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

2014-12-12 09:52:57 伤寒之要+《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骨刺消痛汤.膝骨关节炎+中医治疗膝关节病汇总伤寒之要天地混沌,本是一气,动而分阴阳,阴阳三分,遂有六经(经字应该是病字,从俗,下同),阳经在上当下行,阴经在下当上行,阴阳相交,身体安泰。阳经不降即为病,阴经不升即为病。故太阳不降,麻桂以开之,令其降;阳明不降,白虎、承气以清降之,少阳不降,小柴胡汤以降之,(柴胡不是升药,观本经即知)此三阳病之大要。太阴不升,理中辈;少阴不升,四逆辈,厥阴不升,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等,此三阴病之大要。总其要,阴病在一个升字,阳病在一个降字,明乎升降两字,可知伤寒论之要义矣,以此观伤寒,自有居高临下之势,否则徒研方证,流散无穷矣。《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作为中华民族的本土宗教思想,道家思想和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是历史和逻辑的必然。从历史发展分析,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体系的建立和道教的创立有共同之处,两者都汲取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先秦道家思想、古代巫术、神仙方士等的实践活动,都曾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和道教的萌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养料。春秋时期《老

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道家主要经典的产生,此后的《管子》、《庄子》、《列子》、《淮南子》等著作进一步继承和阐发了道家思想,强调“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观点,一直为后世所推崇。道家学说,其义精深,其奥无穷,除了在哲学和政治上发挥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以外,对于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秦两汉道家与医药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表现在道家著作中含有医药成分,而且表现于当时的医药著作里也具有道家思想,诸如托名道家人物,援道入医,提倡恬淡养生,追求长生乃至不死等。现今所知的汉代医药著作,大致包括五个部分:一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提及的医著;二是《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方技”著作;三是《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述及的方技书;四是流传至今的、据汉学者考证为汉代的医药著作;五是1973年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医学帛书、竹简。在此五个部分中,均有托名道家人物的医药著作。[1]两汉医药著作大多与道家有关,甚至直接托名道家推崇的上古人物,是当时的时代风气使然。黄老学派尊黄帝、老子为道家的创始人,而其理论基础则是老子哲学。这一时期是老子哲学的黄金时期。[2]早在战国中期的齐国,取代姜氏政权的陈(又称“田”)氏,为强化其统治,以传说中的上古黄帝为远祖,由此兴起了“黄帝”思潮。这一思潮实为老子学说在新形势下的演变和发展,

故被史家称为“黄老之学”。这一学派经过一百多年的传承,影响日渐扩大,及至西汉初年,由于黄老学者盖公提出“贵清净而民自定”的主张,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并为刘汉王朝所接受,使“黄老之学”成为统治者安邦治国的思想来源。这一学派由此一举而占据统治地位达六七十年之久,其影响遍及政治、文化、科技、民风等各个领域,当然医药学也不例外。如就学派的思想而言,先秦、汉初的儒、墨、法等均主张积极入世而有作为,干预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惟有道家力主效法天道自然,清净无为,贵生养神,并在一定程度上致力于防治疾病的研究和实践,所以医与道的共同语言较多。[3]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互补的,儒、道、释都曾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并在不断发展中互相渗透融合。但推究起来仍以儒、道两家为最。任氏认为:“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流派很多,影响深远的不过孔、孟、老、庄四家。四家中孟子是作为孔子的辅翼而出现的,庄子是作为老子的辅翼而出现的。说到底只有孔子、老子两家”,[4]是非常中肯的话。以儒、道相比较,道学更早于儒学。从学术传承来看,诸子之学皆起于战国时期,惟道家之学在战国以前。《史记?老子列传》记载,孔子就曾向老子问礼,做过老子的学生。孔子见老子后曾对学生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5]

从现存文献典籍来看,先秦诸子中也惟有道家独盛。《汉书?艺文志》所载“九流”(九家之学,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家、杂家、农家)之中,以道家文献著作最多,计993篇,雄踞诸子百家之冠。尤其近年来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亡佚两千多年的帛书《黄帝四经》,为我们研究先秦“黄老之学”提供了重要文献,确证黄帝为道家之宗。《史记?太史公自序》说:“论大道,则先黄老而退六经。”可见秦汉时期道学的地位。两汉炼丹之风席卷大江南北。由于医、道之间的特殊关系,著名医家及其医学著作,在这一时代条件下很少能不受道风影响而打上烙印,贤明如张仲景也不能例外。据晋代皇甫谧《甲乙经?序》介绍,侍中王仲宣20岁时,张仲景诊断他有病,“四十当落眉,眉落半年而死”,建议他服食五石汤可免。但仲宣根本不信,给他的五石汤也不服用,后果如期而眉落,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时人认为仲景医术之神,“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五石汤由五种石药组成,现在虽不能测知究系何药,但与这一时期流行的五石散(又名“寒石散”)、五灵丹肯定有其内在联系,是知仲景善用道家炼丹石药的。[6]过去学术界受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只是用静态分析的眼光来看待医学与道家二者的关系,片面强调宗教与医学存在对立冲突的一面,而没有把二者的关系置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进行动态观察。医道二家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既有相互竞争排斥的一

面,又有彼此依托互相促进的一面。一方面,道家出于宗教信仰目的的需要,以医传教,借医弘道,不断援医入道;另一方面,传统医学也不断吸取借鉴道教医学养生思想的成就,许多医家也“援仙入医”。[7]根据任氏的考证,中国医学最古的流派有三: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并认为张仲景是属于神农本草一派的。[8]晋代皇甫谧《甲乙经?序》云:“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明代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序》也有“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的说法。刘渡舟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本”字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9]1畅《伤寒论》与《神农本草经》的关系《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或《本经》,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一说战国时期),为古代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原书早已失传,其文字经辗转引录仍保存于《证类本草》等书中。明以后刊印的都是后代的辑佚本。这部书就是按道家“轻身延年”、“不老神仙”、“长生不死”的养生思想写成的。书中收载药物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类)。其中上品、中品各120种,下品125种。分别看来,有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这种三品分类法,即以各种药物的药性是否有助于养性延命和轻身不老

作为划分标准。正如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卷第十一》开卷引《神农四经》所说的“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天??中药养性,下药除病”。上品药120种,多属补养类药物。“多服久服不伤人”;其作用是“养命以应天”,“养命”在这里是关键点。中品药120种,有些有毒,有些无毒,为遏病和补虚羸的药,当“斟酌其宜”;其作用是“养性以应人”,“养性”是关键点。下品药125种,多属“有毒、不可久服之药物”,专用于除寒热、攻邪气;其作用是“治病以应地”,“治病”是关键点。将“命”与“性”分开来讨论的最早当数老庄,老庄论生与死,即有“生之徒十三,死之徒十三”的判别。庄子“缮性”论,便开始了“性”与“命”的讨论。而《神农本草经》的写作,尤其是用“养命”和“养性”来分类药物的方法,显然是受了早期道家性命分别说的影响。只是老庄论性命尚未与应用科学结合,同时也未与道家方术之士一些特有的修炼结合。《神农本草经》可以看成是道家神仙思想有一定成熟度的产物,以养命、养性、治病分类药物,这为中医学和中药学在仙、凡二用上找到了实用资源。无论是道家修仙还是自然人生治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1.桂枝汤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 【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 【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

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 【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 【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

伤寒论中名词解释

精心整理 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胸胁苦满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并病 坏病 热越 阳浮而阴竭 荣气和 口不仁 口中合: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 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 意指热邪之无形

协热而利:协,合也。热,指表热。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 酒家:指嗜酒之人 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藏结 痞 剂颈而还 脾约 汗出濈濈然 心愦愦 不了了 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 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 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胃家实:胃肠燥热亢盛。胃家,泛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盛

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气上撞心:心,泛指心胸部位。气上撞心,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 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 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 除中 戴阳 脐上筑 郁冒:头昏目眩如物覆蒙 下虚:指下焦虚寒,是言微厥的原因 麻沸汤:指滚沸的热水 客气 奔豚: 藏结 瘛疭 怵惕:指恐惧不安状 喘冒:即气喘而头昏目眩 郁冒:心胸烦闷,头晕目眩 恍惚心乱:指神志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霍乱:又吐又泻挥霍撩乱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

此编歌括是老一生研究《伤寒论》之精华"他把《伤寒论》方用歌括形式,分门别类!综合归纳,融为一冶,启迪后学"为我们研究!学习!背诵《伤寒论》经典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笔者80年代跟随老学习《伤寒论》时,亲耳聆听恩师教诲,深受其传,现将此编献与诸同道,若能对今天研《伤寒论》有一点帮助,使老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泽被后世,足矣"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根汤: 桂加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伤寒论名词解释之欧阳家百创编

《伤寒论》释词 欧阳家百(2021.03.07) (1)头项强痛:头痛项强。强,强硬、不柔和意。 (3)脉阴阳俱紧:即寸关尺三部脉均见紧象。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10)风家:经常易患伤风感冒的人。 (10)不了了:余邪少除,精神不爽,身体不适之意。了,完毕、结束、清楚、明了。 (42)外证:相对于里证而言,此指表证。 (36)合病:两经或三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84)淋家:指素患小便淋沥、尿道疼痛之人。 (85)疮家:指久患疮疡之人。 (86)衄血:经常鼻衄之人。 (87)亡血家:平素经常失血之人。 (88)汗家:平素易出汗之人,包括自汗、盗汗在内。 (21)脉促:脉象急促,上壅两寸,关尺以下脉势渐衰,即内经中“中手促上击”意,非后世脉数中一止之谓。

(40)噎:咽喉部有气逆梗塞感。 (90)清谷:大便中夹有未消化物。清名词活用为动词。 (16上)坏病:六经病经失治误治后产生新的证候而不能归属于六经病时称坏病。此指太阳表证因误治而变为里证,病情恶化。(64)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覆按在心胸部。 (118)火逆:指用熏、灸、熨、烧针、温针等法逼汗所致的变证。火泛指火疗;逆者错也误也。 (65)奔豚:证候名。以豚之奔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直至咽喉,发作欲死须臾复止。 (65)甘澜水:一名劳水。程林云<扬之无力,取其不助肾邪>钱天来云<动则其性属阳,扬则其势下走> (67)动经:动摇经气。 (67)身为振振摇:身体震颤摇动不能自持。 (20)遂漏不止:形容汗出不断。遂,于是之意;漏,渗泻之意。 (91)脚挛急:小腿肌肉痉挛,屈伸不利。脚指小腿。 (76)虚烦:指无形邪热扰于胸膈而至的烦躁。虚意指热邪之无形而非正气虚,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

伤寒论方115首

《伤寒论》究竟有多少方剂?至今尚未有准确数字,目前主要有2种认识,一种认识是从高保衡等人于《伤寒论序》文中所言“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一种认识是从朱肱于《类证活人书》卷十二中所言:“张仲景伤寒方一百一十三首”。在中医药高等院校五版《伤寒论讲义》教材中其方剂索引数目是114方(缺文蛤散);且在六版《伤寒论选读》教材方剂索引数目则是113方(少土瓜根汁方与猪胆汁方),而数版本《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等教材则大多认为《伤寒论》方剂是113方,笔者对此作了认真地仔细地统计,则发现《伤寒论》方剂既不是112方,也不是113方,更不是114方,而是115方,为了纠正以往对《伤寒论》方剂数目的不准确认识,特将《伤寒论》方剂例举于次。 (1)十枣汤(2)三物白散(3)干姜附子汤(4)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5)土瓜根汁方(6)大承气汤(7)大柴胡汤(8)大青龙汤(9)大陷胸汤(10)大陷胸丸(11)大黄黄连泻心汤(12)小青龙汤(13)小柴胡汤(14)小承气汤(15)小建中汤(16)小陷胸汤(17)五苓散(18)文蛤散(19)乌梅丸(20)四逆汤(21)四逆加人参汤(22)四逆散(23)甘草汤(24)甘草干姜汤(25)甘草附子汤(26)甘草泻心汤(27)生姜泻心汤(28)白头翁汤(29)白虎汤(30)白虎加人参汤(31)白通汤(32)白通加猪胆汁汤(33)瓜蒂散(34)半夏泻心汤(35)半夏散及汤(36)当归四逆汤(37)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8)竹叶石膏汤(39)芍药甘草汤(40)芍药甘草附子汤(41)赤石脂禹余粮汤(42)吴茱萸汤(43)牡蛎泽泻散(44)附子汤(45)附子泻心汤(46)抵当丸(47)抵当汤(48)苦酒汤(49)炙甘草汤(50)茵陈蒿汤(51)茯苓甘草汤(52)茯苓四逆汤(53)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54)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55)枳实栀子豉汤(56)栀子豉汤(57)栀子甘草豉汤(58)栀子生姜豉汤(59)栀子柏皮汤(60)栀子厚朴汤(61)栀子干姜汤(6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63)禹余粮丸(64)真武汤(65)桂枝汤(66)桂枝二麻黄一汤(67)桂枝二越婢一汤(68)桂枝麻黄各半汤(69)桂枝人参汤(70)桂枝甘草汤(7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2)桂枝附子汤(73)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7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75)桂枝去芍药汤(76)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77)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78)桂枝加桂汤(79)桂枝加芍药汤(80)桂枝加大黄汤(8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82)桂枝加附子汤(83)桂枝加葛根汤(84)桂枝加厚朴杏仁汤(85)桃花汤(86)桃核承气汤(87)桔梗汤(88)柴胡加芒硝汤(89)柴胡桂枝汤(90)柴胡桂枝干姜汤(9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92)调胃承气汤(93)烧裈散(94)通脉四逆汤(95)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96)理中丸(97)黄芩汤(98)黄芩加半夏生姜汤(99)黄连汤(100)黄连阿胶汤(101)猪苓汤(102)猪肤汤(103)猪胆汁方(104)旋覆代赭汤(105)麻黄汤(106)麻黄附子甘草汤(107)麻黄连轺赤小豆汤(108)麻黄附子细辛汤(109)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110)麻黄升麻汤(111)麻子仁丸(112)葛根汤(113)葛根加半夏汤(114)葛根黄芩黄连汤(115)蜜煎导。作者:王付

经方大师胡希恕传

胡希恕传 胡希恕又名胡禧绪,1898年3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郊区东伍旗村。1915年至1919年就读于奉天省立第一中学。上中学时,喜爱踢足球,无论冬夏,每场皆要大汗、力疲方歇。在其傍观看者常有其国文教师,此时常把几个学生都叫到他的房间喝茶休息。看着精力充沛、活泼可爱的一群学生,内心高兴。尤其是他看中了胡希恕等四人才华,一日,国文老师对他的学生们说:"我给你们讲中医,你们学中医吧!""我们学那干啥呀?"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国文老师感慨不已:"多像我当年回答老师的劝学啊!"原来国文老师名叫王祥徵,为河北乐亭人,为清末国子监举人培养出的进士,在国子监就学期间,某太医与其同室,看到徵为举人中最年轻者,才学横溢,多次劝其学医,皆回答:"学那干啥呀!"后谓曰:"不学医是为不忠君!"渐学医。"秀才学医,如快刀斩豆腐",很快入门,对医感兴趣。学中常有病人找太医诊病者,太医故推给徵看,治多效,更精求。徵考取进士后,竞想不到任湖南长沙县长,"是我学长沙耶?"但好景不长,遇辛亥革命,无奈投奔沈阳同学李铁珊处任中学国文教师,并业余行医,名声四振。看到胡希恕等精力充沛,又为保中医不失传,故决心让他们学医。经多次劝诱,终使胡希恕等四人拜于门下。于是利用业余时间讲学,因教授能力极好,遂吸引许多学生就学。

王祥徵讲《伤寒论》脱离脏腑,并主张结合近代科学,要继承。且要弘扬,推崇唐容川、陈修园等的学术观点,如论述膀胱气化以物理学理论解释膀胱为水,肾为太阳之说。大约两年讲完了《伤寒论》。十几个学生中,胡希恕学得最好,并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王祥徵夙愿以偿,若知后生胡希恕成为声誉中外的经方大师,则更含笑于九泉。 1919年胡希恕考入北京通才商业专门学校(北京交通大学前身)学习。常与人诊病,疗效卓著,尤其是一年疟疾大流行,治一例愈一例,但未想到行医。大学毕业后,1924年至1927年曾在沈阳县立中学、辽阳县立中学、辽宁省立中学任英文教师。1928年至1935年任哈尔滨市电业公司会计股股长、特别市市政局事业股股长、市政公署营业股股长。日本侵略中国,拒为日本人服务,于1936年逃到北京,无奈悬壶行医。解放初期,曾约陈慎吾、谢海洲老中医共同办学,传授中医学术,1952年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做为中医教育试点,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系统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内经》《温病》等。自己主编教材,曾著《伤寒论释义》《金匮要略释义》《温病条辨评注》《伤寒金匮约言录》等书。受王祥微影响,胡希恕教授《伤寒论》不用脏腑理论,同时通过对《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原文的研究,并参阅中外中医文献,提出了《伤寒论》六经非《内

最新伤寒论复习题

《伤寒论》 一、名词解释 1、面合色赤:满面通红。 2、将息:将息调息即护理调治的意思。 3、白饮:即米汤。 4、下利清谷:泻下不消化的食物。 5、面色缘缘正赤:缘缘,持续不断之意。满面持续发红。 6、四逆辈:四逆辈是张仲景提出来治疗太阴本证的,根据阳气虚衰,阴寒内盛的程度不同,选用不同温阳力量的方子,如理中汤、四逆汤等等。 7、周时:一昼一夜,即二十四小时。 8、苦酒:即米醋。 9、麻沸汤:即煮沸的水。 10、心中懊憹:即心中烦郁无奈闷乱不安之意。 11、旦日夜半:明天夜半。 12、面垢:面部如蒙油垢,此因阳明热浊之气上熏所致。 13、筋惕肉瞤:肌肉跳动。 14、法醋:即指食用醋。 15、厥逆:手足厥冷。 16、小便色白:即小便滑长。 17、不更衣:不大便 18、口不仁:口舌麻木,食不知味,言语不利。 19、清血:清,同圊,登厕之意。清血即便血。 20、水逆:指饮邪内停气不化津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的一种症候,为蓄水重症的表现。 二、选择题: 1、可确辨为桂枝汤证的是( B ) A、恶风、发热、头痛、汗出、脉浮、口不渴、胸满。 B、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C、恶寒发热、不欲饮食、呕吐、汗出而喘。 D、发热恶风、汗出、身痛、口不渴、脉沉迟。 2、桂枝汤方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 A ) A、桂枝:芍药为1:1 B、桂枝:芍药为1:2 C、桂枝:芍药为2:1 D、视病情灵活掌握 3、用桂枝汤治疗卫气不和,时发热自汗出的病证,选择下列哪种用药方法最恰 当。( D )

A、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等物。 B、服已须臾,喝热粥一升 C、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D、先其时发汗 4、桂枝加葛根汤中葛根的作用是( B ) A、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B、升津舒经,且助解表 C、升津止利,解肌止渴 D、解肌祛风,解表止利 5、脾虚气滞腹胀满者治疗首选( B ) A、理中汤 B、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C、桂枝加大黄汤 C、桂枝人参汤 6、太阳温病的含义是( A ) A、外感温热之邪初起之证 B、太阳病误用辛温发汗的变证 C、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的病证 D、里热炽盛,气阴两伤之证 7、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是( B ) A、桂枝汤加葛根 B、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C、麻黄汤加桂枝、葛根 D、麻黄汤加葛根 8、太阳中风证自汗出的病机应除外下列哪项( C ) A、卫强营弱 B、阳浮阴弱 C、卫阳闭遏,营阴郁滞 D、营气和而外不谐 9、下列哪项不符合苓桂术甘汤的主证( D ) A、心下逆满 B、气上冲胸 C、起则头眩 D、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 10、五苓散的服法是( B ) A、捣为散,先食温服 B、白饮和服 C、清酒调服 D、温顿服 11、“晬时”是指( C ) A、一昼夜 B、一旬 C、一周 D、当时 12、“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辨证属于( A ) A、真寒假热 B、真热假寒 C、里寒外热 D、热极生寒 13、恶寒与发热并见,不可能是( D ) A、桂枝人参汤证 B、五苓散证 C、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D、四逆汤证 14、桃花汤中赤石脂的用法是( A ) A、一半入煎,一半吞服 B、另煎,兑入干姜粳米药汁中 C、吞服药末 D、与诸药同煎,无特殊要求 15、心下悸欲按,脉虚数无力,治疗首选( D ) A、桂枝加桂汤 B、桂甘龙牡汤 C、苓桂甘枣汤 D、桂枝甘草汤

[讲义]大冢敬节

[讲义]大冢敬节 大塚敬节:1900,1980:,出生于日本高知县一个汉方医世家,祖父大塚恭斋、父亲大塚惠迪均业医。于1919年入熊本县立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成为西医界一分子,从而获得了政府认可的行医执照。 1927年,他受中山忠直《汉方医学的新研究》和汤本求真《皇汉医学》的影响和启示,对汉方医学的科学价值和实际疗效有了最初的认识,立志学习和研究汉方医学。1928年,因用甘麦大枣汤治愈了每天反复抽搐十几次的十岁少女的半身不遂症,使他更坚定了学习和研究汉方医学的决心。1930年2月,为学习汉方医学,他毅然离家到东京拜汤本求真为师,在“汤本医院”学习汉方医学。1933年,与史数道明相识并成为挚交。1972年6月,就任“北里研究所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所长。同年九月,日本医师会授予大塚敬节“最高功勋奖”,奖励其为汉方医学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这是日本医师会首次为汉方医家颁奖。 其主要临床学研究著作有:《类证鉴别皇汉医学要诀》:1932年:、《汉方诊疗的实际》:1941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汉方医学》:1956年:、《诊断与处方?汉方疗法》:1957年:、《汉方医典》:1957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汉方诊疗三十年》:1959年:、《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1966年:、《汉方诊疗医典》:1969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金匮要略讲话》:1979年:等。此外,还有综合性著作《大塚敬节著作全集》:1980年:。 先生认为,在《伤寒论》中之论脉,不提脉名直接记述脉状,故简而适宜。但至后世渐又设有种种脉名,其数竟达六十余种,此乃侧重形式的思想之不良现象,在临床上多主张为无用论,吾等必须去虚饰重实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今后之中医学。

伤寒论重点整理(精.选)

《伤寒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题型:名词解释 1.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 病症的一种发病方式。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 2.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3.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题型:选择填空 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名机,出生于东汉末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3.现今《伤寒杂病论》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林亿校正版本,但宋本现已无保存, 现存者只有明代赵开美复刻本,简称赵本;一是南宋成无几注解本,称为“成注本”。 4.第一个逐条注解《伤寒杂病论》的医家是成无几。 5.《伤寒论》的体系特点:详于寒略于温。 6.《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论中所载113方(缺一方), 被誉为“方书之祖”。 7.《伤寒杂病论》中合方有: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用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 阳兼表证用药)等等。 8.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即“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 病。”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 题型.名词解释 1、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即头痛项强之意。 2、时瘛疭:瘛,指收缩;疭,松弛之意。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3、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4、周时:一昼夜,即24小时。 5、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6、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漏,渗泄不止。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1、桂枝汤:桂枝用勺炒枣姜。发热汗出桂枝汤,桂枝芍药草干姜。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2、桂枝葛根汤:桂枝用勺炒枣姜,葛麻黄。汗出恶风项背强,桂枝汤中葛麻黄。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3、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用勺炒枣姜,附子来帮忙。发汗不止人恶风,桂枝汤中附子藏。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炒枣姜。下后脉促胸又满,桂枝去芍是良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5、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附无芍炒枣姜。恶寒去芍加附子,桂附无勺草枣姜。 桂枝甘草生姜附子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面热身痒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

7、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汤中杏麻黄,关键在用量。汗出脉洪形似虐,桂二麻一莫彷徨。桂枝汤中杏麻黄,取名桂二麻一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 8、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炒迷人。汗后烦渴脉洪大,就用人参白虎汤。 知母石膏粳米人参 9、桂枝二越婢一汤:桂麻炒芍、姜枣膏。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石膏 10、四逆汤:四逆汤,附子炒干姜。 附子甘草干姜 11、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炒黄。 大黄甘草芒硝 12、葛根加半夏汤:桂枝汤半葛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半夏葛根麻黄 13、干姜甘草汤 干姜甘草

14、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 15、麻黄汤:麻桂炒杏仁。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16、小柴胡汤:人炒芩柴半枣姜。 人参柴胡黄芩甘草半夏大枣生姜17、大青龙汤:麻桂炒杏、姜枣膏。 桂枝麻黄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18、小青龙汤:好细辛、麻桂勺炒姜夏味。 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半夏五味子生姜细辛19、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中朴杏仁。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20、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新加汤,人参放进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人参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 ------------------------------------------------------------------------------- 1.桂枝汤:12 【条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煎服方法】:右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117 【条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处方】: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煎服方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279 【条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煎服方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279 【条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煎服方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43 【条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煎服方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20 【条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方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21 【条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大冢敬节

大塚敬节(1900~1980),出生于日本高知县一个汉方医世家,祖父大塚恭斋、父亲大塚惠迪均业医。于1919年入熊本县立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成为西医界一分子,从而获得了政府认可的行医执照。1927年,他受中山忠直《汉方医学的新研究》和汤本求真《皇汉医学》的影响和启示,对汉方医学的科学价值和实际疗效有了最初的认识,立志学习和研究汉方医学。1928年,因用甘麦大枣汤治愈了每天反复抽搐十几次的十岁少女的半身不遂症,使他更坚定了学习和研究汉方医学的决心。1930年2月,为学习汉方医学,他毅然离家到东京拜汤本求真为师,在“汤本医院”学习汉方医学。1933年,与史数道明相识并成为挚交。1972年6月,就任“北里研究所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所长。同年九月,日本医师会授予大塚敬节“最高功勋奖”,奖励其为汉方医学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这是日本医师会首次为汉方医家颁奖。 其主要临床学研究著作有:《类证鉴别皇汉医学要诀》(1932年)、《汉方诊疗的实际》(1941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汉方医学》(1956年)、《诊断与处方?汉方疗法》(1957年)、《汉方医典》(1957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汉方诊疗三十年》(1959年)、《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1966年)、《汉方诊疗医典》(1969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金匮要略讲话》(1979年)等。此外,还有综合性著作《大塚敬节著作全集》(1980年)。 先生认为,在《伤寒论》中之论脉,不提脉名直接记述脉状,故简而适宜。但至后世渐又设有种种脉名,其数竟达六十余种,此乃侧重形式的思想之不良现象,在临床上多主张为无用论,吾等必须去虚饰重实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今后之中医学。 大塚敬节投身汉方医学事业五十几年,始终坚持在临床上从事诊疗和研究,尤其在张仲景学术的研究与运用方面具有相当的造诣。如用三黄泻心汤治疗动脉硬化症、脑充血等,症状急剧者加知母、石膏、甘草;加辰砂治疗子痫、白内障;还用本方治疗月经过多、肺结核咯血、沙眼、慢性结膜炎、晕船病、癫痫、癔病、失眠、丹毒等;用葛根汤治疗结肠炎、赤痢;眼、耳、鼻之炎症;肩部发酸、肩胛部神经痛、化脓性炎初期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神经衰弱症、癔病、神经性心悸亢进症、阴痿症、癫痫、动脉硬化症、脑溢血、慢性肾炎、心脏瓣膜病、小儿夜啼症、老人慢性关节风湿病、火伤后发热;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各种热性病、肺炎、肺结核、胸膜炎、腹膜炎、疟疾或疟疾样疾病、神经衰弱、经血病、失眠症、神经性心悸亢进症、脚气等;用桃核承气汤治疗疑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剧烈头痛;八味地黄丸治疗尿闭(产褥热);用温经汤治疗鼻塞、头痛、手掌角化症;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疗浮肿、呼吸困难之肾炎;大承气汤治疗月经延长、耳朵骚痒症;半夏厚朴汤治疗胃下垂、上半身浮肿、神经症;小柴胡汤治疗圆形脱发症、神经性食欲缺乏症等等。 1.麻杏甘石汤治疗小儿咳喘,哮喘有效 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手足寒冷,冻疮. 3五苓散治疗小儿的无故呕吐泻泄. 4.炙甘草汤治疗脉结代和心肌亢进,甲亢引起的心律失常. 5勾藤散治疗青光眼,美尼尔综合征,脑动脉硬化. 6八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治疗各种排尿异常疾病,但必见小腹部不仁.即小腹部腹诊时关元 穴附近按之软而无力.

伤寒论重点名词解释

伤寒论重点名词解释 1、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3、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4、并病: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发病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5、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脉象而言,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即浮缓脉之变故。二指病机而言,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6、荣气和:荣气,即营气。和,平和,即正常。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7、酒家:指嗜酒之人。 8、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9、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10、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11、熬:《说文·火部》:“熬,干煎也”,与烘、炒、焙近意。 12、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可循的病证。 13、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作动词。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14、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15、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16、藏结:证候名。藏亦作脏。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17、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18、剂颈而还:剂通齐。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19、麻沸汤:滚沸的水。 20、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21、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22、心愦愦:愦,糊涂,昏乱。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23、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食不知味,语言不利。

伤寒论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上课讲义

白饮:又作白米汤,即米汤麻沸汤:滚烫的水 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 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变化,已无六经病症候可循的病症温针:即烧针,是针灸与艾灸合用的一种方法。操作时,将艾绒缠于针柄上点燃以使热气透入穴位 不了了:指病证绝大部分已经消除,但仍留有不舒适的感觉,了:完结,清楚 伤寒:广义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一种发病方式 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即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而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称为“并病” 心中疼热:自觉胃脘部疼痛并有灼热感 脏结: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 蛔厥:蛔虫内扰,疼痛剧烈,气机逆乱而致四肢逆冷。 脏厥:指肾脏真阳极虚而致四肢逆冷 除中:症候名,中气败绝之危候。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 郁冒:头晕目眩如雾覆蒙振振欲擗地:肢体颤动欲扑倒于地 晬时:即周时,一昼夜24小时筋惕肉瞤:肌肉跳动

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目瞑:指闭幕懒睁,有畏光感温温:心中自觉蕴结不舒汗出漐漐:形容微微汗出,皮肤潮热脉暴出:脉搏突然浮大 数更衣:大便次数多 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苦酒:即米醋圻:裂开 泻利下重:下利重坠不爽感和令相得:即把药调和均匀 噫气:即暧气,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心中懊侬: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项背强几几:形容(太阳病)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欲作再经:指将传经至阳明 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脏部位 时瘈疭:痉病的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其中汗出多者为柔痉 循衣摸床:同捻衣摸床,指病人昏迷时,两手无意识地反复触摸衣被床沿。 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至肠燥便

伤寒论113首方歌(刘渡舟整理)

伤寒论113首方歌(刘渡舟整理) 1.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名词解释总结Word版

风温: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変证,与温病不同。 时瘛瘲:瘛:收缩,瘲:松弛。阵发性手足抽搐。 若火熏之:像烟火熏过一样,描述肤色晦暗。 啬啬:畏怯貌,形容畏缩怕冷之状。 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营阴不足;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重按则弱。 淅淅:冷水洒身不禁其寒之状,形容怕风。 翕翕发热:翕:和顺。形容发热轻而温柔。 呋咀:制剂法,古代无铁器将药用口咬细。此指将药物碎成小块。 蛰蛰:小雨不辍,形容微汗皮肤潮润。 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漏:渗泄不止。指不间断的小量汗出。 目瞑: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钮:鼻出血 阳气重:阳气郁闭较重。 筋惕肉瞤:肌肉跳动。 温粉:炒温之米粉,扑在皮肤上用于止汗。 乍有轻时:证情偶尔有所减轻。 心下有水气:心下:胃脘部。水气:病理水饮之邪。 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热色:发热时的红色。 坏病:変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清谷: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清便自调:大便已恢复正常。 虚烦:指心烦由无形之邪热所致。 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少气:气少不足以息。 胸中窒: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 心中结痛:心中因热邪郁结而疼痛。 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火逆:误用烧针艾灸熏慰等火法治疗而产生的変证。 奔豚:以猪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之证,时发时止,发时痛苦异常。 动经:扰动经脉。 振振欲辟地:肢体颤动欲扑到于地。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消渴:指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 白饮:白米饮,米汤。(五苓散) 水逆: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是蓄水重症的表现。 热结膀胱: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部位。 少腹急结:指少腹部拘急硬痛。 先食:饭前空腹之时,进食之前。 结胸:病证名,痰水等实邪结于胸膈脘腹引起的疼痛。不可余药:不可用其他药剂,或不可剩余药渣,即连汤带渣一并服下。 痞:证候名,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通为主症。齐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以下无汗。 日甫所:申时前后,即下午3至5时左右。 心下痞:心下有窒塞感。痞指症状。 麻沸汤:滚沸的水。(大黄黄连泻心汤) 蒸蒸而振:高热寒战。蒸蒸:兴盛貌形容高热,振寒战。干噫:嗳气。 食臭:食物的气味。 腹中雷鸣:指肠鸣剧烈。 捻衣摸床:病人神识不清时,两手不自主的捻弄衣被或抚摸床边。 不更衣:不大便。 汗出戢戢然:汗出连绵不断。 外证:阳明病里热实证反应于外的症状。 心愦愦: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愦:糊涂昏乱。 怵惕:恐惧不安之状。 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食不知味,语言不利。 面垢:面部如蒙油垢,阳明热浊之气上熏所致。 蒸蒸发热:从内达外,如蒸笼中热气蒸腾之状。 属胃:指转属阳明。 脉滑而疾:指脉象圆滑流利快速。 转气:腹中有矢气转动。 宿食:停积于胃肠内未尽消化的食物。 喘冒:气喘且头目昏眩。 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睛不和:眼球转动不灵活。 表里:表指外证。里指大便秘结,腹满疼痛据按等症。趺阳脉:足背动脉,在冲阳穴处,属足阳明胃经。 导:因势利导,用润滑类药物纳入肛门,引起排便。 谷道:肛门 一食顷:约吃一顿饭的时间,形容时间短。 失气:同矢气,放屁。 热越:热邪向外发越。 水浆:泛指饮料,如水、果汁、蔗浆之类 潦水:地面流动的雨水(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喜忘:健忘,善忘 畜血:蓄血,瘀血停滞。 蒸蒸而振:内热,气从内达邪从外出,而周身振栗颤抖,即寒战高热。 支节烦疼:通肢,四肢关节烦疼。 心下支结:自觉心下有物支撑结聚。 过经:邪离本经,传入他经。 心下急:胃脘部拘急不舒或疼痛的感觉

伤寒论方歌整理(完整版)(优质严制)

1伤寒论方歌 二画 1.十枣汤F70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 悬饮水留胸胁痛,水肿胀满实证佳 三画 2.大青龙汤F33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发表清里此方良 3.大承气汤 F61 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 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4.大柴胡汤F143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 少阳明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5.大陷胸汤F62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未共成方 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6.大陷胸丸 L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 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7.大黄黄连泻心汤S119 大黄+黄连+黄芩 8.三物白散 W 三物白散贝桔巴,涌吐痰实寒积下 9.土瓜根(方阙) 10.干姜附子汤 S91 11.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S275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 12.小承气汤F61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 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13.小建中汤F129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瘥 14.小青龙汤F80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同 15.小柴胡汤F80 11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16.小陷胸汤 F329 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散结涤痰优 痰热内结痞满痛,苔黄脉滑此方求 四画 17.五苓散 F304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 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18.文蛤散 W 文蛤散文蛤五两 19.乌梅丸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 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 五画 20.甘草汤 S262 21.甘草泻心汤方88 甘草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 大枣和之治虚痞,辛开苦降效如神 22.甘草干姜汤 S95 23.甘草附子汤L 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 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24.四逆散方84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25.四逆汤 S241 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26.四逆加人参汤 S309 四逆汤+人参 27.白虎汤 F92 白虎汤用石膏偎,知母甘草粳米陪 亦有加入人参者,躁烦热渴苔燥退 28.白虎加人参汤 F92 白虎汤+人参 29.白头翁汤 F111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佐秦皮 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30.白通汤W 白通汤为干姜附,加葱四茎分再服 31.白通加猪胆汁汤 W

大冢敬节伤寒论解说(1)

大塚敬節傷寒論條文 張仲景自序 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栗,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賫(注:音機)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雲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遊魂。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穀,至於是也。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頇,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太陽病上篇(有框框者為原書目錄原文,只是為了提示,不背可也) 4.太陽中風(桂枝湯證),脈陽浮而陰弱。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5.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6.太陽病,項背強几几者,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7.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 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10.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11. 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以其不能得少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