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地磁学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4地磁学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4地磁学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磁学》课程论文报告

地磁学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姓名:彭中学号:20131004402院(系):李四光学院专业:地球物理

任课教师:李媛媛评阅人:

二○一六年一月

地磁学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彭中

中国地质大学李四光学院

摘要随着高灵敏度的磁力仪的问世,利用文物和遗迹记录的当时的古地磁场信息,用来寻找古代文物和磁场特征之间的关系,成为考古研究的一个新手段和新方法。通过对剩余磁性的观测,可以很好的反映文物的各种性质,包括空间特性和时间特性。多年的实践证明,利用地磁学方法来进行考古研究,是一种简单经济而又很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考古,剩磁,古地磁,文物

An application of geomagnetism in the

archeological research

PENG Zhong

Lisiguang Shool,The Geoscience of China,Wuhan.

Abstract with the invention of high-sensitivity magnetometer,observing the information of paleomagnetism in the historical relics and seeking the interaction of paleomagnetism and historical relics have became a new method for the archeological research.By observing the value of paleomagnetism,the property of historical relics,including time feature and space feature,can be presented. Many-years practicing has proved that researching acheology by the magnetism technology was easy and economical.

Keywords archeological,residual magnetism,paleomagnetic,historical relic

1引言

考古学是社会科学的一类,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过去考古学主要通过田野的调查发掘和文献对照等工作来进行研究,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仪器的发展,传统的考古学也正在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精华,转化为现代化的实验

考古科学。考古学和地磁学技术的结合,形成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考古磁学[1]。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大量的考古地磁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表明地磁学的理论和技术在考古学中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国内现在主要应用与考古前期的普查阶段,而国外则多用于研究古地磁与考古断代和文物鉴定方面。

2磁学机制

(1)史前的古遗存,包括墓葬、古建筑等,或古人类化石及其所在地层的磁性、磁化率和剩余磁场强度等和周围的环境都存在不小的差异,这种差异保留了当时的磁性信息,构成了考古地磁学的物理基础。通过观测这些磁性差异,人们可以获得关于这些对象的时间和空间的特性,从而获得考古信息。这些磁性的获得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有火的烧烤、人类活动、有机质腐蚀和化学反应等[4]。

①热剩余磁性:古代的窑、炉、灶等遗存和砖、瓦、陶器、瓷器等文物,其原材料(粘土)中含有简单盐类、氧化物类和次生铝硅酸盐类等矿物。在烘烧过程中,由于热运动和地磁场的作用,使这类遗存和文物获得了在外加磁场方向的磁化强度即热剩余磁性(也称温差顽磁性),因而该样品将通过热剩磁记录下磁场的强度和方向;

②化学剩余磁性:古代的藏物窖、窟以及一些含有腐殖质土层的遗址,长期处于封闭环境中,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产生氧化还原作用,使其中的铁氧化物转换生成新的磁性物质,如氧化还原为等,致使这类古代遗存中磁性物质生成,获得了以化学剩磁为主的磁性。

③压力剩余磁性:地下古建筑夯土基础以及后来埋人地下的古代夯土建筑,在其营造过程中,土质材料受到压力作用,磁化率出现增大的趋势,加之夯土中又掺入了一些陶片和瓷片等磁性物质,使得这类古代遗迹与周围环境存在较大的磁性差异。

表1列出了几种常见考古材料的磁性参数。

(2)数百年的直接观测表明,地球磁场的方向和强度是处在不断变化当中的,不仅在时间上有差异,在空间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大量的古地磁场研究结果表明,地磁场在其存在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所遵循的演化规律远比近数百年的观测记录所显示的要复杂的多;例如,无论是在极性稳定时期还是极性倒转过程中,地球磁场的方向和强度都经受着周期为数十甚至数千年的长期变化。因此,地球磁场的方向和强度与时间都是有对应关系的。

3.考古地磁学的应用方向

3.1.空间考古

3.1.1.空间考古的特点

空间考古是利用高精度磁测和磁性调查法,寻找底下遗存的维空间分布状态,如寻找地下墓葬,地下古城池等。

考古对象的规模大小不一,小的有几厘米到几米,大的有几十上千米,且形态不确定,埋葬一般在几米范围内;考古对象与其周围环境虽然有一定的磁性差异,但往往强度较弱,且受到背景磁场的严重干扰,所以,考古对象所产生的磁异常,其特点是范围小、强度低、梯度变化大、形态多样,有时干扰严重。因而在考古调查中的磁力勘探必须采用高灵敏度的质子磁力仪或光泵磁力仪,并辅以其他物探手段(如重力探测和探地雷达)等。勘查中测网的比例尺一般为1:100~1:200[4],测量的值包括磁异常总强度及其垂直梯度变化,磁探头高度可以从0.1m到1m范围内变动。磁测工作的速度很快,每天可测量1200~2400点/每台仪器。通常需使用两台以上的仪器,其中一台负责记录测区附近地磁场随时间的变化,以消除地磁场的各种变化引起的误差,便于校正。

表1考古标本的磁性参数(张寅生[6],1999)

3.1.2.空间考古的实例

(1)秦始皇陪葬陵墓的地磁场特征[5]

图1:秦始皇陵陪葬墓坑磁力异常曲线(袁炳强,2015)

Fig.1

秦始皇帝陵区陪葬墓规模大小不一,大者长、宽约30m,底部深16m左右;小者长、宽一般小于10m,底部深10m。墓坑顶面埋深一般1~2m左右,墓穴经过开挖,改变了原有的土层结构,再加之后期坍塌,墓穴内基本为花土充满。高精度磁力测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规模的陪葬墓上都有10~20nT的弱磁异常。图1a和图1b分别为SN、EW向穿过陵区内一大陪葬墓坑布设的磁力测量剖面,大墓位于地形平坦处,周围环境干扰弱,由主墓坑和南北两条斜坡道组成,墓坑主体东西向宽26m,南北向长29m,坑顶埋深1m,底埋深17m.坑顶上部为约1m厚的生土,下部为约16m厚的花土。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在SN向、EW向剖面上与墓坑主体对应地段有幅值约20nT左右的磁异常,类似于有效磁化强度垂直向下的均匀磁化的球体产生的异常,且墓坑的边界反映比较清楚。另外,可能是由于南北向斜坡道的存在,在南北向剖面上异常形态比较宽缓,但南北的斜坡道对应的磁异常并不是堆成的。

(2)古炼炉遗址磁探[6]

图2:古炼炉遗址的磁探异常等值平面图

a——ΔT等值平面;b——ΔT垂向梯度等值平面商周时期,我国冶金术高度发展。冶铜炼炉温度可高达1200℃以上,并反复经历了高温—冷却—高温的热磁化过程;因此古炼炉遗址附近存在着较强的磁场异常。张寅生曾经做过冶铜炼炉的磁探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炼炉中心及其附近的工作台在地面上会产生较强的值异常,且该异常呈圆形或椭圆状,炼炉中心和工作台则位于圆心附近的地下,这一模拟结果与正演中的球体的平面异常较为相似。

皖南古铜矿冶炼遗址是我国东南地区发现的唯一古代大型冶矿遗址,图2a是该遗址探测高度为1m的实测ΔT平面,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磁场变化较大,背景场值高,估计是由于遗址内存在大量的高剩磁的炼渣和围土,同时可以清晰得看到有四个ΔT负值异常中心,其中G1和G2异常值

相对更大。当探测高度为1.5m时,两个强度较小的异常消失,而在G1,

G2异常周围形成两个范围较大的闭合圈。将图2向上延拓2m,负异常区

消失。ΔT负值异常的垂向梯度达100nT/m,说明其为浅源异常体由此认为,G1和G2为两个炼炉中心,剩余两个异常中心为工作台的位置。考古发掘

证实了这一磁探结果。

3.2.时间考古

3.2.1.时间考古的特征

时间考古,也称为考古磁学断代,主要是利用古地磁场的强度和方向特征,陶、瓷器具加热后在外磁场中冷却时会保留当时磁场的强度和方向性质,因此,既可以用已知年代样品的TRM(热剩磁)数据,可以找出过去地磁方

向和强度随年代的变化规律从而反推过去该地区古地磁情,同时又可以依据获得的年代样品磁性数据来推测生产该样品的时间,但事先要知道校正曲线,即各个年代的地磁特性。要想时间考古取得较好的效果,重要的一点是确保样品的原始状态没有变动过。考古磁学断代有两种形式,一个是地磁方向断代,另一个是地磁强度断代,都需要有当地的磁场校正曲线。磁场强度断代的优点是样品容易获得,无需考虑样品的位置,但各个时期磁场的变化强度是不同的,当某一个时间段内磁场变化很小时,该时期内的样品基本不可能通过磁场强度来断代。

3.2.2.时间考古的方法

开展考古地磁研究,首先是从已经确定年代的窑、灶、烧土的水平面

上采集定向标本,然后在实验室测量其热剩余磁化强度分量X、Y、Z值,再换算成当时的地磁场偏角和倾角,最后利用THELILER逐步热退磁方法,即可求出地磁场总强度值。在各种标本当中,古砖和陶瓷是最容易获得准确数据的;古砖,由于烧制时,总是沿长边竖放,可求出倾角和总强度数据;瓦片、陶片、移动过的烧土也可以求出烧制年代的总强度值。由于需要大量精确的古地磁场信息,因此采集的样品数量越多,其时间跨度越长,空间分布越广,则对古地磁场的模拟就越逼真。目前,世界上进行考古地磁研究的国家很多,如法国、英国、澳大利亚、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日本、印度等。

为加快古地磁数据的完善,考古磁学界正试图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数据库。此前,lign和Dobson(1995)建立了一个基于计算机的不列颠考古磁学数据库;Liritzis和Lagios(1993)宣布编辑成功了一个古地磁强度数据库;Tanaka 和Kono(1994)描述了IAGA(国际地磁学和高层大气物理学学会)倡议的古地磁强度数据库的进展,该数据库现由ePrrin管理;还有一个基于关系数据库原理的北美磁学考古数据库[7],该数据库收录有1875个古地磁方向和151个古地磁场强度的结果。同时,Robert已经在IAGA委员会组织建立了一个全球考古磁学数据库。

3.2.3.时间考古的实例

(1)Thompson[2]对英国萨里的Hascombe的小山丘堡和Holmbury沟底的淤泥和坑中烧过的岩石进行磁性测量,Holmbury的淤泥磁偏角为9.6W3.4o,磁倾角为64.8o,而Hascombe烧过的岩石磁偏角为8.6W4.6o,磁倾角为65.31.9o,对Hascombe淤泥测得的磁偏角为7.97.9o,磁倾角为66.13.2o这些样品的数据对应于公元前70世纪到0世纪,这个结果与取自遗址中的硬币的证据一致,这项工作表明,坑中或沟中的淤泥也可以用来对考古遗址的断代研究。

(2)Brbeitt[2]对Glozel的刻字书板是古代的还是现代伪造品进行了鉴定,热释光(物体在受辐射作用后积蓄的能量会在加热过程中以光的形成释放出来的一种物理现象,经常用于对古代陶瓷断代)断代给出的年代为公元前350到公元250年之间,而有些人认为它是现代伪造的;Brbeitt对该样品进行了磁性测量,得到的强度值为47T,这个数据与欧洲地区校准曲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500年之间,该地区剩磁强度不低于60T,因此该样品不可能来自这个时间间隔,但是47T在法国是常有的场强,故证实了该样品是现代伪造的,否定了热释光断代的结果。

图3:近六千年虚地磁极移动曲线(魏青云.1984)图4:中保近六千年极移曲线(魏青云.1984)(3)魏青云等人[3]对来自陕西、河南、湖北、江西等地的古代窑灶和遗址居住面的夯烧黏土标本进行剩余磁场方向和强度的测量,每个采点在各朝代的平均倾角与偏角,是运用古磁学工作中通常采用的Fisher统计进行计算的。按时间顺序连接所有极点可得到近六千年来的虚地磁极移动曲线(如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近数千年间的磁极移动,既有顺时针方向也有逆时针方向.或者,相对地理北极而言,既有沿纬线的西向和东向运动,也有沿经线的南北向运动。纵观六千年间极移轨迹,可以看到,虚地磁极的移动多为纬向快速运动轨迹所跨经度范围为150oW~70oE,约220o,纬度范围为68oN~90oN,只有20o左右。其次,根据现有数据来看,可以认为,在近数干年内,磁极的平均位置并不与相应的地理极重合。若将得到的极移曲线与保加利亚得到的曲线的相应部分进行比较,可以看到:中、保得到的磁极位置,虽在某些时代较为接近,但磁极移动的总趋势并不一致(图4).

(4)除了用于断代,部分学者还做了制造原料的来源的研究。这是因为不同来源的陶器样品,其使用的原料中的铁的化合物会有一定的差异,即使原料和制造场地完全一样,如果制造工艺不同,也会产生差异。由此Cancedo[2]等人利用这个原理发现400年前的彩陶和灰陶只是制造工艺不同,其年代和原料及产地都是一致的。Coey[2]等人确定了伊朗和土耳其几种古陶的煅烧温度。

结论

考古磁学作为一种边缘磁学[1],其原理是极为简单的,但作为一种新兴的考古技术,它为现代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来看,对磁法考古的应用并不是很广泛,还存在极大的提升空间:一是要将考古和磁学紧密联系起来,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开发更多专门用于考古的仪器和方法,提高考古磁学的精确度和准确性;二是要收集更多的样品,得到更多的古地磁场数据,以建立中国的考古磁学数据库。这些都是未来考古磁学的发展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1]黄中敏.几种边缘磁学的发展及其与地球物理学的关系[J].中国西部科技,2004,09:3-4.

[2]李士,赵舜英.考古磁学应用及进展[J].物理,1990,11:659-663+697.

[3]魏青云,李东节,曹冠宇,张维玺,王双萍.近六千年间的磁极移动曲线[J].地球物理学报,1984,06:562-572.

[4]阎桂林.考古磁学─磁学在考古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1996,02:141-148+140.

[5]袁炳强,刘士毅,于国明,杨明生.秦始皇帝陵遗址考古重磁力场特征[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10:1616-1620.

[6]张寅生.磁法考古探测应用机制及其应用效果[J].物探与化探,1999,02:59-66.

[7]Robert S.Sternberg,汤照,罗瑞芝.北美考古磁学数据库[J].地质科学译丛,1998,01:59-60.

三维建模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三维建模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考古遗址发掘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遗迹、遗物信息,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但是文物遗迹在长期的保存过程中,面临逐步自然消亡的危机。同时,考古遗址中很多重要的迹象,在发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所丢失。因此,如何科学、准确地获取考古遗址中的各类相关信息,长期以来都是考古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传统的绘图、照相、摄影以及文字记录手段限于某种因素,无法准确而详细地记录遗迹、遗址的几何信息和三维形态,为后来的研究、展示等应用需求提供完整的资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全站仪、GPS、数字相机等一些新技术手段在考古发掘中的广泛应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古遗址信息获取的能力。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手段仅仅满足了考古信息采集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层面的需求。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考古遗址的相关信息,首先,需保证所获取的资料科学准确;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以保证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同步记录相关信息;第三,其生成的基础数据要具有多种应用可能,以满足考古发掘、保护、研究和展示等各层次的需要。实践表明,在考古遗址应用三维数字建模技术,不仅可以完全满足这些要求,同时,将会是考古信息获取和资料后期整合、分析手段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变革。 三维数字建模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它通过高速激光扫描测量的方法,以被测对象的采样点(离散点)集合──称之为“点云”的形式获取物体或地形表面的阵列式几何图像数据。可以快速、大量的采集空间点位信息,为快速、精确地获取物体的三维信息,并进而建立起科学准确的数据模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正是基于这些优点,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航天、航空、水利、制造等诸多领域。近年来,在文物考古领域也开展了一系列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应用实践工作,如故宫博物院正在开展的古建筑数字建模项目,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利用三维技术建立的数字档案。这些实践工作为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在文物考古领域的进一步深入开展都是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而二号坑遗址三维数字建模项目的工作实践表明,在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引入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对考古遗址的相关信息进行同步采集和处理,并进而建立数字模型,不仅可以满足考古发掘过程中科学、准确获取遗址各类信息的要求,同时也为后期研究、保护、考古资源管理、公众教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号坑遗址总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俑坑内不仅出土有兵马俑、青铜兵器等大量的文物,还清理出较完整的棚木层、战车等珍贵的遗迹。因此,在该遗址应用三维数字扫描及建模技术,不仅可以科学、准确地获取遗迹、遗物的相关空间信息,同时因遗址面积较大,发掘保护工作正在进行,且各类迹象和出土文物的类别及形制等较为丰富,这些大体代表了一般性考古遗址的主要特点和信息获取工作要求,因此,二号坑数字建模项目的实践,为探索三维数字建模技术的在考古遗址深入应用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号坑数字建模工作的基本流程为三维数据采集、点云数据处理和拼接、三维模型的建立、纹理镶贴和色彩还原。首先在遗址现场布设球状拼接标志点,对大场景进行扫描,并将扫描数据进行了初始拼接,建立初始点云图。然后针对遗址中

中国早期小麦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中国早期小麦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靳桂云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 《农业考古》2007年第4期 一引言 小麦是旱地高产作物,也是中国北方地区现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在中国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这不仅因为其在农业史研究方面的意义,而且还在于在考古学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意义。随着古代文明化进程研究的深入,对史前时代人口、资源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考古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现有的考古学资料显示,正是在文明化进程的关键时期—㎜龙山时代,考古遗址中小麦遗存普遍出现,这可能暗示当时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与农业特别是小麦种植有某种关联(1)。关于农业对考古学文化发展的直接作用,在北美东部的史前文化中也有明显的表现(2)。由于受到考古资料的局限,至今仍然对小麦这种重要粮食作物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有很多模糊的认识。本文通过系统收集已经发表的考古资料,对中国先秦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小麦遗存(3)进行系统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小麦产生与发展历史过程,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设想。 二中国早期小麦遗存的考古发现 根据学术界的一般观点,西汉以后,小麦已经成为中国北方广大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从新石器时代到秦以前的时期,是探讨小麦这种作物在中国出现和早期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本文中的“早期”就是指秦及其以前的时期。关于中国早期小麦的研究,一直受到植物学家、农学家、古文字学家的重视,而从考古学角度进行探讨的工作很欠缺。事实上,研究这个问题,考古学资料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系统检索公开报道的小麦考古遗存资料后发现,到目前为止,小麦考古遗存的相关报道不仅数量少,而且有些资料的可靠性比较低。我们将所收集到的相关

考古与人类2019(秋季版)尔雅答案

1.1 1 【单选题】()是考古学专业学术着作。C ?A、盗墓笔记 ?B、鬼吹灯 ?C、中国墓葬史 ?D、最后一个摸金校尉 2 【多选题】考古学重大研究课题有()。ABCD ?A、人类起源与迁徙 ?B、文明起源 ?C、农业起源 ?D、城市起源与发展 3 【多选题】()是盗墓小说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ABC ?A、有故事性 ?B、寻宝情节

?C、空间感鲜明 ?D、描述真实的考古现场 4 【判断题】考古就是挖宝,考古与盗墓相仿。错误 1.2古墓题材何以吸引公众 1 【单选题】河南安阳殷墟商代王陵的防盗措施是()。B ?A、积石积沙 ?B、挖坑深埋 ?C、砖室墓 ?D、凿山为陵 2 【单选题】()以前古墓大多没有墓门和砖室。B ?A、战国 ?B、西汉 ?C、新石器时代 ?D、唐代

3 【单选题】河北满城汉墓的结构是()。C ?A、土坑竖穴 ?B、砖室墓 ?C、凿山为陵 ?D、石室墓 4 【单选题】一般来说,考古发现中最常见的发现物是()。A ?A、碎陶片 ?B、完整陶器 ?C、青铜器 ?D、瓷器 5 【判断题】土坑墓自古至今都存在。正确 1.3 文物与考古的关系 1 【单选题】考古学与文物学最大的区别是()。C

?A、研究对象 ?B、研究目的 ?C、获取资料的方法 ?D、研究角度 2 【单选题】通过社会征集手段获取到的资料称为()。D ?A、发掘品 ?B、征集品 ?C、修复品 ?D、传世品 3 【单选题】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的观点属于()学科的观点。A ?A、人类学 ?B、历史学 ?C、考古学 ?D、民族学 4

【多选题】区别学科的三个要素是()。ACD ?A、研究对象 ?B、研究成果 ?C、研究方法 ?D、研究目的 5 【判断题】考古学是通过社会征集手段,获得资料的。错误 1.4 汤姆森与三期说 1 【单选题】1819年,丹麦国家博物馆汤姆森提出“三期说”,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C ?A、金器时代 ?B、瓷器时代 ?C、铁器时代 ?D、陶器时代 2 【单选题】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作工艺主要是()。A

考古汇总题目

考古汇总题目

————————————————————————————————作者:————————————————————————————————日期:

一、名词解释 1、考古学:运用科学方法发掘、整理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的实物,并据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属人文科学领域。研究的范围是古代,但各国年代范围各不相同,中国考古学的年代下限为明朝的灭亡。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即古代的遗迹和遗物。其研究基础为田野调查发掘。研究的特点是:充实的内容、周密的方法、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目标。其分支有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些学科有着密切关系。中国传统的金石学与考古学有一定的关系。20世纪初考古学传入中国,金石学已部分地被考古学代替。 2、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术语。专指考古发现中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同一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定数量遗存遗存。同一考古学文化遗存中,一般应包括同样形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住宅、制作技术和文化习俗等因素。其命名方法一般是以第一次发现的有代表性遗存所在地名的最小单位命名,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过去曾以发现的典型器物命名,如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等。每一考古学文化的内涵是一有机的整体,显示其背后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 3、考古地层学:考古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亦称层位学。应用地质学中地层学的原理,根据地层迭压上下,判断相对年代迟早的方法。旨在研究因人为形成的各种文化堆积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并以此指导考古发掘、处理各种遗迹现象。考古学正是依靠地层学、类型学等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发掘和研究,才逐渐形成为一门系统的近代学科。

浅谈考古学及其意义

浅谈考古学及其意义 摘要:考古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了解历史、了解过去的文化,让你更能看清楚现在。现代人不断重复的犯上历史性的过错,就是因为不了解历史。人们多读一点历史,客式他同样不可避免的犯了历史性的错误。如果不关注考古、不关注历史,所犯的错误将更严重。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关键词:考古学,定义,研究的意义,中国近代考古学 这学期,我选择了考古与文物赏析这门选修课,一学期的学习,或许没能改变我们什么,但是,多多少少也让我们接触到了考古学,也让我们领略了很多有趣好玩的古代的文物,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些考古的知识。考古学广泛而又精深,其意义也极其深远。 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考古是为了了解从古到今的文化,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考古学的定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虽然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其概念本身的内涵是随着考古学科的发展而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古学发展的方向。夏鼐先生认为:“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来研

分析化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分析化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人们对古陶瓷的认知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通常对一件古陶瓷器来说,主要是通过对它的造型、纹饰、款式、釉彩、工艺、胎釉等方面进行研究[1]。研究的基础是将研究对象和一系列经排比的标准器物进行比对,这些研究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直接依靠人眼来进行的,由于牵涉到的历史、美术及工艺等知识较多,研究成果的取得需要有较长时期的积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的测试方法问世,物体的结构、化学成分、热特性、密度、元素化学状态以及对热、光等的反应特性等等都可以成为分析测试的对象。在这些分析对象中,有很多是人眼不能分辨和察觉的,它们与颜色、质地、纹饰等一样都是物质的属性 一:古文物的年代研究 1 X荧光成分分析测量陶瓷器年代 x荧光能全面分析古器物的钠、镁、铝、硅、铅等16种微量元素的组成和变化情况,通过和标准样本的数据作对比,判断检测品的真实性。x荧光能谱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古陶瓷研究、古陶瓷元素分析、产地辨别及古陶瓷真伪鉴别等考古、文物领域。热释光是磷光体受到辐射作用后积蓄起来的能量在加热过程中重新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物理现象。利用这一现象,可以测定陶瓷器和砖瓦等物体的烧制年代,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考古、测年技术¨J。热释光是陶瓷器中放射性物质和周围环境发出的微弱的核辐射通量长期作用在陶瓷器矿物晶体中产生的一种效应。影响热释光信号的外界因素有高温加热,人工辐照,光照作用等。早在1989年,Trowbridge和Bubank做过试验:他们把天然荧石加热,排空它们在地质时期积累的热释光,然后用x射线辐照,在没有光的情况下观察辐射剂量与发出的热释光的关系,基本确定热释光由辐照产生。可见热与x射线辐照都会影响或一定程度上改变本来的热释光信号强度。在一般的热释光现象中,激发的方式有很多种。由摩擦或者研磨激发的称摩擦热释光,由电场传输的能量激发的称电子热释光。通常讲的热释光指由紫外光子和电离辐射激发的热释光. 2 中子活化分析 中子活化分析方法(INNA)在古陶瓷学上常被用来研究陶瓷器的产地。INNA是一种应用于成分分析的放射分析物理方法。活化分析的基础是核反应,以中子或质子照射试样,引起核反应,使之活化产生辐射能,用^y射线分光仪测定光谱,根据波峰分析确定试样成分;根据辐射能的强弱进行定量分析。其典型的测试灵敏度可达10曲(ppb)级别,某些元素的灵敏度达到了10-12(ppt)级别。 3 化学组成分析在判别古陶瓷年代中的应用 通过古陶瓷元素成分分析来辅助古陶瓷年代判别的工作进行了已有几十年了,但直到近年才开始进入实质性的系统发展阶段,主要原因是:古陶瓷的化学组成与制作年代没有直接一一对应的关系,判别必须依赖完善的化学组成数据库,而建市数据库的工作量非常大;另外通过化学组成来辅助古陶瓷判别的科学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构建古陶瓷化学组成数据库的基础卜,经过一段时问的摸索,我们在甄别现代仿品和推断瓷器年代方面有了几个成熟的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在所有古陶瓷判别的工作中,给出肯定性的结论只可能是相对的,如:仿品胎釉的化学组成这一属性与真品相符,并不能说明它在其它各属性上也与真品相符,需要多重证据(如纹饰造型、热释光特性等)支持才能有更精确的判定。但如果仿品在某些特征性的属性上与真品不符,所给出的否定性的判别结论则是可信的。 二:文物的无损研究 无损检测技术是在现代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学科的基础上发

经典考古习题集-考研必备

一、名词解释: 1.金文 2.利簋 3.彩绘陶 4.青瓷 5.金石学 6.山顶洞人 7.大溪文化 8.三星堆器物坑 9.碳十四测年 10.夏商周断代工程 11.汉长安城 12.龙门石窟 13.青花瓷 14.满城汉墓 15.长沙走马楼吴简 16.唐长安城 17.莫高窟 18.明孝陵 19.丁村文化 20.屈家岭文化 21.二里头文化 22.隋唐扬州城 23.云冈石窟 24.明十三陵 25.侯马盟书 26.应县木塔27.北京人 28.良渚文化 29. 麦积山石窟 30.龙山文化 31.魂瓶 32.昭陵六骏 33.土墩墓 34.黄肠题凑 35.昭穆制度 36.长沙窑 37.金石学 38.峙峪遗址 39.大汶口文化 40.匣钵 35.夏鼐 36.山顶洞人 37.腰坑 38.空首布 39.梁思勇 40.陶俑 41.安特生 42.舞阳贾湖遗址43.汉代瓦当 44.曹魏邺城 45. 陶寺遗址 46.聚落考古 47.吴城文化 48.北辛文化 49.永宁寺 50.马王堆汉墓 51.曾侯乙墓 52.兴隆洼文化 53.大地湾文化 54.考古学文化 55.直立人 56.地层学 57.类型学 58.妇好墓 59.绝对年代 60.相对年代 61.饕餮纹 62.元大都 63.金缕玉衣 64.铜石并用时代 65.玉猪龙 66.秦陵兵马俑 67.遗迹、遗物、遗址 68.清明上河图 69.新考古学 70.杆栏式建筑 71.三棱尖状器 72.人牲、人殉73.唐三彩 74.金牛山人 75.田野考古学 76.放射性碳素断代/古地磁 断代/热释光断代/树木年轮 断代 77.环境考古学 78.《考古图》 79.元谋人 80.西侯度文化 81.蓝田人 82.大荔人 83.许家窑人 84.长阳人 85.马坝人 86.下川文化 85.磁山文化 86.马家窑文化 87.马家浜文化 88.红山文化 89.甲骨文 90.列鼎制度 91.都江堰 92.郑国渠 93.云梦秦简 94.昭陵 95.乾陵 二、简答: 1.史前陶器刻绘符号特点。 2.人牲与人殉的差异。

2018年考古发现和探索答案解析

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一)已完成成绩:75.0分 1 【单选题】二重证据法是由谁提出来的?() ?A、章太炎 ?B、季羡林 ?C、王国维 ?D、梁启超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多选题】区别一个学科是否是考古学的学科标准包括()。?A、研究对象 ?B、研究方法 ?C、研究目的 ?D、研究主体 我的答案:ABCD得分:0.0分 3 【判断题】敦煌石窟是1999年由一名道士发现的。()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通过考古手段获得的文物叫发掘品。() 我的答案:√ 1 【多选题】下列属于遗迹的是()。 ?A、墓葬 ?B、房屋 ?C、道路 ?D、鼎 我的答案:AD得分:0.0分

2 【多选题】下列属于遗物的是()。 ?A、生产用具 ?B、生活用具 ?C、房屋 ?D、刀 我的答案:ABD得分:25.0分 3 【判断题】挖掘是考古学家最重要的工作。()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含有文字的金属和石头制造的器物是金石学一般的收集对象。()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 【单选题】人类第一次合成的是哪一种金属材料?() ?A、铁 ?B、金 ?C、银 ?D、铜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石器时代可再分为四个时期,关于这四个时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中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晚石器时代 ?D、旧石器时代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多选题】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影响因素包括()。?A、磨制石器的出现 ?B、铜器的出现 ?C、农业生产的出现 ?D、动物的驯养 我的答案:B得分:0.0分 4 【判断题】新石器时代使用的是磨制石器。()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 【单选题】下列哪位属于第二代考古学家?() ?A、夏鼐 ?B、张忠培 ?C、王巍 ?D、苏秉琦 我的答案:B得分:33.3分 2 【判断题】三峡工程对古代遗存没有产生建设性破坏。()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判断题】中国考古在国外倍受好评。()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1 【单选题】下列物品中属于遗物的是()。 ?A、房屋 ?B、运河 ?C、墓葬 ?D、耳环

浅谈地质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浅谈地质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考古学,是一门透过重建与分析古代人们的物质文化与环境资料,包括器物、建筑、生物遗留与文化地景,来研究过去人类社会的学科。它可以被认定为一门科学与一门人文学院,在美国,它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在欧洲则是一门独立学科。考古学需要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所以它仰赖跨学科分析,需要多学科协助,一般来自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地质学、语言学、物理学、化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学科,本文重点讲述地质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地质学,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表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考古学最初是受到地质学的启发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将地质科学中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和一套描述记录方法应用于历史学中。 地质学应用于考古学的发展史 中国现代考古学是在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虽然从始于北宋的金石学吸收了不少养分,但是这一学科还是从西方传入的。而西方考古学的前身是西方的古物学,但西方的现代考古学不是古物学的自然延伸,而是地质学、生物学的一些理论、方法渗透到古物学中的结果。从地质学中借用过来,并经过考古学家不断修订,使其适用于研究考古遗存的层位学,至今仍是考古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法国矿物学家(A.Damor)博士,于1864年分析了一批凯尔特人使用的硬质石斧,以后几年又分析了黑曜岩制品,并探讨了其可能的来源,开创了地质学者研究考古遗存的先河。 1784年,后来曾担任美国第三任总体的托马斯﹒杰弗逊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发掘一个印第安墓葬时,首次提出发掘时应注意地层关系。 十八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早期,地质学家威廉﹒史密斯曾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准备,建立了一连串的地层系列,并证实了该地层系列可以表明年代,根据是不同地层里的不同化石。 1871年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将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一套描述记录方法应用于特洛伊古城的发掘中,建立了该古城的考古文化层序,考古地层学自此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

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

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

————————————————————————————————作者:————————————————————————————————日期:

2005年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 田静 2005年学界发表有关秦文化的史学专著及论文集7部,一般著作十余部,考古学著作4部,论文近百篇。 本年度与秦文化研究有关的学术会议依次是7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召开的“秦直道学术讨论会”、8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的“中国秦汉史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8月在西安召开的“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10月在天水召开的“早期秦文化学术研讨会”。 有关秦文化的考古发现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阿房宫西边界已确定,二是凤翔秦都雍城作坊遗址取得重要收获,三是里耶秦简清洗完毕,四是长安区发现大型战国秦的陵园遗址。 一、论著出版 史学类著作有安作璋、孟祥才先生的《秦始皇帝大传》。有关秦始皇的书已经出版数十种,这本书视角独特,是近年来同类著作中的比较好的一部。张文立、张敏的《秦始皇》作为古都西安丛书的一本全面梳理了有关秦始皇帝的资料,如秦始皇帝的妻妾子女、秦始皇帝未立后等问题,同时注意挖掘新的文献资料,并充分利用出土文物资料和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展示了秦始皇帝这个人物形象。 秦汉史研究方面的著作有张荣芳先生的《秦汉史与岭南文化论稿》。该书收录秦汉史研究文章18篇,秦汉史书评文章10篇,岭南史研究文章11篇,岭南史书评5篇。黄今言先生的《秦汉商品经济研究》一书对秦汉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征等方面内容做了深入研究,较全面地反映了秦汉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全貌。韩星先生的《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政治思想、社会政治制度演变、分化以及整合的史实,主要抓住儒法两家思想体系构成似的若干重要概念、范畴来宏观地、纲目式地研究先秦儒法在秦汉之际参与政治文化整合、初步为其后二千年中国社会确立基本政治文化模式的情况。张涛先生的《秦汉易学思想研究》系统论述了秦汉时期易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学界对易学思想的研究概况。相关著作还有王世荣先生的《周秦政治文化与政治伦理》和胡克森先生的《儒家理想与秦汉政权》。 考古类著作有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任家嘴秦墓》。该书报道了1990年12月至1991年1月,咸阳市文物工作者在秦都咸阳遗址丙侧任家咀发掘的242座秦墓资料,这批墓葬从春秋中期一直延续到统一秦,它对研究关中地区特别是秦中心区域墓葬的分期建立了可靠的分期标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这一墓地也是秦咸阳本地居民一直使用的墓地,同相距较近的塔儿坡墓地系外来人口形成的墓地性质不同。它的出版又必将引起一股秦文化研究的热潮。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樊市考古工作队、襄阳地区文物管理所的《襄阳王坡东周秦汉墓》。该书是襄阳王坡东周秦汉墓的考古发掘报告,其中有东周秦墓2座。白云翔先生的《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涉及到中国冶铁的起源及初期发展、战国时代和秦汉时代铁器的发现及类型学研究和铁器的应用与发展、先秦两汉铁器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关系等重要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中国古代铁器考古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学术焦点或热点问题,有的还是多年来存在的学术研究薄弱方面。先秦两汉铁器考古学研究是中国古代铁器考古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书中本书对先秦两汉铁器所涉及的铁器生产管理、铁器流通、铁器与历史发展等诸多问题,均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有意义的学术观点。王雪农、刘建民的《半两钱研究与发现》属于钱币学及历史货币研究领域的专著。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把半两钱置于历史长河中作综合考察,阐述各个时期半两钱的历史定位;以范铸工艺为基础,以不同时期半两钱铸造工艺所承载的技术特征为依据,对半两钱进行分期断

考古发现与探索答案

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一)已完成成绩:?分 1 【单选题】二重证据法是由谁提出来的?()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分 2 【多选题】区别一个学科是否是考古学的学科标准包括()。?A、 ?B、 ?C、 ?D、 我的答案:ABCD得分:?分 3 【判断题】敦煌石窟是1999年由一名道士发现的。() 我的答案:×得分:?分 4

【判断题】通过考古手段获得的文物叫发掘品。()我的答案:√ 1 【多选题】下列属于遗迹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AD得分:?分 2 【多选题】下列属于遗物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ABD得分:?分 3 【判断题】挖掘是考古学家最重要的工作。() 我的答案:×得分:?分

4 【判断题】含有文字的金属和石头制造的器物是金石学一般的收集对象。()我的答案:√得分:?分 1 【单选题】人类第一次合成的是哪一种金属材料?()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分 2 【单选题】石器时代可再分为四个时期,关于这四个时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分 3 【多选题】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影响因素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分 4 【判断题】新石器时代使用的是磨制石器。() 我的答案:√得分:?分 1 【单选题】下列哪位属于第二代考古学家?()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分 2 【判断题】三峡工程对古代遗存没有产生建设性破坏。()我的答案:×得分:?分 3

数字考古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潜力—以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工作为例

数字考古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潜力--以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工作为例 孟中元 从1974年3月秦兵马俑坑考古发现以来,秦始皇陵园及兵马俑坑的考古调查、发掘、研究、保护工作就有计划、分步骤的展开。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非常重要的秦代文化的物质遗存,对于研究秦汉时代的政治、历史、军事、法律、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都提供了真实的实物资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考古工作是通过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室内清理、研究,通过全方位、多角度搜集获取信息,为学界及时提供第一手考古发掘资料信息,使研究人员借助考古发掘资料信息、历史文献对历史、文物、考古进行深入细致研究,还原展现秦代历史社会的方方面面,以达到学术研究的目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许多技术被应用于考古工作中,与考古工作密切结合,促进了数字考古这门学科的发展。数字考古为考古信息的全面获取、科学管理保存、广泛传播、深入研究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强有利的技术支持。 二、数字考古涉及到的范畴及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潜力 考古学在学科自身的发展中不断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关领域汲取营养,考古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科,它打破了传统的文理界限,而是一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一切有助于帮助释读遗存的手段和技术,一切有助于理解古代社会的方法,都可以而且应该拿来。因为学科的任务是阐释古代社会,而古代社会又是如此丰富多彩。自然科学相关学科被引进到考古学研究中,主要在两个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是开辟了在以往的考古学研究中不能涉及或忽略涉及的研究领域。二是进一步提高了考古学研究的效率、精确度和科学性。 考古学研究借鉴和利用了自然科学许多学科中的手段与方法,科技考古作为现代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数字考古是作为科技考古研究的一个领域。数字考古也称为计算机考古,它是将自然科学中的计算机相关技术应用于考古学研究中,具体来说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考古信息采集存储与管理、信息重组、信息分析以及信息的传播,对考古工作进行结构性重组,使考古工作适应信息时代要求。数字考古涉及到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多个领域,这个领域涉及的面非常广泛。数字考古是一门应用技术,采用了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硬件和软件,是将考古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解决考古研究工作中的问题,把涉及到的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各方面的高新技术和考古工作密切结合,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采用多种手段与方法发掘信息,通过数字化达到永久保存,并通过对考古信息的科学管理、分析处理、研究应用等为学术研究服务。计算机技术可对考古文献、博物馆藏品、地理信息和考古学资料进行管理。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古代社会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这些遗迹包含地面上的和埋藏在地下的,只有通过科学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才能全方位多角度的采集历史遗留下来的信息。数字考古通过对考古信息采用多种手段采集,涉及到多个层面,从技术复杂度层面来说,分为基础性简单应用、深入性开发应用。考古工作离不开对信息的采集,如发掘日记、发掘记录、拍摄照片、考古遗迹遗物绘图、考古现场摄像记录。这是通常用到的考古资料信息记录的手段,对考古资料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须用到与计算机相关的硬件与应用软件。如彩色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全站仪、GPS、数字化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数字化采集硬件设备。应用软件方面除了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支持外,还涉及到与处理多媒体信息相关的字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动态影像处理、三维建模工具、GIS开发工具等软件。以下从考古信息数字化采集和建立考古信息系统入手,以秦陵兵马俑考古工作为例,从技术的角度阐述中数字考古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潜力。

中国出土漆器文物及其保护研究现状

中国出土漆器文物及其保护研究现状 摘要:介绍和总结了中国漆器文物的特点以及漆器文物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对漆器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并进一步介绍了目前中国漆器文物的研究保护工作进展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出土漆器文物是由漆膜和漆胎两个部分组成,由于其组成和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尽管前人对其保护进行了多种尝试,但迄今未能找到理想的解决办法。根据复合材料的原理,采用新材料技术和方法,保持出土漆器文物漆膜和漆胎完整性和匹配性,将是出土漆器文物保护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漆器,出土漆器,文物保护 一.前言中国使用漆器源远流长,其使用漆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约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下限一直延续至今。战国时期,漆器的制作已经是相当的成熟①。由于漆所具有的优良耐水性和耐久性,在宋以前,漆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②。全国各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漆器,但由于漆器自身保存困难,长期以来,漆器的保护技术不成熟,使得我国古代漆器的考古研究相当薄弱。但是,漆器作为我国古代人民的一项重要的发明,是中国极具特色的文化遗物,是文物中一个重要的大类,对研究中国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对漆器的保护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二.中国的漆器文物漆器是指采用天然漆或者经过精制的天然漆所涂饰的器物,其胎骨可以多种多样,包括有木胎,夹纻胎,布胎,竹胎,金属胎,陶胎,皮胎等等。中国漆器制造的历史,根据文献记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尧舜时代,《韩非子·十过》中记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在实际考古中,1978 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一件木胎漆碗,外表有薄层朱红色涂料,经化学和光谱分析,鉴定为生漆,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漆器,距今约有7000年历史①。浙江余杭的瑶山良渚文化的墓葬中发现了漆碗和高柄嵌玉朱漆杯等;江苏吴江团结村和梅堰遗址发现漆绘彩陶杯和壶。到商代,漆器发现就稍多了,河南安阳殷墟墓葬中发现了可能为盘、盒类漆器的痕迹;河北藁城台西M14中发现的一件漆器上贴有金箔,其上还刻有云雷纹。说明当时漆器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当精致。西周时期的漆器发现较多,在北京的琉璃河燕国墓地发现有豆、壶、杯、盘、俎、彝等漆器,其中有些漆器上嵌有蚌片,蚌泡,并且用蚌片和漆绘构成纹饰。春秋以后,漆器的发现就多的不胜枚举了,南北方各地都有大量的漆器出土,但以南方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苏地区出土的数量多、保存好,北方地区的出土漆器数量少,而且保存状况不佳。战国、秦汉时期的漆器主要出土在湖北江陵楚郢都纪南城附近。此外湖南长沙,四川荥经、河南信阳等地也有较多墓葬出土漆器。汉代漆器主要出土在湖北云梦、荆州,湖南长沙、江苏扬州、连云港,安徽阜阳、天长等地。甚至有日本学者在朝鲜古乐浪郡汉墓中发现了战国秦汉漆器①。这些大量出土的漆器文物标示着在古代生活中漆器的重要作用,显示出了高超的漆器制作工艺,其纹饰器型中包含了大量的考古信息在里面,是文物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门类。但是由于漆器常用的胎料为木胎,决定了漆器在漫长的历史中必然遭受细菌分解、潮湿甚至水浸泡等不利环境影响,很多时候漆胎都已经因分解而不能起到支撑作用甚至只剩下漆皮了。但是,作为文物中一个大类,仅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半个世纪中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的战国秦汉漆器就有四千多件,涉及的漆器种类几乎涵盖了已知的所有战国秦汉漆器类型,其中很多制作极其精良,对这些精美的漆器进行保护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三.出土漆器文物面临的主要问题漆器文物是漆膜和漆胎两个部分组成,这二种物质在组成和结构上都有比较大的差别。对于有机物质类胎体(如木质等),长期的地下埋藏作用使之发生很大的变化。 1.漆膜漆膜指的是漆器上所涂敷的生漆形成的薄膜。生漆是漆树经人工切割从韧皮层分泌出来的天然乳胶漆,未干燥时为白色粘稠液体。主要成分是漆酚、漆酶、树胶质和水。漆酚是生漆成膜的主要成分,约占生漆总量的50~80%,是含有一个长侧链的邻苯二酚取代物;漆酶是存在于

电磁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举例

电磁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举例 2006年12月13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懂得生活用电安全知识(C层) 2、会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用电问题(B层) 3、了解传感器的作用,会对一些简单传感器的原理用中学物理知识作解释(AB层)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教学,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2、指导学生分析实际应用试题步骤、审题抓住要点,把题目分解成一个个小小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电磁学知识解决新科技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分层教学,主体合作 本学期复习完了3-1,请回顾一下这本书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电场恒定电流磁场 各章重点知识有哪些? 电功电阻定律、欧姆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焦耳定律传感器的应用电流与磁场的关系——安培定则,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安培

力、洛伦兹力)的方向判断——左手定则:。 一、生活用电题 1、如上图所示是楼梯电灯照明电路图,电键 K 1和K 2分别是装在楼上和楼下两个位置的双 联开关,拨动其中任何一个开关,都能使楼梯 电灯发光或熄灭,试问这四种接法中,那一种 接法是正确的?( ) 2、家用电热灭蚊器中电热部分的主要元件是PTC ,PTC 元件是由钛 等半导体材料制成的电阻器,其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如所示,由于这种特性,因此,PTC 元件具有发热、控温双重功能,对此,以下判断中正确的组合是( ) ①通电后,其电功率先增大后减小 ②通电后,其电功率先减小后增大 ③当其产生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相等时,温度保持在t1 或t2不变 ④当其产生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相等时,温度保持在 t1~t2的某一值不变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本题要点:①会读图;②电热灭蚊器属于纯电阻用电器,电功等于电热。 3、下表为一双桶洗衣机铭牌上所标电动机的工作参数. 由上表回答:该洗衣机洗涤一次衣服共耗电多少?(洗涤一次衣服洗涤时间 为15min ,脱水时间为2min ).用欧姆定律R U I 求出的电流强度与电动机中的实际工作电流是否相同?为什么?

历年考古试题

2007北大 -------------------------------------------------------------------------------- 解释:奥都威技术,魏敦瑞,西阴村,黄肠题凑,小河墓地,和林格尔壁画墓,湖州镜,世说新语,波斯陶,酋邦 论述: 1、考古发现稻作起源 2、二里头文化宫殿及其特点 3、东汉洛阳城特点 4、唐代西安地区墓葬类型与等级制度 北京大学2005 考古学通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五分) 1、金石学 2、裴文中 3、碳十四测年技术 4、朱封大墓 5、夏商周断代工程 6、易县燕下都 7、低温釉陶 8、汉代铁官 9、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 10、天龙山石窟 二、论述题(每题25分) 1、长江中游地区新“时期”时代考古学文化编年及阶段性特征 2、概述东周列国都城类型多样化的现象及原因 3、举例说明汉代诸侯王墓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4、北宋皇陵的建制及特点 北大2003年考题 考古学通论 名词 金沙遗址李济湖州镜萨珊银币 论述 1莫维斯线述评 2商周时期陶鬲的分期特点 3龙山时代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 4铁器的产生及其意义 5大明宫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北大2004年考题 广谱革命,葡萄镜,安伽墓,华清池,里耶秦简,沂南汉画像石墓,石器拼合, 柴尔德,还有一个想不起来了 还有长沙窑 还有什么来得,好像是个以前考过的,肯定是以前考过的

嗯嗯 大题是北魏洛阳城,农业起源,铜石并用期主要文化,秦楚墓比较 -------------------------------------------------------------------------------- 2006高校考古学考研试题 北京大学:名词解释: 三大气候信息库 AMS测年蛋壳陶瑶山墓地吴城文化涂金工艺石阙模型明器虞弘墓号墓为陵 论述: 1 什么是考古学文化史研究?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任务史什么? 2 概述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其早期的发展情况 3 概述汉代工官的设置和其产品 4 概述六朝墓葬的墓壁装饰内容及其演变 山东大学:考古学通论论述题(每题30分) 1、论述大汶口文化的分期、类型及基本文化特征。 2、论述二里冈文化的发现、命名及基本文化特征。 3、论述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城的平面布局及其重要性。 名词解释(每题5分) 山顶洞人、裴里岗文化,石家河文化,半坡类型,夏家店上层文化,琉璃河燕国墓地.虫鸟书体,东下冯遗址,走马楼简牍,马王堆汉墓,镇墓兽,长沙窑 川大 一、名词解释 考古学文化细石器半坡遗址妇好墓侯马晋城模印拼砌画像砖墓影青瓷永乐宫 二、简答 1、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的断代研究方法并比较其异同 2、唐高宗至德宗时铜镜的类型和艺术风格 三、论述 1 、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的谱系关系及近十年来的新发现 2、三星堆及蜀文化发现与蜀文化的研究新进展 3、西汉长安城布局及近十年考古的发现(附西汉长安城平面图)

磁学应用

司南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盘17.8×17.4厘米,勺长11.5,口径4.2厘米。司南由青铜地盘与磁勺组成。地盘内圆外方;中心圆面下凹;圆外盘面分层次铸有10天干,十二地支、四卦,标示二十四个方位。磁勺是用天然磁体磨成,置于地盘中心圆内,勺头为N,勺尾为S,静止时,因地磁作用,勺尾指向南方。此模型是王振铎先生据《论衡》等书记载并参照出土汉代地盘研究复制。 磁悬浮列车原理 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并不深奥。它是运用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使磁铁具有抗拒地心引力的能力,即“磁性悬浮”。科学家将“磁性悬浮”这种原理运用在铁路运输系统上,使列车完全脱离轨道而悬浮行驶,成为“无轮”列车,时速可达几百公里以上。这就是所谓的“磁悬浮列 车”,亦称之为“磁垫车”。 由于磁铁有同性相斥和异性相吸两种形式,故磁悬浮列车也有两种相应的形式:一种是利用磁铁同性相斥原理而设计的电磁运行系统的磁悬浮列车,它利用车上超导体电磁铁形成的磁场与轨道上线圈形成的磁场之间所产生的相斥力,便车体悬浮动物 运行的铁路;另一种则是利用磁铁异性相吸原理而设计的电动力运行系统的磁悬浮列车,它是在车体底部及两侧倒转向上的顶部安装磁铁,在T形导轨的上方和伸臂部分下方分别设反作用板和感应钢板,控制电磁铁的电流,使电磁铁和导轨间保持10─15毫米的间隙,并使导轨钢板的吸引力与车辆的重力平衡,从而使车体悬浮于车道的导轨面上运行。 磁悬浮列车与当今的高速列车相比,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点:由于磁悬浮列车是轨道上行驶,导轨与机车之间不存在任何实际的接触,成为“无轮”状态,故其几乎没有轮、轨之间的摩察,时速高达几百公里;磁悬浮列车可靠性大、维修简便、成本低,其能源消耗仅是汽车的一半、飞机的四分之一;噪音小,当磁悬浮列车时速达300公里以上时,噪声只有656分贝,仅相当于一个人大声地说

核化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核化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化学化工学院111130001 安晓鸣 引言 在考古研究中,过去常靠史料记载,史地知识和化学分析等手段进行研究,有时候还要凭一定的实践经验进行判断。随着核技术的发展,各种核化学分析技术给考古和文物保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原来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对于判断一些文物和艺术品的真伪尤其有效。 核化学技术在考古研究中的主要应用是测定年代、分析元素成分和含量。常用的方法有: (1)同位素丰度测定法;(2)离子束分析法,包括质子、光子和y射线激发的X 射线荧光分析法以及背散射分析法等等;(3热释光测定法;(4)中子活化分析法;(5)核磁共振法。下面就这五种方法的原理和在考古工作的应用作扼要介绍。 一同位素丰度测定法 同位素丰度测定法主要分为碳14测定法和铅测定法两类。碳14是碳元素的同位素之一,适用于测定动植物残骸及制品的年代;铅测定法则适用于测定金属制品的产地。 绝大部分化学元素在稳定状态之外,还拥有对应的同位素,这些同位素是不稳定的,会自发地发射出射线变成另外的元素,这些同位素就称之为放射性同位素,这种同位素的自发变化过程称为核衰变。在自然状态下,动植物、矿物质和周围环境发生同位素的吸收衰变动态平衡。而当它们死亡或被制成物品后,没有了同位素交换,其中的同位素含量(称丰度)按衰变规律减少。根据反应动力学可知如下公式: λt=ln N0/N t 式中,t为样品的年龄,N0和N t分别是现代环境和样品中的元素同位素丰度。而λ=0.693/T1/2 其中T1/2称为元素半衰期,是元素自身的性质。碳14作为碳的同位素之一,其半衰期为5730年。根据现在测得的剩下的放射性14C与现代样品中14C相比,即可计算生物体死亡之后的年龄。测年范围为距今5万年内,测量误差已降到±1%。如果要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可用超灵敏加速器质谱计(AMS)。现代AMS 的分析灵敏度极限达到10-18-10-21mol,其探测的丰度灵敏度在10-12-10-15范围,相当于能在4万亿个原子中捕获到含量只有一个14C的原子。用国产超灵敏小型回旋加速器质谱计测量14C的精度已达0.7%,测年上限达到数十万年。碳14测定法在我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相比于碳14,铅同位素的半衰期要长得多,所以铅同位素的丰度相对稳定。由于地球上各处金属矿床的地质年龄形成过程中环境物质中的化学元素有区别,故它们所含铅的同位素组成也就各有差异。因此,铅的同位素丰度研究可以为青铜器原料产地研究提供丰富的信息。国外自60年代起,开展用铅同位素比值法研究古代器物如青铜器( 包括铜镜)、钱币(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