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长征开始:1934年10月出发。

受挫: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经过: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

结果: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

意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doc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那你知道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和彝族人民心连心1935年2月,红军从皎平渡口巧渡金沙江以后,跳出了蒋介石的包围,取得了行动的主动权,但仍然没有脱离危险。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北上穿过彝民区,抢渡大渡河,向川西北前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然后建立新的苏区根据地。 红军若想强渡大渡河,当时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走大路,经西昌至富林。这条路平顺易行,但处处都有敌人重兵阻拦;另一条就是通过大凉山的彝民区,经冕(miǎn)宁到达大渡河。 此时的红军身经百战,威名远扬,所到之处都会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由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队经过研究,决定避开敌人主力,由左权和刘亚楼同志带领红五团假装进攻西昌,引开敌人的注意力,而先遣队主力经冕宁通过彝民区。 纵观历史,大小凉山的彝民区从来没有建立过统一的政权,历来都是由土司和黑彝的各个分支分地区统领一切的。但各分支意见并不

统一,因为利益之争经常发生械斗。 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民族压迫政策,这样就使这一带彝民区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大凉山的彝族人民长期受民族歧(qí)视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对汉人非常仇视,甚至有“石头不能做枕头,汉人不能做朋友”的说法。所以想要顺利通过彝民区必须要斗智斗勇。 1935年5月20日,红军先遣团在刘伯承和聂荣臻的率领下,于21日凌晨攻下了冕宁县城,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毛泽东指示先遣团,首先要对部队进行民族政策的教育和宣传,上下一心团结好彝民。 红军来到县城中,在各处张贴了许多标语,并以朱德同志的名义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彝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lù)。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sù);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凡我彝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布告说明红军与反动军阀不同,而是代表各族人民利益的。红军到这里来只是想通过彝族地区北上抗日。 考虑到彝族同胞言语不通,红军先遣团就请来一位彝族通司(翻译)。这位彝族通司名叫果基达列,大约有30多岁,头上缠着厚厚的灰布,上身披着一个大披肩,下身穿着一条肥大的裤子,光着脚。这

2018人家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练习题(无答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人马,再回山。”这是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歌,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D.美蒋勾结,发动内战 2.一个美国知名学者在谈到长征时说道:“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了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蒋介石的魔爪”具体是指( )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北伐战争 C.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D.南昌起义 3.中央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 A. 1934年10月 B. 1934年12月 C. 1935年1月 D. 1936年1月 4.“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 去远方。”—《长征组歌》。你认为“红军主力上征途”的主要目的是( ) A.准备北上抗日 B.保存实力,进行战略大转移 C.与国民党决战 D.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 5.83年前,一次闪烁着革命理想光芒的远征,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挥之不 去的长征情结。长征途中“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事件是()A. 四渡赤水 B. 遵义会议 C. 飞夺泸定桥 D. 吴起镇会师 6.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下列长征途中发生的历史事件排列正

确的是( ) ①遵义会议②巧渡金沙江③吴起镇会师 ④飞夺泸定桥⑤会宁会师⑥爬雪山、过草地 ⑦四渡赤水 A.①⑦②⑥④③⑤B.①②④⑦⑥③⑤ C.①②④⑥⑦③⑤ D.①⑦②④⑥③⑤ 7.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写道:“十余万共产党人于1934年10月逃出他们在江西的防御阵地…用一年时间步行约6000英里,这是人类耐久力的伟绩,至今仍具有传奇性.”他说的“具有传奇性”的“伟绩”是指() A. 南昌起义 B. 井冈山会师 C. 红军长征 D. 百团大战 8.下列关于遵义会议叙述不准确的是() A. 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B. 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 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9.“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其中“从头越”反映了( ) 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B.进军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 C.遵义会议,红军获得新生 D.长征胜利,红军开始抗战 10.1935年,红军到达陕北会师,该会师是() A. 会宁会师 B. 井冈山会师 C. 腊子口会师 D. 吴起镇会师 11.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A.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B. 巧渡金沙江 C. 吴起镇会师 D. 四渡赤水河 12.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聚集在一起,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奔向一个目标,这种力量就是永存的长征精神。对“长征精神”理解正确的是( )

红军长征史料(六)长征途中著名战役 [ 3 ]四渡赤水(含遵义战役)

最具谋略的战役--四渡赤水(含遵义战役) 用兵如神突出重围。中央红军攻占遵义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会后,在行军途中,根据会议精神,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随后,军委决定设置前敌司令部,以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接着,又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小组负责军事行动。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时,蒋介石调集重兵进逼遵义地区,对只有3.7万人的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形成铁桶般的重重包围,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川黔两省边境地区,局面十分严峻。1935年1月至4月,毛泽东、朱德等党和红军领导人,以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率领中央红军迂迴穿插于40万国民党“追剿”军之间,进行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河战役,巧妙地调动和打击了国民党军,使红军在长征的关键时刻从被动转为主动,不仅突破了蒋介石苦心设计的重围,更夺取了战略转移中的主动权,取得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博主本着真实地反映历史的原则,以尊重历史的严肃态度,在该文中转载了部分史料。例如:《朱德选集》中“关于四渡赤水战役的电报”等...... 一渡赤水(西渡赤水河) 一渡赤水,摆脱被动。为摆脱敌军,根据遵义会议确定的方针,中央红军决定迅速北渡长江,进军川西或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创建川西北根据地。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分三路纵队从松坎、桐梓、遵义地区出发,会师北上,拟夺取土城、赤水县城,经泸州

至宜宾地段北渡长江。由于敌加强了对长江的布防封锁,红军遭川军重兵堵截,土城战斗陷于被动,赤水城战斗遭遇强敌抵抗,攻城未果。当晚,中央政治局和中革军委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果断改变北上渡江计划,决定首先集中主力围歼尾追的川军4个团。由于敌情不断变化,红军未能全歼敌人。为避免被动,军委决定撤出战斗,西渡赤水,向古蔺南部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导学案(有答案)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2.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并能理解其伟大意义。 3.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自主预习 1. ,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2. ,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3. ,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4.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三、合作探究 1.材料展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依据诗词内容,说明共产党人对待长征的态度。 (2)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反映了哪些具体的事件? 四、随堂演练 1.在长征路上毛泽东提出红军放弃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建议,其主要目的是( ) A.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B.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C.摆脱敌人前堵后截的危急 D.使部队得以休整 2.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 A.吴起镇 B.会宁 C.甘孜 D.懋功 3.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应是( ) ①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③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④强渡乌江⑤渡过金沙江 ⑥飞夺泸定桥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③⑤⑥① C.③④②①⑤⑥ D.④③②①⑥⑤ 4.长征红军跳出敌人包围是在( ) A.四渡赤水河 B.渡过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翻过大雪山 5.1936年10月会师于甘肃会宁的红军三大主力是( ) A.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 B.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C.红一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D.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6.1933年秋,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的第五次“围剿”的重点是( ) A.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B.闽浙赣根据地 C.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D.中央革命根据地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1933年秋 2.1934年10月 3.1935年10月 4.甘肃会宁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检测题(附答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检测题(附答案新人教版)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1927年,革命遭到了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二十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材料中“遭到挫折”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一次反“围剿” B.第二次反“围剿” C.第三次反“围剿” D.第五次反“围剿” 2.“红日照遵义,长征排万难。突破重围去抗日,高举红旗上延安。转危为安靠谁人?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泽东!”这段歌词直接反映的史实不包括( ) A.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B.遵义会议召开 C.长征冲破敌军重重包围 D.红军到达陕北 3.刘伯承元帅在《回顾长征》中写 道:“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弄得敌人扑朔 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横线处应填写的最恰当的历史事件是( ) A.长征开始 B.渡过湘江 C.遵义会议 D.突破四道封锁线 4.如果以“转”字串起红军长征的历史,图中“重大转折”指的是( ) A.井冈山会师 B.长征开始 C.遵义会议 D.长征结束 5.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小明同学和父母一起参加了“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团。到达陕北后,妈妈问了小明四个问题,小明回答错误的是( ) A.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长征开始的主要原因 B.红 军四渡赤水,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C.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 的转折点 D.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6.遵义某校准备开展一 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2周年”合唱音乐会,演唱《长征组歌》中的四首:①《四渡赤水出奇兵》、②《过雪山草地》、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到吴起镇》。如果按红军长征路线依序演唱,其顺序应该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③① D.③①②④ 7.作家魏巍曾写道:“它是地球上的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这条诗意而壮美的红飘带背后,是皑皑白雪、茫茫草地、涛涛江河,是饥饿、寒冷、疾病、硝烟,是理想、信念、意志……”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红军长征 D.井 冈山会师8.“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远征”最

中国红军长征资料(一)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此为“流窜”。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曾四次由毛泽东率领突破了国民党的“围剿”。但由于王明一意孤行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为保存充分的实力,中国红军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8.6万人,分别自瑞金、鄠都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3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同步练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人教)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同步练习 .为了弘扬长征精神,某校学生编排课本剧《红军不怕远征难》.下列可入选的台词或剧情是() 甲:红军长征的过程中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乙: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爬雪山,过草地,挥师北上 丙: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丁:长征胜利后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乙、丁 .甲、丙 .乙、丙 .丙、丁 .遵义某校准备开展一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周年”合唱音乐会,演唱《长征组歌》中的四首:①《四渡赤水出奇兵》、②《过雪山草地》、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到吴起镇》.如果按红军长征路线依序演唱,其顺序应该是() .①②③④ .①③②④ .②④③① .③①②④ .在“弘扬长征精神”宣传活动中,小武模拟“重走长征路”,正确的行程是() ①遵义②瑞金③吴起镇④泸定桥。 .②①④③ .②①③④ .①④②③ .①②④③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写道:“十余万共产党人于年月逃出他们在江西的防御阵地…用一年时间步行约英里,这是人类耐久力的伟绩,至今仍具有传奇性。”他说的“具有传奇性”的“伟绩”是指() .南昌起义 .井冈山会师 .红军长征 .百团大战 年前,一次闪烁着革命理想光芒的远征,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长征情结。长征途中“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事件是() .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 .飞夺泸定桥 .吴起镇会师 .长征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多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余座高山险峰,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这体现出() .国民革命的光明前景 .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

.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解放战争的艰苦历程 .下列关于长征历史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准备了条件 .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年是长征胜利结束周年,为了弘扬长征精神,重庆某校学生编排课本剧《红军不怕远征难》。下列可入选的台词或剧情是() 甲:长征,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乙: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爬雪山,过草地,挥师北上。 丙:是中共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 丁: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甲、乙 .甲、丙 .丙、丁 .乙、丁 .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这次会议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邓小平 .毛泽东 .孙中山 .周恩来 .下列毛泽东诗词反映长征史实的是()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材料题 .近日,某校组织同学们观看电影《我的长征》。《我的长征》以一个普通红军小战士王瑞的命运为主线,前后贯穿了长征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其视点和命运来折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个属于东方的神话之旅。 请回答: ()刚刚过去的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多少周年? ()小明同学在看完电影后,绘制了一幅红军长征示意图,可是他漏填了红军长征中的几个关键地点,你能帮他补充完整吗?(请在图中方框内填出正确的地名) ()配合电影内容,有的同学对毛泽东的诗词《长征》进行了解析:

中国工农红军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案 设计人:刘文英单位:金桥学校 (修改人:宁阳三中苏明丽宁阳二十四中束衍林) 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2、遵义会议召开及其伟大意义。 3、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1、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2、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学习内容】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自主研读本课教材81—83页,完成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课本上进行标划 长征开始: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转移路线:江西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遵义会议:①召开:年1月在遵义召开。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③意义:会议确立了以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自主研读本课教材83页,完成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课本上进行标划 经过:遵义会议——四渡 (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 (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翻雪山——过草地。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自主研读本课教材83—84页,完成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课本上进行标划 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会师。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意义:粉碎了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学习诊断】 1.1934年,中国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A.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B.开辟新的根据地

党课讲稿——红军长征史

党课讲稿——红军长征史 党课讲稿——红军长征史 今天,我们组织开展以“弘扬红色文化加强党史教育”为主题的党日活动。这次上党课的内容,主要是再次学习红军长征的历史。 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重新认识长征,解读长征,我觉得长征还应该是一部教科书。甚至,长征可以指导我们工作、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而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两个字——精神。 那么,红军长征都遇到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呢?我们不妨翻开书册回顾历史。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过半。 12月,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 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 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 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

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 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 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我认为,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坚持到底的精神,革命必胜的信念。 我们知道长征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在迫不得已的情况开始的。但是长征却从开始的战略转移逐渐演变为红军摆脱和击退国民党反动派围追堵截的胜利行动。红军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到底是什么使原本弱势的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使红军愿意抛头颅洒热血,使红军历尽艰辛,克服险阻也最后走向胜利呢?信念,是千千万万红军心中永存让人民翻身做主人,过幸福生活的信念! 为了这心中永存的信念,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浴血奋战。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知识点

部编历史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知识点 孙树君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战略转移 o背景: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没有能突围,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o第五次饭“围剿”失败原因: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 的错误。 o长征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o长征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o中央红军长征路线: 中央革命根据地向西出发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渡过乌江攻克重镇遵义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打乱追剿计划 渡过金沙江 跳出了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过草地 突破天险腊子口 进入甘肃 到达吴起镇 与陕北红军会师 o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o长征胜利的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遵义会议 o时间:1935年1月。 o主要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o意义: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1页/共1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2、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 3、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 2、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3、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4、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本课有三部分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和“红军胜利会师”,这三块内容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需要授课的内容较多,但是教材过程又过于简单,所以,在课上有必要提供一些资料来充实本课。 四、教学重点: 1、遵义会议; 2、长征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 1、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2、感悟长征精神。 五、教学方法: 1、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2、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使用图,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4、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如结合语文课学过的《强渡大渡河》等课文,选择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雕塑作品《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同时依次出示图片,了解长征经过,体会长征精神) (二)新课探究 第一篇章:长征的原因(探索长征之源) 出示三则材料:通过材料一起回忆上节课所讲过的内容(红色政权的建立及革命根据地的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战略转移——长征,教材紧紧围绕着长征的开始,艰难行进, 取得胜利这一线索展开,介绍了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怎样进行长征、如何获得胜利等重要内容,重点介绍了党和红军历史上的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在这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长征精神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具有非常浓厚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教育功能,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军教育的一次绝好机会。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 2、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 2、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 播放毛泽东《七律·长征》歌曲或诗朗诵: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 二、进入新课

红军长征史 读后感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 这本书是唯一一部记述红军长征的正史,它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历时两年时间,行程两万五千里武装大迁移的艰难经历、卓绝斗争、胜利会师的真实全貌。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 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2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我从红军长征中收获了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团结……感受到红军长征是老一代革命家用血肉之躯谱写的令人心灵震撼,精神升华,激情奋进,永不言败的光辉历史,它创造了令全世界震惊与赞叹的奇迹。长征留下的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定信念的乐观主义精神、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所汇成的红军精神。那么,我们就要将这些品德付诸于祖国建设中去。把自己的成长、成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材。我们的国家将成为世界的强国,我们的民族将成为宇宙的骄子,让我们携起手来,书写崭新的历史,奏响未来更有力的强音!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大事件

前言 八十年前红军长征取得了伟大胜利,由此开启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格局。凝聚着苦难与辉煌的长征,是在面对生死存亡抉择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创造的人间奇迹,书写的英雄史诗。长征不只是艰辛的跋涉,更是精神的凝聚、思想的生长。八十年来长征精神,始终鼓舞和激励着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往开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长征是我们的精神路标,更是一座信仰的丰碑。

图1:红军长征路线图 长征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图2:离开瑞金 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中央根 据地出发开始了两年的长征之路。

图3:血战湘江,突破四道封锁 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队苦战五昼夜,最终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挥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八万多人锐减至三万余人。

图4:遵义会议会址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此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党中央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读《红军长征史》有感

读《红军长征史》有感 读《红军长征史》有感 从小我们就耳熟能详这几个字:两万五千里长征。 当时的理解便是,两万五千里一定很长很长,不然也不会用来形容那么多很难做到的事情的难度。这七个字无疑是充满血汗、沉甸甸的。 之后在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了解学习、相关纪录片、录像的重现下,更是通过这一次,对《红军长征史》这本书的学习,我对这七个字有了更深的敬畏之情。对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一直延续并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生命之源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 《红军长征史》本书是唯一一部记述红军长征的正史,它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历时两年时间,行程两万五千里武装大迁移的艰难经历、卓绝斗争、胜利会师的真实全貌。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

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这首律诗我们初中的时候就已学过,这56个字,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 而《红军长征史》这本书,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

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知识管理】 知识点1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长征开始: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 _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_______________ 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转移路线:江西瑞金一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一一渡过湘江一一进军贵州一一强渡乌江一一攻克遵义。 遵义会议:①召开:年1月在遵义召开。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 的军事最高指挥权。③意义:会议确立了以 ________ 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__________ 的标志。 知识点2 过雪山草地 经过:遵义会议一一四渡 ___________ (打乱敌人追剿计划)一一渡过_________ (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________ ――翻雪山一一过草地。 知识点3 红军胜利会师陕 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_________________ 会师。1936年10 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___________ 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意义:粉碎了 ___________________ 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 命_________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___________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基础过关】 知识点1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 .一个美国知名学者在谈到长征时说道:“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的 A .北伐战争 B .红军长征C.秋收起义 D .武昌起义 2 ?如图雕塑上的文字上为“长征从于都出发”,下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如果要求你 给雕塑加上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你会选择() A. 1933 年 10 月 B. 1934 年 10 月 C. 1935 年 10 月 D . 1936 年 10 月 3 ?“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A ?博古 B ?陈独秀C.毛泽东 D ?邓小平

红军长征有哪些历史事件盘点

红军长征有哪些历史事件盘点 红军长征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 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 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 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 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 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 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红军长征历史事件之二:遵义会议 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 贵州前进。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 重大问题。 红军长征历史事件之三:四渡赤水 3万∶40万。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 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

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 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下页更多红军长征历史事件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名师教案-2652

微课《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践行长征精神的探 究》教学设计 一、课标内容 听《长征.七律》,看长征的相关图片,讲述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指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践行长征精神。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于长征,其实井不是很陌生的。他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相关课文。对于“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也是耳熟能详,所以要掌握基本知识不难。本课将采用相关视频、地图,让学生观看,识读。通过史料探究,让学生充分理解长征精神及长征胜利的意义。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有两块内容:体会长征精神,探究当代的长征精神。 四、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长征故事、影视剧、图片、歌曲。 2.掌握长征历史史实,制作相关课件及教学设计;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讲长征故事,观看长征影视剧、图片、及长征歌曲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和勇往直前,团结奋进和乐观主义精神。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整理资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让学生能在学习生活中践行长征精神。 重点:体会长征精神,探究当代的长征精神并能践行长征精神。 难点:学生如何在学习生活中践行长征精神。

六、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展示毛泽东诗歌《七律.长征》。 同学们学过这首诗歌吗?这首诗歌描绘了红军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的真实缩影。红军为什么要长途跋涉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到底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在这些艰难险阻中体现出哪些优秀品质?这些品中又有哪些现实意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揭晓答案。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师:什么是长征? 学生理解回答。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阅历尚浅,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多,本环节以教师补充讲解为主。 1934年10月,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向陕甘宁根据地实行的一次战略大转移,被称作长征。 从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县会师,中国工农红军共行程2.5万里,经过11个省,经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大雪山,击溃了国民党军数百个团,从30万人锐减至3万人。 师: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呢? 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回答 设计意图:把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教材。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讲解。 生: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阅历尚浅,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多,本环节以教师补充讲解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