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二

古代汉语二
古代汉语二

通假字

?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趼,不敢休息以见君。趼通茧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寤通牾逆的意思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佗通他

?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率

?遂寘姜氏于城颖。寘通置

?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阙通掘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通赐

?责收毕,以何市而返?责通债

?券徧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徧通遍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拊通抚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懧通懦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介通芥

?颁百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虚通墟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生之所通,人处一焉。卒通萃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距通拒内通纳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豪通毫?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坐通座?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内通纳

?外无期功强近之臣,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僮通童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耶?蕲通祈

?吾又惧其杂,迎而距之,平心而察,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距通拒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亡通无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队通坠

?山川相繆,郁乎苍苍。繆通樛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

?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

?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县通悬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旃通毡?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倍通背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畜通蓄

?庶人传语,近臣尽规。尽通进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柬?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阙通缺?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青青通菁菁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阖通合

?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鹜。睥睨通俾倪

?膑至,庞涓恐其贤於己,疾之。疾通嫉

?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戟,批亢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擣通捣

?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於外,老弱罢於内。罢通疲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於魏也。獘通弊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趣通趋

?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陕通狭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希通稀

?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

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最常构成使动;

?少数及物动词;

?形容词和名词

?表示的意义:施事(主语)采取某种不确定的行为,受事发生了动词所陈述的变化,如: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臣”实施了某个行为,这个行为作用于受事“之”(项伯),项伯“活”。

意动用法

?是形容词的一种常见用法,动词一般没有意动用法;

?有时名词也可以构成意动用法;

意动与使动的区别:使动的宾语发生了变化,如“项伯活了”;意动的主语并没有采取什么现实的行动,只是一种心理上的行为,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我”并没有任何变化。

1.今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

远,意动,以……为远。

2.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惊,使动,使……受惊,惊吓了

3.若弗与,臣请除之,无生民心。

生,使动,使……产生二心。

4.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隧,地道,动词,挖了一条隧道。

5.左右以君贱之,食以草具。

贱,意动,轻视,看不起。

6.孟尝君客我。

客,使动,让……作门客。

7.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衣冠,名词作动词,穿好衣服,戴上帽子。

8.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

子,意动,视……为子。

9.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

虚,使动,把……空出来。

10.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来,使动,使……来。

1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闻,使动,使……听到。

1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少、轻,形容词意动,认为……少,认为……轻,轻视。

13.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救活

1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15.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从,使动,跟从。

16.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张开的翅膀一样。

17.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

行、游,使动。

18.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笼,名词作动词。装到笼子里。

19.问其价,曰:“止四百。”予怜而售之。

售,使动,使……售,意思是购买了它。

20.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烈,动词,燃起猛火。

21.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

枕席,名词作动词,铺上枕席。

2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动。

2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意动。

24.行善而备败,其收益阜财用衣食者也。

阜,增加,丰富,使动用法。

25.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端,动词,穿上端礼服。章甫,戴上章甫小帽。

26.膑至,庞涓恐其贤於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隐,使……隐,使……默默无闻。

27.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名词作状语,把他当作客人一样对待。

28.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蹶,使动,使……受挫。

29.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舆,名词作状语,用车把他送回。壮,意动,认为他的气节恢宏。30.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使……投降。

31.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斗,使动,挑拨……争斗。

3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

昭,使动,使……显明。

33.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彰,使动,公开。

3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函,匣子,用作动词,用匣子装着。

35.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从,使动,命……跟从。

36.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37.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物,使动,使……成为自己使用的物。

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北:向北走了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焉:这里詨:呼叫

?是炎帝之少女。是:这,这种鸟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於东海。木:树枝堙:填塞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如己也。

数:屡次嗤:嘲笑辄:总

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礼,以礼相待。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牖:窗户施:延伸

?爱共叔段,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亟:屡次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都城:都邑的城墙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滋蔓:滋长蔓延

?既而大叔名西鄙北鄙贰于己。鄙:边境的城邑贰:两属

?可矣,厚将得众。厚:土地扩大

?不义不匿,厚将崩。匿:亲近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完:修葺修治,聚:聚积粮草甲:盔甲、兵:兵器卒:步兵、乘:兵车?尔有母遗,繄我独无。繄:无义

?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不虞:没有想到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履:践踏

?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徵:责问

?君惠徼福於蔽邑之社稷。徼:求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自存:自我谋生,自己养活自己

?食之,比门下之车客。比:比照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揭:高举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

愦:昏乱懧:同“懦”懦弱

?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赍:送

?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祟:灾祸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内也。萧蔷:宫廷当中

?孟尝君就国于薛。就:到

?三窟已就,君故高枕为乐矣。就:完成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事:战事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恐怕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痛恨

?丘也闻有国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国家:诸侯的封地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耳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鼓:击鼓既:已经,刚刚曳:拖,拖着或百步:有人走一百步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不过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望:不要希望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违:违背,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树:种,种植衣:穿?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旋:转变、改变

?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拘:拘束、局限

?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自多:自大,自我夸耀

?吾在天地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存:思念,指觉得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笃:固,限制,局限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戮:合力、并力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缝隙、指误会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亡:逃走,逃跑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道:经由间秘密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夙:早年,指年幼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生孩:生下来还是婴儿的时候见背:背离了我,抛弃了我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愍:怜悯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吊:慰问安慰婴:萦绕缠绕?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等到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辛苦:辛酸苦楚?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几:接近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宫:房屋,家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殆:几乎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生生:养生,维持生计术:办法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惮:怕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归欤:回家隐居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矫厉:勉强克制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慷慨:感叹

?犹望一稔,党敛裳宵遁。稔:谷子成熟,指一年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不可追。谏:止,挽回,改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庠序:恭恭敬敬地办好学校和教育;?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就:将要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引:举起眄:斜视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只使:即使?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躇步跐蹈:践踏行走的样子?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舍然:释然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倏忽:迅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见识浅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孚:取信

?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同“供”,善言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感慨:有所感触而概慨叹

?虽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病:埋怨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吊:安慰

?虽少年,已自成人。少年:年轻

?而况忽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挹:舀,汲取,只观赏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赂:馈送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币:礼品

?见犯乃死,重负国。见犯:被侵犯,被侮辱重负国:更加对不起国家?吾能弭谤矣。弭:止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景:阳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人事:人的所作所为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推究……的根源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抑:或者,还是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劳:忧虑操劳逸豫:安闲游乐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指极微细的事情。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将:任……为将

?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陕:同“狭”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烛:照

?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相失:彼此失去联系

?子路率尔而对曰。率尔:草率的样子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摄:逼近饥馑:指荒年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铿尔:铿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病:困乏

?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睹:显出,显耀

?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称。愿:寄希望于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错:置,指舍弃。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君王如果用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君王如果凭借武力,楚国将把方城山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然众多,也没有地方用他们。!

?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棋理所在之处,每个人都会肯定那应该肯定的着法,而否定那应该否定的着法。世间不再有孔子,谁又能判定世事中是非的真情。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耳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咚咚地敲起鼓来,兵器刚一交锋,有的人丢掉铠甲,拖着兵器就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而后停了下来,有的人的跑了五十步而后停了下来,凭着自己只是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那些逃跑一百步的,怎么样?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罍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万,人处一焉。

我盘算四海在天地之间,不就像蚁穴在大的湖泽中一样吗?盘算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就像小草籽在太仓中一样吗?人们在称呼所有事物的数量时,叫做“万”,人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种。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伯夷辞让它来博取名声,孔子谈论它以显示渊博,这样看来,他们自我夸耀的情形,不正像你刚才因河水上涨而自我夸耀一样吗?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虽然生活的取向千差万别,性情喜静和好动不同,当他们对于所遭遇的感到欣喜,即使是在自己的心中暂时有所得,也会高兴地自足起来,不知老年即将到来。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现在由和求你们两个人辅佐季氏夫子,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国家四分五裂又不能使它得到保全,却在国内谋划挑起战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广博地学习,审慎地提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辨别,踏踏实实地行动。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办大事不可拘泥小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责备。如今人家是快刀、砧板,我们是鱼肉,何必告辞?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因为喜,誉之则因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当我再把文章拿给别人看的时候,别人如果讥笑我的文章,我就觉得高兴,别人如果称赞我的文章,我就觉得忧虑,这是因为在我的文章中,还有别人的见解搀杂在其中。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根长得茂盛的植物,它的果实就就会顺利成长,油多且好的灯,它的光就会明亮,仁义的人,他的言辞自然就和善可亲。

1.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

之高下者皆宜。

文气如同水;文章的言辞如同水面上漂浮的东西。水势大,那么能够浮起的东西,不论大小都能浮起来。文气和言辞的关系也像是这样:文气盛,那么言辞的长短与声音的高低就都会恰到好处。

2.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要让自己的思想总合乎原则,让自己的行为总合乎某种方法,如果为人所用,就使自己的思想在人间施行;如果不为人所用,就把自己的思想传给自己的门徒,写成文章流传下去而为后世所效法。

3.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

而贬其可贬也。

有志于古道的人很少了。有志于古道的人,一定被当代的人所遗弃,我的确为此而感到高兴,也为此而感到悲愤。我多次称赞这种有志于古的人,就是要以此勉励他们这些人,这样做并不是敢于赞美那些我觉得应该赞美的人,而去贬斥那些我觉得应该贬斥的人。

4.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钦然相累

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那些突起似怒、盘曲高耸、顶着泥土,钻出地面,争相表现为怪异形状的石头,几乎无法数清。其中那些山势高耸、层层相叠、相互累积而下的,像牛马在溪旁饮水;那些一直向上、如兽角并列向上的,就像马熊在上山。

5.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

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于是)美好的树木耸立,好看的竹子露出,奇特的石头显豁。从其中远望,则高峻的山峰、浮动的白云、流动的溪水,自由活动的鸟兽,都十分和谐欢乐,发挥出它们的巧妙之处,献上它们的技艺,从而呈献在这小丘之下。

6.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铺上枕席躺着,于是清净宜人的景色就与眼睛相适应,山泉溪水声就与耳朵相适应,悠远空阔的境界就和精神相适应,深沉恬静的境界就和思想相适应。

7.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

昨非。

既然自愿使心灵受形体的奴役,为什么要独自惆怅地悲愁呢?醒悟到过去了的不可挽回,知道未来还可以弥补;实在是迷失了道路,走得还不算远,总算明白了今天正确而昨天错

8.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船轻轻地荡漾着前行,风飘飘地吹拂着衣裳。询问行人前面的路程,遗憾早晨光线微弱。

9.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靠在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深知自己的家中容易得到安适。每天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门虽然有却经常关着。

10.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暇观:

拄着拐杖随意漫步和随地休息,不时地又抬头远望。

1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儿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云彩漫不经意地从山洞中飘出,鸟飞累了就知道回来;日光昏暗不明,太阳将下山,我抚摩着一棵孤松而徘徊。

12.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有时驱使着有布蓬的车,有时摇桨驾着一只小船。有时顺着幽深曲折的小河区探寻山沟,有时又越过崎岖的山路直达山丘。

1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树木欣欣向荣,泉水开始细小不绝地流动。羡慕万物得遇天时而欣欣向荣,感叹自己的生命行将结束。

1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暂且顺着万物四时的自然变化而终余年,乐在知命还疑虑些什么?

15.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

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过了一会儿,月亮从东山升起,在南斗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留连。白茫茫的雾气横笼罩江面,水色与天光连成一片。听任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去,浮游在茫茫的万顷江面上。浩浩荡荡恰如凌空驾风,不知道停在何处;飘飘忽忽,又如离开尘世而独立,变化飞升而登临仙境。

1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更何况我和您只是在江面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与鱼虾作伴侣,和麋鹿作朋友;驾一叶小舟,举着葫芦做成的杯子彼此劝酒。像蜉蝣一样在天地间寄托自己短促的生命,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为我们的生命只能存留片刻而感到哀伤,羡慕那长江的无穷无尽。我很想同飞仙一起去邀游,还想陪伴明月长存始终,可是我知道这是不可能骤然得到的,只好

1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

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逝去的一切就像这江水一样,实际它从不曾消失,始终还是一江的水;时圆时缺的就像那月亮,但最终月亮本身既没有消减,也没有增长。原来如果从万物变化的一面去观察,那么天地可说竟然连一瞬间也不曾存在;可是如果要是从不变的一面来看这一切,那么万物和我们都始终是无穷无尽的,如此看来,又何必去羡慕什么呢?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况且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其所属,如果不是我所有的,即使一丝一毫也不必去取。只有这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就成为悦耳的声音,眼睛见到就成为悦目的颜色;

获取它没有任何人来禁止,用起来永远不会竭尽。这才是天地给予人们的无尽宝藏,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

18.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

不可久视。

只见波涛汹涌,风云时开时合。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夜间鱼、龙在亭下拉长声音叫。变化迅速,动人心魄,惊人眼目,不能长时间地看。

19.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忽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即使编织蓬草作门,用破坛子口作窗,也没什么不快。更何况能在长江的清流中洗浴,并能观赏西山的白云,尽情享受耳闻目睹的胜景来使自己欢愉呢!

20.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士人生活于世上那个,假如他的内心总是不能满足于现状,那么到什么处境里才能不埋怨呢?假如他的内心坦荡,并不因外物而伤害自己的心态,那么到了哪里能不快乐呢?

21.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

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面对连绵的高山深壑,一望无际的森林古木,老天既用清风吹动它,又用明月照耀它,这些本该让多情的文人、多思的士大夫悲伤憔悴而不能承受的景色,又哪里能把它看作是一种快事呢?

22.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戟,批亢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想解乱丝的人,不能硬拉已经成团的丝;制止别人相斗,自己就不能跟相斗的人打成一团。

攻击争斗者的要害,直捣争斗者的空虚之处,相斗的人考虑自身的安全,只能停止争斗,

2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竭诚为民之类的事,可以凭这个一战。

2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打仗,靠的就是勇气。第一次擂鼓时,战士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擂鼓时,勇气就衰落。

第三次时,勇气就枯竭了。他们的锐气已经衰竭,我军士气正旺,因此打败了敌人。

25.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

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邵公说:“这是阻挡了百姓的议论。堵住百姓的嘴,其后果比堵塞河流更为严重。河流壅塞不通,就要决口,结果伤人必多,百姓的指责也像这河水一样。因此,治理河水的人要打开缺口排水,使河水疏通;治理百姓的人要为他们开放言路,让他们议论。

26.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

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要让王公大臣和士人献上采自民间的赞颂、讽谏之诗,让乐官进献反映民意的乐曲,让史官进献古代典籍,少师进献箴言;还让瞍朗诵公卿列士所献的诗,矇诵读史官和少师所献的书、箴言;百工利用工作之便劝谏国君,平民百姓通过别人转达自己的话;国君左右亲近的人要进规劝之辞,父母兄弟等随时弥补王之过失,督察是非;

乐官、史官进献乐曲、典籍的作用,就在于教诲国君,使他改善政治,国王的老师及朝中老臣等要及时对王提出警戒;而后国君根据这些来权衡得失,决定取舍,因此政事得以推行,并不违背情理。

27.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

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百姓有嘴,能发表各种议论,犹如土地上有山岭河流,财物正是从这里产生出来;又犹如正是在那些高低不平的的地中,才会有平坦肥沃的良田,衣食就从这里产生出来。百姓的嘴发表议论,国家兴衰的缘由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推行使国家兴盛的事,防止使国家衰败的事,正是使国家财物、衣食丰盛的保障。百姓在心中考虑之后,从口中说出来,是思虑成熟后,自然说出来的,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他们的嘴,能帮助您的还能有几个人呢?”

28.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加强耕织而又节约用度,那么上天就不能使他贫穷;衣食齐备而又操劳适时,那么,上天就不能使他困乏;顺乎上天的运行之道而又不出现差误,那么,上天就不能给他降祸。

29.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逆,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

吉。

耕织荒废而又用度奢侈,那么,上天也不能使他富有;衣食不足而操劳又不适时,那么,上天也不能使他健全;违背上天的运行之道而又任意妄为,那么,上天也不能使他事事吉利。

30.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

高,则光辉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在天上,没有什么比日月更明亮,在地上,没有什么比水火更明亮,在一切物品中,没有什么比珍珠、宝玉更明亮,在人事当中,没有什么比礼义更明亮。所以太阳、月亮若不高高在上,光辉就不会显赫;水火若不积聚在一起,光辉、润泽就不会广博;珍珠、宝玉若不显耀在外面,王公就不会认为是宝;礼义若不用在国家的治理上,功效就不会显著。所以,人的命运决定于天,国家的命运决定于礼。

31.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

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尊崇上天而去思慕它,何如像对待万物一样去控制它;顺从上天而去赞颂它,何如掌握上天的运行规律而去利用它!企盼天时而去等待它,何如顺应天时而去利用它!在已有万物的基础上去企求它增多,何如驰骋才能进而使它增多呢!思慕得到万物并使它成为自己所使用的事物,何如治理好万物从而使它们不要有所丧失呢!寄希望于万物自然而然地生成,何如掌握万物生成的规律呢!所以舍弃人的主观能力而只空想上天的恩赐,就会失去万物可以被人加以利用的实情。

32.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戟,批亢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想解乱丝的人,不能硬拉已经成团的丝;制止别人相斗,自己就不能跟相斗的人打成一团。攻击争斗者的要害,直捣争斗者的空虚之处,相斗的人考虑自身的安全,只能停止争斗,争斗自然就解开了。

33.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素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

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他们魏国的军队一向强悍勇敢而轻视齐国,齐国被号称为胆小;善于作战的人要根据客观形势,把战争朝有利的方向引导。兵法说:“每天行军百里去争利的,会使大将受挫折,每天行军五十里去争利的,军队只有一半能到达。”

3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

之娱,信可乐也。

这一天,天气清和晴朗,春风和煦舒畅,往上看天地之大,往下看万物的繁多,以此来纵目流观,舒展胸怀,完全能尽情享受视觉、听觉的欢娱,实在能令人欢乐。

3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

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人与人之间相处,很快就度过一生,有些人坦露胸怀抱负,在一间斗室内对面畅谈;有的人寄情于所爱好的外物,放纵逍遥于约束形体的礼法之外。虽然生活的取向千差万别,性情喜静和好动不同,当他们对于所遭遇的感到欣喜,即使是在自己的心中暂时有所得,也会高兴地自足起来,不知老年即将到来。

36.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

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可是以前所欣欣然喜爱的事物,在很短暂的时间里,已经化为陈迹,即使是这样的小事,尚且不能不由此而产生感叹;更何况对于长短各随上天造化的不同,而终究要归于穷尽的寿命呢!古人说:“死生的确是一件大事”。这怎能不令人感到伤哀啊!

37.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

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每当观看过去的人兴起感慨的缘由,可说都非常一致。在这时,我面对文章总会叹息、悲伤,更不能在胸怀中放下这种叹息、悲伤。这实在是因为,我本来就明白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人看作寿命等同是荒谬的。后代看今天,也如同今天看过去。

38.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

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以后由于博学宏词的科考而被授与集贤殿正字一职。(子厚)才智出众,方正刚毅,议论时引证依据古今典籍,纯熟地运用经书、史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精神振奋,见识高远,经常使那些同座人折服,名声大振。一时间都仰慕他和他交往,地位显耀的当政者争着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下之士,并由自己荐举而做官,众口一辞地举荐、赞誉他。

39.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

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说到平素身居里巷,彼此互道仰慕以取悦对方,吃喝玩乐相互邀请与追随,勉强说笑以媚

流,发誓生死不相背离,真的好像完全可以信任;一旦遇到很小的利益,只是像毛发一样细微,反目就像不认识,有人掉到陷阱里,不曾有一个会伸出手去援救,反而排挤他,对他人投井下石,到处都是这种人。这种行为应该是禽兽蛮夷所不忍心去做的,而那些人看自己的这种作法反而自认为得计,听到子厚的品性,也应该稍微感到羞愧了!

40.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

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然而如果子厚被贬斥的时间不长,困窘没有达到极点,即使有些地方能超出他人,他的文学辞章,必定不能自加勉力,而达到像现在这样毫无疑义地流传于后世的程度。即使子厚得到他希望得到的,做将相一段时间,以那个(使文学辞章流传于后世)来换这个(为将相于一时),哪个是得,哪个是失,自然有人能辩别它。

41.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

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如果春色和暖,阳光灿烂,波平浪静,上面的天色与下面的湖水相映,一片碧绿,无边无际;沙鸥或飞翔,或栖止,光彩鲜明的鱼在水中游。湖岸和小洲上的香芷、兰草香气浓郁,花叶茂盛。有时长空的烟雾完全消散,洁白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在水面的月光,像跳动的金蛇;静静的月影,又像下沉的璧玉,渔家的歌声相互应答,这种欢乐哪里会有尽头呢!

登上这座楼,则产生心旷神怡,恩宠,荣誉都忘怀,端着酒,面对清风,一派喜气洋洋的心情了。

42.《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尚书》说:“自满要招致祸患,谦虚能得到益处。”忧患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毁灭,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昌盛的时候,天下所有的豪杰,没人能与他抗争;可是等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就使他身处困境,而最终自身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在极细微的事上积累起来,而智勇又总是被所沉溺的事所困扰,这难道仅仅限于伶人之类的事吗?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於(乎):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

?为:止,将为三军获。

?为+名词+所+动: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由“见”构成的被动句:盆成括见杀。

?用“被”也可以构成被动句: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是炎帝之少女。判断句

?姜氏何厌之有! 疑问代词前置

?制,岩邑也。判断句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判断句

?今京不度,非制也。

?蔓,难图也。

?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

?对曰,“君何患焉?”

?贡之不如,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判断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判断句

?岂不谷是为?

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判断句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判断句

古代汉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古代汉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8%) 1 《战国策》是一部___时代的史料汇编,流传到现在的本子是经过西汉___整理的。对这部书, ___时期___作过注。 2 《说文解字》是一部分析___说解___的专书,是___时期___所撰。全书按___排列,共有___个部首。 3 汉代声训颇为流行,出现了一部声训专著,就是刘熙的___。它为后世___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4 汉字形体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其中___、___、___是古文字,___、___是今文字。二语法分析题(22%) 1 词类活用 常见的词类活用,其类型有: A 名词用如动词 B 形容词用如动词 C 量词用如动词 D 动词的使动用法 E 名词的使动用法 F 名词的意动用法 G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H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I 对动用法 J 为动用法K 名词作状语 请找出下面句子中的活用现象,写在横线上并在它的后面填写序号。 1) 师还,馆于虞。()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5)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 6)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 7) 邴夏御齐侯。() 8) 孟尝君客我。() 9) 晋侯饮赵盾酒。( )() 10)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2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型,并填写序号。 A 双宾语句 B 宾语前置句 C 判断句 D 被动句 E 谓语前置句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姜氏何厌之有? 3)郗克伤于矢。 4)是吾师也。 5)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6)贤哉,回也! 7)(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寡人是征。 8)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点总结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风:15个部分,合称15国风;雅: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 韵:指主要元音和韵尾。 3.韵例: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4.阴声韵:从母音收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 阳声韵:从鼻音收尾的韵母。 入声韵:以辅音[-p],[-t],[-k]等为韵尾的韵母。 叶韵: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攻读其他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叶韵。 5.三十六字母:中国传统音韵学概念,表示中古声母系统的36个代表字,唐末守温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增6个而成36字母。36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时代共同标准的音声母系统。※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至于上古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32个,拿36个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 6.古无舌上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设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它们是从舌头音“端[t],透[t],定[d]”这组声母中分化出平韵。 7.古无轻舌音:指上古时期只有重唇音“帮”母,“谤”母,“并”母和“明”母,不存在轻唇音声母“非,敷,奉,微”。 8.双声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而这里的“韵”与之有别:韵中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不区别韵头。 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未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9.古今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中古的韵:206韵,韵腹韵尾相同,区别声调,而不区别韵头。 10.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11.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12.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13.章句:离章析句,变曲支派。 14.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15.古书注解术语:①曰,为,谓之: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②谓:“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时,被释的词都放在“谓”的前面。“谓”这个属于,往往在以具体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上它。 ③貌:“貌”字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④犹:使用这个术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⑤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俩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讯”;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也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⑥读为,读曰:这俩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⑦读若,读如:这俩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用于说明假借字。 16.衍文:“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这个术语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17.脱文:“脱文”简称“脱”(有时作“夺”),也叫“脱字”。这个术语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

古代汉语资料整理 大二(下)

古代汉语资料整理大二(下) 一、填空1分×10 二、单选1分×10 三、多选2分×5 四、指出词性、用义2分×5 五、名词解释3分×5 六、简答题4分×5 七、古文阅读21分 1. 抄写标点 10分 2. 指出注解体式 12分 3. 解释 3分 第三章语法 一、实词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的使动用法P163 [名解] 使动用法:是指作谓语的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说,用动宾结构的形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1)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单音节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我为王) ②双音节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使我为臣妾) (2)专有名词的使动用法(比较特殊) 例: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 (3)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使鸟落下) (4)名词使动用法中的宾语省略 例:天子不得而臣之,诸侯不得而友也。 2.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一般来说,常规动词不用作意动。

3.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也要注意)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 名词用作状语(掌握功能) ⑴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做状语 例:癸酉,师陈于鞌。 ⑵普通名词作状语[简答] P160 普通名词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①表示比喻,可以译成“像……一样”。 例:豕人立而啼。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可以译成“像对待……那样”。 例: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可译成“在……(里、中、上)”。例: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 ④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凭,可以译成“按照……”。 例: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⑶名词性词组作状语 例: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二)形容词的活用(使动、意动注意一下)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其达士,洁其屋,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注意:这里的“美”也可看作意动)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3.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模拟题和答案

九、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大案 古代汉语试题(A) 一.填空题(每空2分,10空,共20分) _ 1.许慎六书“假借”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异体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汉字的本义主要依靠汉字的_________。 5.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着的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句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作谓语。 7.上古汉语判断句很少用判断词_______来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十三经》中的_______。 9.“莫”的本义是______,“莫”的今字是________。二.解释下列词语意义并指出词性(每题1分,共20题,共20分)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雉: 2.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诸: 3.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其: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5.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焉: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 7.贼民之主,不忠。 贼: 8.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殿: 9.虽然,必告不谷。 不谷: 10.晋侯问嗣焉,称解狐。 称: 1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过: 12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发: 1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顾: 14.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诚: 15.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 16.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茍:

古代汉语课程作业

古代汉语课程作业 第一讲绪论 精读教科书上册《女娲补天》一文,弄清楚其中古今有差异的词的意义和语法现象。 第二讲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第三讲岳阳楼记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的意义。 1、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2、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尚书·召诰》) 3、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锺。(《孟子·公孙丑下》) 4、肃肃鸨羽,集于苞栩。(《诗经·唐风》 第四讲怎样查字典辞书 下列词来自《愚公移山》,通过查《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注出它们的意义。 仞高万仞叩叩石垦壤龀始龀厝一厝朔东 虽虽我之死且年且九十孀孀妻亡亡以应 谋聚室而谋惠汝之不惠阴达于汉阴荷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第五讲巫山·巫峡 第六讲郑伯克段于鄢 1、指出下列粗体字的词义。 (1)初,郑武公娶于申。(2)亟请于武公。(3)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大都不过参国之一。(4)姜氏何厌之有。(5)多行不义,必自毙。(6)夫人将启之,(7)大叔完聚……将袭郑……公伐诸鄢。(8)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2、指出本课带双宾语的句子。 3、就本课第二、第五两段,任选一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七讲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汉字的结构,分析汉字结构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有什么意义,举三例说明。 2、什么是六书,每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象形、形声、假借这三类的重要性表

现在什么地方?找出五个会意字。 3、分析下列字的部首,说明字的本义(可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 膺赝逾瑜喻渝刈溢 镒缢怡贻饴谀腴庾 第八讲齐桓公伐楚 本篇第二段由同学自学,作为本课的练习。下面提示一下学习中的要点。 1、这一段与上段在时间上隔了多久?楚国派出的使臣是谁?齐国出场的是谁? 2、齐楚双方有两段对话,每段对话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3、为什么最后提“屈完及诸侯盟”?它与本篇哪个地方是前后照应的。 4、词汇方面要注意的地方: 甲、动词:如陳、徼、绥、盟、籞。 乙、名词:不糓、社稷、方城、汉水,池,城。注意“池”城”二字古今义的不同。 丙、敬词和谦词:“惠”是一个敬词,凡对方的行为有涉于自己的都可以在动词前加“惠”,实意是:您这样做对我是一种恩惠。作为敬词,意思虚化了,是表尊敬的意思。如请别人收下所送的书等,可说惠存。请对方来自己这里,可说惠临。等等。“辱”,谦词,实意是说你对我这么做,使您蒙受了耻辱。作为谦词,就是表示承蒙的意思,如“辱承指教”、“辱蒙允诺”等。 5、语法上注意“不糓是为”、‘先君之好是继”这种宾语提前的句式,了解“是”的作用。(参看教科书上册“古代汉语常识”宾语用代词复指部分。) 第九讲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十讲鞌之战 指出下列的字在各句子中的意义: 1、及病未及死 故不能推车而及 而矢贯余手及肘 将及华泉 流血及屦 2、左右逢丑父为右 左轮朱殷 左并辔,右援桴而鼓 旦辟左右 从左右皆肘之 射其左,越於车下,射其右,毙於车中 3、免载齐侯以免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乃免之 4、从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故中御而从齐侯

古代汉语大二下

1、《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十二本纪:帝王事迹、社会重大变化 十表:历代世系、列国关系、职官更迭 八书: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三十世家:王侯外戚 七十列传:事迹可传或行状可序的人物 2、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义和月御:望舒 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 金星:明星(太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木星:岁星,岁 水星:辰星 火星:荧惑 土星:镇星、填星 **注意:先秦古籍中的水——恒星中的定星(营室)。火——恒星中的大火 4、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5、兄弟不和睦、亲朋久别不能重逢比喻为参辰、参商 6、三垣(yuán):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7、北斗:天枢、天璇、天机、天权(组成斗身:魁)+玉衡、开阳、摇光(组成斗柄:杓) 8、正月立春春水(节气+中气)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9、朔:每月第一天晦:每月最后一天 10、日出:旦早朝晨日入:夕暮昏晚日入以后:黄昏黄昏以后:认定 太阳正中:日中将近日中:隅中太阳西斜:晷 隅中、日中、日晷、日入、黄昏、人定、夜半、鸡鸣、昧旦(昧爽) 11、夏历、殷历、周历,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也叫三正 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 12、人日:正月初七日(鸡狗猪羊牛马人)上元(元月元宵):正月十五 花朝:二月十二日,又叫百花生日上巳:三月初三 浴佛节:四月初八,释迦牟尼的生日冬至:节气的起点 13、乐律的五声(五音):宫商角徵羽(12356)(角:jué徵:zh?) 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1234567) 律吕:律——奇数六律为阳律,称六律吕——偶数六律为阴律,称六吕 14、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部 各部首长:尚书、侍郎(副)部下设司,司的首长:郎中、员外郎(副) 15、科举考试 (1)乡试——中举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2)会试(礼闱、春闱)——中举称贡士,第一名为会员 (3)殿试——中举称进士。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A《经传释词》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C假借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A错措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A孟尝君顾谓冯谖。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无”与“勿”是古今字。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许慎__。这是中国_文字学__的奠基之作,收字__93532_个,另有重文1163个。 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张相_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特殊语辞_______的一部专著。 3、形声字“裁”的意符为___衣___,声符为__“裁”无“衣”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___字形___,如“叔”的本义是__手拾________。 5、“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____劝勉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转注 2、偏义复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转注:建类一首,同类相受。 偏义副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意作用,另一个词不表意,只是一种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副词。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该宾语具有了该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共20分) 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成熟) 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屡次)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安抚 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放松警惕)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外交使节) 6、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咨询,征求意见) 7、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劳苦) 8、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拜访) 9、师进次于陉。(临时驻扎) 10、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向后退) 1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足) 12、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犯错误 1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通“馈”赠送,窥探)1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于三子者之撰。”(站起来,才干) 1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语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走向,接近) 16、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遭受)17、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胸襟宽大) 18、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言语真实) 五、简答(每题3分,共9分) 1、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有何特点?古汉语没有动量词,数词直接用在动词前;数词置于整个句子后,在其他部分上加上动词“者”。 2、举例说明古汉语判断句有哪些活用形式?表比喻;表复杂内容;表原因(加举例) 3、介词“于”有哪些用法?(1)引进处所,涉及对象;(2)引进比较对象;(3)引进施事者;(4)引进时间; 六、指出下列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并说明 其活用情况和意义(每题2分,共10分)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端: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礼服章甫:名词用 作动词;戴上礼帽 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药: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作药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亡:动词 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4、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生:动词的 使动用法;使……产生 5、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剑:名词作状 语;表示工具,用剑 七、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并分析其特点(每题2 分,共10分) 1、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判断句,“此 “作主语;”“谁”作谓语。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表被 动,“于”引出主动者。 3、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宾语前置句, 用“实”复指否定句中。 4、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双宾语句,“夺” 带双宾语,“之”作间接宾语,“食”作直接宾语。 5、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宾语前置句,否定 句中代词宾语“之”前置。 八、解释加点的虚词的词性、语法意义,能释出 的要释出。(每题2分,共10分) 1、太后盛气而揖之。 2、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3、宣子未出山而复。 4、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5、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大事。 1、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 2、介词,用在 主谓之间,表示寓意未完,让读者等待下文。3、 副词,用在动词之前,表否定4、疑问代词,表 处所“哪里”5、代词,表说话人自称“我” 九、给下面的短文加标点,并翻译。(15分) 陈涉之初起王楚也,使周市略定 魏地,北至狄狄,城守田儋详为缚 其奴从少年之廷,欲谒杀奴。见狄 令,因击杀令,而召豪吏子弟曰: “诸侯皆反秦自立,齐,古之建国, ‘儋,田氏,当王。”遂自立为齐王, 发兵以击周市。周市军还去,田儋 因率兵东略定齐地。也,地,狄,奴, 廷,奴。令,令,曰:“立,齐,国‘儋,氏, 王。”王,市。去,地。 陈胜刚刚起义称王楚地的时候,让周市攻取平定 魏地,向北到达狄地。狄城守官田儋假装捆绑了 他的仆从,带领青年人到廷堂,想拜见令,杀死 了仆从,得以拜见令,趁机杀死令,于是召见豪 强子弟,说:“诸侯都叛秦,自立为王。齐国, 是古代建的国;儋,是田姓,应当称王。”于是 自封为齐王,发兵攻打周市,周市军队返回了狄, 田儋于是率领军队向东攻取平定齐地。 一、单项选择题(1×10) 1、下列各组中的汉字全是会意字会意是用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 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 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法造出的字是会意 字。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 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 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 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 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 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的一组是(B) B 取尖安 2、下列定义是许慎为“形声”所下的是C 以事 为名,取譬相成 3、下列汉字属于“肉”部的是(A )A肖 4、下面全为异体字(异体字,一个字的正体之 外的写法,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 的一组是(C ) C賸剩笋筍 5、“庄子持竿不顾”中的“顾”用的是(B ) B 本义 6、下列词语中属于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 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联绵词是一个古老而又常 新的词类,上到经书传书,下到现当代作品,联 绵词都很活跃。而中学生又常在联绵词上犯一些 错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就很有必要帮助学生拓 宽对联绵词的再认识。)的是(D )A恭敬 B动 静 C恐惧 D逶迤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属于词组词组,又称短句、 短语,在文法概念中是指完整句语中的片段。在 日常的语言中,一个词组可以指的是单词的任何 聚合。在语言学当中,一个词组是单词的一个群 组(有时是一个单词),在句子的语法中,它作为 一个单个的单元而起作用。从语法层级的角度上 看,词组要比字句的等级更低。的是(A ) 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8、《方言》的作者是(D ) D扬雄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是(D )D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10、下列属于双宾语的是(B ) B公赐之食。 二、填空题(1ⅹ15) 1、《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通过系统分析字 形来确定本义的专著,共( 540 )部首。 2、词义引申主要有三种方式,它们分别是(辐 射式引申)、(链条式引申)和(综合式引 申)。 3、如果一个形声字有多项意义,我们可以根据 (形符)来辨认本义。 4、对汉字来说,跟图画有着明显界限的(假 借字)和(形声字)的出现,是汉字体系形成 的标志。 5、“知、智”是一对(古今)字,“民归之, 由水之就下”中“由”通(犹)。 6、“隄”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阜), “媵”的声符独立成字是(朕)。 7、采取(绘形象物)或(烘托象物)两种 构形模式所造成的字都属于象形字。 8、用字通假的基本原则是(同音替代)。 三、解释加点的词或解释其语法作用。(20) (一)解释加点词的词义。(1ⅹ10)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2、亟请于武公,公 弗许。3、多行不义,必自斃,子姑待之。 4、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5、凿户牖以为室。 6、 于予與何诛?7、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8、 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9、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10、夏,楚子使屈完 如师。 (二)指出下列句中特殊的语法现象。(2×5) 1、宋何罪之有? 2、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 池。3、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4、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5、使民重死而 不远徙。 四、名词解释(3×4)1、金文2、四体二用3、 词的引申义4、同源词 五、简答题(23) 1、举例说明词义范围变化的主要类型。(6) 2、古今字和通假字有什么区别?试举例加以说 明。(6) 3、为什么说由篆文到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一次 最重要的变革?(11) 六、短文阅读(20)(一)给下面这段古文加上 标点(10)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 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 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 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 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 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 人 (二)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5) 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 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1)余姑 翦灭此而朝食!”(2)不介马而驰之。(3)郤克 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 张侯曰:“(4)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以 折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 “自始合,(5)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 然子病矣!” 答案: 三、(一)1、城墙;2、屡次;3、跌倒,比喻失 败;4、武器;5、房门;6、谴责、责备;7、渡 口;8、出卖;9、吝惜、舍不得;10、往、到…… 去。答错1个扣1分。 (二)1、“何罪”作动词“有”的宾语,依靠“之” 前置。(2分) 2、“方城”、“汉水”分别作介词“以”的宾语, 前置。(2分) 3、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介词“自”的宾 语,前置。(2分)

中国古代汉语 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汉语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什么事神话:神化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原始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势本身’,神话可以大致分为五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和发明创造神话。 2.《山海经》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最有神话学价值的一本书。 3.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共工触山》。 4.《淮南子》和《山海经》是我国最古老最全面的两部书。 5.《诗经》是我国最早【或‘第一部’】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共三百零五篇。汉代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分为‘赋、比、兴’在内的多种表现手法。 6.《颂》是用于朝廷、宗庙的乐章,是祭神时用的歌舞曲,包括《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四十篇。 7.《七月》根据节气而写,《国风》中最长的一篇,也是第一篇反映农业生产的诗。 8.先秦文学,一类是以记诉人物思想、活动、历史事件为主的史家之文;另一类是以议论说明为主的论述散文,又称诸子之文。 9.西汉刘向编《战国策》,战国的纵横家为他辅佐的君主出谋划策,主要记述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辞说。 10.《楚辞》既《诗经》之后又一部诗经总集,楚辞又称‘骚’或‘骚体’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士人创作的诗歌,它是继《诗经》之后的一种新体诗歌。 11. 屈原,名平,字原。也是我国最早的爱国主义伟大诗人,最早的诗人。 12.香草美人:屈原从《楚辞》中开创的意象。1.美人:初比君王,后以作者自己。2.以夫妻比君臣。3.香草:以自身丰富美人的意象。独立体指品德高尚的人。 13.《史记》第一部人物纪传体。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年的历史。全书130篇由十二“本纪”全书的题纲,按年月日时间机载帝王的言行政纪。十“表”用表格的形式来记载各个时期的历史大事简单记载。八“书”天闻、地理、水利、经济等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三十“世家”诸侯王国之事。七十“列传”不同类形、不同阶层的人物传记。14.互见法:又叫旁见侧出法。选取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本人有忠于史实,在一个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的主要经历和特征,而他的一些不易在本纪中写的,安排到别人的传记中写出。 15.乐府:初时为汉朝的音乐部,收集民歌,了解民情。后为诗集名。“乐府双壁”为《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16.《行行重行行》为《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 17.建安诗歌: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成就最大】、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风骨:雄健深沉、慷慨悲壮的风格。 18.《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 19.南北朝小说从内容上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 20.谢灵运:是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诗经》在汉代分为齐、鲁、(韩)(毛)四家,其中鲁诗传人为(申培)。 2. 古代“小学”分为三门,他们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3. 清人钱大昕提出“古无舌上音”,其含义是上古时期没有(知彻澄娘)四个声母。 4. 《论语》一书,三国魏时集注者是(何晏),清代(刘宝楠)有《论语正义》。 5. 《诗经》韵例中,单句与单句押、双句与双句押,被称为(交韵)。 6.从韵尾分析,古代汉语中有阴、阳、入的分别,阳声韵有三个韵尾(-M)(-n)(-ng),入声韵有(-p)(-t)(-k)三个韵尾,其中现代汉语中阳声韵尾(-M)已经消失。 7.“史记三家注”包括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和(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8.顾炎武的音韵学著作是(《音学五书》),段玉裁的音韵学著作是(《六书音韵表》),孔广森的音韵学著作是(《诗声类》),《经籍纂诂》的作者是清代(阮元)。 9.清人三大史学名著包括赵翼(《二十二史札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和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 10.古代目录把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老子》属于(子部)。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宋人三十六字母与唐代守温三十字母的差别是多出()六个声母 A.非敷奉微床娘 B. 帮滂并明泥日 C.照穿床审娘日 D. 见溪群疑来日 2.“同声必同部”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清代著名学者() A.王念孙 B. 王引之 C.段玉裁 D. 戴东原 3.“读若”“读如”与“读曰”“读为”的区别是() A.前二种用于注音,后二者用于破通假 B.后二种用于注音,前二者用于破通假 C.两种都用于注音 D.两种都用于破通假 4.近体诗如果首联出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下边的一句是()。 A.仄仄平平平仄仄

《广播电视文稿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广播电视文稿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1312108 【英文译名】Text Writing of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学分数】4 【总学时】64 【实践学时】0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电视各类体裁的写作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电视消息、专题、评论、文艺的写作特点,为今后从事电视采写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知识。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知识,根据不同的电视节目文稿的写作特点,准确、流畅地写出适合电视节目播出的文稿。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修课程要求,后继课程等) 学习本课程前,应具备写作基础知识,具备独立的采访、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基础知识。此外,基本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修养,也是学好这门课程的保证。 四、课程内容(内容体系、结构、基本知识点和重点、难点) 第一讲广播电视文稿写作的意义 第二讲广播文稿写作 第三讲广播文稿写作训练 第四讲电视新闻写作概论 第五讲电视解说词的撰写 第六讲电视消息写作 第七讲电视经济新闻写作 第八讲电视科技新闻写作 第九讲电视体育新闻写作 第十讲电视新闻评论写作 第十一讲电视纪录片写作 第十二讲晚会解说词写作 第十三讲电视散文写作 五、教学方法建议 1

文学与艺术学院 2 尽可能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课堂写作联系。 六、考核方式 考试。 七、其它说明(如习题或作业,实践环节内容和要求) 相关章节讲述后,可进行文稿实务写作训练。 八、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写明名称、编著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1、教材 自编讲义 2、参考书 赵淑萍:《电视采访与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8月版 许永:《电视策划与撰稿》,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12月版九、学时分配

(完整版)古代汉语第二册.doc

古代汉语第二册 古代汉语第二册 墨子导读 墨子门徒多来自社会下层。严密的政治团体,纪律严明。吃苦耐劳,勤于实验,作战勇敢, 平时生产。 墨家代表小私有者利益。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对亲疏贵贱之别。有“摩顶放踵,利天下 为之” (孟子·尽心上 )献身精神。非攻、非乐、节用、节葬,反对享乐。赖其力者生,不赖 其力者不生。政治上“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 ,尚贤、尚同;官无常 贵,民无终贱。均不合时宜。 墨家思想在中国民间的社会底层流传。 《墨子》原本 71 篇,传至今的 53 篇。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著作。不仅涉及认识 论、逻辑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内容,还包含有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 等自然科学知识。 老子导读 《道德经》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无神论。核心是“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构成万物的基础,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并非人的意志的反映。反映道家思想的最著名对联: 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导读 《庄子》共33 篇,包括内篇7 篇、外篇15 篇、杂篇11 篇。 庄子文章想象力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富有幽默讽刺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影响很大。李白 诗涉及《庄子》的有24 篇。 《庄子》第一篇。逍遥游,即超然物外、无拘无束、绝对自由地生活在社会上。庄子不满于 现实羁绊而提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理想。 《不龟手之药》解题:智慧境界的差异。同《齐物论》观点,万物无大小好坏之别,人的智 慧大,见地高,小事物也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反之,再高明东西也发挥不了作用。运用之 妙,存乎一心 逍遥游,庄子主旨;秋水,庄子文才;胠箧,愤青意识 韩非子导读 与李斯同师荀子。口吃,不善言谈。韩国日衰,多次进谏,不受重用,遂发愤著述以求闻达, 《韩非子》 10 多万字,战国法家思想“刑名之学”集大成者。 西汉刘向校书时增《初见秦》《有度》等篇目,定为 55 篇。思想成就超过所有法家人物,总结 商鞅、申不害等人思想,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鼓励君主重视权力、威势和驾驭臣 下的权谋之术,保证法令畅通,巩固集权地位。 《楚辞》导读 ——楚辞是战国后期一种新诗体。源于楚地歌谣,有重大变化。文辞繁丽,容纳复杂内涵, 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西汉刘向整理成集,名之楚辞,代表性作家屈原、宋玉等。 ——屈原,中国最早的爱国诗人。楚辞中屈原作品 20 余篇占绝大部分,包括离骚、九歌( 11 篇)、天问、九章( 9 篇)、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宋玉《九辩》,景差《大招》,汉代贾 谊《惜誓》、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等。

古代汉语 第二册 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 1、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 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 《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是诗经的精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的音乐,即王畿之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2.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比比方比喻,使形象更鲜明。兴借助其它的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3.借景言情的抒情方式。 《诗经》的影响:1.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历代民歌体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2.赋比兴成为后世诗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的铺排,直叙和白描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3.推动了后代诗人向民歌学习,从民间汲取营养 11、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12、并提:并提是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古人又常用并提法以行文。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13、双声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而这里的“韵”与之有别:韵中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不区别韵头。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未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14、班固的《咏史》诗是中国五言诗的最早作品。 15、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七言诗。

第二讲 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第二讲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本讲介绍中文工具书最常见的编排体例、注音方式和释义方式并选择10种重要的中文工具书从它们的性质、体例、内容和特点等方面做了介绍。要求学生掌握以上内容并能说出所举10种工具书的特点。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Ⅰ、常识内容精讲 一)中文工具书的编排方式、注音与释义 1、编排方式 按照部首和笔画编排在理解上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字典辞书中的部首与汉字结构中的形符意符不完全是一回事。 部首就是每一部为首的字或偏旁。字典辞书编撰时为了检字方便把具有相同 偏旁的字归在一部而把这个共有的相同偏旁作为每一部的标志即部首。 形符也叫意符是对汉字结构分析的结果。形声字的构成中表示意义或字义的 属类的构件叫形符也叫意符。此外构成会意字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叫意符。 部首和形符意符不完全是一回事可从下列例子看出 到从至刀声形符是“至”。 钊从金刀声形符是“金”。 而《康熙字典》 把“到”、“钊”二字都归在部首“刀”下。 “修”、“脩”、“倏”、“條”等字形符分别为该字右下角的 “彡”、“肉”、“犬”、“木”。 而《辞海》 等辞书把它们都归在部首“人”下。 第二、各字典辞书部首 的设置不一定都是完全一致的。 《说文解字》依据小篆的结构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 《康熙字典》依据楷书的偏旁分为214个部首。 新《辞海》以简化字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为依据分为250个部首。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则设置200个部首。 由此可见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是一样的。 按照音序编排 《佩文韵府》《经籍籑诂》等书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106韵分列。 《国语词典》《词诠》按照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 按照号码编排 通常是按照四角号码 排列。如《四角号码新词典》。 2、注音方式 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直音 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例如《康熙字典》“屯音肫。”“尨音茫 反切 反切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在字书中一般称“某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_翻译

墨子【非攻】 原文: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译文:现在有一个人,进入了别人家的果园,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大家听说了就会责骂他,居上位执政的人捕获他之后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处。至于偷别人的狗、猪、鸡等家畜家禽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进入别人果园偷桃李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至于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偷别人的狗、猪、鸡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至于杀死无罪之人,拖走他的衣服,拿走戈和剑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并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现在到了放肆的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就(这件事情)来称赞它,说是道德的。这能说是知道道德和不道德的分别吗? 杀死一个人是不道德的,必会有一条死罪。如果按照这种说法类推,杀死十个人就是十倍的不道德,必会有十条死罪;杀死一百人就是一百倍的不道德,必会有一百条死罪。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现在到了放肆的进行不道德的事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德的。实在不知道这是不道德的,所以才会记载下来留给后世。如果知道是不道德的,又怎么解释把那些不道德的事记载下来并留给后世这件事呢? 现在有些人,看到的黑色较少时说是黑色,看到的黑色多了时就说是白色,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黑色和白色的区别;尝到的苦较少时说是苦的,尝到的苦多了时就说是甜的,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区别。现在做了小的错事,就明白是不对的。大的错事如攻打他国,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德的。这能说是知道道德和不道德的区别吗?!“由此可知道普天下的君子们,在区分道德与不道德上是多么混乱啊。” 【老子】 (一)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成,长和短相互体现,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所以有德的圣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的教育,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发而不去占有,有所施为,但是不依赖,大功告成却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 (二)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木辐共一个轮毂,当木辐和轮毂的个性用处没有了,就立刻有了木辐和轮毂的整体利益——车。人做泥胚烧制瓷器,当人做、烧的动态行动没有了,就立刻有了静态行动——瓷器。 封闭的室屋配上门窗,当门窗原有的砖木没有了,就立刻有了室屋内空间与室屋外空间直通的用处。 所以有车、有器、有室是为了整体的利益,消除众多个体的个性是为了让众多个体全部有用。 (三)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