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概念的界定

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看,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看,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当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无论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都是为了改变学习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特点来看,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两者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本课题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涵盖了以上的两项内容。

2、课题研究背景及解决问题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很少,被动地学习使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和信心,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种

1 / 15

情况下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3、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价值:地理学科跨文理两科,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实践性强,尤其人文地理涉及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旅游、文化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将来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和探索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同时,增强老师的全面素质提高。

4、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成果

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作为一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新型学习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全面推进,以主动探究、建构自己的知识为特色的探究性学习也逐步为大家所认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材以新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精神为指导,设计了大量的研究性活动。目前的研究性学习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学习模式,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探讨、不断创新。

5、课题研究目标

使学生由传统教育的知识点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发

---------------------------------------------------------------范文最新推荐------------------------------------------------------

展为具有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热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将来关注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基础。

提高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适应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

使地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为实践服务。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建设,关注家乡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上网查询法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04年11月)

学习理论:广泛搜集并学习了研究性学习方面的有关资料,提高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设计方案;每月召开一至两次会议共同研究探讨课题的实施情况,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互相交流学习体会,明确分工,各负其职,考虑到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鉴于目前处于研究性学习的探索阶段,先在高一、高二年级试行。高三教师积极参与。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04年12月—05年5月)

具体任务:

1、挖掘、编写出地理学科教材中的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和信息;

2、组织相关教师上好研究性学习研讨课并撰写出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案;

3 / 15

3、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体会,学生做研究性学习作业。

4、撰写地理课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05年6月)

以会议的形式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成果,申报验收

四、研究成果

1、整理形成了高中地理教材研究性学习素材和信息

由曲秀丽、杨桂玲、车颖、王崴、于晓坤、冷天崖、杨蕊老师等分别负责搜集了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第七单元、第八单元的研究性学习素材和信息。

2、整理形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

由王崴老师搜集和整理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作业。

3、整理各种研究报告、论文

本课题组负责人曲秀丽老师撰写了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于晓坤和冷天崖老师分别撰写了浅议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作用等研究论文。

4、整理形成了研究性学习课教案

王崴老师上了地理研究性学习汇报课—“丹东七日游”,组织学生进行了“全球变暖是否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理研究性学习辩论会,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教案。探讨和摸索了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5、整理形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论文。

6、由杨桂玲老师整理和形成了课题组例会的纪录。

---------------------------------------------------------------范文最新推荐------------------------------------------------------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

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热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将来关注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基础。

六、课题研究参考资料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主编周益新龙门书局出版 2003年1月

(一)题目

1、题目的内容

类型、定位、作用

2、写作要求

标题要准确

标题要新颖

题式可多样

标题要简洁

(二)署名

1、署名的方式

集体署名

个人署名

5 / 15

2、署名的规则

贡献大小:提出研究设想、承担研究工作、解决关键问题。

(三)内容提要关键词

1、内容摘要:中心内容、结构及主要论点和评述;要求重点突出,内容精练,观点明确、一般不用第一人称,以200---300字为宜。学术论文也不宜超过1000字,有关刊物要有中英文摘要。

2、关键词:必须是规范科学的名词术语,一般每篇文章有3~5个关键词(主题词)。属于支柱性概念。

(四)前言

1、内容:问题的由来;文献综述:课题的界定(概念术语的解释)及问题的陈述;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写作要求:课题阐述要清楚准确,中心突出;客观公正、科学准确评价他人的研究成果;简明扼要介绍课题研究的动机和意义。

(五)正文

1、内容:它必须对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图表、统计结果及文献资料,或以纵向的发展过程,或横向类别分析提出论点、分析论据,进行论证。

研究报告又分:1、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2、研究的内容和假设 3、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4、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研究报告的重点部分。

A. 结果的定性定量分析,

B.研究结果的讨论。

结果分析与讨论材料缺乏的原因

---------------------------------------------------------------范文最新推荐------------------------------------------------------ 研究设计缺乏一种系统观,讨论问题思路狭隘

操作过程不够到位,操作措施不够落实,就产生不了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文献资料检索不够,对他人的研究研究缺乏了解,对自己结果的讨论就缺乏客观性、支持的力度

反映结果的项目指标难以确定

测量的方法与手段较难选择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要求不断提高

结果分析与讨论对研究者理论素养和洞察力要求较高

对下一步的研究提不出发展的方向。

2、写作要求:

总体要求:科学性和创造性;公正性和准确性;学术性和通俗性。

具体要求有:1、掌握材料要充分。2、分析整理要科学。3、图表使用要恰当。4、观点材料要统一。5、语言使用要规范。正确区分学术概念和生活概念,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6、引用论点要慎重。与已一致,佐证;他人观点中某些好思想,提练综合;带有片面性的真理,开拓思维、慎重判断;相反的权威观点,找准错误所在。(引古不引今,引洋不引中,引刊不引报,引专著不引文集)7、内部逻辑要严密。8、标题序号要规范。9、讨论部分要简练。

(六)结论

1、内容:整篇报告的概括和小结。成果概括(结论必须指出解决了

7 / 15

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今后研究的展望;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建议等

2、要求: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指明方向。

(七)注释和参考文献

1、内容:书籍、刊物、报纸、网络

2、要求:完整注明出处

(八)附录:问卷、量表、研究材料、统计数据、方案、计划等

《中学生如何说好口语》研究报告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说”与其它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它既是学习语音、语法、词汇、句型、课文的根本目的,也是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此,笔者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一、引言

《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在大纲中多处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强调英语课是实践课。从大纲的要求中可以看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对学生“说”的能力加以培养。

二、中学生“说”的方面存在的障碍

---------------------------------------------------------------范文最新推荐------------------------------------------------------ 首先,表现在“不敢说”,即不敢“开口”。何为“开口”?开口是中学生学习英语要过的第一关,也是最关键的一关。开口包括发音、拼读、朗读、基本句型操练和简单的问答。“开口难即学生想说但说不出来或说不明白,不知该从何说起,也就是其不能将思维直接转化为言语,不能做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的”怕羞“心理,怕”出洋相“,所以不敢说,不常说,就越怕说,从而造成恶性循环;二是缺少说的训练,回答问题很少用英语来表达。其次,表现在“不愿说”。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表现为年级越高越不爱说英语。究其原因,除了说的基础没有打好之外,随着教材难度的加深,句子结构渐渐复杂起来,语法知识也没有以前那么简单,再加上受旧教材的影响和高考的压力,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解题方面,很少甚至没有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这种应试教学使学生主观上对”说”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觉得“不说”对其学好英语并无多大影响,于是自然就“不愿说”了。

第三,表现在“不会说”。即不知道如何“说”好英语,不能掌握“说”的规律和技巧。究其原因,除没有现成的“说”英语的氛围之外,由于我国大多数中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前所掌握的惟一语言是母语,即汉语,他们用汉语思维,用汉语交际,汉语习惯根深蒂固,当要求他们说英语时,他们自然会用汉语习惯来表达自己,把“说”汉语的规律和技巧强加在“说”英语上,而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表达方式及习惯上的不同之处,如 there be 结构、定语从句

9 / 15

的用法等,从而导致一说就有错。

三、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培养。

(一)就学生而言

1. 模仿、朗读、背诵

让学生从开始学习英语时就模仿,模仿的内容包括音标、单词、词组、对话、段落、文章等等,由简到繁,由易入难,其形式可以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念,一句一句地模仿,留意其语言、语调。通过模仿,学生能认识到英语是一种用来说的语言,模仿来的正确的语音、语调也为以后的开口打好了基础。

朗读是模仿后应进行的教学形式。朗读的内容与模仿的内容相同。模仿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内个别朗读或集体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如早自修时)朗读。通过朗读,学生对所朗读的内容会有较深的印象,教师也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如可以发现学生的语音、语调或意群停顿等不正确的地方,及时予以纠正。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同样,英语教学中的“说”也是如此。经常性地让学生熟读和背诵一些基本句型和精彩的课文段落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内容,而且能形成长久记忆。这样,在要求学生“说”的时候,这些储存信息就会自然而然地被调出来,一些基本的句子模式学生只要套出即可,就不会觉得有“开不了口”的困难了。

---------------------------------------------------------------范文最新推荐------------------------------------------------------ 学习总结报告·学习工作报告·公司学习报告·交流学习报告·出差学习报告

2. 对话、问答

对话可以是最基本的日常会话、句型操练,也可以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需要做的引导提示的内容。据其内容,对话形式可分两种。一种是在学生与***之间进行的“师生对话”。这样的对话常有一定的目的,或作对话示范,或为强化某一句型结构的用法而进行的操练,这时假如有必要的话,***可以作一定的提示,提出诸如 who, what,when, where, why, how 等形式的问题,或把对话时使用的某些词句写在黑板上。例如教师刚讲授了“ have / has been ”的用法,就可以和学生进行对话,让学生使用这一用法。如:

T: I have been to Hangzhou. Have you ben there?

S: Yes, I have.

T: He has been there,too. I haven’t been to Beijing. Have you been to Beijing?

S: No,I haven’t.

T: Where else have you been?

S: I have been to Nanjing and Guilin.

另一种是在学生之间进行的“学生对话”。如可以让学生分角色个别

11 / 15

或小组朗读句型中现成的对话,教师也可根据课文中的句型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自由对话。如:

Make a short dialogue with the following patterns according to the given situation.

( 1 )I advise you to do / not to do …

( 2 )You’d better do / not do …

( 3 ) I suggest ( that ) you ( should ) do / I suggest your doing …

( 4 )Why not do …

( 5 )Why don’t you do …

( 6 )How about / What about doing …

Situation:You can’t sleep well.

Your classmate gives you the following.

Advice:don’t worry / not to stay up too late / not to drink tea or coffee before you go to bed / drink some milk, etc. 问答即一问一答,无论是怎样的问题,答法只有两种:一是用“ Yes ”或“ No ”即可;二是需要有具体的内容。一般的问答实际上是对话的一种形式,我们在这里要谈的回答形式是听一段文章回答有关问题。教师可以选定一篇有趣味性的文章,先让学生听短文,然后根据短文回答提出的问题,提问应有层次,要根据学生水平做到难易结合、灵活多变,这样才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 复述、看图说话、自由发挥

---------------------------------------------------------------范文最新推荐------------------------------------------------------ 复述即听或读一则材料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原文大意。最基本的复述应从让学生改变原文中的人称,把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开始;进一步的复述是提供原文的关键词和主要句型结构让学生复述;最后的目的是让学生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话来复述。

看图说话尽管是一种要求较高的说话形式,它要求达意流畅、准确,但是它也是一种极好的训练说话的方式。在训练看图说话时,同样可以提供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图画、表达意境的关键词句,提醒学生注意时态、人称和数的变化,并鼓励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自由发挥适合高年级学生使用,其方法是指定一个话题,让学生自己选材,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想法和感受。

4. 长久坚持,使之成为一种习惯。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并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能做到的,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从初一到高三始终坚持,方能有所成就。(二)就教师而言

1. 激发学生兴趣。可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从心底里愿意学,而不是为了某种任务硬着头皮去学。为培养学生“说”的兴趣,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 )因材施教。即给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要求低年级的学生多熟读、背诵,高年级的学生多复述、讨论、自由发言等等。要求说的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回答稍简单的、表面化的问题,说的能力相对强的学生回答稍难的问题。( 2 )设计多种说话机会,运用多种

13 / 15

教学形式。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五分钟轮流演讲,在课内讲故事、做游戏,在课外设立英语角,开展英语口语竞赛等。这里介绍一个笔者常做的游戏: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进行单词接龙,接不上的同学必须谈谈课前布置的话题,当然这些话题应尽量是学生感兴趣的或与课文内容及学生生活有关的。( 3 )多鼓励学生。如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犯了语法错误,不要立即纠错;学生说得不够流利时,应该及时予以提示;对说得较好的学生要多多表扬,多说几个“ good ”,这样做有助于使差生消除怕羞心理,建立自信心;有助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树立自豪感,从而对“说”产生更大的兴趣。

2. 练好基本功,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教师自己得有好的说话能力。试想一个自己都说不好英语的教师,怎么能要求学生去说好呢?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先做到,要求学生做好的,教师应先做好,教师应不断进取、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身的口语水平。另外,教师要力求用流利、准确的口语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既能创造英语氛围,使学生置身于直接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环境中,从而潜移默化地鼓励学生去说,又能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口语。再则,笔者认为教师口语应根据学生水平常换常新。如:Expressions used to dismiss the class:

There’s the bell for dismissal.

We’ll continue our class after the break.

It’s time for break.

Let’s take a break.

---------------------------------------------------------------范文最新推荐------------------------------------------------------ Let’s stop here today.

We’ll leave off here today.

That’s all for today.

Shall we call it a day?

With that, we conclude our class today.

Time is up.

Class is over.

The lesson is over.

Class is dismissed.

由上面大家可以看到,“下课”的表达法有多种,所以教师可以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给学生以不同的“下课”表达法,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多彩,并有兴趣地学着说,从而不断提高口语水平。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分别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和学密切配合,相互促进,长久坚持,定能使模仿力极强的中学生能开口说,并能说好。

15 / 15

初二地理研究性学习方案

关于xxx景区(景点)研究性学习方案 初二地理一.研究目的、意义 1.了解各处名胜古迹,以假期出游的景点为研究对象,领略各处景区的优美景色、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增加对各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了解,增强对发展旅游产业重要性的认识。 2.学习实地考察、上网搜索、图书查阅、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常用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树立文明旅游的意识,树立从小为我国环境和经济发展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二.研究内容 1.xxx景区的前世: (1)景区的自然环境(位置、地形、气候、植被、河流。。。) (2)景区的历史文化、发展演变。。。 (3)景区的风土人情、民俗特色。。。 2.xxx景区的今生: 景区现阶段发展状况,如景区当前的景观(可以照片呈现)、景区的服务设施、景区游客接待量、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等等。 3.xxx景区的未来: 根据对景区前世今生的调查,从不同角度对景区未来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研究方法 实地考察、上网搜索、图书查阅、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四.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9月3日—9月11日),明确本方案实施要求,做好出游计划和准备,认真学习各种研究方法的具体操作,为下一步的研究打好基础。 2.第二阶段:调研阶段(9月12日—10月11日),利用周末或者中秋节、国庆节出游进行实际调研,在此过程中做好相应记录,收集好相应的过程性资料。 3.第三阶段:整理阶段(10月12日—10月25日),整理自己所收集的调研资料,并以研究报告、手抄报或PPT等形式呈现。 4.第四阶段:提交成果,本次研究性学习成果定于10月28日上交。 5.第五阶段:展示阶段,本次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定于11月2日—11月6日。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概念的界定 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看,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看,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当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无论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都是为了改变学习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特点来看,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两者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本课题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涵盖了以上的两项内容。 2、课题研究背景及解决问题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很少,被动地学习使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和信心,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种 1 / 15

情况下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3、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价值:地理学科跨文理两科,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实践性强,尤其人文地理涉及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旅游、文化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将来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和探索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同时,增强老师的全面素质提高。 4、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成果 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作为一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新型学习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全面推进,以主动探究、建构自己的知识为特色的探究性学习也逐步为大家所认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材以新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精神为指导,设计了大量的研究性活动。目前的研究性学习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学习模式,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探讨、不断创新。 5、课题研究目标 使学生由传统教育的知识点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发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地图的运用》教学案例分析 【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重要工具。这节课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因此,我们把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学习制作地图、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通过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地图的运用"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学用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图的上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图例和注记,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础,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载体以及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应用广泛,而且也是培养空间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非常重要,要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有用性,并且掌握读图和用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表达形式;记住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图例;能在地图上量算两地间的图上距离,并换算成实际距离;初步具备在生活中读图、用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2、过程和方法: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INTERNET、读图、讨论、交流、师生归纳、课堂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了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地图的学习和初步运用,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为今后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埋下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 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和正确运用(辨方向、识图例、量算比例尺)。 【学习方法】 谈话法阅读比较讨论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地图应用情境 设问:假设你当小导游带大家去台湾旅游,那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做什么准备工作,你会怎么做?(设计旅游线路和各景区的有关介绍,涉及全岛交通图、全岛景点图、景区导游图等,上网查询等)。师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搜出这些地图等。(二)、设问引导读图—讨论答题—启发学习 读图1.22,设问: 1、比较台湾地图和卫星影像图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缩小了)(选择性地呈现地形、河流、城市、交通线) 2、大家对这张图上的方向应如何辨别呢?台北位于高雄的什么位置,你怎么辨别的?台湾岛位于福建的什么方向? (根据学生反应调整教学方案,可就着教室周围地理事物一起辨别方向)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文化入侵”研究性学习学习结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学习结题报告 1.主要成果:通过调查得出了“文化入侵”这种现象的当前状况、影响和对策。 2.研究的主要方法:上网查询相关资料,随机调查等统计研究方法。 3.研究的主要步骤: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状况;深入采访学生老师,听取他人看法;组内交流各自意见,整理成为论文。 4.开展的主要研究活动:上网查阅有关资料,采访学生老师,得到他人对于此现象的看法。5.查阅的主要文献资料:韩寒作品《一座城池》,百度搜索引擎等 6.实验数据或调查数据记录:美国影视产业量已有全球的5%和市场份额却占了全球的92.4%。在流动音乐和音乐剧方面,美国在全球市场上几乎没有对手。影院票房美国电影占了60%以上。在世界的文化市场中,基本情况是四分天下,美国占42.6%,欧洲占33.9%,亚洲和南太平洋国家占19%,其它国家占4.5%。而在这19%中,日本和韩国已经占了13.5%。7.研究性学习论文:浅谈“文化入侵” 前言: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代,文化竞争力作为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日益受到各国高度重视。在科技文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直接推动下,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这些文化的传播也同时成为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在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的推行强权政治。例如:日本、美国的一些文化已经深入人心,而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已经被渐渐遗忘、被遗弃。用当今最流行的一个代言词来说,那就是“文化入侵”!为了防止“文化入侵”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优秀文化冲击的危害,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小组专门对“文化入侵”进行了实践调查,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第一部分:“文化入侵”面面观 Part 1:节日“文化入侵” 提起独具色彩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人立刻会想起春节、元宵节、龙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从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和韵味。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等多重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 去年端午节曾有媒体报道,韩国准备将端午节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并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最后遭到很多人反对。今年端午节又有记者随机调查了一些大学生,几乎没有几个人能说出端午节的相关习俗。大家对于端午节的所有印象似乎只停留在纪念屈原和吃粽子上,而对哪一天是端午节、踏青、喝“雄黄酒”以及“赛龙舟”等活动甚至一点概念都没有。相反,很多“现代人”十分推崇过情人节、父亲节、圣诞节等西洋节日,仿佛不如此不足以显示其“时尚”和“现代”。近年来讲洋话、喝洋酒、买洋车、过洋节、着洋装、取洋名甚嚣尘上,甚至有些人恨不得把自己的毛发、肤色乃至五脏六腑都统统脱胎换骨、变成“洋”的才过瘾。种种现象,不禁让人疑惑:我国的传统文化还将保留多久?会不会在将来被某些国家“抢”走、“偷”走?同时又令人担心,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以下是引自韩寒的小说《一座城池》里关于节日“文化入侵”的描述: “我们一路上发现已经快临近圣诞了,连耶稣究竟是个人还是种吃的东西都没搞明白的学生们都在为这个盛大节日的来临作精心准备。 我想起我上学的时候,这个学校从来都不放假的假期似乎是男女同学最津津乐道的,也是最隆重准备的。关于这点,我一直没有弄明白为什么。那是人家国外的春节,连着元旦,会有一周的狂欢。而我们连圣诞树和冬青树有什么区别都不知道,却为此乐而不疲。尤其是男男女女们,倘若这个节日是一个人过,必然伤心落泪。我实在不明白这天和其他的三百六十四天有什么区别。而在学校里最不太平的就是所谓的平安夜,在初中高中的时候,大家想尽一切办法在那天晚上晚回家,而到了大学,学生会就组织各种粗俗的文艺活动,让红男绿女们平安夜快乐。 在中国,我觉得稍微不小心就会错过中秋节元宵节之类,倘若没有万众期盼的一周假期,估计也能不慎错过国庆节劳动节。但圣诞节是万万不可能错过的,无论街上的气氛和广播电台里的节目都让你知道离开圣诞还有多少时间。更何况情人们似乎不能满足于只有情人节,一定要欢度圣诞才能圆满成功。 每年圣诞来临,我都觉得空气里不光充满圣诞的气氛,更多是充满荒诞的气氛。” 也许韩寒的文字是偏激了些,但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说的节日“文化入侵”确确实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Part 2:影视“文化入侵”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一、课题的提出 1、概念的界定 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看,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看,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当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无论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都是为了改变学习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和特点来看,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两者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本课题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涵盖了以上的两项内容。 2、课题研究背景及解决问题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很少,被动地学习使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和信心,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3、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价值:地理学科跨文理两科,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实践性强,尤其人文地理涉及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旅游、文化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

全面素质提高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将来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和探索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同时,增强老师的全面素质提高。 4、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成果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作为一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新型学习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全面推进,以主动探究、建构自己的知识为特色的探究性学习也逐步为大家所认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材以新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精神为指导,设计了大量的研究性活动。目前的研究性学习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学习模式,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探讨、不断创新。

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袁洁 (北京市金顶街第二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提出的背景: 近些年来,探究性学习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并受到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探究性学习能更好地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能力全面、灵活、持久,使他们终身受益,比传统的学习有更好的效果。 在以前,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来自教师的抱怨和不满:“这些知识我明明反复强调过,都快八百遍了,学生还是不会做,简直笨死了!”我们还能听到来自学生的苦恼和烦躁:“那些知识太枯燥乏味了,让人一点兴趣都没有,上学真痛苦!”老师有抱怨,学生有苦恼,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呢?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教师的教学没有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如果有兴趣,则不用督促,学生能自觉地学习;二、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进来,甚至不用谈“积极”二字,最起码的,连“参与”都没有,他们只是机械地、被动地在课堂上。之所以没有任何效果,是学生缺乏“兴趣”和“积极”,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有生灌硬塞的嫌疑。 而探究性学习最突出的地方有两条:其一,旨在让每个学生都成功,加强“个别化教学”;其二,意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探究可以用于以下内容的教学:(1)物理,生活,地球空间科学的学科内容;(2)科学事业的性质(例如关于科学探究的性质);(3)进行科学探究所要求的能力。但是,以探究为本的教学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虽然探究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师都应该追求一种单一的方法来教科学。” 2.现实意义 ⑴、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学生兴趣就比较高。有兴趣,成功的可能性就提高了。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认识就有很大差异。在中小学阶段,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很扎实,那是老师严抓狠盯的结果,不背下来不能走。在各项竟赛、活动中,中国学生丰富的知识都清楚地显露出来。可是一到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方面,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相比就望尘莫及了,你看,美国学生从小学起就出入大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写出上万字的论文,论文题目大得让人瞠目结舌,到了中学,他们可以研究课题性的项目,而我们的大学生也常常自愧不如。两个国家的教育方式不同,但我觉得在有的方面很值得我们深深思考,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不要让我们的不合理教育方式把学生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而窒息,不是我们的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是我们传统的教育思维把学生这些最宝贵的东西扼杀了。有人做过这样的测验,测验结果就是最好的证明。画一个圆,让不同年龄的学生回答,画的是什么?小学生答:是太阳、笑脸、水滴、眼睛……中学生答:是零,句号,大学生答:不就是一个圆吗?因此,从小学、中学开始,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让他们尽早地开始探究式的学习也就不是超出学生的能力而是势在必行了。 ⑵、给学生参与、动手、实践的机会。我们的学生很多年后,越学越像书呆子。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传统的学习很像纸上谈兵,知识学了不少,不能解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一: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1.你的家乡有哪些资源优势?目前对这些资源利用的现状如何?要促进家乡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你能为此做哪些工作? 2.调查当地某一旅游景点,分析该景点的形成条件,并提出发展建议,思考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的影响。 3.当地有没有突出的环境问题?如果有,探讨该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并提出可行的防治措施。 4.观察你熟悉的某交通路线(或路段)常出现的交通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 5.调查各种生活垃圾所造成的污染。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会减少垃圾污染?实施这些措施需要哪些部门的参与?你计划用什么办法协调这些部门间的联系,促使其共同参与治理垃圾污染? 6.你的家乡附近有山地或丘陵吗?如果有,目前该山地、丘陵开发和保护的现状怎样?你对此有何看法和建议? 7.近几年来,你家乡农村的种植业结构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8.当地有没有人外出谋生?到什么地方去谋生?有没有外地人来本地工作?他们主要从事哪些行业?这种人口

流动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9.统计自己衣食住行所使用的各类商品,哪些是本地、本国生产的,哪些是外国生产的。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请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10.你的家乡附近有河流、湖泊或池塘吗?如果有,自你记事以来,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是否满意这种变化?请分析河流(湖泊或池塘)变化的原因,并为该河流(湖泊或池塘)的发展前景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11.连续一周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记录与地理有关的报道。选择其中的一则报道,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讨论、分析或评论。 12.调查你居住的城镇是否已有建设与发展的科学规划。你对家乡的城镇规划有何建议?请给有关部门写一封可行性建议书。 13.你所居住的乡村是否需要进行科学规划?请你用所学的地理知识绘制一幅简单的规划图,为家乡建设与发展的美好图景出谋划策。 14.假如你的学校建筑可以像玩具积木一样移动到你想任意选择的地方,如大城市、小城市、北方、南方、沿海、内陆等地,你将选择何处?请用你学过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说明你所选择的依据和道理。 15.在电话簿里查找本地主要的大学、党政机关、工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doc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地图的运用》教学案例分析 广汉市金广学校:刘德奎一、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木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重耍工具。这节课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因此,我们把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学习制作地图、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通过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地图的运用”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学用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耍讲述了地图的上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图例和注记,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础,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载体以及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应用广泛,而且也是培养空间思维的重耍手段,所以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非常重要,耍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有用性,并且掌握读图和用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教学冃标 1、知识与技能冃标: 知道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表达形式;记住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图例;能在地图上量算两地间的图上距离,并换算成实际距离;初步具备在生活中读图、用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2、过程和方法: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INTERNET>读图、讨论、交流、师生归纳、课堂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了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地图的学习和初步运用,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为今后养成在口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埋下基础。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一:初二地理期末研究性学习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单 篇二: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探索 龙源期刊网 .cn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探索 作者:石柏瑞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XX年第10期 摘要:研究性学习虽然写入课标,但由于教学资源少,学科人数少,学校不重视,很多地区都不开展,有的虽有也仅是纸面上的东西,闭门造车,应付检查。还有的老教师认为,与高中生相比,初中生的生活阅历少、自立能力弱,面对突发事件时自我保护的能力差。关键词:初中地理;选题指导;大胆假设 有些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不宜在初中进行,也有人以为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到校外学习活动,这都是误区。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很好地解决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应对学业水平考试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指导先行,做好选题指导

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应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三个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做好详细的预案,把每个阶段、每个环节应做的事设置得详细、具体,特别是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寻找问题,学会观察,发现问题(研究课题)、记录问题、查找资料。初步理解寻找信息的途径,初步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同时尝试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整合、概括,学习怎样提出问题。我们在选题中要尽可能选择一些学生知识能力所及的课题,将其范围界定在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象的范畴内。 通过动员,学生的研究热情很高,很多小组都提出自己的课题,结合本地、本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设计了两个研究性课题:“利国镇铁矿资源的历史”“微山湖利国段生态系统考察报告”。其中利国地区微山湖生态系统研究这个问题比较切合实际,但有些大,分工不明确,为此我将该研究性课题细化为:水资源以及养殖业;微山湖周边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的调查;南水北调对利国地区生态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大胆假设,小心论证 初中生在智能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水平较弱,对于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相对很少。所以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教师辅导在前,学生实践在后,按照“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研究性学习地理

研究性学习地理 研究性学习地理篇一:地理研究性学习 饮食结构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课题研究背景 本课题灵感来源于《舌尖上的中国》(转载于:https://www.360docs.net/doc/0771452.html, :研究性学习地理)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实饮食结构很大一部分是和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的,那地理环境又是如何影响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呢?这就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原因!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地理学科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学科,对学生来说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减少,被动地学习使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和信心,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目标 使学生由传统教育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转变为一个具有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人,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热爱,并且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将来关注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基础。使地理课堂教学更贴合生活实际,为生活实践服务。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实地考察法、上网查询法、查阅法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老师利用两周的时间讲解中国各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特点,并可以适当的举一些饮食结构和地理环境的例子(例如:贵州、四川等地喜欢吃辣的习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再者,老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查找资料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效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这个阶段为期两个月,首先将班级分成6个人一组的研究小组,并设计研究方案,并分配研究任务,各小组可利用课余时间针对不同的地区进行资料的收集,还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进行实地的调查,并且每月召开一至两次会议共同研究探讨课题的实施情况,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方法,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每个小组利用一周的时间进行资料的汇总与整理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将小组调研成果进行展示,最后老师以会议的形式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并形成研究成果,进行申报! 研究性学习地理篇二:地理研究性学习总结 地理研究性学习总结 本次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关于人口迁移的课题,为了让每一位学生

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常用的教学方法。研究、掌握、和正确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地理课程的新理念。要求地理新课改必须转变以前学科本位和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毕生成长,“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探究式教学方法刚好符合新地理课程新理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探究式教学方法在中学地理课堂中具有可行性 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地理学科自身特征探究式教学方法适合于中学地理课堂,是验证过的合适的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方法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是感性思维比较强,好奇心强,对于一切未知的事物充满兴趣,希望去了解,去尝试;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则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独立性取代依赖性,更喜欢去探索思辨性、研究型的内容。探究式教学就是抓住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采用新奇的事物和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2)探究式教学方法迎合地理学科特征 中学地理的课程内容大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周边世界紧密相连,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和现象。例如,天气与气候、河流与湖泊等,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分不开,自然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也需要学生去了解和学习。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 3.当前地理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目前,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运用已较为普遍。同时,在现实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教师为了响应教育新理念的号召,在不熟悉地理新课改的精神的情况下,就去生搬

(完整版)初中地理会考模拟试题和答案

初中地理会考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答题栏内,每小题1分,共25分) 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最为广阔的天然实验室。目前,我国在两极地区已经建成了四个科学考察站。分别是:长城站(62°S,59°W),中山站(69°S,76°E),昆仑站(80°S,77°E),黄河站(79°N,12°E)。据此完成1、2、3、4小题。 1、四个科学考察站中,纬度最高的是: A长城站 B中山站 C昆仑站 D黄河站 2、四个科学考察站中,不可能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A长城站 B中山站 C昆仑站 D黄河站 3、四个科学考察站中,位于西半球的是: A长城站 B中山站 C昆仑站 D黄河站 4、两极地区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 A石油 B煤炭 C铁矿 D淡水资源 某地理兴趣小组准备外出考察,地点如右图所示,为避免暴雨引发山洪而产生危险,要求同学们不能沿山谷行进。据此回答5、6、7小题。 5、图中表示山谷的路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图中四条登山路线坡度最陡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量得甲、乙两桥图上直线距离是1.2厘米, 则实际距离是: A 12千米 B 1.2千米 C 12米 D 1.2米 8、以下有关世界各地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有: A美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实现地区专门化和生产机械化 B我国南北自然条件差异明显,造成了“南方面食、北方米饭”的不同饮食习惯 C非洲气候温暖湿润,大部分地区农牧业发达,粮食大量出口 D欧洲西部农业发达,咖啡、香蕉、水稻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9、“桑巴舞、狂欢节、咖啡王国、热带雨林危机……”这些词语让我们联想到: A埃及 B俄罗斯 C巴西 D澳大利亚 2008年12月26日下午13时 45分,我国海军舰艇编队从三亚 启程,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 护航任务。读我国海军舰艇编队航 行路线示意图,回答10、11小题。 10、我国海军舰艇编队依次经过的海域,正确的是: A东海、南海、印度洋 B南海、印度洋、地中海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课题:我国的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 研究方式:上网查阅资料、查阅地理与文化的有关书籍 研究步骤:1.查资料 2.整理材料 3.写报告 4.写感想 研究内容: 据我的资料显示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有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其实这一点,从主食结构上也可看出,我国南方气候湿热,盛产水稻,因此,以大米为主食;北方气候相对干冷,适宜小麦等作物生长,因此,以面粉为主食。 还有几个显著的例子: 例如,人人都知道山西人能吃醋,可谓“西酸”之首。他们吃饭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三调羹醋用以“解馋”。另外,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越酸越能显出制作者的水平。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可是一套传统名菜。 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这样的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有很大的联系呢。打开中国地图,可知这些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这里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们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再例如,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及东北的朝鲜族等地居民多喜辣,从古至今我国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贵州人平生所吃辣椒极多,朝天椒、野山椒均不在话下。在川北,听说有一种辣椒本身不能

吃,用一根线吊在灶上,汤做好后,辣椒在汤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因此叫“涮涮辣”,四川的“麻辣烫”要是全国闻名,可以说,没有不辣的四川名吃,四川名吃不辣,也就谈不上“名吃”。如今,人们除了管四川女子叫“川妹子”外,还称其为“辣妹子”,原因大概也基于此。 根据我从书中查得的资料指出: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湿润多雨,春天多阴湿寒冷,而四川虽不处于东部,但其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因而有“蜀犬吠日”之说。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时间久了,还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椒浑身出汗,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利(对当地人而言)。另外,东北地区吃辣还与寒冷的气候有关,吃辣可以驱寒,鲁迅留学时为御寒也有了爱吃辣的习惯。 当然我国地域上饮食口味的差异与地理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 例如,我国北部是内蒙古高原,过去新鲜蔬菜对北方人是罕见的,原因很简单老师上课时讲过,我国北方地处暖湿带,多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因此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人们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同样的,在无锡炒鳝糊放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对北方人讲,根本没法吃。然而广东、浙江、云南等地居民也大多爱吃甜食。因为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茬。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 所以,“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只是个笼统而又相对的说法,我国地大物博,饮食习惯差异很大,甚至在局部地区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当然这些除了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有关,这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民族习俗和个人习性也有重要关系。 研究感受: 通过这几日的调查,我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也可以说是地理已经融会在我

(完整word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地图的运用》教学案例分析 【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重要工具。这节课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因此,我们把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学习制作地图、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通过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地图的运用"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学用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图的上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图例和注记,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础,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载体以及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应用广泛,而且也是培养空间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非常重要,要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有用性,并且掌握读图和用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表达形式;记住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图例;能在地图上量算两地间的图上距离,并换算成实际距离;初步具备在生活中读图、用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2、过程和方法: 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INTERNET、读图、讨论、交流、师生归纳、课堂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了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地图的学习和初步运用,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为今后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埋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 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和正确运用(辨方向、识图例、量算比例尺)。 【学习方法】 谈话法阅读比较讨论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地图应用情境 设问:假设你当小导游带大家去台湾旅游,那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做什么准备工作,你会怎么做?(设计旅游线路和各景区的有关介绍,涉及全岛交通图、全岛景点图、景区导游图等,上网查询等)。师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搜出这些地图等。(二)、设问引导读图—讨论答题—启发学习 读图1.22,设问: 1、比较台湾地图和卫星影像图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缩小了)(选择性地呈现地形、河流、城市、交通线) 2、大家对这张图上的方向应如何辨别呢?台北位于高雄的什么位置,你怎么辨别的?台湾岛位于福建的什么方向?

初二地理期末研究性学习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单

4.区域地理位置(纬度、海陆以及与其它地理事物和区域的相对位置)和范围(五区三县), 要求附区域位置图 淄博市位于北纬 35°55′20″~37°17′14″,东经117°32′15″~118°31′00″之间,地处鲁中,南依沂蒙山区,北临华北平原,东接潍坊,西与济南接壤.市域形态南北狭长,南北最大纵距151公里,东西最大横距87公里。地理位置适中,交通发达,是沟通中原地区和山淄博面积5965平方公里,占山东省总面积的%;其中,市辖区面积2989平方公里。[13] 淄博市辖张店区、淄川区、博山区、周村区、临淄区5个和桓台、高青、沂源3个,以及1个()、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东半岛的咽喉要道,是山东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5.对该区域所研究地理要素特征的 说明(建议附图) 地形; 地处暖温 带,属半湿润半干旱的大陆性气 候。淄博市年平均气温℃~℃,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小时,年平 均无霜期190~210天。 淄博市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及东 西两翼山峦起伏,中部低陷向北倾伏,南北高差千余米。以为界,以南大部分为山区、丘陵,岩 溶地貌 发育;以 北大部 分为山 前冲积 平原和 黄泛平 原,土地 平坦肥 沃。北部有、流经,发源于市域内的河流有、、等。淄博市山区、丘陵、平原面积分别占市域面积的%、%和%。气候;地处暖温带,属半湿润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淄博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小时,年平均无霜期190~210天。

河流淄博市河流均为雨源型河流。主要有水系的沂河,水系的新汶河、汶河、牛角河,弥河水系的三岔河, 水系的、 孝妇河、 乌河、猪 龙河、涝 淄河;此 外还有 支脉河水系的支脉河、北支新河。与小清河为过境河流。淄博市超过10公里的大小河流78条,平均河流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湖泊 淄博市主要有、、、4个湖泊,湖区面积公顷。其中马踏湖、锦秋湖、青沙湖皆分布在桓台东北、西北部,处于鲁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和黄泛平原迭交地带。青沙湖为小清河水系非常滞洪区,胜利河穿过此湖入小清河。大芦湖处于黄泛平原区的高青县东北部。 泉群 淄博市内的地下径流,由于受地貌、岩性、构造因素的制约影响,一部分以天然泉的形式,沿构造破碎带和碳酸盐岩类与上覆弱透水层的迭夹带上升溢出,形成许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概念的界定 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看,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看,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当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无论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都是为了改变学习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特点来看,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两者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本课题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涵盖了以上的两项内容。

2、课题研究背景及解决问题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很少,被动地学习使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和信心,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3、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价值:地理学科跨文理两科,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实践性强,尤其人文地理涉及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旅游、文化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将来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和探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 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高中地理课每一学期要求学生至少做一次专题研究。每一研究课题,学生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要明确研究目的,拟定研究题目,采取可行的方法和步骤,得出结论(探究报告)。下列课题供参考,学生也可以自行选择或设计其他课题。 1.连续观测一个月(至少半个月)的月相,记录并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尝试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2.你的家乡有哪些资源优势?目前对这些资源利用的现状如何?要促进家乡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你能为此做哪些工作? 3.调查当地某一旅游景点,分析该景点的形成条件,并提出发展建议,思考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的影响。 4.当地有没有突出的环境问题?如果有,探讨该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并提出可行的防治措施。 5.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 6.针对“地球温室效应会不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这一问题,有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你支持哪一方意见?用搜集的资料论证你的观点。 7.观察你熟悉的某交通路线(或路段)常出现的交通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 8.调查各种生活垃圾所造成的污染。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会减少垃圾污染?实施这些措施需要哪些部门的参与?你计划用什么办法协调这些部门间的联系,促使其共同参与治理垃圾污染? 9.找两幅或两幅以上不同时期的家乡地图,对比地理要素的变化,结合该区域面积、人口等统计资料,分析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10.对比你的家乡与你所观察或通过传媒了解的地理区域,分析这两个区域在自然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及其对各自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11.你的家乡附近有山地或丘陵吗?如果有,目前该山地、丘陵开发和保护的现状怎样?你对此有何看法和建议?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白庙子中学地理新授课教学模式 新授课的四个环节,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十六字方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展开。具体做法如下: 环节1:激情导入(3分钟)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情景,激趣设疑,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从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唤起求知欲,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诱发主体主动参与学习。地理教学中可采用的导课方法有:趣味问题法、地理故事法、设置悬念法、自然过渡法、直观视频导入法、复习导入等。 环节2:明确目标。(1分钟)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目标要准确、精准;目标难易程度要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情况而适当的调整。 环节3:自主学习(10分钟) 学生参照学案要求,认真阅读教材内容,查阅相关知识,自主完成学案上的学习内容,并记录学习过程中疑惑的问题。此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搞清知识的前因后果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内容。 环节4:合作交流(15分钟) (一)组内交流(5分钟) 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带着各自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内讨论,解决学习中疑惑问题,或者对预习学案进行组内批阅、交流,相互检查落实的情况。小组长调控学习的状态,并总结小组共同疑惑的问题,准备在班内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某一小组的交流讨论。 (二)班内交流、精讲点拨(10分钟) 这一环节的主角是学生,也是一节课的重头戏。“展”就是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所获得的成果,如好思路、好方法、好结论等及在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组内、组间的展示、讨论、分析与评价等。一是展示自主学习后的成果;二是展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尚未解决的疑点、难点、分歧点;三是展示挖掘出的规律性的知识;四是展示学生再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点;五是展示学生自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梳理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采取主动展示、点名展示、限制范围抢答、挑战赛等方式进行精彩展示。教师注意捕捉学生对地理问题分析的新观点、新方法,营造多维互动氛围。教师要给予适时引导,保证展示的的方向性和顺畅性。 环节5:有效训练(7分钟) 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巩固训练题。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训练题设计要有层次,体现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②习题设计要围绕教学重点和紧密联系地理热点问题。③训练设计要注意突出疑点、难点和易错点,试题类型以读图分析和地理情景材料分析为主。训练题的数量要适当,最好能够当堂完成,并进行及时地反馈与矫正,确保课堂的效益,落实“堂堂清”的教学要求。 环节6:课堂小结(4分钟) 课堂小节是一堂课的总结与提升,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可以有两种小节方式:一是由学生来总结自己的收获——本节课我学到了哪些地理知识;另一种方式就是教师来总结本节所学习地理知识、原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前因后果联系,指出学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环节7:巩固补救(5分钟) 识记本节课自己存在问题的题并补救作业 白庙子中学地理讲评课教学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