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器(一)课件

中华古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11.1 概述 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11.2 中国古玉简介 11.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 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 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 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则是已经琢磨而成的器物。这两个概念照理说是不可混用的,但在古籍之中,却大多是用一个“玉”字概括之,说玉石是它,说玉器也是它。玉与器同称这种现象跟古人对玉崇拜的起因和心理有关,玉为人所爱,首先就在于它的优良品质,无论琢磨也好,不琢磨也好,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质。《礼记·效特性》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正因为古代人们较看重玉石和玉器的质,故琢磨与未琢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弘中化传统文化,展名校学子风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今天,我要演讲的主题是:弘中化传统文化,展名校学子风采。 浩瀚苍穹,蔚蓝天空,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历史与文明。“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诲激励和成就了多少中华伟丈夫,民族大英雄。还有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孙中山“天下为公”的胸怀,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都让我们回想起中华民族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如今的“神八”飞天,中国人演绎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话! 有诗云: 梁启超先生早就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因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青年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因此我们有必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其指引着我们大学生前进的方向。那么作为大学生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呢?

我们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贴心的问候,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处处体现着我们礼仪之邦的风范;我们努力学习,“敬业乐群、臻于至善”,不断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虽然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是一些简简单单的平凡之事,但是我坚信,润物细无声,终有一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定会深入人心。 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熏陶下,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试题及答案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 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的70卷的《》集唐前汉学之大成,是《诗经》研究 史上《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2.“二南独立说”认为“二南”当从《诗经·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这里的“二南”指的是《》《 ___》。 3.《秦风.》是《诗经》中最能体现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精神的诗篇,诗日:“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4.许穆夫人是《诗经》作品中少数几位留下了姓名的作者之一,《诗经·都风》中保存了她的作品《____》,诗中表达了对故国卫国灭亡的哀伤,也对阻止她回国吊唁的许国大夫进行了谴责批评。 5.“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诗经·卫风.一》一诗中的句子,诗中用桑叶的凋落来暗示了女子的年老色衰。 6.“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是《诗经·王风.____》-诗中的句子。 7.现存最早的《楚辞》本子是东汉王逸的《____》,他在《叙》中表明所依据的底本是刘向的辑本。 8.《____》一诗是屈原的绝笔,全诗最后说:“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表明了诗人以死殉志的悲壮之情。 9.“首虽离兮心不惩”、“魂魄毅兮为鬼雄”是屈原《____》一诗中的句子,诗歌赞颂勇武刚强的将士,充满了慷慨悲壮的英雄气概。 10.南朝齐诗人____对山水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即是他描写山水的名句。、 11.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风以清淡著称,但他《临洞庭》中的名句“气蒸云梦泽, ”却气势壮阔。 12.中晚唐很多诗歌关注民生疾苦,如诗人____ 的《橡媪叹》一诗就反映了老百姓在官吏的横征暴敛下只得以橡实充饥的惨剧。 13.周邦彦怀古词名作《西河·金陵怀古》化用了唐代诗人____ 的《石头城》和《乌衣巷》中的句子,但却没有斧凿的痕迹。 14.唐代大诗人杜甫伤悼诸葛亮的绝句《____》结尾写道:“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竞的无限惋惜。. 15.建安时期的咏物诗多借咏物来寄托情志,其中诗人的《赠从弟》其二“亭亭山上松”颇具代表性。 1

玉器在中国古代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

论文标题:玉器在中国古代 文化中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 ————星期五晚上的选修课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无私奉献品德;“润泽以温”的团结友爱风尚;“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汉玉以其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而饮誉于世,被应用于礼仪、祭祀、丧葬、装饰和生活用品中。汉代玉器的造型和纹饰生动、奇特、优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玉雕艺术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是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在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亦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汉代是我国玉器发展的辉煌时期,汉玉以其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而饮誉于世,被应用于礼仪、祭祀、丧葬、装饰和生活用品中。在古代人心目中,玉融天地之灵气,和日月之精华,具有温润洁净、晶莹剔透、精光内蕴、厚重不迁的美好自然属性。在漫长的人类生活实践过程中,玉又与“人性”相融合,成为君子“比德于玉”的对象,成为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 中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经验最丰富的国家,从迄今为止的考古成果来看,大约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从审美的角度看,大量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一、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到商代晚期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受认

知世界方式的影响,玉器作品凝结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等巫术文化因素,主要成为人们沟通天地、敬神祈福的法器,在玉器的造型、纹饰以及用玉的观念上都呈现出神秘朴拙的审美特色。 二、由周至汉,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第二阶段。此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期,儒家思想在百家争鸣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君子“比德于玉”,玉器除了继续承载着祭祀天地、敬神祈福的功能外,又蕴含了丰富的儒家文化思想内容,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物品,成为一种表达伦理教化观念和明辨人伦规范的重要物质载体。同时,对世界的认识把握也逐渐成熟化、系统化,这一时期的玉器制作越来越理性化、规范化。由于凝结着深厚、浓重的理性内容,玉器在审美倾向上体现出神圣、工整的审美特色。 三、从魏晋时代至清末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第三时期。魏晋时代,玉器业进入低谷,但依然有其重要意义。魏晋时代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一个大转变的时期,它在观念上和实践上打破了具有悠久历史的礼仪用玉传统,而儒道佛并重的隋唐时代则开启并确立了玉器的生活化方向。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宋元明清时代的商品经济、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市民阶级也不断扩大,其审美趣味日渐成为主流,这一时期的玉器呈现出大众化、世俗化的审美倾向,具有感性、世俗、自然的美学特点。 玉的美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天然的美玉经过人工的再创造,更是锦上添花,美不胜收。古代人民在创造玉器时不仅显现出了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瓷器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古玉及玉文化

第11章中国古玉及玉文化 11.1 概述 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11.2 中国古玉简介 11.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 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 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 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则是已经琢磨而成的器物。这两个概念照理说是不可混用的,但在古籍之中,却大多是用一个“玉”字概括之,说玉石是它,说玉器也是它。玉与器同称这种现象跟古人对玉崇拜的起因和心理有关,玉为人所爱,首先就在于它的优良品质,无论琢磨也好,不琢磨也好,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质。《礼记·效特性》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正因为古代人们较看重玉石和玉器的质,故琢磨与未琢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玉石之分──中国古代玉器艺术》教学设计

一、 教学思想 这堂课各个环节的设计与实施是基于学生对中国古代玉器在生活中的运用及深刻内涵 这一主题而设计的。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我努力以多种教学手法, 力图营造出愉快的学习气 氛,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情去体验学习的乐趣,并在此过程中展现艺术的个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分别从玉的概念、玉的分类、玉器在中国古代人们生活中的运用、玉的审美倾向、 玉的内涵等几个重要方面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独特的玉文化。作为教材中国工艺美术的开首 节,一方面是让学生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之一的玉器艺术作一番初步了解, 另一方面也是借 玉器的鉴赏了解鉴赏工艺美术的方法, 为了后面鉴赏青铜器艺术、陶瓷艺术等工艺美术类型 的学习以及将来学习需要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在欣赏中国古代玉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玉器的兴趣,增加学生对玉器工艺的艺术视 野,提升学生对 玉器艺术的审美判断力。 2、 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在充分参与、研究、探讨、辨别中,感受中国 古代玉器作品 的美。 3、 了解古代玉器的发展、玉的定义和分类、玉器的工艺特色、丰富的玉文化内涵,初步具 备辨识玉器的 能力。 四、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理解玉器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具体的应用。 2、教学难点: 在了解中国古代玉器基本知识的同时,渗透、拓宽对 解与感受。 五、课前准备 1教具:课件、图片、截取相关影片片段、师生收集的小型玉石工艺品。 2、 学具:收集红山文化玉器相关资料。 3、 多媒体美术教室 六、教学理念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学习过程中, 对中国工艺美术有了一些了解, 区,不同学校的美术教学的情况不同, 学生美术水平会有比较大的差异。 : 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与个性发展需要等方面的差异。 借助多媒体、实物教具、 具体活动的安排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让美术教学过程生动、有 趣,营造轻松、高效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通过分组的教学组织,降低个体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发挥自己 的特长和优 “君子比德于玉”的玉文化的理 , 但由于不同地 教师在教学前应了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 绪论 一、什么是文化? 1、中外对“文化”的解释: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的解释在二百种以上。中国人的“文化”含义:文化的语源是近代学人对拉丁文Cultura的意译,而借用的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即“文化”等语义,加以熔铸再创而成。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贲卦·彖传》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周易正义》孔颖达 可见,“文”、“化”的意思是指以“人文”来“教化”天下。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刘向 文化的意义仍是以体现伦理道德政治秩序的诗书礼乐教化世人,与武力征服相对应。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乃主谓结构,基本属于狭义的文化范畴,大约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相对称,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形成对照。 西方人的“文化”含义:在西方,Cultura,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多种意义,包含着通过人为努力摆脱自然状态的意味。 16、17世纪,在欧洲,该词的含义逐渐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引向精神生产活动,由耕种引申为对树木禾苗的培养,并进而被指为对人类心灵、知识、情操、风尚的化育。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被众多学科所探究、阐发。由此,文化这种广泛的使用,导致其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各学科学派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主观感知与理解的“文化”,按照各自确定的标准给文化做出界说,因此,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定义。据不完全统计,文化的定义有200多个,然而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定义获得公认。正像西方学者罗威勒认为的那样,要给文化下个定义如同把空气住在手中一样困难,他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无处不在。 2、“文化”与“文明”概念的区别: 首先,有必要对“文化”与“文明”的概念加以区分。 我们采纳德国学者埃里亚斯的观点,他在《文明的进程》中认为:“文化”令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时刻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与特色;“文明”则是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表现着人类普遍的行动和成就。 “文化”是不必特意传授,经由耳濡目染就可获得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文明”则需要学习才能获得,因而总是和“有教养”、“有知识”之类词语相连。民族“文化”已于固守不变,表现出对外来文化的抗拒,而“文明”往往总是在运动中前进,表现出殖民和扩张的倾向。也就是说,“文化”与传统相关,表现着过去对现在如影随形的影响,“文明”则与未来有关,标示着将来普遍的趋势和方向。 其次,我们的观点是:文化是对具有一定社会共同性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

中国古代玉器

中国古代玉器 第一章、中国古代玉和玉器 一、中国古代玉: 1863年,法国地质矿物学家德莫尔,根据传到欧洲的清代乾隆朝玉器,进行物理化学实验,结果表明,玉材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 1、角闪石亦称软玉,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硬度为莫氏6-6.5 度,比重2. 55-2.65,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属于角闪石的一种。其中以新疆和阗所产的一种透闪石之类 的玉石最为有名。角闪石的色泽较近于油脂的凝脂美,纯者 色白,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非常名贵,经济价值极高。 又因角闪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而呈现青、绿、黑、黄等 色或杂色。 2、辉石类亦称硬玉,因翠绿者质地最佳,在中国又有翡翠之雅 称。缅甸是翡翠的主要出产国,清代乾隆时期流入中国,其 中含有铬镍元素的呈现绿色,称之为“翠”;含有铁元素的 呈现黄、红色,称之为“翡”,如果在同一块玉石由红、绿、紫三色组成,则称为“福禄寿三星”或“桃园三结义”。其 硬度为6.75-7度,比重3.2-3.3。辉石类则以硅酸钠和 硅酸铝为主,有隐约的水晶状结构,质地坚硬,密度较高,具有玻璃的光泽,清澈晶莹。翠绿色、苹果绿、雪花白、娇 嫩的淡紫色,都是辉石类的典型色泽。

3、在中国古籍上所指的玉并不是确切的矿物学的名称,东汉许 慎的《说文解字》中阐释“玉”为:“玉,石之美,有五德 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温和滋润具有光泽,表明玉善施恩泽,富有仁爱之心),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玉有较高的透明度,从外部可以看出来其内部具有的特征纹理,表 明玉竭尽忠义之心),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如果敲击玉石,会发出清亮悠扬悦耳的声音,并能传到很远的地方, 表明玉具有智慧并传达给四周的人),不挠而折,勇之方也(具有极高的韧性和硬度,表明玉具有超人的勇气),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有断口但边缘却不锋利,表明玉自身廉洁、自我约 束却并不伤害他人)”。“五德”之说是儒家对玉理念的高 度概括,也把玉赋予了人格化的魅力。 二、中国古代玉器: 西汉扬雄在《法言》中阐述说:“玉不雕,屿璠不作器。”(屿璠是鲁国的一种宝石) 制玉的工艺过程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选材、切割、碾磨、钻孔及抛光。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道:“琢磨时要有高于玉硬度的石英砂、石榴子砂或者金刚砂,俗称为“解玉砂”,当使用砣、钻、无齿锯等旋转接触玉材时,放入适度的水调匀解玉砂,利用砂的硬度和旋转产生的摩擦力碾磨成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总结讲义

【步步高】(通史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 政治制度专题总结讲义 专题线索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及趋势 (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5)加强:在中央,北宋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9)趋势 ①一直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明朝废除丞相。 ②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如唐朝、北宋、明朝都很明显。 ③决策权由外朝向内朝的转移,非法定机构取代法定国家机关的职权,如汉朝的中朝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设立的军机处。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与趋势 (1)演变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了统治,但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 ②秦朝吸取西周的教训,实行郡县制。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王国问题。 ③汉武帝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④隋唐时期实行州县两级制,后设节度使,最终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⑤北宋派文臣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问题。 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辖。 ⑦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管理地方。 (2)趋势 ①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 ②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如北宋、明朝特别突出。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择题1(1)

36.“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见于(A )。 A.荀子的文章B.屈原的文章 C.宋玉的文章D.贾谊的文章 37.《七发》的作者是(C )。 A.王褒B.东方朔 C.枚乘D.贾谊 38.最早奠定汉大赋体式的作品是(A )。 A.枚乘的《七发》B.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 C.扬雄的《长杨赋》D.班固的《归田赋》 39.开创汉大赋写作体式的人是( A )。 A.枚乘B.司马相如 C.贾谊D.扬雄 40.把汉大赋推向高峰的人是(C )。 A.班固B.张衡 C.司马相如D.扬雄 41.“劝百讽一”说的是(C )。 A.西汉初年的政论文B.汉代骚体赋 C.汉大赋D.汉代后期的抒情小赋 42.《两都赋》的作者是(A )。 A.班固B.班彪 C.张衡D.扬雄 43.张衡创作的抒情小赋是(A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4.赵壹创作的抒情小赋是( D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5.祢衡创作的抒情小赋是( B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6.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C )。 A.《左传》B.《国语》 C.《史记》D.《汉书》 4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D )。 A.《左传》B.《国语》 C.《史记》D.《汉书》 48.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作是( B )。A.《楚辞》B.《史记》 C.《汉帛》D.《新书》 49.《史记》属于(B )。 A.断代史B.纪传体 C.国别体D.编年体 50.《汉书》的作者是( D )。 A.范晔B.张衡

中国古代史上课讲义

中国古代史论文

中国古代史论文 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认同感一脉相承,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越是增强。千百年来,对国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而造就中国历史这一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不能不说是“大一统”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影响所致。它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联系、团结在一起,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并日见巩固。我们今天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这一历史现象,就不能不充分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现国家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追求“大一统”的价值观是奠定和强化国家统一的牢固基石 中华文化对于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大一统”价值观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从而使统一成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理想政治秩序。 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随着内部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统”观念。“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表达了这种思想倾向和价值取舍。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这种追求统一的思想趋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当时,西周社会创立的礼乐文明遭遇到根本性的冲击,早期初始形态的“一统”格局趋于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统的政治秩序,结果导致诸侯争霸,混战绵延,因而人们渴望重新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这一点在当时大多数思想家的学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虽然他们在追求统一的方式上存有歧见,但天下必须“定于一”则是普遍的共识。譬如,法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墨家提倡“尚同”,“天

中国古代玉器鉴赏分解

中国古代玉器鉴赏 学院 班级 姓名学号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 国。中国玉器文化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本

文通过向大家重点介绍玉雕龙纹、玉人等玉器文化在中国古 代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造型特点、以及刀法特征,并进行 简单的对比分析,从而使得大家对中国古代的玉器文化有所 了解,有所认识,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同 时也可以培养大家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 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关键词:玉器、文化、龙纹、玉人、鉴赏

第一章玉器简介 (3) 第二章玉器的鉴赏要点 (4) 第一节古玉器的基本特征 (4) 第二节玉器鉴赏方法 (4) 第三节古玉器的一些标志特征 (5) 第三章玉雕龙纹 (5) 第一节最早发现的玉雕龙 (5) 第二节不同时期的龙纹玉雕 (6) 一、......................................................... 商代玉龙 6 二、西周玉龙 (7) 三、.................................................. 春秋战国玉龙 7 四、......................................................... 汉代玉龙 8 五、......................................................... 魏晋南北朝玉龙 9 六、......................................................... 唐代玉龙 9 七、......................................................... 五代玉龙 9 八、......................................................... 宋代玉龙 10 九、......................................................... 辽金玉龙 10 十、元代玉龙 (10) 十^一、明代玉龙 (10) 十二、清代玉龙 (11) 第四章玉雕人 (12) 第一节玉雕人概述 (12) 第二节不同时期的玉人 (12) 一、...................................................... 商代玉雕人 12 二、......................................................... 西周玉雕人 13 三、......................................................... 春秋战国玉雕人 13 四、......................................................... 汉代玉雕人 13 五、......................................................... 唐代玉雕人 14 六、...................................................... 宋代玉雕人 15 七、......................................................... 元代玉雕人

古代玉器艺术

中国古代玉器 在生活中大家都会接触到一种比较坚硬、美丽的石头,可以佩戴,可以装饰,它晶莹剔透,有黄色、白色、绿色、墨色等,他是什么石头?玉石的开发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也是独树一帜。我国的玉器自公元前五千年左右河姆渡文化出现始,一直不间断地绵延发展了七千余年。与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象征着圣洁、高贵、美丽、坚贞,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玉在中国一直被奉若神明,古代先人认为玉乃“上天之石”,成了人与神沟通的“桥梁”,还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的象征,象玉如意就是一件典型的工艺品,所以中国人和玉之间形成了一种不解的姻缘,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玉文化。 象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以前叫石头记,其实就是一个关于一块石头的传说,贾宝玉的前身就是一块玉石,因为眷恋红尘,才投胎到人间,林黛玉侧是玉石下的一棵仙草,而贾宝玉转世为人时口里还含着一块玉。 玉石的形成: 1.玉石的形成条件是极其特殊复杂的。它们大多来自地下几十公里深处的高温融化的岩浆,这些高温的浆体从地下沿着裂缝涌到地球表面,冷却后成为坚硬的石头。在此过程中,只有某些元素缓慢地结晶成坚硬的玉石或宝石,且它们的形成时间距离我们非常遥远。一块玉石的形成据说要经历百亿年之久,凝聚着天地万物的精华。 2.“女娲补天”--相传远古之时,天柱倾塌,九州崩裂,大火燃烧,洪水汪洋不息,民不聊生,女娲炼以五色石补苍天,挽救了众生,又将补天石多余之石散后落在大地,“千样玛瑙万种玉”由此而来。 玉的文化蕴涵 1.玉是权势的象征真玉稀缺难得,古时被认为是神物,因此,玉宝曾经是天命王权最高利益的神灵牌位,是旧礼教纲常的标签索引,玉作为中国儒释道三教通用的崇信之物,沉积着历代统治阶级的追求和祈望。此点在成语中有突出的表现:“金口玉言”代表至高无上的帝王君主,每句话都是人民的“真理”;“金科玉律”指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律法规也是神圣不町更改的。龙庭殿宇的“堆金砌玉”,上达天帝下绕宫廷,古代神乐的“金振玉声”等成语已将我国古代的王权、神权烘托的无以附加,秦代的传国玉玺,上刻“受命于天”,谁得到它,谁才是真命天子。 2.玉也是财富的像征盘庚把贝和玉连称,凡古代玉璧皆价值连城,为了占有,不惜发动战争,“完璧归赵”是发生在战国后期的故事.赵惠王得到楚国的美玉“和氏璧”,秦昭王垂涎欲滴,派人送信给赵王,说愿意以十五城邑来交换。赵王无奈派蔺相如出使秦国,秦昭王收璧后不再谈换城之事。蔺相如略施巧计使和氏璧重归于赵国,从此典故广为流传,可见当时美玉价值连城,绝非夸张。此外,“堆金积玉”、“金玉满堂”、“锦衣玉食”等成语也都说明玉的财富像征意义。 3.玉是人才和道德的像征人的美包括形体,才智和道德等方面。“亭亭玉立”、“美如冠玉”、“冰肌玉骨”,“粉妆玉琢”等是对人体美的表述;“璞玉浑金”、“冰清玉洁”、“被褐怀玉”、“一片冰心在玉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等为人的品德高尚的表述;“怀瑾握瑜”、“金友玉昆”、“金玉满堂”等是对人才华出众的表述;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喻虚伪表里不一的人的成语。 4.玉还是和平的像征我国远古黄帝之时,以玉为兵,开创了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玉器时代。今天已不存在玉兵器,但历史却留下了,为防止“玉石俱焚”,采用“化干戈为玉帛”的外交政策.防止战争,维护和平等成语。 5.玉和玉器既是物质财富也是精神财富,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唐诗宋词导学92004

第一章绪论一唐诗唐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1数量空前约五万首主要见于《全唐诗》 2诗人数量空前而且遍布社会各阶层约二千二百多位 3题材广流派多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政治诗讽喻诗咏史怀古诗闺怨宫怨诗友情送别诗咏物言志诗等 4体裁丰富众体皆备骚体诗歌行体乐府古风格律诗近体诗的各种形式等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行的乐曲的意思由于汉魏以前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而得名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乐府本指西汉建立的古代音乐官署后借代为古代诗体之一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及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古风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 5名篇多 6求新求变充满创造精神二初唐的诗歌成就初唐的诗歌成就唐诗繁荣的准备阶段风骨声律意境等方面的贡献 1初唐四杰指初唐时期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由于更朝换代初唐时期的诗坛普遍弥漫着南朝齐梁时期的诗歌遗风即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他们反对南朝齐梁诗歌遗风倡导骨气刚健之诗他们的诗重视抒发自己的情怀呈现出一种壮大的气势具有建安文学那种慷慨激昂的艺术力量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代表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骆宾王写于狱中的《在狱咏蝉》等他们的诗歌创作成就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如杜甫便写诗给予评价难点对杜甫四杰赞诗的理解 2陈子昂更加彻底地否定齐梁遗风提倡把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结合起来风骨正式形成风骨诗歌内容与形式整体构造与感染效果的要求刘勰《文心雕龙》 3沈宋沈全期和宋之问继承和发展南朝沈约等人开创的永明体使诗歌在声律方面真正成熟标志着律体诗又称沈宋体真正形成沈宋体的特点一是四声二元化即把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简化为平仄两声二是奠定了诗律的问题 4张若虚与刘希夷等人的诗歌意境创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堪称压倒全唐之作三盛唐的诗歌成就盛唐的诗歌成就唐诗的颠峰时期盛唐气象 1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王维的诗歌特点空灵的禅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山居秋暝》和《鸟鸣涧》等孟浩然的诗歌特点风格清淡长于写景及隐逸生活如《宿建德江》和《过故人庄》等 2以高岑为代表的边塞诗其他边塞诗人王翰王之涣王昌龄等高适的《燕歌行》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王翰的《凉洲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

中国古代典籍文化

浙江大学课程作业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典籍文化 任课教师: 学生姓名: 院系: 学号: 《中国古代典籍文化》期中作业 古人名与字的关系 1、王泽宏,字涓来。 泽,《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泽,光润也”;再取《康熙字典》中“雨泽”意,理解为润泽。 宏,《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宏,屋响也”,延伸为宏大、恢宏之意。 涓,《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涓,小流也” 综上,此名与字为相互解释的关系。即宏大的润泽,必来自于小流。可能出自于“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贾逵,字梁道。 逵,《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馗,九达道也。似龟背。”而“逵”字是“馗”的变体,意义相同,即向多方通达的道路,好似龟背中间凸起,可以向四下通达。 而贾逵本名“衢”,《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衢,通道也”,亦指四通八达的道路。 梁、道,《说文解字》中解释说:“梁,水桥也”,“道,所行道也”,都是道路、通道之意。 综上,此名与字意义相似,都与道路、通道相关。 3.史既济,字若川。 济,《说文解字》:“济,水。”《说文》中解释为水名,所指即“济水”,今天叫做“济河”。 川,《说文解字》:“川,贯通流水也。”,《康熙字典》解释为“穿地而流也”。 综上,此名与字同义,皆指河流。 4.赵丽华,字燕如。 赵丽华与南朝陈后主的爱妃张丽华同名。之所以字燕如,有两种可能。 第一,燕如即如燕,指人像燕子一样聪慧灵巧。《南史》中云张丽华“性聪慧,甚被宠遇。” 第二,恰好其人姓赵,“如燕”二字意在将其比作赵飞燕。张丽华、赵飞燕,均是古代美女。 第三,可能出自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所题诗: 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蹋飞龙。 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 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 坐中八姨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 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 5.李己,字子复。 出自《论语》:“克己复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