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论文

经典诵读论文
经典诵读论文

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论文摘要】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水平的有力举措,是宣传和贯彻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扩大语言文字工作社会知晓度的有益尝试。本文从“诵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启迪心智,充实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厚积薄发,为中学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无心插柳,墙内开花墙外香”、“教学相长,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等五个方面论述了诵读经典诗文的有益之处。“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精神乐园,引领学生诵读经典更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诵读,引领着学生们走进积淀着五千年民族精神的中华文化,让他们在成长的旅程中“以千年文化为伴、与中华经典同行”。

【关键词】

诵读经典少年君子启迪心智激发潜能学习文言文学习型家庭优化技能

【正文】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语言文字既是人类文明、文化的载体,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灿若星河,它凝聚了前贤的大彻大悟,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龙的传人,正是有了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像丝雨一样默默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真正做到了“进人耳,入人心”。时刻指导着我们的言行与思想,它在微笑地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少年君子。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水平的有力举措,是宣传和贯彻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扩大语言文字工作社会知晓度的有益尝试。

自从接触经典诵读以来,我校师生甚至家长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说开展经典诵读带给我们的喜悦:

一、诵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我们中华文化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忠恕之道;有“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有“自强不息”,“厚得载物”的个人与社会的健康互动之道;还有“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业尊生、与时俱进之道。这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社会实践证明,经得起时间考验而对品德教育起到深远意义的,就是传统价值教育。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仁”、“孝”、“家庭和谐”等传统价值观远播欧美,发扬光大。甚至在新加坡的教材中还编进了100多个中国儒家和东方传统价值观的故事和典故。因此,无论从历史的责任感还是从时代的需要出发,通过倡导小学生诵读千古美文,引领孩子们争做少年君子,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成了我们必然的选择。

二、启迪心智,充实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

熟读并且背诵经典,其核心是要增加小学生的原始积累。比较建国以来出台的多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新课标》是最为重视积累的一份。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13岁前后,人的记忆力即可达到顶点。一旦错过了,就不能形成知识、情感与经验的丰厚积累,那将会给他的一生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积累多了,将来理解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许多原来理

解不深的东西自然能做到“无师自通”。对此,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同志曾讲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小时候读书、背书,犹如在天空布云彩,云彩积厚了,自然就会落雨。

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读得多、背得多,文化底蕴自然就能厚实。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是激发潜能、学习语言、增强人文底蕴、开启智慧的重要途径,同时又能培养孩子的高尚的情操和人文关怀,由此可以使孩子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坚定。

三、厚积薄发,为中学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小学生的记忆力正处于训练、养成阶段,最合适“熟读”成诵。日积月累,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而文言与白话,是母子关系,根叶关系,源流关系。白话绝大部分来源于文言,大部分双音节词是文言的附缀、演绎而来;绝大部分鲜活的成语,源自文言典故。不少中学老师认为许多老一辈的人之所以能够对文言等有一种驾轻就熟的感觉,是得益于他们小时候读私塾的那几年。培养语感,小学是关键;诵读经典,当从娃娃抓起。

四、无心插柳,墙内开花墙外香。

经典诵读,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与参与,他们和孩子一起诵读,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更多地是心灵的交流。这种跨越台阶的沟通,是构建学习型家庭的良好开端。记得一位家长曾经说过:“我们也要和儿女们一起诵读经典,不然该如何在儿女们面前立足,怎么样去教育他们呢?通过和他们一起诵读经典,既可以提高自己,又可以打开孩子们的心灵之窗,何乐而不为。”

父母子女一起诵读经典,更能增进亲子感情,是最好的亲子活动。一些专家学者还从理论的角度证明,在儿童阶段提倡读诵经典,是一个出力少、见效快、后劲足的教育方法:

出力少——每天只需诵读20-30分钟即可,不用特意抽出大量时间来背诵,不需要多加解释,不增加家长负担。

见效快——学生诵读2-3个月后就可发生明显改变。

后劲足——在学生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其记忆力会达到较高的顶峰。而且记下的东西包含了大量优秀的中外经典文化知识,个人一辈子也受用不尽,解读不完。当孩子把这些记到脑子里,就自然激发了他们的理解力和创造力,这是永不枯竭的源泉!

五、教学相长,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国学经典教学中,免不了与学生一起谈古论今、激扬文字,要想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教师的身体力行是不行的。共同诵读经典是一个品味人生,修身养性的美妙时刻。“其身正,不令而行”,学生看到老师如此乐学,怎能不提起诵读兴趣呢?

经典诵读,还有助于我们优化技能,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做一名纯粹的教师。技能的优化,需要坚守与超越。坚守是优化的前提,没有成功经验的坚守,优化就失去了基础,而超越则是优化的本质。“人的发育史就是阅读史”,这项学生活动的开展,需要“平等中的首席”领读,需要全校氛围的熏陶。在必要的时候,把阅读上升为诵读内心体验外化为外部情感,进而可以通过你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高回低转,变成一声声动人的船歌,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引人入胜,你的诵读技能就在此时被不断超越。

总之,作为肩负着开拓创新责任的新时期儿童,他们在学习现代知识的同时,同样应该站在五千年中华文化这个历史巨人的肩上,静下心来诵读、品味经典诗文。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经典古诗文,可以培养读书兴趣,变化身心气质,使人心地向善,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使其社会关系和艺术修养得以提高;可以启悟生命智能,开拓人生境界。

“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自从学习了经典之后,全校师生便有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经历,更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长期诵读经典诗文,一生与经典同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同杜甫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携文天祥《过零丁洋》,陪王之涣《登鹳雀楼》,与张岱《湖心亭看雪》,邀王勃诵《滕王阁序》,到杜牧的《题乌江亭》小憩,和李煜的《虞美人》同悲喜。读《论语》、《三字经》,学《弟子规》、《千字文》,到四大名著中畅游,到四书五经中去感悟人生。与经典为伍,与经典同行,一生一世,代代相传,得到的必将是新课改下“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葱葱郁郁的喜人景象。

“以千年文化为伴、与中华经典同行”。作为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身体力行,不断探索,让经典渗融于学生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参考文献】

1、《浅说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性》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诵读千古美文、滋养一代新人》

3、《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经典诵读论文

亲近圣贤,与经典同行 范继薇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忘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今天我们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怀着一起和孩子们学习成长的心情,开始了引导孩子们去亲近圣贤,阅读经典,只愿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能让孩子们从基础教育的起步阶段就能亲近经典,诵读经典,并给孩子们一个机会,让他们拥有一些一辈子都有用,一辈子都忘不掉东西,能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中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找到自己文化的根基,拥有自己独特的人文情怀。 我们课题组教师互相学习,互通有无,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孩子们在诵读活动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了许多经典文化的精髓,领略了《弟子规》《唐诗》《宋词》《朱子家训增广贤文》等经典诗文的独特魅力,培养了良好的诵读习惯和人文素养。同时老师们也在这个过程中也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拥有了别样的人文情怀。 诵读活动使我深刻体会到:抓好古诗文诵读活动领导重视是前提,老师参与是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家长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体验到我们文化的魅力。“读经典,学做人”这是一项功在当今而利于千秋的活动,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绝非一

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情。如果带着功利心去进行操作,其结果可能把学生引向功利主义,而阻碍他们素养”的真正提高。所以,在此我们不敢轻言成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通过激励学生兴味盎然地诵读, 使学生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从而提高诵读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对重点字词句及艺术空白给予巧妙点拨。古诗文语言精警含蓄、意趣无穷、跳跃灵动,常给人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之感。为了使学生在诵读积累过程中能够感受尽可能丰富的“诗美”, 受到更多的“熏陶渐染”,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巧妙点拨。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在开展诵读经典诗文的活动过程中,我牢牢把握“去粗取精,精选精读”等原则,积极探索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教学模式,寻找更适合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古诗词的途径,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达到开发少儿的记忆力和智力、提高“双文素养”的目的。 学生毕竟处于一个身心发展的上升时期,心智还不完全健全,理解能力有限,对于经典诗文深奥的道理,凝练的语言理解与把握起来必然困难。作为教师可以根据脚手架原理,在学生够得着的范围内进行一定的讲解,但绝不可繁难,也不要求必须接受,重在培养和形成学生对民族语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民族文化与精神内化到学生的潜意识层面,注重经典诵读的长远效应;经典诵读,并不

经典诵读论文

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论文摘要】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水平的有力举措,是宣传和贯彻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扩大语言文字工作社会知晓度的有益尝试。本文从“诵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启迪心智,充实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厚积薄发,为中学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无心插柳,墙内开花墙外香”、“教学相长,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等五个方面论述了诵读经典诗文的有益之处。“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精神乐园,引领学生诵读经典更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诵读,引领着学生们走进积淀着五千年民族精神的中华文化,让他们在成长的旅程中“以千年文化为伴、与中华经典同行”。 【关键词】 诵读经典少年君子启迪心智激发潜能学习文言文学习型家庭优化技能

【正文】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语言文字既是人类文明、文化的载体,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灿若星河,它凝聚了前贤的大彻大悟,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龙的传人,正是有了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像丝雨一样默默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真正做到了“进人耳,入人心”。时刻指导着我们的言行与思想,它在微笑地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少年君子。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水平的有力举措,是宣传和贯彻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扩大语言文字工作社会知晓度的有益尝试。 自从接触经典诵读以来,我校师生甚至家长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说开展经典诵读带给我们的喜悦: 一、诵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我们中华文化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忠恕之道;有“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有“自强不息”,“厚得载物”的个人与社会的健康互动之道;还有“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业尊生、与时俱进之道。这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社会实践证明,经得起时间考验而对品德教育起到深远意义的,就是传统价值教育。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仁”、“孝”、“家庭和谐”等传统价值观远播欧美,发扬光大。甚至在新加坡的教材中还编进了100多个中国儒家和东方传统价值观的故事和典故。因此,无论从历史的责任感还是从时代的需要出发,通过倡导小学生诵读千古美文,引领孩子们争做少年君子,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成了我们必然的选择。 二、启迪心智,充实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 熟读并且背诵经典,其核心是要增加小学生的原始积累。比较建国以来出台的多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新课标》是最为重视积累的一份。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13岁前后,人的记忆力即可达到顶点。一旦错过了,就不能形成知识、情感与经验的丰厚积累,那将会给他的一生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积累多了,将来理解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许多原来理

创设经典诵读氛围 提升书香校园品位(论文)

创设经典诵读氛围提升书香校园品位 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小学 摘要:我国的传统教育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一间学校的校园文化如何定位,这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形象,更关系到学校的品位和魅力。而学生阅读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周围的环境。全方位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创造“人人是教师,处处皆课堂”的诵读环境,让学生在书海的浸润中不断进步。创设书香校园,品味翰墨馨香。“书声朗朗,文墨溢香”是校园文化品位的写照。 关键词:创设诵读氛围品位浸润 晋·傅玄《太子少傅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三字经》:“孟母三徙,择邻而居。”所有这些无不说明了我国的传统教育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娱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美丽的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乐园,是陶冶学生情操的理想课堂,是学生和家长放飞希望的神圣殿堂。一间学校的校园文化如何定位,这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形象,更关系到学校的品位和魅力。 而学生阅读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周围的环境。因此,要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必须要改变阅读环境。我校提出“创设书香校园,打造书香家庭”、“让书香像空气一样弥漫,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由”的口号,全方位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创造“人人是教师,处处皆课堂”的诵读环境,让学生在书海的浸润中不断进步。创设书香校园,品味翰墨馨香。“书声朗朗,文墨溢香”是校园文化品位的写照。 一、优化校园环境,创设经典氛围。 我校立意在幽雅的校园自然环境中用文化点缀诗情,用经典诉说深沉,努力为孩子创设浓郁的书香环境,打造书香校园。为配合经典诵读实验,学校着力打造充满人文气息的书香校园,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我们精心布置校园的环境,通过书香走廊、课室文化、班级名片、诗文展板等形式,让校园每一片风景,每一个角落、每一幅图画,都点缀着人文景观,弥漫着浓郁的书香。使学生走进校

小学生经典诵读论文

腹有诗书气自华 ——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教学 天字地完小蒋海云 经典诗文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吟诵经典,启迪 心智,清静灵魂,感悟人生。特别是在小学启蒙教育过程中经典诗文 的阅读、诵读等训练,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 记能力和文化素养,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裨益。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从小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丰富语言积累,培育文化底蕴。下面浅谈一下我在经典诵读教学方面的一些想法: 一、营造书香氛围 (一)书香校园.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某种环境,周围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人的感 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昔孟母,择邻处。”孟母的故事就说明了环境的重要。营造校园环境,打造儒雅书香环境,“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我校在校园里、教室里张贴诗人画像,名诗名句,并定时更换;将《论语》、《弟子规》、《唐诗宋词》作为校园文化墙的重要内容。 今年,我校还专门结合零陵古城建设,在校园墙壁上创设了关于零陵古诗的主题板块。学校选择了永州八景、永州八记来布置橱窗, 并配上相应的图片。学生们在欣赏着美丽的图片的时候,不自觉地就吟咏起文章、诗句来。这样的校园,一砖一瓦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

涵,一草一木都充满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经典文化的诵读也成为一种随时皆可行的事情,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书香班级。 学生来到学校,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度过。所以,我们要让班级的 墙壁也充满书香,让诗意盎然的班级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我校各班建设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角”“经典诵读乐园”;墙上开辟读书专栏,如“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和经典牵手,与圣贤对话”、“小荷才露尖尖角”等,张贴学生作品;黑板两侧张贴古诗文名句,黑板上 有每日一诗。学生在班级抬头便见诗,置身于浓浓的古诗文气氛中, 走进古诗文提供的特定环境,学生容易在诗化的环境中受到感染,能自然而然地亲近经典。这时学生的行为也自然而然地受到文化的洗 礼,不文明的行为越来越少。 (三)书香家庭 学生的课外时间大部分在家庭中度过,家庭读书氛围对学生的诵读习 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学校非常重视家庭环境的熏陶,要 求家庭为了孩子读书做到“四个一”,即给孩子建一个藏书不少于30本书的家庭书架,给孩子一个独立的阅读空间,每一天与孩子共享不少于10分钟的诵读时光,每月陪孩子逛一次书店购书,使广大家长成 为诵读活动的倡导者、参与者和建设者,从而促进学生快乐阅读的深 入开展。制订亲子诵读计划,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古诗文,互相学 习和鼓励,每天要求学生把在学校背诵的一首古诗背给家长听,并要家长在家庭作业本上签字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家庭、社会都成为

经典诵读论文

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浅淡如何培养学生诵读经典诗文 科技的飞速发展,学生对新事物的了解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但快节奏的生活让孩子们内心多了一些浮躁,少了一份宁静。作为教师我们应帮助他们寻找一些缺失的东西, 培养他们拥有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我以为,诵读“经典诗文”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里,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典的古诗文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它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诵读它,可以增加智慧,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诵读它,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 而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语文,作为手执新教材的,站在时代讲台的语文老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我,在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时,我将“经典诗文”作为学生积累的重要内容。 一﹑加强自身阅读,培养学生兴趣 古诗文是很美的,它用极为有限的句子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可也正因为诗文具备的“凝炼”与“跳跃”的特点。学生学习它的兴趣并不浓厚,甚至有畏难情绪。许多老师也视其为难挑战的领域,

公开课时尽量避之。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我们老师如何在教学中做到“意趣”,我想首先自己要真诚地爱上经典诗文,闲暇时间广泛阅读,时常能在学生面前把“千古绝句”吟咏一番,你对古诗文的“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你的“润物细无声”地引导下,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爱”上它。为进一步让学生“乐学”,教师得借用课本中的诗文作为载体,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结合实际大胆创设情景,让“凝炼”的文字变得形象、鲜活起来,让学生将“跳跃”的字词,连成一幅美好的画面,让他们尽快走进诗文意境,再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意境中美美地读诗文,学生就能体会到诗文的美了。为进一步激趣,还可以让学生将“想﹑说﹑读﹑画”结合起来。长此以往下去,会看到学生精彩纷呈的想象,听到学生声情并茂的描述与朗读,学生就能在“意趣”中“乐学”了。 二﹑减轻学生负担,“诗文”成为作业 作为年幼的小学生来说,能让学生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记住经典诗文,全凭“自觉”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初入学时,我留的第一个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有一本古诗文书籍,当然低年级是拼音读物。我每天都会留一个“阅读作业”,要求学生每天借助拼音读通、读顺一首诗,有了“日”阅读作为基础,我又要求学生每周背一首诗。低年级时不必理解,记住就行。我们不要害怕学生遗忘,一点都不能打击学生的背诗积极性,当“昔日所读”重现时,他们会觉得有似曾相似之感,就不会畏难了。随着年级的升高,“背”的要求提高,要求学生了解诗的大意,并能默写诗文。如今学生就要进入五年级了,

经典诵读论文

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 【论文摘要】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水平的有力举措,是宣传和贯彻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扩大语言文字工作社会知晓度的有益尝试。本文从“诵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启迪心智,充实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厚积薄发,为中学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无心插柳,墙内开花墙外香”、“教学相长,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等五个方面论述了诵读经典诗文的有益之处。“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精神乐园,引领学生诵读经典更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诵读,引领着学生们走进积淀着五千年民族精神的中华文化,让他们在成长的旅程中“以千年文化为伴、与中华经典同行”。 【关键词】 诵读经典少年君子启迪心智激发潜能学习文言文学习型家庭 优化技能 【正文】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语言文字既是人类文明、文化的载体,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灿若星河,它凝聚了前贤的大彻大悟,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龙的传人,正是有了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像丝雨一样默默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真正做到了“进人耳,

入人心”。时刻指导着我们的言行与思想,它在微笑地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少年君子。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水平的有力举措,是宣传和贯彻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扩大语言文字工作社会知晓度的有益尝试。 自从接触经典诵读以来,我校师生甚至家长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说开展经典诵读带给我们的喜悦: 一、诵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我们中华文化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忠恕之道;有“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有“自强不息”,“厚得载物”的个人与社会的健康互动之道;还有“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业尊生、与时俱进之道。这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社会实践证明,经得起时间考验而对品德教育起到深远意义的,就是传统价值教育。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仁”、“孝”、“家庭和谐”等传统价值观远播欧美,发扬光大。甚至在新加坡的教材中还编进了100多个中国儒家和东方传统价值观的故事和典故。因此,无论从历史的责任感还是从时代的需要出发,通过倡导小学生诵读千古美文,引领孩子们争做少年君子,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成了我们必然的选择。 二、启迪心智,充实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 熟读并且背诵经典,其核心是要增加小学生的原始积累。比较建国以来出台的多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新课标》是最为重视积累的一份。

《小学生经典诵读》论文

《小学生经典诵读》论文 读经典学做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会做人,真正做到“进人耳,入人心”。 一、陶冶学生情操 中华古诗文记载着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荟集着儒、道墨等诸家的深刻思想,这些传诵千年,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精神,蕴涵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心理等文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利用诵读课的优势和学生对诵读课浓厚的兴趣,在诵读课中渗透思想品质的教育,使学生在了解和学习我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认识我们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树立远大理想,陶冶自已的情操,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如在学习李清照的《绝句》、贾岛的《剑客》后,学生在品味诗句韵律美的同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对作者博大的胸襟,咤吒风云的气概佩服不已。在浓郁的古诗词诵读气息中,激起学生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要像李清照、文天祥、谭嗣同一样做一个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个有作为的人。诵读课的艺术魅力,让学生深受感染、熏陶,有助于塑造学生高尚灵魂,犹如春雨般无声的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人民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发奋学习的推动力量。我们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就一定要跟先进的、卓越的比,比民族的志气和民族的自尊,因

大学生英语朗诵文章精选

高中英语美文朗诵 Look at us today! So many doors are open to us! I believe there have never been such abundant opportunities for self-development as we have today. The doors open to us also pose challenges. Each door is a test of our courage, ability and judgement, but with the support of my teachers, parents and friends, I believe I can meet the challenge head on. ---Excerpt from Hong Ye‘s speech (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第九届全军:洪晔,南京大学,2004年) The other night, as I saw the moon linger over the land and before it was sent into the invisible, my mind was filled with songs. I found myself humming softly, not to the music, but to something else, someplace else, a place remembered, a place untouched, a field of grass where no one seemed to have been except the deer. And all those unforgettable scenes strengthened the feeling that it‘s time for us to do something, for our own and our coming generation. ---Excerpt from Gu Qiubei‘s speech (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第八届冠军:顾秋蓓,上海外国语大学,2003年) Like many young people of my age in China, I want to see my country get prosperous and enjoy respect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But it seems to me that mere patriotism is not just enough. It is vitally important that we young people do more serious thinking and broaden our minds to bigger issues. ---Excerpt from Sun Ning‘s speech (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第七届冠军:孙宁,北京外国语大学,2002年) To us young people, challenge often emerges in the form of competition. In the next century, competition will not only come from other college graduates, but also from people of all ages, of all origins. With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we have to face growing-competition from the whole outside world. This is calling for a higher level of our personal development. ---Excerpt from Liu Xin‘s speech

在课堂中渗透经典诵读论文

【摘要】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吾在做,吾在坚持。在课堂上,我用多种形式指引孩子们诵读,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保持高昂的诵读兴趣,又在诵读中,孩子们自觉地去了解经典,在经典中收获。 【关键词】 诵读经典文化传承明理尊重谦让品德高尚 【目录】 开头 (2) 一、诵读经典的必要性 (3) 二、诵读经典,吾在做,吾在坚持 (5) 1、课前2分钟的齐声诵读 (5) 2、及时检查背诵,让背诵成为常规作业 (5) 3、举行书写经典的硬笔书法比赛 (5) 4、举行多种形式的诵读比赛 (6) 三、经典诵读的教后收获 (7) 1、学生心境认识的变化 (7) 2、学生言行举止的变化 (8) 3、学生成绩在不断提高 (9) 四、经典诵读在延续 (9) 开头 去年11月,在参加省骨干教师跟岗培训时,遇到了一个好导师——**校长,她很重视经典的传承,她说:“诵读经典,就是每天与圣人对话。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东西,我们不能丢掉,像《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治家格言》《增广贤文》《千家诗》《幼学琼林》《笠翁对韵》《龙文鞭影》等蒙学,《论语》《老子》等四书五经之类,都应该让孩子们去读,去背,利用测试、考试、多种形式的比赛来培养孩子诵读的热情,使学生从小就懂得自律,慎独。”是的,浩瀚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经典著作凝缩着中华文化之精髓,其思想智慧成为了传之千古的结晶。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灿烂遗产,也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道家、法家、墨家等多个思想流派,内涵丰富,广博精微。北大教授季羡林说:西方文明辉煌了二、三百年,这是三十年河西,下一个将是三十年河东,这个世界急需东方文化的纠正,否则,世界前途危机重重。他曾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发言:“只有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可以拯救世界。[3]”虽然本人认为季老说的这句话有点过于夸大我们文化的作用,但我十分认同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之基,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的立身处世之本,是华夏儿女世世代代饮之不竭、无可替代的甘泉。我们在文明中,轻易地遗弃了自己的瑰宝——国学经典。传统被我们远远地抛向了身后。我们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对于国学的普及几近空缺。以致使我们的新一代虽然具有一定的学识,但对民族文化缺少真正的感悟,也缺少一种文化的气质[3]。国学经典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的内部情感、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实践的智慧结晶,它所蕴涵的“仁、义、礼、智、信”,能让人以健康的心态来适应社会变迁中的不确定因素,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气与豪迈更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1]。 读国学经典,如徜徉于经典的字里行间,仿佛在聆听先哲圣贤们的谆谆教导,他们的知识、文化乃至思想,历经千年而不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对小学生而言,诵读国学经典,既能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之根、把握中华文化命脉的有效途径,也能使他们树立民族自信心、提高人文素养,在文化冲击和碰撞中得以创新性的发展[1]。

小学生经典诵读现状分析

小学生经典诵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临朐东城街道营子小学相玉红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家长经典诵读的意识都比较淡漠,认为只要读好课内学习的书籍就行了,课外书属“闲书”,多读影响学习。培养农村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终身受益的阅读技能已经是迫在眉睫,因此,我校确立了“小学生经典诵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这一课题。 二、项目研究的内容: (一)小学生语文经典诵读的现状研究。 1、小学经典诵读现状 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小学生都喜欢课外书,但主动阅读经典诵读的却很少。每周两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已经算较多的,并且这些经典读物大多是与语文教材相配套的《自读课本》或父母选定的作文指导之类的书,且读得囫囵吞枣。没有人作读书笔记。而书的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小学生课外读物的出错率较高。这些必然导致小学生知识面狭窄,书的质量不高,使学生收获较少,学生自身素质不利提高,学习或阅读的兴趣下降,最终导致无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严重点会误人子弟。 2、小学经典诵读现状原因分析 (1)家庭原因 在农村的家庭里,家长对看课外书不重视,他们的观念是读好老师发的书,而且自己也没有阅读的习惯,不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要求学生在家中进行经典诵读就根本收不到预期的效果。(2)学校原因 虽说现在已经使用《新课程标准》,可大部分的老师还是拿着教本,鼓励学生去读课外书的不多。并且在应试教育的推动下,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仅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准,这使得学生的经典诵读得不到重视和有效地开展。 (3)学生的原因 应试教育下学生不堪重负,无时读经典书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同时,在各种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书与电视、电影、电脑和游戏机相比较缺乏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这使得学生即使有了空闲时间也仅是沉迷于电视、电子游戏。

国学经典诵读 论文

浅谈小学古诗的美感教学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众口传诵,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瑰宝。新《课标》对小学生应能背诵古代优秀诗文作了明确规定,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对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灿烂文化,品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几年来,我校将《古诗词诵读与欣赏》列为校本课程,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古诗词诵读活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语言十分简洁、精美,这也是古诗最大的特点之一。诗句合辙押韵,字数、句数整齐、均衡;字词的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古诗的这种独特的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让人自然而然产生乐感,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以及古诗语言的精练美、凝练美。因此,我针对“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的美感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重视朗读,在朗读中口味古诗的语言美和内涵美 宋代方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也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是最能表现语言美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提高古诗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以,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 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连贯,读流利。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扫清语音上的障碍,特别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读音,如《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àn”,而不读“见”的本音。然后进入熟读阶段,指导学生多读,关键的地方要反复地读。 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其内涵美,边朗读边理解;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地自由读。配备多媒体教学,效果更好。在教学《枫桥夜泊》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诗的强烈愿望。教学古诗时我又给学生播放枫桥边的古景,配上音乐,那古朴优美的建筑,加上老师舒缓的语言介绍,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我又让学生闭上眼睛,给出他们播放寒山寺的钟声,学生完全融入到了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中。

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中华经典诵读结题报告 关于《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双文”素养》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承人类文化的最主要载体就是经典作品。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曾经说过: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精神原创性、源泉性的东西,它们都应该进入国民教育,比如英国人都要读莎士比亚。中国也有这样的精神遗产,比如《论语》和《庄子》,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民族思想情感的源头构成;比如唐诗,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其次,从民族精神的传承来看,经典诵读是至关重要的通道。一个民族的精神痕迹都珍藏在它的民族语言里,而经典作品就仿佛一条条珍贵的深深的痕迹,它烙在每一代人的心里,见证了民族灵魂的薪火相传。 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把语文素养和人文内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要充分体现、落实这一目标,诵读经典无疑是最现实的选择。由此可以看出教学与经典古诗文诵读进行有机的融合,已成为必然。鉴于以上认识,我们试图通过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

式,使之不断向诵读实效性方向发展。在诵读的应用特别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上进行有益地研究与探索,真正让诵读活动成为学生汲取知识、提高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开展把语文和音乐学科的整合,《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双文”素养》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研究的主要内容,即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创新环境,营造经典诵读的良好氛围的研究。环境建设能为学生学习经典创设浓浓的氛围,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经典诗文及佳作佳句。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自由诵读,并印刻脑海。 (2)布臵作业,巩固古诗诵读积累感悟与运用的研究。练习的目的是提高学习经典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积极的积累,更深刻地感悟,更灵活的运用,在积累、感悟与运用的过程中感受经典诵读的无穷魅力。 (3)补充资源,拓展学生经典诵读视野的研究。在学生读完某一经典后,可以经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生学习了《早春》这首诗后,然后搜索与春有关的相关诗文,看看他们是从哪个角度定春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经典,探索经典的兴趣。 (4)善于评价,激发学生经典诵读学习热情的研究。

经典诵读论文1

经典诵读论文 ——诵读经典是语文教学的好途径诵读中华经典,传承神州文明,这是对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更是对古国文明的发扬光大,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是大有裨益。 所谓“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历代散文等重要著作。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在人生记忆中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 汉代扬雄在《答桓谭论赋书》中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唐代诗人杜甫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千古名言。清代唐彪则在《读书作文谱》中对语文能力的形成规律作了具体的总结:“阅者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诵读经典,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诵读经典,不失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好途径。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在教学中以经典美文诵读作为研究的突破口,破解了当今学生“读书苦,苦读书”的现状,走

出了一条快乐阅读之路。 一、诵读经典的意义: 1.造成气氛,激发兴趣 课前10分钟,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读经,甚至把读经作为班级整理集合的一种信号,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的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 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念中国诗词,能让学生感受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这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好文章诵读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在写作教学中也可提供有关诗词为写作引用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目的。 3.陶冶情操,端正品行 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如我们让学生吟咏背诵的《三字经》、《论语》,趁学生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以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要将随伴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如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而长期的诵读薰习,可养成他阅读古文的能力,那么,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将任其悠游探取,必可陶冶他的性灵,开阔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

小学语文论文:谈立足经典诵读 提升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 ——谈立足经典诵读提升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 【内容摘要】 本文针对当前低年级孩子想象力缺失、表达能力匮乏等问题,提出我的一点做法,即组织学生开展《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经典读物的诵读活动,提升其语文素养。文章从探讨低年级学生诵读经典读本的价值入手,相关教学措施包括:激发学生兴趣,熟读成诵;精心组织教学,拓展理解;调控教学时间,化整为零;搭建展示平台,升华情感;实现家校互通,强强联手。 【关键词】 经典诵读、语文素养、激发兴趣、升华情感 教学片段: 小动物们齐诵:(快板)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蜜蜂:真好听,真好听,快快说,这是啥意思? 小动物们齐说:啊,连这个都不知道呀,让小黄鹂告诉你们吧。 小黄鹂:这是《弟子规》的总序,告诉我们: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和别人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其次如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学习。 蜜蜂:原来是这样啊,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爱爸爸妈妈呢? 小黄鹂:还是让《弟子规》来告诉你吧。 小动物分诵:(学生轮背) 第一组学生: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便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蜜蜂:那么,谁做的最好啊? 小动物们齐说:在爱爸爸妈妈上,小乌鸦是我们的表率。 蜜蜂:那就请它来说说自己的故事吧! 故事《小乌鸦爱妈妈》 歌舞《小乌鸦爱妈妈》

以上便是我上的一节二年级的班队课《我与弟子规同行》的一个小片段。孩子们趣味十足的表演,惟妙惟肖的神态,俨然一派学识渊博的小学究。 然而就在去年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我还一度曾经陷入过困惑之中,从开学初的简短交流到口语交际课的伊始,这班孩子表达能力不强,乖而有余,灵气不足的弱点便暴露无疑。通过家访等途径的了解,也不难发现家庭学前教育氛围普遍淡薄,加之孩子缺少实践的机会,视野较窄,缺乏语言积累是导致他们表达能力匮乏,想象力缺失的重要原因。而综观新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素养犹如一棵大树,大量的积累才是这棵大树的根,“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只有具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丰厚的底蕴,才能真正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而积累,仅仅靠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经典读物的诵读活动。 一.幽幽古韵若仙境——探讨低年级学生诵读经典读本的价值 中华传统经典读物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它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就像一面面镜子,反映社会生活,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传统经典读物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动载体,继承并激活传统,促使学生从小打好语言文字功底,增强文化底蕴、提升语文素养。 其中,《三字经》是我国优秀的儿童启蒙读物,自宋代以来盛传不衰。鉴于它在我国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国际声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末又将其引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儿童推荐。“千古一奇书,袖里通鉴纲目”,纵观国学丰厚者,无一不是从记诵“三百千”开始的。 《弟子规》则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之一,为清代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作为童蒙养正的基础,《弟子规》是最好的选择。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对儿童言语行动提出要求,教以应该怎样待人处世,通常的核心思想是孝弟仁爱。若将其化解为自身的底气,不仅为语感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打好了做人的基础。正如《礼记学记》所言“师逸功倍,又从而庸之”。 二.浓浓情趣动心弦——课外诵读的相关措施及做法 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基本上都在七—八岁左右,这一年龄阶段正是儿童语言发展的第一

大学感恩的朗诵文章3篇

大学感恩的朗诵文章3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时光如流水,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活差不多一年了。在这两个学期中,我收获了很多,在收获的同时我也学会了感恩。感谢同学们平时的帮助,感谢老师平时对我的关怀,感谢学校,国家助学政策的帮助,感谢所有曾帮助我学习,关爱我成长的人。 总有一种真情能触动我们内心的脆弱,总有一种人格驱使我们不断的自我完善,总有一种感动能让我们泪流满面,那就是感恩。 有一种温暖,它可以将我们融的泪流满面,它叫感动。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用他们的经历甚至生命,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让感动舞出青春的温暖。国家的助学政策让我的学习和生活都得到了物质保障。感动了千千万万个渴望学到知识上的学生,让我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知恩图报,让我们懂得了自强不息,懂得了学会去帮助别人。同时也坚定了我们我们认真学习文化知识,成为有用人才,回报社会,回报祖国,用我们的热情和青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爱心的火炬传递下去。我们要铭记在心,我们感谢世间所有心怀善意的人们,怀着感恩的心,我们努力拼搏,自强不息,用自己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若如果没有国家的助学政策,没有关心我们的人,也许我们就不能安心学习,我们的大学生活也许是另一个样子,就像战乱时,没有国家的帮助,

很多人都上不起学,更谈不上美好的未来,也不会有感恩的心,我们要庆幸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国家助学政策的大力推广,学校对贫困大学生的殷切关怀和期望,我们要自强不息,有责任有义务承担为建设祖国的大任。谨尊老师的教诲,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以英雄模范为榜样,以四十字好习惯为行为准则,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知识丰富的青少年。让自己的青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焕发更加绚丽的色彩。总有一种感动能让我们泪流满面。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国家向我们伸出了热情的手,那手是路标。于是我在彷徨中坚定;在思索中清醒,我看到了广袤无垠的天空,看到了碧波荡漾的大海。在人生的旅途中,父母是我坚实的后盾、依靠;老师丰富了我们的心灵,开发了我们的智力;学校为我们点燃了希望的光芒,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党和国家激起梦想的火光,为求知者搭上了知识的阶梯。 生活在社会主义这个美好时代,党和国家给予我们许多关怀和帮助,对于我们这些求学的学子更是给予无私的帮助。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助学政策,不但大大减轻了我们这些家庭贫困学子的经济负担,让我们在学习的同时,在生活的同时也得到了物质保障,我们更加安心与专心的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让我们懂得了感恩。 所以我要志愿要做一个自强的人,努力向上,奋发进取,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不懈追求;我们在生活中应当自力更生,要有一种

经典诵读论文3

开展经典诵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杨子珍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人文精神对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诗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同时,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古诗文均为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有着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的经典诗词篇章,它们是文化精神及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它们的深层蕴藏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的价值观、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情趣。那么,怎样在古诗文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在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

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 在古诗文诵读中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阅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吟诵是阅读古诗文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作为一种学习、鉴赏的方法,吟诵对学生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诵读活动中把“诵读为本,不求甚解”作为开展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活动的一个指导思想。“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就是让学生在接受经典教育的时候,在接触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让一篇篇优秀的诗文在他们那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使之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健全人格的源头活水,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诵读,领略古诗文独特的魅力 古诗文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特别是古典诗词,词句匀称工整,音节铿锵鲜明,特别适合诵读。指导学生朗读时按诗歌节奏“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在摇摇晃晃中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产生共鸣,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对诗歌乃至语文的兴趣。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