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全国在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也就是说在整个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当时毛泽东同志估计这个过渡时期,大约需要十八年,即三年恢复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加上三个五年计划。他认为中国“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可以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大改造历史背景: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

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

个体手工业是以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从事商品生产的一种个体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1952年手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1%,农村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很大部分来自手工业。

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决定逐步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人数已占全国手工业从业人数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过渡时期的一项基本任务。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中具有两面性,既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又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相应也具有两面性。

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在经过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等一系列从初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后,至1956年底,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已占原有资本主义工业总户数和职工人数的99%,占生产总值的99.6%。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用定息方式,即按照公私合营企业的私股股额(共23亿余元)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共发10年。这就使得私股与生产资料的使用权相分离,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管理和运用。定息停付后,企业就完全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包括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使剥削者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至此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并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历史意义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消灭私有制这样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而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它与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一起,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

编辑本段土地改革后的问题土地改革后的中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中农化”。在老解放区,由于种种原因又出现了土地买卖和两级分化的现象。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农民得到土地后,下一步该怎么办?根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必须进一步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农民引到互助合作的道路上来。

土地改革后的农村都建立了互助合作组,由于土地买卖和两级分化,有的地区不少互助组瘫痪了。1950年7月,山西省委组织考察组到武乡县进行考察后写出了《山西武乡农村考察报告》,同年山西省长治地委也写出了《关于组织起来的情况与问题的报告》。两个报告持相同的观点,认为要解决互助组消沉涣散的问题,必须使互助组增加新的内容,才能够有效的增加生产。那么山西所说的新内容是什么呢?那就是要把互助组转变成以土地入股为特点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山西省委在写给华北局的《把老区互助组提高一步》的报告中还主张用增加公共积累、扩大初级社按劳分配部分的比重这些新因素,限制富农发展,逐步战胜农民的自发趋势,逐步动摇、削弱直至否定私有基础。

当时,刘少奇和华北局对山西省委的上述主张持不同意见,认为:巩固互助组的主要问题是充实互助组的生产内容,而不是去动摇其私有的基础。强调搞农业集体化,那是将来的任务,并要以国家工业的强大发展和农业机器的大量使用为条件。华北局对山西省委报告的批复和刘少奇同志的批语和他在不同场合的讲话都对山西的主张提出了批评。刘少奇认为山西的做法是“错误的、危险的、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但是毛泽东不同意刘少奇和东北局的意见,并明确支持山西省委的意见。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在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期是存在着争论的。后来,刘少奇和华北局的薄一波、刘澜涛遵从了毛泽东。从而在中央“统一了思想认识”并早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前于1951年9月,中央召开的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后又经修改,于同年12月下发各级党委试行。一直到1953年2月经毛泽东进一步修改后才作出正式《决

议》发给全党实施。

三大改造的特点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积极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采取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方式,引导农民逐步摆脱私有制;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巩固饿团结中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的阶级路线,从而团结了广大农民共同走合作化道路。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到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有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对官僚资本没收,对民族资本和平赎买);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到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过渡形式);对企业的改造同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结合起来,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初中历史 三大改造练习题(含答案)

《三大改造》检测 【基础不倒翁】 1.“双城县的希勤村,以村为单位,采取领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全面规划……适当地配备了骨干力量,调整和密切了社和社、社和组的关系,从而有计划地全面地推进了农业合作化运动”。这种情况出现在()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B 【解析】从材料中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一信息可以判断,这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正确。故选B项。 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成分包括() ①国营经济②合作社经济③个体经济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D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国营经济,通过在农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建立起合作社经济,同时还存在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故选D项。 3.下图是我国农业合作化时期的一幅宣传画。下面对其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中,中国共产党颁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B.农业合作化完成后,国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C.农业合作化完成以后,农村中的土地所有制发生的变化 D.农业合作化完成后,国家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3.C 【解析】农业合作化完成后,农村土地所有制由农民土地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故选C项。 4.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指 ( ) A.资本家由剥削者到劳动者的过渡 B.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 C.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 D.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4.D 【解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目的就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

三大改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三大改造的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摘要】: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关键词】: 三大改造经验教训个人看法 【正文】: 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看,三大改造运动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选择”性,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一边倒的立场、帝国主义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影响。但统而观之,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严格地说都不是构成历史必然性的充分条件,所以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必然”很难说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惟一选择”很难说就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惟一选择。一种直到现在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虽然三大改造运动存在一定问题,但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惟一选择。 “三大改造”的依据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因此,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与对三大改造的评价直接有关。对于这条路线有三种评价:一是龚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二是薛暮桥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蕴晖提出的“战略思想的重大变更”,认为它离开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全国在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也就是说在整个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当时毛泽东同志估计这个过渡时期,大约需要十八年,即三年恢复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加上三个五年计划。他认为中国“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可以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大改造历史背景: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在商业方面,则在国家掌握一切重要货源的情况下,通过使私营商业执行经销代销业务的方式向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转变。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11月,中共中央召集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会议,加强了对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领导。这时,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兴起,最后地断绝了资本主义和农村的联系,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条件已经成熟。全行业公私合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1956年1月10日,北京首先宣布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接着,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重庆、沈阳等大城市以及50多个中等城市相继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在1956年的第一季度末,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已达到99%,私营商业达到85%,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出一系列指示,对民族工商业者的选举权、工作和生活作了充分保障,使民族工商业者在不太勉强的情况下接受社会主义,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中,也存在着过急过快和过粗的问题。同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顺利地开展和完成了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三大改造》八年级历史下 教学案例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课 《三大改造》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针对初二学生对三大改造的有关知识不了解,尤其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所有制的转变缺乏知识储备,理解概念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堂课全面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让学生通过已有现实社会中的现象、认识来说明“三大改造”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历史意义,并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教学主题 本节课教师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利用现实已有知识说明历史疑难概念,化难为简,转变学生认识,启发历史思维,实行小组互助合作。加深学生对生产关系变革知识的理解,前后联系对比,记忆深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了解并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充填小故事辅助提高学生兴趣;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让学生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四)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三大改造,讲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图片,通过图片分析历史现象,联系生活,以情感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是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难点是三大改造的实质。对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涉及政治经济学内容,讲授时重点突破。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小组合作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

论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 及对三大改造的评价 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至1956年,新中 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看,三大改造运动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选择”性,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一边倒的立场、帝国主义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影响。但统而观之,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严格地说都不是构成历史必然性的充分条件,所以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必然”很难说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惟一选择”很难说就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惟一选择。一种直到现在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虽然三大改造运动存在一定问题,但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惟一选择。 “三大改造”的依据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因此,对过渡时期总 路线的评价与对三大改造的评价直接有关。对于这条路线有三种评价:一是龚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二是薛暮桥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蕴晖提出的“战略思

想的重大变更”,认为它离开了我国国情,离开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尽管仍有基本肯定、基本否定、部分肯定部会否定等多种不同看法,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运动,在大规模运动的数年中生产力水平没有下降并得到较快发展的状况,越来越趋于实证性的具体分析了。 站在21世纪初期的历史高度看待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三 大改造运动,我们应该说些什么呢?一种曾被视为绝对纯粹和完美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它建立之后不到30年的时间就成为束缚生产 力的桎梏而难以坚持下去,不得不让当年已经消灭了的经济成份重新复活起来,这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所以,问题不在于三大改造运动是快还是慢,是早还是迟,不在于是用15年完成还是用3-5年完成,问题在于通过三大改造运动建立的这种纯粹的“公有制”违反了经济 发展的本性,问题在于运用国家权力消灭了当初不该消灭的经济成份,从而也就消灭了经济的活力。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的深入,对于我国建国初期历史约7年之久的“三大改造”更多学者采取了实证性的分析研究。一方面,对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私营金融业改造的必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并指出改造工作中的缺点与不足;另一方面,将1953年以后的改造运动与当时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业化的主客观环境联系起来,分阶段、分行业的进行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就“一五”期间的客观经济状况而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决定了建立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三大改造练习题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三大改造练习题【学习目标】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因、方式、意义【达标练习】 一、轻松入门(必做题,每题10分): 1. 我国的三大改造是指:()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家实行赎买政策 2、我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于( ) A.1952年底B.1954年初C.1955年底D.1956年底 3、“三大改造”中,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形式主要是() A、公私合营 B、赎买 C、建立生产合作社 D、全行业公私合营 4、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其() A、农民缺乏必要的生产工具 B、农村出现了新的贫富不均现象 C、先进的机械化农具难以在农村推广 D、分散的个体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5、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B.个体手工业联合成集体合作社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6、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 二、快乐晋阶(必做题,每题10分): 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是()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理 B、没收官僚资本 C、实行赎买政策 D、实行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方针 2、下列事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 A.没收官僚资本企业B.土地改革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D.工商业公私合营 3、中国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

A、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B、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C\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D、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 三、生活拓展(选做题,每题10分): 1、解放前,上海水泥厂的最高产量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1957年,还是原有的设备,该厂的产量却超过了设计能力的40%,产量变化的关键原因是() A、市场需求增大了 B、该厂的工人人数增加了 C、政治环境变了 D、实行了公私合营 2、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有什么缺点? 四、小调查(10-30分) 1)调查一下家乡农村农业合作化的情况,在班里交流。 提示:可访问年长者,也可上网、去图书馆查资料,列出调查提纲,充实材料,最后形成文字材料。 2)调查一个老字号店铺在公私合营时的情况,在班里交流。 提示:各地老字号店铺很多,可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老字号店铺,调查其创办的年代,产品销售情况,公私合营情况,写出文字材料。

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三大改造的完成;经济建设成就;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能力要求: 1、通过过渡时期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 2、提高学 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 3、指 4、导学生总结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 5、培养综合分析问 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本讲重点: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本讲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和性质。 [课时安排]: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复习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的史实,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的概念:a.从时间上看,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b.从任务上看,前三年(1949 ~ 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后四年(1953 ~ 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其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私有私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a.提出时间:1953年 过渡时期总路线 b.内容:“一化三改造”(具体内容见课本P103页) c.实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中国唯一 经济基础。 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 ~ 1957年)。是根据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制定的,它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一个重大步骤。“一五”计划主要提出两个方面的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完成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国家对农业的改造 必要性:土改以后,我国农村是个体经济的大海,建立在生产资料私自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是分散落后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广大农民从实践中体会到,要脱离贫困,只有联合起来走社会主义大道。 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原则 a.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b.原则:自愿互利。 农业合作化的过程: 从临时的农业互助组发展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级是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组织,初级社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 具体方法:掌握不同典型,点面结合,创造和推广结合,普及和提高结合。即教材中所总结的“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国家对手工业的改造,采取的步骤大致与农业相同。 2、国家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改造的必要性 我国所进行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对民族资本进行改造。在国民经济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相比,是先进的经济成分,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比,却是落后的成分。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就

三大改造意义

三大改造的意义 改革是让一个国家强大的重要方式,我国自建国以来就在不断的改革中前进。而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更是有目共睹的。无论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都有重要的意义,它的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三大改造最主要的历史意义就是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历史背景 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国在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也就是说在整个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三大改造的过程 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时期。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过渡时期的一项基本任务。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就是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

三大改造的社会意义及现实启示

正文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经验与教训 2016年,是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60周年。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整个过渡时期我国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对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评价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有充分肯定的,全盘否定,既肯定又批判的。对此,我认为应该客观的去分析和讨论,去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这个源头和起点。 首先,三大改造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例,在土地改革后,农村面临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客观的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状况。广大农民翻了身,拥有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标志。同时,这种生产方式满足了农民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交流与提高,对于粮食的增产增收,工业原料来源的极大丰富,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其次,三大改造在丰富党的指导思想方面的功劳不容忽视。这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我国的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国采取了赎买政策,将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1955 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已达到99%,私营商业达到85%,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这一过程不难看出,我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对民族工商业者的选举权、工作和生活作了充分保障,使民族工商业者在不太勉强的情况下接受社会主义,而不是一味强制性地将私营企业统统收归国有,从而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另外,也是三大改造最重要的功绩,就是它的历史意义。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党从国民党手中接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带领饱受战争之苦的广大穷苦人民恢复和发展经济是我党的首要任务。此时,提出一项正确的经济发展路线迫在眉睫。“三大改造”应运而生,在这一过渡时期,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顺利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扫清了障碍,功绩之大,有目共睹。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使社会主义中国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新变化,其中当然离不开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继承与发展。 然而,根据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的哲学理论,矛盾具有两面性,这也可以运用到我们对“三大改造”的客观评定上。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首先,在

浅谈过度时期“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浅谈过渡时期“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09级电子商务 1095xxxxxxxx 叶菲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我国所形成的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还需要有一个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程,如何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同样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历史性课题。为了解决这个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首先对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作了深入而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科学理论,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为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这种转变创造了条件。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从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在会议上致开幕词。这次大会通过了关于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毛泽东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事实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全国人民的拥护下稳固地掌握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在已经解放的地区,建立了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各地建立的民主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范围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手里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反。无产阶级就可以运用这个政权的力量,采取适当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建立和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经济上,国营经济的建立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为中国革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前提。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阶段就实行了彻底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把中国的资产阶级力量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在“节制资本”的前提下,允许

论三大改造及其历史意义

论三大改造及其历史意义 三大改造历史背景 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国在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89页)也就是说在整个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当时毛泽东同志估计这个过渡时期,大约需要十八年,即三年恢复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加上三个五年计划。他认为中国“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可以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16页)。 三大改造的过程 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并以草案的形式发给各地党委试行。此后,各地党委加强了领导,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到1952年底,全国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到830余万个,参加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40%,其中,各地还个别试办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3600余个。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1954年春,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9.5万个,参加农户达170万户,大大超过了中央提出的数字。4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二次农村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形势,指出农村将相继出现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高涨的局面。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民入社,国家从各方面大力支援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同年秋,全国新建农业生产合作社13万多个,加上原有的共22.5万多个。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时期。1955年10月4日至1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要求到1958年春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基本上普及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实现半社会主义合作化。会后,农业合作化运动急速发展,仅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在全国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到1956年底,参加初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6.3%,参加高级社的达总到农户总数的87.8%,基本上实现了完全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过渡时期的一项基本任务。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

三大改造的实质

《三大改造的实质》 试题: 我国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C、在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D、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答案:B 解析: 三大改造的实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农民已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已处在消灭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基本结束。透过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 【相关阅读】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好处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资料

三大改造

第5课《三大改造》学案 班级学号姓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基本知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及其实质。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缺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过程中,我党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自主学习】 1.农业 背景: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工具。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改造方式:组成_________合作社,走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2.手工业 改造方式:__________________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式:_________年起,逐步发展企业的__________,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政策:_________政策。使用这种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的高潮。 4.三大改造的意义 到_______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国初步建立起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制度 ③从此,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依据土地和财产的多少,农民一般分为富农、中农、贫农和雇农。贫农是指那些只有较少土地、部分或大部分租用其他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耕作,并交纳地租的农民。雇农是指没有或只有极少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农民。下面是1953年湖南 思考一:表中贫农、雇农的户均耕地达到6.98亩,这主要得益于什么制度的改革?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问题: 答案: 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相关阅读】 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必须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为了把原先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透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在商业方面,则在国家掌握一切重要货源的状况下,透过使私营商业执行经销代销业务的方式向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转变。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

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浅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环境与资源学院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 学号:### 2011/11/18

浅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摘要:50年代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80年代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两个重要转折点,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产生不同的影响,实践与完善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不同方针政策,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都产生了空前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二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 关键词: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改革开放;关系 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 1、社会主义改造 1950年中共召开的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利用新生政权力量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的决定,这项决定“实际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回顾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国刚刚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但是旧的经济体制还没有得到改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就必须利用手中的政权,打破阻碍

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即改变旧的产关系和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使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因为,尽管当时新民主主义的发展为中国实现富强之路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实践条件,但随着土改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农村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纷纷呈现在党的面前。农村土改后,出现中农化趋势,存在土地兼并和雇工现象,初步拉开了贫富差距,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老解放区的助组织呈现涣散的状况,因为具备了独立的生产条件的中农愿意单干,不愿参加互相合作,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贫农则希望通过互助合作组织把自己发展起来,产生一种自发的社会主义的平均思想和依赖国家的情绪,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城市,不法资本家为牟取暴利而进行的种种非法活动乃至犯罪活动,严重阻碍了国营经济的发展。因为,在很多时候,国营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不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资金、原料、产品销售等许多方面发生矛盾。这一切,都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依靠力量是国营经济。归根结底,上述所有一切,实质上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最终结果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人民实现富裕、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 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如何搬走中国人民实现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这成了中国共产党必须考虑的问题。基于这种考虑,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利用手中的政权,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

[初中历史]三大改造教案1 人教版

第五课三大改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 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⑵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⑴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⑵适当补充课外材料,训练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4.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是我党在过渡时期实行的一项正确的政策; ⑵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热爱集体的品德; 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⑴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 ⑵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方法:讲解法讲述法读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 2.手段: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前写好课题和第一个大标题) (课件)播放电视剧《大宅门》中百草厅公私合营的片段。(问)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啊?(学生回答)刚刚老师放给大家看的是电视剧《大宅门》中公私合营的一段,现在大家把书打开到第23页中,看有关北京老字号药店同仁堂的介绍。其实,《大宅门》中的百草厅的真实来源就是同仁堂药店。老师读) 2.公私合营: 好,我们一直在说公私合营,那么,到底什么叫公私合营呢?公私合营是针对什么来说的呢?(课件:是我们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那老师要问了,以前我们学过改造的低级形式,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啊?(学生回答)(课件:对工业中的计划定货统购包销和商业中的委任经销代销等等)。(课件:毛泽东在1953.7发表的《关于国家资本主义》一文中写道:“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主要的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那大家想想看为什么说已经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了啊?(问)(老师归纳)虽然这些资本家对企业仍然拥有所有权,但已经不能自由买卖了。那大家想看看,公私合营照字面理解应该是什么啊?就是国家与私人,这里也就是指资本家联合起来经营工商业。原本都是资本家自己独家经营,现在变成与国家合营了。新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们国家来说,必须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以公私合营对我们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变革是有好处的。那对资本家有没有好处呢?他们是不是被强迫答应公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