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与朱元璋刘秀与赵匡胤的区别

刘邦与朱元璋刘秀与赵匡胤的区别
刘邦与朱元璋刘秀与赵匡胤的区别

刘邦与朱元璋,刘秀与赵匡胤

对于那些历代的开国皇帝来说如何对待开国元勋是个很头痛的问题,尤其是那些从

底层一步登天的皇帝对于这个问题更是觉得棘手.因为他们都是从底层上来的,因此皇室

的势力不大,甚至不及那些开国元勋.在历史上在皇室的势力不及开国元勋的情况下对待

功臣的方法有两个典型,一是杀,二是厚待他们,但却不给他们实权.这两个典型都各有代

表人物,前者是刘邦和朱元璋,后者是刘秀与赵匡胤.我下面主要像说明一下这几个代表人

物间的不同之处. 首先来讨论一下刘邦和朱元璋,他们两个都被认为是那种对待功臣是"鸟尽弓藏,兔死

狗烹"皇帝.是那种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福之人.我以为这两者还是有点不一样的.

第一,刘邦杀功臣是被动的,朱元璋杀功臣则是主动的.刘邦是个豁达之人,而朱元璋则是

猜忌多疑之人,文字狱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刘邦对待功臣其实是很宽厚的,但是,作为一

个从平民打上来的皇帝,他也不能不有所堤防.而且当时有些功臣居功自傲,其中由以韩?

为首,当年韩信趁刘邦危急之时,要挟刘邦封他做假齐王,这足以表露出他的狼子野心.当

然他当时之所以没有反叛刘邦,是因为当时一来还有项羽这个劲敌在,而且他如果反叛刘

邦,也有可能失去人心.因此他当时只是要求做假齐王来试探一下刘邦.此举的确触怒了刘

邦,但好在他隐忍了下去,并还故作姿态的封了韩信一个齐王,才没有给韩信已反叛的理

由.但对于韩信刘邦心中已存介缔.在加上韩信的军事才能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虽然他现

在不反,但不能保证他在刘邦死后不反,因此刘邦不得不先下手为强,而且当时诛杀韩信是

得到其他功臣的支持的,因为他们也认识到韩信是汉王朝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当年月

下追韩信的萧何就扮演了引诱韩信上断头台的角色.而英布之流或是因为韩信被杀而感到

恐惧或是因为听信谋士之言反叛刘邦在先,才被刘邦杀掉的.因此除了韩信外,杀其他人都

是被动的,而杀韩信也非无中生有.但朱元璋杀功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他杀功臣纯粹是因

为猜忌,不管对方是否有反叛之实或反叛之心,一律杀无赦.可以说他是绝对主动

的在杀戮

功臣,并且是不杀光誓不罢休的变态心理.

第二,刘邦杀的只是几个拥兵自重且有反叛行径或有反叛意图的武将,而朱元璋则是

无论文武,只要是有功之臣,有资历的臣子,他都照杀不误.就连像宋濂这样的老实人都不

放过,虽然因为马皇后的求情而免去了他的死罪,但把这么一个老人发配到边疆,其实就等

于要了他的老命.刘邦除了杀了几个武将外,对其他功臣还是很厚待的,像萧何,曹参,陈

平,周勃都是汉王朝的重臣,不像明朝,开国元勋没几个活下来的.

第三,刘邦杀了功臣后,结果是加强了中央的实力,尽管他死后出现了权力真空,但由

于他为后世流下了不少经验丰富的老臣,因此无论是吕氏的篡权和之后的七王之乱,都没

有对中央产生很大的破坏.也使得汉王朝开辟了封建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可是朱元璋死后

就没那么幸运,由于功臣被他杀戮一空,结果当靖难之役发生之时,中央政府已经没有像汉

时周勃,周亚夫父子那样力挽狂澜的人了,结果朱元璋钦定的皇位继承人,在不到3年内就

被推翻了.

比较了刘邦和朱元璋,再来比较一下刘秀与赵匡胤.这两个皇帝比起前两个来在历史

上的评价要更高些.他们的作法与前两者的杀气腾腾截然不同,他们主要用的是怀柔的手

段,但虽然手法一样,但也有高下之分. 第一,这两者登上皇位的方式不同,刘秀靠的是武力消灭各个割剧势力,而赵匡胤则是

军事政变.因此刘秀的功臣大多是跟他出身入死且自身有一定势力的地方豪强,而赵匡胤

的功臣大都是些手握重兵的高级将领或地方节度使.由于这两者的处理方法是不同的,前

者应该削弱和瓦解他们的势力,后者则应该分散和解除他们的武装部队.

第二,刘秀对待功臣并没有采取削弱他们的方法,反而使他们进一步做大.他对于那些

支持他的豪强,采取了给予他们经济上的特权和补偿来换取他们政治和军事上的权力,并

和他们联姻来稳固自己的统治.但是这么做只能保证在他活着的时候,那些地方豪强不参

与政治,但他死后,由于那些地方豪强有一部分和皇家联姻,于是就以外戚的身份把持朝

政,另一部分豪强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在朝堂之上大肆培养自己的亲信和势

力,于是乎,东汉一朝,四世三公,门生遍天下的豪门比比皆是.赵匡胤对待功臣的方法就比

较正确,他吸取了唐以来武将拥兵自重,中央政府软弱无力的经验教训,对于那些拥戴他即

位的高级将领和节度使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作法,既让他们交出兵权,给他们在经济上

的补偿.他的做法虽然和刘秀颇为相似,但由于对象不同,所取的效果也大不一样,因为那

些高级将领,只是在军事实力上对中央产生了威胁,在其他方面则比较差,也就是说他们最

大的资本就是军队,离开了军队他们的影响力就几乎不存在了.因此赵匡胤虽然给予他们

经济上的补偿,但却没有给他们经济上的特权,也就是说他们在怎么样充其量只是一个富

翁,在政治上已经没有丝毫的影响力,他们是的的确确被削弱了.

第三从效果上来看,刘秀的做法其实是在进一步的削弱中央和皇族的势力,而且让地

方豪强进一步的坐大,也没有解决自西汉以来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为东汉埋下了一

颗定时炸弹.而且由于皇族势力的单薄,使的东汉中后期,皇帝和朝政一直在外戚和宦官手

中把持.赵匡胤不仅解除了那些将领的兵权,也解决了自唐中期以来数百年的地方强于中

央的局面,也结束了得唐以后,政权多忘于武人之手的局面.当然,之后他所实行的重文轻

武的以及一系列限制武将的做法则不在我讨论范围之内,因为那些措施虽然和解决将领拥

兵自重有关,但不属于他对待开国元勋的方法. 比较以上四个皇帝对待功臣功臣的做法,我以为从效果上来看,刘邦和赵匡胤做的最

好,虽然他们的方法不一样,但都达到了巩固皇权,削弱地方的目的.都使的中央政府更加

稳固.而朱元璋虽然保证了他的王朝不会被外人夺走,却无法保证他的孙子能安稳的坐在

皇帝的宝座上.正因为他不顾一切的杀戮功臣,使得中央政府内人才凋零,根本无力来对抗

外部的强敌.刘邦和朱元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刘邦把棍子上几根最大的刺给拔掉了,并留

给了子孙可以握住这根带刺的棍子的地方,他的子孙可以很轻松的拿着这根棍子来对抗其

他势力.而朱元璋则将棍子上的刺全都拔光了,虽然他的孙子可以很轻松的拿起

这根棍子,

可这个光溜溜的棍子也没有任何威力了,面对对方的大刀长枪只能坐以待毙了.因此朱元

璋的做法,只取得了一半的效果.最差的就应该是刘秀了,他采取了逃避的方法,用布把那

些扎手的刺包裹起来,但是却只是治标不治本,时间一长,那些刺自然就刺破了薄薄一层

布,扎的他的子孙满手是血.

单就刘邦和赵匡胤来说,虽然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赵匡胤的手段更高明些,他不仅

解决了问题,也没有流血,可以说是在解决开国元勋的问题上处理的最得当

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分析

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分析 一本《史记》,浓缩了三千年的历史。此前,虽然其中的故事总是耳熟能详,但从未以领导力的观点去仔细研读过。根据张老师的提示,又重读《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两卷,结合领导力课程中学习到的框架去分析揣摩,确实收获良多,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的领导力学问绝对不弱于西方的理论,可能缺少总结和提炼的缘故吧,让我们的知识传承缺少了一些系统性。 读这两卷书,其实不只看到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行为,还有其他许多人的行为也值得我们去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但是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就只能重点讨论刘邦和项羽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刘邦和项羽的异同点。 首先,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胸有大志。无论是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还是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都体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领导者,首先要有高成就导向,这是一个领导者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内激因素。只有具备强烈的动机,才能激励一个管理者不断向前进,寻求突破。 其次,一个领导者要具备“大义名分”。这点在中国的管理中尤其重要。项梁和项羽的立楚怀王以收民望和刘邦的斩白蛇起义,都是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想有影响力,首先有“大义名分”,他的权力来源首先要来自于职位权力中的法定权利。只有权力来源是合法的,才能有感召力,才能凝聚人心。在这个方面,当项羽杀义帝时,已经丧失了这个大义名分,我认为这是项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一个领导者,刘邦和项羽的相同点还有很多,篇幅所限就不分析了,这里重点分析二人领导力的方面的差异,并由此总结二人成败的原因。 首先,我认为二者最大的差异在于用人。刘邦可以说是知人善任,而项羽在这方面的差距就太大了。在用人方面,刘邦所说的一段话可以成为经典:“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刘邦首先有自知之明,其次有识人之明,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放权,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从而使之辅佐自己取得成功。因此,在他身

刘邦项羽分析

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世英雄,气盖寰宇 ——浅析《史记》对项羽与刘邦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史记》“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司马迁《报任安书》)司马迁在这一百三十篇中刻画了帝王将相、谋臣策士、游侠商贾等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众多人物形象,在这一百多个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中,或许这两位人物是最让人记忆深刻,不能忘怀的——西楚霸王项羽、汉之高祖刘邦。 在《史记》中,司马迁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更充分、集中地刻画历史人物形象,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命运,赋予了历史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太史公的笔下,我们看到的项羽、刘邦,虽然同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却具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命运——沛公刘邦,机智果断,能屈能伸,贪财好色,狠毒阴险,最后威加海内,成就一代宏业;西楚霸王项羽,率直磊落,勇武过人,刚愎自用,寡谋轻信,最后自刎乌江,失去一生霸业。太史公以细腻的笔触精致地雕琢刻画出了两人复杂的人格特征。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善于将人物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他们各自的行为显现个性特征。如在《鸿门宴》中通过展现紧张、复杂的矛盾冲突,揭示了项羽与刘邦两人的不同性格。先看项羽,当曹无伤派人将刘邦“欲王关中”的野心告诉给项羽时,项羽大怒,准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可是在鸿门宴上,刘邦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席温顺言语对项羽讲过之后,他不但不杀刘邦,而且竟然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幼稚、轻信,缺乏最起码的政治斗争的意识,是个莽撞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进来保护刘备,进来后“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种剑拔弩张的情势,项羽丝毫没有看出来,反而称赞樊哙是个壮士,并赐给酒食。再看刘邦,当得知项羽要来攻打时,虚心听取了张良的建议,想利用项伯度过难关。刘邦问张良何以与项伯有故,了解关系的深浅,考虑是否靠得住。接着又问项伯的年纪,想出一套逢迎项伯的办法。精细老练、会拉拢人、会利用人,表现出刘邦机智权变的性格。刘邦鸿门宴脱险后,立即诛杀了内部的叛徒曹无伤;可是,项羽对项伯的通风报信、吃里爬外的做法不闻不问,表明两个人政治警觉的差异。通过这个戏剧性的情节,成功地展示了项羽和刘邦两个历史人物的个性:一个豪爽、无谋和轻敌;一个机智、老练和精细。 《史记》善于通过一些细节琐事展示人物性格,看似闲笔,但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的座次,表现了项羽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性格弱点。又如在韩信平定齐国后,派人向被敌围困的刘邦请求封他为假齐王时,刘邦很生气,《史记》记载:“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与自立为王!?”可是,当张良、陈平一蹑其足,他立刻就醒悟过来了,马上话锋一转,“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为假!?”“复骂”得多么妙,一点痕迹都没有。但诚如清代何焯所说:“人见汉王转换之捷,不知太史公用笔入神也。他人不过曰…汉王怒,良平谏,乃许之。?”正是太史公对这两个细节的客观描述,显示出了刘邦的头脑机警;也表现出了刘邦的雄才大略。这也恰恰正是他最后能战胜项羽、统一中国的才识和性格上的原因。 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成功地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高祖本纪》写刘邦与项羽对峙于荥阳时,项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而刘邦当时竟“乃扪足曰:虏中吾趾!”这生动刻画了刘邦那种聪明绝定,那种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迅捷而自然的随机应变,同时又是“恢宏大度”、好骂人、好调笑的性格。又如写刘邦和项羽都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场景,项羽在观看秦始皇渡浙江时,脱口而出说:“彼可取而代之也”,显示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内容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等再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波谲云诡的斗争,塑造了有悲剧英雄情怀的西楚霸王项羽和终成一代伟业皇帝刘邦两个生动形象。出身低微,无赖狡诈的刘邦战胜了所向披靡勇猛无双的项羽,这是由双方不同的性格,人心向背的程度和不同的斗争策略上决定的。刘邦的豁达从容,从谏如流,收取民心和舆论宣传都为他最终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性格部署人心策略成败 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 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但从不妄自菲薄,而是强烈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他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规范,收敛自己的性情,以提高个人修养,力图

《史记》中历史人物刘邦和项羽的比较分析

《史记》中历史人物刘邦和项羽的比较分析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不仅是中国的文化名人,也是世界的文化伟人。他在中国和全世界的文化史上都享有崇高的、不朽的地位。他为我们留下的《史记》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财富。《史记》在我国的文学领域和史学领域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非常恰如其分的评价。 一、为什么要将项刘进行比较? 《史记》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都大大超过了它以前的任何一部散文著作。司马迁善于在不违背历史事实的前提下,用他敏锐深邃的思想和匠心独运的手法,塑造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使之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小吏酒徒,无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其中刘邦和项羽是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尽管同为历史人物、同为英雄人物,作者对他们的写法,对他们的感情,对他们的好恶,并不是千篇一律地要么全面肯定、要么全盘否定,而是各有褒贬,以一个历史学家的公正、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去叙述,同时又以一个作家所特有的细腻、丰富的大写意手法去渲染,使其跃然纸上,出现在读者眼前,真可谓是掩卷而人物形神俱在。 刘邦和项羽两人同为一代英雄豪杰,既有相同之处:两人都出身于贫穷之家、崛起于草莽之间,同样生活在秦朝末年的乱世之中;后来又都加入农民起义,共立楚怀王,举兵攻帝阙;在农民起义中分别被推举为首领,为推翻暴君,两人均居功至伟,并携手推翻了秦朝的暴政。但又有不同之处:项羽在少年时学万人敌,力拔山河。其性格刚勇、率直而又暴戾,而刘邦则机智、多变且又无赖;在对待战争方面,项羽只是一味靠武力,而刘邦更讲究战略战术;对秦之态度,项羽大烧阿房宫,刘邦则秋毫无犯;在成功方面,早期项羽志满意得,刘邦谨慎卑谦,后来垓下之围,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则成就西汉大业。通过比较分析就会发现,两人从多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 二、具体比较 第一,在《史记》中,作者提到两人在秦始皇巡游时,都曾见到过。但两人的态度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项王曰:“彼可取而代也!”既显示了项羽的远大志向,也说明他的性格中直率、狂妄而又自信的一面。而刘邦曰:“大丈夫当如此也!”出言谨慎、谦虚,但又暗含其志不在小。同时从这两句中,作者又为后文的成败垫下伏笔。项羽取而代之只是昙花一现,而刘邦当如此则是其日后成为两汉开国皇帝,为子孙开创万代基业的不朽功绩。 第二,成长过程。少年时项羽不学书剑而习万人敌,而且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可见其志不小,但也反映出他才大志疏。自从追随叔父起兵以来,他身经百战,敢打敢拼,靠武力、暴力取得了成功,赢得了声威,令众人莫敢仰视、膝行而进。这其中他残暴、冷酷的缺点也暴露无遗。而刘邦少而无赖,尽管做过亭

《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对比阅读教案

两手分书 喉异曲 薂——《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比较阅 读 薈 蚅教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薆授课人:唐舒娅 肀班级:高二(8)班 薁时间: 螅【教学设想】 蚃《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此文具体记载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此文是我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巨大影响。 螂那么应该怎样正确的认识项羽、刘邦呢?学生更多的是从影视作品中学到这些知识,也是受影视作品价值取向的影响从而对这两个历史人物形成自己的评价。 莀我想通过还原历史的真相,让他们二人同时走到前台,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他们,理解他们,评价他们。所以我在讲完《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后,特地准备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对他们二人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学会用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袅【教学目标】 肄1、学会文本对比阅读,通过对比发现异同,全面认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

蒄2、学会从人物性格中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腿3、通过他人对项羽性格的分析,小结历史原因,学会倾听别人意见,学会与别人合作,改变自己的性格弱点。 羅【教学重、难点】对《高祖本纪》《项羽本纪》的比较阅读,分析项羽失败原因,并分析有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蒅【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探讨法 羂【教学课时】1课时 袈【教学过程】 祎一、复习已学文言知识(通过请学生板演方式) 蚃(高中生学习文言文,关键还是要学好文言知识) 羀二、激情导入:中华民族虽然不是一个好勇斗狠的民族,然而我们的骨子里却时时还沸腾着英雄的血脉……读《项羽本纪》: 肅读“巨鹿解围”,想见其长驱北上,势如破竹的意气风发,每每使人击节称叹; 肂读“霸王别姬”,想见其挥别美人,仗剑悲歌的英雄气短,每每使人神情凝重; 賺读“东城快战”,想见其叱咤阵前,神威不减的酣畅淋漓,每每使人忧喜交集; 虿读“乌江自刎”,想见其不忍偷生,为故人德的男儿血性,每每使人叹息扼腕! 膅这样的一位英雄怎么就失去了天下,原因何在呢?是他所认为的“天之亡我”,还是另有原因呢? 蒃(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角色中。)

学《鸿门宴》,对比评析——刘邦和项羽

学《鸿门宴》,对比评析——刘邦和项羽(资料编辑) 1、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注释】: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英布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他很快击败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将把英布杀死。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而且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见《汉书?高帝纪》)。 2、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注释】:此乃英雄末路的挽歌。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3、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注:对项羽的思念与歌颂 4、《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1.不期:难以预料。2.包羞忍辱: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辱的胸襟气度。3.认为项羽卷土重来也是可以的 5、《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注释】: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2.诗人认为不可能卷土重来。 7、为纪念南京解放这一历史性的胜利,毛泽东于写出了那首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复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刘邦以一平民百姓,在秦末农民起义中一枝独秀,几经磨难,终于转危为安,反败为胜,夺取天下,开创了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西汉”几百年基业。以他的出身而论,从夏、商、周、秦以来是第一人。《史记·高祖本纪》中说他“起微细”,晋代的嵇康还说他“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主要是看不起他的出身。实际上是个“老粗”。然而,历史无情,平民出身的刘邦却打败了贵族出身的项羽。为什么?毛泽东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教 科书)》的谈话中指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