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的王国》教学设计

《蔚蓝的王国》教学设计
《蔚蓝的王国》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蔚蓝的王国》这一散文诗的作者屠格涅夫,用他的笔,在近古稀之年,借助神奇的想象,采取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独特文学样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蔚蓝色的大海图。教学本文应倚重于诵读。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感悟,在优美的旋律中读懂文章内涵,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领悟作者歌颂之所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放录像:欣赏录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这一美丽神奇的画面。

2.板书课题、作者。

3.教师导语,设置情景。

同学们,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在他的晚年创作的散文诗《蔚蓝的王国》中用极其优美的语言,通过梦幻的手段,把一个充满神奇充满爱的海上世界描绘得如同天堂一般,如诗如画如歌,寄托了他美好的情怀。

二、配乐配景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三、学生自由阅读,欣赏全文。

屏幕上点出具体要求:

1理清作者思路,按文章内容、你的理解将全文分成几大部分,思考并在草稿本上写出各部分大意,后交小组讨论。

2圈点画出优美的词句。

3勾出你最喜欢的句或段,对课文进行品读、理解,并进行小组交流,解决课后练习二,教师到小组指导帮助阅读(因课后练习二有一定难度)。

4.《蔚蓝的王国》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美丽神奇)比较欣赏配乐朗诵《天上的街市》全文:想想两文所想象的世界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要求学生作答,老师点拨)

5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这一神奇的世界的?

——品味文章形象化、人格化的描写,体会语言的魅力。

作者所见:

作者所闻:(1)闻味,(2)闻声

作者所感:

6着重朗诵某些片段,体会意境,并请回答作者用如此美丽的语言要歌颂或者表现什么?

①他们像我一样年轻、快乐、幸福。

②我们看到一些岛屿,晶莹明澈的仙岛,岛上的碧玉宝石光彩夺目。

③一切都在倾诉着爱情,倾诉着无比幸福的爱情。她,我们每一个人都爱着的那个人——她就在这儿。

7置疑

(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提问,教师答疑。)

8布置课后迁移练习。

口头作文:一片……的世界。

《蔚蓝的王国》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蔚蓝的王国》这一散文诗的作者屠格涅夫,用他的笔,在近古稀之年,借助神奇的想象,采取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独特文学样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蔚蓝色的大海图。教学本文应倚重于诵读。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感悟,在优美的旋律中读懂文章内涵,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领悟作者歌颂之所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放录像:欣赏录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这一美丽神奇的画面。 2.板书课题、作者。 3.教师导语,设置情景。 同学们,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在他的晚年创作的散文诗《蔚蓝的王国》中用极其优美的语言,通过梦幻的手段,把一个充满神奇充满爱的海上世界描绘得如同天堂一般,如诗如画如歌,寄托了他美好的情怀。 二、配乐配景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三、学生自由阅读,欣赏全文。 屏幕上点出具体要求: 1理清作者思路,按文章内容、你的理解将全文分成几大部分,思考并在草稿本上写出各部分大意,后交小组讨论。 2圈点画出优美的词句。 3勾出你最喜欢的句或段,对课文进行品读、理解,并进行小组交流,解决课后练习二,教师到小组指导帮助阅读(因课后练习二有一定难度)。 4.《蔚蓝的王国》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美丽神奇)比较欣赏配乐朗诵《天上的街市》全文:想想两文所想象的世界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要求学生作答,老师点拨) 5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这一神奇的世界的? ——品味文章形象化、人格化的描写,体会语言的魅力。 作者所见: 作者所闻:(1)闻味,(2)闻声 作者所感: 6着重朗诵某些片段,体会意境,并请回答作者用如此美丽的语言要歌颂或者表现什么? ①他们像我一样年轻、快乐、幸福。 ②我们看到一些岛屿,晶莹明澈的仙岛,岛上的碧玉宝石光彩夺目。 ③一切都在倾诉着爱情,倾诉着无比幸福的爱情。她,我们每一个人都爱着的那个人——她就在这儿。 7置疑 (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提问,教师答疑。) 8布置课后迁移练习。 口头作文:一片……的世界。

江苏省无锡市长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蔚蓝的王国》教案2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走入梦幻的意境; 2、体会作者美好的情怀. 3、插上想象的翅膀,体味想像的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在文章当中寄托的美好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法、赏析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自学:(建议时间30分钟)(实际用时:分钟)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闪烁.()和煦.()酬.唱()颤栗 ..()()岛屿.() 潺.潺()感人肺腑 ..()()晶莹明澈.()近在咫.尺()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和煦:②精美绝伦:③近在咫尺: 3、朗读课文:说说这样的“蔚蓝的王国”你喜欢吗,作者喜欢吗,为什么?你能用文本中的语句说出理由吗?下面两个问题可以帮助你哦! (1)划出表现这个“蔚蓝的王国”特点的语句。 (2)文中的哪些景物以及人物的哪些活动让你感受到了这些特点? 4、从文中选择阅读印象最深刻的或你认为写得最好的语句,结合文本,用心体验,用情解读,对作品语言作一番赏析。(直接写在课文旁边)注意,你可以采用的方法有:抓住精彩词语、分析修辞手法、解读特殊句式、留意文本结构等。 5、了解作者、作品: 屠格涅夫(1818-1883):国著名作家,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欧洲俄罗斯的第一位小说家”之称。成名作《》,揭露了地主表面仁慈、实际残暴的本性。第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脱离群众,得不到群众支持的人物形象。代表作长篇小说《》,反映了代表不同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 在俄罗斯古典作家中,屠格涅夫在散文上的成就几乎是无与伦比的。散文诗是其一生创作活动的最后一个里程碑。它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个独立的文学样式。既具有诗的特质神韵,又有散文的灵活自由,《蔚蓝的王国》就是一篇散文诗。 (补充阅读) 黑暗、沉重的日子来到了……你自己的疾病,亲人们的苦痛,老年的凄凉和悲哀……你所钟爱过的一切,你曾献身过的一切,都一去不复返地在消失和毁灭了。走的是一条下坡路。——《老人》节选 然而在伸出的屋檐下,在天窗边缘上,紧紧儿偎依着两只白鸽——飞出去找它伴侣的那一只,还有被它迎回来,或许,是被它救回来的那一只。两只都蓬起羽毛——那时,它们都以自己的翅膀触到它身边另一只的翅膀。它们多么美好啊!而我望着它们,自己也觉得美好……虽然我是一个人……一个人,从来如此。——《鸽子》节选 问题:从这两则材料中,你能看出作者处于怎样的境况中吗?

促织学案及答案

《促织》复习检测训练 【基础知识检测】 一、找出下面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此物故非西产昂其直 如被冰雪手裁举 虫跃去尺有咫翼日进宰 而翁归 二、请找出有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岁征民间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大喜,笼归昂其直 辄倾数家之产成然之 早出暮归旬余,杖至百 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儿涕而去 成以其小,劣之日与子弟角,无不胜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不如拼搏一笑 力叮不释细疏其能 益奇之裘马扬扬 近抚之 三、重要实词 宫中尚.促织之戏有华阴令欲媚.上官 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而又无所赔偿 死何裨.益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又劣弱不中.于款能以.神卜 成妻具.资诣问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各各竦.立以听无毫发爽. 然睹促织,隐中 ..胸怀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与村东大佛寺逼.近有古陵蔚.起 俨然类画冥.搜未已 蹑迹披.求,遽.扑之逐.而得之,审视 以塞.官责窃发.盆 抢.呼欲绝不复聊赖 .. 夫妻向隅.惊起觇视 则又超忽而跃审谛 ..之,顿非前物 惟旁徨瞻顾 ..日与子弟角.

欲居之以为.利纳比.笼中 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虫翘然矜.鸣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又嘱学者俾.入邑庠.故天子一跬.步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信夫 .. 【基础过关测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A.唇吻翕.(xī开合)辟里胥猾黠 ..(huáxiá狡猾奸诈) 审谛.(dì仔细看) B.直龁.(niè咬)敌领觇.(chān看)视东曦.(xī日光)既驾 C.裨.(bì益处) 益自增惭怍.(zuò惭愧) 不啻.(chì值) D.气息惙.(chuò微弱)然俾入邑庠.(xiánɡ县学) 掇.置(duō拾取)笼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操童子业,久不售.②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B.①成顾.蟋蟀笼虚②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C.①宰严限追比.②纳比.笼中 D.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归②不终岁.,薄产累尽 3.选出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即道中人意中事,无毫发之爽.爽:痛快 B.成益愕,急逐趁.之趁之:追赶 C.翘然矜.鸣,似报主知矜:骄傲 D.张尾伸须,似龁.敌领龁:咬 4.下列句子中关于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裁:通“才”,刚刚。 B.昂其直,居为奇货直:通“值”,价钱。 C.翼日进宰,宰见其小翼:通:“翌”,次于今日、今年的。 D.一鸡瞥来,径进以啄径:通“劲”,有力地。 5.下列句子均有词类活用现象,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 ①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③裘马过世家焉④虫集冠上,力叮不释⑤思试之斗以觇之⑥成以其小,劣之⑦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⑧蟹白栗黄,备极护爱⑨上于盆而养之 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⑨ B.①②④/⑤⑦/③⑧⑨/⑥ C.①②③⑨/④⑦/⑥/⑧⑤ D.①②③⑨/⑤⑦/④⑥⑧ 6.把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 (2)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 (3)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蔚蓝的王国》学案 苏教版

第24课《蔚蓝的王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散文诗,领悟作品的内涵,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 学会使用想象写作手法。 【课前预习】 《蔚蓝的王国》的体裁是,作者是,他是________(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等。 【活动方案】 活动1:音乐激趣,导入情境。 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音乐去想象大海及想在海边的事。然后,学生互相交流感受,教师总结学生发言。 (播放瑜伽音乐《海边》) 活动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听师范读课文,思考: 你看到了屠格涅夫梦中的大海的哪些景物?你能感受到他梦中的情感吗? (听读课文→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师生交流→师生总结板书) 活动3:欣赏品味,沉浸梦境。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优美的语句或段落, 读完后用赏析法进行赏析。 示例1:白色的风帆鼓起来,宛似天鹅的胸膛。 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让人联想到高贵的白天鹅,赋予风帆以 生命动态的美。

示例2:“似乎天空本身也在和我们酬唱”中的“酬唱”特别动人,把天空都人格化了,似乎在和我们一唱一和呢。这其实是通过想象把作者对大海充满爱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 (活动方式:学生自己独立先思考后,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本小组内成员找到的优美语句,按照教师事先提醒的赏析的要点,利用集体的智慧,形成小组内的观点和看法,并练习朗读。) 活动4:三读课文,质疑探究。 (1)解决几个问题,如第3节中既然说是“我的伙伴”,为什么我却不知道“是些什么人”?师生讨论解决。 (2)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发现一个问题重要。同学们还有那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活动5:拓展延伸,丰富梦境。 (1)师给出图片让学生自由想象,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既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想象,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喜欢阅读的可以查阅历代文人墨客赞大海的文章、词句,摘抄到本子上并诵读交流。 【链接阅读】 屠格涅夫: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父与子》《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等。他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散文诗:散文诗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个独立的文学样式,它有点像诗,具有诗的特质和神韵;又有散文的灵便和自由。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小巧玲珑、晶莹透亮、语言优美、清新,行文自由、活泼、如行云流水。 个性调整 课堂随笔

(完整版)六年级数学下册_圆锥的体积教案_苏教版

圆锥的体积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能够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猜测、操作、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3.增强自主探究新知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学习价值,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重难点: 自主探索并生成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学资源】 课件,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形容器、装有水的大圆柱形水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圆锥的特征有哪些?圆柱的体积如何计算? 2.怎样测量一个圆锥的高? 【设计意图】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旧知识的复习能很好扫除学生学习障碍,铺平学生学习的道路。 二、新知探究: (一)猜想关系。 1.设置情境:王师傅按要求要把一段圆柱形木料削成一 个最大的圆锥形零件。 想一想:削成的圆锥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2.猜想:原来这个圆柱的体积大约是圆锥的几倍或圆锥 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这是圆锥形物体最常见的加工方法。把它引入可以让学生知道数学来

自于生活,同时还让学生朦胧意识到等底等高的条件可能与体积计算有一定联系,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 (二)验证猜想: 1.利用两个容器,思考运用什么策略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并操作验证。 2.交流并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正好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我们的猜想正确吗? 3.质疑:结论科学吗?有没有什么缺漏? (1)引导学生看圆柱形水槽和圆锥形容器,它们的体积关系也是三倍吗? (2)思考并交流:为什么不是三倍的关系? (3)比较原来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结合王师傅削成的圆锥与圆柱的联系,想想该怎样完善这句话? (3)结论:等底等高时,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 【设计意图】小结时学生往往对结果感兴趣,而对条件限制忽略,造成结论的不科学性。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通过设置的矛盾冲突促使学生来个回头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逻辑性、科学性。 (三)总结提升。 1.根据研究结论,计算圆柱形木料的体积和圆锥形零件的体积。 2.比较两个计算式子,发现了什么? 3.总结得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圆锥的体积=3 1×底面积×高 4.追思:公式中“底面积×高”计算的是什么?我们在计算圆锥的体积时要注意什么? 5.计算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积15平方厘米,高8厘米。 (2)“练一练”第一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际使用公式计算时容易将“1/3”忘记,其原因是未能深入理解公式的含义,本环节是通过对比、追思、强化,加深学生的记忆,使新知建构正确、牢固。 在“新知探究”这一环节中,教师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同时,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反思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控,在调控中增强了体验的力度,享受科学探究的成功的喜悦。 三、新知应用:

促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促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具体把握小说的情节,并能复述出来,通过编写故事提纲,掌握情节起伏跌宕的特点。 2.根据已掌握的文言知识的规律,让学生查找和落实本文的文言现象。 3.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学习掌握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 4.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统治的嬉戏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感染学生明白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人文关怀。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及作品的相关知识,能够读懂课文。 2.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把握作品主题。 【教学难点】 1.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 2.文章以喜写悲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自学法:(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课文大意) 疏通法:(重点放在对课文的情节线索整理上) 讨论分析法:(重点放在对课文的主题和文章艺术特色分析上) 总结归纳法:(重点放在对课文的文言知识上)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1.学生网上查寻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介绍与评价,摘要记录,以供师生课堂交流。 2.指导学生根据课内注释与工具书通读全文,疏通故事内容,读完后,试作课文内容的口头概述。 3.试着罗列出故事的提纲。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预习,简介作者及作品,概述故事内容,编写故事提纲。 一、对联导入: 教师出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请同学们对出下联内容: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写的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呢——蒲松龄《聊斋志异》 教师小结:从蒲松龄的自勉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蒲松龄在追寻理想和目标时候的刻苦认真和坚持不懈,这样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走进蒲松龄: 1.教师抽查学生课前收集的关于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基本信息。 2.在学生简介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如下: 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 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教学计划与七年级语文培优补差工作计划汇编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实践发展观为宗旨,踏实敬业。以新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理念依据,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有效贯彻实践相关思想理念。以学科说明为导向,把握语文教学动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保证方向性的正确。以语文课本为主要参考,精讲课内经典文章,以课外阅读为辅,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体现大语文的理念,体现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太理想,希望通过这学期的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教材分析 教材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力求改革单一文选式的编排体系,构建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全书设有六个单元、“名着推荐与阅读”和“专题”,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组织读写听说和语文实践活动。每个单元课文四至五篇,另安排一至两篇“诵读欣赏”课文,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以读导写,设计开放性作文题,让学生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养成正确思维和运用语文工具的习惯; 2、在读写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陶冶学生精神情操; 第1 页共1 页

3、阅读文学作品,注重情感体验,增加文化内涵,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4、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注重联系生活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五、主要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智慧,追求高质量的课堂效果。 2、采取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充分利用早读、晚读时间,及时个别辅导,扎实做好周闯关工作针对特色班和普通班的不同特点,开动脑筋,有效地组织教与学,争取全面丰收。 5、积极鼓励课外阅读与积累,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并组织评比。 六、教研专题 1、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2、有关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探讨。 3、如何编写导学案,使用导学案。 七、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 ⒈为你打开一扇门② ⒉繁星① 第二周 ⒊冰心诗四首② 写作② ⒋安恩和奶牛①

促织导学案含答案

《促织》学案 一、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成年时,家境衰落,生活贫困。自小羡慕功名,醉心科举。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后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他一生穷困潦倒,长期以教书自给。坎坷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对广大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以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郭沫若为此写的对联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落第自勉联二、关于《聊斋志异》 聊斋,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字;志,记;异,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是中国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作品491篇,大部分是故事完整、人物形象鲜明的短篇小说。其题材的共同特点就是一个“异”字,具体说,“异”又大体可分三种类型:一是花妖、狐魅、仙鬼、精怪以及与他们有关的各种故事;一是“畸人异行”,即具有奇异性格行为和经历的人和事;一是现实中奇巧、罕见的自然现象或事件。 《聊斋志异》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描写男女之情的爱情小说,名篇有《连城》、《阿宝》、《香玉》、《小谢》等,这些充满幻想的故事,真切地表达了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渴望。另一类重要作品是官绅批判小说,即暴露批判官府官吏和恶霸的罪恶,歌颂人民的反抗。 第三类是科举批判小说,这些篇章大都凝聚着作者浓厚的感情,与作者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熔铸着作者的自我形象。著名篇章有《叶生》、《司文郎》等。 此外,还有一些对世俗民风的劝戒讽刺的篇章。这是《聊斋志异》中题材最广泛,思想倾向最复杂的部分。《张诚》、《镜听》等有一定的代表性。 《聊斋志异》所写虽然多是幽冥幻域之境,鬼狐花妖之事,却曲折地反映了明末清初广阔的现实生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在艺术上,《聊斋志异》创造性地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的优秀传统,谈狐说鬼,构思奇特,语言简洁,对清代文言小说产生过深刻影响。 【文化常识】 童子: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丁口:百姓。 疏:臣下向君王陈述事情的一种公文。 三、【基础知识】 1、找出下面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此物故非西产昂其直 如被冰雪手裁举 虫跃去尺有咫翼日进宰 而翁归 2、请找出有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岁征民间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大喜,笼归昂其直 辄倾数家之产成然之 早出暮归旬余,杖至百 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儿涕而去

《蔚蓝的王国》个性化教学设计

《蔚蓝的王国》个性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散文诗,体会想像的魅力。 2.通过多种诵读方式感知文章内容。 3.感悟作者美好的情怀,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作者笔下神奇美丽的大海,感受作者抒发的美好情怀。 难点:散文诗中作者所表达的热爱和神往美好境界与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有人说: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那么,同学们,把大地、海洋、天空、人的心灵结合起来,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不错,就有这样一处世外桃源等着我们去欣赏,那就是俄国伟大作家屠格涅夫笔下的《蔚蓝的王国》,让我们携手走进这迷人的王国。 2.简介作者与体裁 屠格涅夫,俄国现实主义作家。有“欧洲俄罗斯的第一位小说家”之称。早期作品以《猎人笔记》最为优秀。在整整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写过不少中短篇小说、剧本和散文诗,最重要的有《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与《处女地》等六部长篇小说。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都写在他的晚年。这一时期,作者旅居国外,远离祖国,病魔缠身,但他仍然坚持写作。 本文是一篇散文诗。散文诗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个独立的文学样式,它有点像诗,具有诗的特质和神韵;又有散文的灵便和自由。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小巧玲珑、晶莹透亮、语言优美、清新,行文自由、活泼、如行云流水。 3.正音辨形 宛似.(sì)和煦.(xù)颤栗 ..(fai fǔ) ..(zhàn lì)肺腑 明澈.(cha)潺潺.(chán)咫.尺(zhǐ)闪烁.(shuò) 璧.玉(bì) 二、整体感知,进入情境 请同学们听范读,感受面画。 1.思考:屠格涅夫的梦中有哪些人?哪些景物?你能感受到他梦中的情感吗?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师板书: 梦中人:我、伙伴、女人 在梦中梦中景:大海、小船、风帆、仙岛、花、鸟…… 梦中情:青春、快乐、爱情、幸福 2.合作探究:文章第一节末句“我看见过你……在梦中”点明了诗篇的内容是想像中的情景,你认为作者想像了哪几个场景? 明确: 两个。一个是写“我”和其他人在大海上快乐的行为。大海是平静的,安详的,美丽的。人是快乐的,幸福的,年轻的。另一个是写大海上见到的神仙世界。如晶莹明澈的岛屿,长翼的鸟儿等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专题《鸟》导学案(学生)

《鸟》专题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获得对鸟的各方面的认识。 2.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 3.引导学生对鸟与人类的关系的关注,探究鸟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4.收集资料、加工材料、整理材料,并在加工整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结论。 学法指导: 1.在谈鸟时,要围绕所提出的问题,发挥创造性思维,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2.在写鸟时,要培养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写出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 相关知识: 【世界鸟类之最】 知识预习: 完成下列与鸟有关的谜语: 1、空中排队飞行,组织纪律严明。初春来到北方,深秋南方过冬。() 2、恩爱夫妻喜相逢,说说唱唱打鱼归。芙蓉深处轻舟过,红浆戏水泛光辉。() 3、背面灰色腹有斑,繁殖习性很罕见。卵蛋产在邻鸟窝,请人孵育自逍遥。() 课堂探究: 一.导入课文 二.阅读《参考资料》三篇短文 (一)古鸟化石 1、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文字的中心内容。

2、从科研层面来说,古鸟化石的发现有哪些意义? 3、第三段文字中,作者赞扬日本民族是个注重美与文化的民族,而认为“国人”普遍欣赏品位不高,你同意这看法吗?作者又说“所有占有欲的源头,几乎都是无辜的热爱”,你赞同这说法吗? (可就此组织学生展开辩论) (二)飞鸟与飞机 1、读文思考:飞机与飞鸟之间有什么联系? 2、飞机与鸟相比还有哪些局限的地方?从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三)鹰眼的启示 读文找关键句说说,鹰眼给了人类什么启示。 三.师生共同小结读了一系列文章后对鸟的认识,思考:鸟与人类科学、生活的关系 (一)思考鸟给了人类科学、生活上哪些启发 (二)随着春天的到来,很多候鸟开始了迁徙,而禽流感的危险性似乎越来越近了,我们不得不担心候鸟的迁徙是否会带来禽流感。有人说,干脆把鸟都杀了,免得造成疾病的传染,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三)作为一个中学生,你会用哪些实际行动来爱鸟、护鸟? 六、通过专题《鸟》的学习,我们对鸟的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某班同学利用黑板报出了一期“爱鸟”专刊。根据这一主题,仿照该栏目内容的写法,为自己喜爱的一种鸟(题中涉及的除外)写几句简短的话。字数不限。 例子:鸽子: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也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不会失去心中的方向。它是为信念而飞的。 七、鸟是人类的朋友,是和谐社会的一分子,就“爱鸟”、“护鸟”请你: (一)写出你所知道的我国目前已有的鸟类自然保护区的名称 (二)就如何爱鸟、护鸟,提两点建议: (三)设计两则护鸟广告(可引用恰当的古诗句) 八.课堂小结: 巩固训练: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圆柱与圆锥2圆锥第2课时圆锥的体积教学案人教版.doc

第2课时圆锥的体积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34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2.经历计算圆锥体积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学法实验探究,发现规律。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圆柱、与圆柱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各一个,水(或沙子)。

节 一、引入新课。 师:如果我们把一个圆柱的其中一个底 面缩到圆心时,这时它就变成了和原来的圆 柱等底等高的圆锥。此时,圆柱的体积到底 和圆锥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 就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圆 锥的体积) 学生倾听老师谈话,进 入新课学习。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 柱的体积是12立方分米,圆锥的 体积是( 4 )立方分米。 2.用15个同样的圆锥铝坯,可 以铸造成( 5 )个与它等底等高 的圆柱体铝坯。 3.把一个体积为24cm3的圆柱 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的 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答案:24×(1- 1 3 )=16(cm3) 答:削去部分的体积是160cm3。 4.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的体 积相等,高也相等,圆柱的底面积 是6cm2,圆锥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 厘米? 6×3=18(平方厘米) 答:圆锥的底面积是18平方 厘米。 5.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周长 是25.12米,高3米,如果每立方 米沙重1.7吨,用一辆载重5吨的 车来运,几次可以运完? 答案:25.12÷3.14÷2=4(米) 3.14×42×3× 1 3 ×1.7÷5≈ 18(次) 答:18次可以运完。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探究圆锥体积公式:(教学例2) (1)把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套在透明的 圆柱里,猜一猜,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样 的关系? (2)实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 关系 ①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桶水,还有等底 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各种圆柱、圆锥的容 器。实验要求:各组根据需要选用实验用具,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轮流操作,做好实验数 据的收集整理。(每组发一张实验记录单) a.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b.各组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 c.观察并根据汇报结果,说说你的发 现。 ②进一步分析:什么情况下圆柱刚好能 装下三个圆锥的水? 师用PPT演示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 装水实验一次。 1.(1)猜想等底等高 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 关系。 (2)实验探究 ①生说实验方法 ②学生观察分析得出: 当圆柱、圆锥等底等高时, 圆柱刚好能装下三个圆锥 的水。 ③组内讨论并尝试总 结实验结果。 2.(1)读题,分析题 意。 (2)生讨论:先利用 直径求出半径,再用 S=πr2,求底面积。 (3)生解答例3。 (4)全班汇报,订正 结果。

蔚蓝的王国教学案

《蔚蓝的王国》教学研究案 预学篇 预学目标: 1、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语言的魅力。 2、感受作者文章寄托的情怀。 3、体会作者利用虚拟想象的寄情表意手法。 【预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利用虚拟想象的寄情表意手法 【导学材料】 一、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在本质上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在内容上它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二、作者简介: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代表作有《父与子》《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等。屠格涅夫的散文是美丽的,他习惯在散文中用虚拟情景来抒写他的美妙理想与抽象理念,让他的散文显现出一种虚幻而又明丽的美。 【自主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和煦.肺腑 ..酬.唱情不自禁. 2.请摘抄你认为重要的其他词语: 3.下面每个句子中都有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1)四周的海洋也情不自禁地颤粟起来。() (2)我们轻快的小船在微波中漂荡,时起时伏。() (3)我们看到一些岛屿,晶莹明澈的仙岛,岛上的碧玉宝石光艳夺目。() 4、解释词语并造句。 绝伦:造句: 咫尺:造句: 5、理解词意、句意。 (1)蔚蓝的王国呀!充满着蔚蓝、光明、幸福的王国呀!我看见过你……在梦中。“王国”指什么?

(2)并不是风在推动它前进;驾驶它的是我们自己无忧无虑的心灵——我们心中稍一动念,想到哪里去,小船就飘到哪里去,它像是有生命的东西,完全听从我们使唤。 驾驶小船的不是风而是心灵,这可能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导学篇 一、说梦导入(配乐) 二、作者介绍 1、介绍作者,引导学生注意从人、时、地、事、作五个方面来识记。 2、简介散文诗 三、走进梦境 范读课文,学生看图片,了解屠格涅夫在梦中描写了哪些景和人。 梦中景:大海、岛屿、花鸟、等等 梦中人:仙女、我和伙伴 四、品味梦境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有奇妙想象的句子,找出自己最喜欢,认为写得最优美的语句或段落,体会梦中蕴涵的情感。 明确本文语言的优美性体现在: 1、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大海中的一切都成了形象化的,人格化的。 2、运用了富有自然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塑造大海的形象。 梦中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从这些优美的句子中,你可以看出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呢? 插放《老人》,交代:表现一位几乎站在生命的终点上的老人,发出了想继续人生的奋斗却又力不从心的感叹;而课文中却是对生活、对人生、对青春、对爱情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渴望。 五、质疑梦境 屠格涅夫把他的一系列散文诗寄到《欧洲导报》发表时,在序言里请求读者不要一下子把它们全部“浏览”完毕,而是建议“今天一篇、明天一篇”地慢慢细读。可见他自己也认为这些作品是需要细嚼慢品的。 六、体验梦境(音乐) 七、拓展梦境 1、喜欢朗读的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选配恰当的音乐,录成磁带; 2、喜欢写作的可发挥想象,以“的王国”为题仿写一篇散文诗,收录在自己的作品集中并勇敢投稿; 3、喜欢阅读的可以查阅历代文人墨客赞大海的文章、词句,摘抄到本子上并诵读交流。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pdf

初中语文复习教学案(现代文专项) 七年级上册复习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1.《为你打开一扇门》赵丽宏 这是一篇书序,课文用散文诗式的语句,阐述了文学是什么,形象深动地 描绘了文学的魅力,激起青少年读者对文学的浓厚兴趣,鼓励他们去打开文学 这扇神奇的大门。(憧憬、裨益、诠释、广袤、危言耸听、潜移默化) 2.《繁星》(巴金、现代作家) 有一夜”四个片段,表达课文围绕繁星,依次次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 了作者酷爱繁星的深切感受。(摇摇欲坠、模样模具、楷模模型、霎眼、昧)写作特色:1.由实到虚,虚实结合 2.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 3.《冰心诗四首》(冰心) 《成功的花》写“成功的花”来之不易,告诉我们不要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 到的荣誉,而要了解成功的后面蕴含的艰苦努力,花的成功如此,人的事业的 成功.人生的成功发展,不都是如此吗? 《嫩绿的芽儿》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 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敢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 《母亲》歌颂母爱的博大无边伟大无私。(鸟巢)《纸船》表现对母爱的 感恩和回报。(折叠) 4.《“诺曼底”号遇难记》(雨果) 小说写了哈尔威船长在一次猝不及防的海南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 (猝然、蓦地、势不可当、酣然入梦、刹那、失魂落魄、相提并论、肇 祸)

5、古代寓言二则 诵读欣赏: (1)古代诗词三首(次、赤、浣) (2)泰戈尔诗三首(沐浴、匿笑、熠熠生辉、涟漪、诧异、栖息)第二单元:金色年华 6.《往事依依》(于漪) 课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书 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浩淼、雕镂、绚丽、雨晦、心旷神怡、镌刻) 7、幼时记趣 8、《十三岁的机遇》 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 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感情以及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 精神。(白驹过隙、弹指、迸溅、骤然、呜咽、徜徉、摒弃、犀利、积攒、撷取、曲径通幽、安恬、惆怅) 9、《伟人细胞》 秦文君,选自长篇《男生贾里》,通过初一学生贾里为实现“伟人计划”而经历的三次失败(仇人变朋友,矮个风度、打工计划)以及一次不经意的获得 了成功(拿破损的书)的曲折过程,说明必须从小事做起方能做大事的道理。(自诩、不屈不挠、罪魁祸首、跻身、荟萃、茅塞顿开、保佑) 10、《社戏》 作者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构思文章。写月下行船的 景色,表现我在去看社戏途中的愉快心情;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

上海高一语文第二学期促织学案3(答案)

促织学案3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探究作品的悲剧意蕴。 学习过程: 1、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分析作者写作意图。 解析: 解析: 写作意图有三方面:一是对最高统治者有委婉劝谏之意,希望君王不可骄奢淫逸;二是抨击了官吏贪婪暴虐、媚上欺下的恶行,揭露了官场飞黄腾达的潜规则;三是在同情百姓命运的同时表达了“善有善报”的思想。 2、思考:作品在情节设计上是如何体现写作意图的? 解析: 征促织:“宫中尚促织之戏”体现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华阴令欲媚上官”体现官场媚上以求高升的现实;“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体现官吏的狡猾与暴虐,“一”与“数”的反差揭示征促织给百姓带来的悲惨命运。 觅促织:成名的命运和众多百姓相似,从“薄产累尽”到“忧闷欲死”再到“惟思自尽”,命运悲惨;“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宰严限追比”再次凸显官吏的狡猾与暴虐。 求促织:求神是在现实中陷入绝望的情况下最后的希望与寄托。“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可见求神举动在民间的普遍,从侧面反映百姓的命运。作者欲使成名的命运柳暗花明,因此有这样的设计。 得促织:是求神的后续,成名在画的指引下抓到了促织,“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的描写可见促织对成名全家命运的重要性。一家生死系于一只小虫,揭示“人不如虫”的可悲。失促织:成名子因好奇心而使促织逃出并最终死亡,其母“面色死灰”的神态和“死期至矣”的语言可见一家人无法承担失掉促织的后果。 化促织:儿子的死让成名化怒为悲,但“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表现了促织给成名带来的精神痛苦之深重。“化促织”又是峰回路转,给成名带来一线生机。 斗促织:成名子所化的促织敏捷善斗,让成名喜出望外。一家的命运看到曙光。献促织:成名献上的促织打败所有对手,令天子大悦。成名受赏,“裘马过世家”,

《蔚蓝的王国》导学案+练习答案

《蔚蓝的王国》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散文诗,领悟作品的内涵,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 学会使用想象写作手法。 【课前预习】 《蔚蓝的王国》的体裁是,作者是,他是________(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等。 【活动方案】 活动1:音乐激趣,导入情境。 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音乐去想象大海及想在海边的事。然后,学生互相交流感受,教师总结学生发言。 (播放瑜伽音乐《海边》) 活动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听师范读课文,思考: 你看到了屠格涅夫梦中的大海的哪些景物?你能感受到他梦中的情感吗? (听读课文→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师生交流→师生总结板书) 活动3:欣赏品味,沉浸梦境。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优美的语句或段落, 读完后用赏析法进行赏析。 示例1:白色的风帆鼓起来,宛似天鹅的胸膛。 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让人联想到高贵的白天鹅,赋予风帆以 生命动态的美。 示例2:“似乎天空本身也在和我们酬唱”中的“酬唱”特别动人,把天空都人格化了,似乎在和我们一唱一和呢。这其实是通过想象把作者对大海充满爱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 (活动方式:学生自己独立先思考后,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本小组内成员找到的优美语句,按照教师事先提醒的赏析的要点,利用集体的智慧,形成小组内的观点和看法,并练习朗读。) 活动4:三读课文,质疑探究。 (1)解决几个问题,如第3节中既然说是“我的伙伴”,为什么我却不知道“是些什么人”?师生讨论解决。 (2)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发现一个问题重要。同学们还有那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学案:8.3.2 圆柱、圆锥、圆台、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8.3.2圆柱、圆锥、圆台、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学习目标 1. 了解圆柱、圆锥、圆台、球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2. 了解圆柱、圆锥、圆台、球的体积的计算公式。 基础梳理 1. 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公式: (r是底面半径,l是母线长), (r是底面半径,l是母线长), (r分别是上、下底面半径,l是母线长)。 2. 圆柱、圆锥、圆台的体积公式: (r是底面半径,h是高), (r是底面半径,h是高)。 (r分别是上、下底面半径,h是高)。 3. 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随堂训练 1.将边长为1的正方形以其一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的侧面积是() A.4πB.3πC.2πD.π 2.如果轴截面为正方形的圆柱的侧面积是4π,那么圆柱的体积等于() A.πB.2πC.4πD.8π 3.如图,一个底面半径为2的圆柱被一平面所截,截得的几何体的最短和最长母线长分别为2和3,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A.5πB.6πC.20πD.10π 4.体积为52的圆台,一个底面积是另一个底面积的9倍,那么截得这个圆台的圆锥的体积

是( ) A .54 B .54π C .58 D .58π 5.若球的过球心的圆面的周长是C ,则这个球的表面积是( ) A .C 24π B . C 22π C .C 2 π D .2πC 2 6.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处的三条棱长分别是3,3,6,这个长方体它的八个顶点都在同一个球面上,这个球的表面积是( ) A .12π B . 18π C .36π D . 6π 7.若将气球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2倍,则它的体积增大到原来的( ) A .2倍 B .4倍 C .8倍 D .16倍 8.已知圆锥SO 的高为4,体积为4π,则底面半径r =________. 9.已知一个圆台的正视图如图所示,若其侧面积为35π,则a 的值为____. 10.已知一个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半圆,且面积为S ,则圆锥的底面面积是________. 11.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其表面积为________. 12.一个正方体的八个顶点都在体积为43 π的球面上,则正方体的表面积为________. 13.(1)已知球的直径为2,求它的表面积和体积;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上的街市教案新人教版 (51)

《天上的街市》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奇思妙想”中的一篇课文。此单元共四篇文章,除郭沫若诗外,还有两篇童话和一篇散文诗,分别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除主体课文外,”诵读欣赏“部分收录了《迢迢牵牛星》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两首古诗,“写作”部分的主体是“想象”。本单元的四位作家从天上到人间,从事物到人物,从现实到未来,驰骋想象,奇妙无比。这些想象植根于现实生活,包含哲理,给人以启迪。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即为“想象”,导语中渗透着对想象的基本要求:合乎情理且富有新意。课后习题一指向诗歌主旨与作者情感;第二题指向比喻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第三题指向想象的拓展与迁移。 二、设计思路 现代格律诗的特点是讲究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而这“三美”可以通过一种手段直观表现出来,那就是朗读。《天上的街市》诗句匀称,音韵和谐,是一首非常适合朗读的诗歌。希望通过本课教学,把“音读——意读——情读”三位一体的诗歌朗诵方法深深地植根到学生心中。首先,通过设置情境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随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记忆作家作品、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在“音读”环节,学生初步朗读,扫清字音障碍,学习一些停顿和重读的技巧。在“意读”环节,重点放在品味诗句并体会其内涵,分析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情读”环节,利用多媒体演示,营造氛围,让学生伴着音乐展开想象,大声诵读。最后,通过拓展阅读篇目,加深学生对想象的理解和运用。教学过程中时时围绕朗读来设计活动,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在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美,并重点启发学生以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品味诗歌的意蕴。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2、能找出诗中的联想和想象,自觉使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理解本诗。 3、能使用知人论世的诗歌赏析策略,说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能找到诗歌中化用的牛郎典故,说出诗歌的主旨。 5、能找到诗歌中使用的比喻等修辞手法,说出其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背景 有人说,每个人在天空中都有一颗属于自己的星星。无论是发光发热的恒星,还是转瞬即逝的流星;不管是永远依偎在父母身边不愿长大的小卫星,还是有着远大理想按照自己轨道前进的行星,夜空中一定会有一颗星星是属于你的。今天,就让我们和大诗人郭沫若一起,仰望星空,畅游苍穹,去寻找那颗属于你的星星。 请大家打开书192页,《天上的街市》(郭沫若),全班齐读。 2、检查预习,知人论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