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救亡图存的历史。1840年,西方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开始瓦解,中国各阶层的有识之士开始走上了救亡图存的奋斗道路。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是均以失

败告终。回顾过去,伟大的中国人民在祖国危难之时所做出的一次又一次的艰难探索给祖国兴旺带来了新的契机。

“知识分子是专门从事创造和传播价值的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知识分子是文化的生产者和创造者 也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知识分子承担人类薪火传递、知识承继的社会责任。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 中国近代以来开始形成新知识分子群体。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现象 是伴随中国社会的内忧外患产生的。知识分子作为思想启蒙的承载者 对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迁、经济发展、文化重建和社会转型 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

一、戊戌维新运动

(1)戊戌变法的背景

甲午战争的失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而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他们把西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但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在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下,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渐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发张为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2)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以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严复为主要嗲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以下主张进行宣传维新主张。

1、向皇帝上书。

2、著书立说。

3、介绍国外变法的经验和教训。

4、办学会。

5、设学堂。

6、办报纸。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其重点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帝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的实行变法主张。

当时,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的封建制度的洋务派,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维新思想发动攻击。于是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展开的第一次正面的交锋。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戊戌变法的序幕由此拉开。

百日维新期间,想要有所作为的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其内容涉及的方面主要包括: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文化教育方面。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但是光绪帝的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方案。但却遭到封建保守派的残酷镇压,戊戌变法宣告失败。(3)戊戌变法的意义及其影响

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

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近代以来,无数先进分子曾经历经千辛万难,向西方国家学习他们先进的制度,但却接连失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以往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收效甚微,是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救亡图存之根本,必须从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做起。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先进性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以反对就到的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作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他们用他们犀利的饱含感情的笔,去抨击一

切落后的旧道德、就教条。由于他们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获得了人们的强烈的赞同,并产生深远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阀门,让人们独立思考,以求得真实合理的信仰。

(3)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有其先进性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弱点。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

(4)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三、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的国际背景

1914年至1918年的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相当迅速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成长起来。新文化运动掀起了解放思想的潮流收到影响的知识界为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提供了基础。俄国的十月革命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五四运动的性质

五四运动是以学生为先锋,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运动。她揭开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序幕,也是中国青年运动伟大开端。从此以后,中国的青年运动也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民斗争的每个关键时刻。它表明中国人民的觉悟和组织程度都有了迅速提高,具有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五四运动是一次独特的思想文化革命,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它为中国社会的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命题,紧紧抓住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脉络,时至今日,仍令后人无法轻易超越,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3)五四运动的特点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发帝反封建的的彻底性。这是以往的几次运动所不具备的。

2、五四运动是一场真正的群众的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

动的相结合。

(4)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唤起了一代人的觉醒。“五四”前夜,中国正是东方许多矛盾的焦点。自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七十多年间,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找国家和民族的出路,努力向西方学习,进行了多次的奋斗,结果都失败了。国家的命运每况愈下,民族危机更加深重。中国向何处去?改造社会的道路在哪里?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仍然是严重的任务。这个任务落在了当时有文化的一代青年身上。“春雷过后,春笋怒生”中国青年中最先进的分子,以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为代表,开始了自己的革命实践,探索救国的新道路。

五四运动尽管完全是自发的反抗运动,同时又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相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思想,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知识分子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屈脊梁,任何民族没有一些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去进行未来民族道路的探索。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他们会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失去前进的方向,失去生存的资格。被其他民族取代。

我们呼唤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行动起来,是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是我们的民族足够强大。

2020届二轮:高频考点4 近代中国社会的痛苦转型与救亡图存(专题卷)

高频考点4近代中国社会的痛苦转型与救亡图存 [备考提示] 1.考什么:列强侵华的史实,中国人民的反抗以及探索民主革命道路的史实。 2.怎么考:结合列强签订条约内容考查资本主义侵华特征,近代各个阶层探索民主革命策略的过程。 3.还会怎么考:关注近代中国人抗争的具体事实;民主革命道路探索、国共合作抗日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重要周年事件。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四川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四市一模]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厉镇压私自出国的人民,并宣称“人已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管。”1909年,在荷属印尼华侨的请求与国内舆论催促下,清政府出台了《大清国籍条例》,确立了血统主义原则,为保护海外华侨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一变化反映出() A.清政府外交主权观念增强 B.侨民安土重迁观念得到强化 C.传统的华夷观念完全丧失 D.清末“新政”重塑了政府权威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清政府对待出国华侨的态度的转变,可知清政府实行保护华侨政策实际是对外行使国家主权,故选A项;安土重迁是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与材料中清政府实行保护出国华侨条例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清政府注重保护出国华侨,不能反映清政府的华夷观念转变,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为保护海外华侨提供了法律依据,不能体现出清政府权威得以重塑,排除D项。 2.[2019·湖南郴州一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夷务”均改称为“洋务”。这表明()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B.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加剧 C.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D.清政府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 答案:C 解析:材料“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改变对外国蔑视的称呼,反映出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故选C项;材料反映出“华夷之辨”观念的变化,没有体现出社会性质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华夷之辨”观念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说明清政府外交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没有实现近代化,排除D项。 3.[2019·云南昆明高三复习诊断]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前宣称天下男女都是兄弟姊妹,但他在1851年制订的《太平礼制》中建立了等级森严的“礼制”。这反映了洪秀全() A.逐渐放弃平均主义理想原则 B.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 C.通过制度建设实现与清对峙 D.日趋走向腐化及堕落 答案:B

中国近代历史思想解放主要历程是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中国近代历史思想解放主要历程是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文革结束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分为六个阶段: (一)19世纪40?6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内容:①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②洪秀全、洪仁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③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 (2 )特点:①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②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③显示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④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⑤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 )内容: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②1905 —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2)特点:①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② 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④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三)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 )内容:1915 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为指导,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

(精品)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救亡图存的历史。1840年,西方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开始瓦解,中国各阶层的有识之士开始走上了救亡图存的奋斗道路。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是均以失

败告终。回顾过去,伟大的中国人民在祖国危难之时所做出的一次又一次的艰难探索给祖国兴旺带来了新的契机。 “知识分子是专门从事创造和传播价值的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知识分子是文化的生产 传播者。知识分子承担人类薪火传递、知识承继的社会责任。在 一、戊戌维新运动 (1)戊戌变法的背景 甲午战争的失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而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他们把西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但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在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下,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渐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发张为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2)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以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严复为主要嗲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以下主张进行宣传维新主张。 1、向皇帝上书。

2、著书立说。 3、介绍国外变法的经验和教训。 4、办学会。 5、设学堂。 6、办报纸。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其重点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帝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的实行变法主张。 当时,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的封建制度的洋务派,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维新思想发动攻击。于是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展开的第一次正面的交锋。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戊戌变法的序幕由此拉开。 百日维新期间,想要有所作为的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其内容涉及的方面主要包括: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文化教育方面。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但是光绪帝的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方案。但却遭到封建保守派的残酷镇压,戊戌变法宣告失败。(3)戊戌变法的意义及其影响 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专题概述 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 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 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

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 知识结构 重点强调 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 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 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 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爱国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救亡图存,为了民族独立、 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反专制反侵略的爱国性质。 4、继承性和发展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 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各种思想主张或理论成果都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 5、由被动到主动: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 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维新变法昙花一现,辛亥革命成果落空,最终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民族、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二、近代中国人学西方不断深化的过程 1、学技术、器物:学军事、工业技术,如新思想萌发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的主张,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图解剖析“植物生长素发现”的探索历程

图解剖析“植物生长素发现”的探索历程 植物生长素是科学家通过植物向光现象的探究发现的第一种植物激素,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材第3章第1节以生长素发现的历史为线索,选取关键史实进行组织,以引

导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和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领悟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在严密推理的基础上作出判断的,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各位科学家的实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分析各位科学家的实验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找出各组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通过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产生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该图解还捋顺了各位科学家所做的实验间的关系。下面对该图解解析如下: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源于植物的向光现象,科学家为了弄清引起植物向性运动的原因,先后进行了数十年科学研究。 达尔文的实验 19世纪末,达尔文注意到了植物的向光性,并设计实验来探讨其中的原因。他做了两组对照实验: 第一组:用单侧光照射植物胚芽鞘,胚芽鞘会发生向光弯曲生长(①);切去顶端后再照射,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②)。 分析:该组对照实验的自变量是胚芽鞘有无尖端,因变量是胚芽鞘的生长弯曲情况,两者之间建立的联系是:有尖端的胚芽鞘在单侧光下能够向光弯曲生长(①),无尖端的胚芽鞘在单侧光下既不生长也不弯曲(②),通过比较即可得出胚芽鞘的生长弯曲与尖端有关的结论。 第二组:在胚芽鞘尖端罩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胚芽鞘就会直立生长(③);在远离尖端的胚芽鞘下面围上不透光的锡箔,胚芽鞘就会向光弯曲生长(④)。 分析:该组对照实验的自变量是胚芽鞘尖端能否感光,因变量是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情况,两者之间建立的联系是:如果胚芽鞘尖端不能感光的话,胚芽鞘会直立生长(③),否则向光弯曲生长(④),通过比较即可得出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的结论。 达尔文同时还观察到,植物生长的部位不是尖端,而是尖端下部伸长区一段,通过这一现象再结合上面得出的两个结论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尖端会影响到下部生长弯曲呢?为了解释该问题,达尔文做出如下推测:⑴尖端不长而下部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传递到下部;⑵胚芽鞘在单侧光下弯曲生长是因为背光一侧生长得快。 为了证实达尔文所做出的推测是否正确,1910年和1914年詹森和拜尔分别做了实验。 詹森的实验 将胚芽鞘顶端切开,其中接上一块不能让化学物质通过的云母片,胚芽鞘便失去了向光性(①);用一块可以让化学物质通过的明胶块插入切开部位,胚芽鞘仍然可以向光弯曲生长(②)。 分析:该组对照实验的自变量是尖端与下部联系是否被阻断,因变量是胚芽鞘的生长弯曲情况,两者之间建立的联系是:如果胚芽鞘尖端与下部联系被阻断的话,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①),如果胚芽鞘尖端与下部联系没有阻断的话,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②),通过比较即可得出下部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某种影响传递到下部结论,从而证明了达尔文的推测⑴是正确的。 拜尔的实验 拜尔将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胚芽鞘切面的一侧,不照单侧光,胚芽鞘会向放置胚芽鞘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

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

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而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即是讲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这一单元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每年中考必考的内容之一。因此在复习时既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如领导阶层、代表人物、主张(口号、纲领)、结局等,又要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维新派、革命派、先进知识分子,各派主张与实践活动的差异,从而把握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历史特征与作用,进而以史为鉴,从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和感悟。 我校是乡镇学校,学生见识少,学习自觉性和学习基础差,对历史学科又不重视的特点,我在复习时重在对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主要分以下几步系统复习这一主题: 一、中国近代化的含义:中国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包含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证,思想近代化是前提。 二、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一是民族、国家独立;二是实现工业化,使中国走 上繁荣富强之路 三、中国近代化的时间范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 四、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1、抢分必会(本目主要是梳理基础知识,夯实基础,也是本主题复习的重点, 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得出) (1)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2)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3、从上述事件可得出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有何特点?与西方的近代化有何不同?特点: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与西方的不同:西方近代化是从思想变革——政治革新——经济变革 五、中国近现代化的感悟: ①、中国人民具有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具有忧患意识,进取精神,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段探索的结果是失败,说明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②、要实现国

浅析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历程_张国庭

自清兵入关后,出于多种原因的考虑,满清政府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而此时西方的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东西方的差异愈来愈大。西方列强为了向中国倾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从而开展鸦片贸易,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一步一步的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然而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近代中国思想的启蒙历程开始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时,清政府实行了自卫政策,然而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南京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开始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的失败和满清政府的腐败,刺激了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开始放眼看世界,魏源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主张向外国学习,开始了中国的思想启蒙历程。然而魏源的思想主张并没有引起当时清政府的重视,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才敲响了人们思想的警钟。清政府中的一些有志官员如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看到中国在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上落后于西方,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掀起了一场从“自强”到“自富”的“师夷长技”洋务运动,此后中国从政府到民间出现了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工业企业。然而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得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认识到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严复率先通过译述《天演论》,把西方的进化论介绍到中国,并且竭力鼓吹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等也纷纷发表文章,宣传变法,并在光绪的支持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运动。尽管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运动没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师夷长技”的思想主张却深入人心,思想的启蒙促使先进的知识分子继续去探寻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政治团体诞生了,思想的启蒙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十九世纪末,西方列强为了瓜分中国,镇压正在觉醒中的中国人民,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迫使战败的满清政府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通过《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才能救中国。于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成为当时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具体表现为三民主义。这是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思想,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他们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指导下,发动旨在推翻满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武装起义。为了积聚更大的革命力量,孙中山成立了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通过武昌起义,推翻了满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结束,从此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然而,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但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国内军阀的割据和混战愈演愈烈,在思想界又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对越来越乱的国家形势,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救国的新出路,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帷幕。在陈独秀的率先倡导下,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为后来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正因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提案遭到拒绝时,才有了前期以青年学生为主、后期以工人为主的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从此中国社会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此同时,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到工人群众当中,从事宣传教育工作,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随后中国共产党成立,思想启蒙运动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综观中国近代史,中国大的启蒙运动进行了三次,第一次是以“师夷长技”为核心的向西方学习、变法图强的思想启蒙运动,第二次是以推翻满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启蒙运动,第三次是以“民主”和“科学”到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通过这三次思想启蒙运动,中国革命掀开了新的篇章,走上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建立强大的人民民主共和国的道路。 浅析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历程 张国庭 (扬州市邗江区泰安学校,江苏省225113) 摘要:综观中国近代史,中国大的启蒙运动进行了三次,通过这三次思想启蒙运动,中国革命掀开了新的篇章,走上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建立强大的人民民主共和国的道路。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启蒙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3.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9)8-077-001 总第591期课堂经纬 77 --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那些积极的探索(大学现代历史)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那些积极的探索?结果如何?谈谈你的看法? 近代以来,中国人一直在积极探索,积极斗争,力求找出一条正确的中国发展之路,使中国能站在世界的前列,但是这条路曲折而漫长,中国在各种阶级斗争中缓慢发展。 探索中国的发展之路,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农民阶级对中国发展之路的的探索,如太平天国与义和团。第二部分是封建阶级对中国发展之路的探索,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1905宪法大纲的出台。第三部分是资产阶级对中国发展之路的探索,如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第四部分是无产阶级对中国发展之路的探索。 农民阶级:先后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统治势力,其中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给外来侵略以沉重打击,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虽然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等原因失败了,但是它们产生的深远影响不可磨灭。我觉得由于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运动是不可能救中国的. 地主阶级:作为当时的统治阶级,在一系列战争中组织了抵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开始开眼看世界。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清政府内部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兴办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等,开始了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但是由于没有触及落后的封建制度,这场自救运动最终失败了。但是它促使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当然,清末新政也不失为一种被迫的自救和探索。由于阶级局限性,我觉得企图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不可能让国家富强起来的. 资产阶级:伴随这列强的侵略,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通过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是一次进步的改良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运动,是近代中古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了思想启蒙作用;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运动,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共和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我觉得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和革命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激进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第三

《近代中国的历程》读后感

近代中国 ——1840年-1912年的中国历程

内容简介: 书名:《近代中国的历程》 作者:《文史知识》编辑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2年8月 主要内容:该本《近代中国的历程》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的历史。一共包括了七个章节,分别是失去重心的近代中国、走向世界、女界革命、乡下人进城、晚清的上海租界、尚武的精神、革命。本书不仅仅讲述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而且从不同的层面分析了近代中国。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明定国是:背景与意义”、“20世纪新中国的呼唤——《少年中国说》论析”等等。本书将中国近代的重大事件包含在内,并且细致的描写了各个事件的背景和发生的过程。 近代中国 因为没有亲身经历过近代的中国,所以总是觉得近代中国的历史离我很遥远,但是在阅读了《近代中国的历程》这本书,我想,其实我们距离那些历史并不遥远。众所周知,近代中国是一个由封建帝制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而且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又出现了诸如戊戌变法、兴建新式学堂、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的事件。在这本《近代中国的历程》中,告诉了我们近代中国如何由封建国家发展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而那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又是如何产生的。 首先,我觉得说起近代中国,不得不从清王朝开始说起,清朝统治时间为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本应该统治时间再长一点的国家,由于专制、闭关锁国、落后世界而灭亡,其过程也是惨淡。然而,我们都知道,鸦片战争而签署了《南京条约》打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从而开启了中国近代史。其实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国家都不可能长存,毕竟在这个世界上需要的是交流,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所以现在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才会有各种各样的出访,这不仅仅是单纯的访问,而是一种文化与发展的交流,只有互相汲取,取长补短,才能够拥有更好的发展。显然,清朝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导致了被迫开启大门的结果。或许我们也可以给予理解,毕竟当时的清王朝是一个封建国家,所谓封建,必然不会用这种新式的思想去管理一个王朝,或者说不是不会,而是不愿意。 其次,在本书中“20世纪新中国的呼唤——《少年中国说》论析”写的也是非常好。《少年中国说》是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在《清议报》第35册上发表的。我们必须承认,这篇《少年中国说》至今都对中国少年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也对唤醒中国的近代国家意识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就像是一把不灭的火,激起了当时中国少年奋发向上的决心,燃烧着那一代人的斗志。就连早年的毛泽东也深受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新民说”的启发,创立了“新民学会”,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萌芽组织之一。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正是有了这篇《少年中国说》,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我必须承认,看了这篇《少年中国说》,确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篇流传至今的《少年中国说》中,我想最让人激昂澎湃的就是这一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

中国近代探寻救亡图存的曲折道路 solo

中国近代探寻救亡图存的曲折道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近代人学习西方,持续不断地寻找强国救国的方案,经历了器物救国、制度救国、文化救国三个历史时段。此外,还有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 第一阶段,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开展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但是,他们坚持“中体西用”,不愿意改革封建政治制度,导致甲午战争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破产。 第二阶段,王韬、郑观应等在参与洋务运动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器物救国的局限,于是提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改革,但没有引起国人的共鸣。(以上早期的维新思想不作要求)洋务运动一方面促使了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诞生,为日后随后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另一方面,甲午战败与马关条约加重了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民族危机感高涨起来。洋务运动的破产使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仅仅器物救国无法实现国家富强。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继承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引进西方“进化论”,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了制度救国的实践。然而,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改良道路也是行不通的,但这场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加强了民族意识,民主思想得以深入人心。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失败和甲午战败促使了中华民族“救国图存”的重心开始向民族独立与民主运动转移。 随着列强瓜分狂潮和预备立宪失败所引起的国内矛盾激化,以孙中山为核心的革命派,组建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提倡“三民主义”,进行辛亥革命,成立了中华民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然而,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薄弱与妥协性,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支持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政权,辛亥革命宣告失败。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所带来的希望与现实的落差,使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必须摆脱旧思想的束缚。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批判旧思想、旧文化,引进民主与科学,开展了文化救国的道路。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被介绍到中国,在中国开辟了一条新的革命之路,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农联盟为主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历程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历程 从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近代中国的思想界经历了从“学器物”到“仿制度”、“走俄国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的曲折历程。 一、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1.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 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面临危机,而欧美列强崛起,加紧对外扩张。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还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此外当时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还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等。这些思想的传播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即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强行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注定要失败。 二、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学“制度” 1.维新派:学习君主立宪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的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向西方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必须上升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主题三救亡图存的探索(二课时)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首师大版) 主题三救亡图存的探索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了解,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人民的幸福,革命先辈探索救国道路的不屈不挠精神,体会爱国志士不畏强暴,敢于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拯救国家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的代价。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奋发有为、立志为国的民族责任感。 2、技能:使学生通过收集、阅读资料,学会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初步分析的能力。 3、知识:使学生知道一些影响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知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胜利。 主题内容线索: 以抗争为线,串起重要历史事件。 变法---推翻---反帝反封---中国共产党诞生---人民军队的建立和发展。 课标内容标准: 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 教学重点: 1、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革命根据地建立(工农红军队的建立发展)。 2、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图表等资料,表述观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在封建主义的根基上实行资本主义的民主改革是行不通的。 2、中华民国的成立没有把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解放出来。 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对本课有关内容的认知程度,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2、师生搜集与本课有关的图片、故事、电影、文字等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2分钟)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变法吗?一般来说,变法的目的是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国近代史上的两次最著名的变法: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二、探讨“变法维新求强国”(15分钟) 1、分析背景,蕴积情感。 ①引导:从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哪几个条约?打了哪几次败仗?说明了什么? ②出示康梁画像,讲述其为国家利益,置个人功名、生死于不顾的爱国行为,激励情感。 ③了解导火索之一:学生自学课外资料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1895年)、地点(北京)、代表人物(康、梁)、起因(马关条约的签订)、目的(变法救国)、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结果(影响全国,要求变法救国成为潮流)。 ④了解导火索之二:1897年,德国强占我国山东胶州湾。 ⑤师小结:清政府投降卖国,割地赔款;侵略者残暴贪婪,为所欲为;爱国者忧国忧民,力主变法。 2、探究经过,激发情感。 ①学生自学教材、课外资料了解戊戌变法的时间、代表人物、目的、内容、结果、失败原因。 ②小组交流讨论。 ③全班交流。教师预设:时间:1898.6——1898.9(103天);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目的:救国救民。主要内容:政治上——裁减多余的官吏,起用维新派人士;经济上——鼓励农、工、商及工矿业发展;文化上——

行测常识判断:中国近代各阶级救亡图存运动

行测常识判断:中国近代各阶级救亡图存运动 行测常识判断:中国近代各阶级救亡图存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凭借《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民族矛盾的加剧促进了国内阶 级矛盾的激化,广大农民饥寒交迫,纷纷揭竿而起,在道光三十年 末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制度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意义: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只是空想,无法实施。 (2)《资政新篇》 内容: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评价: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 趋势,但未涉及农民土地问题,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未能真正 推行。 结果 由于指挥失误,内部腐败严重以及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导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 二、洋务运动 1.背景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内外交困。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 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 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 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指导思想: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5.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6.内容(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1)军事工业代表: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局(崇厚)。 (2)民用工业代表:上海轮船招商局(李鸿章)、湖北织布局(张之洞)、汉阳铁厂(张之洞,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被西方视 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3)海军: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中央成立海军衙门。 (4)新式教育:同文馆建立,举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 7.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未从根本上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 三、戊戌变法 1.背景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在康有为、 梁启超等的组织下发动了“公车上书”。后在康有为、梁启超的领 导下,发动了维新运动。 内容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A卷 学生版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B.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C.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D.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2.1876李鸿章针对领事裁判权问题提出:“中西律例迥殊,本难合一,若如所议另立通商章程详细规条……凡通商各口交涉讼案,皆按西律判断……华民可免吃亏,西人亦无借口。”由此可知,李鸿章目的在于 A.学习西方的法律法规 B.促进外交体制近代化 C.变革中国传统的律法 D.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3.1858年,在中国与英、美、法三国的税则谈判中,清廷代表桂良等人一方面指出“皇上驭天下之大柄,唯信与财”,多次强调“利柄应该收回,税则不可轻免”;另一方面,桂良等人已经看到,西方列强有“夷商”和“夷酋”之分,因此应分别对待。这表明 A.传统观念影响政府内政外交 B.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体制出现危机 C.中国传统外交体制逐渐转型 D.政府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 4.1871年中日两国签订《清日修好条规》,条规共十八条,其中第八条规定“两国指定各口,彼此均可设理事官(即领事),约束己国商民,凡交涉财产词讼案件,皆归审理,各按己国律例核办”。这表明 A.两国交往将遵循国际准则 B.两国对近代外交均缺乏了解 C.日本迈出侵略中国第一步 D.清政府的主权意识有所提高5.1901年10月,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由西安回銮,“除省城趋炎附势之士绅紧张周旋外,一般人民则毫无表示,彼此既休”。这一现象表明 A.清政府统治基础日益丧失 B.近代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清廷成为列强治华工具 D.屈辱条约引发朝野共愤 6.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负责外交事宜的机构经历了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的演变。这些变化 A.说明原有的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 B.严重阻碍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 D.反映了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 7.《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B.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8.《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作者是曾任中国驻日参赞的黄遵宪。 该书早在1887年即写成,但直到1895年才由广州民间书局羊城富文斋印行。此书出版后立即洛阳纸贵,风行天下。这一现象说明 A.民间出版机构善于把握市场 B.民族危机推动传统思想松动 C.时代赋予民族资本主义良机 D.甲午战争沉重打击清廷统治 9.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前的宪政努力,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之上,而像自由、控权、保障人权这样的价值理念,终究要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这一观点基于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追求 B.宪政努力背离民主方向 C.实业救国思想深入人心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

政治思想史 1、解释“经世致用”。 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情怀。 2、龚自珍是如何揭露清末的“衰世”的? (1)对封建“末世”的揭露和批判 (2)揭露封建官僚的腐败堕落 (3)抨击了清代的汉学、宋学以及腐败的科举制度。 (4)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 3、试述龚自珍的改制思想在三大领域是如何进行的。 第一,在经济上,针对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力图调整封建土地的占有状况,以缓和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农宗》里提出按宗法家族授田的土地分配办法: 第二,在政治上,主张限制封建君主的权力,加重内外大臣的权力,并改变君臣相见的礼仪。加重大臣的权力;改善君臣关系;改变君臣礼仪;改变论资排辈的用人制度 第三,在思想文化上,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强调学术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主张学术为政治服务。 4、林则徐“民惟邦本”的思想包含哪些内容? (1)相信“民心可用,民力可恃”。注重水师训练和招募水勇作为辅助力量外,还鼓励人民群众自己组织起来。多次发出告示悬赏,奖励人民群众勇敢杀敌。 (2)重视人民生计,主张“藏富于民”。财政方面,他主张由官局先铸银钱,在民间流通使用;主张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正常的贸易,允许华人出国经商,与洋商争利;漕运方面,提出“官督帮收”等办法以革除积弊外,又提出利用商人的“沙船”雇佣沿海渔民运送漕粮,使官运与商运并行;开发矿务方面,林则徐上奏建议允许商民开发矿山,以便“裕国足民” 5、解释“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来打败外国侵略者。“师夷”是手段,“制夷” 是目的。途径:设立译馆,专译西书。聘请西方技师。内容:军事技术。生产技术。 6、简述魏源的人才思想。 1、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人与法的比较: 人与才的比较: 人与武器的比较: 2、人才的标准: 第一,必须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要能愤恨外国侵略者,忧国忧民。 第二,必须掌握先进的军事技术,要能适应反侵略战争的需要。 第三,必须具有求“实”的精神,勇于参加实践。 3、发现人才的方法:第一,必须要有爱才、求才的满腔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