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测试

北京市东城区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测试
北京市东城区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测试

北京市东城区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测试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 (共4题;共23分)

1. (3分)加线字注音

相称________ 消耗________ 蜷伏________

2. (3分)(2016·夷陵模拟) 根据下面的对话,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字。

①课看台上,两个素不相识的球迷争了起来。

A:“甲队准赢。说错了,就把我姓倒写!

B:“甲队准输。否则,把我的姓横写!”

A:“你贵姓?”

B:“姓________ ,你呢?”

A:“姓________”

其实A的姓倒写,B的姓横写,他们的姓都不会改变,猜猜A、B两人分别姓什么。

②“会”字新解

儿子:“爸爸,简化字的‘会’字怎么写?”

父亲:“人字下面一个云字。”

儿子:“为什么?”

父亲:“开会的时候,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说,这叫________。”

请在横线上填上一个恰当的成语。

3. (2分)《高原,我的中国色》作者________,当代作家,河南杞县人。著有中篇小说《雷,在峡谷中回响》、《远天的风》、《大冰河》、《灵旗》,长篇报告文学________等。

4. (15分)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第Ⅰ卷文言文)

(2)一狼洞其中,意将邃入以攻其后也。(《狼》)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杞人忧天》)

二、课内阅读 (共1题;共12分)

5. (12分) (2020九上·三水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① ,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②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③?”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④。”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旨:意思。②曳著:拉到。③胡为乎泥中:为什么在泥水中。语见《诗经·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④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要去诉说心中的怨苦,正遇到他大发雷霆。语见《诗经·柏

舟》:“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薄言,发语词。愬:诉说。

(1)下列选项中画线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皆若空游无所依

B . 尝使一婢/吾尝求古仁人之心

C . 不称旨/交口称赞

D . 复有一婢来/复前行,欲穷其林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

(3)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经》,连说话也不会。选文是如何体现孔子这句话的?

三、课外阅读 (共1题;共17分)

6. (17分) (2020九上·吴兴期末) 文言文阅读

厨者王小余传

袁枚

小余王姓,肉吏之贱者也。工烹饪,闻其臭者,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①。小余治具,必亲市物,曰:“物各有天。其天良,我乃治。”A既得,泔之,奥②之,脱之,作之。B客嘈嘈然,属餍③而舞,欲吞其器者屡矣。然其簋④不过六七,过亦不治。又其倚灶时,雀立不转目釜中瞠也呼张噏⑤之寂如无闻。所用堇荁⑥之滑,及盐豉、酒酱之滋,奋臂下,未尝见其染指试也。

或请受教,曰:“难言也。作厨如作医。吾以一心诊百物之宜,而谨审其水火之齐,则万口之甘如一口。”曰:“八珍七熬,贵品也,子能之,宜矣。嗛嗛⑦二卵之餐,子必异于族凡,何耶?”曰:“能大而不能小者,气粗也;能啬而不能华者,才弱也。且味固不在大小华啬间也。能,则一芹一葅⑧皆珍怪;不能,则虽黄雀鲊三楹,无益也。而好名者有必求之于灵霄之炙,红虬之脯,丹山之凤丸,醴水之朱鳖,不亦诬乎?”

曰:“以子之才,不供刀匕于朱门,而终老随园,何耶?”曰:“知己难,知味尤难。世之嗿⑨声流歠⑩者,虽奇赏吾,而吾伎且日退矣。且所谓知己者,非徒知其长之谓,兼知其短之谓。今主人未尝不斥我、难我、掉磬我,而皆刺吾心之所隐疚,是则美誉之苦,不如严训之甘也。吾日进矣,休矣,终于此矣。”

未十年卒。余每食必为之泣,且思其言,有可治民者焉,有可治文者焉。为之传以永其人。

(节选自《随园文心》有删选)

【注释】①逐逐然:急于得到的样子。②奥:用酒泡或盐腌。③属餍:饱足。④簋(guǐ):古代盛食物器具,圆口,双耳。⑤噏:同“吸”。⑥堇荁(huán):均为堇菜类,古人作调味品。⑦ 嗛嗛(xián):微小的样子。⑧葅(zū):同“菹”,腌菜。⑨ 嗿(tǎn):众人的饮食声。⑩歠(chuò):羹汤。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有可治民者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B . 其天良,我乃治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C . 吾以一心诊百物之宜宜乎众矣(《爱莲说》)

D . 且味固不在大小华啬间也子固非鱼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雀立不转目釜中瞠也呼张噏之寂如无闻

(3)小传讲求记述简略,但人物形象鲜明,文中在刻画厨者王小余这一人物时使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评析。

A.既得,泔之,奥之,脱之,作之。

B.客嘈嘈然,属餍而舞,欲吞其器者屡矣。

(4)本文除体现王小余技艺外,更将王小余的烹饪心得上升到“有可治民者焉,有可治文者焉” 的高度,结合文本谈谈文末“为之传以永其人”的用意。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共4题;共23分)

1-1、

2-1、

3-1、

4-1、

4-2、

4-3、

二、课内阅读 (共1题;共12分)

5-1、

5-2、

5-3、

三、课外阅读 (共1题;共17分)

6-1、

6-2、

6-3、

6-4、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

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父命.之 (3)以顺为正.者 (4)富贵不能淫. 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 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 1.(1)真正,确实。(2)教导、训诲。(3)准则,标准。(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即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着智慧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近孟子,共同学习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2.理解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文章,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熟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确:作者以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开篇,然后批驳了此观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再读文章,解决以下问题。 ①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②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毫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内心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③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能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3.总结全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完成下面的阅读练习。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

北京市东城区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测试

北京市东城区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测试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 (共4题;共23分) 1. (3分)加线字注音 相称________ 消耗________ 蜷伏________ 2. (3分)(2016·夷陵模拟) 根据下面的对话,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字。 ①课看台上,两个素不相识的球迷争了起来。 A:“甲队准赢。说错了,就把我姓倒写! B:“甲队准输。否则,把我的姓横写!” A:“你贵姓?” B:“姓________ ,你呢?” A:“姓________” 其实A的姓倒写,B的姓横写,他们的姓都不会改变,猜猜A、B两人分别姓什么。 ②“会”字新解 儿子:“爸爸,简化字的‘会’字怎么写?” 父亲:“人字下面一个云字。” 儿子:“为什么?” 父亲:“开会的时候,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说,这叫________。” 请在横线上填上一个恰当的成语。 3. (2分)《高原,我的中国色》作者________,当代作家,河南杞县人。著有中篇小说《雷,在峡谷中回响》、《远天的风》、《大冰河》、《灵旗》,长篇报告文学________等。 4. (15分)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第Ⅰ卷文言文) (2)一狼洞其中,意将邃入以攻其后也。(《狼》)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杞人忧天》) 二、课内阅读 (共1题;共12分) 5. (12分) (2020九上·三水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① ,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②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③?”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④。”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旨:意思。②曳著:拉到。③胡为乎泥中:为什么在泥水中。语见《诗经·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④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要去诉说心中的怨苦,正遇到他大发雷霆。语见《诗经·柏

2017-2018八上教案《孟子-富贵不能淫》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 2017.12.5初二(5)公开课赵令福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3、学习文章的说理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说理风格。 2、通过点拨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的思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 难点:学习文章的各种说理方法。明白“大丈夫”的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语有云: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既:已经。驷马: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由四匹披甲的马所驾的战车)。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骏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大丈夫能屈能伸(大丈夫能屈能伸是一句经典名句,指人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大干一番。) 那究竟“何谓大丈夫?”,两千多年前孟子对此做过精辟的阐述,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孟子去了解他笔下的大丈夫。 二、解题 本文选自《孟子译注》,出自《滕文公下》,题目是编者加的,源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的“富贵不能淫”意思是富贵不能使他(指代大丈夫)迷惑。 三、走近孟子 孟子,名轲,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人称“亚圣”。主张“仁政”、“王道”、“民贵君轻”等。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与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了解孟子思想: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诸候国纷争不断,群雄逐鹿。 统治者过着“庖有肥肉,厩有肥马”;的生活;而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凶年饥岁,更免不了要饿死)。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力图达到“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四、朗读全文,注意语音与停顿 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五、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同桌可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孟子二章》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三、研读课文: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孟子认为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用原文回答) 3.谈谈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4. 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5. 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6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全班交流。 教师选点精 讲,进行学法 指导。 学习古人说 理论证的方 法,品味对 比、排比等修 辞的表达效 果。 四拓展延伸 1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2“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3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全班交流,加 深对课文的 理解。 理解孟子的 关于“大丈 夫”言论及政 治主张。 五、课堂总结 1.师生归纳,总结知识。 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教师点评,作 重点强调。 教师总结提 升。 梳理知识,强 调重点。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八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6论证方法归纳 类比论证: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 举例论证: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对比论证: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归纳推理论证: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 1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 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另 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 二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2课文第一段列举了古代六位名人成才的例子,你知道古今中外逆境成才的名人还有哪些吗?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全班交流,加 深对课文的 理解。 理解孟子 的人才观 及“生于忧 患而死于 安乐”的思 想。 五、课堂总结 1.师生归纳,总结知识。 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教师点评,作 重点强调。 教师总结提 升。 梳理知识, 强调重点。 教学后记:

《孟子二章》注释、选择、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选择题】【课内简答题】 (一)《富贵不能淫》习题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诚】 2、【大丈夫】 3、【天下熄】 4、【焉】 5、【丈夫之冠】 【冠】, 6、【父命之】【命】, 7、【戒】 8、【女家】【女】,9、【夫子】 10、【正】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 12、【与民由之】 【由】, 13、【独行其道】 14、【淫】 15、【移】 16、【屈】 二、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行天下之大道 A.父命之 B.妾妇之道也 C.与民由之 D.往送之门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父命之.鹏之.徙于南冥也 B.以.顺为正者不以.物喜 C.一怒而.诸侯惧窥镜而.自视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惧有伏焉. 3、选出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天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 4、选出与“帝感其诚”句式相同的一项()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C.戒之曰 D.征于色,发于声 5、下列选项中与贫贱不能移中的“移”用法不同的是() A.劳.其筋骨 B.忿.恚尉 C.闻.寡人之耳者 D.友人惭.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往之.女家何陋之.有 B.一怒而.诸侯惧而.形貌昳丽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二石兽并沉焉. D.不得志,独行其.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B.得志,与民由.之(由于) C.衡.于虑(梗塞,不顺) D.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 8、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行天下之.大道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汝心之.固 C.鸣之.,不能通其意 D.已而之.细柳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 第六单元 第21课 孟子二章 同步测试题 含答案

第六单元 21.孟子二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贫贱.()丈夫之冠.() 不能淫.()畎.亩()妾.妇之道() 傅说.()曾.益()法家拂.士() 胶鬲.()外患.()劳其筋.骨()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岂不诚.:(2)大丈夫 ...: (3)是焉.得:(4)夫命.之: (5)戒.之曰:(6)必敬必戒.: (7)女.家:(8)夫子 ..: (9)以顺为正.:(10)与民由.之: (11)不能淫.:(12)不能移.: (13)不能屈.:(14)发.于畎亩: (15)举.于版筑:(16)举于士.: (17)举于市.:(18)空乏 ..其身: (19)行拂乱 ..:(20)曾.益: (21)恒.过:(22)衡.于虑: (23)而后作.:(24)征.于色: (25)发.于声:(26)而后喻.: (27)法家 ..:(28)拂.士: (29)出.则无:(30)敌.国: 3.填空: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译注》。《孟子》作为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诸侯国的言行和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孟子(约前372-前289),名,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认为是学说的继承者,有“”之称。《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课内阅读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6.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7.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三、课外阅读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乙)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8. 解释加点的字 (1)病笃.(2)何以都.不闻消息 (3)缚者曷.为者也(4)叶徒.相似 9. 翻译下列句子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因恸绝良久。 10.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1)(甲)文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驳斥,使楚王陷于尴尬境地。从中你读出了晏子的什么特点? (2)(乙)文中“弦既不调”原因是什么?

语文《孟子二章》教案设计

《<孟子>二章》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4.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教学难点: 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五课时 教学过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过孔子的《论语》,和《论语》并列为四书的还有《孟子》、《大学》、《中庸》,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中的文章。 二、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与老子、孔子、墨子,并称中国四古董。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朗读: 1.听范读。 强调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翻译课文 1.结合注释,试译课文。 2.全班交流,扫除翻译难点。 参考: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周至七中语文组李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古汉语知识。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1)了解孟子和《孟子》;(2)查工具书扫清 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预习检查题及学习要点板书) 3、课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 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习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习惯来学文言文吗?(生:

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而我们就不行了,我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 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课件) 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 域yù舜shùn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百里奚xī 孙叔敖áo 法家拂士bì 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 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等。 4、看课件,讨论完成以下作业。 (1) 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亲戚畔之() 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利() 发家拂士() (2)结合语境解释加线的词。 ①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 ②七里之()郭多助之()至委而去之() ③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斯是()陋室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 ⑤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⑥管夷吾举于士()法家拂士() ⑦环而()攻之而()不胜发于声,而()后喻 ⑧国恒亡()亡()羊补牢今亡()亦死(3)填空。 ①孟子,名,是继孔子之后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他在政治上主张行“”,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千百年来都很受人民的欢迎。 ②《孟子》是记录孟子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三、小结学生在预习中的得失(据实而论),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分小组去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学生边译文边思考: 1、两篇文章各写的是什么内容? 2、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各有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完成 第二课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孟子二章 同步训练(有答案)

《<孟子>二章》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丈夫之冠.() 妾.妇()富贵不能淫.() 畎.亩()胶鬲.() 傅说.()百里奚.() 曾.益()法家拂.士()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岂不诚.大丈夫() (2)天下熄.()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4)父命.之() (5)戒.之() (6)女.家() (7)以顺为正.者() (8)与民由.之() (9)发.于畎亩() (10)空乏 ..其身() (11)行拂乱 ..其所为() (12)曾.益() (13)衡.于虑() (14)出.则无敌国外患()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7月7日以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已连续6天不断出现高温(35℃以上)天气。(删去“不断”) B.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贾利民就投身于中国高铁的科研创新工作,见证了中国高铁发展及孕育的全过程。(将“发展”和“孕育”对调) C.宋金时期,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三国人物和故事也是戏曲中普遍受到欢迎的题材之一。(将“也”改为“都”) D.升学压力透过高中、初中、小学直抵幼儿园,一些上海的地区,小朋友为了升入理想中的小学,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应试训练。(“应试”改为“考试”) 4.根据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人活于世上总要有些信仰,为了心中的道义,有人像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常识填空。 这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____》,孟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___________家。 课内精读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球溪高级中学陈丽 教学目的: 1、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2、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3、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苦难造就人才。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方法有的以武治为主,有的以文治见长,但其效果却截然不同。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民心所向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二、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三、初读理解 1、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再由教者范读课文。 2、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疏通文句。 3、教师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4、串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5、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孟子二章》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孟子二章》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4.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教学难点: 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五课时

教学过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过孔子的《论语》,和《论语》并列为四书的还有《孟子》、《大学》、《中庸》,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中的文章。 二、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与老子、孔子、墨子,并称中国四古董。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朗读: 1.听范读。 强调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自由朗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1《孟子二章》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1《孟子二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A.温故而知新B.任重而道远 C.学而不思则罔D.择其善者而从之 2 .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怅恨久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鹏之徙于南冥也(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 B.佣者笑而应曰(连词,表修饰) 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转折) C.扶苏以数谏故(介词,因为) 醒能述以文者(介词,用来)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跟) 士卒多为用者(介词,为了) 二、文言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古汉语知识。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1)了解孟子和《孟子》;(2)查工具书扫清 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预习检查题及学习要点板书) 3、课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 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习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习惯来学文言文吗?(生: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而我们就不行了,我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为了帮助

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 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课件) 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 域yù舜shùn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百里奚xī 孙叔敖áo 法家拂士bì 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 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等。 4、看课件,讨论完成以下作业。 (1) 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亲戚畔之() 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利()发家拂士() (2)结合语境解释加线的词。 ①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 ②七里之()郭多助之()至委而去之() ③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斯是()陋室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 ⑤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⑥管夷吾举于士()法家拂士() ⑦环而()攻之而()不胜发于声,而()后喻 ⑧国恒亡()亡()羊补牢今亡()亦死(3)填空。 ①孟子,名,是继孔子之后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他在政治上主张行“”,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千百年来都很受人民的欢迎。 ②《孟子》是记录孟子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三、小结学生在预习中的得失(据实而论),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分小组去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学生边译文边思考: 1、两篇文章各写的是什么内容? 2、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各有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完成 第二节 教学内容 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入

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 教案

21 《孟子》二章教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运用,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正确认识“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朗诵法、讲授法、练习法、探究学习法。 课件。 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称为“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女.家(rǔ) 富贵不能淫.(yín) 3.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命】教导、训诲。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夫子】文中指丈夫。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由】遵循。 【女家】文中指夫家。女,同“汝”,你。【淫】惑乱,迷惑。 【正】准则,标准。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移】改变,动摇。文中是使动用法。 【屈】屈服。文中是使动用法。 4.一词多义

5.古今异义 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命运) 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 6.词类活用 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7.通假字 女.家(同“汝”,你)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交流点拨】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交流点拨】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交流点拨】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交流点拨】(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交流点拨】金钱地位不能使我迷惑,贫苦穷困不能使我改变志向,权势武力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熟读课文,思考: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交流点拨】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谈不上是大丈夫。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2.再读课文,进一步思考:怎样做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呢? 【交流点拨】“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这样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1 《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优质课教案_4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准确的语气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节奏。 2.把握文章观点和论述思路,反复诵读,力求熟读成诵。 3. 理解“大丈夫”的标准。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语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到底哪样的人是大丈夫呢?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孟子也谈了自己的观点。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的看法。我们一起进入到21课《孟子二章》的学习。 过渡:学习本文之前首先要明确今天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板书课题 过渡:“知人论世”是阅读古代作品的重要方法,而这一主张就是孟子提出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也?”因此,学习本文,我们首先要了解孟子的生平和基本观念。同学们已经预习了作者及时代背景,请一位同学帮我们介绍一下作者。(其他同学补充)二、介绍孟子相关常识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义、礼、智”,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时代:战国时期,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有苏秦、张仪、公孙衍。 过渡:了解了作者及所处的时代和他的基本观点,我们进入文本的学习,学习文言文要反复朗读,第一遍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读顺。 三、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读顺 “诚”“焉” 评价:通过纠正,现在大家已经读得很好了。 过渡:熟读文言文,有助于我们读懂文意,请同学再读文章,疏通文意。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代表展示。(形式:以学生为主解答,老师适时更正)

孟子二章 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 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继孔子之后,集儒家之大成者当属孟子,他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孟子(372—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仁政”以统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候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孟子的著作都存在《孟子》中,他长于辞言,其文气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很有影响。 二、领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串讲课文通假字畔——叛 五、本文中心意思

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仁政的重要性。 六、课文简析 第一部分(开头两句)提出全篇的论点。“人和”是夺取战争胜利的最重要条件;“天时”“地利”“人和”是孟子战争胜负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的概括。他根据当时大量的战争现象,对三者在决定战争胜负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分析,得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正确判断。这两句的意思是递进的,表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中一个比一个重要,这就有力地突出了“人和”这一主旨。 第二部分(2、3段)具体论证“人和”在战争中决定性作用。可分两层:第一层(2)以设举对一小城“环而攻之”而不胜为论据,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守城一方的防卫条件很差;“环而攻之”是说进攻者来势很凶,且围攻了相当的时日“必有得天时者矣”,但最后竟未攻下,说明“天时”与“地利”的比较,“地利”更为重要。第二层(3):用虽有高城深池的“地利”条件却“委而去之”作论据,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文中连用了四个“……非不”双重否定句,强调了防御一方具有城高池深等优越的地

2019-2020年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训练:第21课《孟子二章》D卷

2019-2020年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训练:第21课《孟子二章》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 分) A.频繁的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已经威胁到全人类的发展。 B.金秋季节本应秋高气爽,如今却被雾霾唱了主角。专家称,除了天气原因,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是雾霾天气频发的首要原因。 C.每到酷暑时节,学校都要发出不要到陌生水域游泳,更不要独自一人下水游泳。 D.这篇文章不仅对问题分析入木三分,而且语言流畅自然。 二、字词书写 2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唐朝诗人来说,lǚ 行是一种时尚。他们喜欢骑着一头毛驴,走走停停,看天地也看山水,看生活也看自己。他们行走在广阔的时空里,观察草长.莺飞,欣赏土肥地美。每一个春雨过后的清晨,每一次yì站古道的启程,每一段重逢的喜悦与离别的酸楚,都深深地刻印在唐朝诗人的诗行中,给人们呈①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1)加点字“长”在文中的正确读音是(____)。 A.cháng B.zhǎng (2)填入文中①处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 A.现B.献 (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lǚ________行yì________站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________) (2)亭亭净植(________) (3)花之君子者(________) (4)陶后鲜有闻(________) 4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5 .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苔痕上阶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