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结课论文

世界遗产结课论文
世界遗产结课论文

世界遗产导论结业论文

历史文化名区保护与利用

——乔家大院

姓名:孔雪婷

学号:2012518083

老师:吴淑琴

历史文化名区保护与利用

——乔家大院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乔家大院建造历史,所代表的精神文化及建筑价值进行分析,论证其作为历史文化名区的重要意义。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其当前保护现状提出修改意见。

关键字:

乔家大院,走西口,晋商精神,建筑形态,木雕艺术,法律保护

前言:

山西,素以地上文物之丰、地下能源之巨著称。而今,又以大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不断发现而令世人瞩目,乔家大院乃是其中翘楚。这些精致无比、保存完好的宅院,以它们永远的真实,期待着我们对三晋文明史的阐释,期待着我们对晋商辉煌史的解读。同时对他们的保护与利用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的课题。

正文: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一、乔家大院源始

(一)走西口文化

提到乔家大院的起源,不能不提到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人口迁徙——走西口。走西口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的大规模人口迁徙,与闯关东和下南洋形成近代三股大的移民浪潮。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口外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蒙古,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由于山西移民在移民中占绝大多数,因而当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晋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说是

晋文化在这一地区的扩展。人口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拉近了地区间的距离,增强了它们的认同感。“走西口”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对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

乔家大院正是走西口文化的产物。乔家的祖先正是走过西口,一路发展,终成经商大家。

(二)乔家大院修建过程

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以后有两次扩建,一次增修。第一次扩建约在清同治年间,由乔致庸主持,第二次扩建为光绪中、晚期,由乔景仪、乔景俨经手;最后一次增修是在民国十年后,由乔映霞、乔映奎分别完成。从始建到最后建成现在的格局,中间经过近两个世纪。虽然时间跨度很大,但后来的扩建和增修都能按原先的构思进行,使整个大院风格一致,浑然一体。

乔家大院最初由乔家的先人乔全美修建。乔全美和他的两个兄长分家后,买下了十字口东北角的几处宅地,起建楼房。特点是墙壁厚,窗户小,坚实牢固,为里五外三院。主楼的东面是原先的宅院,也进行了翻修,作为偏院。还把偏院中的二进门改建为书塾,这是乔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

乔致庸当家后,为光大门庭,继续大兴土木。他在老院西侧隔小巷置买了一大片宅基地,又盖了一座楼房院,也是里五外三,形成两楼对峙。在这片房院竣工后,乔致庸又在与两楼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筑了两个横五竖五的四合斗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后来连成一体的格局。光绪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稳,乔家的景仪、景俨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危,费了不少周折,花了很多银两,买下了当时街巷的占用权。乔家取得占用权后,把巷口堵了,小巷建成西北院和西南院的侧院;东面堵了街口,修建了大门;西面建了祠堂;北面两楼院外又扩建成两个外跨院,新建两个芜廊大门。民国初年,乔家人口增多,住房显得不足,因而又购买地皮,向西扩张延伸。民国十年后,乔映霞、乔映奎又在紧靠西南院建起新院,格局和东南院相似。靠西北院,原来有一小院,为乔家的家塾,故把此院叫做书房院。分家后,乔健打算建内花园,从太谷县一个破落大户家买回了全套假山。正待兴建时,“七七事变”爆发,日军侵华,工程停止。日军侵占时期,全家外逃,剩下空院一处,只留部分家人看护。延续至今,乔家大院成了北方民居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二、乔家大院作为文化城区的社会价值

(一)晋商精神的代表

作为走西口文化的产物,乔家大院承载的是整个晋商的精神文明。晋商在经商时崇尚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这在乔家大院所展示的家规家训,号章号规中可见一斑。

“经商之道.首在得人;振兴号务,端赖铺章”。在中堂各字号经商业务和方法与其他商号有相同之处更有不同之略.除了它的资力最厚、经营范围最广、连号最多、名声最大外.还有其与众不同的作风。

1、以义为上,先义后利,以义制利。这对儒、法、墨、道诸家的崇尚功利、积极进取的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它引申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

以刚健自强的创新精神,对待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对待各业。这是和其他商号所不同的一点。

2、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诚信重义是在中堂经营商业的道德的精神支柱。在中堂始终坚持诚信重义.很少唯利是图。他们懂得背离了诚、信、义.就会失去与人的和谐,与环境的和谐.留下贪贾奸商的骂名.这也是与其他商号所区别的点。

3、要求上下人等各处人位,皆取“和衷为贵”。在上位者对下级要宽容爱护但不能偏袒;在下位者亦当体量自重,不得放肆。倘有不公不规之徒一律开除出号。这种仁爱宽容和严格规约、严行赏罚和仁义亲和有机地融合在起的办法,成为乔在中堂在商业中的主要管理支柱。

4、买卖的行为实质上是平等交换。在中堂十分谨慎地对待公平买卖这一商业行为。他们遵循儒、道学说“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的道德准则.要求各处各号人员先从自身做起.以戒欺为训以公平信实为处世根基。为了维护信誉,从不弄虚作假。他们做任何项买卖.总是货真价实.不投机取巧,宁可赔钱也不做玷污招牌的勾当,因而信誉高.近悦远来。

5、以人为贵的用人之道。从上层到下层皆严格选用.既重思想道德的培养,又重才干能力之训练。在中堂的用人之道.既能严格号章号规杜绝不良习气.又能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或破格提拔有为之人或改革号章号规,振奋精神.迎接新的挑战。总之在中堂的用人之道,是建立在“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思想基础上的。

除了这些经商之道外乔家还有特有的致富秘诀:

1、发挥百分之百的潜能。

2、百折不挠的毅力。

3、确定自己的梦想。

4、满足大众的需求。

5、善于运用部属的才干和智慧

6、凡事全力以赴。

7、决定了,立刻行动。其中深意,很值的现在的我们去思索。

晋商的精神文化及其所特有的经商之道是乔家大院在对当代的我们的巨大意义。

(二)清代北方民居建筑风格的代表

不仅是在精神文化方面,在建筑形态,建筑风格,雕刻艺术等方面乔家大院也有着代表性的意义。

1.建筑形态的特色

乔家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 占地10 642m2( 约16亩) , 建筑面积4 175m2,分6个大院, 20个小院, 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 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 高10m有余, 上边是掩身女儿墙和瞭望垛口, 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 显得气势宏伟, 威严高大。大门坐西朝东, 为拱形门洞, 上有高大的顶楼, 中间是城门洞式的门道。进入大门, 是一条宽7 m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 长达80m。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围台, 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 与大门遥遥相对, 为庙堂式结构。长长的甬道将大院分成南北两部分。

北面三个大院, 都是庑廊出檐大门, 暗棂暗柱, 三大开间, 车轿出入绰绰有余, 门外侧有拴马桩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 一、二院为三进五联环套院, 是

祁县一带典型的“里五外三穿心楼院”。里院北面为主房,二层楼, 和外院门道楼相对应, 宏伟壮观。从进正院门到上面正房, 需连登三次台阶,它不但寓示着“连升三级”和“平步青云”的吉祥之意, 也是建筑层次结构的科学安排。南面三院为二进双通四合院, 硬山顶阶进式门楼, 西跨为正, 东跨为偏。中间正面为主院, 主厅风道处有一旁门和侧院相通。乔家大院的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 正院主人居住, 偏院则是花庭和佣人居住。偏院较为低矮,房顶也大不相同, 正院都为瓦房出檐, 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 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 又显示了建筑上的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 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 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从门的结构看, 有硬山单檐砖砌门楼、半出檐门、石雕侧跨门、一斗三升十一踩双翘仪门等。窗子的格式有仿明酸枝棂丹窗, 通天夹扇菱花窗,栅条窗、雕花窗、双启型和悬启型及大格窗等, 各式各样,变化无穷。再从房顶上看, 有歇山、硬山, 悬山、卷棚、平屋顶等, 这样形成平的、低的、高的、凸的, 无脊的、有脊的、上翘的, 垂弧的……每地每处都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

乔家大院是一座集中体现清代北方民居独特风格的宏伟建筑, 全院布局严谨, 设计精巧, 俯视成“喜喜”字形,既有跌宕起伏的层次, 又有变化意境的统一规范, 外见威严高大, 宛如城堡, 内视则富丽堂皇, 结构考究、选材精良。院内斗栱飞檐、石刻砖雕、彩绘金装随处可见, 工艺精湛, 各具特色, 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和研究价值。

2.建筑雕刻艺术代表

1. 木雕艺术

乔家大院随处可见巧夺天工的木雕艺术,而且个个都有其民俗寓意。全院现存有木雕艺术品三百余件,包含很多的民俗内容。另外,一院三门的木雕卡口为葡萄百子图,二院正门木雕有八骏马和福禄寿三星图(又叫三星高照图)。二院二进门木雕有财神喜神。正房门楼为南

极仙骑鹿和百子图。其他木雕还有天官赐福、日升月垣、麒麟送子、招财进宝等。柱头上的木雕也是多种多样,如八骏、松竹和葡萄代表蔓长多子、挺拔、健壮,芙蓉、桂花和万年青代表万年富贵。过厅的木夹扇上刻有大型浮雕“四季花卉”、“八仙献寿”,这些图案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2. 砖雕艺术

乔家大院最有趣的是砖雕艺术,有壁雕、脊雕、屏雕、扶栏雕,俯仰可观。砖雕取材广泛,形象鲜活灵动,颇具风采。乔家大院大门正对面的影壁是一个大型砖雕“百寿图”,“百寿图”是由清代名臣祁寯藻所写,其中一百个令人称奇的“寿”字,或象形、或指事、或会意,法无一雷同,笔势刚劲有力,可谓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之集大成。乔家大院一院的照壁福德祠,是用来供奉土地爷的所在,壁照正中间雕有奇形怪状的寿山石和形态各异、口衔灵芝的鹿,是“福、禄、寿”三星吉祥图。祠壁上还有松树、桐树和蹬于太湖石山上的九鹿———喻意“九路(鹿)通顺”。“百寿图”和“福德祠”连在一起表示“门迎百寿,院纳福德”。

另外,二院正房前面走廊的扶栏雕,依次是喜鹊登梅、奎龙腾空、葡萄百子、鹭丝戏莲和麻雀戏菊;三院大长廊,马头正面麒麟送子,侧面松竹梅兰;四院门楼中为香炉,侧为琴棋书画,掩壁右边为凤凰戏牡、鹿鹤同春,左边为双鱼、戟磬,表示吉庆有余;五院门楼马头为麒麟送子,院内四个马头为鹿鹤

桐松,南正房门楼为菊花百子;六院东院进门两侧为喜鹊

登梅,正房扶栏中为葡萄,东为莲花,西为牡丹等,都是吉祥、喜庆、富贵和平安的象征。

3. 石雕艺术

乔家大院中的石雕艺术虽比较少见,但在民俗的表现方面却是十分精细。五院门蹲石狮底座为“金狮白象”,为“马上封猴(侯)”、“燕山教子”、“辈辈封侯”。南房柱石底垫为“渔樵耕读”、“麻姑献寿”等。六院门蹲石狮石础上有“出将入相”等。

乔家大院建筑雕刻取材广泛,构思巧妙,雅俗共赏,具有强烈的生活趣味,且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思想内涵,体现了宅院主人传统的道德文化和审美情趣。可以说,乔家大院建筑雕刻艺术在山西民居中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充分展现了山西这一地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三、乔家大院的保护

(一)一场关于乔家大院经营权的纷争

作为晋商文化的重要依托,作为正在申遗的古建筑,乔家大院却并未得到应有的保护,与之相反,山西祁县的县政府为了乔家大院的旅游价值,为了乔家大院的经济利益,在2007年主导了一场关于乔家大院产权的闹剧。

2007年12月20日上午,《乔家大院旅游景区投资开发建设项目合作意向书》签字仪式举行,乔家大院的现任经营者——祁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在最后一分钟才得知此事,下午,14人组成的职工代表看到了这份意向书:祁县远大公司代表祁县政府,与上海盛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重庆中昊投资有限公司三方出资成立“山西乔家大院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及董事长为县长李丁夫。乔家大院的经营权作价25%股份归新公司,将交由新公司经营20年。在此期间,该公司每年上缴祁县政府1000万元人民币。

《文物保护法》第24条明文规定,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而且,乔家大院建筑很多是木制的,已不允许对外开放,企业经营后,如果为了赚钱,把这些阁楼都开放了,会对文物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害。在职工代表们的强烈抗议下,陕西省文物局于12月24日叫停。这场闹剧方才得以收场。

虽然闹剧得以收场,乔家大院也得到了相对妥善的保护,但在宣扬民族文化与晋商精神方面,乔家大院的管理者做的仍有很多欠缺。如乔家大院的导游是没有资格证的、来自乔家堡村的小姑娘。他们连讲解词都背不熟练,而且对晋商的文化也不了解。而且,在乔家大院外开设八卦园,里面全是封建迷信骗钱那套,这对游人的思维是很不好的误导。

(二)依法对乔家大院进行保护

正如《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中所定义:本宪章涉及历史城区,不论大小,其中包括城市、城镇以及历史中心或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的和人造的环境。除了它们的历史文献作用之外,这些地区体现着传统的城市文化的价值。乔家大院正是这样一个需要保护的古迹遗址。

乔家大院的保护应依照《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所提出的方法和手段一、在作出保护历史城镇和城区规划之前必须进行多学科的研究。保护规划必须反映所有相关因素,包括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工艺学、社会学以及经

济学。保护规划的主要目标应该明确说明达到上述目标所需的法律、行政和财政手段。保护规划的目的应旨在确保历史城镇和城区作为一个整体的和谐关系。保护规划应该决定哪些建筑物必须保存,哪些在一定条件下应该保存以及哪些在极其例外的情况下可以拆毁。在进行任何治理之前,应对该地区的现状作出全面的记录。保护规划应得到该历史地区居民的支持。二、在采纳任何保护规划之前,应根据本宪章和威尼斯宪章的原则和目的开展必要的保护活动。根据这两条政策,如想解决前文提到的亮点弊端,就应聘请专业导游为游客进行讲解,重点在于宣扬晋商精神,传播乔家大院的建筑文化。同时,取缔八卦园,依照《威尼斯宪章》的规定对乔家大院中遭受过兵燹的建筑加以修复。以上仅仅是我个人对乔家大院保护的一点肤浅的看法。如何能让乔家大院成为真正的历史文化城区,如何将抽象的法律条例化为具体的管理手段是需要我们进行长期探索的。

结论:

正确认识世界遗产、历史城区的文化价值,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遗产保护加以探索,这是我们学习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这门课的目的。对于世界遗产的价值我已有了深刻认识,对其保护与利用我们仍需继续求索。这是不仅仅是我们的责任而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乔家大院的雕刻艺术[J].王永亮. 文物世界, 2009,(05) .

2.乔家大院砖雕艺术的文化意蕴[J].张建喜.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3.乔家大院“转让”风波背后——文物“两权分离”的情理纠葛中国经济周刊,China Economic Weekly;2008年08期

4.乔家大院[J]. 高晓红.城建档案, 2009,(06) .

5.乔家大院:晋商故里旅游时代, Tourism Times, 编辑部邮箱2008年12期

6.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晋商大院中的体现——以乔家大院和渠家大院为例[J]. 李雅琦,胡柏彦.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8,(S2) .

世界文化遗产 结课论文

世界文化遗产 结课论文 中华文明的璀璨时刻 专业:电气及其自动化 班级:08电气二班 学号:0828010070

姓名:赵瀚 关键词:西安,黄山,龙门石窟,保护,管理,可持续发展 内容摘要:本文说明了古城西安的一些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现状,总结文物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提出这些文化遗产在今后的管理方面和工作方向西安,坐落在关中平原,周边环绕着泾、渭、灞、沣等八条河流,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西安地区山环水抱、风景如画,历朝皇帝曾十三次定都于此。故而,西安遗下了无数稀世奇珍,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黄山风景区(Huangshan Mountain)是中国著名风景区之一,世界游览胜地,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8米。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

一对古城的考察 西安,坐落在关中平原,周边环绕着泾、渭、灞、沣等八条河流,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西安地区山环水抱、风景如画,历朝皇帝曾十三次定都于此。故而,西安遗下了无数稀世奇珍,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 (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始皇兵马俑距今有2000余年,其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临潼区,是当今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已发掘了三个呈"品"字形俑坑,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内藏与真人真马大小差不多的陶俑约8000件,战车百余乘,以及数万件实用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于1979年10月建成展厅;二号坑于1976年春发现,于1994年10月建成展厅并对外开放;三号坑于1989年秋建成展厅。 (二)唐华清池 唐华清池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唐皇家园林,建于唐华清宫遗址之上,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饮誉中外的游览胜地,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有:锺灵毓秀的骊山风光,流芳万年的天然温泉,周幽王举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及其烽火台旧址,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旧址。 (三)东汉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距西安百余公里。是我国境内安置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著名寺院,始建于东汉。原寺规模很大,寺内占地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沈阳故宫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沈阳故宫 学院:中认新能源技术学院姓名:徐守秋 学号:71551P19

摘要:沈阳故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旧城中心。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基本建成。乾隆、嘉庆时又增建。占地4.6万平方米。整个建筑楼阁耸立,殿宇巍然,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融汇了汉、满、蒙古三个民族的特色,为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最完整的古代帝王宫殿建筑。建国后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文主要介绍了沈阳故宫的建筑体特征,管理和保护,并针对一些遗产的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了提示和建议,以促进遗产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沈阳故宫;世界遗产;特征;管理与保护;可持续发展 前言:沈阳故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清朝入主中原后改为陪都宫殿和皇帝东巡行宫。沈阳故宫经过多次大规模的修缮,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北京、沈阳两座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 一、沈阳故宫的特征 沈阳老城内的大街呈“井”字形,故宫就设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占地6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114座。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启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等。整座皇宫楼阁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正门有两根盘龙柱,以示庄严。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等。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这种君臣合署在宫殿办事的现象,历史上少见。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10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显示了满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称“金銮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整座大殿全是木结构,五间九檩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古城保护 学院:微电子学院 姓名:徐祥翔 学号:31314D37

中国古城遗产保护 以平遥古城为例 摘要:中国历史之悠久,自然与人工遗产之珍奇,文化积淀之深厚,民族生命之诡秘,不得不称之为天下之一绝。它们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近年来,中国陆续申办成功了许多文化景观与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应该引以为豪的,尤其是一些极其珍贵的古建筑令人叹为观止。但目前的状况却不容乐观,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似乎是与生俱来不可调和的,一方面旅游开发必定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遗产破坏,这样又给遗产保护凭空增添了些难度,另一方面,不搞旅游,不开发旅游资源,一味的通过拨款来对遗产进行保护,这是不现实的,代价是不可小视的,所以还得发展旅游,开发旅游资源,或许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只有“狼狈为奸”才能调和它们之间的尖锐矛盾。一方面为我国遗产之丰富而感到自豪,一方面又担心这些遗产不会随着时间之大流而逐渐消失,现在的旅游开发之不合理日趋恶化,这肯定会阻碍对这些遗产的保护。因此,我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能够切实加大遗产保护力度,切实加强完善旅游市场管理机制,打造出有影响、有品位的遗产旅游盛宴,从而缓和乃至消除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间的间日矛盾。 关键词:古城旅游发展遗产保护现状矛盾办法 一、为什么要进行遗产保护? 为什么要进行遗产保护?因为中国历史之悠久,自然与人工遗产之珍奇,文化积淀之深厚,民族生命之诡秘,不得不称之为天下之一绝。它们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这些遗产,这是我们应该引以为豪的,尤其是一些极其珍贵的古建筑令人叹为观止。一方面遗产能彰显一个国家的创造和智慧,气质和灵魂;另

颐和园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摘要: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皇家园林无疑是集大成之作,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之美、规划设计之精无愧为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杰作和世界著名园林的瑰宝。 关键词: 皇家园林谐趣园长廊耕织图 一、公园简介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之一。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内。用昆明湖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整个园林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精致的建筑。山脚下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虹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构思巧妙,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堪称罕见。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二、设计初稿 过去皇家所建造的东西,施工前必须先设计图样,而这种图样必须是平面而立体效果的,有基本的透视和明暗,看上去能一目了然,而负责设计描绘的人又必须是一流的宫廷画师,然后再制作“烫样”核算等。这张“设计图”,是颐和园建造之初的设计图,是清代难得的一幅颐和园总体建筑规划布局图。此图对中国早期的皇家建筑设计、研究、地理环境学等各学科有着很重要的史料价值。三、传说故事 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有一个被喻为牛郎化身的镇水铜牛,在西岸有一处被喻为织女化身的耕织图,它们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这两个景观的来历也缘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清乾隆十五年,初建清漪园时,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人间”,那佛香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殿,昆明湖要宽阔,好比天河,并在湖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织女图,这样一来就更像天河了,

世界遗产结课论文

世界遗产导论结业论文 历史文化名区保护与利用 ——乔家大院 姓名:孔雪婷 学号:2012518083 老师:吴淑琴

历史文化名区保护与利用 ——乔家大院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乔家大院建造历史,所代表的精神文化及建筑价值进行分析,论证其作为历史文化名区的重要意义。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其当前保护现状提出修改意见。 关键字: 乔家大院,走西口,晋商精神,建筑形态,木雕艺术,法律保护 前言: 山西,素以地上文物之丰、地下能源之巨著称。而今,又以大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不断发现而令世人瞩目,乔家大院乃是其中翘楚。这些精致无比、保存完好的宅院,以它们永远的真实,期待着我们对三晋文明史的阐释,期待着我们对晋商辉煌史的解读。同时对他们的保护与利用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的课题。 正文: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一、乔家大院源始 (一)走西口文化 提到乔家大院的起源,不能不提到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人口迁徙——走西口。走西口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的大规模人口迁徙,与闯关东和下南洋形成近代三股大的移民浪潮。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口外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蒙古,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由于山西移民在移民中占绝大多数,因而当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晋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说是

世界遗产鉴赏课程论文

众里寻他千百度——与张老师《世界遗产鉴赏》课程“世界遗产的保 护”观点商榷 摘要:通过本学期的《世界遗产鉴赏》课程,对于如何更好地保护世界遗产引发了我的思考,本文就如何保护世界遗产提出了几点我的观点。 关键词:世界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世界遗产?“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与自然景观。世界遗产具体可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文化景观遗产4个类别1”。 表1 中国列入“世界级”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类型个数名称 文化遗产 32 长城1987、明清皇宫1987、敦煌莫高窟1987、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1987、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拉萨布达 拉宫—大昭寺1994、曲阜孔庙—孔府—孔林1994、武当山古建筑群 1994、平遥古城1997、苏州古典园林1997、丽江古城1997、颐和园 1998、天坛1998、大足石刻1999、青城山—都江堰2000、龙门石窟 2000、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明清皇家陵寝2000、云冈石窟 2001、高句丽古迹2004、澳门历史城区2005、安阳殷墟2006、开平 碉楼与村落2007、福建土楼2008、‘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2010、 元上都遗址2012、大运河2014、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2014、土司遗址2015、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2017、良渚古城遗址 2019 自然遗产 14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1992、黄龙风景名胜区1992、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1992、三江并流2003、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 三清山2008、中国丹霞2010、澄江化石遗址2012、新疆天山2013、 湖北神龙架2016、青海可可西里2017、梵净山2018、中国黄(渤) 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2019 双重遗产 4 泰山1987、黄山1990、峨眉山—乐山大佛1997、武夷山1999 文化景观 5 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五台山2009、杭州西湖文化景观2011、红河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2013、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2016注:名称后年份指批准或命名时间 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现状如何呢?孙克勤教授指出,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 1李如生.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2011,35(05):38-44.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我心目中的长城长城,是我早已向往的去处。暑假里,我如愿以偿饱览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长城风光。八达岭耸立在北京西郊,远望起伏连绵,近看山岭陡峭。长城盘旋在山梁上,像腾飞的龙。站在长城上往下看,只见停车场的一辆辆轿车如甲虫,一个个行人如蚂蚁;往上仰望,蓝天白云,烽火台傲然挺立。登长城看起来容易,走起来气喘吁吁,好不容易才走到好汉坡,大家都累得汗流满面。妈妈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不自满。”听了妈妈的鼓励,我又坚持往上登,终于登上了八达岭长城高处——烽火台。 爸爸告诉我:这是古代秦朝,为了防御匈奴的入侵,劳动人民用肩挑手扛,用砖石砌成的。以后逐渐连成了万里长城。我们的心情都很激动,从不同角度,选取不同的景点,拍下了10多个镜头。站在长城上,我浮想联翩:二千多年前,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就能烧出那么质好量多的火砖,砌成了坚实的城墙,实在是了不起!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把祖国的各行各业建设得蒸蒸日上、欣欣向荣。长城,被 __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要保护好长城,更要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我今年9岁了,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要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世界的和平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

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长城连续修筑时间之长,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艰巨,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富,确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难以相比。 __评论长城时说:“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丁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所以说,长城作为人类 __奇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之无愧。长城,是我们中国的一条长龙,是见证中国发展的有效见证。所以我们要到长城去玩。这也验证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含义 当汽车行驶在乡间小道时,作家冯骥才再也没有了写作的冲动。往日白砖青瓦的农舍冒出了西洋式的尖顶和闪着异光的马赛克,炊烟袅袅,小桥流水成了埋藏在心底的梦。冯先生开始四处奔波,大声疾呼:救救我们的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博大而宽广。她无处不在――溶于书本,徜徉于江南小道,盘旋在峭壁飞檐。我们被这种浓厚的文化信息包围着,却道貌岸然地做着蟪刽子手。忘记历史就是背叛。我们的文化遗产是 __见证。秦始皇的`兵马俑至今气宇轩昂地挺立着,隋朝大运河的波澜依旧拍打着千年的岸堤。孟江女的哭声凄婉悲恸,纤夫的号子似乎仍在耳边萦绕。沉淀了千年的沉浮、繁华、屈辱、悲愤,这些文化遗产烫帖了坎坷的心灵,将肃穆呈于世人。刀光剑影去了,长歌悲哭停止了,豪情厮杀消逝了。一切随着大江东去,只有千年松柏和着轻风耳语。

中国自然与文化遗产论文

故宫,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概况及其保护利用价值叶艳娟政法学院1001班2010102010137 【摘要】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相传天上有房屋一万间,天子用来自谦,于是少了半间。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鼓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今天人们称它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是界五大宫之首。还是世界保留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是有最多古代建筑群的中国的首都,中国人心之所在。 【关键词】故宫文化遗产概况保护利用价值 一故宫的概况 故宫,即在封建王朝统治结束的时候前王朝皇帝所居住工作的宫殿建筑群,现多指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故宮內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故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故宫的官方名称是“故宫博物院”(The Palace Museum),但在欧美国家出版的旅游小册子里,通常都称其为“紫禁城”(The Forbidden City),并附加说明它是中国明、清两代王朝的皇家驻地。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4年公元(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古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明武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

关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关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 郑雪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 公管41 学号: 2234126 指导教师: 陈瑞红职称: 副教授 2007 年6 月20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关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综述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郑雪 指导教师陈瑞红 摘要: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世界 文明发展的见证。鉴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和无价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在世界各国均引起了高度重视.本文从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现状和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三个方面来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和总结,针对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文化遗产;基本概况;存在问题 A Summary of China’s Cultural Heritage Student majoring in the public institution administration Zhengxue Tutor Chenruihong Abstract: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a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being, tropical representation of culture in all sort of area and regions, witness of development of world’s civilization, has been destroyed in a larger and larger degree over years. Protecting world’s cultural heritage is taken seriously by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paper, based on other’s research, introduces and sums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ree aspects: its cont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protecting it. In view of theirs , I give my own opinion and analysis. Keywords: cultural heritage; basic connotation; problem 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见证。多年来,世界各国文化遗产受自然或人为破坏的程度逐渐加大,鉴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和无价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世界各国均引起了高度重视。 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 当今如何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很好的传承、保护和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1997年以来各种相关书籍、学术期刊和研究论文进行检索、统计、分析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研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现状研究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等方面。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论文课题名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学生姓名刘瑜亮 学号201231160917 专业公共管理类 班级公管9班 2013年6月5号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摘要: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见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对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它既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同时我们也需要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中领略起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开发保护保护策略 1 中国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基本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觉得文化遗产的珍贵,地球上的东西是亿万年逐渐演变而来,保护世界遗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物质,非物质遗产等)都对人类对历史的了解与人类的发展和保护自然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保护世界遗产,爱护生命,爱好和平,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才会转得更久...所以,认识中国的世界遗产与保护世界遗产刻不容缓!确定并保护世界遗产,对于我们今天传承文明、审视生命、认识历史、认识自然,进一步改善和创造人类的生存环境,意义重大。它的认识价值绝不是任何文献资料和用文字写成的历史书所能替代的。中国有许多处世界遗产,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为中国和世界所知。

为了使物质文明进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为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于1972年倡导并缔约了《保护和世界文化的自然公约》。 中国于1985年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中国起步较晚,但是后来居上。截至20120年8月1日,中国已有40处世界遗产,名列第三,位于西班牙与意大利之后。 自90年代以来,人造景点的旅客大幅减少,传统公园也日渐衰退,而世界遗产却为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所关注,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空前的世界遗产申报热。中国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具备申报世界遗产基础条件的地方也相对较多,但推动世界遗产申报热的主要动力,是世界遗产的品牌效应及其作为特殊资源所显现的垄断经营价值。在看到世界遗产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少干部也因申报世界遗产成功显了政绩并得到晋升。这种榜样作用,使一些地方政府不做真正研究便盲目地耗巨资为申报创造所谓 的条件。有些地方为了申报世界遗产进行环境治理,甚至将一些重要的反映遗产延续性的建筑,以妨碍景观建筑为名予以拆除。还有些地方规划部门,设计套用一般旅游景点方案,严重破坏了遗产原有历史环境和风貌,致使申报热变成了破坏热 2 中国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论文

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赏析论文 摘要: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和拥有的宝贵财富,它因其具有特定的价值,而成为当今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然而,对遗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索取,使我国的自然文化遗产正处在有史以来的高压力和高损耗期。因此,本论文就有关世界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来展开叙述,并举出具体的实例来阐述个人观点。 关键词:世界遗产开发保护 1、中国世界遗产的发展现状 1.1 中国遗产前期发展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倡导缔结,目的是对具有特殊世界意义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进行识别和保护。中国1985年正式加入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现有175个缔约国,已有730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86年开始申报世界遗产,2007年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中国从1996年至今,几乎每年都有世界遗产申报成功,截至2010年8月,中国已拥有包括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古典园林、古村落等在内的40项、65处世界遗产地,世界遗产数量仅次于意大利(44项,含跨国项目)和西班牙(41项,含跨国项目),位居世界第三,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 中国自1987年故宫、长城等第一批世界遗产入选以来,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现已拥有35处世界遗产,其中包括25处世界文化遗产、6处世界自然遗产、4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此外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仅次于意大利、西班牙两国,名列世界第三位。此外,中国目前还有100多处遗产地,现已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1.2 中国遗产后期发展 自90年代以来,人造景点的旅客大幅减少,传统公园也日渐衰退,而世界遗产却为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所关注,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空前的世界遗产申报热。中国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具备申报世界遗产基础条件的地方也相对较多,但推动世界遗产申报热的主要动力,是世界遗产的品牌效应及其作为特殊资源所显现的垄断经营价值。在看到世界遗产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少干部也因申报世界遗产成功显了政绩并得到晋升。这种榜样作用,使一些地方政府不做真正研究便盲目地耗巨资为申报创造所谓的条件。有些地方为了申报世界遗产进行环境治理,甚至将一些重要的反映遗产延续性的建筑,以妨碍景观建筑为名予以拆除。还有些地方规划部门,设计套用一般旅游景点方案,严重破坏了遗产原有历史环境和风貌,致使申报热变成了破坏热。 世界范围内预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数量增加很快,世界遗产的审批也随之越来越重。为使世界遗产更具代表性和平衡性,世界遗产委员会要求包括中国在内,世界遗产项目超过20个的国家少报或暂停申报。预备申报世界遗产的地方,要认真考虑当地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地做好申报世界遗产工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有关机构对中国的35处世界遗产进行监测,其报告认为中国的世界遗产处于良好状态。这是长期以来社会各方面,特别是世界遗产地努力做好世界遗产保护的结果。但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工作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近几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对这些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和担忧。世界遗产申报成功后每6年就要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次检查,如果遗产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面貌被破坏或改变,将可能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若不能按期整改,恢复原貌或破坏性造成原貌不可恢复,将被《世界遗产名录》除名。目前全球730处世界遗产中,已经有31处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的世界遗产虽无一处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但也必须引以为戒。 2、中国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 中国世界遗产正面临着法规不健全、旅游业的超载、错位开发的严重威胁,有的甚至面临存亡的困境。在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旅游开发中,遗产资源浪费、蜕化及遗产地环境被污染、生态系统失调等现象已屡见不鲜。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结课论文

五台山自然文化遗产 摘要:五台山原先并不叫五台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道场。东汉永平11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白马寺来到五峰山一带,认为这里是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于是就在这里建筑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历经各个朝代的修建、扩建,以台怀镇为中心的寺院最多时曾达到360多座,直到今天还保留着100多座。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位于全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2009年6月26日,五台山被正在西班牙召开的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五台山包括从公元4世纪到19世纪(中国北魏、唐、宋、元、明、清)的佛教建筑及独特的圣山环境景观,反映了各个时期建筑艺术和技术的杰出成就和特点,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品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造访五台山,因此对它的破坏也是也来越严重。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不能挥霍,而应加大保护力度,保持其原真性和自然性。 关键词:世界遗产五台山宗教景观自然景观 一、五台山简介: 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五台县,周五百余里。中心地区台怀镇,距五台县城78公里、繁峙县砂河镇48公里、忻州市150公里、山西省会太原市240公里。在北纬38°50'~39°05'、东经113°29'~113°44'之间,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其中五座高峰,山势雄伟,连绵环抱,方圆达250公里,总面积592.88平方公里。五台山方圆约32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巨柱拔地而起、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古建艺术、历史文物、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1982年,五台山以山西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历年来获得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遗产”等荣誉。 二、宗教景观: 传说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传说佛教的文殊菩萨初来中国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观内,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

《世界文化遗产》课后反思

《世界文化遗产》课后反思 《世界文化遗产》课后反思今天早上的第一节课,我上了一次《讨论课》。这次讨论课的主题是“你喜欢怎么样的学习”和“你希望老师怎样上课”。这节课我是放在图书馆进行的。进馆后,学生都坐在位置上,等待着我给他们上课。我说:“你们想要怎么坐?”大家高兴极了,大部分学生说想要坐在后面的毯子上,我说当然可以,他们就冲向了毯子,还有几个仍然坐在座位上。待学生坐定。我说:“我们这节课不上课文,而是来一次大讨论。”我把讨论的问题写在白板上:你喜欢怎么样的学习?接下来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他们内心的小宇宙爆发了。有的说边玩边学;有的说学感兴趣的东西;有的说去野外学;有的说去家里学;有的说最好有奖励、有竞争地学;有的说从课外书当中去学习有的说可以看影视作品;有的说边玩游戏边学;还有的说边吃东西边学……我感受到,这是孩子们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最渴望的学习方式。当孩子们讨论完这个问题,我说:“非常高兴你们能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跟大家交流。那么现在在来讨论这个问题:你希望老师怎样上课?学生说,我希望老师很温柔的对待我们,老师和学生每天都很开心。我希望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学习,就像现在这样。我希望老师上课时有趣生动的。我希望我们在美丽的教室里学习,环境要好。我希望全校老师和同学都能够帮助我们。我希望能换班上课,如果我们能去六年级上课,或者可以去一年级上课甚至幼儿园上课,玩幼儿园里的滑滑梯,那该多好啊。我希望我们上什么课就有什么道具工具来配合……孩子们的想法真是太出乎我意料了。他们天真可爱,活泼浪漫,这种天性,我们直到现在才去关注,才想要去释放。真恨这一天来得太晚。他们已经是四年级了。但是我想他们还是很幸运的,因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会有所改变。在讨论完这两个问题后,我说:“我知道你们内心渴望着这样的学习方式,现在我们也可以这样上课和学习,这是我们接下来的目标。有一所学校叫“夏山学校”你们猜一猜,这所学校是什么样的?学生议论纷纷。“那让我们亲眼去看看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吧。”看介绍“夏山学校”的视频。看完视频再让学生谈谈感受。学生都非常羡慕,这样的学校真好。接着我又向学生推荐了视频中讲到的几本书《夏山学校》《窗边的小豆豆》《夏山学校的故事》。因为书本有限,所以我让他们分组看,传阅,看在课余的时间看。我相信,这节课会在孩子们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改变,从现在开始。 9:50——10:30 上午第二节课学习世界文化遗产——筛选问题上次课,我让学生看了《长城》的纪录片,把提出的问题粘贴在软木板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一层层把最有价值的问题筛选出来。学生一共提了以下问题这些问题:1、长城上有多少个城台?2、造长城造了几代?3、为什么叫万里长城?4、长城是长什么样的?5、古时候的长城会经历各种变化,都变成什么样了?6、那石砖上的字是怎么来的?7、解说员为什么说长城上的石砖是年轻的?8、记录片中长城上的云为什么是紫色的?9、长城上的大炮是谁发明的?首先,我让学生聚集在软木板前,我说:“请你们看一看板上的问题,如果你能直接回答的,就把它拿下来。”第一批,我们拿下了“长城上有多少个城台?”“造长城造了几代?”“为什么叫万里长城?”“长城是长什么样的?”“记录片中长城上的云为什么是紫色的?” 这些问题。接着我又说:“哪些问题是你稍微查查资料就能找到答案的,请你把它拿下来。”于是又拿下了第二批“古时候的长城会经历各种变化,都变成什么样了?”“解说员为什么说长城上的石砖是年轻的?”最后还剩下两个问题,我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选择“那石砖上的字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学生有10人。选择“长城上的大炮是谁发明的?”有13个人。为了更方便地解决问题,我把它们分成两大组,各大组各选了2个组长。教室里的座位也分成两边。这节课我们选择出了接下去要探讨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都江堰的发展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土木工程学院09级给排水班刘杨 【概要】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是当今世界上硕果仅存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它以规模宏大、科学布局、费省效宏、代有兴建、历久不衰而举世闻名。都江堰的发展与时代和科技进步紧密相联,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更加有利于都江堰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是都江堰发展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发展 【正文】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岷江上游出山口,地处成都冲积平原扇面的顶端,高屋建瓴控制着整个成都平原的水利资源,工程顺江而筑,依山而凿,主要由互为依托的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部分组成。据史料记载,工程最早始建于公元前 256 年的战国后期,为秦蜀守李冰率。得川西民众,历经 25 载修筑而成,史称“川西第一奇功”益于都江堰灌溉之利,洪旱灾害频繁的川西地区,从此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 1、都江堰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 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建筑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价值的单体或连接的建筑群。。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科学内涵,2000 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 24 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1.1. 硕果仅存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规模宏大、布局科学、费省效宏,代有兴建,历经 2260 而不衰,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也是世界水利史上设计施工最完美、最先进、最科学独一无二的无坝式引水枢纽,“古为今用” 硕果仅存的奇观。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1.2. 可资借鉴的治水哲学思想和管理经验。都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而“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指导思想,其实质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正确引导,利用有利条件消除不利因素,同时要随时间、地点和具体条件的变化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课后反思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课后反思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部编本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七的内容。这一习作题要求学生选择一处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搜集资料,写一份简介。怎样使学生在习作中能确定重点,选有特点或有价值的内容,把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实用的语言,在习作中体会历史遗产的魅力或感受祖国美好山河的美丽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课前指导,收集材料。 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虽然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但是能亲自去游览的学 生却并不多,而且以前学生很少接触过简介文化遗产一类的写作,这无疑增加了习作的难度。这次习作,如果课前没有收集资料,学生将无从下笔。因此几天前,我就布置学生确定景点,然后通过书籍、网络等收集材料。为了让学生人人课前对“文化遗产”有所了解,对上网收集资料有困难的同学,我让有条件的同学助他一起合作查找资料,力争人人手中都有一点资料,准备习作素材。 二、抓住重点,适当取舍。 如今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材料。但在大量的材料面前,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是现代人应具备的能力。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力,要老师一步一步指导,才能逐步提高。在课前收集材料的时候我告

诉学生,一处世界遇产的资料很多,不可能都摘录下来,要有所取舍,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有趣的收集下来,待习作课上用。课堂上我着重指导学生如何取舍材料。引导学生重要的就保存,不重要的就删掉,这样步步教给学生处理和运用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先说后写,降低难度。 “说”是前提,写是说的书面表达,只有在充分“说”的基础上,写才有望水到渠成,在动笔前,我先让学生交流收集和整理的资料,目的是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通过汇报和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进一步感悟习作的写作方法;在听、说中,可使学生找出自己的差距,从同伴那里学习多角度表达。 四、参与实践,获取新知。 本次习作蕴涵着很强的实践性。在课前查找资料,给了学生大量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这种实践的过程中很自然地也是很快乐地学习知识,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中也注重让学生结合实际在实践中学习新知。学会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简介,掌握写作技巧。正如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

旅游名胜与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风景名胜区规划论文 中国历史悠久,崇尚自然,独树一帜,影响深远。而中国自古便有注重人文的传统。“中国之宫室庭园,家屋居住,莫不有人文精神其内”。我国传统的风景名胜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也正因此,许多甲盖天下的园林胜景,并不仅仅胜在湖光山色,更胜在源远流长的人文景观,它们往往由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所以,我们在进行规划中应充分重视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作用。 风景名胜,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凡具有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为风景名胜。 风景名胜等级的划分及管辖 (1)风景名胜区等级的划分 风景名胜区按其景物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等,划分为三级: ①市县级风景名胜区 由市、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市、县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省级主管部门备案。 ②省级风景名胜区 由市、县人民政府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备案。 ③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国务院审定公布。 (2)风景名胜区的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管全国风景名胜区的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设部门主管本地区的风景名胜区工作。 ①风景名胜区依法设立人民政府,全面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规划和建设。 ②风景名胜区没有设立人民政府的,应当设立管理机构,在所属人民政府领

浅谈法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课堂序列号____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法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课程名称: 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联系方式 任课教师 20 年月日

浅谈法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滚滚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滔尽了多少是非成败,却在无意间留下了它走过的痕迹。宏伟的文化遗产令人叹为观止,这些伟大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人类在闲暇时欣赏的对象,更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笔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我们除了使用它们,更应该懂得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下面笔者将通过对法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描述,来论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无庸讳言,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法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头。 法国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梅里美《历史性建筑法案》颁布于1840年,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文物保护方面的宪法。此后,1887年又颁布了历史文物建筑保护法,即《纪念物保护法》。这部法律明确重申了作为法国文化遗产的传统建筑的保护范围与标准,并组建了一个由建筑师组成的古建管理委员会,负责作为法国文化遗产的选定及保护工作。1906年,又通过了第一部《历史文物建筑及具有艺术价值的自然景区保护法》,除建筑外,树木、瀑布、悬崖峭壁等极具艺术价值的自然景观,也被纳入到了法律保护范围之内。但现行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所遵循的法律规则,基本是1913年颁布的《历史古迹法》和1930年颁布的《景观保护法》。1913年颁布的《历史古迹法》已经包含了现行保护制度的基本内容。在这部法律中,对文物所有者的权力,做出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准许国家直接对已经列入遗产名录的古建文物进行修缮。同时,对现有遗产进行登记造册,重要者还要列入保护名录。 1941年,法国将1913年制定的《历史古迹法》中与地下出土文物有关的部分独立出来,单独制定了一部《考古发掘法》,从而为后来的考古发掘提供了法律支持。此外,1962年通过的《马尔罗法》即《历史街区保护法》和在这一法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1973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一同构成了法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最主要的法律防线。这些法律法规在后来尽管经历过无数次修改,但其影响力一直辐射至今。 当然,拥有完善而且系统的法律支持还远远不够,更需要严格地执行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 在法国的里昂,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12-16世纪建筑的古街巷区,区内有250栋“保护建筑”,如12世纪的大教堂等,大量的住宅、商铺古建筑构成了古老街区的历史风貌。在19世纪以后建设的建筑,在风格上也与古建筑十分协调,从而使整体风貌古色古香。这里不但保护了古老的文物建筑,还保护了后世不同时期建设与之相协调的其它建筑,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当初,政府为了保护这个历史街区,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增加地区活力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先是对所有住宅进行整修,将上个世纪的纺织厂及工人的住宅作为历史景观加以保护,按原样整修,外部加以粉刷,室内加建厨房、卫生间,通过改善条件使其可以继续居住,留住了原来的居民。按着改善交通,围绕老城区修环路,建停车场截留外来车辆,减少古城区的交通量,只允许居住在老城区的人才可以开车进城;同时修地铁、红绿灯控制,减少地面交通,提高通行效率,而又不拓宽旧有古街道。 不难看出,法国里昂的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政府高度重视、法律法令严格、新旧建筑共融、交通设施完善、生活习俗延续。在当前各地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困难重重的矛盾中,法国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检讨、启迪运作。 众所周知,法国是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国度。塞纳河边的漫步,香榭里舍林荫下的低徊,酒吧里的慢酌,咖啡馆里的细语……还有在这里随处可见的街头艺人,他们是一种艺术文化的代表。或是有备而来,或是即兴表演,整个市区充满着艺术的气息,这些艺术家尽情的展示着自己,向游人诉说着艺术的情愫。大多数法国人向来崇尚自由,他们追求更多的是生活的品质。法国的传统文化如此,现如今的法国亦如此。这种对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传承,与文化遗产的良好保护不无关系。可以想象,置身于如此具有文艺气息的建筑中,人的心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