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外教育史

浅谈中外教育史
浅谈中外教育史

浅谈中外教育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11测绘韩体忠

一,我国教育史简介

提起我国教育史,首先想到的就是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他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突破了官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在汉朝,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还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备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学校体制。而到了宋代学校制度更为完备,在中央有太学、国子学等,宋代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书院注重依照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在学习方法上也鼓励讨论、辩难和让学生自讲心得,风气比较活跃。在明朝强化了前代的科举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这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明代中期以来,书院比较兴盛,明朝后期东林书院以其评识朝政的活动而著名。在清朝前期的科举和学校,基本承袭明代的制度,在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在清朝末期废除科举建立京师大学堂为新式学校。洋务运动时期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洋务学堂。而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制定教育方针。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基本体现了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观点,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二,外国教育史简介

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早的教育。苏美尔人发明了"泥板书"和楔形文字文字,这就为两河流域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苏美尔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学校,到巴比伦时期,学校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古代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先后出现了婆罗门教教育,佛教教育,但古代印度的教育操于宗教之手,成为神学附庸。在中世纪西欧早期,文化和教育于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教育、科学和文化处于衰退状态,公元6世纪以后,西欧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世俗教育形式开始出现。例如;查理曼的教育改革,骑士教育。而阿拉伯教育是以伊斯兰教为中心的,其教学内容也由最初的传授实用知识变为以诵习《古兰经》为主。早期的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徒聚会礼拜的圣地,也是兼施初、中、高三级教育的教育场所。中世纪晚期西方出现了中世纪的大学、城市学校和经院哲学院,进入近代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巩固下来,在文艺复兴期间产生了文法学校和公学属中等教育性质的学校,最为

著名的牛津、剑桥大学成为大多人的目标, 17世纪《初等教育法》的颁布,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并且确立了教育院,教育委员会。法国拿破仑时期对军事技术教育和科学事业十分关注,并创办了一些专科学校、军事学校及巴黎高等师范学,美国首先通过法律,成立“州教育委员会”,设“州学校督察长”,征收“办学税”等,确立了美国教育由州以及管理,教育分权的制度。而日本颁布《中学校令》,规定中学是为实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而进行的基础性教育,分为普通中学和高等中学两类,进一步完善了教育制度。

三,中外教育的差异及结论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外的教育思想和制度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可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我国的教育强调对人的思想道德,礼仪方面的修为并且占据了教育的主要目的,如我国早期的教育著作《大学》就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在西方教育中虽然也重视教育对人的品德的教育,但更多的是关注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如西方的斯巴达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治国的最主要的工具。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是通过军事体育训练将氏族贵族子第培养成为体格强壮的武士,来保卫国家。二,我国古代教育强调个强调经典学著的知识学习,而外国则强调能力培养,注重各方面技能的培养。在我国历史上,《四书五经》,《三字经》成为每个学生的必修科目,而唯一做官的机会就是科举考试,而考试的内容就是一篇文章。而外国则是考核个人的全方面技能,特别是军事技能,如雅典教育,他们的考核项目则广阔的包含文艺技能,体育技能,军事才能,只有拥有全方面的技能才能立足社会。三,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和封建的思想束缚,普遍以苦读圣贤之书为贵,自古就有:“万般皆下贫,唯有读书高”之说,而教育归咎于儒家思想,教育思想比较单一,教育受控于朝廷,而西方教育思想比较丰富,如柏拉图《理想图》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智者统论》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等等,而教育开始受控于宗教,宗教神圣色彩比较浓重,发展到后来,专行设立教育部门进行主管。

不同的教育方式背后,有着不同文化的渊源,发展到现在我国基础教育明显地存在着“两强、两弱”现象。“两强”是指我们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全面牢固,对学生考试能力的训练扎实有效。中国学生屡屡在国际数、理、化“奥赛”上摘取金牌即为最好的明证。“两弱”是指我们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通薄弱,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普遍薄弱。由此我们可以从不同侧面强烈地感受到中外基础教育的巨大差异在于:一个强调知识学习;一个强调能力培养。如果两者能相互结合,这也许将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和发展的一大契机。

中国近代教育史论文

【论文学科】中国近代教育史论文 【论文级别】本科生 【题名】中国近代教育家王力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关键词语】近现代;民办学校; 教育 【中文摘要】本文结合史实,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归纳法和资料分析等方法,对近代中国教育家王力进行考察。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和分析,形成论点,取得研究成果。 王力教授(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1913年小学毕业后失学。1916年在博白高等小学任国文教员。1924 年入上海南方大学学习,次年转入上海国民大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岭南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语言学系主任。1954年调北京大学任教授,直至去世。曾兼任汉语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并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1956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7年冬赴波兰讲学。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曾当选为广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委员,北京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至五届委员,全国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务委员等职。王力先生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逾半个多世纪,他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出版专著四十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语言学家中是极其突出的。王力先生的语言学研究始终是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的,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语言学专门人材,为中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力先生在法国留学期间,翻译出版二十余种法国小说、剧本;抗战期间,写了大量的散文,被誉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60年来,王力一直从事语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语言科学、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36年发表《中国文法学初探》一文,对中国语法

中外教育史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外教育史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__________________的需要和人类___________ 的需要。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3、"立五经博士"的文教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统治的时期确立的。 4、《___________ 》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四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由编定的。 6、朱熹将人性分成"___________ "与"___________ "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 ___________"。 7、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__ 。 8、在中世纪的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里,___________是全部学科的"王冠"。 9、《大教学论》是___________的教育代表作。 10、基佐法案是法国___________ 时期著名的教育法案。 11、德国最早的一所实科中学是___________创办于___________ 年的"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 12、美国的教育在学制上是___________ 制。 13、日本从___________世纪初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4、洛克从培养___________ 出发,讨论了范围广泛的教育问题。 15、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D、仁 2、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3、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 () A、人才思想 B、教学思想 C、师道思想 D、"性三品"思想 4、第一部在全国实施的学制是哪一部?()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学制 D、癸丑学制 5、陶行知最早创办的学校是:() A、晓庄学校 B、育才学校 C、山海工学团 D、自然科学园 6、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 A.智育B.美育C.劳动教育D.军事体育 7、埃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 A.英国B.法国C.尼德兰D.意大利 8、美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摩雷尔法》旨在资助各州大办()学院。 A.民族B.赠地C.商贸D.社区 9、洛克认为人的好坏乃是()的结果。 A.先天禀赋B.后天教育C.环境影响D.上帝决定 10、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的第3个阶段是()。

中外教育史试题

《中外教育史》考试试卷 1、举例说明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中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先驱。(30分) 2、试述20世纪以来欧美诸国进行的两次较大的课程改革及其对我们的启示。(40分) 3、试评述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法”。(30分) 1. 孔子是世界上启发式教学的真正创始人。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八个字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也是最科学、最天才的概括. “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虽然字数不多,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苏格拉底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先驱。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最后导出正确的结论. 一位名叫欧谛德谟的青年,一心想当政治家,为帮助这位青年认清正义与非正义问题,苏格拉底运用启发式方法和这位青年进行了下面的对话(以下皆是苏问,欧答):问:虚伪应归于哪一类?答:应归入非正义类。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入哪一类?答:非正义类。问:如果一个将军惩罚哪些极大地损害了其国家利益的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吗?答:不能。问: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下去了,结果治好了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类呢?答:应属于正义类。苏格拉底仍不罢休又问: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刀子和利器,这种偷盗行为是正义的吗?答:是,他们也应属于这一类。问:你不是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欺骗吗?欧谛德谟:请允许我收回我刚才说过的话。 2. 第一次课程改革始于20世纪20年代未、止于50年代中期。第一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对青年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为稳定动荡的社会秩序。这次课程改革以现代教育派,主要是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课程观为基础而展开。改革的突出特点主要有四个。其一,强调教育应使人能

西方文化论文参考选题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论文参考选题 一、说明: 1. 论文题目只做参考,具体题目请自行拟定。 2. 请选择工作量适中的题目,切忌空泛大。 2. 论文题目可以与教师协商,教师会给与一定指导。 3. 论文具体要求请见论文摸版。 二、参考选题 1.浅析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政治体系与法律体系 2. 雅典的兴衰和古希腊的反民主思想 3. 西方“爱智求真”的传统与西方文明的发展 4. 西方理性传统与浪漫主义 5. 西方“怀疑批判”精神与科学理论的创新 6.中西方“以人为本”理念对比分析 7.西方中世纪文化的功过评说 8.西方文化传统与西方后现代思潮 9. 全球化与西方文明 10.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区别 11. 关于堂吉诃德的反思与断想 12. 20世纪西方企业“”文化的渊源 13. 中古西欧骑士文学的爱情婚姻观 14. 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幸福观辨正 15. 伊壁鸠鲁学派与老庄学说功过分析

16. 解读伯里克利的政体:三权分立的雏形 17. 谈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8. 谈宗教宽容与科学理性的勃兴 19. 谈王朝国家与民族国家 20. 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殊路同归 21. 浅析奥林匹克精神 22. 西方海外扩张与殖民主义 23. 论古希腊神话的童稚情趣 24. 浅析西方的神权与王权 25. 再论苏格拉底之死 26. 论古罗马的英雄主义 27. 论地理大发现极其影响 28. 论伏尔泰的启蒙思想之现实意义 29. 浅析中古世界的骑士文学效忠主题 30. 浅析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的途径 31. 中西方之“和谐”概念辨析 32. 论西方“海盗”情结 33. 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初探 34. 犹太人对西方中世界文化复兴的贡献之我见 35. 明末清初传教士来华对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 36.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文化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37.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比分析

中外教育史论文题目

1 现代欧美教育科 学化运动的一个 基石 李国庆著教育史 2 在摇摆中寻求超越徐征著 外国 教育 史3 公立学校的一次变革杨梅著 教育 史4 中学与大学关系的重构杨捷著 教育 史5 中国近代私立大学教育经费问题研究王彦才著 教育 史6 制度生成与变革黄立志著 教育 史7 20世纪美国大学课程思想演变郭德红著 教育 史8 二战后加拿大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侯建国著 教育 史9 苏格兰大学发展研究张薇著 外国 教育 史10 中国环境教育思想溯源及发展现状邓彤著 中国 教育 史11 改革开放25年中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王慧著 教育 史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财政发展史论纲杨会良著 教育 史13 西方心理学的传入与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科的发... 刘毅玮著 中国 教育 史14 河北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王金霞著 中国 教育 史15 近代私塾改良研究秦玉清著 教育 史16 复性书院考论刘继青著 中国 教育 史17 洋务教育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王增科著 教育 史18 英国中小学课程的历史演进与发展(1944... 许立新著 教育 史19 20世纪美国教师教育思想的历史分析刘静著教育

20 中国古代数学教学方法研究肖学平著中国教育史 1 宋代程朱理学官 学地位研究 李娟著教育史 2 现代新儒学教育思潮与流派研究洪明著 中国 教育 史3 西欧的知识传统与中世纪大学的起 源 孙益著 外国 教育 史4 民国时期书院现象之研究周雪敏著 教育 史5 清末民国时期历史教学法研究张逸红著 教育 史6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程斯辉著 教育 史7 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日教育交流研 究 赵霞著 教育 史8 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在国际教育论坛 上的展现 兰军著 教育 史9 元教育史学研究郭娅著 教育 史10 守土经营与模范治理的双重变奏- 阎锡山与山... 申国昌著 教育 史11 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陈晴著 教育 史12 族群性和地域性:四川客家教育研究严奇岩著 教育 史13 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史研究高惠蓉著 教育 史14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范远波著 中国 教育 史15 上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赵鑫著 教育 史16 文化视野中的村落、学校与国家张济洲著 教育 史17 加拿大公共教育发展史研究许江媛著 教育 史18 美国师范教育机构的转型王凤玉著 教育 史19 知识,传承与教化李世宏著教育

中外教育史选择题

1.墨子教育目的主培养( B ) A.君子B.贤士 C.大丈夫D.鸿儒 2.现存最早的私学蒙养教材是( B ) A.急就篇B.苍颉篇 C.爰历篇D.博学篇 3.“文翁兴学”是在何时?( A ) A.西汉B.东汉 C.西晋D.唐 4.秦代的文教政策是奉行( A ) A.法家的政策 B.儒家的政策 C.道家的政策 D.墨家的政策 5.“重振儒术”是哪朝的文教政策?( B ) A.汉代B.唐代 C.宋代D.明代 6.抗日根据地具体文教政策规定( B ) A.国民教育第一B.干部教育第一 C.儿童教育第一D.社会教育第一 7.《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一文作者是( C ) A.黄炎培B.陶行知 C.蔡元培D.邰爽秋 8.民国初年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是( A ) A.蔡元培B.謇 C.黄炎培D.陶行知 9.洋务运动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D ) A.康有为B.梁启超 C.严复D.之洞 10.“监生历事”制是哪个朝代管理国子监的措施?( D )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11.民国初年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是( C ) A. 陶行知 B. 謇 C. 蔡元培 D. 黄炎培 18.《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提出者是( D ) A.夸美纽斯B.洛克 C.裴斯泰洛齐 D.斯宾塞 19.“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倡导者是( B ) A.洛克B.卢梭 C.裴斯泰洛齐 D.斯宾塞 20.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德在1810年创办的一所大学是( B ) A.波恩大学B.柏林大学 C.汉堡大学D.哈勒大学 21.英国最早颁布的重要教育法《初等教育法》(也称“福斯特法案”)的时间是( C ) A.1850年B.1860年 C.1870年D.1880年 22.16世纪“耶稣会学校”的创始人是( B )

中国思想史论文题目

《中国思想史》课程论文题目 1.自然条件对中国古代思想形成影响的研究 2. 原初社会结构对中国古代文化形成影响的研究 3.“天人合一”思想的意义和价值的研究 4.星占历算之学对中国古代思想影响的研究 5.祭祀仪轨之学对中国古代思想影响的研究 6.医药方技之学对中国古代思想影响的研究 7.殷商西周青铜器皿铭文之思想演进的研究 8.汉字象形与中国思维具体感性的研究 9.汉字分类与中国思维分类原则的研究 10.汉字句法与中国思维逻辑特征的研究 11.宇宙观念在殷周仪式中的体现的研究 12.数字:世界秩序神秘化的研究 13.“阴阳”、“五行”与春秋战国思想的研究 14、“士”的崛起与中国古代思想变异的研究 15.儒家与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的研究 16.墨家与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的研究 17.道家与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的研究 18.战国时代方术及其思想意味的研究 19.“宇宙时空”话题对中国古代思想影响的研究 20.“社会秩序”话题对中国古代思想影响的研究 21.“个人存在”话题对中国古代思想影响的研究

22.“名辩之学”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研究 23.“百家争鸣”与中国古代思想世界形成的研究 24.作为秦汉思想普遍知识背景的马王堆帛书帛画的研究 25.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思想和信仰的研究 26.《吕氏春秋》与秦汉思想哲理综合的研究 27.《淮南子》与秦汉思想发展哲理综合的研究 28.《春秋繁露》与秦汉思想国家意识的研究 29.《白虎通》与秦汉思想国家意识的研究 30.“经学与纬学”与秦汉思想发展阶段结果的研究 31.固有思想和学术的改变与魏晋思想发展的研究 32.魏晋玄学与中国古代思想史转折的研究 33.道教宗教化过程与魏晋思想发展的研究 34.佛教东传的中国古代思想史意义的研究 35.佛教的渗透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影响的研究。 36.大唐盛世的平庸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影响的研究 37.佛教转型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影响的研究 38.禅宗思想确立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影响的研究 39.九世纪重建国家权威与思想秩序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研究 40.会昌灭佛、道教复兴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影响的研究 41.文化与政治重心分离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影响的研究 42.理学及其延续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影响的研究 43.宋代中国生活伦理同一性确立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研究

论文中外教育的对比

中外基础教育 王卫星 古成语中,有一个揠苗助长的故事,它的意思是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纵观我们的现在的基础教育,实际上我们正在揠苗助长。而且我们的这种教育环境正在恶性循环着。 不管我们这些年进行了怎样的改革,但始终没有摆脱中国的教育的历史传统,始终残留着科举时代的痕迹,沿序着那种教育的固有内容。或说一辈一辈的还从骨子里渗透着那种教育思想。 晚清时因科举走上仕途的张之洞也曾大声疾呼:“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各国。”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家蔡元培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大声呼吁教育要“崇尚自然”、“展现个性”,坚决反对旧式教育对儿童身心个性的摧残,时间已过去了一百多年,而我们的教育还没有脱离开科举的窠臼。我们的教育还在摧残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这并非危言耸听,纵观中外的教育历史,就会发现,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在教育形成迥然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以及有着根本区别的教育风格,是因为我们同这些发达国家有着不同的教育历史根源,也有着不同的教育改革内容。 西方教育家强调人的理智,我国教育家则强调人之根本在于道德。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以人为本”,通俗地讲就是人有着主观能动性。人是否能认识你自己,认识了自己也就发展了理智而成为自由的人。我国自古就强调“人之初,性本善”,注重的是人的道德本性,我们常提到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是政治伦理课,摆在了第一位。正是这种思想,才建构了人的伦理道德教育学说。 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热衷于“天人相分”,倡导的是科学理性和实践精

神。我们古时的教育家以“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为主导,注重的是人对自然的有机适应。尤其是儒家的思想更是体现了这一观点。虽然我们在一些古代的小说或是神话中,有着人定能胜天的思想,但那只是被动的,而没有着那种敢“与天斗,与地斗”的那种敢作敢为的伟大实践精神。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科学的世界化,各国都在进行着现代的教育改革。西方的教育在“科学、民主、与个性独立,”思想基础上,把“强化科学教育,和培养科学素养作为立国之本”。他们的教育改革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个性、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的新一代。美国办学的目的就是给予学生所需要的各方面的支持,使他们成为身体健壮、有社会竞争力、性格完善的人”。同时他们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变能力和道德理性的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创造性、有主见的人和有道德和责任心的人。”有的美国学校把“尊重学生个性”、“强化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等要求,列为办学的根本宗旨。 我们进行教育改革也进行了好多年,但纵观我国的教育改革,从基础教育上,并没有做大的真正的手术,只是对教育教学形式做了一些变动。搞公开课也好,上示范课也好,几乎是统统的一个模式,只是把上课的花样不断翻新,但不管是哪个派别,他们都被上级统一的考试牢牢地束缚着,这种形式的教育改革就是我们常说的换汤不换药。因为我们科举式的考试让我们的教育永远停留在追求第一名,培养尖子生,考上重点大学;同时我们教学永远是按规定的教科书,循序渐进,大量练习。 在美国,他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人生的享受。而我们的学生,自从进入幼儿园那天起,先天性的那点聪明都被抹杀了,大脑被紧紧地固定化了,思维被僵化了,那点本该有的活泼也被模型化了。我们常说的书呆子,就

中外教育史试题

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得名词解释:1、庶富教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平民教育思潮 4、朱子读书法 满意回答 1.指的是孔子提出的人口,经济和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2.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张之洞在其著作《劝学篇》中全面论述了这一思想。 3.孔子提出过“有教无类”打破官学,开办私学,让更多的人来受教育。这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 4.是朱熹的学生提炼朱熹的训导总结出来的。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1996年 中国教育史 一、简释下列各词(每题4分) 1、有教无类:意思是说,教育没有类的差别,不论贫富、贵贱、善恶、智愚,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教育。 2、三纲领八条目 3、鸿都门学: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设在洛阳鸿都门的学校。专习辞赋书画。学生由州﹑郡﹑三公举送,学成后多授予高级官职。 4、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种著作;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这五部典籍。 5、朱子读书法: 是朱熹的学生提炼朱熹的训导总结出来的。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6、“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句话是晚清洋务运动的口号 师:既是拜师,学习的意思。 夷:指蛮夷,当时清朝还自认为是天朝大国把西方国家称之为蛮夷。 长技:是指他们的特长,就是指西方列强的先进工业,武器等等。 制:控制,对付,制约等等这类意思。 所以全句的意思大概就是学习制造和使用洋人先进的技术(武器)来打击制约洋人。 这句话出自魏源写的那部《海国图志》。对于如何抵抗外国的侵略,有力地打击侵略者,

文艺复兴(外国教育史论文)

外国教育史论文 题目:现代教育的历史基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小学教育 班级:10级专升本一班 姓名:张习习、于珊珊、沈嘉琪 学号:20102737396、20102737391、20102737372

现代教育的历史基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 摘要: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了人文主义教育以及与传统的神学教育的区别,还有对现代教育特别是大学的影响。欧洲从14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期,是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因执着于生命个性的欢欣而成就了伟大的科学和艺术,但这种成就是基于个体生命对大自然的爱好与追逐,它并没有收缩回来在主体内作一超越的反省与分解。因此,这个时期的科学成就大多尚处于经验层面。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实践常常落后于教育观念,但近代教育的许多特征已见端倪,这就是文艺复兴之功。就高等教育看,人文主义新学科冲破了经院主义神学和哲学独霸大学讲堂的局面,虽然影响主要限于大学文学院,但正是大学文学院,领导了欧洲大学的近代化运动,带动了整个大学的变革。 关键字:人文主义教育、神学、现代教育、大学

现代教育的历史基础——人文主义教育 欧洲从14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期,是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母体内孕育、发展和形成的时期,即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产生于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如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米兰等,在14世纪下半叶就出现了资本主义工业的最初形式——工场手工业,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出现了批发原料和商品的商业资本家。及至15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遍及西欧各国,如尼德兰、西班牙、德国、法国、英国等。这个时期,阶级斗争也更复杂,既存在着农民和城市平民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也存在着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尖锐矛盾。此外,工资劳动者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冲突,也时有发生。 1.1、文艺复兴的兴起。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中,代表他们利益的先 进思想家们,首先把矛头指向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神学。但是,他们缺乏锐利的武器。这时,在东西方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中从拜占廷和阿拉伯传来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照亮了资产阶级的眼睛。他们从高度发展的古代文明中找到了有利于自己的思想资料,于是打起“回到希腊去”,“让死去的东西复活”的旗帜,宣称要把被中世纪黑暗统治湮没了的古典文化“复兴”起来。他们纷纷学习希腊语,到大学和图书馆去搜求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著作的手稿、手抄本,发掘废墟中的艺术珍品,掀起了学习、研究古代文化艺术的热潮,结果出现了好像古代文化再现的局面。因此,资产阶级史学家称这个时期为“文艺复兴”。实际上,文艺复兴绝不是古代文化艺术的“再生”,而是新兴资产阶级借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艺术、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来摆脱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冲破神学的思想牢笼,

中外教育史试题

1996年 中国教育史 一、简释下列各词(每题4分) 1、有教无类 2、三纲领八条目 3、鸿都门学 4、四书五经 5、朱子读书法 6、“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7、同文馆 8、癸卯学制 9、杨贤江 10、陕北公学 二、回答下列各题(第一、四题必答;第二三题中选答一题;第五六题中选答一题;每人共答四题,每题15分) 1、试述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及其意义。 2、简述隋唐科举考试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和对教育的影响。 3、简评宋代三次兴学及其意义。 4、简述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5、试述严复在教育的作用及学习西方方面的主张,你有何评价。 6、试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你有何评价。 外国教育史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七艺” 2昆体良 3绅士教育 4自然适应性原则 5教育万能论 6“国防教育法” 8《巴甫雷什中学》 二:问答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试论近代教育心理学化思潮形成的过程,基本主张和历史意义。 2述评欧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特点

1997年 中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孔子的“求放心” 2、荀子的“化性起伪” 3、教学相长 4、九品中正制 5、苏湖教学法 6、洪仁玕 7、京师大学堂 8、康有为的“废八股”“变科举”的主张 9、中华基督教教育会 10、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 二、问答题(第一三题各15分,第二四题各20分,共70分) 1、谈秦皇汉武文教政策指导思想的演变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2、朱熹是怎样用理学观点阐述教育作用的 3、试述蔡元培关于教育方针的理论并加以评价 4、试述清末教育制度的变革及其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外国教育史 一:简答(每题5分,共40分) 1 “五项竞技” 2西塞罗 3修道院教育 4人文主义教育 5《葛笃德怎样教育子女》 6费里法令 7“九五”决定 8永恒主义 二:问答(每题20分,共60分) 1 试论斯宾塞的知识价值论。 2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述评。 3 应如何正确评述教育历史人物?(举例说明)

中外教育史论文题目

1 现代欧美教育科 学化运动的一个 基石 李国庆著 教育 史 2 在摇摆中寻求超越徐征著外国教育史 3 公立学校的一次变革杨梅著教育史 4 中学与大学关系的重构杨捷著教育史 5 中国近代私立大学教育经费问题研究王彦才著教育史 6 制度生成与变革黄立志著教育史 7 20世纪美国大学课程思想演变郭德红著教育史 8 二战后加拿大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侯建国著教育史 9 苏格兰大学发展研究张薇著外国教育史 10 中国环境教育思想溯源及发展现状邓彤著中国教育史 11 改革开放25年中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王慧著教育史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财政发展史论纲杨会良著教育史 13 西方心理学的传入与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科的 发... 刘毅玮著 中国 教育 史 14 河北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王金霞著中国教育史 15 近代私塾改良研究秦玉清著教育史 16 复性书院考论刘继青著中国教育史 17 洋务教育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王增科著教育史 18 英国中小学课程的历史演进与发展(1944... 许立新著教育史 19 20世纪美国教师教育思想的历史分析刘静著教育

16 晚清教育改革之研究刘绍春著中国教育史 17 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巨瑛梅著外国教育史 18 效率与民主陈如平著外国教育史 19 从文言文到白话文郑国民著中国教育史 20 教育立法与中国教育现代化李罡著中国教育史 1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道德教育变 革与发展研究 苏立增著 外国教 育史 2 元代书院研究徐勇著中国教育史 3 南北战争至20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 的发展与... 王保星著 外国教 育史 4 儒学的变古冯小林著中国教育史 5 留美学生与抗战前的中国教育谢长法著中国教育史 6 近代华侨教育研究别必亮著中国教育史 7 近代英国、法国和德国对美国教育的 影响 贺国庆著 外国教 育史 8 十九世纪美国公共教育运动张国连著外国教育史 9 民国时期(1912-1949)中国语文教... 黄小燕著中国教育史 10 清代书院与汉学的互动研究王建梁著教育史 11 来源·争论·特性顾春著教育史 12 知识、教化与欲望周勇著教育史 13 共和国教育财政史研究赵会可著教育史 14 中国近代几种教育思潮研究吴洪成著中国教育史 15 康有为教育思想研究李剑萍著中国教育史 16 乐教源流新探金忠明著中国教育史 17 魏晋南北朝玄学、儒学教育理论研究李军著中国教育史 18 明代教育管理制度研究张建仁著中国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选择题

1.墨子教育目的主张培养( B ) A.君子B.贤士 C.大丈夫D.鸿儒 2.现存最早的私学蒙养教材是( B ) A.急就篇B.苍颉篇 C.爰历篇D.博学篇 3.“文翁兴学”是在何时?( A ) A.西汉B.东汉 C.西晋D.唐 4.秦代的文教政策是奉行( A ) A.法家的政策 B.儒家的政策 C.道家的政策 D.墨家的政策 5.“重振儒术”是哪朝的文教政策?( B ) A.汉代B.唐代 C.宋代D.明代 6.抗日根据地具体文教政策规定( B ) A.国民教育第一B.干部教育第一 C.儿童教育第一D.社会教育第一 7.《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一文作者是( C ) A.黄炎培B.陶行知 C.蔡元培D.邰爽秋 8.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是( A ) A.蔡元培B.张謇 C.黄炎培D.陶行知 9.洋务运动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D ) A.康有为B.梁启超 C.严复D.张之洞 10.“监生历事”制是哪个朝代管理国子监的措施?( D )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11.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是( C ) A. 陶行知 B. 张謇 C. 蔡元培 D. 黄炎培 18.《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提出者是( D ) A.夸美纽斯B.洛克 C.裴斯泰洛齐 D.斯宾塞 19.“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倡导者是( B ) A.洛克B.卢梭 C.裴斯泰洛齐 D.斯宾塞 20.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德在1810年创办的一所大学是( B ) A.波恩大学B.柏林大学 C.汉堡大学D.哈勒大学 21.英国最早颁布的重要教育法《初等教育法》(也称“福斯特法案”)的时间是( C ) A.1850年B.1860年 C.1870年D.1880年 22.16世纪“耶稣会学校”的创始人是( B ) A.马丁·路德 B.罗耀拉 C.加尔文D.慈温黎 23.文艺复兴时期创办“快乐之家”的意大利教育家是( C ) A.杰弗里奥B.格里诺 C.维多里诺D.拉伯雷 24.中世纪教会教育中,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相对完整教育制度的办学机构是( B ) A.修道院学校 B.大教堂学校 C.堂区学校D.歌咏学校 25.西方古代最早倡导“和谐教育”的教育家是( C ) A.苏格拉底B.柏拉图

外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1.外国教育史上最古老的学校是()的宫廷学校。A.古代埃及B.两河流域C.古代印度D.古代希腊 2.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着重()。A.文雅教育 B.职官教育 C.书吏教育 D.科学教育 3.雅典的初等学校全由()办理。A.私人 B.企业 C.国家 D.私人和国家共同 4.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 A.智育 B.美育C.劳动教育D.军事体育 5.古代希腊体育的五个竞技项目是赛跑、跳跃、掷铁饼、()和角力。A.游泳B.射箭C.投标枪D.击剑 6.苏格拉底法也称为()。 A.相互教学法 B.发现法 C.知识助产术 D.雄辩术 7.柏拉图在公元前387年建立()。 A.阿卡德米学园B.吕克昂学园C.雅典大学D.亚历山大大学 8.中世纪最典型的教会教育机构是() A.教堂 B.修道院 C.学院 D.学校 9.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基督教信条中的组成部分()A.禁欲 B.苦行C.修行 D.行善 10.弗吉里奥是率先阐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学者,其思想大大受益于古罗马的一位教育家,这位教育家是() A. 昆体良 B.奥古斯丁 C.西塞罗 D.格里诺11.教育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是() A.《大教学论》 B.《世界图解》 C.《母育学校》 D.《论天赋才能的培养》 12.17世纪初,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的哲学家是() A.洛克 B.弥尔顿 C.培根 D.裴斯泰洛齐 13.16世纪之后,英国初等教育由()掌管。 A.天主教教堂B国家政府 C 罗马教堂 D 国教会 14.培根以提倡()和科学教育而著名。A.普及教育B.自然科学C.要素教育D.古典教育 15.裴斯泰洛齐认为初等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 ) A.道德教育 B.要素教育 C.自然教育 D.智育教育 16.教育史上,首创“没有书本的学校”,被人们誉为“幼儿园之父”的教育家为()

历史论文题目

历史论文题目 中国古代史 1、春秋战略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2、试论战国时期商业发展 3、韩非的社会发展观 4、秦朝的思想统治政策 5、浅析秦汉经济的特点 6、试析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 7、汉代的思想统治政策 8、两汉时期匈奴败退的原因探讨 9、试论王莽的私属改制 10、评价诸葛亮 11、曹操的用人政策 12、隋文帝、隋炀帝研究 13、隋代的历史地位 14、试析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 15、试析长安城的历史演变过程 16、试论唐代官府手工业发展的原因 17、唐宋城市类型与新型经济都市——镇市的建立 18、唐代宦官问题研究 19、唐代的童子科 20、唐代的县尉考 21、中国佛教的平等观 22、唐代妇女的信仰

23、唐代河东道县令的出身 24、五代时期南中国经济发展及条件 25、《太平广记》中的再生观念 26、南宋能长期坚持抗蒙(元)的原因 27、南宋的武举制度考 28、宋代的监察制度 29、对朱元璋的评价 30、明代的军事制度 31、明代督抚制度研究 32、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因素 33、试论历史上交通运输与经济都会发展的关系 34、略论明代盐商资本的形成与发展 35、明代的倭寇 36、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十七世纪中叶的中国流民 37、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38、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39、如何看待清朝前期的“盛世” 40、乾嘉学派的史学成就及其影响 41、礼仪制度问题的探讨 42、古代文化史中所蕴涵的古典美学思想 43、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44、儒家学说的现代意义 45、明代的重典问题 46、清代儒学研究 47、清政府对“龙兴之地”的管理

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

大唐时期中日典制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史姓名:梁铁芹学号:2009210035 专业:历史学 概要:唐朝(61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时期,国力强盛,法制完备,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亚洲文明中心之一,对周边国家尤其是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由于日本正处于奴隶社会末期,急于向外寻找突破口,而唐代先进的典制文化为日本完成社会转型提供了仿效借鉴的蓝本。日本政府以向中国派遣唐使的方式全面移植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大唐文化。日本统治者以唐制为基础,发起大化革新运动,使日本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令制度等都打上了浓厚的唐文化烙印,同时依据本国实际有所损益增删,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有利于日本典制文化进一步向纵深处发展,加深了中国对日本的了解,促进了中日两国和平友好关系的往来,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交流现状中央官制经济制度法令制度影响意义 一、大唐时期中日交流的现状 由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远远高于日本,在文化输出方面,以唐朝向日本输出先进的典制文化为主,很大程度上是唐制文化在影响辐射日本,唐朝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中日交流的形式一般为正式的官方使团交往,仅仅局限于朝廷、政府和上层统治阶级,不涉及普通的下层民众,“贞观五年,(倭国)遣使贡献方物。太宗矜其道远。敕所司无令岁贡,又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持节往抚之。表仁无绥远之才,与王子争礼,不宣朝命而还①”自此唐朝不再向日本派遣使节,主要是日本政府不定期地向中国派遣唐使,史料载:“长安元年,其王文武立,改元曰太宝遣朝臣真人粟田贡方物。开元初,粟田复朝。天宝十年,朝衡复入朝。建中元年,使者真人兴能献方物。贞元末,其王曰桓武,遣使者朝②”就说明了这一点。此外,遣唐使船队的规模也越来越来大,人数也越来越多,以其中的四次为例,“630年,121人,2艘船队;717年,557人,4艘船队;733年,594人,4艘船队;838年,651人,4艘船队③”一般认为唐朝前期,遣唐使船队的平均规模是2艘船,120人左右;唐朝后期,遣唐使船队的规模较大,是4艘船,共有500到600人左右④”,出现了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高潮,促进了大唐文化在日本的广泛传播和发展,尤其是日本645年的大化革新运动受中国先进的典制文化的影响最为深刻和彻底,本文仅以大化革新为例,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令制度方面谈谈这一时期中日文化的交融和碰撞。 二、大化革新时期唐制对日本的辐射影响 唐朝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唐朝处于主动、强势地位,中国先进的政治体制给日本统治阶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日本留学生、学问僧所奏称“大唐国者,法制完备,珍国也,常须达⑤”因此,日本在645年的大化革新运动中全面移植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大唐文化,以唐制为蓝本,在政治、经济、律令方面对唐代典制文化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虽带有浓厚的机械模仿和照搬色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民族的特色。 (一)唐代中央官制三省六部一台制与日本的二官八省一台制三省六部一台制在唐代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可以说达到了其成熟期,在当时世界上都是相当完备的官制系统。日本在遣唐留学生的推动下,仿照唐代官制,在中央实行二官八省一台制,单从字面上看,除个别文字和量词存在细微的差异外,二者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和融合性,实质上其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日本对唐代官制的吸收融化主要体现在:其一,日本统治者采纳了唐代官制系统的基本框架模式,使其行政管理系统更趋完善,很好地体现了律令的形式性、完整性和综合性。日本参照唐代三省六部的格式,天皇高高在上,下设神祇官、太政官总领全国宗教和行政事务,太政官下辖八省,其职权涵盖人事、财政、军事、司法、礼仪等各个方面,成为各项具体事务的执行部门。二官八省的设置体现了金字塔式的政权结构。此外,又参照唐代的监察机关御史台,置弹正台,完善对行政、祭祀等政府高官的监督职能。因此,二官八省一台制,使政权组织从最高层到最低层沿直线分布,保证了上级对下级的垂直统治,强化 ①(后晋)《旧唐书》刘昫等撰《倭国传》卷199,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40页 ②(宋)《新唐书》欧阳修、宋祁等撰《日本传》卷22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08—6209页 ③《外交关系》石井正敏《唐与日本》,吉川弘文馆1992年版,第74—76页 ④(日)《遣唐使眼里的中国》古濑奈津子著、郑威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⑤《日本书纪》,“推古天皇三十一年”条

中外教育史-试题训练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训练:中外教育简史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墨子教育目的主张培养( B ) A.君子 B.贤士 C.大丈夫D.鸿儒 2.现存最早的私学蒙养教材是( B ) A.急就篇B.苍颉篇 C.爰历篇D.博学篇 3.“文翁兴学”是在何时?( A )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唐 [文翁兴学:西汉景帝以前,四川没有官办学校。汉景帝末,任文翁为蜀郡守。文翁在成都设置学官,创建官学,以石头修筑校舍,称为“石室”,又称“玉堂”。经文翁倡导,四川学风大兴,渐与齐鲁之学齐名。而文翁兴学,又开创了西汉一代的官学制度。] 4.秦代的文教政策是奉行( A ) A.法家的政策B.儒家的政策 C.道家的政策D.墨家的政策 5.“重振儒术”是哪朝的文教政策?( B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6.抗日根据地具体文教政策规定( B ) A.国民教育第一 B.干部教育第一 C.儿童教育第一 D.社会教育第一 7.《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一文作者是( C ) A.黄炎培B.陶行知 C.蔡元培D.邰爽秋 8.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是( A ) A.蔡元培B.张謇 C.黄炎培D.陶行知 9.洋务运动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D ) A.康有为B.梁启超 C.严复 D.张之洞10.容闳率领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开始于哪一年?( B ) A.1862年B.1872年 C.1898年D.1900年 l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谁提出的?( B ) A.龚自珍B.魏源 C.冯桂芬D.张之洞 12.我国近代学制中采用美国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 C )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13.例举两所抗日时期干部学校( B ) A.苏维埃大学、中央农业学校 B.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大学 C.红色医务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 D.红军学校、劳动小学 14.京师同文馆创设于( A ) A.1862年B.1863年 C.1864年D.1865年 15.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的创办人是( B ) A.张之洞B.盛宣怀 C.康有为D.梁启超 [ “南洋”,泛指华东沿海一带。清末民初,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各省为“南洋”,称江苏以北沿海各省为“北洋”。南洋公学为盛宣怀1896年(光绪22年)创建于上海,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 ] 16.《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一文的作者是( D ) A.杜威 B.科南特 C.布拉梅尔德D.巴格莱 17.法国著名的“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提出于( C ) A.1927年B.1937年 C.1947年D.1957年

中外教育史考试论文

中外教育史考试论文 1、关于四书五经的一些思考 2、中外教育史的比较及思考 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学生姓名:邹孝亮 学号:2012012020 指导教师:陈以藏 提交日期:2013、10、30

关于四书五经的一些思考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什么是“四书五经”,和它逐渐传播,演变的过程。通过其对历史的叙述引出了它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后将视线转移的现在,即现在人还需不需要研究四书五经,是那些群体还在需要。为什么中国的统治者都偏爱四书五经呢?以及我个人对四书五经的思考,及个人看法。最后,四书五经不仅仅是几本古书,更是儒家的经典,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传承它,保护好中国文化的根基。 关键词:四书五经中国文化思考需求传承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然而在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关注了,这引起我的思考,下面我就简单谈一下个人感受。 1、四书的含义及其经典地位与意义: 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均为儒家论著。《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大学》后人认为是曾子或曾子与其弟子合著的。《中庸》被有些学者认为是子思所作,故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孔子思想。《孟子》作者孟子则是子思的弟子的弟子,故其思想性显而易见。汉代晚期时《论语》与《孝经》已获得了经典地位,至唐时《大学》与《中庸》由于韩愈及其弟子的推崇和以此为理论武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对佛教不问世事而名声大噪,至宋时得到普遍重视。而《孟子》的经典地位却一直未被肯定。唐时人们对其评价稍转好,但至宋时仍有人反对其权威性。直至南宋提倡新儒学,朱熹将这四册归并为一册并为其作注、释惑,著书《四书集注》、《四书惑问》后,四书的经典地位才逐渐确立。元代时甚至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考试科目并且将其解释为正宗和权威,直至如今亦然。四书的经典地位及意义在于扩大了五经的价值体系。五经的经典意义在于对那个时代的精华的保存,但却无法反映变化了的时代需求和时代精神,而四经则扩大了经典的开放价值体系,满足了不同时代的文化需求,同时又是一定时代价值的凝结,符合经典的需求,两者的互补性正如《圣经》中的旧约和新约一般。 2、为什么中国统治者偏爱四书五经: 为帝王歌功颂德,使作为臣子的责任,因为古代书写历史的人使官员,而不是学者,他必须站在官方的立场上维护最高统治者。这种做法后来相沿为习,很少有人脱出这个框框。 这样一来,历史就成为成功者的历史,帝王功绩德行的帐薄。历史也显得极端重要。他的价值主要在为统治者树碑立传。供后来的统治者学习借鉴,以便把好传统发扬光大。 虽然我们无法知道我们最早的帝王长相如何,习惯、个性、个人生活如何,但我们明确地知道他英明伟大,功高德重,万民拥戴。所以我们不得不敬仰,并为我们有这样德祖先而自豪,庆幸自己是他的后代子孙。 “四书五经”详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3、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看待四书五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