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

目次

前言 (ii)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评估原则 (2)

5 评估周期 (2)

6 评估流程 (2)

7 评估指标体系 (3)

8 生态环境状况评估 (5)

9 生态环境变化评估 (9)

10 评估结果 (11)

11 评估报告 (12)

附录A (资料性附录)评估指标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 (13)

附录B (资料性附录)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报告编写提纲 (16)

i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的原则、周期、流程、指标体系、评分标准、结果以及报告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的评估,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可参考此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7海水水质标准

GB 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GB/T 26424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DZ/T 0303地质遗迹调查规范

L Y/T 1814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规范

SL 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NY/T 2998 草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DB 37/T 3588海岸线调查技术规范

《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及核查处理办法(试行)》(国环规生态〔2017〕3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自然保护区 nature reserve

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3.2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conservation effectiveness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自然保护区对主要保护对象、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环境质量等方面的保护效果。

3.3

主要保护对象 major protected objects

依据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自然保护区特点,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需要采取措施加以重点保护、严禁破坏的某一类或某些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和自然遗迹。

1

3.4

保护物种protected species

依法受到保护并禁止任意捕杀或采集的野生物种,多是数量稀少的濒危物种、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残遗种、有重要科研价值或经济价值的物种。

3.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ecosystem services

指生态系统提供的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方面的功能。3.6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zoning of nature reserve

自然保护区实行分区管控,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核心保护区为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重要的自然遗迹、生态廊道的重要节点以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集中分布地,原则上核心保护区内禁止人为活动。自然保护区内核心保护区之外的区域为一般控制区,一般控制区内限制人为活动。

3.7

外来入侵物种invasive alien species

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可能或已经对生态环境、生产或生活造成明显损害或不利影响的外来物种。

4 评估原则

4.1科学性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应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采用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相关科学技术和方法,科学评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4.2系统性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是对主要保护对象、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环境质量等方面的保护效果以及主要威胁因素的系统性评估。

4.3可操作性

以自然保护区可获取的真实数据为准,结合现场考察,客观公平评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5 评估周期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每五年开展一次。

6 评估流程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分为生态环境状况评估和生态环境变化评估,主要包括特征分析,选取指标和获取数据,建立评估数据集,分别对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变化进行指标计算与分析,形成评估分数和等级,编写评估报告等环节,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2

图1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流程

7评估指标体系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包括主要保护对象、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环境质量、主要威胁因素5项评估内容,分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面积、主要保护物种的种群数量、未受人为破坏的自然遗迹范围、天然林覆盖率、天然林蓄积量、天然草地植被盖度、天然湿地面积占比、天然荒漠植被盖度、未利用海域面积占比、海洋自然岸线保有率、重点野生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物种丰富度、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水质达标率、核心保护区开发建设用地面积、核心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入侵度、核心保护区农业用地面积、一般控制区开发建设用地面积、一般控制区外来入侵物种入侵度、一般控制区农业用地面积等22个评估指标,见表1。

评估指标的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参见附录A。

表1 评估指标

3

4

8 生态环境状况评估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估是对自然保护区当前生态环境状况的综合判断分析(见表2),涉及5项评估内容22个评估指标,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EEE)表示,满分

为100分。

EEEE用下式计算:

EEEE=?vv ii mm ii=1×EE ii(1)

式中:EEEE——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vv ii——评估指标的权重系数;

mm——评估指标的总个数;

EE ii——评估指标的分值。

表2 生态环境状况评分标准

5

6

7

8

9 生态环境变化评估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是对自然保护区从TT1时期到TT2时期变化情况的综合判断分析(见表3),涉及5项评估内容22个评估指标,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指数(EEEE)表示,满分为100分。

EEEE用下式计算:

EEEE=?vv ii mm ii=1×EE ii(2)

式中:EEEE——生态环境变化指数;

vv ii——评估指标的权重系数;

mm——评估指标的总个数;

EE ii——评估指标的分值。

每项指标在0?20分区间的分值EE ii用下式计算:

EE ii=ΔΔAA ii?ZZ ii(mmii ii)

ii(mmmmmm)ii(mmii ii)×20(3)式中:EE ii——评估指标的分值;

ΔΔAA ii——评估指标的变化情况,见表3;

ZZ ii(mmii ii)——第i项指标在0?20分区间ΔΔAA ii的最小值,见表3;

ZZ ii(mmmmmm)——第i项指标在0?20分区间ΔΔAA ii的最大值,见表3。

9

表3 生态环境变化评分标准

10

10 评估结果

10.1生态环境状况评估分数和等级

根据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S)评分结果,将生态环境状况分为四个等级,即优(ES≥85)、良(70≤ES<85)、中(60≤ES<70)、差(ES<60)。

评估周期内,若出现影响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问题,则根据相应情况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等级进行调整。

(1)若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估等级调整为差:——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自然保护区内发生人为因素引发的特大、重大等级的突发环境事件;

——自然保护区内存在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通报的,或国家媒体报道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事件。

(2)若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估等级降一级:

——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自然保护区内发生人为因素引发的较大、一般等级的突发环境事件;

——出现新增违法违规重点问题;

——重点问题整改率未达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要求;

——其他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有影响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事件。

11

10.2生态环境变化评估分数和等级

根据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指数(EC)评分结果,将生态环境变化分为三个等级,即变好(EC≥95)、不变(90≤EC<95)、变差(EC<90)。

10.3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结果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结果通过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与生态环境变化等级进行综合判定,具体见表4。

表4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结果

11 评估报告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报告编写提纲参见附录B。

12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评估指标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

A.1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面积

以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为依据,获取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类型。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面积调查方法以地面调查数据为主,遥感、模型模拟数据为辅。地面调查方法参见L Y/T 1814。

A.2主要保护物种的种群数量

主要保护物种的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参见L Y/T 1814。

A.3未受人为破坏的自然遗迹范围

未受人为破坏的自然遗迹范围是指自然保护区内未受到或极少受到人为破坏的自然遗迹范围。相关调查方法参见DZ/T 0303。

A.4天然林覆盖率

天然林覆盖率是指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林面积占自然保护区面积的比例。相关调查方法参见GB/T 26424。

A.5天然林蓄积量

天然林蓄积量是指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林活立木材积总和。相关调查方法参见GB/T 26424。

A.6天然草地植被盖度

天然草地植被盖度是指自然保护区内天然草地植被的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相关调查方法参见NY/T 2998或通过遥感反演等。

A.7天然湿地面积占比

天然湿地面积是指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湿地面积占自然保护区面积的比例。可通过野外实测法或遥感反演等方式获取。

A.8天然荒漠植被盖度

天然荒漠植被覆盖率是指自然保护区内天然荒漠植被的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可通过野外实测法或遥感反演等方式获取。

A.9未利用海域面积占比

未利用海域面积占比是指自然保护区内未被开发利用的海域面积占自然保护区总海域面积的比例。根据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海域使用权情况获取。

A.10 海洋自然岸线保有率

海洋自然岸线保有率是指自然保护区内海洋自然岸线长度占自然保护区海岸线总长度的比例。相关调查方法参见DB 37/T 3588。

A.11 重点野生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

13

重点野生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是指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种数占自然保护区应保护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种数的比例。以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为依据,获取自然保护区应保护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种数。A.12 物种丰富度

物种丰富度是指自然保护区内野生生物物种种数。以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或物种专项调查报告为依据。A.13水源涵养

采用水量平衡方程计算水源涵养量,用下式计算:

TTTT =?(PP ii ?RR ii ?EETT ii )×ii

ii =1AA ii ×103

(A.1)

式中:TTTT ——总水源涵养量,m 3; PP ii ——降雨量,mm ;

RR ii ——地表径流量,mm ;

EETT ii ——蒸散发,mm ;

AA ii ——自然保护区第i 类生态系统的面积,km 2; ii ——自然保护区第i 类生态系统类型;

ii ——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类型总数。 A.14水土保持

采用年平均土壤水蚀模数表示水土保持量,相关方法参见SL 190。 A.15防风固沙

采用修正风蚀方程计算防风固沙量,用下式计算:

GG =EESSSS ?EESS

(A.2)

EESS =2zz ss

2×TT mmmmmm ×ee ??zz ss

?

2(A.3)

TT mmmmmm =109.8×(WWWW ×EEWW ×EEEEWW ×KK ′×EE )(A.4) ss =150.71×(WWWW ×EEWW ×EEEEWW ×KK ′×EE )?0.3711

(A.5) EESSSS =2zz 2×TTSS mmmmmm ×ee ??zz ssSS

?

2(A.6) TTSS mmmmmm =109.8×(WWWW ×EEWW ×EEEEWW ×KK ′)

(A.7)

ssSS =150.71×(WWWW ×EEWW ×EEEEWW ×KK ′)?0.3711

(A.8)

式中:GG ——单位面积年防风固沙物质量,t ·km -2·a -1; EESSSS ——单位面积年潜在风蚀量,t ·km -2·a -1;

EESS ——单位面积年实际风蚀量,t ·km -2·a -1;

zz ——下风向距离,m ;

ss ——关键地块长度,m ;

14

TT mmmmmm——风力的最大输沙能力,kg·m-1;

e——自然常数;

WWWW——气候因子;

EEWW——土壤可蚀性因子;

EEEEWW——土壤结皮因子;

KK′——土壤糙度因子;

EE——植被因子;

ssSS——潜在关键地块长度,m;

TTSS mmmmmm——潜在风力的最大输沙能力,kg·m-1。

A.16 水质达标率

自然保护区内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相关方法参见GB 3097和GB 3838。

A.17 核心保护区开发建设用地面积

根据《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及核查处理办法(试行)》规定和地面调查数据,获取核心保护区内开发建设用地面积。

A.18 核心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入侵度

根据国家颁布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统计核心保护区内外来入侵动物和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指标相关计算方法参见HJ 623。

A.19 核心保护区农业用地面积

根据《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及核查处理办法(试行)》规定和地面调查数据,获取核心保护区内农业用地面积。

A.20 一般控制区开发建设用地面积

根据《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及核查处理办法(试行)》规定和地面调查数据,获取一般控制区内开发建设用地面积。

A.21 一般控制区外来入侵物种入侵度

根据国家颁布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统计一般控制区内外来入侵动物和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指标相关计算方法参见HJ 623。

A.22 一般控制区农业用地面积

根据《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及核查处理办法(试行)》规定和地面调查数据,获取一般控制区内农业用地面积。

15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报告编写提纲

前言

简要介绍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的工作背景与意义、组织形式、工作过程与评估结果。

一、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阐述自然保护区历史沿革、自然环境与资源概况、主要保护对象、保护价值、管理情况等信息。

二、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

分别从主要保护对象、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环境质量、主要威胁因素等评估内容,阐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三、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

分别从主要保护对象、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环境质量、主要威胁因素等评估内容,阐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变化情况。

四、评分和等级

参照本标准的各指标进行评分,得出评估分数和等级。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阐述自然保护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六、工作建议

结合自然保护区实际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和主要问题,提出自然保护区监督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化意见和建议。

附件

1、保护成效评估指标及数据获取方法

参照本标准,阐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工作使用的相关数据、获取方式、选取的指标及选取理由。

2、数据分析过程及结果

参照本标准,阐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工作对所选取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的方式、方法以及数据分析结果。

16

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的要求

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的要求 针对全省自然保护区存在的建设管理水平低、科研监测能力弱、政策措施不完善、机构队伍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和自然保护区专项督查梳理出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强化落实主体责任。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主体,要认真执行自然保护区有关法律法规,强化组织领导,健全保护措施,履行保护职责,承担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主体责任。要通过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协同共管机制,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发展及原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加快提高自然保护区公共服务水平,坚决杜绝非法开发、侵占自然保护区的行为,严格禁止、严肃查处破坏自然保护区的违法违规活动。(责任单位:各市州、县级人民政府。) 2.完善服务保障措施。健全完善职责明晰、保障有力的政策措施,共同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能力水平,加大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相关的发展规划、投资预算、土地管理、科研监测等政策性支持力度;建立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与部门监管相融合的管理机制,制定落实责任明确、协调共管的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严格依法履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职责。(责任单位:

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农牧厅、省环境保护厅、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X湖景区管理局。)3.实行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自然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求,结合各自然保护区实际,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管理机构的任期目标和考核指标,分类指导、制定实行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考核和责任追究办法。(责任单位:省环境保护厅、省林业厅、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X湖景区管理局,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二、提升管理水平 4.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全面开展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组织开展新一轮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X—X年)编制工作,明确全省自然保护区发展目标、建设重点及保障措施。各自然保护区要通过开展新一轮总规修编工作,积极争取在国家支持下优化保护区功能区划,进一步完善保护区功能,突出保护重点。《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保护性基础设施建设、监管能力建设等相关规划,要纳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责任单位:省林业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环境保护厅、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X湖景区管理局,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5.加快推进规范化建设。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梳理查找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的差距和不足,逐项提出整改方案,按期完成整改任务。加强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管理的指导

环保部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试行)的函

环境保护部函 环函[2009]195号 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试行)的函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中科院、海洋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 为进一步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各种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和保护效果,现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试行)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试行) 二○○九年八月十三日 主题词:环保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导则函 附件: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 (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各种功能,制订本导则。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参照执行。 一、目标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目标明确,资源本底清楚,管护设施完备,管理队伍专业,管理制度健全,规划科学合理,社区协调发展,资源管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保护成效显著。 二、规范化建设 (一)总体要求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应符合本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要求,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迹的保护和管理。 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应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 建设内容和规模应与自然保护区的类型、面积大小、保护对象特征以及管理目标相适应,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相协调,不得盲目求大、求全、求高档。 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应同当地的自然景观和谐一致,并体现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尽量采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区内的供电等线路应尽量地下铺设。 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各项设施设备,不得重复建设。管护、科研、宣教、办公设施尽可能集中建设,并兼顾各项功能。 自然保护区内建设动物救护站(中心、点)、珍稀植物繁育场圃、涉及地质遗迹保护的建设项目以及开展生态恢复工程的,应进行科学论证。 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保护区应在办公用房、保护管理站(点)、界碑界桩、宣传牌等位置尽可能使用自然保护区区徽。 (二)管护设施建设 1、保护管理站(点) 自然保护区应设立保护管理站(点)。 保护管理站(点)数量及其管理范围应该确保工作人员能够迅速控制进出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交通路口,到达保护区内主要人为活动区域。 保护管理站(点)的设置应根据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保护管理任务、自然地理条件、交通条件、人为活动特别是居民点的分布状况确定。 保护管理站(点)应当建立在居民点、人为活动频繁地区及人员和车(船)经常进出自然保护区的道路路口或其他要塞处。 单个保护管理站的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300m2,配备办公、消防、野外调查、日常巡护、执法、通讯、交通及必要的生活设施设备。 在进出保护区的重要路口和要塞处可设立保护管理点(哨卡、检查站等),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80m2。

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第一章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必要性 1.1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 我国自然保护区于1956年开始规划和建设,已走过了50年历程。截止2005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处,面积14995万公顷,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3处,面积8899万公顷。林业系统作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主体,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699个,面积11988.54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2.49%。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的72%和80%。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8个,面积7199.35万公顷;省级589个,面积3500.90万公顷;地市级288个,面积597.36万公顷;县级644个;面积690.93万公顷。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各级自然保护区有效地保护了我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14.6%的原始林和50%的天然湿

地,同时还使国家重点保护的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130多种珍贵树木的主要分布地得到了保护。不仅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安全保障。 但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抢救式”保护政策,部分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未能及时跟上,还存在较多问题:一是管理模式单一。重点强调了保护区的典型意义、生态影响和科学研究价值,而忽视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保护区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状况有很大的差异,其保护功能和管理目标也不一致,主要保护对象的生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也不一样。在建设和管理要求上实行一刀切,形成了单一的、死板的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二是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滞后。林业系统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依据《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建立的,为了规范自然保护区管理,国务院于1985年颁发了《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94年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对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这些法律法规有一些条款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区发展的需求,一些重要问题还有待国家法律进行规范。同时,与自然保护区相关的标准规范较少,政策支持不够,制约了自然保护区的规范发展。三是保护区管理水平低。重数量、轻质量,难以适应科学发展观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对策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与对策 1、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 1.1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初具规模 今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数量上已具有相当的规模。根据国家环保局2010年环境年报初步统计,截至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达到2531个,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5.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达到323个,并有26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 入“国际生物圈自然保护网”,30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虽然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不管是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面积上,都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用人均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计算,水平是很低的。所以,在保护区的建设上面,仍然要继续努力。 1.2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丰富 虽然我国早期的自然保护区大多是以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为主。但是近年来,发展了一批草原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高山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地质地貌等类型的保护区,让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45%的天然湿地,85%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特别是65%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野外种群,都依靠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并且目前我国自然环境最纯净、自然遗产最珍贵、自然景观最优美、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重要的区域,都存在于自然保护区中,保护区类型完善。 1.3我国自然保护区分布遍于全国 我国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按其保护价值和重要程度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地方级又分为省(市、自治区)级、地(市)级和县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需要国务院批准,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目前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程度不同、数量不等的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有些省份保护区数已超过50个,如海南,云南,广西等省(区):在面积上,好几个省份的都超过了1万平方公里,如广西、云南、新疆等省(区),其中新疆自治区的保护区面积更是超过了10万平方公里。现在无论是在沿海和热带、亚热带的森林植被区域,还是在高原、荒漠和草原区域都建立起了若干自然保护区。全国自然保护区网已初步形成。 3.保护对策 保护生物样多性不仅需要加快治理环境污染,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传统的做

自然保护区部门工作职责

林政资源管理科工作职责 一、组织开展森林资源保护调查、动态监测与评估和统计,建立健全森林资源档案,组织指导全区森林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 二、负责指导和监督管理全区农民自用材。 三、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全区行政执法、法律法规的宣传与培训工作。 四、负责林地林权管理,监督林地征用、占用和林地开发利用工作,承担依法审核、报批林地征用、占用和临时占用手续的申报工作。 五、负责有关自然保护区规范性文件的修改和审核工作。 六、组织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的检查验收工作。 七、组织完成天保工程各项工作。 八、承办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天保办工作职责 一、贯彻执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政策法规; 二、负责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和管理,编制全区天然林保护工程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方案。 三、负责天保办日常工作办理,拟定有关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制度、规定、办法,并负责监督执行。 四、负责天然林保护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信息录入、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上报、建档工作。 五、负责工程管理人员培训、宣传工作。 六、负责工程运行、工程资金的监督管理,年度、阶段的考核检查,协助做好天保工程项目建设的检查验收工作。 七、负责指导监督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的招投标和监理工作。 八、负责安排森林管护,指导工程效益监测、工程项目设计、检查验收等工作。 九、负责全区护林员考核、聘用及报酬兑现工作。 十、处理好天保工程区群众来信来访工作。 十一、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一、负责局机关日常事务工作,拟定机关工作制度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建立考评体系,组织年度目标考核工作。 二、负责人事劳资、文秘档案、议案提案、对外宣传、党风廉政建设、政治教育、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禁毒防毒、整脏治乱、消防、信访、保密、普法、统战、维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文明创建等机关综合管理工作。 二、认真做好电文登记、资料建档、会务接待、报刊分送、上情下达、内外协调和卫生、水电、车辆、物资的管理工作。 三、拟定年度工作意见,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完善年度工作总结。 四、负责部门之间的联系工作,传达局领导意见,及时向局领导反馈信息。 五、负责检查各部门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督促完成,检查验收。 六、搞好调查研究,向局提供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七、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设施建设通则(标准状态:现行)

I C S65.020.01 B65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 Y/T2010 2012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设施建设通则 T e c h n i c a l r e g u l a t i o no f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n t h e e c o t o u r i s m 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 i nn a t u r e r e s e r v e s 2012-02-23发布2012-07-01实施

前言 本标准按照G B/T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三 本标准由北京林业大学提出三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归口三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二保定学院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俊清二艾琳二葛静茹二吴金友二吕佳二李建清二崔莉二马琳三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设施建设通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设施建设的原则和基本要求等内容三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林业系统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也适用于各级各类森林公园二湿地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三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三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三 G B3095 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 B3096 19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 B3838 2002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 B8978 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 B9664 1996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 G B/T10001.1 2006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 G B/T10001.2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 G B16153 1996饭馆(餐厅)卫生标准 G B/T20416 2006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 G B/T24001 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H J/T129 2003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 L Y/T1685 2007自然保护区名词术语 3术语和定义 L Y/T1685 200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三 3.1 生态旅游e c o t o u r i s m 以享受大自然,了解自然景观二生物多样性及相关文化多样性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二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宗旨,使当地社区和居民受益的特殊旅游活动三 3.2 生态旅游区e c o t o u r i s mz o n e 具有明确地域界限,以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为目的的特定旅游区域三本标准中所提到的生态旅游区泛指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开展生态旅游的区域三 3.3 生态旅游设施e c o t o u r i s m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 自然保护区为了更好地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在不影响重点保护物种生存,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不破坏景观的前提下,满足生态旅游需求的设施三自然保护区必要的生态旅游设施,主要包括标

国务院关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国家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受国务院委托,现就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审议。 一、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在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和保护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典型生态系统及珍贵自然遗迹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自1956年建立第一处自然保护区以来,我国已基本形成类型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 (一)自然保护区网络。我国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含省、市、县三级)。截至目前,全国已建立2740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42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4.8%。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46处,总面积97万平方公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2294处,总面积50万平方公里。其中,广东鼎湖山等33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吉林向海等46处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福建武夷山等35处自然保护区同时划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范围;有200多处自然保护区被列为生态文明和环境科普方面的教育基地。 (二)法律法规体系。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10多部相关法律明确要求对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国务院1994年颁布自然保护区条例,建立了环保部门综合管理与林业、农业、国土资源、水利、海洋等行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明确分级分区等管理制度。有关部门先后发布《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办法》等规章。全国有24个省(区、市)发布自然保护区管理地方法规,有200多处自然保护区制定了专门管理规章。 (三)主要保护对象。包括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和自然遗迹3个类别。全国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都建有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区,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以及大多数重要自然遗迹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逐步恢复。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东北虎、东北豹、亚洲象、朱鹮等物种数量明显增加;麋鹿曾经野外灭绝,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重新引入,种群数量稳步上升,成为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功典范。青海三江源等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中华水塔”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管护能力。目前,全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专职管理人员总计4.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万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已建立相应管理机构,多数已建成管护站点等基础设施。自然保护区管理经费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排,中央财政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给予适当补助。以自然保护区为平台,认真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生态保护国际公约,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以及欧盟、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开展交流合作。 二、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主要做法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进。 (一)加强执法监管。为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有关部门对陕西秦岭山麓生态屏障违规建别墅、青海木里煤田超采破坏植被、新疆卡拉麦里保护区“缩水”给煤矿让路等严重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事件开展专项核查,严肃查处典型违法违规活动,推动地方健全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建立综合执法长效机制,加快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环境保护部等10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监督管理的通知》,通过开展系列专项检查,坚决查处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各类违法建设活动。其中,林业局开展“绿剑行动”,对30处存在问题的林业自然保护区进行重点督办;农业部、海洋局分别对水生生物和海洋自然保护区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国土资源部对自然保护区内矿产资源开发活动进行调查和清理;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部核查发现长江沿线265个无证码头位于自然保护区内,对有

DB44/T 1399-2014 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ICS 65.021.01 B 60 备案号:44768-2015 DB44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T 1399—2014 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Database in Nature Reserves 2014-08-18 发布2014-11-18 实施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44/T 1399—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由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提出。 本标准由广东省林业厅归口。 本标准首次发布。 Ⅰ

DB44/T 1399—2014 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分类与组织、数据库命名、数据字典和数据管理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广东省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 1662.2 林业数字矢量基础地理数据标准 LY/T 1662.7 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第7部分—数据库建库标准 LY/T 1662.9 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第9部分—数据库管理规范 LY/T 1662.10 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第10部分—元数据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数据库 database 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合理存放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 3.2 数据集 dataset 可以标识的数据集合。数据集可以是数据库,也可以是数据库的一个(逻辑组成)部分。 3.3 数据表data table 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具有行列特征的一个结构,数据表是代表关系的基本结构或管理数据文件的部分。 3.4 数据字典 data dictionary 数据库中的一个特殊数据库,它所包含的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即有关数据库系统中各种描述信息的集合。例如模式、文件、程序、作业、数据项定义和属性描述等。 3.5 元数据 metadata 关于数据的数据,用于描述数据的内容、覆盖范围、质量、管理方式、数据的所有者、数据的提

我国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标准的研究

内容提要l.引言2.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的背景3.我国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的原则4.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分级5. 讨论提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背景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现状,提出保护区级别划分应遵循的原则,如以定性方法为主,与现行行政体制相一致等。根据这些原则,研究制定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的标准。该标准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并对其标准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定义。此外,本文还对保护区级别划分的依据和确定保护区重要性的评价指标进行了阐述和讨论。此标准的研究对于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级别分级标准评价标准l.引言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对于保护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保存有特殊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和自然遗迹、拯救珍稀濒危生物种、探索自然环境的发生演变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方式、促进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及旅游等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至1991年底,全国已建有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区708个,总面积达56.80mha,其中陆地面积53.18mha,约占国土面积的5.5%,达世界平均水平(薛达元,1992)。自然保护区虽然数量很多,但并不处于同等的重要地位。根据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的价值和重要程度,可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级别,以便区别管理,将有限的财力和人力用于特别优先保护的区域。然而,自然保护区级别的划分,要求一个科学的、客观的标准。本文试图在研究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状的基础上,探讨我国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的标准。 2.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的背景对于自然保护区分级标准的研究,国外很少报道。一些国家常常通过对保护区重要性的评价,并依据行政区划而确定保护区的级别和隶属关系,如国家公园、州立(省立)公园、市立公园等。一些保护区具有国际性的重要意义,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的“人与生物圈计划”将全世界300多个保护区列人生物圈保护区网,使这些保护区具有国际性的科学研究价值。我国自1956年批准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开始,就采用了保护区级别的概念。但是,如何客观和科学地确定自然保护区的级别的问题却一直未能解决。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比较混乱。一方面,自然保护区的级别数不统一,有些部门和地方为方便,将保护区简划为国家级和地方级;而对于地方级的进一步细划,有的分省、市、县三级,有的仅分省、县两级;另一方面,因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审批机构是国务院和县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而不同地方或同一地方不同时期对保护区级别审批的标准也不一样,甚至有些地方连保护区审批程序也不明确,从而使级别的确定无章可依。尽管如此,国现有已建的700多个自然保护区都已有相应的级别,这主要是根据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行政级别而人为地确定,如国务院批准的一般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市、自治区)批准的一般称省级自然保护区。但这种划分过于主观,缺乏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质量和价值的客观评价,实质上缺少一个客观评价和级别划分的标准。而且,各地审定自然保护区级别的标准也不一致,申报、审批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从而使各地区自然保护区级别之间没有可比性,这样必然会造成保护区级别的混乱。因此,十分需要研究制定一套全国统一使用的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标准,供有关机构在审批自然保护区时使用,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

浅谈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

浅谈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 [摘要]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维护对于生态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非常重要。本文对当前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建议对策,以期为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生态管理对策 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依法划定、建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生物多样性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防止生态恶化与物种减少的重要措施。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巨大成就,为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屏障,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至2010年止,我国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14944万公顷,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9%。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保护区发展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同时,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水平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经费投入不足,也严重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发展。 如何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作用,是一项急待解决的重要课程。 1.现行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性质、地位不明确、造成监管职能缺位 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没有明确规定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性质,法律赋予的执法权利又非常有限,在资源保护管理上,造成执法困难,也导致对自然保护区内发生的盗猎、盗伐等违法行为打击不力,使保护区内的资源和环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1.2社区关系矛盾较为突出 我国很多自然保护区是在高度行政指令下建立的,缺少当地社区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缺乏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联系,成为保护区管理体制上的先天不足。例如,保护区机构面对大量的社区问题没有得到授权而无力加以解决;社区群众的利益没有正常渠道得到反应,缺少有效的组织机构站在自然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上行使协调职能等等。 1.3生态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协调

自然保护区建设标准

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试行) 2002 北京

编制说明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林业局林计财建字[2000]008号文《国家林业局发展计划与资金管理司关于下达2000年林业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依据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建设的有关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编制,并经多次征求有关方面的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后而形成的。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研究自然资源的重要场所,是人类认识自然、拯救和保存某些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科学基地。自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经过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共同努力,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覆盖全国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了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大地树立了我国重视生态保护的良好的国际形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也日益加大,作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自然保护区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大。由于自然保护区类型不同、规模不一、基础设施和管理条件变化大、建设内容复杂,为了因地制宜地确定自然保护区建设规模,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的功能,使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投资合理而有效,在总结以往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本标准共分为6章27条。第一章总则,主要说明了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建设自然保护区的条件;第二章自然保护区类型与规模,主要提出了保护区类型与规模的划分标准;第三章工程项目构成,主要给出了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工程项目;第四章主要建设项目与工程量,分别类型和规模提出了自然保护区各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和规模;第五章人员配置;第六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别类型和规模给出了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条文说明》是对《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的依据以及执行中要注意的事项的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计划与资金管理司提出。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组织制订工作。 编写组 二〇〇二年九月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整治工作方案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整治工作方案 按照《X市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整治工作方案》要求,为了彻底解决我县自然保护区存在的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汲取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教训,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着力解决自然保护区存在的环境突出问题,促进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 二、工作要求 依据环保部下发的遥感监测疑似问题、媒体披露、投诉举报及中省市环保督查、检查中发现的自然保护区存在问题信息,全面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工作。县林业局负责对我县自然保护区的拉网式自查和排查,建立生态环境问题清单。 三、整改目标 X年12月10日以前,查清所有问题,建立问题清单。根据问题清单逐一落实整改工作,彻底关停、取缔自然保护区内的所有违法活动和建设项目。X年12月底前,停止在自然保护区内的项目建设,开展生态恢复和治理。X年前,全部关闭、拆除自然保护区内各种与自然保护无关的设施,有序开展自然保护区内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恢

复,探索建立自然保护区长效监管机制。 四、主要措施 (一)认真落实责任。认真排查,全面查清卫星监控出的各类人为活动问题,由林业局、洽管委和所在镇政府,按照自然保护区有关法律法规、中省市环保督察要求和“谁审批谁取缔、谁建设谁退出、谁违法追责谁”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摸清底子,找准症结,建立问题清单。 环保局统一督促协调,林业局、水务局、国土局等分别制订并实施自然保护区内涉及本部门存在问题的整改方案,明确职责分工、整改标准、整改时限等工作要求。自然保护区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督促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对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责任单位进行严肃追责、公开曝光。环保、林业、水务、国土等部门要加强分工协作、齐抓共管,促进自然保护区持续健康发展。(环保局、林业局、水务局、国土局、洽管委、相关镇政府分工负责。) (二)切实履行管理职责。林业局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日常巡护监测,开展经常性执法和宣传教育,严格审批事项申报许可,认真落实管理职责。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规范化管理,制定自然保护区标准化建设规划和巡护监测标准,建立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对违法违规活动自查自纠、对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依法监督的工作机制。

咨询工程师-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卷(继续教育考试)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 1.科研中心(站)宜与较大型、相对处于中心的管理站集中建设,单体建设工程量不超过()m2,包括样品初处理实验室、样品储藏室、设备储存室、学术研讨室、教室、监测中控实验室、数据分析实验室等。 A.200 B.500 C.1000 D.2000 用户答案:[C] 得分:10.00 2.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建设条件、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规模、投资估算、资金筹措以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研究、分析与评价。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后,由()逐级报送省级林业厅(局),由省级林业厅(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A.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B.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 C.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发改委 D.自然保护区所在地财政局

用户答案:[A] 得分:10.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 1.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应在“全面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宣教科研,保护恢复生物多样性,为国家和人类造福”的建设方针指导下,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A.保护优先、尊重自然 B.分类建设、分区管理 C.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D.因地制宜、讲求实效 用户答案:[ABCD] 得分:20.00 2.自然保护区访客中心以服务来访者(包括游客)为主,除具有提供资讯、展示、生活服务、行政管理等功能外,还具备哪些功能?() A.野外巡护 B.休憩 C.游览指南 D.紧急救助 用户答案:[BCD] 得分:20.00

三、判断题【本题型共2道题】 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建设经费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20.00 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依据已批复的总体规划,根据实际需要,提出项目建设的需求,委托有甲级工程咨询资质的机构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0.00

自然保护区建设标准-国家林业局

附件 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征求意见稿)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国有林场类型与规模 (2) 第三章基础设施项目构成 (2) 第四章主要建设项目与工程量 (3) 第五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国有林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管理与监督,提高国有林场基础设施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投资效益,特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是编制、评估国有林场工程项目建设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依据,也是主管部门(包括行业部门投资)审查国有林场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和监督检查整个建设过程建设标准的尺度。 第三条本标准适用于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由林业部门管理的国有林场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项目。 第四条国有林场工程项目建设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第五条国有林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分类建设、分区管理。国有林场应编制发展规划,并分别生态公益型和商品经营型林场确定建设与管理策略,有针对性地安排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考虑不同区域建设内容和规模安排。 二、保护为先、合理布局。建设项目应有利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不得破坏自然资源、自然景观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不得造成新的环境污染;要节约用地。 三、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在国有林场基础设施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有林场现状和经营目的确定建设内容、工程量,以及建设重点、投资规模与建设期限。除投资规模较小的国有林场宜一次建设完成外,其他国有林场可分期建设,每个分期为2-3年。 分期建设的国有林场,结合林场实际,首期重点建设必须的公共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及生产配套设施。 四、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工程建设应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地采用先进技术,建设项目符合建设目的及资源保护、经营需要,确保质量。 第六条国有林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相应各级人民政府批准建场文件或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证明材料。 二、经省级主管部门批准的国有林场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 三、行业部门立项投资的依据。 第七条国有林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应附以下文件: 一、国有林场林地林木权属证明或经营管理权的证明。 二、国有林场基础设施项目规划书。 三、国有林场基础设施项目区位、总体布局、规划图等。 第八条国有林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必须在实地综合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国有林场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工程项目建设条件,国有林场范围内原有基础设施状况等。 第九条国有林场已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应本着综合利用、节约投资的原则,做好与相关标准间的衔接,充分发挥设施的功能和作用,不应各成体系。 第十条国有林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除遵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文档通用封面模板 本页面为作品封面,下载文档后可自精吕文档 由编辑删除! 第一章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必要性

1.1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 我国自然保护区于1956年开始规划和建设,已走过了50年历程。截止2005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处,面积14995万公顷,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3处,面积8899万公顷。林业系统作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主体,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699个,面积11988.54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2.49%。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的72%和80%。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8个,面积7199.35万公顷;省级589个,面积3500.90万公顷;地市级288个,面积597.36万公顷;县级644个;面积690.93万公顷。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各级自然保护区有效地保护了我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14.6%的原始林和50%的天然湿地,同时还使国家重点保护的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130多种珍贵树木的主要分布地得到了保护。不仅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安全保障。 但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抢救式”保护政策,部分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未能及时跟上,还存在较多问题:一是管理模式单一。重点强调了保护区的典型意义、生态影响和科学研究价值,而忽视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保护区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状况有很大的差异,其保护功能和管理目标也不一致,主要保护对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专业简介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510209 专业名称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自然保护区规划和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基本知识,具备林业行政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能力,从事自然保护区常规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面向 主要面向野生动植物行政管理机构和野生动植物经营等企业,在自然保护区巡护监测、野生动物保护、野生植物保护、营林实验、观赏动物饲养等岗位群,从事自然保护区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野生动植物产品开发利用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掌握自然保护区管理方法,具备自然保护区巡护、资源建档管理的基本能力; 3.掌握野生动植物标本采集与制作的基本技能; 4.掌握野生动物饲养、繁育技术; 5.掌握野生植物栽培技术,具备野生植物引种、选种、栽培和林下植物种植保护的基本能力; 6.了解野生动植物识别知识,掌握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资源建档和管理的基本技能。

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森林环境、森林植物、野生动物识别与标本制作、野生动植物调查与巡护监测技术、自然保护区规划与管理、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野生植物引种栽培技术、野生动物饲养与救护技术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野生动物识别与标本制作、野生动物饲养与救护、野生植物引种栽培技术等实训。 在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实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自然保护区巡护监测员野生动物保护工野生植物保护工观赏动物饲养工 衔接中职专业举例 现代林业技术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林学森林保护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要求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写内容要求 一、总论要求。简要介绍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及保护价值、规划编制的目的、背景、编制依据,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及主要保护对象,自然保护区类型、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面积(必须与国务院批复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相一致),以及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 思路、主要建设内容、总投资概述)。 二、自然保护区概况要求。包括位置与范围、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自然环境、社区情况、土地利用状况、基础设施等。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包括地理位置、四至边界。 (二)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包括历史沿革、自然保护区设立、管理机构建设、资源管理及执法权限等。 (三)自然环境。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状况、自然灾害等。 (四)社区情况。包括从区内和周边两个角度,论述行政区域、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核心区、缓冲区如果有常住人口的,要单独描述)、公共基础设施、地方经济情况和社会发展等。 (五)土地利用状况。包括土地与资源的权属(国有土地要注明林权证上所标明的使用权人)、地类构成、利用程度等,集体林区要说明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林权流转、林地使用及林农合法权益保护等情况。 (六)基础设施。包括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基本交通、电信等情况,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情况。 三、保护现状及评价要求。包括保护管理现状、保护管理评价等。· (一)保护管理现状。包括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采取的保护管理措施。

(二)保护管理评价。包括自然资源评价,要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和保护对象,对野生动植物、湿地、景观等资源进行评价,其中主要保护对象还需明确分布区域、分布方式、多度或频度。保护价值评价,要从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典型性、脆弱性、面积适宜性、生态区位、潜在保护价值、科研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有效管理评价,要从管理机构、管理体系、法规体系、管理队伍、管理权限、管理水平、信息化、科研宣教能力、社区协调、自养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存在问题及对策,要从管理难度、发展基础、社区矛盾、特殊困难等方面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向,并体现在规划任务中。如果是二期及以上总体规划,要认真总结前期实施情况(包括经验总结、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本期工作设想和落实措施。 四、基本思路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期限及目标、总体布局(区划原则、依据、方法,详细描述各功能区界限、面积及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等。 五、主要建设内容要求。包括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公众教育、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等。 (一)保护管理。包括保护管理体系(明确保护站、点及分区管理的范围和面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措施、生态恢复、林地保护、湿地保护、社区共管措施、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等项目。 (二)科研监测。包括科学研究、生态与资源监测项目及内容(要有针对性、连续性,如果与科研机构或大学合作开展的工作要单独注明)。 (三)公众教育。包括公众教育、区内和周边社区的宣传教育等措施。 (四)可持续发展。包括实施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社区发展扶持等项目,要明确区划、项目布局、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