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发展精神之我见

科学的发展精神之我见
科学的发展精神之我见

科学的发展精神之我见

摘要:发展现科学性的关键在于科学的发展精神,科学发展观即体现科学发展精神的发展观。全面揭示、正确理解此科学精神的实质、内涵,探索其实行的途径,是理解、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与前提。科学的发展精神,即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发展精神。践行科学的发展精神,就是在实践中转变传统非科学的发展精神。发展的人道、和谐原则是科学发展精神的直接体现,正义原则是发展的保障原则。践行科学的发展精神,要求将此精神落实为具体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发展观;科学精神;人本和谐

中图分类号:A849.1;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1―0014―04

发展是在一定发展精神指导下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即贯穿了科学的发展精神的发展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继承借鉴中国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总结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发展经验与教训,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揭示、科学

认识科学发展观蕴含的科学发展精神,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前提。而全面揭示、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展精神则需要对科学精神及伦理精神的内涵、关系进行重新思考。

一、科学的发展精神决定发展观的科学性

关于发展观的意义,人们常以一言概之: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模式和战略,就会对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发展观不过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即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何以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从根本上讲,这是由

于人类一切行为,包括经济发展活动,是受精神,即受高度发达的大脑神经反应支配的活动。人类正是在精神的支配下,才能够主观能动地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并以自身特有的精神力量,去创造各种自然界所没有的生活资料和生活条件,从而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发展的精神性即意味发展观科学性的关键在于科学的发展精神,也即意味相对于科学发展观,传统发展观之所以不能称其为科学的发展观,就在于它是在非科学精神支配下的发展观。

然而,目前我国学术界却认为传统发展观之所以应被科学发展观所取代,只在于它是在科学精神指导下的发展观,缺乏的则是人文精神,“在近代以来的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

科学主义导致人类社会的片面发展,导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裂,甚至导致人文精神的危机。”而所谓的人文精神,其核心即伦理精神,“价值体系是文化体系的核心,而价值体系的核心,又是伦理的价值”。因此,传统发展观又可称为缺乏伦理精神的发展观。强调科学发展观的伦理精神本不为错,然而以“传统发展观只是在科学精神指导下的发展观”来强调伦理精神的重要性的人们似乎忽视了自己已经制造

了一个理论矛盾:发展总是在一定发展精神指导下的发展,发展观的科学性就在于发展精神的科学性,既然传统发展观是在科学精神指导下的发展观,尽管只是科学的精神,即与人文精神分离的科学精神,那也应称为科学的发展观;人文精神,或伦理精神是与科学精神相对应的精神,即非科学的精神,因此强调人文精神或伦理精神对发展观的意义岂不是在倡导非科学的发展观。这样,否定传统发展观科学性的理由岂不反成为肯定其科学性的依据。

不错,我们的确无法、也不应该将伦理精神等同于科学精神。但是“不等同”的说法绝没有概括出二者关系的全部,而且即便是“不等同”,我们也应追问是在何种程度、何种意义上两者才“不等同”。显然,对这些问题的追问需要对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的内涵作一些分析。何谓科学精神?人们一般所谓的科学精神实际是指在科学的历史发展中,以及在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

的精神和气质,即“科学活动主体在科学活动中陶冶和磨砺生成的、又经科学共同体组织功能强化而积淀成的一定的价值观、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之总和”,主要强调对“真”的执着。而所谓的伦理精神则指受伦理理性的指导和确证,具有转化为伦理现实的能力的一种客观性的精神,它包含着“社会的伦理生活、个体的道德品质、自觉的伦理理论的精神性、体系性的元素,以及由这些元素所形成的完整形态。”作为客观精神的伦理精神,注重的是对“善”的探求,因而不仅具有理论和价值的合理性,更具有现实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社会、现代文明最稀缺的价值资源就是共体的‘精神’,确切地说,是个体与共体相统一的现实而合理的‘精神’。”

可是,科学精神只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精神和气质吗?若是如此,岂不意味生产实践、社会实践既不需要科学精神,也不需要其指导,即这些活动不追求真理,也无需真理。而若所谓的“客观精神”,“不仅具有理论和价值的合理性,更具有现实合理性和意义”仅仅是伦理精神的品格,岂不意味科学精神不过是纯主观且无用、甚至有害的精神。其实,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虽然在本质、内涵和功能方面相殊异,但无论从逻辑还是历史的维度透视,两者不过是同一现实生活世界的两大基本方面,实际上浑然一体地统一于作为现实活动的主体,即人的

实践过程中。在其现实性上,科学精神和伦理精神总是相互交织,共同渗透于作为现实存在着的实践活动中。就科学精神而言,其核心当然是求真的精神,但求真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伦理精神,它既“包括怀疑一切既定权威的求实态度;对理性的真诚信仰,对知识的渴求,对可操作程序的执着;对真理的热爱和对一切弄虚作假行为的憎恶”,也包括“对

公正、普遍、创新等准则的遵循”;关涉的是人与人、人与

社会、人与自身的伦理关系,体现的是人伦关系、伦理规范、伦理行为的价值取向,“科学的精神气质是有感情情调的一

套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这些社会规范以规定、禁止、偏好和许可的方式表达。”更重要的是所谓求真即求

得真理,此求真的精神绝不应仅存在于狭义的自然科学活动――尽管目前我们关于科学精神内容的揭示主要源于自

然科学研究活动,还应存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当然,在不同的人类实践活动中,求真的要求、方式及内涵均不同。科学发展观即体现科学的发展精神的发展观;认识、实践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就是认识、实践发展的“真”,即科学的发

展精神。传统的发展观之所以应被今天的科学发展观所替代,就是因其不符合科学的发展精神。

二、科学的发展精神的基本内涵

那么,何谓科学的发展精神?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依靠人,且只能在和谐的状态中才能最终实现。所以科学的发展精神,笔者认为,一言概之,即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发展精神(简称人本和谐的发展精神)。显然,此精神具有充分的人文性或伦理性,所以科学的发展精神也即一种特殊的伦理的科学精神。

科学的发展精神必是以人为根本目的的发展精神,因为对于人来说,人才是最根本的目的。“人是目的”是康德提出的一条道德法则,其基本内涵即“人的行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总是把人作为目的”,“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它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康德“人是目的”的命题从本体论的角度指出人是整个宇宙的最后目的,从伦理学的意义指出人应该是目的。我们当然不能从人是宇宙的最后目的推出人应该是目的价值命题,因为无法肯定人就是宇宙的最后目的,但是人类完全可以从人类总体意义上提出人应该是目的,因为人类只有以自身为目的,才能在与宇宙的交往中认识、利用、改造宇宙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发展与享受。

那么应以人的什么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呢?当然只能以人生的终极目标为根本目的。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人生目的,人生的终极目标才是派生、决定人生一切

其他目标的目标。然而,对于何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其实是西方学者所谓的财富增殖最大化。让?萨伊认为,“政治经济学根据那些总是经过仔细观察过的事实,告诉我们财富的本质。它根据关于财富本质的知识,推断出创造财富的方法。”事实上,人生终极目标只能是幸福,“看起来,只有幸福才有资格称作绝对最后的,我们永远只是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绝不是因为其它别的什么。”不过幸福的实质是什么却是一个万古常青的伦理难题,“不幸的是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至于虽然人人想得到它,但是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定追求或选择的东西说得清楚明白,条理一贯”。但是,这种认识的不同并不妨碍人们在人生幸福必备的基本价值方面达至

共识:幸福人生的基本价值包括身心健康、人的友爱情谊、人的创造活动。上述三种人生终极价值的综合即人生价值的最大化,也即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所谓以人生的终极目标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也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毫无疑问,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物质财富的增殖,但增殖物质财富并不等于增殖人生价值,最大限度地占有物质财富更不等于人的全面发展。

人作为目的如何实现呢?从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看,人是认识与评价自然的主体,又是更新、改造自然资源的主体。自然资源则是适应人的需要、基于自然本身的规定而由人创

造的客体。从经济发展的根本矛盾看,自然资源就其存在与潜在的绝对性而言是无限的,“引起人类需要永远无法满足

的根源就在于人的能力与欲望之间的矛盾,亦即人力资源的稀缺性”。因此解决稀缺性矛盾的根本点应放在发展人,即

通过人的能力提升使资源节约使用、高效使用上,实质就是以人力资本的使用,实际表现为发展所需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替代自然资源的消耗来生产财富。人类的经济发展史也说明了经济发展模式的确立与实施过程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

过程,其基础就是人的能力及其发展。可见,人才是实现人是目的的最根本手段,人作为目的最终只能在人的发展中实现。所以,科学的发展精神也就是以发展人为根本手段,即通过人的素质、能力发展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发展精神。

人本发展目的的实现过程必然表现为一种和谐的人生

状态,因为非和谐的人生状态会使彼此的人生价值在矛盾、冲突中无法实现最大化,甚至还会消灭或损害,或从根本上取消其基本的人生价值。而为了应付矛盾、冲突又需要耗费本应该且可以用来提升人生价值的生命力。所以人本的科学发展精神同时也就是和谐的发展精神。而所谓的和谐人生不过是人生的基本问题,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心问题和谐解决的人生。因此,和谐发展也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心和谐(人的精神和谐)中实现的发展。这种和谐

发展观认为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

所以不能只讲利用自然而不讲建设自然,否则“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与再往后就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肯定经济利益追求是人性的基本追求,“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住、穿以及其它一些东西”,但强调要引导、规范人们的利益需求,实现利益和谐;突出和谐精神的指导作用,强调个体要通过“中和”情感与理性、欲望与道德,来实现个体的精神和谐与群体的社会和谐。

三、科学的发展精神的践行

科学的发展精神是针对传统发展精神而言的发展精神,因此践行科学的发展精神,其实就是在发展实践中转变传统的非科学发展精神。传统发展观的基本精神,总体而言即“以物为本”的发展精神。此精神强调的是科学的工具理性和经济活动的个人理性,基本特征是视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为发展的终极目标。过度的工具理性使人类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大规模地征服自然,张扬的个人理性使个体以个人为中心来衡量发展的成本与效益,而将社会成本排除在外。工具理性与个人理性使人类在取得了丰硕的物质财富的同时

招来了自然大规模的报复,在提高效率和增殖财富的同时,

产生了与竞争原则相悖的垄断及社会分配的不公平。当人类面对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日益严重困扰人类的问题,当人类发现“我们的一切发现与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的时候,人们关于发展的科学认识开始逐步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内源发展”;1983年,法国学者弗朗索瓦?佩鲁在其《新发展观》一书中指出发展应当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发展应适应和满足人的价值,促进共同体内每位成员的个性全面发展。可见,人本和谐的发展精神虽是本文作者首先概括提出,但其实质早已成为共同承认的科学发展精神。

但是,发展精神毕竟具有极高度的抽象性,践行此精神则需要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发展原则。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呢?人本和谐是发展的基本精神,人道、和谐是此发展精神的直接体现,自然是基本的发展原则。其中发展的人道原则是体现发展根本目标的原则,正如托达罗所认为的,发展即“一个社会或社会体系向着更加美好和更为人道的生活的

持续前进”。其基本内涵就是发展成果应由人民共享,即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每个社会成员的尊严应当相应更加得到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潜能应当相应地不断得以提高,

也就是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

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的需要的状况。”发展的和谐原则是体现发展基本特征的原则。其

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凡是有利于万物存在共同体和谐的行为,就是道德的;凡是破坏万物存在共同体和谐的行为,就是不道德的。和谐原则倡导理智、谨慎、适度的无害发展,强调在差异和对立中实现多样性的统一,谋求新的和谐、新的发展。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进行的发展,而“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象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所以,正义原则成为发展的保障原则。正义作为社会

制度的首要价值主要关切的是社会成员的权利分配问题:在经济关系中,作为分配正义的原则,保证主体获得应享有的经济利益;在伦理关系中,正义则作为社会伦理道德原则,同法律体系、政策体系以及社会舆论氛围等一起维护和保证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有平等地位和合理利益。

在经济发展中,人的非理性与机会主义的行为倾向使其在经济活动中会通过损害或浪费性地使用资源来获取利益

却将后果由社会或他人承担。如不能从制度上加以改变,那么浪费就会成为人们的理性选择,践行科学的发展精神也就失去了实施的保障。另一方面,在人的活动中,一些非认知的心理因素如情感和心境的影响极大。外部环境则是影响人的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而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又是

指社会整体的和谐程度。社会整体的和谐程度则与社会制度的公正、人道水平直接相关。所以,践行科学的发展精神,在将此精神转化为具体的发展原则的基础上,还要将其进一步落实为具体的制度安排。

当然对于制度对科学发展精神践行的功能,我们不能仅从消极的规范意义分析。因为有效制度的基本功能是通过理顺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激励动力、保障人们的自由不受障碍、搭建人们竞争与合作的社会平台、拓展人们创造力发挥、发展的自由空间来解放人、发展人的能力。制度对公民的有害行为进行禁止是其重要功能,这只是因为只有禁止某些社会成员妨碍他人自由的自由,才能保障人们普遍正当的自由,只有限制人们因信息不完全而产生的机会主义,降低不确定性风险,才能确定人们相互行为的稳定预期,陌生人之间才能信任,才能保证契约的订立和实施,才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广阔的合作空间供人们自由发挥,发展创造力。践行科学的发展精神就要发挥有效制度激励,保障人的自由创造力提升的功能,其所包含的规则约束、体制约束、程序约束,主要是约束不合规范的权力与行为。

区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完整版)

区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区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理论观点。如果要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做一个简明概括,那就是*报告所概括的: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我们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其内容,又要具体认识这四个方面的各自内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就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以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反映和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同时要关

心每一个人的利益要求,关心人的价值、尊严和权益,满足人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党在发展实践中得出的重要认识。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使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兼顾各方,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统筹兼顾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就是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准确认识中国特设社

浅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学院:通信工程学号:1501120064 姓名:谢会琳授课教师:张爱萍 摘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两种不同的内在精神,是人类认识世界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它们具有相互独立的一面,同时又相互融合,内在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或者说谋求科学与人文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意义。 关键字: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全面发展;融合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科学和人文,但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正确认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世界性的重要问题,在近几年也一直是学术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如何使这两种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指引更有效的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 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想要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使两者更好的融合,首先要了解它们的内涵,了解它们相互独立的一面和融合的一面。 1、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科学精神得以形成的文化渊源, 一是理性思维的不断发展, 二是重视经验与自然的哲学传统。对自然的理解直接决定了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 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探究自然。 从科学精神的本质看,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中的“科学”一词应指自然科学,科学精神是在人认识并改造自然界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二是大胆探索,追求并坚持真理[1]。也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实证精神。美国的著名社 会科学家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中提出,科学精神应该包括普遍性、公用性、共享性、理性的怀疑主义。英国科学家及文学家布鲁诺夫斯基从价值角度论述科学精神,他在《科学和人的价值》一书中提出科学精神应具备求真精神、自由精神、创新精神及宽容精神。 科学精神不同于科学方法,方法可以学习和模仿,但精神就不容易传授了,科学精神是永远不能改变的。科学精神的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发展观演讲稿 践行科学发展观 谱写无悔青春曲

践行科学发展观谱写无悔青春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来宾: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谱写青春无悔曲》。 科学发展观,依我的理解浅显直白地说:就是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当今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的国度,科学发展观像一具高悬的灯塔,同样也照耀着烟草行业兴旺发达之路。置身于这样的时代,注定了我们年轻的创业者,要树立并肩负起与时俱进、创新图强、不断赶超、追求卓越的人生目标和时代重任! 李大钊说“青年者,人生之王”,“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敏锐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我们青年人,作为祖国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新长征路上的突击手,如何立足于本职工作中践行科学发展观?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面对着这一连串的发问,我不由得想讲讲XX烟草新招聘的一批年轻人。公司制定的“团结、拼搏、创新、一流”的企业精神就充分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们在这一共同理念的训导下,坚持不懈地开创着爱岗敬业、奋发有为、积极进取、勇闯佳绩的工作局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们围绕如何践行问题,展开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我公司基层的一线员工,许多都是具有大学毕业文凭的青年人。您可能要问:“大学毕业生怎么愿意承受这酷暑严寒?”那么,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我们从事的工作虽然看似简单,但在一线同样能体现我们的价值。同时,我们是才出校门的青年人,只有从基层做起,接受锻炼,才能掌握技术,增长才智,才能取得更坚实的成功。”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伟大的时代呼唤着青年,宏伟的事业造就着群英。这些热爱平凡岗位工作的当代青年,他们不但在最基层的繁重岗位上,认真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逐步成长为各部门的骨干和支柱,而且还大胆创新工作思路,为XX烟草的科学发展保驾护航,为了净化市场,专卖部门的青年人们通宵达旦,彻夜蹲守;为了提高卷烟结构,营销部门的青年人们深入市场,耐心指导;而各科室的青年人们则默默做好后勤保障。虽然分工不同,但都是为了一个目的——XX烟草的腾飞! 唐代诗人李贺诗云:“少年心事当那云,谁念幽寒坐呜呃”。看今朝,一代代有志青年正在为振兴中华挥洒着青春热血与汗水,赓续着属于青年人的激情与梦想;瞻明日,振兴中华的猎猎战旗,正呼唤着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去扛! 风不能令我惆怅,雨也不能令我忧伤,风和雨,都不能

mxt-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考纲展示 考情解读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启蒙运动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考查相对较少。多以选择题为主要考查形式,难度上相对比较小,内容上相对集中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条件、核心思想及其社会影响,不同时期人文主义的具体内涵和意义 考点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Z 主干梳理hu gan shu li 关键词:人文主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先定论 1.文艺复兴 (1)背景 ①经济前提:意大利经济繁荣,最早出现__资本主义萌芽__。 ②经济方面:新兴__资产阶级__要求思想变革。 ③文化底蕴:保留了古希腊、罗马的大量遗存。 ④社会现实:中世纪__天主教会神学__世界观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 (2)核心思想:__人文主义__,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3)实质:是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兴起的__资产阶级__思想解放运动。 (4)发展历程: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15世纪后期开始向西欧其他国家

传播,16世纪达到高潮。 (5)代表人物及成就: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彼特拉克被称为“__人文主义之父__”,__莎士比亚__是英国文艺复兴的典型代表。 (6)影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挑战;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2.宗教改革 (1)背景:14~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中__人文主义__的传播;“赎罪券”的兜售成为导火线。 (2)标志: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 (3)主张:“__因信称义__”;可以通过《圣经》与上帝直接沟通;教会应从属于国家。 (4)新兴教派: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会等。 (5)性质:宗教改革是早期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一场反对__封建统治__和罗马神权统治的社会思想、政治改革运动(或早期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下进行的反封建斗争)。 (6)意义 ①欧洲宗教改革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__天主教会__,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为以后的__资产阶级革命__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K 考点深化 ao dian shen hua 文艺复兴对古希腊人文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继承:古希腊思想家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提倡怀疑精神,尊重知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以人文主义为旗帜,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尊重知识。 (2)发展: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自然(本性;本原),即认为要重点探讨人自身,认识人自己。文艺复兴时期则进一步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世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愚昧。 〔跟踪训练〕 1.(2018·德州一模)欧洲历史上通常将绘画、雕塑和建筑归为实用性和技术性的体力活动,艺术家被看作用手谋生的手艺人。但在文艺复兴时期,它们逐渐被视为以精神活动为主的艺术的一部分,艺术家也上升为受人尊崇的创造性精英。这主要是因为“它们”(B) A.开始批评教皇和天主教会B.符合了人们思想表达的要求 C.提高了艺术家的社会地位D.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解析】艺术由“体力劳动”变为“以精神活动为主的艺术的一部分”,这是因为文艺复兴通过艺术表达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诉求,故选B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艺术本身不可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分析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quote]相关知识点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真理观和唯物主义认识论 1.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作为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是能够为人 们所感觉、所认识的,是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理论上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坚持了可知论, 反对了形而上学。实践上则要求人们从“客观实在”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意志出发,这是做好一切实际工作的思想保证。 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2.唯物主义认识论及其意义。(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 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正确的理论指导能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实践和认 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4.真理和价值、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价值是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价值原则指人类要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只有通过正确反映对象并能动地改造对象以满足人的需要才能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相关知识点2: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 1.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中的融合与发展 【摘要】 大学校园对一个人来说是对专业知识以及未来可能从事科研行业的一片肥沃的土壤,大学生在其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同样也是大学生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形成良好价值观的场所。很多观点擅于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去思考解决方案,而本文是站在当代大学生的视角,通过分析爱因斯坦对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诠释,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旨在提高大学生科学与人文意识,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利用大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使他们自发的树立正确的科学与人文价值观。本文先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概念、关系及意义来阐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价值与重要性,然后以爱因斯坦为例总结概括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并参考此内涵,在最后一章节给出了当代大学生在校园中应培养的科学与人文意识,旨在提高大学生基本科研素质,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大学校园科研氛围,来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更好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大学校园;科学;人文;融合与发展 第1章绪论 1.1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概念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重要内容。[1]它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科学精神是从科学中凝练和提升出来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体系。它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以及改造自然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是人类认识自然活动极其成果的升华。[2] 它以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尊重客观事实规律为原则,以开拓创新又敢于批判的精神为不竭动力。

人文精神以人为一切价值出发点,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对象的思想,是人对自身命运的理解和把握。人文精神关怀个体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人与人的平等、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3]它关注人类本身,关注人性与人文关怀,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心境,更是一种生命的承诺。 1.2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为宝贵的两种精神。二者之间有着共生互补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改造建设中,只有将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发展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科学精神为人类发展提供可靠而稳定的推动力,而人文精神可以为这样的推动力保驾护航,确保科学发展朝着一个正确的道路前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就像是构成原子的质子和电子,它们彼此相互制约又共同发展,才使得人类社会和谐和进步。有学者提出,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为“科学世界本身也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科学在追求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4] 1.3 校园环境的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 校园环境是一个人一生不断接受系统的教育,而逐渐形成人格与价值观的环境。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人们逐渐从一无所知到思想成熟,可见校园环境对于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而当代社会是由一个一个人的个体与人类创造的产物有机组合而成的。大学校园是一个人正式开始接触科研和大量专业知识的地方,因此讨论校园环境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我们以大学校园为例。 大学校园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培养思想的摇篮,尤其是本科生阶段,正是一个人内在科学与人文意识塑形的阶段。不仅如此,大学生涯给予了一个人更高的理想和追求,大学的校园里充满了思想、个性和人文情怀。[5] 一个良好思想氛围的大学环境所培育出来的人才才是真正对社会对人类有积极贡献的人才。因此,大学中的学术造假行为以及诸如此类的违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行为,如果不加以引导教育,将会给大学环境以及社会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

科学发展之我见

科学发展之我见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师的工作是教学,说具体点就是教书育人,工作对象是学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把科学发展观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就是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使全体学生得到身心协调的终身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显而易见,应试教育教出来的“好学生”可以说素质不高,即使能对社会产生一些作用,也只是少部分,却荒废了大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在校既没学到知识,更谈不上发展能力,这完全违背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宗旨,也失去了义务教育的意义。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外延,以科学发展的观点统领教学,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全体学生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开展品德教育;为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认真批改、耐心辅导、全面检测和科学评价;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开展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为了学生的技能发展,安排各种实验操作、小制作、小发明、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总之,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而设计,为了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展开,出发点是全体学生的发展,落脚点也是全体学生的发展。 我们一定要把握好科学发展观这条正确的理念。不能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一些问题。对于学生的教育我们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无论是优等生还是中等生还是后进生我们要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颇,只有

让每一个同学都融入到班级的这个大集体中,才能发挥班级乃至学校的整体力量,才能有长期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应当是“创造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而不追求素质教育的时代我们要充分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工作中要关心学生,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方法。我们还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做法。不能一味按照教师自己的意愿来控制学生的一切行为。教师应该最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引导着,学生才是学习的主题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热爱学习,从学习中找到乐趣。教师应该是导演的角色,学生是演员,只有演员入戏才能把戏演好。学习就是如此,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摒弃其他的坏习惯,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总之,作为教师,通过学习,要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明确努力学习提高的方向,感受到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要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这一难得机遇,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开拓思路,努力推动科学发展观在我校的深入贯彻落实,推进我校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践行科学发展观活动心得体会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践行科学发展观活动心得体会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践行科学发展观活动心得体会文章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委全面开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活动开展得有条不紊,按规定动作扎实推进,结合发改工作实际体现了自身特色。在活动之中,我一方面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实践活动,一方面克服工作多、时间紧的困难,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活动,自始至终全程参加学文件、读原著、听讲座、深入调研、体察民情、广泛讨论、深刻剖析等活动。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对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发改工作有新的体会。 心得之一:学理论、抓实践、干工作,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从当前来讲,作为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清醒全面地认清当今的时代特征。科学发展观是体现时代精神的指导 ___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当今世界,仍然存在 ___、文化、民族、宗教等各种矛盾,有的表现为对峙和战争。但是,**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融合对话协商成为世界各国争取利益的最普通适用的途径,更注重通过增加经济、文化、科技实力从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概而言之,国际竞争可以简化为是争发展的条件,争发展的机会,争发展的空间,争发展的可能,既争现在,更争未来。而我们国内面临的具体情况是,我国已建国近60年,**稳定总体上已进入工业

化中期,长期积压的矛盾,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都得到了不可回避的时期,发展正处于关键期,改革进入到深水区。从经济领域来看,我国是世界上资源消耗大国,是CO2、SO2、污水排放大国,无论是从国际形象、大国责任上讲,还是从国家战略、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上讲,都必须转变并拼投入、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我党是有关近90年 ___世界第一大党,能否带领中国战胜新的挑战,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考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所以,科学发展观科学吸收了自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智慧,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正确理论。 心得之二:发展观的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个 ___。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很好地回答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方法、目的这个曾经比较模糊的问题。 所谓发展观,就是对发展的基本看法,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就是关于科学发展的基本观点、基本看法、基本立场。我们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特别的利益,我们党除了为人民服务没有任何特别的权利。人民的选择成就于我们党的历史辉煌,人民的支持是我们党执政**的力量源泉。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要求,所以,科学发展观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怎样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说要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可持

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一、论文摘要 从辛亥革命开始我们大学生就一直为全民族中最为活跃的一分子,五四运动更是让大学生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走在了时代的前面。为中华崛起、民族复兴老一辈大学生立下了很好的榜样,而的我们这代的大学生更是处在中华民族腾飞的关键时期,任重而道远。大学是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方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关键字 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简单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具体说来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不求实就不是科学,不创新科学就不会发展。它的主要特征有执着的探索精神、创新、改革精神,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理性精神,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实证精神,严格精确的分析精,协作精神,民主精神,开放精神,功利精神,实践精神。 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大学生则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的主要寄托者之一。“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学精神……”胡锦涛主席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委员,并参加分组讨论,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时,说了这一番话。总书记的话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

科学发展观之我见

科学发展之我见 科学发展观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 摘要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背景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 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当前社会的突出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任何片面和错误的理解将导致严重的失误,甚至给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尤其是党和国家的干部必须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现在还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还不是很发达,人民的需要依然在增长,然而旧的生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势在必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势必将革新我国现有的模式,从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第二,实现政治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时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遵循,因此,我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重复苏联和东欧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中国式民主政治制度,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可持续发展,实现各民族和谐共处;第三,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文化领域的建设来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进而促进文化的深入发展,依此周而复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科学发展观与东中西部发展之间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我国各地区也抓住机遇努力发展当地经济,然而,各地经济发展并不均衡。以下我将论述我对科学发展观中“统筹区域发展”的认识,东部经济以山东为例,中部以江西为例,西部则以陕西为例。 山东省位于环渤海经济带,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综合实力不断上升,2004年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三位,2005年以后山东则继续加快发展步伐,经济总量超过江苏位居全国第二位,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广东省。() 山东省陆地面积仅占到全国的%,但是资源丰富能源尤其是电力资源丰富,煤炭、石油产量在国内举足轻重。山东的基础设施较其他省份完善,高速公路、铁路网络四通八达,为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之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调整经济结构,为山东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较高的平台。工农业基础雄厚,制造业蓬勃发展,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山东因此获得“中国的鲁尔区”的称号。由于区域优势,山东省能够便利地利用外资发展本省经济,尤其在引进日韩企业的道路上走得很远。

当好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先行者

当好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先行者 发表时间:2011-07-22T09:17:59.530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展冠群[导读]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展冠群(山东高速路桥集团,山东济南250021)摘要:党的基层干部要身先力行,不断健全机制,抓实载体,当好组织者、实施者,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带头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组织实施;践行者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党的新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基层干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发挥党的基层干部的作用,使之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先行者。 一、不断提高素质,凝聚力量,当好组织者 1.党的基层干部要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必须增强党的凝聚力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党的基层干部要广泛组织党员群众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认真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广大党员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改进作风,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强有力保证。 2.党的基层干部要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必须提高整体素质 党的基层干部的素质高低、能力强弱,直接影响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程度,必须把提高党的基层干部的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要在基层党员中深入开展以党的宗旨观念、群众观念、法制观念、勤政廉政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素质;要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强业务和科学技术知识培训,组织学习法律、历史等文化知识,提高党的基层干部的整体文化修养。 3.党的基层干部要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必须使职工成为受益者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既要解决好职工当前最急、最盼的问题,更要着眼长远,逐步解决工作中的深层次问题;既要强调企业的经济利益,更要注意职工的政治利益;既要强调职工的物质利益,更要注意职工的精神需求,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得以充分地保护和全面实现,从而得到更高层次、更具广泛意义的实惠,实现党的发展成果共享。 二、逐步健全机制,抓实载体,当好推动者 1.健全工作机制 首先,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选人、用人工作,在“德才兼备”的总体框架下,对德才的具体内容进行充实、更新和完善,注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内涵,努力造就骨干党员群体。 其次,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完善领导机制,强化责任分解,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完整工作体系;完善考核机制,完善督查机制,定期督导。 第三,建立典型带动机制。要着力培育典型,善于发挥典型作用,用具有典型意义的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者、诠释者和践行者去带动和引领职工做好实践工作。 2.抓实工作载体 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探索和丰富各种载体形式,使之更加充实完善,形成制度,如“结对共建”、“一线工作法”、“党员教育基地”等。工作中,一方面要注意载体的针对性,如遇到职工观念保守,不敢干、不会干的情况,可以强化基层干部示范引导作用。另—方面,要注意载体的具体性。要明确每一种载体的具体内容和工作目标,增强可操作性,使党的基层干部在工作中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 3.灵活工作方法 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会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党的基层干部要灵活运用工作方法,针对当前工作的新特点,用科学的、全面的观点去研究问题,用辩证的、切合基层实际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确保上级的各项重大决策贯彻落实到基层。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正气与歪风的关系、压力与动力的关系。 三、努力探索,勇于创新,当好实践者 党的基层干部在某种意义上是党的形象,广大员工是从他们身上直接体验党、感受党的。只有每个党的基层干部都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带头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才能使之成为全党生动具体的实践。 1.要坚持思想主导 党的基层干部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旗帜鲜明,科学生动地宣传、倡导和推广一切先进的思想文化,用先进文化占领企业文化阵地,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引导员工克服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的影响,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 2.要代表职工利益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党以民为基,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党的基层干部必须自觉地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要始终着眼于大多数员工,真正为员工排忧解难,办实事,办好事;要组织干部深入一线,深入了解员工的意愿,努力做到“权为员工所用、情为员工所系、利为员工所谋”,始终把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党的基层干部才能真正当好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先行者,党的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真正作用。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的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摘要:通过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进行深刻分析,并且结合一些社会现象,阐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强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需要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人文精神作保障,发展新的科学和人文与社会价值体系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对于我国如何运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积极拉动我国经济,和科学的提高执政能力,指出了科学技术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结合,经济增长 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我先从输电线路工程上的一个实例引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科学与人文方面的问题,比如对于输电杆塔的设计,设计人员通常根据结构规范的要求,或设计为角钢结构塔或设计为钢管结构塔或设计为混凝土电杆,而忽视了杆塔的易于攀爬性。特别是许多超高压输电线路中,有的把塔的脚梯设计在主材的一侧,很短很细,仅供人脚的宽度,没有与脚足够的接触面积,攀爬时费时费力,虽然满足了结构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以及经济的合理性,却没有想一想作业人员如何才能安全、快速、省力的爬到塔顶处理实际问题,尤其是超高压塔,塔体很高,需要有安全的可靠的平台供人在中间累的时候歇息。 从上面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设计符合了科学原理,却没有考虑人的使用问题,我们的社会的发展了为了什么,归根结底,是能够使人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所以科学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下面借此引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是求真; 科学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不以人的意志与感情为转移, 我们的活动越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就越科学, 就越真。所以, 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 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 是逻辑的、实证的、一元的, 是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的。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终极关怀, 是求善; 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 认识体系, 还是一个价值体系, 伦理体系; 因而人文不同于科学, 还往往是非逻辑的、非实证的、非一元的, 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 从上面问题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们的行为方式要本着科学的原则,要符合客观规律,这样才能在正确的方法下产生正确的结果,而我们行为的目的,则应本着人文的原则,因为从原始社会到当今社会,我们最开始是自己自足,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也就是我们在为别人服务的同时,别人也在为我们服务,所以人文精神,侧重的更是能像关怀自己一样的心态去关怀别人,同时别人也能用同样的方式来关怀自己。在当今社会两种精神起到的作用,我们将在下文进行分析。 改革开放开放三十年,国内生产总值迅速上升。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我国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科技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的生活因为科技的提高而变得更加的舒适,然而在科学技术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因素,比方说地沟油,各种有毒的食品添加剂,毒奶粉,瘦肉精,可以说他们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的产物,所以单纯从科学来讲是不能判断

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传统发展管制以下的经济发展遇到了比较棘手的矛盾后,强化并树立新的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纠偏”和“引领”作用,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理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针对性仍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其所包含的丰富内容、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经济提供了科学指南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正文]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又系统地阐述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战略口号所总结出来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党在今后时期内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贯彻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总思路、总策略、总方针。这一理论问题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以胡锦涛总书记领导的新一届党中央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成果,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在新的阶段中提出的一个有关发展的行动纲领,因此,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实践中继承的又一新的发展,也是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 党中央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内函、要义和本质等,是针对我国现行社会发展要求,较务实地提出来的,现实性十明显。如要真正从理论上来阐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阐明发展的科学性,又必须更全面地从理性上来认识。它的内函、要义和本质等应包括有如下几方面内容:即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的规律性;发展中的人性问题等。 1、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其实,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只是邓小平同志用比较生动形象的语词来表述而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客观事物的发展是客观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条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今日的现状,这个无可辨驭的事实证明: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2、发展的规律性。任何客观事物的发展都是符合规律的发展,绝不是随意地或无序地发展,发展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这又是一条不抗拒的事实,自然中的事物发展是如此,社会中的事物发展也同样如此。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来分析客观事物的发展总的规律,主要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应是历史的发展。任何事物发展都离不开一个实际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某事物由过去发展而来的,是历史形成的结果,这是这个事物要继续发展不可否定,或者说不可离开的事实,换言之,也就是说不能割断历史。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带动事物的全面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其内部事物都有一个主次先后的问题,要通过抓住主要矛盾带动其它方面的发展。 注意发展中相互关系的正确处理。在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发展的前提下,还必须注意处理好事物发展的其它方方面面的发展关系,这里面不仅有个先后主次问题,同时还有一个轻重比例,相互协调的关系问题。 3、发展中的人性问题。人是目的、是关键、是主体,这是社会中一切事物发展都会关联到的事实。因为社会中任何一项事物的发展,它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它都需要人去认识,去实践,同时,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最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成果也是为了人去享用。 单从主体这个角度来说,发展要靠人去认识,发展的规律要靠人去掌握。而且人由认识发展到实践行为,中间又有一段很长的距离要靠人去努力克服,才能使规律为人驾驭、服务。

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

目录 引言 (2) 一、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3)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3) (二)主要内容 (3) 二、科学发展观对于大学生的意义 (4) (一)学习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 (4) (二)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5) 三、大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6)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三维状态 (6)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 (7) (二)“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 (7) (三)“全面、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又一重要内涵 (7) 五、怎样践行科学发展观 (7) 六、结论 (10) 参考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 ——以昆明高校为例 摘要:作为“铁肩担道义”和“舍我其谁”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以极强的自觉性和彻底的坚定性来透彻体认和扎实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成为了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对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具有相当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大学生身心成长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产物,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创造性的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重大课题。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做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而我们大学生正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我们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我们大学生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不是一个游乐的场所,而是人生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大学不应成为一个滋生腐化堕落的温床,而应是一个重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训练场。我们要明白自己适合干什么,该干什么,不能得过且过;要着力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丰富多方面知识;明确不谋求自身发展就是退缩,就会落后。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里,退缩没有出路,落后等于死亡。 作为当代大学生,如果不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工作,就难以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取得多大的成就,这也就与国家大力的培养目的相违背。然而,要想做好其中一件事或者想把两件事情同时做好也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筹指导,只有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