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模式

社会保障模式
社会保障模式

由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各国具体国情的差异,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不可能像经济体制一样一种模式走向全球化。至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一套能够得到各国公认的最为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不可能完全输入照搬到另外一国。即使是经济体制乃至政治、社会制度等相同的国家,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比如美国与英国,它们的经济体制、政治制度以及许多国际事务方面的主张都如出一辙,但两者的社会保障制度差异却是很大的,美国是以社会保险为主的就业保障国家,而英国却是世界上最早宣布建立普遍性福利制度的国家。所以说,在不同的国家,存在着社会保障制度共同规律制约下的不同社会保障模式。迄今为止,世界上一共形成过四种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分别是福利国家型保障模式、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强制储蓄型保障模式以及现在已经成为历史的国家保险型保障模式,当然,现在有一个趋势,各个国家的社会保障模式都不再单一,而是走向混合型,即混合型保障模式。

福利国家型保障模式,代表国家时英国、瑞典,英国是福利国家的始作俑者,瑞典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英国的福利型保障制度建成于20世纪40年代末,福利国家的理论蓝图当时是由贝弗里奇等人完成的,贝弗里奇也因此被称为“福利国家之父”,福利国家建成的理论基础是福利经济学。福利国家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公民权利为核心,确立了普遍性和保障全面性原则,它以国家为直接的责任主体,以国家为全体国民提供全面保障为基本内容。对福利国家的评价,我们应该在充分肯定它历史功绩的同时,也应该充分的、清醒的认识到这种模式是影响经济增长与国际竞争力并带来某些负面社会影响的一个重要致因。虽然说现在福利国家都在进行改革,但是西欧与北欧国家依然是福利国家这一根本格局并未改变。

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这种模式以面向劳动者建立各种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与福利国家模式相比,社会保险型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建立政府、雇主与个人之间的责任共担机制,实现风险保障的互济性,而是强调受保障者权力与义务相结合,社会保险制度首先产生于德国,随后即在工业化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接着几乎波及整个世界。

与福利国家模式和社会保险模式有着巨大区别的另一种社会保障模式,是新加坡等国家创造的公积金制度,它实质上是一种强制储蓄型保障模式:

三、强制储蓄模式

(一)代表国家:新加坡、智利

我们先看下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整个历程:新加坡之前是个殖民地国家,殖民地时期建立的社会保障主要是殖民者意志的体现,像新加坡选择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决定权就是当时的英国殖民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殖民者在新家坡首创公共援助计划,主要是赔偿或补偿战争中的受害者;其后公共援助计划逐步扩大到结核病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和判刑

入狱者的家庭成员,但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仍然没有任何保障,这与其宗主国英国当时已经建成福利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然而,人们的保障需求越来越强烈,所以英殖民政府就任命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去了解新加坡的工资劳动者对退休保障的愿望,该委员会调查后就提出了两种方案:一个是养老金计划(就是雇主、雇员、政府三方付费形成养老基金来保障人们的退休生活),第二个方案是公积金计划,就是强制储蓄养老计划,费用由雇主和雇员各分担50%,政府建立公积金局负责管理和运营公积金,其待遇是受保者退休后能够获得一笔公积金用于养老。该调查委员会倾向于选择三方付费的养老金方案,可是这个时候,英殖民政府会选择哪一种?第二种。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不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

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是一种完全积累形态的保障制度,存钱供自己将来养老,缺乏社会保险的互助互济性。这在世界社会保障史上无疑是一个创举。最初,公积金制度的实施范围仅限于雇员(不包括临时工及独立劳动者),后来才逐步扩大到其他劳动者;并且公积金制度保障的内容开始完全局限于受保者将来的养老,后来逐步扩展,在公积金计划的基础上实施了公共住房计划、教育计划等、医疗保障计划等,形成了以公积金制度为主体,其他保障性措施为辅助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体系。

为什么说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属于强制储蓄型呢?因为新加坡的每个受保者在中央公积金局均有三个帐户:第一个是可以用来购买保险、住房的普通帐户,第二个是不能随便支用且只能用作养老的特别帐户,第三个是专门用于医疗住院的保健帐户。

虽然后来新加坡通过民族解放而获得独立,但是仍然打上了殖民地时期的深深的烙印。在新加坡之后,强制储蓄模式有出现了两个变种,即智利模式和香港模式。虽然说这两个变种和新加坡不完全一样,但本质上都属于强制储蓄型,政府不直接承担经济责任,智利与新加坡不同的地方是雇主不缴费,但是必须按规定提高工人的工资水平,并且它是由私人机构管理养老基金的运营,而不是由政府的公积金局来管理;香港和新家坡一样是雇主和雇员共同缴费,但是公积金管理也不是由中央公积金局集中管理,而是和智利一样由私人机构管理。

我们来总结一下这种模式的特点:

1、以雇员和雇主自己为责任主体,通过立法强制雇主与雇员参加公积金制度,并按规定缴纳公积金。

2、政府只充当一般监督,而由官方性质的中央公积金局负责管理。

3、采取完全积累模式,即雇主与雇员缴纳的公积金全部存入受保人的个人帐户,逐年积累下来,到受保人退休时再给付并用于养老等方面的开支。

4、无互济性,即受保人之间、雇主之间、政府与国民之间缺乏社会保险所具有的互济性,每个劳动者均有自己的公积金帐户,里边由雇主和个人所缴纳储存的资金仅用于本人。我们

知道实行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险实现了劳动者阶层之内的在业者与失业者、患病者与健康者、年轻者与年老者等之间的互济。

5、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为什么?因为公积金属于完全积累型,从开始储存到领取养老金之间的时间差是非常大的,往往长达几十年;并且,我们知道,总是存在一定的通货膨胀,如果不对基金进行投资运营就不能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投资是在什么市场进行的?资本市场,所以说公积金制度必须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运行,以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个人储蓄与强制储蓄的区别:

前者:自愿的、储蓄多少无限制、取款时间和用途自由、完全个人存款

后者:强制的、必须按规定的额度储蓄、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以及用途取款、雇主和个人共同储蓄

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存到个人帐户中,所有权归自己。所以同属于储蓄类。

对强制储蓄模式的简要评述:

作为一种独特的制度安排,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的最大特色就是政府并不承担或尽可能不直接承担社会保障责任,而是由雇主与国民分担社会保障责任。新加坡之所以能够采取这种制度并维持至今,与它是城市国家、经济发达以及华人社会传统的家庭保障都有关系。(首先,新加坡比较小,属于城市国家:国家是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国家。正因为这样,这个国家比较小,易于管理,经济又比较发达,且发展水平相对一致,所以为公积金制度的实施提供了主要条件。像我国,国家比较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且发展水平不平衡,所以要想建立起统一的公积金制度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新加坡早期属于移民国家,有大部分国人来自华人,所以它具有我们华人传统的家庭养老传统。如新加坡曾经立法,子女必须对父母尽相应的义务,否则将收到法律的制裁,这与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但它恰恰为新加坡推行其独特的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稳定且可靠的社会基础。当然,新加坡建成这样的强制储蓄型保障模式还有殖民地政府害怕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的因素在内。这一点从香港等地区在殖民地时期均没有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可以找到答案,而殖民地宗主国英国却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就建成了福利国家。虽然新加坡、香港等地区的经济制度与英国并没有太大不同,但是社会保障制度却又天壤之别,它从一个侧面也表明了殖民地政府的自私性。

新加坡独特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减轻政府责任并同时强化了雇主与雇员的责任与协作的条件下,仍然实现了稳定社会、增进国民健康的社会保障基本目标。二是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公积金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庞大的基金,该基金由中央公积金局统一运营。如中央公积金局累

计余额在1983年是200亿新元(一新元约为五元人民币),1986年时超过了260亿新元,1989年达到370亿新元,到1990年时,公积金存款余额相当于新加坡GDP的5%和国民总储蓄的11%,这笔巨额资的资金无疑为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提供了经济保证。比方说政府用这笔巨大的资金允许受保者贷款购买住房,从而实现了政府“居者有其屋”的政策计划,这样既促进了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也极大地改善了国民的居住条件。

新加坡公积金制度最大的不足和缺陷,在于缺乏互济功能,如果不是新加坡属于城市小国,如果不是新加坡经济发展水平高(亚洲四小龙之一。亚洲四小龙指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的,这几个之前只是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的国家或地区在20世纪60-70年代经济飞速成长,像龙一样突飞猛进,因而成名),如果不是新加坡还保留着华人的家庭保障传统,该制度能否保持至今可能还是一个疑问。这一点可以从部分东南亚国家在采取公积金制度后又放弃了该制度的曲折历程中得到证实。因此,在评价公积金制度时离不开新加坡特有的国情,半个世纪的实践已经证明,以公积金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符合新加坡的国情的的选择。

公积金制度是否属于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它至少因缺乏互济性等而不能看成是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可以说属于一种“自我保障”模式,但它又有雇主供款的份额和政府强制的特色,对受保障者而言,即具备了福利性与强制性,并事实上体现了保障国民基本生活的效果。因此,在绝大多数社会保障研究者的文献中,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是作为一种特殊模式来阐述的。

四、国家保险模式

这是由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创造的社会保障模式,它起始于苏联,并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效仿。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人类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全面实施国家保险型的社会保障。这种保障模式的特点是国家为劳动工人提供劳动保险,一切保险费都由企业主和国家负担,个人不缴纳任何保险费。国家保险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所普遍采取的保障模式,曾经造福于亿万人民,但因这种保险超过了现阶段的承受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逐渐随着苏联的解体与东欧国家的剧变而被摈弃。即使是仍然坚持这套模式的社会主义中国,也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这套制度,逐渐过渡为混合型的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所以,国家保险型模式正在称为历史。

当然,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都在不断的相互吸取他国的经验教训进行着改革,混合型保障模式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

总的来说,社会保险型、福利国家型和强制储蓄型等三种模式各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内涵:

首先,从社会保障责任来看。这三种模式中,无论采取哪种模式,政府总是承担最后兜底的责任,当社保资金收不抵支时,政府作为最后责任人要负责到底。但是,在不同的模式中,政府所承担的责任大小不同。按照政府承担的责任由小到大,三种模式的排序依次为:强制储蓄型模式、社会保险型模式、福利国家型模式。

其次,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来看,这三种模式中,强制储蓄型模式完全强调个人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个人享有保障的多少完全取决于个人和用人单位缴费的多少。社会保险型模式也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应,但对应程度弱于强制储蓄型模式。福利国家型模式的保障具有普遍性,几乎不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社会成员只要被制度覆盖就能够享有一份保障,而且制度内个体间的保障差异不大,个人享有的保障与个人贡献关联不大。

再次,从社会保障给付水平的高低来看,福利国家型模式给社会成员所提供的保障给付水平较高,而且成员之间的保障差异不大。该模式提供保障的目的不仅仅是缓解和预防贫困,更多的是提高全体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保险型模式的保障给付水平高低与个人和企业的缴费有很大的关系,各国所提供的保障水平高低不等。上述两种模式的给付方式一般采取既定给付制( defined contribution,DC)。而强制储蓄型模式的给付方式采取既定供款制度( defined benefit,DB),保障给付水平完全取决于个人账户的积累。

最后,从财务制度所采取的形式来看,强制储蓄型模式的社保基金筹集方式采用完全基金积累制( funded plan),由供款和投资收益的积累决定给付水平。这种筹资方式,能够形成庞大的基金积累,缴费率相对比较稳定。社会保险型和福利国家型两种模式在筹集资金时一般采取现收现付制度,由当年的支出需求决定缴费率,基金没有盈余,难以应对人口的变动与突发事件。

补充常识: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

2、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

也就是法制更倾向于是个名词,而法治则是个动词。有了法制是不是一定是法治?并不一定有法治。可以说,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但是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法治,一般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非民主制国家是“人治”)

联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为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反过来,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第一节社会保障法的概述

一、社会保障法的概念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法律的一个基本特征:具有强制性。“国家强制性”是法律的一个基本特征。法律规定了各种权利义务关系,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这些权利和义务的实现。也就是说相关法律主体由法律保证享有某些权利,也必须按照法律规定履行各项法定义务,特别是履行法定义务不是根据个体的意愿可以选择的,是必须要履行的。

现代社会保障作为一项社会制度,从建立到运作,都离不开国家立法。它必须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强制性地加以实施。强调法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特殊意义,不仅因为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就是一项法制化事业,而且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实质上属于社会再分配,是调整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分配格局,具有利益冲突性,通过立法可以切实保障公民的权利。因此,只有由代表民意的立法机关来制定规则,以使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与强制性,从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行。

从一般意义解释,社会保障法是指调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我们经常用的是广义的社会保障法的概念,也就是说它既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社会保障法律,也包括国家行政机关颁布的社会保障法规、命令和条例等。

我国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我国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

那什么是社会保障关系呢?概括地讲,社会保障关系是指在社会保障的实施过程中,国家、用人单位以及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实主要就是国家、用人单位及社会成员社会保障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

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它顺利有序地进行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法律去规范实施。社会保障法制的主要体现就是:国家、企业、个人及有关各方在社会保障活动中负有什么职责、应该做到什么,社会保障的具体项目、实施范围、资金筹集、待遇标准、计算方式等,均由法律制度严格而又具体地进行规范,有关各方必须依据法律制度的规定履行其职责与义务,同时呢,享受法律赋予的权益。

二、在讲社会保障立法内容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社会保障整个发展历程中,立法理念的演变过程,因为法律总是立足于一定的立法理念基础之上的。针对对同一个现象、同一个事物,立法理念不一样,那么制定出的法律就不一样。

(一)从受益主体的角度来看表现为从恩惠到权利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救济政策发展而来的,相应地,社会保障权是由政府的“恩惠”发展而来的。古代的中国和外国都曾有过救荒政策与实践。以粮食形态建立的实物形式的后备,就是原始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实践。这些政策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政府施舍给灾民的“恩惠”具有居高临下的姿态。

世界上最早吧救济贫民当做国家和政府的职责和义务的法律,是1601年英国颁布的《旧济贫法》,其中规定在经济上处于绝境的社会成员有权利向国家和社会请求帮助,但它所包涵的权力的意义不很明确和强烈,因为它都是以惩戒性的“矫治”观念作为立法理念。当时政府认为认为:贫穷完全是因为个人懒惰而形成的,认为对贫困者进行救济是个人把自己的错误推向了社会造成社会的负担,并且认为没有任何条件的对穷人进行救济会更加放纵他们懒惰的缺点。所以说,他们制定出的《济贫法》规定社会成员在接受救济时必须接受种种苛刻的条件,目的是为了通过惩罚矫治他们懒惰的缺点。也就是说早期社会保障是一种“惩治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存权概念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表现为在人权规范中加入生存权的内容,《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等国际公约也将生存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规定。其中《世界人权宣言》明确指出“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所有公民,作为社会成员之一,都享有社会保障权”。这对于社会保障立法的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之后的社会保障立法正是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二)从责任主体的角度来看表现为从个人、家庭到国家

随着社会成员社会保障权利观念的形成,社会保障的责任和义务也同时从个人、家庭、家族、宗教团体等主体转移到国家和政府身上。

自古以来,人类对于生老病死灾害等都在想尽办法去克服,近代工商业社会兴起以前,这些问题的解决很少由国家完成,大致上都依赖于天然的生活团体,例如家庭或家族。最早在家族之外的生存保障行为是教会对贫苦的人、无家可归的人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提供的慈善性救助。但是,教会不是一个生产实体,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所以教会的救济活动是十分有限的。当人类历史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劳动者离开了世代生活的土地,进入城镇寻找工作。在工业环境中,他们面临着多重的风险----失业、伤残、疾病、年老等,但是他们失去了传统土地的生活依托。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开始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度,自由放任的不敢与理论开始受到质疑,国家干预理论出现并流行。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宣告自由放任主义的破产,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应运而生,他主张政府扩大福利设施,实行社会保障消除贫民窟,实施最低工资法。凯恩斯的理论通过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的新政得到了时间。美国政府制定《社会保障法》,建立了一套社会保障制度。由此,社会保障成为国家或政府的一项社会责任。

三、社会保障法的特征

(一)安全性

安全是一切法律部门的首要价值,但不同的法律部门会追求不同意义的安全。一般的公法即公共法律着眼于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私法着眼于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安全是法律

追求的价值取向和目标,社会保障法也不例外,社会保障法追求的是社会安全。

社会保障直接作用就是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使社会成员获得一种生活上的安全保障,从而维护社会的安定。

(二)强制性

强制性是一切法律的特征

社会保障法的强制性一方面是为了规范社会保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的享受和履行,特别是社会保险中的参与方,用人单位只是尽义务,所以必须有法律来约束,用人单位必须严格遵行,按期、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否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社会保障法的强制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解决和避免某些影响制度顺利实施的行为选择。

比如说医疗保险参加具有强制性,也就是说在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之内,不能根据个人的自由选择决定是否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而是必须参加。为什么?为了防止“逆向选择”的出现。我们知道如果医疗在覆盖范围内是自由参保的话,那么参加医疗保险的都是些什么人?知道自己身体不好的那些人,那么这样的话,保险基金绝对无力承担这所有人的补偿。所以说,一般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在覆盖范围内都是强制性参保的。

(三)广泛性(普遍性)

普遍性这一特征表现为社会保障法的权利与义务广泛地涉及全体社会成员。在权利方面,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人是全体社会成员;义务方面呢,社会保障的义务也是由全社会承担,个人、用人单位、国家、以及社会等都在履行着社会保障的义务,主要体现为共同承担社会保障资金上。

(四)是人道主义与互助共济的统一

人道主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果,是人类对自身的社会性充分认识后的理性情感,它在社会生活上主要体现是强者对弱者的帮助和付出。那么社会保障法就是通过立法实现富裕的对贫困的、健全的对病残的、年轻的对衰老的扶助,体现出一种尊老爱幼、扶弱济贫、友爱互助、和谐共存的温暖社会氛围。另外社会保障通过立法实施,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以养老保险为例,其实质是什么?是不是家庭养老社会化的结果?家庭养老是儿子养老子,那么社会养老保险是不是体现出一个总体的儿子来养总体的老子?也就是家庭中的儿子养老子放大为社会中的年轻人养活老年人。而任何人都是由年轻人变为老年人的,所以说我们今天的义务就是我们明天的权利。再比如,救济灾民,也体现出一种互助供给的原则,并不是说现在的灾区人民永远都是以汶川地震的被救济者的身份出现的,而是他们有能力以后会以同样的方式甚至是付出更多的力量去救济其他受灾者。像唐山大地震中的受救济人群中这次来了无数志愿者加入到汶川救灾中。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浅析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安全和稳定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构的调整,社会主义国情的发展。现行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本文从社会保障制度当前的现状入手,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当今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社会保障问题分析应对措施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现阶段我国已经建成了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为骨架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也是在不断的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断取得前进的现在,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1.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1.1.社会保障法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以社会保险费征缴和发放为基础、以部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居民生活救济为辅助而形成的一套制度。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法制化建设滞后,现行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管理与使用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所制订的只是一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种立法的低层次状况不仅导致我国社会保障法律规范的强制力低,而且也导致现行法律往往更多注重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造成各部门之间立法的矛盾和各地方立法的不协调,最终导致各地社会保障的做法难以统一。 2.2.统筹层次低,覆盖面窄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费的统筹层次很低,虽然国家也要求各地区尽快实现省级统筹,但大部分地区落实到地市级统筹,还存在不少的县级统筹。我国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天然环境各不相同,经济基础也不一样,管理水平和人才条件也存在着一定差异,这些都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资金筹措能力。目前,我国过低的社会保障资金的统筹层次直接影响了社会保障的良好运行,表现为:条件好的地方,较低的收费率即可满足当地的社会保障支出,条件差的地方,较高的收费率也无法满足当地的社会保障支出。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轨迹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轨迹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从建国开始就非常关注社会保障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第9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但是,正如《世界人权宣言》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受到国家的组织和资源情况制约的。新中国成立后50年来,实现宪法规定的社会保障权利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1949年到196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成了当时的基本国策。政务院于1950年发布施行《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对减轻工人生活困难,保护劳动力,帮助失业者就业、转业,特别是对恢复各国营、私营企业的生产,扩大经营范围以及创办新企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施行。由于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是在国家财政经济还没有全面恢复的困难情况下制定的,某些保险待遇较低,在实施范围上也只能采取重点试行的办法。随着国家财政经济状况逐步好转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1953年1月2日政务院修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进一步扩大了劳动保险的覆盖范围,又提高了若干劳动保险的标准,到1956年已扩大到商业、外贸、粮食、供销社、金融、民航、石油、地质、水产等部门,部分集体企业参照执行,经济条件差的集体企业可以订立劳动合同。 1957年国家对原有的保障制度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放宽退休条件,适当提高了退休的待遇标准,并实行了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职工统一的退休制度,从而解决了企业和机关职工退休办法不统一的矛盾。这段时期的养老保险,事业单位由人事部门管理,企业由劳动部门和工会共同管理。 这个阶段还修改、补充了干部和工人退休、退职的规定,加强了对女工的保护,在医疗保险中增加了对职业病的保障,进一步扩大了保障范围。 第二阶段 从1969年到197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劳动保险管理机构被撤销。1969年2月,国家财政部规定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企业职工的退休金在营业外列支,劳动保险业务由各级劳动部门管理。这样,在整个70年代,社会化的劳动保险又被办成了“企业保险”。 第三阶段

社会保障概论论述题

1试论述社会保障的功能P11-16 答: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通常发挥着稳定、调节、促进、互助等多重功能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功能 社会保障能够通过帮助陷入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从生存危机中解脱出来,满足社会成员对于安全与发展保障的需要,从而预防和消化社会成员因生存危机而可能出现对社会、政府的反叛心理和反叛行为,能够保证社会成员在特定事件的影响下仍然可以安居乐业,从而有效缓和乃至消除引起社会震荡与失控的潜在风险,进而维系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正常、健康的社会发展; (2)调节功能 政治方面,社会保障是调解不同利益集团、群体或社会阶层利益的必要手段; 经济领域,社会保障有效地调解者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其次它可以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最后他可以调解国民经济的发展; 社会发展领域,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因社会保障制度调节功能的发挥而得到了有效地缓解,社会因收入分配差距等导致的非公正性和非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调节。 (3)促进发展功能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社会保障除满足劳动者本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还通过建立生育、抚育子女和教育等津贴形式对劳动力再生产给予资助,并且与国家的人口政策结合,共同影响劳动力的再生产; (4 )互助功能社会保障促使了社会成员间的互助互济、团结友爱,有利于社会体制、道德观念的维护和延续,可促进社会成员、社会各阶层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工作; (5)其他功能除上述四大基本功能外,社会保障事实还有诸如预防风险、资本积累等功能。 2、试论述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P22-26 答: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原则、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责任分担原则、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互济性原则等。 (1 )公平原则 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属于公共产品、公共资源在社会领域中的分配,因此,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创造并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社会保障政策实践的归宿。 (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一是社会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变化;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确定无一例外地需要相应的财力支撑。 (3)责任分担原则 只有确立了社会责任分担原则,让政府、企业、个人乃至社会等合理分担社会保障责任, 这一制度才能获得持续发展。 (4)普遍性和选择性相结合原则

中国社会保障现状与不足

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121308143 戴振伟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维持社会秩序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之一。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民生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和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取得瞩目的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并不完善,诸多问题存在其中。随着祖国经济的腾飞,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正确认识并分析这些问题,对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大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和不足;建议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保险条例》),《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除失业保险外,包括养老、工伤、疾病、生育、遗属等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该法规适用于国营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与此同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也以颁布单行法规的形式逐步建立起来。此后的三十多年,国家也颁布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了适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 1978年不仅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特别的一年,而且也是这个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扭转中国的混乱正太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社会条件。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一种待遇特殊的退休制度——离休制度由此建立,并于一般退休制度一起构成了中国的退休养老制度。而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修改跳过的《中华

社会保障模式

由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各国具体国情的差异,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不可能像经济体制一样一种模式走向全球化。至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一套能够得到各国公认的最为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不可能完全输入照搬到另外一国。即使是经济体制乃至政治、社会制度等相同的国家,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比如美国与英国,它们的经济体制、政治制度以及许多国际事务方面的主张都如出一辙,但两者的社会保障制度差异却是很大的,美国是以社会保险为主的就业保障国家,而英国却是世界上最早宣布建立普遍性福利制度的国家。所以说,在不同的国家,存在着社会保障制度共同规律制约下的不同社会保障模式。迄今为止,世界上一共形成过四种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分别是福利国家型保障模式、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强制储蓄型保障模式以及现在已经成为历史的国家保险型保障模式,当然,现在有一个趋势,各个国家的社会保障模式都不再单一,而是走向混合型,即混合型保障模式。 福利国家型保障模式,代表国家时英国、瑞典,英国是福利国家的始作俑者,瑞典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英国的福利型保障制度建成于20世纪40年代末,福利国家的理论蓝图当时是由贝弗里奇等人完成的,贝弗里奇也因此被称为“福利国家之父”,福利国家建成的理论基础是福利经济学。福利国家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公民权利为核心,确立了普遍性和保障全面性原则,它以国家为直接的责任主体,以国家为全体国民提供全面保障为基本内容。对福利国家的评价,我们应该在充分肯定它历史功绩的同时,也应该充分的、清醒的认识到这种模式是影响经济增长与国际竞争力并带来某些负面社会影响的一个重要致因。虽然说现在福利国家都在进行改革,但是西欧与北欧国家依然是福利国家这一根本格局并未改变。 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这种模式以面向劳动者建立各种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与福利国家模式相比,社会保险型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建立政府、雇主与个人之间的责任共担机制,实现风险保障的互济性,而是强调受保障者权力与义务相结合,社会保险制度首先产生于德国,随后即在工业化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接着几乎波及整个世界。 与福利国家模式和社会保险模式有着巨大区别的另一种社会保障模式,是新加坡等国家创造的公积金制度,它实质上是一种强制储蓄型保障模式: 三、强制储蓄模式 (一)代表国家:新加坡、智利 我们先看下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整个历程:新加坡之前是个殖民地国家,殖民地时期建立的社会保障主要是殖民者意志的体现,像新加坡选择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决定权就是当时的英国殖民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殖民者在新家坡首创公共援助计划,主要是赔偿或补偿战争中的受害者;其后公共援助计划逐步扩大到结核病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和判刑

《社会保障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2

《社会保障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社会保障”一词首先使用于1935年美国“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法》)[2] 2.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并通过的(),为各国制定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依据。(《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2] 3.现代型的社会保障,()必须扮演出场的主要角色,这就以为着社会保障要由()来组织和领导,并统一付诸实施和管理。(国家)(国家) 4.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的一种()制度。(安全)[2] 5。社会的提点是()、()、()、()、()。(强制性)(社会性)(福利性)(互济性)(不可逆性)[2] 6.社会保障的功能有()、()、()。(补偿功能)(稳定功能)(调节功能)。 [2] 7.社会保障的利益主体可分为()、()、()。(政府)(企业)(个人) 8.从共性上看,()、()、()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2] 9.现代社会保障理论逐渐向()、()方向发展。(多样化)(复杂化)[3] 10.社会保障理论由()、()、()三大部分构成。(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理论)(社会保障制度理论)[3] 11.传统社会保障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慈善阶段)(济贫阶段)[3] 12.现代社会保障时期是以160多年前社会保障开始形成()为起点。(制度)[3] 13.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颁布实行的新()。(《济贫法》)[3] 14.从时间顺序上看,现代社会保障建立的标志是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因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美国)[3] 15.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3] 二、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P7)[9] ——社会保障是以立法形式确定的,由国家举办并承担责任、以国民收再分配方式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行为及其机制、制度的总称。 2、就业关联制度(P12) ——就业关联制度是对受保人提供保护的一种方法属于“收入维持”方案的一种它规定,享受年金或其他定期补助的权利,一般取决于工作或独立劳动时间(即工龄)的长短,家属津贴和工作保障,则取决于是否存在雇佣关系。政府是所有保障待遇的最后保证人。 3、普遍保障制度(P12) ——是对受保人提供保护的一种方法,属于“收入维持”方案的一种,又称按“人头”补助制度,即对公民或居民,不论其收入、工作或财产如何,均按统一的标准提供现金补助。补助资金通常来源于国家财政收的拨款,补助金一般普遍适用于已在这个国家居住达到规定年限的申请人。其中部分保障资金来自工人和雇主交纳的保险金。

浅析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2年第 3期 经济 SHI JIAO 视 角 摘 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管理制度之一。本文简要地阐述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说明了我国社会 保障的发展状况, 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应采取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 存在问题; 对策中图分类号:D632.1; F2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 .2012.03.45文章编号:1672-3309(2012 03-107-02

浅析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曹帅 (外交部亚洲司, 北京 100020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 是指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 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它的主要功能在于, 通过建立社会化为标志的生活安全网, 来消除市场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防止社会动荡。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 是公共选择的结果, 也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产业的转型升级、健全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9世纪 8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制 度在德国建立, 经过 100多年的发展, 它已成为现代国家一项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制度。我国改革开放 30多年的实践证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 它是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社会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状况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 参保人数和基金规模持续增长。 2010年年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湖北省特级教师李洪祥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保障的一种制度。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为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区别于以往任何一种保障方式。首先,它是由社会向个人和家庭提供的经济保障,超出了家庭和社区的界限;其次,社会保障一般由政府主导,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加以实施,不同于私人的慈善行为或个人的自我保险行为;第三,现代社会保障除了提供实物援助以外还提供现金援助,并建立起发放这些援助的全国性社会行政体系。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1.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从社会保险的项目内容看,它是以经济保障为前提的。一切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不论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强制性、社会性和福利性等特点。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社会保险项目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全体劳动者,资金主要来源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缴费,政府给予资助。依法享受社会保险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渐完善。199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1998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1996年8月,国家劳动部发布《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1994年12月,国家劳动部发布《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这些行政法规和规章的颁布,对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起了促进作用。 2.社会救济。社会救济也称社会救助,是政府对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贫困地区或贫困居民给予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救济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给付标准低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城乡困难户救济等。国家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残疾等原因而无力维持基本生活的灾民、贫民提供救助。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资助、福利设施,急需的生产资料、劳务、技术、信息服务等。维持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是社会救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社会救济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1999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200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为城镇和农村生活困难的群众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现代中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

现代中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 材料一①从19世纪末起,英、德等国先后颁布了针对疾病、工伤事故等的保险法。针对低收入群体以及老人、儿童和妇女,西欧又建立或完善了救济制度。在理论方面,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贝弗里奇是最有代表性的社会保障学者,其中贝弗里奇被西方称为“福利国家之父”。②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产妇补贴、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③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制定了社会行动纲领,其把解决青年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列入优先目标之一。④20世纪80年代,西欧各国为了缓和财政不平衡状况,削减了社会保障支出。 ——摘编自李琮主编《西欧社会保障制度》材料二⑤计划经济时期最突出总体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国家福利制度建设模式,社会主义、国家性、工作单位、民政部门、福利制度建设是五个关键词,凸显社会政策与福利制度的时代性特征。其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全民福利,追求平等与自由……⑥改革开放后突出总体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主义社会福利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主义、个人与家庭责任、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制度是六个关键词,凸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时代特征。 ——刘继同《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发展阶段与制度体系研究》 ①反映的是19世纪末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措施;②反映出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项目增多,保障范围扩大;③反映的是欧共体对社会保障的关注;④反映出20世纪80年代西欧各国削减了社会保障支出;⑤反映的是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特征,即国家主导;⑥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特征,即多元化。材料一主要叙述的是19世纪末以来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材料二主要叙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设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计划经济时代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 第1页共1页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目录 摘要 ................................................................................................................................................ - 2 -关键词.............................................................................................................................................. - 2 -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 3 - 二、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 - 4 - (一)制度不统一 ......................................................................................................................... - 4 - (二)统筹层次低 ......................................................................................................................... - 4 - (三)覆盖范围小 ......................................................................................................................... - 5 - (四)资金管理隐患大................................................................................................................. - 5 - (五)社会保障法制性不强......................................................................................................... - 6 - 1、社会保障的立法不健全 .......................................................................................................... - 6 - 2、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 - 6 - 3、社会保障的法律监控薄弱 ...................................................................................................... - 6 - 三、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 7 - (一)进一步推进制度整合......................................................................................................... - 7 - (二)进一步建立可靠、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 ....................................................................... - 7 -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 7 - 1、完善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 8 - 2、建立适应灵活多样就业需求的社会保险制度..................................................................... - 8 - 3、积极探索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 8 - (四)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 8 - (五)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 8 -

管理学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模式选择研究其它

管理学社会保障制度的管 理模式选择研究其它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模式选择研究_其它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作者:未知 下载前请注意: 1:本文档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下载之前请确认。 2:如果不晓得侵犯了你的利益,请立刻告知,我将立刻做出处理 3:可以淘宝交易,七折 时间:2010-06-10 21:05:36 摘要:古今中外的社会保障实践证明,高效而有序的管理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模式是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在总结文官制与新公共管理的利弊,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完善文官制为前提,吸收新公共管理的精髓,适度发展企业化运作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新型社会保障管理模式。 关键词:文官制;新公共管理;管理模式 1 引言作为一个后发国家,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在经济领域实现计划经济的市场化和自由化、自然经济的货币化与市场化;在政治领域实现集权制度的民主化;在社会发展领域实现农业社会的工业化、工业社会的信息化;在行政管理领域,则要承受改革传统行政模式逐步实现文官化和为应对全球化挑战而推行新公共管理的双重压力。那么,作为行政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到底应采用何种模式呢 2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模式现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模式经历了一个由乱到治、由分散到统一的发展过程。1998年3月,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新的一届中央政府中,在原劳动部的基础上代写论文组建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把人事部,民政部,卫生部及原国务院医疗制度改革办公室管理的有关社会保险事务划归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统一管理。1998年4月1日,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正式成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由政府统一集中管理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即由中央政府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下辖养老保险司、医疗保险司、失业保险司、农村社会保险司和社保基金监督司;在省级政府设立社会保障厅,在市级单位设立社会保障局,实行统一政策、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表格,经费统收统支。管理机构包括行政管理机构和业务管理机构两个部分,也就是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除了要承担政策法规的制定,社保基金的监督等责任之外,还要负责社会保障的业务管理,包括受保人的登记和审查;保障基金的筹集、计算和支付;保障基金的使用、调剂和运营等责任。因此,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模式在经历1998年的行政体制改革后,基本确立起以劳动与

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会保障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在运行过程中所发挥的实际效能和作用。这种效能和作用表现在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 1.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 (1)维持劳动力再生产 社会保障制度是应因现代生产方式下风险事故频发、家庭保障功能弱化的现实而建立的。社会保障给予遭受风险事故的家庭以经济的补偿和物质的帮助,使家庭恢复和增强人的生产和再生产,尤其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功能,从而使社会生产能够周而复始地延续下去。 (2)促进资金市场发展 社会保障计划之所以能在保障对象发生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是因为其通过征缴税费和财政拨款积累起了庞大的基金,尤其是社会保障中的社会保险项目,为了满足经济性风险事故发生后的支付需求,需要在事故发生前就积攒起各种各样的基金。在这些基金中,不用即时支付的基金就形成了国家的建设资金而能够对金融市场的繁荣起积极作用。智利的养老金制度改革,在促进资金市场的发展方面为世人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2.社会保障的社会功能 (1)体现社会公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行的是竞争原则和效率原则。为了既保持市场经济的活力,又照顾到社会弱者的利益,即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需要有一个社会的机制,来保障社会公平的实现。社会保障就是保障社会公平的社会机制。社会保障通过公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一方面以累进的方式向高收入阶层征收社会保障基金,另一方面以累进的方式向社会弱势人群提供资助,由此克服完全市场竞争造成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和缩小贫富差距。 (2)保持社会稳定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有动力机制与稳定机制,市场机制即是现代各国经济发展的首选动力机制,而社会保障则充当着首选的稳定机制。社会保障作为国家实施的重要社会政策,是调节收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冲突的重要手段,所以有社会的“减压器”、“安全阀”之称。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 框架:1、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2、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模式 3、中国大陆社会会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小组成员看法及启示 一、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第一阶段:创建与调整阶段第二阶段:停滞阶段第三阶段:恢复与发展阶段 创建与调整阶段: 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66年内容:两项主体,三项补充 两项主体: 1、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 三项补充: 1、农村社队集体保障 2、社会救济 3、对革命军人的优待和抚恤 停滞阶段: 时间:1966—1978年 内容: 1、各级组织、机关被撤销 2、各项制度被否定和废止,社会工作无法可依 3、社保变成企保 恢复与发展阶段 时间:1978年至今 内容; 开始恢复国家--单位保障制(是指计划经济年代,建立在“单位体制”上的“低工资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职工作为单位人,生老病死全部费用都由财政和企业负担,个人基本上不用交纳任何费用。 正式进入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时期,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的历史使命。 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支柱,国家---单位保障制与国家—社会保障制并存 二、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现阶段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二元经济结构表现为城乡对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对立。实施这一既定目标的前提是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中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发展方向。 中国城镇的社会保障模式 城镇社会保障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行为主体,个人是基础,单位负有缴费责任,社会承担补充和服务保障, 政府规范、组织社会保障。通过建立了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构成了法定的基本保险、企业的补充保险、互助保险和个人储蓄保险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保障社会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农村的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政府在农村地区推行过两项社会保障措施 ,即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随着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而社会养老保险也逐渐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养老形式根据担任主体的不同,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的社会保障模式大部分是由国家和企业支助的,尽量保障农村村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不统一(按照《宪法》的精神和社会保障的原理,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但是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的项目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中在制度安排上有较大的差别,一部分社会成员享有较高的社会保障,而另一部分的社会成员只能享受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或者其保障待遇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和其他劳动者之间。在城乡之间,根据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劳动者一般享有政府提供的比较完整的社会化风险保障服务,而农村就没有这么多的保障,他们缺乏社会化的生育保障、就业保障、职业伤害保障、住房保障等。这几年推行的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水平很低,社会养老险实际覆盖率和保障待遇也很低。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其他劳动者之间,社会保障的待遇差别也很大。养老保障方面,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一般是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的两倍以上而在广大的农村,其保障水平和支持力度差距更是大。) 2、覆盖范围小(社会保险权是现代社会中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覆盖全体公民的,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排他性。虽然说五险的覆盖范围基本全面,可以说是“应保尽保,”但是仍有一大批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尚未实现。从全国来看,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资金的征集对象主要是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及其职工三者缴费。但是仍有一部分的人参保率很低,他们是私营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以及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的人、外地农民工。原因主要是,制度设计不合理,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适应国有企业的,二是,政府认识不到位,社会保险执法不够。) 3、资金管理隐患大(近年来,随着资金管理的不断加强,行政方面的风险有所降低,但是社会保险基金仍存在着管理主体不明、投资渠道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在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存在贬值的可能,且从长远来看,基金的增值能力和支付能力也令人担忧。我国的社保基金缺乏一个明确的投资运营管理主体。在我国现阶段,大部分省市的社保基金是县级统筹管理,基金结余基本只是存在银行。我国的社保基金在投资运营渠道单一的前提下,安全性有保证,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规避通货膨胀的风险,存在贬值的可能,我国大部分省市的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都是用的混合管理模式,个人账户很大程度上被弥补于统

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从1985年起在全国推行社会保险制度。15年来,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已经从养老保险推向失业、工伤、生育、医疗等各个领域,构建起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相互承担责任的关系,在社会保险方面改变了企业主导的状况,逐步建立起以社会主导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险新模式。虽然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从全面起步到现在仅有十五年的时间,但却取得明显的成效。就整体而言,在建设过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有: 一是现行社会保险制度难以渡过人口老龄化高峰 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和全民人口意识的不断增强,妇女的生育不断下降,人口年龄结构呈老龄化趋势。 1999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到2003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10.59%以上.按照国际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即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来衡量,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面临着白发浪潮的冲击。这就迫切要求建立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险制度,以应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是建立在工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工业化所积累的财富为老龄化问题的缓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保险,如美国1935年建立社会保险体系,当时还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日本进入老龄化社

会时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达到1689美元,有较充裕的财力建立养老保险制度。而中国的老龄化是计划生育政策成功运用的结果,超前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中国在人均GDP也不过800美元的情况下,却面临着比发达国家还要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从我国人口金字塔所显示的发展趋势看,至少到2030年之前,人口老化的压力都不会减弱。因此必须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始终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险事业建设的一个客观背景,必须把当前的紧迫问题和长远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统筹兼顾、超前规划,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保险体系。 二是社会转型中的高失业问题,也向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革力度的加大,失业人数不断上升。据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报告,我国目前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已经达到1.2亿多人。同时,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将进一步向社会释放大量冗员。如果我国的经济体制转轨能够在21世纪前10年基本完成,以1998年为起点,这期间国有企业应完成战略性改组和下岗分流任务,预计将向社会释放1/3以上的冗员,大致在3000万到3500万人。同期国家行政机关的改革要分流约400万人,事业单位的冗员按1/3估算,也有近1000万人。考虑到下岗分流人员中约有20%因年龄可

社会保障作业及答案

社会保障学 第一章导论 1、【57035】(单项选择题)“社会保障”一词最早出现在()。 A.英国《济贫法》 B.美国《社会保障法》 C.英国《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 D.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 【答案】B 2、【57036】(单项选择题)下列有关社会保障特征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社会化 B.统一化 C.福利性 D.公平性 【答案】B 3、【57038】(单项选择题)现代社会保险制度起源于()。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法国 【答案】B 4、【57040】(单项选择题)社会保障追求的最终目标是()。 A.社会安全 B.社会公平和正义 C.推动经济发展 D.消除贫困 【答案】B 5、【82530】(简答题)比较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的异同。 【答案】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都是社会保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表现在: (1)对象不同 ①社会保险: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劳动者; ②社会救助:没有固定收入,失去生活来源或无法维持最低生活的老弱病残、孤儿、鳏寡孤独者; ③社会福利:全体社会成员。 (2)权利与义务关系不同 ①社会保险:劳动者个人要缴纳部分保险费,作为享受待遇的前提条件。缴费义务与享受待遇的权力相辅相成,体现部分义务对应全部权利的关系; ②社会救助:不需要受保障者履行缴费义务,是受益者单方面的权利; ③社会福利:福利设施部分免费,部分低收费,福利生产则需要受益者付出劳动代价,国家给与政策扶持和减免税待遇。 (3)保障水平不同

社会保险的保障水平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高的;社会救助的水平则是最低的,社会福利往往只能照顾受益者本人。 (4)管理与实施方式不同 社会保险由政府统一管理并按统一标准加以实施,以统一、强制性为基本特征;而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更多的是采取官民结合的方式加以实施。 (5)保障的目标和手段不同 ①社会保险保障基本生活,采用"投入-返还"式的"与就业关联"的手段; ②社会救助保障最低生活,采用"选择性"的"须经家庭经济调查"的手段; ③社会福利提高生活质量,采用"普遍性"与"按人头发放"的手段。 6、【82532】(简答题)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政治上,调节不同利益集团、群体或社会阶层利益的必要手段。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分别说明。 2.经济上,分三层,第一层次,调节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第二层次,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第三层次,调节国民经济发展。 3.社会发展领域,有效地调节着社会成员的协调发展。 7、【82525】(多项选择题)下列保险项目中属于社会保障范围的是()。 A.军人福利 B.社会救助 C.人寿保险 D.社会互助 E.火灾保险 【答案】A,B,D 8、【82526】(多项选择题)社会保障制度的必备四要素是指()。 A.依法建立 B.效率优先 C.突出以人为本 D.具有经济福利性 E.属于社会行为 【答案】A,C,D,E 9、【82527】(多项选择题)社会保障的功能包括()。 A.稳定功能 B.政党的政治竞争工具 C.调节功能 D.促进发展功能 E.防范风险功能 【答案】A,C,D,E 10、【82529】(多项选择题)社会保障的三个层次是()。 A.经济保障 B.服务保障 C.政治权力保障 D.精神保障 E.全面保障 【答案】A,B,D

社会保障学考试问答题及答案(优.选)

社会保障学考试问答题及答案 1、社会保障的功能有哪些? 答:(1)保障基本生活,提高生活质量;(2)保证劳动力在生产,促进经济发展;(3)维护社会稳定;(4)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 2、简述1601年英国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的主要思想及历史意义。 答:(1)主要思想:政府和国家介入济贫救灾领域;让那些没有工作能力的人,如孤儿、无赡养老人和残疾人,得到救济或赡养;给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份工作,让他们能够以此谋生。 (2)历史意义:它客观上促进了社会保障形式的重大变化,使政府和国家介入济贫救灾领域,是一个制度化的机制,赋予国家救济贫民的责任。开创了国家立法救助的先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并且为欧美各国社会保障的立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通过立法来保证社会保障措施的实行,是社会保障历史进程中的一大飞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3、简述《贝弗里奇报告》的主要内容。 答:报告分析了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问题,对以往提供的各种福利进行了反思,并据此提出政府要统一管理社会保障工作、通过社会保障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建议。报告设计了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提出国家将为每个公民提供9种社会保险待遇,还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和康复服务,并根据本人经济状况提供国民救助。提出社会保障计划应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自愿保险。 并提出六条原则:基本生活资料标准补贴一致的原则;保险费标准一致原则;补助必须充分的原则;全面和普遍性的原则,即社会保障应覆盖全体居民并包括他们不同的保障需要;管理责任统一的原则;区别对待原则。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 答: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生产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社会的体制和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同时,失业,工伤、疾病和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