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考博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考博难度分析、报考比例、录取人数

中国艺术研究院考博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考博难度分析、报考比例、录取人数
中国艺术研究院考博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考博难度分析、报考比例、录取人数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考试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考博复习资料--育明考博历年真题参考书解析

复习资料导师信息

内部资料模拟练习

一、中国艺术研究院考博考试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招生目录(育明考博辅导中心)(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考博信息、辅导课程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微信:一五三三零零二七四六七)。

(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考博信息、辅导课程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微信:一五三三零零二七四六七)

育明考博备考解析:

1、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2015年有13个研究方向13位导师招生,2016年有12个研究方向12位导师招生,其中1-5方向为戏剧戏曲学,6-10方向为电影学,11-12方向为广播电视艺术学,每年的招生人数在9-13人之间。每位导师的的研究方向不同,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课二的考试内容也有所不同。

2、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10:1-15:1左右(竞争较激烈),最终录取的学生专业课分数都较高,所以复习中要注重专业课的复习。

3、初试英语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育明教育针对中国艺术研究院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二、普通招考报考条件及准备材料要求

(一)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

4、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5、现役军人报考的要求及办法,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考博信息、辅导课程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微信:一五三三零零二七四六七)

(二)报名程序及提交材料

(1)《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网报成功后自动生成并打印);(2)《思想政治情况表》;

(3)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有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信;

(4)身份证复印件,及近期正面免冠白底一寸照片2张,照片后务必写上姓名;

(5)硕士毕业生需提供硕士学位证书、毕业证书复印件,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及硕士学位论文,以同等学力获得硕士学位证书者需提交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6)全日制学历教育应届硕士生需交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学生证复印件及学位授予单位的证明书(入学前验证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并补交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7)同等学力考生需提供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学士学位课程学习成绩单和学位论文;同时提交本人公开发表或出版的所报考专业方向的论文(需发表于省部级期刊或高等院校学报)或著作1-2篇(部)原件和复印件,报考材料提供不全者,不予资格审查;

(8)美术学、美术设计创作实践类方向考生需提供本人创作的美术(设计)作品照片3-5张,如有本人出版的画册、参加重要展览和获奖的证明材料,可一并提供;

(9)跨专业报考我院的考生需提交至少两篇与所报考博士专业相关的公开发表的论文(需发表于省部级期刊或高等院校学报);

(10)在职攻读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考生必须已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并提交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否则按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对待;

(11)在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并提交认证材料;

(12)报考者务必提供本人最近三年的各项科研成果,包括:出版的专著、发表的文章及创作作品,参加展览(演)的作品图片(多媒体)等,无任何科研成果者不予接受报考;

(13)报名费缴费凭证。

三、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博士复试分数线复试方法

年份英语科目一科目二总分同等学力加试

复试比例

复试人数/录取人数

20144278822106038/11 20155580872326014/11

20163083戏曲学84分

话剧92分

电影学96分

电视学91分

/6014/9

2016年报考与河北传媒学院联合培养的考生复试分数线:(1)外国语单科40分(含)以上;(2)专业一单科80分(含)以上;(3)专业二单科90分(含)以上;(4)政治理论(同等学力加试)60分(含)以上。

复试内容:(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考博信息、辅导课程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微信:一五三三零零二七四六七)

1.复试面试:

①外国语听力和口语测试:由外语测试小组负责进行。听力以笔试方式测试,口语以口试方式进行。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测试: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满分为100分,其中听力40分,口语60分。该项考核计入复试面试成绩,占复试面试成绩10%。

②专业面试:在给出的10个抽答试题中选出2题作答,同时回答复试小组的现场提问。评分标准为2个抽答题,每题30分,共60分,复试小组的现场提问为40分。

所有专业考生的得分均由面试小组评定,满分为100分。该项考核计入复试面试成绩,占复试面试成绩90%。

③综合素质考核:以笔试和面试两种方式进行。笔试时间为半小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测试:事业心、责任感、纪律性、协作性和心理健康;人文素养;举止、表达和礼仪。

评定等级分为合格、不合格。该项考核不作量化计入复试成绩,但考核结果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复试面试成绩满分为100分,计入复试总成绩,不及格(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2.复试笔试:

理论类考生考试内容为“专业论文写作”(按报考专业方向命题),字数不少于3000字;实践类考生考试内容为“专业技能测试”(按报考专业命题),时间均为3小时。

满分为100分,考核成绩不及格(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

3.复试面试及复试总成绩的计算方法:

复试面试成绩=外国语听力和口语得分×10%+专业面试得分×90%

复试总成绩=复试面试成绩+复试笔试成绩(专业论文写作或专业技能测试)

4.同等学力加试:

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两门硕士主干课程:文化艺术通识、专业综合测试。考试形式一律采取笔试。

每门考试时间3小时,满分均为100分。该项得分不计入复试总成绩,但不及格(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中国艺术研究院各专业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四、中国艺术研究戏剧戏曲学专业介绍: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专业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中国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其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为第一任院长。自1951年4月毛泽东主

席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起,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在著名戏曲理论家张庚、阿甲,戏曲史学家傅惜华、黄芝冈、郭汉城的带领下形成了理论研究与戏曲改革同社会主义新文艺建设紧密结合的研究特色,形成了文学、历史、音乐、声腔剧种、表演、导演、舞美等全方位的戏曲理论研究体系,将戏曲学术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经过多年的努力,完成了《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当代戏曲史》、《戏曲艺术论》、《中国近代戏曲史》、《前海戏曲研究丛书》、《张庚文录》、《中国话剧史》、《葛一虹文集》、《中国曲艺通史》、《中国曲艺志》、《中国曲艺概论》等重要著作。

戏剧戏曲学科曾经拥有张庚、阿甲、傅惜华、黄芝冈、郭汉城、沈达人、何为、黄克保、龚和德、刘念慈、余从、肖晴、傅晓航、章诒和、黄在敏、刘荫柏等一大批成就斐然的著名导师。目前导师队伍中有贾志刚、刘文峰、刘祯、秦华生、马也、毛小雨、谢雍君、王馗、孙红侠、刘彦君、宋宝珍、杨云峰、吴文科、田莉等在学术领域中有广泛影响力的学者。近年来,我院戏剧戏曲学科全面发展,研究方向在原有戏曲史、戏曲理论、戏曲美学、曲艺史论、话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0世纪戏曲学术史、戏曲美学、比较戏剧、少数民族戏剧、戏曲创作论、戏曲民俗学、曲艺学等理论研究以及戏曲表导演等实践类研究方向,丰富了学科建设、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的全面培养。

目前我院戏剧戏曲学学科的研究方向种类众多,学科构架完备,主要有戏曲理论与批评、中国戏曲史、戏曲美学、戏曲表导演研究、戏曲民俗学、当代戏曲批评、少数民族戏曲研究、民间戏剧研究、话剧史论、曲艺史论、戏剧戏曲导演和戏剧戏曲表演等。我院戏剧戏曲学的研究传统和研究特色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关注戏剧戏曲学现状,注重文本、舞台和田野考察三者的结合,对戏剧这一立体的舞台形式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已经出版的《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中国当代戏曲史》、《中国近代戏曲史》等大型学术著作为整个戏剧戏曲学学科构筑出了一个理论体系。

2002年来我院承担国家及各类课题多项,如参与北京市承担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三卷本《北京戏剧通史》之金元卷、民国卷,该书获北京市科研成果二等奖、全国艺术科学成果三等奖;还有《清代戏剧发展史》的主要撰稿和合作主编也为我院专家。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文化部受命下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昆曲”作为第一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与我院戏剧戏曲方面的专家学者所做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我院戏剧戏曲学科研人员参予了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研讨,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力。这一切对北京市乃至全国的戏剧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价值。目前,本学科的学术团队承担着包括《昆曲艺术大典》、《京剧艺术大典》、《戏曲资料数据库》、《近、

现代戏曲论著集成》、《当代昆曲导演艺术论》在内的30多项国家、省、院级重大或一般课题,具有了综合、全面、系统化的学术研究形态。随着诸多课题的完成,本学科必将会得到长足而有序的发展。

我院戏曲研究所、话剧研究所、曲艺研究所三大所的专家及科研人员建构起了戏剧戏曲学这一重要的学科。其中拥有研究员(教授)11名,副研究员(副教授)12名,助理研究员(讲师)12名,除3名外其余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且科研人员结构呈年轻化梯队趋势发展。其中中国戏曲史志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为刘文峰,中国戏曲理论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为贾志刚,中国戏曲史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为王馗,当代戏剧理论批评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马也,东西方戏剧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为毛小雨,中外戏剧比较这一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是刘彦君,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是宋宝珍,曲艺研究方向主要有中国曲艺学,其学科带头人为吴文科。

近年代表性成果有:余从、王安奎主编《中国当代戏曲史》;贾志刚主编《中国近代戏曲史》;王文章主编、刘文峰副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曲谱身段谱丛刊》;郭汉城主编《前海戏曲研究丛书》;王文章、刘文峰等主编《京剧大师程砚秋》;王安葵、何玉人著《昆曲创作与理论》;刘祯、谢雍君著《昆曲与文人文化》;贾志刚、熊姝著《昆曲表演艺术论》;宋波著《昆曲的传播流布》;王安葵、刘文峰、谢拥军、何玉人、王娜、包澄洁著《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报告集》;胡芝风著《戏曲舞台艺术创作规律》;何玉人著《新时期中国戏曲创作概论》;刘效民著《四川坊刻曲本考略》;郑雷著《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刘祯著《民间戏剧与戏曲史学论》;戴云著《〈劝善金科〉研究》;毛小雨著《虚幻与现实之间》;刘文峰著《戏曲史志研究》;戴云、戴霞著《傅惜华的研究著述与其戏曲收藏》;刘文峰著《戏曲的生存现状和应对措施》;王馗著《梨园与岭南戏曲——广州外江梨园会馆碑记研究》;刘彦君著《中外戏剧史》;吴文科著《中国曲艺通论》等。

五、中国艺术研究电影学与广播电视艺术学系专业介绍:

电影学与广播电视艺术学系的前身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电影系。1984年获电影历史及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电影学硕士研究生;1990年获得电影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电影学博士学位研究生。2004年,电影系更名为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系,分为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两个专业,并于2005年开始招收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博士研究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中国第一批电影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首开我国电影学研究生培养的先河。以李少白、邢祖文、郑雪来、俞红、李小蒸、章柏青、贾磊磊、韩树站、刘树生、丁亚平、高小健、李芝芳、纪令仪、谷时雨、赵卫防、秦喜清、赵小青等为中坚力量的学术团队从理论上建构了我国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与教学的基本框架;原文联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仲呈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局长张宏森、原中央戏剧学院电视艺术

系主任路海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新闻部教授高晓红等院外名师相继受聘担任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生、硕士生指导教师,进一步加强了本系的学术力量。几十年来,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系已培养近200位博士、硕士毕业生,他们相继走上工作岗位,有的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继续从事研究或领导工作;有的活跃在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大学、深圳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等国内外高等院校的教学最前线,有的在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影出版社、《人民日报》等企事业单位承担行政或创作工作,均成为影视领域从事学术研究、教学、评论、创作的领军人物及中坚力量。

电影学专业

电影学作为艺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将电影作为艺术审美现象、大众传播媒介和社会文化现象进行考察,着重研究电影的艺术创作规律与接受规律,借鉴与融入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又与美学及艺术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连与互动,逐渐分离出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如电影美学、电影哲学、电影诗学、电影心理学、电影社会学和电影语言学、电影符号学等。但综合而言,电影学主要分为电影历史、电影理论及电影评论三个研究领域。

数十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电影学研究在中外电影史、电影艺术理论、电影批评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电影美学、电影史学、电影语言学、电影观众学、电影心理学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上尤具开拓性和创新性。尤为可贵的是,几代学人对中国电影史料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收集和整理,建立了电影资料室,解放前电影历史资料的完备程度居全国首位。目前,电影学博士招生的方向主要有章柏青研究员招收的当代电影研究方向,丁亚平研究员招收的中国电影史研究方向,高小健研究员招收的中国电影研究方向等。硕士招生的方向主要有贾磊磊研究员招收的电影理论研究方向,丁亚平研究员、高小健研究员招收的中国电影史研究方向,赵卫防研究员招收的港台电影研究方向,秦喜清研究员招收的当代外国电影理论研究方向,李清副研究员招收的文学原著改编方向、孙承健副研究员招收的影像叙事研究方向等。近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学专业在电影史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当代电影创作实践,努力从文学、艺术、文化的角度,构建我国电影历史、理论及批评研究的完整体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电影学研究领域拥有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在电影史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有《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下)、《电影历史及理论》、《影史榷略》、《中国电影史》、《影像中国》、《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中国电影批评史》、《中国戏曲电影史》、《中国武侠电影史》、《香港电影史:1897-2006》、《中国电影》、《老电影时代》、《电影的踪迹》、《新兴电

影:一次划时代的运动》、《中国新时期电影回顾》、《一部影片的诞生》、《当代香港电影史》、《世界艺术史?电影卷》、《当代俄罗斯电影》、《俄罗斯电影透视》、《映像馆?导演林权泽》等专著;电影艺术理论与批评方面有《电影美学问题》、《电影学论稿》、《电影语言学导论》、《电影观众学》、《中国第五代电影》、《银幕上的意义——电影的观赏与阐释》、《影像的传播》、《武之舞——中国武侠电影的形态与神话》、《什么是好电影》、《当代华语电影探索》等专著;电影理论译著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美国电影的兴起》、《电影的元素》、《印度电影史》、《电影表演》、《熊井启的电影》、《苏联电影文集》、《普多夫金全集》等;电影工具书有《世界电影鉴赏辞典》(1—4卷)、《梦与非梦——世界名片赏析》等。此外,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还承担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科研项目,如:《中国电影艺术50年》、《近三十年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影视卷》、《西方女性主义电影批评与理论》、《俄罗斯电影产业研究》、《中国戏曲电影艺术论》、《百年中国电影名著/原著改编史》等,这些学术成果已成为电影学教学与研究的宝贵资源与财富。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

广播电视艺术学是20世纪伴随电子技术飞速发展而诞生的新兴艺术学科。该学科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广播电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把握广播电视艺术的语言特点、思维方式及独特的审美特征,认识广播电视艺术的创作规律及其未来发展的主要走向,并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广播电视艺术创作实践中去,推动广播电视艺术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的教学依托中国艺术研究院这一综合性艺术机构的学科群体优势与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融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力量,整合式、前瞻式地培养相关领域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我院对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的建设注重继承史、论研究的传统,通过对电视经典作品和代表性作品的观摩与研读,在掌握大量影像研究资料和以往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性学术研究与探讨,学习和掌握从事该学科研究的有效方法和基本规律,提高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努力推动关于广播电视的前沿性、边缘性研究,寻求新的学术增长点,反映当代最前沿的审美思潮、艺术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能力,依据广播电视艺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态势,进行新的理论开拓和理论建设。目前,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博士招生方向主要有贾磊磊研究员招收的电视理论与批评方向;仲呈祥教授招收的中国电视剧发展史方向等。硕士招生方向主要有贾磊磊研究员招收的电视批评方向,张宏森教授招收的电视剧编剧方向,高晓虹教授招收的电视制作研究方向,赵小青研究员招收的电视电影研究方向,许靖副研究员招收的当代电视剧研究方向,潘源副研究员招收的国外电视理论研究方向等。

此外,我院与业内其它研究机构和院校的相关研究与教学接轨,通过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相关机构和院校的合作,加强各方在资源、人力方面的交流与互动。在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注意突出广播电视的职业特点和要求,积极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需求,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与技能训练,促进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的有效结合。

我院在广播电视艺术学方面的成果丰富,电视艺术理论与批评方面的专著有《影像的传播》、《多媒体艺术》、《全能语言的文化时代——电视文化研究》、《影视艺术传播学》;外国电视研究方面有《日本电视》;译著有《电视表演》、《上个世纪的思考——国外艺术名家论电视》等;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广电部社科研究项目《中国电视电影十年1999-2009》、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级课题《电视艺术、技术与媒介文化价值研究》等。这些科研成果与研究项目为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与参考。、

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文化部直属的艺术科研、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的国家级艺术科研机构,拥有众多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拥有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含美术设计)四个艺术学一级学科和文艺学(文学二级学科)。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人事部批准的建立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同时也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单位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欢迎有志从事艺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广大学子报考。2016年计划拟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56名(具体招生人数根据招生情况及教育部下达的当年招生名额为准)。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艺术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艺术科学研究工作和创作实践能力,在艺术科学和专业领域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艺术研究、创作与管理人才。

二、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

4、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5、现役军人报考的要求及办法,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三、收费标准

现阶段我院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费为每人每年10000元(不含食宿费)。

被我院录取的博士研究生的助学金、奖学金等待遇,按我院相关规定执行。

四、网上报名方式、日期

1、网上报名时间、地点

报名时间为:2015年10月28日至11月27日,请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网站“博士报名系统”,按要求注册帐号、填报信息、上传照片及相关材料。另外,也可以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链接到我院。

2、报名注意事项

(1)考生报名时只能填报一个导师的一个专业,同一个身份证号只能报一次名,不得重复报名。

(2)网上报名成功后,直接打印网报报名登记表,并找相关部门或单位填写报考意见并盖章。在职人员须由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签署同意考生报考意见;应届硕士毕业生须由所在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签署意见;其他非在职人员由档案所在的人才中心或街道人民政府签署意见。报考者没有加盖所在工作(学习)单位公章则报名无效。

(3)网上报名成功后,请到“资料下载”专区下载《思想政治情况表》和《专家推荐书》(两份),按要求填写清楚,《思想政治情况表》由所工作或学习单位党组织填写并加盖公章,没有加盖公章者报名无效。

(4)考生应按要求如实、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5)网报系统将于2015年11月27日下午2:00关闭,请考生务必在此时间之前完成报名及缴费程序,逾期不予补报。

五、现场确认时间、地点及考生应提供的有关材料

1、现场确认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上午9:00-11:30;下午1:30-4:00。网报成功并已经缴费的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到报考点现场提交、核对报考材料,逾期不再补办。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2、现场确认所要提交材料

(1)《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网报成功后自动生成并打印);

(2)《思想政治情况表》;

(3)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有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信;

(4)身份证复印件,及近期正面免冠白底一寸照片2张,照片后务必写上姓名;

(5)硕士毕业生需提供硕士学位证书、毕业证书复印件,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及硕士学位论文,以同等学力获得硕士学位证书者需提交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

(6)全日制学历教育应届硕士生需交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学生证复印件及学位授予单位的证明书(入学前验证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并补交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7)同等学力考生需提供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学士学位课程学习成绩单和学位论文;同时提交本人公开发表或出版的所报考专业方向的论文(需发表于省部级期刊或高等院校学报)或著作1-2篇(部)原件和复印件,报考材料提供不全者,不予资格审查;

(8)美术学、美术设计创作实践类方向考生需提供本人创作的美术(设计)作品照片3-5张,如有本人出版的画册、参加重要展览和获奖的证明材料,可一并提供;

(9)跨专业报考我院的考生需提交至少两篇与所报考博士专业相关的公开发表的论文(需发表于省部级期刊或高等院校学报);

(10)在职攻读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考生必须已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并提交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否则按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对待;

(11)在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并提交认证材料;

(12)报考者务必提供本人最近三年的各项科研成果,包括:出版的专著、发表的文章及创作作品,参加展览(演)的作品图片(多媒体)等,无任何科研成果者不予接受报考;

(13)报名费缴费凭证。

*论文复印件要求:封面、目录页、正文页

论著复印件要求:封面、封底、版权页及目录页

3、现场确认注意事项

(1)所有提交材料必须真实有效,不得弄虚作假,否则取消考试及录取资格;

(2)我院未在北京以外的任何地区设置报名点和考点,考生现场确认、初试和复试均需在我院研究生院进行。

六、报考资格审查

我院将根据教育部规定,组织各学科专家组对完整提交报考材料的报考者进行资格审核,确认考生的考试资格。考生填报的报名信息与报考条件不符的,不予准考。审查内容包括:

1、教育背景;

2、学位证书、毕业证书;

3、本人最近三年的各项科研成果,包括:出版的专著、发表的文章及创作作品,参加展览(演)的作品图片(多媒体)等。

资格审查通过者请于2016年1月5日至15日登录我院网站自行打印准考证,逾期将不能打印,未通过者无法打印准考证。

七、报名费

报考者在提交报考材料的同时需交纳报名费200元(缴费方式见本简章“第十二项”),资格审查不通过者,报名费不退。

八、考试及考试时间、地点

考试分初试、复试两个阶段。

1、初试科目:政治理论(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可以免试)、外国语(英、法、俄、日任选一种,外语听力、口语测试在复试中进行)和两门专业课。

2、同等学力考生复试时加试两门硕士学位主干课程“文化艺术通识”与“专业综合测试”。

3、初试时间:2016年3月16日(周三)-3月18日(周五),以准考证时间为准。

4、考试地点: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5、复试时间:初试成绩公布后,参加复试考生名单在我院网站上公示。

6、初试成绩查询和复试时间于2016年4月中下旬详见网上通知。

九、学习年限:全脱产学习三年

十、录取

1、贯彻“德智体美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确保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入学的考试成绩(含初试和复试)、硕士(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硕士(学士)学位论文和决议书、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情况择优确定录取名单。

2、定向培养的博士生均实行合同制,招生单位、用人单位、拟录取为定向培养博士生的考生之间,必须在录取前分别签订培养合同。其余考生均为非定向生。

十一、就业

根据本人选报志愿、招生单位推荐、用人单位选择录用的原则进行(定向培养除外)。

十二、其他

1、上述规定,如与教育部颁发的相关规定不符,则以教育部规定为准。

2、考生报考类型为:非定向或定向培养,考生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一种。

3、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拟报考定向培养的考生以及现正在履行合同中服务年限的在职人员考生,须征得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单位的同意。考生与所在单位或定向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的纠纷而造成不能录取后果,招生单位不负责任。

4、考生复试期间由我单位组织到指定医院集体进行体检,不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要求的考生,我院不予录取。

5、我院不接受考生现场缴纳报名费,所有考生的报名费均须通过银行汇款的方式交付,并保留好缴费凭证,现场确认时与报名材料一并交上。汇款单备注务必注明“博士报名费、考生姓名、报考导师以及网报生成的报名号”。

中国戏曲发展历史赏析

中国戏曲发展历史赏析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 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剧目是《东海黄公》,据张衡《西京赋》云:“东海黄公,赤刀奥祝,翼厌白虎,卒不能救。挟邪作蛊,于是不售。”中国戏曲的发展经历了从秦汉时期到唐代(中后期),到宋代,继而到成熟期的元代和处于繁荣起的明清时候。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大面》、《兰陵王》《拨头》《苏莫遮》等都是当时当时流行的的汉代歌舞戏。中唐以后,是戏曲的成熟期,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到了元代,是到了戏曲的成熟期。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

《戏曲欣赏》资料

《戏曲欣赏》学习资料 一、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一般指1898年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前存在于中国音乐生活中的具有一定流传时间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包括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 传统音乐是与新音乐、现代音乐相对而言的概念。 新音乐指20世纪初学堂乐歌产生以来,学习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创作的体现中国人思想情感的音乐,主要包括专业音乐作品和体现时代精神的革命音乐作品;现代音乐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习西方现代创作技法创作的音乐,主要包括活跃在国内外的华人音乐家创作的现代音乐作品。 二、戏曲艺术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音乐戏剧,是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表演、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我国的戏曲与希腊的悲、喜剧和印度的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戏曲以音乐为基本表现形式(声乐、器乐伴奏两部分)适应并体现戏剧性的要求,与戏剧表演密切配合。 三、戏曲音乐 继承集合了民间歌曲的抒情特征和说唱音乐的叙事特长。 (一)构成因素:声乐方面的唱腔和念白,器乐文武场面的伴奏和各种过场音乐,声乐居于主导地位。 1、戏曲唱腔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戏剧性唱腔(散板)。 2、戏曲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组,“文场”指管弦乐部分,“武场”指打击乐部分(包括唢呐),合称“文武场”,也叫“场面”。 (二)剧种与声腔: 1、剧种是根据产生、流行地区、民族特色、艺术特色等因素划分的戏曲种类。 2、声腔是指具有一定音乐特征的腔调,包括与其相关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如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明清以来流传最广泛的四大声腔)等。 一种声腔系统不止一个剧种,一个剧种也可以使用多种声腔系统。 (三)戏曲唱腔的结构形式: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类。 1、曲牌体又称曲牌联缀体或曲牌联套体。 2、板腔体又称板式变化体(包括调性、旋律、节奏、速度等方面的变化)。 四、昆曲艺术与昆曲音乐 (一)昆曲艺术 昆曲原称昆山腔,是元代后期产生的南戏四大声腔之一,明代由戏曲音乐家魏良辅进行

戏剧与影视学

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2年修订) 指导思想 根据艺术学学科的特点和国家对本学科人才的需要,确定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参照国际通行的在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兼顾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之间的衔接,建构“塔型”人才培养体系;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因材施教,体现特色;追踪当代学术最新发展,培养具有现代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 硕士研究生 一、硕士生培养目标 1.具备戏剧与影视学方面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具备运用所学 理论、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戏剧与影视学及相近学科的教学、 科研,以及文化、传媒、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 3.德才兼备,身体健康。 二、硕士生招生 1.统招生 符合研究生报名条件,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并进入当年招生计划范围内的考生,可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及思想表现审查合格者,可录取为当年硕士研究生。 硕士生统招生考试和录取均在一级学科进行,分初试、复试两段: 初试科目:(1)戏剧影视基础;(2)评论写作。 复试: 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成绩排序,差额复试。复试包括专业知识面试、外语口语听力面试、专业课程笔试。笔试科目为考生报考(二级学科)的专业课程。 考试科目: 戏剧戏曲学专题、电影学专题、电视艺术学专题。 2.免试生 “985”、“211”学校具有推免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可申请免予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经审查并面试合格后直接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三、硕士生课程设置 为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硕士生课程设置淡化专业界限,鼓励学科交叉,增设前沿性学科,为学生在较为广阔的领域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以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及其个性的自由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硕士生须修满32学分(非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本科毕业及同等学力学生须补修4学分戏剧影视学专业本科段课程),并通过硕士学位课程考试合格者,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全部硕士生课程由A、B、C、D四类组成: (1)A类必修课(校级公共课程,9学分); (2)B类选修课(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学位课程,学生选修不少于6--9学分,; (3)C类选修课(以二级学科为特色的专业学位课程); (4)D类选修课(其中跨一级学科选修不少于1门)。 为建立开放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选修外校(原则上限定为首批“985”学校)学科专业课程,选修暑期学校(本校和外校【界定同上】)课程,该课程作为D类课程,计入学分。 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课程:

2019尔雅戏曲鉴赏吴乾浩

2019尔雅戏曲鉴赏吴乾浩答案 戏曲是什么 1 第一个被评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中国哪种戏曲? A、黄梅戏 B、昆曲 C、京剧 D、豫剧 正确答案:C 2 在哪一年,我国戏曲的代表被评为首批世界非物质遗产?() A、1999年 B、1998年 C、2001年 D、2000年 正确答案:C 3【多选题】依然在演出,并完整保留原貌的不包括()。 A、中国戏曲 B、印度梵剧 C、希腊悲剧 D、希腊喜剧 正确答案:BCD 4 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是艺术的一般分类。() 正确答案:√ 5 中国戏曲是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 正确答案:√ 戏曲——以歌舞演故事 1 中国戏曲的构成部分不包括()。 A、做 B、唱 C、喝 D、念 正确答案:C 2 哪一部书籍中记录了“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A、《论语》 B、《尚书》 C、《杂谈》 D、《天工开物》 正确答案:B 3 多少年前形成了戏曲?() A、800年前 B、1000年前 C、600年前 D、700年前 正确答案:B 4 中国戏曲的起源过程悠久而骄人。() 正确答案:√ 5 元朝中期开始形成我们现在认同的戏曲形式。()正确答案:× 优戏——从“优孟衣冠”到“参军戏” 1 我国哪个朝代出现了参军戏?() A、元代 B、春秋 C、五胡十六国 D、宋代 正确答案:C 2 戏曲中哪种表现手段不能用来表现孙叔敖?() A、唱歌 B、说话 C、模拟人物 D、跳舞 正确答案:D 3 后来用什么来指称参军戏?() A、唐戏 B、歌戏 C、杂剧

D、军戏 正确答案:C 4 哪一种人物的职责类似现代的导演职责?() A、影戏 B、戏头 C、负末 D、负影 正确答案:A 5 参军戏中的领头人物是负静。() 正确答案:× 宋元南戏——人伦戏剧 1 谁提出了间离效果?() A、黄佐临 B、斯坦尼斯拉夫司斯基 C、布莱希特 D、梅兰芳 正确答案:C 2 哪个戏种中出现了剧本?() A、杂戏 B、优 C、北戏 D、南戏 正确答案:C 3 下面哪一项是戏曲成熟的主要标志?() A、剧本 B、唱歌 C、戏票 D、旁白 正确答案:A 4 《荆钗记》不属于杂戏。() 正确答案:√ 5

戏曲鉴赏心得

戏曲鉴赏心得 戏曲鉴赏心得一:戏剧鉴赏的心得 戏剧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它是以演员艺术为中心同时又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综合体。我国的戏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从先秦以前的巫舞,到汉代的角抵戏、晋时的参军戏、北齐的踏摇娘、唐朝的滑稽戏。一直到宋元杂剧,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才基本成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戏剧博采众家之长,从各种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化养料。经过长期的酝酿.我国的戏剧最终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倍受民众青睐,甚至不胫而走,享誉海外.可谓成绩斐然。其中不乏有社会历史的偶然因素推波助澜,但主要还是因为戏剧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具体表现在其丰富多彩、广泛深刻的功能方面。戏剧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它形象生动、避实就虚的艺术形式.而且体现在它社会关照、理性思考的具体内容。 戏剧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它形象生动、雅俗共赏;其次在于它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更在于它张扬社会理性.成为播撒于民众心底的及时雨。戏剧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娱乐功能、教化功能、传承功能。 一、娱乐功能 戏剧的娱乐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是促使广大观众走进剧场或戏院的根本动因。因为戏剧是一种最终以舞台呈现的形式与观众见面的艺术。它的直观性极强,接受者的层次又极为复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并不高,因此.我们戏剧的娱乐大门要比其它艺术门类敞开得更大一些。这是从外部因素,也就是观众对戏剧的接受方面来考虑戏剧的娱乐功能。进一步从内部因素,也就是戏剧自身来说,戏剧的娱乐功能是与生俱来的,从最初的傩舞娱神,到之后的角抵戏、参军戏、滑稽戏等,逐渐地由娱神为主转变为以娱人为主,在此过程中,戏剧的娱乐功能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只是娱乐的对象由神变为人。人逐渐成为戏剧艺术的欣赏主体和接受主体。因此,戏剧就更多地考虑人们的娱乐因素,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使人们得到充分的享受和欢娱。 二、教化功能 戏剧的娱乐功能是不容忽视的,但决不能认为它是戏剧最重要的,或者是唯一的功能。

北大戏剧与影视学两道真题答案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20 世纪60 年代之前)一、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一)电影心理学 电影心理学研究贯穿着电影理论发展的历史,不同的是,经典理论主要运用感知心理学和完 形心理学(格式塔)进行研究;现代理论则主要运用精神分析学进行研究。 1. 雨果?闵斯特堡: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于1916 年发表《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是电影心理学的奠基之作,首次从电影心理学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观影机制入手,考察了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其中纵深感和运动感是影像感知的最基本层次,纵深感是指观众意识到银幕是个平面,但是“平面性质的知识绝不排斥深度的实际感知” ;而运动的暗示,我们是通过自身的心理机制创造纵深和连续性的。还研究了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他认为,电影是一种心理学游戏。机械地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电影并不存在于银幕上,只存在于观众的头脑里。 闵斯特堡还用心理学的方法探讨了电影的心理根源和特征,从电影的经验的感知入手,论证电影是一门艺术。他对电影的似动现象和深度感按照格式塔的“整体构成” 原理进行了心理学的解释,认为影像的运动学和深度感不仅产生于观众的心理机制(如视觉暂留现象),还依赖于特殊的内心体验. 即把各个画面组织成更高层次的动作整体的心理过程。 2. 鲁道夫?阿恩海姆 作为重要的格式塔学派成员,于1932年在德国出版了关于电影理论的专著《电影作为艺术》。 阿恩海姆虽然对黑白无声电影的偏爱,使其排斥技术进步,反对有声和彩色电影。没有搞淸楚自然主义是一种创作方法,不仅在于技术手段:不懂得电影艺术美学特性中逼真性与假定性的辩证关系。但是瑕不掩瑜,他在视觉艺术的研究上堪称成绩卓著。他不仅从格式塔派心理学(或称完形心理学)的立场出发,十分周密地分析了无声电影的艺术手段的一系列特点,严厉驳斥了电影不是艺术的错误观点,详细论证了电影并不是机械地纪录和再现现实的工具而是一门崭新的艺术。而且通过电影与现实的差别来论证“电影作为艺术”的,提出“部分幻觉” 理论,影像的感知方式与现实的感知方式存在区别,正是这些差别才给电影提供了各 种艺术手法,创作者可以“艺术地运用”这些差异。另外,他对无声和黑白电影进行了十分精彩的论述和分析,虽是对苏联蒙太奇学派和卓别林等无声电影大师的作品进行了分析,但实际上是对无声电影的实践经验作了理论总结,而且往往从心理学角度阐释;阿恩海姆对电影视觉画而和视觉表现手段的研究十分精辟,对电影技巧的分类研究为后来的电影语法理论奠定了基础。 (二)电影文化学 贝拉?巴拉兹:匈牙利的一位社会学家,是第一位全面探讨电影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第一位系统探讨电影文化和电影美学的学者。代表理论著作有《可见的人类:论电影文化》、《电影的精神》、《电影关学》(又译《电影文化》 );其屮《电影美学》最有影响。主要观点:①电影具有群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教学文案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 通过选修本门课程,我更好的了解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通过老师对戏曲的讲解,我更好地提高了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不但可以增长我们这方面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艺术素质,同时还能培养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由文字、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门戏剧艺术。它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在我的印象中,戏曲文化一直是我国艺术宝库里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中华名族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继承和传播这笔文化。也许你并不擅长表演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欣赏它﹑喜爱它。也许你并不擅长品味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认识它﹑了解它。 纵观戏曲的历史,戏曲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很繁盛的一种文化形式。从平民百姓到官宦之家都喜欢,而且很多人都懂。戏曲从诞生起就是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艺术,具有很广

泛的民间性的特点。戏曲虽然涉及的主题大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表现的也多是忠孝节义等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但是却反映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传统戏剧里蕴涵着传统的价值评判,传递着一个时代对历史、对现实的思考,又拥有中国独特的表演体系。这些东西,本身就是来源和生长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有着我们传统血脉的根本,是一种文化的源。因此,欣赏戏曲,更多的是欣赏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也说明了戏剧赏析中的两种境界。所谓“看热闹”,也就是看到戏剧表面上的一些东西,往往注意离奇的故事以及热闹的打斗场面等。所谓“看门道”,就是注意戏剧艺术的审美特性,对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舞台对话以及各个剧种的特定表现技巧作充分的玩味与鉴赏,看到戏剧真正的美学价值。这就需要鉴赏者有健全的文化感官、广博的艺术修养和鉴赏的情感动力。总而言之,不管是看热闹还是看门道,都是对戏曲赏析,赏析者也都能从戏曲中品出各自的味儿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中国戏曲雅俗共赏,不仅被文人墨客所称道,也能广泛地流传于平常百姓之间。 中国戏曲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并且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我

2020湖北戏剧与影视学类统考(表演专

2020湖北戏剧与影视学类统考(表演专业)考试时间 2019湖北戏剧与影视学类统考(表演专业)考试时间为2018年12月7日至9日,请广大考生按照准考证上的时间参加考试!祝大家考试顺利! 2019湖北戏剧与影视学类统考(表演专业)考试时间 1.考试时间:2018年12月7日至9日。 每位考生的具体考试时间以考生本人准考证上“考试安排”规定的时间为准。 2.考试流程 (1)集中候考:考生须根据本人准考证“考试安排”规定的考试时间,携带本人身份证原件和准考证,提前30分钟到达指定考试地点入场,考生必须通过虹膜核验,身份确认无误后,方可进入考点(虹膜核验时考生不能佩戴美瞳、隐形眼镜),并在规定的候考区域集中候考。考试开考15分钟后,迟到考生视为自动弃考,一律不得入场。 (2)分配考场:考生在入场刷证时随机分配面试考场。 (3)抽取考试顺序:考生在面试现场随机抽取考试顺序,考生用准考证和身份证换取序号牌并签字确认。 (4)身份信息采集:考生进入考场前需通过虹膜核验,身份确认无误后,方可进入考场,考生须将考试序号牌佩戴在身体醒目位置,由工作人员引导至规定区域,面对考场监控设备留存考生身份视频信息(采集正面头像及考试序号牌的时间不少于2秒); (5)考试:分演唱考场、形体考场、表演(含台词、目测)考场。 ①演唱科目考试为清唱;②形体科目考试时,考生入场后将伴奏CD盘交播放员播放,考生进行现场表演,表演结束CD盘由考点留存;③表演科目考试时,考生现场随机抽取试题,根据试题要求集体编演即兴小品,表演时间为5

分钟以内;④台词科目考试时,考生脱稿朗诵自备诗歌、散文、寓言、小说等文学作品或戏剧影视台词片段,考试时间为2分钟以内。 (6)现场评分:各评委组根据考生面试表现进行现场评分。考试过程中,如评委组认为考生的表演或表现内容已较充分,已有充分的打分依据,主评委可提前叫停结束考试。 (7)领回准考证和身份证:考完一科目后,考生将序号牌交回给考场工作人员并领回本人的准考证和身份证,在工作人员指引下进入下一科目候考区候考。 (8)离场:考生完成全部科目考试后,按照规定路线离场。 3.考试要求 (1)考生须按本人准考证上规定的时间,按时到指定地点候考并参加考试。 (2)考试开考15分钟后,迟到者视为自动弃考,禁止进场。误考、缺考者一律不予补考和退费。 (3)考生进入考区前,统一接受安检,除参考证件、面试所需伴奏CD盘外,严禁携带通讯工具、电子设备及其它规定以外物品进入候考区和考场。考试期间如发现携带、使用上述违禁物品者,考点将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4)形体科目考试时,考生须自备仅存考试曲目的伴奏CD盘(格式为可供CD 机播放的wave格式,44.1KHZ,16bit,立体声),考生须确保其伴奏CD盘质量,并在伴奏CD盘背面标注曲目名称并亲自签署本人姓名和准考证号。不得使用手机、U盘等介质存储伴奏。 (5)考场内考生一律禁止透露其姓名、准考证号、就读学校(或工作单位)等信息,禁止出现任何有暗示性的言语和行为,不得发出与考试内容无关的声音(譬如跺脚、拍掌、打节奏等)。 (6)考生应于2018年12月6日下午到武汉音乐学院滨江校区察看考点,了解考试有关注意事项。考试的相关信息和规定将在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网、武汉音乐学院招生信息网和考试现场公告栏公布。

中国戏曲鉴赏

从起初对中国戏曲文化的陌生,到现在对中国戏曲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个过程与选修中国戏曲鉴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老师对中国戏曲的绘声绘色的讲解是转变我对戏曲态度的最根本的原因,每次上课老师总会带给我们丰富新颖的内容,从昆曲中描写南宁太守之女杜丽娘与贫寒书生柳梦梅之间爱情故事的《牡丹亭》到代表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的《西厢记》;从京剧中一代大师梅兰芳的《贵妃醉酒》到超脱时空形态的《杨门女将》再到传唱至今,经久不衰的《赵氏孤儿》。每一次的戏剧欣赏都是一次神奇的旅程,带我们领略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戏剧是我国的国宝,国粹,它代表着我国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情。百年沧桑在上面形成了烙印,百年变幻使它更添一色。人们在其中找到明亮的镜子,在其中找到古社会的制度,享受文化和智慧的熏陶,沉浸在另一个世界。我国传统戏剧反映了中国众多英才猛将,巾帼英雄,它们凝聚了我国人民多少辛勤的汗水,它们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戏曲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大学生,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继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向世界传播中国戏曲文化。我们应向全世界人民证明:中国是一个文明之国,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向世界证明:中国文化不容忽视,让全世界知道世界上有个国家叫中国,那儿曾有许许多多勤劳的中国人,他们用他们最真挚的心和英雄们伟大或凄凉的故事凝成了伟大美妙的中国传统戏剧。 除了老师绘声绘色的介绍戏曲名段之外,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老师向我们展示的朱镕基老先生退休后与京剧艺术相关的生活照片,照片中的朱镕基面相温和慈祥,过去的严厉与严肃淡去了不少,当了七年副总理和五年总理的朱镕基,退休后,一下子从公众视野中销声匿迹。人们无数次设想这位昔日威风八面的铁腕人物,离开轰轰烈烈的政治舞台后,其退休生活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从照片里能很容易的看出他对京剧的热爱,他拉着胡琴唱着京戏,过着一个退休老人该有的惬意幸福的生活。 还有一段不可不提的就是老师对样板戏的介绍,所谓样板戏,指一批创作于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主要反映传统政治立场的作品,其政治意义远超过文化价值。样板戏的影响力在文革达到顶峰,不仅是国家当时唯一允许出现的文艺作品。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其具有相当的争议性,同时由于其时代的象征,在老一辈人中仍具有生命力。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还记得在《红灯记》和《沙家浜》的片段欣赏中演员们标准扎实的唱功和精准到位的表演功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样板戏被称为“红色经典”,样板戏开了一个戏曲表现程式改革的先河。对传统程式在现代生活中的表现,对现代人物利用程式进行的艺术创造,以及对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的改革,应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改革、戏曲现代化的最高成就。 这一学期的中国戏曲鉴赏之旅就此即将告一段落,但我相信,我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了解却仅仅开始,在未来还有更多宝贵丰富的戏曲文化等待我去了解去探索,古老的中国历史如此悠久,先辈为我们留下了无数文明,古迹,风俗,民情,如今,外国来宾来到我们这个大中国,首先要欣赏的就是令人啧啧称赞的京剧,他们游览了一部分的“大中国”,总要了解各式各样的民间戏剧,因为京剧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上留下蛛丝马迹,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历史,中国风情,中国文化,不仅仅是我,我们还要呼吁更多的人留住我们的国粹,最后感谢老师在课上为我们做出的中国戏曲文化的精彩介绍。

戏剧艺术欣赏

第九章 戏剧艺术欣赏 在中国,"戏剧"一词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专指源于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之后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的舞台演出形式,英文为drama,中国称之为"话剧";二是包括戏曲、歌剧、哑剧、话剧等多种舞台演出形式的总称。 这一部分则以话剧为例,谈谈戏剧艺术的欣赏。 戏剧艺术的欣赏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在多种媒介的综合中居于本体地位的是演员的表演艺术。戏剧艺术的基本手段是动作,包括形体动作、言语动作、静止动作以及多种主观表现手段。戏剧艺术的中心是情境,戏剧作品的基本单元是场面。对伊尔形象的赏析。 简括地说,在戏剧这一综合体中,居于中心地位和主导地位的是演员的表演艺术,这是戏剧艺术的本体因素。一出戏的演出,大都有剧本作为基础。剧本,作为文学的一种样式,但它却是为了演出,应该为演员的表演艺术提供基础。剧本可以供人阅读,因而应该具有可读性;但是,可演性却是一个好剧本的必要条件。由于演员的表演艺术是戏剧艺术的本体因素,在综合整体中居于中心地位,因此,要把握戏剧艺术的基本特性,一个重要问题是演员塑舞台形象的表现手段。 所谓戏剧艺术的语言,主要也是指演员表演艺术的表现手段。在戏剧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它的表现手段也不是凝固不变的。简括地说,戏剧艺术的手段( 即演员表演艺术的表现手段)是以再现性的语言为基础,逐步探索、拓展了多种主观表现性的语言。 作为戏剧艺术的表现手段,动作的内涵不仅限于形体动作,还应包括言语动作、静止动作等等。在戏剧艺术中,由这些成分构成的"动作"具有双重的本性;首先它们是对人的行动的摹仿,人的行动藉助动作直观地呈现于观众面前,就像在观众面前正在进行着的。这种现在时态的直观,恰恰是戏剧优于小说之处。同时,作为戏剧表现手段的动作的各种成分,还应该揭示行动主体的心理活动内容。一般地说,人的心理活动是非直观的,在戏剧艺术中,这些非直观的心理内容也正是通过

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真题

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真题 一:解释题 1.宾白2.四大声腔3.家庭伦理剧4.影视艺术的逼真性5.剧诗6.脸谱 7.长镜头8.新媒体的特性 二:简答题 1.元杂剧 2.行当 3.新德国四大导演 4.新媒体接收环境的家庭性的特点 5.海明威的代表作与艺术风格。海明威是美国现代小说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其他小说有《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等。他那清澈流畅、朴实无华的散文体奠定了他作为那个时代最富有才华和艺术感染力的散文体作家的地位。海明威的文体风格具有简洁性、含蓄性等特点。他以简约、清新的文体净化了文风。 6.广播电视传播的特征。 1)对象广泛。不受文化程度、家庭教育的局限,适合于各类人群。 2)时效性强。制作周期短,不受场地的限制,甚至可以现场直播。 3)丰富直观。不仅包括各种新闻和艺术形式,还可以包括绘画和舞蹈等多种题材内容,直观地刺激人的感官视听。 4)接受随意。节日和频道的选择随人所愿,可以任意选择。 5)顺序接受。必须按照节目的播出顺序接听收看。 6)转瞬即逝。声音和图像无法保存。 7.景别与影片的关系或作用。;景别是指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电影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景别的划分,一般可分为五种,由近至远分别为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在电影中,导演和摄影师利用复杂多变的场面调度和镜头调度,交替地使用各种不同的景别,可以使影片剧情的叙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人物关系的处理更具有表现力,从而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8.第四代电影导演的艺术特征。;指70年代末才走上导演岗位的一批中年导演,如吴贻弓、吴天明、滕文骥、胡柄骝、张暖忻、郑洞天、黄蜀芹等。他们是新中国第一批“科班出身”的电影导演,熟悉电影规律,主张用新观念去改造电影,提出“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程式化,追求开放式结构、散文化风格。 9.正剧的审美特点 10.谈谈你对历史剧的看法 11.影视艺术的逼真性和假定性 12.导演的基本素养有哪些 13.试述电影的叙事学批评方法 14.试述恐怖片的类型特征及其心理机制 15.从古典四大名著中选择一部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你认为哪一部最为合适?为什么?怎么改? 16.如何理解与评价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观点 17.试比较分析表演理论中的“斯坦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 18.试论苏联蒙太奇学派中维尔托夫、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理论之间的异同 19.比较谢晋、李翰祥、李行三位导演之间的异同 20.试论述美国越战题材电影

2018戏剧鉴赏尔雅课后

2018戏剧鉴赏尔雅课后答案 1.1戏剧学的概念 1.广义上来说,戏剧学研究范畴包括任何()。 A、人类戏剧现象 B、影视作品 C、社会文体活动 D、人类表演活动 答案:A 2.戏剧繁荣的必要基础之一是()。 A、社会活动的频繁 B、经济活动的频繁 C、政治活动的频繁 D、内心活动的频繁 答案:D 3.以下活动中,属于戏剧现象的有()。 A、生日派对 B、开学典礼 C、阅兵式 D、上学放学 答案:ABC 4.戏剧概念产生于人类精神和情感的需要,正是因为这种需要才会有戏剧的产生。() 答案:√ 5.“戏剧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不统一时,进入了一种“角色”。() 答案:√ 1.2戏剧的起源 1.各民族的戏剧在起源、发展、变化上的一致性,反映了一种共通的本能,这种本能是()。 A、欣赏的本能 B、情感的本能 C、表演的本能 D、戏剧的本能 答案:D 2.以戏剧艺术、舞台艺术、创作演出等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 A、泛化的戏剧艺术学 B、广义的戏剧艺术学 C、狭义的戏剧艺术学 D、强化的戏剧艺术学 答案:C

3.以下对“仪式”表述中,正确的有()。 A、仪式是一种精神活动 B、仪式是一种社会现象 C、仪式最早是人与人的交流活动 D、仪式最早是人与非自然因素交流的行为 答案:ABD 4.实质上,戏剧是人类精神、情感、生活相互凝聚而成的社会活动。() 答案:√ 5.戏剧的目的在于对欣赏者进行教育,而不在于促进欣赏者自我提升。() 答案:× 2.1“巫术思维”时期 1.戏剧产生于哪一时期?() A、雅典时期 B、古希腊时期 C、罗马时期 D、巫术思维时期 答案:D 2.以下关于巫术思维时期人类“扮演”活动的描述中,正确的有()。 A、可能是一种生产方式 B、可能是一种生产活动 C、可能是一种理性思维 D、可能是一种文化本性 答案:ABD 3.戏剧艺术并非产生于理想科学,而是产生于宗教崇拜。() 答案:√ 2.2“巫术思维”两个规律 1.巫术思维建立的原则是接触率和()。 A、相似律 B、相悖律 C、同化律 D、顺应律 答案:A 2.伤害人的影像与伤害人自身具有同等效力,这是巫术思想中什么的体现?() A、相悖律 B、相似律 C、顺应律 D、接触律 答案:D

《中国戏曲艺术赏析》课后感想

《中国戏曲艺术赏析》课后感想 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故而我毅然选择了《中国戏曲艺术赏析》这门课程。白驹过隙,日月穿梭,短短两周浅尝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后,感觉艺术特别是中国传统艺术对自身发展的影响竟是如此的巨大。 仍记得对戏曲的印象最初是在儿时启蒙读本的漫画上,再后来就到了小学历史课本的只言片句,接着是中学语文课堂上《窦娥冤》的文言文,现在终于又在大学的课堂上闪现了戏曲的迷人身影。从最初“优孟衣冠”的历史典籍引出有关戏曲来源的讲解,到课程中老师言传身教的展示以实化虚,化无为有和以实代虚,无中生有的戏曲特征,再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戏曲行当概述,以及唱、念、做、打四种戏曲表演中的艺术手段简介,还有那紧贴教学内容的戏曲视频赏析,可以说这一中国戏曲艺术之旅收获颇多。 《西厢记》、《白蛇传》、《野猪林》、《惠州女人》、《女驸马》、《贵妃醉酒》……一幕幕精彩的剧情、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真是一颦、一笑、一嗔、一怒皆成戏。特别是中国古典戏曲乃至整个古典文学创作领域的杰作——《西厢记》,它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妙的艺术风格使这部作品七百年来一直雄踞“一流”的宝座。其无与伦比的语言艺术,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吸取了这些古典诗词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元代)

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经过提炼加工,博取众长,从而形成自身华美秀丽的语言艺术特色。《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既丰富多彩,又极有文采风华,两者完美结合,而且通俗、合律、自然流畅,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文采派”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的、有机的戏剧艺术。戏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美学的集成。它是通过声乐、舞蹈、神容、服饰、装饰美来让观众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戏曲的观众不是用生活真实美来衡量戏曲美的,所以其形式美立足于传神达意。学会感受戏曲之中的美,能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改造社会,美化生活,完善人性。 在这个文化交流、冲击甚至冲突异常激烈的时代,作为世界最早三大戏剧体系之一的中国戏曲,历经岁月的沉淀,古老的戏曲艺术必将会被更多人钟爱和传诵,永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年普通高考戏剧与影视学类统考综合分分数档(仅含艺术统

统考综合分 人数 累计 1287 1 1
1269.25 1 2 1251 1 3
1232.88 1 4 1228.38 1 5 1220.25 1 6
1220 1 7 1219.38 1 8 1206.75 1 9 1205.38 1 10 1199.63 1 11 1198.5 1 12 1192.88 1 13 1183.88 1 14 1173.38 1 15 1172.75 1 16 1165.38 1 17 1165.25 1 18 1160.25 1 19 1158.5 1 20 1155.38 1 21 1154.88 1 22 1151.75 1 23 1150.25 1 24
1150 1 25 1147.63 1 26 1147.38 1 27
1139 1 28 1138.63 1 29 1138.25 1 30 1135.63 1 31 1131.63 1 32 1129.5 1 33 1127.75 1 34 1125.5 1 35
1119 1 36 1115.38 1 37 1113.5 1 38
1113 1 39 1110.38 1 40 1108.25 1 41
统考综合分 人数 累计 1104 1 42
1100.13 1 43 1098.25 1 44 1097.75 1 45 1095.25 1 46 1094.75 1 47 1093.88 1 48 1093.13 1 49 1092.75 1 50 1090.88 1 51 1090.63 1 52 1088.75 1 53 1087.5 1 54 1086.75 1 55 1084.63 1 56 1082.5 1 57 1081.5 1 58 1079.75 1 59 1079.38 1 60
1079 1 61 1078.88 1 62
1078 1 63 1077.13 1 64 1076.25 1 65 1075.63 1 66 1073.75 1 67 1067.63 1 68
1067 1 69 1066.63 1 70
1066 1 71 1064.63 1 72 1064.5 1 73
1063 1 74 1061.75 1 75 1058.13 1 76 1055.88 1 77 1054.63 1 78 1053.13 1 79 1052.75 1 80 1052.5 1 81 1051.38 1 82
2020 年普通高考戏剧与影视学类统考综合分分数档(仅含艺术统考合格考生,不含新疆班、西藏班)
统考综合分 人数 累计
统考综合分 人数 累计
统考综合分 人数 累计
1050.38 1 83 1050.25 1 84 1049.5 1 85 1049.13 1 86 1048.13 1 87
1048 1 88 1047.75 1 89 1045.63 1 90 1044.88 1 91 1044.75 1 92 1044.5 1 93 1043.63 1 94 1043.38 2 96 1040.75 1 97 1040.38 1 98 1040.13 1 99
1040 2 101 1039.63 1 102 1039.38 1 103
1039 1 104 1038.88 1 105 1037.75 1 106 1037.5 1 107 1036.25 1 108 1032.88 1 109
1030 1 110 1029.25 1 111 1027.38 1 112 1022.63 1 113 1021.38 1 114 1020.88 1 115 1019.75 1 116 1019.5 2 118 1018.75 1 119 1018.13 1 120 1015.13 1 121 1014.38 1 122 1012.13 1 123
1011 1 124 1010.88 1 125 1010.63 3 128
1009.5 2 130 1009.38 1 131 1008.88 1 132 1008.5 1 133 1007.13 1 134 1006.88 1 135 1005.63 1 136
1005 2 138 1004.75 1 139 1003.63 1 140 1003.38 1 141 1002.63 1 142 1002.38 1 143
1002 1 144 1001.25 1 145 1000.13 1 146 999.88 1 147 999.63 1 148 998.75 1 149
998.5 1 150 998.38 1 151 997.88 1 152
996 1 153 995.13 1 154 994.25 1 155
994 1 156 993.13 1 157 992.38 1 158
992 1 159 991.88 1 160 991.75 1 161 991.63 1 162 990.5 1 163 990.25 1 164 990.13 1 165 989.38 1 166 988.63 1 167 987.25 2 169 986.5 1 170 986.25 1 171 985.63 1 172
983.25 1 173 983 1 174
982.5 1 175 980.63 1 176 980.5 1 177
980 1 178 978.88 1 179 978.38 1 180 977.75 1 181 977.5 1 182 977.38 1 183
976 1 184 975.75 1 185 973.63 1 186 973.13 1 187 972.75 1 188 971.75 1 189 970.63 1 190 970.13 1 191
970 1 192 967.5 1 193 967.25 1 194 965.25 1 195
963 2 197 962.5 1 198 961.13 1 199 960.88 1 200 960.5 2 202 959.25 1 203 957.5 1 204 957.38 1 205 956.63 1 206 955.88 1 207 955.25 1 208
954 1 209 953.63 1 210
953 1 211 952.75 1 212 952.38 1 213 949.5 1 214 948.13 1 215
1
统考综合分 人数 累计 947.63 1 216 946.88 1 217 946.38 1 218 944.25 2 220 943.38 1 221 943.13 1 222 942.5 1 223 941.88 1 224 938.88 2 226 938.63 1 227 938.25 1 228 936.13 1 229 936 1 230 935.5 1 231 935.38 1 232 932 1 233 930.75 1 234 929.25 1 235 928.5 1 236 928.25 1 237 928 1 238 926.5 1 239 923.5 1 240 922.13 1 241 918.38 1 242 916.13 1 243 915.88 1 244 915 3 247 914.88 1 248 914.25 1 249 912.38 1 250 912 1 251 908.5 1 252 906.75 1 253 905.25 1 254 905.13 1 255 904.75 1 256 904.5 1 257 903.5 1 258 902.88 1 259 902.25 1 260

戏曲赏析及感受

戏曲赏析及感受 戏曲发生发展的历程,十分曲折,我们已无法详尽地去描述它如今是怎样的一种存在。戏曲,是中国瑰宝,曾经处处留有痕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渐渐成了一种传统,积淀在人的心底。我们只有努力的去宣传它,让更多的下一代欣赏它,却不知道怎样能让它融入现在的社会观念中。 戏曲的发展,一样需要人才,经济等的支持所谓出人才,又是多种多样的人才。不仅要有精通业务的编剧、导演、演员等,也要有精通行情、通晓变化的各级决策人物。包括剧团团长、文化局长、以及更上一级的领导等,均应视为人才的范围。然而,有了人才还不行,还要人尽其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许是现在戏曲人才的稀少,所以我们才有太多的人没有办法发现戏曲的魅力。 戏曲舞美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艺术功能。实现这种艺术功能,主要由戏曲舞美中的三个要素——服装、道具、化妆来完成,这三个要素共同为塑造人物外部形象服务。戏剧舞美能够营造典型环境,为演员的表演搭建有效的平台,渲染舞台气氛。 民间文化也对戏曲有很重要的影响。以诗、乐、舞为主体的中国戏曲,始终承继歌舞演故事的艺术形态。它从一开始,就发生在民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虽然地域曲种之间,经常发生对峙、争胜、撞击和融汇,但每次动荡的结果,总是使戏曲进人新的阶段。它历经升降沉浮的变迁,最终仍以上述基本形态延续,形成中国独特的戏曲文化。 正是戏曲极强的地域性艺术特质,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才能够让中国戏曲能够生生不息,有强烈的延续能力。来自民族、民间的乐、舞、故事,在撞击融汇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了戏曲体制。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戏曲起自巫觋”。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说:“歌来自民间的谣曲俗调……,舞来自百戏杂陈的广场……,故事起于众人口语的流传……”。歌舞故事显然是经过民间的反复实践与筛选,最后才触汇在一起,形成“戏”的雏形。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各地风俗民情的不同。又形成多样的创作风格。虽然今日区域地理学只承认地理因素是造成区域文化、艺术传统特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并不认定是决定因素,但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我们的戏曲也在历史的发展中,产生了精华与糟粕。它的受众面最广,影响也最大。许多社会低层的民众,就是通过看戏,懂得了事理,学会了做人。戏曲反映爱情婚姻等题材,不胜枚举。可以说“十部传奇九相思”。相当多的剧目体现了丰富的人民性,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愿望、追求、抗争和理想。但也有不少剧目含有封建思想的毒素。 传统神鬼戏有三种类型:一是主要表现神鬼的,二是神(鬼)人各一半的,三是以人为主,插些神啊鬼的做调料的。优美的神话与健康的鬼戏是主流、是精华,是人民的想象、借喻和寄托。但戏曲剧目中,神话与迷信是交织在一起的,而迷信则是蒙蔽、愚弄人民的糟粕。有人问:封建道德的忠、孝、节、义,能不能继承?郭汉城说:“道德是有阶级性的,地主阶级有地主阶级的道德观,古代人民也有人民自己的道德标准。”戏曲中写劳动人民的重头戏不多,但涉及劳动人民的戏却很多,是歌颂、是贬抑,须要分辨和认识。正面的容易认识,带有阶级偏见的也容易识别,但糟践、嘲弄劳动人民的某些缺点,或侮辱、丑化劳动人民的生存状况,而且多用调侃、戏耍的态度,不真不假的语调,不痛不痒的手段,这就让人难以识别了。 传统戏曲中清官戏很多,如平冤狱、反对权贵的贪、暴,也涉及到棘手的案件等问题。清官戏在群众中影响很大,而且源远流长,象包拯、海瑞、况钟,人们耳熟能详、妇孺皆知,是戏曲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元杂剧《窦娥冤》、明清传奇《珍珠记》等。这些戏都有它产生的背景,元代残酷的种族统治,明代宦官、奸臣当道,清代变明代包公戏的为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