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土地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设计名称: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班级:土地资源管理121班

设计人员:

学号:113932140姓名:吾提克·克得艾里

学号:113932110 姓名:达尔曼·赛力克

指导教师:肖峰

成果编号:LIS- 113932140 113932110

设计时间:

报告成绩:批改时间/签名:

目录

前言 0

1、系统目标 (4)

2、技术思路 (4)

2.1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监测网点的布设—标准监测点的选择及其数量和分布6

2.2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基本功能 (7)

2.3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配套辅助软件 (8)

3、工作流程 (8)

3.1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的工作程序: (8)

3.2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立工作流程如下: (10)

3.3功能模块 (11)

4、数据库 (14)

表1:[监测点信息表] (14)

表2:city [城市表] (16)

表3:城市主要自然灾害指标体系 (16)

表4:中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指标强度分级 (17)

5、处理流程 (18)

6、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18)

7、学习心得 (20)

8、参考文献 (21)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对自然灾害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关注。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但自然灾害也是可以预防的。灾害发生后的救灾,损失远比事前预防要大得多。应急管理的重心正在从事后应急转向事前预警。加强应急管理预警工作建设是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工作重点。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是作为有关自然灾害预警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处理和传播的计算机系统,它是传统学科(如土地科学与技术、地图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如计算机科学等)相结合的产物,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处理自然灾害预警信息数据的新兴的交叉学科。随着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互联网和土地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之间的相互渗透,其新概念层出不穷、技术日新月异。

自然灾害信息系统数据主要是动态监测环境数据、日常所产生的社会变更数据、GPRS 定位监测的成果数据、与监测单位管理密切相关的数据、规划与现状数据等。这些数据可以分为空间与非空间两大类,其中的环境基础数据与各种背景地理信息在空间上都统一地理坐标为基础,环境基础数据伴有大量的相关属性信息。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主要由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组成,主要功能包括信息汇集、信息服务、预警信息发布模块等。预警信息发布模块根据不同的预警等级,及时向各类预警对象发布预警信息。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根据灾害防御系统,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可为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提出合理要求和建议,可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建设项目实施管理的科学依据。促进经济高效有序的发展。从而达到用户正确认识,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方法,实施“预防为主”的方针,减小自然灾害损失的目标。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的设计正在探索之中,加之设计人员的时间和水平有限,设计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设计人:吾提克·克得艾里达尔曼·赛力克设计日期:

2015年9月1日星期二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设计

1系统目标

1.1对全国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自然环境实施动态监测,及时了解城市自然环境动态变化状态和趋势,发挥预警信息系统的市场“晴雨表”作用;

1.2及时准确反应城市自然环境及其变化趋势信息;

1.3通过对自然环境预警信息的深层次分析,掌握自然环境变化状态,判断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发展的关联因素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协调状况,为政府灾害预警、资源调控、灾后重建,促进社会经济良性运行提供决策依据;

1.4为社会公众提供自然灾害预警信息服务,加强社会公众预灾防灾的意识,提前做好自然灾害防御工作,保护群众生命安全,减少群众财产损失,促进社会稳健发展,

2、技术思路

根据系统建设原则,为了实现系统建设目标,该系统的开发将运行以下关键技术: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利用“3S”(即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动态监控和清查核资及日常环境管理的有关资料。通过GPS

技术,实时提供全球地理坐标。利用RS,通过传感器获取的监测点特征信息,对

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提取,判断、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并补充人为实地调查的有

关自然环境监测样点的相关资料,依据GIS对不同类型监测样点进行地理模型分

析,分别依据不同计算方法,测算监测样点的自然环境数据, 对比分析日常管理资料、监测样点资料与清查核资的有关资料,依据不同测算模型,测算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类型和等级,依据这些数值的变化,对自然灾害信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自然灾害的未来变化趋势,结合当前监测点环境因素、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科学预测。

在面向多用户的系统环境中,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对数据的共享、并发性和一致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对系统的性能起着关键作用, 而Client?Server 体系结构在这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所以,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采用Client?Server 为体系结构(如图--1)。在Client?Server 结构下, 系统被分为前端(客户机部分) 和后端(服务器部分) 两个部分。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体现为服务请求服务响应关系, 即用服务器完成数据处理的功能和打印输出功能, 而客户机完成应用事务的组织和人机界面的实现。

图—1-1

自然灾害因素信息库

“3S ”信息数据

打印机、绘图仪

服 务 器

客户机

系统的特点:1.具有强有力的数据查询和分析能力。

2.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计算速度快。

3.解决方案明确,目标清楚,针对性强。

4.为用户提供简便快捷的操作方法。

通过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对可能产生的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并科学、系统的分析,建立起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体系。通过对自然灾害监测,灾害破坏预测,提出优选方案和解决对策,自然灾害预警系统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等综合考虑,协调人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和保护社会长远利益。从而达到合理的处理自然灾害事件,挽救生命、挽救社会经济损失,保护环境自然资源,实现实现生命至上的人文关怀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

系统通过用户输入的环境及相关因素的数据,经过分析,还可输出图形信息,通过图件,可以详细快速的了解自然灾害在各方面产生的影响,比如社会经济损失、农作物损害、物种生存环境等。

总之,此系统能方便、快捷、全面的为用户分析和解决问题

2.1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监测网点的布设—标准监测点的选择及其数量和分布

2.11、标准监测网点的设置原则

2.111、代表性原则。为使标准监测网点体系能起到全面监测城市的空间动态变动特征,设置的标准监测网点在干旱、洪涝、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发展趋势方面具有

代表性,能代表某一区域自然灾害发生的整体预期变动趋势;

2.112、相对稳定性原则。即标准监测网点的个别条件、如气象灾害条件等比较稳定,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因其他因素改变等;

2.113、合理分布原则。即标准监测网点在地域分布上要尽量均衡、合理,能广泛代表该区域内的气象灾害或者地质灾害等特征;

2.114、可比性原则。即标准监测网点气象特征和地质特征等具有一致性、可比性,能反映该地区自然灾害空间分布规律。

2.12、标准监测网点的设置标准

2.121、监测网点区域:主要选择灾害特征突出的地理区域,作为该区域内自然灾害预警标准监测网点

2.122、监测网点面积:根据同一地区内灾害因素范围面积大小,主要选择面积适中的地区作为标准监测网点;

2.123、监测网点类别:依据该区域内自然灾害发生种类、频率和损害程度设置该区域内的灾害类别;

2.2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基本功能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依靠计算机网络平台,依托“3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系统,采用Client?Server 为体系结构,为客户提供及时、便捷、准确的信息服务。

图1-2

2.3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配套辅助软件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在进行运作的同时,会有配套辅助软件帮助人们进行更加系统的信息查询。对自然灾害预警和后期的灾后重建有很大的帮助。

3

3.1

3.16、监督检查和考核

3.17、检测网站的建立和完善

根据联合国对灾害风险的定义,

风险( risk) =致灾因子( hazard) ×脆弱性( vulnerability)

恢复力( resilience) ( 1)

影响自然灾害风险程度的因素包括致灾因子、承灾体以及应急能力等3 个方面。随着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的风险度提高,系统总的风险程度也随之增大,应急能力起到了消减总的风险度的作用。其中承灾体风险又与其本身的脆弱性和暴露性有关。鉴于以上的理解:

风险( risk) =致灾因子( hazard) ×承灾体[脆弱性( vulnerability) ,暴露( exposure) ]

应急能力( response) ( 2)

指标体系的建立,也正是基于这一理解,认为最终决定灾害风险的是致灾因子的特性( 灾害作用的类型、强度及时空规律) 、承灾体( 人、物、经济社会系统、生态系统) 的暴露程度和脆弱性以及当地政府和民众固有的应急反应能力( 应急队伍及人员、应急物资储备、培训和演练) 。

区域综合受灾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其中基础(D)层为反应灾害程度的相关指标调查统计值或初级分析指标;过渡层(C)为反应灾害损失、受灾率、受灾模数、人均灾害损失度得初步分析综合值;分析层(B)为反应灾害程度两大

灾度与灾强的综合评估值;目标(A)为区域受灾程度的综合值。

目标层

(A )

分析层

(B )

过渡层

3.2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立工作流程如下:

3.21、自然灾害预警信息数据采集、建库;

3.22、网络软件、硬件设计,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3.23、客户端软件的程序设计与编写;

3.24、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的的集成

图3-1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立工作流程图

3.3功能模块

图2-1 功能模块图

图2-2 功能模块图3.4用户界面

监测点监测点提取

监测点地理位置的监测点更新

格网重建

监测设备的更新

SQL 查询 监测灾害查询

重点监控地域查

由区域查询自然灾

由灾害类型查询区

“RS ”系统的监测 专业仪器监控

监测点布设及

信息

各类

自然

自然灾害高发

位置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动态

监测

统计分析

各类灾害演变

分析

放大、缩小、漫游

自由缩放

全图显示

选择清除选择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历史记录

地形、地貌 图形生成

分析报告 专家分析报告

“GIS ”系统的监测

微观分析

图3-3

用户界面图

图3-4 用户界面图

4、数据库

表1: [监测点信息表]

监测点信息表

表2:city [城市表]

city 城市表

表3:城市主要自然灾害指标体系

城市主要自然灾害指标体系

表4:中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指标强度分级

中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指标强度分级

灾害种类—指标灾害强度分级

地震震级(Ms)高强度>6

中强度4~6

低强度0.15

低强度 <0.05

灾害中心 >28

台风次数(次) 高强度 13~28

中强度 1~13

低强度 <1

滑坡与泥石流密度 高强度 密集区

中强度 稀疏区

低强度 少或无

灾害中心 >15

沙尘暴年平均天数(天) 高强度 5~15

中强度 1~5

低强度 <1

5、处理流程

6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未来发展对自然灾害的时效性、准确性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要求预警信息系统具备全

高强度

用户监测点 灾

输入数

中强度 低强度

空域监视、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精细的目标分类和识别能力,不断提高对灾害区域内的探测能力,以及对目标特别是对各种灾害种类的的识别和分辨能力。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6.1.多功能雷达预警系统

雷达集探测、跟踪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与空中平台(飞机、卫星)相结合,具有监视全空域能力。同时通过增大雷达波的频带宽度和采用合成孔径体制,可进一步提高距离分辨率和角度分辨率。

6.2. 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

未来社会发展中,预警系统所搜集的信息量将不断扩大,必须要通过信息融合、处理等技术的发展,改善预警系统的信息处理范围、速度、精度及情报的可信度。特别是人工网络理论的发展将促进预警系统向智能化发展。

6.3.增强系统的抗干扰和生存能力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面临着电子干扰威胁的攻击,必须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抗辐射和抗摧毁能力。增加防碰撞探测器,为提高灾情情报系统的生存能力像更全面方向发展。

6.4. 发展一体化勘测系统

一体化坎坷系统集“3S”、雷达、激光、红外、等多种探测器于一体,可大大提高对多种目标的探测能力。

国办发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意见(国办发[2011]33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11〕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能力大幅提升,但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够强、信息快速发布传播机制不完善、预警信息覆盖存在“盲区”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比较突出。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力争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三)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加强交通和通信干线、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输油(气)设施、重要水利工程、重点经济开发区、重点林区和旅游区等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海上、青藏高原及边远地区等监测站点稀疏区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加密台风、风暴潮易发地气象、海洋监测网络布点,实现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强化粮食主产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重点区旱情监测,加密布设土壤水分、墒情和地下水监测设施。加强移动应急观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设,提升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支撑能力。 (四)强化监测预报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乡村、江河流域、水库库区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在台风、强降雨、暴雪、冰冻、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要加密观测、滚动会商和准确预报,特别要针对突发暴雨、强对流天气等强化实况监测和实时预警,对灾害发生时间、强度、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区域等进行科学研判,提高预报精细化水平。要建立

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动态监测与预警信息系统案例

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动态监测与预警信息系统案例 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动态监测与预警信息系统是国家863 计划和“十五”重大软件专项成果,由国家发改委稽察办组织清华大学、北京联合金投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投工程”)、建设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研制。系统以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与监测评价方法为基础,以《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及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法规为依据,按照重大项目稽察的流程和模式,综合运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以重大建设项目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为核心,初步形成了项目注册备案、动态监测、动态预警、现场稽察、统计汇总和宏观分析等基本功能,是重大建设项目经常性稽察工作的技术基础。依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2005] 第581 号文件的通知精神,以本系统的推广应用为核心基础,将逐步搭建构成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数字化监管体系和管理模式。同时,通过系统的应用,建立并验证工程投资项目的监管指标体系、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规范与技术标准,形成科学的投资项目管理能力测评、管理业务流程优化以及项目管理人才的培训认证等管理机制和模式。 本系统不仅适用于国家及各省市发改委、国资委、电力、交通、铁道、水利、金融等政府机构对大型建设项目的监测和预警,而且也适用于各类大型企业集团、金融投资公司对所属工程项目的监管。 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技术支撑平台: 项目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尤其是1998 年以来,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2002 年我国在建项目总规模达4.4 万亿人民币,2003 年我国投资总规模达到5.5 万亿人民币,与GDP 的比率为43% ,项目投资不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也是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发动机之一。但同时项目投资宏观失控也一直是中国经济波动的总根源和中国经济安全的重要隐患。当前投资宏观调控面临的主要挑战与问题是:发如何在投资决策日趋分散化、市场化的条件下,如何建立真实、动态的行业投资总量信息总量采集、统计、发布的机制和渠道。时至今日,投资项目管理信息化已是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性问题,也是投资项目管理学术领域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重大前沿问题。2004 年7 月份出台实施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为投资项目管理信息化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投资信息、统计工作。加强投资统计工作,改革和完善投资统计制度,进一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全社会固定资产存量和投资的运行态势,并建立各类信息共享机制,为投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建立投资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加强对宏观经济和投资运行的监测分析”。 投资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在于: 1、投资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是国家发改委和各部委业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即系列国家金字工程)的一个核心内容。目前的电子政务建设还集中在政务信息发布、公文网上审批流转等办公自动化阶段,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电子政务建设下一阶段的核心内容; 2、加快投资项目管理信息化进程,建立行业投资项目宏观监测评价与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分行业、分地区、分产品自动采集动态、真实、系统的投资项目总量信息,通过投资信息的查询与发布服务,引导投资主体进行正确的项目决策,有效避免投资项目的过度重复决策(建设),全面提高重大投资项目决策阶段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是有效解决投资信息不对称,确保中国经济待续稳定增长的和金融资产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 3、当前投资主体及项目建设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虽然是企业自主的行为,但需要统一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标准与技术规范的指导与约束,以防止各行业、各建设单位低水平重复建设,保证项目利益相关者的信息系统能够互联、互通、互赢。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土地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设计名称: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班级:土地资源管理121班 设计人员: 学号:113932140姓名:吾提克·克得艾里 学号:113932110 姓名:达尔曼·赛力克 指导教师:肖峰 成果编号:LIS- 113932140 113932110 设计时间: 报告成绩:批改时间/签名: 目录 前言 0 1、系统目标 (4) 2、技术思路 (4)

2.1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监测网点的布设—标准监测点的选择及其数量和分布6 2.2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基本功能 (7) 2.3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配套辅助软件 (8) 3、工作流程 (8) 3.1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的工作程序: (8) 3.2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立工作流程如下: (10) 3.3功能模块 (11) 4、数据库 (14) 表1:[监测点信息表] (14) 表2:city [城市表] (16) 表3:城市主要自然灾害指标体系 (16) 表4:中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指标强度分级 (17) 5、处理流程 (18) 6、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18) 7、学习心得 (20)

8、参考文献 (21)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对自然灾害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关注。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但自然灾害也是可以预防的。灾害发生后的救灾,损失远比事前预防要大得多。应急管理的重心正在从事后应急转向事前预警。加强应急管理预警工作建设是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工作重点。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是作为有关自然灾害预警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处理和传播的计算机系统,它是传统学科(如土地科学与技术、地图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如计算机科学等)相结合的产物,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处理自然灾害预警信息数据的新兴的交叉学科。随着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互联网和土地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之间的相互渗透,其新概念层出不穷、技术日新月异。 自然灾害信息系统数据主要是动态监测环境数据、日常所产生的社会变更数据、GPRS 定位监测的成果数据、与监测单位管理密切相关的数据、规划与现状数据等。这些数据可以分为空间与非空间两大类,其中的环境基础数据与各种背景地理信息在空间上都统一地理坐标为基础,环境基础数据伴有大量的相关属性信息。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系统主要由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组成,主要功能包括信息汇集、信息服务、预警信息发布模块等。预警信息发布模块根据不同的预警等级,及时向各类预警对象发布预警信息。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根据灾害防御系统,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案 金世胜 安徽师范大学GIS实验室 二○○二年八月 第一章用户需求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基本目的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制。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实现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社会化、科学化、信息化、公开化,以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预防治理地质灾害,最大限度的减轻灾害损失,合理利用地质环境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进行地质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它是在广泛收集和整理研究区已有的地质环境调查、勘查、灾害防治信息,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统计信息等资料的基础上,开发出的一种集信息查询、浏览、决策支持等功能的综合信息系统。 根据用户的需要,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将发挥GIS可视化的优点,能迅速向有关部门和社会提供发生地质灾害所在地的地质环境资料和其它相关资料,实时显示地质灾害的现场情况,及时对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预测,为地质灾害的应急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系统的重点放在信息处理、查询、图形显示、统计和简单的分析上。 一、需求概述 1、基础信息管理需求

数据管理是整个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一项中心工作就是如何管好数据,进一步进行分析利用,提高数据的附加价值。 对于数据管理的需求,首先是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数据分析利用是建立在数据集中统一管理之上的高级应用。用户普遍反映,需要对地质环境数据进行深度加工,需要一个相对灵活的分析工具,能够通过使用该工具来实现自己的一些分析思路,并打印出相应的数据报表。只有实现了数据分析,才能充分挖掘出基础信息管理的功效,真正产生效益。 2、地理信息系统需求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所涉及的大量地质环境信息,除具有时间性和动态性特点外,还具有空间分布的特点。一般的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可以完成统计报表处理、属性数据查询等工作,但无法处理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信息,从而不能进行空间数据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需求是把各种环境信息同地理位置结合起来提供给用户,从而把各种环境信息与反映地理位置的图形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可根据用户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把结果提交给有关领导和部门作为决策的参考。 通过调查、交流,用户对GIS在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应用非常重视,希望结合当前地质环境管理重点工作将GIS用于地质环境管理和决策中,结合GIS技术网上发布地质环境信息。 3、信息共享和发布需求 用户迫切地需要有一个灵活的数据查询环境,将各种数据源集成到一起。因此构建一个地质环境信息共享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将是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中心任务之一。 此外,为适应网络化的发展,建议开发WEBGIS,以便于普通用户用浏览器界面进行数据查询。浏览器界面具有美观、灵活、易用的特性,而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大多数只具有一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而互联网上的浏览器应用正好

气象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短信自动发送系统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短信自动发送系统 本系统在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并且不影响原有业务的基础上,搭建起了基于GIS 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短信系统。采取机器自动分析发送,有效地解决了暴雨等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漏发误发的问题,同时由于集成了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短信发送的针对性,同时提高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短信的时效性。 1、系统设计与实现 本系统是在充分利用现有移动代理服务器以及气象资料观测网络的前提下进行的二次开发。硬件主要由气象信息服务器、信息处理服务器以及移动代理服务器3 部分组成(图1 )。 其中气象信息服务器用于实时收集和储存气象信息数据;信息处理服务器用于储存地理信息资料和用户,同时对气象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生成气象预警短信;移动代理服务器用于发送手机短信,通过开放接口与信息处理服务器对接。 2 . 1 移动代理服务器

移动代理服务器(MAS )是针对集团客户设计开发的产品,其将软硬件一体化封装,只需要有稳定的电源及网络便能正常工作,在同一网络中其他PC 机可通过浏览器访问MAS 。由于其接口开放,其他程序可方便地通过MAS 进行短信发送等操作。 2 . 2 信息处理服务器 系统运行在信息处理服务器上,主要由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生成子系统以及短信发送子系统组成。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生成子系统负责监控实时气象实况资料以及雷达外推等预报资料,根据设定的闽值并生成带有地理信息的预警信息。短信发送子系统负责将带有地理信息的预警信息与用户资料数据库联合分析,生成手机短信,通过开放接口提交到移动代理服务器,最终发送到用户手上。 3 系统实现原理 气象观测网络上建有气象信息服务器,气象观测资料存储在Microsoft SQL Serve :数据库内。移动代理服务器内部使用MySQL 数据库,支持通过数据库接口或API 接口等方式提交短信发送请求,本系统直接使用数据库接口。为了方便后期维护和二次开发,系统采用C #作为开发语言。由于Microsoft . NET Framework 本身已经集成了Microsoft SQL Serve :操作类,因此只需把MySQL 的动态链接库包含在内即能正常运行(图2 )。

(完整word版)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河北省省级预算项目建议书项目名称:河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项目编码: 项目单位:河北省第一测绘院 领导签字(章):预算单位: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领导签字(章):主管部门: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领导签字(章): 河北省财政厅制 二○一○年十一月十日

填报说明 1、本建议书由项目单位或预算单位负责填写,送隶属的财务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财政厅(对于基本建设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发、应用技术研发、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分别由省有关部门按照项目隶属关系先报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科技厅和省信息产业厅,三个部门经审核立项后通知各有关部门,部门再按确定的项目内容报财政部门)。 2、需附相应的部门审核、项目可行性报告、立项批准等有关资料。 3、项目情况填报说明 1)项目性质:(1)维持性资金项目。(2)发展性资金项目。 2)项目类型及编号:01、建筑物及基础设施购建;02、专项购置;03、大型修缮;04、专项业务;05、科技研究与开发;06、信息网络购建;07、信息网络维护;08、大型活动;09、企事业单位补贴;10、个人家庭补助;11、偿债支出;12、产权参股;99、其他专项。 3)项目级次:本级、对下补助(按级次分别单列项目)。 4)项目地点:项目实施地点。 5)单位代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填写预算单位编码;非省级预算单位的承担单位是行政、事业、社会团体的填写组织机构代码,企业填写工商注册码为统一标识。 6)单位性质:行政、事业、其他。 7)单位规格:厅级、副厅级、处级、科级、其他。 8)立项部门:批准立项的主管部门 9)主管部门:项目单位的财务主管部门。 10)主管处室:财政厅各部门预算主管处。

应急知识——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实现

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实现 建立预警系统需要遵循以准确、客观的统计资料为基础,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系统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为出发点,兼顾硬件系统建设与软件系统结合的原则。 一、预警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一)预警系统的组成 预警系统主要由预警分析系统和预控对策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预警分析系统主要包括监测系统、预警信息系统、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预测评价系统等。监测系统是预警系统主要的硬件部分,其功能是采用各种监测手段获得有关信息和运行数据;预警信息系统负责对信息的存储、处理、识别;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主要完成指标的选取、预警准则和阈值的确定;预测评价系统主要是完成评价对象的选择,根据预警准则、选择预警评价方法,给出评价结果,再根据危险级别状态,进行报警。预控对策系统根据具体警情确定控制方案。其中监测系统、预警信息系统、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预测评价系统完成预警功能,预控对策系统完成对事故的控制功能。 (二)预警系统的功能 1.监测系统 此系统通过采集监测对象(如温度、压力、液位等)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将信号经过模拟/数字转换后形成数字信号输出,或数字式传感器直接输出信号,这些信号通过传输设施(同轴电缆、控制线、电源线、双绞线等)送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处理结果经由输出接口输出或通过人机接口输出到操作控制台的显示器、LED显示器、监控系统大屏幕、记录仪、打印机等外围设备上。监测系统主要完成实时信息采集,并将采集信息存入计算机,供预警信息系统分析使用。 2.预警信息系统 事故预警的主要依据是与事故有关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管理的原始信息。预警信息系统完成将原始信息向征兆信息转换的功能。原始信息包括历史信息、现实和实时信息,同时包括国内外相关的事故信息。 预警信息系统主要由信息网、中央处理系统和信息判断系统组成。信息网的作用是进行信息搜集、统计与传输;中央信息处理系统的功能是储存和处理从信息网传入的各种信息,然后进行综合、甄别和简化;信息判断系统是对缺乏的信息进行判断,并进行事故征兆的推断。上述三个系统有机地结合完成预警信息系统以下的活动: (1)信息收集。通过对各种实时监测信息来源进行组合和相互印证,使零散信息转变为整体化的具有预报性的可靠信息。 (2)信息处理。对各种监测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与统计分析,使之成为可用于预警的有用信息。 (3)信息辨伪。由于某些信息只反映表面现象而不能反映实质,因时间滞后而导致信

政府应急预案管理系统

1概述1.1 项目背景 近年来,我国一些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等事件频频发生。如2008年的特大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灾害,2010年的玉树地震灾害、舟曲泥石流灾害、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及三鹿奶粉事件、瓮安群体性事件,都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严重的威胁。每一次事件的发生都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有些事件甚至引起国际的广泛关注。成功应对突发事件,就会把一场灾难,转化为一次机遇,更加凝聚人心;如果应对失误,就会酿成更大的灾难,就会丢失民心,失去民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绩效,已经成为考验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和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加快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预防事故发生,减少和控制事故扩大的重要手段。 1.2 项目目标 根据政府的紧急事件的处置机制,建设一套辅助政府应急预案管理的信息系统,系统遵照危机管理理论,平战结合,平时进行应急预案的编制、管理和完善;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快速检索和匹配预案,指导工作人员完成应急响应的协调、联络和监督等工作;在突发事件处置完成后,及时进行善后处理及对事件进行评估并对预案进行修正,从而不断完善和提升政府应对公共事件处理的能力,为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重要信息保障。

2系统功能需求 系统功能结构图 2.1 预案模版管理 预案模版是编制应急预案的基础,相当于应急预案的提纲和目录。系统根据不同预案类型对预案模版进行管理,也可以根据事件类型对预案模版进行管理;管理内容包括模版基本信息以及模版的目录结构、目录类型,在预案编制时编制人员选择相应的预案模版,系统自动对预案模版和预案索引进行绑定,编制人员就可以根据模版大纲编制预案内容,管理功能包括对预案模版的基本信息和目录结构类型进行添加、修改、删除、修改等管理。 2.1.1预案模版基本信息管理 定义预案模版的各项基本信息,包括名称、版本号、编制单位、编制时间和使用说明等。模版基本信息是模版在模版库中的唯一信息,包括模版编号和模版版本号,在预案编制时通过预案基本条件检索匹配到预案模版,从而根据模版索引检索到模版目录。 2.1.2预案模版编制管理 预案模版各项内容的增加、修改和删除,包括模版的各层次级别目录树、目录项的类型(如文本、列表等)等功能。预案模版编制管理是对模版的目录结构、层次级别顺序以及类型的定义,在模版基本信息创建后模版本身是没有模版目录,需要编制人员根据预案需要进行定义,可以按预案类型或者事件类型进行模版定义,选择模版索引后系统跳转到模版目录定义界面,编制人员在界面中定义不同的目录名称、目录顺序以及目录类型,定义完成后提交到系统后台,系统根据定义把目录索引和模版索引进行绑定并保存到模版库中形成完整的预案模版。 2.1.3预案模版基础数据配置管理 包括预案模版的分类管理和目录类型管理。 系统在交付使用时,已内置了一些常用的类型和目录。在未来的系统使用过程中,用户可利用此项功能,自行灵活定义各种不同类型的预案和预案目录,以适应不同预案编制的需要。预案模版基础数据配置是预案模版目录的重要组成部份,基础数据主要是包括应急资源、成员单位及职责、应急专家、应急救援队伍等需要数字化格式化的内容输入目录,所有的目录都有相应的索引,在预案模版定义时选择相应的基础目录信息跟预案模版索引进行绑定,这样所有基础目录通过索引绑定形成各种结构的预案模版。 预案分类管理: 目录类型管理:

网格化的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功能设计与实例研究

网格化的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功能设计与实例研究 摘要:随着电力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供电质量可靠性指标的要求日益提高供电 可靠性,保证主网安全运行是电网发展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气象灾 害对电力生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由于架空输电线路范围广,变电站设备多次暴露 在自然环境中。一旦暴雨、雷电、冰雪等气象灾害来临,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将 面临巨大考验。线路跳闸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电力系统供电安全生产。 关键词:网格化;电网气象;监测预警;实例 引言 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的实质是分析气象信息与电网故障的相关性研究是分析不 同数据或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性分析找出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或非 相关性,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关系强度。如完全相关和不完全相关, 最后可以建立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关系转换模型。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在对网格气象数据和网格设备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网格气象监测预警系统以电网气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各种气象要素 对电网设备的影响,如受大风影响的架空线路、受强降雨影响的车站和房间分析,结合以往电网事故造成的气象条件数据,包括什么样的气象条件造成事故的因素、发生的事故种类、事故的影响等信息,决定未来气象条件下是否存在电网故障的 风险,从而达到电网气象监测和预警的目的。 1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系统构建方案 (1)系统建设目标 1.获取各种形式的气象源数据,如自动气象站、雷达估测降水量、基于网格 的精确预报等,实现对灾害性天气的精确监测和预报。 2.建立基于gis系统的网格气象平台,显示气象数据、地理数据和网格设备数据,直观显示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范围,准确定位灾害性天气影响的网格设备。 3.加强气象资料在每年汛期电网日常工作中的应用,通过系统分析汛期可能 受暴雨天气影响的重点防洪设备,使运行维护人员在重点检查、勘察、抢修中更 有针对性,故障排除和补救。 (2)系统建设原则 系统的规划和建设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实用性建设,坚 持实践第一,具有可扩展性和前瞻性;二是采用气象部门和电力部门的标准和规范,紧密衔接基础业务;三是先进性与适用性的统一;四是加强服务建设,保证 应用效果,加强电网指挥决策服务支持能力。 基于地理关系模型:系统基于完整、系统、准确的地理关系模型,以地理信 息数据为底层基础数据,将各类气象探测数据、预报数据、行政区域、电网基础 设施基础数据附加到地理属性上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地理 信息载体复杂的空间气象信息、属性数据和业务信息通过地图系统以地理的形式 直接显示出来。面向对象和所见即所得的设计和操作方法:系统以面向对象的方 式提供各种操作方法,采用“面向对象的操作方法”和“所见即所得的操作接口”。 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和可视化技术的特点,以图形和动画的方式面对用户,信 息的表达更加直观高效,摆脱了用户不得不面对的大量枯燥的表格和文本信息, 从中可以进行数据挖掘,实现可视化、直观的显示。 围绕决策服务,不断完善各种气象探测基础设施,不断强化探测时空密度,

自然灾害及事故隐患预测预警管理办法(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灾害及事故隐患预测预警管理办法(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9526-75 自然灾害及事故隐患预测预警管理 办法(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为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工作方针,为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为确保监理中心全体员工的人身安全,按照《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及达标评级标准(试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监理中心特制订本制度》。 一、术语和定义: 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一般分为暴雨山洪、融雪山洪、冰川山洪等。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常造成人员伤亡,毁坏房屋、田地、道路和桥梁等,甚至可能导致水坝、山塘溃决,对国

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山丘区不稳定的气候系统,往往造成持续或集中的高强度降雨。据统计,发生山洪灾害主要是由于受灾地区前期降雨持续偏多,使土壤水分饱和,地表松动,遇局部地区短时强降雨后,降雨迅速汇集成地表径流而引发溪沟水位暴涨、泥石流、崩塌、山体滑坡。从整体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可知,发生山洪灾害主要是持续的降雨和短时强降雨而引发的。 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崩塌会使建筑物,甚至使整个居民点遭到毁坏,使公路和铁路被掩埋,带来重大损失。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方案(最新)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方案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能力大幅提升,但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够强、信息快速发布传播机制不完善、预警信息覆盖存在“盲区”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比较突出。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力争到x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x年,建成功能齐

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三)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加强交通和通信干线、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输油(气)设施、重要水利工程、重点经济开发区、重点林区和旅游区等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海上、青藏高原及边远地区等监测站点稀疏区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加密台风、风暴潮易发地气象、海洋监测网络布点,实现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强化粮食主产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重点区旱情监测,加密布设土壤水分、墒情和地下水监测设施。加强移动应急观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设,提升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支撑能力。 (四)强化监测预报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乡村、江河流域、水库库区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在台风、强降雨、暴雪、冰冻、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要加密观测、滚动会商和准确预报,特别要针对突发暴雨、强对流天气等强化实况监测和实时预警,对灾害发生时间、强度、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区域等进行科学研判,提高预报精细化水平。要建立

预警信息处理流程

预警信息处理流程 资质证书过期 资质证书有效期信息(包括资质证书等级、资质证书编号、企业注资资本金、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信息)更新、维护:代理机构使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行政审批中心发的CA锁,登陆“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以下简称“省权力阳光系统”),按照审批中心的要求和程序,在“省权利阳光系统”中进行信息更新、维护,信息更新、维护成功后,代理管理系统5.0会将相应的最新数据读取过来。 上述信息不需要代理机构进入代理管理系统5.0进行维护、更新。 阳光系统地址为:88/lescms/websites/https://www.360docs.net/doc/069383545.html,/ →

营业执照过期 营业执照信息变更、维护:在省代理管理系统5.0中进行。 具体操作流程:代理机构使用单位的CA锁(在交易中心领取),在江苏省建设工程招标网(网址:)右侧的“监管系统5.0”中登录“代理管理系统”→代理管理→信息变更→在右侧相应的位置(见下图)→变更维护信息、原件扫描件上传→提交审核,待审核通过即可完成营业执照有效期更新维护。 注:如果营业执照是无有效期的,建议直接填写2099年容易保存。 资质条件不满足 资质条件信息的更新、维护(除企业技术负责人、注册资本金信息):在省代理管理系统5.0中进行。 1、代理机构非执业资格人员中中级及以上人员数量不满足相应

资格条件(即非执业资格人员的新增或职称变更等) 具体操作流程:代理机构使用单位的CA锁(在交易中心领取),对于已经存在于5.0代理管理系统的人员,在江苏省建设工程招标网(网址:)右侧的“监管系统 5.0”中登录“代理管理系统”→信息变更→在非执业资格人员中,找到相应的人员→点击后面的“变更”按钮→更新维护相关信息并保存,同时上传相原件的扫描件→提交审核即可。此外,如果人员还没入库,即系统中不存在此人,那么就需要在基本信息维护→非执业资格人员中进行新增,入库审核。 2、注册执业资格人员数量不足 具体操作流程:代理机构使用单位的CA锁(在交易中心领取),在江苏省建设工程招标网(网址:)右侧的“监管系统 5.0”中登录“代理管理系统”→基本信息维护→执业资格人员→页面的右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国际应急管理学会TIEMS

应急监测预警解决方案 应急救援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张肖曼 摘要:随着监测预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在家庭、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领域的监测预警产品也逐渐成熟和扩大起来。本文主要从上述五个方面来描述各自领域一些监测预警技术和产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将突发事件分为四个阶段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监测监控对于防范突发性公共事件,在事前预防、事中监测到事后恢复重建的各个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工作,加强了应急预案体系、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特别是以公共安全科技技术为支撑,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应用和研究给予大力支持,加强了公共安全应急风险评价、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等能力,提升了国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通过监测监控,可以快速、准确地提供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分布、影响范围及发展态势等现场动态资料信息,能为有效地控制影响范围、缩短持续时间、将损失减到最小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从而确保对事件的快速处置和正确决策。目前监测预警技术主要应用于家庭、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五个领域。 一、家庭监测预警 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感烟火灾探测器可以实时监测家里的烟雾浓度来实现火灾的报警。感烟火灾探测器:烟雾探测器就是通过监测烟雾的浓度来实现火灾报警的探测器。常用的感烟探测器有离子感烟探测器、光电感烟探测器及红外光束线性感烟探测器。 一氧化碳检测仪是一款高亮度液晶指示,可以灵活配置多种不同气体传感器的气体检测仪器。仪器可连续检测有毒气体、氧气、易燃易爆气体浓度,随时观察现气体浓度值。 洪水监测仪通常使用在家庭地下室、电脑室、低洼地及文件储存间,洪水监测仪能够及时监测到水位位置,达到预设值时,洪水监测仪会自动发出报警。

气象防灾减灾信息支撑平台简介

气象防灾减灾信息支撑平台简介 1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日益推进和国家对防灾减灾建设要求日益提高,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建设已成为预防灾害与突发灾害事件情况下迅速应对危机、减少损失、稳定局势的重要手段和基础。为满足我县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应急业务实际需要,切实加强防灾减灾应急管理能力,适应加快建设海峡西岸新兴港口城市的需要,连江县气象局着力推进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平台的建设,努力为灾害预警、抢险救灾、处置灾害突发事件、配合政府决策、以及实施快速高效的动员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2 平台设计思路 连江县地处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高。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冰雹、冷害、高温、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每年都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为加快地方气象事业的建设步伐,增强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测和防御能力,充分发挥气象服务的作用,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良好服务,连江县气象局提出建设连江县防灾减灾信息支撑平台系统的项目。 3 平台主要功能 基于连江县地理信息系统的气象防灾减灾信息支撑平台:实现气象自动站、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信息、地质灾害信息、森林火险信息、交通气象信息、台风路径、卫星云图、雷达图、气象预警信号、气象灾害警报等信息统一可视化与共享。 3.1防灾减灾数据库便于气象信息共享 主要是区域气象自动站资料、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资料、地质灾害资料、森林火险信息、台风路径、卫星云图、雷达图、气象预警信号、气象灾害警报等信息规范入库管理,提高气象信息的管理、查询的效率,便于信息资源的共享。 3.2GIS平台功能 具有放大、缩小、漫游、测距、图层控制、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功能,且性能流畅。 3.3各种气象信息的可视化 自动站信息可视化以气象标准综合填图为标准;地质灾害点信息显示包含灾害类型、危害大小、危害人口等其他信息;卫星云图、雷达图实现连续动画效果;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浮动;气象灾害预警报信息可弹出窗口。

信息系统及设备处理预警方案

信息系统及设备处理预警方案 第一章总则 一、为提高应对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事件的预警处置能力,有效预防和最大程度地降低信息系统各类突发事件的危害和影响,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根据院内《信息系统安全应急预案》、信息科制度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处理预案。 二、本处理预案所称的信息系统,由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存储设备、计算机软件等组成。 三、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分为信息安全事件、网络故障事件、软件系统故障事件等。 (一)信息安全事件:通过网络或其他技术手段,造成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被篡改、假冒、泄漏等而导致的事件。利用信息网络发布、传播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的不良信息内容的事件。 (二)网络故障事件:因电信、网络设备等原因造成大部分网络线路中断,用户无法登录信息系统的事件。 (三)服务器及存储设备故障事件:因系统服务器故障而导致的信息系统无法运行的事件。 (四)软件故障事件:因系统软件或应用软件故障而导致的信息系统无法运行的事件。 四、按照造成信息系统的中断运行时间,将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级别划分为一般(IV级)、较大(III级)、重大(II级)、特别重大(I级)。 (一)一般(IV级):信息系统发生可能中断运行2小时以内的故障; (二)较大(III级):信息系统发生可能中断运行2小时以上、12小时以内的故障; (三)重大(II级):信息系统发生可能中断运行12小时以上、24小时以内的故障; (四)特别重大(I级):信息系统发生可能中断运行24小时以上的故障。 第二章预防与预警机制 一、信息科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建立和完善预测预警机制。 二、预警信息分为外部预警信息和内部预警信息两类。外部预警信息指信息系统外突发的可能需要通信保障、安全防范,或可能对信息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警报。内部预警信息指信息系统网内的事故征兆或局部信息系统突发事故可能对其他或整个网络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警报。 三、加强对信息系统的日常监测工作。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的性能,日志等; (二)服务器性能、数据库性能、应用系统性能等运行状态,以及备份存储系统状态等;

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设想方案_盛伟

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设想方案 盛伟 1 臧欣 1 杨晓峰 1 王铁 1 1.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邮编:210061 摘 要 本文中所阐述的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将应用物联网技术将区域站点组成相对独立的网络,迅速上传收集的区域数据;同时将区域数据快速上传到省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在上传到省气象灾害预警中心时,可根据无线GPRS、3G、卫星等系统状况,应用物联网技术在最短的时间、用最有效的方式,自动搜索最佳传输方式。建立移动气象感知台,自动组网,自动收集当地资料,智能接入气象灾害监测网。 根据收集处理的气象监测信息,及时分析加工,应用数值预报等天气预报新技术,及时制作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预警产品。同时,根据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种类,及时制作各级政府需要的气象灾害决策服务信息、对策建议和人民群众需要的灾害预警信息、灾害防御措施等服务产品。 关键词:物联网气象自动站;SINK节点;异构传感器网络;移动气象感知车 1. 前言 江苏处于中纬度过渡带、海陆相过渡带和季风气候过渡带相重叠的地区,是典型的气象灾害频发区,气象灾害种类较多,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因此,有效组织应对气象灾害、防御气象灾害及减轻灾害影响已成为省政府工作重点,并上升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工作的具体体现。作为气象部门的职责,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高气象灾害预报准确率、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建设精细化预报体系已成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江苏气象现代化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全省已建成6部国际先进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3部L波段高空测风雷达,1050个自动气象站等先进探测手段,初步建立了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建成了预报智能化业务平台,对提高我省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财力、物力、人力等限制,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密度不够,很多重大气象灾害如短时强降水、瞬时大风、冰雹、龙卷甚小尺度天气现象等,是由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引起,时空尺度非常小,目前10公里分辨率的监测站点无法准确及时的捕捉到。特别是重点区域,局限性更大,危害也更大。此外,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实时传输能力、预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4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 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大部署,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制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围绕大地震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重大地质灾害快速识别与风险防控、极端气象监测预警及风险防范、重大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多灾种重大自然灾害评估与综合防范等5项重点任务开展科研攻关和应用示范,为提升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社会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面向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重大地震灾害、重大地质灾害、极端气象灾害、重大水旱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与防范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在成灾理论、关键技术、仪器装备、应用示范、技术及风险信息服务产业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并完善从全球到区域、单灾种和多灾种相结合的多尺度分层次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科技支撑能力,推动关键技术、信息服务、仪器装备的标准化、 —1—

产品化和产业化,建立一批高水平科研基地和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安全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2019年拟部署27个研究方向,国拨经费概算约5亿元。结合中央财经工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要求,本年度重点围绕大地震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重大地质灾害快速识别与风险防控、极端气象监测预警及风险防范、重大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部署有关研究方向。 项目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为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有关应急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对于典型市场导向且明确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1以上。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类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4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6家;其他类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及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区开展。 本专项2019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