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导论

几个关键性概念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几个关键性概念

?稀缺性:有限性;相对、绝对

?机会成本

将稀缺的生产资源用于此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而损失的用于次佳用途所能获得的回报

?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

理性行为,亦称最大化行为,是指人们的行为目标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或者说,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人们总是选择能够为他们带来最大利益的那一个。

研究对象

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和结果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确切地说,劳动经济学研究雇主和雇员对工资、价格、利润以及雇佣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行为反应。‖(伊兰伯格、史密斯)

研究劳动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机理

―研究在人的理性行为遵循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人们在生产中将做出什么样的劳动投入决策‖。(赵履宽)

研究劳动关系及其运行规律

研究与劳动相关的问题

研究对象的具体表述

以劳动力的经济活动为中心,研究各种劳动经济现象及其运动规律,涵盖劳动力市场及其变化、劳动力的投入与产出效率、劳动经济管理及其运作机制、劳动和谐关系的维护、社会劳动问题的处理等领域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古典学派

制度学派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经济学说

新古典学派

新制度学派

劳动经济科学在我国的建立

当代劳动经济学主流:以新古典框架为基础并兼有制度主义分析

古典学派

代表人物: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工资差别

∮大卫?李嘉图:工资性质、工资决定

∮斯图亚特?穆勒:工资基金

∮让?萨伊:市场法则论

特点:

认为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商品的市场是相似的

制度学派

代表人物

埃里?理查德:《美国劳工运动》

特点

一般不涉及正规模型或对劳动力市场的数量分析,主要侧重于对劳工运动的历史研究以及对当时劳工问题的调查研究

利用制度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来解释市场运行的结果,是制度学派的主要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经济学说

⊙劳动价值论

⊙价值、劳动二重性、生产价格理论

⊙剩余价值论

⊙利润、地租、工资理论

新古典学派

第一阶段(19世纪末)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经济学原理》强调市场性供求的竞争作用是形成劳动力市场运行结果的主要因素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

庇古:《财产与福利》工资、工时、劳动力职业分布、流动、教育、培训

希克斯:《工资理论》需求、供给概念,集体谈判模型

道格拉斯:把经济理论与计量方法相结合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

?刘易斯:工会与工资决定

?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

?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高等教育的社会和个人受益率;消费者的行为模式)

新制度学派

第一阶段(20世纪40-50年代)

侧重于研究劳动力市场实际如何运行的理论和实践(案例研究)

约翰?邓洛普;阿瑟?罗斯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开始)

提出―二元的‖或―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理论,强调工会和公司政策及社会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影响

米契尔?派尔雷;皮特?多林格尔等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

在奥利弗?威廉姆森领导下,新制度经济学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它把旧制度学派的有限理性和新古典学派的竞争效率最大化的方法融合起来,以解释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特征,如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和自由雇佣政策

劳动经济学的新古典学派和制度学派的理论框架比较

新古典劳动经济学派

?强调市场机制及市场性因素在决定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

?理论之一:关于人类行为模式的本质-经济人;理性人;个人主义者

?理论之二:关于市场本质与运作-劳动力市场虽有些特殊属性,但同样具有高度竞

争性

制度学派

?人类行为的适度模型

?强调制度性、社会性要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劳动经济学的新古典学派和制度学派的方法论比较

新古典学派

经常从可检验的一般假设条件出发,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来推断某些理论上的预测

大量运用边际决策规则:最优状态{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制度学派

经常运用案例研究和归纳法,认为这些方法有助于人们揭开劳动力市场实际运作的面纱。

劳动经济学科在中国的建立

始于20世纪20年代,且大多被纳入劳动社会学或劳动立法

?1929年,陈达《中国劳工问题》

?1931年,朱通九《劳动经济》

?1958年,劳动经济专业

?1982年,任扶善《劳动经济学》

?1991年,杨体仁《现代劳动经济学原理》

研究方法

一般方法

★实证分析方法

★规范分析方法

具体方法

★社会调查法

★实验方法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比较分析法

★统计方法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实证分析方法

定义:重点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

步骤

1)建立预测行为用的数理模型

2)用计量经济学的办法检验数理模型所表达的理论是否符合现实

3)用检验过的数理模型,预测经济行为人的行为

特点

1)研究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本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2)研究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3)试图超越和排斥价值判断

规范分析方法

定义: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价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回答经济行为人

的选择―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基准:互惠原理

特点

1)研究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释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问题,即说明其对于社会的意义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2)研究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关心经济运行的结果是否合理、公正互惠原理

“互惠‖交易

1)交易所涉及的所有各方都受益

2)一些人受益,而没有人受损失

3)从事交易的部分人受益,部分人受损,但是收益者的收益足以补偿受损者的损失―互惠‖交易不能实现的障碍

1)信息障碍——不知情

2)交易障碍——法律约束

3)交易费用无法解决

4)市场缺位

劳动经济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应结合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研究和处理劳动力市场的问题

不能脱离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制度和全球化及网络经济发展的背景 注意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相结合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劳动经济学?

2、联系实际谈谈生活中与劳动经济学相关的经济现象和事件。

第一章劳动力市场概论

劳动力的基本概念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类型、作用

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

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

政府与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的几种涵义

人的劳动能力

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劳动者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的劳动者的总和

劳动(能)力的科学含义

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

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之内的能力

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相关概念

人口:生活在一定社会和一定区域内的人的总和

劳动适龄人口: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

劳动力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体(现实

的、潜在的)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劳动力: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

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劳动力资源

某一时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源数量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七部分人口群体:

(1)劳动年龄内的在业人口;(2)未达劳动年龄但正从事社会劳动的就业人口;(3)超过

劳动年龄仍继续从事社会劳动的就业人口;(4)劳动年龄内的失业人口;(5)劳动年龄内的从事家务劳动的人口;(6)劳动年龄内的在学人口,(7)劳动年龄内的其他具有劳动能力人口

其中:(1)~(3)为社会在业人口;(1)~(4)为现实劳动力资源;(1)~(7)为潜在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市场的涵义

?几种代表性观点

按照市场规律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一种机制

劳动力商品买卖关系的总和

劳动力进行流动和交换的场所

实现劳动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方式,是其内在机制和实现形式的统一

劳动力市场的涵义

三方面把握:

是劳动力要素的交换场所,既可以是有形的(职业介绍所、人才市场等),也可以是

无形的(如法律服务中心、信息中心等)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要素是价格,价格决定劳动力要素供求双方的市场行为

劳动力市场反映了一种机制。劳动力的供求双方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

制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劳动者只能被雇佣或租借,劳动者本身不能被出卖和购买

劳动者对劳动力拥有不可动摇的所有权

劳动力受雇或出租的条件不仅是工资的多少,而且还有工作时间长短、工作环境好

坏等其他因素

劳动力市场的活动不仅由工人和用工单位双方决定,而且受到政府、工会、雇主和

舆论等社会力量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的类型

按照劳动力市场范围划分

区域劳动力市场:根据买卖双方彼此搜寻的地理范围(乡村、城市;国际、

国内)

产业劳动力市场:根据交易的产业范围(建筑业、煤炭业等)

职业(工种)劳动力市场:根据交易的职业(工种)范围(职业经理市场、

保姆市场等)

按照职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划分

国家公务员市场(学历、专业、年龄、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以及公众形象等)

职业经理市场(经营管理才华)

专业技术人员市场(不可替代的专门知识、技能、经验)

普通劳动力市场(普通工人、管理人员、服务业从业人员等)

按照雇佣关系划分

外部劳动力市场

内部劳动力市场:当有一系列正式的规则和程序来指导和限制企业内部的雇佣关系

时,就认为存在内部劳动力市场

按照就业条件划分

优等(高级)劳动力市场

特点:职业稳定,工资水平高且稳定,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次等(低级)劳动力市场

特点:职业不稳定,工资水平低且不稳定,较差的工作环境且根本没有职业发展机会按照市场的竞争自由度划分

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

特点:供求双方可获得充分信息;具有充分的流动性,不存在非市场化障碍;具备完全的决策条件,双方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交易的方式、数量和价格

垄断市场

买方垄断与卖方垄断

特点:信息极不对称

不完全竞争市场

特点:市场力量和非市场力量同时起作用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

在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中起纽带作用

在协调劳动力供求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在劳动者职业或就业单位的转换中起媒介作用

对劳动者就业竞争起到激励作用

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起鞭策和推动作用

在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中起导向作用

为政府了解社会劳动分配状况起到―窗口‖作用

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

市场性因素(经济性因素)

制度性因素(组织性因素)

社会性因素

市场性因素是最根本最主要的要素

市场性因素

任何市场的运行过程当中,影响最大的是市场性因素

市场性因素的一般含义:决定价格和产出水平的市场条件或状态,这些条件和状态

主要表现在供求对比方面

劳动力市场上的市场性因素:指由劳动力供求对比状态所决定的劳动力资源配置及

其价格。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方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一种派生需求

–由利润最大化引出的,为了生产而产生的需求

–相同的工资,更高的生产率

–相同的生产率,更低的工资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一种派生供给

–由效用最大化引出的,为了获得收入而进行的供给

–积极寻求提供优厚待遇的雇主或企业

–努力工作获取较高收入

市场机制的运作过程

在不考虑非经济因素的条件下,劳动力供求决定工资,工资变动又影响劳动力供求

市场体系通过变动工资水平和调整劳动者的 流动速度实现均衡

—工资的变动引致劳动力在不同职业、不同地区间流动,最终导致市场均衡

供求决定工资水平

供求变动与市场调节

供求决定工资水平

供求变动与市场调节:需求变动

W E

W 2

W 1 L 1 L E

L 2

劳动力(L )

(W)

O

供求变动与市场调节:供给变动

制 度 性 因 素

含义:指工会、政府及大型企业等组织对工资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

作用:

– 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细划 – 影响工资水平

工会与工资

(W X

W 1

W 2 0

劳动力(L )

(W Z

X W 2

W 1 L 1 L 2 L 3

政府与工资

寡头垄断企业与工资

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细划

工资自由调整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古典思想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制度性因素将整个

劳动力市场分割为许多联系松散且大小不同的准市场

组织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交易规则,从而为此类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外延空间。如什

么人有资格参与此类工作、哪些企业应介入哪类市场等等

–企业的人事管理政策,如内部提拔制度

–工会合同条款,只面对工会成员开放

–政府劳动保护法案,如限制妇女、儿童工种,最低工资制度、教师证、律师证等

社会性因素

?社会性因素是指社会群体及社会规范在制定工资和配置劳动力过程中发挥的影响作用。如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习俗等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对劳动力市场人员构成的影响

对劳动力供求及工资水平的影响

对劳动力市场人员构成的影响

社会性因素认为家庭背景、父母职业、社会经济隶属阶层,对个人的职业选择幅度

和劳动力市场上的流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形成了许多非竞争的群体

研究的主要问题:社会性因素对于热门行业入门证的影响

–如银行行长的儿子和农民的儿子谁更有可能进银行工作

对劳动力供求及工资水平的影响

偏好的影响

文化的影响

歧视的影响

习俗的影响

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劳动力资源的配置

劳动力市场配置的机制

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

劳动力市场机制的运行条件

明确的市场主体-前提条件

反映劳动力价值和市场供求状况的工资-主要杠杆

界定规则

社会保障

政府与劳动力市场

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

?硬环境的建设

?软环境的建设

?直接需求者

最低工资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制度建设与劳动力市场发展

最低工资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制度建设与劳动力市场发展

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制度建设应考虑以下因素

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要取得合理的报酬

作为一种资源,劳动力必须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进行流动,即可以在产业间、不同所有制间、地区间自由流动

劳动力作为人,必须要满足其基本的安全需要

劳动力市场制度体系: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劳动力流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与现状

? 劳动力市场的历史发展

第一阶段:1949年—1957年为从有到无阶段

第二阶段:1958年—1978年为从复苏到完全消失阶段

第三阶段:1979年—1992年为重新萌芽阶段

第四阶段:1992年—现在为开始迅速发展阶段

? 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现状

市场主体正在确立,但尚未具备充分的市场主体资格

市场机制开始运行,但仍存在明显分割和扭曲

市场规则和秩序的建立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空白和难点

社会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并发挥作用,但局限性较大,功能不足

宏观调控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调控方式选择正在进行,调控乏力

思 考 题

? 1.劳动力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 2.如何正确把握劳动力市场的涵义?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有哪些?

W 1

L 1

L 0

W O

W 0

? 3.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 4.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职能是什么?应该怎样实现其职能?

第二章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基本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劳动力需求理论的分析框架

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模型

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模型

市场劳动力需求模型

劳动力需求弹性及其影响因素

劳动力需求基本概念

●概念:劳动力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

的劳动力的数量

●特点:

?劳动力需求是对劳动力的雇用意愿与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相关需求

分析企业劳动力需求时的要求:(1) 必须联系生产经营活动;(2) 必须联系产品市场,包括消费品与服务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

工资率

企业商品的市场价格

企业商品的市场需求

企业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成本

技术进步

宏观经济环境

劳动力需求理论的分析框架

?劳动力需求分析涉及的假设

D生产技术的假设

D生产目标的假设

D市场竞争程度的假设

D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劳动力需求的类型

D短期需求和长期需求

D劳动力的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

?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化与劳动力需求的变化

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化和劳动力需求的变化

?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化是指在决定劳动力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仅仅由于要素价格-工资率的变化而引起的企业愿意雇用的劳动力数量的变化?劳动力需求的变化是指在决定需求量的要素价格因素-工资-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企业愿意雇用的劳动力数量的变化

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移动与需求曲线上的移动(六张)

?劳动力需求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原理

?基本概念:边际产量边际收益边际收益产量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劳动力的边际成本与均衡用工水平的确定

?单个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

?工资、短期劳动力需求与企业利润之间的关系

几个基本概念

●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边际产品):当其他投入要素不变时,企业每增加一个

单位某种投入要素所能增加的实物产出量。MPL=ΔQ/ΔL

●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并售出后所能增加

的收益。MR=ΔTR/ΔQ

●边际收益产量(Marginal Revenue Product,边际收入产品):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

某种投入要素并售出由此增加的产品所能带来的收益增量。

MRPL=MPL×MR= ΔTR/ΔL

完全竞争条件下MR=P→MRPL=MPL×P

劳动投入、产量、边际产量表

(十张)

劳动投入、产量、边际产量、边际收益及边际收益产量表

边际生产力理论

劳动经济学中确立劳动力需求的一个标准模型

四个基本假设条件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目的

?假设企业投入的生产要素只有两种:资本和劳动

?假定企业于中经营的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式的

?假定工资是劳动力的唯一成本,劳动力无差异或者说是均质的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当把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

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量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前提条件是技术水平不变或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低于劳动量投入的速度

●产量变化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阶段

?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

?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

(十四张)

劳动力的边际成本与均衡用工水平的确定(生产要素的需求原则)

●边际收益产量=边际要素成本

MRP=MFC

●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均衡条件是

MRPL=MFCL

MFCL=W

●完全竞争市场上,MR=P,则

W =P·MP L 或W/P=MPL

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均衡条件:当每增加一个劳动力的边际收益产量等于其边际成本或工资水平时,企业的用工规模处于最佳状态

单个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单个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与MRPL线下降部分重合(十六张)

工资、短期劳动力需求与企业利润(十七张)

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

●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基础知识

●最佳生产方法选择

●工资变动对理想雇用水平的影响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

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基础知识

★等产量曲线:以图形表示的可以用于生产同一产出数量的劳动力与资本的所有组合–斜率为负

–连续曲线

–凸向原点(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上端较陡直(资本密集型),下端较平稳(劳动密集型)

–离原点越远,产量越大

★等成本线:在总支出和投入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企业所能购买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最

大组合。W?L+R?K=C

–等成本线上任意一点表示的劳动和资本投入组合的成本相同

–离原点越远,成本越大

–斜率为负,斜率为两种要素价格比

等产量线(二十)

等产量曲线上的任何一个点对应的两种要素的组合都能够给雇主带来一个固定数量的产量。等产量曲线的位置离原点越远,代表的产量就越高

边际技术替代率

定义:在同一条等产量曲线上,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可以相互替代而产量不变,劳

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以MRTS表示。它是在保持相同产出水平时,减少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与增加的另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比

特点: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数学表达:

MRTS=|-?K/?L|

MRTS=?K/?Q =?Q/?L =MPL

?L/?Q ?Q/?K MPK

等成本线(二十二)

最佳生产方法的选择

产量既定条件下的成本最小

成本既定条件下的产量最大

产量既定条件下的成本最小(二十四)

成本既定条件下的产量最大(二十五)

工资变动对理想雇佣水平的影响

●替代效应

–工资提高后,由于劳动力相对昂贵而引起的资本代替劳动,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

●规模效应(产出效应)

–工资提高后,由于厂商总成本增加而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的减少

替代效应

工资上升以后,如果要保持产量水平不变,则总成本必然上升。劳动力相对于资本来说,显得更加昂贵,为了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必然要以一定的资本代替劳动,从而产生替代效应(二十七)L1L2为由于工资相对提高而引起的资本对劳动的替代

规模效应

工资水平提高后,不仅意味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提高,也意味厂商实际总成本的上升,从而要缩小生产规模,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产生规模效应(二十八)L1L2为替代效应

L2L3为规模效应L1L3为总效应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

●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就是劳动和资本都可变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曲线。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弹性可能要大于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因为有替代效应存在。

表现在需求曲线上,曲线更加平坦。

(三十,三十一)

劳动力需求弹性

定义:指的是工资的相对变动所引起的企业劳动力需求相对变动的大小。反映劳动

力需求量对工资变动的敏感程度

分类:

–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

–劳动力需求交叉工资弹性

研究弹性的意义:工会行为分析

最低工资制

技术进步与劳动力需求的关系

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定义:某种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化1%而引起的此种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或者说,是指工资率的一定程度的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程度(三十三)

★自身工资弹性的五种状态

★需求曲线上的弹性差异

★影响自身工资弹性的因素

(三十四,三十五)

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

在下述四种情况下,某种劳动力需求具有较高的自身工资弹性:

●所生产的产品富有价格弹性

●其他要素对该种劳动力的替代性高

●其他要素的供给富有弹性

●该种劳动力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大

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因素

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启示:1.其他条件相同,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度越强,该市场中单个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2.企业比行业或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更富有弹性

3.长期与短期相比,长期的需求更加富有弹性

其他投入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性

其他投入要素的供给弹性

产品总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

工会行为分析

劳动力需求曲线无弹性的市场上,工会易赢得高工资

工会会努力地降低对其成员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工会会首先选择劳动力需求弹性小的市场组织工人

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含义:其他劳动的工资率(或者其他投入要素价格)变动一定百分比,所引起的本劳

动需求量的变动百分比,就是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反映一种劳动力的需求量对其它类别劳动力工资(或其它要素价格)的敏感程度(三十九)

●交叉弹性为正,两种劳动力总替代

——替代效应大于规模效应

●交叉弹性为负,两种劳动力总互补

——即替代效应小于规模效应

注意:两个群体可替代,其可能为总替代或总互补

三种技术进步

●希克斯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

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

●资本密集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条件下,资本边际

生产力的增加超过劳动边际生产力的增加。如果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不变,资本装备率上升

●劳动密集型(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条件下,劳动边际

生产力的增加超过资本边际生产力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不变,也需要相对多地使用劳动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双向作用(四十一)

复习题

● 1.试推导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和市场劳动力需求曲线。

● 2.简述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

● 3.比较短期劳动力需求与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异同。

● 4.什么是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

● 5.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最低工资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四十三)

第三章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概述

?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

?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劳动力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

劳动力供给概述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

?影响劳动力供给量的因素

?劳动力供给弹性及其类型

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计算公式为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的比值。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有关劳动力供给的假设

第三张幻灯片

个人、家庭及社会劳动力供给

个人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个人一生中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总量

家庭劳动力供给:是指从家庭成立(结婚)到家庭解体(丧偶或离婚)家庭全体成员向社

会提供的劳动量的总和

社会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总量,也就是一个经

济社会所能利用的劳动力数量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这种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劳动力供给曲线上的移动。

?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劳动力供给的变动表现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位移。

影响劳动力供给量的因素

人口的规模和构成(或适龄劳动人口)

愿意工作的人的比例(劳动力参与率)

工作时间制度

社会平均的劳动强度

劳动力的教育和训练水平

劳动力供给假设

?有关劳动者供给劳动时的目标:理性的经济人(效用最大化)

?有关劳动者出售劳动力的市场环境的假设:完全竞争(工资接受者)

?有关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同质假设

劳动力参与率

涵义: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和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一定范围内的现实的劳动力占该范围的人口的比例

计算公式

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现实的劳动力/总人口×100%

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

教育制度及教育供给规模

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工资水平

个人非劳动收入

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社会保障制度

宏观经济状况

其它因素

个人劳动力供给的经济分析

?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中的基本概念

?工作决策理论

?劳动力供给曲线

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中的基本概念

?个人可自由支配时间、工作时间和余暇时间

?效用和效用函数

效用:效用是从某种物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满足。满足程度越高,效用就越大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效用函数:配置工作与余暇的比率来达成某种既定水平的效用的方法。U=f(y,h) ?总效用、边际效用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等效用曲线(无差异曲线)

?预算约束线与余暇价格

总效用、边际效用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总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所得到的效用总量或满足总和

?边际效用: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所得到的增加效用量或增加的满足【增加一单位货币收入(工作时间)或增加一单位余暇时间所获得的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某一商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或总效用增量趋于递减【意味着人们从每一增加的余暇小时或收入中所增加的效用是下降的】

由取得相同效用水平的各种不同货币收入和余暇时间组合的点所连成的曲线(假设

只有两种商品,余暇与用货币购买到的一般商品,它们具有替代性)

特征:

?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高

?同一个人的两条等效用线不能相交

?曲线的斜率为负

?等效用线凸向原点-边际替代率递减

?不同偏好的人,有不同的等效用曲线群

第十三张幻灯片

边际替代率

经济含义:在主体保持相同效用的条件下,增加(减少)一些余暇时间,需要减少(增加)多少劳动收入。也即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增加消费一个单位某种物品同时就必须减少消费另一种物品的数量之比。

MRS =△y/ △h

=余暇的边际效用/ 收入的边际效用

预算约束线与余暇价格

预算约束线:表示个体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的约束下,所能消费余暇和劳动收入的最大组合线。相当于个人可自由支配时间的总价值量。Y0 = y + h·w 特点:

?斜率为负

?预算线的斜率等于负的工资率

?工资率变化,预算线也随之变化

?当存在非劳动收入时,预算线将沿着Y轴平行向上移动

预算约束线(第十六张幻灯片)

工作决策理论

工作决策:个人劳动力供给就是单个劳动者在外出工作与余暇之间的选择

基本假定

?效用最大化假设

?完全决策权假设

?市场自由竞争假设:工资率由市场决定

?偏好不变假定

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工作决策

当预算约束线与等效用线相切时,个人效用最大

不参加工作的决策

工作决策的影响因素

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第十八张)

不参加工作的决策(第十九张)

工作决策的影响因素—约束条件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调整

?非劳动收入的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收入效应

?工资率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特殊情况,假定收入不变) :替代效应

?工资率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一般情况,收入随之变动) :收入效应+替代效应非劳动收入的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收入效应:工资率不变的条件下,获得一笔其他收入而产生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第二十一张)

工资率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假定收入不变):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在保持相同效用水平的情况下,因工资率的变化而引起的愿意工作时间的变化。(第二十二)

工资率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一般情况,收入随之变动):收入效应+替代效应(第二十三)

a 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工资效应为正,工作时数增加

b 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工资效应为负,工作时数减少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后弯曲(二十四)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二十五)

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涵义:劳动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曲线

?一般规律:

-男性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呈倒“U”形

-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呈“M”形或倒“U”形

?趋势:

?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呈上升趋势(总体上仍较男性参与率低)

?老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保持高位水平

分性别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二十七)

劳动力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

?劳动力供给与保险福利制度

?所得税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带钉的预算约束(二十九)

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边际税率适合于评价替代效应——它决定了边际处的余暇价格

?平均税率适合于评价收入效应——它反映了缴纳的总税额,反映了实际收入的多少?结论:减(增)税对边际税率的影响比对平均税率的影响越大,就越可能增加(减少)劳动力的供给

思考题

? 1.假设在预算约束线和等效用曲线的交点处,预算线的斜率比等效用曲线的斜率要大,工人应该如何调整工作时间?

? 2. 假设某个人的工资率下降,而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这种变化对于此人意愿工作时间的影响是什么?

复习题

? 1.推导并画出个人和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为什么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后弯曲而市场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却不是?

? 2.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有那些?

? 3.请用相关原理分析“有钱就得赚”这句俗语,并分析人们在什么情况下愿意参加工作。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1、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有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一)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二)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变化对工资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劳动力供给量大的时候,如工资下降幅度大,说明供给弹性大,如果工资不怎么变化,则说明供给弹性需求小。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共有5种状态。(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完全无弹性)(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无弹性)(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单位弹性)(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弹性较大)(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完全无弹性) 3、工资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工资的变化包括上升和下降两个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升。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个影响效应。一个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8、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两方面。其中微观因素包括:(1)企业生产规模、(2)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3)企业利润量、(4)工资变化、(5)其他要素价格、(6)预期等。宏观因素包括:(1)社会生产规模大小、(2)国家经济体制、(3)产业结构状况、(4)科学技术进步、(5)对外开放程度、(6)相应的市场环境、(7)政府政策等。 9、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如何发挥影响,取决于:(1)在生产等量产品时劳动与资本可以获得何种程度的节约;(2)通过下调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产品需求。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二是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

劳动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劳动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D ) A.稀缺的信息资源配置问题 B.稀缺的技术资源配置问题 D.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问题.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问题 C2.如果两类劳动力是总替代关系,则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会引起另一类劳动力( C )A.供给的增加 B.供给的下降 D .需求的下降 C.需求的增加3.引起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根本原因是( A )A.工资率 B.生产技术 D.企业的性质 C.货币资本规模 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对教育、培训有较高回报的预期,因此,人力资本投资 增加,将使( A ) A.劳动供给增加 B.劳动供给减少 D.劳动需求增加C .劳动需求减少 5.在工资率和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提高,劳动者将增加劳动供给。造成这 种现象的原因是( A ) A.收入效应 B.替代效应 D.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C.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 6.如果某种劳动力供给弹性系数等于零,则该劳动力供给弹性为( A )A.无弹性 B.单位弹性 D .富有弹性 C.缺乏弹性7.劳动力市场达到充分就业的条件是( C )A.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 B.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 C.市场工资率等于均衡工资率 D.市场工资率低于均衡工资率 ) B .下列各项培训成本中,属于培训投资机会成本的是(8.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A.雇员在接受培训期间的工资 B.接受培训的人员在培训期间对产量的影响C.租用培训场地的费用 D.培训教材费用 9.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是( C ) A.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行业和企业 B.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易准确确定的行业和企业 C.产品数量和质量能准确计算检验的行业和企业 D.产品、经营项目较多和生产条件多变的行业和企业 10.如果某劳动力市场存在地区或行业卖方垄断,则( D ) A.其他地区或行业的就业量减少 B.该地区或行业工资率低于市场均衡工资率C.该地区或行业的就业量增加 D.该地区或行业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11.下列关于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变动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A ) A.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下降 B.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上升

劳动经济学重点

影响企业劳动力需求因素:1.技术。技术系数:生产单位产品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2.企业规模和产品需求量3.资本价格和产品价格4.短期和长期。短期:只调整劳动力数量。长期:可以调整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5.企业目标:利润最大化和就业最大化6.制度:规则、程序和道德伦理规范,以约束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和企业行为。 劳动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某类劳动力工资率变化1%而引起的就业量变化的百分比。表示的是劳动力需求量对工资变化的敏感程度。(1)曲线缺乏弹性:|E|<1,陡峭(2)曲线富有弹性:|E|>1,平坦 劳动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某种劳动力K工资变化1%所引起的对另外一种劳动力J需求变化的百分比。 两种劳动力的关系:1、若E>0,总替代:工资上升引起另一种劳动力需求量增加2、E<0,总互补:工资上升引起另一种劳动力需求量减少。是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青年工资下降,替代效应就会少用成年人;规模效应会促使企业增加所有投入要素,包括成年人。 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研究的是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四个因素以及这四个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1. 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规模效应。工资上升导致产品成本和价格上升,若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大,一定幅度价格上升导致的产量下降就大,就业量减少就多。企业比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大。企业之间产品替代性大,导致其产品价格弹性大。行业之间产品替代性较小,行业产品价格弹性小。长期弹性大。长期可以开发生产替代品,增大价格弹性。2. 其它生产要素替代性:其他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越容易,劳动力需求的弹性就越大。替代程度的制约因素:a、技术b、政府规定(游泳池救生员)c、时间因素:短期不可行的替代在长期就变得可行(减少泳池数量扩大规模)长期比短期劳动力需求更富弹性。 3. 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弹性:若弹性大,意味着无需大幅度提高价格就可以增加要素使用量。工资率上升,设备替代劳动,若弹性小,设备价格会大幅度上升,限制了企业用设备对劳动力的替代,长期供给价格弹性大。4. 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越大,企业被迫更多地提高产品价格,就业量下降更大。 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 1、目标:整个家庭效用最大化; 2、决策:配置每个家庭成员时间于市场工作、闲暇和家务劳动中; 3、约束条件:(1)家庭非劳动收入:家庭非劳动收入的增加可能导致家庭所有或部分成员工作时间的减少,可能是市场工作时间,也可能是家庭劳动时间。(2)每一成员的市场工资率:假设初始状态:丈夫市场工作,妻子全职太太。◎如果妻子可能的市场工资上升,影响如何?提高了妻子家务劳动和闲暇的机会成本,增加市场工作欲望——替代效应导致妻子参加工作。◎妻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整理版word文档良心出品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 ) A.向前弯曲 B. C.从左下向右上倾斜 D. 2. 家务劳动的存在对劳动参与( ) A.有正向 B.有负向 C.没有 D. ( ) 3. 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于 A.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之比 B. C.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比 D.

(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和形状 4. A.大,陡峭 B.大,平缓 C.小,陡峭 D. ( )下列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5. A. B. C. 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品之比 D. ( ) 6. 边际劳动产量最终都要下降,这是因为 A.新增加的劳动力本身技术较差 B.

C.资本变得相对稀缺 D. 7. 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对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的影响为( ) A.减少,减少 B.减少,增加 C.增加,减少 D. 8. 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 ) A.企业 B.员工 C.政府 D. ( ) 实际工资与物价指数9.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D. 10. 技术进步对( )

A.熟练工 B.非熟练工 C.技工 D. 11.规范分析方法首先使用什么基准来解决评价问题?( ) A.“互益”基准 B.“互惠”基准 D.“互利”基准“互助”基准C. 12.下列哪一项属于劳动力的生产间接费用?( ) 1 A.生产费用 B.教育费用 D.社会公共支出C.工时损失费用 13.对于等效用曲线特征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曲线离开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低 B.等效用曲线的斜率为正 C.同一个人的两条等效用曲线可以相交 D.等效用曲线凸向原点 14.E>1是表示劳动力供给弹性如何?( ) S A.供给无弹性 B.供给有无限弹性 D. 供给富有弹性 C.供给缺乏弹性15.长期劳动力需求调整与短期相比幅度更大,是因为下列哪个效应也开始起作用?( ) A.规模效应 B.收入效应 D.外在化效应 C.替代效应 16.下列哪个选项属于个人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 ) A.学费 B.由于上学而放弃的收入 D.书籍费C.超出不上学时的部分生活费用 17.下列哪个选项的劳动力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 A.劳动力本身所具有的技巧能被许多企业利用 B.铁路机车司机 C.石油工人 D.整个社会对劳动力需求下降的一些行业 18.下列哪个选项属于延期支付?( ) A.小时工资 B.养老金 D.免费午餐住房C. 19.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造成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因素?( ) ...A.种族 B.性别 D.民族传统劳动技能 C.20.下列哪个选项属于垄断力量造成的市场歧视?( ) A.男雇员不愿意在妇女领导下工作 B.企业以5分钟打字测试为依据,拒绝得分低于55分的所有申请者 C.雇主由于既定偏好,不愿意雇佣女性 D.二元劳动力市场

劳动经济学(最终版)

1、决定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原则是() A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工资率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和资本价格之比 B 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工资率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和资本价格之比 C劳动的边际产量与资本价格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和工资率之比 D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价格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和工资率之比 2、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则均衡就业量( )。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不确定 3、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对个人劳动供给影响是( A.正向 B.负向 C.没有 D. 4、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 A.向前弯曲 B. C.从左下向右上倾斜 D.从左上向右下倾斜 5、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对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的影响为() A.减少,减少 B.减少,增加 C.增加,减少 D.增加,增加 6、技术进步对( A.熟练工 B.非熟练工 C.技工 D.女工 7、实行计件工资制,工人低生产率的风险主要由( )承担。 A.企业 B.工人 C.政府 D.社会 8、长期劳动力需求行为不同于短期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在于( )。 A.企业可以调整其资本数量 B.企业可以调整其劳动力数量 C.企业不可以调整其资本数量 D.企业不可以调整其劳动力数量 9.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和形状( A.大,陡峭 B.大,平缓 C.小,陡峭 D.小,平缓 10.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来支付。 A.企业 B.员工 C.政府 D. 11.向右上倾斜且较为平缓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弹性( )。 A.等于零 B.较大 C.较小 D.等于

12.在水平形状的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下,() A.单个企业可以通过改变工资出价水平来改变劳动力供给水平 B.单个企业可以通过改变其劳动力需求来改变市场工资水平 C.单个企业可以以低于市场工资率的工资水平雇到所需劳动力 D.单个企业不可以通过工资出价水平的改变来改变劳动力供给水平 13.当工资率增加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时,工作时间为( )。 A.减少 B.不变 C.增加 D.不确定 14.个人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等于( )。 A.边际替代率 B.边际技术替代率 C.工资率 D.利息率 15.无差异曲线较为陡峭的人更加( )。 A.偏好收入 B.偏好闲暇 C.没有偏好 D.不确定 16.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的绝对值较小时,工资率变化对该类劳动力就业量的影响( )。 A.大 B.小 C.没有 D.不确定 17.总成本中,劳动成本所占比重越大,该种劳动力的自身工资弹性( )。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不确定 18.劳动力需求增加,劳动力供给减少时,则均衡工资率( )。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不确定 19.与横轴平行的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劳动力需求弹性为( )。 A.无弹性 B.无限弹性 C.富有弹性 D.缺乏弹性 20.实行计时工资,工人低生产率的风险主要由( )承担。 A.企业 B.工人 C.政府 D.社会 21.进行专门培训的成本,在形式上通常采用( )。 A.企业负担原则 B.员工个人负担原则 C.企业和员工双方负担原则 D.社会负担原则 22.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A.劳动力往往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

川大成人教育《劳动经济学》综合练习题期末考试复习题

《劳动经济学》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如右图,L为洛伦兹曲线,a为OA与L之间夹的面积,B为OBA与L之间夹的面积,下列关于基尼系数计算方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 基尼系数=(a-b) B 基尼系数= 1/(a+b) C 基尼系数= a/(a+b) D 基尼系数= b/(a+b) 2、为了缓解我国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现象,我国鼓励相关人才从事技术工人的工作,促使大家消除“重文凭,轻技能”的观念,这反映在劳动力供给曲线和劳动力市场均衡上上是( C )。(假设其他因素不变) A 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供给量减少 B 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供给量减少 C 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供给量增加 D 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供给量增加 3、下列不属于宏观财政政策的是(D ) A政府购买 B 转移支付 C 税收D公开市场业务 4、实际工资水平与物价水平(B )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先成正比后成反比 5.人力资本投资是劳动力市场的(A ) A供给机制B需求机制 C 保障机制D调节机制 6、我国实行的最低工资制度是(D )。 A.统一数额的最低工资标准 B.不同行业中规定不同的最低工资标准

C.只在某些部门中实行最低工资标准 D.按地区规定不同的最低工资标准 7、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B )来支付。 A.企业B.员工 C.政府D 8、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A)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 A.西奥多·舒尔茨B.马歇尔 C.加里·贝克尔D.卢卡斯 9、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充分和必要条件(B)。 A.农业发达B.农业剩余 C.城市化水平的提高D.工业化 10、技术进步对( B ) A.熟练工B.非熟练工 C.技工D.女工 1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D ) A 工资与社会保障 B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 C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 D 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 12、工资水平上升了30%,企业的雇工数量下降了10%,证明该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状况(A) A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 B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 C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 D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 13、劳动力市场需求曲线不移动,高等教育供给规模变大,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不变,则劳动力供给曲线向移动,均衡工资率。(A ) A 左,上升 B 右,上升 C 左,下降 D 右,下降 14、假设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变,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劳动经济学案例作业

劳动经济学案例作业 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浅析 一、现状分析 30年来,在农民工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农民工队伍的结构特征也已经悄然发生了很多变化。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已经不再是一个高度同质性的群体,从性别年龄结构到受教育水平,从流动时间到流动距离,从就业领域到社会保障需求,农民工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分化。在这些变化中,一个新生的群体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那就是第二代农民工。 近年来,研究者对第二代农民工越来越重视,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这对于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更好地解决他们的问题、更好地针对他们的需求开展服务,无疑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1. 定义解析 新生代农民工:参考已有研究对第二代农民工的概念界定,同时根据本文所依据之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资料本身的特点,我们将第二代农民工定义为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第一,仍然保留农村户籍而不具有城市户口;第二,大部分时间已脱离农业生产,主要在城镇务工经商以赚取工资性收入。相比之下,将1980年以前出生的农民工称为第一代农民工。(摘自《人口研究》) 2. 现状特征 研究表明,第二代农民工在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就业取向、价值目标等方面更接近于市民,尽管身份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但是他们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多了自主和自觉意识,具有强烈的市民化意愿。更愿意成为市民。因此,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

程中,第二代农民工是市民化意愿最强、市民化过程最为迫切,同时也是比较容易融入城市被市民化的群体(刘传江、程建林,2007)。 另外,研究表明第二代农民工有如下各项主要特征: (1) 在第二代农民工中,女性比例较高;在女性农民工中,第二代农民工所占比例较大; (2) 绝大部分第二代农民工处于未婚状态,已婚比例低; (3) 第二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高; (4) 第二代农民工就业层次仍然较低,但在行业上更加向制造业集中; (5) 第二代农民工的职业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为主; (6) 第二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时间尚短; (7) 第二代农民工更多地跨省流动; (8) 近八成跨省流动的二代农民工流入东部地区,其中半数流入广东省; (9) 第二代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仍然很低。 二、问题提出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第二代农民工已经占到全体农民工总数的 34. 6%。当前,城市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仍在持续增加,农民工的总规模将继续扩大。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代农民工的规模增长速度将更快,他们在全部农民工中所占份额将越来越高。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便是对这类人群问题的聚睛。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他们,而城市能否也相应的对他们进行回馈,占了农民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且呈现增长趋势的新生代农民工,该何去何从, 三、问题分析 1 1. 劳动需求及供给 首先,从市场劳动需求上看,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还在前进,而城市化的过程离不开这些相对人力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况且城市化是个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及其结果进 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作为需 求方的雇主和作为供给方的员工对于工资等货币 因素以及雇佣关系中的非货币因素等所作出的反 应。 2、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相对的,是 指在大型企业组织内部存在的,由一系列规则和 程序指导组织内部的雇佣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有序 的内部人力资源机构。 3、优等劳动力市场:与次等劳动力市场相对的,就 业条件好,工资福利水平高、工作环境良好、职 业保障性强的一种劳动力市场。 4、人力资本:劳动者所具有的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 性资本储备的知识、技能以及健康等的存量总和。 其价值取决于内含的知识、技能以及健康在劳动 力市场上所能够得到的报酬数量。 5、特殊培训:仅能导致受训者在提供培训的企业中 提高生产率的人力资本投资。 6、竞争性工资差别:指的是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可 以充分流动的竞争条件下,劳动者之间所存在的 工资差别。 7、职业歧视:是指对具有相同的受教育水平和其他 生产率特征的不同类型的劳动者加以区别对待, 将其中某一类或者某些类别的劳动者有意安排到 那些低工资的职业当中,或者是有意让这类劳动 者去承担工作责任要求较低的工作,而把那些高 工资岗位留给某些特定类型的劳动者。 8、工资歧视:是指雇主针对既定的生产率特征支付 的价格因劳动者所属的人口群体不同而呈现系统 性的差别。 二、简答 1、悲观性劳动参与率假说的内容:悲观性劳动参与 率假说认为,在就业下降、失业上升时期,一些 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 场,而许多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前 景持悲观态度,因而宁愿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不愿 做为失业者。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 呈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 降。 灰心丧气的劳动者效应:是在衰退时期出现的, 一些本来可以找到工作的劳动者由于对在某一可 行的市场工资率水平下找到工作变得悲观,因而 停止寻找工作,临时成为非劳动力参与者的情况。 2、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律:若其他条件相同, 则劳动力需求在以下四种情况时会具有较高的自 身工资弹性:①消费者对于此类劳动力所生产出 的产品的需求具有较高的价格弹性②可以很容易 用其他生产要素来替代此类劳动力③其他生产要 素的供给是富有弹性的④此类劳动力的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3、最低工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A点为未实行最低工资制度的均衡点 最低工资W1﹥W0,劳动力供大于求E2﹥E1 如果劳动力需求曲线富有弹性,劳动者整体福利水平下降,相反则福利改善。 实施最低工资立法的结果:在受到影响的劳动者中形成了一部分劳动者以另一部分劳动者的工作岗位被牺牲为代价换取工资上涨的局面,者导致这些劳动者中能够继续就业的那部分人获得了最低工资制度所带来的利益,但是另一部分人却会因此失去工作,这就在同一类劳动者中造成了更大的两级分化。 4、计算题(第二章): ①劳动力参与率 LFPR =实际劳动力/潜在劳动力×100% =(就业人口+失业人口)/16岁以上人口总人数×100% 潜在劳动力指16岁以上非被监管人口(罪犯、 精神病院人员等)。 实际劳动力是指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经 济活动人口)。 ②工资率 W'=△Y /△H (工作时间的变化值与闲暇时间的变化值在绝对值上是相等的,工时增加1小时,闲 暇时间就减少1小时)。 ③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工资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资料整理

劳动经济学复习整理 1劳动力市场:这种市场上买方是雇主,卖方则是劳动者,劳动力交易并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 2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力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是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即经济活动人口】 公式:劳动力年龄人口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力年龄人口 x 100%[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要求参加或参加工作的人] 作用意义: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了解不同类别群体行为,可以制定就业政策,制定社会保障制度和财务计划也有意义。 3 就业率:就业者人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 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口数×100% 4经济活动人口:

指在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者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也就是说是劳动力。 5工资率与工资性报酬关系,总报酬与收入关系: 工资率【单位时间工资】×工作时间【数量】=工资性报酬 +员工福利【实物和延期福利】=总薪酬+非劳动收入【利息红利政府转移支付】=收入 6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 第一,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 第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于生产者,满足利润需求,所以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即劳动力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 需求中派生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7企业在对劳动力需求做决策时的原则: 实现利润最大化:短期内,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不变,企业是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所以使用劳动力要素的原则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个单位劳动的使用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用公式表示为:VMP=MP.P VMP=W 又MP.P=W

劳动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

1.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实证研究方法(实证分析):认识客观现象,说明现象是什么。用于预测人们的行为选择。两个基本前提:稀缺性;人是有理性的 规范研究方法(规范分析):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现象应该是什么。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3.派生需求: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4.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 5.工资率的上升导致企业调整的两个效应 替代效应: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如果仍然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上,则会采用增加资本,减少劳动的生产方法。 规模效应:由于工资率的提高,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产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的劳动数量下降。 6.劳动力: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7.家庭生产:家庭起着双重作用,它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家庭生产的实质: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唯一的区别是物品和时间通过家庭生产商品而间接提供效用。 8.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9.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凡是能够有利于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都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 10.补偿性工资:为了吸引工人,它所必须支付的额外工资称为补偿性工资差别。 11.劳动力市场歧视:指在现行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相同生产率的劳动力,由于在一些非经济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如种族、性别、信仰、区域、年龄等方面不同,而影响了他们获得同等报酬或获取同等就业机会。 12.雇主歧视:雇主是有歧视偏好的,雇主对具有某种特征的雇员有偏见,他为了达到与这部分人保持距离的目的而宁愿支付费用或放弃某种收入。 雇员歧视:占优势地位的雇员可能会避开那些使他们不得不以一种自己不喜欢的方式与另一类成员打交道的工作。 顾客歧视:指在有些场合下,顾客可能偏好于让某类劳动力来提供服务,在有些场合则偏好让另一类来提供服务。 13.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流动在某些情况也叫劳动力迁移,一般包括多重含义,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流动。

劳动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word版本

劳动经济学作业参考 答案

《劳动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D ) A.稀缺的信息资源配置问题B.稀缺的技术资源配置问题 C.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问题D.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问题 2.如果两类劳动力是总替代关系,则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会引起另一类劳动力( C ) A.供给的增加B.供给的下降 C.需求的增加D.需求的下降 3.引起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根本原因是( A ) A.工资率B.生产技术 C.货币资本规模D.企业的性质 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对教育、培训有较高回报的预期,因此,人力资本投资 增加,将使( A ) A.劳动供给增加B.劳动供给减少 C.劳动需求增加D.劳动需求减少 5.在工资率和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提高,劳动者将增加劳动供给。造成这 种现象的原因是( A ) A.收入效应B.替代效应 C.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D.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6.如果某种劳动力供给弹性系数等于零,则该劳动力供给弹性为( A )A.无弹性B.单位弹性 C.缺乏弹性D.富有弹性 7.劳动力市场达到充分就业的条件是( C ) A.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 B.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C.市场工资率等于均衡工资率 D.市场工资率低于均衡工资率8.下列各项培训成本中,属于培训投资机会成本的是( B ) A.雇员在接受培训期间的工资 B.接受培训的人员在培训期间对产量的影响 C.租用培训场地的费用 D.培训教材费用 9.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是( C ) A.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行业和企业 B.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易准确确定的行业和企业 C.产品数量和质量能准确计算检验的行业和企业 D.产品、经营项目较多和生产条件多变的行业和企业 10.如果某劳动力市场存在地区或行业卖方垄断,则( D ) A.其他地区或行业的就业量减少 B.该地区或行业工资率低于市场均衡工资率 C.该地区或行业的就业量增加 D.该地区或行业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11.下列关于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变动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A ) A.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下降 B.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上升

劳动经济学重点

劳动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 1.劳动力的概念 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2. 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并分析。 3. 完全竞争市场下,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4.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 第二阶段:平均产量递减、总的产量继续增加阶段。 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5.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有递减倾向。 6. 长期生产下,最优的要素投入的组合条件

7. 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决定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原则等价于企业生产的均衡条件: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工资率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和资本价格之比。 8. 工资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工资的变化:上升、下降 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替代效应: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 规模效应: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替代效应 规模效应 9. 需求工资弹性、需求交叉工资弹性(计算题) 第二章 1.劳动力供给的概念 从本质上说,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 精品资料

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丛雇用个体到国家)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劳动力参与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比率。 3. 男女的劳动参与率 4.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简答) ?教育制度与教育规模 ?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工资水平 ?个人非劳动收入 ?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社会保障制度 ?宏观经济状况 ?其它因素 5. 效用的概念 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是否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 6. 收入约束线

劳动经济学总结(加强版)

xc1、单选(50题)50分想知识点(结论和概念) 2、论述题(1题)20分直截了当回答问题1、2、 3、 4、5…… 3、案例题(1题)30分看清题干,就事论事,不用讲理论 绪论 1、劳动经济学研究什么——稀缺的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问题 劳动经济学是以研究如何实现劳动(或者说劳动力)这一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为主要内容的。(分析和研究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对象:市场和政府 2、劳动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标志是什么——布卢姆《劳动经济学》(第一本劳动经济学教科书) 3、实证、规范分析法 实证多:讲事实,无建议;规范少:有价值判断 第一章 1、失业率如何计算,什么是失业率,具体场景下的失业率如何计算 失业率是失业人员在劳动力人口(失业人口+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率。 就业率是就业人口与潜在劳动力人口之间的比率。 就业率+失业率≠1

2、劳动参与率概念,为什么要有劳动参与率(其作用) 劳动参与率可以表示为(实际)劳动力人口在潜在劳动力人口之中的比率。 实际劳动力人口= 就业人口+ 在积极找工作的失业人口 潜在劳动力人口= 劳动年龄人口- 因智力或身体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服刑人员。实际计算中,使用劳动年龄人口替代潜在劳动力人口。 劳动参与率>总人口参与率。 劳动参与率与总人口参与率差距大: 若劳动力储备导致总人口劳动参与率低——好; 若老龄化导致总人口劳动参与率低——危险。

3、总薪酬概念——总薪酬是含税的(图) 4、劳动力需求曲线、劳动力供给曲线——就业量、市场出清工资率在两曲线左右移动下的 变化(如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此时就业量减少) 需求曲线右移(需求量增加),均衡工资率增加,就业量增加; 需求曲线左移(需求量减少),均衡工资率减少,就业量减少; 供给曲线右移(供给量增加),均衡工资率减少,就业量增加; 供给曲线左移(供给量减少),均衡工资率增加,就业量减少。

劳动经济学B答案

绝密★启用前 华南师范大学自学考试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相沟通2013年7月 委考课程《劳动经济学》试卷 (课程代码:03323)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B 2.C 3.C 4.A 5.A 6.C 7.B 8.A 9.A 10.B 11.C l2.A l3.C l4.C l5.A 16.C l7.C l8.C l9.A 20.A 2l.B 22.C 23.A 24.A 25.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6.ABCD 27.ABCDE 28.ABC 29.ABD 30.CDE 3l.ACE 32.ABCDE 33.ABCDE 34.ABC 35.ABCDE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 36. 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37. 相对工资:工资水平决定于维持工人自身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总价值或价格。 38.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39. 洛伦茨曲线:为了描述社会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美国统计学家M·洛伦茨提出了判断分配均等程度的方法,以发明者命名,称为洛伦茨曲线。 40. 周期性失业:又称为需求不足失业,是指由于经济运行总是处于周期性的循环状态,从而对就业需求产生周期性波动而形成的失业。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1、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有哪些特点? 长期劳动力需求则是指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需求曲线平缓,这也意味着长期劳动力需求比短期劳动需求弹性大。当工资率提高时,长期和短期比较,劳动力需求下降得更多;反之,工资率下降时,长期与短期比较,劳动力需求增加得更多。 42、左右当事者做出就业与否、转换工作与否、退休与否的经济性动机是什么? 人们在选择就业单位时,除了要考虑自己的工作兴趣之外,就是工资、劳动时间、劳保福利等雇用(劳动)条件。此时考虑的劳动条件不仅是当时的状态,还包括未来是什么样子,即准备去就业的企业将来会怎么样,自己升职、升薪的可能性等。 43.人力资本的特点是什么? 1、人力资本是寓寄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人力资本通常是以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技能、资历和工作经验与熟练程度表现出来的,即表现为劳动者的生产能力。 2、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具备转让或继承的属性。 44.劳动力市场制度结构包括哪些要素?

17春《劳动经济学》作业3

17春《劳动经济学》作业_3 交卷时间:2017-08-29 10:13:20 一、单选题 1. (5分)源于经济总量失衡的失业是() ? A. 摩擦性失业 ? B. 结构性失业 ? C. 周期性失业 ? D. 隐性失业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7.2 失业类型与成因,7.就业与失业 2. (5分)反映工资率和劳动力需求量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什么样的曲线() ? A. 从右下向左上倾斜的曲线 ? B. 水平线 ? C. 从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曲线 ? D. 垂直线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1.劳动力需求,1.1 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的概念 3. (5分)效率工资理论是劳动经济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其新的启示是() ? A. 保持适度失业率是必要的 ? B. 市场上出现了真正的“待业者” ? C. 其可以为工资刚性理论提供另一个理论解释 ? D. 以上均是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5.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5.2 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4. (5分)集体谈判工资理论认为,工资的决定取决于什么() ? A. 劳动者的工作量 ? B. 企业的工资制度 ? C. 政府 ? D. 劳资双方在工资谈判中的力量对比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5.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5.2 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5. (5分)工资形式是指计量劳动与支付相应报酬的具体方式和方法,指()

? A. 基本工资 ? B.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 C. 福利及利润分配制度 ? D. 以上均是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5.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5.1 工资形式与工资职能 6. (5分)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是什么() ? A. 周期性失业 ? B. 隐性失业 ? C. 结构性失业 ? D. 摩擦性失业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7.就业与失业,7.2 失业类型与成因 7. (5分)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A. 正相关 ? B. 负相关 ? C. 成正比

劳动经济学(鲍哈斯版)重点复习题总结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总结(自) 第二章 1.当非劳动收入减少时,工作时数会发生什么变化?(P68) 答:(P38-39) 在工资保持不变的情形下,非劳动收入的变化对工作时数的影响称为收入效应。 (1)如果闲暇是一种正常商品,那么非劳动收入减少,导致预算线下移,预算线和效用曲线交点右移,闲暇减少,导致工作时数增加; (2)如果闲暇是一种低档商品,那么非劳动收入减少,导致对闲暇需求增大,工作时间反而减少。 2.为什么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妇女的劳动力参与率提高的幅度如此之大?(P68) 答:(P54-55) (1)女性真实工资的明显提高; (2)生育行为的变化:①生育观念变化(不愿生);②市场工资的提高也使得抚养孩子成为一种昂贵的家庭活动,因而成为家中孩子数减少的原因之一——③致使妇女的保留工资的下降,更愿意进入劳动力市场; 家庭生产过程中技术变革的影响。①生产家庭产品所需要的时间数量被大幅度削减,解放女性劳动力;②缩小夫妻之间边际产品的差距,减缓对专业分工的需要,进一步促进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提高。 第三章 1.什么是新增工作者效应?什么是受阻工作者效应?(P107) 答: (1)新增工作者效应:指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家中主要劳动力失去工作(家庭收入下降),次级劳动者不得不寻找工作弥补家庭收入损失。因此新增工作者效应意味着次级劳动力参与率具有一种逆(反)周期趋势。

(2)受阻工作者效应:a.指很多失业者在衰退时期感觉找不到工作,于是干脆放弃了(暂时退出);b.隐性失业者——存在受阻工作者效应的结果是劳动参与率具有一种顺应周期趋势。 2.中国老年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因素?如何解决老龄化?(P107) 答:(P86-89) Ⅰ.影响因素: (1)法定退休年龄; (2)继续工作的工资率; (3)退休的福利水平 ①高工资的工作者其替代效应占据优势,他会将退休生活的时期长度削减;②养老金福利的增加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这两种效应会沿同一方向变化发生作用,养老金福利的增加确定无疑会导致持续时间更长的退休生活。 Ⅱ.老龄化的解决: ①延迟退休(具体对策如雇佣老年人单位给予减税优惠等);②提高生育率;③纳入移民 3.为什么说马尔萨斯有关:“随着收入的增加,家庭会生育更多的孩子”的预测是错误的?/影响女性生育孩子的因素?(P108) 答:(P102-104) (1)假定孩子是正常商品: A.如家庭收入的增加,使得预算线向上移动,孩子数量也会增加; B.但,生育孩子的价格(成本)的增加也导致家庭想生育的孩子数的减少——拥有孩子的成本有:①尿布、奶粉价格;②住房价格;③教育价格等。这些成本的加总使得生育孩子尤其昂贵,远超收入增加部分。

劳动经济学_名词解释汇总

1、劳动力、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的结合形成劳动量。 2、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这说明:A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能力,B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C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仲所用的能力。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在产生使用价值的活动中所运用的能力。D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3、劳动是指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 4、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和一定区域的人的总和。 5、劳动适龄人口是指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 6、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7、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8、劳动力资源不等于劳动适龄人口,后者的划分标准只有一条,是劳动年龄的上下限。凡处于劳动年龄上下限之间的人口均属于劳动适龄人口,而劳动资源除了劳动年龄这一标准之外。还有是否具有劳动能力这条标准。9、劳动力资源也不同于社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11、劳动力需求有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 10、劳动力需求不能等同于劳动力需要。需要是指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管愿望。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12、劳动力短期需求是指在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时,即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长期需求则是指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时劳动力的需求。短期与长期都是功能方面的定义,而不是说明这个时期在时间方面的长短。 13、劳动力需求曲线:是用几何图形的形式表述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它充分说明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14、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量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其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15、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以及由它决定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短期劳动力需求决定原理的出发点。 16、在同一条等产量曲线上,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可以相互替代而产量不变,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以MRTS表示。 17、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18、劳动力参与率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统计指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其高低受社会学性质的因素影响,即结婚、育儿、家庭形态、家务劳动的负担、健康程度、就业观念等;另一个是经济学性质的因素,即工资与资产的状况、税制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各种雇用习惯等。 19、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20、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进的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21、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22、效用理论:所谓效用是指商品或劳务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的满足欲望或需要的能力,它表示商品或劳务同消费者的愉快或痛苦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效用就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的满足程度。 23、A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所得到的效用总量或满足总和。B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增加效用量或增加的满足,也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总效用的增量。 2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的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某一商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或总效用增量趋于递减。25、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行为是要通过购买时的选择,在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的条件下,用既定的货币收入购买到最大效用。 26、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无从知道效用的数值,而只能说出自己的偏好次序。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的性质作了三点假设:①消费者对两种消费品的任意两个组合A和B,能够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偏好。②消费者的偏好有明确的意向性。③消费者对品种相同而数量不同的消费品组合,永远偏好数量多的组合。 27、可以带来一定水平的余暇时间与收入的组合点连接起来形成的曲线称为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等效用曲线)。无差异曲线有以下特征:①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曲线上表示所有点之间的效用相同,不同的无差异曲线效用不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表示的效用越高。②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③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④主体的偏好不同,曲线形状不同,即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劳动收入替代余暇的比率。 28、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与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相切的直线的斜率,也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边际替代率。为了保持效用不变,增加一种物品的消费,就要减少另一种物品的消费,边际替代率恒为负数。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就在于此。边际替代率通常取其绝对值。越是相对稀缺的物品,其替代能力越大。边际替代率的绝对值递减,是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的根本原因。29、收入约束线:收入约束线是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余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他的形状决定于个人可支配的时间及劳动能力状况,即决定于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状况。31、纯收入效应:是从一条无差异曲线移向更高效用的无差异曲线所引起的。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使余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30、主体均衡:约束条件下的最大效用。所谓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主体均衡的条件是工资率等于边际替代率。 32、替代效应:在个人实现相同效用水平的情况下,劳动供给的决策主体改变其时间分配结构,必定由于工资率的变化所引起。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这就是替代效应。33、道格拉斯-有泽法则:①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力参与率越低。②本人能够得到的市场工资率越高,妻子的劳动力参与率越高。 34、所谓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实际上是将一个市场中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相加。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之所以不同于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主要原因是总体上工资率变化的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35、均衡:它所描述的是一个系统的特殊状态,即运动的物体在受到方向各异,但作用相互抵消,合力等于零的外力作用时,受力的物体所处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即为均衡。 36、劳动经济学最初研究的均衡是劳动力市场均衡,包含两方面含义:①对立的力量即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在量上处于均等状态,即变量均等。②决定供求的任何一种力量这时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即行为最优。37、按照均衡市场的覆盖范围,古典均衡分析分为:①局部均衡分析,代表人物马歇尔②和一般均衡分析,代表是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尔拉。根据对均衡的时间特性的不同规定分静态和动态均衡分析。现代经济学中凯恩斯提出失业均衡。 38、一般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市场上所有市场、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39、静态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设定变量的调整能够在可以忽略的瞬时内完成,其调整时间设为零。 40、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41、在劳动力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此时的工资率称为均衡工资率。42、非均衡概念。非均衡理论认为,在现实中,价格并非像传统理论那样可以随时根据供求关系迅速调整,有时是因为制度的原因被固定或受到限制,有时由于信息不完全而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因此市场运行的结果是非均衡的,变量之间是不均等的,理想的供给不等于有效的需求,理想的需求也不总等于有效的供给。 43、瓦尔拉需求,是指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行为人在市场供求可以相等的状态下,根据市场价格形成的需求。有效需求是指经济行为人在其预算可能的条件下,考虑了市场价格和他在本市场以及其他市场上所遇到的数量限制后,为使其效用函数最大化而形成的需求。两者最大区别在瓦尔拉需求是经济行为人在没有数量限制情况下形成的需求,而有效需求则是经济行为人在受价格和数量双重限制情况下形成的需求。 44、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需求与供给数量虽不相等,但市场上已没有改变这种不相等格局的力量,市场价格也因此而稳定下来。这种不稳定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均衡状态,但与传统均衡理论的解释不同,所以被称之为“非均衡”,或“非瓦拉尔均衡”。 45、自愿失业是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造成的劳动者失业的现象。非自愿失业:是一种市场非均衡的现象,他不是由实际工资太高而引起的,而是因为产品需求下降时厂商销售发生困难,对劳动力供给造成数量限制的情形发生的失业。 46、劳动力短缺累积效应是指劳动力短缺时劳动力市场成为卖方市场,助长懒惰、工作不负责任、服务态度不好等弊端,于是进一步感到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短缺溢散效应是指某一工厂的劳动力短缺引起减产,使以这个工厂的产品为原材料的工厂发生原材料短缺,由此引起一系列短缺。47、U-V分析:U-V分析是从失业(unemployment)与职业空位(vacancies),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U与V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及可替代关系。 48、内部劳动力市场概念是由多尔瑞哥、彼得和麦克尔提出来的,由两部分组成:A组织结构。B组织原理,组织形成的最本质的原理是其成员属于组织。 50、雇用调整:雇用活动实际上是以企业组织为前提并将其机能当做媒介来开展的。雇用活动意味着以它对企业内各个部门和环节施加影响来体现其自身和组织的调整。因此,一般可以说企业的雇用活动就是雇用调整。雇用调整在本质上是企业为了在利润最大化目标前提下,适应产品的市场需求变化进行的。调整系数与调整速度是倒数关系。因为劳动时间的调整比雇用人数的调整成本小一些,所以在进行雇用调整时企业把劳动时间的调整作业首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