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法之指甲诊

中医诊断法之指甲诊
中医诊断法之指甲诊

中医诊断十四法→第十三章指甲诊

第一节指甲诊的理论依据

指甲为脏腑气血的外荣,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有直接联系,能够充分地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记载,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是以经络、脏腑、气血作为一个统一体来加以论述的,人体指甲根端是经脉气血出发之处,称为十二经脉的井穴。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五腧,六腑六腧,经脉十二,经络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又如《灵枢·经脉》篇日:“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络大肠属肺,循臑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大肠,手阳明之脉,出大指(甲)之端”。所有十二经脉井穴,均出入于爪甲根端,正因爪甲根端是经脉井穴出发点,这些部位有甲襞甲床丰富的脉络微循环作为沟通气血的渠道,阳经自此出表,阴经自此入里,人身气血得以通过经络系统流注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以人体生理病理能充分反映于指甲,也就是人体生理病理气血信息能透过经络系统,投射于指甲这面微型荧屏而形成具有特异性的甲象。

在《内经》中早就指出了爪甲与脏腑的关系。在《灵枢·经脉》篇中详细论述了手拇指甲根少商穴循太阴经连属于肺脏;手食指甲根商阳穴循阳明经连属于大肠腑;手小指甲根少泽穴从后侧循太阳经连属于小肠腑,等等。这是爪甲与脏腑之间通过经脉直接连通。因此,脏腑荣枯,机能盛衰,莫不引起甲象的变化。

此外,四肢爪甲靠气血荣润。《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行四末……”。《素问·六节脏象》说:“肝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气血”;《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爪受血而能摄”。这些均说明四肢爪甲与气血的关系非常密切,当人体气血发生变化便可在指甲上有所表现,并能反映脏腑病机。《灵枢·本藏》篇日:“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这里讲的是指甲形态、质地、色泽与内脏的生理病理关系。《灵枢·论疾诊尺》篇指出:“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990《素问·痿论》说:“骨痿者生于火热,何以别之?日:肝热者,色苍而爪枯”。可见疾病在内,而甲象则可显示于外,故从诊甲入手,可达辨病的目的。

历代医家对诊甲辨证亦取得十分可贵的经验。如《中藏经》中说:“手足甲肉黑色者死”,“筋绝魂惊虚恐,手足甲青,呼骂不休,八九日死”。清陈士铎《石室秘录》指出:“指甲尽行脱落,此乃肾经火虚”。此外,在《四诊抉微》、《形色外诊简摩》中,亦均有论述。近年来有学者在前人诊甲经验的基础上,作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对临床诊断疾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二节李氏甲诊法

李氏甲诊法为赣南医学院李学诚所创,此法通过观察指甲的形态变化,判断人体内脏的生理病理变化,为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提供了一种简单方便的诊断方法。

一、十指的脏腑对应分属

人有两手十指,而十指甲又与人体内脏息息相关,不同的指甲可代表不同脏器,同一指甲不同部位也代表不同的脏器。

具体地讲,十指定位:大拇指主管全身;食指主要反映大脑、心脏的生理病理变化;中指重点表现消化系统,胃、肝、胆、胰、脾、肠道的病理变化;无名指主管胸部、肺、纵隔、心内膜的病理变化;小指主要反映肾脏、腰部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的疾病(见图13—1)。从各指来看,内脏器官在甲上的对应有固定的区域,在不同的区域里各代表不同的病理变化和功能、症状。

图13—1各指指甲脏腑分属

1.食指甲定位食指的前缘反映脑血管;双侧甲缘反映月经周期前后输卵管病变;双侧边缘反映卵巢变化;中部反映脑实质;根部反映心脏(见图13—2)。

图13—2食指甲定位

2.中指甲定位肝在根部;胃、胆在其上;胰腺看根一大片,十二指肠看皮囊和甲根(见图13-3)。

图13—3中指甲定位

3.无名指甲定位无名指甲主胸部,肺看整个指甲;前端代表咽喉、肺上叶;中段看肺中叶及纵隔、心内膜(见图13—4)。

图13-4无名指甲定位

4.小指甲定位腰部看全指甲,肾在甲根;鼻在甲中:痰色看前端;腰肌看皮囊(见图13-5)。

图13—5小指甲定位

5.拇指甲定位拇指甲

代表全身,其内侧是头;中是胸腹。外侧是生殖器和直肠。拇指甲前半看头面、口腔;根部看胃、直肠、子宫,双侧色泽看腹腔、盆腔病变(见图13—6)。

图13-6拇指甲定位

二、正常人指甲形态与体质关系

人体的指甲形态和遗传有密切关系,甲形似脸形。正常人的指甲形态可分10种类型:百合型、扇型、方型、长型、碗型、带白环型、大型、矩型、翘型、圆型。

(一)正常人健康甲的形态

如何鉴别人体健康与疾病,以指甲特征作为判断标准,具备下列七点即为健康,缺一不可,否则就可能有病存在。

1.甲色均匀,淡粉红色,无其它颜色或斑、带、点色彩出现。

2.甲泽光滑,个个如一。

3.甲质坚韧,有一定弹性,厚薄适当。

4.甲缘整齐,无缺损变化。

5.甲皮粘连,无分离改变。

6.皮带有光泽。大小一致,无分层表现,和甲紧密粘连。

7.甲周软组织皮肤完整而柔软,无角化、撕裂、倒刺等。

(二)常见甲型与体质

1.百合型指甲甲长,中间明显突起,四周内曲,状如百合片,故称为百合甲。多见于女性,小时营养丰富,多病,消化能力欠佳,发育快而早。易患血液系统疾病(见图13-7)。

图13—7百合型甲、扇型甲

2.扇型指甲这种人为强体质型,小时体质好,耐受能力强,智力发育一般都比较好。不注意保护身体,因此在成年或老年时易患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肝病(见图13—7)。

3.方型指甲呈四方形的指甲称方型甲(见图13—8)。这种人体质比较差,多数是无力型。无明显大病,但有遗传性疾病。

图13—8方型甲、长型甲

4.长型指甲呈长方形的指甲称为长型甲(见图13—8)。这种指甲的人性格比较稳定,所以精神因素刺激引起的病变比较少见。但易患急性炎症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胃肠炎,

也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而患职业病,其次是血液、内分泌系统疾病。

图13—9碗型甲、带白环型甲

5.碗型指甲呈扁圆,其形似碗称之为碗甲(见图13—9)。这种人特别喜欢用嘴咬指甲,或喜欢剪指甲,所以中指甲很小状如扁平碗。易患呼吸道、消化道慢性疾病。智力两极分化,一是智力很好;一是智力低下,如白痴,发育时期多病,成年后身体健康。

6.带白环型指甲前端指甲色正常,根部有一半月型色白如玉,边界整齐的结构,故称之为带白环型指甲(见图13—9)。这种人善思多虑,精神负担重或者睡眠障碍,工作效率不高,易疲劳。大多数人不喜睡眠,喜欢熬夜。或有慢性消耗性疾病。

7.大甲呈长方形,指甲大包围整个指头,看上去好像比手指还大,而且甲厚而硬(见图13-10)。这种人不注意自己的健康,有病也不在乎,耐病能力强.易得肿瘤和骨髓病。

图13—10大甲、翘甲

8.翘甲指甲前端翘起,前高后低,前宽后狭,称为翘甲(见图13—10)。这种人抵抗力低下,或准确地说,这种人有某种免疫性缺陷,所以长期患有某种慢性病,尤其上呼吸道炎症特别多见。

9.圆甲呈圆形的指甲称为圆甲(见图13—11)。这种人看上去体格健壮,很少得病,实际上对疾病的反应不灵敏。一旦有病,病情就很重。如溃疡出血、胰腺炎、心功能紊乱、甚至癌症。

10.短型甲指甲短而宽呈矩形,扁平,皮带宽,甲皮粘连紧密(见图13-11)。这种人一般少得病,长得健壮,一旦出现疾病多是急性重病。易得风湿病、风湿性心脏病、胃窦炎、十二指肠炎与溃疡。

图13—11圆甲、短型甲

三、指甲形态与疾病关系

指甲形态变化与疾病关系非常密切,一旦指甲出现凹凸、裂变等形态改变,则表明人体相应的器官可能发生疾病,诊察时要以十指定位来判断不同脏器的疾病。

(一)指甲凸变

在平滑的指甲上有凸起,凸起的形态变化不一,表明有不同的病变。但总的说凸变是表明机体内有慢性炎症存在,组织器官有增生、肥大等代偿性的病理改变。

1.凸条变指甲上有一条凸起的条纹,表明机体某部分组织器官有慢性炎症。

2.链条状变甲上出现断续的凸变连成一条,似链条故称之为链条状变化。表明某一器官有反复发作的炎症存在。

3.逗点状变指甲有一点或数点凸起变化,形似“,”称为逗点状变。表明机体内有一组织器官有急性小灶性病变存在。一病灶好转另一病灶又出现,则逗点状变就一个又一个地出现。

4.横行凸变指甲上出现横行或横弧形隆起变化,一条或二三条似波浪形,称之为横行凸

变。表明机体内有大的病变存在,随着机体营养条件、治疗、休息的不同,病情也时好时坏地变化,迁延不愈。

(二)指甲凹变

指甲上有凹陷的条纹、斑、块、点等的形态改变,统称为凹变。凹变表现某一组织器官功能低下,组织结构的破坏、萎缩等病理变化。总之反映了退行性的病理性改变。

1.大块弧形凹变大约占甲的1/2,在甲中央部位有一条横弧形凹陷,称为大块弧形凹变。表明某一器官有严重损害,代偿功能不能弥补损害功能,病情的发展和功能的降低同时存在。如风湿性心脏病、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胆结石、子宫下垂、风湿性关节炎、严重贫血等。

2.大块不规则凹变指甲上如用刀器凿挖一块或数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凹陷变化。二三个指甲同时有大块不规则凹变,说明慢性病已转为恶变。如胃窦炎的癌变、宫颈炎的癌变。在一个指头上出现,常表明急性风湿性心脏病。

3.横形凹变在甲中央一条横形的凹陷,如用力挤压造成。其与风湿密切相关,如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肌炎。病情比较轻。

4.小块凹变凹陷的大小如米粒尖称之为小块凹变。绝大部分是空腔脏器局部炎症之后.造成的退行性变化。另一种情况表明青春发育期突增过程,营养不足,造成关节面或某一部分组织发育不良。

5.点状凹变点状是指如针尖大小的凹陷。表明某一脏器有慢性损害,如结石病、十二指肠病变对胆总管的损害,脑组织轻微的损害等。

6.粗条凹陷其粗条宽度相当于指甲的1/5以上。粗条凹陷又分为边缘光滑与边缘凸起。边缘光滑者,说明萎缩、坏死,切除之后,周围组织有代偿增生或慢性炎症变化。

7.中条凹陷中条宽度相当于1~2毫米,表明某一脏器有慢性消耗性或者慢性进行性病变,如神经衰弱、长期睡眠障碍、萎缩性胃炎、腰肌劳损、早期肝硬变等。

8.小条凹陷:大小在0.8毫米之间,凹陷条纹比较短,只有甲的1/2长。表明机体内某一脏器有轻度的萎缩性变化。如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心脑的病理改变、小肠癌等。

(三)指甲白环

从甲根长出一半月形色白如玉的结构形态,称之为白环。白环的出现时有时无、时大时小,是与身体健康状况有密切关系的,有人错误地称之为生长环。白环的出现反映机体有功能的改变,如失眠、疲劳。同时也表示有慢性病存在,如慢性肾炎、血小板减少症等。

有少数人五指都有同等大小(约占2/5)白环。这种生来就有的、不随机体的健康状况而变化的称为天生白环。

白环在不同的指甲上出现,反映不同的健康状况。兹分述如下:

1.十指白环表明机体内已失去代偿功能,已有慢性疾病存在。如血小板减少症、慢性肾盂肾炎、长期熬夜、精神紧张等因素造成。白环的出现说明营养物质的缺乏,所以对有白环的可称之为患有营养代谢病。

2.食指带白环这是十分常见的白环,与精神负担、睡眠障碍、身体不适、头昏头痛、疲劳等有关。白环的大小和病症的轻重有密切关系。所以从白环的大小可以预测疾病的转归。主要表现中枢神经功能的变化。

3.中指带白环中指白环单独出现少见,只发生在有胃肠道病而无其它病并存时,如胃肠炎、胃、十二指肠炎症或溃疡。在一般情况下中指白环与食指白环同时出现,但中指白环较食指白环出现稍迟,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发生变化。食指首先出现白环,其次在中指出现,同时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较重。

4.无名指白环单独发生无名指白环很少见。无名指白环的出现,表明身体内存在比较重的慢性消耗性炎症病变。说明肺部的病变影响大肠功能,此与中医所说的“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一致的。白环在无名指上出现,不论患者是否存在临床症状,都得尽早治疗。

5.小指根白环小指根白环的出现,表明腰肾、生殖器有严重的病灶存在。如肾盂肾炎、肾下垂、腰肌劳损、椎间盘损伤、阳痿、早泄等。

(四)指甲白斑

在指甲上出现不规则的如石灰沉着样的白色斑块,称之为白斑。根据指甲白斑出现的不同和大小不一,表明病变也不一。

白斑的出现反映三种病态:①手冻伤。②肠道功能紊乱,尤其是受凉,不洁饮食刺激,引起肠道功能紊乱,表现为一过性腹泻。③性功能低下、阳痿、早泄。

(五)指甲光泽

正常的指甲有一定的光泽且均匀,好像一块玻璃的光泽度。如果光泽度增加或者光泽度减小,都说明有病变存在。

1.块条状亮变指甲上有块状或条状如粘胶样发亮的色泽变化,表明有胸膜炎、胸腔积液,伴有盗汗、自汗等症状。

2.甲泽亮变指甲上如搽了油一样发亮,甲薄,见于亢进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糖尿病、急性传染病、精神高度紧张者。

3.失光泽指甲呈毛玻璃样或无光泽,表明体内存在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也可能体内有严重的消耗性疾病,如肝脓疡、肺脓疡及长期慢性出血。

4.光泽度不均匀光泽度不均匀表现在不同的指甲上及不均匀分布的情况,反映的病情也不同。如甲前端有光泽甲根毛糙无光泽,十指一致则说明有慢性气管炎和胆囊炎。如在小指出现则说明有慢性或萎缩性鼻炎。总之光泽不均匀说明某一脏器有慢性损害及慢性炎症。

5.比较光泽十个指甲比较,发现哪个指甲有异常的光泽度则说明与该指甲相应的脏器有病变存在,这种病变是慢性炎症。

(六)指甲红变

是指甲下血管床的变化,因充血的部位及形态不同,充血的深浅不一,故在指甲上观察到的红变便各异,有斑、带、块、线等形态。红变说明炎症充血、瘀血、出血的症状。

1.红带变甲前端有一条横弧形大小一致红色的带状图形称之为红带变。根据大小不同分为以下3种:①大红带:红带宽度相当指甲长度的1/6-1/5。表明胃肠道有炎症、心内膜脱垂、房室间隔缺损。②双红带变:指甲上有2条横弧形红色条变。表明有高度精神紧张造成的心神不宁、头晕头痛、失眠、狂躁型精神分裂症。③甲沿红线:十指甲前沿甲皮交界处有一条线状大小的红色条纹。称之为甲沿红线变。表明有轻度的小肠炎症或迥盲部炎症。

2.红斑变指甲上可在不同部位出现各种不同形态,大小不一的红色斑块,根据红斑的部位和形态,分为以下3种:①前缘红斑:在指头前缘甲皮交界处,有一明显的大红色斑块,称为前沿红斑。红斑的出现,表明相应部位有炎症充血、出血;红斑的大小说明病变部位的大小;颜色的深浅表明病情的轻重。②甲中红斑:在指甲中部出现形态各异的红色斑块。表明某部位有外伤出血,或者是相应部位肌肉、骨骼有急性炎症出血。③甲根红斑:指甲根部整段表现红色,根部深红,前段变浅,表明相应的脏器炎症充血。如充血性心肌炎、胃炎、盆腔炎等。

3.斑与点红变红斑与红点可在一指甲上同时出现,也可在不同指甲上出现。斑与点红变同时出现,表明炎症充血发展到出血。如中指根红变、无名指前沿红点变,则说明胃炎伴胃出血。

4.圈状红斑在指甲中部有大小不同的圆圈,浓淡不一的红色斑,称为圈状红斑。这种特殊的圆圈状变化,反映胸部与肺部的特殊病变。如中下叶肺炎、合并纵隔炎症、严重的蛔虫梗阻症状。

5.淡紫红色斑在甲根常可看到一段呈淡紫红色斑块。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因受刺激,表现忧愁、愤怒及发生精神分裂症。

6.压之不变的红变指甲呈浓厚的深红色变化,压之色不变,表明某脏器有严重的炎症充血性病变存在,如早期肝脓疡、肝癌;如色淡则表明是妊娠。

7.白环前红变白环的边界线上红色深,向前延伸色变淡,说明机体内有自体中毒,表现血小板减少症。

(七)黑色变

指甲上出现黑色的条纹或斑块为黑色变,常为劳动过度、营养不良、嗜伊红细胞增多症、胃下垂、胃癌、何杰金氏病、子宫癌。

1.黑条变从甲根处生长出一条或若干条如铅笔画的线条,称之为黑条变。表明机体适应

不了过度的营养消耗的劳动和内脏功能障碍,引起维生素B12的大量消耗。

2.数条黑变从甲根处生长出数条黑条,长度只有甲长的一半,称为数条黑变。表明是癌变的存在,如胃癌、何杰金氏病等。

3.黑块变指甲上有黑色的斑块出现,这时指甲多不平整。表明病情比较严重,如有严重的消耗性疾病并发胃下垂、碱中毒、中毒性肝炎、中晚期胃癌。

4.黑弧线变甲中有一横弧形如铅笔画在甲上。患者可以毫无主观感觉,但经B超检查证实有胆囊肿大。

5.甲两侧毛糙黑变甲两侧甲肉稍有分离,边缘毛糙,甲内如有污垢堆积。表明女性生殖器官有炎症、组织肥厚、增生。恶变的倾向可根据黑变的大小、程度及色泽而定。

(八)翘变

指甲前端向上翘起,前宽后狭,甲中弧形凹陷。表明某一部位有慢性、反复发作迁延已久的炎症变化,影响生理功能,表现为性格方面的改变,如多思多虑、烦躁易怒、性格内向,常为自己的身体健康担忧。

(九)圆变

指甲呈圆球形称为圆变。一种圆变指甲呈扁平状,另一种呈球状。扁圆形表明有慢性反复发作的肠道炎症,体质虚弱。球圆变是杵状指的一种。有此圆变一部分是肺气肿病,一部分则是心肌炎、心包炎、心包积液的主要特征。少数也说明有官能症状的出现。

(十)不规则变

指甲凹凸不平,呈各种不同形状变化,甲色干黄厚,或有多种不同颜色存在。实际上这是癌变的早期表现。但不易发现,大约要1年以上才会被查出。(十一)指甲中裂隙

甲中有一条横形裂隙。可见于椎骨损伤压迫神经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或无精虫症者。

(十二)甲色如尸色

指甲色泽呈灰白无光泽,也可是灰黄色或紫黑色,统称为尸体样的颜色,表明骨髓有病变,如骨髓炎、骨结核、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十三)烂豆腐样的斑块变

甲中央有一块如打烂豆腐的形态和色泽,称为烂豆腐样变,表明为椎骨结核千酪样坏死。

(十四)缺变

甲前沿甲皮粘连部分,自然内陷而成甲沿缺损称为缺变。表明有直肠、盆腔炎症,增生的慢性病变存在,哮喘型支气管炎,药物、毒物引起肝脏的损害。

(十五)指甲形态不一变

指甲正常形态,十指大致相似,长则长、方则方、朝向一致,如果各指的朝向有左有右、有上有下、大小不同则为病变。表明先天性畸形,或是久病之后内脏纤维增生、组织形态结构发生改变。

第三节王氏甲诊法

王氏甲诊法,是由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王文华医师所创。是以观察十指甲的血气形态、色泽变化来诊断机体脏腑器官疾病或病变程度的方法。

一、指甲与生物全息

我国生物学家张颖清对人体全息作了研究。“生物全息”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整体与各部分之间,不仅有组成关系,而且有信息互映关系,“部分与整体包含的信息相等,在一个生物体里面,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整体的缩影”。

就人的十指甲来说,它在全身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同样包含着全身的信息。实践也证明,指甲(局部)可以反映人体疾病,这与“生物全息”的理论是一致的。更有趣的是,当我们把五指拼拢、对掌空握、十指甲相对的时候,便会发现:血气符号群(区域)在十个指甲上的分布,恰像一个人体,五官俱全,身躯呈蜷缩状,这是一个类似胎儿的缩影。它以指甲近端为背侧、远端为腹侧;以拇指甲为头、颈,食指甲为胸、背,中指甲为腹、腰,脏腑器官基本各居其中;它的手、肘在食指甲,臀、膝在无名指甲,足、踝在小指甲,并且两侧对称。从而证明,十指指甲也含有人体的全部信息,故也可称为全息图,或者称为指甲人体全息意象图(见图13—12)。

图13—12指甲人体全息意象图(右)

二、指甲的脏器对应划分及主病

(一)拇指指甲

拇指指甲主要反映头颈部疾病,其中包括颅脑、眼、耳、鼻、咽喉、口腔及颈部(见图13—13)。两手的拇指甲相同,但左右方向相反。

图13—13右拇指甲脏器对应图

常见病证有:上呼吸道感染、头痛(偏头痛)、鼻炎、副鼻窦炎、鼻息肉、咽喉炎、扁桃体炎、口腔炎、牙周炎、龋齿、中耳炎、视力减退、颈淋巴结肿大。

(二)食指指甲

食指指甲主要反映上焦、上肢及部分咽喉部和中焦疾病。

在右手食指指甲,主要反映肺、气管、食管、乳房、胸背、手、肘、肩及咽喉、颈部的病证(见图13—14)。常见为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肺气肿、胸膜炎、食管炎、食管癌、咽喉炎、乳腺瘤、颈和胸椎肥大、增生及手或肩的疾患等。

图13—14右手食指甲脏器对应图

在左食指指甲与右手基本相同,但左右方向相反,此外尚反映心的病证(见图13-15)。

图13—15左手食指甲脏器对应图

常见病证除与右食指甲基本相同外,还可见高血压、低血压,其位置与“心”区域大致一样。

(三)中指指甲

中指指甲主要反映中焦及部分上、下焦疾病,包括胃、十二指肠、横膈膜、肝、胰、肾、肺及胸、腰、大肠等病变(见图13—16)。

图13—16右中指甲脏器对应图

常见病证有:胃痛、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幽门和贲门疾患、横膈膜炎、肋膜炎、肝肿大、肾疾患等。

在左中指指甲,除“心”外,其余基本与右手中指指甲相同,但左右方向相反(见图13—17)。

图13—17左中指甲脏器对应图

常见病证有: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炎、心动过速与早搏、主动脉硬化、左心室扩大等心血管疾患以及胃炎、胰腺炎、糖尿病等。

(四)无名指指甲

右无名指指甲主要反映下焦及部分中焦的疾病。包括肝、胆、胰、肾、大小肠、膀胱、生殖器官及膝、腰部等病变(见图13-18)。

图13—18右无名指甲脏器对应图

常见病证:肝炎、肝硬变、转氨酶升高、胆囊炎、胰腺炎、结肠炎、肾炎、风湿性关节炎、腰椎肥大,以及子宫、肛门等疾患。

在左无名指指甲,主要反映脾、胰、子宫、尿道、输尿管、外阴、肛门等部位的病变(见图13—19)。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导论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 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战国至秦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确立了辨证诊治的纲领;《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东汉——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和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三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病、症、证的概念(懂得区分)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相互排斥 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者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消长平衡: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 阴阳相互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正气——指人体正常的机能活动及适应环境与抗病、康复能力。可分:阳气、阴气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可分为阳邪、阴邪。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1)阴阳偏胜(盛)——指阴或阳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①阳偏胜(阳盛):阳胜则热——实热证:高热烦躁,面红目赤 阳胜则阴病——兼津伤:咽干口渴,尿少便结 ②阴偏胜(阴盛):阴胜则寒——实寒证:恶寒肢冷,舌淡脉紧 阴盛则阳病——兼阳虚:神疲踡卧,尿清便溏 (2)阴阳偏衰(虚)——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虚者补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基础》 (2011至2012学年第二学期) 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 考试时间2012年6月日 2012年6月 诊法 ?概念:诊察疾病的方法,即调查了解疾病的手段。 ?内容: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 ?理论依据:整体观念、见微知著、间接推理、“黑箱理论”。 ?运用原则:四诊合参、不可偏废。 第一节望诊 概念: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的全身和局部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获取临床资料。 内容:神、色、形、态等。 ?望神 神:人体一切生命的主宰和外在表现,也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望神的内容:眼神、面色、反应、形态、动作等。 望神的理论意义:判断病情的轻重 推断病势的吉凶 (一)得神,有神

(二)少神,神气不足,介于得神与失神之间 (三)失神,无神 (四)假神,“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五)神志异常,精神错乱 ?望面色 望面色:面部的颜色与光泽 望面色诊病的原理:脏腑气血的外在表现,五色分属于五脏。 望色诊病的临床意义:了解病变的部位,分辨疾病的性质,判断疾病的轻重顺逆。(一)常色 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1、主色:人出生后基本不变的面色。 2、客色:随季节气候而变化的正常面色 (二)病色:可分为善色和恶色两种。 ?善色:面色光明润泽者 ?恶色:凡面色枯槁晦暗者 (二)病色 1、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 寒证:寒凝血滞,气血不通 惊风:小儿眉间、鼻柱、口唇四周显青色 2 、赤色 主热证。 满面通红:主实热证。 两颧潮红:阴虚火旺。 3、黄色 主虚证、湿证。 阳黄:鲜明如桔色,为湿热熏蒸。 阴黄:晦暗如烟熏,为寒湿郁阻。 4、白色 主虚证、寒证、失血、气脱。 面色苍白无华:主气血虚亏,血虚尤为多见 面色晄白:多主阳气虚衰,水湿不运。 5、黑色 主肾虚、寒证、瘀血、水饮。 面黑浅淡:肾阳虚寒。 面黑而干:肾精亏耗。 目眶色黑:肾虚水泛。 面色黧黑,伴肌肤甲错:为瘀血内停。 ?望形态 (二)望姿态 坐:坐而俯首,气短懒言,主肺脾气虚,肾不纳气 坐而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主水气凌心。 卧:面常向里,多虚,多寒,是为阴证。 面常向外:多实,多热,是为阳证。 望舌 1、舌与内部脏腑密切相关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txt14热情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心灵内部迸发而出,激励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活力;热情是一根强大的支柱,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总能催生我们乐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没有热情,生命的天空就没的色彩。运用听觉和嗅觉,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由于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声音和气味的变化能反映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可推断正气盛衰和判断疾病种类。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听声音是指诊察病人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大小、高低、清浊,区别寒热虚实。通常,声高气粗重浊多属实证,反之则属虚证。语言错乱多属心之病变,呼吸、咳嗽、喷嚏多与肺病有关,呕吐、呃逆、嗳气多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太息多与肝郁有关。嗅气味可分病体和病室两方面。病体的气味主要是由于邪毒使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产生败气,以致从体窍和排出物发出,据此,可辨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及邪气所在。通常,凡酸腐臭秽者,多属实热证;无臭或略有腥气者,多属虚寒证。病室气味,则是由病体及其排泄物气味散发的,如瘟疫病人室内有霉腐臭气;失血证病人室内有血腥气味;尿臊味多见于水肿病晚期患者。 中医运用自己的听觉和嗅觉,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及排泄物发出的气味进行诊察,以推断疾病的方法。为四诊之一。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如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音(角、徵、宫、商、羽)及五臭(臊臭、焦臭、香臭、腥臭、腐臭)都与五脏相应,是五脏功能变化的反映。因而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反映出内在病变,据以推断正邪盛衰和疾病种类。在临床上,闻诊同望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对疾病作出正确判断。 听声音以辨正气盛衰为主。不仅可以诊察与发音有关器官的病变,还可根据声音,诊察体内各脏腑的变化。一般新病、小病其声多不变,而久病、苛疾其声多有变化。听声音包括听语声、呼吸声、咳嗽声、呃逆声、嗳气声等。①语声。病人说话声音的强弱,可反映正气盛衰和邪气性质。语声高亢宏亮而多言,属实证、热证;语声轻微低哑而少言,属虚证、寒证。语声重浊,常见于外感或湿邪侵袭,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声音嘶哑,发不出音的称失音,因外邪袭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的为实;因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而致的为虚。新病声哑属实证,久病失音属虚证。妊娠七月而失音,称为子瘖,是生理现象,分娩后不治自愈。语言错乱,多属心有病变。躁扰不宁是狂证,多为痰火内扰所致,属阳证;喃喃自语,痴呆静默是癫证,多为痰气郁闭所致,属阴证;神识不清,语言颠倒,声高有力,称谵语,属实证;神志恍惚,语言重复,声低无力称郑声,属虚证。②呼吸声。呼吸有力,声粗浊,多为热邪内盛,属实热证;呼吸无力,声低微,多为肺肾气虚,属虚寒证。呼吸急促而困难是喘证,发作急骤,声高气粗,以呼出为快的,多因肺有实邪,气机不利而致,属实证;发作缓慢,声低息微,呼多吸少,气不接续,或痰鸣不利的,属虚证。呼吸困难而有痰鸣音,是哮证,为痰阻气道而致。③咳嗽声。咳声重浊有力,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无力,多属虚证。咳嗽痰声漉漉,痰稀易吐,为湿痰蕴肺;咳嗽干裂声短,痰少干结,为燥邪伤肺。咳嗽连声不断,咳停吸气带吼声,为顿咳(百日咳)。咳声嘶哑,呼吸困难,是喉风,属危急证候。④呕吐声。呕吐徐缓,声低无力,是虚寒证;呕吐势猛,声高有力,为实热证。⑤呃逆声。呃逆,俗称打嗝。日常嗝逆,声音不高不低,无其他不适,多因咽食急促而致,不属病态。呃声高亢,短促有力,多属实热;呃声低沉,气弱无力,多属虚寒。久病出现呃逆不止,是胃气衰败的危重之象。⑥嗳气声。嗳气,古称噫气。若是饱食之后,因食滞肠胃不化而致的,可有酸腐味,声音较响;若是胃气不和或胃气虚弱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 绪论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 (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 《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 金元 张从正(张子河)——攻邪派 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 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1、病、症、证的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 2、辩证与辨病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 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 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 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 4、温病四大家:①清·叶天士——《温热论》 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 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 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 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 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 ⑤诊断上:察外知内 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 (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 (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 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 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 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 7、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8、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准确。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 10、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精)

运用听觉和嗅觉,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由于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声音和气味的变化能反映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可推断正气盛衰和判断疾病种类。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听声音是指诊察病人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大小、高低、清浊,区别寒热虚实。通常,声高气粗重浊多属实证,反之则属虚证。语言错乱多属心之病变,呼吸、咳嗽、喷嚏多与肺病有关,呕吐、呃逆、嗳气多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太息多与肝郁有关。嗅气味可分病体和病室两方面。病体的气味主要是由于邪毒使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产生败气,以致从体窍和排出物发出,据此,可辨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及邪气所在。通常,凡酸腐臭秽者,多属实热证;无臭或略有腥气者,多属虚寒证。病室气味,则是由病体及其排泄物气味散发的,如瘟疫病人室内有霉腐臭气;失血证病人室内有血腥气味;尿臊味多见于水肿病晚期患者。中医运用自己的听觉和嗅觉,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及排泄物发出的气味进行诊察,以推断疾病的方法。为四诊之一。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如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音(角、徵、宫、商、羽及五臭(臊臭、焦臭、香臭、腥臭、腐臭都与五脏相应,是五脏功能变化的反映。因而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反映出内在病变,据以推断正邪盛衰和疾病种类。在临床上,闻诊同望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对疾病作出正确判断。听声音以辨正气盛衰为主。不仅可以诊察与发音有关器官的病变,还可根据声音,诊察体内各脏腑的变化。一般新病、小病其声多不变,而久病、苛疾其声多有变化。听声音包括听语声、呼吸声、咳嗽声、呃逆声、嗳气声等。①语声。病人说话声音的强弱,可反映正气盛衰和邪气性质。语声高亢宏亮而多言,属实证、热证;语声轻微低哑而少言,属虚证、寒证。语声重浊,常见于外感或湿邪侵袭,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声音嘶哑,发不出音的称失音,因外邪袭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的为实;因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而致的为虚。新病声哑属实证,久病失音属虚证。妊娠七月而失音,称为子瘖,是生理现象,分娩后不治自愈。语言错乱,多属心有病变。躁扰不宁是狂证,多为痰火内扰所致,属阳证;喃喃自语,痴呆静默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87612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精血同源:精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相转化,并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 津血同源:血和津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经络:使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

中医博士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与复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和复习题 (七版教材) 绪论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3.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观点 4.整体观念的概念 5.为什么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从结构、生理、病理、诊治等方面说明) 6.试从生理、病理两方面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7.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3.气的两种存在形式 4.气机与气化的概念及其联系 5.气的中介作用的意义 6.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7.阴阳的基本概念 8.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9.阴阳对立制约与消长、平衡的关系 10.阴阳互根互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11.阴阳交感的机理和意义 12.阴阳消长的涵义和形式 13.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条件和形式 14.阴阳自和的涵义和意义 15.人体脏腑经络的阴阳划分(二分法与三分法) 16.阴阳偏胜、偏衰和互损的病理变化及其理论基础 17.怎样调整阴阳的偏胜偏衰和互损 18.五行的基本概念 19.五行的特性 20.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21.五行相生的概念、次序和母子关系 22.五行相克的概念、次序和所胜、所不胜关系 23.五行制化的概念和规律 24.五行相乘的概念、次序和产生机理 25.五行相侮的概念、次序和产生机理 26.母子相及的涵义 27.以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28.根据五行生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9.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30.中和思维和类比思维方法

第二章藏象 1.藏象的基本概念 2.藏象学说的形成 3.藏象学说的特点 4.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5.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6.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正常循行的基本条件 7.心藏神的概念,心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由 8.心的生理特性 9.心在液为汗的机理 10.肺主呼吸与主一身之气的涵义和关系 11.肺主行水或为水之上源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12.肺朝百脉、主治节的涵义 13.肺为华盖和娇脏的生理病理意义 14.肺气宣发与肃降的概念和体现 15.肺合皮毛的机理和意义 16.脾主运化的涵义和内容 17.脾为后天之本的原理和意义 18.脾主统血的概念和机理 19.脾主四时与脾主长夏的意义 20.脾气主升的主要体现 21.脾喜燥恶湿的临床意义 22.肝主疏泄的概念及其体现 23.肝主藏血的涵义及其生理意义 24.肝为刚脏的生理病理意义 25.肾藏精的涵义 26.肾精与肾气的关系及其生理作用,肾为先天之本 27.肾阴、肾阳的来源和功能 28.肾为五脏阴阳之本的涵义 29.肾主水的概念和机理 30.肾主纳气的概念和机理 31.肾主蛰守位的生理意义 32.肾主骨生髓通脑 33.七冲门的部位及作用 34.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基础 35.胆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之一的道理 36.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37.胃的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38.小肠的部位和生理功能,“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机理 39.大肠的主要功能及其与此相关的其他脏腑功能 40.三焦的六腑和部位概念 41.六腑三焦及部位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42.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功能特点 43.脑的主要生理功能 44.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与此有关的诸因素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txt14热情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心灵内部迸发而出,激励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活力;热情是一根强大的支柱,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总能催生我们乐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没有热情,生命的天空就没的色彩。运用听觉和嗅觉,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由于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声音和气味的变化能反映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可推断正气盛衰和判断疾病种类。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听声音是指诊察病人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大小、高低、清浊,区别寒热虚实。通常,声高气粗重浊多属实证,反之则属虚证。语言错乱多属心之病变,呼吸、咳嗽、喷嚏多与肺病有关,呕吐、呃逆、嗳气多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太息多与肝郁有关。嗅气味可分病体和病室两方面。病体的气味主要是由于邪毒使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产生败气,以致从体窍和排出物发出,据此,可辨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及邪气所在。通常,凡酸腐臭秽者,多属实热证;无臭或略有腥气者,多属虚寒证。病室气味,则是由病体及其排泄物气味散发的,如瘟疫病人室内有霉腐臭气;失血证病人室内有血腥气味;尿臊味多见于水肿病晚期患者。 中医运用自己的听觉和嗅觉,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及排泄物发出的气味进行诊察,以推断疾病的方法。为四诊之一。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如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音(角、徵、宫、商、羽)及五臭(臊臭、焦臭、香臭、腥臭、腐臭)都与五脏相应,是五脏功能变化的反映。因而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反映出内在病变,据以推断正邪盛衰和疾病种类。在临床上,闻诊同望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对疾病作出正确判断。 听声音以辨正气盛衰为主。不仅可以诊察与发音有关器官的病变,还可根据声音,诊察体内各脏腑的变化。一般新病、小病其声多不变,而久病、苛疾其声多有变化。听声音包括听语声、呼吸声、咳嗽声、呃逆声、嗳气声等。①语声。病人说话声音的强弱,可反映正气盛衰和邪气性质。语声高亢宏亮而多言,属实证、热证;语声轻微低哑而少言,属虚证、寒证。语声重浊,常见于外感或湿邪侵袭,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声音嘶哑,发不出音的称失音,因外邪袭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的为实;因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而致的为虚。新病声哑属实证,久病失音属虚证。妊娠七月而失音,称为子瘖,是生理现象,分娩后不治自愈。语言错乱,多属心有病变。躁扰不宁是狂证,多为痰火内扰所致,属阳证;喃喃自语,痴呆静默是癫证,多为痰气郁闭所致,属阴证;神识不清,语言颠倒,声高有力,称谵语,属实证;神志恍惚,语言重复,声低无力称郑声,属虚证。②呼吸声。呼吸有力,声粗浊,多为热邪内盛,属实热证;呼吸无力,声低微,多为肺肾气虚,属虚寒证。呼吸急促而困难是喘证,发作急骤,声高气粗,以呼出为快的,多因肺有实邪,气机不利而致,属实证;发作缓慢,声低息微,呼多吸少,气不接续,或痰鸣不利的,属虚证。呼吸困难而有痰鸣音,是哮证,为痰阻气道而致。 ③咳嗽声。咳声重浊有力,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无力,多属虚证。咳嗽痰声漉漉,痰稀易吐,为湿痰蕴肺;咳嗽干裂声短,痰少干结,为燥邪伤肺。咳嗽连声不断,咳停吸气带吼声,为顿咳(百日咳)。咳声嘶哑,呼吸困难,是喉风,属危急证候。④呕吐声。呕吐徐缓,声低无力,是虚寒证;呕吐势猛,声高有力,为实热证。⑤呃逆声。呃逆,俗称打嗝。日常嗝逆,声音不高不低,无其他不适,多因咽食急促而致,不属病态。呃声高亢,短促有力,多属实热;呃声低沉,气弱无力,多属虚寒。久病出现呃逆不止,是胃气衰败的危重之象。⑥嗳气声。嗳气,古称噫气。若是饱食之后,因食滞肠胃不化而致的,可有酸腐味,声音较响;若是胃气不和或胃气虚弱 引起的,则无酸腐味,声音低沉;若是情志变化而致的,则声音响亮,频频发作,嗳气后脘腹舒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名词解释 1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的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2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为思维模式,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3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4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相关临床资料以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证,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5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6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包括患者自身的各种异常感觉与医者所感知的各种异常表现。 7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8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 9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 10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源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11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 12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13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4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5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精有广义、狭义和一般意义的精三个层次。 16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17气机: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18气化: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19血:是运行于脉中而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0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唾等。 21人体之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22藏象: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23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五个脏的合称。 24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5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四诊法教案

《中医——四诊法》 教学设计 08传统文化汪向荣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四诊法的起源及内容;认识到事物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科学判断。通过学习《四诊法》,让学生认识到中医诊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四诊法的内容 难点:望、闻、问、切的独立运用 关键:望、闻、问、切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和学生一起做教室健康操。(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生命在于运动,适量的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 一、手部运动:把你的手握紧成拳头,然后放松,舒展手指,重复八次;然后转动手腕八次。 二、背部和肩部运动: 站直了,把你的右手放在左肩上,慢慢地回头;同样地方式对右肩再做一次,如此重复八次。 三、头部和颈部运动:把头从左往右转,再转回左边;重复做八次,再把头往前低,再往后仰,重复做八次。 活动二:把课本P89页《扁鹊见蔡桓公》编成话剧表演。 话剧内容梗概:扁鹊来到蔡国,蔡桓公宴请了他。扁鹊见到蔡桓公后说:“大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桓公不相信,说自己没有病。扁鹊走后,桓公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医术高明。”几天后,扁鹊再去见蔡桓公,说道:“大王的病已到血脉,不治会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很不高兴。又过了几天,扁鹊见到桓公时说:“大王的病已到了肠胃,不治会更重。”桓公十分生气,。又过了几天,扁鹊再见桓公时,就赶快避开了。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在血脉和肠胃,都有办法治愈,但病在骨髓,我就没有办法医治了。几天后,桓公体痛,忙派人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蔡桓公就病死了. 活动三:扁鹊通过三次见蔡桓公就可以准确的判断病情,我们可以看出扁鹊确实是医术高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1、何谓气?气有哪两种存在形式? 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气有“无形”与“有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 2、何谓气机?其主要表现形式如何? 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包括升、降、出、入四种。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气机调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如平衡失调,即叫“气机失调”。气机失调的表现形式有:气机不畅、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结、气闭。 阴阳学说: 1、什么是阴阳?事物的阴阳属性如何确定?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可以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体现在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2、阴阳学说有哪些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反映了阴阳的制约关系。又如“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明了阴阳的制约、消长失调。 (2)阴阳的互根互用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3)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的动力根源,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4)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5)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在中医学称之为“重“或“极”。“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3、阴阳学说如何概括人体的病理变化?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胜的治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阴虚:“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即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

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 诊法是中医诊查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四诊所搜集的病情资料是疾病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 一、望诊 望诊是指医生对病人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面五官、望舌、望皮肤、望小儿食指络脉,望二阴和望排出物等。 1.望神望神是通过观察神的得失有无,以分析病情及判断病情及判断预后等的诊察方法。神具体反映在人的目光、面色、表情、神识、言语、体态等方面,这是望神的主要内容。望神主要观察以下几种情况:(1)得神(2)少神(3)失神(4)假神(5)神智错乱 2.望色望色是通过观察面部与肌肤的颜色和光泽,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望色以望面部气色为主,兼顾肌肤、口唇、爪甲等。 忘面色包括常色与病色。 常色包括主色、客色。(1)主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2)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病色即是疾病状态下面部色泽的异常变化。观察病色关键在于辨别五色善恶及五色主病。(1)五色善恶:凡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色,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血未衰,预后良好;凡五色枯槁晦暗者为恶色,提示病情加重,脏腑精气衰败,气血阴阳亏虚,胃气已衰,多预后不佳。察五色善恶时,不论何色,皆以病色明润含蓄还是晦暗暴露为区分要点。(2)五色主病: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见于面部,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及病邪的性质。 3.望形态形指形体,态指姿态。望形态是通过观察病人之形体胖瘦强弱及动静姿态,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望形态包括:形体和姿态。 (1)望形体:指观察人形体之胖瘦强弱及体质形态等,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望形体时应注意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与体质的差别。 (2)望姿态:通过观察病人的动静状态及肢体动作和体位,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望姿态时主要观察病人的行、坐、卧、立时的动作与体态,并应结合其他诊法进行辩证。 4.望头项五官:通过重点观察受检者头面、颈项及五官等局部变化,以测知内应脏腑病理变化的方法。 (1)望头面:指通过对受检者头面形态、头发及囟门的观察,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望头面时应注意头形、头发、囟门及面部形态的变化。 (2)望五官:是通过观察头面器官目、舌、口、鼻、耳等的异常变化,以察知疾病的方法。 (3)望颈项:通过观察颈项的外形,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5.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以测知体内病变的方法,简称舌诊。 舌象包括:舌质和舌苔。 (1)望舌质:是通过观察舌体的神、色、形、态改变,以测知脏腑病变的方法,望舌时应注意观察舌体有神无神、舌色变化。舌形得改变及舌体的动静姿态。 (2)望舌苔:是通过对舌苔颜色、质地进行观察,以了解疾病变化情况的方法。①望苔色:是通过观察舌苔不同颜色变化,以诊查疾病的方法。一般有白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 李本强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 李本强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知识汇总 绪论 1.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 草经》等医学问世。 2.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李东坦(补土派);朱震亨、 朱丹溪(滋阴派) 3.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就是: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4.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 性; 5.辨证论治:就是中医学认识疾病与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6.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病,即疾病,就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 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侯,就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即症状与体征就是病与证的基本要素。病的重点就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 阶段。 四诊—>病因、病位、病性、病势;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2.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 3.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阴阳基本概念: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事物阴阳属性:相对性主要表现三个方面:阴阳属性相互转化;阴阳之中复有阴 阳;比较对象不同; 3.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4.制约太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 5.阴阳互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就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

中医四诊—切诊

中医四诊—切诊 主讲人:余春芳 切诊是中医四诊之一。包括脉诊和按诊,是医者运用手和指端的感觉,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检查内容,如脉象的变化,胸腹的痞块,皮肤的肿胀,手足的温凉,疼痛的部位等。把所得材料与其它三诊互相参照,从而作出诊断。特别是切脉,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 脉诊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脉诊是中医辩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脉诊 1、脉诊的原理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地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脉搏的跳动与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基本一致。 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扩张,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既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的协调: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3)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 2、切脉的部位 一般取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右手偏旺于气,左手偏旺于血。 取寸口脉的道理:(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脉气流注肺而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