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文档通用封面模板

本页面为作品封面,下载文档后可自精吕文档

由编辑删除!

第一章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必要性

1.1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

我国自然保护区于1956年开始规划和建设,已走过了50年历程。截止2005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处,面积14995万公顷,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3处,面积8899万公顷。林业系统作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主体,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699个,面积11988.54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2.49%。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的72%和80%。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8个,面积7199.35万公顷;省级589个,面积3500.90万公顷;地市级288个,面积597.36万公顷;县级644个;面积690.93万公顷。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各级自然保护区有效地保护了我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14.6%的原始林和50%的天然湿地,同时还使国家重点保护的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130多种珍贵树木的主要分布地得到了保护。不仅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安全保障。

但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抢救式”保护政策,部分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未能及时跟上,还存在较多问题:一是管理模式单一。重点强调了保护区的典型意义、生态影响和科学研究价值,而忽视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保护区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状况有很大的差异,其保护功能和管理目标也不一致,主要保护对

象的生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也不一样。在建设和管理要求上实行一刀切,形成了单一的、死板的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二是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滞后。林业系统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依据《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建立的,为了规范自然保护区管理,国务院于1985年颁发了《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94年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对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这些法律法规有一些条款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区发展的需求,一些重要问题还有待国家法律进行规范。同时,与自然保护区相关的标准规范较少,政策支持不够,制约了自然保护区的规范发展。三是保护区管理水平低。重数量、轻质量,难以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一些地方存在“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管而不力”的问题。还有部分自然保护区未建立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管理人员,部分自然保护区的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一线管护人员少,造成了保护区的很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全国有25%的保护区未能开展野外巡护,75%的保护区没有进行资源监测,70%的保护区未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家底不清;50%以上的保护区未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四是保护区基础建设薄弱。普遍问题是基础设施陈旧,必要的管理设施设备缺乏,资源管护手段原始,无法开展监测、科研工作。如果这些落后状况不能得到及时改善,管理问题不能尽快解决,就很难实现自然保护区有效乃至高效管理。

为解决如上问题,有效利用有限的生态保护资金,提高保护效率,使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水平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非常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

选择一批不同类型的、以国内外高度关注的重点物种或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的、权属清晰、建设与管理工作基础较好的自然保护区为重点,进行有效管理的试点、示范,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诸多方面给予支持。通过试点总结、示范带动,确立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体系,对全国自然保护区进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从而提高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这对实现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2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必要性

1.2.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我国自然保护区已覆盖了全国国土面积的15%多,大部分处于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保护区社区共建、可持续利用和资源保护等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和管理经验,是实实在在提高周边社区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绿化美化农村环境的重要举措。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新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实施国家级示范保护区建设,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新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政治意义。

1.2.2总结经验、化解矛盾、突破自然保护区发展瓶颈的需要

目前,生态产品的短缺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林业既是公益事业,又是基础产业。林业是既承担生产物质产品、文化产品、生态产品三大产品,又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大效益的重要部门,是生产生态产品的主体部门。自然保护区保护了我国生态产品的精华,也创造了巨大的生态效率。但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与时代、社会和人们对生态产品的迫切需求还很不相适应,各地区自然保护区发展很不平衡,在自然保护区体制、管理、资金投入、保护效率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期里,选择一部分保护区作为示范自然保护区予以重点建设,国家在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可以总结50年自然保护区建设经验,扬长避短,有针对性解决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各种矛盾和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解决自然保护区发展过程中,建设质量跟不上数量发展的问题,在示范保护区率先突破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和发展的瓶颈问题。只有先期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管理体制相对较为顺畅的保护区优先加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法制建设、科研监测宣教建设以及资源合理利用等,才能调动其它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发展和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效率。

1.2.3新时期全面实现自然保护区发展目标的需要

在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新时期,国家林业局已经制定了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突出亟待抢救性保护的物种和优先保护的重点区域,从系统和网络的角度科学整合现有自然保护区。加强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优化现有自然保护网络体系,强化自然保护区管

理的评估和考核等建设内容都是我国自然保护方面的新领域、新要求,都还没有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迫切需要在一些地方进行率先探索和开展示范,以便将成果和经验及时推广到其它保护区,使得全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能在全国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在各种类型的示范自然保护区引导下,从不同的建设模式中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以便少走弯路。最终实现新时期的我国保护发展和建设的目标。

1.2.4展示建设成就、履行国际公约、树立国际良好形象的需要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5个公约的签署国,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等2个公约的常务副主席国,还参加了两个国际林业进程,即蒙特利尔进程和亚洲区域进程,履约的任务非常繁重。这些国际公约大多数与自然保护区密切相关,许多自然保护区还是国际公约指定的重要区域。虽然我国自然保护区通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效地保护了我国大部分陆地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及其主要栖息地,并且发展了不同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和合理利用模式,但这些自然保护区分散于全国各地,并且主要局限于部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得我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成就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开展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可以与国际接轨,先期建设一批有重大国际影响的自然保护区,提升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树立中国自然保护区的良好形象。

1.2.5探索发展思路,总结发展经验,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提供先进模式的需要

目前,我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过程中,有很多成功的典范。如自然保护区的“一区一法”建设、自然保护区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与社区协调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和模式缺少深入挖掘和推广,所以迫切需要集中对各类成功的经验和模式进行示范,尤其要对保护区的各种建设和管理模式进行示范,充分展示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成果。同时,从示范保护区中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在别的地方再检验,再上升到全国性意见,可以使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少走弯路,为其它地区、其它部门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和示范。

第二章建设指导思想与布局

2.1指导思想

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应适应国际潮流和新时期自然保护区发展要求,突出体现自然保护区建设逐步从重视数量发展向规模与内涵发展并重转变的思想,正确处理好发展、保护和管理的关系,以加强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和提升管理水平为突破口,加大执法、保护、科研、监测、宣传、培训、社区扶持力度,探索适宜的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区发展模式,加强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以点带面,以局部带动全局,全面促进全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2建设原则

在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充分考虑示范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特点、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资源状况、社会经济条件及保护区自身建设水平和实际条件等因素,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分类建设;

——充分考虑保护区和当地社区共同进步,做到自然保护和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突出科技含量,实现在政策、体制、管理、技术等各层面的改革创新;

——示范内容全面系统,包括调查、规划、计划、管护、监测、科研、评价、反馈、调整等环节,各示范区要有自己特点和重点;

——示范区管理建设成果应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具有推广价值和示范带动作用。

2.3建设目标

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人员等方面,探讨、总结、提炼和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并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发展体系和示范体系,努力建设一批适应国际潮流、建设管理规范、保护成效显著、辐射作用明显的自然保护区,指导和带动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提高。推进我国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我国自然保护事业提供经验和样板。

2.4建设对象与布局

2.4.1建设对象

第一批示范自然保护区主要在林业系统管理的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中筛选,主要考虑:

——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价值高,在生物地理区域具有代表意义,具有全球和我国生物多样性特征;

——具有较全面的资源、环境本底资料,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

——当地政府重视,有较好的社区共建基础,权属清晰,没有地权、林权纠纷;

①《湿地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

③世界自然遗产组成部分,④区域性国际保护区网络

第三章示范内容与重点

3.1示范基本框架

示范自然保护区应重点围绕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建设示范。同时,每个示范保护区根据自身特点和现有条件选择建设突破口和重点,在不同方面进行探索、完善,形成建设与管理经验(示范重点见附表),对全国具有指导、示范意义。

——法规与执法体系建设示范;

——保护管理体系建设示范;

——科研监测能力建设示范;

——宣传教育能力建设示范;

——社区共建共管示范;

——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

3.2法规与执法体系建设

3.2.1目标

示范保护区应制定适应其保护特点和管理需要的法规、规章,做到“一区一法”;明晰土地权属和管理权限,建立自然保护区公安机构和执法队伍;实现自然保护区的法制化保护。

3.2.2实施内容

1)实现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

每个自然保护区因保护对象不同,所处环境差异,致使保护条件和需要采取的保护措施千差万别。示范保护区应根据保护需要全力推进自然保护区法规建设,依据《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起草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条例或办法,通过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区的人大或政府颁布实施。

2)明晰土地林地权属和管辖权限

依法做好自然保护区内森林、林木、林地和土地权属确定、登记、造册和发证,并做好标桩、立界工作。积极争取将自然保护区内国有林地划归保护区使用、管理,使保护区内的国有森林资源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3)依法行使自然保护区资源行政管理权

积极创造条件申请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委托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行

使对辖区内森林、林木、林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行政执法与处罚权。征占用自然保护区森林、林木、林地、湿地等资源的活动,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首先签署意见。

4)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机构和队伍建设

尚未建立公安机构的自然保护区,积极争取林业主管部门给予支持,尽快建立公安派出机构,协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采滥挖、乱垦滥围等破坏和侵占自然保护区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5)开展核心区土地所有权赎买试点

部分示范自然保护区的集体林比重较大,由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林木、林地的使用权落实到农户,林农对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的愿望更迫切,自然保护区原有管理权属的矛盾逐步暴露。当前,国务院批准在贵州、内蒙古进行集体、个人所有的国家重点公益林赎买试点。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林木是森林的精华,特别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森林资源,都是国家重点公益林。有条件的示范自然保护区应争取列入当地政府的国家生态公益林收购试点,从根本上解决自然保护区内集体和个人森林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权限问题。

3.3保护管理体系建设

3.3.1目标

示范自然保护区应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工作,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制定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完善管理基础设施,全面提升自然保护区管理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实现自然保护区的规范化管理。

3.3.2实施内容

1)编制总体规划和管理计划

示范自然保护区必须全面完成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报批,规划执行5年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应进行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估,为编制下一规划期的总体规划做好准备。保护范围、功能区划和主要保护对象有变化时,应重新编制和报批总体规划。

管理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可极大提高保护区管理工作的计划性和管理效率,使保护管理科学化、有序化。因此,示范自然保护区应尽快完成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的编制。在对保护区历史、现状、资源、社会经济等状况进行全面、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依据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每5年编制一次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明确自然保护区管理目标,提出科学、合理和规范的管理对策,确定具体的管理行动方案。

2)完善保护基础设施

示范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已有一定基础,近期应根据自然保护区规模、生态区位重要程度等因素,对照《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填平补缺,国家从项目设立、项目审批、资金投入、竣工验收等方面对示范保护区政策倾斜,设立示范保护区建设项目库和专项建设资金,重点用于管护站点和野外保护的基础设施与装备配置。

3)优化自然保护区范围与功能区划

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有些示范自然保护区范围过小或过大,有些示范保护区功能区划不合理,许多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不在保护区范围内或没有纳入核心区实行重点保护,不利于开展有效管理。应充分利用国家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和国家重点公益林建设有利条件,将周边保护价值较高、生态状况较好区域划入保护区,打通与周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走廊,重新调整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

5)创新保护管理方式

每个示范保护区应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特性,分区域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保护质量。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特性,如不同季节的栖息状况,可以采用不同管理措施进行保护,创新自然保护管理方式。

6)实行保护管理目标责任制

每个示范保护区应根据自身管理特点,建章立规,形成完整的自然保护区规章制度。包括野外巡护管理制度、外来人员与车辆管理制度、森林防火制度、有害生物防控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职工教育与培训制度、资源利用管理制度、志愿者管理制度等。分别管理局、管理站、管护点等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制定保护管理目标,实行保护管理目标责任制。

7)建立有效管理长效监督考评机制

为检验保护管理成效,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调整管理办法,应建立保护区有效管理长效监督考评机制。根据保护区有效管理的目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价标准、指标和

城市湿地保护的合理化建议

城市湿地保护的合理化建议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不仅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保护海岸等巨大的生态功能,湿地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区,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生态系统,保护了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湿地所具有的景观和文化价值也为世界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面积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我国十分重视湿地保护,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湿地保护工作有了进一步加强。2000年,国家17个部门在总结多年来湿地保护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并发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进一步确定了全社会共同加强湿地保护的行动纲领。2001年,国家启动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将湿地保护作为主要内容之一,纳入国家重点工程建设。2002年,国家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将湿地保护作为事关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组织研究。2003年,完成了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同年,国务院批准了由10个部门共同编制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湿地保护和恢复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全国已有约1600万公顷,近40%的天然湿地纳入353处保护区的保护范围,一大批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在保护区内得到了较好保护。我国黑龙江省扎龙等21块总面积达303

万公顷湿地被列入了《湿地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我国湿地保护的成就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但是,也必须看到,一些地方仍在对湿地盲目围垦、改造,导致湿地数量减少、生态功能退化,有些重要湿地甚至丧失了湿地功能,湿地保护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国务院于2003年批准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是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湿地保护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建设重点和主要措施。总的要求是: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强化湿地保护。要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湿地生态功能为核心,以依靠各级地方政府和全社会力量加强保护为基础,以湿地保护工程建设为重点,坚持积极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努力从整体上维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加强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管理等措施,强化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使我国天然湿地的下降趋势得到遏制;通过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管理,以及污染控制等措施,恢复和治理退化湿地,努力使丧失的湿地得到恢复,使湿地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到2030年,完成湿地生态治理恢复140万公顷,建成53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全国湿地保护区达到713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80个,使90%以上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使我国的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进入良性循环,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二期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背景 1996年,怒江州人民政府提出“关于将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请示”。鉴于怒江自然保护区和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同属高黎贡山山脉,地理、生物资源都连为一体,拟要求将怒江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通过,2000年4月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后,将怒江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统称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设怒江管理局和保山管理局,各管理其辖区。由于原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按原林业部(1992)119号《关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示》,于1994—2000年七年内完成了南段一期工程建设,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函(2000)34号批示,将原怒江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总体规划。 1.2 规划依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将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 问题的通知》(国办函[2000]34号)。 ●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建设程序有关问题的 通知》(林计财规字[2000]64文)。 ●《关于下达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任务的通知》(云林保护字 [2000]第2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4)。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7)。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8—2010)。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计划》(2001—2005,GEF)。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理所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 ●《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福贡部分发展规划》(1996—2010)。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怒江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投资报告书》 (1999)。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十五”发展规划》(2001—2005)。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技工作“九五”计划与2010年发展规划》 (1996—2010)。

湿地保护项目

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保护项目——湿地资源保护 项 目 建 议 书 编制单位:西南林学院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西南林学院国家公园发展研究所 日期:2008年7月19日

1 项目概况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对地球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是关系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战略资源。湿地生态系统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和多种效益,被称为“天然水库”、“地球之肾”、“生物超市”等。此外,湿地与文化、社会发展有着极大的关系,其生物多样性保存价值、美学及文化遗产价值都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影响。保护湿地、维护湿地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湿地,对于改善我国生态现状、维护水资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湿地是普达措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碧塔海自然保护区2005年成为国际重要湿地。 普达措区域生态旅游的开展及其这一区域内社区居民的生产活动成为这一地区主要潜在的环境压力和威胁。因此,对保护区内湿地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进行系统的监测,是探明生态旅游对该保护区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指导国家公园内生态旅游经营管理、生物多样性保育管理以及社区的生产生活,从而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的目的。(中国开展生态旅游的核心地区,中国重要湿地的密集分布区) 1.1项目名称 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保护项目——湿地资源保护。 1.2项目性质 新立项目 1.3项目类型

环境保护项目 1.4项目承担单位 迪庆旅游投资公司普达措分公司 1.5项目主管单位 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局 1.6项目科技支撑单位 西南林学院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 西南林学院国家公园发展研究所 西南林学院自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 1.7项目报告编制单位 西南林学院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 1.8 项目实施地点 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 1.9项目实施目的 有效保护普达措国家公园内的湿地资源 1.10项目任务 (1)进行湿地资源调查 (2)进行旅游活动对湿地环境的影响监测与评估 (3)进行旅游活动对湿地植物生态系统的影响监测与评估(4)进行旅游活动对动物生态系统的影响监测与评估 (5)进行环境本低和生物多样性监测 (6)提出湿地生态保护战略 (7)完善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2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 咨询继续考试2020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下列哪项可不作为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 A.功能区划 B.确定保护对象 C.基础设施建设 D.管理政策设计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2.下列情形可以不区划缓冲区: A.与另一个保护区相连 B.主要保护对象单一 C.外围与另一个保护区核心区相连 D.外围是森林公园 用户答案:[A] 得分:0.00 3.自然保护区局址建设内容不应包括: A.场院工程 B.业务用房 C.辅助用房 D.住宅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4.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不应包括:

A.环境容量测算 B.旅游资源评价 C.旅游区划 D.经济效益分析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5.我国主要依据下列哪个因素进行自然保护区分类的? A.管理目标 B.主要保护对象 C.主管部门 D.政府层级 用户答案:[B] 得分:6.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确定自然保护区边界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A.主要保护对象习性 B.自然分界 C.经济发展条件 D.社会发展水平 E.以上都不是 用户答案:[ABCD] 得分:8.00 2.自然保护区监测一般包括几下几方面: A.生物多样性监测

B.关键物种监测 C.环境监测 D.自然资源监测 E.社区监测 F.旅游监测 用户答案:[ABCD] 得分:0.00 3.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主要作用为: A.缓解保护利用矛盾 B.社区发展 C.提高保护效率 D.增强保护区功能 E.兼顾开发活动 用户答案:[ABCD] 得分:8.00 4.总体规划最主要的三个特性是什么? A.自然性 B.协调性 C.综合性 D.长期性 用户答案:[ABD] 得分:0.00 5.自然保护区功能区一般划为: A.核心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调查报告。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 一、基本情况 (一)保护区规模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某地区著名河流——河流的上游地区,集中分布在西部,总面积76万亩,森林覆盖率76.1%,是目前该地区境内唯一的一处大型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管理体制上,与该地区这里国有林场管理局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下设7个职能科室和8个基层管理站。保护区机构健全,人员齐备,为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自然环境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小河流,平均流量3.859立方米/秒;伊玛图河,平均流量2.68立方米/秒;伊逊河,平均流量4.578立方米/秒。保护区内没有人为污染,故而空气质量较高,蓝天白云,绿草如茵,层峦叠嶂,目穷千里,勾勒出保护区如诗如画的壮美画卷。 (三)社会状况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和睦相处的地区,清代以前,曾有山戎、匈奴、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居住。清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尽放围荒以后,满、蒙、回、汉等各民族人口迁来此地,现在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0.6%,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与此地的10个乡镇30多个自然村为邻,多年来,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中,保护区周边的各族人民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为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主要保护对象 这里自然保护拥有四大保护对象: (一)河流上游地区自然生态环境 河流上游地区为荒原,自然环境保持了原始状态。现在保护区范围内仍然保持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好河流上游地区尚存的这一部分自然的、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二)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完好的植被自然状态、多样的生态系统、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遗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该加以保护。 (三)珍稀濒危物种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列入一级保护植物4种,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胡桃楸、蒙古黄芪、野大豆、刺五加;二级保护植物6种:臭冷杉、草麻黄、软枣猕猴桃、白藓、迎红杜鹃、穿山薯蓣;三级保护植物12种:大叶藓、河北乌头、鹿蹄草、无梗五加、河北岩风、长柄车前、锦带花、华北蓝盆花、党参、桔梗、紫苞风毛菊、大花芍兰。 保护区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5种,包括黑鹳、金鵰、白头鹤、大鸨、豹;国家Ⅱ级保护动物39种,包括细鳞鲑、大天鹅、鸳鸯、苍鹰、雀鹰、毛脚鵟、秃鹫、白腹鹞、燕隼、黑琴鸡、灰鹤、雕鴞、马鹿、猞猁、兔狲等。 (四)地域文化 在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内还保存有大量地域文化遗址,这是一笔重要的、无可复制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应该特别加以保护。 三、保护区的显著特征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工作,推进规划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发挥总体规划指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63号)和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林业主管部门管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申报、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以下简称“计财司”)会同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以下简称“保护司”)负责总体规划的审核、批复和实施监督工作。 第四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有关规定,在完成综合科学考察、本底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组织编制总体规划。规划技术深度必须达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GB/T 20399-2006)的要求。规划期一般为10年。 第五条规划编制内容应包括总论、自然保护区概况、保护现状及评价、基本思路、主要建设内容、重点工程建设、管理机构与能力建设、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价、保障措施等9个部分,具体见所附编写要求。 第二章规划上报 第六条总体规划编制或者修编完成后,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评审和审查。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禁止开发区域的有关要求,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城乡规划、交通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充分衔接。同时,要广泛征求所在地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规划、交通、旅游等部门及利益相关者意见。 第七条总体规划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行文上报国家林业局。上报的材料包括: (一)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的上报文件;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建设实施规划方案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建设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实施方案 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前言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广东省西南部雷州半岛的沿海滩涂上,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278.8公顷,其中红树林7256公顷,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33%,广东省红树林面积的82.4%。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遗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是南中国沿海濒危鸟类的一个重要栖息繁衍地,也是往返西伯利亚和澳大利亚候鸟迁徙必经停歇地。2002年1月,保护区被列入《拉姆萨尔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性地区和国际湿地生态系统就地保护的重要基地。 2006年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广东省被确定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示范省。同时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其独特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被确定为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之一。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做好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受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委托, 编制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 编制小组通过详细调查了解,在掌握了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面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全国红树林保护工程规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年-2010年)、《广东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实施方案(2006-2015)》等,对自然保护区示范项目进行了全面且科学的分析,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编制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工作的通知》林护发[2007]275号的要求最终形成了“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文本。 由于时间紧,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望专家和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全国示范保护区实施方案项目组 2010.03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要求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写内容要求 一、总论要求。简要介绍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及保护价值、规划编制的目的、背景、编制依据,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及主要保护对象,自然保护区类型、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面积(必须与国务院批复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相一致),以及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 思路、主要建设内容、总投资概述)。 二、自然保护区概况要求。包括位置与范围、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自然环境、社区情况、土地利用状况、基础设施等。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包括地理位置、四至边界。 (二)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包括历史沿革、自然保护区设立、管理机构建设、资源管理及执法权限等。 (三)自然环境。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状况、自然灾害等。 (四)社区情况。包括从区内和周边两个角度,论述行政区域、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核心区、缓冲区如果有常住人口的,要单独描述)、公共基础设施、地方经济情况和社会发展等。 (五)土地利用状况。包括土地与资源的权属(国有土地要注明林权证上所标明的使用权人)、地类构成、利用程度等,集体林区要说明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林权流转、林地使用及林农合法权益保护等情况。 (六)基础设施。包括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基本交通、电信等情况,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情况。 三、保护现状及评价要求。包括保护管理现状、保护管理评价等。· (一)保护管理现状。包括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采取的保护管理措施。

(二)保护管理评价。包括自然资源评价,要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和保护对象,对野生动植物、湿地、景观等资源进行评价,其中主要保护对象还需明确分布区域、分布方式、多度或频度。保护价值评价,要从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典型性、脆弱性、面积适宜性、生态区位、潜在保护价值、科研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有效管理评价,要从管理机构、管理体系、法规体系、管理队伍、管理权限、管理水平、信息化、科研宣教能力、社区协调、自养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存在问题及对策,要从管理难度、发展基础、社区矛盾、特殊困难等方面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向,并体现在规划任务中。如果是二期及以上总体规划,要认真总结前期实施情况(包括经验总结、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本期工作设想和落实措施。 四、基本思路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期限及目标、总体布局(区划原则、依据、方法,详细描述各功能区界限、面积及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等。 五、主要建设内容要求。包括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公众教育、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等。 (一)保护管理。包括保护管理体系(明确保护站、点及分区管理的范围和面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措施、生态恢复、林地保护、湿地保护、社区共管措施、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等项目。 (二)科研监测。包括科学研究、生态与资源监测项目及内容(要有针对性、连续性,如果与科研机构或大学合作开展的工作要单独注明)。 (三)公众教育。包括公众教育、区内和周边社区的宣传教育等措施。 (四)可持续发展。包括实施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社区发展扶持等项目,要明确区划、项目布局、环境

自然保护区建设标准

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试行) 2002 北京

编制说明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林业局林计财建字[2000]008号文《国家林业局发展计划与资金管理司关于下达2000年林业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依据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建设的有关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编制,并经多次征求有关方面的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后而形成的。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研究自然资源的重要场所,是人类认识自然、拯救和保存某些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科学基地。自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经过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共同努力,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覆盖全国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了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大地树立了我国重视生态保护的良好的国际形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也日益加大,作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自然保护区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大。由于自然保护区类型不同、规模不一、基础设施和管理条件变化大、建设内容复杂,为了因地制宜地确定自然保护区建设规模,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的功能,使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投资合理而有效,在总结以往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本标准共分为6章27条。第一章总则,主要说明了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建设自然保护区的条件;第二章自然保护区类型与规模,主要提出了保护区类型与规模的划分标准;第三章工程项目构成,主要给出了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工程项目;第四章主要建设项目与工程量,分别类型和规模提出了自然保护区各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和规模;第五章人员配置;第六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别类型和规模给出了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条文说明》是对《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的依据以及执行中要注意的事项的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计划与资金管理司提出。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组织制订工作。 编写组 二〇〇二年九月

地方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设立审核指南

地方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 设立审核指南 一、设立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是否具有下列条件之一: (一)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 区域; (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三)其他具有特殊保护意义、重要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或者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湿地; (四)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二、设立依据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2013年国家林业局令第32号)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林业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方式,健全湿地保护体系,完善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加强湿地保护。第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划定地方重要湿地,并向社会公布。 地方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的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的建设和管理,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自然保护区的规定执行。 不具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件,但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湿地公园: (一)湿地生态特征显著,具有一定的生态、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 (二)湿地生态系统典型,或者区域地位重要、湿地主体功能在本省或者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示范性; (三)湿地自然景观优美,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的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价值; (四)经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重点保护的湿地区域。 三、责任主体和责任事项 (一)责任主体:建立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的审批程序由省林业主管部门制定。 (二)责任事项: 1.湿地公园确需撤销和变更范围的,应当经原审批程序批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设立界标,标明湿地公园的范围。 2.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移动或者破坏湿地公园界标。 3.湿地公园实行分区管理。

自然保护区建设标准-国家林业局

附件 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征求意见稿)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国有林场类型与规模 (2) 第三章基础设施项目构成 (2) 第四章主要建设项目与工程量 (3) 第五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国有林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管理与监督,提高国有林场基础设施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投资效益,特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是编制、评估国有林场工程项目建设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依据,也是主管部门(包括行业部门投资)审查国有林场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和监督检查整个建设过程建设标准的尺度。 第三条本标准适用于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由林业部门管理的国有林场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项目。 第四条国有林场工程项目建设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第五条国有林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分类建设、分区管理。国有林场应编制发展规划,并分别生态公益型和商品经营型林场确定建设与管理策略,有针对性地安排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考虑不同区域建设内容和规模安排。 二、保护为先、合理布局。建设项目应有利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不得破坏自然资源、自然景观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不得造成新的环境污染;要节约用地。 三、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在国有林场基础设施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有林场现状和经营目的确定建设内容、工程量,以及建设重点、投资规模与建设期限。除投资规模较小的国有林场宜一次建设完成外,其他国有林场可分期建设,每个分期为2-3年。 分期建设的国有林场,结合林场实际,首期重点建设必须的公共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及生产配套设施。 四、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工程建设应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地采用先进技术,建设项目符合建设目的及资源保护、经营需要,确保质量。 第六条国有林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相应各级人民政府批准建场文件或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证明材料。 二、经省级主管部门批准的国有林场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 三、行业部门立项投资的依据。 第七条国有林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应附以下文件: 一、国有林场林地林木权属证明或经营管理权的证明。 二、国有林场基础设施项目规划书。 三、国有林场基础设施项目区位、总体布局、规划图等。 第八条国有林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必须在实地综合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国有林场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工程项目建设条件,国有林场范围内原有基础设施状况等。 第九条国有林场已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应本着综合利用、节约投资的原则,做好与相关标准间的衔接,充分发挥设施的功能和作用,不应各成体系。 第十条国有林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除遵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世界自然保护区现状和发展趋势

世界自然保护区现状和发展趋势 卢自勇 摘要:在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自然保护区的定义、分类、功能区划、价值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现在世界自然保护区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并对自然保护区保护事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现状,可持续发展,趋势 Nature reserve of World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LU Zi yong Abstract:on the base of consulting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materials and analysising, summarized the nature reserve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function division and valu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nature reserves, puting forward the world nature reserves are facing with the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the nature reserve protection career development trends are also prospected. Keyword:Nature reserve,statu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nds 前言: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前被国际社会关注的两大问题。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具有历史局限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导致天然林减少、草场退化、湿地干枯、珍稀动植物灭绝[1]。实践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可以保护典型的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和遗传种质资源[2]。 1 自然保护区概述 1.1自然保护区的定义 一般认为,自然保护区是将山地、森林、草原、水域、滩涂、湿地、荒漠、岛屿和海洋等各种典型特殊的自然生态系统及自然历史遗迹等划出特定区域面积,设置专门机构并加以管理建设,作为保护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基地[2]。《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规定:“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的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有利于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家园和生物物种的宝库,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认为自然保护区就是开展自然保护,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基地;是开展综合研究的重要基地,是保护区生物种源的储存基地;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环境的监测基地,是探索改造自然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途径的实验基地[1]。 1.2自然保护区的分类 自然保护区分类的目的在于识别其性质和保护对象,以利于保护和评价自然资源的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制定适当的有效管理措施,让管理部门及社会公众了解其职责、功能等,并积极参与到保护和持续管理的实践中去。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将保护区区分为8种类型:科学研究保护区和严格保护区、国家公园、国家自然遗迹和标志、野生生物管理庇护所、自然资源保护区、景观保护区、自然生物区和人类学保护区、多重用途管理区。在上述类型中,前五类认为是进行生物多样性生境管理的真正保护区。后三类则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管理的地区,但它们仍然含有许多甚至极多的当地原始种。这些管理区通常比保护区更大而可能更有特别意义,同时这些保护区通常也包含在大型管理区之内 [2-4]。 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又可得出不同名称的分类系统。按管理级别划分,可以分为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县级、乡村级等六类保护区。按主要保护对象划分,可以分为野生生物类型保护区、自然遗迹类型保护区和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其中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草

XX自然保护区总体布局设计

XX自然保护区总体布局设计 1.1 建设类型 1.1.1 保护区类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的规定,XX自然保护区为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中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1.2 主要保护对象 XX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南亚热带山地垂直带上以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代表的自然生态系统及珍稀特有动植物物种。包括: (1)我国大陆典型、完整的南亚热带山地垂直带上自然生态系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及中国大陆分布最南的苍山冷杉林和铁杉林。 (2)以豚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绿孔雀、黑颈长尾雉、巨蜥、蟒蛇等为代表的61种国家和XX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XX 红豆杉、水青树、桫椤、金毛狗等为代表的12种国家和XX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3)保护区内的特有成分:植物中的6个中国特有属和23个保护区特有种;哺乳类动物23个中国特有种、两栖爬行类的29个XX 特有种、鱼类的9个XX、XXX亚区特有种和4个新种。 1.2 保护区范围

XX大雪山自然保护区位于XX县东部,涉及XX县的XXX乡、XXX 乡、XXX乡、XXX4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99°32′56″~99°43′47″,北纬24°00′10″~24°12′27″。保护区面积为17541hm2,均为国有林,占县国土面积32.08万hm2的5.48%。 1.3 交通、通信条件 XX县县内公路里程3044 km,其中:省道186 km,县乡公路388 km,乡村公路836 km,蔗区公路1340 km,机耕公路161 km,烟区专用路38 km,邮、水、电、林专用路95 km。从省会XX市到XX市有航班通行。连接XX高速公路的XX二级路正在修建中,从XX到XX保护区的交通运输有望得到改善。保护区周边各村民委员会所在地均通公路,部分自然村通公路,保护区被不同等级的公路环绕,各保护管理点均通简易公路。 保护区周边各乡镇均通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各村民委员会通程控电话。 1.4功能区划 根据《X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X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部份。核心区面积9276hm2,占52.88%,缓冲区面积3291hm2,占18.76%,实验区4974hm2,占28.36%。 保护区区划结果详见表2-1。区划布局详见第二卷《设计图纸》中“XXX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 XX保护区功能区划面积表 表2-1 单位:hm2

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绿维创景案例

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旅游地产开发运营顾问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 旅游运营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54751892.html,旅游景观设计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54751892.html, 创意建筑设计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54751892.html,旅游投融资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54751892.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旅游运营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54751892.html, 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难点聚焦: 如何使湿地恢复成一个良性与完整的生态系统,是本规划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恢复过程中,如何解决湿地恢复所需要的大面积水源,如何衡量湿地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是本项目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项目业主: 北京市顺义区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 完成时间: 2010年6月 项目背景: 汉石桥湿地是北京唯一现存的大型芦苇沼泽类型原生湿地,具有独特的资源与区位交通优势,自然景观、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良好。对已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逐步恢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对于北京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甲方进行了公开招标,我院以第一名的身份中标,并对此项目进行了控制性详细规划。

核心思路: 本项目位于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与核心保护区紧临,跨湿地潜在恢复区与湿地生态休闲区两个功能区,是湿地潜在恢复区的主要部分。 鉴于项目地没有稳定水源与充足水量的现状,在本项目中,绿维道法自然,全程贯穿“水—植物—动物—人”四位一体的生态设计理念,引入圈层式(三圈层)保护结构,采用人工促进恢复模式,打造较合理的水系,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通过湿地建造和改进将保育区最大程度的恢复成原生态的湿地景观。在集中开发圈层方面,以湿地生态景观为基础,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形成生态、景观、休闲等多功能的复合型旅游区。同时,还制定了湿地恢复的监测与长期管理方案,进行过程控制及解决一些非预期事件。 绿维在本项目的景观设计中的表现可圈可点:用大地艺术设计手法创新设计了一幅“万鸟齐飞”的大地艺术图景,利用水面、水上岛屿及水生植物群落的结合,形成“绿鸟”与“水鸟”比翼齐飞,真鸟与画上的鸟展翅共鸣的奇景,并通过季节、天气、时间的变化形成不同的景观特色。该设计创新性的将湿地恢复和大地艺术相结合,在满足生态环境要求及植物配置的同时,将湿地转化为观光吸引物。 (有关慢城商街氛围营造的更多研究,详见https://www.360docs.net/doc/654751892.html,) 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旅游地产开发运营顾问

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调整研究_黎国强

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调整研究 黎国强 朱丽艳 孙鸿雁 王梦君 李小双 (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云南昆明 650216) 摘要:自然保护区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是其实施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保护区的功能分区不应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保护区自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以充分发挥保护区多种功能和解决保护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的背景、总体布局、生态属性来构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识别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关键地段,确定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利用及保护格局,为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调整提供借鉴,也为有效促进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功能区调整;生态关键地段识别;多目标适应分析 保护区分区管理是国际上普遍采取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发挥保护区的多重功能,科学的分区管理是协调自然保护区内各个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自然保护区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是其实施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1]。根据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理论与原则,按照各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地位,合理划分保护区为3个功能区:核心区是绝对严格保护的封禁区,实验区可以理解为是保护性的经营区,缓冲区介于核心区和实验区之间的缓冲地带,是人为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过度区域[2]。保护区分级管理的作用在于明确各级政府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职责、管理范围、投入机制以及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措施,从而达到对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3]。 与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一样,自然保护区随着保护区自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保护区的功能分区不应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保护区自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以充分发挥保护区多种功能和解决保护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自然保护区申请进行功能区调整,这说明自然保护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原来的功能分区已经无法协调各种矛盾、无法满足对保护区的有效管理[4]。因此,为继续拓展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空间,着眼于保护区建设的长远需要,解决原功能分区的历史局限性和相对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但是为避免盲目调整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造成的种种恶果,应采用尽可能科学的方法开展保护区的功能区调整。 本文以“保护优先”为根本出发点,立足长远,兼顾当前,在保证保护区的性质、主要保护对象、范围和面积不发生改变,保证原生植被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循保护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岛屿生物地理学、最小存活种群、集合种群等相关理论,综合考虑保护区的地形、地理和社会因素,以及保护区生境特征和保护对象分布状况,从更加合理有效地保护该地区天然植被和重点物种并调动周边社区群众保护积极性、主动性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多目标适应性分析方法进行功能区调整。 1 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调整的总体技术路线1.1 总体思路 依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的相关规定,结合保护区所涉及区域的实际情况,并综合考虑本区的地形、地理和社会因素,以及保护区的生境特征和保护对象分布状况,从更加合理有效地保护该地区天然植被和重点物种并调动周边社区群众保护积极性、主动性的角度出发,使保护区的性质和主要保护对象不发生任何改变,遵循保护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岛屿生物地理学、最小存活种群、集合种群等相关理论,在保证原生植被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前提下,仅将一些保护对象不复存在、保护价值不高且人为干扰强烈的区域划为实验区,将一些保护对象集中、生境保存尚完好的区域划补为核心区或缓冲区,适度扩大核心区和缓冲区面积及比例,使其更加符合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区划的有关规定。进一步维护那些仍处于天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性和面积适宜性,以及重点保护 收稿日期:2012-02-01 作者简介:黎国强,男,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提纲(修正后)

江西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提纲) 前言 1江西湿地及其保护状况 1.1江西湿地概况 1.1.1湿地类型与面积 1.1.2湿地分布 1.1.3湿地资源 1.1.3.1湿地资源概况 ·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 ·水生生物资源 1.1.3.2湿地资源评价 ·系统发育完善 ·区域的“烙印” ·丰富的淡水资源 ·多样的生物资源 ·可用的能源资源 1.2江西湿地保护状况 。退田还湖的实施 。保护区的建设

1.3江西湿地管理状况 。湿地调查 。立法情况 。科学研究 。国际合作交流 1.4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与原因分析 1.4.1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1.4.1.1生物资源衰退 ·植被退化 ·渔业问题 ·野生动物受威胁 1.4.1.2湿地污染呈上升趋势 1.4.1.3湿地水生态失衡 ·泥沙淤积 ·湖泊萎缩 ·洪旱灾害 1.4.1.4湿地本土危害 ·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 ·地类改变 ·湿地征占 1.4.1.5监控能力薄弱 2.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

2.1指导思想 2.2原则与依据 2.3规划期限 2.4目标 2.4.1总目标 2.4.2近期目标 2.4.3中远期目标 2.5任务 3区划与布局 3.1湿地保护区划原则 3.2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 1、 3.2.1规划分区河流湿地区 2、湖泊湿地区 3、沼泽湿地区 4、人工湿地区 5、农田湿地区 3.2.2分区建设重点 ·河流湿地区 ·湖泊湿地区 ·沼泽湿地区 ·人工湿地区 。农田湿地区4湿地保护管理规划

4.1湿地保护 湿地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只有从加强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同时控制湿地污染等多方面入手,在省政府统一规划指导下,林业、农业、水利、环保、海洋、建设等各部门配合协作,才能遏制我省天然湿地资源退化的趋势,使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效益得到正常发挥,从而实现我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1.1土地利用方式的管理 ——在全省范围内定期调查沼泽、湖滩、泛洪湿地、滨海滩涂等各类湿地的面积及其开发利用情况,全面评估和分析土地资源保护和受威胁状况,对各类土地资源保护、利用和管理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 ——以法规的形式,严格限制围垦和开发天然湿地,严禁天然湿地中土地利用方式的随意改变,严格限制围填海工程建设,建立天然湿地改变用途许可制度,建立湿地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大力营造生态保护林和水源涵养林,通过改变湿地上游地区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土地利用方式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河湖淤积。 4.1.2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 ——全面评估我省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现状及其保护、管理状况。加强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管理。 ——实施湿地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工程,加强对国家级及各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 ——对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实施拯救工程,建立一批救护繁育基地,通过救护、繁育、野化等措施,扩大野生种群。 4.1.3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确定我省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分布格局和发展方向,编制我省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 ——建立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形成完善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加强对已建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提高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能力。——制定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建立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评价制度,实现保护区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 4.1.4湿地污染控制 ——充分利用林业、农业、水利、环保、海洋、建设等部门的监测机构、人员和设备等资源,建立全省湿地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及时监测、预测预报湿地污染和生态环境动态,重点加强对大江、大河、大湖和近岸重点海域的污染监测和预报。 ——制定、完善和执行国家及省关于污染控制和防治的法律法规。 ——有计划地治理已受污染的海域、湖泊、河流,并限期达到国家规定的治理标准。对排污超标的部门、企业和单位予以约束和处罚,并限期整改。按国家有关规定,对那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坚决实行关、停、并、转、迁。 ——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对因开发利用造成的湿地环境破坏问题,要建立由开发利用部门采取补救措施积极加以解决的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