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话剧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话剧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话剧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话剧

一、话剧运动的兴起是适应“五四”新文化思潮的要求,以《新青年》和“五四”先驱对传统旧剧的批判为先导的;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关于中国现代戏剧的理论倡导,外国戏剧理论与创作的翻译、改编。1921年后,逐渐进入现代话剧建设期,开始出现各种戏剧团体、刊物,并形成多种戏剧风格的雏形。

中国话剧始于留日学生组织春柳社,时称“文明戏”。其内容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富有政治宣传色彩。“言论小生”的鼓动演讲。小市民趣味导致文明戏的堕落衰亡。

民众戏剧社和上海戏剧社简介。

倡导“写实的社会剧”和“爱美剧”

洪深改编的《少奶奶的扇子》对中国话剧正规表演的作用。

二、易卜生的影响和“社会写实剧”创作潮流。

胡适的《终身大事》、陈大悲的《幽兰女士》、欧阳予倩的《泼妇》简介。杨晦的《除夕》、《庆满月》及30年代创作的《楚灵王》介绍。

三、田汉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咖啡店之一夜》与《获虎之夜》。黄大傻、莲姑形象评析。

田汉这两个早期剧作以浪漫主义为主调,表现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不满封建压迫的反抗性,歌颂了纯真的爱情;也反映了他们未找到正确出路时的感伤情绪,抒情气氛较重。

抨击黑暗现实、揭露军阀罪恶的《江村小景》、《苏州夜话》,标志着田汉剧作向着现实主义道路的转变。

中国话剧第一部现实主义成功之作《名优之死》简介。刘振声的形象塑造及其性格、命运悲剧的社会原因分析。刘凤仙、杨大爷等人物形象。集中紧凑的戏剧冲突;简练传神的性格对话;朴实逼真的生活气氛;外国文艺的深厚濡染。

田汉在三四十年代的剧作。

《回春之曲》从知识青年恋爱生活的角度,反映抗日救亡的主题。爱国与爱情两条线索有机结合。高维汉、梅娘等人物性格鲜明。剧情构思带传奇性。穿插歌曲,抒情气氛浓郁。

《丽人行》,田汉剧作的一个高峰,全景式地反映了一个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三条线索有机地纳入整体艺术构思之中。结构形式借鉴中国戏曲经验,分场不分幕。

田汉后期剧作在写实中渗透较多的浪漫色彩:剧情带有传奇性,追求主观抒情和诗意诗境,戏剧结构散文化,创造了话剧加唱的形式。实质上更近于抒情写意剧。

四、熊佛西、陈大悲、宋春舫等人提倡“趣味性”的“国剧运动”。

熊佛西的《洋状元》、《一片爱国心》述略。

五、丁西林简介。对现代喜剧的贡献。

早年剧作《一只马蜂》、《压迫》戏剧矛盾评析。

“优雅的喜剧”特色:不追求主题思想的明确性和社会现实意义;侧重于发掘人物性格、生活情态矛盾中内在的喜剧趣味;结构巧妙、语言简洁,富有幽默感;创造了话剧史上独具一格的世态讽刺喜剧。

抗战期间,丁西林发表了独幕剧《三块钱国币》,主要嘲讽国民党上层人物视钱如命以及警察等人趋炎附势、偷鸡摸狗的丑态;剧本生活气息浓郁,构思奇巧,对话妙趣横生。

《妙峰山》标志着丁西林喜剧的新发展。“土洋结合”而又不伦不类的“王老虎”形象,寄寓了作家的理想;将中国传统的侠义性格与英国式的豁达、幽默的绅士风度相结合,以建立现代中国人的新风范。作家称为“近代化、科学化、人情化、理智化”的“圣地”妙峰山,是作家理想中“现代中国”的雏形与象征。这反映了当时“抗战”与“建国”并提的社会思潮。

中国话剧发展简史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 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尚缺乏自己的东西和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还没有扎下根来。如当时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文明戏也逐渐衰落,但将戏剧作为生存手段,出现一批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的家庭剧。在文明戏误入岐途时,一支学校演剧队伍却异军突起。它就是新式的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受过西方教育,他把学生演剧纳入学校教育之中,于1914年南开新剧团成立。采用西方写实主义的方法,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南开新剧团的演出为当时的剧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文明戏虽然衰落了,但也为“五四”新剧的诞生准备了条件。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将主要以对话和动作来表情达意的戏剧样式,正式定名为“话剧”。 四、“五四”运动与话剧的形成1919年,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旨在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新剧,即话剧,也在这场伟大的文化运动中形成。在狂飙突起的反封建文化的浪潮中,文明戏早已难以担当宣扬新文化的使命。而旧剧,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在“五四”新文化的倡导者看来,是应该推倒的旧文化的堡垒。因而有了新剧旧剧之争。有人主张保存旧剧。他从西方话剧与歌剧分流的特点出发,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与新剧应并行不悖。也有人从中西戏剧的比较中,认为中国传统戏曲“重写意”,有别于西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1、《红日》吴强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2、《红岩》罗广斌、杨益言196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红旗谱》梁斌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4、《创业史》柳青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5、《保卫延安》杜鹏程著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6、《林海雪原》曲波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7、《青春之歌》杨沫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8、《山乡巨变》周立波1958年作家出版社 9、《黎明的河边》俊青1956年新文艺出版社 10、《百合花》茹志鹃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1、《风云初记》孙犁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2、《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3、《苦菜花》冯德英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4、《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5、《小城春秋》高云览1956年作家出版社 16、《三家巷》欧阳山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7、《山地回忆》孙犁写成于1949年 18、《铁木前传》孙犁写成于1956年 19、《三千里江山》杨朔1953年人文出版社 20、《上甘岭》陆柱国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1、《六十年的变迁》李六如1957年作家出版社 22、《大波》李劼人1958年作家出版社 23、《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196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24、《一架弹花机》马锋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5、《三年早知道》马锋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6、《登记》赵树理1953年工人出版社 27、《三里湾》赵树理1955年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 28、《不能走那条路》李凖1954年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 29、《农村散记》秦兆阳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30、《春种秋收》康濯1955年作家出版社 31、《宋老大进城》西戎 32、《新结识的伙伴》王汶石1959年文字改革出版社 33、《静静的产院》茹志鹃196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4、《艳阳天》浩然第一卷作家出版社1964年9月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3月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5月 35、《风雷》陈登科196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6、《铁水奔流》周立波1955年作家出版社 37、《春天来到了鸭绿江》雷加1963年作家出版社 38、《百炼成钢》艾芜1959年作家出版社 39、《上海的早晨》周而复1958年5月版(第1部)、1962年12月版(第2部)作家出版社 40、《乘风破浪》草明1959年作家出版社

中国话剧历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主要讲授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和当代话剧的发展历史。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做到: 1、了解中国话剧发展的概貌,掌握每一历史阶段话剧艺术的特点和代表性的剧作家、艺术家的情况; 2、熟悉中国话剧的传统特色及其戏剧观念的变化和发展,为今后从事戏剧创作和理论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1、本课以教师授课为主,辅以适当的讨论。学生应预先认真阅读指定的教材和剧本,并根据讨论题做好发言的准备。 2、本课的考核包括课堂讨论(30%)和期末考试(70%)两部分,合计总成绩。 三、授课提纲、讨论题和必读剧本目录: (一)清末民初:戏曲改良与早期话剧运动(19世纪末——1916) 1、晚清的戏曲改良 (1)梁启超等人的改革理论和新编杂剧、传奇 (2)汪笑侬等人的京剧改良(“时事新戏”) 2、早期话剧的诞生 (1)上海的学生演剧 (2)春柳社和《黑奴吁天录》 (3)国内早期话剧(文明戏)的正式形成 3、早期话剧的兴盛与没落 (1)辛亥革命与早期话剧的高潮 (2)兴盛期早期话剧的两大主要流派 (3)早期话剧的没落及历史教训 (二)“五四”及二十年代:现代话剧的兴起(1917——1929) 1、“五四”新文化运动关于戏剧改革的理论倡导 (1)《新青年》关于“旧剧”存废的论争 (2)西方戏剧的引进 (3)现代话剧选择现实主义道路的历史原因 2、探索中的演剧形式 (1)“爱美的戏剧”运动(上海的民众戏剧社和北京的学生演剧) (2)现代话剧现实主义演剧体制的建立(上海的戏剧协社、北京的艺专戏剧系、天津的南开话剧运动)(3)南国社和以上海为中心的话剧高潮 3、开拓中的话剧文学 (1)第一代话剧作家的三个群体及其特色 (2)田汉、丁西林代表作分析 必读剧本:田汉:《获虎之夜》;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 讨论题: 1、中国现代话剧兴起之初,为什么选择了现实主义道路? 2、田汉早期剧作在思想和艺术上有哪些特点?试以他的代表作加以分析。 3、丁西林的独幕戏剧有何主要风格特色?结合剧本加以分析。 (三)三十年代:现代话剧的成熟(1930——1937) 1、话剧运动的普遍开展 (1)从“左翼戏剧”运动到“国防戏剧”运动 (2)“左翼”以外的戏剧活动(广东戏剧研究所、定县戏剧大众化实验、中国旅行剧团、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2、现代话剧的成熟

十七年戏剧

十七年戏剧

一、十七年戏剧概述 1、当代戏曲改革 1949-1957年间,戏曲改革主要历史任务是进行戏曲的推陈出新;1958-1966年间,戏曲改革的历史使命是京剧现代戏的革命;进入新时期以后,戏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则是戏曲的“戏曲化”和“现代化”。 毛泽东在1942年提出了戏曲的“推陈出新”,1944年又提出了“旧剧革命”问题,解放后他发起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曲改革方针。 第一次戏曲改革发生在1949-1957年间,主要内容和成就是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即“改戏”。在剧目上,把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剧清除了舞台,纯洁和净化了戏曲舞台;对一些剧目的思想进行了改造,抑浊扬清;一批话剧改造者加盟戏曲队伍,新的戏剧理念的传播,提高了传统戏曲的艺术水准。出现了如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曲《十五贯》等。 第二次戏曲改革是在1958-1976年间。主要成就是京剧现代戏的重大突破,使京剧现代戏成为一种新样式而得到观众承

认。 革命现代京剧对传统形式的变革主要有: 吸收融合了话剧的写实观念,采用写实布景,打破了“随意赋形”的传统舞美体制; 把话剧的分场、分幕用于戏曲,戏曲的情节更为集中,使戏曲的时空不固定原则发生了变革; 打破了京剧的脸谱化,依照生活真实来刻画人物; 改变了传统戏曲“千部一腔”的音乐体制,歌剧和交响乐被引入京剧,新唱腔、新板式和人物主题音乐运用于现代京剧。 出现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京剧现代戏。 弊端是:话剧加唱的模式流行;京剧现代戏“样板化”一统天下。 2、当代话剧的变革 话剧是当代戏剧的主力。 新中国初期的话剧主要是反映各族人民在新社会里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喜悦和自豪,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崭新的精神风貌。但也存在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

话剧发展简史

话剧发展简史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 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

《中国话剧史》期末复习

一、清末民初:戏曲改良与早期话剧运动(19世纪末——1916) 1、晚清的戏曲改良 1907年话剧诞生 (1)梁启超等人的改革理论和新编杂剧、传奇 ●梁启超1902年《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文艺包括戏曲)文学功利论 ●陈独秀1905年《论戏曲》“戏园者,普天下人之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教师也“ ●清末改革大臣出国考察西方对戏剧的重视 ●出现一批新戏曲《二十世纪大舞台》“案头剧““场上曲” (2)汪笑侬等人的京剧改良(“时事新戏”) “时尚新戏”——汪笑侬(德克金,正黄旗) 根据时事改变的新剧 《哭祖庙》《受禅官》以古喻今 梨园编剧第一能手 最终没有成功中国封建太强大内容受形式影响 2、早期话剧的诞生 Adc剧团——上海喜人业余剧团 兰心剧院 (1)上海的学生演剧 中国话剧从校园起步,推动发展 张之洞《劝学篇》鼓励出国 教会学校新式学堂 宗教戏剧——自排戏——学生演剧(1899 上海约翰公学《官场丑史》1903 南洋公学《张汶祥利马》汪悠游“文友会” (2)春柳社和《黑奴吁天录》 在日本中国留学生建立的学生文艺社团 ●李叔同(弘一法师)看到新派剧演出大为震撼赴日学画1907.6.1《茶花女》 ●“留西洋不如留东洋”张之洞《劝学篇》 ●中国戏曲——文明戏(早期话剧)——话剧——新剧(西方话剧) ●日本歌舞伎——新派剧(生活化)——新剧 ●中国话剧第一部《黑奴吁天录》 ●李叔同曾孝公欧阳予倩“中国未来戏剧的希望”春柳社早期成员演出比国内更正规 ●《黑奴吁天录》5幕契合当时中国地位感情真实 1)按照西方演剧方式分幕不分场中国戏曲分场不分幕 2)采用对话方式写实生活化 3)随意性截取小说第二幕很随意“工厂联欢大会”最不符合剧本舞台效果最好 4)男扮女装 ●春阳社——紧随春柳社成立亦演《黑奴吁天录》失败态度不严肃 ●南欧北梅 ●后期春柳——“新剧同志会”主干陆镜若(在日戏剧全才就读于腾译浅二郎的非优学校) ●当时中国演剧环境差,严肃认真的戏不得人心 ●春柳社宗旨——“研究新旧戏曲,冀为吾国艺界改良”“以庄严的态度实现艺术的理想”“以营业为宗旨则

十七年时期戏剧

第五章 十七年时期的戏剧 一、十七年戏剧概述 ●1、“十七年”戏剧的“国家”属性 (1)从戏剧创作的运作流程来看,戏剧被纳入国家监控权限内,予以制度化管理,戏剧成为接受政府指令性计划的?°国家的戏剧?±。即,服务于国家,由政府监管。(2)从戏剧的功能来看,戏剧承担了国家建设的职能,尤其是写国家政策的任务。(3)从戏剧家的创作身份来看,戏剧家既非职业创作,也非专业创作,而是一种职务创作。创作者成为国家机构的成员。 (4)从戏剧家的创作姿态来看,戏剧家放弃个人写作立场,认同国家写作立场;写作在国家的公共空间中进行,写作成为一种国家化创作。 (5)从戏剧的想象和虚构来看,民族国家的形象始终是戏剧建构的中心,戏剧关注的是国家以及国民的?°国?±性,而非单纯的个体。 一、十七年戏剧概述 ●2、制约“十七年”戏剧创作的关键因素 ●(1)政治运动 在组织戏剧时,基本上围绕国家的各项政治要求和政策条文,使得话剧创作局限于政治话语表达的想象之中。 ●(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举凡戏剧创作的各种要素,如题材的选取、主题的确立、人物的塑造、冲突的设置等,均被《讲话》限制,使得“十七年”戏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是《讲话》的戏剧注解。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后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两结合”),成为包括话剧创作在内的惟一的创作方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毛泽东的《讲话》,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关的只有一句话:“我们是主张无产阶级的现实主义的”。 《讲话》既是对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合理衔接,也是内化并使之“本土化”的有效载体。 3、“十七年”戏剧的创作情况 ●“第四种剧本” ●(1)什么是“第四种剧本”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鼓励了作家的探索。在戏剧观念上,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持反对态度的。主张写真实,敢于揭示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表现人民内部矛盾。在题材选取上,主张打破框框,扩展视野,除反映工农兵斗争生活外,也应当写知识分子,写工农兵的家庭生活、感情生活和个人生活。

十七年文学思潮

十七年文学思潮

————————————————————————————————作者:————————————————————————————————日期: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 一、文学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一) 第一次文代会——文艺新规范的确立 1、背景: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召开。 2、内容: 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即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为工农兵服务。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规范确立。 3、新规范的影响 政治工具:“新”规范指导了所有作家,影响了所有的文学创作。 (二)第二次文代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批评原则的确立。 1、背景: 我国完成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改革,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 2、内容 周杨《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中国文学前进的道路》表现新人物、新思想,英雄人物的塑造上简单幼稚。 3、意义 促进了解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 (1960第三次文代会召开) (三)文艺创作和理论论争 1、可否写小资 2、文艺的倾向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3、对发历史主义倾向的批评 (四)50年代一系列文学批判运动——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对比苏联,同样在压力之下却有文学作品大胆地真实地坚持文学道路。为什么在1949以后的中国,20年中却顺从地服务于政治?) 一)文艺批判运动 1.对《武训传》批判 2.对萧也牧的批判 《我的夫妇之间》1950(短篇)“知识分子眼光看工农干部”“脱离生活,或者是依据小资产阶级的观念、趣味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不健康倾向”。 3.对俞平伯红学研究的批判 全国开展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政治性批判,把他与胡适挂上钩,把“唯心主义”帽子往他头上套。为何批判胡适? 4.对胡风的批判 胡风“固执”地坚持着鲁迅启蒙主义的知识分子的主体性。 二)知识分子改造运动

十七年戏剧

第五章 十七年戏剧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着重掌握十七年戏剧创作发展状况,了解一系列重要剧作家和他们在本时期的代表作;熟知重点作家和他们的剧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艺术成就,并能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结合所学文学理论知识和文学史知识,对剧本的思想内容和主人公形象做出客观的分析评价。 二、教学方法: 1、以面授为主。 2、使用多媒体课件。 三、本章重点: 本章着重介绍的是十七年戏剧创作发展的有关情况,重点讲授郭沫若、田汉、老舍的戏剧创作,对其代表性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艺术风格、艺术成就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作家的不同,讲授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老舍和他的《茶馆》,它既是老舍本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史上最为成功、艺术成就最高的话剧之一,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四、本章的难点: 1、了解戏剧在本时期当代文学史占有的地位和所扮演的特殊角色,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 2、对郭沫若、田汉历史剧创作的背景、立意、艺术表现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做出合乎文学史发展实际的评价。 3、对老舍的《茶馆》所取得的巨大的思想和艺术成就进行有针对性的把握。 五、主要内容: 第一节、十七年戏剧概述 一、 本时期戏剧发展取得的成就 1、推陈出新”的戏曲变革: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导下,出现了两次戏曲变革高潮。第一次是在 1949至1957年,主要任务和成就体现在对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1958至1976年,以京剧现代戏改革为标志,戏曲发生了第二次重大变革,出现了新的高潮。吴晗的《海瑞罢官》、田汉的《谢瑶环》、孟超的《李慧娘》是60年代初诞生的优秀新编历史剧。

十七年文学代表作品

十七年文学代表作品 一.《保卫延安》 《保卫延安》写的就是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战。一九四七年三月初,国民党反动派以数十万兵力对我延安发动了疯狂的进攻,我人民解放军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毛主席亲自领导下,从防御转入进攻,并在沙家店等有名战役中歼灭数倍于我的敌人,取得了当时西北战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辉煌胜利。这部长篇小说真挚动人地描写了这次保卫延安战争中几个著名战役,描写了彭德怀将军,描写了指战员中不少奋不顾身的英雄人物,作品以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为核心,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是一部描写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力作品。 二.《红日》 1959年面世的小说《红日》,属于“红色经典”的文学范畴。如今被人们视为“红色经典”的文本。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这三次战役中,解放军有败有胜,各具特点,作家的描写也有略有详,各有侧重,在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体现了其在小说结构上的匠心。 作品采用先抑后扬的方法,先以涟水撤退来表现当时国共双方力量的悬殊和解放军面临的严峻形势。发生于1946年

底的涟水战役,以国民党军队攻占涟水,人民解放军因伤亡惨重而被迫撤退而结束。涟水撤退在整个国共军事冲突中只是一个小插曲,但作家将它一开始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使后面战事的发展成为读者共同关心的焦点。而且,作家通过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既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山东战场上力量的强弱对比,为解放军的最终胜利造成强烈对比,以说明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同时也为进一步刻划国共双方各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 作家一开始就把解放军放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境之中,这样的结构布局在当时习惯于描写解放军“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文学作品中显得独特而又真实,体现出这位战争小说作家在当时的时代共名下对表现现代战争的独到眼光。然后,作品再以莱芜大捷的胜利作为过渡,最后以集中描写孟良崮战役歼灭国民党“王牌军”74师达到高潮,三次战役虽有主有次,却浑然一体,作家在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形象地完成了对时代共名的印证和阐述:即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现代革命战争,经历了惊心动魄的艰难曲折,经过了无数的牺牲,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三.《林海雪原》 曲波(1923-2002),山东蓬莱人。15岁高小毕业后参加了八路军。1943年进入胶东抗大学习,毕业后在胶东军区任报社记者。1945年,担任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1946年冬,亲自带领一支小分队,

十七年中国电影创作风格与特点

中外电影分析 专业: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学号:5 姓名: xx 指导老师: xx 2010.3.31 十“七”年中国电影创作风格特征 由于当时受社会背景、帝国主义的影响,我们搞了相当长时间的闭关锁国,国内的政治运动接二连三,当时我们的文艺方针又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因此政治风云的变化就不可能不影响到电影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十七年的中国电影事业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十七年xx 电影的发展特点是: 艰难曲折,大起大落。有人概括四起四落,在十七年中,出现过四个蓬勃发展时期,这就是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发展,1956 年前后的第二次发展;1959 年的第三次发展以及60年代初期的发展。60 年代初期的发展尚未达到高潮,很快就由于政治原因而夭折了。 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发展,电影创作正如已故电影理论家钟惦棐同志所说: “新中国电影文学的起点很高。”这句话完全适用于新中国电影。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 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真实,朴素,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 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革命的艺术家们以真诚饱满的热情表现工农兵的生活。他们是在些人而不是写政策,不

是写战略站术。编,演,导及全体创作人员,充满真情实感,因此,拍出的影片才能真实,朴素,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这一点是以后任何时期的影片,无法比拟的。 比如,“四人帮”时期,虽然电影技术比解放初期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重拍的彩色片《南征北战》和《渡江侦察记》都远远不如解放初期拍摄的同一题材的黑白片。 其次,当时的影片创作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大胆创造,“提倡从纪录片基础上来发展我们的故事片”影片结构比较自由,不很戏剧化。如《中华儿女》,很据情节发展的需要,场景的转换很自由,影片虽然有简单幼稚的地方,但很少条条框框的束缚。在谈到艺术特点时,我们不可忽视这一时期私营厂生产的影片,他们保持了40 年代后期各影视公司的艺术传统,拍出了不少既为工农服务又具有相当高的艺术质量的电影作品,像昆仑影业公司摄制完成的《乌鸦与麻雀》,《三毛流浪记》《我们夫妇之间》,文化影业公司拍摄的《我这一辈子》《腐蚀》《姐姐妹妹站起来》《关连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优秀影片,而《我这一辈子》《关连长》等更成为名片,永葆艺术魅力。 1956 年前后中国电影的第二次发展,带来了不同于之前和之后的独有的艺术特点,我们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 大胆突破。想生活的各个方面拓展,艺术上大胆突破,风格样式上也比较丰富多彩。 1959是5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的最高峰,之一时期电影创作的艺术特点是: 1. 反映历史真实,将时代精神溶入革命历史题材之中。 这个时期最长工的影片多是历史题材。在纪念见过十周年的时候,为了总结和回顾历史经验,肯定成绩,鼓舞士气,这批影片大多是选择了革命历史题材,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将时代精神溶入革命历史题材之中。就是反映现实题材的影片,也多是正面歌颂为主的。 2. 创作方法与时代相一致 全国大跃进的形式下, 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上,毛主席在提出“总路线”的同时,提出了“革命 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十七年时期戏曲电影回顾

十七年时期戏曲电影回顾 十七年时期戏曲电影回顾(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国戏曲电影艺术趋于成熟的时期。新中国诞生后,百废俱兴,在大规模恢复国家经济的同时,在文化战线对旧文艺进行改革,特别是对和广大群众有密切联系的各种地方戏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全面深入的 “澄清舞台形象”的改革活动。1950 年底,文化部召开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进一步将戏曲改革引向深入发展。1951 年1月,又以周恩来总理的名义,发布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同时《人民日报》发表了“重视戏曲改革工作” 的社论,都指出:中国戏曲遗产极为丰富,继承这种遗产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不能不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不能不常常被封建统治者加以各种歪曲,用做麻醉毒害人民的工具,因此,必须按照毛泽东同志早已指出的“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的原则,分别好坏,加以清理。对于宣传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爱祖国、爱自由、爱劳动、宣扬正义及善良的戏曲予以鼓励、推广;对于鼓吹封建奴隶道德,鼓吹野蛮恐怖或猥亵淫毒行为,丑化与侮辱劳动人民的戏曲坚决加以革除。经过几年时间深入细致的审查剧目,修改剧本,并对地方戏曲普

遍地加以挖掘、改革、发展,并鼓励各种戏曲自由竞赛,促成了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崭新局面。在此基础上,文化部于1952 年10 月至11 月间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展览了几十种戏曲剧种的百个剧目。其规模之大,在中国戏曲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次会演,是对人民政权下进行的一次历史性的戏曲改革成就的大检阅;也是各地方剧种第一次会聚在一起互相观摩、互相学习、自由竞赛、促进发展的大好机会。会演并对优秀剧目和表演进行了评奖,进一步推动了全国戏曲的空前繁荣和发展。在这之后,各省又相继举行了地方性的戏曲会演,各种剧种像雨后春笋一样,在党的抚育和扶植下,在戏曲艺术的大花园里发芽、开花。例如在1954 年10 月举行的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就有35个剧种的158 个剧目参加了演出。同时,文化部又于1956 年4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了普遍的剧目整理、挖掘工作。全国各地竟发掘出51867个剧目。这是有史以来,我国第一次群众性的大规模的对戏曲遗产的挖掘和清理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戏曲舞台呈现出空前的一派百花争妍的繁荣局面,从而也带动了戏曲电影的飞跃发展,使50 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前半期这10 年间,成为我国戏曲电影最繁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共摄制了90部左右的戏曲片。

中国话剧发展简史

目录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 (1)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 (1) 三、文明戏的脚印 (2) 四、“五四”运动与话剧的形成 (2) 五、话剧的确立 (3) 六、田汉及南国社 (3) 七、30年代渐渐走向成熟 (3) 八、抗战时期的戏剧(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4) 九、新中国初期的话剧(49年成立→50年代) (5)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 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 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 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 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 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以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