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研管理的二级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及主要问题

一、科研管理的二级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及主要问题
一、科研管理的二级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及主要问题

一、科研管理的“二级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及主要问题

目前多数高校在科研管理上采取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即在学校科研处领导下,各个院系设置科研管理部门并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科研管理。其中,高校科研处是一级管理单位,院系科研管理部门是二级管理单位。

现有的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实线为目前运行良好的部分,虚线为目前亟待加强的部分)。在目前的“二级管理模式”中高校科研处基本上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行政管理部门,即按照国家科技主管部门的要求,对科研项目进行被动管理。在过程管理中由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发出指令(1),高校科研处制定相应的办法,下达给院系科研管理部门(2),由院系科研管理部门通知教师来执行(3)。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高校科研处还是院系科研管理部门都是被动地按照上级指令执行。教师在“二级管理模式”中是最终执行者,在科技重大项目的组项中高校科研处往往直接与教师进行沟通(4),教师也会把掌握重大项目的信息反映到高校科研处(4′),教师与高校科研处双向交流的过程比较顺畅。另外,对于高校比较有优势的研究领域,国家科技主管部门会聘请该校教师作为专家对项目进行咨询和评审(5)。以上描述的是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这种被动的组织模式很难发挥“二级管理模式”更能激发院系和教师积极性的优势。在这里有两个重要的问题:①信息流在“二级管理模式”中往往是单向的,存在断裂现象,导致了科研管理信息的不畅;②“二级管理模式”的执行是被动的,导致了在这种运行机制下院系和教师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能来事照办,很难满足科研工作要以国家目标为牵引,主动提出和组织符合国家重大需求项目的要求。

二、研究高校“二级管理模式”中科技重大项目组项问题的重要意义

科技重大项目是指针对国家目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优势力量进行联合攻关,经费投入大,人员配备多,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科研项目。包括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等科技部重大

项目。衡量一个学校是否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是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和所作出的社会贡献,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承担的职责,具体落实是看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数量和完成情况,所以,科技重大项目的组织和成功实施对于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常说的一般面上项目是指针对某一学科某个关键问题,不涉及跨学科、跨领域组织的项目,以教师自由探索为主的科研项目,例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原有的科研立项体制采用“来文申报”模式,无论是一般的面上项目还是科技重大项目,国家定期发布指南,学校根据指南内容进行项目申报。但国家在“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按照重大专项实施的基础和条件,成熟一个,启动一个”。也就是说要求各高校能够主动提出科技重大项目建议,争取获得国家立项。这种科技重大项目的组项模式与传统的“来文申报”的组项模式完全不同,是项目组织模式上的颠覆。它要求高校在体制和机制上不断创新,变被动组项为主动组项,即要主动提出符合国家重大需求项目建议,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队伍,要有通畅的项目推荐渠道,将本校优秀项目及时推荐到国家,获得立项。

“二级管理模式”,是一种分权管理模式,能够降低管理重心,下放管理权力,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解决高校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便于高校结合自身特点主动提出科技重大项目建议,争取获得国家立项,目前在运行机制中存在信息沟通不畅、教师积极性难以发挥等问题,本文通过对“二级管理模式”中信息流的分析,指出运行机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给出具体解决的建议。

三、二级管理模式”的信息流中问题及分析

高校科研的“二级管理模式”在拓扑上是个网状结构(参见图2),首先分析这个网状拓扑结构中信息流动的问题。在网状结构中共有三个环,分别称之为“上环”(1、4、5),“下环”(2、3、4)和“大环”(1、2、3、5)。下面针对这三个环讨论在“二级管理模式”中应该加强的工作。

一、科研管理的二级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及主要问题

一、科研管理的“二级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及主要问题 目前多数高校在科研管理上采取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即在学校科研处领导下,各个院系设置科研管理部门并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科研管理。其中,高校科研处是一级管理单位,院系科研管理部门是二级管理单位。 现有的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实线为目前运行良好的部分,虚线为目前亟待加强的部分)。在目前的“二级管理模式”中高校科研处基本上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行政管理部门,即按照国家科技主管部门的要求,对科研项目进行被动管理。在过程管理中由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发出指令(1),高校科研处制定相应的办法,下达给院系科研管理部门(2),由院系科研管理部门通知教师来执行(3)。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高校科研处还是院系科研管理部门都是被动地按照上级指令执行。教师在“二级管理模式”中是最终执行者,在科技重大项目的组项中高校科研处往往直接与教师进行沟通(4),教师也会把掌握重大项目的信息反映到高校科研处(4′),教师与高校科研处双向交流的过程比较顺畅。另外,对于高校比较有优势的研究领域,国家科技主管部门会聘请该校教师作为专家对项目进行咨询和评审(5)。以上描述的是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这种被动的组织模式很难发挥“二级管理模式”更能激发院系和教师积极性的优势。在这里有两个重要的问题:①信息流在“二级管理模式”中往往是单向的,存在断裂现象,导致了科研管理信息的不畅;②“二级管理模式”的执行是被动的,导致了在这种运行机制下院系和教师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能来事照办,很难满足科研工作要以国家目标为牵引,主动提出和组织符合国家重大需求项目的要求。 二、研究高校“二级管理模式”中科技重大项目组项问题的重要意义 科技重大项目是指针对国家目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优势力量进行联合攻关,经费投入大,人员配备多,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科研项目。包括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等科技部重大

南京财经大学二级学院与部门创收管理办法

南京财经大学二级学院与部门创收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16-04-06 访问次数:1045 南财大校字[2016]17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对所属各二级学院及职能单位创 收经费的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范我校财务管理工作,根据《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等有关法律法规的精神以及上级审计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财务处是学校部门创收经费管理的职能部门,主要职责是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南京财经大学财务管理办法》,统一管理学校各单位的创收收支。 第三条各单位开展各项创收活动须遵守以下原则: 1. 遵纪守法原则。所有创收活动须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进行,不得损害学校声誉;不得违法违规操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开展“学生活动”为名进行创收;不能盗用学校或本部门名义对外从事创收活动;不得委托、委派聘请任何中介组织参与招生工作;各单位不得私自开立银行账户、不得私刻印章。 2.保证教学原则。各二级学院(部)必须突出正常教学及管理工作的中心地位,所有创收活动不得与学校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发生冲突,不得互争资源。 3.民主管理原则。各单位的创收应是集体行为,而不是个人活动,有创收活动的院(部)和职能部门必须成立创收领导小组,由单位负

责人、办公室成员和教职工代表参加,负责创收活动的全面、全过程管理。 4.内部控制原则。从事创收活动的各单位均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创收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办法须经全体教职工大会或二级教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同时报财务处和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备案。 5.资产完整原则。创收活动除了支出必要的成本费用外,还须配合管理部门,共同维护学校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创收单位和学校有关资源管理部门对创收使用的学校资产,如计算机、教室、体育场馆、图书馆、校园环境等共同负有维护、维持、保养等责任;未经学校授权,任何部门不得将学校资产进行资产性经营,包括租赁、对外承包等。 6.手续完备原则。所有创收活动,必须办理申请批准手续,使用学校资源的还须向资源管理部门报备;二级院系部对外签署的所有合同、协议报学校审批后方得生效实施;须报物价部门备案的对内对外收费项目,创收单位先向学校财务处提出报告和收费方案,由财务处报请物价部门审批或备案后再行创收。 7.税赋代扣原则。各创收单位所取得的收入,按照国家规定应上缴的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由财务部门代扣代缴,各单位应据实填报有关收入分配情况,不得瞒报、少报和不报,不得转移收入、以支出充抵收入。 8.责任主体原则。各创收单位是其创收活动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创收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负总责;各创收单位要明

常见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简单介绍分析

常见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简单介绍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特别是以扩大内需,增大基础设施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的背景下,铁路及工程建筑行业面临着许多良好的发展机遇,市场空间和发展领域有了新的拓展。以下仅对目前几种常见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进行简单介绍分析。 一、 国内外常用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概念及特点介绍 (一)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分类: 结合国际实例和国内工程实际,我认为目前实际工程上的常用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即设计--招标--建筑模式(DBB)。 2设计--建造--交钥匙模式即EPC 3建筑管理模式,即CM ,根据实际情况又可分为代理型CM 和风险型CM 。 4设计--管理模式,即DM 。 5项目管理承包模式,即PMC 。 6建造--运营--移交模式,即BOT 。 (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概念级特点介绍 1. 传统模式.即 (设计一招标一建筑模式DBB)(图1) 图1设计--招标--建筑模式DBB 又称设计--招标--建造(Design -Bid -Build)模式,这种模式中业主首先委托咨询、设计单位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包括施工图纸、招标文件等。在设计单位的协助下通过竞争招标把工程授予价低且最具备资质的承包商,施工阶段业主再委托监理机构对承包商的施工进行管理,也就是说业主要分别与设计机构、承包商和监理机构签订合同,监理机构与承包商并没有合同关系,而是受业主委托对承包商的工作进行监督。这种 业主 承包商 分包商 咨 询 工 程 师 业 主代 表

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按设计、招标、建造的顺序进行,只有上一个阶段结束后下一个阶段才能开始。优点:管理方法较成熟,业主可自由选择咨询设计人员和监理单位。可控制设计要求,通过招标来竞争价格对业主有利,可采用标准合同文本。可能存在的问题:设计的可施工性差,监理工程师控制项目目标能力不强,工期太长,不利于工程事故的责仟划分,较容易由图纸问题产生争端。 2. 设计一建造一交钥匙模式 既EPC (图2) 图2 设计--建造--交钥匙模式 设计--建造模式是将设计与施工委托给一家公司来完成的项目实施方式,这种方式在招标与订立合同时以总价合同为基础,设计--建造总承包商对整个项目的总成本负责,它可以自行设计或选择一家设计公司进行技术设计,然后,采取招标方式选择分包商,当然它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设计和施下力量完成大部分设计和施工工作。业主委托一位拥有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专家为代表(在我国主要是监理工程师),与设计--建造总承包商充分沟通并监督起工作。 该模式特点:风险主要由承包商承担,降低全过程建设费用,容易把纠纷、矛盾降到最小,可保证工程质量,但是业主对工程控制能力降低。 3. 建筑管理模式,即CM (这种方式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1)代理型管理方式(图3) 该模式中,CM 经理作为业主的咨询人员和现场代理,为业主提供某一阶段或全过程的服务,CM 经理的工作是负责协调设计和施工者之间及不同承包商之间的关系。 业主 专业咨询工程师 设计-建造承包商 业主代表 供 应商 分包商

企业新管理模式分析

企业新管理模式分析 一、引言管理与人类几乎同时产生,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劳动和集体协作。作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管理也是生产力,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作用凸显的年代,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企业经营环境不同,管理的作用也迥然不同。自20世纪以来,有三种因素对企业的经营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一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特性的形成;其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现;其三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经济的出现。在这三种因素的作用下,企业外部环境日趋开放,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加强管理,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激烈竞争,这既向我国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本文将对这三种因素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研究。二、企业管理面临知识管理的挑战世界经济的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也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的变化将对企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推动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1.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基础向知识资本转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形态的转换,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迄今为止,企业管理经历了以经验管理为特征的第一代管理、以科学管理为特征的第二代管理、以行为管理为特征的第三代管理、以现代管理为特征的第四代管理和以知识管理为特征的第五代管理(知识管

理咨询公司的认为知识管理包括强调技术重要性的第一代知识管理和更多考虑人力资源和过程主动性的第二代知识管理。)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以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就一个企业而言,知识有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两种形态,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公司外部知识网络和企业内部网络,以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并通过设立知识仓库、建立专家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建立知识联盟,有效地管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提高其竞争力。由于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从而对企业知识资源的管理即知识管理已上升为企业管理新的重心。而知识管理是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干,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2.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人才,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管理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把人当作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发掘、科学地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大使命。这些变化表明: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是企业管理的新理念,

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科研管理工作是科研院所日常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影响科研院所战略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得以实现的关键。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工作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完善,科研管理工作的工作模式和工作重心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不同,科研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虽然如此,目前科研院所的科院管理工作仍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仍旧需要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因此,本文就对我国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据此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科院院所科研管理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所助益。 一、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的现状 第一,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虽然近些年来,根据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使得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科研院所的整体结构也相应的发生了诸多的变化。但是仔细研究可以发现,目前的科研院所管理体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仍旧无法完全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大发展的需求,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待提

升等方面。 第二,创新意识薄弱。 在我国,很多科研单位都是国有企业,或者是属于国家科研单位,而与此相对应的,其承担的项目也多是来自国家计划的科研项目或是上级部门的科研需求,一般就是国家的科研计划就什么,就申报什么,上级部门需要什么,就申报什么,而却很少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考虑、分析和研究,以致于在科研管理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除此之外,科研单位在科研管理的过程中,重视研究成果的申报,而且却轻视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的转化这一点,也同样凸显了科研院所在开展科研管理工作中创新意识薄弱的问题。 第三,管理模式单一。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科研院所的科院管理模式过于单一,绝大多数科研院所的项目管理模式均采用的是课题负责的方式。在这样的课题负责制的管理模式,虽然有助于激发课题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有助于充分发挥课题负责人的能动性,让课题组成员能够将精力完全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去。但是这种单一的管理模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特别是在部门与部门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需要进行沟通和协调时,在这种单一的管理模式下,沟通协调起来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高职院校院系二级科研管理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院系二级科研管理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实行院系二级科研管理是新时代学校自身发展和提升核心競争力的有力支撑。从重构学校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的科研管理职权、完善二级科研管理保障机制、建立二级科研管理评价考核机制、建立二级科研管控机制等方面分析探讨了高职院校院系二级科研管理机制的构建。 标签: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机制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由于办学类型和办学时间上的差异,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内部管理体制上也存在明显的不同。本科院校建校时间较长,学校规模较大,基本采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即学校层面履行宏观管理,二级院系是相对独立的办学载体,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功能,具有较大的自主权,而且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本科院校的二级院系管理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实践证明,院系二级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能够进一步重构管理权限、理顺学校层面和二级院系之间的关系,整合学校各部门的教学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凸显办学特色。而高职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学校规模不大,大部分高职院校仍采用传统的一级管理体制,所有科研活动由学校科研处统管,以传统的职能部门统筹管理为主,学校层面具有绝对的话语权,系部缺乏自主权,办学活力得不到充分激发。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结构的进一步扩大和内涵建设的不断推进,创新内部管理体制成为新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新使命。不少高职院校开始学习借鉴本科院校的院系二级管理模式,建立院系二级管理机制。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和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开展试点二级学院改革,推进二级学院管理体制改革,向二级学院下放人、财、事权”的具体建设任务。一流校和示范校的建设首先应该体现在管理的一流和示范方面,可见,推进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1 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院系二级管理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管理方式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校层面完全将管理权限下放,主要是履行宏观管理的职能。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管理由二级学院系负责,二级院系在决策、人事、教学、科研、财务等方面具有很大的自主权。运行经费可以按照学生人数、教师人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等项目进行切块分配,每个二级学院可以有不同的分配方案。为确保院级二级管理的健康运行,学校出台相关文件制度,对二级学院进行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高职教育起步较早,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内部二级管理体制机制,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和深入,在内部机构设置、管理体制构架、管理成本、管理效率、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科研等各项具体的管理工作方面都有比较系统的研究。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比较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比较

(2)建筑工程管理(CM)方式 建筑工程管理方式(CM方式: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pproach)模式又称“边设计、边施工”方式或快速轨道方式,CM模式是由业主委托CM 单位,以一个承包商的身份,采取有条件的“边设计、边施工”,即Fast Track 的生产组织方式来进行施工管理,直接指挥施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设计活动,而它与业主的合同通常采用“成本+利润”方式的这样一种承发包模式。此方式通过施工管理商来协调设计和施工的矛盾,使决策公开化。施工管理商早期介入工程项目,工程项目通过快速路径法,可以做到提前施工、提前竣工。它打破过去那种待设计图纸完全完成后,才进行招标建设的连续建设生产方式。其特点是由业主和业主委托的工程项目经理与工程师组成一个联合小组共同负责组织和管理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完成一部分分项(单项)工程设计后,即对该部分进行招标,发包给一家承包商,无总承包商,由业主直接按每个单项工程与承包商分别签订承包合同。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缩短工程从规划、设计、施工到交付业主使用的周期,节约建设投资,减少投资风险,业主可以较早获得效益。其缺点是分项招标导致承包费高,因而要做好分析比较,认真研究分项数目,选定最优结合点。这是近年在国外广泛流行的一种合同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与过去那种设计图纸全都完成之后才进行招标的连续建设生产模式不同,一般的招标发包方式与阶段发包方式的比较如图2。 图2 连续建设模式和阶段发包模式对比图 CM模式的两种实现形式:

图3 CM模式的两种管理方式 第一种形式为代理型建筑工程管理(“Agency”CM)方式。在此种方式下CM经理是业主的咨询和代理,业主和CM经理的服务合同规定费用是固定酬金加管理费。业主在各施工阶段和承包商签订工程施工合同。 第二种形式称为风险型建筑工程管理(“At Risk”CM)方式。采用这种形

全新企业管理模式与旧模式的区别

全新企业管理模式与旧模式的区别 发表时间:2018-11-26T16:09:26.69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中作者:赵亮 [导读]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指的是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妥善处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企业、社会与环境的共同发展。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随之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与以往的企业管理模式相比 (深圳巴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指的是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妥善处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企业、社会与环境的共同发展。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随之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与以往的企业管理模式相比,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具有更加鲜明的优势:管理内容的全面性、管理定位的全局性、管理体系的融合性以及管理范围的覆盖性等。这一模式的应用,将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更加和谐。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意义 1 引言 企业既是社会成员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展的脚步加快,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竞争压力日益上升。以往的企业管理模式是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做为主要的生产目的,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企业的责任意识越来越淡薄,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这既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降低了公众对企业的认可程度。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这一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将有效弥补传统模式的不足,提高企业的责任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全新企业管理模式与旧模式的区别 2.1 企业本质改革 2.1.1 在过去的企业发展中,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忽视社会责任的承担,因此出现了许多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企业与公众矛盾等等,这既破坏了社会环境,也阻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在这背景下,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这一新型管理模式开始崭露头角,并得到公众、企业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全面社会责任模式下,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重新塑造企业的发展价值观,摆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这一传统模式的束缚,将目光投向发展的持续性、和谐性,将重心放在服务社会、承担责任方面,在提升企业利益的同时也保证了人民公众的利益。 2.1.2 为了与价值观的重塑相配合,企业发展的战略也需重订。以往的发展战略并不利于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活动的开展,企业需将自身重新置于社会责任管理中,调整发展战略,将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等因素纳入发展的考虑重点,积极响应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号召,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2.1.3 完善有效的责任组织管理体系能够推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活动的开展,同时也能够对企业责任意识进行及时的管理与监督。在不同国家,责任组织管理体系也不尽相同,日本的企业以总经理直接管理体系为主,而欧美多数企业以董事会直接监管的体系为主,这些管理体系对我国企业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责任组织管理体系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也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发展策略、企业的自身需求,综合分析不同责任组织管理体系的优缺点,以便选择出适合自身的企业管理体系。 2.2 企业员工参与 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仅依靠管理层的努力是不够的。企业各个部门、各岗位的员工都需要参与其中,积极履行全面社会责任的要求,并将其付诸行动,这样,从领导阶层到普通员工都能够对社会责任管理的意义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同时,企业还应该将实现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理念传递给企业利益的相关方,相互携手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共同推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建立与普及。 2.2.1 领导重视。作为企业的核心阶层,上级领导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工作重心和发展战略,因此更要意识到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的意义和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这一模式的建立。并且,上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也是有效推动企业员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动力。为此,领导阶级应该树立长远的眼光,重视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公开向社会承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推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建立。并且领导阶层应该以身示范、言行一致,切实成为基层员工践行社会责任的模范,成为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榜样。 2.2.2 员工了解。基层员工是一个企业的根本,企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这些员工的参与。因此,建立全面的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必须加强对基层员工责任意识的培养,转变企业员工的思维模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可以通过上级领导带头、加强内外部交流、实施全面培训等方式来帮助全员树立长远利益观、系统思考观、环境保护意识等,强化全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在社会责任识的指引下,员工才能更好的将社会责任服务作为工作的重心。 2.2.3 提高社会责任能力。领导阶层的重视、基层员工的了解,更加确定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意义和重要性,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企业的发展有了正确的方向。与此同时,只有具备了履行责任的能力,才能将履行责任的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提高企业全员的社会责任能力也是必不可少。在社会责任意识的指导下,履行社会责任能力的提高能够充分激发全员工作的积极性。 2.3 产品质量体现社会责任。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除了掌握最新的技术外,产品的质量也是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一个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关系到企业的生命力,直接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2.3.1 企业产品原料的选择。产品原料的选择是影响产品质量的直接因素,好的材料能够使产品的质量得到提高。产品原料采购的这一环节,必须得到企业的重视与监督,在采购过程中,不能仅将采购的成本作为唯一关注的重点,而是应该将质量放在第一位,将是否能够对环境,对社会起到积极作用纳入重点考虑之中,充分体现企业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思想。 2.3.2 产品结构。企业生产产品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因此,在产品的结构设计方面,企业技术人员应当将眼光投向社会群众,切实了解社会群众对产品的需求,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设计出优质量的产品满足社会群众的要求,既能够实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基于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研究.doc

二、改善科研经费管理的建议 1、健全科研项目立项制度 科研项目立项须遵循对社会或科技发展有用的原则,不能只看课题带头人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影响。同时,科研项目立项过程中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民众和相关机构的监督。项目立项后,事业单位还要与科研经费的项目负责人签订相关合同,按照科研合同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财务部门要加强科研合同管理,配合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规范项目经费使用等。 2、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科研经费的预算应当满足课题研究的现实需要。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是否合理,要求财务部门与科研人员进行沟通和协作,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财务部门必须参与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与科研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参与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提出合理的财务建议。二是多个科研项目预算时,财务部门要发挥管理职能,协调各科研经费预算项目,进行科研经费预算的合理配置。三是财务部门要与科研部门进行沟通,制定经费资金使用预算计划,落实经费预算负责人。 3、规范科研经费使用管理 财务人员要熟悉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相关项目经费的规定,在会计账务系统中按项目单独建账核算。同时,财务人员要加强对科研经费各项支出的审核,制定权限审批机制,对重大或敏感费用坚持多级审核。对项目经费使用过程中形成的资产要建立台账,防止资产流失或费用化处理。另外,项目经费使用情况需形

成定期报告机制,按月、季、年或项目节点编制项目经费实际使用与预算差异表,动态跟踪科研经费实际使用情况,对超预算或项目久未启动的,要及时通告相关责任人,保证科研经费的使用有序进行。4、落实科研经费决算管理 财务部门应与科研管理部门保持沟通,跟踪科研项目进展,对已完结项目及时提供会计核算资料,配合科研管理部门做好项目决算工作。对于持续时间较长、跨年度的科研项目,财务部门可以依据项目进度计划,做好项目经费各年度结转,保持科研经费项目的连续性,为项目经费决算提供依据。重大科研项目的验收,如需提供第三方审计报告的,财务部门要提供相关审计报告。同时,财务部门要根据项目经费决算意见,做好会计核算中项目经费的结转、处置,形成科研项目收入支出、费用明细等分析报告,由项目责任人签字确认后归档,实现项目决算和财务决算的统一。 5、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 科研项目从项目立项到结题决算,都要有行之有效的监督。在项目立项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确认课题的科研价值、审核科研人员的能力,对科研经费进行严格核定。在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过程中,严格核对项目预算,完善科研经费审核机制,确保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事业单位要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杜绝科研人员在经费使用中的种种不规范行为。在科研经费决算时,可以聘请第三方对经费进行独立审计,形成审计报告。此外,可以建立经费使用三级或四级等多级审批管理体制,加强对科研经费的业务、财务监控。

二级管理模式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困惑和对策

二级管理模式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困惑和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调查问卷、访谈,概括了二级管理模式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困惑问题,剖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二级管理困惑对策 中职学校实施二级管理,既是中职校内部管理体制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要求,更是适应中职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二级管理有利于中职校形成系部的学科优势与管理特色,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增强中职校的综合实力。同时也为学校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拓宽学生知识面、更好地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提供了体制和制度保障。那么,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有效地实施二级管理?建立什么样的二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够充分调动校级、系部两个层级的办学和管理积极性呢?如何建立健全系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本文几位作者通过对我校及本市几所中职校进行调查问卷、访谈,概括了二级管理模式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困惑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1 中等职业学校二级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受中职校发展过程中历史因素与现实条件的制约,我省大多数中职校二级管理还处在初步的探索阶段,二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还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二级管理制度。学校与系部的管理职能与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影响了中职校二级管理效能的发挥。从中职校建立与实施二级管理的现实情况考察,中职校在二级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笔者认为,目前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二级管理机构责权不明 管理学认为,权力分配体系是校内管理运行机制构建的灵魂,也是二级管理运行机制是否科学、合理的关键。现阶段,省内很多中职校表现出管理体制改革不顺、责权不明的情况。 笔者进行调查和访谈中,80%以上的系部主任认为:二级管理有效实施很难,主要问题表现在校、系部的基本职能没有明确的划分,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与系部在职能存在过多的交叉和重叠,学校过程管理仍然过多地集中在校一级和职能部门,管理重心并未真正下移,以致造成学校与系部的责、权、利有分离的现象。

湖南商学院二级学院科研工作量管理暂行办法(DOC)

附件2 湖南商学院二级学院(部)科研工作量管理 暂行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和绩效工资改革的需要,进一步完善我校的科研考核制度,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我校的科研工作应以提高科研成果质量为核心,遵守学术道德,提倡学术自由,鼓励团队协作,打造科研精品。 第三条科研工作量考核是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岗位考核、职称晋升、推优荐先等的重要依据。 第四条科研工作量考核的科研成果(含教研类成果)分为项目类、获奖类、专利类、著作类、教材类、论文类和研究报告七大类,以“科时”为计算单位。 第五条我校教师作为科研工作量考核的科研成果必须以“湖南商学院”作为完成单位。若我校为第二署名单位,则按相应科时值的60%计算;若为集体完成,第一完成人必须是我校教师岗位的教师,或第一完成人是我校在读研究生,第二完成人是担任指导教师的我校教师,并根据其部门归属,全额计算科时,计入所属部门完成的科研工作量。 第六条我校的科研工作量考核实行两级考核,即学校对

二级学院(部)进行考核,各二级学院(部)参照学校制定的教师岗位科研工作量定额标准,制订考核办法,对本学院(部)教师的科研绩效进行考核。 第七条学校考核各二级学院(部)科研工作量的标准是各二级学院(部)的年度科研定额和三年的科研定额总量。 第八条各二级学院(部)绩效工资中科研绩效经费的核拨以各二级学院(部)年度科研定额和科研定额总量的完成情况作为依据。 第九条科研工作量的登记和年度核算按自然年度进行,未登录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科研成果不予计算工作量。 第十条对我校教师取得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学校将另行制订《湖南商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予以奖励。 第十一条对于本管理办法未予认定和计算科研工作量的科研成果,经申请并审核同意后,由校学术委员会讨论确定相应等级和计算标准,并报校长办公会议审定。 二、科研工作量定额及其考核 第十二条科研工作量的考核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每年进行年度考核,三年进行终期考核。各二级学院(部)的科研定额总量为本部门的教师在三年考核周期内的科研工作量定额之和;各二级学院(部)的年度科研定额为各二级学院(部)三年科研定额总量的三分之一。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CM承包模式其全称是:Fast-Track-Construction Management.它是由业主委托一家C M单位承担项目管理工作,该C M单位以承包商身份进行施工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设计活动,使工程项目实现有条件的"边设计边施工".CM单位有代理型和非代理型两种.代理型C M 单位不负责工程分包的发包,所有分包商直接与业主签合同,CM单位只负责工作管理,其收入只是简介的成本加酬金;而非代理型C M单位负责工程分包的发包,所有分包商直接与C M单位签合同,其收入是工程的总费用加酬金. CM承包模式简单的说可理解为项目管理总承包,不是施工总承包也不项目总承包.它不象施工总承包或项目总承包那样赚取总分包差价 工程项目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计划管理方法。1957年美国杜邦公司把这种方法首次应用于设备维修,使维修停工时间由12小时锐减为7小时;1958年美国人在北极星导弹设计中,应用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使设计阶段的完工期缩短了两年,此后工程项目管理的理念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学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建设部与国家计委、经贸委意欲尽快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行工程总承包与工程项目管理的指导意见》和《工程项目管理(服务)办法》,以制定工程总承包与项目管理(服务)的实施细则,规范其基本做法,进一步促进其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从而指导我国工程总承包与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与国际惯例接轨。 项目经理(PM)在我国已成为新世纪的黄金职业,项目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已开始试点。为实现21世纪我国的新发展,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就必须分析和研究当前国内外项目管理科学体系发展的现状,了解和掌握国际通行的模式、程序和标准,取长补短,与时俱进。这对于我国企业尤其是石化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外工程项目管理概况 1.1 目前国外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形式 国外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有项目管理承包(Project Management Contractor 缩写为PMC)、项目管理组(Project Management Team 缩写为PMT)和施工管理( Constriction Management缩写为CM)等形式。 (1)项目管理承包(PMC) PMC是指项目管理承包商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管理,包括进行工程的整体规划、项目定义、工程招标、选择EPC(EPC是英文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的缩写,即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承包商,并对设计、采购、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管理,一般不直接参与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和试运行等阶段的具体工作。PMC的费用一般按"工时费用+利润+奖励"的方式计取。PMC是业主机构的延伸,从定义阶段到投产全过程的总体规划和计划的执行,对业主负责,与业主的目标和利益保持一致。 对大型项目而言,由于项目组织比较复杂,技术、管理难度比较大,需要整体协调的工作比较多,业主往往都选择PMC承包商进行项目管理承包。作为PMC承包商,一般更注重根据自身经验,以系统与组织运作的手段,即:业主首先委托一家有相当实力的国际工程公司对项目进行全面的管理承包;其次,把项目分成两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叫做定义阶段,第二阶段叫做执行阶段。在项目定义阶段,PMC 的任务是代表业主对项目的前期阶段进行管理,即对项目进行多方面的计划管理(Program Management),比如,有效地完成项目前期(FEL)阶段的准备工作;协助业主获得项目融资;对技术来源方进行管理,对各装置间的技术进行整合;对参与项目的众多承包商和供应商进行管理(尤其是界面协调和管理),确保各工程承包之间的一致性和互动性。在执行阶段由总承包商负责执行详细设计、采购和建设工作,PMC在此阶段里,代表业主负责全部项目的管理协调和监理作用,直到项目完成。在两个阶段中,PMC都及时向业主报告工作,业主则派出少量人员对PMC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力求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总成本最低。 PMC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代表业主管理项目,同时还承担一些界外及公用设施的EPC工作。这种方式对PMC来说,风险高,而相应的利润、回报也较高。 ②代表业主管理项目,同时完成项目定义阶段的所有工作,包括基础工程设计、±10%的费用估算、工程招标、选择EPC承包商和主要设备供应商等。 ③作为业主管理队伍的延伸,负责管理EPC承包商而不承担任何EPC工作,这种方式的风险和回报都比较小。PMC的合同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PMC合同结构框图 鲁姆斯(ABB LUMMUS)认为,PMC方式与EPC方式的主要区别如表1。 表1 PMC方式与EPC方式的主要区别

现代项目管理模式综述及各国项目管理特点分析

欢迎共阅 现代项目管理模式综述及各国项目管理特点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政治格局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国际企业合作逐渐成一态势。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和加入WTO 以来经济的不断向外扩张,诸多工程企业面向国际,参与国际竞争。因此,面对国际市场复杂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等,工程管理的模式也需不断的改进。熟练掌握目前项目管理模式,分析发达国家管理特点,借鉴各国先进的管理模式,可以很好的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关键字:国际项目管理 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特点 一、 工程项目管理及管理模式 理, 二、 1即设计 2、建造80年代,通在特许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政府通过发出特许经营权给项目管理公司,利用市场机构来筹集资金米建造并经营专业项目,从而实现分散资金的有效利用。对承建商来说,首先,该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的研究,准备基础设计,并与贷款方进行协商,进行融资;其次,与政府谈判,取得贷款方的承诺,从而使项目能够顺利实施。近年来,人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在采取该项目经营模式来加速发展包括高速公路和人掣桥梁在内的人批基础设施,并取得显着的经济效益。 3、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 EPC) 模式 EPC 即设计、采购及施工全过程总承包, 是业主在完成项目要求或定义的基础上, 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总承包商, 由总承包商负责设计、采购及施工管理和试运营等环节的全过程服务, 工程实施过程中设计、采购、施工及安装调试等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均由总承包商协调解决。

4、设计- 建造模式( DB模式) 在国际上也称交钥匙模式、一揽子工程, 在中国称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 是指在项目的初始阶段, 业主邀请几家有资格的承包商进行议标, 根据项目确定的原则, 各承包商提出初步设计和成本概算, 中标承包商将负责项目的设计和施工。 5、业主聘请管理承包商模式(PMC模式) 即由业主聘请管理承包商作为业主代表或业主的延伸,对项目进行集成化管理。PMC项目管理模式对国际上一些知名工程公司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东西,但就国内建设领域的实践而言还是一个新的管理方式。由于PMC 承包商在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调试等阶段的参与程度和职责范围不同, 因此PMC 模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6 益。 CM 用。 7 这些分 同关系, 8 在中国 但是, 三、 1、由生产企业自由组织力量建设 这种方式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比较多,那时项目建设主要是为恢复原有企业的生产,建设与生产相结合,同时各部门还没有建立专门的设计施工机构.因此,当时采用的办法是各企业抽调人员自行设计,组织施工,小部分工程量较大且有旧中国留下私人营造商的地方,则采用部分发包,委托施工。 2、建设单位自行组织项目建设 这是很多单位进行项目建设较为普遍的一种组织管理模式。他是由业主自己筹集资金,选择建设地点,编制计划任务书,组织项目的设计、施工和材料、设备的供应,并进行工程建设的监督和管理。但作为一个单位的基建部门,其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人才结构、水平等往往

全面社会新的企业管理模式

全面社会新的企业管理模式 发表时间:2019-02-18T14:50:13.7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作者:胡琨 [导读] 摘要: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指的是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妥善处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企业、社会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身份证号码:32058319910224XXXX 江苏昆山 215300 摘要: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指的是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妥善处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企业、社会与环境的共同发展。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随之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与以往的企业管理模式相比,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具有更加鲜明的优势:管理内容的全面性、管理定位的全局性、管理体系的融合性以及管理范围的覆盖性等。这一模式的应用,将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更加和谐。本文将主要针对企业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能促进企业管理模式的进步。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意义 1 引言 企业既是社会成员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展的脚步加快,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竞争压力日益上升。以往的企业管理模式是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做为主要的生产目的,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企业的责任意识越来越淡薄,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这既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降低了公众对企业的认可程度。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这一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将有效弥补传统模式的不足,提高企业的责任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介绍 2.1 企业本质改革 2.1.1 在过去的企业发展中,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忽视社会责任的承担,因此出现了许多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企业与公众矛盾等等,这既破坏了社会环境,也阻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在这背景下,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这一新型管理模式开始崭露头角,并得到公众、企业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全面社会责任模式下,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重新塑造企业的发展价值观,摆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这一传统模式的束缚,将目光投向发展的持续性、和谐性,将重心放在服务社会、承担责任方面,在提升企业利益的同时也保证了人民公众的利益。 2.1.2 为了与价值观的重塑相配合,企业发展的战略也需重订。以往的发展战略并不利于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活动的开展,企业需将自身重新置于社会责任管理中,调整发展战略,将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等因素纳入发展的考虑重点,积极响应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号召,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2.1.3 完善有效的责任组织管理体系能够推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活动的开展,同时也能够对企业责任意识进行及时的管理与监督。在不同国家,责任组织管理体系也不尽相同,日本的企业以总经理直接管理体系为主,而欧美多数企业以董事会直接监管的体系为主,这些管理体系对我国企业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责任组织管理体系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也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发展策略、企业的自身需求,综合分析不同责任组织管理体系的优缺点,以便选择出适合自身的企业管理体系。 2.2 企业员工参与 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仅依靠管理层的努力是不够的。企业各个部门、各岗位的员工都需要参与其中,积极履行全面社会责任的要求,并将其付诸行动,这样,从领导阶层到普通员工都能够对社会责任管理的意义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同时,企业还应该将实现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理念传递给企业利益的相关方,相互携手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共同推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建立与普及。 2.2.1 领导重视。作为企业的核心阶层,上级领导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工作重心和发展战略,因此更要意识到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的意义和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这一模式的建立。并且,上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也是有效推动企业员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动力。为此,领导阶级应该树立长远的眼光,重视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公开向社会承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推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建立。并且领导阶层应该以身示范、言行一致,切实成为基层员工践行社会责任的模范,成为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榜样。 2.2.2 员工了解。基层员工是一个企业的根本,企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这些员工的参与。因此,建立全面的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必须加强对基层员工责任意识的培养,转变企业员工的思维模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可以通过上级领导带头、加强内外部交流、实施全面培训等方式来帮助全员树立长远利益观、系统思考观、环境保护意识等,强化全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在社会责任识的指引下,员工才能更好的将社会责任服务作为工作的重心。 2.2.3 提高社会责任能力。领导阶层的重视、基层员工的了解,更加确定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意义和重要性,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企业的发展有了正确的方向。与此同时,只有具备了履行责任的能力,才能将履行责任的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提高企业全员的社会责任能力也是必不可少。在社会责任意识的指导下,履行社会责任能力的提高能够充分激发全员工作的积极性。 2.3 产品质量体现社会责任。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除了掌握最新的技术外,产品的质量也是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一个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关系到企业的生命力,直接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2.3.1 企业产品原料的选择。产品原料的选择是影响产品质量的直接因素,好的材料能够使产品的质量得到提高。产品原料采购的这一环节,必须得到企业的重视与监督,在采购过程中,不能仅将采购的成本作为唯一关注的重点,而是应该将质量放在第一位,将是否能够对环境,对社会起到积极作用纳入重点考虑之中,充分体现企业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思想。 2.3.2 产品结构。企业生产产品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因此,在产品的结构设计方面,企业技术人员应当将眼光投向社会群众,切实了解社会群众对产品的需求,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设计出优质量的产品满足社会群众的要求,既能够实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能够达到服务群众的要求。 2.3.3 产品售后服务保障。企业建立全面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就是为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因此,企业必须完善产品的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