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因素危害环境下的劳动保护管理实用版

物理因素危害环境下的劳动保护管理实用版
物理因素危害环境下的劳动保护管理实用版

YF-ED-J2789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物理因素危害环境下的劳动保护管理实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物理因素危害环境下的劳动保护

管理实用版

提示:该管理制度文档适合使用于工作中为保证本部门的工作或生产能够有效、安全、稳定地运转而制定的,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设备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生产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包括:气象条件,

如气温、气湿、气流及气压;电磁辐射,如X-

射线、γ-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

光、射频和微波辐射;噪声和振动等。

物理因素对人体的作用,在正常条件下

(如强度低、剂量小或作用时间短)对人体无

害,有些还是维持人体器官生理功能所必须的

条件;当强度、剂量超过一定限度或接触时间

过长,则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病

损。在一般情况下多为功能性损害,脱离接触

后可恢复,但严重时可产生永久性的不可恢复的损害。

(一)高温作业的劳动保护管理

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其平均湿球黑球温度(亦称WBGT指数,℃)等于或大于25E 的作业称为高温作业。高温作业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高温、强辐射型作业,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铸造、锻造,火力发电的锅炉间等。

第二种,高温、高湿型作业,如造纸、印染等行业。

第三种,夏季露天作业,如南方夏季筑路、架桥作业等。

高温作业时人体可出现一系列生理性改

变,主要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改变。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疾病,按发病机理可分为热射病、日射病、热衰竭和热痉挛。为使基层单位在职业病登记和报告中易于识别,在《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1960年劳动部、卫生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公布)中将中暑分为:①先兆中暑:在高温作业过程中出现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尚能坚持工作者。②轻症中暑:具有前述症状,而一度被迫停止工作,但经短时休息,症状消失,并能恢复工作者。

③重症中暑:具有前述中暑症状,被迫停止工

作,或在工作中突然晕倒,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C以上或发生热痉挛者。

为了防止在高温作业中发生中暑,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暑降温措施:

1.车间温、湿度应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由于工艺要求湿度较高的车间,也应满足相关标准。

2.进行合理的劳动组织管理,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

3.加强宣传教育,认真遵守高温作业的各项管理制度。

4.改革工艺过程,改进生产设备和作业方法,改善高温作业条件,合理布置热源,尽量隔绝热源。加强通风,降低车间温度。

5.对高温作业工人做好就业前、入暑前的

体检工作,对患有职业禁忌症的工人,不得安排其从事高温作业。

6.夏季供给合理的饮料和营养,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7.做好中暑患者的治疗工作。

(二)低温作业的劳动保护管理

工作地点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的作业称为低温作业。在低温环境下工作时间过长,超过人体适应能力,体温调节机能发生障碍,则体温下降,从而影响机体功能,可能出现神经兴奋与传导能力减弱,出现痛觉迟钝和嗜睡状态。长时间低温作业可导致循环血量、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而引起凝血时间延长,并出现协调性降低。低温作业还可引起人体全身和局部过冷。全身过冷常出现皮肤苍白、脉搏呼吸

减弱、血压下降;局部过冷最常见的是手、足、耳及面颊等外露部位发生冻伤,严重的可导致肢体坏死。

低温作业的劳动保护管理包括以下几

点:

1.车间温、湿度应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冬季要有防寒、采暖设施,露天作业要有防风棚、取暖棚。

2.保持车间、个人衣着干燥,进行耐寒锻炼,提供高热饮食,采取多种防寒措施。

3.进行合理的劳动组织管理,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

4.加强个体防护,使用个体防寒用品。(三)噪声作业环境的劳动保护管理

随着工业的发展,噪声的危害日趋严重。

据统计,我国有1000万工人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作业,其中1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职业性耳聋。

人们在强噪声环境中暴露一段时间,会引起听力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力可以恢复,此现象称为听觉疲劳。在强噪声环境中如不采取保护措施,听觉疲劳继续发展,可导致听力下降或永久性听力损失。噪声除影响听觉系统外,还影响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等,造成神经衰弱、血压不稳、肠胃功能紊乱等。

噪声污染是一种物理污染,按产生的机制作业环境中的噪声可分为:①机械噪声:由机械的撞击、摩擦、传动而引起的,如纺织机、电锯、冲床、破碎机等发出的噪声。②空气动

力噪声:由空气压力变动引起的,如鼓风机、空气压缩机、汽轮机等发出的噪声。③电磁性噪声:由电磁的空隙交变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噪声,如发动机、变压器发出的噪声。

目前影响工人健康,严重污染环境的10大噪声源是:风机、空压机、电机、柴油机、纺织机、冲床、木工圆锯、球磨机、高压放空排气和凿岩机。这些设备产生的噪声可高达120~130dBA。

对噪声作业环境的管理措施主要有:

1.研制和选择低噪声设备,提高机械设备的加工精度和安装技术,从而降低发生体的辐射声功率。

2.改进生产工艺和操作方法,如用无声焊接代替高噪声的铆接。

3.设立隔声间,使工人与噪声环境隔离。

4.缩短个人在高噪声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合理安排作业与休息时间。对接噪工人实行工种轮换制。

5.采用合理的个人防护用品。

6.制定并实施工厂听力保护计划。

(四)振动作业环境的劳动保护管理

接触振动的作业和振动源主要有:①使用振动工具的作业,如铆接、清砂、锻压、凿岩、造型、捣固、钻探、割据等,其振动源为铆钉机、风锤、电钻、锻锤、电锯、捣固机等;②研磨作业,如研磨、抛光、铣镟等,其振动源为砂轮机、抛光机、铣床、镟床等;③交通运输的振动源,如汽车、火车、飞机等;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的防护(通用版)

Safety is the goal, prevention is the means, and achieving or realizing the goal of safety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afety prevention.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的防护(通用 版)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的防护(通用版)导语: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工作场所有害物理因素包括高温、高气压、振动、噪声、照度、紫外线、红外线、微波、电磁辐射(高频、超高频、微波)、工频等。有害物理因素的防治主要是加强个人防护和采用合理的工艺及其设备。 1噪声的防护 如长期在超过86dB(A)作业环境下作业时加强对作业工人听觉器 官的防护,正确佩戴防噪声耳塞、耳罩、防噪声帽等听力保护器,采用无噪声或低噪声的工艺或加工方法,选用低噪声的设备,加强对设备的经常性维护;降低设备运行负荷,使用消声器、隔振降噪等工艺措施。 2高温的防护 控制污染,合理设计工艺流程,远离热源,利用热压差自然通风,切断污染途径;隔热,通风降温、使用空调等个体防护;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机体热适应训练,使用清凉饮料和高温防护服和防护帽。

3振动的防护 振动是噪声的主要来源,但振动本身对机体也有损害作用。长期使用振动工具可使皮肤感觉机能紊乱,血管张力改变,出现毛细血管痉挛,重者有“手套样”感觉障碍,手指苍白(振动性白指)是振动病典型的表现。在厂房设计与机械安装时要采用减振、防振措施。对手持振动工具的重量、频率、振幅等应进行必要的限制,工作中应适当安排工间休息,实行轮换作业,间歇使用振动工具。使用振动工具时应采用防振动手套,或者在振动工具外加防振垫。 4紫外线的防护 任何材料加热到温度超过22270C即开始发射紫外线。所以晚上在有强烈灯光环境下,如舞厅等场所皮肤和眼睛也会受到紫外线的伤害。电光性眼炎是眼部受紫外线照射所致的角膜炎、结膜炎,常见于电焊操作及产生紫外线辐射的场所。电焊作业人员作业时应佩戴好防护面罩,若一时找不到防护面罩,可在产生弧光之前将脸部转向后方,避免光直接照射眼球。如室内同时有几部焊机工作时,最好中间设立隔离屏障,以免相互影响。车间墙壁上可以涂刷锌白、铬黄等颜色以吸收紫外线。尽量不要在室外进行电焊作业以免影响他人。 6电磁辐射的防护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程序69382

1目的 为了在考虑控制成本与风险平衡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方式,将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范围内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活动的管理。 3职责 3.1研发中心 负责牵头成立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 3.2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 负责编制《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计划》,确认评估结果,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及《风险处理计划》。 3.3各部门 负责本部门使用或管理的资产的识别和风险评估,并负责本部门所涉及的资产的具体安全控制工作。 4相关文件 《信息安全管理手册》 《GB-T20984-2007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 《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技术安全管理指南第3部分:IT安全管理技术》 5程序 5.1风险评估前准备 ①研发中心牵头成立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应包含信息安全重要责任部门的成员。 ②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计划》,下发各部门。 ③风险评估方法-定性综合风险评估方法 本项目采用的是定性的风险评估方法。定性风险评估并不强求对构成风险的各个要素(特别是资产)进行精确的量化评价,它有赖于评估者的经验判断、业界惯例以及组织自身定义的标准,来对风险要素进行相对的等级分化,最终得出的风险大小,只需要通过等级差别来分出风险处理的优先顺序即可。 综合评估是先识别资产并对资产进行赋值评估,得出重要资产,然后对重要资产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

5.2资产赋值 ①各部门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成员对本部门资产进行识别,并进行资产赋值。 资产价值计算方法:资产价值= 保密性赋值+完整性赋值+可用性赋值 ②资产赋值的过程是对资产在信息分类、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进行分析评估,并在此基础上 得出综合结果的过程。 ③确定信息类别 信息分类按“资产识别参考(资产类别)”进行,信息分类不适用时,可不填写。 ④机密性(C)赋值 根据资产在机密性上的不同要求,将其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分别对应资产在机密性上的 应达成的不同程度或者机密性缺失时对整个组织的影响。 ⑤完整性(I)赋值 根据资产在完整性上的不同要求,将其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分别对应资产在完整性上的 达成的不同程度或者完整性缺失时对整个组织的影响。 ⑥可用性(A)赋值 根据资产在可用性上的不同要求,将其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分别对应资产在可用性上的 达成的不同程度。

安全生产危险、危害因素分析表

XXX公司 危 险 、 危 害 因 素 分 析 清 单

年月 XXXXXXXX公司 危险、危害因素分析表 (危险部位、设备类)

分析单位:XXXXX公司 分析日期:年月日 审核人:批准人: XXX公司危险、危害因素分析清单 一、危险部位、设备类:-------------------------------------表BDSW-01—BDSW-21 1、车间(泵类系统)------------------------------------------------表BDSW-01 2、配电室-----------------------------------------------------------表BDSW-02 3、化验室及加药间---------------------------------------------------表BDSW-03 4、车间(电气开关柜)-------------------------------------------------表BDSW-04 5、中控室、plc室----------------------------------------------------表BDSW-05 6、热泵机房---------------------------------------------------------表BDSW-06 7、食堂餐厅---------------------------------------------------------表BDSW-07 8、维修间-----------------------------------------------------------表BDSW-08

职业病危害因素与职业病

职业病危害因素与职业病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 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性危害因素。由职业性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称法定职业病。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可概括为三类: 二、职业病 (一)生产性粉尘与尘肺 1.生产性粉尘 在生产中,与生产过程有关而产生的粉尘叫做生产性粉尘。生产性粉尘对人体有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能引起严重的职业病矽肺。 生产性粉尘采源于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金属的研磨、切削,矿石或岩石的钻孔、爆破、破碎等;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烟。此外,粉末状物质在混合、过筛、包装、搬运等操作时,以及沉积的粉尘二次扬尘等。 根据生产性粉尘性质可分为三类:无机性粉尘,如硅石、石棉、铁、锡、铝、水泥、金刚砂等;有机性粉尘,棉、麻、面粉、木材、骨质、炸药、人造纤维等;混合性粉尘。混合性粉尘,较常见。 2.粉尘引起的职业危害 粉尘引起的职业危害有全身中毒性、局部刺激性、变态反应性、致癌性、尘肺。其中以尘肺的危害最为严重。尘肺是目前我国工业生产中最严重的职业危害之一。 2002年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中列出的法定尘肺有十三种,即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碳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其他尘肺。 (二)工业毒物与职业中毒 1.生产性毒物 生产过程中生产或使用的有毒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生产性毒物可存在于原料、辅助材料、气体、蒸气、雾、烟和气溶胶中,可引起职业中毒。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亚急性中毒三种。生产性毒物还引起其他危害,如致突变、致癌、致畸、对生殖功能的影响等。 2.常见的职业中毒 常见的职业中毒有铅中毒、汞中毒、苯中毒等。还有刺激性气体中毒,如氯气、光气、

信息科技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办法示范文本

信息科技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办法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信息科技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办法示范文 本 使用指引:此管理制度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为了适应XX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 我行)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的需要,保障我行生产和办公 系统的正常运行,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依据:本管理办法依据《XX农村商业银行信 息安全管理策略》制定。 第三条范围:本管理办法适用于我行及所辖分支行。 第二章基本要求 第四条我行员工应根据我行运营需要对资产进行保 护。我行的资产保护要求通过以下目标来实现: (一)确保所有资产的物理和环境保护能得到我行的

有效控制。 (二)减少擅自访问或损坏影响我行控制的资产的风险。 (三)防止我行控制的资产被人擅自删除或移动。 第五条安全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各项: (一)我行的场地(机房、办公室)的信息处理设施周围设置实际安全隔离措施,如门禁系统等。 (二)我行的大楼入口安全防范措施。 (三)防护设备避免发生火、水、极端温度/湿度、灰尘和电产生的危害。 (四)设备维护。 (五)清理资产。 第三章安全区域 第六条我行的安全区域包括中心机房、档案室、终端设备存放室、网络设备存放室、领导办公室、公共办公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

危险危害因素: 一、什么是危害因素与危险 1、劳动保护与职业安全卫生:两者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命名 定义: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在改善劳动条件、预防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实现劳逸结合和在职工、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的总称。 2、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 3、职业病:是指职工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工业毒物,不良气象条件,生物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以及一般卫生条件恶劣的职业性毒害而引起的疾病。 4、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危险因素是指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 一、按直接原因分类 (一)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1. 设备、设施缺陷(如刚度不够) 2. 防护缺陷(防护不当) 3. 电危害(漏电) 4. 噪声危害 5. 振动危害 6. 电磁辐射(X射线) 7. 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 8. 明火 9. 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 10. 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湿气体) 11. 粉尘与气溶胶(有毒性粉尘) 12. 作业环境不良(缺氧) 13. 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 14. 标志缺陷(无标志) 15. 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二)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1. 易燃易爆性物质 2. 自燃性物质 3. 有毒物质 4. 腐蚀性物质 5. 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三)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1. 致病微生物 2. 传染病煤介物 3. 致害动物 4. 致害植物 5. 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四)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与控制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与控制 目前我国法定职业病共十大类115种,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慢性职业病特别是尘肺病和有些化学中毒的职业病潜伏期达数年甚至十几年,一旦发病往往很难治疗,病死率较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是项目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防治职业病是项目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并对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防治提出建议。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是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基础,辨识的准确与否决定了职业健康监管工作是否全面,并为通过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等手段有效控制职业病的发生提供支撑。 一、职业病危害的特点 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复杂、种类繁多,项目轨道施工工程,作业方式有土方开挖、盾构掘进、电焊、油漆、防水、拆除等。施工工程和施工地点的多样化,导致职业病危害的多样性。既存在粉尘、噪声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危害,也存在高处作业、密闭空间作业、高温作业等产生的职业危害,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的问题也相当突出。不同施工过程存在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地铁施工较为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矽尘、水泥尘、电焊尘、石棉尘等)、噪声(机械性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高温、振动、紫外线作业、电离辐射作业、化学毒物等。其中化学毒物又分为:建筑物防水工程作业产生沥青烟、煤焦油、甲苯

等有机溶剂,以及石棉、聚氯乙烯、环氧树脂、聚苯乙烯等化学品;电焊作业产生锰、镁、镍、铁等金属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为全面、准确、有效的识别职业危害,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的辨识可划分为施工前辨识和施工过程辨识两个部分。 (一)施工前辨识: 项目在施工前进行施工现场卫生状况调查,明确施工现场是否存在排污管道、历史化学废弃物填埋、垃圾填埋和放射性物质污染等情况。在施工前根据施工工艺、现场的自然条件对不同施工阶段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列出职业病危害因素清单。识别范围覆盖施工过程中所有活动,包括常规和非常规活动、所有进入施工现场人员,以及所有物料、设备和设施(包括自有的、租赁的、借用的)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项目前期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辨识:(1)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等;(2)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建筑物布置、构筑物布置;风向、卫生防护距离等;(3)运输线路: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4) 土方工程、混凝土浇筑、钢筋加工、屋面防水、装饰装修等施工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概述 在工作环境中,与劳动者健康密切相关的物理性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如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噪声和振动;电磁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微波和射频辐射;等等。与化学因素相比,物理因素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作业场所常见的物理因素中,除了激光是由人工产生之外,其他因素在自然界中均有存在。正常情况下,有些因素不但对人体无害,反而是人体生理活动和从事生产劳动所必需的,如气温、可见光等。因此,对于物理因素除了研究其不良影响或危害以外,更研究其“适宜”的范围,如最适的温度范围,以便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2、每一种物理因素都具有特定的物理参数,如表示气温的温度,振动的频率和速度,电磁辐射的能量或强度等。这些参数决定了物理因素对人体是否造成危害以及危害程度的大小。 3、作业场所中的物理因素一般有明确的来源,当产生物理因素的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其产生的因素则可能造成健康危害。一旦装置停止工作,则相应的物理因素便消失,不会造成健康危害。作业场所空间中物理因素的轻度一般是不均匀的,多以发生装置为中心,向四周传播,如果没有阻挡,则随距离的增加呈指数关系衰减。在进行现场评价时要注意这一特点,并在采取保护措施时充分加以利用。有些物理因素,如噪声、微波等,可有连续波和脉冲波两种传播形式。不同的传播形式使得这些因素对人体危害的程度会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制定卫生标准时需要分别加以考虑。 4、在许多情况下,物理因素对人体的损害效应与物理参数之间不呈直线的相关关系。而是常表现为在某一强度范围对人体无害,高于或低于这一范围才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并且影响的部位和表现形式可能完全不同。例如正常气温与气压对人体生理功能是必需的,而高温可引起中枢,低温可引起冻伤和冻僵;高气压可引起减压病,低气压可引起高山病,等等。 5、随着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劳动者接触的物理因素越来越多,如超声、次声、工频电磁声、超高压直流电场、超重和失重等。其中有些因素在一般生产过程中虽然也有接触,但由于强度小,对人体健康不产生明显影响,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新的科技行业和生产工艺过程中,上述这些因素的轻度可有明显增加,因此可能对工作者的健康造成危害。对此需及时加以研究和解决。 不良气象条件 1、高温作业。高温作业系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摄氏度或2摄氏度以上的作业。高温作业时,人体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主要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高温可导致急性热致疾病和慢性热致疾病。我国防鼠降温已有较成熟的经验,关键在于加强领导,改善管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高温作业卫生标准搞好厂矿防暑降温工作。根据地区其后特点,适当调整夏季高温作业劳动和休息制度。休息室或休息凉棚应尽可能设置在远离热源处,必须有足够的降温设施和饮料。大型厂矿可专门设立具有空气调节系统的工人休息公寓,保证高温作业工人在夏季有充分的睡眠与休息,这对预防中暑有重要意义。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正式版

Through the joint creation of clear rul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on values, strengthen the code of conduct in individual learning, realize the value contribution to the organization.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正式版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通过共同创造,促进集体发展的明文规则,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培养团队精神、加强个人学习方面的行为准则,实现对自我,对组织的价值贡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为了适应XX银行(以下简称我行)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的需要,保障我行生产和办公系统的正常运行,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依据:本管理办法根据《XX 银行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制订。 第三条范围:本管理办法适用于我行及所辖分、支行。 第二章基本要求 第四条我行员工应根据我行运营需要对资产进行保护。我行的资产保护要求

通过完成以下目标来实现: (一)确保所有资产的物理和环境保护能得到我行的有效控制。 (二)减少擅自访问或损坏或影响我行控制的资产的风险。 (三)防止我行控制的资产被人擅自删除或移动。 第五条安全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各项: (一)我行的场地(机房、办公室)的信息处理设施周围设置实际安全隔离措施,如门禁系统等。 (二)我行的大楼入口安全防范措施。 (三)防护设备避免发生火、水、极

端温度/湿度、灰尘和电产生的危害。 (四)设备维护。 (五)清理资产。 第三章安全区域 第六条我行的安全区域包括中心机房和敏感部门办公区域。 第七条安全区域的划分与管理参见《物理安全区域管理细则》。 第八条物理安全边界 所有进入我行安全区域的人员都需经过授权,我行员工之外的人员进入我行安全区域必须登记换取不同的授权卡或访客证才能进入(持有效证件,得到被访者允许)。 第九条安全区域出入控制措施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2.1周边环境自然条件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2.11自然条件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1.夏季温度较高,增加爆炸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易引发人员中毒、中暑事故。 2.本项目靠近长江,存在洪涝的危险。 3.该项目位于地震带,多发生地震危害,对厂区造成有一定影响。 4.本项目的原料及成品中大多数对环境有影响,如果物料发生小量渗漏,长期积累有可能造成土壤、地下水造成污染。 2.12周边环境危险因素辨识 2.1.厂区北面为荣丰河,如果防护不当,可能造成淹溺危害。 3.2.厂区东面为重庆斯特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可能会产生有毒气体,扩散过来,可能引发中毒的危害。 2.2厂区平面布置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企业由甲级设计单位重庆设计院有限公司按相关规范进行设计,企业在建设过程按图施工,各装置之间的间距符合《石油化工设计防火规范》及《工业企业总平面布置》的要求,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各装置之间的相互影响较小。但由于本项目涉及到多种有毒有害物料,生产过程涉及聚合反应,液体物料大部通过汽车输送,因此存在如下危险。 1、本项目邻苯二甲酸酐、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乙酸乙酯、聚氨酯固化聚氨酯粘合剂在储存、装卸、使用过程中如发生泄漏,扩散至其它作业场所对这些场所的人员及设施造成伤害。 2、本项目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为毒性物质,且甲苯二异氰酸酯为剧毒品储罐如发生泄漏,形成的有毒易燃气团,扩

散至其它作业场所,可引起人员中毒及爆炸等事故的发生。 3、本项目有多种物料由管道输送,如发生事故有可能通过管道扩散。 2.3场内运输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2.4主要建、构筑物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2.5生产工艺过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聚酯多元醇生产过程的主要危险、有害性分析: (1)聚氨酯粘合剂甲、乙组分生产包括计量、混合、加热升温、搅拌、检验、稀释等环节,原料MDI、TDI都具有毒性,特别是TDI为剧毒品,若发生泄漏,会发生中毒事故。 (2)在在转运、加料过程中操作不慎,可能造成人员中毒;

信息科技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 制度大全_1

信息科技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办法-制度大全 信息科技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办法之相关制度和职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了适应XX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我行)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的需要,保障我行生产和办公系统的正常运行,特制定本管理办法。第二条依据:本管理办法依据《XX农村商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为了适应XX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我行)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的需要,保障我行生产和办公系统的正常运行,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依据:本管理办法依据《XX农村商业银行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制定。 第三条范围:本管理办法适用于我行及所辖分支行。 第二章? 基本要求 第四条? 我行员工应根据我行运营需要对资产进行保护。我行的资产保护要求通过以下目标来实现: (一)?确保所有资产的物理和环境保护能得到我行的有效控制。 (二)?减少擅自访问或损坏影响我行控制的资产的风险。 (三)?防止我行控制的资产被人擅自删除或移动。 第五条? 安全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各项: (一)?我行的场地(机房、办公室)的信息处理设施周围设置实际安全隔离措施,如门禁系统等。 (二)?我行的大楼入口安全防范措施。 (三)?防护设备避免发生火、水、极端温度/湿度、灰尘和电产生的危害。 (四)?设备维护。 (五)?清理资产。 第三章? 安全区域 第六条? 我行的安全区域包括中心机房、档案室、终端设备存放室、网络设备存放室、领导办公室、公共办公区、来访接待区。 第七条? 物理安全边界? 所有进入我行安全区域的人员都需经过授权,我行员工之外的人员进入我行安全区域必须登记换取不同的授权卡或访客证才能进入(持有效证件,得到被访者允许)。 第八条? 安全区域出入控制措施: (一)物理控制措施? 1、机房的门禁系统必须启用,任何人都必须刷卡后才可进入机房; 2、出入机房必须登记《机房出入登记表》,记录姓名、出入时间、事由等; 3、?一段时间内不会频繁进入的机房应上锁,需要时由运维人员开启进入工作,并确保办公完成后锁好;? 4、?机房应安装闭路电视监控。在所有安全区域的工作均应接受监督或监控。 (二)?合同方及第三方? 1、?要在主要出入口处填写《来访人员登记表》; 2、?在显眼处佩戴我行发出的临时出入卡或访客证。 (三)?我行工作人员的控制措施? 1、我行工作人员都必须在显眼处佩带胸卡;

安全知识危害因素与危险

安全知识:危害因素与危险 一、什么是危害因素与危险 1、劳动保护与职业安全卫生:两者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命名 定义: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在改善劳动条件、预防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实现 劳逸结合和在职工、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的总称。 2、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 2、 职业病:是指职工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工业毒物,不良气象条件,生物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以及一般卫生条件恶劣的职业性毒害而引起的疾病。 4、 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危险因素是指突发性和瞬间作用、 (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二、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 一、按直接原因分类 (一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设备、设施缺陷(如刚度不够;防护缺陷(防护不当;电危害(漏电 ;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辐射(X 射线;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 ;明火;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湿气体 ;粉尘与气溶胶(有毒性粉尘;作业环境不良(缺氧;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 标志缺陷(无标志;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二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三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致病微生物;传染病煤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四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里异常;辨识功能缺陷;其他 (五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指挥作用;操作失误;监护失误;其他错误;其他因素; (六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二、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 (一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分为16类 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放炮;火药爆炸;化学性爆炸;物理性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二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分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其他危害因素; 三、危害辨识的主要内容 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过程中,应对如下方面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 (一厂址

生产环境控制程序

欢迎阅读1.0 目的 为保证正常生产需要,确定和实施工作环境所需的人和物理因素,使产品符合要求。 2 范围 3 职责 3.1 行政部定期抽查各车间的工作环境情况。 3.2 各部门主管负责分管范围的工作环境符合要求。 3.3 公司应提供适宜的工作场所。 4 5. 5.1 的环境能够: 满足生产要求,保障安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员工归属感及提升企业形象。 5.2 工作环境的要求 5.2.1 人员控制要求 所有参加生产作业的人员必须身体健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能够适应其岗位工作的环境和资格要求; a) 进入洁净区的所有人员,应符合人员卫生管理规定的条件; b)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 ,应执行人员进入生产区的规定; c)进入生产区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服应符合工作着装管理的规定 5.2.2生产环境的控制

a)根据产品质量要求,针对生产过程中有影响的环境因素,如环境、设备、人员的健康、洁净区及服装等的控制,由生产部编制?洁净区管理制度?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其中对在环境控制区域内临时工作的人员须接受必要的培训或在训练有素的人员的监督下工作,进入洁净区前要在“进入洁净区人员记录表”上记录并有生产科长监督确认签字。 b)行政部按?培训管理程序?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确保所有人员都能正确理解,掌握。 c)生产控制区域与非生产控制区域均需要有明确标识,人员进入生产控制区域后,则严格按规定的要求进行控制。 d)生产车间环境卫生按30万级净化车间环境的要求,严格执行?洁净区管理制度?。 e)空气压力保持正压,没有空气紊流现象。 f)生度, 相对 g)各消毒等动 h)操污染造成 i)车照? j)区域内的定要求, k)员过程中发可进行原 l)生 m)其 n)生 5.2.4 5.2.3 6.0 ? ?洁净 7.0 7.1 7.2 车间菌落数检测记录 7.3 风速检测记录 7.4 员工手、工作台面菌落数检测记录 7.5 净化车间尘埃粒子数检测记录 7.6 净化系统运行记录 7.7 场所清洁消毒记录 7.8 车间设备清洗记录 7.9 管道清洗记录 7.10 工作服清洗记录 7.11 清场记录 7.12 消毒液配置记录

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本文作者未知摘自机电之家 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1、物质的危险危害 芯片生产过程中,使用多种化学物品,厂区内设有储存这些化学物品的化学品库,化学品种类达80种。按照GB13690-92《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规定中对常用危险化学品,按其主要危险特性进行分类,该项目中使用的危险化学品有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氧化剂、有毒品、腐蚀品等类别,这些物质的主要危险危害为:1)有毒有害气体(如AsH3、PH3、SiH4、CO等)如泄漏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易燃爆,有的可在空气中自燃,有的可致人中毒、冻伤、窒息、直至死亡。 2)易燃液体(如丙酮、异丙醇等)如泄漏、挥发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气体遇明火、热源可引发火灾爆炸。 3)氧化剂(如过氧化氢等)如泄漏与有机物还原剂、易燃物接触可引起火灾爆炸。 4)腐蚀品(如酸类、碱类等)如泄漏与人体接触可引起化学灼伤。 这些危险有害因素的主要物质理化特性,以及化学危险品的贮存、使用的危险性分析详见化学品库单元。 2、设备设施的固有危险危害 生产设备多,且特种设备的种类、数量多。电气设备有110kV和10kV变配电站的变压器、配电柜、以及各厂房内用电设备及控制系统;特种设备有燃气锅炉、空压设备、冷冻设备、压力容器及多种气瓶和厂内机动车辆;储存设备有储气罐、液氮罐、液氩罐、贮油设备、硫酸罐、氢氧化钠罐等。其主要危险因素有: 1)火灾爆炸 油罐如本身缺陷或安全装置失效或管理不善出现泄漏,遇明火可引发火灾、爆炸危险。 锅炉使用燃料是天然气,天然气为易燃易爆气体,一旦出现泄漏遇明火可引发火灾。当天然气与空气混合的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遇点火源可引发爆炸危险。 2)物理爆炸 锅炉、压力容器(蒸发器、冷凝器、储气罐)设备、气瓶等,如设备有缺陷或超压安全附件失效或使用不当,可引发物理爆炸。 3)触电危险 变配电设备、电气线路、用电设备如产品质量不佳、绝缘性能不良或因运行不当、机械损伤、维修不善导致绝缘老化破损或设计、安装不规范,安全净距不足,或违章操作,均可能引发触电危险。如出现短路、过载、接触不良等,也可引发电气火灾危险。 4)静电危害 如火灾、爆炸危险环境内设备、管路防静电设计或施工不规范,或在使用、输送、贮存易燃易爆物质时所产生的静电电荷不能及时消除,或使用有火花工具、穿用不防静电的鞋、服装而产生静电火花,均可能引燃易燃易爆物质,造成火灾、爆炸。 5)高空坠落危险 凡2m以上各类高空作业点位,其梯、台、道、护栏等常规性防护措施不符合规范要求或损坏,可引发高空坠落危险。 6)车辆伤害 厂内各类运输车辆如车辆本身缺陷,或制动、音响、灯光等失效,道路状况不符合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

分享到一键分享 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云收藏人人网腾讯微博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更多... 第2部分:物理因素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hazardous agents in the workplace Part 2: Physical agents

GBZ 2.2-2007代替GBZ 2-2002 2007-04-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2007-11-01 实施 前言 本部分第13章、第14章和第15章为推荐性条款,其余为强制性条款。 此次修订将GBZ 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分为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和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自本部分实施之日起,GBZ 2-2002中相应的内容作废。 本部分与GBZ 2-200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减少了高温作业分级和高温作业场所气象条件的卫生学评价标准。 ——增加了非电离辐射的工频电场、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微波辐射接触限值和噪声的接触限值。

——调整了高温、手传振动的接触限值。 ——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方法修订成为独立的标准GBZ/T 189-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13章、第14章及第15章改为推荐性条款 本部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国营红声器材厂嘉兴分厂、杭州爱华仪器有限公司、奎思特技术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生、梁友信、杨磊、吴维皑、李涛、张敏、何丽华、徐伯洪、舒国华、张绍栋、杜燮祎。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Z 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

ISO27001:2013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为了适应公司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的需要,保障公司生产和办公系统的正常运行,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依据:本管理办法根据《公司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制订。 第三条范围: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公司。 第二章基本要求 第四条公司员工应根据公司运营需要对资产进行保护。公司的资产保护要求通过完成以下目标来实现: (一)确保所有资产的物理和环境保护能得到公司的有效控制。 (二)减少擅自访问或损坏或影响公司控制的资产的风险。 (三)防止公司控制的资产被人擅自删除或移动。 第五条安全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各项: (一)公司的场地(机房、办公室)的信息处理设施周围设置实际安全隔离措施,如门禁系统等。 (二)公司的大楼入口安全防范措施。 (三)防护设备避免发生火、水、极端温度/湿度、灰尘和电产生的危害。 (四)设备维护。 (五)清理资产。 第三章安全区域 第六条公司的安全区域包括中心机房和敏感部门办公区域。 第七条物理安全边界 所有进入公司安全区域的人员都需经过授权,公司员工之外的人员进入公司安全区域必须登记换取不同的授权卡或访客证才能进入(持有效证件,得到被访问者允许)。 第八条安全区域出入控制措施 (一)物理控制措施 1、机房的门禁系统必须启用,任何人都必须刷卡后方可进入机房;

2、出入机房必须登记,记录姓名、出入时间、事由等; 3、一段时间内不会频繁进入的机房应上锁,需要时由运维人员开启进入工作,并确保办公完成后锁好; 4、机房应安装闭路电视监控。在所有安全区域的工作均应接受监督或监控。 (二)合同方及第三方 1、要在主要出入口处填写《来访人员登记表》; 2、在显眼处佩戴公司发出的临时出入卡或访客证。 (三)公司工作人员的控制措施 1、公司工作人员都必须在显眼处佩带胸卡; 2、公司工作人员调离公司时,其实际进入权也同时相应取消;(四)审查访问 技术开发部应定期(每三个月)审查询问公司中心机房的人员名单并将进出权过期或作废的人员从名单上划掉。 (五)外部和环境威胁的安全防护 1、机房建设应符合GB9361中A类安全机房的要求; 2、危险或易燃材料应在离安全区域安全距离以外的地方存放。大批供应品(例如文具等)不应存放于安全区域内; 3、恢复设备和备份介质的存放地点应与主场地有一段安全的距离,以避免影响主场地的灾难产生的破坏; 4、应提供适应的灭火设备,并应放在合适的地点。 第九条交接区安全 (一)公司应设立交接区,同时: 1、向公司发送货物必须预先通知货物资产所属部门的资产管理员和信息安全管理员; 2、送货公司名称和交货时间应当在接收货物之前由货物资产所属部门的资产管理员和信息安全管理员确认; 3、送货公司在进入安全区域之前要经过物理环境主管部门有关人中的鉴别确认; 4、货物资产所属部门的资产管理员和信息安全管理员应检验货物,

危害因素的辨识与风险评价

辩识方法 辩识危害因素的辨识方法采取一种或结合多种评估方法。主要的评价方法有询问交谈、现场勘查、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安全检查(SCL)、工作危险源分析(JHA)、预先危害因素分析(PHA)、故障假说分析(WI)、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危害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 危害因素辩识方法 第一类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各种能量或危险物质。 1、危险物质辨识:如氢气、原油、天然气、液化气、汽油、乙决、甲烷、煤油等可燃物质;硫化氢、一氧化碳、氯、氨、二氧化碳、氮气二氧化硫、甲醇等有毒物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危险化学品。 2、能量辨识:辨识产生、供给能量和能量的载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具的动能的各类机械运动部件、工件和人体及产生的机械性、动力性等振动部件。 b.具有势能的平台及坑、井、沟口处等场所上的人体和物体。 c.带电体的电能,包括雷电、静电; d.高温设备和管线的热表面、高温介质及剧烈热反应工艺装置的热能及低温

介质所具有的冷量。 e.盛装具有能量的介质的压力容器。 f.机械性、动力性等噪声的声能。 g.化学反应的化学能。 h.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等非电离辐射等。 第二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对第一类危险源控制设施和措施失控的状态和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设施和措施缺陷。 无控制设施和措施或控制设施不符合法律、法规、标准和设计规范等要求。控制措施不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人员失误:人的不安全行为中产生不良后果的行为。 3、管理缺陷:缺少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工作职责不明确;组织不全;缺乏协调或协调不当、检查不及时、不到位;奖惩不分明;培训不到位等。 4、作业环境和场所不良:引起设备故障或人员失误的温度、温度、风雨雪、照明、视野、噪声、扰动、通风换气,色彩、作业区环境不良等环境因素。 危险源识别方法简介 一、工作危险源分析(JHA): 是一种较细致地分析工作过程中存在危险源的方法,把一项工作活动分解成几个步骤,识别每一步骤中的危险源和可能的事故,设法消除危险源。 分析步骤: (1)把正常的工作分解为几个主要步骤,即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等等,用3—4个词说明一个步骤,只说做什么,而不说如何做; 分解时应: ——观察工作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主要有哪些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主要有哪些 一、粉尘类: (一)矽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的无机性粉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矽肺 (二)煤尘(煤矽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煤工尘肺 (三)石墨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石墨尘肺 (四)炭黑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炭黑尘肺 (五) 石棉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石棉肺 (六) 滑石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滑石尘肺 (七) 水泥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水泥尘肺 (八) 云母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云母尘肺 (九) 陶瓷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陶瓷尘 (十) 铝尘(铝、铝合金、氧化铝粉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铝尘肺 (十一) 电焊烟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电焊工尘肺 (十二) 铸造粉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铸工尘肺 (十三) 其他粉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其他尘肺 二、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r射线)等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内照射放射病、放射性皮肤疾病、放射性白内障、放射性肿瘤、放射性骨损伤、放射性甲状腺疾病、放射性性腺疾病、放射复合伤、根据《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三、化学物质类: (一)铅及其化合物(铅尘、铅烟、铅化合物,不包括四乙基铅)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铅及其化合物 (二)汞及其化合物(汞、氯化高汞、汞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汞及其化合物中毒 (三)锰及其化合物(锰烟、锰尘、锰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锰及其化合物中毒 (四)镉及其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镉及其化合物中毒 (五)铍及其化合物 铍病 (六)铊及其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铊及其化合物中毒 (七)钡及其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钡及其化合物中毒 (八)钒及其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钒及其化合物中毒 (九)磷及其化合物(不包括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磷及其化合物中毒 (十)砷及其化合物(不包括砷化氢)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砷及其化合物中毒 (十一)铀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铀中毒 (十二)砷化氢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砷化氢中毒 (十三)氯气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氯气中毒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的防护(新编版)

( 安全技术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的防护(新编 版) 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 make mistakes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的防护(新编版) 工作场所有害物理因素包括高温、高气压、振动、噪声、照度、紫外线、红外线、微波、电磁辐射(高频、超高频、微波)、工频等。有害物理因素的防治主要是加强个人防护和采用合理的工艺及其设备。 1噪声的防护 如长期在超过86dB(A)作业环境下作业时加强对作业工人听觉器官的防护,正确佩戴防噪声耳塞、耳罩、防噪声帽等听力保护器,采用无噪声或低噪声的工艺或加工方法,选用低噪声的设备,加强对设备的经常性维护;降低设备运行负荷,使用消声器、隔振降噪等工艺措施。 2高温的防护 控制污染,合理设计工艺流程,远离热源,利用热压差自然通

风,切断污染途径;隔热,通风降温、使用空调等个体防护;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机体热适应训练,使用清凉饮料和高温防护服和防护帽。 3振动的防护 振动是噪声的主要来源,但振动本身对机体也有损害作用。长期使用振动工具可使皮肤感觉机能紊乱,血管张力改变,出现毛细血管痉挛,重者有“手套样”感觉障碍,手指苍白(振动性白指)是振动病典型的表现。在厂房设计与机械安装时要采用减振、防振措施。对手持振动工具的重量、频率、振幅等应进行必要的限制,工作中应适当安排工间休息,实行轮换作业,间歇使用振动工具。使用振动工具时应采用防振动手套,或者在振动工具外加防振垫。 4紫外线的防护 任何材料加热到温度超过22270C即开始发射紫外线。所以晚上在有强烈灯光环境下,如舞厅等场所皮肤和眼睛也会受到紫外线的伤害。电光性眼炎是眼部受紫外线照射所致的角膜炎、结膜炎,常见于电焊操作及产生紫外线辐射的场所。电焊作业人员作业时应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