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阶段评价

经过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成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在改革中萌动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态势。2000年全市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为1.33亿元,实现利润960.3万元。2001年总产出增加到1.57亿元,实现利润1793.9万元。2002年总产出为1.80亿元,实现利润855.7万元。2003年总产出为2.1亿元,实现利润3249.7万元。到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3.0%。2000年以来的5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全市有文化产业活动单位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人数2.6 %,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82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

(一)成都文化产业现状特征

成都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在产业规模、发展形态、体制环境、市场基础等方面均已形成良好的条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04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按照这个分类,成都已经具备文化产业各行业类别,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圈层体系,并在所有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较完备的产业样态,储备了加快发展的后劲和条件。

2.文化优势产业逐渐崛起。政府支持,市场培育,成都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几个在全国有地位的文化产业集团,打拼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3.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多年来政府投资文化事业单一格局已被打破。2004年,成都市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允许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文化仅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

4.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和文化基地建设迈出可喜步伐。一街之距的《四川日报》为主的四川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为核心的成都报业集团,构成成都的报业文化区。在《中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锦江区为中心,建设集创意设计、印刷加工、物流配送及印刷人才培养为一体的“西部印务产业基地”,正在成为西部印刷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成都市政府制定了数字娱乐产业“两个中心、四个一百工程”的发展规划,拟在3—5年内初步培育和完善我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把成都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成为世界数字娱乐企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地。

5.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都曾是全国举办“中国电视节”的两座城市(上海和成都)之一,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四川电视节”,是中国电视界和世界电视界盛大的交流盛会。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地方风味饮食、民间工艺品和民俗文化活动种类繁多,都江堰每年的放水节、中国成都国际熊猫节、每年春节的庙会等,她们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为成都市民津津乐道,而且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人。成都既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文化年”,共开展大型

文化活动62项,既有古蜀文化、诗歌文化、三国文化、民俗文化等地方传统特色文化活动,又有红色文化、网络文化、国际文化交流等现代文化活动。

6.文化体制改革破冰文化活力初放。以资源重组为重点,抓好文艺单位的体制改革。调整和改革文艺院团体制,将成都歌舞剧院、话剧团、木偶皮影剧院、京剧院等组建为成都艺术剧院,将杂技团、艺校合并,通过“院带团”和“团校合一”等形式,逐步实现土地、房产、设备、技术和艺术资源的整合。以成都艺术中心为基础组建了成都演艺(集团)公司,实行企业化运作。将川剧艺术中心并入川剧院,重点保护和扶持川剧艺术。所有文艺院团积极稳妥地推进以聘用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成立了在文化部门领导下,独立于各艺术院团的艺术委员会,抓好重点演出项目的策划和创作工作,积极探索艺术创作与生产的市场化运作新方法。

7.文化资源整合和文化产业行业间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呈现良好态势。打破部门所有和行业界限,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正在形成一种趋势,新的文化产业样态不断产生,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科技与文化结合,科技文化产业成为亮点。科技教育介入文化产业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科技支撑。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设有音乐美术电影专业,西华大学创办动漫学院,成都正在形成一批电影电视动漫文化创作人才队伍,一批文化产业校园区正在酝酿形成中。现代信息产业、高科技产业与现代文化产业的日益结合,在增量领域出现了文化产业由传统部门向新兴部门的开拓和发展,由“离线”产业向“在线”产业的发展,由思维创造力向实践创新力的发展,呈现出以新型“创意产业”为龙头的发展新格局。

(二)文化产业现状阶段评价与发展不足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还处在初创阶段。无论在发展速度、产业规模、产品种类、品牌塑造、产业链接,还是在对外交流传播、国内外影响等方面,成都文化产业均处在萌动初期。成都发展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成都经济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的路才刚刚开始。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和名气还不相称,与成都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地位尚不匹配。

一是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成都文化产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除成都报业集团外,成都还没有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文化企业根本来说是内容创意产业,成都文化企业中,在内容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不多,具有研发、创意的企业更少。文化产业门类众多,是以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但也需要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更需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内容上具有文化创意、创新的企业,以参与日益激烈的文化市场的竞争,展示成都文化产业的雄厚基础和竞争实力。

二是文化精品不多,文化资源价值深度发掘不够。成都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上近年是有成效的,但在文化产业产品资源价值的挖掘和价值链的延伸上还有相当的潜力。文化精品是一个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体现。成都现有的文化产品还处于粗放型经营,大多数产品是文化原形的复制,缺乏创意和创新。就公益性文化事业而言,在公益性和保护性第一的前提下,对其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市场化的部分(如文物产品的复制、仿制和创新)缺乏开拓,对其可以同市场结合的部分(如同旅游业结合)缺乏开放性的利用。文化资源市场化程度处于低级阶段,发挥价值不够,缺少与相关产业的联动,未能形成有效产业链。古蜀文化、三国文化、

以唐诗为主的诗歌文化、川西民俗文化等,挖掘其深刻内涵,打造培育成有全国、国际性影响、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文化精品者更少。

三是文化资源分散,缺乏有效整合。成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现代科学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分散,缺乏有效的整合,没有形成文化资源的规模效应,最明显的就是成都市留不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成都是中国旅游城市,但成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旅游目的地城市;校内文化资源与社会文化资源需要整合,但仍存有各自为阵、力量分散的问题;省市文化资源分割,没有形成合力。

四是管理体制和机制不顺,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未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尚没有分开,体制内的文化事业和体制外的文化产业两张皮。管理的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缺位”“越位”“错位”并存。现行文化管理体制偏重于传统文化事业型的管理模式,“管”、“办”不分,对纯公益性文化单位和市场性文化企业基本都采取直接管的办法,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文化资源的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仍然存在。新闻部门、文化部门、广电部门、旅游部门间,中央部门和省市间,管理相互重叠交叉,资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矛盾突出,资源难以整合。省市间、地区间、行业间、不同所有制经济间文化资源利用与共享,不同程度地受到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和影响。成都不是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在享受国家有关支持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文化产业发展优惠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社保政策等方面,与试点城市和地区的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产业企业处于不平等的劣势地位。市场发育不足,缺乏规范。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五是文化生态环境还不够理想,文化产业规划政策还不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缺失。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尚不统一。文化产业作为新的战略支柱产业的定位尚不明确,成都还没有一个统筹全市城乡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文化产业在全国的目标定位、产业定向、路径选择、制度安排、支撑体系等重大问题,需要作深入的调查研究,作出科学的判断和符合实际的决策。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短缺。成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竞争优势的关键在经营人才,但成都文化经营人才缺乏,亟需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和企业家人才的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支撑体系还未形成。放开文化领域投资、实行文化准入,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采取类似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在鼓励民间资金投资文化产业、改革文化体制放活文化生产力等方面,目前都缺乏具体的政策规定。推进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变,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结合,需要在政策、制度和机制上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六是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仍是瓶颈。文化产业发展受到资金不足的严重制约。现行文化投融资体制的弊端主要是政府为主,投资渠道单一,融资办法不多。从1991年至2003年的13年中,市财政对文化共投入6亿元资金,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仅2.8亿元,平均每年仅2千万元。政府投入不多,社会融资很少,健全的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市场化解决文化产业资金缺乏的机制缺失。

七是文化产业意识需要在广度深度上的觉悟。在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监管的同时,文化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全民参与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走出文化只是意识形态,改变重视和强调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而轻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状况,树立文化的产业经济意识,强化文化是生产力、是文化软权力和软竞争力意识,这些都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文化的经营理念转变是当前的难点。文化产业观念不仅有意识封闭的问题,还有对文化产业发展缺

乏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研究问题。

二、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与对策措施

(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

植根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基础上的成都文化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机遇和挑战并存。

我们正迎来本世纪头20年难得的发展机遇期。经济的发展,全国总体上实现了基本小康,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前置条件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根据国外的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带来服务业层次的提升和社会文化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文化消费的潜力将更多地积蓄和更大地释放出来。

科技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形成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20世纪以来,电子传播媒介应运而生。电影、电视带来了新的艺术样式,录音录像、电子排版、网络传输、数字化等技术开始在文化领域中广泛应用。转播、录音、录像、录音带、录像带、CD、VCD、DVD等一系列附加产品开拓了巨大的文化消费空间。事实证明电子传播媒介的复制能力和传输能力对于推动文化产业具有极大的作用。如今,计算机互联网显示了非常大的潜力,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联互动带动了产业格局的重组,使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进程来势迅猛。网上电影、网上出版、网上论坛等一系列崭新的文化形态正在孕育另一种崭新的经济形式。电子传播媒介将使文化产品的传播、覆盖面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也将开辟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场,使文化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因素。党中央关于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理念及政策十分明确,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新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要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力提高基层特别是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总之,文化产业在我国已具备了良好的宏观经济基础和环境条件,文化产业已经迎来发展的春天。

发展文化产业要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比我国早了六七十年,我们与他们的发展不在一个起跑线上。由于文化产业具有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影响作用,可以成为无形的征服工具,更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价值、低能源原材料消耗和环境保护性,被称为高经济成长性、高就业产业,成为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并不遗余力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中国巨大的文化需求市场,又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竞争新的热点和焦点地区。世界各国纷纷提出自己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避免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被抛在后面。

国内尤其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势头强劲。适应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新形势,迎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的消费结构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变化,

我国东部地区城市早就开始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步伐,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文化产业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北京市早就确定了建设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定位;上海将自己放在新一轮全球城市竞争中,把自己定位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广州市全面启动和实施广东文化强省战略,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深圳市提出“文化立市”战略,要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为深圳的第四大支柱产业;江苏省1995年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最近又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在“十一五”期间使文化产业成为本省支柱产业;天津、浙江、辽宁、陕西、河南等省市也纷纷打出文化牌。在西部,重庆的红色文化产业发展近年有声有色,西安的十六朝古都旅游文化产业早已蜚声中外,宁夏的电影拍摄基地也已打出品牌。成都文化产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的城市竞争,既要应对来自国外文化产业大擘的挑战,也将受到国内东部地区城市文化产业迅速崛起的强大竞争压力。

(二)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选择与重点突破

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成都别无选择。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是成都开创“三新”、实现“三最”目标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实施文化强市战略,需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步伐,寻求突破。

第一,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在体制创新上取得突破。通过体制创新,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首先是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前提下,政府文化管理职能要从以办文化为主向以管文化为主转变。其次是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核心内容是要通过改革重塑文化发展微观主体及其运行机制。再次是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对满足市民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需求的公益性文化领域,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应由政府主导;对经营性文化领域,应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从而尽快形成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大体系”:一是加快形成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管理体系,二是加快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三是加快形成文化消费和文化资源配置市场体系。

第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与策略。一是时序性推进与跨越式发展相结合。文化产业要在已有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循序推进,不搞一哄而起;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比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比国内沿海城市起步要晚,完全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全面规划,精心选择,合理路径,实现跨越发展。二是保护性策略与开拓性战略并重。文化资源可以依托产业化的途径而得到保护,并做出新的开拓,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寻求增加收入的对策;经营性文化产业实施开拓战略,在市场机制条件下,也需要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扶持。三是集团型扩张与基地型集聚并进。做大做强文化巨人“旗舰”,注重文化集团建设,形成几个产值达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公司)。支持文化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一大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文化创意实力和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推进文化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一个或数个具有文化核心创造力企业集中发展的文化产业基地。

第三,加强加快文化产业特色研究,尽快确定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打造有成都特色文化产业,重点应立足现有基础,抓住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如发展休闲文化,挖掘古蜀文化,以及利用现代科技发展起来的电子数字娱乐文化等。明确需要培育形成的优势产业,如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文化旅游业等,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体系的形成:突出文化内容产业,这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包括:a.新闻服务业;c.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d.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e.文化艺术服务业;文化内容产业是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高端行

业,最能体现文化产业的知识性和创新性。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是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重要体现。同时加快文化外围产业、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以及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业。发展文化相关产业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多为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四,加快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研究,建立成都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机制。文化产业政策体系,需要明确以下目标:必须更接近文化;可以提高市民和文化消费者交流的质量并有利于发展成独立的公共媒介;有利于文化生产力解放和文化个体创造力的发挥;有利于文化产业领域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型;有利于加强成都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经济优势的转化;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生产;有利于成都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对外交流。文化产业促进机制主要体现为政府主导的组织、客观科学的战略研究及产业规划、要素流动和要素市场等等方面。

(三)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加快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四川省已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将建设“文化强市”作为“十一五”目标,抓紧制定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确立文化强市战略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尽快明确产业定位、行业布局、优势产业、实施对策和保障措施等相关安排,使成都文化产业尽快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并给予重点关注和支持,促进其加快发展,尽快成为成都发展的新亮点,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

2、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以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转变为突破口,理顺政府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关系,以公益性、公共性文化事业项目由政府主办为基本取向,重新调整和转换文化事业的功能范围,逐步摆脱政府直接办文化的传统模式。搞活微观主体,分类进行改革试点,党报、电台、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和重要出版社,实行事业体制,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强化主报、主台、主社、主业的龙头作用,剥离经营部分转为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群艺馆以及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重点艺术院团等,实行事业体制,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社会生活类报刊、电视剧、娱乐节目制作单位和电影放映发行、演出公司及一般性艺术表演团体,实行企业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成为市场竞争主体,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3、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第一,要以改革国家办的文化单位为重点,重塑文化市场主体。通过企业转制,培养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国有和国家控股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按加入世贸组织对外的承诺引进外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对经营性文化产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骨干文化企业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推进集团建设。实施“走出去”战略,使文化产业更多的进入国际市场。第二,培育和规范市场体系。要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打破行业垄断和条块分割,促进文化商品和要素在国内统一市场中流动。第三,改善宏观管理体系。从有利于市场主体“两个面向”出发,改革主管机关的调控手段;改进评估办法,把群众和市场的评价作为根本标准;改进国家投入方式,国家投入要与党委政府主导的宣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实行“采购”制;等等。第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借鉴科研院所改革的政策,推出文化经营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制,妥善安置职工,建立离退休社会保障制度。

4、加快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发展。充分利用优秀的人文、自然、文化资源,重点发展休闲文化。成都具有独特的文化个性:恬静闲适、注重消费和生活情趣的休闲生活方式,这代表了成都文化的价值取向。成都应该凭借悠久的历史和休闲的文化氛围,突出“休闲之都”的特色,发展档次各异的情趣茶楼、川菜、火锅酒楼、餐馆、名小吃、休闲娱乐场所、农家乐和渡假村等;弘扬民间文学艺术、地方风味饮食、民间工艺品和民俗文化活动。利用独特的历史资源和地理条件,逐步开发建成成都文化旅游的产业体系。

5、尽快建立区域性文化产业中心。成都市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庞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受众群体,报纸期刊出版、图书音像制品发行、文化旅游、网络游戏、数字娱乐等行业发展势头较好,在西部地区有较大市场占有量。可通过政策性的引导和扶持,在这些行业组成若干个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文化支柱产业群团,形成龙头企业和骨干品牌,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并且上述这些行业的发展还将有力地带动起一些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如印刷业。成都作为区域性的行政中心、科教文化中心,为印刷业的专业化、集中化提供了背景支持,在文化产业的带动下,成都完全能够成为西部地区的印刷产业中心;再如网络游戏、数字娱乐业在成都的发展势头极好,国内外商家都认可成都在数字娱乐业方面的消费基础和市场基础,成都市完全可以打造成我国中西部数字娱乐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6、加快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政府主导机制。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政府主导。首先,强化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强力机构的作用。借鉴上海、深圳等城市的作法,在全市文化产业资源整合、要素配置、体制机制建立和协调等事关全局问题上,文化产业领导小组要有强势地位和强势职能;其次,完善文化产业工作机制。市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工作联系与协调,落实文化产业方面各项政策措施,加强与文化相关部门的联系,建立与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企业、文化中介组织以及其它文化产业群体的相互联系与工作机制。第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文化产业行业管理体制。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导向、行业自律的文化产业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发展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组织、行业自律和促进行业发展诸方面的重要作用。

7、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作为新兴产业,财政的支持、税收的扶持、投融资环境的构建以及体制内外资源优化组合配置的政策配套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建立文化产业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加大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政府对文化产业支持资金,奖励文化产业产品及文化创新成果。二是建立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体系。文化产业是以知识内容为主的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现核心竞争力,制定相应税收优惠鼓励政策势在必行。国务院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的经济政策应尽快成为普惠政策。三是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优惠政策。放开文化领域投资,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投资、参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考虑以部分财政资金并吸引部分社会资金组建“成都市文化产业创业投资担保公司”,以及类似的再担保基金,以实际行动解决创办文化企业政府给予贷款担保优惠的融资瓶颈问题。四是建立文化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市场规则及其相关的优惠政策,允许体制内文化资源与体制外文化要素的结合,鼓励社会民间资金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

8、加快文化产业促进机制建设。文化市场的主体,除大型集团外,更多的是个人创作的自由职业者和中小企业。因此,文化产业发展从全市角度,需要整合力量,建立具有宏观把握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开发文化项目,筛选文化项目,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有效的

指导。为此,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需要建立政府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用于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用于文化项目的开发,用于对优秀文化产品的奖励,形成文化教育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同时成立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提供对文化产业项目的项目评估、技术支持、融资帮助、关系协调。此外,有必要建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对策措施,对政府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决策服务;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对文化企业和文化经营者提供发展咨询服务。通过用好用活发展资金,奖励文化创意创新,研究开发文化新产品、新项目、新创意、新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9、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文化产业需要宽松的政治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公平的法治环境,有利的政策环境。加快完善文化产业行业管理政策法规。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放开文化投资领域,鼓励公平竞争,完善市场规则。发展文化市场,完善文化产业创意、生产、交易市场体系。努力营造文化生产力活力释放的良好环境。

10、加快建设文化产业的人才队伍。改革用人制度,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建立与文化生产规律和市场规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实施文化名人发展战略,建立文化名人库,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文化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完善文化人才的激励政策,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机制,允许以文化品牌、创作和科研成果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四川七大历史文化名城

四川七大历史文化名城 四川历史悠久,至今已有4500余年文明史,号称“天府之国”。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自贡、乐山、宜宾、泸州、阆中、都江堰等7座城市,数量仅次于江苏省、河南省. 1.成都市 简称“蓉”,别称“锦城”、“锦官城”,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位于四川省中部,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行政副省级城市。2003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成都综合实力位列第九位。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并被《财富》(中文版)杂志评为“中国最佳商务城市”。2004年当选《CCTV》“全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经济总量在西部12个省会城 市中排名第一。 2.自贡 自贡具有两千年的盐业史和71年建市史,1939年国民政府批准建立自贡市,为四川省最早的省辖市和工业重镇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23个建制市之一,还是川南地区第一座100万城市人口大城市,川南区域中心城市。恐龙、井盐和灯会被称为自贡的“大三绝”,“小三绝”是龚扇、扎染和剪纸,素以“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江姐故里” 等美誉而蜚声中外。

从清朝中叶以来,自贡一直是中国井盐生产的中心,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和一批全国知名企业及科研院所,并以机械、化工、盐业、纺织、轻工、食品、灯饰、新型建材等为支柱产业的工业城市。同时也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对外开放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四川省级风景名胜区、四川省级园林城市、 中国“文学之城”100强市。 3.宜宾 别称:“僰道” 、“戎州”、“叙州城”,位于中国四川省中南部。因金沙江、岷江在此汇合,长江至此始称“长江”,故宜宾也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长江宜宾—宜昌段亦称川江。宜宾是著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举世闻名的名酒五粮液,即产于这里,发达的酿酒工业使宜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酒都”。宜宾市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阶段评价 经过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成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在改革中萌动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态势。2000年全市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为1.33亿元,实现利润960.3万元。2001年总产出增加到1.57亿元,实现利润1793.9万元。2002年总产出为1.80亿元,实现利润855.7万元。2003年总产出为2.1亿元,实现利润3249.7万元。到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3.0%。2000年以来的5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全市有文化产业活动单位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人数2.6 %,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82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 (一)成都文化产业现状特征 成都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在产业规模、发展形态、体制环境、市场基础等方面均已形成良好的条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04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按照这个分类,成都已经具备文化产业各行业类别,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圈层体系,并在所有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较完备的产业样态,储备了加快发展的后劲和条件。 2.文化优势产业逐渐崛起。政府支持,市场培育,成都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几个在全国有地位的文化产业集团,打拼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3.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多年来政府投资文化事业单一格局已被打破。2004年,成都市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允许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文化仅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 4.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和文化基地建设迈出可喜步伐。一街之距的《四川日报》为主的四川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为核心的成都报业集团,构成成都的报业文化区。在《中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锦江区为中心,建设集创意设计、印刷加工、物流配送及印刷人才培养为一体的“西部印务产业基地”,正在成为西部印刷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成都市政府制定了数字娱乐产业“两个中心、四个一百工程”的发展规划,拟在3—5年内初步培育和完善我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把成都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成为世界数字娱乐企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地。 5.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都曾是全国举办“中国电视节”的两座城市(上海和成都)之一,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四川电视节”,是中国电视界和世界电视界盛大的交流盛会。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地方风味饮食、民间工艺品和民俗文化活动种类繁多,都江堰每年的放水节、中国成都国际熊猫节、每年春节的庙会等,她们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为成都市民津津乐道,而且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人。成都既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文化年”,共开展大型

新媒体行业分析报告

新媒体行业分析报告 学院:艺术与建筑姓名:翁明杰 班级:12新媒体艺设7班学号:1206022705 一背景: 伴随人类步伐的前进,我们发现,人类在生产和交往过程中,不断创造使用新的传播媒介来进行文化的交流,这就是人类传播发展史的推动力,也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渠道。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信息传播的手段也随之变化,新传媒产业也正在成为21世纪全球最具有商业价值和媒体创新的朝阳产业之一。数字媒体等新媒体是我国传统媒体调整和升级的重点领域,国家正在加快推动各种新型媒体传播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新传媒的研发、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探索产业运行的新模式与新机制。随着新媒体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带动的新媒体产业价值也令人瞩目。 二新媒体的产生与含义: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络、电脑、手机等等多种新闻媒体形态。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可加工处理性、可存储性、传递共享性、时效性等特征,最快速度让信息不“过时”,并且还一定程度的进行储存。这就要求信息只有依附于科技所创造的先进的传媒方式,这就促生了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媒体传播技术,即新媒体传播。关于新媒体的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PDA、各种电子屏幕等设备为终端向

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三发展环境分析: A政策:过去十年,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2011年10月25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将把文化产业建成我国的支柱产业,确立了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方向。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实施,必将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持续高速发展。 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要面向经济结构转型,重点培育和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包括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范畴,这些技术领域均是我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新媒体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获得长足进展的必要保障。预计2012-2016年,中国新媒体行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平稳增长。 B市场:2011年底,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了5.13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3.56亿,同比增长17.5%,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达到3.25亿人,使用率提升至63.4%在从新媒体产生的影响来看,目前新媒体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和习惯,极大的增强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并且新媒体注重个体需求,通过网络和数字电视等摆脱了按点固定收看电视广播节目的束缚,并且在网络上和手机媒体,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捕捉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环境图 一、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2004年到2008年,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从232.54亿元提高到595.62亿元,增加值从65.81亿元提高到133.7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2%上升到3.4%。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市经济增速,在成都市新兴产业三大主体产业中排行第二,也成为成都市新兴产业中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两大产业之一。目前,成都市已初步形成以园区化、楼宇化为载体模式,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等行业快速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尽管成都已经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模式和做法,产业格局初具规模,但与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成都较为成功的园区化形态代表有三圣花乡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锦里民俗文化街,宽巷子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等等。“锦里”通过创意点石成金,由过去无人涉足的建筑垃圾摇身变为如今寸土寸金的“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锦里”的成功还在于其建设符合“三态”统一的原则,即文态、形态和业态。以三国文化为支点,植入了文化底蕴,通过消费产生效益,符合审美和消费的需求,形成了成都民俗旅游休闲文化的知名品牌。 在建设楼宇化产业园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LOFT热。“LOFT”英文愿意为阁楼或高大空间的建筑。LOFT的源头可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当时美国纽约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们为了逃避市区内工作生活的限制和高昂租金通过对郊区旧厂房、旧仓库创意性地改造,从中分隔出居住、工作需要的各种空间。时下,LOFT已经成为国内诸多大城市旧工业区改造的新宠,较成功的是北京的“大山子艺术区(即原798工厂)”。成都“红星路35号”,“成都东区”项目,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新都的北村艺术村等就是LOFT文化现象的典型代表。“红星路35号”是成都市重点打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通过改造旧厂房发展以设计为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效果初步显现,在带动成都创意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品牌价值等方面显示出昂扬姿态。 1、成都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分布 成都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集中于锦江区和成华区,在武侯区和新都县也有零星分

新媒体的文化传播营销

新媒体的文化传播营销 摘要:当今是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数字化新媒体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文化传播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且大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政府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有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于是,文化产业的新媒体营销应运而生,成为当今时尚、创新的营销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对近段时间产生了世界轰动效应的《江南style》的新媒体营销进行探索、分析,思考对于我国的文化传播和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的启示。 引言 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在当今社会中不断发展,日益显现出它的重要作用和广泛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渐渐地与新媒体紧密联系起来,文化生活在新媒体这个平台上得到丰富。于是,在市场化背景下,新媒体营销对商品或者活动的宣传、销售也显得尤为重要。 1.对新媒体营销的理解 1.1 新媒体营销的含义。新媒体营销是基于特定产品的概念诉求与问题分析,对消费者进行针对性心理引导的一种营销模式,它是企业软性渗透的商业策略在新媒体形式上的实现,通常借助媒体表达与舆论传播使消费者认同某种概念、观点和分析思路,从而达到企业品牌宣传、产品销售的目的。新媒体的营销模式是将传统营销的宣传模式转变为受众的卷入度,使广泛的受众通过新媒体这个平台卷入到营销的活动中来。注重关系的形成,情感渗透、微链运转效应的运用,切片营销的实施。 1.2 新媒体营销的渠道。或称新媒体营销的平台,主要包括但不限于:门户、搜索引擎、微博、播客、BBS、WIKI、手机、移动设备、APP等。新媒体营

销并不是单一地通过上面的渠道中的一种进行营销,而是需要多种渠道整合营销,甚至在营销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可以与传统媒介营销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式营销。 2.新媒体营销在《江南style》中的运用分析 2.1 相关情况简介。《江南style》是韩国歌手朴载相(Psy,又称“鸟叔”)的一首单曲,于2012年7月15日通过YouTube网站上传首发,随后通过其他社交网站如:Facebook、Twitter等的传播,以及各路明星、名人的推荐,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走红,受到各类人士的疯狂追捧。Psy也在2012年第40届AMA全美音乐奖中获得了“新媒体奖”这一荣誉。而这首歌的爆红,为其团队、国家赢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附加值成倍增长。 2.2 运用方式分析 2.2.1采用网络媒体营销的方式,达到迅速扩散和传播的营销目的。《江南Style》选择了在YouTube上首发,拓宽了其传播渠道,使传播范围扩展到国外。随后,Twitter这个全球性的平台迅速形成了第一波热潮,在全球范围内做了预热,紧接着各种社交媒体又迅速放大了这一热潮。视频网站和社交网站双管齐下,具有一定的炒作技巧。由于正版音乐下载价格很低,韩国音乐公司转向另一种商业策略:进军国外市场。“海归”《江南Style》以及鸟叔本人较之于土生土长的本地音乐和音乐人,显得更为耀眼,也更具国际范儿。 2.2.2放宽版权限制,为更方便的网络传播和模仿传播提供条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网络传播,传统唱片公司也做出了妥协,放弃了MV版权,人们可以任意山寨《江南Style》,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也正因为这样,对《江南Style》的模仿,上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下到平民老百姓;在韩国,在美国,在中国;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

成都 一、历史沿革 成都为1982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4500年城市文明史,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公元前四世纪,古蜀国王开明九世于“广都樊乡”(今双流境)“徙治成都”,构筑城池,是中国2300多年城址未变、城名未改、延续至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和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发展历程、文化兴衰、历史文化遗产都具有相当的独特性。 成都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古蜀文化、水利文化、丝路文化、三国文化等传统文化基因,4500年的文明史,2300多年的建城史,为成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与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青城山、青羊宫、宝墩、三星堆、金沙遗址、武侯祠、杜甫草堂、大熊猫基地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二、地域特色 成都的城市布局注重与自然环境充分结合,形成了川西平原上“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整体特征。成都古城城市空间格局的传承性极强,至今仍保持着大城、皇城、少城的格局,府、南河环抱古城,形成“三城相重、两江环抱”的特征,并保留了的独特的道路网络。 三、历史文化资源 成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分别为成都市和都江堰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个,分别为新都区、崇州市、邛崃市;中国历史文化

名镇6个,分别为安仁镇、新场镇、平乐镇、洛带镇、五凤镇和黄龙溪镇;省市级历史文化名镇18个,省市级历史文化名村8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省市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56处;世界遗产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2项;历史文化街区12片;古树名木8459余株。 1、历史城区 历史城区传统格局保护较好,目前仍呈现出“两江抱城,三城相重”的古城格局,街巷北偏东30度的走向得到良好保护与传承。着力保护历史城区传统格局。保护规划强化并划定自唐代传承至今的历史城区范围界限,延续历史城区街巷肌理与空间格局,重点保护“城水关系”,修缮城墙遗址等。 2、历史文化街区 成都市共规划历史文化街区18条。按照《成都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要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当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街巷肌理、空间尺度、历史风貌,保护与之相联系的建(构)筑物等物质形态和环境要素,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成都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03处,大致分为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几大类,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50处。自1961年以来,成都市先后有7批38处文物保护单位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数量逐年增加,文化遗产得

新媒体行业投资分析报告

一、背景 伴随人类步伐的前进,我们发现,人类在生产和交往过程中不断创造使用新的传播媒介来进行文化的交流,这就是人类传播发展史的推动力,也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渠道,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信息传播的手段也随之变化,新传媒产业也正在成为21世纪全球最具有商业价值和媒体创新的朝阳产业之一。数字媒体等新媒体是我国传统媒体调整和升级的重点领域,国家正在加快推动各种新型媒体传播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新传媒的研发、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探索产业运行的新模式与新机制。随着新媒体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带动的新媒体产业价值也令人瞩目。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无疑为文化传媒业增添了新的动力。在这一年里中国传媒产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中央对中国传媒长期发展的总体产业布局及自上而下推动深化改革的产业政策,为未来的传媒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新体制下的企业运行机制更加市场化,使媒体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 二、新媒体的产生与含义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络、电脑、手机等等多种新闻媒体形态,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可加工处理性、可存储性、传递共享性、时效性等特征,最快速度让信息不“过时”,并且还一定程度的进行储存,这就要求信息只有依附于科技所创造的先进的传媒方式,这就促生了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媒体传播技术,即新媒体传播。 关于新媒体的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PDA、各种电子屏幕等设备为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三、新媒体分类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汇总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 为加快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成都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成都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成委办〔2007〕7号等文件精神及《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文化创意产业涵盖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七个重点行业。 一、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20世纪末,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迅速崛起,人类正进入文化经济时代。从发展趋势看,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已发展成为区域软实力竞争的核心内容,并成为影响地区和城市经济辐射力、带动力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英国的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门类中增速最快,年平均增长6%,约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美国是全球创意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创意产业超过航空、重化工及汽车等传统产业领域,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2007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的增加值达8891亿美元,约占GDP的6.44%。2005年,日本文化内容产业规模达250115亿日元,占GDP的6.2%。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已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强市战略来实施。

浅谈新媒体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

浅谈新媒体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结构升级;栽体特质;盈利模式论文摘要:新媒体形态与传统文化产业相结合,改变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制作方式和传播平台,催生了在文化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新兴产业部类引领着文化产业走向全球化的信息高速公路,并成为促进文化产业整合重构与结构升级的催化剂。赋予了文化产业在数字化时代的新内涵。新媒体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是全方位的,本文仅就新媒体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略谈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新媒体催生文化产业中的重要部类1.新文化产业的诞生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催生了电脑、网络和手机等多种新闻媒体形态,这些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对于文化产业的作用最直接的是在传媒业内部及其相关领域诞生了诸多新的产业。世界主要国家也都将新媒体相关产业纳入了该国文化产业的范畴。像美国的版权产业分类中包括的网络出版与传播,因特网服务等。其它如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都将新媒体相关产业纳入该国文化产业中。从世界范围产业规模的角度看,有些新媒体相关产业则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中国移动2006年上半年数据业务中,彩铃和A上开通了手机广播。电视方面,2007年末,中国手机电视业务的用户将要达到505万左右。此业务的年收入可达到l8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底手机电视发展将更加完备成熟,其用户可增加到3080万户左右。全年手机电视业务收入将达到110亿元人民币。上述可见,新媒体为文化产业阵营增加了新的成员。3.新媒体成为文化产业技术升级和传播手段更新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以电视为例,除了我们所熟悉的通过虚拟现实等电脑特技打造的大场面和大制作以外,电影发行同样可以直接由卫星数字传输到用户终端,用户在家便可观看。不用再为把电影发行到电影院,而复制很多拷贝。这样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文化产业的会展业、旅游文化服务、文化保护与文化设施服务等行业,新媒体促使其产生了全新的展示。营销、设计及反馈等方式融人了体验经济和注意力经济的构想,打破了原有展览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再以美国国会图书馆为例,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开通,该国会图书馆成为北美乃至世界最大的网络信息服务商,每天上网访问的读者达到了3万人次。围绕网络进行数据库服务的年收入达到了3亿多美元。其文化产品已由原来的图书胶片发展为光盘、网站、数据库等形式,成为全球文献信息服务的最大企业。新媒体作为媒体的新形态,生而具有媒体的载体特质,文化产业搭乘新媒体是建构信息社会的要求和必然选择。二、新媒体是促使文化产业整合重构和结构升级的催化剂1.新媒体是促使文化产业整合重构的催化剂随着传播媒介的告诉发展和信

对成都文化产业的补充构想

对成都文化产业的补充构想 经历了积极的起步探索后,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在未来五年内把成都打造为中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而成都市“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目标也应与此相匹配。要实现这些目标,成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笔者曾在《对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步反思与构想》等文中,对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思考,本文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些创意性、策划性的大体思路。由于没有作投入性的研究,本文观点只是“大胆假设”,还需后续的“小心求证”,在此“抛砖”仅供批判。 一、寻找、调适成都及成都文化在中国的位置 成都文化产业要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凸现自己的特色,必须首先找准“成都”及“成都文化”的位置。 首先是成都在中国的地位。成都不可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也不能说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但是,可以说,“成都是中国的地理中心”。实际上,就中国版图而论,说成都是西南城市并不完全准确。从东西位置来看,中国领土东起东经135°05′,西到东经73°40′,成都市介于东经102度54分至104度53分,恰好处于东西的中央;从南北来看,中国领土北起北纬53°30′,南起北纬4°53′,成都位于北纬30度05分至31度26分之间,稍微靠北,而如果主要以大面积的陆地来说,成都又基本处于中国南北的中间。无论是与重庆、西安、长沙还是武汉等其他最为接近的大城市相比,成都都是真正位于中国地理中心的城市。 以文化论,结合成都的地理中心地位,可以说,“成都是中国文化的十字路口”。成都是东西南北的交汇点。东部看成都是西部,西部看成都又是东部,北方人说成都是南方,南方人看来成都又有点“北”,连成都话都是属于北方方言。成都是“不东不西,不南不北,既东既西,既南既北”。此其一。四川是中国地貌最丰富的省份,可以说,“除了大海,四川什么都有”,而高山相邻,平原在怀,四川的枢纽—历史悠久的成都不仅在地理上有鲜明的东、西、南、北对接特点,在文化上更是兼容并包四面八方,不论是古今文化、中外文化,还是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城乡文化,成都表现出明显的一体多元、多元共生特征。成都有中国最悠久的城市发展史,成都也上演了最时尚、现代、动感的超女现象;这里有由司马相如、薛涛、杜甫、诸葛亮,以及近代巴金、李劼人等文化名人演绎的中国文化源流,也有20世纪初由英国人陶维新、启尔德,美国人毕启、加拿大人林则等人带来的西方文化传统;这里是道教的发源地,也是儒家文化与释家的重镇;这里是汉民族的聚居区,也是包括藏族、回族、彝族等众多少数民族生活的乐园;成都既是中外闻名的大都市,也具有中国传统城市的乡村风味,成都的“农家乐”(不仅是农家之乐,更主要市民之乐)对许多城市产生了影响,与其说成都有“农耕文化”的色彩,不如说它有“耕读文化”的传统准确,成都就象一个“世代耕读,诗书传家”的士大夫家庭,透露出浓浓的书卷气与雍容闲适。中国几乎没有任何一座城市有这样的文化包容度与文化张力。 此外,本文建议:成都应该谋求行政规划调整,东扩与重庆接壤,打造“成渝大都市圈”。“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发展的四大经济区中,成渝经济区被规划在内。从长远看,一个全球罕见的实质性的“成渝大都市圈”可以给成渝经济区的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一体化的“成渝大都市圈”的构建对国家、对四川、对重庆、对成都来说,应当可以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共赢。以成都文化产业而论,成都发展文化产业要有个性,同时应该拥有超越城

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目前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达到117个(琼山与海口分记算2个)。 直辖市(4):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河北(5):保定市、承德市、正定县、邯郸市、山海关 山西(6):平遥县、大同市、新绛县、代县、祁县、太原市 内蒙古(1):呼和浩特市 黑龙江(1):哈尔滨市 吉林(2):吉林市、集安市 辽宁(1):沈阳市 江苏(10):南京市、徐州市、淮安市、镇江市、常熟市、苏州市、扬州市、无锡市、南通市、宜兴市 浙江(7):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衢州市、临海市、金华市、嘉兴市 福建(4):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长汀县 江西(3):南昌市、赣州市、景德镇市 安徽(5):亳州市、歙县、寿县、安庆市、绩溪县 山东(8):济南市、曲阜市、青岛市、聊城市、邹城市、临淄市、泰安市、蓬莱市 河南(8):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安阳市、南阳市、商丘市、浚县、濮阳市 湖北(5):江陵(荆州市)、武汉市、襄樊市、随州市、钟祥市 湖南(3):长沙市、岳阳市、凤凰县 广东(7):广州市、潮州市、肇庆市、佛山市、梅州市、

雷州市、中山市 广西(3):桂林市、柳州市、北海市 海南(2):琼山市、海口市 四川(7):成都市、自贡市、宜宾市、阆中市、乐山市、都江堰市、泸州市 云南(5):昆明市、大理市、丽江县、建水县、巍山县贵州(2):遵义市、镇远县 西藏(3):拉萨市、日喀则市、江孜县 陕西(6):西安市、延安市、韩城市、榆林市、咸阳市、汉中市 甘肃(4):张掖市、武威市、敦煌市、天水市 青海(1):同仁县 宁夏(1):银川市 新疆(3):喀什市、吐鲁番市、特克斯县 一、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24座)(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北京(直辖市)承德(河北)大同(山西)南京(江苏)泉州(福建)景德镇(江西) 曲阜(山东)洛阳(河南)开封(河南)苏州(江苏)扬州(江苏)杭州(浙江)绍兴(浙江)江陵(现荆州湖北)长沙(湖南)广州(广东)桂林(广西)成都(四川) 遵义(贵州)昆明(云南)大理(云南)拉萨(西藏)西安(陕西)延安(陕西) 二、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8座)(国务院1986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08-6-28 17:41:34 成都市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了把成都培育成西部地区名列前茅的重要文化中心的目标,现已形成了以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文化演出和娱乐业、数字娱乐业为主的产业体系。 2003——2005年三年时间里,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2004年,成都文化产业实现经营收入232.54亿元,其创造的增加值65.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了16.0%,增幅高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4个百分点;占成都地区生产总值(2185.73亿元)的3.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从事文化产业活动的单位有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579.30万人)的2.6%。全市有各类娱乐场所1800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2100家,演出场所28家,演出团队57个。尤其是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演出三个传统文化产业领域,总收入高达232.54亿元,占全省的83%,发展规模更是在西部地区领先。 一、出版发行业 全市(不含中央、省属在蓉企事业单位)有公开报刊27种,其中报纸12种,期刊25种。各类印刷企业1109家,各类发行企业1663家,从事电子出版物经营的商家289户。报业方面,成都市拥有《华西都市报》、《成都日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等大型综合报。2002年9月,《成都日报》、《先锋》杂志、《成都商报》、成都时代出版社、《工厂管理》杂志等合作成立了成都日报报业集团。2004年,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的广告收入就已进入全国同行业前10位,该集团主要报刊广告占成都平面媒体广告6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要报刊期发行超过100万份,并已建立了完备的报刊发行网络,1500个发行站点覆盖全市、辐射全省,占据成都地区2/3的读者市场。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更是以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为重点,其投资兴建的西南

(广告传媒)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下)

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下) 对策研究:高新科技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一、从区域经济的视角:高新科技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一)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科技基础现状分析 第一部分是从理论的角度谈新媒体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在这一部分,本研究将关注我国具体的文化产业实践,并通过示意性的数据分析和比较研究对我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路径进行思考。 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下,产业政策、法规等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并由各省市自治区依据自身具体实际进行具体解读。文化产业也是如此,近年来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纷纷制订出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和适应性政策,因此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各省之间相比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和省际差别。同样,与新媒体技术密切相关的是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信息产业发展状况,这是各省实施文化产业高科技转化的技术基础。研究者在此采用各省市的数据,示意性地说明科技发展背景下我国各省选择自身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需要考虑的因素。在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数据上,研究者选取《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5》中的“中国2004年各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分项情况统计”为代表,因为这是国家统计局2004年3月颁布《文化及其相关分类》统计指标后的统计数字,同时因为这一数据是来自权威的年鉴,可以采信;另一方面,我国自从2005年后就没有再发布各地区的文化产业宏观数据,这也是唯一可以使用的一批数据。 在描述各省市、自治区的新媒体技术基础的数据选取上,研究者最终选择了《中国信息产业年鉴2006(电子卷)》中的“中国2005年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统计”中的“工业增加值”数据。原因如下:一方面,信息产业是与新媒体技术最为接近的领域,甚至可以说在信息、传播、媒体汇流的时代这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另一方面,各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可以反映各地区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基础,这就构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再有,选择“工业增加值”这一增量数据是为了与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对应,具有可对照性;最后,文化产业数据是2004年的,信息产业的数据则是2005年的,研究者在这里只是示意性地说明全国范围的产业发展态势,而从产业发展的延续性上看04、05年是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所以这些数据是可以使用的。 下表3显示了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态势。其中省份是按照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由低到高顺序排列的(括号中是排名)。为了直观,研究者还在下面两个图3、4中显示了各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信息产业发展态势,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各省文化产业在全国所处的位势及其新媒体技术基础在全国的位置。从中我们可以将全国这30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五种类型: (1)文化产业强、科技基础好:这类省市以广东、浙江、上海、山东为代表,它们在文化产业居于全国前列,在信息产业——也即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基础上也位于全国前列; (2)文化产业强、科技基础差:这类省市以湖南、山西、云南、广西为代表,表现在其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国位列中上,但是其科技基础只能列在中下甚至处于落后状态; (3)文化产业弱、科技基础好:这类省市以北京、天津最为典型,表现在其信息产业位列全国前列,但是文化产业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4)文化产业弱、科技基础差:这类省市以青海、海南、贵州、宁夏、甘肃为典型,表现在文化产业和科技基础都比较薄弱; (5)二者都差强人意:这类省市如辽宁、安徽、河北,文化产业和科技基础都处于中游。 表3 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态势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注1:括号内该指标在全国的排名; 注2:缺少西藏和台湾的数据,故未列入。 (二)我国各地区基于科技基础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按照上文的分析[FS:PAGE],我国各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各自独特的科技基础,因此在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上也应该加以考虑: (1)文化产业强、科技基础好:这类省市以广东、浙江、上海、山东为代表,它们在文化产业居于全国前

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融合

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融合研究 □龚巧林陈惠芬 【摘要】产业融合主要在不同产业的产业边缘与交叉点,激发出全新的产业形式。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存在产业融合的基本条件,旅游业的发展能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新的平台与发展空间,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则丰富了成都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提高了成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成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则必须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人才、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必须找准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切入点,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并为成都乃至四川旅游的适度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字】成都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产业融合 【作者简介】龚巧林(1986 ),男,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研究生 陈惠芬(1972 ),女,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能源经济、产业发展 一、引言 产业融合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卢森伯格(Rosenberg,1963)提出的关于美国机械工具早期演变过程中[1]。伴随着信息、创新能力等的不断加强,产业融合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并且成为某些新兴产业产生与发展的基本方式。产业融合往往发生在不同产业的边界上,通过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原有的一些产业界限逐渐变的模糊、行业壁垒减小或降低,逐步形成新兴产业或新的经济增长点[2]。 旅游产业融合是指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或者是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发生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甚至是产业重组,最后实现产品创新,形成新型产业[3]。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相互融合,造就了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诞生。它和原有的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既替代又互补的关系。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不论是对于成都旅游业还是成都的文化创意产业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两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会提升成都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拓宽活动内容;提高成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新的平台和新的市场空间,为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二、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据统计,2004年到2008年,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从232.54亿元提高到595.62亿元,增加值从65.81亿元提高到133.7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2%上升到3.4%,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3.8%上升到4.8%。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市经济增速,在成都三大新兴主体产业中排第二,也成为成都新兴产业中解决就业能力最强的几大产业之一。但是,与发达城市相比,成都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有明显差距。第一,文化创意产业总量不大,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第二,相关领域的大型文化集团较少,企业竞争力与市场竞争力还又带提高;第三,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品牌优势不明显,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多,区域性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还有待形成。 (二)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现状。最近十年,成都市旅游业获得了较好较快发展。据成都市统计局资料统计,2005年成都市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619.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272.5亿元,至2010年国内游客已增加至6738.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584.6亿元,5年间增幅达2.15倍。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5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8亿美元,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增加至80.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9亿美元,增加达到1.6倍。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直接或间影响运输、餐饮等行业的发展。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成都市的旅游业当前的发展现状是:一流的资源,二流的管理,三流的收益。其一,在成都旅游发展中,旅游要素能力结构极其不合理。在旅游业的六大要素中,成都市的“吃、住"能力过剩、“娱、购、行、游"能力相对不足;其二,成都市旅游企业总体素质不高,且行业竞争无序。其三,高素质管理人才的缺乏、竞争意识的缺失等。这些都导致成都旅游市场畸形,使得成都无论在规模还是效益上都与自己优秀的旅游城市形象不相符,甚至还落后于一些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 三、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促进作用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对成都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1.提升了成都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拓宽了活动内容。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文化经济的一般属性,它通过人的创造力与主观能动性,对文化本身进行创新与突破,将知识的变化性与原创性融入到文化当中,并使它与旅游资源与活动联系起来,从而将静态的旅游文化转变为动态、可感知的文化旅游 · 52 ·

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及对策 本文以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为背景,探讨对比分析了该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现状,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典型问题,并给出建设性对策:优化文化产业链,保护知识产权体系,培育产业区集聚文化。 标签:产业集聚;文化产业;成都;北京;问题;发展对策 文化产业能体现一个民族和地区的生命力、创造与影响力,是国家及地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是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许多国家、城市地区的文化已经趋向于融合,它们以文化产业的形式集聚起来,形成一股合力的发展态势,提升了城市对外的综合竞争力、缓解了城市内部的社会压力,同时也推进了城市建设的文明化发展进程。成都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建国以后,政府更是提出了要把成都市培养成西部地区最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到目前为止,成都文化产业已经形成规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娱乐、数字娱乐等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市场体系,发展前景良好。 一、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集聚让成都市的科技、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形成了合理发展的趋势,它影响了成都的整体发展,使得成都文化产业结构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巩固了城市在四川省文化中心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科技发展价值和重要社会意义。 成都市政府多年来坚持认为,想要将成都发展成为西部地区第一大文化产业名城,就必须坚持贯彻集聚这一理念,让其推动整个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已经拥有了近25个市级文化产业集聚区,其中涉及到了成都市周边的14个区县,基本覆盖了整个成都地区,而且也聚集了上万家文化企业。 2009年,成都有关部门认定并审批通过了成都地区内的8个文化产业集聚区,这8个集聚区先后入驻了1300余家文化企业,他们为成都所创造的文化产业总收入竟达到了城市年文化产业总值的18.4%。这一利好让成都看到了文化产业发展对于推动城市进步的重要性,在随后的两年中,成都又认定了10余家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建立不但促进了政府提出对产业实施优惠政策的频率,也吸引了更多更好的文化产业与艺术创作者加入进来,使得产业集聚规模不断扩大,改善了成都的城市气质。 2012年,成都市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在经过多次考察后在会议审议上通过了成都动漫文化产业集聚区,并在同年年末完成了该文化集聚区的审评认定工作。截止2012年底,成都市已经完成了25个目标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工作,基本实现了《成都市“十一五”时期的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规划》中所强调要达到的2013年之前建立30个产业集聚区的宏伟工作目标。可以说,成都市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完成了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实现了成都地区产业特色鲜明、定位规划科学的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 原文地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作者:书画佳人马青原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 北京:燕、蓟重镇,辽的陪都,金、元、明、清的故都,地上地下文物保存非常丰富,为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城。有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北海、天坛、颐和园、十三陵、万里长城和中国猿人遗址等重要革命和历史文物。 西安:位于关中平原渭河南岸,原名长安。周、秦、汉、西晋、前秦、赵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都建都于此,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遗存有大量地上地下文物,如西周的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大雁塔、

小雁塔以及明钟楼、鼓楼、碑林等。周围还有秦俑博物馆、古咸阳城、半坡遗址等。 南京:公元前472年迄今建城史已有2471年。公元3世纪以来,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10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文物古迹很多,有石头城、南朝陵墓、石刻和明孝陵、明故宫遗址、太平天国天王府、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处、中山陵等。 洛阳:为我国著名的九朝故都。名胜古迹以市南龙门石窟最有名。城东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佛寺。还有汉魏故城遗址、

西周王城、隋唐故城遗址、关林以及大量的古墓葬。 苏州:公元前514年吴国建都于此,隋、唐为苏州治所,宋代为平江府,历来是商业手工业繁盛的江南大都市。保存着许多著名的古代园林,集中了宋元明清的园林艺术精华,文物保护单位现共有489处,数量仅次于北京和西安,世界文化遗产共9处。名胜古迹遍布全城,如虎丘、拙政园、狮子林、留园、沧浪亭、寒山寺等。 杭州:我国古都之一,秦置钱塘县,隋为杭州治,五代时是吴越国都,南宋时以此为行都,是世界著名的游览城市,西湖风景秀丽,名胜古迹很多,如灵隐寺、岳庙、六和塔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