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人船模型》精讲

高中物理《人船模型》精讲
高中物理《人船模型》精讲

高中物理《人船模型》精讲

人船模型“人船模型”,不仅是动量守恒问题中典型的物理模型,也是最重要的力学综合模型之一.对“人船模型”及其典型变形的研究,将直接影响着力学过程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在将直接影响着力学过程的分析思路,通过类比和等效方法,可以使许多动量守恒问题的分析思路和解答步骤变得极为简捷。1、“人船模型”质量为M的船停在静止的水面上,船长为L,一质量为m的人,由船头走到船尾,若不计水的阻力,则整个过程人和船相对于水面移动的距离?分析:“人船模型”是由人和船两个物体构成的系统;该系统在人和船相互作用下各自运动,运动过程中该系统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即人和船组成的系统在运动过程中总动量守恒。解答:设人在运动过程中,人和船相对于水面的速度分别为v和u,则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Mu 由于人在走动过程中任意时刻人和船的速度v和u均满足上述关系,所以运动过程中,人和船平均速度大小也应满足相似的关系,即mv=Mu而v=x/t,u=y/t,所以上式可以转化为:mx=My 又有,x+y=L,得:X=ML/(M+m Y=mL/(M+m以上就是典型的“人船模型”,说明人和船相对于水面的位移只与人和船的质量有关,与运动情况无关。该模型适用的条件:一个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系统,且在系统发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至少有一个方向(如水平方向或者竖直方向动量守恒。2、“人船模型”的变形变形1:质量为M的气球下挂着长为L的绳梯,一质量为m的人站在绳梯的下端,人和气球静止在空中,现人从绳梯的下端往上爬到顶端时,人和气球相对于地面移动的距离?分析:由于开始人和气球组成的系统静止在空中,竖直方向系统所受外力之和为零,即系统竖直方向系统总动量守恒。得:mx=My x+y=L这与“人船模型”的结果一样。变形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圆弧轨道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轨道半径为R,今把质量为m 的小球自轨道左测最高处静止释放,小球滑至最低点时,求小球和轨道相对于地面各自滑行的距离?分析:设小球和轨道相对于地面各自滑行的距离为x和y,将小球和轨道看成系统,该系统在水平方向总动量守恒,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x=My x+y=L这又是一个“人船模型”。(1)关于“人船模型”典型的力学过程通常是典型的模型所参与和经历的,而参与和经历力学过程的模型所具备的特征,将直接影响着力学过程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在将直接影响着力学过程的分析思路,在下列

力学问题中我们将面临着一个典型的“人船模型”。问题: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小船长L,静止于水面,质量为M的小船长为L,静止于水面,质量为m的人从船左端走到船右端,不计水对船的运动阻力,则这过程中船将移动多远?分析思路:①分析“人船模型”运动过程中的受力特征,进而判断其动量守恒,得:mυ=Mu②由于运动过程中任一时刻人,船速度大小υ和u均满足上述关系,所以运动过程中,人、船平均速度大小,和也应满足相似的关系。

即:m=M③在上式两端同乘以时间,就可得到人,船相对于地面移动的距离S1和S2的关系为:mS1=MS2④考虑到人、船相对运动通过的距离为L,于是得:S1+S2=L⑤由此即可解得人、船相对于地面移动的距离分别为:S1=L S2=L人船模型”的几种变例①把“人船模型”变为“人车模型”。变例1:如图—2所示,质量为M,长为L的平板小车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人从车左端走到车右端的过程中,车将后退多远?解答:变例1中的“人车模型”与“人船模型”本质相同,于是直接得:S2=L②把水平方向的问题变为竖直方向。变例2:如图—3所示,总质量为M的足球下端悬着质量为m的人而静止于高度为h的空中,欲使人能完全沿强着地,人下方的强至少应为多长?解答:变例2中的h实际上是人相对于地的位移S1,而绳长则是人与气球的相对位移L,于是有:h=L可解得绳长至少为:L=h③把直线运动问题变为曲线运动.变例3:如图—4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其上有一个半径为R 的光滑半球形凹面轨道,今把质量为m的小球自轨道右测与球心等高处静止释放,求M向右运动的最大距离。解答:变例3中小球做的是复杂的曲线运动,但只考虑其水平分运动,其模型例与“人船模型”相同,而此时的相对位移大小为2R,于是物体M沿水平而向右移动的最大距离为:S2=2R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直线运动 1.倾角为θ的斜面与足够长的光滑水平面在D 处平滑连接,斜面上AB 的长度为3L ,BC 、 CD 的长度均为3.5L ,BC 部分粗糙,其余部分光滑。如图,4个“— ”形小滑块工件紧挨在一起排在斜面上,从下往上依次标为1、2、3、4,滑块上长为L 的轻杆与斜面平行并与上一个滑块接触但不粘连,滑块1恰好在A 处。现将4个滑块一起由静止释放,设滑块经过D 处时无机械能损失,轻杆不会与斜面相碰。已知每个滑块的质量为m 并可视为质点,滑块与粗糙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tan θ,重力加速度为g 。求 (1)滑块1刚进入BC 时,滑块1上的轻杆所受到的压力大小; (2)4个滑块全部滑上水平面后,相邻滑块之间的距离。 【答案】(1)3sin 4 F mg θ=(2)43d L = 【解析】 【详解】 (1)以4个滑块为研究对象,设第一个滑块刚进BC 段时,4个滑块的加速度为a ,由牛顿第二定律:4sin cos 4mg mg ma θμθ-?= 以滑块1为研究对象,设刚进入BC 段时,轻杆受到的压力为F ,由牛顿第二定律: sin cos F mg mg ma θμθ+-?= 已知tan μθ= 联立可得:3 sin 4 F mg θ= (2)设4个滑块完全进入粗糙段时,也即第4个滑块刚进入BC 时,滑块的共同速度为v 这个过程, 4个滑块向下移动了6L 的距离,1、2、3滑块在粗糙段向下移动的距离分别为3L 、2L 、L ,由动能定理,有: 21 4sin 6cos 32)4v 2 mg L mg L L L m θμθ?-??++= ?( 可得:v 3sin gL θ= 由于动摩擦因数为tan μθ=,则4个滑块都进入BC 段后,所受合外力为0,各滑块均以速度v 做匀速运动; 第1个滑块离开BC 后做匀加速下滑,设到达D 处时速度为v 1,由动能定理:

高中物理单元整合教学方法的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713272989.html, 高中物理单元整合教学方法的探索 作者:颜冬生 来源:《课堂内外·教师版》2017年第10期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工作者们对于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这一问题进行过无数次的探讨。物理教学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针对于物理教学来说,运用单元整合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在物理课堂中建设高效课堂。对于高中物理单元整合教学方法的探讨应该回归到当代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只有通过对现状的详细分析,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住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单元整合教学方法;高中物理;阅读教学;有效性分析 物理在学校教育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无论是在考试占据的比重还是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知识,其作用都十分重要。因此学好物理,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完成的任务。但是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物理教学的长远发展,因此改革高中物理教学也就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在相关的改进方法的深入探讨中,单元整合教学方法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对单元整合教学方法如何运用的分析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针对高中物理单元整合教学方法分析,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此不能穷尽所有的构建方法,而是从纷繁复杂的理论中摘选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构建方法。 一、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中物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与深思。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其教学现状十分不乐观。其中主要问题体现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这三大方面。下面笔者就这三方面谈下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1. 教学观念陈旧。教师的教学思路及观念陈旧落后,依然停留在“满堂灌”的教学思路上,如此陈旧的教育观,不仅不利于教学能力的提高,还不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错误的观念导致教师在实际授课中,采取放任、散漫的教学态度,学生们在课堂上没有积极性,十分不利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展开。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提不起精神来,再加上高中物理知识的抽象化,基本上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学不到太多的知识。 2. 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没有做及时的更新,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知道,科技在日新月异,这就决定教育教学也应该是及时变化创新的,但教学内容的陈旧,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这样会导致很多高考中要求的知识点不能被学生掌握,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知识盲区。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直线运动 1.2022年将在我国举办第二十四届冬奥会,跳台滑雪是其中最具观赏性的项目之一.某滑道示意图如下,长直助滑道AB 与弯曲滑道BC 平滑衔接,滑道BC 高h =10 m ,C 是半径R =20 m 圆弧的最低点,质量m =60 kg 的运动员从A 处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加速度a =4.5 m/s 2,到达B 点时速度v B =30 m/s .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 2. (1)求长直助滑道AB 的长度L ; (2)求运动员在AB 段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的I 大小; (3)若不计BC 段的阻力,画出运动员经过C 点时的受力图,并求其所受支持力F N 的大小. 【答案】(1)100m (2)1800N s ?(3)3 900 N 【解析】 (1)已知AB 段的初末速度,则利用运动学公式可以求解斜面的长度,即 2202v v aL -= 可解得:2201002v v L m a -== (2)根据动量定理可知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动量的该变量所以 01800B I mv N s =-=? (3)小球在最低点的受力如图所示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2C v N mg m R -= 从B 运动到C 由动能定理可知: 221122 C B mgh mv mv =-

解得;3900N N = 故本题答案是:(1)100L m = (2)1800I N s =? (3)3900N N = 点睛:本题考查了动能定理和圆周运动,会利用动能定理求解最低点的速度,并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最低点受到的支持力大小. 2.为确保行车安全,高速公路不同路段限速不同,若有一段直行连接弯道的路段,如图所示,直行路段AB 限速120km /h ,弯道处限速60km /h . (1)一小车以120km /h 的速度在直行道行驶,要在弯道B 处减速至60km /h ,已知该车制动的最大加速度为2.5m /s 2,求减速过程需要的最短时间; (2)设驾驶员的操作反应时间与车辆的制动反应时间之和为2s (此时间内车辆匀速运动),驾驶员能辨认限速指示牌的距离为x 0=100m ,求限速指示牌P 离弯道B 的最小距离. 【答案】(1)3.3s (2)125.6m 【解析】 【详解】 (1)0120120km /h m /s 3.6v ==,6060km /h m /s 3.6 v == 根据速度公式v =v 0-at ,加速度大小最大为2.5m/s 2 解得:t =3.3s ; (2)反应期间做匀速直线运动,x 1=v 0t 1=66.6m ; 匀减速的位移:2202v v ax -= 解得:x =159m 则x '=159+66.6-100m=125.6m . 应该在弯道前125.6m 距离处设置限速指示牌. 3.某型号的舰载飞机在航空母舰的跑道上加速时,发动机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5m/s 2,所需的起飞速度为50m/s ,跑道长100m .通过计算判断,飞机能否靠自身的发动机从舰上起飞?为了使飞机在开始滑行时就有一定的初速度,航空母舰装有弹射装置.对于该型号的舰载飞机,弹射系统必须使它具有多大的初速度? 【答案】不能靠自身发动机起飞 39/m s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速度位移公式求出达到起飞速度的位移,从而判断飞机能否靠自身发动机从舰上起飞. 根据速度位移公式求出弹射系统使飞机具有的初速度.

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册精讲精练学案(含答案)

1.物体和质点 (1)实际物体:都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并且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一般来说并不相同。 (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 (3)将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1.体积很小的物体都能看成质点( × ) 2.只有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才能看成质点( × ) 3.任何物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看成质点( √ ) 4.转动的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 × ) 解析:能否将物体看成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而不是取决于这一物体的大小、形状,当研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时,可以将其形状和大小忽略,将物体看成质点,同一物体有时能看成质点,有时不能看成质点,1、2、4错误,3正确。 答案:1.× 2.× 3.√ 4.×

2.参考系 (1)定义: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用来做参考的物体。 (2)参考系的选取 ①参考系可以任意选择,但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果往往不同; ②参考系选取的基本原则是使问题的研究变得简洁、方便。 宋代诗人陈与义乘船东行,在去襄邑的途中写下了《襄邑道中》一诗,根据图中诗句回答以下问题: 1.诗中“飞花”的参考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云不动”的参考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云与我倶东”的参考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两岸原野上落花缤纷,随风飞舞,“飞花”是以两岸为参考系的;“云不动”是说诗人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它们好像纹丝不动,说明云与船的位置不变,是以船为参考系的;“云与我俱东”是以两岸为参考系的,船向东行驶。 答案:1.两岸 2.船 3.两岸 3.坐标系 (1)建立目的: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建立方法: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往往以这条直线为x轴,在直线上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建立直线坐标系。 如图甲所示,冰场上的花样滑冰运动员,要描述他的位置,你认为应该怎样建立坐标系?如图乙所示,要描述空中飞机的位置,又应怎样建立坐标系? 甲乙 解析:描述运动员的位置可以以冰场中央为坐标原点,

高中物理专题复习之运动学

高中物理专题复习——运动学 [知识要点复习] 1.位移(s):描述质点位置改变的物理量,是矢量,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大小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长度。 2.速度(v):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这段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平均速度。 它只能粗略描述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快慢。 瞬时速度(v):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是标量。 3.加速度(a):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 矢量,单位m/s2。 4.路程(L ):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图像 (1)速度大小、方向不变 (2)图象 6.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加速度a 的大小、方向不变

2)图像 7.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物体从静止开始的自由运动。 8.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叫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惯性:物体保持原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情况无关;惯性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决定,质量大,惯性大。 9.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与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10.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性质相同,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方向不同、作用在两个不同且相互作用的物体上,可概括为“三同,两不同”。 11.超重与失重:当系统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其重力的现象叫超重;当系统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其重力的现象叫失重。 12. 曲线运动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它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即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 若用θ表示加速度a 与速度v0的夹角,则有:0°<θ<90°,物体做速率变大的曲线运动;θ=90°时,物体做速率不变的曲线运动;90° <θ<180°时,物体做速率减小的曲线运动。 1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a.等时性:合运动与分运动经历的时间相等; b.独立性:一个物体同时参与了几个分运动,各分运动独立进行,不受其它分运动的影响。 c.等效性:各分运动叠加起来与合运动规律有完全相同的效果。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算法则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指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3)运动分解的原则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与航天》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

[做一做]用图钉和细绳画椭圆 可以用一条细绳和两图钉来画椭圆.如图所示,把白纸钉在木板上,然后按上图钉.把细绳的两端系在图钉上,用一枝铅笔紧贴着细绳滑动,使绳始终保持张紧状态.铅笔在纸上画出的轨迹就是椭圆,图钉在纸上留下的痕迹叫做椭圆的焦点. [想一想]椭圆上某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与椭圆上另一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有什么关系? 2.开普勒第二定律 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板书)。 展示问题: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如果一颗行星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动,它在离太阳最近的位置(近日点)和最远的位置(远日点),哪点的速度比较大? 教师:如图所示,行星沿着椭圆轨道运行,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如果时间间隔相等,即t 1t 2=t 3t 4,那么面积A=面积B .由此可见,行星在远日点a 的速率最小,在近日点b 的速率最大. 3.开普勒第三定律 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板书)。 若用a 代表轨道的半长轴,T 代表公转周期,开普勒第三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比值k 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恒量.只与太阳有关。 参考资料:给出太阳系九大行星平均轨道半长轴和周期的数值,供课后验证。 [课堂探究]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播放九大行星沿各自轨道运动的课件,使学生对多数行星的轨道与圆十分接近有一个感性认识. 教师:实际上,多数行星的轨道与圆十分接近,所以在中学阶段的研究中能够按圆处理.开普勒三定律适用于圆轨道时,应该怎样表述呢? 1、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十分接近圆,太阳处在圆心; 2、对某一行星来说,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或线速度大小)不变,即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3、所有行星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行星 27.3220.3844月球 10.0424同步卫星 601884495海王星 306862869天王星 107591426土星 4333778木星 3.36×1018 687228火星 3.31×1018365149地球 3.35×1018225108金星 3.36×101887.9757水星 K 值 公转周期(天)半长轴(x106km)k T a 23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详解和答案

二、直线运动 一、知识网络 概念 1、质点: ⑴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⑵物体简化为质点的条件:只考虑平动或物体的形状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不计这两种情况。 2、位置、位移和路程 ⑴位置:质点在空间所处的确定的点,可用坐标来表示。 ⑵位移:描述质点位置改变的物理量,是矢量。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大小则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

⑶路程: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3、时间与时刻 ⑴时刻:在时间轴上可用一个确定的点来表示。如“第3秒末”、“第5秒初”等 ⑵时间:指两时刻之间的一段间隔。在时间轴上用一段线段来表示。如:“第2秒内”、“1小时”等 4、速度和速率 ⑴平均速度:①v=Δs/Δt ,对应于某一时间(或某一段位移)的速度。 ②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Δs 的方向相同。 ③公式2 0t v v v += ,只对匀变速直线运动才适用。 ⑵瞬时速度:①对应于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②当Δt 0时,平均速度的极限为瞬时速度。 ③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质点在那一时刻(或位置)的运 动方向。 ④简称速度 ⑶平均速率:①质点在某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 均速率。 ②平均速率是标量。 ③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才等于 平均速率。

④平均速率是表示质点平均快慢的物理量 ⑷瞬时速率:①瞬时速度的大小。 ②是标量。 ③简称为速率。 5、加速度 ⑴速度的变化:Δv =v t -v 0,描述速度变化的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⑵加速度:①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②公式:a =Δv/Δt 。 ③是矢量。 ④在直线运动中,若a 的方向与初速度v 0的方向相同,质点做匀加速运动;若a 的方向与初速度v 0的方向相反,质点做匀减速运动 6、匀速直线运动: ⑴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 移都相等,则称物体 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⑵匀速直线运动只能是单向运动。定义中的“相等时间”应理解为所要求达到的精度范围内的任意相等时间。 ⑶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它是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⑷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①t s v ,速度不随时间变化。

高中物理:《追及、相遇问题》精讲精练(1)

高中物理:《追及、相遇问题》精讲精练 【知识要点】 “追及”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常见的情形有两种: (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乙,一定能追上,追上 。 前有最大距离的条件:两物体速度 ,即v v 乙 甲 (2)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或匀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向匀加速运动的物体乙)存在一个能否追上的问题。 判断方法是:假定速度相等,从位置关系判断。 ①若甲乙速度相等时,甲的位置在乙的后方,则追不上,此时两者之间的距离最小。 ②若甲乙速度相等时,甲的位置在乙的前方,则追上。 ③若甲乙速度相等时,甲乙处于同一位置,则恰好追上,为临界状态。 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二者是否同时出发,是否从同一地点出发。 【典型例题】 (一).匀加速运动追匀速运动的情况: (开始时v1v2时,两者距离变小,相遇时满足x1= x2+Δx,全程只相遇(即追上)一次。 【例1】一辆值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以1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货车严重超载时,决定前去追赶,经过5.5 s后警车发动起来,并以2.5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但警车的行驶速度必须控制在90 km/h以内.问: (1)警车在追赶货车的过程中,两车间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2)警车发动后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货车? (二).匀速运动追匀加速运动的情况:

(开始时v1> v2):v1> v2时,两者距离变小;v1= v2时,①若满足x1< x2+Δx,则永远追不上, 此时两者距离最近;②若满足x1=x2+Δx,则恰能追上,全程只相遇一次;③若满足x1> x2+Δx, 则后者撞上前者(或超越前者),此条件下理论上全程要相遇两次。 【例2】一个步行者以6m/s的最大速率跑步去追赶被红绿灯阻停的公共汽车,当它距离公共汽 车25m时,绿灯亮了,车子以1m/s2的加速度匀加速起动前进,则() A.人能追上汽车,追车过程中共跑了36m B.人不能追上汽车,人和车最近距离为7m C.人不能追上汽车,自追车开始后人和车间距越来越大 D.人能追上汽车,追上车前人共跑了43m (三).匀减速运动追匀速运动的情况(同上) 【例3】A、B两列火车,在同轨道上同向行驶,A车在前,其速度v A=10 m/s,B车在后,其速度v =30 m/s.因大雾能见度低,B车在距A车700 m时才发现前方有A车,这时B车立即刹B 车,但B车要经过1 800 m才能停止.问A车若按原速度前进,两车是否会相撞?说明理 由. (四).匀速运动追匀减速运动的情况: 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仔细审题, 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同时注意v t 图象的应用。 【例4】(匀速追匀减速)如图所示,A、B两物体相距s=7 m时,A在水平拉力和摩擦力作用下, 正以v A=4 m/s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而物体B此时正以v B=10 m/s的初速度向右匀减 速运动,加速度a=-2 m/s2,求A追上B所经历的时 间.

高中物理专题汇编直线运动(一)含解析

高中物理专题汇编直线运动(一)含解析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直线运动 1.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当直升机悬停在离地面224m 高时,运动员离开飞机作自由落体运动,运动了5s 后,打开降落伞,展伞后运动员减速下降至地面,若运动员落地速度为5m/s ,取2 10/g m s =,求运动员匀减速下降过程的加速度大小和时间. 【答案】212.5?m/s a =; 3.6t s = 【解析】 运动员做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为2211 10512522 h gt m m = =??= 打开降落伞时的速度为:1105/50/v gt m s m s ==?= 匀减速下降过程有:22 122()v v a H h -=- 将v 2=5 m/s 、H =224 m 代入上式,求得:a=12.5m/s 2 减速运动的时间为:12505 3.6?12.5 v v t s s a --= == 2.如图所示,某次滑雪训练,运动员站在水平雪道上第一次利用滑雪杖对雪面的作用获得水平推力84N F =而从静止向前滑行,其作用时间为1 1.0s t =,撤除水平推力F 后经过2 2.0s t =,他第二次利用滑雪杖对雪面的作用获得同样的水平推力,作用距离与第一次相 同.已知该运动员连同装备的总质量为60kg m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恒为f 12N F =,求: (1)第一次利用滑雪杖对雪面作用获得的速度大小及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2)该运动员(可视为质点)第二次撤除水平推力后滑行的最大距离. 【答案】(1)1.2m/s 0.6m ; (2)5.2m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1f F F ma -= 运动员利用滑雪杖获得的加速度为 21 1.2m /s a = 第一次利用滑雪杖对雪面作用获得的速度大小 111 1.2 1.0m /s 1.2m /s v a t ==?=

运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的探讨

运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8-03-16T11:51:39.39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12月上作者:姚旭雷[导读] 教师要创新教学设计方式,运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探索性、创新性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由关键词、线框、符号等多种形式共同组成的的结构图,能有效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观念过于忽视单独一个知识单元的教学,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设计方式,运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 思维导图作为有效的图形和工具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起初它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记笔记方法,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运用全脑思维,加强记忆,随着人们对其运用在教育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多,思维导图被逐渐运用到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中。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工具,以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帮助学生激发大脑,使其进行发散性思考,而其被运用到教学中,可将教师头脑中教学方法、内容等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出来,提高教学质量。 一、反思传统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策划被称之为教学设计,这一过程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能够合理组织各教学元素,整体把握教学。而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通过长篇的文字以线性的方式展开,而且教学设计往往更重视微观设计,即一个课时的教学,只是被动地按照教材设计教学,各单元之间缺乏联系。教学视野过于狭窄,忽视了宏观教学设计和中观教学设计,没有将一个专题下的物理知识有效串联,如此片面的的教学设计必然会使得教学效率低下,难以帮助学生整合、统筹所学知识,完成系统的高中物理知识建构。 二、运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优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中物理教学而言,更有效的单元教学设计方法已经成为高中物理教师研究重点。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工具,可视化的图式表征方式有利于学生完成各物理概念、现象、规律等知识的建构。利用其搭建“支架”,理清高中物理各知识错综复杂的关系。表现在教师教学设计中,思维导图以关键词的形式能清晰展示各知识间的联系,教师可以整体把握相关知识,明确教学重点,设计出逻辑清新、层次分明的教学教案,并且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实时调整、修改教学,使得教学可视化、更具灵活性。同时,运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物理教学还能促进教师反思教学,在课前,教师通过交流讨论彼此设计的思维导图,相互分享教学经验和思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掌握物理学科背景知识、教学知识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知识等,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课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反馈情况,绘制反思型的思维导图,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推动自身教学不断的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三、运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 1.明确单元核心知识 在运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前,教师要首先明确单元模块下教学的核心知识,根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要求等梳理该教学单元的知识内容。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准确、完整的掌握教学单元知识内容,自身先建立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明确该单元各知识间的联系,准确抓住单元教学中重点、难点,合理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利用思维导图将其清晰明了的展示,省却长篇、大幅的文字讲解。 2.把握单元教学顺序 在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学习需求明确单元核心知识后,教师要合理组织安排相应的教学观点和经验,围绕单元核心知识进行编排,确定单元教学中知识主线,和教学顺序。在把握单元教学顺序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间的先决关系进行教学设计,要保证新的学习有以往的学习做支撑,并分析教学设计是否保证技能是按一定顺序教授,顺序是否连贯、是否完整,同时对于无关紧要的目标可将其去除或择期再教。按照这样的教学设计原理,教师可将高中物理学科教材中每一单元中各教学目标进行有序排列,确立单元教学中的顺序,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思维导图,促进教学顺利进行。例如:在磁场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明确如下图的教学顺序。 3.确立单元间课中教学顺序 在联系宏观教学设计,把握单元教学核心知识、围绕核心知识确立单元教学顺序和主线后,教师要把握学生学情,更加详细地设计课中教学顺序。在课程教学的设计中,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过往的认知规律,结合单元教学顺序,设计课时教学任务目标。分析学生以往学习的知识对其学习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是否有帮助,联系学生掌握的旧有知识,从后往前的编排课时教学顺序,完成“下位技能”至“上位技能”的转变。例如:在磁场相关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在以前的物理知识和现实生活中都有接触到与“磁场”相关的内容,如初中物理磁体间存在相互作用和高中物理学习电流磁效应等,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理解加入到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电流产生的磁场知识,通过定量的计算,让学生运用磁场的知识解决力学问题,结合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物理知识认知结构。帮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理清磁体与电流周围磁场方向的不同。 四、结语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已经成为众多教育者研究的重点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将思维导图应用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中也成为必然趋势。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也有利于教师合理进行教学设计,优化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结合课时教学、宏观教学,提高教学设计质量。运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明确单元核心知识、单元教学顺序、课中教学顺序,合理的利用思维导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全集直线运动

二、直线运动 1、质点: ⑴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⑵物体简化为质点的条件:只考虑平动或物体的形状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不计这两种情况。 2、位置、位移和路程 ⑴位置:质点在空间所处的确定的点,可用坐标来表示。 ⑵位移:描述质点位置改变的物理量,是矢量。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大小则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 ⑶路程: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3、时间与时刻 ⑴时刻:在时间轴上可用一个确定的点来表示。如“第3秒末”、“第5秒初”等 ⑵时间:指两时刻之间的一段间隔。在时间轴上用一段线段来表示。如:“第2秒内”、“1小时”等 4、速度和速率 ⑴平均速度:①v=Δs/Δt ,对应于某一时间(或某一段位移)的速度。 ②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Δs 的方向相同。 ③公式2 0t v v v += ,只对匀变速直线运动才适用。 ⑵瞬时速度:①对应于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②当Δt 0时,平均速度的极限为瞬时速度。 ③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质点在那一时刻(或位置)的运动方向。 ④简称速度 ⑶平均速率:①质点在某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 均速率。 ②平均速率是标量。 一、知识网络 概念

③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才等于平均速率。 ④平均速率是表示质点平均快慢的物理量 ⑷瞬时速率:①瞬时速度的大小。 ②是标量。 ③简称为速率。 5、加速度 ⑴速度的变化:Δv =v t -v 0,描述速度变化的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⑵加速度:①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②公式:a =Δv/Δt 。 ③是矢量。 ④在直线运动中,若a 的方向与初速度v 0的方向相同,质点做匀加速运动;若a 的方向与初速度v 0的方向相反,质点做匀减速运动 6、匀速直线运动: ⑴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都相等,则称物体 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⑵匀速直线运动只能是单向运动。定义中的“相等时间”应理解为所要求达到的精度范围内的任意相等时间。 ⑶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它是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⑷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①t s v = ,速度不随时间变化。 ②s=vt ,位移跟时间成正比关系。 ⑸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还可以用图象直观描述。 ①s-t 图象(位移图象):依据S = vt 不同时间对应不同的位移, 位移S 与时间t 成正比。所以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是过原点的一条倾斜的直线, 这条直线是表示正比例函数。而直线的斜率即匀速 直线运动的速度。(有tg α= =S t v )所以由位移图象不仅可以求出速度, 还可直接读出任意时间内的位移(t 1时间内的位移S 1)以及可直接读出发生任一位移S 2所需的时间t 2。 ②v-t 图象,由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不随时间而改变, 所以它 的速度图象是平行时间轴的直线。直线与横轴所围的面积表示质点的位移。 例题: 关于质点,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体积小就可以视为质点 (B)在研究物体运动时,其大小与形状可以不考虑时,可以视为质点 (C)物体各部分运动情况相同,在研究其运动规律时,可以视为质点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解析: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用一个有质量的点代表整个物体,以确定物体的位置、研究物体的运动,这是物理学研究问题时采用的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把物体视为质点是有条件的,条件正如选项(B)和(C)所说明的。 答:此题应选(B)、(C)。 例题: 小球从3m 高处落下,被地板弹回,在1m 高处被接住,则小球通过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分别是: (A)4m,4m (B)3m,1m (C)3m,2m (D)4m,2m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精讲精练(1).docx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德州一中高中物理必修一精讲精练(1)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 的,全部选对得4分,对而不全得2分。) 1.下列各组物理量中,都属于矢量的是 ( ) A .位移和时间 B .力和质量 C .质量和时间 D .力和位移 2.下面是位移时间、速度时间图象,其中反映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 3.关于弹力、摩擦力的正确说法是 ( ) A .物体之间有弹力,则必有摩擦力 B .物体之间有摩擦力,则必有弹力 C .摩擦力总是跟物体的重力成正比 D .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 4.关于速度和加速度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物体的速度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B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C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越大 D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就是它的速度方向 5.如图为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根据图作如下分析,(分别用 表示物体在 0—t 1时间内的速度与加速度;分别用 表示物体在t 1—t 2时间内的速度与加速度),分析正确的是 ( ) A .与方向相同,与方向相反 B .与方向相反,与方向相同 C .与方向相反,与方向相反 D .与方向相同,与方向相同 6.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下列关于惯性 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运动越快的物体,惯性越大 B .受合力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 C .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 D .静止的物体运动时惯性大 1υ1a 2υ2a 1υ2υ1a 2a 1υ2υ1a 2a 1υ2υ1a 2a 1υ2υ1a 2a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试题经典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试题经典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直线运动 1.2022年将在我国举办第二十四届冬奥会,跳台滑雪是其中最具观赏性的项目之一.某滑道示意图如下,长直助滑道AB 与弯曲滑道BC 平滑衔接,滑道BC 高h =10 m ,C 是半径R =20 m 圆弧的最低点,质量m =60 kg 的运动员从A 处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加速度a =4.5 m/s 2,到达B 点时速度v B =30 m/s .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 2. (1)求长直助滑道AB 的长度L ; (2)求运动员在AB 段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的I 大小; (3)若不计BC 段的阻力,画出运动员经过C 点时的受力图,并求其所受支持力F N 的大小. 【答案】(1)100m (2)1800N s ?(3)3 900 N 【解析】 (1)已知AB 段的初末速度,则利用运动学公式可以求解斜面的长度,即 22 02v v aL -= 可解得:22 1002v v L m a -== (2)根据动量定理可知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动量的该变量所以 01800B I mv N s =-=? (3)小球在最低点的受力如图所示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2C v N mg m R -= 从B 运动到C 由动能定理可知: 221122 C B mgh mv mv = -

解得;3900N N = 故本题答案是:(1)100L m = (2)1800I N s =? (3)3900N N = 点睛:本题考查了动能定理和圆周运动,会利用动能定理求解最低点的速度,并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最低点受到的支持力大小. 2.质量为2kg 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做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F ,其运动的 图象如图所示取 m/s 2,求: (1)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水平推力F 的大小; (3)s 内物体运动位移的大小. 【答案】(1)0.2;(2)5.6N ;(3)56m 。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题意可知,由v-t 图像可知,物体在4~6s 内加速度: 物体在4~6s 内受力如图所示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联立解得:μ=0.2 (2)由v-t 图像可知:物体在0~4s 内加速度: 又由题意可知:物体在0~4s 内受力如图所示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代入数据得:F =5.6N

高中物理主题单元课程开发实践

主题单元课程是基于校本课程开发而提出的学科型课程开发活动,主题单元课程提高了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促进了学科知识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学生能有更多机会学到与生活、社会和科学相联系的知识,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一、主题单元课程的界定 主题单元课程与校本课程没有本质区别。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活动方式看,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课程改编主要是指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具体的课堂情境。因此,主题单元课程开发属于课程改编的范畴,它是教师对自己所使用的教材在(1)目的;(2)内容选择;(3)组织实施;(4)学习体验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增加、删减和改变顺序与重点等形成更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和需要的课程形式。因此,主题单元课程开发的目标、方式、内容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互通的,并没有绝对界限。 我校在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中,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将校本课程开发分为“学科教育系列”和“创新教育系列”两大类。学科教育系列校本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内容,以各学科知识为基础,力求从知识体系构建;学习方法指导;教学方法改革三个方面建立起符合本校实际和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为此,我们确定以高中物理学科作为学科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科目之一,由物理教研组实施研发的主题单元课程将为学科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实践经验。 二、物理主题单元课程开发的程序 主体单元课程开发必须依据一定规范的程序进行,形成有目标、有内容、有实施过程、有课时规划、有评估的课程模块。现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为例,简述主题单元课程开发。 1.拟定单元课程目标。根据学科单元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确定单元课程的主题,而主题就是能够统领或主导本单元所有知识的核心内容,并围绕这一主题设计课程目标。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章的核心内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而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是通过对斜面上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探究从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既有逻辑推理,又有数学演算,更有实验验证,具有丰富的科学探究方法。因而,确定本章主题单元课程为:探寻“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具体目标为:(1)通过对伽利略的研究过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方法;(2)通过对伽利略的研究过程中的推理、假设、实验进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实验操作的技能;(3)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完成“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验证伽利略对斜面实验的外推结论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选择单元课程内容。单元课程内容是以本单元主干知识为主,注重对知识的获得与应用过程的体现,注重与其他学科间的融合。 3.单元课程内容的实施。单元课程内容的实施就是组织单元课程的教学活动,根据确定的课程内容及顺序,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活动。 4.课时规划。课时规划就是根据课程实施内容,合理规划教学实施的时段。如,本单元课程实施分三个时段:课程内容1和2为一课时;3为一课时;4和5为一课时。 5.评价与修订。评价与修订就是对课程内容选择、实施过程、教学效果、学生成长等方面进行测评或反思,及时反馈信息,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修改、完善,从而有效促进课程的发展。 三、主题单元课程开发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强调主题单元课程开发既要注重学科内容的相互渗透,更要注重教与学方法上的多样性。主题单元课程不是单一知识点的教学,而应是对某一部分系统

高中物理专题:描述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

高中物理专题:描述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 一.知识点 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路程位移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率瞬时速率加速度轨迹图像位移图像速度图像 二.典例解析 1.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的区别,平均到瞬时的过渡 平均速度: s v t =平均速率: l v t = ①路程一般大于位移的大小,故平均速率一般大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当质点作单向直线运动时(不一定匀速),平均速率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②当t趋于0时,平均值转化为瞬时值(近似替代思想——极限法) 当t趋于0时,s的大小与L趋于相等(化曲为直思想——微元法) 【例1】光电门测速 用如图所示的计时装置可以近似测出气垫导轨上滑块的瞬时速 度.已知固定在滑块上的遮光条的宽度为4.0mm,遮光条经过光电门的遮光时间为0.040s.则滑块经过光电门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 A.0.10m/s B.100m/s C.4.0m/s D.0.40m/s 2.参考系和相对运动 巧选参考系;非惯性系中引进惯性力 【例2】水面追帽子 一小船在河水中逆水划行,经过某桥下时一草帽落入水中顺流而下,2分钟后划船人才发现并立即掉头追赶,结果在桥下游60米追上草帽,求水流速度.(设掉头时间不记,划船速度及水流速度恒定)(答案:0.5m/s,以帽子为参考系,小船来回做等速率运动,时间相等.另问:能求出划船的速度吗?) 【例3】竖直球追碰

如图所示,A 、B 两球在同一竖直线上,相距H=15m ,B 球离地面h. 某时刻释放A 球,1s 后释放B 球,要使A 球能在B 球下落的过程中追上B 球, 则h 应满足什么条件?重力加速度取g=10m/s 2(答案:不小于5m ) 如图所示,A 、B 两球在同一竖直线上,相距H ,B 球离地面h=5m.设B 球与地面碰撞过程中没有能量损失,若两球同时释放,要使A 球能在B 球反弹后上升的过程中与B 球相碰,则H 应满足什么条件?(答案:0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精讲精练(1)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德州一中高中物理必修一精讲精练(1)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 的,全部选对得4分,对而不全得2分。) 1.下列各组物理量中,都属于矢量的是 ( ) A .位移和时间 B .力和质量 C .质量和时间 D .力和位移 2.下面是位移时间、速度时间图象,其中反映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 3.关于弹力、摩擦力的正确说法是 ( ) A .物体之间有弹力,则必有摩擦力 B .物体之间有摩擦力,则必有弹力 C .摩擦力总是跟物体的重力成正比 D .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 4.关于速度和加速度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物体的速度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B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C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越大 D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就是它的速度方向 5.如图为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根据图作如下分析,(分别用 表示物体在 0—t 1时间内的速度与加速度;分别用 表示物体在t 1—t 2时间内的速度与加速度),分析正确的是 ( ) A .与方向相同,与方向相反 1υ1a 2υ2a 1υ2υ1a 2 a

B .与方向相反,与方向相同 C .与方向相反,与方向相反 D .与方向相同,与方向相同 6.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下列关于惯性 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运动越快的物体,惯性越大 B .受合力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 C .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 D .静止的物体运动时惯性大 7.关于运动状态与所受外力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 .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一定做匀速运动 B .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一定做变速运动 C .物体受到不为零的恒定合外力时,物体一定做匀变速运动 D .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方向,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 8.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若第1秒内物体通过的位移是0.5m ,则第2s 内通 过的位移是 ( ) A .0.5m B .1.5m C .2.0m D .3.5m 9.跳高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大于地面对运动员的弹力 B .地面对运动员的弹力大于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 C .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大于运动员的重力 D .地面对运动员的弹力等于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 10.如图所示,当人向后退一步后,人与重物重新保持静止,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地面对人的摩擦力减小 B .地面对人的摩擦力增大 C .人对地面的压力增大 D .人对地面的压力减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24分。把正确答案填写在题中的横线上) 11.桂林某一学生去北京某高校上学,他托运的行李到北京后与在桂林时比较,行李的质 1υ2υ1a 2a 1υ2υ1a 2a 1υ2υ1a 2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