将输血不良反应分为即发型反应(acute transfusion reaction)和迟发型反应(delayed transfusion reaction)。即发型反应指输血当时和输血后24小时发生的反应;迟发型反应指输血后几天、十几天或几十天发生的反应。 按输血反应的机制分为免疫介导(immune mediated)和非免疫介导(nonimmune mediated)两大类。这两者皆有急性和慢性的分类,且皆有非感染性的和感染性的并发症。引起免疫性输血反应(immune transfusion reaction)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为免疫介导的非感染性输血反应,大部分与血型抗原相关。人类血型众多复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蛋白等血液成分都具有相应的血型相关抗原。仅红细胞而言,2002年国际输血协会(ISBT)血型命名委员会已确认的红细胞血型有29个系统,200多个抗原。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子外,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个体;因此,不同个体输血时所导致的免疫输血反应是困扰输血安全的一大难题。非免疫介

导的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与血液质量反映安全、成分血液输注不当有关。 输血反应也可以按照临床表现及造成的并发症进行分类,如果过敏反应、输血后紫癜、肺水肿、枸橼酸盐中毒、空气栓塞和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败血症等。其中红细胞输血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最严重,死亡率最高;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与过敏性反应最为多见。 输血反应还可以按照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成分进行划分。 以上4种分类方法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分类方法,他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交叉。例如,溶血反应根据病发缓急可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反应,根据免疫介导因素可分为免疫性溶血反应和非免疫性溶血反应。输血反应可能出现一种或多种输血反应,当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输血反应时,其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结果要进行综合判断。 输血不良反应的划分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很大差别。原因在于:1.普通药物成分稳定,而血液制品随着储存时间的不同,其功能剂量有很大差别。2.一般药物质量安全的可控程度强,可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病原微生物灭活,而血液制品要考虑到血液成分的活性与功能,其病原微生物灭活问题一直亟待解决的难题。3.药物不良反应仅涉及药物本身性质,输血不良反应涉及输血全过程,既包括客观因素,也包括输血操作等主观因素。 因此,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诱因可将其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输血成分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输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流程

沙坪坝区某医院输血不良反应预案及流程 通过输血不良反应监测方法的建立,加强医务人员对不良反应的识别及预防、处置,有效的预防及降低临床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2 适用范围 适用全院各科室。 3制度内容 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如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护理人员应及时向主管医师汇报,主管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应及时上报上级医师、科主任、血库及质控办。 血库处理流程 血库工作人员接到通知后应立即上报科主任,并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确定是否发生了溶血性或细菌污染输血反应。查证流程如下: 输血完毕,医护人员于24小时内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血库保存。血库应在收到《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24小时内上报质控办。质控办和血库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馈率应达100%,必要时质控办应召开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会议进行讨论并对相关人员进行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再培训与教育。 4相关文件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 沙坪坝区某医院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识别及处理原则 一、过敏反应 包括单纯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更严重的呼吸障碍.过敏性休克等临床表现。 (一)临床特点:一般发生在输血数分钟后。 1.症状和体征 (1)轻度:全身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面部)和关节痛。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就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无法解释的、新的症状与体征。输血不良反应广义上包括输血过程中与输血后因输血操作、血液成分本身、血液质量、外来物质与微生物传播引起的副作用与疾病;输血不良反应下以上不包括血源性传染疾病传播。此外,输血不良反应的判定应通过实验室检查或其她方法证实不良反应与输血有关。 一般情况下,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开始出现症状、体征与临床表现的时间,将输血不良反应分为即发型反应(acute transfusion reaction)与迟发型反应(delayed transfusion reaction)。即发型反应指输血当时与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反应;迟发型反应指输血后几天、十几天或几十天发生的反应。 按输血反应的机制分为免疫介导(immune mediated)与非免疫介 导(nonimmune mediated)两大类。这两者皆有急性与慢性的分类,且皆有非感染性的与感染性的并发症。引起免疫性输血反应(immune transfusion reaction)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 为免疫介导的非感染性输血反应,大部分与血型抗原相关。人类血型众多复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蛋白等血液成分都具有相应的血型相关抗原。仅红细胞而言,2002年国际输血协会(ISBT)血型命名委员会已确认的红细胞血型有29个系统,200多个抗原。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子外,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个体;因此,不同个体输血时所导致的免疫输血反应就是困扰输血安全的一大难题。非免疫介导的输

血不良反应主要与血液质量反映安全、成分血液输注不当有关。 输血反应也可以按照临床表现及造成的并发症进行分类,如果过敏反应、输血后紫癜、肺水肿、枸橼酸盐中毒、空气栓塞与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败血症等。其中红细胞输血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最严重,死亡率最高;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与过敏性反应最为多见。 输血反应还可以按照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成分进行划分。 以上4种分类方法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分类方法,她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交叉。例如,溶血反应根据病发缓急可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与迟发性溶血反应,根据免疫介导因素可分为免疫性溶血反应与非免疫性溶血反应。输血反应可能出现一种或多种输血反应,当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输血反应时,其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结果要进行综合判断。 输血不良反应的划分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很大差别。原因在于:1、普通药物成分稳定,而血液制品随着储存时间的不同,其功能剂量有很大差别。2、一般药物质量安全的可控程度强,可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病原微生物灭活,而血液制品要考虑到血液成分的活性与功能,其病原微生物灭活问题一直亟待解决的难题。3、药物不良反应仅涉及药物本身性质,输血不良反应涉及输血全过程,既包括客观因素,也包括输血操作等主观因素。 因此,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诱因可将其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输血成分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输血后紫癜等;第二类:血液质量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如AIDS、肝炎、梅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上报流程指引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上报流程指引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上报流程指引(护理) 流程要点说明 1、发热反应: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出现畏寒、寒战、发热。 2、过敏反应:皮肤搔痒、荨麻疹、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 3、溶血反应:输血10-20ml后(约5min)发生:头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痛、黄疸、血红蛋白尿、伴寒战、高热、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体克症状、出血倾向、急性肾功能衰竭。 4、急性肺水肿、枸缘酸钠中毒反应等 发生疑似或输血反应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道。 2、以0.9%氯化钠溶液维持静脉通道,测量生命体征。 3、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处理,配合抢救。 4、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做好抢救记录 5、核对领血单、配发血报告单、病人资料、血袋标签、受血者与献血者ABO 血型、RhD血型等资料。 5、 6、 7、 停止输血,报告医生,遵医嘱处理。核对资料 病情稳定后立即实施以下措施: 1、医护及时与家属沟通。

2、发生输血反应时医患双方当场用无菌巾包裹使用过的剩余血袋、输血管、冲管的生理盐水等实物;用医务科专用封条封口,医、患双方签名确认。 3、怀疑细菌污染,采集剩余血袋血及患者血(厌氧及需氧菌培养基)由医生开医嘱, ;患者血标本贴病人资料的条码,;血袋血需注明血袋编号,送细菌室行细菌培养。(取同一批号的生理盐水、输血管、针头科室保存,以备通知要检测时送检) 4、怀疑溶血反应时,立即抽取患者血样检测血清胆红素、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浆结合珠蛋白,直接抗人球试验送检验科检验。 正确保留样本送检 家属无争议 1、密封好的剩余血送输血科重新检测ABO血型、RhD血型、交叉配血、受血者抗体筛查等项目,并放输血科暂代保存。 引发医疗争议或纠纷 2、医患协商将封存样本送至委托司法部门认可其结果的有关单位做相关检验, 。 3、医患双方共同送检,在检测部门拆封。 1、立即口头上报护理组长、科室护长、护理部、输血科等相关部门。有纠纷时同时报科主任。 2、当班护士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表一式两份,一份呈送输血科,一份送护理部。 4、科室护长跟踪检测结果,组织讨论,7天内向护理部上报讨论意见。 上报处理

静脉输液、输血反应及应急处理考试题

静脉输液、输血反应及应急处理考试题 科室: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常见的输液反应有:发热反应、心脏负荷过重反应、静脉炎、空气栓塞。 2.发热反应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小时。病人出现与原发病无关的发冷、寒战和高热等症状。 3.某患者出现循环负荷过重的症状,其中一项处理措施是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流量是6~8 L/分,以提高肺泡内压力,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的产生。同时,湿化瓶内加入酒精使之到达20%~30% 的浓度,氧气通过酒精湿化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 4. 溶血反应是最严重的输血反应。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54分。 1.最严重的输液反应是:D A过敏反应B心脏负荷过重反应C发热反应D空气栓塞E静脉炎 2.输液引起急性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的特征性症状是:B A咳嗽、呼吸困难B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 C 心慌、恶心、呕吐 D发绀、烦躁不安E胸闷、心悸伴呼吸困难 3.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空气栓塞的致死原因是:C A空气阻塞在主动脉入口B空气阻塞在上腔动脉入口C空气阻塞在肺动脉入口 D空气阻塞在下腔动脉入口E空气阻塞在肺静脉入口 4.与输液发热反应原因无关的是:B A.输入药物制剂不纯 B.药物刺激性强 C.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D.输液管附着硫化物 E.所输液体制剂不纯 5.输血引起溶血反应,最早出现的主要表现为:A A头部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腰背部剧痛B寒战、高热C呼吸困难、血压下降 D瘙痒、皮疹E少尿 6.发生溶血反应时,护士首先应:E A测量血压、脉搏、呼吸B通知医生和家属C安慰患者、控制患者情绪 D热敷腰部,控制腰痛E停止输血,给患者吸氧并保留余血 7.下列输液所致的发热反应的处理措施,那一项是错误的:E A出现反应,立即停止输液B通知医生及时处理C寒战者给以保温处理 D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E及时应用抗过敏药物 8.下列关于静脉炎的原因错误的是:E A输液时无菌技术不严格B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C长期输入浓度高的药物 D长时间静脉留置硅胶管E输液中针头穿出血管 9.下列哪一项不是静脉炎的表现:C A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B局部组织肿胀、灼热 C常伴有高热、无力等全身症状D局部伴有疼痛E局部组织发红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流程.

4.18. 5.5 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预案,记录及时、规范。(★) 【C】 1.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预案,记录及时、规范。 (1)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经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2)有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3)发生疑似输血反应时医务人员有章可循,并应立即向输血科和患者的主管医师报告。 (4)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立即停止输血,并调查其原因。要有调查时临床及时处理患者的规范。 (5)输血科应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确定是否发生了溶血性输血反应。立即查证: 1)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 2)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肉眼观察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如果可能,该标本应和受血者输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 4)用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标本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6)实验室应制定加做其他相关试验的要求,以及做相关试验的标准。(7)输血科主任负责解释上述试验结果并永久记录到受血者的临床病历中。(8)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 (9)输血后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应依法至少保存 7 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0)职能部门会同输血科对输血不良反应评价结果的反馈率为 100%。 2.输血科(血库)应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有记录。 3.由输血科(血库)主任对相关人员进行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再培训与教育。 4.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B】符合“C”,并 科室能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有职能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后考核的记录。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按照制度和流程落实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追踪评价,有改进成效。

紧急情况输血及应急预案流程

紧急情况输血及应急预案流程 1.紧急情况输血:临床急救紧急的情况下需要输血者,血液申请程序要通过紧急的渠道申请。患者抢救完成后,要对具体程序进行规范。 紧急情况下血液申请程序 1)紧急情况下给患者插入静脉插管,并用该插管采集配合实验用的血拌,建立静脉输注通路,尽可能快的将血样送到血库。 2)每个患者的血样管和用血申请单上应该清楚的贴上有患者姓名和唯一标识的住院号标签。如无法识别患者,应该使用某种 紧急入院号或标识。仅仅在你确信获得了患者准确信息后,才使用姓名。 3)如果你在短时间内发出了另外一份针对同一患者的用血申请单,使用与第一份申请单和血样上相同的标识编号,以便血库 工作人员知道他们处理的是同一名患者。 4)如果有多名工作人员处理紧急情况,其中应该有一名负责血液申请单并和血库进行联系。如果同时有多名受伤者,这一 点尤为重要。 5)告诉血库每个患者需要在多短时间内得到血液。说明血液需要的紧急程度。 6)确定你和血库人员都已知道:1、谁将把血液送到患者身边?或者谁将去血库领取血液;2、患者会在什么地方:例如,手 术室/抢救室/其他地方。 7)血库可能会发放O型血液,特别是当确认患者身份可能出错的时候。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这可能是避免严重的不配合输 血的最安全的方法。 8)输血告知随后补签。

120急救患者(多人) ↓ 医院急救中心医护人员→急救中心主任,急救中心内、外科主任组织协调抢救; 填写输血申请单、输血前四项检测单抽血样送检; 填写输血知情同意书; ↓ 输血科值班人员→急查血型,根据库存血量报血站送血,同时报医院总值班和输血科主任;血站血液不 足时,请求血站在各医院调配,同时报医院医务处处长和输血科主任,联系血液; 准确完成交叉配血; ↓ 血液送到抢救现场 突发事件输血应急预案流程图 2. 紧急情况下的发血程序 紧急情况下的发血程序应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且必须确保患者安全。如果有时间检测现采集的患者血样,应立即进行快速鉴定血型和交叉配血实验;如果患者既不能等待,又必须使用未经配合的血液时,应按以下操作进行: 1)如果不知道患者ABO和Rh(D)血型且没时间做快速鉴定,应该尽可能发O型Rh(D)阴性血或者红细胞更安全(经受血者医生申请暂不作交叉配血),特别是对年轻有生育能力的妇女,应该输用Rh(D)阴性血。待血样送到或者有条件做快速鉴定。 2)如有时间检测现采集的血样,应立即用快速法检测受血者血样的ABO及Rh(D)血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流程图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一、?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 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 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 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 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 (一)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后(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立即报告值班医生或护士长。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通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患方提出异议时,经治医护人员应该与患方共同封存剩余血液、血袋及输血器材等,双方签字后由输血科保管备查。?? (二)输血科工作人员接到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后,应仔细询问患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发生在输血时、输血后24 小时内甚至输后几天至几十天发生。 按发生时间可分为:即发型输血反应和迟发型输血反应;按免疫学可分为:免疫性输血反应和非免疫性输血反应;其中免疫性输血反应是输血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反应。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有: (1)发热反应; (2)过敏反应; (3)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4)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 (5)输血后紫癜; (6)血小板输注无效; (7)循环负荷过重; (8)肺微血管栓塞; (9)溶血性输血反应; (10)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二、医务人员应密切监测输血过程,及时发现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在输血过程中,临床医师、护士应随时观察病人的情况,尤其在输血开始的5-15 分钟,护士应注意严格观察患者情况,是否有体温升高、过敏反应、荨麻疹。输血后紫癜、休克、全身出血、血红蛋白尿、少尿或无尿等,输血结束后,认真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现象。 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应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发生怀疑溶血性输血反应或细菌污染输血反应后,立即停止输血,及时报告上级医 师,积极治疗抢救;同时抽取病人血样5ml (1ml用EDTA抗凝,4ml不抗凝)连同血袋一起送回输血科检测分析;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由血管内溶血引起,尿中含血红蛋白)。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一)发生输血反应时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应急预案】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更换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若为一般性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4.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医务科、血库。 5.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并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血库。 6.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程序】 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并 做好记录?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 上报医务科、血库? 怀疑严重反应时? 保留血袋? 抽取患者者血样?送血库 临床紧急用血预案 1.目的为保障紧急抢救患者情况下临床血液能快速安全输注于临床,制定紧 急用血工作预案。 2.编制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临床 输血技术规范》 3.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统一领导,分工负责。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对临床紧急用血进行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4.组织及职责为做好临床紧急输血工作,确保紧急用血的顺利实施,成立临 床紧急用血协调小组:

组长:医务科主任 副组长:检验科主任 成员:各临床科室主任 5.职责 5.1 医务科主任负责紧急输血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决策和现场指挥。 5.2 医务科负责各科室协调与信息上报,并监督执行预案。 5.3 输血科负责预案的具体实施。 5.4 其他各科主任具体负责各部门的应急工作。 6.紧急用血管理预案 6.1 经治医师首先为患者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最好静脉插管,通过该插管采集供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病毒筛查试验用的血标本,并同时通知输血科做好紧急用血准备。 6.2 输血科在确认库存血液不足时,立即与采供血机构联系,说明哪种血液不能满足紧急输血的需要。 6.3 如果有多名医护人员处理多名伤员,此时应指定1名医师负责血液申请并与输血科联络。每个患者的血标本和输血申请单上应清楚地标明患者姓名和住院号号。若无法识别患者(如患者昏迷),可在病案号的基础上加紧急人院号(如01号、02号……),避免在确认受血者身份和粘贴血标本标签时出错。 6.4 如果在短时间内发出另外一份针对同一名患者的《临床输血申请单》,应使用与第一份《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血标本上相同的标识编号,以便输血科技术人员确认处理的是同一名患者。 6.5 急性失血患者如经液体复苏后收缩压能维持在10.66kPa(80mmHg)左右可暂不输血,因为患者维持在许可的低血压状态可减缓出血,防止在伤口处形成的一个不结实的止血血栓被血流冲走。

3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流程

沙坪坝区某医院输血不良反应预案及流程通过输血不良反应监测方法的建立, 加强医务人员对不良反应的识别及预防、处置,有效的预防及降低临床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2 适用范围适用全院各科室。 3 制度内容 3.1 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2 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如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护理人员应及时向主管医师汇报,主管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应及时上报上级医师、科主任、血库及质控办。 3.4 血库处理流程血库工作人员接到通知后应立即上报科主任,并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确定是否发生了溶血性或细菌污染输血反应。查证流程如下: 3.4.1 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 3.4.2 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4.3 肉眼观察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如果可能,该标本应和受血者输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 344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C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4.5 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3.4.6 用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标本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3.4.7 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3.4.8 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尿血红蛋白) 。 3.4.9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3.4.10 血库根据既定流程查证完毕后一个工作日内完善相应记录,血库主任负责解释上述试验结果并永久记录到受血者的临床病历中,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 3.5 输血完毕,医护人员于24小时内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血库保存。血库应在收到《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24小时内上报质控办。质控办和血库 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馈率应达100%,必要时质控办应召开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会议进行讨论并对相关人员进行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再培训与教育。 4相关文件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演练记录(知识材料)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护理应急预案演练记录演练 内容 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 演练时间2015年8月11日星期二 14:30~17:30 演练 地点 血液内科 参 加 人 员 科室姓名科室姓名科室姓名科室姓名 演练场景及记录 (一)演练场景: 2015年8月11日 14:30,23床患者高慧查血常规示血小板为5×109/L,遵医嘱输入O型RH(+)血小板一人份,输注二十分钟后发生过敏反应。 (二)演练用物: 1.治疗车,治疗盘,体温表,血压计,吸氧装置,一次性输氧管,毛毯 2.急救车 2.根据医嘱准备:5mg地塞米松 (三)演练程序: 护士甲(责任护士):巡视病房,敲门进,“高叔叔,您感觉怎么样?” 患者:“我觉得全身发冷,很痒。” 护士甲:“请让我先看一下您的皮肤可以吗?”患者全身散在皮疹,立即关闭输血器,按传呼告知护士乙:“望老师,23床高慧可能发生了输血不良反应,请立即予以支援。” 护士乙(责任护士):“好的,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及责任组长,准备急救用物。” 护士甲:“高叔叔,请让我给您测一下体温可以吗?请您不要紧张,我们会马上为您处理的。” 值班医生:“高叔叔,您感觉那里不舒服啊?”

患者:“我觉得全身发冷,很痒。” 护士甲向医生汇报病情:“患者全身散在皮疹,身上发冷,正在测体温。” 值班医生:“高叔叔,让我先看一下您身上的皮肤情况。身上痒得厉害吗?能不能忍受啊?” 患者:“还好。” 值班医生:“请您放松,我来听一下。”听诊患者肺部、心前区及数脉搏。“患者发生了输血不良反应。高叔叔,请您不要紧张,我们会积极为您处理的。” 护士甲取出体温计:“体温38.8℃。”为患者加一层毛毯保暖。 护士乙同护士丙(责任组长)推急救车、治疗车至床旁。 值班医生:“立即换输生理盐水,给予吸氧3升/分。” 护士甲洗手戴口罩。 护士乙为患者吸氧3升/分。 护士丙轻声安抚患者:“高叔叔,请您不要紧张,我们会积极为您处理的。” 护士乙测脉搏、呼吸、血压。 护士甲同护士丙一起核对:“0.9%氯化钠250毫升。” 护士甲更换生理盐水,撤血小板、血型牌及输血医嘱单。 护士丙安抚患者:“高叔叔,输血过敏反应是很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请您不要紧张,用药后您就会感觉好些的。我们已经通知了您的家属,他们一会就赶过来了。” 护士乙:测生命体征“脉搏90次/分,血压110/70mmHg,呼吸20次/分。” 值班医生:“立即给予地塞米松5毫克静脉推注。” 护士甲与护士丙抽吸药液,双人核对:“地塞米松5毫克。”立即执行。 护士丙在抢救药品使用登记本上记录。 旁白:观察病情10分钟后 值班医生:“高叔叔,您现在感觉好些了吗?让我再看一下您的皮肤。身上还痒吗?皮疹已经在消退了。还有别的不舒服吗?请您好好休息吧。” 护士甲:“田医生,请您补开抢救医嘱,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卡。” 护士乙:清理好用物,整理床单位。 护士丙:“高叔叔,呼叫器已为您放在枕边,有需要请按传呼,我们也会经常巡视病房的。”旁白:值班医生上报输血科,将血袋及不良反应报告单及时送至输血科,并做好相关记录。护士甲补打输液医嘱,到病房挂输液卡,核对签字。 护士甲:半小时后巡视患者,“高叔叔,请问您现在好些了吗?我给您把体温复查一下好吗?”十分钟后复测患者体温36.8℃。“高叔叔,您现在体温正常了,请您多饮水。现在身上还冷吗?那我给您把毛毯撤掉了。有需要的话请及时呼叫我们。”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及处理预防完整版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 及处理预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医、护处理及预防措施 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及护理处理 1、发热反应:是输血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轻者表现为畏寒,发热,一般体温在38℃左右,症状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重者个别可出现高热,烦躁不安,抽搐甚至昏迷。 根据症状轻重处理,轻者减慢输血速度,无禁食的病人可口服布洛芬或物理降温,寒战时注意保暖;重症者应立即停止输血,予吸氧、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或静脉注射赖氨匹林、抗过敏等治疗,并严密观察病情。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卫生。并保留余血、输血器等送检。 2、过敏反应:症状轻者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处理: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继续观察;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畅。如出现呼吸困难者,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喉头水肿严重时可配合气管插管或者切开手术。若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根据医嘱给予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ml,或者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 3、溶血反应:是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轻者难与发热反应鉴别,头痛、心前区窘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重者表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循环障碍,继发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以至血压降低等休克表现。严重的不合血输入后,因大量红细胞破坏,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一旦发生溶血反应,立即终止输血,保持静脉通畅,与医生联系,并保留余血,核对血型,重做交叉配血实验;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双侧腰部封闭,用热水袋热敷双侧肾区,防止肾小管痉挛,保护肾脏。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对少尿、无尿者按急性肾衰处理,出现休克症状时,立即配合抢救休克。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评估制度由于人类血液成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几乎不存在完全同型的血液成份,这使受血者可能发生多种不良反应或潜在的风险。为及时正确处置输血不良反应,尽可能避免或减轻输血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制订本制度。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概念: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受血者输入血液或血液制品过程中或输注结束后出现某些症状和体征,并且用原有疾病不能解释的情况。 二、分类:过敏性反应或类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的输血反应;循环负荷过重;枸橼酸盐中毒;氨血症与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肺微栓塞;输血后紫癜;含铁血黄素症;出血倾向;空气栓塞;低温反应;输血后静脉炎。 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的时间分为即发反应、迟发反应、输血相关反应。即发反应(即发型输血不良反应):是指输血当时和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反应。迟发反应(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在输血后几天、十几天或几十天后发生的反应。输血相关反应:是指与输血有直接关系,含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的反应。 三、输血相关性疾病:输血后肝炎;艾滋病;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疟疾;成人T细胞白血病;弓形体病;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其他经血液传播性疾病【庚性肝炎病毒(HGV)朊病毒---新克雅氏病非典型肺炎病毒(SARS)】

四、输血不良反应预防:患者输血时应先慢后快,输血过程前15分钟输注速度应缓慢,滴速不应超过5ml/min,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五、输血不良反应处置 (一)凡发生与患者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必须被视为疑似输血不良反应。 (二)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减慢或暂停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立即通知医师; (三)医师应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1、医师判定为患者疾病引起的反应,可继续输血,但须密切观察。 2、轻微输血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可继续输血,但必须密切观察。 3、输血不良反应较重,应停止输血,积极对症治疗。 4、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积极治疗抢救。 5、通知采供血机构,封存血袋;立即调查输血不良反应原因,为治疗抢救提供有利情况。 6、临床科室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通知输血科,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还应通知医务科,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不良反应,应通知输血科、医务科、感染管理科,并逐项填写输血不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流程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流程 一、应急预案 1. 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 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4. 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单,上报输血科及院感科 5. 怀疑溶血、细菌污染等严重输血反应时,保留血袋抽取患者血样送往输血 科、检验科 6. 按有关流程对输血器进行封存 二、溶血性输血反应处置流程 1. 怀疑病人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 (1)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每小时尿量、尿色及血压,腰背疼痛,黄疸,出血等情况。按特别护理要求记录出入水量及病情。热水袋热敷肾区时,防止烫伤,并要交班。 (3)两名医护人员共同核对病人《临床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合试验记录及病史各项内容;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的血型(ABO血型、RhD血型),复查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及交叉配血试验。 (4)采集病人血样,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同时采集病人血样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尽早检测血常 规、尿常规,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 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5)重新给病人抽血鉴定血型。 (6)保存输血袋中残留血。 2. 护士及时通知 ---床位(值班)医师--- 上级医师。 ---输血科值班人员、患者新采集血样送达输血科。 ---科护士长---大科护士长---护理部。3.输血科确认溶血性输血反应后及时通知---输血科主任--- 医务部分管同志和部长---分管院长。 ---护士长---大科护士长---护理部 ---床位(值班)医师及上级医师---科主任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报告处理

输血反应反馈和不良反应调查处理与报告管理制度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与预防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病人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的过程中或者输血后,出现的任何输血前不能预期的、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症。 一)红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 1.分类可分为免疫性的输血反应和非免疫性的输血反应。 2.预防 (1)输血前进行严格的血型鉴定、不完全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试验,并保证检验结果无误。 (2)必须保证临床血液的质量,防止人为造成血液的体外破坏。 (3)输血科与临床输血护士应该进行严格的核对、避免人为差错。 (4)临床输血护士应当严格遵守输血有关规定,严密观察受血者输血后的反应并做相应记录,做好应对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抢救措施。 二)白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 1.分类白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主要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和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等。 2.预防 (1)非溶血发热反应的预防:选用洗涤红细胞或去除白细胞血液进行输注,如果输注的是白细胞或血小板制品应当进行HLA抗体检测。 (2)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预防:用一定剂量的γ射线如出一60Co、137Ce或直线加速器X射线对献血员提供的血液进行照射,以灭活其中有免疫增殖活性的淋巴细胞。 (3)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的预防:对献血员进行HLA抗体检测或对献血员提供的血液进行洗涤处理,减少受血者外源血浆的输入量,不要进行全血输注。 三)血小板相关的输血反应 1.分类血小板相关的输血反应主要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后紫癜以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等。 2.预防 (1)非溶血发热反应的预防:对患者和献血者(必要时)血清进行血小板抗体(包括HLA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或对供、受血者进行血小板交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