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配筋计算

柱配筋计算
柱配筋计算

柱的总配筋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ρ= A(s)/ A。在这里,括号实际上是一个角标记,与下面相同。其中(a)是拉伸或压缩区域中纵向钢筋的截面积;

增强比是影响构件的机械特性的参数。配筋率的控制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方式,而不会出现过度配筋破坏和较少的配筋破坏。增强比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控制最小配筋比率是为了防止较少配筋的失效,这是脆性失效,应在设计中避免。

剪跨比不好的原因及设计中应采取的措施如下

(1)通常,力矩M和剪力V存在于框架的柱端。根据柱的剪切跨度比λ= m /`VH_ O'来确定该柱为长柱,短柱还是非常短的柱_ O`是平行于弯矩M的柱截面的有效高度。λ> 2 (当列弯曲点位于列高'h_ O'中间为'H'_ o` /`h_时称为长列; 1.5 <λ≤2称为短列;λ≤1.5称为极短列。

(2)在高层建筑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外框架框架和内芯管结构中,由于设备地板的设置,地板高度低和立柱大,在某些项目中难以避免短柱部分。

普通三层框bai架(无抗震层高3-3.2米)可以每4-5个平du方设一个zhi柱截面为400*350,4Ф22+4Ф20 Ф10◎200/100的框架柱。顶层柱可变为dao300*300跨度5米的框架梁(梁上无梁上柱及重力墙的较重结构)截面为400*300,5Ф22 n2Ф16 Ф10◎200/100的框架梁

连续梁为350*300 5Ф20 n2Ф12 Ф10◎200/100

连续梁与框架梁的间距为2.5米

板为8cm的双向配筋板Ф12

注:以上为估计值,本人不承担任何责任及连带责任

梁板柱配筋计算书

截面设计 本工程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根据延性框架设计准则,截面设计时,应按照“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对内力进行调整。 框架梁 框架梁正截面设计 非抗震设计时,框架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为: M u 1 s f c bh02(9-1-1)抗震设计时,框架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为: M u E 1 s f c bh02 / RE(9-1-2)因此,可直接比较竖向荷载作用下弯矩组合值M 和水平地震作用下弯矩组合值M 乘以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后RE的大小,取较大值作为框架梁截面弯矩设计值。即 M Max M u , RE M uE(9-1-3)比较 39 和表 43 中的梁端负弯矩,可知,各跨梁端负弯矩均由水平地震作用 控制。故表 39 中弯矩设计值来源于表 43,且为乘以RE后的值。 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跨中截面按T 形截面计算。 T 形截面的翼缘计算宽度应按下列情况的最小值取用。 AB 跨及 CD 跨: b f 1 3l0 =7.5/3=2.5m; b f b s n0.3 [ 4.20.5 (0.25 0.3)] 4.2m b f b12h f0.3 12 0.3 1.86m h f h00.1 , 故取b f =1.86m 判别各跨中截面属于哪一类T 型截面:一排钢筋取 h0=700-40=660mm,

两排钢筋取 h0=700-65=635mm, 则 f c b f h f h0h f 2=14.3×1860×130×(660-130/2) =2057.36kN.m 该值大于跨中截面弯矩设计值,故各跨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 形截面。BC 跨: b f 1 3l0 =3.0/3=1.0m; b f b s n =0.3+8.4-0.3=8.4m; b f b12h f 0.312 0.131.86m ; h f h00.1, 故取b f =1m 判别各跨中截面属于哪一类T 型截面: 取h0=550-40=510mm, 则 f c b f h f h0 h f 2=14.3 ×1000×130×( 510-130/2)=827.26kN.m 该值大于跨中截面弯矩设计值,故各跨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 形截面。各层各跨框架梁纵筋配筋计算详见表 49 及表 50。 表格 49 各层各跨框架梁上部纵筋配筋计算 层号 AB 跨BC 跨CD 跨 -MABz-MABy-MBCz-MBCy-MCDz-MCDy 负弯矩 M ( kN·m)-213.6-181.8-188.86-188.86-181.18-213.6 M bh0.1140.0970.1010.1010.0970.114 1 f c0 s2 1(12s ) 0.1210.1020.1070.1070.1020.121 4 0.9710.9490.9470.9470.9490.971 s 0. 5 1(12s ) 配筋 As(m m2)925.84803.52839.35839.35803.52925.84实配钢筋3C203C203C203C20 3 负弯矩 M ( kN·m)-370.84-319.2-347.48-347.48-319.92-370.84

最新2.4板配筋计算汇总

2.4板配筋计算

2.4 板配筋计算 2.4.1 楼板厚度的确定 房间楼板短跨方向最大为6000mm ,梁、板用C25混凝土,柱用C30混凝土 , 111 1h ~~6000120~150********L mm ????==?= ? ????? ,则取板厚t=120mm 。 2.4.2 荷载计算 恒荷载标准值: 客房、过道、其余的房间: 25mm 水磨石面层 20.02525=0.625kN/m ? 30mm 水泥砂浆找平层 20.0320=0.60kN/m ? 120mm 现浇混凝土楼板 20.1225=3kN/m ? 20mm 厚石灰砂浆抹底 20.0217=0.34kN/m ? 恒荷载标准值: 合计:24.6kN/m 卫生间、厨房: 20mm 防滑地砖 20.0222=0.44kN/m ? 30mm 水泥砂浆找平层 20.0320=0.60kN/m ? 120mm 现浇混凝土楼板 20.1225=3kN/m ? 恒荷载标准值: 合计:24.04N/m k 活荷载标准值: 根据规范卫生间取2k q 2.5/kN m =,其它的地方取2k q 2.0/kN m =,由于 4.6 2.3 2.82 k k g q ==< 则是活载起控制作用。

2.4.3 内力计算 按弹性方法进行内力计算,双向板恒活载设计值计算计算结果见表1;板弯矩计算计算结果见表2 ,板配筋计算计算结果见表3,板跨中配筋计算见表4。板支座配筋计算见表5. 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 尽量用二级钢包括直径φ10(目前供货较少)的二级钢,直径≥12的受力钢筋,除吊钩外,不得采用一级钢。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间距尽量用200。(一般跨度小于6.6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跨度小于2米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拉通筋均应按受拉搭接钢筋。 在进行板的计算的同时,当板的长边比去短边大于2的为单向板,小于2的为双向板,双向板则可根据混凝土下册后面附录的表格查询系数,即可求得长向和短边方向的弯矩,则可根据弯矩求出所需配置的钢筋。在计算中四边的连接情况,可简化成当板下沉,如卫生间、厨房等,则看为四边简支,当板没有下沉时,则按四边固定计算。 单向板当板下沉时,可简化成两端固定的简支梁,当板没有下沉,则可看作时两边固定的梁,则配置短边的钢筋,长向的钢筋按构造配筋。 在下面计算中举一块双向板计算过程,其余的用表格表示。 板结构布置图如下,共有21块板。

柱配筋计算

柱配筋计算 1)如果随意放大梁的配筋,有可能会导致梁的配筋率大于1%,此时按照规范要求是需要进行双排布置钢筋的,这时候由于as发生了变化,as相比原来配筋计算时用到的as增大,导致受压区高度h0变小,这样实际上可能会导致增加的钢筋量有可能达不到用新的as计算的钢筋量,可能造成计算配筋结果偏小。 2)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支座处的梁受拉配筋会导致梁端计算的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发生变化,有可能无法满足规范要求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或者构造配筋要求,这样就无法保证梁构件的延性。原来计算出的受拉、受压面积是按照对应抗震等级要求下的构造面积及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双控的结果。 3)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支座处的梁受拉配筋会导致梁端部实际受弯承载力变大,对于强柱弱梁的实现不利。软件中强柱弱梁的处理是按照柱端部地震作用组合下的弯矩乘以对应抗震等级下的调整系数,得到柱计算配筋。实际上梁的实际受弯承载力还应该包括在翼缘范围内板钢筋的作用,仅按照直接放大柱端组合弯矩调整系数方式很难实现强柱弱梁,如果再增大梁端受拉钢筋,由于柱钢筋不变,会进一步导致强柱弱梁更难以实现。

4)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支座处梁受拉配筋会导致梁端部实际受弯承载力变大,这也不利于梁端塑性铰机制的出现。有可能由于钢筋的增加导致梁端部实际受弯承载力大于跨中,出现梁出现塑性铰时跨中先于支座部位。规范中对梁配筋要求梁跨中弯矩不小于按照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也是期望在竖向荷载下,梁跨中受弯承载力高于支座部位。如果加大梁端计算钢筋,规范这条有可能就名存实亡了。 5)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支座处梁受拉配筋,增大到当实际配筋大于2%时,梁端加密区的最小直径要增大2mm,因此,如果增加钢筋量有可能会导致对箍筋的配置有一定的影响,这容易被设计师忽略掉。

钢筋理论重量表及计算公式模板

钢筋理论重量表、计算公式 用钢筋直径(mm)的平方乘以0.00617 0.617 是圆 10 钢筋每米重量。钢筋重量与直径(半径)的平方成正比。 G=0.617*D*D/100 每米的重量(Kg)=钢筋的直径(mm)×钢筋的直径(mm)×0.00617 其实记住建设工程常用的钢筋重量也很简单φ6=0.222 Kgφ6.5=0.26kgφ8=0.395kgφ10=0.617kgφ12=0.888kgΦ14=1.21kgΦ16=1.58kgΦ18=2.0kgΦ24=2.47k gΦ22=2.98kgΦ25=3.85kgΦ28=4.837kg............ Φ12(含 12)以下和Φ28(含 28)的钢筋一般小数点后取三位数,Φ14 至Φ25 钢筋一般小数点后取二位数 Φ6=0.222KgΦ8=0.395Φ10=0.617KgΦ12=0.888KgΦ14=1.21Kg Φ16=1.58KgΦ18=2KgΦ20=2.47Kg Φ22=3Kg Φ25=3.86Kg 我有经验计算公式,你自己计算一个表格就可以了。也可以去买一本有表格的书,用起来也很方便的。

钢材理论重量计算简式 材料名称理论重量W(kg/m) 扁钢、钢板、钢带W=0.00785×宽×厚 方钢W=0.00785×边长 2 圆钢、线材、钢丝W=0.00617×直径 2 钢管W=0.02466×壁厚(外径--壁厚) 等边角钢W=0.00785×边厚(2边宽--边厚) 不等边角钢W=0.00785×边厚(长边宽+短边宽--边厚) 工字钢W=0.00785×腰厚[高+f(腿宽-腰厚)] 槽钢W=0.00785×腰厚[高+e(腿宽-腰厚)] 备注 1、角钢、工字钢和槽钢的准确计算公式很繁,表列简式用于计算近似值。 2、f 值:一般型号及带 a 的为 3.34,带 b 的为 2.65,带 c 的为 2.26。 3、e 值:一般型号及带 a 的为 3.26,带 b 的为 2.44,带 c 的为 2.24。 4、各长度单位均为毫米 1

桩配筋计算书

桩配筋计算书 桩配筋计算依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一、配筋参数 桩按均匀方式配筋. 受拉钢筋圆心角为120度,受压钢筋圆心角为90度. 砼标号为C30,弯曲抗压强度为14.3MPa. 钢筋级别为HRB 400级,直径20,强度设计值为360MPa. 桩直径为800mm,砼保护层厚50mm. 螺旋筋级别为HRB 335级,直径10@200 加强筋级别为HRB 335级,直径16@2000 二、内力参数 正弯矩计算值为0kN-m,弯矩放大系数为1.25,故正弯矩设计值=0 x 1.25=0 kN-m. 负弯矩计算值为1282kN-m,弯矩放大系数为1.25,故负弯矩设计值=1282 x 1.25=1603 kN-m. 轴力设计值为0kN. 剪力设计值为427kN. 三、配筋计算结果 计算依据如下:

分别按最大正负弯矩计算配筋,取钢筋面积的最大值并满足0.2%的最小配筋率. 先按最大正弯矩配筋: 先按a<=0.62的公式计算a 将相关数据代入(3)式,得到关于砼受压区圆心角a的方程: 2/3×(3a-1.25)×sin3(3.14159×a)+350.00/400.00×[sin(2×3.14159×a)/(2×3.14159)-a]×{sin(3.14159×a)+sin[3.14159×(1.25-2a)]}-3.14159×0.0×1.25/(14.30×

502654.80×400.00)×(3a-1.25)=0 用牛顿迭代法计算,得a为: a=0.000 砼受压区圆心角=0.170(度) b=0.53 由于a≤0.62,所以应按(4)式计算配筋率p,有: p=14.30/[(3×0.000-1.25)×360.00]×{-0.000×[1-sin(2×3.14159×0.000)/(2×3.14159×0.000)]} 计算得p的值为: p=0.00% 根据(7)式计算得As的值为: As=0.000000×502654.80=0.00mm2 由于Asr<0.002×3.14159×400.00×400.00=0.002×502654.80=1005.31,故应按最小配筋率配筋,即: As=1005.31mm2 再按最大负弯矩配筋: 先按a<=0.62的公式计算a 将相关数据代入(3)式,得到关于砼受压区圆心角a的方程: 2/3×(3a-1.25)×sin3(3.14159×a)+350.00/400.00×[sin(2×3.14159×a)/(2×3.14159)-a]×{sin(3.14159×a)+sin[3.14159×(1.25-2a)]}-3.14159×1282300000.0×1.25/(14.30×502654.80×400.00)×(3a-1.25)=0 用牛顿迭代法计算,得a为: a=0.335 砼受压区圆心角=120.779(度) b=0.53 由于a≤0.62,所以应按(4)式计算配筋率p,有:

柱钢筋工程量计算

第4章柱钢筋工程量计算 第一节柱的平面表示方法 一、列表注写方式 用表格的方式将柱的名称、起止标高、几何尺寸、配筋数值、箍筋类型等内容在图纸上注写出来,就是列表注写方式,见图4.1和表4.1。 图4.1 柱的列表注写方式例图

表4.1 柱的列表注写方式例表在实际工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柱,我们把柱分为如下类型,见表4.2: 表4.2 柱的类型 二、截面注写方式 在同一编号的柱中选择一个截面放大到能看清的比例,直接注写柱的名称、起止标高、几何尺寸、配筋数值、箍筋类型等内容,就是截面注写方式,见图4.2

图4.2 柱平法截面注写方式 图4.2中,KZ1集中标注表达的意思是: 750×700:表示柱的截面尺寸,750(宽)x700(高); 26二级25:表示全部纵筋26根直径为25的二级钢; φ10@100/200:表示柱的箍筋直径为10的一级钢,加密区间距为100,非加密区间距为200。第二节柱钢筋工程量计算规则 一、柱要计算哪些钢筋量 柱要计算的钢筋量见图4.3 图4.3 柱要计算的钢筋量

二、柱纵筋的计算规则 (一)基础层纵筋计算 ①柱直接生根于基础板 柱直接生根于基础板,一般有两种情况。下面我们分别介绍这两种情况柱基础插筋的计算方法。 情况一:基础板厚度小于2m,见图4.4; 图4.4基础板厚<2m的基础插筋配置图 从图4.4可知: 基础插筋长度=弯折长度a十竖直长度h1+非连接区h n/3+L IE 式中,a的取值由h1和锚固长度L aE决定; h1指基础高度h—基础保护层厚度; h n指基础相邻层的净高(层高—梁高); L IE指搭接长度(搭接率为50%时,搭接长度L IE= 1.4L aE;搭接率为25%时,搭接长度L IE= 1.2L aE。 情况二:基础板厚度大于等于2m,见图4.5;

柱配筋计算

柱的配筋如何计算如图 柱截面尺寸600*600 角筋: 4根直径25的二级钢筋 每边中间配有3根直径22的二级钢筋箍筋:直径8的一级钢筋@100/150 第一层100---106.5 第二层106.5---113 请说明计算公式谢谢 保护层厚度20mm 请给出各个钢筋的用量多少谢谢~

· 柱正截面单向偏心受力承载力计算书 1 已知条件 柱截面宽度b=600mm,截面高度h=600mm,纵向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缘距离as=35mm,弯矩平面内计算长度l0x=4000mm,弯矩平面外计算长度l0y=40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C30,纵向钢筋强度设计值fy=360MPa,非抗震设计,截面设计压力N=500kN,设计弯矩M=300kN·m,截面下部受拉,计算配筋面积。 2 配筋计算 构件截面特性计算

A=360000mm2, Ix=10800000000.0mm4, Iy=10800000000.0mm4 ix=173.2mm, iy=173.2mm 查混凝土规范表4.1.4可知 fc=14.3MPa 由混凝土规范6.2.6条可知 α1=1.00 β1=0.80 由混凝土规范公式(6.2.1-5)可知混凝土极限压应变 εcu=0.0033 由混凝土规范表4.2.5可得钢筋弹性模量 Es=200000MPa 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ξb=0.518 截面面积 A=bh

=600×600 =360000mm2 截面有效高度 h0=h-as=600-35=565mm 根据混凝土规范表6.2.15可得轴心受压稳定系数 φ=1.000 轴心受压全截面钢筋面积 A's=0.00mm2 根据混凝土规范6.2.3条,判断是否需要考虑轴压力在挠曲杆件中产生的附加弯矩 N/(fcA)=500000/(14.3×360000)=0.10 ≤0.9 M1/M2=0.00/300=0.00 ≤0.9 lc/i=4000/173.2=23.1 ≤34-12(M1/M2)=34-12×(0/300)=34 不需要考虑轴压力在挠曲杆件中产生的附加弯矩影响

10框架柱的配筋计算10教程

框架柱的配筋计算 选取第一层柱进行计算和配筋: 1.柱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柱的配筋采用对称式(以利于不同方向的地震作用),为便于施工,柱子纵向钢筋绑扎接头,应避开箍筋加密区。搭接、锚固及截断见混凝土结构施工整体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 柱截面尺寸为550550mm mm ?,'35s s a a mm ==,055035515h mm =-=。 (1)确定钢筋和混凝土的材料强度及几何参数 采用30C 混凝土,2300/y f N mm =,214.3/c f N mm =,采用335HRB 级钢筋, '2300/y y f f N mm ==,21.43/t f N mm =,1 1.0α=,0.55b ξ=。 a. A 轴线外柱 查柱组合表可以知道A 轴线外柱 max 129.72M KN m =?,max 1322.85N KN =。 (2)判断大小偏心受压 0.50.514.35505502162.88b c N f A KN ==???= 0.52162.88 1.64 1.01322.851322.85 b c N f A N ===>,截面破坏时为大偏心受压破坏。 原始偏心距 3 0129.7210981322.85 M e mm N ?=== 附加偏心距 550 18.32030 30 a h e mm ===<,取20a e mm = 初始偏心距 i 09820118a e e e mm =+=+= 1max max 0.52162.88 1.64 1.0132 2.85 b c N f A N N ξ= ===>,取1 1.0ξ= 0 2 1.150.01 1.150.01 6.0 1.09 1.0l h ξ=-=-?=>,取2 1.0ξ= 底层框架柱的计算长度为 00 1.03300 33006.05550 l H l h == ==>所以需要考虑偏心距增大系数220120 1 11()1 6.0 1.0 1.0 1.11118 14001400515i l e h h ηξξ=+ =+???=?? /2 1.11118550/235370.98i s e e h a mm η=+-=?+-= (3)求s A 和's A

SATWE配筋简图有关数字说明

一、 SATWE 配筋简图有关数字说明 1.1 梁 1.1.1砼梁和劲性梁 1 3 21321Ast VTAst Asm Asm Asm As As As GAsv ----- 其中: As1、As2、As3为梁上部(负弯矩)左支座、跨中、右支座的配筋面积(cm2); Asm1、Asm2、Asm3表示梁下部(负弯矩)左支座、跨中、右支座的配筋面积(cm2); Asv 表示梁在Sb 范围内的箍筋面积(cm2), 取抗剪箍筋Asv 与剪扭箍筋Astv 的大值; Ast 表示梁受扭所需要的纵筋面积(cm2); Ast1表示梁受扭所需要周边箍筋的单根钢筋的面积(cm2)。 G ,VT 分别为箍筋和剪扭配筋标志。 梁配筋计算说明: (1)对于配筋率大于1%的截面,程序自动按双排筋计算,此时,保护层取60mm ; (2)当按双排筋计算还超限时,程序自动考虑压筋作用,按双筋方式配筋; (3)各截面的箍筋都是按用户输入的箍筋间距计算的,并按沿梁全长箍筋的面积配 箍率要求控制。 若输入的箍筋间距为加密区间距,则加密区的箍筋计算结果可直接参考使 用,如果非加密区与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同,则应按非加密区箍筋间距对计算 结果进行换算; 若输入的箍筋间距为非加密区间距,则非加密区的箍筋计算结果可直接参 考使用,如果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同,则应按加密区箍筋间距对计 算结果进行换算。

1.1.2 钢梁 R1-R2-R3 其中: R1表示钢梁正应力与强度设计值的比值F1/f; R2表示钢梁整体稳定应力与强度设计值的比值F2/f; R3表示钢梁剪应力与抗剪强度设计值的比值F3/fv。 其中F1,F2,F3,的具体含义: F1=M/(Gb Wnb) F2=M/(Fb Wb) F3(跨中)=V S/(I tw), F3(支座)=V/Awn 1.2. 柱 1.2.1 矩形混凝土柱和劲性柱 在左上角标注:(Uc)、在柱中心标柱:Asv、在下边标注:Asx、在右边标注: Asy、引出线标注:As_corner As_corner ( Asx 其中: As_corner为柱一根角筋的面积,采用双偏压计算时,角筋面积不应小于此值,采用单偏压计算时,角筋面积可不受此值限制(cm2); Asx,Asy分别为该柱B边和H边的单边配筋,包括角筋(cm2); Asv 表示柱在Sc范围内的箍筋; Uc 表示柱的轴压比。 柱配筋说明: (1)柱全截面的配筋面积为:As=2*(Asx+Asy) - 4*As_corner; (2)柱的箍筋是按用户输入的箍筋间距计算的,并按加密区内最小体积配箍率要求控制; (3)柱的体积配箍率是按双肢箍形式计算的,当柱为构造配筋时,按构造要求的体积配箍率计算的箍筋也是按双肢箍形式给出的。

结构设计梁柱配筋计算

结构设计梁柱配筋计算 有一句很流行的口头禅:“算不清加钢筋”,当然这是一句笑谈,但是这也反映出,很多设计师认为实际配筋量只要大于软件计算输出的配筋量结构就没有问题,因此,就随意的放大配筋,尤其当结构比较复杂时,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但这样直接放大配筋真的都是对结构安全性有利的吗?正如“肉要长对地方一样,长不对地方就是赘肉”一个道理,加钢筋不能盲目乱加,如果加的不合理反而会对结构不利。下面以加大梁、柱这两类构件计算配筋作为最终实配钢筋而引起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弊端。 ▋直接放大梁的计算配筋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如果随意放大梁的配筋,有可能会导致梁的配筋率大于1%,此时按照规范要求是需要进行双排布置钢筋的,这时候由于as发生了变化,as相比原来配筋计算时用到的as增大,导致受压区高度h0变小,这样实际上可能会导致增加的钢筋量有可能达不到用新的as计算的钢筋量,可能造成计算配筋结果偏小。

2)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支座处的梁受拉配筋会导致梁端计算的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发生变化,有可能无法满足规范要求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或者构造配筋要求,这样就无法保证梁构件的延性。原来计算出的受拉、受压面积是按照对应抗震等级要求下的构造面积及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双控的结果。 3)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支座处的梁受拉配筋会导致梁端部实际受弯承载力变大,对于强柱弱梁的实现不利。软件中强柱弱梁的处理是按照柱端部地震作用组合下的弯矩乘以对应抗震等级下的调整系数,得到柱计算配筋。实际上梁的实际受弯承载力还应该包括在翼缘范围内板钢筋的作用,仅按照直接放大柱端组合弯矩调整系数方式很难实现强柱弱梁,如果再增大梁端受拉钢筋,由于柱钢筋不变,会进一步导致强柱弱梁更难以实现。 4)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支座处梁受拉配筋会导致梁端部实际受弯承载力变大,这也不利于梁端塑性铰机制的出现。有可能由于钢筋的增加导致梁端部实际受弯承载力大于跨中,出现梁出现塑性铰时跨中先于支座部位。规范中对梁配筋要求梁跨中弯矩不小于按照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也是期望在竖向荷载下,梁跨中受弯承载力高于支座部位。如果加大梁端计算钢筋,规范这条有可能就名存实亡了。 5)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支座处梁受拉配筋,增大到当实际配筋大于2%时,梁端加密区的最小直径要增大2mm,因此,如果增加钢筋量有可能会导致对箍筋的配置有一定的影响,这容易被设计师忽略掉。 ▋放大柱的计算配筋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柱的纵筋面积,会造成本层的抗剪承载力发生变化,有可能引起新的抗剪承载力薄弱层。在SATWE中计算楼层抗剪承载力之

框架柱配筋设计

框架柱配筋设计 1.纵向钢筋 1.1纵向钢筋直径及根数(非抗震) (1)纵筋直径 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砼规》9.3.1第1条) (2)纵筋根数 圆柱中纵向钢筋不宜少于8根,不应少于6根,且宜沿周边均匀布置。(《砼规》9.3.1第4条) 1.2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抗震) 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11.4.12-1规定的数值,同时,每一侧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配筋百分率应增加0.1。(《砼规》11.4.12,《高规》6.4.3,《抗规》6.3.7) 特一级框架柱柱端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应按本规程表6.4.7规定的数值增加0.02采用;全部纵向钢筋构造配筋百分率,中、边柱不应小于1.4%,角柱不应小于1.6%。(《高规》3.10.2第3条) 1.3纵向钢筋最大配筋率 柱的纵向钢筋的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5%、不应大于6%,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5%。(《高规》6.4.4第3条) 框架柱、框支柱(抗震)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不应大于5%。(《砼规》

11.4.13,《砼规》9.3.1第1条) 一级且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其单侧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1.2%。(《砼规》11.4.13,《高规》6.4.4第4条) 2.箍筋 2.1箍筋加密区范围 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应在柱全高范围内加密箍筋,且箍筋间距应符合本条第2款一级抗震等级的要求。(《砼规》11.4.12第3条)框架柱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应取柱截面长边尺寸(或圆形截面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mm中的最大值;一、二级抗震等级的角柱应沿柱全高加密箍筋。底层柱根箍筋加密区长度应取不小于该层柱净高的1/3;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箍筋加密区外尚应在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高度范围内加密箍筋。(《砼 2.2加密区箍筋构造 (1)加密区箍筋肢距 柱箍筋加密区内的箍筋肢距: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中的较大值;四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300mm。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当采用拉筋且箍

六层建筑框架柱的配筋计算

混凝土强度: 梁.柱.板:C30,2tk 2t 2c mm /01.2f mm /43.1f mm /3.14f N N N ===,, 钢筋强度 :2'22'22 '2/360,/360400/360,/360400 /300,/300335m m N f m m N f HRB m m N f m m N f HRB m m N f m m N f HRB y y y y y y ======,柱:,梁:,箍筋: 框架柱地配筋计算 柱地配筋采用对称式配筋(以利于不同方向风荷载地作用) 柱截面 mm mm h b 600400?=? mm mm h h 565350=-= § 1 轴压比验算 KN N 32.3034max = 轴压比:]05.1[884.0600400/3.141032.303423≤=???==mm mm mm N N A f N c c N μ 满足要求 则柱地轴压比满足要求. 518.0033 .0100.236018.015=??+=+ = cu s y t b E f εβξ § 2 截面尺寸复核 取mm mm h h 565350=-= KN V 26.149max = 因为 441.1400565/≤== mm mm b h w 所以 KN KN mm mm mm N bh f c c 61.12595.807565400/3.140.125.025.020>=????=β 满足要求. § 3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柱同一截面分别承受正反向弯矩,故采用对称配筋 KN mm mm mm KN bh f N b c b 7.1674518.0565400/3.140.1201=????==ξα 取一层柱为例进行计算,如下: 1层C 轴柱:选择下列四种组合形式

梁板柱配筋计算书

梁板柱配筋计算书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截面设计 本工程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根据延性框架设计准则,截面设计时,应按照“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对内力进行调整。 框架梁 框架梁正截面设计 非抗震设计时,框架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为: 2 0c s 1u bh f M αα= (9-1-1) 抗震设计时,框架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为: RE 2 0c s 1E u /γααbh f M = (9-1-2) 因此,可直接比较竖向荷载作用下弯矩组合值M 和水平地震作用下弯矩组合值M 乘以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后?RE 的大小,取较大值作为框架梁截面弯矩设计值。即 {}uE RE u ,Max M M M γ= (9-1-3) 比较39和表43中的梁端负弯矩,可知,各跨梁端负弯矩均由水平地震作用控制。故表39中弯矩设计值来源于表43,且为乘以RE γ后的值。 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跨中截面按T 形截面计算。T 形截面的翼缘计算宽度应按下列情况的最小值取用。 AB 跨及CD 跨: f 31l b ='=3=; 1 .00f ≥'h h , 故取f b '= 判别各跨中截面属于哪一类T 型截面: 一排钢筋取0h =700-40=660mm , 两排钢筋取0h =700-65=635mm, 则

()2f 0f f c h h h b f '-''=×1860×130×(660-130/2)=该值大于跨中截面弯矩设计 值,故各跨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 形截面。 BC 跨: 0f 31l b ='=3=; n f s b b +='=+; m h b b f f 86.113.0123.012=?+='+='; 1.00f ≥'h h , 故取f b '=1m 判别各跨中截面属于哪一类T 型截面: 取0h =550-40=510mm , 则 () 2f 0f f c h h h b f '-''=×1000×130×(510-130/2)=该值大于跨中截面弯矩设计 值,故各跨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 形截面。 各层各跨框架梁纵筋配筋计算详见表49及表50。 表格49 各层各跨框架梁上部纵筋配筋计算

框架结构柱配筋

框架柱纵筋 直径: 《砼规》 (Ⅰ)柱 9.3.1 柱中纵向钢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 3 偏心受压柱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0mm时,在柱的侧面上应设置直径不小于10mm 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 9.3.3 I形截面柱的翼缘厚度不宜小于120mm,腹板厚度不宜小于100mm。当腹板开孔时,宜在孔洞周边每边设置2~3根直径不小于8mm的补强钢筋,每个方向补强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该方向被截断钢筋的截面面积。 腹板开孔的I形截面柱,当孔的横向尺寸小于柱截面高度的一半、孔的竖向尺寸小于相邻两孔之间的净间距时,柱的刚度可按实腹I形截面柱计算,但在计算承载力时应扣除孔洞的削弱部分。当开孔尺寸超过上述规定时,柱的刚度与承载力应按双肢柱计算。 《抗规》 6.3.3 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梁端计入受压钢筋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 梁端截面的底面与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6.3.4 梁的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沿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ф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顶面、底面两端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ф12。 2 一、二、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框架结构不应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对其她结构类型的框架不宜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

运用桥梁通软件对双柱式盖梁配筋设计计算及校核验算分析

运用桥梁通软件对双柱式盖梁配筋设计计算及校核验算分析 摘要:盖梁是连接桥梁上部和下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盖梁的设计计算,在整个桥梁设计中特别重要,由于活载组合的多样性使得盖梁受力情况较为复杂,计算也十分繁琐,因此,本文运用桥梁通软件对双柱式盖梁配筋设计计算和校核验算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盖梁计算模型桥梁通内力分析 在设计中,由于桥梁的跨径、斜度、桥宽及车辆荷载标准的变化,对盖梁设计的影响很大,很难完全套用标准图和通用图,盖梁设计的标准化程度很低,经常是非标准设计,需要对盖梁进行较多的计算,所以盖梁设计是桥梁设计的一个关键部分。 1、盖梁计算 1.1 计算依据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规定[1]:对于双柱式桥墩,当盖梁的钢度与墩柱的线钢度比大于5时,为简化计算可以忽略节点不均衡弯矩的分配及传递,一般可按简支梁或悬臂梁进行计算和配筋,多柱式的盖梁可按连续梁计算,当盖梁计算跨径L与梁高h之比,简支梁2.05.0时,则按一般构件计算。 1.2 内力计算 恒载主要包括上部梁重、桥面铺装、防撞护栏、人行道、路灯、管线、支座、垫块及盖梁自重,跨铁路桥还包括桥上防护网等相关设施,活载计算中需考虑的主要状况有:单列车对称布置、非对称布置,双列车及多列车对称布置、非对称布置,最后进行车道折减,取计算最大值。在顺桥向活载移动情况下,需选取单孔活载和双孔活载两种状况,每种状况又相应分为单列车和多列车情况,分别计算出纵向支座活载反力最大值,用于盖梁的内力计算。然后根据活载横向分配系数,求出活载作用下各支座反力的最大值,再求出活载作用下盖梁各控制截面相应的内力值。最后把上述求得的恒载内力及活载最大状况内力进行组合,以确定盖梁最终极限内力效应值[2]。需要说明的是,在盖梁内力计算时,可考虑桩柱支承宽度对削减负弯矩尖峰的影响。 桥梁通软件的盖梁计算原理同传统的计算方法基本一致,对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盖梁可直接采用桥梁通软件进行盖梁内力计算及构件验算[3]。预应力混凝土盖梁可借助桥梁通软件获取盖梁上支座反力,然后利用其它软件进行受力分析。 2、工程实例 以灶爷庙大桥新建工程为例,单幅桥桥墩盖梁尺寸,盖梁设计斜交角度为30°,主桥正截面机动车道宽11m,两侧分别设置0.5m防撞护栏墙,全宽12m。上部结构采用9块20m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盖梁斜长13.62m.桥上设计荷载为公路-I级,上部恒载加载桥梁通计算模型和盖梁实际受力模型两种计算模式,支点处弯矩考虑桥墩支承宽度对削减负弯矩尖峰的影响,按照桥梁通计算模型计算和实际受力所得跨中、支点的弯矩和剪力计算结果对比见表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两种计算方法跨中正弯矩和支点负弯矩相差不大,弯矩差值分别为123KN.M和94KN.M,模型计算结果比实际受力结果约大6%和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结构上部为奇数片梁,在计算模型中,跨中位置有一集中力。而实际上盖梁跨中并不直接受力,传递集中力的支座对称盖梁中心布

第九章-柱的配筋计算

第九章 柱的配筋计算 9.1验算轴压比: 由于底层柱中柱的轴力最大,并且各柱的截面尺寸与混凝土强度相同,所以只取底层中柱进行验算 9.0297.05606003.1410016.14253 <=???==c c c f h b N n 满足规范要求。 梁端弯矩调整见下表:

9.2 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以第二层B 柱为例说明计算过程。根据B 柱内力组合表,将支座中心处的弯矩换算至支座边缘并与柱端组合弯矩的调整值比较后,选出最不利内力进行配筋计算。 mm N M e 66.17110 685.11091049.190310 0=??== a e 取20mm 和偏心方向截面尺寸的30/l 两者中的较大值,即 mm 2030/600=故取a e =20mm 确定柱的计算长度 534.063000712502 35833=+?=u ? 470.063000 7125027280 35833=++= u ? ()()m H l l u 14.46.3]470.0534.015.01[]15.01[0=?++=?++=?? mm e e e a i 66.1912066.1710=+=+= 因为59.6600/1014.4/30>=?=h l ,故应考虑偏心距增大系数。 0.132.210685.11096003.145.05.03 2 1>=???== N A f c ξ取0.11=ξ 150

框架结构柱配筋

框架柱纵筋 直径: 《砼规》 (Ⅰ)柱 9.3.1 柱中纵向钢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 3 偏心受压柱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0mm时,在柱的侧面上应设置直径不小于10mm 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 9.3.3 I形截面柱的翼缘厚度不宜小于120mm,腹板厚度不宜小于100mm。当腹板开孔时,宜在孔洞周边每边设置2~3根直径不小于8mm的补强钢筋,每个方向补强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该方向被截断钢筋的截面面积。 腹板开孔的I形截面柱,当孔的横向尺寸小于柱截面高度的一半、孔的竖向尺寸小于相邻两孔之间的净间距时,柱的刚度可按实腹I形截面柱计算,但在计算承载力时应扣除孔洞的削弱部分。当开孔尺寸超过上述规定时,柱的刚度和承载力应按双肢柱计算。 《抗规》 6.3.3 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梁端计入受压钢筋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 二、三级不应小于0.3。 6.3.4 梁的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沿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ф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顶面、底面两端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ф12。 2 一、二、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框架结构不应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框架不宜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

框架结构柱配筋

框架柱纵筋直径:《砼规》 (I)柱9.3.1 柱中纵向钢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 3偏心受压柱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0mm时,在柱的侧面上应设置直径不小于10mm 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 9. 3. 3 I形截面柱的翼缘厚度不宜小于120mm腹板厚度不宜小于100mm当腹板开孔时,宜在孔洞周边每边设置2?3根直径不小于8mm的补强钢筋,每个方向补强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该方向被截断钢筋的截面面积。 腹板开孔的I 形截面柱,当孔的横向尺寸小于柱截面高度的一半、孔的竖向尺寸小于相邻两孔之间的净间距时,柱的刚度可按实腹I 形截面柱计算,但在计算承载力时应扣除孔洞的削弱部分。当开孔尺寸超过上述规定时,柱的刚度和承载力应按双肢柱计算。 《抗规》 6. 3. 3 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梁端计入受压钢筋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 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 0.5 ,二、三级不应小于0.3 。 6. 3. 4 梁的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 2.5%。沿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巾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顶面、底面两端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 / 4;三、四级不应少于2巾12。 2 一、二、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框架结构不应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对 其他结构类型的框架不宜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 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

结构计算软件教学实施方案

结构计算软件教学实施方案 责任教师何雅妮 一、课程基本说明 《结构计算软件》是开放教育试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的选修课。本课程2学分,总学时54学时,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按国内现行规定编制的结构计算软件的编制原理,输入输出结果的判断,选择和设计运用。为将来适应工作打下基础。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广厦结构CAD (v8.0)的基本原理、安装、升级、广厦结构的录入和计算。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教学、习题作业、上机操作等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广厦结构CAD的录入、计算及计算结果的人工干预,具有结构设计的初步能力,并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广厦结构CAD 的基本原理 (一) 教学内容 1、广厦结构CAD系统的组成部分 2、三种计算模型比较 3、广厦多高层空间分析程序SS 4、广厦多高层建筑三维分析程序SSW 5、估价程序广厦砖混结构计算 6、墙、柱双向偏压验算 7、梁、板的裂缝和桡度验算 8、荷载的输入和传递 9、楼板次梁计算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作为了解内容 第二章广厦建筑结构CAD 起步 (一)教学内容 1、广厦建筑结构CAD安装步骤 2、广厦建筑结构CAD回收

3、广厦建筑结构CAD升级 4、广厦建筑结构CAD学习版 5、如何学习广厦建筑结构CAD8.0 6、答疑联系地址 7、通过EmailF发送工程数据 8、广厦建筑结构CAD主菜单和设计流程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作为了解内容。 第三章广厦结构录入教程 (一)教学内容 1、输入工程信息 2、建立轴网和辅助线 3、输入墙柱 4、输入主梁和次梁 5、布置现浇板 6、输入荷载 7、平面对称和平移旋转复制 8、数据检查 9、层与层之间复制 10、输入砖混结构 11、生成结构计算数据 12、寻找某编号的剪力墙柱、梁板和砖墙 13、打印简图 14、功能键 15、使用技巧 (二)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输入工程信息、掌握建立轴网和辅助线、掌握墙、柱、主梁和次梁的输入、掌握布置现浇板、掌握荷载的输入、掌握平面对称和平移旋转复制、掌握数据检查、层与层之间复制、输入砖混结构、生成结构计算数据、寻找某编号的剪力墙柱、梁板和砖墙、打印简图、功能键及使用技巧。 第四章广厦楼板次梁砖混计算教程 (一)教学内容 1、进入楼板、次梁和砖混计算 2、抗震验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