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A.随机型分布

B.成群型分布

C.均匀型分布

D.随机成群型分布

18.就生物而言,信息是(C)

A.生物的温度

B.非物质的特殊因素

C.能引起生物的生理变化和行为的信号

D.能感知生物的特殊因素

19.气相型物质循环(D)

A.贮存库在大气圈中 B.贮存库在水圈中 C.循环速度慢 D.包括碳氮氧的循环20.可见光对植物的主要作用是(C)

A.产生热效应 B.产生灭菌效应 C.进行光合作用 D.进行呼吸作用

21.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A)

A.实验生态学 B.种群生态学 C.行为生态学 D.草原生态学

22.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 A.气候因子 B.地球因子 C.非生物因子 D.外来因子

23.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D)

A.气候因子 B.地形因子 C.外来因子 D.变动因子

24.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

A.环境 B.生境 C.内环境 D.地球环境

25.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

A.直接作用 B.间接作用 C.替代作用 D.补偿作用

26.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

A.综合因子 B.一般生态因子 C.替代因子 D.限制因子

27.当光强度不足时,CO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至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C)

A.综合作用 B.阶段性作用 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

28.一般来讲,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达到最适时的温度、湿度条件组合状况为(D)

A.高温、高湿 B.中温、高湿 C.中湿、高湿 D.中温、中湿

29.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A)

A.高 B.低 C.一样 D.不确定

30.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的光照强度称为(B)

A.光饱合点 B.光补偿点 C.光照点 D.光辐射点

31.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A)

A.可见光区 B.紫外光区 C.红外光区 D.绿光

32.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光质是(C)

A.红光 B.紫光 C.绿光 D.兰紫光

33.属于生理有效辐射的光质是(A)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34.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光质是(C)

A.红光 B.紫光 C.绿光 D.兰紫光

35.属于生理有效辐射的光质是(A)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36.在全都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D)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37.在太阳辐射中,主要引起光学效应,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的光是(B)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38.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C)

A.大豆 B.玉米 C.冬小麦 D.水稻

39.下列植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D)

A.冬小麦 B.甜菜 C.萝卜 D.水稻

40.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为(D)

A.平均温度 B.发育的时间 C.有效积温 D.发育起点温度

41.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B)

A.多 B.少 C.一样 D.不确定

42.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A)

A.有利 B.不利 C.一样 D.不确定

43.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为(A)

A.贝格曼法则 B.阿伦法则 C.李比希定律 D.谢尔福德定律

44.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

A.通气组织发达 B.机械组织发达 C.叶面积小 D.根系发达

45.旱生植物的特点是(B)

A.叶面积较大 B.根系发达 C.通气组织发达 D.叶片较多

46.最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是(C)

A.粘土 B.砂土 C.壤土 D.黄土

47.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A)

A.团粒结构 B.片状结构 C.块状结构 D.柱状结构

48.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有机个体

49.种群平衡是指(B)

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C.种群选入和迁出相等 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50.下列表示种群相对密度的是(C)

A.一亩地有20棵杨树 B.10只/h㎡黄鼠

C.100个/hi㎡鼠洞 D.50ml水中有100个草履虫

51.下列属于构件生物的是(C)

A.牛 B.蛔虫 C.珊瑚虫 D.青蛙

52.下列不属于单体生物的是(D)

A.一群羊 B.一窝鸟 C.一只鸡 D.一棵松树

53.用方差/平均数比率检测生物分布型时,以下比值为均匀分布的是(A)

A.s2/m=0 B.s2/m=1 C.s2/m显著大于 1 D.s2/m显著小于1

54.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实际出生率称为(D)

A.绝对出生率 B.专有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生态出生率

55.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的形状为基部较狭、顶部较宽,这样的种群属于(C)

A.增长型种群 B.稳定型种群 C.下降型种群 D.混合型种群56.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在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A)

A.凸型曲线 B.凹型曲线 C.对角线型曲线 D.S型曲线

57.东亚飞蝗的大发生在种群数量变动中属于(B)

A.季节消长 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平衡

58.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D) A.原始合作 B.竞争 C.中性作用 D.偏利作用

59.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二者都必然有利,这种关系为(B)

A.偏利作用 B.互利共生 C.原始合作 D.中性作用

60.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昆虫的卵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寄主,这种物种间的关系属于(D) A.偏利作用 B.原始合作 C.偏害作用 D.拟寄生

61.下列生物之间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C)

A.人与饲养的家畜 B.蜜蜂与其采访的植物

C.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 D.豆科植物与固氮菌

62.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D)

A.季节性消长 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的爆发

63.下列动物的种群数量不能够长期地维持在某一水平的是(D)

A.大型有蹄类 B.食肉类 C.一些蜻蜓的成虫 D.蝗虫

64.根据生物体个生活期死亡率的高低,年龄存活曲线一般可以分为(B)种形式。

A.2 B.3 C.4 D.5

65.(B)是生态学的一种主要影响力,是扩散和领域现象的原因,并且是种群通过密度制约过程进行调节的重要原因。

A.种间竞争 B.种内竞争 C.个体竞争 D.竞争

66.雄鹿的叉角形成的原因在于(C)

A.攻击 B.防御 C.性选择 D.捕食

67.关于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A.群落只是被动受环境制约 B.群落在环境制约下具有一定的分布和特征C.群落可形成内部特殊环境 D.需要特殊环境的群落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68.生物群落特征正确的论述是(A)

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

B.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

C.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

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

69.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A)

A.群落各成员中,建设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B.群落各层优势种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

C.确定生物优势度主要依据其频度

D.群落各成员对群落的作用大小写与其优势度无关

70.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是(B)

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帮干湿季明显 B.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于世界面积最大C.乔木、灌木、草本、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 D.高位芽达90%以上

71.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正确的是(A)

A.镶嵌体中斑点通常小于复合体中的斑点

B.复合体中斑点间植物,紧密接触,相互影响很大

C.镶嵌体中斑点间植物互不影响

D.镶嵌体中每个小群落各代表不同群落的特征

72.关于群落生的概念正确论述是(B)

A.是不同群落自愿的镶嵌分布格局 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C.每一个镶嵌体公文箱包括一种小群落

D.镶嵌体中小群落与整个大群落垂直结构差异很大

73.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

A.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通

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C.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D.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

74.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

A.层片是按植物的高度划分的 B.层和层片含义基本相同

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剧场版是一致的

D.群落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层片

75.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

B.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

C.生态型是种内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

D.生态型按生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

76.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

B.n维超体积饮食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

C.高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D.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

77.最显著的群落是(B)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北方针叶林 D.热带雨林78.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D)

A.生态环境 B.群落外貌和结构 C.群落种类组成 D.群落动态79.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B)

A.优势种 B.特征种 C.建群种 D.偶见种

80.属于地带性顶级的群落是(D)

A.沼泽 B.水生群落 C.盐碱群落 D.荒漠群落

81.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C)

A.次生演替 B.快速演替 C.内因性演替 D.外因性演替82.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

A.土壤 B.地形 C.气候 D.生物

83.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

A.一个气候内,只能有一种顶极群落

B.一个气候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呈不连续变化

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D.顶极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

84.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D)

A.地面芽植物 B.地上芽植物 C.地下芽植物 D.高位芽植物85.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群落优势种是(D)

A.蒙古栎 B.长白落叶松 C.红松 D.兴安落叶松

86.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A)

A.气候顶级 B.偏途顶级 C.土壤顶级 D.地形顶级

87.群落演替后期的成熟阶段(D)

A.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 B.总生产量、净生产量达到最大

C.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 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88.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D)

A.达尔文 B.奥德姆 C.瓦尔明 D.坦斯利

89.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

A.岩石圈的上层 B.全部水圈 C.大气圈的上层 D.大气圈的下层90.臭氧层破坏属于(B)

A.地区性环境问题 B.全球必环境问题

C.某个国家的环境问题 D.某个大陆的环境问题

91.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B)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带

92.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C)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带

93.雨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A)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带

94.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C)

A.热带 B.温带 C.寒温带 D.寒带

95.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季雨林 C.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96.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D)

A.大陆架 B.开阔大洋 C.河流与湖泊 D.珊瑚礁

97.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

A.沼泽与湿地 B.开阔大洋 C.荒漠 D.冻原

98.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

A.温带农田 B.温带草原 C.荒漠 D.冻原

99.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低的是(C)

A.热带雨林 B.温带农田 C.温带草原 D.落叶阔叶林

100.下列生态系统中,开放程度最大的是(C)

A.湖泊 B.热带雨林 C.农田 D.水库

101.下列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高的是(A)

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荒漠 D.开阔大洋

102.种类组成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板状根、裸芽、茎花现象明显,无明显季相交替的生态系统是(A)

A.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北方针叶林

103.捉100种动物容易,捉一种动物的100个个体难的生态系统是(A) A.雨林 B.湖泊 C.草原 D.荒漠

104.种类组成贫乏,乔木以松、云杉、冷杉、落叶松为主的生态系统是(D) A.雨林 B.季雨林 C.落叶阔叶林 D.北方针叶林

105.大型食草有蹄类和穴居哺乳类动物占优势的生态系统是(D)

A.雨林 B.落叶阔叶林 C.北方针叶林 D.温带草原

106.红树苗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A)

A.热带或亚热带 B.温带 C.寒温带 D.极地

107.下列生态系统中,破坏后最难恢复的是(D)

A.热带雨林 B.北方针叶林 C.温带草原 D.极地冻原

108.下列资源属于可再生性资源的是(C)

A.煤炭资源 B.核能资源 C.森林资源 D.天然气资源

109.下列资源属于非枯竭性自然资源的是(A)

A.太阳能资源 B.天然气资源 C.土地资源 D.淡水资源

110.能流和物流速度快的生态系统是(A)

A.热带雨林 B.落叶阔叶林 C.温带草原 D.北方针叶林

111.下列生态消费者食物专一性强的是(A)

A.热带雨林 B.湖泊 C.温带草原 D.荒漠

112.盐度周期性变化明显的生态系统是(B)

A.海洋 B.河口 C.红树林 D.盐湖

113.在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储存能量最多的营养级是(A)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分解者

114.食物网结构比较简单的生态系统是(D)

A.温带草原 B.落叶阔叶林 C.淡水湖泊 D.极地冻原

115.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D)

A.根据消费者的个体大小 B.根据消费者的食量大小

C.根据消费者的食性 D.根据消费者的主要食性

116.下列属于环境污染的问题是(D)

A.森林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 B.草原破坏导致的沙漠化

C.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 D.大号使用化肥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

117.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区域是(C)

A.温带 B.热带 C.亚热带 D.寒温带

118.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的(C)指标与总生产力的比值相对较高

A.初级总生产力 B.初级净生产力 C.群落净生产力 D.次级生产力119.人类对作物补加能源的作用主要是(D)

A.改善环境 B.消灭竞争者 C.增加总生产量 D.增加净生产量120.初级生产力最高的区域是(C)

A.海洋 B.草原 C.海陆交接地带 D.荒漠

121.在(B)竞争方式下,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

A.干扰性 B.利用性 C.种间 D.种内

122.生物体对实验环境外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C)

A.气候驯化 B.调节 C.驯化 D.适应

123.(B)陈述了来自冷气候中的内温动物与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相比,趱于具有更短的末端(耳朵和四肢)。

A.比尔定律 B.阿伦法则 C.Hamilton定律 D.贝格曼规律

124.以下生物中,属于兼性互利共生的是(C)

A.地衣 B.菌根 C.蜜蜂与月季 D.珊瑚

125.杜鹃将蛋下在别种鸟的巢中,让这种鸟饲育其幼鸟,这一现象称为(C)

A.社会性寄生 B.寄生 C.潜在寄生 D.真寄生

126.全球陆地的净初级生产力大约为(A)t/a干物质。

A.120×10 9 B.120×108 C.50×10 9 D.50×10 8

127.雄孔雀美丽的尾巴形成的原因在于(C)

A.竞争 B.攻击 C.性选择 D.适应环境

128.捕食者优先选择能使其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D)的一定大小的猎物。

A.质量 B.重量 C.体积 D.能量

129.收获理论中,收获目标的是(C)

A.收获最大产量 B.收获恒定产量

C.长期持续获得最大产量 D.收获种群所有个体

130.大多数生物的簷机制一大致一样的方式起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会减少它;如果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D)

A.反馈 B.内调节 C.外调节 D.负反馈

131.生物体所处的物理环境称为其(A)

A.栖息地(生境) B.生态位 C.位点 D.生存空间

132.可见光穿过水体遵循一个称为(C)的负指数关系。

A.阿伦法则 B.Hamilton定律 C.比尔定律 D.贝格曼规律133.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PAR)带波长位于(A)。

A.3890——700nm B.380_760nm C.150_4000nm D.490_620nm 134.(C)在湖泊中的营养物质循环中起关键作用。

A.鱼类 B.细菌 C.浮游动物 D.藻类

135.限制浮游植物初级生产量的一个关键因子是(A)

A.磷 B.碳 C.硫 D.钾

136.下列同化效率最高的动物类群是(C)

A.食草动物 B.杂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碎食动物

137.下列动物类群中,生产效率最高的是(D)

A.无脊椎动物 B.外温性脊椎动物 C.内温性脊椎动物 D.原生动物138.下列各种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的是(C) A.二氧化碳 B.温度 C.水 D.营养物质

139.下列植物有机物质中的各种化学成分的分解速率最快的是(C)

A.木质素 B.纤维素 C.单糖 D.半纤维素

140.下列生态系统中,分解速率最高的是(B)

A.温带森林 B.热带森林 C.草地 D.北方针叶林

生态学多选

1.减少土壤侵蚀的方法有( ABCD)。

A.进行等高耕作 B.覆盖作物(如豆科作物) C.轮作 D.进行免耕农业2.生态学所研究的有4个可辨别尺度的亚部分,对每一部分,生态学家感兴趣的对象是有变化的,那么在生态系统这一水平上,主要研究的内容有(ABD)

A.能流 B.食物网 C.群落的组成 D.营养物的组成

3.种群的密度制约有(ABD)几种形式。

A.过度补偿 B.补偿不足 C.均衡补偿 D.准确补偿

4.大型种子无法有效地被风传布,除非靠水传布或依靠动物来散布,下面选项中的动物可作为种子扩散者有(ABCD)。

A.啮齿动物 B.蝙蝠 C.鸟 D.蚂蚁

5.通常生态学所研究的几个可辨别尺度的亚部分包括(ABCD)。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6.地球上,最富有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出现在(ABCD)。

A.沼泽 B.温地 C.河口湾 D.耕地和珊瑚礁

7.农业对生态的影响有(ABCD)

A.控制害虫的后果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土壤侵蚀 D.营养物、水和能量利用的影响

8.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量的基本资源是(ABDE)。

A.光 B.二氧化碳 C.氧气 D.营养物质 E.水

9.海洋浮游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决定于(ACD)。

A.太阳的日总辐射量 B.水的温度 C.水中的叶绿素含量D.光强度随水深度而减弱的衰变系数 E.水中磷的含量

10.决定淡水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主要有(ABD)。

A.营养物质 B.光 C.水中氧气的浓度 D.食草动物的捕食 E.水的浓度11.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有(ABCDE)。

A.收获量测定法 B.氧气测定法 C.二氧化碳测定法

D.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E.叶绿素测定法分生产量

12.分解作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包括(ACD)。

A.碎裂 B.溶解 C.异化 D.淋溶 E.矿化

13.生态系统中把多种多样的信息分为(ABCD)。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营养信息 E.图像信息

14.生态型的划分是根据形成生态型的主导因子进行的,就植物来说,生态型包括(AD)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 B.生物生态型、环境生态型

C.温度生态型、光照生态型 D.生物生态型

15.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列那些元素属气相型:(ABCD)

A.碳循环、氮循环 B.磷循环、水循环 C.水循环 D.钾循环、氮化循环16.理论生态学按研究对象生物类别分为:(AD)

A.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 B.微生物生态学、草原生态学

C.农田生态学、森林生态学 D.微生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

17.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C)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环境结构、生物结构

C.营养结构 D.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18.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种群的(ACD)

A.种群数量、空间分布 B.种群分布、邻接效应 C.种群遗传 D.邻接效应19.种群波动的调节主要包括(ABD)

A.密度调节 B.非密度调节 C.种内调节 D.种间调节

20.种间正相互作用可按其作用程度分为:(BC)

A.捕食与寄生 B.互利共生与原始合作 C.偏利作用 D.互利共生与竞争21.群落的结构包括:(CD)

A.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B.群落的时间结构

C.环境梯度与群落分布 D.群落的区与边缘效应

22.典型的旱生演替系列顺序依次是(ABCD)

A.草本群落阶段 B.地衣群落阶段 C.木本群落阶段 D.苔藓群落阶段23.生态因子的数量虽然很多,但依其性质可以归纳为:(ABC)

A.气候因子、土壤因子 B.地形因子、生物因子

C.生存因子、环境因子 D.人为因子、火因子

24.种间正相互作用可按其作用程度分为(BCE)

A.捕食与寄生 B.互利共生 C.偏利作用 D.互利共生与竞争 E.原始合作

25.种群波动的调节主要包括(ABC)

A.密度调节 B.非密度调节 C.种内调节 D.种间调节 E.群落调节26.生态平衡失调功能上的标志是(BD)

A.一级结构缺损 B.能量流动受阻 C.二级结构受损

D.物质循环中断 E.三级结构受损

27.群落的稳定性的含义包括(ABCE)

A.现状的稳定 B.时间过程的稳定 C.抗变动能力

D.植物种类的多少 E.变动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28.食物链的类型有(ACD)

A.捕食食物链 B.共生食物链 C.腐食食物链

D.寄生食物链 E.互生食物链

29.捕食关系的类型包括(ABCD)

A.食肉动物取食其他动物 B.昆虫的拟寄生者 C.食草动物聚集植物D.同类相食 E.寄生

30.生物小循环的特点是(CDE)

A.范围大 B.时间长 C.范围小 D.时间短 E.开放式

欢迎您的光临,Word文档下载后可修改编辑.双击可删除页眉页脚.谢谢!你的意见是我进步的动力,希望您提出您宝贵的意见!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学无止境.更上一层楼。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 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就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与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与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就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就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就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与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就是决定群落组成与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就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与理论的三大类。 3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就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与,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就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就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就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与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就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就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就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就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狭温性就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 2、什么就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就是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就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就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学基础》考试题与答案

《生态学基础》考试题与答案 一、选择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1题植物花芽的分化和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 A.光照时间 B.光照强度 C.光照长度 D.光照速度 答案:B 第2题物种频度从高到低分A、B、C、D和E五级,按饶基耶尔频度定律,不正确的是( ) A.E级越高,群落的均匀性越太 B.群落的均匀性与A级和E级的大小成正比 C.属于A级频度的种类通常是很多的 D.B、C、D级的比例增高,群落中种的分布变均匀 答案:D 第2题自然环境中影响生物有机体生命活动的一切因子是( ) A.限制因子 B.生态因子 C.生存条件 D.环境因子 答案:B 第4题下列植物中防风能力最强的是( ) A.常绿阔叶树 B.灌木 C.针叶树 D.落叶阔叶树 答案:A 第5题中国植物群落分类最基本的单位是( ) A.群丛 B.群系 C.植被型 D.群系组

答案:A 第6题提出“优势、丰盛、常见、偶见、稀少、很少”的多度等级划分方法的是( ) A.奥斯汀 B.克列门茨 C.德鲁提 D.布朗一布朗喀 答案:B 第7题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周转期是.( ) A.周转率的倒数 B.能效的倒数 C.流入量除以库存容量 D.流出量除以库存容量 答案:A 第8题生物个体间竞争剧烈,对抗作用强,则其内分布型是( )。 A.成丛分布 B.均匀分布 C.随机分布 D.群集分布 答案:B 第9题种群的年龄结构含有大量的幼年个体和较少的老年个体,则该种群属于( ) A.增长型种群 B.衰退型种群 C.稳定型种群 D.混合型种群 答案:A 第10题现代生态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 A.以微观层次为主 B.向微观和宏观发展 C.以宏观层次为主 D.以个体层次为主 答案:B 第11题生态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原因是由于( )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景观生态学 一. 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 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 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属 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 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映 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生 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有 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 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 道 B )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 )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完整word版)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专业班级:命题教师: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指种群在其生活史各个阶段中,为适应其生存环境而表现出来的生态学特征。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第 1 页共10 页

7.生态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地区,其后代在新的 区域内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的过程。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群丛。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地理物种形成学说。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分解者种类和 资源质量、环境条件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光)。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 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 第 2 页共10 页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

一、基本概念 生物系统 生物系统: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环境系统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物种 物种: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形成,而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隔离 生态因子、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因子、非密度 制约因子、密度制约因子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第一性周期因子:光;温度 次生性周期因子:湿度;溶解氧 非周期因子:自然灾害 非密度制约因子:系统中对种群的作用大小与密度变化无关的因子,如天气和污染物等非生物因子 密度制约因子:系统中对种群的作用大小随种群本身密度变化而变化的因子,如竞争者和疾病等生物因子 限制因子、生态幅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到某个最小量的因子限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幅:耐受性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即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耐性定律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 成分。 耐受性定律: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能耐受的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生态上的最高点 驯化、休眠、滞育、适应、适应组合 适应:有机体面对所有的环境胁迫成分所采取的降低生理压力的改变

驯化:生物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 适应组合: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所表现出的协同的适应性 滞育:昆虫等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某一特定发育时期,由于内在原因,出现生长发育暂时停止的现象。周期性出现的,比休眠更深的新陈代谢受抑制的生理状态,是对有节奏重复到来的不良环境条件的历史性反应,是生物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光补偿点 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现象:生物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生理有效辐射、生理无效辐射 生理有效辐射:能被光合作用利用的辐射(红光和蓝紫光) 生理无效辐射:很少被光合作用利用的辐射(绿光) Bergman规律、Allen规律 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发育起点温度(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有效积温法则 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 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发育时期内的有效温度与发育时间的乘积是一个 常数K=N(T-C) K:有效积温,常数,用“日度”表示 N:发育历期,天数 T:发育期内的平均温度,C? C:生物学零度,C? 范霍夫定律(Q10定律)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 (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8、常见的防风林结构有3种:紧密(不透风)结构。稀疏(疏透)结构。透风(通风)结构 9、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划分: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型污染。 10、园林植物大气污染抗性确定方法:污染区调查;定点栽培对比法;人工熏气法 11、简答滞尘效应原理。 ①减少出现和移动; ②通过降低风速,使大颗粒灰尘下降到地面或叶片上;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四)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模 拟试题及答案(四)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海洋生活的大多数生物体内的盐量与海水相比是 ( ) A.低渗的 B.高渗的 C.等渗的 D.不确定 2.就有效防护距离来讲,效果最差的林带类型是 ( ) A.通风林带 B.紧密林带 C.混交林带 D.疏透林带 3.不同坡向生物状况有较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坡向 ( ) A.母质不同 B.太阳辐射量不同 C.气候不同 D.土壤不同 4.生态出生率是指 ( ) A.出生率 B.生理出生率 C.实际出生率 D.理论出生率 5.达到气候顶极以前的一个相当稳定的演替阶段是 ( ) A.后顶极 B.前顶极 C.分顶极 D.亚顶极

6.裂唇鱼种群中如果雄鱼死去,种群中的雌鱼就会发生性转变而迅速变成 雄鱼。这一现象说明生物的 ( ) A.领域特征 B.密度效应 C.社会等级 D.环境决定性别 7.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后期则无关紧要的是 ( ) A.生物的散布能力 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C.生物的生产量 D.生物的繁殖能力 8.人类向海水中排放含汞离子的化学废料,导致大型鱼类死亡的原因是 ( ) A.水温的变化 B.营养的改变 C.有毒物质的富集 D.矿物质的循环 9.农业生态系统是属于 ( ) A.无补加能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 B.人类补加能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 C.自然补加能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 D.燃料供能生态系统 10.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 ( ) A.现代生物学时期 B.环境科学时期 C.现代生态学时期 D.生物学时期 1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 ) A.黄化现象 B.白化现象 C.辐射效应 D.代谢效应 1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植物对极端高温适应的表现的是 ( ) A.有密茸毛

生态学试题答案整理培训讲学

生态学试题答案整理

1、环境生态学:指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结合系统科学、物理学、化学、仪器分析、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生物与受人干预的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及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2、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 4、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5、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6、微环境:是指区域环境中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产生的环境差异所形成的小环境,如生物群落的镶嵌性就是微环境作用的结果。 7、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得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8、有效积温:是生物某发育时期内日有效温度(即日平均温度减去生物学零度的差值的)总和。 8、生态幅度:一种植物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能力为其“生态幅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种生物会变化以适应环境,产生不同的“生态类型”。 9、物候:生物长期是适应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

10、温周期:温度有日变化,除了赤道地区以外,还有季节变化,植物对这两种节律性的变化反应敏感,并以适应,在这样的温度变化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1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环境中那些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 12、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3、光补偿点:植物同化器官中,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14、光饱和点: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到达一定程度光合效率不会增加,如继续增加,光合效率下降,这点谓之饱和点。 15、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即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耐受范围,就称为该种生物的生态幅 16、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17、出生率: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18、死亡率:是在一定时间内死亡个体的数量除以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平均大小。 19、年龄结构:是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目与种群个体总体的比例。 20、性比:是反映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比例的参数。 21、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

普通生态学期末考试六套试题和答案解析

WORD格式.整理版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参考答案: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 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 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评分标准: (1)英文需翻译成规范的中文名词,不能正确给出的扣1分; (2)要求给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简单给出概念本义而未能扩展的扣1分。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参考答案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 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层片具有如下特征: 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 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 结构。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陆生群落的优质.参考.资料

杨持 生态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就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2、什么就是环境,生态学环境指什么? 环境则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与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环境系统。 生态学环境就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与。 3、种的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8.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Z)与逻辑斯谛增长模型(L)。 A前者适用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后者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B、种群指数增长模型就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就是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C 。Z的增长曲线呈“J”型;L的增长曲线呈“S”型。 9、什么就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些类型?<附:成因> 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定义: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三种类型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 成因:(1)均匀分布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另一原因就是分泌有毒物质于土壤中以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的生长(2)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只有在环境的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的情况下或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易产生随机分布(3)成群分布就是最长见的内分布型a、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b、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c、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12、何谓种内与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而将生活于同一环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生物的种间关系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有9种相互作用类型:偏利作用、原始作用、互利共生、中性作用、竞争(直接干涉型)、竞争(资源利用型)、偏害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可概括分为两大类,即正相互作用与负相互作用。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最新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精选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 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 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 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 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 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 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 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 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 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25.景观异质性形成原因:环境资源的异质性、干扰、生态演替 26.Forman景观格局的分类:均匀分配格局、聚集型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 平行格局、特定组合或空间联结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

附件1: 课外作业习题集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A、A、 B、A 二、填空题 1、环境、可持续发展; 2、人类活动、生态环境; 3、退化原因、恢复与重建 三. 简答题 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1分);(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1分);(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1分);(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1分)。总之,运用生态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使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分)。 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2分)。进入21世纪后,其学科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环境科学将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1分);(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分);(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1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C、B、A、A、C、A、A、 D、B、B、D、B、B、A、C、A、D、A、B、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 3、B、C、D; 4、B、C、D 三、名词解释题 1、最小值定律: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

201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冲刺试题及答案7

201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冲刺试题及答案七[1]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首提出“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是() A.林德曼 B.海克尔 C.奥德姆 D.坦斯利 2.生物物种存在、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A.基因 B.个体 C.种群 D.群落 3.高山植物通常长得比较矮小,这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具有较强的() A.紫外光 B.红外光 C.红橙光 D.绿光 4.某些植物要经过一定的低温阶段才能正常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 A.春化现象 B.温周期现象 C.昼夜节律 D.物候节律 5.当光合作用强度因光照不足而下降时,增加二氧化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其下降幅度,这表明生态因子的作用具有() A.阶段性 B.限制性 C.补偿性 D.不可替代性 6.与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相比,生活在高纬度低温环境下的恒温动物其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一现象称为()A.阿伦定律 B.谢尔福德定律 C.贝克曼定律 D.霍普金斯定律 7.下列生态因子中,属于直接因子的是() A.坡向 B.坡度 C.海拔 D.水分 8.若种群的年龄锥体呈典型的金字塔形,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A.增长型

B.稳定型 C.衰退型 D.下降型 9. A.种群初始数量 B.环境容量 C.种群增长率 D.增长时间 10.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增长率,称为种群的() A.宴际增长率 B.自然增长率 C.内禀增长率 D.瞬时增长率 11.生态位相同或相近的两个物种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难以长期共存的原因是()A.捕食 B.共生 C.寄生 D.竞争 12.种群的个体数量在短期内异常迅速增长(如蝗虫大发生),这种现象称为()A.种群平衡 B.种群大爆发 C.种群衰退 D.周期性波动 13.下列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A.冬小麦 B.油菜 C.菠菜 D.晚稻 14.下列群落中,植物物种组成最简单的是()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荒漠生物群落 15.下列选项中,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作用最大的物种是() A.伴生种 B.建群种 C.亚优势种 D.罕见种 16.在对某生物群落调查中,共调查了l00个样方,某物种出现在80个样方中,则80%指的是该物种在该群落中的() A.盖度 B.频度 C.密度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种群年龄锥体的基本类型有( ) 种 种 种 种 答案:B 2.黑白瓶法答案:通过测定水体中某物质的浓度来测定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该物质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二氧化硫 答案:A 3.下面关于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对策者适应不稳定环境 对策者幼体存活率低 对策者竞争能力强 对策者种群恢复能力强 答案:D 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碳的主要贮存库是( ) A.大气 B.水 C.岩石圈

答案:C 5.从裸岩到森林的原生演替过程中,起始阶段是( ) A.苔藓阶段 B.地衣阶段 C.草本阶段 D.灌木阶段 答案:B 6.某一生态因子在生物生长发育初期是限制因子,但在后期为非限制因子,这种现象体现了生态因子作用的( ) A.阶段性 B.互补性 C.直接性 D.间接性 答案:A 7.华北平原没有天然橡胶林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日照时数短 B.温度过高 C.土壤贫瘠 D.温度过低 答案:D 8.林德曼通过对某生态系统的研究得出能量流动的“十分之一定律”,这一生态系统是( ) A.森林 B.草原 C.湖泊 D.农田

9.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占有一定的空间 B.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C.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元 D.种群是多种生物的集合 答案:D 10.下列不属于描述陆地植物群落特征的指标是( ) A.多度 B.优势度 C.内禀增长率 D.盖度 答案:C 11.凤眼莲(俗名水葫芦)被引入我国后,因其繁殖迅速而泛滥成灾,并对水体中原有物种的生存造成严重影响。该现象属于( ) A.扩散 B.迁移 C.生态入侵 D.适应辐射 答案:C 12.下列属于热带雨林特点的是( ) A.植物密度高,季相变化明显 B.植物密度高,季相变化不明显 C.植物密度低,季相变化明显 D.植物密度低,季相变化不明显 答案:B 13.下列生物中,其生活史对策属于r对策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