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碳稳定同位素在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研究中的应用

氢氧碳稳定同位素在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研究中的应用
氢氧碳稳定同位素在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研究中的应用

第22卷 第4期世 界 林 业 研 究Vol.22 No.4 2009年8月World Forestry Research Aug12009

氢氧碳稳定同位素在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研究中的应用3

徐 庆1 冀春雷1 王海英1 李 旸2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1;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北京100091)

摘要:综述了氢氧碳稳定同位素的概念、示踪原理及其应用于定量确定植物水分来源、水分利用格局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研究进展。同时展望了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氢氧碳多种稳定同位素联合示踪先进技术在定量研究植物水分利用策略以及植被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氢氧碳稳定同位素,植物水分来源,水分利用效率,水分利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S7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241(2009)04-0041-06

Use of St able Isotopes of Hydrogen,O xygen and

Carbon to I den ti fy W a ter Use Stra tegy by Pl an ts

Xu Q ing1 J i Chunlei1 W ang Haiying1 L i yang2

(1Research I nstitute of Forest Ecol ogy,Envir on ment and Pr otecti on,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Beijing

100091,China;2Research I nstitute of Wood I ndustry,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Beijing100091,China)

Abstract:Stable is ot op ic technol ogy is a ne w method t o deter m ine s ources and utilizati on patterns of p lant water.The main advantage of this technol ogy is that it can p r ovide results of relatively high ac2 curacy and sensitivity.The pur pose of this paper is t o p resent an overvie w of the concep ts and theory of stable is ot ope tracing,and the methods of using stable is ot opes of hydr ogen,oxygen and carbon t o quantify s ources of p lant water and pattern and efficiency of p lant water use.This paper uses s ome exa mp les t o demonstrate how the stable is ot op ic technol ogy may be used t o address different issues re2 lated t o p lant water use strategies,and p r ovides s ome pers pectives on app licati ons of the advanced technol ogy of si m ultaneously tracing multi p le stable is ot opes(hydr ogen,oxygen and carbon)in stud2 ying mechanis m s of potential vegetati on res ponses t o gl obal cli m ate change.

Key words:stable is ot opes of hydr ogen,oxygen and carbon,water s ource of p lant,water use effi2 ciency,water use strategy

水是植物生命活动中最活跃的成分之一,对植物生长发育、数量和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成为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1]。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区域降雨格局的变化[2],植物吸收和利用水分的模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态系统对环境水分状况发生改变时的响应结果[3],因此,对植物水分利用策略及水分来源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和预测降雨格局变化导致未来植被时空变化的规律[4],有助于林业科技人员根据生境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进行植被建设和恢复工作。氢氧碳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有较高的灵敏度与准确性,为定量研究植物水分来源,水分利用格局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3收稿日期:2009-04-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0771712);“十一五”林业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3A04);948项目(2006-4-04)

作者简介:徐庆,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稳定同位素生态学,E-mail:xu2 qing@https://www.360docs.net/doc/055131755.html,

世 界 林 业 研 究第22卷

1 稳定同位素示踪基本原理

稳定同位素是指尚未发现存在放射性衰变的

同位素,对水文和水资源研究而言,天然存在于水

分子中的氢有1H(氢)和D(氘)共2种稳定同位

素,氧有16O,17O和18O共3种稳定同位素。天然

存在于植物组织中的碳有12C和13C共2种稳定同

位素。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体内氢氧碳的同位素

组成不同,通过分析植物体内同位素组成的变化,

可以确定植物的水分来源、水分利用格局和水分

利用效率。

由于稳定同位素在自然界中含量极低,用同

位素比值的绝对量表示同位素的差异比较困难,

因此,国际上规定统一采用待测样品中某元素的

同位素比值(R

sam ple

)与标准样品的同种元素的相

应同位素比值(R

standa rd

)的相对千分差作为量度,

记作为δ值,即

δX(‰)=(R

sam ple

/R standa rd-1)×1000

式中R

sam ple

是样品中元素的重轻同位素丰度

之比,如(D/H)

sam ple

,(18O/16O)sam ple和

(12C/13C)

sam ple 。R

standa rd

是国际通用标准物的重轻

同位素丰度之比,如(D/H)

standa rd

,(18O/16O)

standa rd 和(12C/13C)

standa rd

。通过分析δ值的变化来解

决实际问题[5-6]。

2 氢氧稳定同位素在定量确定植物水分来源和水分利用格局中的应用

植物中氢和氧的主要来源是水。植物所能利用的水分主要来自降水、土壤水、径流(包括融雪)和地下水。土壤水、径流和地下水最初也全部来自降水,但由于土壤水分输入的季节变化、地表层的蒸发或土壤水分和地下水之间的差异使得土壤水分产生同位素组成的梯度(Is ot op ic compo2 siti on gradients)[6-9]。对一般植物而言,水分在被植物根系吸收和从根向叶移动时不发生氢氧同位素分馏[6-9],植物木质部水中的氢和氧稳定同位素比率反映了它们生活的环境中的水分来源[7,10-11]。因此,通过分析比较植物木质部水分与植物生长环境水(潜在水源)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利用二项或多项同位素混合模型可以确定植物吸收利用水分的来源及不同水源对植物水分的相对贡献大小[7-9,12-13],还可研究植物水分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11]。2.1 确定植物水分来源及其贡献大小

根据植物体(木质部)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确定植物所利用水源的研究国际上已有较多报道[14-19]。S m ith等研究了Eastern Sierra河岸群落,发现优势树种在生长季逐渐由利用土壤水转到利用地下水[20]。在美国西部盐湖城附近,雨水的δD 为-200‰(冬季)~-20‰(夏季),河水基本稳定在-12l‰,远离河流的小树利用土壤水,靠近河流的小树利用河水,而生长在河岸的大树利用地下水,并不利用河水[7]。利用氢氧同位素研究澳大利亚河岸桉树(Eucalyptus cam aldulensis)得出,在生长季节,离河岸10~40m范围内的桉树不是利用土壤水而是利用地下水。生长在河旁的桉树除了直接利用河水外,还利用了地下水和土壤水,各种水源的比例因季节而异[8]。

Mensforth等在犹他州与亚里桑那州交界处一个沙漠灌丛群落中,通过测定优势植物木质部水分δD研究了荒漠植物对夏季降水的利用,得出1年生植物和肉质植物如丝兰属(Yucca)只利用夏季降水;多年生种类利用夏季降水和深层土壤水以及保存的冬季降水。其中草本种类水分的91%和木本种类的57%来自夏季降水;2种深根系多年生种类的δD与泉水相近,表明它们利用地下水和残留的冬季土壤水分[8]。通过分析梣叶槭(Acer neganda)的年轮宽度(代表径向生长增量)和年轮中的δD,表明在生命最初20~25a 中,δD值与夏季降水相似,径向增长不规律。25a 以后,δD与地下水相似,年轮较大,生长稳定,说明梣叶槭年幼时利用地表水源(如降水或河水),生长不稳定与水源的不稳定有关;树木长到一定大小,利用到了稳定的水源———地下水,因而稳定地生长[7]。

世界上许多海岸区域常被雾所覆盖,雾对植物可能是一种很重要的水分来源。通过测定红杉林(Sequoia se m pervirens)中雾、雨水、土壤水及优势植物木质部水分的D和18O,发现植物利用了通过树木冠层截留滴落到土壤中的雾水,尤其在降雨量较少的夏季或年份中,植物利用雾水的比例更大[21]。通过采用包括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内的一系列方法研究表明,红杉叶片可以直接吸收雾水[22]。

2.2 研究植物水分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不同生活型植物水分利用方式不同。前人根据植物木质部水中氢稳定同位素丰度研究分析不

24

第4期徐庆,冀春雷,王海英,等:氢氧碳稳定同位素在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研究中的应用

同生活型植物水分来源和水分利用方式的研究报道较多[14,16-19,23]。如在干旱半干旱环境下,有些植物主要利用土壤水中冬季降水,有些植物主要利用土壤水中夏季降水[22,24],且不同生活型的植物(浅根和深根)通过扩展根系的分布以便吸收利用土壤垂直剖面中不同深度的土壤水[18]。有时,添加示踪物(如富集氘的重水)与自然丰度同位素方法相结合,对于解释植物水分吸收动态[23-25]及水分在同株植物无性系分株之间转移特性很有帮助[26]。在这些研究中,可以把D

2

O 标记的水添加到单株植物或整个实验小区,以便区分出植物利用水分的确切土壤层次[27]和时间[16],同位素脉冲标记可揭示群落内不同生活型植物水资源的分配格局[16,24]。无论采用水的自然丰度示踪物还是添加示踪物,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量化不同植物利用表层或深层水的绝对量和相对量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当很难或不可能利用二源或三源混合模型时[4],同位素示踪物脉冲(is ot opetracer pulse labeling)方法与植物蒸腾(T)和可交换水体积(V)的测量相结合,能够精确量化植物对不同源水分的利用。为此,Sch winning 提出一个动态混合模型,即通过测量T和V以及标记(f)和未标记(1-f)水源,能够很好地揭示灌木与草本混合群落的水分利用特征,从而更好地推断群落中各植物水分分配的格局[16]。

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能确定在土壤中哪部分植物根系是吸收水分的最活跃区域[7,28]。虽然植物根系可以遍布整个土壤剖面,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根系在其存在的土层中都表现出水分吸收能力。氢氧同位素的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到目前为止其他方法还难以解决这一问题[29]。还可以利用δD或δ18O来调查群落内不同物种水资源利用的差异[25],确立植物沿自然有效水分梯度分布与植物获得水资源深度之间的关系[8,29-30]。

植物根系的分布及根深是决定植物利用水分来源的一个重要因素,表层和深层根系的相对分布及其活性影响着植物吸收水分的范围[23]。植物对表层土壤水分的响应并不同水分的可获得程度呈线性关系,有时需要一场达到一定雨量的降雨来刺激这些植物表层根系的活性,在干旱季节或者干旱地区,植物在利用有限的降雨时,有一个最小降雨量的阈值,只有当降雨量达到一定阈值时,植物根系才开始形成并保持吸收表层土壤水分的功能,这种响应对干旱地区的植物能够同时利用上年冬天和春天以及本年度生长季节的降雨是非常重要的[6]。在非洲西部潮湿的热带草原地区,无论是干旱还是湿润季节,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都使用表层土壤水分[6]。干旱地区的耐旱物种只有在雨水较充足的季节才利用表层土壤水,而在雨水不可靠或雨量较小时,并不利用来自降雨的表层土壤水分。可见,在干旱季节,植物一般多只利用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并不利用偶尔一场降雨量不大的雨水,但当雨季来临之后,植物的根系能迅速地转为吸收表层土壤中的雨水[15]。

W hite等分析了阿肯色州沼泽地优势树种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的边材木质部水的δD,发现它不受夏季降水的影响,因为落羽杉的根在浅水层以下,降水不影响其利用地下水。纽约州干燥处的美国白松(P inus strabu)在暴雨后5天内几乎完全利用雨水,笫6天开始吸收木质部水分;湿润处的美国白松暴雨后的木质部水的δD界于雨水和地下水之间,表明其利用了雨水和地下水, 5天或6天后,δD几乎与地下水相同,表明其只利用了地下水。通过计算,美国白松在干早和湿润的夏季分别利用了雨水的20%和32%[31]。

深根植物(如高大的乔木)将吸收的深层土壤水释放到上层土壤,提升上来的水分帮助它度过旱季,同时相邻的植物(如树下草本)也可受益[32]。如在纽约州的夏季干旱时,地下水被糖槭(A cer saccharum)水力提升上来,附近浅根的草本、灌木和幼树随着离大树距离的增大表现出越来越重的萎蔫程度,通过分析δD,可以确定它们利用的水分中“水力提升水分”所占的比率[31]。

2.3 我国主要研究概况

在我国,运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植物水分来源、水分利用策略的定量研究报道还很少[33-34]。Ohte[34]对半干早地区毛乌素沙地的沙地柏(S abina vulgaris)、油篙( A rte m isia ordosica)、早柳(Salix m atsudana)进行了研究。Cheng等[33]利用氢稳定同位素研究了鄂尔多斯草原荒漠化生态系统内本氏针茅(S tipa bungeana)、油篙(A rte m isia ordosica)和牛心朴子(Cynanchum ko m arovii)对夏季不同脉冲雨水的利用。李鹏菊等[35]对石灰山地热带季节性湿润林各种水分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表明,在旱季

34

世 界 林 业 研 究第22卷

林内植物能够通过自身非常发达的根系吸收深层

土壤水及地下水,给植物提供稳定而持久的水分供应,加之植物在炎热的旱季会伴有部分落叶,大大缓解了其在旱季因水分亏缺而造成的蒸腾压力,使其顺利度过艰难时期。

3 碳稳定同位素在定量指示植物水分利

用效率中的应用

近几十年来,利用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来定量研究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UE )一直引起科学家的极大兴趣,在生态学和全球变化研究中得

到广泛的应用[36-40]

δ13C 分析是评估C 3植物叶片中细胞间平均

CO 2浓度的有效方法。植物组织的δ13

C 值不仅反映了大气CO 2的碳同位素比值,也反映了C i /C a 值。根据水分利用效率的定义,植物水分利用效

率也与C i 和C a 有密切的联系,这样δ13

C 值可间接地揭示出植物长时期的水分利用效率。由于植物组织的碳是在一段时间(如整个生长期)内累

积起来的,其δ13

C 值可以指示出这段时间内平均的C i /C a 值及WUE 值。这种方法比常规的仅能测定采样时植物的C i /C a 值和WUE 值的叶片光

合仪优越得多[31]。大量研究证实,δ13

C 值与WUE 存在高度相关性,可以作为衡量植物长时期

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指标之一[8,36-40]

。3.1 国外研究概况

Soberado 等对热带干旱森林植物的研究得

出,落叶树种的δ13C 高于常绿树种[41]

。而Leffler 和Enquist 对热带森林优势树种的调查得出,常

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的δ13

C 没有明显差别,因而认为,热带树木的WUE 比人们原来认为得更为复杂[42]

。日本学者Koichi 等研究发现,印度尼西亚热带山地森林中蕨类植物攀援蓧蕨(O leandra pis 2tillaris )在旱季(6、7月),叶的碳稳定同位素比例(δ13C )与WUE 呈正相关,且无林冠遮阴时(平均为-30‰)高于林下值(平均为-33‰),说明在水分受限时,光下的单位叶面积具有较高的气体

交换能力[43]

Penuelas 等[44]

比较了生长在西班牙亚沙漠

地带山谷中4种主要植物的δ13

C,草本植物针茅属(S tipa )和灌木迷迭香(R os m arinus officina lis )

的δ13

C 比乔木西班牙刺柏(Juniperus thurifera )和地中海白松(P inus halepensis )低大约2‰,这可能

是由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在根系分布上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水分利用方式。3.2 国内研究概况

W ang [45]

对中国黄土高原次生演替系列的4

种优势物种的δ13C 进行研究发现,δ13

C 随着植物所处的地位等级的增高而升高,这表明具有更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植物,将在随后的植物演替中具

有较强的竞争能力。陈世苹等[37]

研究了内蒙古锡林河流域6个水分条件不同典型植物群落中

黄囊苔草(Carex korshinskii )叶片δ13

C 的变化,发

现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黄囊苔草叶片的δ13

C 显著增大,其水分利用方式也更加保守,表明生长在不同生境下的黄囊苔草种群能够通过改变其水分利用效率适应不同的土壤水分状况,使其在群落中表现出更强的竞争能力和生态适应性。孙惠

玲等[46]

对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17个科、41个属的53种荒漠植物的稳定碳同位素

进行了分析,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叶片的δ13

C 平均值分别为-16.74‰和-19.81‰,说明木本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草本植物。而且,一

年生草本植物的δ13

C 平均值(-19.54‰)高于多年生草本植物(-20.07‰),即在该地区,相对于多年生草本植物而言,一年生草本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对中国东北样带草原区植物的研究表明,δ13

C 与WUE 随年均降雨量呈现多种变化趋势。羊草(L eym us chinensis )、家榆(U l m us pum ila )、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 icrophylia )、直立黄芪(A straga lus adsurgens )、地榆(Sangu isorba officina lis )、菊叶委

陵菜(Potentila tanacetifolia )等植物的δ13

C 及WUE 随降雨量的增加呈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47],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减弱水分的胁迫效应,并提高非胁迫条件下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影响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因素十分复杂,既与内部因素有关,又与环境因素有关,并且还受两

因素互相作用的影响[48]

。其中,降水(水分胁迫、土壤湿度)、温度、光照条件和土壤盐分是通过改

变叶片气孔导度而改变P i /P a ,影响植物的δ13

C 。降水的影响最明显;温度的影响较复杂;大气C O 2浓度的改变虽然也影响植物叶片的气孔导度(开闭大小),但没有改变植物叶片的P i /P a ,主要通过改

变大气δ13C,进而影响植物的δ13C [49]

44

第4期徐庆,冀春雷,王海英,等:氢氧碳稳定同位素在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研究中的应用

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氢氧碳稳定同位素技术是一项简捷、快速和高效的技术[14,50],近20年来在生物学和生态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使用碳稳定同位素方法,只需要采集少量的植物叶、茎、籽粒或其他部分的干物质,便可以定量计算截止采样时植物生活过程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二源或三源线型混合模型来计算植物对各环境水(潜在水源)利用比例的方法,也只需采集少量植物茎或根的木质部和少量各潜在水源的水样。这就避免了传统技术取样困难、测定结果不准确、工作量大等缺点。但由于水中氢氧碳稳定同位素组成是对环境信息极其敏感的指标数据,所以从采样、预处理到样品的测试,每一环节要求都非常严格,尤其是要避免样品的蒸发以及其他水分对样品的污染。在我国由于稳定同位素测定所需质谱仪价格昂贵,需专门的技术人员操作等条件,限制了其在生态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水资源短缺是世界性的。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将同位素地球化学与生态学相结合,运用氢氧碳多种稳定同位素联合示踪先进技术,系统和定量地研究植物水分利用策略,有利于从水分生理和稳定同位素生态学的角度阐明植物对水分变化的适应机制,不仅可为植被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和根据生境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进行植被重建恢复工作等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可创新和发展生态系统水循环模式,为生态系统不同生活型植物水分利用机理的定量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较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Gebauer R L E,Schwinning S,Ehleringer J R.I nters pecific

competiti on and res ource pulse utilizati on in a cold desert commu2 nity[J].Ecol ogy,2002,83(9):2602-2616.

[2]Neils on R P.A model for p redicting continental-scale vegetati on

distributi on and water balance[J].Ecol ogical App licati ons, 1995,5(2):362-385.

[3]Ewe SM L,Silveira L D,Sternberg L,et al.W ater-use patte m s

of woody s pecies in p ineland and hammock communities of South Fl orida[J].Forest Ecol ogy and Manage ment,1999,118:139-

148.

[4]段德玉,欧阳华.稳定氢氧同位素在定量区分植物水分利用来

源中的应用[J].生态环境,2007,16(2):655-660.

[5]徐庆,安树青,刘世荣,等.环境同位素在森林生态系统水循环

研究中的应用[J].世界林业研究,2008,21(3):11-15.

[6]Da ws on T E,Pate J S.Seas onalwater up take and move ment in r oot

syste m s of Australian phreat ophytic p lants of di m or phic r oot mor2 phol ogy:a stable is ot ope investigati on[J].Oecol ogia,l996,107: l3-20.

[7]Ehleringer J R,Philli p s S L,SchusterW S E,et al.D ifferential u2

tilizati on of summer rains by desert p lants[J].Oecol ogia,1991, 88:430-434.

[8]Mensf orth L J,Thorburn P J,Tyer man S D,et al.Sources of water

used by ri parian Eucalyptus cam aldulensis oberlying highly saline gr ound water[J].Oecol ogia,1994,100:21-28.

[9]Da ws on T E,Ma mbelli S,Pla mboeck A H,et al.Stable is ot ope in

Plant ecol ogy[J].Annual Revie w of Ecol ogy and Syste matics, 2002,33:507-559.

[10]Philli p s D L,Gregg J W.Uncertainity in s ource partiti oning using

stable is ot opes[J].Oecol ogia,2001,127:171-179.

[11]Philli p s D L,Koch P L.I ncor porating concentrati on dependence

in stable is ot ope m ixing models[J].Oecol ogia,2002,130:114 -125.

[12]Flanagan L B,Ehleringer J R.Stable is ot op ic compositi on of ste m

and leaf water:app licati ons t o the study of p lant water use[J].

Functi onal Ecol ogy,1991,5:270-277.

[13]Grieu P,Lucer o D W,A rdiani R,et al.The mean dep th of s oil

water up take by t w o temperate grassland s pecies over ti m e sub2 jected t o m ild s oil water deficit and competitive ass ociati on[J].

Plant Soil,2001,230:197-209.

[14]W illia m s D G,Ehleringer J R.I ntra-and inters pecific variati on

for summer p reci p itati on use in p inyon-juni per woodlands[J].

Ecol ogicalMonographs,2000,70:517-537.

[15]Zencich S J,Fr oend R H,Turner J V,et a1.I nfluence of gr ound2

water dep th on the seas onal s ources of water accessed by Bnaksia tree s pecies on a shall ow,sandy coastal aquifer[J].Oecol ogia, 2002,131:8-19.

[16]Schwinning S,Davis K,R ichards on L,et al.Deuterium enriched

irrigati on indicates different for m s of rain use in shrub/grass s pe2 cies of the Col orado Plateau[J].Oecol ogia,2002,130:345-355.

[17]Schenk H J,Jacks on R B.Rooting dep ths,lateral r oot s p reads

and bel ow-gr ound/above-gr ound all ome-tries of p lants in water-li m ited ecosyste m s[J].Journal of Ecol ogy,2002,90

(3):480-494.

[18]Snyder K A,W illiam s D G.Def oliati on alters water up taker by

deep and shall ow r oots of Prosopis velutina(Velvet Mesquite) [J].Functi onal Ecol ogy,2003,17:363-374.

[19]Reynolds J F,Ke mp P R,Ogle K,et al.Modifying the"pulse-

reserve"paradig m for deserts of North America:p reci p itati on pulses,s oilwater,and p lant res ponses[J].Oecol ogia,2004,141: 194-210.

[20]S mith S D,Wellingt on A B,Nachlinger J L,et al.Functi onal re2

s ponses of ri parian vegetati on t o strea mfl o w diversi on in the east2

54

世 界 林 业 研 究第22卷

ern Sierra Nevada[J].Ecol ogical Applicati ons,1991(1):89-97.

[21]Da ws on T E.Fog in the Calif ornia redwood f orest:ecosyste m in2

puts and use by p lants[J].Oecol ogia,1998,117:476-485. [22]Burgess S S O,Da ws on T E.The contributi on of fog t o the water

relati ons of Sequoia se m pervirens(D.Don):foliar up take and p reventi on of dehydrati on[J].Plant Cell and Envir onment, 2004,27:1023-1034.

[23]L in G,Philli p s S L,Ehleringer J R,et al.Mons oonal p reci p itati2

on res ponses of shrubs in a cold desert community on the Col o2 rado Plateau[J].Oecol ogia,1996,106:8-17.

[24]Dodd M B,Lauenr oth W K,W elker J M.D ifferential water re2

s ources use by herbaceous and woody p lant life f or m s in a short2 grass steppe community[J].Oecol ogia,1998,117:504-512. [25]Pla mboeck A H.Root activity in Scots p ine dom inated stands as2

sessed by is ot op ic methods[J].Acta Universitatis Agriculturae Sueciae Silvestria,1999,112:57-58.

[26]De Kr oon H,Fransen B,Van Rheenem J W A,et al.H igh level

of interra met water transl ocati on in t w o rhiz omat ous Carex s pe2 cies,as quantified by deutarium labelling[J].Oecol ogia,1999, 106:73-84.

[27]Moreira M Z,Sternberg L D L,Nep stad D C.Vertical patterns of

s oil water up take by p lants in a p ri m ary forest and an abandoned pasture in the Eastern Amaz on:an is ot op ic app r oach[J].Plant and Soil,2000,222:95-107.

[28]徐庆,刘世荣,安树青,等.四川卧龙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水

的氢稳定同位素特征[J].林业科学,2007,43(1):8-14. [29]Sternherg L D S L,Isli-Shal om-Gordon N,RossM,et al.W a2

ter relati ons of coastal p lant communities near the ocean/freshwa2 ter boundary[J].Oecol ogia,1991,88:305-310.

[30]Flanagan L B,Ehleringer J R,Marshall J D.D ifferential up-

take of summer p reci p itati on a mong cooccurring trees and shrubs in a p inyon-jumper woodland[J].Plant Cell Envir onment, 1992,15:831-836.

[31]W hite J W C,Cook E R,La wrence J R,et al.The deuterium t o

Hydr ogen rati os of sap in trees:i m p licati ons f or water s ources and tree ring deuterium t o hydr ogen rati os[J].Geochi m Cos mo2 chi m Acta,1985,49:237-283.

[32]Da ws on E.Hydraulic lift and water use by p lants I m p licati ons f or

water balance,perf or mance and p lant-p lant interacti ons[J].

Oecol ogia,1993,95:565-574.

[33]Cheng X L,An S Q,L i B,et al.Summer rain puse size and rain2

water up take by three dom inant desert p lants in a desertified grassland ecosyste m in northwestern China[J].Plant Ecol ogy, 2006,184:1-12.

[34]Ohte N,Koba K,Yoshika wa K,et al.W ater utilizati on of natural

and p lanted trees in the se m iarid desert of I nnerMongolia,China [J].Ecol ogical App licati ons,2003,13(2):337-351. [35]李鹏菊,刘文杰,王平元,等.西双版纳石灰山热带季节性湿

润林内几种植物的水分利用策略[J].云南植物研究,2008,

30(4):496-504.

[36]Farquhar G D,O’Leaary M H,Berry J A.On 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carbon is ot ope discri m inati on and the intercellular car2 bon di oxide concentrati on in leaves[J].Austral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 ol ogy,1982,9:121-137.

[37]陈世苹,白永飞,韩兴国,等.沿土壤水分梯度黄囊苔草碳同

位素组成及其适应策略的变化[J].植物生态学报,2004,28

(4):515-522.

[38]Da mesin C,Lelarge C.Carbon is ot ope compositi on of current-

year shoots fr om Fagus sylvatica in relati on t o gr owth,res p irati on and use of reserves[J].P1ant Cell and Envir onment,2003,26: 207-219.

[39]Scartazza A,Mata C,Matteucci G,et https://www.360docs.net/doc/055131755.html,paris ons of13C pho2

t osynthetic p r oducts and ecosyste m res p irat ory CO2and their re2 s ponses t o seas onal cli m ate variability[J].Oecol ogia,2004,140: 340-351.

[40]Farquhar G D,Ehleringer J R,Hubick K T.Carbon is ot ope dis2

cri m inati on and phot osynthesis[J].Annual Review of Plant Physi ol ogy and PlantMolecular B i ol ogy,1989,40:503-537. [41]S obrado M A,Ehleringer J R.Leaf carbon is ot ope rati os fr om a

tr opical dry f orest in Venezuela[J].Fl ora,1997,192:121-124.

[42]Leffler A J,Enquist B J.Carbon is ot ope compositi on of tree leav2

es fr om Guanacaste,Costa R ica:comparis on acr oss tr op ical f or2 ests and tree life hist ory[J].Journal of Tr op ical Ecol ogy,2002, 18:151-159.

[43]Takahashi K,M ika m i Y.Effects of canopy cover and seas onal

reducti on in rainfall on leaf phenol ogy and leaf traits of the fern O leandra p istillaris in a tr op ical montane forest,I ndonesia[J].

Journal of Tr op ical Ecol ogy,2006,22:599-604.

[44]Pefiuelas J,Filella I,Terradas J.Variability of p lant nitr ogen and

water use in a l00-m transect of a subdsertic dep ressi on of the Ebr o valley(Spain)characterized by leaf delta13C and delta15N [J].Acta Oecol ogica,1999,20:119-123.

[45]W ang G H.D ifferences in leafδ13C a mong f our dom inant s pecies

in secondary successi on sere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J].

Phot osynthetica,2003,41(4):525-531.

[46]孙惠玲,马剑英,王绍明,等.准噶尔盆地荒漠植物碳同位素

组成研究[J].中国沙漠,2007,27(6):972-976.

[47]苏波,韩兴国,李凌浩.中国东北样带草原区植物δ13C值及

水分利用效率对环境梯度的响应[J].植物生态学报,2000, 24(6):648-655.

[48]朱林,许兴.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因子研究综述[J].干

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6):204-209.

[49]殷树鹏,张成君,郭方琴,等.植物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环境

影响因素及在水分利用效率中的应用[J].同位素,2008,21

(1):46-53.

[50]林光辉,柯渊.稳定同位素技术与全球变化研究[M]//李博

主编.现代生态学讲座.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61-188.

64

碳稳定性同位素分析食物网中能量流动审批稿

碳稳定性同位素分析食物网中能量流动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碳稳定性同位素分析食物网中能量流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稳定性同位素已经广泛应用在生态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在研究食物网中能量流动关系时,稳定性同位素能提供更迅速、客观的分析。此次实验利用碳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对受到人类破坏或其他因素影响的选定区域分析其食物网中的能量流动,旨在研究该区域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从而对该区域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碳稳定性同位素;食物网;能量流动;δ13C值 Carbon Stable Isotopeanalyzes Studies Energy Flux in Food Web ABSTRACT: Stable isotopehas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in ecology studie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isotope can provide rapider and more objective analysis when researching energy flux relationship in the food web. In the process of this experiment, we analyze the energy flux relationship in the food web of the chosen areas that are destroyed by human beings or affected by other factors by means of carbon stable isotope technology, with the aim of researching the energy flux relationship among population in this area, consequently we can adopt reasonable protective measures in this areas. KEY WORDS: Carbon stable isotope;food web;energy flux;δ13C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类活动范围与强度的扩展和增加,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例如,持续不断地砍伐树木已经导致世界上大量树木物种面临灭种的危险;环境污染使得动植物的栖息地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致使物种数量锐减[1]。在某一区域中,动植物数量的减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某些因素(例如栖息地减少和改变、滥捕乱猎、外来物种的引入、污染等[2])导致该区域部分动植物数量的减少,而这进一步通过该区域的食物网影响到区域中其他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而对整个区域各种生物体造成影响。 食物网是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直接反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生产者制造有机物,各级消费者消耗这些有机物,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不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其中某一种群数量突然发生变化,必然牵动整个食物网。食物网是生态系统长期发展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活动使生态系统中某一生物体种群数量遭到破坏,将使生态平衡失调,甚至是生态系统崩溃[2]。因此,研究食物网中生物的能量流动关系,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利用动物间的相互制约来减缓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具有重要的意义。

氢氧碳稳定同位素在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研究中的应用

第22卷 第4期世 界 林 业 研 究Vol.22 No.4 2009年8月World Forestry Research Aug12009 氢氧碳稳定同位素在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研究中的应用3 徐 庆1 冀春雷1 王海英1 李 旸2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1;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北京100091) 摘要:综述了氢氧碳稳定同位素的概念、示踪原理及其应用于定量确定植物水分来源、水分利用格局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研究进展。同时展望了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氢氧碳多种稳定同位素联合示踪先进技术在定量研究植物水分利用策略以及植被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氢氧碳稳定同位素,植物水分来源,水分利用效率,水分利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S7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241(2009)04-0041-06 Use of St able Isotopes of Hydrogen,O xygen and Carbon to I den ti fy W a ter Use Stra tegy by Pl an ts Xu Q ing1 J i Chunlei1 W ang Haiying1 L i yang2 (1Research I nstitute of Forest Ecol ogy,Envir on ment and Pr otecti on,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Beijing 100091,China;2Research I nstitute of Wood I ndustry,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Beijing100091,China) Abstract:Stable is ot op ic technol ogy is a ne w method t o deter m ine s ources and utilizati on patterns of p lant water.The main advantage of this technol ogy is that it can p r ovide results of relatively high ac2 curacy and sensitivity.The pur pose of this paper is t o p resent an overvie w of the concep ts and theory of stable is ot ope tracing,and the methods of using stable is ot opes of hydr ogen,oxygen and carbon t o quantify s ources of p lant water and pattern and efficiency of p lant water use.This paper uses s ome exa mp les t o demonstrate how the stable is ot op ic technol ogy may be used t o address different issues re2 lated t o p lant water use strategies,and p r ovides s ome pers pectives on app licati ons of the advanced technol ogy of si m ultaneously tracing multi p le stable is ot opes(hydr ogen,oxygen and carbon)in stud2 ying mechanis m s of potential vegetati on res ponses t o gl obal cli m ate change. Key words:stable is ot opes of hydr ogen,oxygen and carbon,water s ource of p lant,water use effi2 ciency,water use strategy 水是植物生命活动中最活跃的成分之一,对植物生长发育、数量和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成为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1]。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区域降雨格局的变化[2],植物吸收和利用水分的模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态系统对环境水分状况发生改变时的响应结果[3],因此,对植物水分利用策略及水分来源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和预测降雨格局变化导致未来植被时空变化的规律[4],有助于林业科技人员根据生境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进行植被建设和恢复工作。氢氧碳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有较高的灵敏度与准确性,为定量研究植物水分来源,水分利用格局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3收稿日期:2009-04-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0771712);“十一五”林业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3A04);948项目(2006-4-04) 作者简介:徐庆,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稳定同位素生态学,E-mail:xu2 qing@https://www.360docs.net/doc/055131755.html,

第十讲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第十讲 地质常用主要稳定同位素简介 18O Full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GCM) with water isotope fractionation included.

内容提要 ●基本特征●氢同位素●碳同位素●氧同位素●硫同位素

10.1. 传统稳定同位素基本特征 ?只有在自然过程中其同位素分馏变化为可测量范围的元素,才能应用于地质研究用途,这些元素的质量范围多<40; ?多为能形成固、气、液多相态物质的元素,其稳定同位素组成可发生较大程度变化。总体上,重同位素趋于在结合紧密的固相物质中富集;重同位素趋于在氧化价态最高的物相中富集; ?生物系统中的同位素变化常用动力效应来解释。在生物作用过程中(如光合作用、细菌反应及其它微生物过程),相对于反应初始组成,轻同位素趋于在反应生成物中富集。

10.2. 氢(hydrogen) ?直到1930年代,人们才发现H不是由1 个同位素,而是由两个同位素组成: 1H:99.9844% 2H(D):0.0156% ?在SMOW中D/H=155.8 10-6 ?氢还有一个同位素氚(3H),但为放射性核素,半衰期仅为~12.5y。

10.2.1 氢同位素基本特征 ?与多数重元素的同位素组成不同,太阳系物质具有高度不均一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尤其是内地行星与彗星之间; ?1H与D同位素间质量相对差最大,在地球样品中表现出最大的稳定同位素变化(分馏)范围; ?从大气圈、水圈直至地球深部,氢总是以H O、OH-, 2 H2、CH4等形式存在,即在各种地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氢同位素以 D表示,其同位素测量精度通常为0.5‰至2‰(相对其它稳定同位素偏低)。

封管法制备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存在的问题和改进

第7卷 第2期2016年4月 地球环境学报 Journal of Earth Environment V ol.7 No.2Apr. 2016 doi:10.7515/JEE201602010 收稿日期:2015-11-17;录用日期:2015-12-07Received Date: 2015-11-17; Accepted Date: 2015-12-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3010) Foundation Ite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303010)通信作者:刘卫国,E-mail: liuwg@https://www.360docs.net/doc/055131755.html,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Weiguo, E-mail: liuwg@https://www.360docs.net/doc/055131755.html, 封管法制备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 曹蕴宁1,刘卫国1, 2 (1.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61; 2. 西安交通大学 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西安 710049) 摘?要: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的高精度测定是利用地质样品有机碳同位素研究气候和植被变化等的基础。通过实验发现低有机碳含量样品同位素测定误差相对较大,其中样品收集过程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主要从杂质气体干扰入手,在一步冷冻分离CO 2和H 2O ,或分步冷冻分离CO 2和H 2O 的收集方法,以及改变收样管体积三方面进行条件实验研究,讨论了封管法制备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气体收集过程对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CO 2气体的纯化收集是封管法制备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的一个重要步骤,收集时杂质气体含量越高,对样品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越大;(2)在相同的杂质气体背景条件下,与一步冷冻分离CO 2和H 2O 的方法相比,分步冷冻CO 2和H 2O 的方法能够显著减小杂质气体对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测定的影响;(3)小体积收样管能够显著提高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的离子流强度,进而提高低有机碳含量样品的稳定碳同位素测定精度。关键词: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制备;封管法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s of preparing organic carbon stable isotope samples by sealing tube method CAO Yunning 1, LIU Weiguo 1, 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oess and Quaternary Geology, Institute of Earth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Xi’an 710061, China; 2. School of Human Settlement and Civil Engineering,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 Abstract: Background, aim, and scope High precision measurement of organic carbon stable isotope (δ13C) is the basis for its application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past changes in climate and vegetation types. 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the measurement error of δ13C for samples with low organic carbon content was relatively large, partly due to the problem in the CO 2 collecting process.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effect of CO 2 gas collecting process on the δ13C of organic carbon was investigated from three aspects: impurity gas on the process of CO 2 freezing, freezing CO 2 and H 2O by one step and freezing CO 2 and H 2O step by step, and the effect of collection tubes with different volum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national standard material (GBW04407) and different types of natural samples were analyzed using sealed tube metho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O 2 gas collecting process on the δ13C of

稳定碳同位素示踪农林生态转换系统中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变化

稳定碳同位素示踪农林生态转换系统中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变化 刘启明1,2,王世杰1,朴河春1,欧阳自远1(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 室,贵阳 550002;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摘要:为了观察生态系统的转变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在贵州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保护区内农林生态系统发生转变的地域,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有机质的δ13C 值.森林点土壤有机碳含量普遍较高(1181%~ 16100%),而农田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143%~2122%之间,表明毁林造田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降解,使土壤有 机质总量减少;利用C 3植物与C 4植物δ13C 值的显著差异,对比森林点与农田点的δ13C 值(森林点:-23186‰ ~-27112‰;农田点:-19166‰~-23126‰ ),计算表明,毁林造田同时也降低了土壤有机质中活性大的组分的比例,使土壤肥力下降. 关键词: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δ13C 值 中图分类号:S15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023301(2002)032042007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833002,49772175);中 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2105);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领域项目 作者简介:刘启明(1973~),男,江西瑞金人,博士生,主要研 究方向为环境地球化学. 收稿日期:2001203216;修订日期:2001206211 Soil Organic Matter Changes of Turnover Ecosystems T raced by Stable C arbon Isotopes Liu Qiming 1,2,Wang Shijie 1,Piao Hechun 1,Ouyang Ziyuan 1(1.State K 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G eochemistry ,Institute of G 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iyang 550002,China ;2.Graduate School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China )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different photosynthetic pathway ,there ’s obvious difference in δ13C values between C 3plants and C 4plants .Use this characteristic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forest lands :1181%~16100%;farms :0143%~ 2122%)and δ13C values (forest lands :-23186‰~-27112‰;farms :-19166‰~-23126‰ )of three profile soil samples either in farms and forest lands near Maolan K arst virgin forest was analyzed ,there plant C 3plants previous 2ly and plant C 4plants now.Results show that clearing forest have accelerated the decompose rat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de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active 2component in soil organic matter ,reducing of soil fertility.K eyw ords :ecosystem ;soil organic matter ;δ13C values 生态转换系统中土壤有机质的变化,与土壤的初级生产力和温室气体的释放有着紧密的关系.同时,它们也是目前持续农业的发展和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内容之一[1,2].过去,在毁林(草)造田等生态系统发生转变的地域,相关的研究工作仅侧重于从土壤有机质的总量上考虑,这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为耕作影响了土壤有机质输入与输出的量[3].自Balesdent (1987)等[4]在法国西南部Auzeville 和Doazit 两地在长期观测积累的数据基础上开展工作后,应用δ13C 值来研究土壤有机质的实验研究工作才逐渐开展.不同的地理背景、不同的土地利用方 式,导致生态系统转变时土壤的肥力减少方式不同,有的几十年后土壤的有机质还可以为庄稼提供所需的营养物,如北美草地系统转变为农田系统[5]与法国西北部温带林地系统转变为 农田系统[6];有的经过农业开垦利用几年后,土壤有机质几乎被利用完,如巴西热带生态系统中的氧化土[7].在我国西部地区,过去为了解决 第23卷第3期2002年5月 环 境 科 学ENV IRONM EN TAL SCIENCE Vol.23,No.3May ,2002

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

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在沉积和油气地质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已不满足测定原油总体的δ13C值及原油族组分碳同位素值,而是着眼于研究原油中单体烃分子的碳同位素特征,以便获得更多、更详细烃分子系列碳同位素信息。因此,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技术应用而生,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技术主要用于油源对比。由于碳同位素仪比较复杂,包括的设备多,操作繁琐,国内同行业有这样大型仪器的单位不多,因而对此项技术的开发有很重要的意义。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技术在油源对比等地质应用方面具有可行性,同时体现出有效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单体烃碳同位素油气地质原油分类油源对比 单体烃碳同位素能从分子级别反映单个化合物的来源,较之于全油和族组成分同位素,具有更明显的优越性,已广泛应用于油气成因类型、油源识别、混源定量等油气勘探实践中。其数据的精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单体化合物分离的纯度、仪器检测的稳定性及标样的界定。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的分布形式主要取决于样品的性质,特别是母源岩原始沉积环境与生源输人,受成熟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我国西部叠合盆地由于存在多套有效烃源岩,不同成因类型原油混源现象普遍,如塔里木盆地可能包含海相与陆相各自不同层位烃源岩,甚至海相与陆相成因原油的混源,因此单体烃碳同位素在油源识别中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应用单体烃碳同位素技术,需要建立不同地质模式下不同成因类型原油的单体烃碳同位素模型,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 1单体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的古植被与古气候意义 近年来,由于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质谱联用仪(GC/C/IRMS)新技术的成功运用,使得单体分子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的研究已在生物源识别、C3与C4植被类型确定、全球碳循环等方面得到了应用。单体分子标志物碳同位素的研究使稳定同位素在古气候学中的应用达到分子级水平,不但为局部或全球古气候研究而且为控制全球碳循环的机制探讨提供了新的更加准确的证据。因而,分子标志物的分布与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的联合应用,可以大大增强追踪古环境中有机质来源和重建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古环境的能力。 1.1 溯源 正构烷烃分子标志化合物在古气候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它们本身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一是不同类型生物体中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正构烷烃组成,使来自众多生物源的正构烷烃混合输入难以区分;二是正构烷烃分子标志物在埋藏中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降解演化的破坏,使得其相应的生物源辨认模糊。然而,单体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

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在地质中的应用

同位素地球化学

目录 一、碳的同位素组成及其特征 (1) 1.碳同位素组成 (1) Ⅰ、碳的同位素丰度 (1) Ⅱ、碳的同位素比值(R) (1) Ⅲ、δ值 (2) 2.碳同位素组成的特征 (2) Ⅰ.交换平衡分馏 (2) Ⅱ.动力分馏 (3) Ⅲ.地质体中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3) 二、碳同位素在地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8) 1. 碳同位素地温计 (8) 2.有机矿产的分类对比及其性质的确定 (9) Ⅰ.煤 (9) Ⅱ.石油 (9) Ⅲ. 天然气 (11)

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在地质科研中的应用 一、碳的同位素组成及其特征 1.碳同位素组成 碳在地球上是作为一种微量元素出现的,但分布广泛,在地质历史中有着重要作用。碳的原子序数为6 ,原子量为12.011,属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ⅣA族。碳在地壳中的丰度为2000×10-6,是一个比较次要的微量元素。在地球表面的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中,碳是最常见的元素之一,是地球上各种生命物质的基本成分馏。碳既可以呈固态形式存在,又能以液态和气态形式出现。它既广泛分馏布于地球表面的各层圈中,也能在地壳甚至地幔中存在。总之,碳可呈多种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在有机物质和煤、石油中,以还原碳的形式存在,在二氧化碳气体和水溶液中,以氧化碳形式出现。碳还可呈自然元素形式出现在某些岩石中(如金刚石和石墨)。一般用同位素丰度、同位素比值和δ值来表示同位素的组成。 Ⅰ、碳的同位素丰度 同位素丰度指同位素原子在元素总原子数中所占的百分比,自然界中的碳有2个稳定同位素:12C和13C。习惯采用的平均丰度值分别为98.90%和1.10%。由此可见,在自然界中碳原子主要主要是以12C的形式存在。另外碳还有一个放射性同位素14C,半衰期为5730a。放射性14C的研究,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测定方法,主要应用于考古学和近代沉积物的年龄测定。适合用于作碳稳定同位素分馏析的样品包括:石墨、金刚石等自然碳矿物,方解石、文石、白云石、菱铁矿、菱锰矿等碳酸盐矿物;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等全岩样品;各种矿物包裹体中的C O2和CH4气体以及石油、天然气及有机物质中的含碳组分馏等。 Ⅱ、碳的同位素比值(R) 同位素比值R=一种同位素丰度/另一种同位素丰度 对于非放射性成因稳定同位素比值: R=重同位素丰度/轻同位素丰度 由此可见,碳的同位素比值R=1.1%/98.9%=0.011

第四节稳定同位素

第四节稳定碳同位素 同位素:指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相同,原子量不同的元素。 稳定同位素:指原子核的结构不会自发的发生改变的同位素。 稳定同位素有两个最显著的属性:1.稳定性:即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之后,原子核结构不发生变化。2.分馏作用:指同位素在两种同位素比值不同的物质之间进行分配。 一、稳定同位素分馏机理 分馏作用是稳定同位素的属性之一,碳稳定同位素的分馏机理有: 1.同位素的交换反应:是化学物质间,不同相或单个分子发生的同位素重新分配。 12CO +13CH4=13CO2+12CH4 2 13CO +H12CO3-=12CO2+H13CO3- 2 2.光合作用的动力效应: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富集12C,而使13C 进一步减小。 3.热力和化学反应的动力效应: -C-C-键的稳定性顺序:-13C-13C>-13C-12C->12C-12C-。 在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烃类,富集12C;在高温条件下形成的烃类,富集13C。 4.同位素的物理化学效应: 蒸发:气相富集轻同位素12C,夜相富集13C;扩散:先扩散12C,残余13C。 二、稳定同位素在自然界的分布、比值符号和标准 同位素比值的测量和对比单位一般是用千分数(‰)表示。 式中:Rs :为样品的同位素比值;Rr:为标准的稳定同位素的比值。各国用各自的标准计算Rr ,再换算成PDB标准。 标准之间的换算公式: 式中:δ13CB:为求取对B标准的δ值; δ13CA:为测得对A标准的δ值; RAr、RBr:为A、B标准的13C/12C比值。 三、油气中碳同位素的组成特征 1、原油

δ13C一般为-22‰~-33‰,平均值为-25‰~-26‰。 ①海相原油δ13C值较高,为-27‰~-22‰;陆相原油δ13C值偏低,为-29‰~-33‰。 ②随组分分子量的增大,急剧增大烷烃<芳烃<胶质<沥青质,烷烃<环烷烃,正构烷烃<异构烷烃,芳烃随环数增加δ13C值增大,可溶沥青<干酪根。 2、天然气 δ13C随天然气成熟度的增大而增大, 生物成因气: ≤-60‰~-95‰低 热解成因气: -50‰~-20‰高 以上两种气的混合气: -50‰~-60‰ 天然气成份中:δ13C1<δ13C2<δ13C3<δ13C4,分子量增加,增大。

稳定碳同位素

稳定碳同位素 自然界有六种碳同位素:10C、11C、12C、13C、14C*和15C*。主要有三种,它们的丰度是:12C-98.9%;13C-1.08%;14C-1.2×10-10%。其中12C、13C是稳定同位素,14C是放射性同位素。碳有两种稳定同位素:12C和13C,由于它们的质量不同,在自然界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产生分馏。一般来说,在碳的有机循环中,轻同位素容易摄入有机质(例如烃、石油中富含12C,-30~-20‰)中;而在无机循环中,重同位素倾向于富集在无机盐(例如碳酸盐富含13C,海相灰岩约0‰)中。 碳同位素分馏包括动力学分馏(如光合作用、有机物的生物降解等)和平衡 分馏(如大气CO 2-溶解的HCO 3 --固体CaCO 3 系统)。(1) 光合作用中的碳同位素 动力分馏(6CO 2+6H 2 O→C 6 H 12 O 6 +O 2 ):由于轻同位素分子的化学键比重同位素分子的 化学键易于破坏,因而光合作用的结果使有机体相对富集轻同位素(12C),而残 留CO 2中则相对富集重同位素(13C)。叶子表面对两种二氧化碳(12CO 2 、13CO 2 )同 位素分子吸收速度上的差异是造成这一分馏的主要原因。光合作用中碳同位素分馏程度与光合碳循环途径密切相关。根据CO 2 被固定的最初产物的不同,光合碳循环可分为C3、C4和CAM三种方式。C3循环长,分馏大,δ13C=-23‰~-38‰;C4循环为短循环,分馏小,δ13C=- 12‰~-14‰;CAM循环介于C3与C4间,其13C的亏损程度也介于C3与C4植物间。(2)生物氧化-还原作用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一方面,微生物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获取能量,加速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另一方面,微生物在参与反应的过程中,对于同位素的利用具有选择性,优先选择利用化学能较弱的轻同位素化学键,使得轻同位素较重同位素更易被微生物所利用,进而产生显著的同位素分馏。 大气CO 2-溶解的HCO 3 --固体CaCO 3 系统中的化学交换平衡反应:同位素平 衡分馏只与温度有关,碳同位素分馏的结果是使固体碳酸盐中富集重同位素13C 从大气中的CO 2 到生物圈中有机碳化合物再到生物燃料和生物成因的甲烷,其碳同位素呈现出递减趋势,总体变化规律是氧化态的碳富集13C,还原态的碳 富集12C。海洋上空大气CO 2很少受到其它来源的CO 2 的影响,其δ13C值变化范 围很窄,平均δ13C=-7.0‰;沙漠和山区大气的CO 2 的δ13C值接近-7.0‰;而在

稳定同位素地质学-地球科学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所)通識課程綱要 科目代碼:ES C0123 科目名稱(中文):穩定同位素地質學 科目名稱(英文):Stable Isotope Geology 總學分數: 3 每週上課時數: 3 授課教師:米泓生 教師專長背景: 開課理由: 一、教學目標: 本課程主要介紹穩定同位素在全球變遷,環境地球化學,水文地質學,火成岩與變質岩地質學,碳酸岩地質學,古氣候學,海洋學與古海洋學,以及石油地球化學等研究上的應用。 二、教材內容: 第1週課程簡介 (講義;assigned readings) 第2週同位素的特性,歷史背景 第3週同位素的特性,歷史背景 第4週質譜分析,慣例,符號,和標準 第5週同位素分化作用的理論基礎(一) 第6週氧(18O/16O)和氫(2H/1H)同位素 在自然界的分佈;分化關係 自然界水中的追蹤劑:氧和氫同位素 第7週氧(18O/16O)和氫(2H/1H)同位素 火成岩與變質岩岩石學的應用 第8週氧(18O/16O) 同位素溫度和同位素地層 第9週期中考 第10週碳(13C/12C)同位素 碳循環與地球化學 碳同位素在自然界的變化;分化關係 第11週碳(13C/12C)同位素 有機物質 自然界水─碳循環 沉積碳酸岩─成岩作用,全球地球化學循環 第12週氮(15N/14N)同位素

氮循環和地球化學 第13週氮(15N/14N)同位素 有機物質;食物網 地下水 標本分析(F416R; Stable Isotope Lab) 第14週硫(34S/32S)同位素 硫循環和地球化學 硫同位素在自然界的變化;分化關係 第15週硫(34S/32S)同位素 地下水和孔隙水的硫循環 硫同位素曲線─全球變遷 第16週Student presentation 第17週Student presentation 第18週期末考; 繳交期末報告 三、實施方式: 期中考30%,期末考40%,期末報告20%,其他、作業10% 四、參考書目: 指定用書:1. Sharp, Z., 2007, Principles of stable isotope geochemistry: Pearson Prentice Hall, New Jersey, 344p. 參考書目: 1. Hoefs, J., 1987, Stable isotope geochemistry: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2. Faure, G., 1986, Principles of isotope geology: John Wiley & Sons,New York 3. Anderson, T. F., and Arthur, M. A., 1983, Stable isotopes of oxygen and carbon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sedimentologic and paleo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M. A., Arthur, eds., Stable isotopesin sedimentary geology: SEPM Short Course no. 10, p,1-151. 4. Mook, W.G. ed., 2001, Environmental Isotopes in the Hydrological Cycl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UNESCO/IAEA Series, https://www.360docs.net/doc/055131755.html,/programmes/ripc/ih/volumes/volumes.htm

碳稳定性同位素分析食物网中能量流动

碳稳定性同位素分析食物网中能量流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稳定性同位素已经广泛应用在生态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在研究食物网中能量流动关系时,稳定性同位素能提供更迅速、客观的分析。此次实验利用碳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对受到人类破坏或其他因素影响的选定区域分析其食物网中的能量流动,旨在研究该区域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从而对该区域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碳稳定性同位素;食物网;能量流动;δ13C值 Carbon Stable Isotopeanalyzes Studies Energy Flux in Food Web ABSTRACT: Stable isotopehas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in ecology studie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table isotope can provide rapider and more objective analysis when researching energy flux relationship in the food web. In the process of this experiment, we analyze the energy flux relationship in the food web of the chosen areas that are destroyed by human beings or affected by other factors by means of carbon stable isotope technology, with the aim of researching the energy flux relationship among population in this area, consequently we can adopt reasonable protective measures in this areas. KEY WORDS: Carbon stable isotope;food web;energy flux;δ13C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类活动范围与强度的扩展和增加,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例如,持续不断地砍伐树木已经导致世界上大量树木物种面临灭种的危险;环境污染使得动植物的栖息地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致使物种数量锐减[1]。在某一区域中,动植物数量的减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某些因素(例如栖息地减少和改变、滥捕乱猎、外来物种的引入、污染等[2])导致该区域部分动植物数量的减少,而这进一步通过该区域的食物网影响到区域中其他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而对整个区域各种生物体造成影响。 食物网是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直接反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生产者制造有机物,各级消费者消耗这些有机物,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不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其中某一种群数量突然发生变化,必然牵动整个食物网。食物网是生态系统长期发展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活动使生态系统中某一生物体种群数量遭到破坏,将使生态平衡失调,甚至是生态系统崩溃[2]。因此,研究食物网中生物的能量流动关系,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利用动物间的相互制约来减缓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研究食物网中各生物的能量流动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因为食物网的真正结构或功能不易通过直接观察生物觅食、胃容物或粪便等的分析而决定,而且这仅能反映出短暂的营养关系[4]。而生物体内的稳定性同位素比值可作为一种自然的标记,用来示踪营养物质在食物网中的流动。因此研究食物网中生物的能量流动关系时选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便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实验研究。 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即不同质量数)的同一

碳氢氧氮稳定同位素在生态学中的研究案例

碳氮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生态系统研究案例稳定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广泛应用于生态循环和大气循环中的相关研究。研究人员通过测量空气、植物和土壤中的稳定性同位素组成,进而研究传统生态学无法解释的复杂生态学过程,例如:碳同位素用于分析生态系统CO2循环,区分碳通量研究中各组分的贡献率,确定不同物种对全球生产力的分配和贡献;氢氧同位素用于分析植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进而区分土壤水分的蒸腾与蒸散;氮同位素用于分析植物及生态系统的氮素循环,通过反硝化细菌转化成N2O,根据15N在N2O分子的不同位置,可以示踪N素循环的不同化学反应过程。在这些生态研究中,要求使用的设备同时具备高环境耐受性、高精度、高测量速度及宽量程等特点。 美国Los Gatos公司采用专利的OA-ICOS技术(第4代CRDS技术)设计的一系列稳定同位素分析仪,具有操作温度范围宽、量程宽、高速、高精度的优点。能够满足实验室野外多点长期同步监测、不同高度长期同步监测等研究的需要。其与其他传统测量方法相比,改进了对外界温度、压力变化比较敏感的缺陷,具备无法比拟的优势,适用范围也大大得到扩展。 一、测量原理 LGR:采用OA-ICOAS技术,符合Beer-Lambert定律,通过测量光损失来确定未知物质的浓度;通过改变入射激光的波长,一次扫描测量需要的全部光谱,每秒300次测量,做平均,从而保证了多点连续监测的同步性以及高精度性。 特点:1、测量速度非常快,每秒300次全光谱扫描取平均,测量速度及精度远超传统质谱仪; 2、一次扫描测量全光谱,实时显示光谱曲线,即使温度压力的变化引起峰漂移 也不会影响到峰面积的变化; 3、离轴的光腔设计,避免反射光与入射光直接的相互干扰,信噪比低; 4、通过峰面积来计算位置物质的浓度,所以测量范围很宽; 二、 试验方案 1、碳氧稳定同位素示踪设计方案 1.1土壤-植物根系呼吸的区分 利用土壤、植物根系呼吸产生的CO2中13C同位素信息,可以区分它们各自在总呼吸中所占的比例,同时对18O同位素进行监测,使得多混合源的同位素区分成为可能。

第七章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第七章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自然界稳定同位素的丰度及其变化。同位素丰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即轻同位素和重同位素在物质中的分配发生变化,造成一部分物质富集轻同位素,另一部分富集重同位素。同位素及其化合物在物理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叫做同位素效应。同位素效应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同位素在质量上的差异引起的,同位素质量差越大,所引起的物理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也就越大。因此,对质量较轻的元素,其同位素的相对质量差异较大。如H与D 质量差100%,O16和18O质量差12.5%,而204Pb和206Pb质量差仅1%,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能测量到的由于同位素效应所造成的自然界同位素丰度变异仅限于质量数小于40的元素内。这就是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目前所涉及的同位素仅限于元素氢(H/D)、碳(14C/13C)、氧(18O/16O)、和硫(34S/32S)以及硼(11B/10B)、氮(15N/14N)的原因所在。

7.1 同位素分馏和组成的表示 7.1.1同位素分馏 由于同位素效应所造成的同位素以不同比例在不同物质或不同相之间的分配称为同位素分馏。这里需引入二个概念。 同位素比值:定义为单位物质中某元素的重同位素和轻同位素的原子数之比,如在陨石中硫同位素比值为: R=34S/32S=1/22.22 当我们谈论同位素比值时,总是指重同位素和轻同位素之比。 同位素分馏系数:定义为在平衡条件下,经过同位素分馏之后二种物质(或馏份)中某元素的相应同位素比值之商。 设某二种物质为A,B,某元素的同位素比值为R A,R B,则同位素分馏系数为: 所以当我们讨论同位素分馏系数时,必须指明是那种物质对那种物质。一般α值为接近1的一个数字,离1愈远,同位

稳定同位素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1.选题 2.样品采集:先明确样品本身的地质历史:如成矿期、成矿阶段、矿物的共生组合、生成顺序和交代关系等。明确地质背景的样品才有研究意义。 3.分析测试:样品要先做详细的光、薄片研究,确定生成顺序、后期蚀变、叠加作用、固相包体、固溶体分离关系。 然后把样品制备成适于质谱分析的形式,再送入质谱仪测得同位素比值。 4.结果解析:数据分析大体可分为简单类比(归纳)法和物理化学模型(演绎法)。 稳定同位素的研究常常假定的是同位素分馏平衡。但往往地质过程存在同位素不平衡现象。如深成岩中由斜长石-磁铁矿同位素分馏计算的温度远低于岩浆的固相线温度,反映亚固相条件下的氧同位素交换。 高级变质带不同矿物对记录的同位素温度不同程度低于其他地质温度计估计的温度,表明或者在顶峰变质时没有完全达到同位素平衡,或者在达到同位素平衡后,岩石在冷却过程中随温度下降同位素组成又发生改变,即所谓的退化同位素交换。 又如当发生水-岩交换作用时,长石易与外来流体(如大气降水)发生同位素交换,而石英和辉石能够保持高温岩石的氧同位素印记。 交换时间、交换速率、晶体的生长速率与晶体本身的同位素均一化速率、同位素原子从晶体边缘向内部运移的速率都会影响同位素的平衡。 同位素地质测温:同位素平衡温度T越低,两物相之间的同位素分馏越大,如碳酸钙-水古温度计。 同位素分馏系数方程中的参数A越大,指示两物相之间的同位素分馏越大,因此对温度的变化越灵敏,如石英-磁铁矿氧同位素测温。而石英-长石之间氧同位素的分馏对温度变化不灵敏,为其在示踪开放体系下的同位素交换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同位素平衡的检查: 共生顺序与平衡顺序相同,则表示是在热力学平衡条件下,如果相反,则指示同位素不平衡状态、或者是不同阶段的产物,或者是不同温度下形成的。 碳同位素(13C):白云石>方解石>CO2>石墨>CH4 硫同位素(34S):硫酸盐》辉钼矿>黄铁矿>闪锌矿=雌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方铅矿>辉银矿 同位素地质温度计的注意事项:1.同位素平衡的检查,除了自身的数据的解释,还应结合岩相学观察和研究是否发生过其他的地质作用(例如围岩蚀变),因为其他地质作用也会改变矿物之间的同位素平衡状态。2.同位素分馏越大,同位素地质温度计越灵敏,共生顺序系列的两端或相距较远的成对矿物作地质温度计好。3.选择作为同位素测温的矿物对应该具有比较高的化学和同位素稳定性。如磁铁矿稳定性高,而长石易发生蚀变。4.矿物对挑选时要求纯度越高越好,避免相互干扰。因此,在分选或挑选样品前,必须进行光片或薄片鉴定,避免选用包含固体包裹体或固熔分离的矿物样品。5.内部结果的一致性以提高分析精度。6.选择同一方法或技术确定的分馏系数。 同位素地质温度计:O同位素:外部测温法:磷灰石-H2O;内部测温法:矿物-水、矿物-矿物。单矿物测温法:不同位置的O同位素的分馏、大气降水中沉淀的粘土矿物。 S同位素:方铅矿-闪锌矿:但四个不同校准的分馏曲线有差异,硫酸盐-硫化物矿物对最为灵敏,在高温变质矿床和地热体系中较好的应用,但是在热液矿床中常常未达到平衡。但是能够研究不同组分的混合作用。 C同位素:方解石-石墨矿物对最为常用,但校准的分馏曲线仍有一定的差别。尤其是低温下。 岩石缓慢冷却过程中,扩散控制氧同位素的交换再平衡说明矿物之间的不平衡同位素分馏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