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一)

春节黄金周,大吃大喝、生物钟紊乱之余,在各种时间、各种地点、用各种姿势,抱着Kindle,看《易中天中华史》。

目前读到第九卷《两汉两罗马》,没有完成年前定下的看完目前出版的所有卷的目标,内心还是有点惭愧。

36卷本的《易中天中华史》,写至《两汉两罗马》时,已到了四分之一。在我个人的体验中,这是第二个小高潮。从汉高祖刘邦建国,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刘彻建立空前庞大的汉帝国,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光芒。而此前的第一个小高潮,是西周、东周时期,封邦国、制礼乐,自此,中华文明的基调就定下了。

易中天认为,两千多年的中华史,真正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深远的变化只有三次:一次是西周确立封建制度,一

次是秦始皇大一统,改封建制为郡县制,建立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一次是辛亥革命,帝制退出历史舞台。

易中天以大历史观的视野写这部中华史的同时,又能在书写的过程中充分地照顾到读者的感受,这很不容易。比如,他在写春秋战国时,较少从霸主和诸侯的角度写,而是从那些小人物的个人经历出发,以小见大,以小人物的起落去反映大历史的变革。又比如,他在写汉朝时,不是像传统史学那样单独描述一个帝国的兴亡史,而是将其与西周、秦王朝联系起来写,试图从纵向的历史长河中理清规律,同时将其与罗马帝国联系起来写,试图从横向的世界视野中寻找启示。

大汉帝国和罗马帝国被放在一起比较,很有些意思。这两个帝国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壮大、繁盛的大帝国,都在世界文明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两者在时间上的同步性更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王莽称帝、西汉灭亡时,差不

多是罗马从共和制走向帝制的转折点;晋亡,中国分裂为南、北朝,也差不多是罗马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的开始。

这太有趣了。

易中天用四个字总结两罗马延续数千年的精髓所在:共和,法治。

用另四个字总结两汉强盛的秘诀:帝制,礼乐。

这短短几个字,基本概括了两大帝国的本质差别所在,同时,这也是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分水岭。

自此之后,罗马帝国灰飞烟灭,而中华帝国长盛不衰两千年。对于这其中的原因,易中天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罗马的灭亡,是因为没有”道”,也就是没有核心价值、没有终极追求。

这一点,希腊人是有的,它们是独立、自由、平等。但他们的问题在于有民主而无共和,因而最终走向衰亡。

这一点,中国人也是有的,它们是小康、仁政、王道。中国人从不缺乏政治智慧,总能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找到平

衡。可惜王道只是梦想,仁政则要碰运气。结果,就是治乱循环。

易中天的这个观点不禁让我想起了《三国演义》开篇的那句名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多年的帝制传统,虽然一直磕磕绊绊,但总能找到自己的方法延续下去,直到20世纪初才在全球的民主革命浪潮下最终熄灭,恐怕正是因为如此吧。

汉武帝的伟大已无需多言,易中天甚至专门用了一整卷的篇幅写这个创下了千秋霸业的皇帝。他的推恩令,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各种经济体制改革,他的远征匈奴,无一不是帝王之举,任何一样单独拿出来说,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走向有着深刻影响。

而我更感兴趣的,则是易中天将罗马帝国的缔造者屋大维和西汉王朝的灭亡者王莽放在一起对比的那一段。

王莽和屋大维,无疑都是雄心壮志、野心蓬勃的改革家。但两者的历史功绩

和评价却截然相反,为什么?

王莽称帝之后,改革全面展开:他愤怒声讨过去几十年的不公平,将地主的田产分给农民,降低物价,削减官员薪水,降低王侯待遇规格,实行盐、铁、酒和铸铜的国营,他自己也以身作则,减少宫廷开支。

他的动机和出发点绝对是善良的,甚至有史学家称其为”最早的社会主义者”.但结果却是一败涂地,他建立的新朝最终也成了一个极其短命的王朝,在历史上几乎很少被人提起。

易中天评价王莽的改革是”书生气”的、不切实际的,最突出的表现是他对于改变制度的痴迷。王莽拿着一本《周礼》搞改革,一心想要恢复周制,但他不知道,秦皇汉武之后,周制的恢复已再无可能。他的这种改革,在他自己是替天行道,在历史洪流中就是倒行逆施。这一点,像极了后来的袁世凯。

对于王莽的失败,易中天的这几句话一针见血:制度固然重要,却不是最

重要的,也不是决定性的,更重要的,是人与制度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三点:一是制度是否符合国情和民意,二是制度是否符合文化传统,三是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否能够与之融为一体。合则成,不合则败。

而屋大维的改革,几乎每一步都和制度融为一体。

实际上,屋大维所做的事情和因此引起的改变,比王莽大的多。王莽只不过是让皇帝由姓刘的变成姓王的,而屋大维却彻底改变了罗马的政体。屋大维的集权统治,是罗马由共和转变为帝制的标志,而且,这个新政体在此后延续了近五百年。

首先,屋大维执政时期,罗马帝国的版图已经得到了空前的扩大。在当时,治理一个横跨亚、非、欧的超级大国,显然不能再像治理一个小国那样使用共和制。其次,战争对于罗马极其重要,唯有战争才能让罗马成为霸权国家和世界首都,也才能让罗马公民获得财富和

荣誉,而要战争,就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独裁者。

因此,变共和为帝制,已经呼之欲出。

但屋大维无疑比王莽聪明、谨慎得多。他很清楚哪些东西是可以动的、哪些是绝对不能动的、哪些是暂时不能动的。罗马人民已经做了五百多年国家的主人,一旦突破他们的底线,那么死无葬身之地的就将是自己。

屋大维很清楚,”主权在民、共和政体”是丝毫不能冒犯的,但他又必须实现实际意义上的权力集中和独裁统治。这一对看似不可能调和的矛盾,屋大维却用一系列高明的手段巧妙地化解了,而且做得让人民群众和精英阶层心悦诚服。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这一点,又让我想起了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只不过,屋大维的操作手法更加婉转、更加春风化细雨。

时势和方式,才是真正考验领袖智慧之所在。

《两汉两罗马》已经读到了《信仰》这一章节。这是我一直很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基督教和其他宗教对于西方文明最根本的影响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没有信仰的华夏文明反而能够走到今天、成为五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灭亡的那个呢?

很想听听易中天先生的观点。

最后,无论从史学的角度还是文学的角度,都应该承认这本《中华史》有不少的缺陷。但我仍然相信,当三十六卷写完的那天,易中天会被历史铭记。

如果只能给小孩选一本书读,我会选《易中天中华史》。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二)

从《易中天中华史》谈历史观和价值观

邱会龙

综述

由百家讲坛走出来的学术超男,凭借《品三国》《汉代风云人物》等节目名声大噪。正在名利双收,事业上升期的

时候,突然在2013年宣布,在五年之内,要编写一套中华史,全部36册,从三皇五帝一直写到改革开放,时间跨度3700多年。我们常说中华上下五千年,其实有确凿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之前的三皇五帝,各路神仙等传说人物,技术上讲,是不可信的。但是,传说,本身就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最初的血液,即所谓的解释我们从那里来?

大家都知道有著名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至今无人能回答。也许历史可以解释一二,至少可以一定程度解释前两问。何为历史,历史就是人类过往所进行的所有活动的总和。易中天的中华史就是回顾中华的历史,试图搞清楚中华民族3700年来的命运和选择,以求指出未来的路。我们所有一切的过去和现在,都是为了追求一个美好的未来。什么是未来,未来就是希望。我记得《肖申克救赎》里面Red对Andy说:希望是个好东西,

也许是最好的。

《易中天中华史》至今已出版10册,第一本只能算是绪论,故不算一册。具体如下:

1.《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全书绪论,讲解全球文明脉络

2.《易中天中华史:祖先》讲从盘古开天到三皇五帝的传说

3.《易中天中华史:国家》主要阐述世界几大文明的国家的建立过程

4.《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主要讲周代最重要的人物:周公旦的一系列文明创建,从此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调。

5.《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讲东周时期的刺客,力图展现中华民族青春期的热血奋进,真性情,一诺千金等精神特质。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现在最缺乏的。

6.《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主要讲这个转变时期的原因与演变过程。

7.《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顾

名思义,这是智慧大爆发的时代,知识分子的风云时代。君择臣,臣亦择君。

8.《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大秦帝国的崛起与陨落,它如彗星般划过,照亮了整个华夏文明。它功过是非,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9.《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讲汉武帝继承秦制,并建立新秩序,开疆拓土的故事

10.《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两汉两罗马,历史时期大致相同,在东西方各自闪光着。

11.《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三国,易中天的拿手好戏,也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一段历史。

我自己已经看完了1,3,4,正在看9,总体感觉就是:这是一本好书,十分适合已经具有一定历史知识,并希望全面了解中华历史的人来看,语言明白易懂,幽默风趣,故事性强,爱不释手也。当然作为历史专著,其学术可靠性也是经得起推敲的,我相信易中天的治学态度

和能力。

全球文明脉络与格局:

首先,文明正式初创规模是以国家的形成为标志的。待人口规模增长,面对的事务增多,环境越来越复杂,国家必然产生。然后,文明之船建成并开始行使向历史大河中。

那么全球文明的脉络是什么呢?

一言以蔽之:不管是古希腊的城邦制,还是古罗马的共和甚至后来的帝制,还是中华的封建或帝制,都是人类在追求安全与幸福的过程中的路径选择。安全与幸福是全人类共通的人性诉求,安全保证你可以活着,幸福就是你的精神追求了。所有的政体,统治制度,政策方针,法律法规无一不是基于这个大方向而制定的,而保证这些可以实施,就是需要军队,监狱,警察等威慑力量了。所有的这些构成一个国家的基本要素,然后国家这艘船,在历史的长河中前行。

这条河里,有很多船在航行,其中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三艘就是:西方文

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西方文明是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复兴发展而来,信仰基督教,信徒约23亿。伊斯兰文明是比较年轻,公元7世纪才有穆罕默德创立,信徒叫穆斯林,人口约16亿。中华文明,包含儒释道三派及其他细流,人口约21亿,三大主流共60亿,占据了世界人口(70亿)86%.因此说,三大文明的发展就代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根据各自的文明特质,基督信仰上帝,一神论。伊斯兰也是一神论,但是神不一样,必和基督文化产生冲突,中华文明,无信仰,具有调和各方的潜力。那么,未来发展的趋势,预测是:在中华文明的协调下,三大文明携手并进。

中华文明意义

说我们没信仰,是说我们没有宗教性质的信仰,但是还是有相信的东西,只是不固定,各个历史阶段都不同,根据当时的情况来选择”信仰”.而且我们”信仰”的方式也和宗教不一样,那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有用就信,没用就

不信,典型的实用主义。即便如此,除去辛亥革命到建国这段动荡期,至少之前,我们还有儒释道,之后,直到现在,我们什么都没有。你能告诉我,你有信仰吗?或者你有稳定持久相信的东西吗?没有!你什么都信,什么都不信,西方的好,你就西化,日韩的好,你就哈日哈韩,甚至泰国的有意思,你也喜欢。什么玩意嘛!一点节操都没有好不好。对,没有节操,追名逐利,就是我们的现状。这样很不好。当然,我说的都是以大多数来说事儿,个案不论。

那么,在我们找准了当下的定位(文明协调者)之后,急需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找得到吗?当然找得到。

去那里找?三个地方:

1. 就像我在之前文章(《大秦帝国》读后感之华夏文明视野)里提到的,回归到自己的原生文明里去找,那就是先秦,尤其是春秋战国。

2. 总结两千年来及改革开放后所有的经验

3. 吸取别的文明的好东西

怎么找,找什么?

找共通点,从人性中找。

这似乎回到了本文开始提到的三个问题: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人类所有的活动,思考,探索,都是围绕着这三个问题来的。而人性,就是在人类试图回答第一个问题所寻找到的所有答案的总和。在宏观视角来看,这三个问题有内在逻辑性。先要搞清楚我是谁,才能明白我从那里来,然后才是我要去那里,顺序不能颠倒,否则就乱了。这也是一个人一生的写照,你一生都在试图回答自己这三个问题。这也是人类大脑发育发展的顺序。正如婴儿大脑渐渐成熟后第一意思就是自我意识。稍微长大了,五六岁吧,就会问,我从那里来的,等到了成年,就会想着今后的路。直到死去,从而完成一个自我循环。

放到到全人类,一样的。我们也许永远也不知道答案,但是相信会是无限接近的。在这个接近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好,也许越来越差,但我相信好的。

所以,对中华文明来说(对其他也一样),就是要找到人类的共同天性,建立普世的价值观,这样才能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走到哪儿去。而能最接近这个答案的,我寄希望于中华文明。

普世核心价值观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性?

我不知道,大约也没有人能够回答,也许未来可以从理论物理,人工智能,生物学等学科中发现一些线索。但是至少根据目前所知的人性的方方面面,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自由,独立,平等和追求幸福,而自由是第一位的。美国《独立宣言》的逻辑基本点也是这些。因为某些历史原因,我国政府XXXXXXX(敏感词),即便如此,未来的趋势是这样的。

说个题外话:专制和自由。最好的

例子就是大秦帝国的灭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一举建立秦帝国,功业煌煌。但是秦帝国,法制立国,并取消了封建诸侯制,实施郡县制,权力归属中央,皇帝对一切行为具有最终仲裁和解释权,即所谓的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导致其本身具有压迫性,强制性,严酷性,那么个人的意志就被极端的限制。当达到一个临界点时,必然爆发。我在这里并非说法制不好,但是单纯的法制,肯定是不好的。总之,凡是违反人性的制度,必然会消亡。

对个人的意义

通常越是宏大的命题,落脚到具体的个人上时,情况就会千差万别,甚至朝着相反方向进行。这个命题也不例外。要理解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用布朗运动来比喻。每个人都是进行布朗运动的颗粒,其运动轨迹是随机的,但是整个做布朗运动的系统,它的趋势是表现为扩散与渗透。

那么,对于个人的意义到底在哪儿

呢?

那就是,自由与自由意志。裴多菲的诗写得好: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自由是最重要的。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莫过于剥夺自由,所以我们有监狱。

自由,其具体体现就是每个人有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并得到充分的尊重。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再来谈其他的。

还有一个角度:

就是每个人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去芜存菁,理清自我,找到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以上,是我在看完几本易中天中华史所引发的对于文明的思考。命题过于宏大,限于个人水平,或许论述并不完备,姑且算是一个思考与探索吧!

不管过去我们做了什么,现在面临着什么,未来多么不可预测,路始终是要走下去的,带着一颗坚定的心,走下去。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三)

历史,是一杯陈年的美酒,浓郁香醇,回味无穷;历史,是一支壮丽的歌,气势恢宏,荡气回肠;历史,是一汪无际的大海,逐浪排空,气势磅礴。

携一缕春光,斟一壶清茶,捧一本史书,重温中华的千年百坷。厌倦了枯燥乏味的历史书,易中天老师的”中华史”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干净的素色书封,娟秀的字体,恰当的留白,无不体现着认真治学的气息。而最为吸引我的,则是他对历史独到的领悟与理解。且不论书中的一些新奇观点是否能完全得以考证,单是他透过重重的历史云雾,抽丝剥茧,所呈现给读者的那些历史背后的发展规律、意识形态,已然耐人寻味,令人获益无穷。

一部好的史书,以史观树灵魂,以史实建骨骼,以史感展神采。这样的史书才能使人读来感触良多,受益匪浅。《易中天中华史》正是如此。阅读历史,比历史本身更重要的,是它给后人的启

示。月有阴晴圆缺,历史也有成败得失。朝代的兴衰更替,看似各自独立,却都蕴含着相似的发展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本身经常重演,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则是闹剧。

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的风霜洗礼,始终延续至今,这是一个奇迹,却是事实。因为文明是有意志的,它是为全人类找到谋求幸福的方式和途径。正是这一意志,决定了人类历史的蜿蜒曲折和波澜壮阔,当下世界的丰富多彩和生机勃勃,未来全球的天下大势与何去何从。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开阔,宋的纤细,元的空灵,明的世俗,清的官腔,就是在文明意志的选择中不断发展演变的。

历史,是一盘难以猜透的棋,常常看得人暗自心惊,不明白那神秘的棋手又会在何处落子。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己所能去接近历史,破译”历史的密码”.中华民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发现自己,

中华文明史结课论文

盛世大唐—长安之春 内容摘要:唐朝社会生活融贯中西,社会风气自由开放,科技与艺术气象万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国的鼎盛时代,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个强大的帝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领域。虽然这么强大的帝国最后还是没有避免被消灭的命运,但是它所创造的文明却为后人所景仰,所称赞。 关键词:盛唐,富强,长安,唐人街,瓷器,交通,经济,文化艺术,政治,军事 正文: 风若遥远的回音追着梦的翅膀在恒古不变的神话中摇醒盛世的传说,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寻找梦的起源,她是史书里镌刻的永恒,抒写着中华文明最辉煌的篇章——唐。 “长安二月多香尘,六街车马声辚辚。家家楼上如花人……”这是唐朝诗人用来描绘唐长安的繁华的诗句。在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宫乐图》绘于唐代,是将唐代长安城的风貌展现给后人的重要遗物。在画中,女子的各种装扮都可以看出是从波斯传来的,女子所喝的酒都是来自西域的,可见在宫廷中西域文化已遍及。首都长安几乎为一国际之都会,各种人民、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来自康国者以康为氏,安国者以安为氏,曹国者以曹为氏,昭武九姓亦皆以国为姓。于阗尉迟氏、龟兹白氏、疏勒裴氏以及波斯国人亦为唐朝常见西域人。“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就是繁华的长安……世界的长安。这样的繁华归因于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曾经多次提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经济得到了恢复,“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备粮,取给于道路焉”。他取得了贞观之治,贞观之治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太平盛世,成为中国历史有力的政治象征,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中国人仍自称为“唐人”,世界各地华人集中的地方称“唐人街”,也是来源于此。贞观论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为了成为明君,李世民确实做到了勤于听政,勇于就谏,广泛听取不同的建议,接受正确的意见。他即位后,集中大臣们的智慧治理国家,政令源源不

易中天中华史_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1、这世界有救吗? 孔子:克己复礼(核心价值:仁;政治主张:礼) 墨子:兼爱(兼相爱,交相利)- 天下之利,庶民之用 庄子:不爱(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先存诸己而后存于人 韩非:庶人剑,军国指利,君主之用 仁爱:出发点是亲情,有差别的爱 兼爱:一视同仁的爱,无差别的爱 墨子和韩非:功利主义者,实用主义者 2、这个社会好吗? 墨子:社会主义,兼爱,按劳分配,公平正义– 违法人之常情伦理 庄子:无政府主义 老子:政府不要作为,无为而治,寡欲,愚民政策 韩非:君主无为(前提:要在中央– 中央集权),蜂蚁社会,制度保障:法治(专制) 孔子:垂拱而治,为政以德 墨家:蜂蚁社会,公平正义平等,尚同– 专制、独裁 3、君权,民权,人权 孟子:民权高于君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臣对等(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君权天授(名为天授,实为民授) 韩非:霸道(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 两面三刀(两面:奖惩,赏罚,德刑;三刀:势(威势)- 势立威, 术(权术)- 权驭臣,法(法规)- 法制民。“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 法则乱于下”,“潜御群臣,一民之轨” 只有君权(蜂蚁社会),为君主谋 墨子:为天下谋(蜂蚁社会– 人治– 独裁) 兼爱,尚同 理想:社会的公平、正义 公权 杨朱:一毛不拔(“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豪,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私权 历史上的所有制:家有(家庭或家族所有) 文化内核:群体意识

4、活着为什么? 孟子:大丈夫– 养浩然之气(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墨子:行义,“万事莫贵于义”,重功利讲实用 孔子:天命论(使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求如愿,但求心安 庄子:真实而自由,“率性” 5、生存之道 老子:刚亡弱存,不争,装孙子,天道(天道无为) 庄子:逍遥游,真实自然 孔子:中庸,人道(不讲天道、人性) 荀子:天道有为,自强 韩非:防范(防范身边的人)- 制度 6、制度与人性 孟子: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恶),引导人人讲仁义 仁(恻隐之心)义(羞恶之心)礼(恭敬之心)智(是非之心)荀子:性恶论– 人性有恶,需要靠礼乐来防范 人性有性和伪两面,性– 人的自然属性,天生如此的;伪– 人的社 会属性,事在人为的 韩非:人性本恶,趋利避害– 要靠制度:以法治国(刑治),高官厚禄,严刑峻法,令行禁止 孔子:不讲人性,以德治国 如何做人– 生存之道 人性论:道家– 不讲人性,人性就是天性 墨子– 劳动,贵义(公平和正义) 孟子– 仁义礼智 荀子– 尊礼(秩序与文明) 方法论:韩非– 斗争哲学 孔子– 中庸之道 老子– 正言若反 如何治国 道家:自治– 天道(回到太古) 墨家:人治– 帝道(回到尧舜) 儒家:德治– 王道(回到商周) 法家:法治– 霸道(走向秦汉) 问题: 所有的质疑和争辩,都没有超越出世俗生活的范围,缺失了宗教和科学这两个向度

【读后感】中国文明史读后感

【读后感】中国文明史读后感 书的魅力 书的出现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它是知识诞生的源泉,书载着知识绕着地球飞翔, 从竹简到丝帛……隔着千山万水,穿越千年时光,带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头脑里,人类文明 才不会永远在原地打转,才会这么灿烂。 原始人类从一个无声的世界开始,人们为了记录发明了文字,从刚开始把字刻在龟甲上,再到羊皮卷上,由于文字的诞生,才有了现在的书。它的出现让人类文明有了飞速的 变化,可见书的魅力对后人影响有多大。今天看到《中国文明史》这套书,让我真正了书 的历史,让我对书有了更深的感情。 过去人类的书是怎么来的呢?又是怎么做成了呢?我带着疑问掀开了它的面纱,两千 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它还是一捆捆竹简,打开来读时会咔咔作响,那是个了不起的时代,每个人的脑袋里都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而且可以大胆讲出来,或者写下来。各种思想纷纷 出现,就出现了现在我们知道了儒家、墨家、道家等思想家。 有一天书的敌人突然出现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他怕学者散播谣言,除了医学、药物,卜卦、种树类的书,其他全部烧掉,烧了整整3个月。使得许多经典书籍因为 秦始皇的一把火全部失传。 人类对书的态度,往往能决定自己的命运。项羽和刘邦在“帝国争夺战”时,书让刘 邦知道:哪里人口多,哪里物产丰富,哪里容易防守,哪里容易进攻。而不懂得利用书籍 学习的项羽败给了刘邦。可见在战争年代,书依然发挥着作用。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文章能帮助到您。 到了汉朝,汉武帝派人到处搜集古书,把笨重的竹牍变成了帛书之后,把所有分过类 的书收藏在书库里。还有的书沿着丝绸之路到了外国,可是外国被一群野蛮人占领,把书 当作烧火来取了,书一卷又一卷的被烧毁,那些美丽的神话哲学家,无比深奥的思想,科 学家令人兴奋的发现都将要消失了吗?这时,一处避难所出现了———基督教的修道院, 白天抄收集来的书,晚上休息。就这样,修道院里的书越来越多,修道院外面的书却越来 越少了。 在敦煌千佛洞,有许多商人、军人、江上湖人……来到这里。于是,有许多书被埋在 了敦煌千佛洞。当中国人发现以后,却不知道这些废纸是什么,就被一些外国人“偷”走了。当中国老学者,看到中国的国宝就这样到别人的手里,气得咬牙切齿,向清朝政府报告,才将大书库里的书搬了回来,但是搬回来的只剩下原来的一小部分了。要不然现在会 有更多的古书流传下来。 书籍的命运往往与时代的兴衰息息相关。太平的时候,人们对书呵护备至;一但战火 燃起,书又会难逃被焚烧、毁弃的命运。

易中天的野心VS路金波的豪赌

易中天的野心vs路金波的豪赌 易中天流寇路线图 1947年 出生于湖南长沙,6岁随父易庭源来到湖北武汉。 1965年 高中毕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去新疆。 1978年 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魏晋南北朝文学及唐宋诗词专家胡国瑞,获文学硕士学位。时任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坚持将其留校任教。 1992年 易中天离开武大,到了厦门大学,开始撰写出版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 2005年 开始在cctv-10《百家讲坛》节目里讲解历史,品评汉代风云人物,因其白话式的幽默分析,受到追捧。 2006年 制作《易中天品三国》,终于大红大紫,变身明星学者。他的《品读三国》书稿在北京举行了无底价竞标。由此,他的成功也引发争议,形成了易中天现象:有人批评他为夺人眼球,将历史变成了娱乐,思想成了笑谈,也有人称赞他打通了专业、学术和通俗文化之间的关节,让更多人了解历史。 2007年12月 在上海出版《帝国的终结》。 2008年 和《百家讲坛》再度合作,录制播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2011年5月 出版16卷本《易中天文集》。 2012年 开始酝酿写作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从女娲写到邓小平。 2013年5月16日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二卷在北京首发。 a角 易中天:不要跟我提钱,我要爽快一把 66岁的易中天先生再次站在了聚光灯下,身后是一个庞大的写作计划:用5到8年时间完成一部36卷的《易中天中华史》,从女娲写到邓小平。他把历史当成一个个案子来侦破,用易式语言讲给读者听。小学生,大学生,工人,公务员,演员,花几小时读其中一本,就能了解一个朝代。他称之为寓研究于传播。 他的搭档,果麦文化传媒董事长路金波要像播连续剧一样,两卷两卷推销给大众。路金波把这当成一门大生意,甚至夸口这套书的销售额要向《泰囧》看齐。 从女娲写到邓小平 5月16日,《易中天中华史》第一、二卷在北大百年讲堂首发。两千余个座位上都放着当期的《南方周末》,上面整版刊登了这套书的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这也是当天易中天演讲的题目。

中学生演讲稿中华文明史

中学生精华演讲稿:中华文明史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就由我带领大家敲开历史的大门! 在那神秘的远古时代,有着纯朴的中华先民。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褪色的历史。 先说古代文字,最早人们使用的是甲骨文、金文,西周时期有大篆(籀文),战国时期有蝌蚪文(古文)。此外一些诸侯国还有各自不同的文字。秦统一后,规定小篆为统一字体,通行全国,后来,秦朝出现了一种更加便于书写的篆书,这种字体从汉朝在官方和民间通用,至今仍广泛使用。 再来说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纸发明于西汉前朝。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的出现,大大便利于人民的书写,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 隋唐时,我国已有雕版印刷品。此,宋毕节发明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省事,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战国时我国制成了能指示方向的“司南”。后来有制成指南针,北宋时开始用于航海。它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旅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的使用,改变了单纯依靠大刀、长矛和弓箭作战的局面,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重大变革。 继续说一下古代闻名建筑物吧!——长城,是不同时期的古代中国的为抵御不同时期的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使无数人民付出鲜血而取得的伟大成绩,犹为后人赞叹! 最后说一下兵马俑吧!兵马俑,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5公里的下河村。秦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1.5公里处,普遍认为秦始皇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的先辈还有好多光荣历史,如今,那些鲜血染成的五星红旗被中国人一点一点,不用语言,而是行动的侮辱了!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把老辈的好行为传承下去吧!

中华文明史课程报告

中华文明史课程报告 听了杨老师讲中华文明史,杨老师独特的授课风格,和鲜明的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咋一听,杨老师的很多观点和我以前的很多看法都不一样,但感觉老师讲的确实很有道理,渐渐喜欢上了老师这种独具鲜明色彩的讲课方式,以及老师课堂中包含的各种观点。 上杨老师的课,对其中杨老师对孔子和老子的看法印象最深。听老师对这两位历史人物及其传世理论的分析,这些都是我以前很少知道的,以前总认为孔孟之道是多么的崇高,现在一想它不过是古代统治阶级利用的思想工具,才得以在封建社会那样盛行。受老师的影响我对儒家和道家也开始有了重新的思考,以前对道家了解甚少,听了一些课程后,出于好奇,去翻看和搜索了许多道家的理论及著作,像《道德经》等,感觉越发的好奇和入迷。老师的观点是比较称颂道家,对儒家不是很喜欢,我也开始渐渐认同了。 现在也让我谈谈对道家的认识吧,我记得老师提过对《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解,这解释也让我大吃一惊,但细一想老师的解释却也很对。老师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必须符合大地孕育万物的法则,大地跟随天的变化而对应,天则顺着道的自然法则而运作,道,则效法它自己。前面三句的理解或许大家都很容易猜透,对后面一句的理解,一开始我也觉得朦胧不清。后面了解到这句话是一种递进关系,人、地、天、道依次进一个层次,那么道就没有可效法的目标了,因此最后一句应是道效法它自己,这解释让我有了很多思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四句话,被信道人视为做人做事的法则,而且是修身正道的法则,认为这是千古不易的真谛,是老子思想精华之所在。道可以理解为万事万物本身客观存在的规律,那么这句话就论述了一个循序渐进追求事物规律和真理的过程,和经典的被标榜的唯物主义思想如出一辙,虽然千百年来对这句话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和阐述,它们的侧重点或许各不同,而我认为,把种种理解归结到一起,这句话总的来说是指导人行为的准则。 而很多人把这这句话所指导的追求真理过程分成了五个阶段,“我法于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在出生后要先经历一个“我发于母”的过程,即向自己的父母学习,有人甚至认为这里包含从父母那里遗传各种优点,所谓“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也包含从父母那里学习学习各种生活技能,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一) 春节黄金周,大吃大喝、生物钟紊乱之余,在各种时间、各种地点、用各种姿势,抱着Kindle,看《易中天中华史》。 目前读到第九卷《两汉两罗马》,没有完成年前定下的看完目前出版的所有卷的目标,内心还是有点惭愧。 36卷本的《易中天中华史》,写至《两汉两罗马》时,已到了四分之一。在我个人的体验中,这是第二个小高潮。从汉高祖刘邦建国,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刘彻建立空前庞大的汉帝国,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光芒。而此前的第一个小高潮,是西周、东周时期,封邦国、制礼乐,自此,中华文明的基调就定下了。 易中天认为,两千多年的中华史,真正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深远的变化只有三次:一次是西周确立封建制度,一

次是秦始皇大一统,改封建制为郡县制,建立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一次是辛亥革命,帝制退出历史舞台。 易中天以大历史观的视野写这部中华史的同时,又能在书写的过程中充分地照顾到读者的感受,这很不容易。比如,他在写春秋战国时,较少从霸主和诸侯的角度写,而是从那些小人物的个人经历出发,以小见大,以小人物的起落去反映大历史的变革。又比如,他在写汉朝时,不是像传统史学那样单独描述一个帝国的兴亡史,而是将其与西周、秦王朝联系起来写,试图从纵向的历史长河中理清规律,同时将其与罗马帝国联系起来写,试图从横向的世界视野中寻找启示。 大汉帝国和罗马帝国被放在一起比较,很有些意思。这两个帝国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壮大、繁盛的大帝国,都在世界文明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两者在时间上的同步性更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王莽称帝、西汉灭亡时,差不

多是罗马从共和制走向帝制的转折点;晋亡,中国分裂为南、北朝,也差不多是罗马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的开始。 这太有趣了。 易中天用四个字总结两罗马延续数千年的精髓所在:共和,法治。 用另四个字总结两汉强盛的秘诀:帝制,礼乐。 这短短几个字,基本概括了两大帝国的本质差别所在,同时,这也是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分水岭。 自此之后,罗马帝国灰飞烟灭,而中华帝国长盛不衰两千年。对于这其中的原因,易中天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罗马的灭亡,是因为没有”道”,也就是没有核心价值、没有终极追求。 这一点,希腊人是有的,它们是独立、自由、平等。但他们的问题在于有民主而无共和,因而最终走向衰亡。 这一点,中国人也是有的,它们是小康、仁政、王道。中国人从不缺乏政治智慧,总能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找到平

《中国文化史》课程感想

我上<<中国文化史>>课程有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而该课程带我畅游其中,了解中国文化,一个学期下来觉得自己是从古代一路走来,走到今天,终于我懂得了好多好多的,原来是那么的丰富多彩的。这一课堂,扩大了我的知识面,丰富了我的灵魂,让我受益匪浅。 记得一次课堂上,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前过节假日时,都不是很清楚它们的由来,只是从老一辈人的口中了解到一点知识。如今,我已大抵了解了,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它的故事,流传至今。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中华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创造了特色鲜明的节日文化。形成了汉民族所共有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节日文化形式,这是华夏儿女世代传承的文化精华。如中秋节,我们有嫦娥奔月的传说;端午节,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人们才有了现在的吃粽子这一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1]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在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中展现的具有一定地域文化特征、带有强烈民俗文化色彩、包涵伦理道德和精神内涵、具有独特歌舞形式、曲艺音乐特点的传统文化精华。中华民族在传统节日里不仅拥有共同的民间庆典习俗,同时还拥有是充分张扬地方个性、思想内容真挚纯洁、表现形式浪漫开放,形象鲜明的图腾和神仙崇拜等极其丰富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绚丽多彩的表现形式。另外,从节日文化的角度看休闲文化,一个共性的东西,那就是祥和安逸;在传统节日中无一例外地张显出汉族文化的厚重,那就是天人和一、喜庆团圆、和谐共荣,因而形成了传统节日的共同习俗。在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视角看休闲文化,还有一个共性的东西就是山水文化,寄情于山水是汉民族旅游休闲的开始,千百年来,著名的山水名胜区从来都是人们真心向往的好地方,在许多名山大川中都留有历代文人、雅士、高道、圣僧的碑刻、居室、观堂、寺院,成为人们观光览胜、谈古论今、缅怀先贤的好场所。再有,不同地域的名山、古镇、村落拥有不同的宗教(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教文化)、民俗和一些约定俗成的民间文化娱乐节目,就是祈福、平安。这是人们渴望得到的和欣赏的,因此,人们在休闲的时刻深深地沉浸在了这种浓浓的情谊中。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是休闲文化的母体,其文化的基因是一脉相传的。所以,我们不能忘记,要把它们永远地流传下来。 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 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前赴后继, 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 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以下几方面:1.1 崇尚伦理道德;所谓“在其位, 谋其政;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 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说自己该说的话, 做自己该做的事。1.2 注重人文理性;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 重视人的精神存在, 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 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 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

中华文明史应当怎么写

1、文明史应该怎样写 文明史应当着重如实的描述那些反映文明总体风貌的标志性成果或者对本文明体系或者全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文明成就。文明史应当分门别类的叙述科技、制度、思想、文艺等方面的各种成就,但是文明史又不是科技史、制度史、思想史、文艺史的简单拼凑,也不是一部百科全书,所以文明史把科技、制度、思想、文艺等方面综合起来,全面准确如实的整个文明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并尽可能的揭示出文明的发展规律。文明史的书写应当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术活动。同时,我们在书写某一具体文明如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的历史的时候应当注意要将这个文明置于世界文明的大格局中加以考察,这样才能把握该文明每个时期的具体特点,了解该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以及她对于其他文明的吸收与借鉴,从而在总结文明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启发读者对与文明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再说文明史应当横向写还是纵向写的问题。我现在我看到的关于文明史的书籍绝大多数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都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梳理出一个大致的脉络然后再在各个小的时间段内横向的书写这段历史时期的方方面面而不再局限于绝对的时间顺序。例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华文明史》就是在兼顾历史阶段性同时,又超越朝代划分的局限,以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中叶、明中叶至辛亥革命为阶段,分为四卷。各卷准确把握住了各个历史阶段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上所取得的巨大进展,分别从生产、科技、制度、文化等角度加以阐述。再如阿诺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书,是按照文明的起源、成长、衰落、解体这一时间顺序书写的,详细讨论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文明的特征,然后再从纵向上在大一统国家、普世教会、英雄时代、文明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接触等方面进行梳理,讲述了一个全面的文明史。 2、文明形成的主要因素 从根本上说是环境决定了文明,这里的环境包括地理地貌环境、天气水文环境、周边政治环境等等。 例如日本国大和民族他们的文明体系脱胎于中华文明但多了对外扩张的基因,这与他们狭长且多灾多难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他们的生产资料难以满足越

一篇关于红色文化主题公园论文的摘要和英文翻译

延安枣园红色主题文化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 伴随着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在贫瘠的中华大地上,在艰苦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先烈们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做出惊心动魄、触目惊心的举动。他们承担着民族的使命,做出生动具体的革命故事。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人在上一世纪建党之初通过第一次土地革命的开始,有一大批追随者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哲学家和革命的实践者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可歌可泣的历史场景。由此产生伟大的红色革命精神,这不仅是权利之间、战争之间争夺的精神品质,并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红色文化是中华文明史上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思想史上的精神财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品质、精神。今天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去疏理、怀念、歌颂这段历史,传承这种精神。为了传承、发扬红色精神文化,加深公众对历史的认同感,满足当代人们的精神需求,使我们的魂魄、心胸更开阔。红色文化建设蒸蒸日上,将红色文化作为一个设计主题应用于景观设计的发展中,从景观设计中体验红色文化精神,寻找革命足迹。 延安是我国重要红色革命老区,是伟大的革命圣地,大力宣传延安红色文化品牌,发扬延安精神,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是全市的重点建设项目。本文基于红色文化对延安历史、人文、景观资源调研了解,对延安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考究。从延安红色历史事迹和民俗特色中提炼符号元素,将这些元素浓缩演绎成景观元素,运用到延安枣园红色主题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并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对红色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分析的课题。将延安地区特有的民俗地域文化与红色文化结合,创建具有延安特色的红色主题文化公园。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红色主题文化公园的景观规划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对项目的周边环境现状分析,对公园的建设价值进行分析。 本文阐述了延安枣园红色主题文化公园的文化定位、设计目标、设计理念、设计原则等,对其分别做了详细的规划分类。主要论述红色文化的梳理提炼,通过实例例证法对文化公园设计案例分析比较其设计手法。公园从总体布局、景观环境、交通布局等方面入手规划设计,以延安红色文化作为景观核心,结合生态特色和民俗文化特色,传统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结合,彰显当代延安特色红色文化,建设集教育、文化、休闲、体验、生态为一体的红色主题文化公园。 关键词:红色文化、延安、文化公园、景观设计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urbulent time, and over the resource-poor

2020年《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1500字

嘉靖十四年到万历十二年,年仅十几岁的懵懂少年嘉靖帝被迫成为皇帝,自此大明王朝内阁朝夕莫测,上演一出出独裁专断的荒唐戏码,估摸着时间跨度半个世纪。 《严嵩与张居正》一书正是以浅显易俗的白话描述着曲折离奇的历史故事。 在古代封建制度的王朝中,皇帝就是真命天子,那就自然有一批辅佐天子的内阁朝臣。即是朝臣,自然有忠臣、奸臣之分,还有一小撮表面中立者们。 事实上,作为一个王朝中最高权力者,嘉靖帝可谓是一个玩弄政权的高手。他即重用忠臣,也重用奸臣,使其相互制衡,朝廷也就达到坐收渔翁之利。可见,无数群臣挣得你死我活,归根结底还是天家江山得了最大益处。 虽说嘉靖帝少年做了皇帝,可他毕竟是过继来的,他自己也有亲生父母,这不刚坐上皇位就到处串掇要立自己父母为兴献帝后,还不顾群臣反对,打死了几十个大臣,收了奸臣张璁和桂萼为朝廷重臣。 自古以来,大家都信奉“天命不可违,来者犹可追。” 因此,严嵩被嘉靖提拔重用,不可谓不是天命。成熟起来的嘉靖帝就是一只狡猾的狐狸,正巧遇上经验丰富的老狐狸严嵩,两人臭味相投,一拍即合。 从此,这个靠着严苛的科举制度出头的历史大奸臣,就走上了奴颜婢膝媚上邀宠和弄权谋私的不归之路。恶人自有恶人磨,最终把自己搭进了权术的坟墓,成了王朝的殉葬品。 作为有着士大夫深厚底蕴的重臣张居正,他的命运相对严嵩要顺遂一些,也可以说是他把握住了命运赐予他的好时机,遇到了年少不经事的小皇帝,获取他的极度信任。于是,有着皇帝这个大靠山,张居正手握专权,直达王朝内阁的顶缝,做了大明唯一的太师。 虽说,张居正聪明的把握了这个绝好时机,完全有能力糊弄小皇帝,从而做一个隐形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独裁者。然而,从骨子里就接受权臣尊卑思想的他是一个一心为国家出力的做实事的人。用此时机,他施展浑身解数,大显身手,励精图治,只改革五年,朝廷的国库财富就增长了三倍之多。 张居正是个有能力有野心的人,但他的确是一个才华横溢做实事的人,他用这场改革挽救了大厦将倾的大明王朝,这也是之后腐朽没落的大明万历三十多年不问朝事,政权机构停驻,却没有灭亡的主要原因。 然而,不管你如何努力,如何为王权做贡献,但在天家的眼中,这些都是你的份内职责,不管你做得好还是做的不好,是奸臣还是忠臣,天家人都理所当然的把他们都当做卑微的奴仆对待,毫无真心可言。这也是他们没有善终的主要理由之一。 千百年传下来的封建思想就是普通人对皇权无底线的崇拜与信仰。 在《严嵩与张居正》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历史的龌龊一面。当时,许多学子能人都屈

读后感中华文化

读后感中华文化 导语:中华文化不仅只有文学,它是由许许多多的东西组合而成。以下我为大家介绍读后感中华文化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精髓莫过于国学;在岁月的长河中,国学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为了使我们感受到国学的博大精深,学校给我们每位同学送了一份“礼物”——一本《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 六年级的《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主要收录了《新古文观止》和《古体诗词》中的名篇。其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 《爱莲说》主要表达了作者无意于隐逸,也不贪图荣华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既抒发了感情,又讽刺了世态。 当我读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时,我可以感受到作者不赞同当一个用隐逸来逃避社会责任的隐士,也不赞同当一个贪图荣华富贵的世俗小人,作者只想当一个正直、清高的君子。 当我读到“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时,我可以感受到在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贪图荣华富贵,只有少数像周敦颐那样的人,“出淤泥而不染”,不阿世俗。贪图荣华富贵的人,就是喜欢“牡丹”的人,他们为了名利,成了世俗之人。而像周敦颐那样的人,即为“爱莲者”,他们为人洒脱,仙风道骨,多数都是思想家、理学家,他们为世俗者所不能了解,算是人群中的圣人,这多么可叹啊!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中像《爱莲说》这样的名篇比比皆是,这些名篇潜移默化使人变得知书达理、善良聪慧和乐观坚定。《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

当之无愧的经典阅读。 从品读学习中我知道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感谢《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因为有了它,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让我的心灵受到洗礼,它真是一碗“心灵鸡汤”! 原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只适合小学生阅读,翻了几页后,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纵览全书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渊博,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缩影,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他的阅读对象不应只是中小学生,应该是所有的中华儿女。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称赞《老子》“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诺贝尔文学奖得者、作家赫尔曼.赫塞说:“我们现在急需的智慧,都存在老子的书中。”是的,《老子》是经典的,但《墨子》、《管子》、《左转》、《荀子》……也同样值得我们去一一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把我们带到千年前的古代尽情翱翔,在传统文化的星空中漫步。 轻叩中华传统的大门,我们应该做到“自知”、“自胜”、“自省”,自然的规律就像拉弓射箭,要射中目标,箭头高时就压低一些,箭头低时就太高一些,老师称它为“损有余而补不足”。里面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故事,《老子》(二)中的第七十八章写到:“水不断地滴到石头上,时间长了就可以把石头滴穿”。这是“水滴石出”的故事的出处。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让我们共享经典,引导我们要坚持不懈、任人唯贤、持之以恒,让我们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学会“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思想境界应成为我们的人生态度。 可惜的是现在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人越来越多,一个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

(完整word版)《中国通史》读后感

吕思勉先生《中国通史》读后感 本人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从小就喜欢读关于历史的著作、小说,如《史记》、《三国志》、《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中华史》、《卑鄙的圣人曹操》、《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始皇》、《明朝那些事儿》、《全球通史》等。本学期选了中国通史概要课堂,才知道了现代中国史学四大家是吕思勉、陈寅恪、陈垣、钱穆四位先生。于是迫不及待买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拜读这位史学大家的经典。 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讲文化现象,下编则按照历史顺序加以串联在理乱兴亡的同时将历史知识更系统地进行梳理。在前面的出版序和绪论中,我了解到吕思勉先生的生平,了解到先生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抗日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先生为了满足大学教学需要,呕心沥血编写此书,用简单易懂、精练上口的语言,写下这本堪称经典的通史。 绪论。 历史到底是什么?是前车之鉴?什么是前车之鉴?答曰:昔人所谓而得,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实测,便当设法避免;这就是所谓“法戒”。吕思勉先生告诉我们,世上没有真正相同的事,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所之探求则为理而非事。要应付一件事,必须明白它的性质。明白之后,应付指数,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的性质,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 我所理解的历史,记录往世之事,传播前人的智慧。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后人读史、学史,总会从各种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学到点什么。万事万物总存在一条“理”,这个理就是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随着时间的流逝、世事的变化而改变。就拿政治上来说吧,实行变法改革总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实施改革的人会遇到种种阻力,非常艰难,这就需要改革家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完成,并且要有很大的决心以及漫长的过程。这一点,两千多年前的商鞅遇到过,一千多年前的王安石遇到过,五百年前的张居正经历过,一百多年前晚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如是,当代的改革开放、现任领导人的深化改革、大力反腐更是如此。虽然背景不一,形势不定,所变法的内容更是千差万别,但内部的那个“理”

中国文明史读后感_读后感

中国文明史读后感 书的魅力 书的出现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它是知识诞生的源泉,书载着知识绕着地球飞翔,从竹简到丝帛……隔着千山万水,穿越千年时光,带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头脑里,人类文明才不会永远在原地打转,才会这么灿烂。 原始人类从一个无声的世界开始,人们为了记录发明了文字,从刚开始把字刻在龟甲上,再到羊皮卷上,由于文字的诞生,才有了现在的书。它的出现让人类文明有了飞速的变化,可见书的魅力对后人影响有多大。今天看到《中国文明史》这套书,让我真正了书的历史,让我对书有了更深的感情。 过去人类的书是怎么来的呢?又是怎么做成了呢?我带着疑问 掀开了它的面纱,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它还是一捆捆竹简,打开来读时会咔咔作响,那是个了不起的时代,每个人的脑袋里都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而且可以大胆讲出来,或者写下来。各种思想纷纷出现,就出现了现在我们知道了儒家、墨家、道家等思想家。 有一天书的敌人突然出现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他怕学者散播谣言,除了医学、药物,卜卦、种树类的书,其他全部烧掉,烧了整整3个月。使得许多经典书籍因为秦始皇的一把火全部失传。 人类对书的态度,往往能决定自己的命运。项羽和刘邦在“帝国争夺战”时,书让刘邦知道:哪里人口多,哪里物产丰富,哪里容易

防守,哪里容易进攻。而不懂得利用书籍学习的项羽败给了刘邦。可见在战争年代,书依然发挥着作用。 到了汉朝,汉武帝派人到处搜集古书,把笨重的竹牍变成了帛书之后,把所有分过类的书收藏在书库里。还有的书沿着丝绸之路到了外国,可是外国被一群野蛮人占领,把书当作烧火来取了,书一卷又一卷的被烧毁,那些美丽的神话哲学家,无比深奥的思想,科学家令人兴奋的发现都将要消失了吗?这时,一处避难所出现了———基督教的修道院,白天抄收集来的书,晚上休息。就这样,修道院里的书越来越多,修道院外面的书却越来越少了。 在敦煌千佛洞,有许多商人、军人、江上湖人……来到这里。于是,有许多书被埋在了敦煌千佛洞。当中国人发现以后,却不知道这些废纸是什么,就被一些外国人“偷”走了。当中国老学者,看到中国的国宝就这样到别人的手里,气得咬牙切齿,向清朝政府报告,才将大书库里的书搬了回来,但是搬回来的只剩下原来的一小部分了。要不然现在会有更多的古书流传下来。 书籍的命运往往与时代的兴衰息息相关。太平的时候,人们对书呵护备至;一但战火燃起,书又会难逃被焚烧、毁弃的命运。 而到了现在,各种各样的精美书籍随处可见,还出现了电子书。书从竹简到现代精装书,随着事件不停地变换。可见它的魅力无人能挡。以后的书还会有什么样的变换,也许它们的命运就由你来决定了。

“00后”遇到移动互联网作文1000字高分作文

“00后”遇到移动互联网作文1000字 妈妈说,移动互联网一来,我们的大块时间都变得碎片化了,做事效率不如以前高了。哼!这话我可不信,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我们“00后”一定会将碎片化时间利用好的,不信咱就走着瞧吧。我信心满满地想到。 升入预初后,班里好多同学都有了自己的手机。看着他们拿着手机,我便央求妈妈也给我买一部。现在都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了,在移动设备上学习、阅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多方便啊。而且我跟妈妈保证,我只用手机来阅读、查阅学习资料,绝对不玩游戏。在我的软磨硬泡下,妈妈终于给我买了手机。拿到手机后,我欣喜不已,并暗下决心,我要把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给自己制定阅读计划,利用好每一分一秒的时间,不能让妈妈小瞧了我。妈妈送我上学、放学的路上,周末带我出去玩的路上,我都要拿出手机来看电子书,粗略计算了一下,利用这些时间,一个月至少看两本电子书呐,我对自己说道。说干就干,很快,我便在手机上下载了老师最近刚推荐的几本书《苏轼传》《易中天中华史》等。 看着手机里的一部部电子书,我得意地笑了,心想:“哼哼,我这个00后一定会安排好我的碎片化时间的”。 第二天妈妈送我上车的路上,阳光正好,轻风拂来,凉爽惬意,这种天气正适合读书,我便拿出了手机开始阅读。妈妈看到了,告诫我说:“在车上看电子书对眼睛不好。”我哈哈一笑,这可难不倒我:“那我就听书,现在的电子书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听呢。”没想到,刚听了一会儿,我渐渐开始走神了,我忍不住拿出手机翻翻有趣的新闻,看看有趣的视频。不知不觉到了学校,我一回想,自己这一路上听了哪些电子书啊,怎么没记住多少啊。我心里不禁有点惭愧:自己在车上压根就没有认真听书。早上的大好时光就在翻阅新闻和视频中偷偷溜走啦。 难道真如妈妈所说,移动互联网导致我们时间的碎片化而降低了阅读效率吗? 下午放学回家,妈妈在烧饭,我等在桌边。我忽然又想起自己的“雄心壮志”,我要把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想到这里,我便拿起了手机,开始看电子书。十分钟过去了,我渐渐有点心不在焉,心里一直念着周末玩过的游戏,想点开游戏APP,我终于还是控制住了玩游戏的冲动了。没过多久,我又有点手痒了。我安慰自己:没事没事,妈妈马上烧好饭了,我只玩十分钟。不知不觉,我便在饭桌前打起了游戏。 ……转眼,一个月过去了,我手机里的电子书并没有翻阅多少。手机不仅没有帮助我增加阅读量,反而将我的时间变得更加碎片化了。 妈妈看出了我的失落,走过来拍拍我的肩旁说:“小A,你知道吗?古人没有移动互联网,他们虽然见识比我们少,但是纸质的书籍却让他们变得非常有智慧;现在的人在移动互联网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结课论文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谈家乡文化—豫剧 摘要: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而豫剧则是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字:中原文化、豫剧、艺术、河南梆子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原是所有中华儿女心灵上的故乡,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中原文化既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根据中原文化内容的特色,大体可以概括为史前文化、圣贤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等18种文化。总之,中原文化厚重、多元、经典,是一种典型的“圣”文化、“福”文化、“魂”文化。中原文化这种独特的魅力,使其在中华文明史上书写了灿烂的篇章。 中原文化特点鲜明、作用独特 中原文化具有五个主要特点:一是根源性,二是原创性,三是包容性,四是开放性,五是基础性。中原文化的显著特性,决定了中原文化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河南人,从小就被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所包围,使我深深的迷上了这魅力无穷的中原文化,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因为我姥姥是一个戏迷,所以豫剧在我心中占据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中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豫剧 豫剧是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与京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豫剧为榜眼),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鼎盛时期,除河南外,全国包括京、津、鄂、皖、苏、鲁、冀、晋、陕、甘、蜀、辽、吉、黑以及贵州、青海、西藏、新疆、台湾等20多个省区都有专业豫剧(院)团分布,豫剧团更是不计其数。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近400年的历史。是在河南民歌,小调及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后吸收北曲、弦索、罗卷戏、昆曲、秦腔等其它戏曲剧种结合演变而成。豫剧诞生在七朝古都,东京汴梁城开封。

读后感-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5篇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5篇 篇一:我为什么要写《易中天中华史》 人类为什么要对野蛮进行否定和改造呢?很简单,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就是文明的意志 什么是文明? 先讲个故事。民国初年,四川广汉地区不太平。当地有一条交通枢纽叫川陕大道,从四川到陕西,商旅繁忙。但是在广汉路段出现了土匪,开始是小股的土匪,然后越来越多,土匪拦路打劫,使得商人和行人的生命财产没有安全。商旅们绕道而行,川陕大道就冷落下来。结果呢?土匪没有了经济收入。于是各股土匪召开了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做了一个决定:组成联盟,分段承包川陕大道广汉段,统一收费,比如一条盐收五毛,背包袱的收一块,如果赶车的可以计价。无论行人和商旅从哪个路段进入川陕大道广汉段,收了过路费的土匪就开一张收据,凭这张收据,商旅可以在广汉段任何土匪的路段畅行无阻。其他土匪不得重复收费,也不得改变收费价格,然后必须提供保护。如果做不到这三条,商旅可以向土匪经济工作联席会议投诉。然后由其他的土匪来整治这个不守规矩的土匪。 这是一个互利双赢的方案,川陕公路恢复了往日的繁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文明来自野蛮。文明是对野蛮的改造。当年土匪拦路抢劫,这叫野蛮。现在分段承包,合理定价,童叟无欺,统一收费,这叫

文明。文明就是客客气气地收你的钱。 这其实是我们人类历史的一个缩影,无论世界上哪个民族,在原始时代都是土匪。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中讲了这样一段话:“他们是野蛮人,对于他们来说,从事掠夺是比从事创造性劳动更体面,而且收入更高的事情。”所以原始时代我们都是土匪,但是土匪们最后发现这种野蛮的行径其实对自己是不利的。相反通过利人来利己,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于是他们放下屠刀,拿起算盘,变成了企业家和银行家。文明就是对野蛮的否定和改造。那么人类为什么要对野蛮进行否定和改造呢?很简单,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就是文明的意志。什么是文明的意志?文明的意志就是为全人类找到谋求幸福的途径和方式。于是有了人类文明。人类文明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世界性的,一种是区域性或者民族性的,也因此不同的文明圈它的历史地位、作用影响、责任担当也是不一样的。 中国人信不信什么?有!但是信而不仰,仰而不信 人类的历史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史前史,第二个阶段叫文明史,史前史和文明史的分界点在国家的诞生,国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城市的出现。这是国际学术界的共识。也就是说我们界定一种文明什么时候诞生,必须有一个考古学的证据,考古队发掘这个文明最早的城市,然后就确定了这种文明诞生的时间。根据目前考古学研究的成果,人类共有七千年文明。其中中华文明诞生在三千七百年以前,考古学的

易中天关于中华文明观点

易中天:中华民族是3700年历史5000年文明不能再讲 《易中天中华史》 昨日上午10点39分,学者易中天在新浪博客发布博文,宣布用五到六年时间,以每季度两卷的速度写作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5月16日,该书第一卷《祖先》、第二卷《国家》将在北京首发(浙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出版社)。易中天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在即将面世的两卷中,我有很多新的结论和说法。” 目的 用全球视野看清中华文明 易中天坦露了自己重写“中华史”的初衷。他认为,面对自己的历史,“我们不但不是亲历者,也不是参与者,甚至算不上旁观和远眺。于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也很难明确无误地回答,什么是…中华根?,什么是…中华梦?,什么是…中华魂?。有什么样

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书;有什么样的书,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人。因此,必须重写中华史,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易中天称,写作本书的目的有三个,“第一个目的,看清楚世界文明中的中华文明。我这个书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国际背景和全球视野;第二,强调中华文明中的共同价值;第三,找到中华文明在未来世界中的位置。和其他通史不一样的是,我不追求面面俱到,把关键点讲清楚就行了。” 方法论从史出,《尚书》《国语》不可靠 此前,易中天与学者秋风产生过争论,而秋风也出版了好几本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新的阐释。对此,易中天强调自己和秋风的不同,“我认为,他是先入为主,先有了结论,再去找材料支撑。他的结论就是,中国古代就有共和、民主、宪政,然后,能够证明这个观点的材料他就用,不能证明的材料他就不用。不客气地说,这是治学不严谨。” 易中天称,“我跟秋风真的不一样。我是老老实实先把历史是怎么回事先描述出来,然后有多少是多少,不能以论代史。但是,你也要有你自己的观点。所以我提出来,中华文明是非常独特的一种文明,但是中国古代没有共和、民主、宪政。而且我认为,在中华文明中,汉民族是没有信仰的。这都是根据大量的材料得出的结论,我的根据是大量的文物、文字和文献。文物、文字和文献相冲突的不取文献,能够用出土文物的我尽量用出土文物,因为文物不会撒谎。而文献后人改来改去,改得不可相信了。《尚书》《国语》是不可相信的,《诗经》《左传》比较可靠,《史记》里面也有不可靠的地方。” 答案本身是个谜,写到最后才有结论 易中天称,“中华本身就是谜。没有比这个文明延续时间更长的了。先行者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烟消云散,同龄人克里特、哈拉巴、奥尔梅克相继作古,就连后来人希腊、罗马、波斯、拜占庭、玛雅也都纷纷退场。只有中华文明,从二里头遗址算起,三千七百年不中断。即便外族入主中原,建立的也是…中华帝国?,认同的也是…中华文化?。不像印度,多元多变多种族,从来不曾形成过统一而持久的…印度文明?。最后就连他们的发祥地印度河流域,也变成了伊斯兰的势力范围。卓然特立的是中华文明。奇怪,为什么只有我们民族,不但能够建立,还长期维持着一个巨大的文明圈?为什么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匈奴、突厥、鲜卑、女真,一次次铁蹄踏遍,一次次水漫金山,却每次都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五胡乱华到头来变成五湖四海?为什么这样一种强大的文明,在西方的凌厉攻势下却只有招架之功?在未来岁月里,它还能再次雄起,震撼世界,影响全球吗?” 对于这些问题,易中天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我现在还不能确定自己能否全部解答这些问题,36卷不走完是得不出这个答案的,我现在还在写第四卷。我只是在手上有一个世界观和方法论的GPS,只能走完这一轮的风景后,才能总结出一个答案——也可能给不了答案。但是,阶段性结论还是会有的。比如,中华文明的基础是什么,我将在第三卷回答。” ■ 新说 五千年文明不能再讲 易中天还说,已经出版的这两卷中,有不少阶段性的,自己首创的结论。比如第一卷《祖先》,是史前史,“我分为五个阶段,各用一个字描述:点、面、片、圈、国。点是文化点,夏娃的时代;点扩大后变成面,这就是氏族社会,女娲和伏羲的时代;面扩大后变成片,也就是部落的时代,代表是炎帝和皇帝;片扩大后变成圈,也就是部落联盟,代表是尧舜禹,然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